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方案

2024-06-14

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方案(精选12篇)

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方案 篇1

XX乡2012年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方案

2012年,按照上级有关决策和部署,在资金整合渠道不变,补助标准不变的原则下,我乡将有71户群众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为切实抓好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继续改善农牧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实现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根据地委、行署以及县委、县府、县安居办的总体安排部署,按照包乡县级领导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指示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实施安居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采取政府主导、民办公助的方式,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的改善农牧民居住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设会建设。

二、农牧民安居工程的实施内容及目标要求

根据县2012年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实施意见,结合我乡具体实际,2012年计划完成71户,其中:农房改造90户,改扩建7户,游牧民定居60户,扶贫搬迁4户(均为一般贫困户)。乡要在县委、县府的坚强领导和及县安居办的大力支持下,集中力量、重拳出击,为整体推进拿出模式、作 出样板、树立典型。

三、安居工程实施时间(2012年1月15日——2012年11月1日)

按照县安居办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乡具体情况,计划实施安居工程建设的时间为:

(一)组织开展调查摸底、分类排序等前期工作(3月中旬完成)。

(二)以自然村为单位,初步完成建设规划、筹备建房材料等工作(4月初完成)。

(三)实施阶段

1.政策宣传和引导工作。以片区为单位组成四个工作组,深入农牧区做好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群众的政策解释、思想动员和引导工作,让群众真正理解和明白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是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爱,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群众积极投入和参与安居工程建设(3月上旬完成)。

2.开工建设(3月25日全面启动)。对建设中出现的建材等相关问题,乡里不能解决的,由乡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专项工作办公室负责及时向上级有关单位汇报,征求解决办法。

3.总结验收(10月底进行自查,11月初上报工作总结)。组织开展自查工作,对未达标的及时整改,迎接地、县两级验收。

四、工作中要采取的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在包乡县级干部、县直单位的指导和关心支持下,我乡有信心、有决心做好安居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组织领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在总结往年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充实了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调整后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各驻村工作工作队队长

各村“两委”班子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专项工作办公室,王磊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组织和协调工作。电话号码为:XXXXXXX 2.强化机制,明确责任。

将实施安居工程建设的村划分为四个片区,各片区责任人员全面负责该项工作的摸底调查、思想动员、政策宣传、协调服务、安全生产检查和蹲点等工作。同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把农牧民安居工程的任务落实到村、到户,将工作成绩与年度考核挂钩,实行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3.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结合各村、各户实际,充分利用材料,加强资源有效整合使用。并根据地势,能集中建房的集中建房,地理环境不 允许的分散建房,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4.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集中力量、争取各方面支持,将整村推进建设抓出成效,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安居工程建设;继续抓好实施难度大、进度慢、未按时完成的地方病搬迁工作,指派专人进行蹲点指导全方面工作。

5.合理安排,有效组织

根据各村各户实际组织乡里木工、打墙工人、画师等开展工作,给予适当补助。瓦约村每户抽出一个劳力组成施工队,随时到有需要的建房户家中义务帮工。

6.加强资金管理。安居工程建设资金交由会计全权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的管理办法,确保资金安全。

五、工作要求

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牧区建设的突破口和重点工作,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做到六个结合,即:(1)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目标和总体要求相结合;(2)与小城乡建设、小康示范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相结合;(3)将有计划组织农牧民劳务输出与农房改造相结合;(4)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相结合。(5)与农牧民生产生活的使用、安全、舒适、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 现象相结合;(6)与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和适度集中的发展战略相结合。

XX乡人民政府

XX年XX月XX日

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方案 篇2

一、内蒙古自治区移民扶贫的基本情况

边远地区和革命老区,交通不便,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地区县乡财政困难、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较深。如就地扶贫成本高,因灾因病等不利因素返贫率高。丰富的移民扶贫的经验和时间充分证明,全面建设新农村和小康社会,扶贫的重点就在这些地区。难点也在这些地区,没有这些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区的小康甚至全国的小康。而解决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贫困问题的重点就是移民扶贫。

将贫困农牧民搬迁到交通便利、信息发达、基础设施比较齐全、经济社会发育程度高的城镇,既可以有效利用现有的设施条件,又可依托城镇产业链发展自身。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形成了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市为中心的西部城镇经济带,以赤峰、通辽市为中心的东部城镇经济带以及呼伦贝尔、乌兰浩特市为中心的大兴安岭生态保护城镇经济带。这3个经济带共有城市20个,其中地级市7个,县级市13个,旗县所在地镇68个,建制镇437个。这些具有相当规模的城镇为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扶贫开发移民扩镇项目提供了可能。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用工大量增加的情况,2003年,自治区扶贫办首先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鄂托克旗棋盘井镇破题,将贫困农牧民迁出直接进入工矿企业,一步到位成为产业工人,2005年的第四期项目逐步推开,有5个项目区实施无土安置,到2007年的第五期项目,扩大到15个项目区,今年下达的第六期项目仍有15个项目旗县采用无土安置方式。这样做是为了不造成新的就业压力,不跟原有的城镇的居民竞争就业,将贫困农牧民迁出直接安置进城,从事二、三产业。

为了确保项目实施效果,从第三期项目开始,自治区持贫办就采取一次下达计划,分两年实施,第一年主要是工程建设,第二年实施生产项目和移民安置。同时,在商都县、四子王旗、鄂托克旗、东胜区、正蓝旗等地,还一次规划,分期、分年实施,逐步扩大规模,集中连片,形成规模。

十年多的移民扩镇工程建设,在74个旗县所在城镇或建制镇建成移民村(居委会)100多个。在四子王、巴林右、商都、库伦、东胜、鄂托克前、鄂托克等旗县,移民区已形成了劳务市场,完成了与城镇工业化的对接;特别是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鄂托克旗棋盘井移民一步到位,直接进厂成为产业工人。移民从事的种养业生产,既为城镇提供了一部分消费品,同时也增加的城镇消费,从而推动了小城镇建设步伐。移民搬迁入住城镇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外部环境的影响,使移民逐步地更新了观念;通过有效的服务和管理,是移民尽快适应了新环境,提高了综合素质,增强了使用新技术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了移民从事各项生产的本领,增加了收入。据商都县、四子王旗等地的调查,首期移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100元以上,从根本上达到了脱贫致富的目的。通过播放有线电视、集中培训、参观学习等培训措施,80%的劳动力掌握了生产急需的实用技术,素质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教学质量普遍提高,对移民的长远发展和下一代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项目的实施,在农区,移民迁出后,不仅缓解了迁出区的人口压力,还退出了大量的耕地和草场,生态恢复效果非常明显,阿鲁科尔沁、巴林右、正蓝旗等牧区旗县,经过休养生息,迁出区植被覆盖率就达到90%左右,实现了人和环境的双赢。项目所在科尔沁沙地于2003年首次实现了治理和植被恢复速度超过沙化速度。

二、内蒙古自治区移民扶贫存在的困难

一是资金不足,且不确定。实施扶贫开发移民扩镇项目以来,共投入资金27100万元,搬迁了54200人。虽然卓有成效,但规模过小,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而到2008年仍有绝对贫困人口79万人。其中还有近20万人需通过移民搬迁的形式解决贫困问题。而这些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革命老区、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区。无论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角度来看,还是扶持边疆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讲,都需要中央设立专项资金,增加资金投入。

二是理顺管理渠道,实行归口管理。近几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的移民项目分别有扶贫开发移民扩镇、异地扶贫移民、京津沙源治理移民和生态移民。由于国家资金渠道不同,资金分别由扶贫办和发改委两家实施,管理方式和实施效果也各不相同。为更有效地实现《中国扶贫开发十年纲要》确定的目标,建议中央协调各有关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围绕着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农牧民温饱乃至贫困问题这一中心,理顺管理渠道,实行项目、资金的统一归口管理。

三是目前移民扶贫补贴标准过低。由于财力有限,而需要通过移民扶贫形式解决贫困问题的贫困人口数量大,所以内蒙古自治区的移民扶贫一直按照人均5000元、户均20000元的补贴标准执行。随着近两年来物价上涨,建筑材料涨幅大,工程成本逐渐增高,项目补贴尤显不足,因此,建议国家在安排移民扶贫专项资金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三、今后扶贫移民工作的思路

1、加强学习考察,拓宽眼界,启迪思路。

国家扶贫办范小建主任在山西考察时,高度评价了山西省的扶贫移民工作。同时,河南、江西、贵州等省份的移民扶贫工作的一些做法也值得借鉴。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应该组织重点地区的盟市、旗县到山西、河南、湖北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各地的好的做法,学习湖北省将扶贫移民与农村安居工程相结合的经验,拓宽眼界,启迪思路,走出一条适合自治区实际的移民扶贫的路子。

2、采取有力措施,促使移民方式更加多样化。

组织的扶贫移民主要以移民扩镇为主,即迁入区主要是建制镇,全部为旗县内移民。安置方式分为有土的种植、养殖、种养结合和无土的直接进入工矿、三产打工等形式。今后,移民方式要更加多样化,迁入区向城镇、并更多的向城镇周围各种园区扩展。安置方式从有土、无土扩展到农工结合、牧工结合,并尝试插花安置、补贴自行安置等各种形式。

3、整合资源,扩大规模。

由于受资金规模限制,从2000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用9年时间,搬迁安置了贫困农牧民13550户、共计54200人,平均每年搬迁1500户、计6000人。今后,内蒙古自治区的扶贫移民将与收缩转移集中战略相结合、与产业化建设相结合,积极探讨部门间的对接与合作,整合各渠道资金,扩大搬迁规模,按照移民规划,争取每年至少安排移民20000人,投入专项资金1亿元。

4、点、面结合,全面开展移民扶贫工作。

一是在贫困人口多并相对集中的重点地区,设置集中安置区,初步计划从2009年开始分东、中、西三片各设置一个安置区,每个安置区每年集中安置300到500户,连续投入,利用3—5年的时间,将集中安置区扩大到2000户、共计8000人左右的规模。同时,在重点安置区积极争取与发改委各类移民项目捆绑、整合,使扶贫效果更突出、更显著。二是对前五期移民扩镇项目实施好的地区,继续安排续建项目,每个项目区续建200户左右,进一步扩大规模,充分发挥基本建设资金的规模效应。三是在面上,兼顾老、少、边地区以及城乡结合部,适当安排一部分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5、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移民扶贫。

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研究 篇3

关键词: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

【中图分类号】 D422.7【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261-02

西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其地理位置和民族宗教的特殊性对我国的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地理、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和社会发展进程缓慢,广大农牧区的发展一直相对滞后,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都比较低下。基于这样的区情,自治区党委、政府从西藏发展和稳定的全局高度认识,从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出发,做出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这一支农、惠民决策。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是确保西藏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持久动力,是西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西藏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使全区住房条件较差的27.48万户、140多万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住房,完成投资170亿元。其中,农房改造14.72万户、兴边富民3.12万户、游牧民定居4.04万户、扶贫搬迁5.2万户、地方病搬迁0.4万户。“十二五”时期,西藏自治区制定了2011-2013年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其总体目标是:扣除“十一五”期间已实施的农牧民安居工程27.48万户,2011-2013年,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18.55万户,其中:未纳入“十一五”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规划的原来住房条件相对较好的30%部分11.78万户;安居工程实施以来新增户6.77万户。

一 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存在的问题

1.关于农牧民还贷能力的问题。

安居工程自实施以来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衷心拥护,群众积极贷款建房,金融部门也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但增强农牧民还贷能力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从总体情况来看,农牧民对安居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部分农户经济状况较为困难,收入来源渠道少,现金收入来源局限于虫草、松茸等林下资源的采集和外出务工。因此,一些农户筹措建房资金有难度。在安居工程中要充分考虑有限的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切记“一刀切”,决不能一哄而上、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建设速度。目前,有些群众对今后还贷问题认识不同,有的群众正积极想办法通过增收还贷,也有的群众希望国家承担或者“多下点雨”,还有部分群众希望能够延长还贷期限。如果不能拓宽增收渠道,切实建立增收的长效机制,下一步就很可能出现群众还贷难的问题。

2.关于规划设计的问题。

西藏农牧民居住较为分散,缺乏合理规划,农牧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西藏拥有人口270多万,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2人。西藏大部分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乡镇建设基本没有进行科学规划,人畜混居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环境脏、村貌乱、设施差、布局散等问题,制约了农牧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影响了农牧区现代化的进程。农牧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仍较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西藏农牧民居住分散,农牧区生产要素分布也较为分散,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与后续管理成本等都要比内地其他省区高得多。西藏人均资源占有量本来较低,再加上资源利用率普遍不高,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污染排放总量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部分地区的生态破坏还在加剧。同时藏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宗教信仰与生产生活、文化心理、风俗习惯融为一体,影响着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安居工程中应予以尊重。

3.关于安居工程配套设施建设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全区以农牧民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工作中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目前主要偏重于房屋的建设,与之配套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些乡村出现“住宅现代化、村庄脏乱差”的现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与提高新村整体功能、农村集镇化的要求相差较远。主要表现在:个别地方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自治区党委从做出这项重大决策至今,有的地方并没有把这项工作真正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工作起色不大;有的职能部门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缺乏服务意识,影响了工程进度;有的地方重新建、轻改建,或规划不周密,尤其对水、电、路、讯等配套设施建设缺乏同步规划,房子盖好了,配套设施跟不上,影响了整体效果;有的地方建设标准畸高畸低,要么超出农牧民群众的承受能力,要么达不到群众的要求,等等。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普遍性的问题,但绝不是小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4.关于节约资源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安居工程领导小组对严禁占用耕地进行安居工程建设这一规定引起了高度重视,落实效果比较明显。但个别地方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占用耕地建房的现象。自治区应进一步强调严禁占用耕地进行安居工程建设,尤其是集中搬迁点要更加注意这个问题。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关键的是要依法合理用地,避免乱占耕地,避免乱砍乱伐。目前,有的地方建设用地粗放,建设布局不合理,用地严重超标,给农牧民群众的长远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耕地和草场,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要合理利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绝对不能滥占耕地草场。一定要树立“节约一寸地、留给子孙耕”的思想,实现安居工程建设与合理保护耕地草场的动态稳定、有机统一,实现保护与建设的“双赢”。

5.关于安居乐业与建设和谐西藏的关系问题。

实践证明,安居乐业符合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心愿,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幸福工程,是建设和谐西藏的基础。但一定应深刻认识抓好农牧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把安居乐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和谐西藏的突破口,从安居乐业抓起,不断满足广大农牧民最基本、最现实的要求,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广大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尤其要加大农牧民安居工程与建设新农村和建设和谐西藏的结合力度,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正确引导群众的愿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防止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始终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扎实推进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 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1.拓宽农牧民的增收渠道。

(1)做大做强精品畜牧业。首先是调整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步伐,大力发展藏香猪、藏香鸡和优质牦牛,发展价格较高的经济动物。其次是进一步扩大总量。重点鼓励扶持发展一批专业化规模饲养大户,建设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

(2)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格,扩大农牧业补贴规模,特别是对牧民和牧业的补贴,增加农牧民政策性收入。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使农牧民从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中更多受益。

(3)继续开展劳务输出。劳务输出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为此,西藏大胆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加大劳务输出服务力度。

(4)继续发展运输业。运输业是西藏农牧民收入日益扩大的重要来源之一。林芝县永久小康示范村村民尼玛珍一家有一辆大卡车、一辆面包车和一辆装土机,都用来做运输业,现在平均每年能挣30万元左右。

(5)大力发展旅游业。近几年西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游客对西藏民族手工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而手工产品的制作也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一个途径。藏刀制作在西藏有悠久的历史,在生产藏刀的日喀则地区拉孜县和谢通门县,藏刀生产已从家庭作坊式迈向了规模化生产。

2.科学规划、精心设计。

在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规划及其实施中,要区分农区、牧区的不同情况,在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有产业支撑的地方,安居工程建设要本着有利于水、电、路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有利于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原则,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适度集中。同时,对制度集中后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及早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要统筹考虑农村群众生产资料、生活背景、家庭人口等实际情况,以及水资源、交通等条件,在场地选择、房屋布局等方面,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合理确定村址、房址及房屋面积,保持好传统的藏式风格和地域特色。对一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村落、具有美丽风景和幽雅宁静环境的生态旅游区,更要注重保护和利用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积极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对一些地方重新建、轻改建,增加群众负担等问题要及时采取对策措施,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力求做到新建和改建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充分体现“安全、实用、卫生、经济、美观”的原则,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需要。同时在安居工程中应充分尊重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藏式住宅是西藏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映与表达。其建筑空间与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空间形态的中心性,转的空间及内部空间氛围是西藏宗教文化在建筑中的主要体现方式,在安居工程中应充分尊重。

3.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统筹安排房、水、电、路、讯等建设工程。

“十二五”时期,西藏加快实施水、电、路、讯、气、广播电视、邮政和优美环境“八到农家”工程,继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加大对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的支持力度,让农牧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重点解决饮用水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微生物病害等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水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优先解决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

继续完善农村电网,扩大电网供电人口的覆盖率。加快推进县城电网后续工程、西部农网完善工程和送电到村工程等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电网“卡脖子”问题,增强农村电网的配送能力。在资源优势突出、但电网延伸供电不经济的地区,因地制宜开发建设小型太阳能光伏电站或小型风光互补电站,鼓励推广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光互补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解决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解决农民行路难问题。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性资金、国债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强化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监管,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质改革。加快实施渡改桥等工程。完善扶持农村公共交通发展的政策措施,改善农村公共交通服务,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和线路公交化改造,推动城乡客运协调发展。

继续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一要注重信息资源开发,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要稳步增加农情、畜牧、植保等专业信息采集渠道。健全、完善信息采集指标体系,实现农业信息数据采集、加工、存储、使用等流程规范化、标准化。

二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针对不同区域服务网点,相应配置电脑、电话、电视课件制作等硬件设备,提供通信条件。

加强农村沼气建设,让广大农民用上清洁卫生的能源。建设主要以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基本内容的农村户用沼气,2013年争取使全区的农牧民都能用上沼气。

广播电视一定要村村通,户户通,让每家都能听上广播,看上电视。邮政也要通到村里,方便村民收寄东西,满足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优美环境,更是一定要做到的。将其贯穿于农牧民安居工程过程中,做到既保护环境,又具有民族特色。

4.坚持勤俭办事的原则,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实施安居工程要坚持勤俭办事的原则,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西藏虽然森林资源丰富,但不能因此就浪费木材,一定要合理规划,严格管理,尽可能采用替代性建材,严格禁止占用耕地,节约木材,节约耕地,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要爱惜民力,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给农牧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5.把“安居”和“乐业”结合起来,促进西藏的和谐发展。

安居以改善农牧民居住状况为重点,是改善生活条件方面的重要举措;乐业主要是发展生产、增加农牧民收入。在工作中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既抓“安居”,又抓“乐业”,做到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在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实现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促进农村整体面貌的改变。建设和谐西藏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当前,必须紧紧抓住安居乐业这个突破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参考文献

[1] 次顿.推进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第1版)[M].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7

[2] 旦杰.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设计方案图集(藏汉对照)(第1版)[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手册》编写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手册(第1版)[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4] 多杰才旦.安居乐业是建设和谐西藏的根本要求[J].西藏发展论坛,2007(2)

[5] 郑洲.安居工程与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5)

[6] 毕华.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进展——安居工程[J].中国藏学,2008 (1)

[7]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学习辅导读本》编写组.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学习辅导读本(第1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8] 田建文等.村庄改造、整治与保护(第1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9] 《西藏自治区2011-2013年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方案》,2011

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方案 篇4

11月18日,记者从自治区富民安居办公室获悉,从6月自治区“富民安居”工程开工近5个月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住房面积、功能、质量、产业不落后的要求,各地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目前已有66.9万农牧民住上了高标准的安居新房。

2010年,全区已投入工程建设资金71亿元,提前超额完成农村安居房建设任务,共新建住房19.1万户,其中南疆三地州已建抗震安居房10万户,其他12个地州市完成危房改造5.7万户,灾后重建房3.4万户,拆除危旧房31.2户,其他陆地边境县和重点贫困县完成建筑节能示范任务5000户。

今年是农村安居房投入补助资金最多的一年,共计达到16.83亿元,其中国家补助7.03亿元,自治区配套9.8亿元。自治区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提高了农村贫困户的建房补助标准,由2009年户均补助5000元提高到2010年户均补助1万元。

各地结合实际,把富民安居、游牧民定居、自然灾害倒损农房恢复重建、残疾人危房改造、扶贫安置等项目资金集中捆绑使用,加大对建房贫困户的扶持力度。哈密地区财政安排4000万元,对建房贫困户再增补1万元—1.5万元,同时组织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集中企业优势帮助富民安居工程建设;博州财政拿出6000万余元,对新建100平方米或80平方米的贫困农户分别再增加补助8000元至10000元;阿克苏地区筹措1600万元,对农村特殊困难农户再给予3000元—5000元的补助;喀什地区采取财政贴息,动员群众贷款3.2亿多元的办法,有效缓解了农民建房资金不足的压力,大大调动了农民建房的积极性。

按照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自治区“富民安居”工程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精神,自治区富民安居办公室适时调整了计划任务,积极做好抗震安居工程和富民安居工程的衔接工作,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要求新建房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停建了小户型、土木结构和木板夹芯等简易住房的建设,并抓住年初自治区下拨备工备料专项资金3亿元的时机,利用冬季农闲和建材价格走低的有利时机,通过招投标为建房农户集中采购红砖40多亿块,钢筋10余万吨,水泥35.1万吨,木材12.7万立方米,砂石料120万立方米,为完成全年任务打下基础。

各地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编制规划,各受援县市主动加强与对口援疆省市的对接,辽宁省本着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先行的工作思路编制规划;北京市确定了富民安居工程按照规划先行、整村连片推进的原则,坚持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方案,同时启动5个安居小区试点。几个月来,各对口支援省市已投入富民安居工程补助资金2亿多元,帮助1.8万户贫困农民住上了安居房。

自治区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并安排经费重点抓好建筑技能培训,各地以提高农村建房农工的建筑技能为重点,全年累计培训管理人员1.59万人次,农村建筑工匠5.93万人次,整体提高了农村建房的施工质量,同时,积极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使近3万户农牧民住上了节能环保的新农居。

据了解,2011年至2013年,我区将用3年时间集中力量完成70万户最困难农牧民新建安居房工作。2011年,将集中完成农村23.4万户农牧民安居房的建设任务。政令备忘录

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方案 篇5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实现城乡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基础工作,为进一步推动我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我区农牧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根据《拉萨市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分解表》有关内容,结合我区农牧区建设工作实际,为加快开展农牧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特制定农牧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西藏自治区环境卫生专业规划(2008-2020)》的总体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农牧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进一步改善农牧区农牧民生活环境,全力提升我区生态环境质量,为加快推进我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步伐奠定坚实基础。

二、农牧区垃圾的组成和处理现状

(一)农牧区生活垃圾的组成。农牧区生活垃圾的产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特征,和当地的居民消费水平、生活方式等有着密切联系。主要包括包装袋、塑料袋、破鞋子、电池、灯管灯泡、农药瓶、油漆桶、过期药品、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超薄塑料袋、农膜)等。这类垃圾量随着农村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垃圾量逐年增多,对农牧区生态环境潜在的危害性较大,需要分类收集、妥善处置。

(二)农牧区现有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生活垃圾规范处理是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一是农牧区临近市、县、乡(镇)周边的村落部分垃圾在开始集中收集、堆放外,且乡镇的垃圾处理多数就是垃圾转移,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有人居住的地方转移到无人居住的地方,找一个偏辟的地方堆放而已;二是牧区处理垃圾随意性较大,乱扔、乱堆现象较为严重,造成农牧区 “脏、乱、差”随处可见,不规范处理垃圾不仅影响了农牧民的正常生活,更严重的是污染了生活环境,而且,已经成为阻碍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妥善有效地处理农村生活垃圾,防止先污染后治理,已经成为我区农牧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三、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

争取尽早实现农牧区生活垃圾定点倾倒、集中处理、日产日清。基本建立农牧区生活垃圾“户集、村收、县乡集中处理” 的长效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改善农牧区环境卫生状况,提高农牧区环境卫生质量。

(二)主要任务

建立健全农牧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运行管理机制,明确管理职能、完善管理制度、培训人员、配置垃圾收集设施车辆、制定分类收集标准,探索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管理模式,设立乡(镇)、村级再生资源回收点和不可利用垃圾集中收集、处置场所,切实按照可回收

垃圾、可利用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标准分类处置农牧区生活垃圾,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设施长效运行。

四、将来农牧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方式农牧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运行要根据地理位置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等综合因素,可以结合实际采用以下运行方式:

(一)建立分类收集标准

分类收集依据下列标准进行:

1、可回收垃圾:废纸、布料、橡胶、塑料、金属、玻璃等。由农户或保洁员拿到再生资源回收点回收。

2、可利用垃圾:厨余物、秸秆、烂果子、果皮、杂草等。实行以一农户一个收集池,一组(社)一个收集箱,用于处置可降解垃圾,同时拆建房屋产生的建筑垃圾中的砖头、瓦片、煤灰、石块等由村(社区)按照实用要求自行处理。

3、不可回收垃圾:塑料袋、废电池、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油漆桶、过期药品、化妆品等。由垃圾车统一清运至县级垃圾处置场进行无害化处置。(二)运行方式

1、距离城镇较近的城郊、近郊村纳入城镇垃圾收集管理体系,由县(区)政府落实运行单位和责任主体,可实行户集、村收、县(区)负责清运、处置的方式。户集即由农牧户负责自己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并将自产垃圾收集分类盛放在自家收集池内或垃圾箱;村收即由各村保洁员将本村范围内住户的垃圾收集到村垃圾集中收集箱。县(地

区)转运即村垃圾箱装满后保洁员通知县(区)环卫部门,由县(区)环卫部门负责转运到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置。

2、距离城镇较远的村,要采取户集、村收、乡镇政府负责转运或指定就近场地无害化处理的方式。村垃圾箱装满后保洁员通知乡镇政府,由乡镇政府负责将行政村垃圾收集箱垃圾转运到垃圾处理场或指定的就近垃圾处理场地,车辆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运行,确保各村垃圾及时转运。

各地要选择适合本地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方式,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环境卫生干净整洁,确保农牧区生活垃圾定点存放、定时收集、定期转运。

五、工作内容

(一)环卫基础设施分类标注。在现有垃圾收集点,设置三种分类收集设施,并在收集设施上作相应区分标注。同时,指定每个村环卫保洁员为分类指导员,向农牧民群众宣传有关知识,指导群众正确分类收集处置日常生活垃圾。

(二)打造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系统。可回收垃圾由各村(社区)或者保洁员自行处置,可拿到再生资源回收点回收,纳入废品回收系统;可利用垃圾由保洁员统一清运至定点的堆肥池堆肥,作为有机肥处置或者放入沼气内进行生态发酵,实现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中的砖头、瓦片、煤灰、石块等由村(社区)自行处理,可用作铺路填坑;不可回收垃圾由垃圾车统一清运至县垃圾处置场进行无害化处置。

(三)建立完整的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垃圾收集点的不可回收垃圾收集由垃圾车定时装运,可回收和可利用垃圾收集由村(社区)、保洁

员随时收集。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由县、乡(镇)有关部门成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乡(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的指导、协调等工作。各村(社区)要增强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做好。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1.由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县、村三级干部,所有保洁员、志愿者及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召开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培训会,将农牧区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置工作抓好、抓实。

2.各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各村委会分别以会议形式组织职工、群众学习关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知识。同时各村(社区)在醒目处分别设置标语横幅进行宣传,促使该项工作人人皆知,人人参与。

(三)落实责任,强化措施

1.实行层层签订责任书,配合我区开展的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驻村工作的开展,由驻村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方式,结合宣传资料开展工作。同时与相关责任人工资、绩效挂钩。

2.从学校教育着手,培养各县、乡(镇)中小学生从小养成垃圾分类处置的观念,协助生活垃圾分类规范化。

3.通过宣传发动后,应首先选定部分乡(镇)、村先试点,以点带面的形式辐射其余村(社区),确保我区垃圾分类处置工作稳步推进、全面实施。

七、加强督查,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各村(社区)居委会要不定期进行自查,将自查情况作好记录,并留有照片,建立运行、检查台账。

(二)各村委会也要对所辖农户进行督促检查,使群众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垃圾分类意识。

(三)各县、乡(镇)组织对各村(社区)每月不定期检查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开展情况,并对检查情况作为年终考核村(社区)及责任人的依据,确保农牧区生活垃圾减量化。

拉萨市环境卫生管理局

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方案 篇6

为落实甘肃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制度>的通知》要求,根据我县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我局实际,制定金 塔县农牧系统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公共机构能耗统计体系,是全面掌握公共机构能耗现状、分析、查找用能突出问题的重要基础,是依法开展节能考核的主要依据。

二、职责分工

(一)县农牧局办公室负责制定农牧系统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工作实施方案、部署统计工作并督办落实。并负责农业系统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工作的软件管理、培训、审核、汇总统计数据并上报县机关事务管理局。

(二)局属各单位明确专人负责组织本单位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信息统计工作,包括部署统计工作,审核、汇总统计数据,报送县农牧局办公室。

三、统计报表的填报主体

(一)基础表及台帐

基础表包括《公共机构基本信息》和《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状况》,由各单位填写、上报县农牧局办公室。再由农牧局办公室

汇总后报县机关事务管理局。

《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信息统计台帐》是各公共机构分类汇集、整理和积累能源资源消耗原始信息的帐册,是填报能源资源统计报表的依据。各单位须逐月按时填写。

(二)综合表

综合表包括《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部门汇总情况》、《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分类汇总情况》。其中,《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部门汇总情况》由农牧局办公室填写后报送县机关事务管理局。

四、统计数据采集方法

各单位必须建立规范的能源资源统计台帐,严格实行能耗分户、分类、分项计量,为公共机构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耗管理服务。分户是指按用能单位计量,分类是指按用能种类计量;分项是指按能耗用途计量。

1、电耗数据电耗数据采集有两种方式:一是从电力供应部门获取数据;二是逐户调查各用户和公用电耗,然后累加获得总是耗。

2、水耗数据采集分两部分:一是自来水,从自来水供应部门获取数据;二是自备井水,按照自备井实际水消耗情况获得水耗的数据。然后两部分相加获得总水耗数据。

3、煤耗数据采取逐户调查各用户煤消耗量,然后累加获得煤耗总量。

4、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耗数据采集有两种方式:一是对集中管道供应的由燃气公司提供能耗数据;二是对分户购买的,采取逐户调查各用户能耗,然后累加获得消耗总量。

5、集中供热耗热量数据已安装热量计量装置的,通过对计量表读数获取数据,未安装的不需填写。

6、公车用油数据逐车调查单车油消耗量,累加获得油耗总量。

7、公共机构合署办公区的能源资源消耗数据

已安装能源资源消耗分户计量装置的,由各公共机构分户采集、填报。未安装能源资源消耗分户计量装置或分户不彻底的,应在主管部门或物业管理部门的协助下,参考用能人数、建筑面积、用能设备等因素,对能源资源消耗进行合理分摊,分别填报。

五、统计数据填写、审核

各单位应指定专门统计人员负责能源消耗数据的采集、报表的填写和按时报送。各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能源资源消耗统计数据时行严格审核,确保各项内容符合统计规定加盖单位公章后报送农牧局办公室。

县农牧局办公室对本系统的统计数据进行复核,以确保上报的能源资源种类、计量单位、消耗量及费用等内容符合能源资源消耗统计有关规定。

实施能源资源消耗统计网络填写报送时参照上述程序严格进行审核和复核。

六、报送周期与时限要求

各单位按月填写本单位的《公共机构基本信息》和《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状况》,并于次月2日前报送县农牧局办公室;农牧局办公室按月汇总填写《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部门汇总情

况》,并于次月5日前报送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半年和汇总情况分别于当年7月1日前和12月1日前报送县机关事务管理局,电子版纸质同时报送。

七、数据分析

各单位应每月结合本单位建筑面积、用能人数、用能设备运行情况等,对电、水、气、油、煤等能源资源消耗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八、数据安全管理

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方案 篇7

近年来,关于中国北方游牧业与农业的分离问题的讨论一直没有定论,但是目前出现了四个比较可靠的说法:第一,游牧与农业的分离。第二,中国北方游牧业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混合经济时期出现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游牧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中国北方游牧的兴起是在青铜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第四,中国北方游牧是在混合经济向游牧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当然影响其发展因素也较多,但是,生态环境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中国北方游牧兴起的重要原因。

关于游牧的起源,同样也出现了很多的说法,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人口压力说、游牧出于游猎说和气候变迁说等。当然,中国北方游牧业的起源问题与世界游牧业的起源问题是分不开的。因为游牧经济是一种较为专业化的经济模式,并且对农耕社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依赖性,因而游牧经济的发展需要以整个社会生产为前提。这就进一步要求游牧技术有一定的进步,进而决定了游牧民族只有在较晚的时候才能形成。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北方游牧业的兴起是在青铜文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2建设青海省游牧民定居工程的深远意义

2.1游牧民定居是构建和谐青海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畜牧业来说,随着我国社会现代经济的发展,落后的游牧经济一定会被更加发达的经济模式所取代。同时,传统的畜牧业游牧的生产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为游牧民只有适应了现代生产方式的改变,才能有助于实现青海省居民的定居,进而从传统的畜牧业转向现代畜牧业,这不仅是构建青海省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2游牧民定居是青海省发展的重要决策

青海省位于我国的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上,由于青海省与西藏地区地形相似、地缘相接,其在农牧业的发展上二者之间有着非常特殊的关系,研究青海省游牧民的定居工程,对全国藏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青海省的人们生活水平一直很低。但党和政府对其给予了很多有利政策,进而青海省游牧民的生活水平能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受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依然较慢,农牧业基础也很薄弱,许多牧民现在还是居无定所。因此,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是保证青海省良好发展的重要决策。

2.3游牧民定居是提高游牧民生活水平的必然选择

要提高青海省游牧民的生活水平,首先就应该保证游牧民的居住条件。因为只有游牧民安宁地定居下来,游牧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得到相应的改善和提高。据笔者了解,定居后游牧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因此,游牧民定居是提高青海省游牧民生活水平的必然选择。

2.4游牧民定居有利于青海省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

实施藏区游牧民的定居工程,主要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可以促进牧区生产力发展。第二,可以进一步改变游牧民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第三,可以保证牧区富余劳动力从传统的牧业生产中转移出来,发展多种经营。只要能够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才能增加游牧民的收入,才能进而增强藏区游牧民的发展。第四,有助于改善青海省的生态环境。青海省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改善不仅有利于青海省的发展,还有利于保护水资源,同时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也十分有益。

2.5游牧民定居有利于推进青海省社会事业的顺利进行

青海省游牧民的定居工程,不仅是牧区社会结构进行整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牧区社会发展的过程。定居工程为实现牧区信息化过程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加强了牧区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了牧区的组织化程度,还加强了牧区与外界的交流。当然,牧区实现信息技术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有外部各种要素的介入。这不仅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同时也有利于游牧民素质的进一步提升,而且还能加速牧区社会事业的发展。

3实施青海省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建议与思考

3.1制定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

结合青海省的实际情况,可以为青海省藏区游牧民定居制定一个总的规划,基本工程的实施方案如下:第一,青海省游牧定居工程规划要具有统筹性。统筹性要求应该按照先易后难的要求来实施计划,进而有计划并且分阶段稳步推进牧民定居点建设工作。第二,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规划要具有差异性。差异性要求应该优先帮助生活生产环境最差和最困难地区的游牧民。

3.2做好青海省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宣传工作

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所涉及的面很广,而且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在进行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前一定要先取得广大游牧民的支持。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第一,加大国家有关政策的宣传力度,进而能够保证青海省的游牧民更多地了解国家支持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的政策,使青海省的游牧民了解定居的意义。第二,加大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进而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第三,了解并解决好游牧民定居所带来的困难,进而有力地帮助游牧民定居安置等问题。

3.3解决青海省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资金筹集问题

游牧民定居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需要很大投资的工程,当然,资金的筹措有很多渠道。第一,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主要是利用国家对支持青海省发展的有关政策,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定居点的资金支持。第二,省政府也应该加大对游牧民定居工程的投入,主要是加大定居点基础设施资金的投入。第三,游牧民在定居点房屋的建设中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费用。第四,适当利用银行中长期贷款,进而解决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等问题。

3.4做好青海省定居点的管理工作

做好青海省定居点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将定居点的牧民进行统一化的管理。这样不仅可以使广大游牧民能享受到比较完善的服务,进行社区管理还有利于促进定居点其他事业的发展。其次是要加强对游牧民定居点住房的管理工作。这不仅要求制定相关的住房管理政策,还应该对定居点住房的买卖等过程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限制。

4结语

总而言之,青海省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虽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但是,它也是一项划世纪的建设项目,其对于我国青海省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定居工程的实施不仅仅推动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改变了游牧民的思想观念。因此,现阶段研究中国北方游牧民业的起源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摘要:目前,实施游牧民的定居工程,既是青海省农牧民尽快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青海省长治久安的重要决策。青海省是中国西北的农牧业大省,对北方游牧民业的起源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从北方游牧业与农业的分离及其起源问题入手,阐述了建设青海省游牧民定居工程的深远意义,并提出了实施青海省游牧民定居工程的一些建议与思考。

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方案 篇8

打造“服务兴农”品牌,提升党建工作水平。__总支设8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45人。根据农业工作实际,采取自下而上的办法,集中全体党员干部的智慧,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上级和服务对象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服务兴农”党建品牌,深化品牌的含义,凝炼品牌的理念,在深化内涵、创新载体、强化措施、激发活力上下功夫、求突破。以“创建‘五型’机关、打造‘一流’系统”和创建“先进党支部”、“党员示范岗”和“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的“四创”活动为载体。结合行业特点和党员队伍实际,开展有内涵、重实效的活动载体,不断提升党建品牌的影响力。相继开展了“三走进”活动,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乡村、进农户、进田间地头,党员干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做到了发现问题在一线、指导服务在一线。 出在一线开展帮扶的农科人员采访同期声:开展“农业科技进万家”活动,把组建专业培训队伍和科技人员随时随地培训结合起来,局党总支建立了党员科技特派员制度,开设了“党员讲堂”,按照“户有技术明白人”的要求,我们深入村组农户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乡村干部群众3.2万人(次),发放资料40000多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抓好党员教育培训,提升党员队伍素质。__组始终把党员教育培训放在首位,班子成员和各支部负责人带头讲党课,请县委党校教员进行辅导。结合冬训,采取专题讲座、培训辅导、座谈会、集体学习、观看电教片等形式,组织机关党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理论。结合“五型机关”创建,修改完善规章制度19项,建立健全党员“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开展了“树立良好作风、争当服务标兵;树立良好学风、争当学习标兵”活动。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提升廉洁从政水平。围绕廉政文化进机关建设,教育党员干部思廉、促廉、助廉。组织党员集中观看廉政教育片、开展“清政廉政、从我做起”征文活动、“写好‘得失’大文章、唱响廉洁正气歌”演讲比赛,领导带头讲廉政党课,开展廉政知识测试、印发廉政宣传资料、班子成员和党员在大会上进行廉政公开承诺。通过多种有效方式,营造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和谐向上”的廉政文化氛围。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升服务发展能力。__组织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提高服务“三农”工作水平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五看五讨论”和“六个查摆”活动,以活动促服务、以服务促发展。开展“三诺四评三公开”工作,全体党员通过参与承诺,“无职”变“有责”,“无位”变“有为”。先后有九名党员干部荣获市级以上表彰,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二项、省级农业科技成果奖二项,获得省农牧厅“20全省农业技术推广先进集体”、“全省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单位”市政府“20职业培训先进单位”、市__ldquo;2015年种子管理先进单位”称号,获得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明专利1项,在2015年年度考核中,评为“四位一体”县直部门综合考核一等奖、“颂歌献给党”万人歌咏比赛三等奖、项目资金争取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今年完成春播35.8万亩,完成旱作农业技术推广覆膜102432.3亩,占任务10万亩的102.43%。 全县已建成日光温室200座,大中拱棚1100座,蔬菜总面积达到9.82万亩。

在__等11个项目村开挖沼气池525口。开展结对帮扶,提升统筹城乡发展能力。结合县上安排,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城乡手拉手、党群心连心”活动,各党支部与贫困村党支部结对、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局属各单位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充分发挥农业干部职工广泛联系群众的优势,物资帮扶到村到户、技术培训到户到人、生产帮扶到田到棚,积极应对风灾,帮助群众打好春耕生产第一仗。

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方案 篇9

完成情况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代表托叶玛乡党委、政府就2011年托叶玛乡游牧民定居工程村建部分完成情况做如下汇报:

托叶玛乡游牧民定居村建部分总户数为142户,其中夏吾特村28户,材料未进场的有6户,材料准备就绪但没有开工的有3户,已完工的有19户。

曲海村共有17户,材料没有进场的有5户,材料准备就绪的有9户,已开工的有3户,没有1户完工。

曲龙村共有34户,材料半个已进场的有3户,砂料没有进场的有31户。

托叶玛村共有28户,砂料已进场的有11户,砂料未进场的7户,已完工的有10户。

文群村共有17户,材料已进场的有8户,材料未进场的有4户,已完工的有4户。

宁赛村共有18户,材料已进场的有10户,材料未进场的有2户,已完成的有6户。

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方案 篇10

盛夏时节, 青海草原已是满眼碧透。全省98%的区域为牧区, 拥有天然草原0.36亿hm2, 居全国第4位。近日, 记者走进青海, 一探“草原新政”给这片绿野和这里的牧民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草原生态是否更好?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 因“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美誉, 引来无数游客驻足。这里不仅有清澈见底的黄河水, 还因为有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原而成为全省重要的“西繁东育”生产基地之一。

该县拉德村是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的进村入户联系点。在这里, 牧民们住进了崭新的定居房, 建起了畜用暖棚, 还发展起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前进。

生活条件变好了, 但这里世代放牧而生的人们更关心的是草原的环境。

拉德村拥有天然草场29.5万hm2, 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24.28万hm2, 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来, 划定出13.27万hm2禁牧草场和11.07万hm2的草畜平衡草场。贵德县副县长马绍福说:“三年的时间, 现在平均单产草量提高了15 kg/0.067 hm2, 比政策实施前提高了8.5%, 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逐步走向良性轨道。”

牧民华角说:“生态变好大家都看在眼里, 乐在心里。以前一些开始退化的草场也慢慢地恢复好了。这里是我们的家, 草原就是我们的命根子, 保护好草原也是我们的责任。”采访中, 大多数牧民表达了与华角同样的看法。禁牧是为了保护草原, 恢复草原植被, 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政策的初衷, 更是政府和牧民的共识。

在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时, 青海省还结合自身实际, 推动了草原使用权和草原承包经营权的划定工作。青海省农牧厅草原处处长巩爱岐说:“我们坚持‘草原承包关系若不明晰, 奖补资金不兑现’的原则, 明确了牧民对草原的责、权、利, 不仅增强了牧民合理利用草原, 保护草原的主人翁意识, 也化解了草原界限不清的潜在不稳定因素。”

生态立省是青海的功能定位, 因为这里的草原不仅是牧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 更是涵养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江河水源的重要植被, 是中华大地的生态屏障。

站在牧民定居点, 目之所及, 广袤的草原郁郁葱葱, 牛羊成群, 一片勃勃生机。

牧民收入有何变化?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集生态与民生为一体的新政策, 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同时, 力求维护好牧民的利益。

实践中,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 为牧民创造了新的政策性增收途径。据巩爱岐介绍, 仅2013年, 全省农牧民因此政策人均增收达到1 016元, 其中牧民人均增收达到5 176元。采访中, 马绍福也说道, 补奖政策是贵德县迄今为止涉及农牧户最多、补助资金数额最大的惠牧政策, 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提高了8.9%。

青海草原类型复杂多样, 各地区人均占有草原资源量和草原载畜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禁牧补助牵涉到千家万户, 为了最大程度实现公平与公正, 青海省农牧厅真正用了心, 经过反复调研测算, 最终提出了以“标准亩”为基础, 以各地人口数量、牧户承包草原面积、收入差异以及减畜压力等因素的补助测算标准公式, 确定果洛州、玉树州5元/0.067 hm2, 海南州、海北州10元/0.067 hm2, 黄南州14元/0.067 hm2, 海西州3元/0.067 hm2。与此同时, 还制定了“上封顶, 下不保底”的措施, 让牧民都能更好地享受国家的惠牧政策。

因地制宜的调整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政策的分配公平, 牧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不过, 在采访中, 牧民也普遍反映了另一个问题———政策补助标准偏低。这主要在于草场的实际产能与补助标准有差距。华角说:“原来把草原租给别人, 每0.067 hm2每年能收入80元, 但现在只能领到11元的补贴。”

如何弥补这近70元的差距, 青海省也动足了脑筋, 发展生态畜牧业、提升牧区第三产业水平、加大牧民培训力度、鼓励外出务工等等, 效果也正在显现。

青海省草原监理站站长蔡佩云告诉记者:“如果补助标准与放牧的收益相差过大, 草原管护和监理的工作压力就会随之增加。只有牧民增收, 禁牧才能禁得住, 减畜才能真正减得下来。”

合理的草原补奖标准, 才是草原生态保护真正落实的有效保障。

现在牧民收入保持稳中有升, 主要由于当前正处于草原补奖政策的减畜时期, 大量牲畜的出售增收了牧民的收入。当减畜工作完成后, 要如何实现青海提出的“减畜不减收”目标, 仍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

配套政策效果如何?

拉德村的牧民们算过一笔账, 一般放牧150只羊需要一个劳动力, 羊少或者劳动力多都是亏本的买卖。在禁牧减畜后, 许多牧民把家里的牲畜交给了村里的合作社, 有一些开始外出打工。

“受到生活习惯和文化水平的影响, 一些牧民并不能完全适应打工生活, 也赚不到多少钱, 有的又回到了草原。”贵德县农牧局局长仁欠本说。如何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青海省在落实政策之初也考虑到了这一点, 始终坚持将生态畜牧业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和发展饲草料产业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相结合, 形成"四位一体"格局, 同步推进。在增强对农牧民技能培训的同时, 大力发展当地优势产业, 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目前, 青海省883个纯牧业村已成立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入社牧户占到牧户总数的63%。在发展农畜产品加工的同时, 青海省也在利用特有的民族优势和文化特色发展民族工艺品加工和旅游产业, 努力拓展牧民增收渠道。作为环青海湖重点牧业县的刚察县, 就是利用地理优势, 发展玛尼石刻和掐丝唐卡等文化产业, 转移剩余劳动力800多人。

“要同步实现青海省提出的‘禁牧不禁养, 减畜不减收’目标, 仅靠拓宽牧民增收渠道还是不够的。”巩爱岐说, “今后青海还要在大力发展牲畜棚圈、贮草棚、围栏等牧业基础设施, 建设一批养殖场, 积极推广畜牧良种, 发展生态规模养殖, 提高肉类品质, 促进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在采访中, 记者也看到一些村庄已经建成了养殖场和畜用棚舍, 但由于尚未形成统一饲养的经营模式, 也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 牲畜养殖仍以一家一户为主, 如何加快后续政策支持仍需要积极探索。

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方案 篇11

校园文化| 思想政治| 挑战杯| 阳光心理| 团学刊物| 就业创业| 网上团校|学院群英榜|共团学动态

生命科学与工程系大学生在肃南县农牧区开展“手拉手”义务支教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院团委作者:王春晖时间:2008-7-30发布文章数 522 篇 108 篇

1人

675470次

31634人

1262篇

篇7月以来,生命科学与工程系大学生深入肃南县境地,广泛开展了以“关注农牧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 “手拉手”义务支教暑期社会实践活,取得丰硕成果。作为学院2008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校级重点团队,生命科学与工程系大学生赴肃南县康乐乡、白银乡“手拉手”义务支教小分队开展了为期15天的社会调查及支教服务活动。7月13日至7月28日,全队一行六人在王春晖老师的带领下,走访肃南县教育局、妇联、团委、县劳动保障局等政府相关部门,调查当地农牧民留守儿童情况并获取具体数据进行深入研究;走进农牧民留守儿童问题典型的乡村---肃南县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后的首个“生态移民定居点”康乐乡榆木庄村,切身体验他们的生活,通过集中与分散支教的方式,在当地村委会及群众的支持下重点进行农牧民“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健康及思想状况的辅导,出色达到预期目的。同时支教小分队成员还代表全系师生向榆木庄村委会及贫困儿童家庭捐赠了衣物、书籍、文教用具及其它生活用品。在活动中,他们通过为留守儿童庆祝生日,慰问贫困留守儿童家庭,以此来帮助当地儿童树立远大理

想,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也更加理解外出父母的艰辛。支教队成员都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为

这些偏远山区的孩子们送去社会的关心和问候,希望以此活动引起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尤其是农

牧区留守儿童的成长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建议 篇12

1、构建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努力实现农牧民收入的突破性增长。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巩固提升种植业,强势推进沙产业,开拓非农产业,突出发展劳务经济,大力发展农牧区一、二产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措施,坚定不移地培育农牧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构建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通过完善农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农牧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建立和完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强化农牧业减灾防灾保障体系,加强农牧区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来加强农牧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体系建设。通过切实加强以农牧区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和环境建设,改善农牧民民生,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通过继续抓好新农村试点示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来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农村建设为农牧民增收创造了新的机遇,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积极增加农牧民政策性收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尽量吸收本地农牧民工,增加农牧民务工收入;进一步推动农村小城镇建设,以农村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和转移;积极鼓励农

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二、三产业收入,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同时,加强农牧民外出务工的引导和服务力度。要继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提高农牧民外出务工的人数,保持农牧民工资性收入总量的较快增长。同时,加强对农牧民工权益的保障,提高就业农牧民工工资待遇。金融部门也要给予资金支持,适度提高小额贷款额度。

3、加强对农资生产资料的价格干预和监管。农资供应部门要加强管理,规范供货渠道,保障供给。同时,要加强价格管理,规范价格行为,遏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要采取行政干预措施,对农资规定最高限价,实行提价申报、调价备案、规定进销差率和利润率,控制价格过度上涨,保护农牧民利益。物价部门要加强对农资市场价格监测,健全监测网络、完善监测体系,认真开展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专项检查。

4、积极拓宽农牧民就业渠道,引导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向农村倾斜。从提高他们生产性收入方面入手,加强政策、技能、信息服务,为其就业、生产经营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其谋生手段得到增强,从而促进其收入的稳步快速提高。因此,提高农牧民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优化农牧民就业服务,帮助农牧民实现就业增收。加强农牧区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用培养新型的农牧民人才发展农牧区经济。根据全旗农牧区的实际情况,引导资金、科学技术等资源向农牧区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鼓励城乡间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增强农牧区经济的发展活力。

5、加快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做好牲畜品种改良工作。我们要将牲畜品种改良工作作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积极筹措资金购进牲畜品种改良设备,通过设备的更新和增加,提高各个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推广普及奶牛冷配,小畜人工授精、加强硬件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培养农牧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措施,使畜牧业结构逐步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努力提高牲畜出栏率。加强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的规范化管理,并指派专人负责冻精管理工作,保证冻精和各种器材物资的质量。在牧区牛、羊较为集中的地点建立固定和临时配种站点,购买帐篷搭建临时冷配点,实施统一改良,促进农牧业科技服务活动的全面开展。

上一篇:茶杯的故事改写的说明文下一篇: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