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合作组织林业经济(精选12篇)
林业合作组织林业经济 篇1
1 引言
经济合作模式是有效集成各类分散生产个体者, 合理维护其经济利益与社会地位的良好运营组织, 通过合作互助构建起来一种社会化、科学化的经济模式。它有效地解决了社会市场经济中小规模个体间的经营矛盾, 令各个生产加工与销售环节实现了良好的衔接与巩固的一体化发展。世界各地范围内林业发达国家均构建了丰富类型的林业合作组织模式, 例如德国构建的林业合作社、日本建设的森林组合模式等。
2 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发展进程
2.1 建国初期的自主合作发展
新中国建立初期, 我国便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山林体制改革, 除西北、东北与西南等面积较大天然林归国家所有外, 对原有其他从属于地主阶级的山林实施了征收与没收, 将其折合成普通类别土地进行统一分配, 优先分给原来便从事山林经营或自身有较大经营热情的山林农户, 对一些不适宜进行个体经营的特殊山林资源则分给联户农民合作经营或统一归村公有。该类农民林木、林地所有权的科学确立为广泛实施林业经营合作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的农业化生产互助组织便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迅猛发展, 并在各地呈现出以互助劳动力合作模式为主, 采伐作业与造林建设完善结合的发展趋势。
2.2 人民公社阶段的集体化发展
随着合作社的初步形成及升级发展, 依据按劳分配与生产资料归公所有的原则, 林业产业逐步发展成为高级合作社模式。经过阶段性发展, 我国对人民公社策略进行了适应性调整, 并构建了三级所有的经营体制, 将山林所有权分配下放至生产队。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 林业合作经济模式发生了质变, 剥夺了农民对林木与林地的所有权, 也令其丢失了直接对林业的经营权, 因而不良违背了构建合作社的本质原则, 令林农利益受到了不良损坏, 其积极性受到的严重挫伤。
2.3 林业发展的重新组织建设
随着联产承包体制的科学实施, 集约化林管体制实现了全面改革, 农民分配到了自留山并行使了一定的承包责任, 令长期以来束缚林业生产力的体制得到了合理解放, 林农的林业经营积极性得到了全面的激发, 并在各地涌现出大批量的林业建设专业户、家庭林场或重点户, 通过逐步的发展, 林农已成为林业集体经营的主要力量。同时该类家庭林业经营模式仍包含一定的局限性, 具体体现为经营规模分散、较小, 管理经营效率不高, 令生产建设成本居高不下, 无法全面提升产品生产的综合竞争力, 在抵御市场风险层面则体现了能力不强的弊端。再者由于缺乏强化联合模式令林农始终处于弱势群体。基于这些不良现状, 只有从市场客观需求出发, 有效令以家庭为单位的林农更新发展组织起来, 才能通过合作建设与经济模式维护自身的共同社会地位与经济利益。
3 经济组织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林业合作政策法规不明确
由我国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外界经营发展环境不难看出, 由于缺乏相关法律保障与扶持措施, 令林业合作模式有失稳定性与强效性, 无法实现法制化、健康化与持续化的科学发展。缺位的法律建设令林业合作经营缺乏明确的法律地位及性质规定, 造成了合作组织登记法人的混乱局面。而对于纳税、发票开具与贷款等正常的企业事务在林业合作经营模式中却需要采用迂回策略或擦边球方式才可实施。另外林业市场国际通用策略为对林业合作模式、组织给予多层面的有效支持, 而由于我国现行体制中, 各类资本、土地、技术与人才等生产要素均会受到体制政策的不良制约, 因此客观环境并不利于林业经济合作模式的独立构建与自主发育成长。受到金融制度与工业、城市发展的影响, 我国林业组织合作很难得到良好的融资支持。再者, 依据合作社性质, 其产品内部交易应同等于农户的自产自销模式, 因而需要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然而在现行执行中, 却很难落实增值税发票, 令合作社产品难以履行增值税抵扣。另外我国林业合作模式实施管理进程中由于各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 令其合作数据统计相对缺乏, 无法掌握基本管理状况。
3.2 内部运营机制不健全
现行合作经营中多采用优惠供给生产材料、种苗, 为成员组织提供信息技术、林业产品加工销售等服务模式, 无法真正以营利为基础, 实现二次返利合作模式, 因而没能充分激发林农的合作建设兴趣, 并严重制约了其合作优势功能的发挥。加之内部管理体制、章程不完善, 没有真正提供经营生产服务, 对各权、责、利关系不明确, 令组织中的公平权、公开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与表决权无法真正发挥。
4 强化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对策
4.1 科学认识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作用与性质
林业合作组织是民营、民办与民受益的科学模式, 是基于林农资源性而紧密构建的所有者利益组织关系, 以当地林业特色项目产业为主体经营生产内容, 树立经济发展、组织共同富裕的目标。合作型林业经济组织主体发挥着三林服务, 提升林农组织化发展水平, 合理维护其权益的重要功能。由此可见, 正确、深刻认识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与性质, 可有效促进林业产业的综合发展, 保护林农合法权益, 帮助他们克服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 并切实提升林农组织化发展程度, 推进其实现产业化的全面提升。为了繁荣林业经济, 切实提升林农收入, 必须通过合理组织学习交流、现场观摩、报告会、丰富形式培训班广泛宣传发展与建立合作林业经济组织模式的原则、宗旨、形式与优势, 全面提升广大群众、领导的思想意识, 令其不断的总结成功运营经验, 合理推广行业典型, 切实增强群众主体参与性、自觉性与广泛支持性, 进而有效带动更丰富林业合作经济模式组织的全面发展。
4.2 加快推进立法进程, 强化政策扶助, 合理明确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法律地位
切实推进立法进程, 明确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法律地位、性质、分配原则与成员资格等体制, 明确财政扶植、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等层面的法律规定, 为合作林业组织模式提供全面的法律保障, 维护林农应享有的合法权益。基于我国合作林业经济组织模式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因此在实施与制定专项扶助政策阶段应全面发挥雪中送炭职责, 对合作组织产品减免征收营业税与所得税, 落实针对专业组织合作的抵扣产品增值税政策, 针对组织及成员展开基础生产性设施建设、人员培训与技术引进扶助, 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并构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贷款贴息机制, 对较大规模、农户较多、规范运行、增收效果显著的合作组织应给予重点化的奖励与扶持。对于林业合作组织要求进行推广与技术开发的项目应优先立项, 向专业化林农合作组织实施必要的辅助倾斜。
4.3 强化宣传培训力度, 培养经济合作模式管理人才
相关部门与政府单位应将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成员培训纳入实践规划中, 预留一定的资金经费并合理制定科学培训计划, 依据分类指导、便捷灵活与注重实效的要求, 展开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能手及骨干培训, 大批量造就懂技术、有文化、善于经营的创新型林农成员, 强化林业经济合作组织模式带领林农共同走向致富之路的综合能力。丰富宣传途径, 广泛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 在社会范围内营造支持、鼓励林业经济合作组织模式的良好舆论环境及发展氛围。
4.4 完善内部机制建设, 强化监管指导, 规范组织运行
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内部制度构建的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稳定与健康的发展, 因此应健全监事会、理事会等组织机构, 确保成员享有的民主权利与主体地位, 还应健全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监督管理、利益分配等规章体制。合理引导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从单一的技术性服务、产品收购向供应物资、加工产品、销售及储藏等综合化服务模式转变, 切实拓宽管理服务领域, 全面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良好规避市场风险, 通过合作式经济模式引导成员构建紧密型关系, 真正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推进林业化产业建设进程, 并为构建创新型、和谐型社会做出必要贡献。
5 结语
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是促进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为合理改善其实践管理中的不良发展现象, 推进我国林业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令林业合作经济模式、组织得到科学地引导并营造快速健康的发展模式, 正确认识其作用与性质, 加速立法进程, 合理明确林业合作模式、组织的法律效力与地位, 强化政策扶助力度, 全面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合作管理组织人才, 强化内部体制建设的监管与引导, 才能令林业合作经济模式朝着健康、稳定、高效的方向努力发展、不断提升。
摘要:分析了我国林业合作经济模式发展进程, 探讨了现行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 对合理明确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法律地位、规范组织运行、提升林业产业发展建设水平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林业合作,经济模式,组织
参考文献
[1]王新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3) :61~62.
[2]杨永军.关于培育和发展农村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思考[J].林业科技, 2009 (5) :23~24.
林业合作组织林业经济 篇2
见
2009年08
月
28日10:59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中国政府网
尽快搭建林农与市场对接的平台
——张建龙副局长解析《关于促进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指出,要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
业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扶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促进林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8月18日,国家林业局出台《关于促进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的亮点在哪里?林农加入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能抵御哪些风险?国家又将在哪些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张建龙。
适度规模经营可有效解决农民面对市场难题
记者:为什么要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
张建龙:《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颁布实施后,以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改革正在全面展开。截至目前,全国已确权的林地面积达14.7亿亩,占集体林地总面积的59.8%。明晰产权仅仅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第一步,林业要实现更大的效益,就必须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社会化服务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促进互助合作的重要形式,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林业的重要抓手,是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培育新型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对于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深化配套改革,搞活农村林业经济,维护农民权
益、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林农加入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可以抵御哪些风险?
张建龙:大力发展和扶持建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可以帮助农户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单家独户办不了、办不好、或者办了不划算、政府又不能包办的事情。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搭建起了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小农户与大企业之间的桥梁,一方面联结林农,形成规模,组织实施生产资料采购和林产品交易,有效提高林农进入市场交易时的谈判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一方面联结大市场、大企业,代替企业组织农户,将市场信息传递给农户,减少中间过程的摩擦成本、交易费用。因此,在明晰产权、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只有适度的规模经营,才能解决一家一户农民面对大市场的问题,才能解决防火、防盗、防病虫害的问题,才能解决林业生产、运输、加工、销售、贮藏等问题。
多项扶持政策助推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
记者:近年来,各地在加快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进行了哪些探索?目前,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张建龙:林改以来,福建、江西、辽宁、浙江等先行省份在深入开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方面,探讨解决了一些深层次问题,主要包括:林权流转与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的关系问题,积极探索有条件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森林保险问题,如何发挥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在科技推广和构建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基础作用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好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能人大户等与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成员的关系问题等。截至目前,全国有各类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3.5万个,专业合作社成员人均收入高出非成员的农民人均收入超过20%,基本实现了“建一个组
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目标。
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专业合作社机构不健全、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不合理、服务功能不完善,特别是缺乏相关法律政策咨询、林业新技术推广、市场信息提供、金融和保险服务,新
形势下已远远不能满足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不能适应现代林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记者: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如果没有国家的政策扶持,很难靠自身力量发展壮大,对此,《意见》中
涉及到了哪些扶持政策?
张建龙:《意见》分为五大部分,共27条。其中第四部分:切实加强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是《意见》的核心内容。归纳起来,国家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措施主要包括4个方面。
一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对符合相关条件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鼓励把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法人授信与对合作社成员单体授信结合起来,建立林业贷款绿色通道,采取“宜户则户、宜社则社”的办法,提供信贷优惠和服务便利。引导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林农积极参与森林保险,扩大森林投
保面积,探索建立森林保险风险分散机制,提高森林保险抗风险能力。
二是加大税收优惠力度。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中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成员采伐自有林木的,应当降低或免征育林基金,具体实施办法
由各省(区、市)制定。
三是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可以承担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创建知名品牌,开展信息、培训、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项目。也就是说,今后国家用于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不再只靠基层部门的事业法人单位或其他法人或单位来承担,农
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也可以承担。
四是加大采伐政策扶持力度。允许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单独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实行限额单列、计划
单列,放宽商品林林木采伐利用的限制,简化采伐审批手续。
政府部门指导服务责无旁贷
记者:如何加强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监督管理,防止经营管理决策权落在少数人手中?
张建龙:《意见》规定了每个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至少要有5名以上成员,其中农民需占到成员总数的80%。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成员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由全体成员依据章程实行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重大事项由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要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及时地向成员公布财务状况,接受成员监督。也可设立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对本社财务进行审计,并将结果向成员
大会报告。
记者: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如何加强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引导和服务?
张建龙: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涉及林业、工商、财政、金融、税务等多个部门。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各部门的协调沟通,积极争取国家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开展林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涉林经济活动的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基层林业工作站的作用,指导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制定发展规划,做好试点示范、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宣传培训等工作,大力宣传建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意义、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及经验做法等,帮助农民林业合作社管理人员掌握好政策和经营技术,培养一支高素
质的经营管理队伍,促进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记者张辉)
(责任编辑:单秀巧)
浅谈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篇3
【关键词】林业;专业合作社;概念;发展;有效途径
1.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概念
林业专业合作社是在林权改革完成后,山林承包到户,林产品生产经营者或者提供经营服务的人员,通过自愿联合而形成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林业专业合作社能够有效的解决林农比较分散,市场需求与林产品供应之间的矛盾。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原则是以市场需求为指导,帮助林农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以求获得更大的利益。
2009年黑龙江省成立了首家林业专业合作社——依安县依龙明山林业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对依龙镇自强村134户农民1500亩低产田进行连片改造。自强村有1.6万多亩耕地,其中近十分之一的土地属于低洼易涝低产田,只能种植单一的大豆品种,因此,弃耕现象时有发生。成立了林业专业合作社后,134户农民以地入股,按股分红,统一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社将改造后的1500亩林业示范园区命名为林业科普园,本着宜果则果、宜树种树的原则,进行全方位立体开发,栽植果树1200亩,杨树200亩,松树及园林绿化100亩,同时,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草莓、瓜菜,养殖林蛙、鱼类和家禽,生产绿色食品,使之成为集科普示范、林果经济、养殖经济、林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区。
2.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2.1经营管理粗放
黑龙江省大多数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成员多为村干部或林業种植户,综合素质较低,有些人仅仅只有小学文化,没有管理经验,缺乏专业化培训。随着林业专业合作社规模的逐步扩大,入股人员不断增多,管理者难以对合作社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不能够进行市场风险评估,导致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窄,不利于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有一部分合作社拟定了实施方案和工作章程,但落实起来非常困难,有些林农只是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很多重大决策基本是管理者单方面决定,没有做到全面参与,全民管理。
2.2运营矛盾较多
通过对黑龙江省多家林业专业合作社的运营模式进行调研,发现个别地方为发展林业合作社,存在多种林权流转不规范行为,阻碍了流转效益的增加。第一,个别乡、村、组集体林场在流转时没有依法实行公开招标、流转方案没有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有的林权在发包时只是口头协议;有的虽签了合同,但内容含糊不清,对双方的权、责、利规定不明确。第二,大部分县市区的林权流转交易平台没有实质运行,没有几宗林地严格按要求到林权交易中心办理相关手续。第三,不够重视林权变更登记,形成隐性流转,引发了监管缺失现象,一旦产生问题,难以维权。第四,存在不妥当甚至超出法律规定的流转范围进行流转或超出法律规定的权限约定双方的权利。第五,对林业专业合作社,还需要加大引导和扶植力度。林业生产周期长,而林业专业合作社成员的森林资源状况也不尽相同,有的是幼林、中林,有的是近成熟林,且林木采伐有限额,不能将采伐指标简单地分解到每位成员,林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难,容易产生纠纷。
2.3品牌意识不强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前进村林业专业合作社有成员107人,果树面积1534亩,种植品种有沙果、梨、李子、小苹果、葡萄等。合作社成立后,每年销售果品达50多万公斤,吸引了很多外地客商前来购买。但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一旦遭遇果品丰产,销路将成为问题。因此,林业专业合作社应寻求多元化发展渠道,创建品牌,加强供销合作,消除产品滞销压力。
2.4融资十分困难
资金是促进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经过深入调研发现,几乎所有的林业专业合作社都缺乏资金,融资渠道较窄,部分合作社甚至需要向林农筹款,以满足运营需要。五常市回龙山苗木花卉合作社是以培育经营苗木、花卉为主要项目的林业专业合作社,拥有60多农户,600多亩林地和2000多亩花卉种植基地,为扩大生产规模,需要建设“组培室”和引进新品种,却苦于没有资金支持,难以实现。林业生产周期较长,这就决定了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前期规划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但却短时间内看不到收益,因此,如果缺乏合理的融资方式,那么就不没有可续的资金投入,则必然制约了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3.促进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有效途径
3.1加强宣传力度
促进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巩固林改成果、提高林业效益、促进林农增收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林业合作社,吸引社会各界经济实力较强的投资人组建专业合作社,同时让林农充分认清加入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好处,对已经入社的林农采取多种形式有步骤地辅导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认识发展方向。加强纵向和横向联合,鼓励合作社成员走出去了解省内外其他合作社的成功经验。加大合作社之间的相互合作,抓好示范,树立典型,尤其要选一些发展潜力大,带动农户多,群众受益好的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宣传、示范、引导农户参与。具体实践中,要充分尊重林业种植户意愿,并学习借鉴和推广其他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推动合作社可持续发展。
3.2争取政策支持
加强对林地流转工作的督查指导,尽快进行一次严格的林权流转情况的清查整顿,全面规范林地流转,确保林业专业合作社健康、稳步发展。为更好地进行林改工程,要加大政策宣讲和技术培训力度,提高社员的专业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运营管理能力。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时间较短,管理水平、经营理念、资金规模、市场手段还相对滞后,应尽快出台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指导意见,在种苗、技术、人才、金融和资源利用、市场信息、生产加工、物流储运上给予政策性支持。要加强指导,实行“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等手段,以“林地、资金、技术、人才为纽带,培育“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社模式,实现产业化经营。加强引导,坚持以“入户自愿,退社自由”为原则,以提升林农利益为基本出发点,讲究运营实效。建议林业相关部门设立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政府财政将设立的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列入市林业局年度部门预算,实行专款专用。
3.3优化发展环境
首先,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形成林业部门主管,涉农单位配合,各林业专业合作社广泛参与的格局;其次,完善资金投入机制。积极探索新的投融资渠道,协调金融机构,放宽贷款条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或合作形式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再次,加强市场营销,开拓林业经济市场,积极组织合作社参与全省、全国林业产品博览会,积极寻求发展商机,创新品牌意识,支持合作社申报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全力申报林业专业合作示范县,为黑龙江省林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科]
【参考文献】
[1]马玉波.黑龙江省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初探[J].林业经济问题,2010(5):417-420.
[2]姚迪.关于林业合作社有关问题的探讨[J].河北林业科技,2014(2):67-71.
林业合作组织林业经济 篇4
关键词:林业合作组织,森林保险,模式构建
1 森林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森林保险投保率过低, 有效需求有限
林区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 由于受林农普遍收入水平偏低, 保险意识薄弱等原因的影响, 致使森林保险投保率过低, 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林农收入有限, 制约了对森林保险的需求。加之目前我国森林保险主要是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以商业形式经营, 国家虽然给予了一定的财政补贴, 但相对于个体林农来说, 参加保险无疑增加了经营林木的成本和负担, 无法从个人所有的森林资源中获得稳定的预期财产性收益, 而森林保险实质上又是一种固定的财产性支出, 基于个人收益与支出的相互关系, 势必会影响林农的投保积极性, 抑制其保险需求。另一方面林农由于保险意识薄弱, 制约了保险需求。林业生产正处于从传统林业向现代化、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中, 林农市场意识不强, 对森林保险的必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 更没有长远的风险预防观念。两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 使得森林保险承保面低, 规模小, 发展滞后, 远远不能满足林业对风险保障需求。
1.2 森林保险经营效率低下, 供给主体不足
森林保险巨大的潜在市场, 但我国却存在森林保险供给主体严重不足的问题,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森林保险的低回报率造成的。一方面由于森林保险范围窄, 承保面小带来的森林保险经营者风险集中, 从而导致保险企业经营赔付率过高, 亏损严重, 缺乏积极性, 效率低下。目前, 我国森林火灾保险平均赔付率为70.3%, 而一般的财产保险是30%~35%, 保险公司经营的积极性不高, 只有少数的一些大型财险公司才有能力承保。以1989~1994年对森林保险的讨论和实践最热烈的几年来看, 全国累计投保面积也仅占森林总面积的4%, 总保费收入为11 860万元, 而总赔款支出为8 340万元, 总平均赔付率70.3%;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林农生产规模小, 保险标的碎化, 保险公司经营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 风险管理的难度大, 导致经营森林保险的营业费用开支远高于其他财产保险。两方面的原因使得保险公司获得经济效益比较困难, 自然就无法刺激森林保险的有效供给。
1.3 森林保险组织体系缺位, 模式有待完善
目前, 在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比较彻底的地区, 特别是在闽、赣、湘、辽、浙、云等试点省份, 现行的森林保险是在政策性协保制度框架下按照“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自愿投保, 协同推进”的原则来运行的。在整个运行体系中包括了政府、商业保险公司、林业部门和林农4个组成要素, 其中商业保险公司和林农在森林保险经营过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 是运行体系的核心。在这样的运行体系下, 商业保险公司将直接面对林业经营者, 是一种近似于但并不完善的直线, 为职能型组织模式。由于该模式中缺少能够起到核心衔接作用的“直接管理部门”, 因此,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就会暴露出一些问题, 影响森林保险的健康发展, 如存在投保率过低, 有效需求有限和经营效率低下, 供给主体不足等问题。
2 解决森林保险突出问题的思路分析
森林保险的发展虽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如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政策的支持水平, 林农的经营能力等。从森林保险组织体系构成角度出发, 在当前国家积极推进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背景下, 在政策性森林保险自身的组织体系中没有将林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加以有效的利用, 是近年来影响森林保险发展的主要原因。在我国森林保险不断探索的近30年中, 先后出现了4种不同的模式,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有些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森林保险自身发展的需要, 目前颇有成效的是政府支持下的协保模式。该模式在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就是由林业经营者和保险公司直接签订保险合同, 也就是说, 这种政策性森林保险的组织模式设计存在着“针对单个林业经营者”的特征。以林农为基本单位, 小规模、分散化生产是我国林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特征。小规模经营、非专业化生产的中小户林农由于组织化程度低, 因此难以与大市场相适应, 无法满足国家对林业发展的要求。在小规模、非专业化、低商品率和低收益率的林业生产背景下, 林业经营者参与森林保险的内在动机明显不足, 积极性不高。因此, 要促进森林保险的发展, 就必须提高林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 完善现有的森林保险组织体系, 探索适应新时期森林保险发展的新模式。
3 新型森林保险组织模式的构建
我国现行的森林保险是在政策性协保制度框架下按照“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自愿投保, 协同推进”的原则来运行的。但是从实践来看, 以分散林农为投保单位、林农与保险公司直接交易、政府补贴、林业部门协助林农投保的形式并没有获得林农的广泛认同, 不但林农参保积极性不高, 保险公司经营森林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也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其主要原因, 一是林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二是现行的森林保险组织模式不够完善。而林业合作组织则能够弥补上述原因的有效途径。因为, 一方面林业合作组织可以通过龙头企业和造林大户将分散生产的中小户林农联结起来, 有利于实现林业生产的集约化、标准化和区域规模化, 从而提高林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林业合作组织还可以在保险公司与林农之间担负起桥梁和纽带作用, 从而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森林保险组织模式。基于上述分析, 探索建立多层次组织、多渠道支持、多部门联动的森林保险组织模式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3.1 模式设计的指导思想
现阶段我国开展森林保险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点, 积极探索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促进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大环境下, 如何更好地发展森林保险, 使森林保险真正成为林业发展的稳定器、林农生产生活的保护伞。
基于林业合作组织的新型森林保险组织模式的构建要坚持在政策性协保制度框架下遵循“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自愿投保, 协同推进”的原则, 充分发挥林业合作组织自身内在的互利效用和外在的桥梁纽带作用, 建立森林保险基金会为森林保险的经营提供资金保障。最终形成以保险公司、林业合作组织、林农等组织要素为主线, 以政府、林业部门、森林保险基金会等组织要素为协助的全方位联动森林保险组织模式。
3.2 模式的运行机制
本文尝试构建一种以林业合作组织为基础的“直线——职能型”森林保险组织模式。该模式的本质是当前实施的政策性森林保险, 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和一定的财政支持, 林业合作组织作为投保人, 商业性保险公司负责经营, 林业部门、龙头企业和个体林农积极配合, 进行全方位的联动。
在组织机构上, 地方政府成立林业合作组织。林业合作组织成员由地方政府官员、专业技术人才、龙头企业和林农代表组成, 政府官员和林农代表主要负责保单合约的签订和赔偿款项的分配, 合约内容应注明保险标的的参保险种和数量等。林业部门依靠自身具备的专业技术和积累的实践经验, 负责对林农进行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培训, 指导林农如何有效规避风险;龙头企业主要负责向林农提供实时的市场信息, 保证林农获取信息的时效性。
政府成立再保险公司负责对商业性保险公司进行风险的分担。当商业性保险公司承保标的物的损失超过一定水平时, 超过的部分由再保险公司给予赔付。再保险公司的资金每年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划拨出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和经营其他类型的再保险业务费收入结余组成。商业性保险公司将收取的保费建立补偿基金, 在该补偿基金无法承担大灾之年的损失时可以由森林保险基金会向其提供一定数额的贷款。此种贷款相比于一般商业性贷款应该具有贷款数额、利率和期限等方面的优惠。
森林保险基金会的资金来源可以采取多渠道筹集、专款专用。可以通过中央和各级政府拨付一部分资金建立专项基金;从政府主管的涉林单位中抽取一部分资金纳入森林风险基金;由政府发行特定的债券等渠道筹集森林保险基金 。
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对森林保险实施了补贴 (包括保费补贴和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费用补贴) , 但投保标的不再是分散的林地, 而是整个县或乡的所有投保的林地;投保主体不再是单个林农, 而是代表同一地区整体利益的有地方政府参与的林业合作组织。林业合作组织作为投保人, 统计投保林农需要进行投保的标的物的详细情况, 向保险公司进行统一投保, 签订一张保单, 保单中应该明确注明各个林农投保的具体情况。地方政府和林农之间可以签订合约, 合约上应该包括林农提供给政府组织的投保标的物的所有情况及相关责任 (例如, 投保林农未向政府提供标的物的真实信息, 发生灾害后的一切后果由林农自己承担等) (图1) 。
发生灾害后, 由以地方政府官员为代表的林业合作组织与保险公司进行交涉。林业合作组织在取得赔偿金后, 根据与林农之间签订的合约条款向受损失的林农进行赔偿金的分配。
3.3 模式的优越性分析
(1) 在新型的森林保险组织模式中, 由于有了林业合作组织的加入, 因此弥补了现有组织模式中由于缺少“直接管理部门”这个能够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组织要素所带来的不足, 使保险公司不需要再直接面对投保林农, 而是与林业合作组织发生业务往来, 提高了保险公司的工作效率和承保积极性;同时, 由于林业合作组织不但可以提高林农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化程度, 为林农提供更加便利、安全、可靠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使林农获得更加稳定的预期财产性收益, 从而提高了林农的投保积极性;中央和地方政府、林业部门、再保险公司和森林保险基金会等组织要素为组织内部由商业性保险公司、林业合作组织和林农三方共同参与的森林保险主体业务提供相关的支持和服务, 协助森林保险主体业务的顺利开展, 使整个组织更符合政策性协保制度框架下的“直线——职能型”森林保险组织模式。
(2) 由于森林保险是面向广大林农开展的, 而我国林农的林业生产土地经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呈现出比较分散的特点, 导致森林保险开展的经营成本相比其他险种要高。由政府组建并参与的以林业合作组织为基础的“直线——职能型”森林保险组织模式通过林业合作组织自身的集合效应, 以整个县 (乡) 域为投保单位, 避免了单个林农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交涉, 给林农提供了更加宽裕的生产时间, 也为保险公司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方便, 简化了交易程序和手续, 减少了交易成本。
(3) 在以林业合作组织为基础的森林保险组织模式下,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将会得到改善。如前面所述, 作为投保人的林业合作组织由林农代表、政府官员和专家组成。在进行灾后勘察定损时, 保险公司可以和林业合作组织以及当地的林业部门成员一起进行。由于林农代表是由林农集体选出来的值得他们信任的人员, 因此在理赔过程中能够为保险公司提供真实的资料和信息。同时, 由林业合作组织中的专业人员定期对林农进行技术培训和灾害规避指导, 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林农“搭便车”的行为。另一方面, 由政府牵头的非赢利性的林业合作组织和保险公司直接交涉, 也可以有效地防御保险公司方面的道德风险问题, 保障森林保险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祥智, 陈丹梅.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福建永安和邵武案例[J].林业经济, 2008 (5) :48~52.
[2]熊国平, 何文雄.建立我国森林保险运行体系问题初探[J].江西林业科技, 2010 (03) :18~22.
[3]陈绍志.关于我国森林保险政策及运行机制的研究[J].林业经济, 2010 (11) :78~81.
[4]汤杰.我国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学术交流, 2009 (1) :87~89.
[5]刘兴国, 韩玉启, 左静.传统企业组织结构模式的比较分析[J].企业管理, 2003.
[6]石焱, 夏自谦.世界森林保险的发展和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 2009, 22 (2) :7~11.
林业专业合作社情况调研报告 篇5
徐存林 2012年9月26日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有关全面推进和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全县成立以毛竹为主的林业专业合作社15个,林权作价出资总额达到1.638亿元,出资林地29447亩,今年9月,我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首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称号。就我县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运行情况,2012年9月下旬,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开展了调研。调研组深入到皈山尚书垓村、报福中张村、山川高家堂村等地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搜集查阅了相关资料,研究了有关政策法规,对我县林业专业合作社设立的背景、组建和运行情况及下一步应重视的若干问题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林业专业合作社组建的背景
我县共有林业用地207.5万亩,有林地面积187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86万亩,年产毛竹3300万支,总产量约54450万公斤,按目前每50公斤40元的价格计算,毛竹商品竹年总收入约4.356亿元,按38万农业人口计,平均每农业人口年毛竹收入约1146元。而安吉农民人均年收入2011年已达到14152元,那么,毛竹一项收入占全县农民家庭收入的比重2011年就只有8.1%。当然,这一测算存在着较大误差:一是不是所有农业人口家里都有毛竹;二是毛竹的收入中未减去非本县农民的劳动力成本;三是不同的村毛竹的拥有量不同,不同的农户家庭收入结构也不同;四是竹农有的完全靠自家的劳力砍竹运竹,收入都是自己的,有的家庭则完全请外地农民砍运。我们在实地访谈中,不少农民家庭也说不清自己家里的毛竹收入到底有多少,至于占家庭收入的比重,有的说不到10%,有的说达到了20%左右,有的则说家里没劳力,请工砍运毛竹最终是亏本的。双溪口村村民陈建红给我们算了一笔帐:九十年代毛竹每百斤卖30多元,现在是40元。但人工工资已从每工35元提高到现在的230元。一家5口,每度5万斤毛竹,砍工需15工,拖工83工。九十年代收入是1.5万元,工钱是3400元,赚1.16万元;现在收入是2万元,工钱则达到22540元,亏本2540元。陈建红的个案可能有他家的竹山离公路比较远的原因,不能代表安吉林农毛竹生产的总体状况,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毛竹是安吉林农家庭的主要收入,一个家庭一年毛竹收入达到1万多元,日子过得应该很不错了(据县统计局提供的数据,1982年我县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376元);而如今,随着大量农村劳力向二产、三产转移,毛竹的收入在林农家庭已经只占了很小的比例,有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毛竹收入在家庭收入占比的下降,使竹农对竹林由依赖转为负担。许多劳动力已全部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的家庭,已没有精力和能力从事毛竹林的培育和采伐,请工培育采伐既麻烦又赚不到钱,渐渐地要么将竹林转包他人,要么就让竹林荒芜。而毛竹作为安吉重要产业——竹产业的原材料,随着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却需求量越来越大。全县现有竹产品及配套企业2362家,其中省级农业和林业龙头企业20家,规模以上企业157家,产值超亿元企业8家,竹地板产量已占全世界产量的50%以上。2011年全县竹产品加工产值达到87亿元,年消耗毛竹达1.5亿支,而本县毛竹产量只占总加工量的22%。因此,毛竹林的培育生产,不仅是生态保护的需要,同时也是竹产业发展的需要,毛竹产业不仅不能因为在竹农家庭收入占比下降而荒废,反而应该得到更好的培育发展。那么,如何才能让毛竹林的生产摆脱因劳动力转移而带来的被动和产量下降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吉县政府和林业部门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与《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浙委〔2007〕146号)文件精神,立足县情、林情,创新破难,开始探索毛竹专业合作社试点,经过3年来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
二、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方式及成效
(一)组建方式。安吉县林业专业合作社的设立以2007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依据。以皈山乡尚书垓村的尚林毛竹专业合作社、报福镇中张村的福灵竹笋专业合作社、山川乡高家堂村的指南毛竹专业合作社为例,其组建过程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
1、宣传发动,招募成员。宣传发动工作由村级组织负责,乡镇政府和林业部门进行指导。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宣传组建合作社的意义,动员竹农入社。尚林合作社首批成员即设立人共有42户,2008年12月20日召开了设立大会。福灵合作社2011年5月设立,首批成员68户,入社毛竹林2500亩。指南合作社设立于2011年1月,全村共有毛竹林4500多亩,其中3358亩入社。
2、林权出资,作价入股。以林农承包经营的毛竹林作价出资,入股合作社。作价方法为:成员两度(4年)毛竹的总产量乘以价格为两度毛竹总产值,减去人工和农资成本即为两度的净收益,该净收益即为成员入社的出资额。如福林合作社的沈福旺,共承包毛竹林130亩(其中包括转包而来的外地插花山),每度每亩产量为2800斤,两度共计总产量7280担,按每担41元计总产值为295200元,扣除人工及农资成本96400元,出资额即为198800元,占合作社全部出资额1000万元的1.98%。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成员的毛竹承包山需进行实地丈量确定产量,按竹林所处位置分别测算人工成本。同时,考虑到合作社成员可能会“退社”,在林权作价时,强化了各成员原有毛竹林的划界勘址工作,界址标志在丈量作价过程中作了进一步的清晰明确。
3、拟定章程,组建机构。合作社筹备组根据省工商局、省林业厅联合制定的《浙江省林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暂行办法》,拟定了合作社章程,召开了设立大会,通过了合作社章程。同时,选举产生了理事长、理事、执行监事。理事会决定聘任经理和财务会计。由于村一级管理人才缺乏,各合作社的理事长、理事会成员、执行监事和财务会计一般都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成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般都为理事长,村委会主任为经理,村会计兼任了合作社财务会计。大家认为这种模式有利于节约合作社的运行成本。
4、正式运行,集体经营。设立
售时减少了加工企业的采购成本,可适当提高毛竹的销价。所以,我们调查的3个合作社都将比市场价高出的每百斤1元作为“二次分配”的比例,这对于林农来说实在是微乎其微的。三是这种“劳务型”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对于复杂农林业来说是不适合的。比如白茶生产,如果由合作社集体为茶农提供培育、采摘、炒制加工等非常精细的“劳务型”服务,则请工难、管理难、质量保障难。白茶合作社如果要搞,只能是组建“服务型”合作社,白茶的种植、培育、采摘、炒制加工还是要农户分散经营,合作社可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收购白茶、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对外销售。当然,炒制加工的环节如果合作社有相当规模和档次的加工厂,还是可以由合作社来统一炒制加工的。另外,白茶专业合作社的销售能力至关重要,决定着合作社的成败。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问题。调研中发现以下几点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问题。许多干部和合作社的管理层,只知道合作社的名称,却不知道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规定,对于合作社的法人地位、民主管理、成员权利义务、组织机构运作、财务管理、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扶持政策和法律责任等法律规定则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二是合作社的管理人才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具有股份制性质的合作组织,股份制、公司制企业有其严格的法定管理规范,而我们的一些管理者常常采取一惯定势的管理方法来经营管理合作社组织,又不注重学习,合作社一旦出了问题,农民群众就会研究法律,依托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这样,好事就会变成坏事,社会稳定问题就会接踵而至。三是财务管理问题。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必须依法进行,包括公积金提取问题,公积金量化问题,合作社成员帐户问题,分配盈余问题,分配盈余后剩余部分的分配问题,合作社接受国家财政补助形成的财产在解散清算时不得作为剩余资产进行分配的问题,这些都有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不得任意胡来。四是抵押贷款问题。合作社具有法人财产权,合作社采取林权抵押的方式向金融机构贷款,如果经成员大会通过,尚可共担风险,如果理事长或者经理擅自将合作社集体林权进行抵押贷款,又将贷款借给企业而造成损失,到时合作社成员的林权就会蒙受损失,这时的内部纠纷和社会稳定问题必将给各级政府带来很大压力。五是合作社组织与村级组织交织不分问题。这一方面可节省合作社运行成本,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一些贫困村也打起了合作社的主意,试图将合作社的政府补助和盈余转为村级集体财产。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五十三条之规定:“侵占、挪用、截留、私分或者以其他方式侵犯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财产,非法干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生产经营活动,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摊派,强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接受有偿服务,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损失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所以,合作社的财务与行政村的财务还是要分得很清,合作社的钱财未经成员大会通过是分文不得侵占的。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初探 篇6
关键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初探
中图分类号:F3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33-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为了维护和实现共同利益,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始发于上世纪90年代,近年来,发展速度加快,正在成长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吸收和带动了大量农户,极大地保护了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推动了农村产业化的发展。
1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
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体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由种养殖大户或经营能手牵头,农户参加,在组织内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而组建的;第二种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生产同类产品为基础,由农民组建的;第三种是社员股份合作型,即由农户自愿组合,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益而建立的紧密型合作经济组织。
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特点
合作规模扩大,合作领域延伸。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小规模起步,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得到农民信任,得以发展壮大。很多合作组织从最初的几户或十几户,发展到几十户,有的甚至成百上千户。目前,已出现了一些质量高、效益好、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服务领域从注重产中服务逐步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从生产向加工、流通拓展。一些综合服务社还把服务延伸到农民的家庭生活,开展文化娱乐、幼托、家政和一些代办事项的服务。运行操作逐步规范,利益连接更加紧密。农业管理部门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制订了《示范章程》和示范组织评价标准。经过工商、民政、农业等部门登记(备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占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绝大多数,其中大多有比较规范的章程,建立了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及内部运行机制。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利益连接趋向紧密,实现劳资两合、聚集和融通各种生产要素的股份合作制正在成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依托主导产业,显露区域特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多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和主导产业来形成和发展。蔬菜、果树、绿稻、畜禽、中药材等农村主导产业领域都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各地拥有的资源和选择的产业发展重点不同,各地合作经济组织的专业特点也不相同。一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逐步趋向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突破了地域限制,提升了合作层面。市场行为的渗透和横向经济联系的发展,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突破村界、乡镇界、县界,有的甚至突破省界,实现跨区域发展。
3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作用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新生事物,是对现行农村经营体制的丰富、发展和创新。可以说“三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一家一户农民办不好、政府要办也有难度的事,都可从合作社的实践中找到解决的办法或获得启示。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功能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一是出面联系客户客商,密切销售关系,提高农产品购销合同签约成功率。二是注册商标,创立品牌。三是根据市场需求,统一组织专项农产品生产。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户为共同生产和经营某种农产品而自愿组织起来的经济体。一方面,它维系了家庭承包经营这个基础,另一方面,它又体现了农民集体的力量和“统”的优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需要或不必要农民流转土地,进而减少因土地流转而引发的纠纷,就能扩大生产规模和实行产业化经营,实现抵御风险和增加经济效益的目标,为妥善处理土地承包和规模经营的关系探出一条路径,对于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极具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加快了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方面通过与农业、科协、学校等部门联合,举办科学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活动,推广运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加快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和应用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增强农业的科技含量,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另一方面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现规模经营。通过统一服务、开拓市场,降低生产交易成本,扩大产品销路;通过建立利益联系机制,实现利润返还,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从而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
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千家万户的农户,仅靠政府的规划指导,很难跟上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协助政府贯彻和落实农业和农村政策,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农民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把自己的意愿和建议反馈给政府,为政府施政提供第一手材料,增强了政府指导农村经济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政府把一些“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交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来管理,使政府从大量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转变职能,逐步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集中精力抓大事,揽全局,搞服务。与此同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锻造和强化了农民的合作意识和民主意识,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4 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说,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在试点探索的初级阶段,还很不完善,发展中必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发展滞后,不平衡。总体上,合作经济组织的量还小,覆盖农户的面还很不够。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经济较落后地区之间的差异,而且还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地区之间的差异。此外,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布局不相适应,没有完全按产业布局的要求实现同步发展的客观规律。
合作经济组织运作不规范。一是有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成立并已运行,但没有严格按照章程和管理制度运行。二是个别地方只追求发展数量,忽视管理;不尊重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意愿,挫伤了部分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三是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股本结构不合理,企业股金所占比例太大;分红以股金分配为主,有悖于资本报酬有限原则。四是缺少会经营、善管理的带头人。农民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总体来讲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缺少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习惯凭经验办事,对合作经济组织缺少长远考虑,并且对政府过多依赖,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五是多数地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担有所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证照办理、税费缴纳、项目扶持过程中,乱收费、乱罚款和摊派情况屡屡发生。有的地方在取消的各类乱收费项目中,仍然向合作社收取。对不按时申办组织机构代码证的、未及时上报纳税报表的进行罚款;有的摊派报刊、法规培训和外出考察等费用。现对规范和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坚持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和群众自愿、民主管理的原则。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得损伤农民积极性和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地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同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加快发展一批合作经济组织。今后,在专业生产比较集中和专业生产大户较多的地方,都要注意培育和发展经济合作组织。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按照合作经济的本质要求,积极完善利益连接机制,突出内部制度建设,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市政府要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有关意见,加大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是落实资金扶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用地用电政策、项目申报等方面的政策,关键是政府各相关部门、各相关单位要依据政府确定的政策原则,制订出能够具体操作的措施和办法,并让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知道政策,了解政策。
政府要切实加强指导,改进服务。各级政府应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措施,推动和引导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建设和发展合作组织的过程中,可以重点关注一些具备一定先进性、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指导它们按照合作组织原则进行规范化的建设,并对其发展给予帮助、指导以及相关的政策扶持、资金援助,使其为当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其他农村合作组织逐渐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但是,在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时,政府不能操之过急、喧宾夺主,面对农民,政府绝不能采取强迫、命令的形式,否则,只会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要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担监管力度,积极推动减免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办证费用、落实应当享受的涉农优惠政策和完善现行各项税制。农民负担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动态监管、审计、跟踪督查等制度,加大对不合理负担的监管与查处力度,深入治理乱收费、乱罚款和摊派问题,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为合作社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简介:杨绍伟(1967-),男,舒兰市农村经济管理总站负担科科长,研究方向:农村政策法规。
林业合作组织林业经济 篇7
1 基本概念的界定
1.1 林农专业合作社
林农专业合作社是指在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基础上,同类林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林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2003年前后,我国南方等省集体林区在大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种形势下快速发展起了林农专业合作社,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新型市场主体,目前主要有家庭合作林场和以提供某些环节的服务为目的的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法的要求,林农专业合作社必须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为企业法人。大力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社,对于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深化配套改革,搞活农村林业经济,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1.2 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林业生产经营的新型主体,它是在家庭经营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业合作组织,是解决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小生产与大市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现代林业规模效益这对矛盾的必然选择,它包括技术服务型、销售服务型等业务单一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包括集产、供、销、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组织生产、统一营销、建立示范基地、推广实用技术、培育新型林农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有数量少、规模小、分散、服务单一的特点,有统一经营业务的合作组织并不多,但发展潜力巨大,为林农所做出的贡献突出,深为广大林农所欢迎。
2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基本情况
林改后,铜鼓县各地林农群众在各级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据此次调查统计,全县现有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组织131个,其中工商注册29个,总成员9.3万人,其中林农成员9万人。全县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可以分成以下4种类型:
1)股份合作型林场。这种类型包括股份制林业公司、股份制林场、股份制木材加工及销售联合体、联户林场、合伙租山造林大户等。全县股份合作型林场共有27个,全部工商注册,总出资额约5亿元,总成员2 000人,其中98%以上是林农成员,如温泉镇新开村为代表的群生林场。
2)专业造林队(公司)。这种类型合作组织是在林改后群众造林积极性逐年提高而劳力不足的情况下,在有一定造林经验的能人组织下,由青壮年农民或林场下(待)岗工人组成的、较稳定的专门承包造林、抚育施工的组织。全县共有专业造林公司2个,林科造林公司及诚科造林公司,全部经过工商注册,总出资额约220万元,总成员1 150人,其中林农成员640人。
3)林业专业协会。这种类型包括毛竹、油茶、苗木花卉、林果业、木竹加工、林产工业等协会,主要在资源培育、木竹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为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全县共有林业专业协会94个,其中工商注册44个,总出资额约3 469万元,总成员27 822人(户),其中林农成员27 328人(户)。
4)林业“三防”协会。这种类型是指山区林农自主联合进行森林防火、防病虫害、防乱砍滥伐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合作组织。全县共有林业“三防”协会99个,其中在民政局法人注册78个,总出资额约1 001万元,总成员3.63万户,其中林农成员3.35万户。
3 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铜鼓县林权制度改革的高位推进,林业良好发展形势的拉动和各级政府、林业部门的引导,全县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较大的发展。但是,全县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铜鼓县林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仍然存在着组织体系不够健全、运营不够规范、凝聚力差、职能发挥不够理想、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济运作决策定板速度慢,其主要原因是:组织成员中,个体介入经济领域能力不一,存在经营理念的差异,影响了组织对经济运作决策的决断。
2)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合作水平低、带动能力及抗风险能力弱,其主要原因是:个体水平及组织者水平档次不一,再加上各成员经济条件参差不齐,一旦市场对其不利,某些个体就会有退出组织的想法和做法,造成组织群体在经济实力上的不稳定,甚至丧失市场运作能力,因而更谈不上带动作用。
3)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市场反应能力差,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地理交通条件,信息设备条件及其使用能力的限制,大多数成员市场信息收集能力偏低,造成对市场波动反应迟缓。
4)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或者章程对组织成员的权力和义务不明确,不能保障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同时有些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务核算制度不规范,不能定期向组织内部成员公开,并接受成员监督。
4 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策
由于铜鼓县林农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传统,市场意识、经济实力还不强,科技水平不高,必须通过一段时间的扶持和引导,促进林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
4.1 坚持发展原则,加强引导和规范
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必须确保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导地位,必须坚持为农民服务。各级财政和有关部门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采取送科技下乡、聘请科技专家现场讲解培训等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林农群众、林业专业大户、林业合作组织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和管理培训,提高经营者的素质,通过标准示范社建设,实行以奖代补等,引导和推动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化建设。
4.2 树立典型,确保发展方向
林业合作组织不同于传统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既不能实行政府包办代办,也不能撒手不管、不闻不问,它是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突破社区原有的村(组)界限,由农民自愿组建的互助性合作组织。该合作组织要坚持“政府引导、部门指导、市场化运作”,政府应当采取引导和扶持的方法,但决不能搞行政干预、行政捏合,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以典型示范推动其发展。要推出一批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先进典型,总结他们的做法和经验以便带动更多的林业合作组织发展。
4.3 借助外力,加速发展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是农民、受自身素质的局限,只有借助龙头企业等外力的推动,才可能更快地发展状大。可利用项目资金和有关优惠政策,培养一批各种类型的、有代表性的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当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4.4 政府扶持,加大支持力度
各级金融部门应适当简化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贷款手续,优先解决林权抵押贷款额度,给予贷款贴息扶持,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同时实行税费扶持,对符合条件的林业合作组织,免除所得税,减免增值税,适当降低育林基金征收比例或实行育林基金部分返还。
4.5 加强和规范林业合作组织的管理
加强行业管理,要建立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或者章程,明确组织成员的权力和义务,保障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林业合作组织要以服务林农为宗旨,建立规范的财务核算制度,定期向组织内部成员公开,接受成员监督。
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铜鼓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和总结符合县情的林业合作组织模式,并加大引导和组织实施力度,及时为林农、林业经营者(单位)加快林业生产和经营提供有力的政策扶持、科技服务、信息咨询、法律保障、产品流通和投资融资等社会化服务。这样才能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功和改革成果的巩固,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整体效应,使林改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和强力“引擎”之一,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进程,使林改这项惠民工程真正造福于民、惠泽于民,能使铜鼓县的林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摘要:林改后,铜鼓县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得到极大发展,如何引导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形成林业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成为深化林业改革促进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对铜鼓县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进行调查,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对策,铜鼓县
参考文献
[1]唐陆俊,刘英,王雅娟,等.淳安县农村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07,9(5):48-51.
[2]王厚俊,孙小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结合安徽省霍山县案例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7(7):27-30.
[3]朱云杰.大力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加快林业产业进程[J].浙江林业,2008(S1):22-23.
林业合作组织林业经济 篇8
福建省属典型的集体林区, 2003年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之前, 林地所有权构成中, 国有约占10%, 集体约占90%;而林木所有权中, 国有占15%, 集体占64.7%, 私营占20.3% (《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纪实》, 福建省林业厅编, 2006, 下同) , 集体林在福建森林资源中明显居于主导地位, 集体林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省林业的发展水平, 同时也影响着林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2003年, 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将集体林地按人头平均分配到户, 大胆实施以“明晰所有权, 放活经营权, 落实处置权, 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 使集体所有的森林资源有了实实在在的产权主体, 并确立各个集体成员的经营主体地位。到2007年底, 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的村数达到12350个, 占有改革任务村总数的99.7%;完成整改的村数达12219个, 占有改革任务村的98.6%;完成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的村有3264个, 占有改革任务村总数的26.65%, 完成面积1353.92万亩, 占应改革面积的32.04%;在“确权”的基础上, 福建省进一步对林权证上所涉及的林地和林木的面积、树种等相关内容加以核对、确认和登记, 并将有法律保障的林权证发放给森林资源产权拥有者, 从法律上落实了森林资源经营主体对山林的产权, 2007年底, 集体商品林已发换林权面积6702.81万亩, 占集体商品林应登记发证面积的7903.64万亩的84.8%, 公益林已发换林权证面积3030.46万亩, 占应登记发证面积3546.77的85.5%, 可以说“还山、还林、还利于民”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标基本完成, 有效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 广大林农真正地得到经营森林资源的收益。截至2006年底, 福建省林业总产值达1002亿元, 2007年预计可达1200亿元;全省有林地面积达1.15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96%, 仍居全国第一;活立木蓄积量4.967亿立方米, 净增长7910万立方米;林区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尤其是三明市、南平市等重要林区的农户从事林业收入已占其家庭收入的一半左右;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地方政府职能得到转变提高, 农村社会呈现更加和谐的景象。
然而, 林改后, 福建集体山林分到千家万户, 林业经营面积变小, 一般林区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多在30-50亩, 由于分散经营的农户经营规模过小, 难以有效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也难以确立, 更重要的是就林业生长规律与现代林业发展而言, 无论是投资经营山地, 还是对未来收益的预期, 小规模、分散经营显然是不经济合理的, 势必影响制约着林业生产的规模化, 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 因此急需一种有效率规模化的林业经营方式创新。
二、福建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 林业合作组织类型与特征
截至2007年10月底, 全省有造林育林合作经济组织25013个, 经营面积1118万亩, 参加合作组织人数约50万人, 其中家庭合作林场21579个, 经营面积554万亩;股份合作林场 (股份营林公司) 3308个, 经营面积387万亩;林业专业协会企业911个。另根据2006年3月,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课题组对福建重点林区12个县的66个村进行实地调查的数据资料, 结合调研的林业合作组织发展实际情况, 本文将福建实践中呈现出多种内涵不同的林业合作经营形式界定分类为家庭承包经营、合作林场、现代股份制经营模式三种, 其中, 家庭承包经营模式, 包括农户自留山、单户经营和谁造谁有三种类型, 它主要适应于精耕细作, 劳动投入多, 收益周期短的茶、果、竹等经济林生产经营;合作林场包括联户经营、租赁经营、转让和股份合作经营等模式;现代股份制经营模式主要指“股份公司+营林企业+农户”经营形式, 后两大类型主要适合于生长周期长、投入大、管护成本高的用材林产品, 如表1、图1所示。
由表1、图2可知, 福建林改后, 随着林农产权清晰明确, 林业的产权结构形成了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态势, 集体经营部分明显降低, 家庭经营成为主导型的经营管理方式, 林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并发展迅速, 现代股份制经营形式初见端倪。
首先, 林改前后, 以家庭经营为主体形式的经营面积占总林地面积比例都是最高, 2000年为48.17%, 2005年达到53.1%, 远超过其他几类经营形式的比重, 这充分说明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在林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体现了这种经营形式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和适应力。例如, 福建省的漳州、泉州等地的林农多在其立地条件较好的林地上种植了荔枝、龙眼、柚子等亚热带优质水果;福州、莆田市根据当地地处南亚热带、气温较高的特点, 大力发展桉树、相思树等一些速生丰产短轮伐周期的工业原料林, 以缩短生产经营周期和提高经济效益;南平市、三明市则根据土质气候条件, 积极种植板栗、黄花梨、茶叶和各种竹类产品;与此同时, 福建省通过构建林业要素市场, 为林农提供森林资源评估、林权登记、竹木交易、林业法律咨询与服务、林业交易信息、农村劳动力培训等服务平台, 有效地规范了林木林权的交易, 为林业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社会化服务。
数据来源:裘菊, 孙妍等:林权改革对林地经营模式影响分析[J].林业经济, 2007 (1)
其次, 以林农之间、林农与其他经营主体间的互助合作或股份合作而形成的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发展迅速, 林改前, 这种形式经营面积占总林地经营面积只有8.35%, 而林改后, 这种合作经营形式经营的面积由2000年的5337.46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12324.45公顷, 增长1.31倍, 比重也提高至19.2%, 成为仅次于家庭经营的重要形式, 这有力说明, 林业合作经济组织能较好地适应现阶段林业经营的特点。例如, 成立于2004年4月的永安“贡川镇红安家庭合作林场”, 是全国第一家林农自愿组合、以家庭山林资产入股进行联合经营的合作经济组织, 它是由该村邓庆田为首的7户关系较好的林农聚集联合成立的合作林场, 林场由理事会、监事会, 股东会组成的管理执行结构, 实行统一购买树种、肥料、杀虫剂、加工设备、防火器材等生产资料;并为林产品提供统一的销售服务, 并依托市笋业协会创立统一的品牌进行鲜笋销售。这种以亲情、友情为纽带组建的林业合作经营模式, 通过内部成员的分工、协作、互助, 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有效地解决了林改后“单家独户”在林业生产经营中林农劳动力、资金等资源的不足问题, 增加林农生产经营收益, 提高林业经营规模效益, 也体现林农在自主选择林权制度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最后, 现代股份制合作经营模式虽然比重较小, 2000年占0.4%, 2005年提高到1.1%, 但这种经营形式的产生发展却具有重要与深远的现实意义, 因为它代表现代林业发展的方向目标, 实现了林业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 必将极大地促进林业产业化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例如, 福建南平纸业有限公司利用资金、技术、管理优势, 与县营林投资公司和林农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 南纸公司负责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宏观决策和指导, 林农负责出地并参与林木的管护, 县营林投资公司根据与南纸商定的技术标准和投资标准负责组织实施原料林基地建设, 林权由企业和林农双方共有 (股份形式) , 采伐时对超过核定生长量按南纸4:营林公司3:林农 (或采育场) 3比例分成。这种通过“双赢”机制, 将林地所有者、林纸企业和营林公司的利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形成“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运用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 产权明晰、利益直接、责任明确, 激发各方积极性, 为现代林业的发展和森林资源的高效培育、企业建设原料林基地、林农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这种林纸一体化的合作模式, 较好克服了林改后林权分散带来的林业生产小农化倾向, 促进了林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 制度经济学解释
1、不同的制度结构, 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率不同。
产权不同于物权, 它关注的是经济活动中人的行为, 是一组权力束, 包括所有权、收益权、转让权等。产权具有资源配置、激励与约束、降低交易费用、外部性内部化等功能。显然, 清晰的产权有利于人们进行交易中形成稳定的预期, 同时, 清晰的产权界定对企业或个人收益的增加至关重要。林改后, 福建林业经营主体明确产权清晰, 尤其是产权中的受益权得到明确界定与有效实施, 从而极大调动农户经营的积极性, 有力地促进林业生产力发展提高。很明显, 这种产权改革与上20世纪80年代的初期, 福建一些地方曾采取的“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 组建了各种形式的林业股东会是有本质区别。当时的林业股东会形式由于产权不清晰, 特别是产权中的收益权未能明确界定和有效实施, 存在着林农既无直接的收益权也没有处置权, 经营主体缺位的核心问题, 当产权安排不能帮助农民形成其经济行为的稳定预期时, 不能有效地克服机会主义行为, 产权的排他性弱, 也就难以保障林农通过努力实现其收益的最大化, 林农也不愿意轻易对山地进行投资开发, 特别是当产权不稳定, 甚至受到损害时, 林农还可能选择对抗或破坏方式来解决他们对稀缺资源需求的冲突, 如那时期出现的许多林木乱砍滥伐、森林火灾无人问津以及各种山林纠风等问题正是林农对未能获得收益权不满的发泄。另一方面, 产权中的转让权也是极为重要的, 因为, 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是伴随着产权流转的。当资源的产权主体明确, 并允许产权自由转让, 同时与这一转让相应的收益得到有力保护, 则产权主体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在产权约束的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以获取最大收益。产权的有效流转, 能在确保林农在行使林地和林木的处置权的同时, 有效地实现收益权, 从而确保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的真正实现。前面案例分析也说明, 产权转让权的不当限制乃至禁止, 会使产权界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义, 其结果将阻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也必然导致资源利用的高耗低效率, 从而直接限制和侵蚀林农的收益权。因此, 从产权界定以促进交易行为分析, 必须允许产权自由转让, 这样, 才能保证森林资源合理流转, 更有效地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林业发展。
2、农户与市场的对接需要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
威廉姆森在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书中分析提出, 经济组织的效率应该由具体的交易技术结构 (指交易物品的技术特性) 和体制组织形式 (政府体制、企业体制和市场体制) 决定;而“最终选择哪种组织形式, 要根据交易成本的大小而定, 根据交易的属性来区分各种交易的类型, 这是一条基本原则” (威廉姆森, 2002) 。目前福建存在的林农家庭经营模式、合作林场和现代股份制合作经营模式等多形式都具有制度安排的合理性、适应性和效益性。其中, 林农家庭经营形式符合目前我国林业生产力水平, 适合于小农精耕细作, 劳动密集型的茶、果、竹等经济林产品生产的特点;各种形式的合作林场, 是在林农家庭经营, 产权明晰基础上建立起来, 是为了克服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弊端, 弥补一家一户粗放经营的缺陷, 是为了提高林农组织化程度, 促进林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 这种形式主要适合于生长周期长、投入大、管护成本高的用材林产品;至于建立在现代公司制基础上的林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 是依托终端林产品生产企业为龙头, 以延伸林业产业链, 增加林产品价值为动力, 引进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经营管理模式, 这种现代化的经营形式能有效地推动林业由家庭经营上升现代企业化经营, 实现造林、管护经营、采伐、木材销售以及林产品加工一体化, 有效地提高了林业生产力水平, 激发与保护了投资者、经营者和林农的积极性与利益, 为现代林业的发展和森林资源的培育闯出了一条新路。如果说, 林农家庭经营、合作林场经营是走向现代林业发展的过渡形式, 那么现代股份制合作经营形式则代表了新时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三、研究的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主要研究结论
1、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基石。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 是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 自然也成为林改和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基石。实践证明, 林改以及相关配套的改革创新, 前提和基础必须是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只有巩固夯实好这一基础, 让农民对这项制度长期性和稳定性建立充分信心, 才能够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使林业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林业生产力发展, 从而有效地保证和推进现代林业发展。
2、现阶段不同形式的林业合作组织的制度安排, 不仅成为现代林业经营的主体, 而且是推进林业现代化进程的载体。
目前这些合作经济组织适应了现阶段林业生产力水平的要求, 符合林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促进现代林业资源要素合理优化配置, 为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条件。这些合作组织绝不是走向私有化, 而是对林业经营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 也将为整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发展提供了积极有益的经验指导。
3、林业合作组织的经济绩效, 既取决于组织内部的制度安排, 也取决于组织制度安排与环境的相容性, 即同一制度安排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 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与功能。
例如, 20世纪80年代, 福建实行的各种形式林业股东会, 这在当时的确具有相对优势, 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经营主体和产权的明晰, 则这种组织形式运作存在明显缺陷不足, 取而代之的是在确权发证, 林权流转前提下建立的新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
4、林业合作组织制度绩效的高低,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安排所产生的对林农生产性努力与分配性努力行为的预期。
林农是否加入何种林业合作组织形式, 完全取决于其对合作组织收益的预期目标是否能够实现, 这也要求合作组织产权安排必须对农户行为具有十分稳定的预期保障, 否则林农是不会轻易地进行投资开发和经营。从这意义上讲, 产权, 特别是收益权和转让权能否得到明确界定和有效实行, 对经济组织形成发展以及能否产生预期效益和保障功能是至关重要的。
(二) 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以及得到的主要结论, 我们可得出一个基本的判断: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产业特点;必须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各种适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合作经济组织必须确保产权完整明晰, 经营主体明确;必须建立健全有益于产权安排的激励约束机制;以维护和保障农民权益为宗旨, 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并以此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创新政府管理体制, 实现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农村小康的发展目标。
为此建议如下:一是要继续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与保障;二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宣传、培训与扶持力度, 并在政策、法律、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三是必须充分认识明确, 清晰的产权界定对经济组织或个人收益的增加至关重要, 因此, 各种经济组织的发展创新, 首先必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尤其确保收益权、转让权明晰到位和有效实施;四是加快包括农村金融、保险、政府管理职能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努力打造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新的良好的制度环境;五是在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同时, 应重点引导和扶持以农民为主体创办的合作组织形式, 建立和规范经济组织各项制度, 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更好地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摘要:福建是全国率先进行林权改革的集体林区, 集体林在福建森林资源中占据主导地位。林改后, 福建林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并发展迅速, 这些不同形式的林业合作组织的制度安排, 不仅适应了现阶段林业生产力水平的要求, 符合林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促进现代林业资源要素合理优化配置, 为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条件;而且对林业经营体制改革完善也是一种有益的突破创新, 并将为整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发展提供了积极有益的经验指导。
关键词:林权,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6.
[2]、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4.
[3]、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商务出版社, 2002.
[4]、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林业合作组织林业经济 篇9
1 目前我国在后林改时期经营模式主要的问题
实际上, 林业经营组织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多的林业经营绩效, 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同时确定出林改时期的经营主体, 促使我国林业更长远的发展下去。但是, 就我国当前林改时期经营模式来看, 其中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具体如下:
如今, 在改革开放以后, 对林地进行了家庭经营模式的管理, 使其逐渐变得细碎化, 因此很难有效提高经营绩效。并且, 在完成分户之后, 家庭经营模式自然成了经营主体, 并在实际经营过程中, 遇到了很多的麻烦, 再加之受到采伐限额、资金不足、贷款困难等方面的影响, 使得农民得到的受益远远低于预期收益, 但是, 若是农户一直采用家庭式的经营模式, 却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不仅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 同时也保证了收入的稳定性。由此, 我们也可以看出, 家庭经营模式存在了两面性。
目前的合作组织形式比较的单一, 进行管理的效率也不高。在基层的合作组织对于自身的定位经常不明确, 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比如说:部分社团法人的合作组织, 经常进行生产经营的活动, 有一部分的组织在工商局进行登记, 有一部分的登记在林业、农业甚至是民政部门, 可谓是五花八门, 管理效率极其的低下。
民主管理的机制还不是十分的完全, 没有合理的利益分配的机制。“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前提在许多民间组织中很难得到保障, 因而导致利益在少数人的手中, 因而导致了参加的农户会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
国家相应的政策以及整个市场的环境不适宜合作组织的发展。国家对于合作组织的登记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 因而许多的组织不得已就选择了不登记。农业、工商、林业民政等等多个部门都参与到了林业组织的管理当中, 并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 因而导致管理混乱运行不畅通的局面。
2 林业经营组织制度的创新
2.1 合理进行机理的选择
可以说, 制定完善的林业经营组织制度是非常至关重要的, 其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平稳发展, 为农民带来更多可观的收入, 有利于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建立严格的林业管理制度, 不断健全林权制度以及其他保证体系等。并且, 在林业经营组织模式的背后, 无论是林业体制, 还是经营结构, 都会对林业经营绩效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我们必须保证林权的特殊性, 坚决不可以对森林, 或是其他林木财产进行自由支配。但是, 有很多农户人员为了获取经济利益, 常常违背了这些原则, 这也是造成林权教育不确定的主要因素。那么, 想要避免不确定问题的发生, 降低经营成本, 应该要对林业产权进行确定之后, 采取合理的组织制度, 从而确保林业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 进一步提高林业经营效益。
2.2 进行林业经营制度创新的行为选择
产权的明晰仅仅是想要提高经济效益最基本的前提, 这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却不能称之为充要条件, 因为其它因素对于林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对于绩效的大小也会产生影响。所以说进行经营制度的合理性的选择和对于产权制度的明晰的重要性是等同的。确权到户是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首要的工作, 这样有利于对于林权进行进一步的明晰, 但这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相应的我们进行林业经营组织制度的改革创新目的是在于促进林业经营权的流转, 促使自上而下合作的顺利进行。只有在林业的产权明确的归于农户所有之后, 农民才能够对于林业的发展和建设进行自主的选择, 同时对于自身发展最有利的方式就会进行自主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 当农户选择采取单户经营模式时, 往往因为初期盲目的成本投入, 通常都会发生入不敷出的情况。所以, 大部分农户还是普遍选择了稳定性较高的家庭经营模式, 并且等到经济收益有了明显的提高之后, 一些农户将会开始选择家庭式的合作经营模式。但是, 这种经营模式存在的最大缺点是无法对预期成本进行确定, 一旦有其他高收益经营模式出现以后, 农户们将会迅速退出, 寻求更高收益的经营方法。因此, 作为林业经营的组织者, 应该及时对经营组织模式进行创新和强化, 充分做好林业管理工作, 促使全员都可以得到高回报的收益, 进一步推动林业生产的迅猛发展。
现阶段, 各农户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 组织者可以采取股份合作的经营模式, 尤其是对于林业大户来说, 对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他们更加迫切寻找到专门的组织进行有效管理。
农户在获得集体林确权林地后, 考虑其单个家庭经营的能力, 其机会成本要高于可能的预期收益。此时, 大多数农户会选择那些在短期内不需要多大投入就有收益的经济林、竹林, 或者维持现状, 主要依靠自然力的作用获得天然收益。
2.3 选择股份合作经营
选择股份合作经营。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张, 林业经营大户显著增多, 他们对资金、技术、管理以及市场信息等要素的需求显著增加, 需要专门的经营管理层来经营林场, 此时, 股份合作林场就成为林业大户合作的选择。随着其他要素的流入, 股份合作运营的规模和组织成本就会不断增加, 其经营风险也在随之增大。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可以得知, 加强对林改时期林业经营组织制度创新是非常至关重要的, 不仅能够为农户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 还可以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从而促进我国林业建设的长远发展。
摘要:在林改时期的迅速发展下, 以家庭形式为主的林业经营模式变得越来越普遍。而在林改时期中, 如何才能提高林业组织效率, 加强对林业经营组织制度的创新, 已经成为林业经营管理中的重点内容。但是, 由于林业生产经营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 部分农民比较偏向于家庭式的经营模式, 部分农户则选择其他经营模式。笔者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工作观察之后, 更加建议农户采取合作经营模式, 有利于创造更可观的经营效益。因此, 针对林改时期林业经营模式我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论述, 并提出了相关有效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林改时期,经营组织,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张礼, 王展鹏.后林改时期林业经营组织制度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 2013 (36) .
[2]谭世明, 李妍, 邢美华.后林改时期林业经营组织制度创新研究[J].求实2012 (2) .
浅谈林业产业集群的组织生态系统 篇10
林业产业集群是相互联系的多个林业企业的集合体, 与生物种群极为相似。林业产业集群由一定的种类组成, 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关系, 有一定的资源共享性, 拥有一定的集群环境,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产业集群的本质是同一区域中由同一类企业以及相关配套服务企业及组织之间的合作共生所组成的集合体。
2 林业产业集群组织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
2.1 林业产业集群组织生态系统的内涵
产业集群是一个由多种环境要素组成的有机复杂体, 每种环境要素都不同程度地对集群的发展起着推动和制约作用。这些要素与集群及构成主体一起构成了以持续发展过程为中心的具有特定的内部结构、功能机制和作用表现的产业集群组织生态系统。
林业产业集群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产业之间相互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经济结构中元, 它是一种产业种群生态系统, 通常包含至少一个主导产业, 还有与之相互配套、相互支持的关联产业, 这些产业在特定区域范围内, 相互依存, 相互依赖, 集群成员通过复杂的群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林业产业集群组织生态系统是由顾客、市场、产品或服务、经营过程、组织, 利益相关者、社会价值和政府政策等利益相关方组成的价值交换和利益相关的复杂系统。林业产业集群系统的运行过程实际上是系统中各利益相关方通过组织和市场进行的价值交换过程, 组织和市场既是这种价值交换的平台和媒介, 也是实现系统中各方的利益的具体形式。组织与市场从群体的本质上说是生态型的, 它们与人口———经济环境、技术———自然环境、政治———法律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并且受环境变迁的影响而演化。因此无论从系统内部构成的角度上, 还是从其运行的机制的角度上考察, 都可以将林业产业集群系统看成是一种生态系统。
2.2 林业产业集群组织生态系统的特征
2.2.1 动态性。
产业集群组织生态系统始终与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教育系统、科技系统、文化系统等存在着不同形式的互动联接, 吸收这些系统提供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因子, 不断优化集群生态系统的结构型态与功能机制, 通过输出相关产业的产品、技术和服务, 不断适应和满足外部市场需求及变化, 进而对外部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2.2 区域性。
表现为产品区域特色化和服务区域特色化。区域特色是区域专业化形成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既可以优化集群内部各主体之间的关系结构, 也可以提高集群外部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2.2.3 网络性。
在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内部, 存在诸多相互间具有关联性又各自独立的企业和组织机构, 这些构成要素聚集并形成特有的“生境”, 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是一个交易网络、技术网络和社会网络相互交织的网络化系统。
2.2.4 调节性。
为了保待内外环境及相互关系的平衡,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需要在内部层面上合理协调要素结构关系, 有效搭配要素组分, 在外部层面上优化整合与外部环境的物能输出, 增强动态适应能力。
2.2.5 延续性。主要表现为技术的延续性和专长的延续性。
3 林业产业集群组织生态体系构成及其结构
3.1 林业产业集群组织生态体系
林业产业集群除包括林业企业的聚集外, 还包括市场中介如行业协会、培训机构等, 以及金融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地方政府和各种环境因子等, 实质上已构成一个完整的组织生态系统, 称为“林业产业集群组织生态系统”。
企业集群系统分为核心要素系统、支持要素系统和环境要素系统。核心要素系统包括供应商、竞争企业、协作企业和客户四个因素, 它们之间通过产业价值链、竞争———合作或其他内部联结模式实现互动;支持要素系统是指为集群的核心要素提供网络资源和基础设施, 如知识、技术、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支持;环境要素系统指集群系统所处的地区和行业的宏观环境, 包括国家、地方政府的法规、政策;社会文化环境、自然资源环境和外部市场环境等, 其职能或通过不断完善支持要素系统。
3.2 林业产业集群组织生态系统
林业产业集群组织生态系统的结构关系可以概括为:核心要素系统是集群创新系统的最核心的部分, 供应商、企业和用户之间通过产业价值链、竞争合作或其他内部联结模式实现互动, 构成一个密集的企业关系网络, 包含垂直关系网络和水平关系网络两部分;支持要素系统部分主要是为核心要素系统提供有力支持的价值网络, 不仅为集群成员企业提供格式化的、一般性的科学知识, 还负责协调集群成员之间的联系, 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结和支持;环境要素系统, 或直接通过有关规制的建设, 或通过其他间接的作用方式, 影响着核心要素系统的行为和相互联结方式, 实现集群区域创新。
3.3 林业产业集群的组织生态链
产业集群生态链是聚集企业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新的商业模式, 与传统商业模式不同的是, 它向用户提供服务的不是一个企业, 而是几个具有互补性的企业联合起来, 形成一种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链条关系。
林业产业集群生态链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主要有:
a.生态链的完备程度:如果出现链条的缺失情况, 整个产业的生态环境将大受影响。
b.生态链各环节的匹配关系:上、中、下游产业和配套产业之间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上应该是相适应的, 如果某些链条之间出现过大的落差, 将会对整个产业链的状况造成消极影响。
c.生态链各个节点企业富集的程度:在每一个节点上, 必须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才能平衡产业链之间的供求关系, 但如果企业富集的程度过大, 就会引起恶性竞争, 反过来破坏产业生态关系。
摘要:本文阐述了产业集群的本质, 分析了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特征, 提出了影响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林业产业集群,特征,组织,生态系统,生态链
参考文献
[1]刘天卓, 陈晓剑.产业集群的生态属性与行为特征研究[J].科学研究, 2006 (2.)
[2]陈宇菲, 丁静, 刘志峰.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结构、演化及运作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4]张聪群.产业集群互动机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篇11
从20 世纪 80 年代到如今,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进步,很多中国农村区域实施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这便是市场趋向改革与农业弱质型相连接的必然成果。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使农民与市场出现了关联,通过结合与联合的模式,将众多單独的、零散的农户聚集在一起,在很大的程度商增强了其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民可通过依赖组织,来更精确、准时地了解市场信息。例如工业社会经济进步脱离不了公司,农业经济的经济尤其是中国“小户型”经济的进步,都脱离不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然而一定要清晰地知道,现今,中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进步水平还是很低,涵盖层面也比很小,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进步中起到的效果还不是很明显的,远远没有达到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的需求。
1中国农村经济合作进步的最终走向
中国农村经济选择合作进步模式是市场经济进步的必然。中国的农村经济整改让农民可以有生产经营权,这对于市场经济进步前期, 个体农户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好一面没有太明显影响。伴随市场经济的商品化与货币化的下一步进展,个体农户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好排名的事实需要农民进行合作发展式模式。
农村经济合作进步是处理经济运转中“小农民与大市场”方面的必然选向。在中国,“小农民与大市场”的冲突尤为明显。农村大多都是“小农民”,小农的文化水平偏低,经济力量也很薄弱,这就导致了其弱势的发展。因为消息渠道不好,消息不能交流或是信息交流中投资过大,还有市场的秩序很乱,市场买卖不平等等因素,农民加工的农作物不但不能在市场中有很好的交易,而且农作物在生产过程当中容易受到很糟的中间盘剥,对于这中状况实施合作化发展可以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
农村经济合作进步是达到中国农村经济进步最终的需求。农业进步科技策划(2006~2020)阐述了农村的经济进展走向:首先,保证国家粮食无危害,强化与提升农业各方面的生产水平,保证农产品合理提供,提升品质与质量。其次,加速构建现代化农业,改变农业进步模式,构建现代化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改善与整合产业构造。再次,推进速科技成果运用到生活中,提升中国科技成果转变使用率, 推进农民连续性增收。第四,走循环化农业路线,构建资源节省型与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全新型进步方式。最后,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 多方面实现农村进步目的,要把科技当作支点,实施农村经济合作进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达到科技和农业进步目标连接的基本经济组织,是科技创新在农村经济实施中能快速发展的最好载体。
2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方案
提高政府赞助力量,有优惠方案。首先,提高财政本钱赞助。所有的区域应设有一些资金支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构建,实施技术、消息与项目服务,对有基础、进步不错的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然后,提高金融组织对农村经济合作机构的服务与赞助。把农村金融的准入方针放宽,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43期2014年第11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推进商业性、合作性、政策性金融的融合,构建资金充足、服务全面、运转安全的农村金融体制,让众多信贷资金投给农村。全面发展小额信贷,规范与引领民间借贷健康进展,快速处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抵押担保贷款的难题,鼓舞公司给进展前景不错的合作机构给予贷款担保。银监局与农业社共同印发的《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清晰地阐述了应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赞助,将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归为农村信用考评范畴,强化信贷赞助力量,改善金融服务方法,改创金融产品,鼓舞有基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倡信用合作。
其次,实施税收优惠方案。落实可用的税收优惠方案包含对合作社推销的自己加工的产品与最开始生产农产品没有增值税,对合作社为农业加工供给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获得的盈利不征所得税等。
最后,提高部门合作,沟通行业消息。各个机构应对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进步给予最好的服务,保证农村经济合作机构良好地发展,可以支持不领导、提倡不干预。农业与技能推广机构应积极地给农民专业部门提供消息、技能与项目等层面的服务,最好国家产业方针的探索与宣扬。
多方向处理资金不足的进展瓶颈。走出农村经济合作机构资金不足的瓶颈,主要可以试验两种路线。一:靠组织本身运行赚取资金。可同意投资人用农式器械、劳动等不同模式实施出资,同意农村经济合作机构创建较安全、自由认购的投资股金,为其创建较安全合资路线。二:借助外力获得资金。农村经济合作机构要依靠国家财税、金融等宏观控制方式还有别的市场投资主体的加入等外界力量,开拓筹资路线。各个政府要对与农村经济合作机构可财政扶持相符的地方,经过使用政府支农投资与社会资金、合作机构资金相结合的模式,提高政府支农资金的吸引力,在政策性借贷、贴息等层面对农村经济合作机构提供支持。同时建设农村经济合作机构发展基金且把它加进各个财政估算,主要用在支持农村经济合作机构引进新成品、新技能、新成果以及新机器的购进、演示与推进,鼓舞农产品的融合经营与合创品牌。
改善农村经济合作机构的进步条件。首先,改善法律氛围。农村经济合作机构的进步脱离不了法律的支持与保证。经济合作机构立法落后,对经济合作机构的进步有大的影响与制约性,让农村经济合作机构不能依法建立、依法经营,其运作项目也没有法律可依靠。2006 年人大通过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法》给经济合作机构的进步创建了良好的法制条件。但也有些条令不全面,比如说有关融资的问题等,需要更好地调改。
其次,改善政策条件。农村经济合作机构的进步脱离不了政策的支持与保证。政府需要给出有关的扶持方案,工商组织要放松注册登记条件,税务机构要对农村经济合作机构实施税收优惠,各个财政要在支农资金中设定相应的百分比用来支撑农村经济合作机构的进步,扶持主要放在提升它的进步水平上,从而扶持它的技能研究、设备投入、准则拟定、人员训练、信息服务基地建立及构建风险基金等层面作为重点。
最后,改善舆论环境。应熟悉农村经济合作机构的含义与影响,把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好。一:对于大多数农民实施相关经济合作的教育训练,让农民大众去除人民公社时段的心理阴霾,对农村经济合作机构可重新的了解。二:农机构的由领导到底层技能服务者都需深入学习,提升对经济合作的了解。
总的来说,中国农村经济合作机构正是快速进步的主要时期,唯有用科学发展观提高理论指引,完全地处理合作组织进步中出现的冲突,在实践中寻找出符合中国农村经济事实状况、适应各方面利益的进步模式,才可给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良好、快速进步铺平道路。
林业合作组织林业经济 篇12
一、林业企业现状
黑龙江省是全国重点国有林区,林地面积大、林下动植物品种多、林区旅游资源丰富。林产品总需求有巨大上升空间,林业产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虽然,近年来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但与一些高端产业相比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黑龙江省大部分林业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造成融资过程中存在着林业融资环境差、信贷成本高、融资抵押和担保政策存在缺陷、法律法规不完善、税务负担繁重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其中,融资困难、资金短缺成为制约林业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二、银林合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 林权抵押问题的制约
根据国家林业局和中国银监会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应接受无法处置变现的林权作为抵押财产”,包括《森林法》中界定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黑龙江省集体林中防护林占比较高,尤其是两大平原范围内的集体林地近80%为农田防护林。在确定林权抵押贷款范围时,应结合目前政策和全省实际情况,谨慎地将农田防护林中杨树这单一树种纳入到抵押范围中。省林业主管部门多次就林权抵押贷款问题与黑龙江银监局沟通协商,但未能得到认可,又先后两次向国家林业局提出请示,也都未能取得进展。同时,黑龙江省所处的纬度较高,林木生长周期长,流转市场活跃度不高,林木处置变现难,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愿意开展此项业务。
2. 森林保险问题的制约
黑龙江省尚未纳入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省份,没有开展森林保险业务。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求森林保险作为林权抵押贷款的前置条件,因此目前发生的林权抵押贷款,都是贷款人参加了费率相对较高的商业保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农林权抵押贷款的积极性。
3. 融资途径不顺畅
目前林业企业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借贷,融资水平低,融资渠道单一。林业企业生产周期长、风险高的行业特点,使得商业银行的放贷十分谨慎,尽管银行有足够的信贷资金,却无法为企业提供更多可贷资金。企业受到监管、资质和抵押担保等条件的限制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只能通过担保中心,从融资成本较高的渠道获取资金。因为全省林业金融市场发育缓慢,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十分困难,所以,单一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数量、期限上的限制更加局限了林业企业的持续发展。
4. 融资结构不合理
林业企业一般以抵押或担保贷款为主,企业获得的贷款基本为短期贷款,只能用于填补流动资金缺口,若以固定资产投资申请长期贷款很难实现。企业为了发展,往往动用流动资金贷款进行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又会造成流动资金的紧张。此外,受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经营业绩和自身弱点的限制,大部分林业企业在短期内无法利用直接的融资渠道,特别是股票和债券融资还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5. 融资成本高
银行放贷手续繁杂,企业还要付出诸如担保费、咨询费、抵押资产评估等相关费用。银行放贷时,一般会要求企业找担保公司担保才能贷到款,动辄2%—5%的担保费用使本已不堪重负的企业更加举步维艰。正规融资渠道的狭窄和阻塞,“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突出困扰了林业企业的发展。
6. 融资审批期限过长
银行贷款普遍实行“审贷分离”的管理模式,一笔贷款先由支行审核资料,然后报到地市级分行才能审批,部分银行甚至要求到省一级分行才能审批。造成熟悉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的支行没有审批权,而掌握审批权限的分行不了解情况,在相互牵制中,贷款审批效率大大降低。一些小微企业只能先承受民间借贷的高额利息,等银行贷款审批下来再偿还民间借贷。
三、林业企业缓解融资困难的对策建议
1. 规范林业企业管理,提高企业资信度
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夯实企业管理,尤其要规范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从而改进和提高企业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产品质量、营销模式等,不断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资信度,树立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
2. 寻求解决林权抵押贷款制约林业产业发展的途径
不解决防护林抵押问题,黑龙江省的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将很难大规模开展。根据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林业局关于“商品林的主伐年龄和农田防护林更新采伐年龄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确定,并报林业局备案”的要求,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提出“农田防护林杨树的更新采伐年龄,可按其用材林的主伐年龄执行”,按此政策规定,全省农田防护林杨树的采伐期限和用材林相当,能够适时采伐,可变现,纳入抵押范围是可以的。林农抵押贷款,主要靠经营收入偿还贷款本息,很少有处置抵押物来偿还的。提出增加农田防护林杨树作为抵押物,既符合“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应接受无法处置变现的林权作为抵押财产”的要求,又符合黑龙江省林业的实际情况。
3. 加快建立适应林业企业发展的林业保险体系
林业保险应尽快纳入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范围,构建政策性林业保险为主、商业性保险为辅的林业保险体系,成立政府性林业保险公司,允许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林业保险,与政府性保险公司展开合作与竞争,更好地为林业企业提供保险服务,为林业企业融资贷款提供风险保障。
4. 加强政府引导和财政扶持
一是对达到支持标准的企业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加大财政政策对林业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贴息资金等财政补贴资金的辅助,发挥财政公共支出对林业企业融资的杠杆作用;二是政府设立引导基金,用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不同方式的股权资金支持;三是从债权融资角度对企业给予支持,提高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贷款可行性,补充银行基本信贷业务,使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有效益、讲信用的林业企业获得最大的信贷支持。
5. 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发展,解决林业企业融资瓶颈问题
政府应做好引导、规范融资担保行业发展工作,制定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的规范性意见,组建农业担保公司,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设立新的融资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资金规模。
6. 开发适合林中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
随着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的推进,林木商品性采伐全面禁止,林业由传统采伐向森林资源保护转型,向森林资源有效利用转变。发展林中经济,解决林业职工的转岗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当前林业工作的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提供包括林权抵押贷款在内的金融服务产品,开发适合的信贷产品,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助推林业产业发展,将林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林业经营的综合效益和资金周转率。
7. 加快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适当下放县级银行的贷款审批权限,各商业银行对县级支行的经营情况进行综合考核,下放一定信贷权限,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二是建立适应林业企业发展和贷款特点的新的贷款发放和审批程序;三是进一步改进对林业企业的信贷服务,设置林业企业档案和项目储备库。对已得到国家财政补贴资金或政府基金支持的林业企业,在企业自筹部分资金的前提下,匹配一定额度的项目贷款。对一些经营状况良好、产品供不应求、资金缺口较大、信誉度良好的林业企业,可提供信用贷款。
8. 建立多元化的林业融资体系
【林业合作组织林业经济】推荐阅读:
林业专业合作社08-18
中德林业技术合作项目10-20
林业基层党组织党支部党课09-14
合作经济组织10-14
4、石家庄市林业局组织向王瑛同志学习活动(石家庄市林业局创先争优简报第4期)10-05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论文07-0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分析08-26
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05-16
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05-16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