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

2024-05-16

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共12篇)

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 篇1

近年来,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 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 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正是在这一背景下, 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它既可改变目前畜禽养殖户散、规模小的弱势地位, 提高组织化程度, 切实保护养殖户利益, 又可整合畜牧业资源。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是联结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作为一种具有准企业性质的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 搞好经济组织的资本核算, 对于完善组织的财务管理, 规范组织的会计行为, 保护广大养殖户的利益, 进而推动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资本的构成

资本是投资者实际投入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各种资产的价值。它是所有者权益的主体和基础。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对筹集的资本依法享有经营权, 投资者除依法转让外, 一般不得随意抽走。按照投资主体不同, 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本分为村 (组) 资本、外单位 (法人) 资本、个人资本、国家资本等;按照投入资本的出资形式的不同, 又可以分为货币投资、实物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和劳务投资等。

在会计实践中, 一般采用按投入资本的出资形式的不同来分析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本构成, 即一般由货币投资、实物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和劳务投资等形式构成。在对不同的资本形式进行具体核算之前, 必须明确不同投入资本形式的计价原则。

一是如果投资者以现金投资。投入的人民币, 按实际收到的现款金额入账。投入的外币, 应按协议或章程中规定的汇价折合成人民币记账。如果协议或章程中未作规定, 应按收款日的市场汇价折合成人民币记账。

二是如果投资者以房屋、运输工具、大型畜牧业机械、建筑材料等实物资产进行投资, 必须出具资产所有权和处置权的证明, 并以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计价。同时, 依据法律规定, 投资者不得以租赁的资产或者已作为担保物的资产进行投资。

三是如果投资者以无形资产投资, 即以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特许经营权、场地使用权进行的投资。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 应按评估确认的价值入账。

四是如果投资者以劳务投资, 投入的劳务一般应按当地劳务价格标准作价入账。

2 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资本的核算

为反映投资人实际投入的资本以及资本的增减变化情况, 应设置“资本”账户, 该账户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贷方登记实际收到的资本金额以及用公积公益金转增的资本数额。借方登记按规定程序减少的资本数额, 期末贷方余额反映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实际拥有的资本总额。该账户应按投资的单位和个人设置明细账户, 进行明细核算。

2.1 固定资产投资的核算

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收到投资人投入固定资产时, 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 借记“固定资产”账户、贷记“资本”账户。投资各方确认价值与该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已提取的折旧处理。

2.2 货币资金投资的核算

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收到投资者以货币资金投资时, 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现金”、“银行存款”等账户, 贷记“资本”账户。

2.3 材料物资等投资的核算

收到投资者投入的材料物资等时, 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 借记“库存物资”账户, 贷记“资本”账户。

2.4 以劳务形式投资的核算

以劳务形式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投资时, 按当地劳务价格标准, 借记“在建工程”等账户, 贷记“资本”账户。

2.5 无形资产投资的核算

收到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时, 按评估确认价借记“无形资产”账户、贷记“资本”账户。

2.6 公积公益金转增资本的核算

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经批准以公积公益金转增资本时, 借记“公积公益金”账户、贷记“资本”账户。

2.7 投资者收回投资的核算

投资者按规定程序收回投资时, 借记“资本”账户, 贷记“银行存款”、“固定资产”等有关账户。

摘要:笔者认为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资本的构成按投资主体不同分为村 (组) 资本、外单位 (法人) 资本、个人资本、国家资本等, 按出资形式不同分为货币投资、实物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和劳务投资等。并结合畜牧经济组织的资本特点对在会计实务中如何进行资本核算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资本,核算

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 篇2

一、发展农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情况

我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起步较晚,在国家法律出台以前,农牧民主要以协会、联合会等形式创办合作经济组织,以社团组织的身份在民政部门登记,仅能从事信息、技术服务等非营利性活动。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县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加强示范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服务措施,推动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数量日趋增多,规模不断壮大,运行质量稳步提高,效益不断提升。截止目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416家(其中:养殖业252家、种植业104家、苗木业15家、渔业2家,服务业20家,其他行业23家),注册资金达3.5亿元,入社社员6375人,辐射带动农牧户2.4万户。

(一)广泛宣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县乡(镇)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全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会议、培训等方式,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展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宣传活动。利用“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民田间学校”等培训平台,先后组织95名合作社理事、150名财会人员、350名合作社社员参加了省、州、县的专项培训;18名合作社负责人到外省考察学习,全县组织共举办合作社社员培训班14期,共700人次。工商部门开展了宣传活动,在城镇地区的主要街道累计悬挂横幅13条,累计解答群众咨询3000余人次,发放宣传材料5800余份,形成社会各界重视和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良好氛围。

(二)政策引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我县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门源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及《门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评定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原则,积极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设立登记、建章立制、利益联结、统一服务等方面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指导制定盈余分配、财产管理等各项制度17项,引导帮助有条件的协会逐步转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注册资金的合作社。并将村内原有国家项目投资建成的基础设施和购置的农牧机械等资产划归合作社管理和使用,使这些资产有了法定的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明晰了产权。截止目前,按照《门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评定标准》的要求,指导帮助运行规范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11家,占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27%。有力促进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三)项目扶持,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优化环境

我县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强合作社水、电、路、畜棚、围栏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夯实发展基础,重点对北山惠农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皇城东滩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等28家辐射带动能力强、发展较为规范的专业合作社进行扶持,并建立了以奖代补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对运行规范、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进行奖补。近几年对牧区7个村的专业合作社在生态示范区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投入达到了4937万元。20,全县各类农民合作社实现生产经营收入1.2亿元,实现利润1345万元,合作社社员户均增收2124元。比非入社农户收入高出15%-25%以上。全县申报省级示范社3家,落实扶持资金135万元。县工商部门认真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积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运行机制,做到边发展、边指导、边完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提供便利条件,提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创品牌”、指导“亮品牌”、引导“用品牌”、帮助“保护品牌”商标服务。截至目前,已登记注册农畜产品商标16个,其中,“门源菜籽油”和“门源奶皮”获国家农产品地理保护商标、“西海情青稞酒”获青海省著名商标。县信用合作联社等金融部门不断改进服务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式,积极探索有效的信贷支持措施,及时向满足贷款条件的客户提供服务。金融部门对32家合作社投放贷款2300万元,其中县联社累计支持专业合作社信贷资金投放1310万元。同时,该社为有效支持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减轻合作社经营成本,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以授信个人自主循环贷款(精英卡)的方式给予信贷支持,为两户专业合作社法人授信50万元的信贷额度。县国税部门依照国家规定对进行税务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给予了减免;县地税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减免了相关地方税收;通过政策扶持,促进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四)规范引导,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增强带动力

我县坚持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年,全县合作社与农牧户签订粮油订单种植1.2万亩,甜脆豆等特色蔬菜种植2019多亩,杂交油菜制种700亩。通过合作社销售油菜0.9万吨,占全县销售总量的50%,青稞1.5万吨,占全县销售总量的52%,羊毛582吨,占全县销售总量的60%。北山乡、泉口、东川镇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依托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区专业合作社以土地集约、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冷水鱼养殖和农机服务为主,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经济效益倍增。沙沟梁村惠农农牧业专业合作社,以“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订单化销售、一体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服务模式,以“保底+分红”的收益分配机制,2019年,该村农户亩均收入338元(比分散种植农户亩均收益高出23元)、合作社亩均分红65元,带动农户272户;泉口镇的门源县回乡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基地”的饲养模式,合作社今年2月份从外地购进鸡苗41000只,以协议方式分发给周边和本村自愿饲养的86户农户17000只,经农户饲养90天、2公斤以上,由合作社回收,统一销售,实现纯收入44.88万元,户均增收5218元。牧区以建设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点为主,实现了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双转变”。2019年,皇城乡东滩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人均收入达12300元,比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高出4257元,带动农户102户。从视察情况看,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了农牧业标准化建设、促进了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了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加快发展我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前景广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与法律规定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认识不到位,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一些乡镇和部分农牧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认识不足,乡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扶持、服务缺失,农牧民对领办的合作社存有疑惑,担心遭受损失,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顺利发展。由于认识上的差距,直接体现在各村社之间、乡镇之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平衡。

(二)发展过程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发展轻规范现象

1.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不够深入,农牧民群众还不知道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一些合作社法人和干部对这部法律也缺乏了解。

2.在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在如何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依法规范发展上,对策措施不到位,忽视和放松了依法规范。由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登记门槛低,有不少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不够规范。从工商部门登记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章程不是结合自身实际,经全体社员讨论出来的,而是照搬照抄示范章程,没有实质性内容,有的即使有符合自身实际的章程也未完全按章程办事,流于形式。

3.一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的理事会、监事会、社员大会等机构不健全,收益分配和监督保障机制不完善,存在无账问题,一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运行机制、权利和义务知之甚少,既不能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又缺乏合作意识、诚信理念,有利则合、无利则散。有的挂的是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牌子,实际还是“个体社”,有的已成为有名无实的“空壳社”。

(三)总体水平较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1.服务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县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大多属于松散型,对合作社的服务仅停留在技术指导、生产资料供应、签订定单和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些低层次的服务上,在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牧户之间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只是一种产品买卖关系,没有形成一体化经营格局。

2.规模小,带动能力弱。虽然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社达416家,但大部分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自我积累、自我管理能力差,自身经济实力弱,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资金维持运转,无力有效承担农牧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同时存在服务能力有限,管理方式不完善,成本核算、利益分配等机制不健全,因而弱化了合作社经济发展凝聚力和带动力。

3.缺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全县现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95%以上社员是农牧民,小农意识强,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知识,牵头人大多是一些农村牧区能人和专业大户,对市场经济意识和适应能力较弱,懂技术、会经营、能开拓市场的人才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

4.缺乏税收政策知识的了解,财务制度不健全。农牧民对合作社应承担的税收法规认识不清,误认为合作社是免税企业,与税收无关,纳税意识淡薄,怕缴税不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截至目前,造成逾期办理税务登记甚至未办理税务登记的专业合作社占总数的30%;缺乏财务管理人才,部分合作社没有设置账簿或设置了账簿,但会计核算不规范、不准确、账务混乱,无法确认收入和费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四)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持措施有待完善

1.少数部门没有按照法律规定履行服务职能,普及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不够深入,尽管出台了加快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和措施,但很多条文只是原则性规定,缺乏操作性。

2.国家支持发展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的一些建设项目覆盖面低,缺少对起步弱小的合作社提供引导、指导、服务和项目扶持;在信贷支持上,由于没有建立联合担保机制和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向金融部门申请贷款只能以社员个人的名义得到小额抵押贷款,且利率较高、期限短。由于缺乏风险补偿机制,金融机构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没有新的突破。

3.县财政虽然每年都安排了专项资金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但难以满足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对扶持资金的需求,大部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享受不到财政扶持。此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临时用地申报,申报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和商标注册手续繁琐、收费较高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三、几点建议

农牧业合作社是稳定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重要途径,是分散经营向发展农牧户联合与合作、提高组织化程度方向转变的重要形式,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农村牧区市场主体。深入贯彻落实xx大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于我县建设现代农牧业,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县域生态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工作

县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相关配套法规、政策作为重点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使广大农牧民和基层干部掌握和运用法律依法办社,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办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农牧民群众的合作理念和依法办社意识,增强各级干部依法支持和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及时总结宣传优秀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带头人的好经验、好典型,为农牧民群众树立榜样,让社会各界广泛知晓,进一步营造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宽松外部环境。

(二)进一步加强对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领导

近年来中央每年的1号文件提出了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党的xx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方向、经营模式、财政项目资金扶持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导向。县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牧业和农牧民的观念,紧紧抓住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这个关键环节,切实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纳入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指导和服务,进一步提升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和水平,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真正办成引领全县农牧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农牧业经营组织。

(三)加大扶持力度,落实配套政策

1.要创新扶持方式,加大项目扶持力度。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支农项目建设的实施主体,对国家支持发展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的建设项目,尽可能委托和安排符合条件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同时,规范和完善项目实施程序,引导和推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申报争取国家财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扶持资金对我县的支持规模,继续加大县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优先扶持民主管理好、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社会效果好的优秀示范社。要发挥资金整合的作用,改变以往上级财政扶持资金和县级专项资金分别由财政、农牧各自安排的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发挥资金的放大效应和聚合效应,带动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3.进一步落实好国家出台的金融、税务、工商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完善金融支持政策,降低贷款门槛,采取贷款额度授信,产品、销售订单合同抵押等多种形式,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积极探索有条件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新途径和有效方式。

(四)加强规范引导,提升服务水平

1.着力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为核心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要求,扎实做好每一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章程起草的辅导工作,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加强会计辅导,建立社员账户,实行财务公开,推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依法加快发展。要重视和加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工作,为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快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继续加大培训力度。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财务会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人才队伍。要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领办、创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3.大力开展农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活动。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开拓农畜产品市场,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农畜产品批发市场、高校、龙头企业等建立各种产销关系。

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探讨 篇3

关键词 “三农”;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2-097-02

“三农”问题一直束缚我国农业全面发展,若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我国的合作经济不会有质的飞跃。“三农”问题涉及到我国农业经济的各方面,是最能反映我国农业在哪些方面存在这缺陷。我国政府提出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很明智的决定,探索“三农”你会发现它所包含的实践价值它是透过问题的表面现象,真正解决农业的内部制度问题。目前,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很低,但面对农业经济复杂的局面,一定要保持足够的信心和决心。

1 我国农业合作要尊重农民的意愿

农民是农业经济构成的主体,只有农民对农业合作经济有了新的认识和观念上的转变,才能支持和拥护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才能将实现我国农业腾飞作为共同的利益,才能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的推动我国农业走向更深度的现代化。当农民有了自主性和团结性,组织模式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我国农民的物质文明才会上一层楼,只有物资文明殷实了,精神文明才会进一步提高。最为关键的是农业合作经济模式要从为农民谋福利的角度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这样才是对“人们当家作主”最好的诠释。

2 农业合作经济模式的由来

农村合作经济模式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合作经济思想的发展要追溯到空想社会主义,其发展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得到丰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要始终坚持理论来自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规律和农业生产实际特点采取多模式发展方式,搞活我国农村经济模式。现代化工业下,农业合作经济的投资模式和渠道要时刻保持多元化、农业标准指标要高、提高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

3 农业合作经济模式的完善需要什么

总结发达国家农业飞速发展经验,实事求是,以长远的眼光去看待我国农业经济组织模式,研究怎么使农村合作经济长效健康发展的模式。同时,要对构成农业经济的主体农民的培训,让他们掌握现代化知识。当然,政府也要做好对农业的扶持工作,让合作经济模式在我国农业中生根发芽。农业合作经济模式需要一个系统的指导组织模式、一批实践能力较强的主体、和政府在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只有这3个方面全面紧密结合起来,农业合作模式才会完善。

4 农业合作经济模式有哪些直接和间接的动力

农民是我国农业经济的主要组成成员,他们是农业合作模式的直接动力,他们是该模式的直接实践者。其产品是否增值是否可以规避风险都与他们密切相关,所以要充分考虑到农民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中的实践作用。政府是农村合作经济模式的间接动力,政府在资金和技术上支持农村合作模式,政府的支持使得农业有足够的资金。只有这样,农民才会更加有自信,作为农业经济制度的主体,才会积极寻找切实可靠的途径去解决降低成本的问题。只有将直接动力和间接动力进行完美的结合才能使农业合作经济模式朝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

5 研究农业合作经济模式发展的动力

研究我国农业合作经济模式的动力,其主要的目的是在于丰富农业合作模式的理论,在实践中一些科学的理论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经济合作模式的理论有了充分的发展,才会有效指导实践。我国农业合作经济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和前途似锦的发展空间。研究我国农业经济模式意义重大,因此在对农业合作经济模式的研究时,一定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尽量避免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出现类似的错误,减少农业经济上损失。

6 结语

农业合作模式不是一个新兴的理论,它的出现已有一定的历史,并且也有很多国家对其进行实践和验证,若是对其有深入的见解和正确的实践,农村合作模式一定会展现出它的优点,给我国的农业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缓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瓶颈。所以农业合作经济模式担负如何搞活我国农业经济,如何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任。政府对农业也要加大投资力度,在资金的来源上也不要只来自财政收入,可以根据地区存在的优势招商引资,使投入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农业合作模式在实践中必定会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只有对其抱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才能在其完善过程中呈现出繁荣、和谐、稳定、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立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选择——以美国、日本、法国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24-27.

[2]侯杰.罗丽英.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分析与组织创新[J].求索,2009(8):73-75.

[3]张学鹏,杨子平.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功能定位及模式选择[J].开发研究,2006(6):65-67

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 篇4

如何推进我县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这成为我们当前和今后工作的又一个出发点。我们本着进一步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加快推进我县畜牧业由传统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思想, 按照“政府支持、能人领办、群众参与、确保增收”的基本思路, 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1 充分认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重要性

各级政府把大力支持农村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制定相应的发展和引导措施, 积极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坚持“引导不领导、扶持不干预”的原则, 为当地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政策环境。

2 坚持“能人领办”的技术路线

这里的“能人”, 是指活跃在乡村中的热心于合作事业的专业大户、村干部、畜牧专业技术人员及乡土人才等。

3 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离不开广大养殖户的积极参与

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农户, 进行专业化生产粗具规模的产物。因此, 必须始终遵循农民自愿的基本原则, 尊重农民的选择。合作组织成员应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参与合作组织章程的制定和重大决策, 并监督合作组织领导人按章办事, 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农民自助组织, 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 合作组织始终坚持把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为根本宗旨

一是我县农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 尽管是自助自治的经济组织, 但它目前还是一个弱势组织, 离不开政府尤其是基层乡镇人民政府的支持。因此, 应加大政府对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宣传、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为此, 一是专业技术干部积极推动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从而提高各级政府对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广大干部应站在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战略高度, 重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同时利用新闻媒体等宣传工具, 广泛传播合作理念和典型经验。应当充分认识到, 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扶持农民。

二是改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融资环境。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政扶持力度, 要在用好财政支持专项资金的同时, 尝试利用财政扶持资金, 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造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同时鼓励农村信用社选择制度健全、经营业绩好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试行流动资金贷款的信誉担保制度, 扩大信用社对客户的信誉担保范围及贷款额度。

三是加大政府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支持力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纳入执行政府农村经济政策目标的组织体系中, 在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以及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等方面, 优先选择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要的实施载体, 主动创造机会, 发展壮大一批在当地有影响的合作经济组织。

云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篇5

2006-11-19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我国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为了适应农业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和组织化需求,由农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组织成立的一种“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群众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组织是我国农民在实践中的又一伟大创举,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架起了农户与龙头产业、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对于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概况

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各级科协的引导帮助下开始建立,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初始发展(1982年至1985年)、蓬勃发展(1986年至1991年)、持续发展(1992年至1999年)、创新发展(2000年至今)等四个发展阶段。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重视以及各级党政领导和科协、农业、供销、民政、工商联等有关部门的共同推动下,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长足有效的发展。目前,云南省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7000个,会员总数达344833人(户),广泛分布于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会员覆盖近三分之一的行政村,涉及农作物、养殖业、林果业、花卉业、蔬菜、农产品加工营销等多种专业。这一组织的发展壮大,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分散的小经营、小生产方式与国际国内大市场的矛盾,对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调查,2003年全省50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创农业产值30.3亿元,占全省农业产业增加值469.9亿元的6.4%。比较突出的元谋,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3.35万顷,年总产值1.84亿元,其中6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面积就达8.85万顷,年产值1.23亿元,占全县蔬菜水果年总产值的66.8%,带动了全县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二、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经验

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体发展较好,不仅为我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注入了活力,而且在普及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经验有:

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各级党委、政府,科协以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离开了党委、政府的支持、扶持和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就是一句空话。

例如楚雄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工作,把大力培育扶持、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摆在突出位置,召开了全州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题会议,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如制定了《关于加大扶持农民专业协会推进发展的意见》,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加上各级各有关部门协作配合,全州上下共同努力,楚雄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农民真正从中得到了实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在楚雄彝州大地上迅速健康地发展起来。截至2006年4月底止,全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922个,发展人数达102610人,已成为彝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文山州结合县、乡机构改革和实施“云岭先锋工程”,转变政府职能,鼓励党政干部、龙头企业、农村能人领办、创办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好地发展。

宾川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史长,成效好,县委在调查总结后提出了较好的发展思路:一是创建四种模式,即龙头企业带动型、能人大户领办型、涉农部门协办型、农民经纪人创办型;二是完善四大机制,即政府引导机制、协会内部运行机制、政策激励机制、社会服务机制;三是突出三个结合,即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与培育优势产业相结合、与打造农业品牌相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

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蔬菜大县的通海,为了进一步规范农资经营行为和市场秩序,强化农资经营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农资经营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群众服务,由通海县工商联牵头组建了通海农资商会,这是我省农资行业首家挂牌的民间性行业商会,这一商会的成立和运行为通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昆明、曲靖、玉溪等地先后以市委、市政府办公厅文件下发了进一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施意见。红河、大理、临沧、保山等地党委政府也提出了一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具体措施。元谋县委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工作非常重视,按照“创建一个协会,发展一项产业,打造一个品牌,致富一方百姓”的做法,先后出台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在全省起到了较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㈡我省目前发展较好的,具有一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形态:

一是能人大户创办型。由能人大户、专业户、科技示范户牵头,组织同类农产品生产的农户共同组建,这类协会能充分依托能人大户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农户发展,形成批量商品进入市场。二是农民经纪人领办型。由农民经纪人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农户创办,这类协会能充分发挥农民经纪人市场信息灵通,联系群众紧密,产品销售经验丰富的优势,组织农户生产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进行销售,一些农产品销售协会就属于此种类型。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型。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组织农户创办,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或者是由协会创办公司带动发展,这类协会机制好、生命力强,能够按照“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形成紧密的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管理服务水平高、生产经营规模大,充分表现出合作上的志愿性、生产上的专业性、组织管理上的民主性、利益分配上的共享性,具有明显的运行优势。四是支部促进型。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近年来,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当地党委的指导帮助下建立了党支部,这种形式有利于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协会民主管理,同时也能发挥党员在协会内部带动会员农户、促进协会发展的作用。

如彝良县天麻科技协会就是在宜良县农副产品加工厂法人代表徐美德的组织下,依托农副产品加工厂创办的。在彝良县科协的指导下,由徐美德牵头到适宜发展天麻的乡镇,与当地农户组织筹建了彝良县天麻科技协会,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麻农的方式,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协会依托农副产品加工厂,拓展了营销市场,使自己的产品产销两旺,发展壮大了天麻科技协会,促进了彝良县天麻产业稳步发展。

宾川县农民蔬菜水果协会从1992年3月成立以来,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后盾,兴办科技咨询服务站和农产品联贸公司,融“农、科、贸”为一体,“产、供、销”一条龙全程服务,为农民统一供应籽种及各种生产资料,仅两年来,就为菜农提供蔬菜良种280余吨,各类化肥1800余吨,农药50吨,农膜25吨,总价值达500万元,切实为农民节约了生产成本。在产品销售方面,通过协会的努力,冬早蔬菜已远销到东北、西北、华北、华南的34个大中城市,部分产品还通过边境贸易,流向独联体、泰国、缅甸、朝鲜、韩国和日本

等周边国家。两年来,共向省内市场提供各类蔬菜1.2亿公斤,向省外市场运销986.32万公斤,产值992.94万元,共向国家上缴税金22.3万元。

元江县花卉协会于2004年在臧健公司、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在元江县臧健花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这个产业龙头的带动下,元江县花卉协会积极引进和研发花卉名特优新品种,大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疏通和拓宽销售渠道,引导农民闯市场,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实现了公司和农户的双赢。截止2005年协会有个人会员318户,单位会员2个。2005年带动农户种植面积达1800亩,实现产值680.4万元,农民户均收入达1.8万元,年平均亩产值达3780元。花卉协会成立以来,花卉产业的比较效益逐步显现出来,比当地大面积种植的水稻、甘蔗等亩纯收入高出2000元以上。

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加强组织内部管理,提高组织的民主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群众性合作组织,必须建立规范的内部民主管理制度,做到规章制度健全、活动内容丰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高,这样才能保证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促进组织生存发展。

如通海县十街玫瑰专业合作社选择了“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严格坚持按合作原则办社,坚持民办、民管原则,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实行社员大会和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并且理事会、监事会班子成员均为本村村民;坚持民享原则,种苗由合作社培育,农用物资均由合作社批量采购且以批发价供给社员,鲜切花销售方面由合作社统一分级包装后送斗南国际花卉拍卖市场拍卖并按拍卖价返还社员,这样从种苗供应到农用物资,再到销售,合作社最大限度地为社员节约了成本,直接面对市场,避免了以往花卉公司鲜切花收购存在的压级压价现象,实现了花农利益的最大化。

龙陵县龙山镇于2003年5月在农户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成立了石斛协会,注册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陵县云河石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了“打虎牌”商标,并从浙江省乐清市聘请了专业技术员指导生产加工。目前,公司已推出30多个不同品种的石斛产品,产品覆盖整个保山市,远销浙江、广州、深圳等地。石斛协会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为协会会员及广大农户带来了较好的回报。在石斛协会的组织发动下,龙山镇石斛种植从2003年前的7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3120亩,石斛销售总额达1248万元,仅此一项农民就增收735万元,人均达500元,会员户平均年纯收入5282元。公司还招收了50多名农村青年,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了一条致富路。

㈣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山区面积占97%,经济不发达,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低,我省近年来农民增收缓慢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专业技术水平低造成的。因此,加强人才的培养,提高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关键。如云县茶房乡响水村中草药种植协会,就是以科技服务会员、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协会一是帮助会员和群众努力提高科技素质,因为会员分布在各个乡镇,所以协会结合农函大、农广校办学成立协会农民技术学校4所,每年都举办会员农函大培训班,开设专业达16个,学习人数达3000余人次;二是聘请专家、科技人员开展科普知识讲座,举办科普讲座12场/次,受益人数达12300人;三是广泛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开通科技咨询热线电话;四是为会员征订科技书刊,共订阅各类科技书刊5种60多份;五是无偿为会员和群众进行种植技术指导,先后到2个州18个乡镇56个村委会128户指导中草药种植,受益人数达640人;六是组织46位会员到外地考察学习,开阔会员视野。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培养和建立了一支懂生产技术的种植中草药的农户,使云县茶房响水村中草药种植协会的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致富能手,并且促进了云县经济的发展。

蒙自新安所生态农业研究会从1988年建会以来十多年,在推广良种、科学养猪、沼气

建设和石榴高产技术中带领农户采用“沼、猪、果、菜、粮”良性循环的生产模式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十分显著。在良种推广方面,协会先后从农业科研单位、外地引入玉米、水稻、籽粒苋、大荸荠等作物良种进行试验示范,在全县推广上万亩,使作物产量得到了大幅提高;在普及科学养猪技术方面,协会用自配饲料养猪的经验,到各村寨为农民办科学养猪讲座培训,仅一年时间,就使全镇90%以上的农户采用了科学方法养猪,肥猪出栏数翻了一番;在推广农村沼气能源中,协会组成专业队,帮助450户农户建设了沼气池,推广农村生态能源;在石榴的种植上,协会通过科技部门和技术顾问的帮助指导,进行了一系列的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修枝打杈,病虫害防治和减少落果、裂果的高产技术,并组织培训,让广大农民掌握了这套技术。目前,石榴已成为蒙自的一大支柱产业。

宾川县金甸柑桔研究会近年来购买了《果树科学》、《中国柑桔》、《柑桔病虫害图册》、《柑桔科技市场信息》等二十余种科技书籍,并聘请专业科技人员,从课堂到田间开展培训30多次,受训人数达1000多人次,使大部分桔农掌握了柑桔的栽培、修剪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凤庆县食用菌协会从1993年成立到现在,共组织会员和菌农60人参加了中国农函大食用菌专业学习,现场培训500多人,并由会长主持编写了《香菇生产技术》500册,购买资料500多份发送给求学者。近三年来,协会为本县11个乡镇和外专州的保山、昌宁、腾冲、思茅、建水、大理、耿马、双江等县(市)的366户菌农提供菌种11000多瓶和有关技术资料,帮助他们走上了脱贫路。

富民县鸵鸟协会在扶持会员扩大养殖的同时,定期请专家传授技术,办培训班,培养出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鸵鸟养殖乡土人才。呈贡县梅子村高效农业研究会针对该村蔬菜生产、植物保护、土壤改良、农业环保等,推广新型生物农药及生物菌肥等科普知识,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思茅市翠云区半坡村柑桔协会为规范果园科学管理,2005年在组织会员参加农函大学习的同时,集中举办培训班4次,受训800多人,促进了柑桔生产。建水县马军村果蔬协会在组织开办农函大培训、设立科普宣传栏的同时,组织会员农户外出考察学习,引进新品种,推广高接换种、无公害栽培等6项实用新技术,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水果蔬菜生产。怒江州贡山县蜡早村玉米研究会从1988年成立到现在一直不间断地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培养农民技术乡土人才80多人,农民的科学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实现了农业由传统粗放耕作到现代科学种植的大转变。

三、滇台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方面的合作前景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山区面积占97%,经济不发达,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低,缺乏种植技术、经营管理、成本观念、效益问题等方面的知识,山区、坝区经济发展差异大,由于区域经济的影响,各地创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层次水平,运行能力、效益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但是,云南省土地宽广,劳动力资源丰富,日益发展的经济实力背后潜藏着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相比之下,台湾地区则地少人工贵,销售市场狭小,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台湾农业在种植技术、组织方式和市场理念等方面具有优势,完全可以以云南为农业基地,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滇台在农业合作方面有着广泛而良好的前景。

在全国进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阶段,云南省作为农业大省,更应抓住这个契机,在新的形式下,通过借鉴台湾农业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引入台湾农业产销组织模式、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模式、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等进行试验推广。吸引台湾农业组织、农业企业、农业界人士参与到云南省的新农村建设中,既为台湾相关农业单位和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又支持了云南的新农村建设,促进云南农民增收致富。

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展开。随着两岸农业交流的不断深入,大

陆涉农的民间机构与岛内各级农民组织、农业专业协会、农业研究机构、农学院、重点农业企业等已经建立了一定的联系。两岸农业交流已经逐步发展到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动物疫情、农业信息交流等多方面开展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建立起稳定的沟通、交流渠道。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云南省为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也在积极努力,出台更多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台资企业到云南投资兴办农业。

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完善措施 篇6

组织而努力,为实现人民的中国梦而努力。

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制度变迁过程,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逐步建立,它是一个民主化、服务化、多样化等融于一体的综合性组织,组织遵循着家庭联产承包制原则、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权责统一原则、市场与产业一体化原则。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完善需要在政府、组织管理制度、人力资源建设、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等方面做出努力,这样才有利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进一步向产业化、商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组织化、生态化等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发挥政府及组织化领导对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政府在融资与税收层面对组织的作用。国家应在财政支出方面增加对合作经济组织的专项拨款,积极为农民群众提供经费帮助,保证合作经济组织能够有效地运行。在融资方面政府应做到鼓励金融机构与信贷部门给予合作组织贷款支持,特别是对那些正在发展中的合作组织要给与更多的资金扶持。

政府在社会服务层面对组织的作用。合作社的社员是最直接的组织主体,在经济服务领域过程中政府积极的服务指导,可以为组织中每一个成员提供充分的制度支持与法律保障。首先,政府应为资金扶持政策建立一套信息服务的网络平台。社员们利用信息渠服务,就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产业调整与结构重组,这能大大提高产业效率,信息服务也将会成为合作社未来主要的发展模式。其次,积极发展教育培训服务是合作社不断发展的关键动力。政府应对入社社员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进行必要的培训,并培训、教育所必须的资金。再次,政府在合作社运作过程中应把创造品牌产业服务,作为合作社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二,完善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机制

提高制度化管理力度。首先,发挥合作社自我协调的职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要认真贯彻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农业合作的政策,认真领会政府的指导思想,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合作组织规范、章程与行为准则。在自我协调的过程中使合作社走向健康的发展轨道。其次,行业与产业协调。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及经济发展的增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也不断更新,其发展领域早已从单一的合作模式,发展成为具有综合性、产业性的合作社,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在组织内部要加强会员与会员、企业与社员、社员与消费者等关系的协调,开创更具有规范性与民主性的组织结构。

健全财务与监督管理机制。首先,在财务资金分配方面要做到民主决策的规范性与公正性,坚持一人一票的投票方针,使社员们的权益得到保障,防止财政主管一人决策现象的发生。其次,在进入合作社财务部门之前要进行岗前培训,将拥有优秀财务技能的人员纳入。最后,我国的财务制度环境在不断变化,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要完善会计管理体系与财务审计监督的相关内容,特别要加强财务监督体系的建设。

完善利益分配管理机制。股金分红与惠顾返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进行按股份红与惠顾返还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公共资金积累,公共积累包括公积金,公益金,风险基金,公共积累资金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运用,一部分是用作积累的公共基金,一部分是用作分配的公共基金;国家财政专项补贴,政府每年都会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财政资金援助,财政安排涉及到内部管理领域,金融信贷、税收、社会化服务等领域,要把财政资金落到实处就应当加强制度规范,有合理、完善的制度安排。

三,加强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人力资源建设

加大宣传力度与提高人员素质。首先,知识宣传。在宣传中要把内容与方式作为关键点,宣传的首要任务就是去除农民对旧式的合作经组织等同于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错误想法。从正面并用积极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宣传和教育,从多层面多角度调动起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农民群众切身体会到合作经济所带来的优越性与时效性。政府与其他合作经济组织也应采取相应的法律机制、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做出努力。其次,人才培训。未来是科技型社会,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因此科技知识型人才培养是大势所向。在人才培养中职业道德素养高低也是权衡人才的重要指标,在管理层中具备奉献精神的领导者能够促进组织规范化与提高组织的凝聚力。

健全组织内部定期考核制度。在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对管理人员的能力考核主要有管理人员的组织能力、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管理人员的协调控制能力。此外,还应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考核。管理人员的素质考核成为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稳定剂,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应具备知识专业型、自律型与职业奉献型等多重素质。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要有丰富的经验与渊博的知识,并且在进行组织活动中要有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做到对不正当行为进行严格管理与严格监督。在考核中要求管理人员具备奉献精神,这是我国未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优秀管理者的带领下,合作组织才能真正实现为民服务。

四,充分发挥规模化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势

规模化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势。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多元联合共同体,主体间的协作与分工紧密结合,在规模化经济中做到提高农户的规模效益,减少交易费用的产生,抵御外部交易风险与损失。产业链条延伸为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出一个专业化、商品化、组织化、服务化等多方面的产业前景。综上所述,合作经济组织是趋向于产业规模化的联合载体。

创建更多的新型规模化合作经济组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领域中存在多样化的自然资源,资源的特殊性与地域特点相结合形成了多元化特色产业。

五,完善一体化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堅持“一体化与经营紧密结合”方针。合作经济组织纵向一体化,可以理解为产业链的纵向延伸过程。纵向一体化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其制度的优越性。在经济收益层面,市场交易过程中,纵向一体化的产生改变了我国原有的农业生产状态,通过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延伸将农户们组织起来,通过信息采购,市场调查销售服务等领域表现产生了产品额外增值,农户们在一体化过程中获得了产业利润。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要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本原则且充分结合公有制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模式,不断调整产业一体化适应农业合作经济发展方向,采取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一体化服务模式,创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组织服务与管理效能。一体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成为未来农业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一体化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产业链通过产前与产后延伸,拓展了实践范围,实现了产业利润及附加值的增加,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化力量日益增强。完善一体化合作组织服务管理体系要从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体系、新型区域生产服务体系、新型风险保障体系与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共同出发。

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 篇7

1 提高工作起点, 把推进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纳入重要工作日程

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以引导服务为主旨, 将一些相同或相关产业的农户“串联”起来, 形成一种彼此协作、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规模养殖经济实体, 在带动更多农民发展规模养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合作社数量的不断增加、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作用的不断增强, 我们感到, 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已成为梅河口市现代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是打好畜牧业加快发展三年攻坚战的中坚力量。基于这种认识, 在充分调研、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及时转变工作方式方法, 变只关注为主动参与, 通过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 推动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一是把发展牧业经济合作组织作为指导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列为乡镇 (街) 年度牧业经济发展考核指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抽调得力人员, 参加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两年来, 抽调2名中层科技干部到养殖专业合作社挂职, 积极帮助企业在建章建制、科技指导、产销衔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和服务。三是认真开展调研, 帮助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具体问题。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合作社在生产上缺乏统一的技术饲养规范, 养殖档案业建立的不规范。为此, 专门组织力量编写了《科学养殖实用手册》, 统一建立了养殖档案, 发放到每个牧业合作组织, 并派专人进行指导。四是搭建信息平台。积极为合作组织之间、合作组织与域内外相关企业之间搭建信息平台, 及时传递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五是积极服务献策。一方面为各类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积极献策;另一方面积极搞好组织协调服务, 妥善解决合作社社员资金短缺、产品没有稳定销路问题。我们积极协调银信部门扩大贷款额度, 衔接市嘉信牧业担保有限公司优先为合作社社员贷款;在产销衔接上, 积极与省内外畜产品加工、饲料生产等相关企业联系, 搭建相互沟通的平台。制定优惠政策, 将标准化规模畜禽场 (小区) 建设以奖代补资金重点向合作社社员倾斜。2009年, 为梅河口市红亮养殖合作社建设的肉牛小区争取以奖代补扶持资金10万元, 从2007年以来, 全市累计争取国家和省扶持牧业小区建设资金585万元, 新建和改造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小区) 128个。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迅速发展, 对调整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全市逐步形成了区域明显、产业集中的三个畜牧产业带。即全市北片、中片、西片的乡镇 (街) 分别形成以养牛业, 养禽业, 养猪业和皮毛类经济动物为主的产业带。

2 强化组织推动, 大力培育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生成发展

结合牧业发展实际, 因地制宜, 适时组织推动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在具体工作中, 重点抓好三种模式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一是紧紧抓住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契机,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 (龙头+专业合作社+农户) 的合作经济组织, 如梅河口市吉顺发牧业有限公司以肉鸡饲养为主, 在合作组织内部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二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 发展支部创办型 (农村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 合作经济组织, 突出基层组织群众可信度高、管理规范的特点, 提升养殖户的参与热情;三是充分发挥经纪能人和专业大户的辐射带动作用, 发展经纪能人领办型 (经纪能人+专业合作社+农户) 合作经济组织, 走依托专业大户和经纪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路子。目前全市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组织3个, 村支部创办型合作组织5个, 经纪能人领办型合作组织12个。

3 加强服务指导, 推动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做大做强

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 篇8

1 赫章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协会、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1.1 赫章县畜牧养殖业协会发展情况

赫章县畜牧养殖业协会有3个, 即“赫章县畜牧协会”、“赫章县野马川生猪养殖营销协会”、“赫章县优质黑山羊养殖协会”。3个协会均由赫章县民政局注册登记, 运转正常, 按协会章程举行会员大会, 并选举产生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等人选, 工作开展正常, 会员人数均在100人以上;会员涵盖面广, 协会主要成员为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村级兽医技术人员、养殖大户、兽药饲料经营人员、农村畜禽经纪人等。协会成立后, 按照相关政策, 在畜禽养殖生产上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指导, 为养殖户提供市场销售信息、组织成员生产的畜产品销售等工作。

1.2 赫章县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从2007年起到2010年末, 全县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达230个左右, 到畜牧兽医局备案 (有相关资料) 涉及养殖业的有100个专业合作社。其中:以养牛为主的专业合作社13个, 以养羊为主的专业合作社34个, 以生猪养殖为主的专业合作社29个, 以牛、羊、猪等综合养殖为主的专业合作社18个, 以养鸡为主的专业合作社2个, 以特色养殖 (兔、大鲵、野鸡、野猪) 为主的专业合作社4个。分布在全县21个乡镇85个行政村, 加入合作社社员达1 213人, 带动以牛、羊养殖为主的农户2 650余户, 带动以猪、禽养殖为主的农户1 560余户。纵观全县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来看, 全县专业合作社养殖畜禽品种以传统的养猪型逐步转向为节粮型的牛、羊养殖, 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全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走退耕还林还草、坡耕地种草养畜之路是今后赫章畜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从社员人数来看, 社员人数在100人以上的3个, 占合作社总数的3%;社员人数在50~99人的6个, 占合作社总数的6%;社员人数在20~49人的15个, 占合作社总数的15%;社员人数在20人以下的76个, 占合作社总数的76%。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 赫章县养殖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小, 平均每个专业合作社成员为12.13人, 且以20人社员的合作社为主, 规模小, 组织化程度不高, 均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组建专业合作社, 以县、乡为单元组建的专业合作社尚无, 低层次的合作社仍占主体。

2 全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运作模式

2.1 专业协会的运行情况

(1) 赫章县畜牧协会在赫章县畜牧兽医局的领导下主要开展以下工作:组织项目实施;为全县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搜集发布市场供需信息;组织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组织农产品展览会、展销会;为无公害养殖小区提供技术服务、技术指导, 指导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等。协会收取一定的会员会费, 靠项目管理费进行运转。 (2) 赫章县野马川生猪养殖营销协会、赫章县优质黑山羊养殖协会主要为会员提供生猪养殖、黑山羊养殖技术服务, 为会员提供市场营销信息、组织销售会员生产的畜产品。在销售中产生的除市场价格外增加的经济效益为会员共有, 除保障协会正常运转外, 盈利实行年终分红。协会均能正常运行, 为全县畜牧养殖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2 农村专业合作社运行情况

目前我县畜牧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运行模式有3类。 (1) 典型的农民自发组织的专业合作社:由养殖农户自发组织, 经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 社员将其饲养的牲畜折价入股, 形成一个松散的组织。专业合作社明确部分人员从事市场信息收集, 合作社社员饲养的畜产品达到出栏标准时, 经合作社社员协商, 按当地市场价格对社员生产的畜产品进行估价后进行记账, 由经纪人 (也是合作社社员) 将其他社员生产的畜产品统一组织外销, 销售后再与社员结算, 销售利润归经纪人所有, 或是社员了解市场信息后, 共享信息资源, 协商后由有商品畜禽出售的养殖户每户出1个劳动力组织外销或代社员销售。 (2) 技术人员指导建立的专业合作社:是在项目实施区 (尤其是草地生态畜牧业种草养羊项目区) 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养殖农户利用项目发展的牛、羊进行折价入股成立专业合作社, 项目技术人员为项目农户 (养殖农户) 提供技术支撑, 指导农户进行商品畜禽生产, 为合作社社员提供市场信息, 达到出栏标准时由社员协商组织销售。合作社提取一定的经费 (一般羊每只4元, 牛每头10元) 为合作社费用。 (3) “公司+合作社+农户”型专业合作社:这一类型合作社主要为养牛项目成立的专业合作社较多, 如“赫章县财神镇营竹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赫章县财神镇石坪村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2007、2008年全县整合涉农资金300余万元实施“万头黄牛”项目, 目前在4个贫困乡镇5个村实施。2008年扶贫办整合资金实施2个村养牛项目, 按县委、县政府要求成立国有独资的“赫章县黔峰生态畜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项目实施, 在公司的指导下在养牛村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社员为项目村养殖大户、养殖专业户、村兽医防疫员、村内有较强经营实力的畜禽经纪人。合作社在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公司技术人员为养牛户提供技术服务, 指导农户进行肉牛养殖生产。公司在项目实施中投放的能繁母牛, 养殖农户在2年内归还公司1头牛犊, 母牛归养殖农户所有, 牛犊中母牛由合作社统一收回滚动到下一养殖农户饲养;公牛经育肥后由合作社出售, 滚动发展的农户同样2年后收回1头牛犊后母牛归养殖农户所有, 滚动1个周期后收回的牛犊为合作社所有, 为合作社所有社员的共同资产。合作社在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为养殖户提供统一的防疫、驱虫、饲养技术服务及疫病防治服务, 合作社社员服从公司和合作社的管理, 按要求饲养管理, 收回牛犊, 不能私自出售能繁母牛和牛犊。这类合作社成立时间较晚, 农户需饲养2年后归还1头牛犊, 到目前为止合作社在公司技术人员指导下属于发展生产阶段, 合作社尚无收入。

3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合作社规模小、养殖层次低

从调研的100个合作社来看, 有社员人数100人以上的仅3个, 占合作社总数的3%;社员人数在20~100人的21个, 占合作社总数的21%;社员人数在20人以下的76个, 占合作社总数的76%。从养殖品种来看, 全县专业合作社均以养牛、羊、猪等传统畜牧业为主, 传统养殖专业合作社96个, 特色养殖专业合作社4个。从出资情况看, 专业合作社社员多数以所养的牲畜 (猪、牛、羊、禽) 折算成资金入股, 非货币出资额较大, 流动资金少, 规模普遍偏小, 难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团队, 加上经济实力弱, 无力外聘高素质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 导致合作社低水平运行, 规模和档次都上不去。

3.2 技术力量缺乏, 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社刚成立, 合作社社员中缺乏技术型社员, 养殖管理技术粗放, 要求统一的品种、饲料、防疫、驱虫、用药、治疗、销售等难做到有机统一, 制约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3.3 政府公共财政扶持力度不够

一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明确的扶优扶强政策;二是较大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享受地区级以上龙头企业优惠政策;三是对畜禽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新品种、新机械的推广缺少政策扶持, 养殖户要求给予政策扶持的愿望非常强烈。

3.4 重组建, 轻管理

许多合作社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不规范, 缺乏管理制度或管理制度不健全, 缺乏合作社约束机制, 合作社松散, 发挥不出示范作用, 难以为社员提供优质服务。

3.5 经费欠缺, 培训力度不够

许多合作社从组建以来, 由于培训经费欠缺, 在管理及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较少, 合作社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知识技能缺乏, 难以带领养殖户发展。

3.6 社员素质不高, 没有现代农业的生产观念

我县大多数合作社社员综合素质不高,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业化生产缺乏认识, 加之地势偏远, 交通相对较为闭塞, 接触新生事物和科学发展成功例子较少, 大部分社员长期处于传统农业生产中, 致使推广现代农业较慢, 给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3.7 基础设施较落后

由于大多数合作社刚起步, 没有办公楼, 只能租用房屋进行临时办公, 或几个办公室拥挤在一起进行集中办公, 客户和社员办事极为不便;没有必要的电脑等办公设施, 外地市场信息的获得比较困难。

4 对策建议

4.1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在经济和社会都相对比较落后的黔西北地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让农民在合作社中起到服务、自律、共管、资源共享的作用, 对养殖农户进行合理引导, 调动养殖农户的积极性, 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指导、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力度,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

4.2 整合资源, 加大培训力度

从全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来看, 协会会员中均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相对技术力量较强, 而专业合作社多数由养殖户组成, 缺少技术支撑力量, 起不到示范带动作用。对今后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一是引导农村有技术的人员加入专业合作社, 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大培训力度, 通过培训提高合作社社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知识, 提高养殖户的科技水平, 促进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4.3 健全制度, 规范管理

一个发展健康的专业合作社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 要以制度约束人、管理人, 专业合作社的民主管理制度、成员账户置产、收益返还等重要制度必须建立, 以保护广大社员的合法权益。在规范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同时, 我们还必须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导, 鼓励和扶持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自主办社。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 开展以有完善的组织机制、有合作手段、有一定规模、有明显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活动。将农民专业合作社按规范化建设标准分级认定, 并按不同级别以奖代补,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积极开展专业合作社辅导、培训、咨询活动, 不断提高其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4.4 从政策、投入、科技、组织化等多方面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做好服务指导工作

财政每年预算专门的经费对专业合作社进行补贴, 主要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对规模较大、农户覆盖率较高、运作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 使广大农民切身体会到入社的好处, 增加合作社对农民的吸引力, 激发广大农民尤其是能人、大户创办和参与农民合作社的积极性。帮助示范合作社建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健全运作机制, 通过示范, 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4.5 打造品牌, 加大宣传, 做好农产品推介工作

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 篇9

作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是围绕广大饲养农户开展经营活动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服务内容包含畜禽品种的引进, 饲料的购买, 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 动物福利的落实及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等畜牧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整个畜牧产业链。毫无疑问, 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就是应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新型农村合作组织, 在组织农民进行现代化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中充当催化剂的作用。

一是提高了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增加了农民的养殖收入。合作社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 适应市场农业的发展要求, 成为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大大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合作社的社员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合作社组织中实行分户生产、合作加工, 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 从而保证了生产加工附加值返还于农民, 增强了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降低了生产成本, 从而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是加快了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 加快了产业化发展步伐。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 在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基础上, 采取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受益的组织形式, 把分散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 实行分工合作, 有条不紊地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实现了多个生产单元的统分结合、整体推进, 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格局, 实现了生产的高度组织性。畜牧合作社立足畜牧业发展情况, 把农民组织起来, 围绕主导产业从事产加销等经营活动, 从而有效地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 推进了畜牧业结构调整, 促进畜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是促进了畜牧业标准化生产, 保证了畜牧业稳定发展。在生产过程中, 合作社充分发挥自己外联市场、内联生产农户的组织优势和纽带作用。合作社通过科技示范、组织培训等多种方式, 推广新型畜牧兽医实用技术, 提高了养殖场户的科学养殖水平;同时, 按照标准化和绿色畜产品的要求, 从建场、引种、饲养到防疫、治病进行全程管理、跟踪服务, 强化内部监管, 实现了畜禽产品从饲养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督, 为从源头上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加强了政府与农户的沟通联系, 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 农民可以通过合作社反映生产经营中的意见和要求, 为政府开展指导和服务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增强政府指导农村经济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 政府也可以通过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 将宏观政策贯彻到农民的生产中, 为政府调控和指导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组织基础, 提高政府调控畜牧工作的有效性。

然而, 当前各地在促进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诸如农民缺乏合作社知识、合作社缺乏合格的经营人才、政府的支持有待于进一步落实等等。

一是组织宣传不够, 思想认识不到位。多年来, 通过有关部门的宣传引导, 大多数干部群众对合作社有了一定认识, 但仍有一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合作社持怀疑观望的态度。有的干部认为, 发展合作社超越了目前生产力发展阶段, 不切合实际, 影响了农户参与发展合作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农民对合作经济存在误解, 合作意识和诚信不强, 缺乏联合闯市场的意识, 有利则合、无利则散, 阻碍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是规模不大, 带动能力弱。具有地区性行业影响力的合作社比例偏低, 不少合作社尚处于合作的初级阶段, 规模较小、组织松散, 对组织成员和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弱, 一旦遇到自然风险和市场经营风险, 合作社就容易破产和瓦解, 不利于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对社员提供的良种、防疫、技术管理、产品管理等服务不能及时满足, 有的服务局限在某个环节, 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

三是科学管理水平不高, 运作不规范。多数畜牧合作社由农民自发组成, 虽然聘请了一部分专家和技术人员作为顾问, 但合作社内部人员科技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缺乏懂技术、会管理、开拓市场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许多合作社没有规范的章程, 宗旨模糊, 职责不清, 再加上机构设置不合理, 管理制度不完善, 民主气氛不够, 导致组织内部缺乏活力。部分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个别合作社成立后虽然挂着合作社的牌子, 实际上并没有按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开展工作, 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四是扶持力度不够, 缺乏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合作组织成员主要是农民, 入股十分有限, 加上盈利水平的限制, 因此, 在资金积累上存在严重障碍。同时, 合作社再为社员提供技术和物质服务的同时需要资金, 贷款时必须以资产或存款凭证作为抵押, 否则贷款往往无法落实。

畜牧专业合作社是参与国际竞争、与世界接轨的必然要求, 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是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障畜产品安全的重要措施, 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组织载体, 对于实现畜牧业的产业化生产, 保护农民的利益, 促进畜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链接】

《关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摘要

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 篇10

随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 对其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 这些研究都局限在对组织自身的研究上, 对于那些创立组织, 并在组织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农村经济精英的关注却未能纳入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的视野。事实上, 这些农村经济精英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关键成员, 通常也是农民合作组织的发起者或领导者。他们在组织中的核心地位来自个人的社会资本, 主要是其技术知识、管理能力、财富和社会关系网。与普通成员相比, 他们无论是在最初的组织发起、制度订立, 还是日常的管理决策中都有着突出的影响力, 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经济精英的社会资本获取

农村经济精英是客观地存在于农村社会并发挥着巨大作用的, 这些人是在农村中先富起来, 并对当地乡村有着一定影响力的人。之所以能够成为精英, 是因为他们拥有其他人所没有的“社会资本”。

所谓社会资本主要是指建立在信任和互助合作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该界定中我们不难看出, 社会资本的构成主要包括社会网络 (即社会关系) 、规范、社会信任等内容。

总体上说, 农村经济精英社会资本的来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种圈子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复杂的圈子系统中, 包括血缘圈子、姻缘圈子、学缘 (战友) 圈子。虽然每个人都处在这样的关系网络之中, 但各自地位却有不同, 精英与能人往往出在网络的核心地位, 不仅信誉、人缘好, 而且调动网络的能量大, 而且与外界的网络有着别人所没有的联系。这种能量一旦被某个人物吸收或继承下来, 就必然拥有雄厚的社会资本而成为农村社会的精英分子。

二是财富支撑的信任和威望。在农村社会, 一个人是否有号召力、影响力, 能否成为圈子的核心人物, 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其财富占有量的多少。在资本积累过程中, 总会有一部分人凭借自己的本事率先富裕起来。随着资本积累的扩大, 其能力、信任度、威望等等也随之树立起来。

三是由技能而产生的信任和网络。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长为农村经济精英, 除了有社会网络关系和财富外, 其本身必然拥有一项或几项致富的技能和本领。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农村一部分有知识、踏实肯干的人纷纷走出村庄, 到城市打工, 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技能后回村从事各种行业, 在村里走上了先富的道路, 他们的影响力主要来自自身的技能, 以及由此获得的经济上的实力。

二、社会资本与农村经济精英的财富积累

拥有社会资本的农村经济精英, 总是期望自身的资本在市场中得到回报, 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是资本的属性决定的, 也是经济精英的普遍心理。

拥有社会资本的农村经济精英, 在自己从事的经济活动领域获得的成功, 都有社会资本在发挥着作用, 影响着这些精英们的行为。并且, 通过组建农村经济组织, 使自身的社会资本得以增值, 为他们走向核心精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农村经济精英来说, 社会资本可以为其经济实力的壮大带来一系列的利益。

首先, 它弥补了致富资金的不足。精英分子能够发展到壮大,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他们有着由各种社会关系构筑起来的社会网络的支持, 使得他能够获得足以保障起步和发展的原始资本。换言之, 精英分子的经济资本的获得, 取决于他的社会资本的雄厚。这也恰恰是一般人所无法实现的。

其次, 它提供了致富的关键信息和技术。精英分子的成功, 是其广泛的社会网络提供的充分的、及时准确的信息和先进的技术带来的。而这些信息和技术的获得, 又归功于其社会资本的占有量。

再次, 保障了营销网络的畅通。保障购销渠道畅通无阻的关键, 就是营销网络。营销网络是由人组成的, 是无数个个体构筑起来的庞大网络系统。社会资本的核心概念就是社会网络。这一社会网络, 是可供人们可持续利用的具有存在和理性的丰富的资源。

在社会资本为农村经济精英提供了诸如资金、信息和技术、营销网络等发展条件, 为今后壮大经济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事实证明, 也正是由于社会资本的作用, 才能够使那些头脑灵活、能力突出、思想开放、有一定魄力的农民, 率先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而成为经济精英。

农村经济精英利用社会资本, 实现了财富的积累和增值。反过来, 他们又要利用积累起来的财富, 去实现社会资本的增值。

三、农村经济精英社会资本的增值

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完全靠个人的才华, 而重在整合资源的能力。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的经济精英, 多年的打拼使他们深深感到, 在市场和政府权威失灵的背景下, 单凭个人的力量很难在市场中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必须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才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于是, 一些精英开始尝试创办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

在调查中, 我们了解到了他们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动机, 总结起来, 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 抵御市场风险, 谋求更大经济效益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开展专业化合作, 可以使单个农民获得协作的生产力, 形成足以抗击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竞争力, 从而使单家独户进入市场的弱势地位得以改变, 解决农民进入市场的难题。既可以让村民受益, 也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可支配资源, 为获取更大的利益创造条件。

(二) 谋取政治权益, 寻求政治保护

新崛起的经济精英阶层, 所拥有的经济实力、社会资本和能力使他们有可能过问政治;他们所从事的市场活动需要稳定的政治规则来降低不确定性, 以保证投资获利的稳定预期, 因而对政治权力有着强烈的需求。而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为将来走向政治精英积累足够的资本。

(三) 奉献农村公益事业的价值取向

一部分农村经济精英出于对农村公益事业的关心而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农民的支持, 支配集中起来的资金, 带领农民改造家乡的落后面貌, 为造福家乡人民做出经济利益等方面的牺牲。

通过创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一部分经济精英分子利用自己的财富、社会资本、威望以及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逐渐确立起自己的核心地位, 为自身社会资本的增值奠定了基础。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他们之所以要在致富后, 承担起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任,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寻求自身社会资本的增值。

农村经济精英利用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本在经济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成为农村社会中的富有阶层。他们在当地不仅在经济上居于支配地位, 而且在社会生活领域又扮演着农民利益的保护神和意见领袖的角色。

农村经济精英大都属于农村社会中见多识广、受过“良好教育”、有思想的现代农民, 加之在经济领域的支配力, 对诸如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财务公开、政务公开等涉及民众利益的活动有强烈的要求, 更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于是, 很容易将本人的意见和要求, 通过游说、拉拢等途径来干扰和“引导”群体的认同, 而形成群体意愿和选择, 又能将农民无力表达的意见和要求通过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 使之得以顺利地进入到决策层, 使农村经济精英既是农民利益的保护者, 又是农民的意见领袖。

农村经济精英不仅为农民利益进行保护和代言, 而且在农村公益事业领域也充当主要力量。

当前, 兴办村级公益事业的突出问题是资金短缺。受资金短缺的限制, 很多农村公益事业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很难落实到行动上。但, 正是个别村中存在着精英分子, 才能通过雄厚的社会关系网络、资金和各种途径弥补政府在公益事业职能上的缺位, 改变本村的面貌, 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正是因为这些农村经济精英有着较好地群众基础, 又富有较高的威望和公信力, 自然也就成了农民心目中的核心。由此就使得这些精英的意见能够左右和影响村民的态度和行为选择, 也才能够顺利地将农民的朴素的愿望变为现实。他们不仅在经济上带领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也在思想观念上给农民以影响。

通过创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将农民组织起来, 又通过为村民办公益事业、维护农民利益、做农民的意见领袖, 农村经济精英的核心地位最终确立起来。对于经济精英来说, 最终他们的发展存在着两种可能。

一种是成为农村的政治精英。农民在日益提高的民主意识的支配下, 对农村两委尤其是村民委员会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 农民更愿意通过民主的程序, 将能够代表自身利益和愿望的那些“意见领袖”选举上来, 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民的利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 农村经济精英凭借自身和协会的财力优势、在经营过程中得到的信任、支持、威望, 开始向体制内的权力机构发起挑战。同时在村内公益事业、执行政策或命令的行为选择、土地的承包租赁和征占等方面, 起到了体制外监督的作用, 而且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也逐渐地获得了更多村民的拥护和信任, 自然会在民主选举中胜出而成为新的民选政治精英。

另一种可能是成为不良势力的代表。一些无法成为政治精英的经济精英, 很可能会利用手中的经济支配权而逐渐扩大他们在乡村社会的影响力。他们一方面通过经济诱惑来腐蚀乡镇领导干部和村党支部及村委会, 并逐渐拥有实际的管理权, 使村级组织成为其影子政权;还有的利用人多势众, 用自己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信条, 来胁迫村级干部, 使一些村级干部在威胁和利诱面前, 放弃了原则和权利, 而成为这些不良势力的幕后帮凶。另一方面, 一些具有不良势力倾向的农村经济精英, 通过收买、贿赂、恐吓威胁等手段, 把自己的心腹或手下安插到乡村政权当中, 通过对他们的控制间接地控制乡村政权, 为自己的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披上一层合情、合理、合法的外衣, 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当然, 我们这里所说的只是一种可能, 并非必然。但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美) 林南著;张磊译.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2]、 (美) 罗伯特.帕特南著;王列, 赖海榕译.使民主运转起来[M].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3]、冷明权, 张智勇.经济社团的理论与案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4]、张鸣, 孙艳红.政府的作为与民间社会的成长[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5 (1) .

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 篇11

[关键词]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制约因素政府职能成本

截至2004年底,综合农业部等机构的统计和估算,全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总数已经达到15万个左右,拥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村占同期村民委员会总数的22%左右。入会农户约2363万人(户),占乡村农户总数的9.8%,平均每个合作组织会员数为158人。我国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数量相对较少,覆盖面低,规模不大,入社农户占乡村总户数的比例小,规范性发展不足,其社会、经济影响力十分有限,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农业市场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认真地分析和思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制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各种因素,对于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认识问题

相当一部分农民对新型合作经济的宗旨、性质、原则及其作用知之甚少,因而加入和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民对新型合作经济的性质存在误解,把新型合作经济等同于传统集体公有制经济,导致一些具备条件发展合作经济的农民不愿再谈论合作经济,谈“合”色变。

部分领导和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必然性、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合作经济组织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作用不大,因而仅把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权宜之计,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有的担心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起来有可能形成强大的利益集团,会不利于当地政府管理,因而采取了一种观望等待的态度。有的出于政绩的需要,动用行政手段将农民撮合起来,这样形成的合作经济组织,多数是“空招牌”,缺少实质内容。有的没有认识到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长期性和内在规律性,急于求成,拔苗助长,重数量,轻质量,农民真正得到的实惠不多。

二、政府职能问题

各级政府在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政府不能很好履行职能,存在政府职能不到位、缺位、错位和越位等现象,影响了合作经济组织的有序发展。

1.重视不够,工作不力。部分地区和领导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长期以来重视不够,工作不力。没有专门领导分管此项工作,没有具体部门负责抓,没有整体的发展思路、具体的发展规划、要求、措施,也没有一定的工作经费。一些县乡干部对本地的合作经济组织了解研究不多,指导不多,没有领办创办的热情和责任心。这些都导致当地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

2.支持政策不完善,扶持力度不大。目前各省都制定并下发了扶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政策,但市、县两级的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不多,大部分相关部门也没有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导致政策不全面、不配套。扶持力度不大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少。目前各级财政只是对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了极少量的支持,远不能满足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需要。二是贷款难。合作经济组织由于既没有其他经济组织为其提供担保,又没有什么资产可供抵押,很难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三是免税难。我国现行税收制度还没有体现出对合作经济组织的优惠。税法规定农民自产自销是免税的,但农户联合起来就要缴纳增值税。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而且严重挫伤了农民创办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四是运输难。合作经济组织在往外运销鲜活农产品时,不仅要缴纳较高的过路过桥费,而且花费的时间长,进入大中城市还要受到严格的限制,造成了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成本提高,效益降低。

3.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农业、民政、工商、科协、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部门都参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农业部门从产业化经营的角度进行指导;民政部门从社团登记、社团管理的角度进行管理;工商部门从经营的角度进行管理;科协从技术的角度对一些协会实行归口管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负责对全国供销社的管理和发展,代表中国合作社参与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各项活动。各个部门都管,各个部门又都不管,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没有形成有效的推进合力。多头管理造成要求不统一,标准不一致,使得合作经济组织无所适从,影响了其有序发展。

4.行政介入不当。相当大一部分合作经济组织在兴办时有政府职能部门的背景。政府职能部门的介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委、科协、农技站、经管站、供销社等职能部门和实体通过兴办合作组织以有效行使其职能;另一方面是农民自己兴办的合作组织也通过依托或挂靠这些部门和实体来寻求庇护和支持。政府职能部门的介入有利于合作组织降低创建成本,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但其负面影响也相当明显:一是决策权、分配权往往掌握在介入力量手中,有违“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组织原则,致使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不强,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因执行政府有关目标而影响合作组织目标的实现,使农民利益受损。

5.法律制度缺失。我国直到2006年10月31日才出台有关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在这之前,由于合作组织立法的缺失,导致:(1)合作组织成立、登记注册、解散和组织的性质、宗旨、服务无法可依,合作组织性质模糊、地位不清楚、行为资格遭质疑。(2)一些合作组织未能取得社会公认的法人资格,从而在银行贷款、税收抵扣、商标注册等方面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困难。(3)合作组织的经营活动缺乏法律依据和法律保护,在市场中受到种种歧视和限制,不能和其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也难以正确处理与基层政府的关系,容易遭到它们的干预。(4政府在推进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经常碰到无法可依的情况。

三、内部建设问题

1.发展不规范。有的合作经济组织没有章程,有的章程制定不规范,有的虽有章程,但没有按章程办事;机构设置不合理,有的甚至没有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或有,也是流于形式;财务管理、会员管理、经营管理等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社务不够公开,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合作组织的这些不规范行为损害了自身形象,减弱了其凝聚力,也制约了其健康发展。

2.发展质量不高。绝大多数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利益连结机制薄弱,属于松散型的专业协会,成员之间产生产权关系,结成经济实体的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合作社少。在合作内容上局限于技术、信息、生产资料采购、初级农产品销售等服务方面,而真正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销售等合作内容则很少。能够独立拥有自己的加工销售企业、开展了产供销一体化服务的合作组织较少。这些导致合作组织积累少,对成员二次返利较少,有的甚至没有。这反过来又降低了合作组织对农民的吸引力,直接影响了其发展规模和速度。

3.成员素质低。目前合作组织的管理层大多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缺乏合作组织的知识和经验,缺乏组织管理、协调指导、市场营销、对外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致使合作组织的功能难以发挥,影响力不大。缺乏优秀的带头人已成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瓶颈”之一。

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2003年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高达87.57%,大专及大专以上仅为0.64%,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总数的13.6%。其中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较高的中青年劳动力又大量流向城镇,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往往是妇女和老人,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偏低。农户的这种素质状况降低了其创办、管理、发展合作组织的能力。

四、发展成本问题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户直接进入市场的制度替代,必然发生制度创新的成本,只有当创新的收益大于创新的成本时,这一制度安排才能实现。目前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成本高昂,减少了创新的净收益,这直接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和发展。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成本高昂表现在:

1.我国农户经营规模狭小,家庭经营具有很强的自给性和兼业性,农产品商品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因而农户对合作组织的制度创新需求不足,加大了制度创新的实施成本。

2.我国农户居住极为分散,农村交通、通讯落后,农民信息沟通困难,农民小农意识浓厚,合作意识淡薄,把分散的农户组织成一个有效率的合作组织具有相当大的困难,从组建合作组织到维持合作组织的有效运转,需要支付十分昂贵的组织成本。

3.小农户经营效益低下,对合作组织的投资有限,合作组织为了追求组织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就必须发展更多数量的农户,这必然加大制度创新的组织成本、谈判成本和决策成本。

4.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排他性特征不明显。对这种公共产品,农户都有“搭便车”的机会主义倾向,这无疑会增加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成本。此外,合作经济组织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特征也决定了其创办和发展的组织成本较高。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思考 篇12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

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提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 就要运用新的经营方式, 采取新的经营手段, 把农民组织起来, 为农民合力闯市场, 提供载体。其重要意义有以下几点。

(1) 是解决农民散兵作战, 有效配置生产要素的需要。

目前, 我国广大农民基本上是维持着“耕者有其田、人人包地、户户种田”的经营格局, 生产单位极其分散, 很难获得完整、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 导致农民在生产经营中,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 显得极为脆弱, 因此,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式度, 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的经营, 通过有效途经组织起来, 使农业生产中的资金、人才、土地、信息、市场、科技等生产要素有效整合, 形成团队作战, 增强农民合力闯市场的能力, 实现效益最大化,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2) 是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规模经济的需要。

现在, 大部分农民生产经营的地块零散, 规模狭小, 土地几乎是农民惟一的生产资料和赖以生存的资本。为满足多种多样的生活需求, 大部分农民在“一亩三分地”上作秀, 这种一点, 那也种一点, 这也养几只, 那也养几只, 从而形成了“小而全”的生产格局, 致使农村结构调整步伐缓慢, 成绩不大。因而把农民组织起来, 进行规模生产, 对于种植业、养殖业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信纸化经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经济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 是降低产出成本, 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由于分散的传统经营, 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着大量的人才、资金、物资的重复投入以及大型农机具等有效生产设备无用武之地, 这种封闭式的小户经经营, 导致产出成本高, 效益微薄。再加上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链条越来越长, 越来越多, 消费者最终支付的仪器价格中, 初级产品所占份额越来越小, 在农产品大量过剩的情况下, 初级产品根本竞力可言。

(4) 是增加科技含量, 提高农业开放程度的需要。

我们的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致命的弱点是科技含量低。由于科技含量低, 管理水平上不去, 分散的、一农一户的生产经营, 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很难推广, 产出成本高, 造成产品价格高、质量差, 很难走出去。因此, 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集中经营, 便于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的推广, 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抵制国外质量高的农产品的冲击, 抢占市场, 扩大市场份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得信息和技术服务, 提高市场反应能力, 以及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品质。并且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开拓市场、促进销售, 不但增加了农民的谈判力量和话语权, 而且可以统一种养植规格和质量, 有利于促进销售

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组织规模较小, 服务功能较弱, 管理水平较低, 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运作不够规范, 市场开拓乏力, 贮藏加工服务滞后, 成员联系不紧密, 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还未能给农民带来明显的实惠。二是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没有财产和资金, 经营服务仅停留在产前提供信息, 产中提供技术、产后分户销售, 开展统一经营活动较少。三是政府相关部门参与或者领办, 政社不分, 农民主体地位不明显。内部管理机制和章程流于形式, 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主要靠村上领导和专业大户个人的能力经营运作, 社员只是出售自己所生产的产品, 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四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的金融服务缺位, 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据调查, 彰武县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79个, 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有64个, 其中从事种植的46个, 从事养殖的17个, 其它1个。入社人员达到2.5万余户, 入社农户约占全县农户总数的0.25%。但目前大多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办公场所, 没有财务管理人员。其功能仅局限于集体采购, 传授信息, 技术培训, 集体销售等方面。彰武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没有一例被以法人资格得到金融支持。五是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缺乏管理人才也是制约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农户, 习惯自种自家的田, 自挣自己的钱, 合作意识不强。

3按照农业经济发展的现有基础, 提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

3.1转变政府职能, 把农民对政府的依赖转变为对合作经济组织的依赖

过去农村工作中, 习惯于计划经济的工作方式, 对农民种什么, 种多少, 多采取行政命令, 甚至包办代替, 往往事于愿违, 出力不讨好。在这种情况下, 农民听政府的话。今年收成好, 没有增加收入, 就会埋怨政府。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新的问题出现在农民和政府面前, 如市场变幻莫测, 农户难知深浅;乡村信息闭塞, 买难卖也难;农户经营分散, 抵御风险的能力脆弱等问题, 特别是市场全面开放, 政府也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因此政府必须退同, 由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来接下这一棒, 通过这些组织, 来服务农民, 组织农民, 政府抽出身来进行引导先抓重点社建设, 以点带面在现阶段,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要以政府为主导, 政府要积极组织对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的意义进行宣传、培训, 让广大农民懂得只有联合起来, 才能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 才能提高生产力, 增加劳动效率, 增加农民收入。对已建立的重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进行重点扶持, 办成真正意义的合作社, 让农民看到办社的好处和真正得到实惠, 然后以点带面, 推动合作社向前发展。把工作重点放到创造环境、提供服务上, 放到扶持和发展产业协会、经纪人队伍和中介组织等农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上, 把农民对政府的依赖逐步转变为对全作组织的依赖, 从而使用农民真正跳出了自然经济的小天地, 加入不敷出市场经济的大行列。

3.2加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金融支持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未来农村的发展方向, 金融部门可以制定一些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一些措施。一是涉农金融机构可以给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贷款优先发放权。涉农金融机构可在考察对加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中没有征信不良记录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优先发放贷款。这样既可以鼓励农民遵守诚信, 培养诚信意识, 又可以让农民看到成立合作社在金融支持方面得到优惠。二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得到额度较大的贷款支持。就目前加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民看, 都是一些精明能干的农民, 他们手中有项目, 需要贷款的额度较大, 但一般由于没有有效抵押而经常得不到贷款额度的满足。这样要求涉农金融部门, 在创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贷款发放上动脑筋。增加抵押物的范围, 或推行入社社员集体联保, 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名义一笔借入, 这样可以避免一人一借给涉农金融机构带来手续上的麻烦, 节省了农民借款时间, 提高了双方工作效率。还可以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保贷款发放额高于普通农民联保发放的额度的方法, 来加大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放贷款额度的方法。三是在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利率和期限上给予优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和项目。目前涉农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水平较高, 平均年利率在10%左右, 且一般贷款期限都是一年, 这与某些农业生产周期不相符合。建议涉农金融机构调低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利率, 延长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周期较长的贷款期限。

3.3把财政政策和金融支持有效结合起来

近年来, 中央和地方多次下拨资金用于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彰武县仅2007、2008两年就投入近3000万元。彰武县利用这些资金扶持了6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现今彰武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64个, 如果仍用简单地为每个合作经济组织注资的方式扶持, 可能就会出现, 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如果将这部分资金用于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贷款提供担保资金, 就会把这部分资金成倍地放大。或者是将这部分资金用于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项目借贷补贴利息, 就可以由输血变造血。还可以避免农民成立合作社就是为了套取政府补贴的问题发生。

3.4对初具雏形的合作经济组织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继续发展、规范

一是股份合作, 提高组织化程度。就是组织一些先富起来、有农户或经济基础差的一些贫困户, 进行强强、强弱或弱弱联合, 以入股的方式联合经营, 或实行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最佳形式是引导农民围绕种植、养殖、流通等行业, 以人力、土地等为资本通组建农民股份全作公司。其显著特点是民主管理、风险共担, 按股分配。

二是通过经纪人带动, 提高组织化程度。近几年来, 在农村日益活跃的经纪人队伍, 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经济人群体大体归纳起来有以下六种类型:即加工型、养殖型、种植型、流通型、劳务型、智力型。因此要把经纪人利用节假日聚集较全的时候, 按照得业类别, 建档立案, 然后通过他们广泛的社会关系, 以好的项目、管理技术、销售渠道、科技信息, 把农民组织起来,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是通过专业协会, 提高组织化程度。主要是围绕某项生产经营或服务项目, 在乡镇指导下由部门或村牵头组建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 促进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在发展中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全理的利益机制。四是通过企业带动, 提高组织化程度。就是以生产加工企业、流通企业为龙头, 实行产销合同制, 通过签订产销合同, 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 规范各自的行为, 从而稳定购销关系, 这是适合当前发展阶段的基本形式。在些基础上, 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确定保底收购价、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返还利润等方式, 实现公司加基地加农户, 把农户与企业更加紧密的联结在一起。同时还可以用土地经营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 采取股份制、股分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深入发展, 农村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日益发展的大市场的需要,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重点分析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 及现阶段我国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及目前按照农业经济发展的现有基础, 提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转变职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238.

[2]村镇建设与管理[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4, 7:179-188.

上一篇:科学学生观下一篇:对农村医学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