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医学专业建设

2024-05-16

对农村医学专业建设(精选10篇)

对农村医学专业建设 篇1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整体上快速发展, 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农村医药卫生人才匮乏。我国乡村医生近百万[1], 队伍庞大, 覆盖面广, 在特定历史时期为我国农村医疗服务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他们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学习, 专业素质低下, 没有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 无法与当前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意识相适应。鉴于此, 国家卫生部、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 为农村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2]。湖北省卫生厅、教育厅结合我省具体情况, 下发了《关于同意新增普通中等医学卫生类专业的通知》, 并遴选4所职业院校开设中等层次四年制农村医学专业,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称“我校”) 便是其中之一。本着为农村地区培养合格医生的目的, 笔者对农村医学专业建设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路与设想。

1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农村医学专业专门针对乡村卫生室和偏远地区乡镇卫生院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 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岗位是乡村医生, 主要工作任务是在农村地区提供预防、诊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这种综合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沟通表达能力。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针对性、实用性, 还要渗透全科医学和人文关怀理念。课程一般设置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为突出全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性质, 专业课程可增设全科医学基础、预防医学、康复技术、社区常用护理技术、中医学概论、中医药适宜技术等课程。

2 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是医学课程体系中的两个核心模块。当前的主流医学教育还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这种学科间界限分明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医学综合思维能力。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可淡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界限, 将二者有机融合。专业基础课联系专业课, 能让基础理论变得更具体、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记住;专业课联系专业基础课, 能让专业技能更具理论性, 让专业理论体系更加完善。要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相结合就要求任课教师有更丰富的知识、更开阔的专业视野。因此, 如何在制度上激励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3 引导学生转变观念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政策, 让他们从宏观上了解农村卫生事业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前景, 从而产生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在农村发展的信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乡村医生的发展方向是全科医生, 为人们提供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的持续性、综合性、个性化、长期负责式的照顾[2]。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实践, 加深、加快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 树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意识。

4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 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医学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校内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基本操作训练和典型病案分析, 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是指进入教学医院进行临床实习, 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

4.1 完善校内实训基地

特别是要加强建设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康复技术、中医药适宜技术等实训基地,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训设备和充足的实训时间。

4.2 与实习医院加强沟通, 共同探索建立“院校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与黄冈地区二十余所县、市级人民医院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 但我省每年本科、专科医学专业毕业生数量巨大, 县、市级人民医院同时也接纳了一些本、专科医学生实习, 带教教师有可能对中专生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所以, 我们深入实习医院, 改变带教教师的观念, 让带教教师认识到我们的学生是将来为他们身在农村的父母、兄弟姐妹、父老乡亲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力军, 对我们的学生倾注心血就是对家乡人的健康做贡献。

4.3 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社区开拓实习基地

因为那里的基层医疗体系建设比较完备, 是我们经济欠发达地区学习的榜样和发展的方向。

5 教学以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考试为向导

医师资格考试是世界各国为控制医师质量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考试 (以下简称“执考”) 为医师行业准入考试制度。《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规定, 自2004年起, 乡村医疗机构从业者必须具有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 所以能否通过执考是学生能否上岗从业的关键, 执考通过率也成了评价我校教学质量的最重要指标。执考通过实践技能考试和综合理论考试对考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临床综合能力、思辨能力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综合评价。所以, 教学应该以执考为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执考课程的课时, 突出考点, 强化教学质量控制和学习效果反馈制度, 将课程考核与执考接轨, 充分发挥执考的杠杆作用, 以考促学, 以考促教[3]。

6 建立推荐式入学机制, 提高生源质量

医学专业门槛高、学制长, 且工作任务重、工作对象特殊, 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较高。目前我国中职招生基本不设分数线, 只要愿意谁都可以来, 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但这中间有些人并不适合学习农村医学专业, 也不适合从事医疗行业, 所以农村医学专业不能盲目追求招生规模, 要探索新的招生方式, 让招来的学生都愿意学、学得好, 让毕业的学生在基层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比如由政府主导、乡村推荐入学的招生方式就非常值得推广, 这样招来的学生一般目标明确、沟通能力强、富有责任心, 这是农村医学专业的理想生源。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巨大, 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批准我校开设农村医学专业是上级部门对我校的高度认可。科学的课程体系、合理的教学模式、仿真的实践教学基地、理想的招生体制是培养合格农村医药卫生人才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田疆, 张光鹏, 任苒, 等.中国乡村医生队伍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 (2) :127-130.

[2]郭遂成, 刘荣志.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3) :9-10.

[3]习正.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临床医学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6) :1085-1086.

对农村医学专业建设 篇2

摘要: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农村群众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需要大量的乡村医生。临床教学是培养医学生向一名合格医生转变的重要步骤。而《诊断学》技能训练是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诊断学基本操作技能至关重要。

关键词:农村医学专业;诊断学;操作技能

一、强调《诊断学》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对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否胜任未来临床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乡村医生,学好诊断学特别是掌握诊断学各项操作技能,是必备的基本功。但由于诊断学课程内容多,体征症状繁杂、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有畏难情绪。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注意教育引导学生重视《诊断学》,如开篇课时讲述正确诊断的意义是为了防治疾病,使病人恢复和增进健康,迟延和错误的诊断必然使疾病加重,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并举出因误诊漏诊给病人造成痛苦的真实例子,使学生有所感悟。还强调目前应用高、精、尖检查技术诊断疾病,虽能解决不少问题,但尚不能完全取代问诊、体格检查和常规的实验室检查,更不能取代临床诊断思维。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1.学习诊断学时学生尚未进入临床,对一些抽象的概念、临床体征、检查方法体会不深,单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讲清楚,学生也很难理解,不利于知识的掌握。而多媒体表现方式灵活多样,它集视频、音频、图片、动画于一体,能够显示或模拟临床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临床操作性强的内容,减少了大量口述、板书的时间,在诊断学教学中有独特的优越性,使教学内容更加简单、直观、生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讲解异常步态时,只通过文字的描述,学生还是茫然,一段步态视频,教师不用多说,学生就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并可区分几种步态的不同及临床意义,让学生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感。

2.由于医学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校招生的农村医学生较多,实验场地、设备、师资相对不足。上实验课时,学生太多,看不清老师示教,领会不了操作的要点,或要增加教师的示教次数,减少了学生练习的时间。利用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如心界叩诊检查方法,课余时间先让学生观看录像,实验课时继续播放,学生一边操作一边与视频里的正确手法对比,很容易就掌握绝对和相对浊音界的原理和操作要点,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医学生从理论知识的学习到临床实践技能的掌握,需要不断地对他们的思维和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案例教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将书本理论知识向实践工作转化的一种有效途径。本人在诊断学教学中搜集符合教学要求、真实、典型的病例,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讨论,如选择大叶性肺炎的典型病例,提出问题:①最可能的诊断及依据是什么?②最有诊断价值的检查有哪些?③X光片有何特征?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鼓励每个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反映案例教学就像将病房搬上了课堂,有亲临其境之感,学得活,记得牢,重要的是临床思维方法得到了培养。

四、应用仿真模拟人,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1.随着医学服务模式的改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加上我校没有附属医院,要靠联系外院的协助,在病人身上进行临床见习的教学方法已难以实现。学生进行体格检查操作训练时,只能在同学间互相练习,只是了解健康人的体检方法和体征,而对异常状态下病人的体检训练处于空白,不可避免地影响教学质量。医学仿真模型的应用是一种趋势,已成为临床实践教学的主导方式。对此,我校购置了仿真模拟人,该设备能展示所学现象的形态、特征、声音等,如心脏杂音、心音和呼吸音、肝脾大小以及压痛点,较好地解决了医学生缺乏对异常体征的检查训练问题。仿真模型形象、直观、清晰,学生可反复练习、比较。经过训练,学生在有限实验时间见识到了典型的心肺肝胆疾病体征,得到最直观的感受体会,为临床教学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见习场所,弥补了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缺憾。

2.诊断学操作技能是医学生必备的能力,临床技能考核是体现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的重要指标。以往由于教学资源缺乏,技能考核摆脱不了“笔试”代替实践技能考试的模式。即使考核动手能力,也是在学生身上进行,虽也能考核部分操作手法,但对异常体征的感知、判断能力缺如。而仿真模拟人具上述优点外,还有可反复操作和操作过程可控性。因此模拟人除了用于临床教学,还可用于技能考核。例如,进行胸腹部检查考核时,教师设计好各种异常呼吸音、心脏杂音、腹部肿块等体征,让学生在模拟人身上听诊和触诊,然后进行辩别、判断,并说出听到或触到的体征、其依据及临床意义,按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五、开展技能比赛,以赛促学

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我校相对封闭,与医院之间难以作到无缝对接,学生临床实际操作的机会减少,成为临床实践教学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临床技能比赛就是一个很好地载体,它可以锻炼操作技能,已成为提升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以赛促学作为一种新的医学技能培训模式已初见成效。我校在农村医学专业中举办了两届临床技能比赛,比赛的内容是腹部触诊。学生自愿报名,选拔出来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强化训练后参加比赛,并取得了较好地成绩。通过技能比赛,学生亲身体验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获奖带来的成就感,在班上树立了典型和榜样。比赛的刺激性和荣誉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强化临床技能训练,起到了以赛促学的效果。

对农村医学专业建设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农村医学专业 学习主动性培养

为解决基层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卫生部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增加了为村卫生室及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培养执业助理医师(乡村)的农村医学专业。据此,我省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对本省基层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现状作了细致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本着一村一个卫生所的原则,科学制定了本省各中职学校农村医学专业招生人数。

我校自2010年9月起开设了农村医学专业。目前有三个年级的农村医学专业学生。那么,如何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本文对我校农村医学专业教学现状、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作了阐述。

1中职学校农医专业教学分析

1.1国家政策的支持是中职学校办好农医专业教育的保证

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新医保政策的实施,农村医务人员的需求也增加。而目前农村卫生服务机构的覆盖率远未达到国家要求水平。原因是一方面大专、本科以上学历的医务人员由于经济、待遇问题难以长期留在基层农村;另一方面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卫生人员未接受正规的医学教育。我国基层农村地区对卫生人员的需求仍然旺盛。

1.2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

我们将本校2010级、2011级、2012级共三个年级的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年龄做了统计和分析:总人数共184人,1990年以前出生的有8人,占比例约5%,其余都是90后学生,占比例约95%,年龄较小,平均为16±1.5岁;学生具有这一年龄的特征,主动意识不够,自控力、自律性不强,遇到问题易紧张激动,情绪波动较大,处理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较好的换位思考,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与本专科学生相比综合能力较弱。又由于生源大多数来自农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容易导致学生兴趣不浓,上课迟到、旷课、睡懒觉、上课用手机聊QQ等。有些学生担心毕业后考不到执业助理医师证书,不能开业,就得过且过,学习主动性差。

1.3传统教学方法存在局限性

多年来,大多数学校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一只粉笔,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而学生依然被动地接受着“天书般的理论”,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觉枯燥、乏味,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2对策

2.1教学目标

以解决基层岗位实际问题为引领,以基层实际应用技能为主线,为满足学生参加临床职业助理医生资格考试的需要,体现实用为本,够用为度的特点,培养出合格的新型农村全科医生。

2.2师资

成立农村医学专业教研室。相对固定教师课程教学,统一研究农村医学专业教学大纲,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在农村医学专业师资上,有着较高的要求,我们注重挑选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上课或在三甲医院聘请专家到学校来上课。

2.3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

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对当前的大、中专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我们要培养学生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观,具有为人类的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这是培养学习主动性的前提条件。

2.4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2.4.1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做到图文并茂,这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教学中,由教师板书速度和语言的速度控制课堂的节奏,讲过的知识点,从黑板上擦掉后,不能再重新回到学生的头脑中,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来辅助教学,增加教学容量。多媒体教学既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又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还能使复杂知识简单化、零乱知识条理化,大大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不足。

2.4.2案例教学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由于中专大多学生是由初中毕业直接升入的,他们没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基础,对于初次接触全新的专业知识,学习难免会感到非常枯燥。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尝试运用临床上的病案来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3教学中树立“贴近岗位”的创新观点,采用临床见习加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到医院和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见习,结合现实病案先进行分组讨论,要求学生自己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制定诊疗方案,再由老师讲解,进行纠错、归纳、总结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情感,促使学生在真实的临床见习环境中达到“我要学”的心理状态。另外,运用配套的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实验教学光盘进行实践课教学。这样,不但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总之,中专农医专业教育教学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其关键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李秀青,孙立军,李桂平,等.对中职护生护理伦理道德培养模式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91.

农村医学专业建设与教材开发初探 篇4

2010年, 教育部修订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 新增了农村医学专业, 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缺乏一套实用、适用的专业教材。据此, 2011年7月, 我社与相关医学教育学会合作, 成功开发并建设了国内首套“全国医药卫生类农村医学专业教材”, 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下面, 就本套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情况进行总结, 以期为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和教材建设提供借鉴。

1 农村医学专业建设现状及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至2010年, 我国中等卫生教育临床专业完成了由医士—社区医学—卫生保健向农村医学专业的转变。30年间, 面向农村及偏远地区培养并输送了大批医疗、预防、保健专业人才。但因我国农村卫生资源极为匮乏, 现阶段广大农村乡镇卫生院仍然缺乏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医护人员, 在偏远地区乡镇卫生院中, 该现象更为明显。当前农村医疗人力资源分布的现状很难满足在短期内做到给当地居民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目前, 我国农村卫生工作最主要的问题已经由缺医少药转变为缺乏新知识和新技术, 归根到底还是缺人才。农村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计划免疫、预防疾病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农村真正需要的卫生人才并不是学历越高越好, 而是学历和技术适宜的全科医生。而且以农村现实条件来看, 高学历的人才也很难留住。所以现阶段要转变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方向, 将由偏重培养大、中专人才转向侧重于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实用型复合人才。因此, 为解决上述问题, 教育部于2010年修订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 增加了为村卫生室及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培养执业助理医师 (乡村) 的农村医学专业, 同意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并明确农村医学专业毕业生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 只能到村卫生室和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执业, 以确保所培养的毕业生真正能为农村居民提供卫生服务。

随着农村医学专业的开设, 广大中等卫生职业院校也开始筹划农村医学专业的招生和学科建设工作。在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倍感缺乏一套实用、适用的专业教材。因此, 尽快开发和建设一套为农村医学专业量身订做的专业教材, 成为相关医学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农村医学专业教材的开发

2.1 以政策为先导, 密切关注学科发展新动向, 积极与学会合作开发新教材

自2010年教育部新增开设农村医学专业以来, 我们始终关注农村医学专业的教学研究与教材建设的进展。其间, 我们听取了相关学会专家对该专业建设的建议, 并积极与已经开设农村医学专业的职业院校联系, 了解一线教师对农村医学专业教材的实际需求。结合教育部关于农村医学专业建设的要求, 2011年7月, 我社与相关学会一起, 组织40余所已开设农村医学专业的院校, 正式开始国内首套“全国医药卫生类农村医学专业教材”的编写工作。本套教材主要依据《农村医学专业教改性人才培养方案》和《临床助理医师考试大纲》进行编写, 力求满足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毕业后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需求。

2.2 充分把握学科需求, 量身订做农村医学专业教材

为充分体现《农村医学专业教改性人才培养方案》精神, 我们为本套农村医学专业教材制定了如下编写原则, 以保证全套教材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2.2.1 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以农村医学专业教改性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编写的主导思想

在编写过程中, 实现由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引领”向“以解决基层岗位实际问题为引领”转变, 由“以学科知识为主线”向“以基层实际应用技能为主线”转变, 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的基本原则, 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导向, 以培养目标为依据, 以教学计划和课程目标为纲领, 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考点”, 根据农村医学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体现“实用为本, 够用为度”的特点, 构建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相结合的农村医学专业教材体系。

2.2.2 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理念, 加强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 加大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教材正文中插入案例分析、考点链接, 以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关注, 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3 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一致

根据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年龄小、基础知识相对不足的特点, 在表达上力求深入浅出、变难为易、化繁为简, 重视图、表及流程示意图的应用, 图文并茂, 增强可读性。

2.2.4 在保证教材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 特别强调教材的适用性与实用性

考虑到我国各地区经济和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有较大差异,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应保障人才出口 (毕业时) 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适当兼顾不同地区学生的需求, 以保障教材的适用性。

2.3 教材内容模块及科目设计

本套教材在内容设计上根据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考以往医学专业课程, 结合农村居民医疗卫生需求和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特点 (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 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笔试和实践技能应试的要求相结合;根据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以常见病、多发病为命题重点的特点, 理论教学内容结合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突出重点。根据实践技能应试要求, 加大基本实践技能训练内容, 并增加农村基本卫生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 (大病保险) 等相关内容。

全套教材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毕业实习与技能实习5个模块, 共31门课程, 除主要供农村医学专业使用外, 亦可作为基层医务人员的参考培训教材。

为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 顺应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 教育部于2010年新增农村医学专业, 以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综合职业能力, 并能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毕业后在村卫生室及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从事疾病诊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的高素质、技能型初、中级医务人员。

对农村医学专业建设 篇5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护士;专业能力培训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70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83-02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ICU病房拥有专科护士成为了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必要。贵州省在全国范围内医疗技术发展较为落后,ICU病房的建立起步较晚[1],尤其是地级市或基层医院经济、人力诸多局限,不能保证大部分护士同时进入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参加培训获取执业资质,我科尝试利用专科护士加业务尖子进行护士专业能力培训,强化培训半年时间,最终全科护士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培训对象

2011年3-9月,对科室的41名护士进行专业能力培训。本组护士工作年限为1-30年;学历:本科9名,大专28名,中专4名;职称:主管护师8名,护师14名,护士17名,轮转见习护士2名;其中专科护士5名。

2 培训内容

以贵州省三级医院检查标准中重症医学科的护士素质要求制定培训目标。培训重点为ICU护士必须掌握的专科知识和三基知识强化、各种职责、应急预案、制度等。专科理论包括危重病人的氧疗、气道管理、酸碱及电解质失衡、院感控制、专科疾病的重症监护等。我们将理论培训教材:王丽华主编的《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教材》[2],邱海波、黄英姿主编的《ICU监测与治疗技术》[3]中涉及到的基础理论和技能结合我科常见病、已开展的诊疗项目、科内的护理经验进行节选、综合的理论汇总。实践安排内容有:各项基础护理的规范性操作,重症医学科护士的常用专科操作、急救仪器使用、抢救技术、病人选择性的临床观察等,旨在提高重症医学科群体护士的综合能力。

3 培训方式

3.1 培训师资 由科室现有的五名专科护士及两名业务尖子成立培训组,专科护士均在贵州省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基地受训并取得资质。组长为专科护士,副护士长,培训组成员在26-29岁之间。培训小组讨论树立“专业、道德”的护士作为培养目标,据目标制定培训计划和内容,小组成员根据自身优势安排具体负责范围,理论授课主要由专科护士承担,业务尖子主要负责基础护理操作培训,小组长负责操作及理论授课时间的统筹安排,并根据每项技术过关进度动态调整培训时间。

3.2 培训时间安排及考核方法 运用理论与实践交叉的培训模式[4],每周二、三、四下午为理论授课和指导操作演练时间。每周一至周五早晨为操作考核时间。操作考核的项目有:新版CPR技术、电除颤技术、呼吸机管路连接及使用、呼吸囊使用等等。每月底进行一次综合理论考试。理论及技能考核由师资和学员从“未知、了解、部分掌握、掌握”四个等级的双重评判进行综合判断,临床综合能力评价由培训组员按照“完全不能应变、能处理简单问题的简单应变、能处理常规问题的普通应变及具备综合处理能力的灵活应变”四级构成。

3.3 具体培训方法

3.3.1 每周理论培训时间结束后采取提问的方式当场巩固学习效果,提问又分抢答、集体补充回答、个人作答式。

3.3.2 操作培训项目分组交替进行,分为有病患实践的操作和模型操作,在病患身上的操作控制要点为按需进行,不给其增加额外的伤害,如吸痰操作时护士未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培训老师立即制止指出错误更换病人重新考核。于培训一周内考核,周考后作为日常抽查项目。

3.3.3 理论考核的出题范围为“三基”基础理论、当月操作及日常理论授课涉及的所有理论性内容。

3.3.4 训练发散式思维,预见性护理问题,提高护士综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发散式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指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思考,追求多样性解答的思维方式[5]。锻炼发散式思维能使护士从更多层面考虑病人的病情,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提前提出护理干预。我们通过5-8人小组式、选择性病人护理小查房锻炼护士该项能力。

3.3.5 强调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护理,注重沟通能力培养。此项培训由小组成员搜集整理资料,结合本院收治病患多为县、乡级病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实际情况,再通过群体讨论的方式找到适合病人的一般沟通方式和程序。

4 結果

本组护士培训后,理论、技能成绩、临床综合能力较培训前有明显提高,表1为41名护士培训前后对比:

5 结论

重症医学科利用现有资源自我培训可以提高科内护士的综合素质。

6 讨论

目前重症医学科护士最佳的培训方式是在专科护士基地经受专业培训,由此具备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6]。但在基层医院重症医学科发展普遍较晚,护士对重症医学的理论及技能知晓度低,大多缺乏综合抢救病人的应变能力,而科室在运行中分次派遣护士进入专科培训基地接受培训,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群体护士的综合能力。在护士基本素质普遍不能满足科室需要、规范化培训条件又受限制的情况下,利用现有资源对科内护士进行理论、技能、实践应用的综合培训,并引入发散式思维拓展护士单一的思维局限,能够提高重症医学科护士的综合素质。但培训效果与领导层面的支持和师生基本素质密切相关:本组培训中由科室副护士长担任组长,具有带领作用和授权专科护士、全员培训观,使得专科护士有展示能力的培训舞台。当然,培训的前提也必须是科室具有一部分合格的专科护士。此外,在高低年资搭配的本组受训护士中,低年资护士体现接受能力快而高年资护士在综合处理病人上占优势的特点,她们的不足刚好可以进行互通,为下一阶段人才梯队的有序形成,规范化培养打下基础。但在本次培训中我们也发现,由于科内专科护士及业务尖子普遍年龄偏轻,存在教学能力上的不足,培训他人的机会几乎也可以当做对自己的自身培训;由于本科未很好开展护理科研,培训上也成为我们的空缺;团队协作方面,还有赖于通过加强护士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及业务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来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在对培训效果的评估上,因为属于探索中的培训方向,尚缺乏更客观的统计学指标来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 何琼,江智霞,等.贵州省重症医学护士专科培训的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9):10-12.

[2] 王丽华,李庆印,主编.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58.

[3] 邱海波,黄英姿,主编.ICU监测与治疗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0.

[4] 李萍,肖江琴,江静云.理论与实践交叉的培训模式用于ICU专科护士培训[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9):829-830.

[5] 岳红记.浅论发散式思维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6(31):69-71.

农村医学专业开班偶感 篇6

1 我校原有专业结构和生源现状

1.1 专业设置不能满足社会对中等卫生技术人才的需求

我校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招收西医士、社区医学和中医专业学生。历届毕业生活跃在我市乃至周边市区的各个医疗岗位上,而且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的骨干力量。然而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结构的调整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我校办学规模虽然在逐年扩大,但专业结构却变得相对单一,如西医士、社区医学和中医专业从2006年开始萎缩乃至停止招生。我校主打专业主要是护理专业,其他如药剂、助产等专业招生数量较少,我校原为综合性中职卫校,现在几乎变成了单一专业的护士学校。一方面,护理专业设置过多,造成护理专业人才过剩,加之中职生就业以本地为主,范围小,使就业难度增加,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另一方面,社会急需的卫生保健、口腔工艺、影像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太少,也与我市基层医疗市场多种人才的需求不符,造成培训与社会需求脱节,制约了我校的生存与发展。

1.2 性别差异对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效应

现阶段,我校由于专业特点而出现了“特殊结构”的班级,如纯女生班。这种单一性别结构的班级与男女生混合的班级不同。首先,由于全班都是同一性别,大家在讲话、做事等行为活动时就少了几分顾虑,所以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少了约束。其次,由于无性别差异,班内学生之间极力表现自己能力、才华的现象不多;相反,集体观念淡薄,在生活、工作中互相关心的少,利益相争的多。她们对班级管理往往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

2 我市基层医疗现状与需求

2.1 本土培养乏力,引进人才力乏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对卫生需求的提高,医学教育学历层次逐渐高移。高职医学教育虽然培养了部分医学人才,但仍不能缓解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滞后、卫生技术人员普遍不足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大专院校毕业回乡学生越来越少,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现状日益凸显。自2004年兰州医学院并入兰州大学后,面向甘肃招生的医学类名额急剧减少,本土人才培养严重不足,加之人才外流等因素,直接影响到我省本科及以上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我省从外省引进人才的优势也正在消失。据卫生部统计,我省每年从外省引进的西医临床本科以上学历者不足百名,人才引进几乎是杯水车薪。“本土人才培养乏力,引进人才力乏”,致使基层卫生队伍建设陷入“招不来、留不住、用不上”的怪圈。我市更是如此,不利于我省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

2.2 全科医生的培养难以满足基层卫生服务的需要

温家宝总理提出:“到2020年我国初步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之时,除了让每个家庭都能享受到全科医生的服务之外,还将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有利于为群众提供连续协调、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但我国全科医学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注册的全科医生仅有7.8万名,与“2020年,我国每万名居民将配置2~3名全科医生”还有一定差距。目前,不仅数量远远不足,而且有正规本科学历的、经过严格全科训练的人才少之又少。全科人才的培养主要采用在职人员全科医学岗位培训、毕业后规范化培训两种模式。从实践来看,尤其是在职人员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存在一些不足。在社区卫生服务开展的初期,在职人员的转型教育是一种培养准全科医生的有效方式。这种快速充电式的培训方式周期短、见效快、可操作性强,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但因其培训起点低,以此为基础培训的全科医生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改变基层医疗人员学历层次低的状况。而且岗位培训人员是在职人员,其工作与学习在时间方面的矛盾造成学员不能保证出勤,或因培训占用的时间严重影响其经济利益而被迫中途退出,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质量。因此,不能在短期内缓解当前农村社区卫生人才短缺的矛盾,更难以满足基层卫生服务的需要。

3 农村医学专业开办的意义

中等医学教育的诞生和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健康,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对生命和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中等医学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要大力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压缩中等医学教育。为此,2006年我校根据国家政策停止中等医学专业招生。其间,我市由于大专院校毕业回乡学生越来越少等原因,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现状日益凸显。为此,我校2011年起恢复农村医学专业和中医专业招生。一方面,将拓宽我校招生渠道,有效改善我校生源结构,促进我校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也是高等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生制度的延伸和补充,有利于缓解我市乃至全省农村地区卫生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对推动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农村医学专业生源主要来自全市七县一区的广大农村,以全日制中专学历教育的形式定向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以及能掌握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和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适用型医疗卫生保健人才,是为我市贫困山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一项积极措施。

对农村医学专业建设 篇7

1 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概况

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 很多是从“留守儿童”逐步变成“留守少年”的。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过早进入社会, 脱离了学校教育, 所以接受教育的层次很低, 基础知识薄弱。而且学生年龄跨度大, 年龄最大和最小的相差25岁。年龄太小的主动意识不够, 自控力、自律性不强, 遇到问题易紧张激动, 情绪波动较大, 处理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与本、专科学生相比综合能力较弱。年龄偏大的记忆相对困难, 兴趣低, 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果不好, 再加上家庭及工作中的琐事太多, 也影响了学习效率。

中医学课程若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 不但会招致学生反感, 而且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 在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学生特点,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 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目前, 中医学基础教学虽然引入了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法, 但大多数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尽管教师使用PPT等现代化多媒体手段, 却仍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把中医学基础讲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不仅能听懂, 还愿意主动钻研, 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从事中医学课程教学多年, 尝试将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联系临床实践, 采用通俗教学法进行授课, 使之朴实易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 中医学基础通俗化教学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通俗教学法的特点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风趣幽默的表述、形象生动的比喻来传授科学知识, 即课堂气氛活跃, 师生互动好。用医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例, 自然简明易懂。

2.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是课程知识的“传递者”, 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是学生课程掌握情况的评价者。有的教师把自己的表演当作教学能力, 缺乏与学生交流探讨,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各自独立, 影响了学习效率。

笔者在学期一开始就尝试建立一个平等的、融洽的、有良好互动的师生关系, 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毫无压力和包袱地接受枯燥无趣的医学知识。例如, 上课伊始就摆明态度, 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应该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利用自身既可以做学生家长, 又可以做他们朋友的年龄优势,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 笔者放下架子, 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交流, 对于学生的良好表现或进步, 及时给予鼓励、支持甚至奖励。曾经有个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多次逃课, 有一次他来上课, 并且挺认真, 笔者察觉到以后, 马上给予表扬, 此后, 他每堂课必到, 而且十分认真。在笔者的课上, 坐在第一排的基本上是男生, 这在大学课堂中算是较少见的情况。

笔者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之上主动发言, 发表对中医学的个人理解, 允许学生偶尔的插科打诨, 但要有度, 没有过多的约束, 学生的思维能更好地发散开来。同时, 也指出虽然允许发言, 但不能趁机捣乱, 在给学生足够空间的同时, 也定下必要的规矩。对于学生, 切不可强求, 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师生间的默契是在长期的相处中逐渐形成的。与学生有了良好的情感基础之后, 教与学就变得轻松了。

2.2 运用通俗的语言

解释理论时, 不拘泥于书本内容, 多列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做到语言通俗、形象具体。比如学习“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时, 除了解释顺应四时规律养生的本意之外, 还附带介绍其他医者的观点, 最重要的是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和习惯, 比如地下室的冬暖夏凉, 本地三伏天吃老姜焖鸡以及流行的三伏天敷贴等。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思考平素的生活现象和习惯与中医的联系, 明白中医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2.3 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

中医的学习枯燥而乏味, 课堂上可以采取一些让学生直接参与的教学方式。比如讲授“四诊”时,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就医经历, 模拟诊治过程。采用这种方法, 一方面可以把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运用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实践中除了应用专业知识外, 还需要其他技能的配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中医并不是深不可测的理论, 它也可以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使用过这种教学方式后,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持续高涨, 课堂气氛有了很大改观。

2.4 注重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要教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作为一名中医学教学工作者, 首要任务是提高自身中医理论水平, 以身作则, 才能激励和调动学生学习中医的积极性。

同时, 教师还应大力提高教育素养, 拓宽视野, 在更高的理论层面进行思考和研究, 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学习, 对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不断反思。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 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到新的医学信息, 了解中医学科的现状和发展动向, 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及时地传递信息, 引发学生好奇心, 从而对中医产生更大兴趣。教师还应具备整合知识能力, 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整合知识。

3 结语

对农村医学专业建设 篇8

1 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基础文化素质低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学历上移的冲击,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生源危机,中职学生生源素质低、后进学生多。虽然中职卫校的生源相对丰富,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品行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其情感、心智和行为方面与以往学生相比存在明显差异。绝大多数新生入学成绩不足中考总成绩的一半,在起点上“先天不足”,三年制专业教育难以有效弥补其不足,成为农村医学教育无法逾越的屏障。

1.2 学生从医观念不强

从入学动机看,学技术、就业好、管理严是学生和家长青睐卫校的主要原因。读卫校学习农村医学专业并不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初衷和志向,而是迫不得已的无奈选择。因此,学生中不乏有对学习消极懈怠、兴趣不浓、专业认识淡薄的现象,对从事卫生职业工作准备不充分。内驱力、上进心的不足与缺失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初级医务人员的症结所在。

1.3 教学资源短缺

校的教学活力,整体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当前高等教育中提升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5]。我们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小组内集体备课,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提升了教员授课能力;采取教研室内跨学科集体备课,避免了知识的重复和人为分割,促进了实验教学改革,加强了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采取跨教研室集体备课,解决了基础与专业知识的需求度和衔接问题,促进了校内教研活动的开展。3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极大地促进了教员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一是师资短缺,结构不合理。卫校停办社区医学等涉及临床的专业以来,临床类教师陆续退休、转岗、分流。加之我省高等医学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医学类师资培养渠道不畅、数量不足,医学院校毕业生多选择临床医疗岗位,医学教育师资特别是农村医学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知识、年龄老化严重,难以保证农村医学专业教学素质的要求;二是实验和临床实践教学设施陈旧、投入不足。农村医学是新专业,以原医士专业为基础建设,结合农村居民医疗卫生需求变化和农村卫生工作重点,增加农村基本卫生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大病保险)等内容。但原有教学设施设备已淘汰或转为他用,实验、实践教学滞后,不能满足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1.4 专业定位和准备不足

农村医学专业虽然是在原医士专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不等同于临床医学。在专业定位、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评价和考核、实践教学、服务方向等方面,明确指向农村基层,着眼人民群众长远而持续的健康需求,把预防保健和提供全面、全程、经济、高效的健康服务作为工作重点。按照《全国农村医学专业教改性人才培养方案》(下称《培养方案》),农村医学专业的性质、目标任务、人才要求、内容安排、技能考核、资格准入、继续教育等,以应用能力为主,有特定的规范和要求。把农村医学专业等同于临床、医士、社区医学等,不仅偏离了农村卫生工作方向,而且对毕业生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不利。

2 对策

目前,在国家实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卫生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农村医学专业教育在《培养方案》基础上,重新认定目标和方向,不断改革和探索教育模式,立足农村实际,贴近农民需求,以招生入手,改革与强化“六关”,使农村医学专业人才以全新的知识、能力和水平进入社会,服务“三

参考文献:

[1]陈永勇.集体备课好处面面观[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28(6):

[2]邓淑风,张拥军,宋辉,等.集体备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7,5(5):314-315.

[3]张景芬,刘淼磊.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督导模式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2):47-48.

[4]严莹,吴军生.集体备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J].现代教育科学,2009(6):14-15.

[5]颜秉瑞.如何在高校开展集体备课[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182.

论优秀篮球教练员的智能结构

尹军杰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462002)

摘要: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对优秀篮球教练员应具备的智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代篮球比赛对篮球教练员的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语言智能的要求都较高,而对这3种之外的其他智能的要求则低得多。优秀篮球教练员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语言智能。

关键词:篮球教练员;智能结构;多元智能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美国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目前世界上最伟大的两位发展心理学家之一的霍华德·加德纳(Harward Gard-

农”,促进社会和谐和健康。

2.1 在生源质量上把好“入口关”

为确保生源质量,农村医学专业招生实行“三限”政策,即限人数、限成绩、限生源。采取“应届生中考成绩、往届生校考成绩、高中生免试录取”的入学办法,分批分类确定最低控制分数线,择优录取,以控制数量提高生源质量。在不突破专业招生人数的前提下,优先录取农村生源和志愿扎根农村从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城镇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起点上力争“站得高”。

2.2 在专业教育上增强“信念关”

作为农村医学专业学生,要有立志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奉献的愿望和追求,要热爱医学、乐于奉献,以增进和维护健康为使命。为此,以入学教育为抓手,通过学习、听先进事迹报告、见习和实习等环节,在专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让学生全方位认识专业,提升专业价值,增强信念,牢记使命,牢记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在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实践中实现医学生的人生价值,在专业学习的目标上力求“望得远”。

2.3 在理论教学上夯实“基础关”

扎实的文化知识、必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医学基本知识是农村医学专业岗位的知识要求。为弥补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的现状,专门制订农村医学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适当增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并拓展选修模块,不仅能有效解决专业学习上的困难,而且有利于学生中专毕业后的自学提高和继续深造,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将根“扎得深”。

2.4 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基本关”

掌握现代医学基本技能、医护基本技术、基本诊疗操作,规范使用和管理常用器械、仪器、设备等是农村医学岗位的基本文章编号:1671-1246(2013)16-0031-02

ner)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超越了传统的智商理论,使人们对创造性和认知的理解更进了一步,给人们认识人类的智能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理论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观上引发

能力要求。根据农村医学专业实践技能实训计划,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选择农村医疗卫生实践中最需要、用得上、用得起、靠得住的项目、内容和技术,建设以县级以上医院毕业实习为主,乡镇卫生院和有条件的村卫生所(室)实习(见习)为补充的专业实践技能实训基地,在专业学习实践上“贴得近”。

2.5 在考取资格上强化“培训关”

考取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是学习该专业的基本任务。为提高考试通过率,实现农村医学专业与医师资格考试的对接,将专业学制3年调整为4年,从根本上解决学时过少、学程过短、考试通过率过低的问题。另外,以《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及应试指南》为基础,强化培训环节。把学期培训与考前辅导相结合,以考前为主;把理论学习与实训相结合,以实训为主。结合近年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变化趋势,紧密结合医疗卫生实践,制订出适合中职学生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的培训计划和应试策略,模拟应考,提高应试能力和通过率,在专业实践培训上“瞄得准”。

2.6 在服务方向上定位“基层关”

对农村医学专业建设 篇9

为了了解目前农村医生的主要工作内容及服务项目,以便在中职卫校建立适合农村医师的农村医学课程结构体系,我们于2012年11月对太原市所辖六城区(迎泽区、小店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三郊县区(清徐县、娄烦县、阳曲县)、一市(古交市)的一些乡卫生院、村卫生所进行了主要工作任务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

根据太原市的行政区划,分为四组,每组调查人员2名,下到乡级卫生院,分别召集7~20名乡卫生院、村卫生所工作人员进行调研。共调研太原市所辖六城区(迎泽区、小店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三郊县区(清徐县、娄烦县、阳曲县)、一市(古交市)的一些乡卫生院、村卫生所工作人员53名,其中男性8名,女性45名,年龄25~47岁,工龄6~27年,文化程度大多为中专,少数为大专。

二、调查过程及步骤

1.调研会准备:调研会主持人和专业教师提前学习相关内容,完成前期的组织准备,能解说相关问题及会议记录。书面材料:邀请函、调研会说明、代表性工作任务调研表,送交被调人,请其准备,可在会前填写调研表。准备会场、白板、彩色卡片纸、磁铁钉、彩色白板笔、板擦及记录用材料。

2.调研会:被调研人安排:每个调研会人数为7~17人。同一个会议被调人员的安排以不互相影响为原则,例如来源于不同科室岗位、不存在上下级关系等。参加人:主持人、专业教师、被调人员。

3.调研会过程:(1)主持人介绍调研会目的与任务、简短介绍代表性工作任务的基本概念,引导进入主题。(2)被调人员依次很简短介绍自己的职业发展历程。(3)主持人引导被调人员即兴提出自己考虑到的代表性工作任务,并将其写在彩色卡片纸上,用磁铁钉吸附在白板上。在被调研者分别提出自己的代表性任务后,大家进行讨论(避免评头品足)、分析,确定其作为代表性工作任务的合理性,进行调整、完善。然后,被调人员共同对所提出的代表性工作任务进行归类,讨论归类的合理性。保留合理归类后符合条件的代表性工作任务。同时进行必要的调整,添加多数人未曾提到的具有职业普遍意义或具有职业发展前瞻代表性的任务;删除无意义、不符合条件的任务。(4)对合并归类后的代表性工作任务进行命名。

4.被调人员依据会前填写的调研表发言。

5.主持人或列席教师认真记录结果,回收被调人员的调研表。

三、总结归纳

对代表性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分类,总结如下表:

四、发现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各乡卫生院普遍存在人员不足、一人承担多种、多项工作,各工作任务之间互相交叉的现象。

五、建议

由于各乡卫生院普遍存在人员不足,一人需要承担多项工作,就要求农村医师对可能涉及的各项工作都要有所了解,并且能够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在农村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上就要考虑到这点。课程的分科设置宜粗不宜细。

1.调查对象、内容、过程及方法分析。我校现有农医专业的学生213名,对其中二年级的37名进行了学习风格和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调研,具体分析如下表。

2.发现的问题及建议。通过以上统计可以看出,我校的农医班的学生学习态度普通的和分散型学习风格的占多数,但智商并不低,且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有旺盛的求知欲,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文化课比较薄弱,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待养成,不良的习惯有待克服,课堂教学是教育学生的主渠道,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1]。这类学生喜欢观察与具体经验,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意,需以图像或整体观念来帮助学习,喜欢开放式的作业及自我判断的活动,故在教学上应加强案例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等做好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好案例的呈现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案例,指导学生写好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因适应型的占其次,因他们喜好动手实验,所以平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具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内、外、妇、儿各科的动手操作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根据现代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要求,改编一套实用的农医专业校本教材,帮助学生具备临床执业医师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各门课程的考核成绩由终结性考试成绩和平时作业成绩两部分组成。

摘要: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结合各乡村具体情况,由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及卫生专家共同参与,共同制定一套符合农村医师实际工作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案,从而满足“订单式”工作岗位的需要,保证学生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零过渡”,为乡村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质量的优秀医务人员。

关键词:农医专业,工作任务,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对农村医学专业建设 篇10

1 中医课程教学现状

1.1 教学内容有偏颇

农村医学专业教学内容主要有全科医学概论、诊断基础、临床医学(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耳鼻喉科、急救、口腔科、传染科、皮肤科等)、预防医学、卫生保健、中医学基础、针灸与推拿、常用护理技术、心理学、沟通学、伦理与卫生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医学基础课程。设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预防医学、免疫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等课程。专业课程设置以西医为主,中医课程所占比例很小,而且课时也不多,分摊到每个知识模块的课时更是少得可怜,所以造成了教师蜻蜓点水式地教,学生走马观花式地学。

1.2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1.2.1 基础知识薄弱

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很多曾是“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过早进入社会,脱离了学校教育,所以教育层次很低,基础知识薄弱。以笔者带教的2015级一个班为例,全班56人,初中学历28人,占50%;高中学历(包括普通高中和中专)19人,大专学历9人,共占50%。在高中和大专学历学生中,又有一部分人离开学校多年。这样的学习经历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习惯不佳、主动性不强。

1.2.2 年龄跨度大

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20岁以下21人,20~30岁28人,30岁以上7人,20岁以下和30岁以上学生人数占50%,学生最大和最小的年龄相差25岁。年龄小的学生主动意识、自控力、自律性不强,遇到问题容易紧张激动,情绪波动较大,处理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综合能力较弱。年龄偏大的学生记忆知识相对困难,学习兴趣低,效果不好,再加上家庭、工作琐事多,影响了学习效率。

1.3 教学资源缺乏

从2005年开始中等医学教育专业停止招生,导致教学人员流失、实验室设备老化等。现在重新开设该专业,必须对专业师资、实训基地、设备等进行评估,引进符合要求的教师,建设实验室,联系实习医院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时间。

2 对策

2.1 政策扶持

2.1.1 国家政策扶持

为解决农村地区卫生技术人员不足问题,卫生部、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增加了为村卫生室及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培养职业助理医师(乡村)的农村医学专业。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提出要大力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有条件的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设备和必备中药,基本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推动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2.1.2 学校政策倾斜

以我校为例,学校专门抽调了最优秀的中医专业教师给农村医学专业学生上课,安排了两个中医实验室供其使用,并且配置了针灸模型、脉象仪等多种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

2.2 提高入学门槛

医学专业门槛高、学制长、工作任务重、工作对象特殊,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农村医学专业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有些人并不适合学习农村医学专业,也不适合从事医疗行业。而且乡村卫生室所需医生有限,同一个村就读该专业的学生多了,势必要流动到其他村。而接纳外村人员来担任本村医生存在诸多困难,如姓氏、宗族、民族等问题,导致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不能从事相应的工作,极大地浪费了国家中等教育资源。

因此,农村医学专业不能盲目追求招生规模,要探索新的招生方式,让学生愿意学、学得好,让毕业生在基层干得好、留得住。比如,由政府主导、乡村推荐入学的招生方式就非常值得推广,这样招来的学生一般目标明确、沟通能力强、富有责任心,这是农村医学专业的理想生源[1]。

2.3 课程改革

2.3.1 增加中医类课程

农村医学专业学生面向的是广大农民,在农村很多年长的人都懂得一些常见植物的药用效果,而且农村中药资源比较丰富,可结合当地的物产资源,增加一些常见、常用中药知识讲解。学生应该多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的方剂,尤其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药方剂;对日常养生的一些方剂也要熟悉,可以指导病人进行基本的防治。要让学生在掌握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治疗的同时,还具备防、保、教、指、宣的本领,以适应新时期农村医疗卫生工作需要。因此,农村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有用、够用、必需、实用”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中医类基本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等,但在农村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往往把几门课程内容整合在一本教材中。目前农村医学专业所用中医教材有3本,对应着3门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与方剂学基础、针灸推拿。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合为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和方剂学合成中药与方剂学基础,两门课合为一门课,课时不增加反而减少,导致教学中很多重要的基础知识只能一带而过甚至没有提及。这样不仅教学效果差,还会使学生认为中医课程不重要。

中医基础理论是所有中医课程的基石,学好中医基础理论,打好基础,其他难题也就能迎刃而解;学好中医诊断学就能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做出最基本的判断,是临床内、妇、外、儿科的治疗依据;中药学和方剂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直接指导疾病的治疗。同时还应增加内科学、外科学课程,使学生掌握常见疾病的处理方法。这样一来,中医类课程至少增加到7门,知识讲授更加系统,学生思维也会更加清晰。

2.3.2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改变教学方式。由于学生起点低、理解能力有限,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通过教学互动和师生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可以结合临床案例开展案例式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在临床中的应用,激发其学习热情。在教学具体实施中,可以结合多媒体,如PPT、影音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课本知识。(2)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医学专业课程是农村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实践性很强。而目前专业课侧重于理论讲授,实践机会少,一些理论知识落后于工作实际。教学中,学生被动听讲,教师满足于课堂教学,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死记硬背通过理论考试,忽视操作和实践。由于缺乏实践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面对病人时不知所措。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关键环节与有效途径。要适当增加课堂实验、实习的机会,实施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比如,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推拿按摩、针灸技术后,学校可尝试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所合作,开展义诊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增强操作能力,提高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兴趣。

3 小结

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的是乡村医生,将来主要在社区、村卫生所工作,面对的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民。由于长期劳作,农民慢性病发生几率很高。而中医药以低廉的价格成本、安全性以及对慢性病明显的疗效,在基层很受欢迎。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学好中医,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意义重大。

摘要:中医药因低廉的价格成本、安全性、显著的疗效优势,在基层、农村很受欢迎。作为面向农村和基层的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中医知识。本文从中医课程教学现状着手,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村医学专业,中医,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上一篇: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下一篇:产业劳动力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