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献建设

2024-09-25

医学文献建设(共12篇)

医学文献建设 篇1

摘要:本文阐述了如何利用国内常用的Note 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 在网络平台大量的信息资源中更高效地查找医学类论文、视频、书籍等电子资源。创建并管理具备医学学科特色的文献服务平台。本文以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文献服务平台建设为例, 从Note Express软件的使用、数据库的建立、全文的导入、平台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以此来满足医学院校师生对科技文献的需求。

关键词:学术文献,文献服务,平台建设,NoteExpress

1 概述

科技文献资源是21世纪引领技术创新的重要战略资源, 其配置、开发以及利用方式的优劣成为决定国家科技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在网络化和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将科技文献资源整合共享是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而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所谓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是指以网络和远程服务的方式, 将科技文献资源传递给各终端用户, 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科技文献服务, 用户通过互联网即可获得平台提供的科技文献资源。“十一五”以来, 医学科研成果无论从水平还是数量上都有了进一步提高, 在部分领域还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 医学科研工作者发表论文、著作、专利的数量也是突飞猛进。科技的发展使医学文献信息资源呈几何级数增长, 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 常常使医学院校师生在搜索某些医学科技信息时, 感到十分不便。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本文探索建立医学院校文献服务平台来满足广大师生对科技文献的需求。

2 文献服务平台的构建

2.1 建设思路

基于网络环境, 以提高医学科技文献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 盘活存量资源, 优化增量资源, 以“科学性、服务性、安全性”为原则, 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医学科技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战略重组, 实现共享。平台涵盖医学科技文献资源跨库检索、原文传递、科技查新、定题服务、在线参考咨询及个性化服务等功能。我校师生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网络均可方便地使用平台所提供的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

2.2 基本框架

平台采用B/S体系结构, 由基础设施如服务器、存储网络、操作系统、资源中心、技术支撑平台、信息服务、安全保障和运维管理体系组成。我校师生对系统的功能操作和信息服务均可通过任意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完成。

2.3 搭建与部署

2.3.1 技术支撑

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导出软件的选择有“EndNote”、“Note Express”、“Refworks”、“Notefirst”;重庆维普“智立方文献资源发现平台”导出软件的选择有“End Note”、“Note Express”、“Refworks”;超星公司“读秀中文学术搜索”导出软件的选择有“EndNote”、“Note Express”。四个数据库都使用的软件为“End Note”、“Note Express”。

Note Express是由北京爱琴海软件公司开发的专业文献管理软件, 目前已经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正式整体采用, 成为中国文献管理软件市场上的第一品牌。其核心功能是检索、管理、分析、发现、写作。内置3000种国内外期刊和学位论文的格式定义, 支持不同参考文献格式一键转换。Note Express与“End Note”比较, 具有中文文献兼容性好, 成本低等特点, 在构建专题数据库中有很多应用。我们使用Note Express软件建立医学专业学术文献服务平台。

2.3.2 功能模块设计及实现

平台功能基于Note Express来实现。通过前期规划, 构建信息资源分类组织体系, 实现统一管理;采用各种信息采集工具, 实现异构信息资源的采集、转换、整合、集成;一套加工处理平台, 一套整合数据资源, 多套可定制信息门户, 实现信息资源面向不同类型用户和不同应用的信息发布和服务;提供统一资源管理和搜索服务, 实现对于海量信息资源的快速挖掘和全面掌握;掌握信息采集、加工处理情况, 直观了解信息使用情况。其特点是内容和设计分开, 模块问相互独立, 一个元素的改变并不影响另一个, 方便更新和个性化设计, 满足未来随着业务发展及时添加功能的需求。平台功能模块包括用户管理系统、采集工具、扩张信息服务3部分, 其中用户管理系统分为多级别用户管理和集团用户管理, 采集工具分为中文医学期刊统一检索和中西文统一检索工具, 扩张信息服务分为简易信息聚合信息服务、在线咨询、科技查新、知识网络链接、原文传递和个性化服务等。

2.3.2. 1 检索在线数据库后直接导入

联机检索是通过NE内置的搜索引擎直接连接相关的网络数据库进行检索, 结果直接导入已建立的文献数据库之中, 不需要手工逐条录入即可创建文献数据库。NE内置的搜索引擎提供了互联网上千种数据库的接口。Note Express集成了互联网上Amazon、Pub Med、中国期刊网 (CNKI) 、北大图书馆等在线文献库、图书馆等几百个信息源, 并且在逐步增加[3]。比如Amazon检索, 可以检索到关于某研究方向的最新书目 (包括介绍、摘要、链接等) , 如果有国际信用卡, 还可以在线阅读。

联机检索方式极为便利, 只需依次点击NE主菜单中“检索”→“在线数据库”, 在弹出的“选择在线数据库”对话框中选择需要检索的在线数据库, 点“确定”后弹出检索对话框, 输入检索条件, 再单击“→”按钮即开始检索数据库。在检索结果中选择所需文献, 点击“插入数据库”, NE将把检索结果插入到专题数据库中。

2.3.2. 2 过滤器导入法

由于网络资源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除上述NE搜索引擎内置的接口以外, 还有很多网络数据库无法实现直接检索。然而NE提供的强大自定义过滤器功能, 给这些网络数据库的导人带来了可能, 因此用户很容易实现参考文献的批量导入。下面以pubmed为例, 详述如何导入到NE。首先, 输入检索关键词, Display后面选择“MEDI INE”, 之后选择“Send To”→“TXT” (或者“File”) ;如果上一步选择的是“TXT”, 直接通过快捷键“Ctrl+A”, “Ctrl+C”, 复制到剪贴板, 如果选择的是File, 则可以将所有需要的题录都导出后, 逐个导入数据文件;打开Note Express的“题录导入”窗口, 点“选择”按钮, 选择过滤器为“Pub Med”;点“导入”按钮。

根据我们的经验, 运用以上方法可以将几乎所有大型数据库的题录正确录入, 但是利用CNKI录入题录后, 没有页码, 因此我们利用维普或万方进行检索。

2.3.2. 3 从其他管理器中导入

有些读者以前使用其他文献管理器, 许多信息储存在其他管理器中, 如End Note。Note Express可以将End Note的数据导入。具体方法如下:打开End Note, 选择“edit”, 点击“outstyle”, 选择“show all”, 找到“End Note Export”, 然后点击“File”, 选择“Export”, 保存为“.txt”.打开Note Express, 打开文件, 选择导入题录, 选择来自文件, 过滤器选择“End Note Export”即可。

2.3.2. 4 批量下载并导人全文

根据检索出的题录, 全部选定后, 右键点击“下载全文”—“选择全文数据库”, 由于我们学校订购了万方数据服务平台和VIP维普资讯网的全文数据, 这里我们就分别选择这两个全文数据库进行全文的下载。Note Express通过自动下载全文, 并将全文与相对应的题录关联起来。这种方法可以下载到我们学校确实订购的学科方面的大部分题名标准且无特殊符号的全文资料, 下载到全文的题录“附件”项可见红色方点标记, 通过“附件”项进行排序, 再对未下载到的文献特殊处理, 单独下载。

经以上工作, 就可以实现从各个源数据库检索抽取信息, 在Note Express支持下建立医学专业文献服务平台。

3 结论

至此, 基本完成了我校医学文献服务平台的初期建设工作, 将期刊、会议论文、专利、学位论文、著作等学术成果以电子题录形式录入到数据库中。平台的建立找到了一种解决有关医学院校文献信息投入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 同时提高了公共服务数据库的利用效率。未来, 我们将不断完善医学文献服务平台的功能, 使其成为一个集开放存取、知识共享、长期保存等于一体的特色文献服务平台, 更好地服务于医学院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

参考文献

[1]Note Express与其他主流文献管理软件功能对比[EB/OL].[2014-03-03].http://www.inoteexpress.com/Company Web/product.do.

[2]黎健杏, 赖群, 朱丽珍.基于Note Express的桉树人工林专题数据库管理[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9, 21 (5) :62-65.

[3]杨菲菲, 王宝杏, 李朝品.Note Express在构建粉螨专题数据库中的应用[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8, 38 (3) :119-120.

医学文献建设 篇2

变更及延期公告

中兴豫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受新乡医学院委托,对新乡医学院医学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项目进行国内公开招标,已于2018年7月24日在《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河南省政府采购网》、《河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发布采购公告,因故现发布变更及延期公告。

一、项目名称:新乡医学院医学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项目

二、项目编号:豫财招标采购-2018-1034

三、变更及延期内容:

1、原公告内容“

二、招标项目简要说明:

2、采购内容中采购预算金额:包一:55.72万元,包二:86.48万元;”

2、原公告内容“

三、投标人资格要求:

5、具有由投标人注册地或项目所在地检察院机关出具的有效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结果证明;”

3、原投标文件接收截止时间及投标文件接收地点:2018年8月15日上午10:30分,河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第10开标室(郑州市农业路与经一交叉口投资大厦A座)

4、原投标保证金的递交截止时间为2018年8月15日上午10:30分; 现变更为:

1、“

二、招标项目简要说明:

2、采购内容中采购预算金额:包一:52.78万元,包二:79.68万元;”

2、因自2018年8月1日起,全国检察机关停止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故本项目“

三、投标人资格要求:

5、具有由投标人注册地或项目所在地检察院机关出具的有效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结果证明;”取消,投标人无须提供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结果告知函,招标文件同步更正。

3、投标文件接收截止时间及投标文件接收地点:2018年8月22日上午9:00时,河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第14开标室(郑州市农业路与经一交叉口投资大厦A座);

4、投标保证金的递交截止时间为2018年8月22日上午9:00时。

四、招标文件有关内容作相应变更,其他内容不变。

五、本次采购项目联系事项: 招 标 人:新乡医学院 联 系 人:李老师 联系电话:0373-3029880 地 址: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

招标代理机构:中兴豫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联 系 人:秦国荣 联系电话:*** 地 址:郑东新区农业东路与如意西路交叉口向北200米建业总部港D座501室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文献综述 篇3

关键词:建设项目 跟踪审计 研究成果 发展展望

一、引言

建设项目有着投资规模大、涉及单位多、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对其实施竣工结算审计容易出现“豆腐渣工程”、干部腐败等问题,因而需要实施跟踪审计来规范工程建设、提高建设工程的绩效。本文旨在梳理有关学者对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基本内涵、存在问题的研究,并提出对其发展的展望。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理论研究成果

1.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定义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指采用跟踪审计的方式对建设项目进行审计,具有促进建设项目的经济性、效果性、效益性的作用的审计方式(曹慧明,2005)。

2.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相关概念要素

(1)审计目标: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对国家重大的投资项目、重点民生建设工程等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审计人员工作的效率和效益(蔡春,2011)。(2)特点: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具有审计时间提前且次数增多、审计方式转变为就地审计、审计内容更全面、审计作用更大等特点(曹慧明,2005)。(3)审计作用:其具有遏制高估势头、防止腐败滋生、提高审计的地位、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等作用(曹慧明,2005)。(4)审计主体:跟踪审计审计主体为国家审计机关、独立的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内部审计机构,较早开始开展跟踪审计工作的社会社会组织更多地介入跟踪审计(蔡元来,1997)。(5)审计介入时间:国家审计机关对建设项目实施跟踪审计分为事前分析、事中监督、事后评价三个阶段,审计人员可从这三个阶段选择合适的时间介入,开始审计工作(白日玲,2009)。(7)审计内容:建设项目的建设过程分为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竣工验收交付阶段三个阶段,审计人员应针对每个阶段的重点环节、重点事项,确定不同的审计内容(刘连华,2007)。(8)审计方法:在实施跟踪审计时主要有阶段性跟踪审计、环节性跟踪审计、同步跟踪审计、批量跟踪审计四种不同的方法,审计人员应根据不同建设项目的特点合理选择审计方法(钱水祥,2009)。

4.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1)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

跟踪审计中审计人员易偏离审计目标;审计成本大;审计介入时间模糊;审计依据不足;审计人员数量有限( 任延艳,2007)。跟踪审计聘请社会审计机构,导致审计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内部审计资源未得到合理利用(毕秀玲,2011)。

(2)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改进方法

对跟踪审计的职能做出科学定位;全面合理地评价跟踪审计的价值;准备把握介入审计的时间;合理确定审计的重点环节;充分利用人力、财力资源;依法进行审计(任延艳,2007)。合理安排审计间隔时间、提高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职能等以明确审计人员的定位;培养审计人才、利用社会审计资源等以缓解人员不足的压力;通过量化考核和案例考核来合理衡量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果;建立合理的付费方式向社会审计机构支付费用(曹慧明,2009)。

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前景展望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竣工结算审计的发展,使得审计行为由事后结算转向事前准备、事中监督。

(1)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国家应提高对跟踪审计的重视程度,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审计人员也应注重对审计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归纳总结。

(2)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在高校中开设与跟踪审计相关课程;在公务员选拔时注重跟踪审计能力的考核;在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定期培训。

(3)加强与社会审计机构的合作:使得国家审计机关能够合理选择业务能力强的审计机构,保证审计任务的完成;同时,也能合理地确定付费方式,保证国家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

(4)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跟踪审计的认识:使得被审计单位支持审计人员的工作;建立高效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其实施,减轻审计人员的审计任务。

(5)健全审计成果考核制度:对审计成果的考核应从多方面着手,不但对多指标进行量化考核,还可通过其为促进跟踪审计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进行考核等。

参考文献:

[1]任延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局限性及对策[J].审计月刊,2007(01):9-10;

[2]刘连华,赵宇颖,宋建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局限性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7(26):217;

[3]曹慧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若干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09(05):45-50;

[4]毕秀玲.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相关问题探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1(01):46-49;

[5]曹慧明.论建设项目跟踪效益审计[J].审计研究,2005(01):53-57;

[6]蔡春,蔡利,朱荣.关于全面推进我国绩效审计创新发展的十大思考[J].审计研究,2011(04):32-38;

[7]白日玲.审计机关强化跟踪审计的若干思考一基于大连市审计机关开展跟踪审计的实践[[J].审计研究,2009(06):8-12;

医学文献建设 篇4

关键词:重症医学,医学教育,本科生

重症医学主要研究危重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预防和治疗的学科。危重病是指那些临床情况不稳定或潜在不稳定, 一个或多个器官或系统功能受累, 已经或潜在危及生命的疾病或综合征[1]。重症医学是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到相当高度的时代产物, 代表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 是现代医学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 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我国危重症医学教学却很薄弱, 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尚无现成教学模式可循。为尽快且可持续发展我国危重症医学, 应在医学院校本科教学阶段开设重症医学课程。

1 医学院校开展重症医学课程的意义

重症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 当今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对高技术的需求、慢性病发病率升高、严重感染发病率增加等原因导致重症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明显增加了对重症监护病房 (ICU) 的需求。重症医学在分子生物学研究、循证医学研究、相关的高新技术和计算机化的推动下快速发展。但重症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 专科技术人员培训滞后, ICU的供给明显不足, 后备力量缺乏[2]。因此, 加强重症医学教育, 培养合格的重症医学人才是现代医学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没有设置独立的重症医学教研室, 学科教育相对滞后, 尚不是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系的必修课程, 开设重症医学选修课的院校也极少。即使是研究生层次的教育, 也大多数是挂靠其他学科进行。这与目前我国ICU蓬勃发展需要大量从事重症医学人才的现状很不相称。在医学院校本科生中即开始重症医学教育, 培养医学生重症医学科的思维能力及兴趣, 是学科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

2 合理制定重症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ICU患者病情危重且复杂, 涉及多专业、多学科, 一个重症患者常面临严重感染、创伤、大手术等多重打击, 同时存在呼吸衰竭、休克、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多器官功能损害, 在救治中可能需使用大量监测治疗设备, 例如呼吸机、血液净化仪、纤维支气管镜等治疗设备, 心电监护、血流动力学等监测设备。应根据危重患者的病情特点, 制定了危重症医学的各种教学专题, 再根据各个系统及专题制定教学大纲。例如各系统的监测技术, 各系统的支持及治疗: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肾脏衰竭、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 呼吸机的使用、中心静脉置管和中心静脉压监测, 及危重患者感染的治疗与心肺复苏、除颤仪的使用等。这样可使教与学“有纲可依”, 目的明确。

3 重症医学课程教学方式

危重症医学涉及范围广泛, 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心理学、伦理学、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 尤其与基础医学中病理生理学和临床各专科关系密切, 因此重症医学课程应该在学习了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开设。

3.1 理论授课形象化

重症医学课程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利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典型或特殊病例, 通过图片和影像资料, 在系统讲解理论知识同时, 将各种危重症病例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可以激发学生对重症医学的学习兴趣, 为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打好基础。

3.2 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重症患者的诊疗过程与一般科室患者的诊疗过程有着明显的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对于重症患者的先抢救、后诊断, 边抢救、边诊断的思维模型。

重症医学教学中注意将临床相关科目与其基础理论进行垂直和水平整合教育, 比如在讲述重症患者心血管急症的诊断与处理时, 应复习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 并按严重程度进行分类, 而重点介绍对血流动力学有明显影响的、需要立即处理的心律失常的表现及处理方法。将基础课内容融入临床课中, 使两者相辅相成, 有机衔接, 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 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ICU的患者可能来自各个临床专科, 多器官功能支持涉及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 加上各种高科技监测治疗手段的改进, 使得重症医学医生必须从大量纷杂的信息中准确寻找和解决危及患者生命的主要矛盾。因此, 重症医学课程的学习必须掌握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 同时熟悉电脑和网络信息技术, 并培养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3]。

3.3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 更是一种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 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以重症医学典型病例为中心, 以问题为基础, 启发学生研讨有关基础与临床知识, 指导学生查阅该病的研究进展, 结合病例复习相关基础知识。使学生在考虑问题时更全面、细致, 医学知识得到拓宽, 让学生在主动思维过程中认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学会从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找出主要矛盾, 进而抓住疾病本质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使学生理解不同医学知识的应用环节, 理解问题背后的关系和机制, 提高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例如, 临床上有一位顽固性低氧血症的老年患者, 首先让学生思考哪些原因可以导致缺氧的发生, 从而引出缺氧的四种分类: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及组织性缺氧, 并进一步明显他们的定义, 然后根据缺氧的类型,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每种缺氧的常见病因, 比如:肺水肿、肺不张、肺气肿导致低张性缺氧, 贫血可导致血液性缺氧, 休克可导致循环性缺氧, 而氰化物中毒则可导致组织性缺氧。然后根据缺氧的类型, 让学生思考各类型缺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 熟悉临床上判断缺氧的常用指标及意义。再从各类型缺氧的病因进行讨论针对各类型缺氧的临床治疗措施。教学过程应以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4 临床教学

临床教学内容丰富、质量更高, 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将书本知识感性化, 也是我国当前医学生培养的基本模式。重症医学更需要临床实践, 由ICU临床医生引导和培养学生, 从基本的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中了解症状和体征, 发现问题, 根据已掌握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 帮助学生由表及里、举一反三地分析病情, 掌握对危重病患者病情的判断和诊疗方案的制订等临床要点。同时学习心肺复苏、除颤仪的使用、呼吸机的使用、简易呼吸器通气等抢救危重症患者生命的重要操作, 使学生掌握各种危重病抢救技术。

随着我国医疗保健的改善和社会老龄化, 危重病人数量越来越多, 对重症医学和ICU的需求越来越大, 危重症医学领域包含着大量和广泛的医学科学知识, 一定程度反映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建设管理严格、配置合理高效率ICU, 需要建立完善的危重症医学教育体系和制订缜密的人才培养计划, 有必要加强医学院校重症医学课程建设, 注重对医学生进行重症医学兴趣的培养。因此, 在医学院校本科阶段开设重症医学课程是时代的需要, 是重症医学发展的需要, 是重症医学人才储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大为.重症医学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J].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 (17) :1153~1155.

[2]席修明.危重症医学-快速发展的临床学科[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8 (5) :555~557.

论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建设 篇5

随着进入新世纪的步代,和应对中国加入WTO以后将出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是各行各业新世纪的热门话题。作为社会文化重要领域的图书馆事业,在进入WTO之后必然会遇到许多全新的课题,正在变化中的文献集藏模式,不断探索创新中的信息服务方式,网络环境的形成,海量信息以及文献的多载体,使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面临新一轮的挑战。WTO的挑战,也蕴涵着众多的机遇,世界经济全球化,各地方都需要同世界交流,正是看到这一点,如何从实际和重“用”出发,科学地构建地方文献资源体系,保留民族自身的文化特色,应对变化的社会环境对图书馆这一富有文化传统特色服务的影响,已成为公共图书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地方文献资源体系的建设问题,以期引起关注并就此深入探讨。

医学类高职院校校史馆建设 篇6

确立校史馆建设的“魂”

充满个性化的校史展示模块,是建立在研究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而学校的文化基础则来源于学校历史和学校办学特色。例如: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校企(院)合作、产学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和发展道路。学校聚焦国际先进标杆,加强教学内涵建设,形成了国际化合作办学特色。因而,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史馆建设,一定要认真解读分析学校的历史文化和办学特色,体现出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和国际化合作办学的特色,以此为核心,确定个性化的展示模块。这就是校史馆建设的灵魂所在。

确立校史馆建设的“线”

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经历了卫校到高职的过程。在上海市教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关心指导下,全校师生共同奋斗,学校已成功跻身于本市唯一首批重点建设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经过十年励精图治,艰苦努力,特别是三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过程,学校逐渐形成了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和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在校史馆建设中,需要形成以发展历史为主线,以时间为节点,以重要历史事件为基础的建设主线。可以分主线、辅线两条:主线凸现学校筚路蓝缕,熔铸辉煌,终成一曲灿烂的华章,展现其坚守人文、追求科学、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大学之魂;辅线可以展示医高人报效国家、关怀民生的爱国精神,执著科学、矢志人文的治学态度,以团结、服务为理念,治学办校的风骨形貌。展品按照时间顺序和学校体制属性变化进行陈列。

确立校史馆建设的“核”

作为校史馆的物质载体,校史馆陈设的具体内容,无疑是校史馆的核心。在对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师生调研中发现,“学校传统”“办学特色”“纪念文物”“医高英杰”“学生生活”,成为全校师生关注的焦点。在此基础上,还要力求体现“三性”,即历史性、经典性和教育性。在模块的构成上,应当以图片资料、文字档案和影像资料相结合,以历史时段为线索展现学校重点工作模块,而且要突出学校的医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果以及教学团队的风采,充分展现个性化。

确立校史馆建设的“形”

在校史馆的陈列方式调查中,广大师生依旧倾向于较为传统的图像和实物陈列,其次为文字和声音。而在校史馆建设的表现手段调查中,广大师生似乎对“音视频多媒体”选项较为青睐,121人次的学生和134人次的老师选择了该项。此外,“互动模型”(学生95人次,教师102人次)、“场景复原”(学生98人次,教师100人次)较为接近,选择“雕塑”人次较少,为学生61人次,教师62人次。事实上,在校史馆具体的建设规划中,不同的表现手法之间互不矛盾,可以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形成立体化的展示格局。在形式展现上还要力求体现“四化”:即版面展示立体化,实物场景一体化,景观模型动态化,展示手段科技化,以形象深刻地揭示展览的主体和内涵。

结束语

近几年来,高校校史馆的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济大学、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的校史馆,成为各高校学习和借鉴的蓝本。但是,不同的高校都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独特历史。医学类高职类院校除了要区分于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外,还要具备医学类的个性特色。笔者认为,该个性特色就是指某个事物区别于或优于其他事物所独有的特质。高职院校的个性特色应理解为某一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学校(包括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陈宁宁.高校校史编撰创新绉义[J].档案学研究.2004(2):7.

[2]翟红.校史馆建设之我见[J].北京档案,2008(6):38-39.

[3]连念,温勇青.谈校史工作与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1).

[4]李晓群.西南学院简史[M].四川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5]潘小平.照片档案要有自己的特色[J].兰台世界,2006(5).

医学文献建设 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体育,文献综述

本研究利用CNKI数据库 (中国期刊网) 平台,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博士论文数据库、全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范围内, 截止到2 0 1 1年1 2月, 以“农村体育、新农村建设”为主题, 查阅相关的研究论文共359篇;并对所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发现对农村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1 农村体育发展史研究

对农村体育发展史的研究, 是我们认识农村体育的前提, 只有了解农村体育发展的历史, 才能更好的认识当前农村体育所处的发展阶段, 才能把握农村体育今后发展的方向。当下对农村体育发展史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表1所示。

三者对农村体育发展阶段的划分在前三个阶段都趋于一致, 只是在第三个阶段的表述上, 卢文云与李会增所提炼的“兴盛”发展阶段中的引号涵义, 与夏成前笔下“浮与沉”中浮沉辨证都异曲同工的体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体育的发展特点。三者在阶段划分的差异之处在第四阶段, 卢文云与李会增二者以1992年为划分四、五阶段的时间节点, 而夏成前等以1985年为划分的时间节点, 前两位选择1992年的依据皆为“1992年初,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 我国体育事业也全面进入发展阶段。”后者划分依据是1984年12月20日, 国家体委颁布《关于加强县级体育工作的意见》, 《意见》中提到:“优先发展经济比较富裕和体育基础较好的乡镇体育, 是带动和加快全县体育工作前进步伐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小城镇体育文化的发展, 也必然带来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繁荣。

2 农村体育的理论研究

文章《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4], 中指出, “农村体育弱”是在“物质文化范畴”与“制度文化范畴”上进行的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事实判断。农村体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存在某些“弱中之强”也同样能够得到证实。作者研究指出:能否充分利用农村体育的现存优势来逐步解决农村体育所蕴含的诸多问题,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体育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确立农村体育发展的新思路、找准农村体育与文化的契合点、实施以农村学校体育为主导的区域体育协调战略等有关措施。天津体院的马桂霞从我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角度[5]指出:我国要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经济要发展、思想观念要转变、管理和社会指导工作要提高、学校教育要加强。

3 农村体育的功能研究

农村群众体育具有教育、娱乐、健身等功能是获得学者们普遍认可的。近年来对于农村体育所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也有所阐述。如《全民健身纲要》中明确提出, “……体育在提高人民整体素质,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6]。农村体育可以大大促进和提高亿万农民的体质, 更大的挖掘潜在的农业生产力;农村体育能够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 其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农村体育可以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周志俊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74.5%的人认为体育有健身功能、57.9%的人认为有医疗卫生功能、57.3%的人认为有政治功能、50.7%的人认为有娱乐功能[7]。夏洁的《农村体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文研究认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也始终是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里全面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的具体形势, 深刻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开展, 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也即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生活奔小康, 身体要健康”已经逐渐成为共识, 农民参与健身的需求将会大幅度提高。构建全新的农村体育体系, 也将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开展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8]。

4 农村体育发展对策的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一文, 作者王健等人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发展现阶段的农村体育,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农村体育”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调研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 对于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以及制约其发展的因素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必要性体现在:发展新农村体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建体育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村下新型农民的必要途径。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因素、主体因素、政府投入力度因素、农民文化素质及农村贫困文化因素等。针对上述的制约因素, 作者提出相关的措施:大力促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 要建立农村体育长期发展的有效的机制, 另外还要多方面培育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等[9]。周卫东在《苏北地区农民体育健身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研究表明:农民健身的思想意识淡薄、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缺乏、经费不足、体育场地设施简陋或缺乏、农村学校体育建设的力度不足等等都是制约江苏北部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发展的主要原因。推进苏北农村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是:一是强化农民体育健身的意识;二是要加快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三是要多方面多渠道筹集体育活动经费;四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体育法规体系;五要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建设[10]。

5 农村学校体育的研究

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体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农村学校体育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器材情况;农村学校体育课课程设置、教学、教材方面;农村学生身体素质基本状况和体育观念;农村学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情况;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配备情况等。王保亮在《新形势下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11]中指出:近年来, 我国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的体质状况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更应该引起各级主管部门及相关人员的关注和重视。文章以文献资料为基础, 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 阐述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提出了以促进农村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并进一步提出要以农村学校体育为主要切入点, 加快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建议。

6 结语

由于前人所处历史时期的局限性, 他们对农村体育发展阶段的划分与认识也必然带有“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生在此山中”的意境。现在我们站在新世纪的2012年能更清楚的认清农村体育发展的阶段特征, 结合表1农村体育研究的成果分析, 可见夏成前的划分更具有体育特征。然李会增第六阶段的划分, 在今天得到验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给农村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

参考文献

[1]卢文云, 熊晓正.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4) :455~457.

[2]李会增, 赵晓红, 王向东, 等.对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 2007, 43 (4) :3~9.

[3]夏成前, 田雨普.新中国农村体育发展历程[J].体育科学, 2007, 27 (10) :32~39.

[4]黄爱峰.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0 (6) :14~19.

[5]马桂霞.二元社会结构与农村体育发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3 (1) :31~35.

[6]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6:151~158.

[7]周志俊.安徽省农村乡镇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5) :28~29.

[8]夏洁.农村体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J].达州新论, 2007 (2) :41~43.

[9]胡庆山, 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 2006, 26 (10) :21~26.

[10]周卫东.苏北地区农民体育健身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世纪桥, 2007 (12) :153~154.

医学文献建设 篇8

张家口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各文化系统文献资源建设多年来各自为政, 重复建设严重, 电子文献资源建设发展较慢, 文献品种不足, 文献资源的系统性、连续性得不到充分保障, 难以充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现本地区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提高本地区的文献资源保障率, 为用户提供完善合理有效的文献资料, 充分满足本地区用户的文献需求。

一、张家口地区开展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背景

1、国际国内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已经取得了众多成功的典范。

在国际上, 最成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是美国联机图书馆中心 (OCLC) 系统, 它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 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多个各类型图书馆相连, 用370多种文字通过因特网进行联合编目, 年均产出数据2000多万条。在我国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实践活动, 如科技部的“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平台”、文化部的“文化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工程”、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LS、上海市创建了以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科技情报所为中心, 其它图书馆为分中心的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框架体系, 并已实现上海地区高校、公共、科研系统图书馆之间的联网, 江苏省在省委书记的亲自推动下, 也已开始了省级工作技术文献中心建设, 等等。

2、河北省内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河北省文化厅、财政厅已于2002年特制定《河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方案》, 要求各级文化部门对“共享工程”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组织实施, 各级财政部门应积极支持和配合, 共同推进工程的顺利开展, 以期达到实施“科教兴冀”、“以德治省”的战略目标。从2002年文化共享工程开始实施至今, 全省已投入5600万元建成各级中心 (技术平台) 和基层服务点819个, 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建的农村基层服务点3万多个。

此外, 设立在燕山大学的CALIS河北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负责河北省高校文献保障系统总体规划和子项目工作计划的制定, 实施及其运行管理, 协调文献资源建设, 拟定相关的标准规范, 组织省内联机合作编目、联合目录数据库和其它数据库建设, 组织实施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和文献信息服务, 开展人员培训、业务交流与研讨活动, 并负责河北省与全国中心、其他地区中心、省中心以及其他系统图书馆的联系协作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活动。以“整体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共享资源”为宗旨的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建立, 为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张家口地区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和面临的问题

1、必要性

张家口属于河北省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 经济文化水平较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本地区内仅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两所本科院校的图书馆和张家口市图书馆具备较强的文献服务能力, 其他高职院校以下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能力都很薄弱。即便是在服务能力较强, 文献资源基础较好, 发展较为平稳有序的图书馆, 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资金不足的问题。各类信息的指数级增长和读者信息需求的多样性使得单个图书馆无法有效满足读者需求, 文献资源体系建设无法充分保证, 另外, 各图书馆间文献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在无形中也形成了相当程度的资源浪费。通过本地区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提高本地区的文献资源保障率, 为用户提供完善合理有效的文献资料, 成为解决以上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2、面临的问题

要建立起区域性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必须要解决如下问题。首先, 共建共享体系中各成员馆的组织协调问题, 一般资源共建共享项目中都会成立协调组织, 但由于协调组织是自发成立, 缺乏独立经费, 并与联盟中的成员之间没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 协调效果往往很不理想。其次, 各成员馆间的利益平衡问题, 比如中心馆的确立以及费用分担问题, 只有让成员馆感到公平合理, 才能调动其积极性, 否则共建共享体系的工作必定不能长久有效的开展下去。第三, 共建共享的范围问题, 由于不同图书馆主要面对的读者服务群不同, 就形成了各自的馆藏体系, 如何在不影响原有服务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共建共享实现读者需求更大化的满足就成为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第四, 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 即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如何保证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做到合理使用。

三、张家口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策略

1、意识的转变和人才的培养

建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首先是要转变意识, 改变囿于某一范围服务对象的读者用户观念。这其中既包括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意识转变, 也包括相关部门领导的意识转变。区域性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必然涉及不同系统的图书情报机构, 各单位所侧重的学科和服务对象也不同, 在藏书的内容和种类方面必然会有一定的差异, 因而形成了自己的馆藏特色。正是因为有了各异的特色馆藏才能互通有无、拾遗补缺建立起有效的文献保障体系, 提高各馆现有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真正实现“藏有所用、藏有所为”, 从而进一步强化整个地区文献资源建设的综合能力, 展现本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只有让图书馆工作人员理解共建共享的意义所在, 才能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执行共建共享体系的任务和要求, 同样, 只有让相关领导意识到共建共享对本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才能从他们那里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同时, 只有对共建共享的认识和支持还不够, 还要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因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实施过程中需要各种专业的人才, 如数据库开发人才、编目人才等, 一支可靠的工作人员队伍是整个共建共享体系的中流砥柱。

2、建立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

资源共建共享的技术问题相对容易解决, 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图书馆之间的协调问题。不同系统内的图书馆, 它们之间只是一种横向的联系。虽然有市级的图书馆学会, 但它毕竟只是个学术性组织, 和各学会成员单位没有隶属关系, 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的和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涉及的诸多利益问题无法解决。所以, 应该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出面加以适当的调控, 协助成立一个统一的、协调各成员馆之间关系、管理共建共享日常业务的专门机构, 负责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的各项组织协调工作。

3、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 建设共享平台

本地区中的图书情报机构以河北北方学院图书馆、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和张家口市图书馆实力相对较强, 其中河北北方学院图书馆馆藏文献140余万册, 年订现刊2400余种, 电子图书80多万种, 覆盖医学、农学、文学、法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和工学等学科门类,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现有中外文图书55.4万册, 中外文报刊1300多种, 可利用电子图书100万册, 以建筑和土木工程类为主要收藏特色, 张家口市图书馆现有藏书46万册, 报刊2.6万册, 其中古籍线装书4.2万册, 少数民族古籍400册, 日文原版书1.8万册。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目的就是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馆藏特色, 为更多的用户服务。这就要求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搭建起一个基于异构网络的环境的平台, 把各成员馆的特色馆藏资源通过联合目录的形式发布出来, 以供各馆读者检索和文献传递。

4、通过集团购买的方式实现电子资源的共建共享

医学文献建设 篇9

1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团队的组建与管理

以校内跨学科教师联合、校内与校外教师联合、国内与国外教师联合等方式组建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团队,打破学科壁垒,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实现不同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的教师互补;多位教师集思广益,发挥团队优势;在教学改革、科研实践和相互交流中拓宽视野。组建教学团队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实现教学和科研资源的优势共享,形成合力,对研究生进行全面指导和培养。

1.1团队负责人的选拔

教学团队负责人是整个团队的核心,必须在某一个学科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成就,能够把握学科发展前沿,热爱研究生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娴熟的教学技巧。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能够紧密联系团队成员,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

1.2团队的规模和结构

高绩效的教学团队规模成员人数控制在12人以内为宜,否则就可能影响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难以形成凝聚力和相互责任感[1]。可根据课程和教师数量组建多个教学团队。团队的力量来自于成员间的协作与配合,成员间在知识、技能、个性等方面是否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决定了团队绩效。同时,加强团队老中青教师结合,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完善中青年教师的培训与培养机制,构建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素质、知识结构完善的教学团队[2]。

1.3团队组建方式

1.3.1基础教师与临床教师联合临床教师的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临床教学案例、样本较容易获得,基础教师和临床教师联合组建教学团队,分工合作,共同探讨基础—临床教学规律,研究并制订课程大纲、讲义、进度表,共同编写宜教易学的整合教材。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科研创新思维和临床能力,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医学高层次人才。

1.3.2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联合校内教师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对理论课程能够较好把握,但相比校外兼职教师来说缺乏实践能力。校外兼职教师来自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得心应手,并且有着广泛的校外教学资源。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联合可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效果。

1.3.3国内教师与国外教师联合研究生在国内完成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或实验技能培训及预实验,随后到国外合作办学院校再进行学习或实验研究;或者定期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或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使学生了解国外的教育教学理念,熟悉学科前沿知识,在国内外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利用对方提供的教学资源完成课程及课题研究。这种团队组建方式大大促进了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实现了国内外资源共享,调动了教学团队的积极性,扩大了团队全方位可持续合作培养的空间和平台。

1.4加强团队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

1.4.1优化教师的学历学位及年龄结构鼓励导师在职攻读学位、外出研修及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现代教育理论培训及学术讲座论坛等;积极举办各类教研和科研活动等。老教师思想成熟、基础扎实,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将两者结合,可以互相进步,有效防止师资队伍老龄化。

1.4.2加强团队教师的能力培养鼓励基础教师到各研究所、实验室进行轮岗,学习相关实验技能和授课技巧;赴医院临床科室开展临床实践,学习常见病诊断与治疗、病历书写、常用诊疗操作技术、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进一步加强了各学科的交叉,使基础与临床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使基础教师更深入了解各临床科室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特点,提升自身业务水平[3]。

1.5建立团队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

构建领导权和决策权共享的团队管理机制,在沟通的基础上彼此之间达成共识,在尊重其他成员的权利和个性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管理,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4]。教学团队的成员都是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彼此之间没有等级划分,都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为实现团队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在评估、考核过程中,要对教学团队采用政策倾斜的方式,鼓励高水平教师组建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在考核机制方面,要由重视个人业绩的绩效考核向更加重视团队长期价值的绩效考核转变,由重视过程管理向更加重视目标管理转变,由重视年度考核向更加重视聘期考核转变,由单纯的数量评价向更加重视质量评价转变,鼓励教师加入教学团队,致力于团队目标的实现[5]。

2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契机,深化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

2.1实施模块式教学

在医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设置四大课程模块:(1)平台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医学基础课程和学科课程;(2)进展课程模块,主要进行学科前沿进展介绍,课程结束时,要求结合课程内容及自身专业研究方向进行文献综述;(3)实践课程模块,主要进行技术方法操作训练,开设细胞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学实验、形态学实验技术、细胞工程技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与流式细胞术、生物电子显微观察与活细胞检测技术等,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4)学术活动模块,开展名师讲坛、博士论坛和研究生创新论坛活动,同时要加强各课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实施年终学位点考核,并收集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授课内容和方法进行及时必要的调整。

2.2构建贯通式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

改变原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实验依附于理论、学科间相互分割、封闭的传统实验教学体系,以实验教学中心、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平台,各学科技术特点为载体建立具有依托基础、承接临床、辐射科研的贯通式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贯通式培养,即:时间贯通,实现实验教学从研究生一年级第一学期到第二学期的贯通;内容贯通,从综合设计性实验到创新性实验的贯通;能力贯通,从综合能力到临床和科研工作实践能力的贯通。

2.3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注重知识结构的整体化,从宏观到微观、从正常到异常,将各知识点有机融合,改变以往按教材章节安排授课及教师“填鸭式”教学方法,通过专题讲座介绍基础医学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灵活采用PBL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网络互动教学法等[6]。另外,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寻找与基础医学相关的课题,大量阅读国内外的文献,从课题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科研假说的提出、确立研究课题、设计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要求学生递交课题材料,并且进行讲解汇报,教师和其他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2.4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研究生课程考核采取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建立基础医学课程试题库,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口试、论文写作、实验(实践)操作考试、实验报告、综述报告、答辩等,从多方面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进行评价,把“学习、考试”转换为“学习、思考、研究、创新”,促进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增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科学测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果。

通过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使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研究生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基本形成了新型的、适应现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学科教学模式和方法,打造了一支体现基础医学学科特点、适应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团队。

摘要: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从教学团队的组建与管理、课程模块化教学、贯通式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介绍滨州医学院研究生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经验,希望为建设更多的优秀教学团队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研究生,基础医学,教学团队,师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意忠.建设高校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2):40-43.

[2]夏克栋.地方院校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5):43-44.

[3]倪艳波,张立霞,金昌洙.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4,4(1):54-57.

[4]杨水根.基于地方高校视域的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23-25.

[5]董文良.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6):26-27.

浅议汉代文献资源建设 篇10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信息资源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积累性。信息资源是信息汇总或集合, 它是经过积累而达到一定的丰富度和凝聚度后形成的。正是基于这种积累性, 才使流散的文献信息汇集到一定的机构, 从而跨越时空来满足人民的需求。这种积累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信息资源建设。

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文献资源收集与建设活动始于西汉初年, 并一直延续到东汉末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源“共建”活动进行总结和研究, 可为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提供借鉴。

1 有组织的文献收集工作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 采取焚书坑儒的极端愚民政策。他下令把除史官、博士所藏图书及民间医药、卜筮、种树以外的书籍一律焚毁, 民间藏书几乎烧尽。然而,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在竹帛烟消的文化废墟上,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帝国开始崛起。刘邦接受暴秦灭亡的历史教训, 积极促进经济发展, 推动文化事业, 开展了大规模的文献资源收集整理工作。

汉朝的文献收集工作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为第一阶段, 从汉武帝到汉成帝为第二阶段, 汉成帝以后为第三阶段。收集文献的措施基本有3项:一是没收秦朝的藏书, 二是发动学者或藏书家献书, 三是派遣使者收集全国的遗书。

刘邦、项羽兵进咸阳后, 汉丞相萧何一不收兵革甲冑, 二不收金银珠宝, 而是“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八百里阿房宫虽被项羽一把火焚毁, 而珍贵的图书文献却得以保存, 为西汉图书馆的设立打下基础。这不能不说是有识之士萧何的一大功劳。刘邦后来之所以能知天下厄塞、户口、疆域及民间疾苦, 也是因为得到了秦官家所藏的这些珍贵资料。取得政权后, 一向不读书的刘邦却非常重视书籍的收集。立国伊始, 他便发出3条指令:一是没收秦朝的藏书, 二是发动民间献书, 三是派专人收集全国遗书。至汉惠帝, 则废除关于私人藏书的禁令, 并且作出了“大收篇籍, 广开献书之路” (《汉书》) 的规定。这些措施为搜集先秦图书打开了局面。汉文帝时, 伏生献出珍藏的《尚书》, 于是“天下众书往往颇出” (《汉书·刘歆传》) 。汉武帝更是要求把天下的书都收集上来, 他下诏“命天下计书”“开献书之路, 置书写之官” (《隋志》) 。图书收集范围上至先秦六艺、诸国史籍, 下至诸子传说、郡国地志。这期间, 著名的献书事例有孔安国献《古文尚书》, 鲁国三老献《古文孝经》等。有些收集不到的古书, 还以千金购买。汉成帝时, 看到馆藏图书中很多简残文缺, 字迹模糊, 有的甚至编散简佚, 于是下令派“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以便补充馆藏。经过先后几代的努力, 汉朝馆藏图书“百年之间, 积书如山丘” (《七略·佚文》) , 总计有33 090篇 (卷) 。

西汉末期经王莽篡权之乱, 历代所藏图书损失甚大。到东汉, 统治者仿照西汉的做法, 继续收藏图书。光武帝时, 将从西汉接收过来的藏书装了2 000余车, 迁往新都洛阳。此后, 东汉又尽力扩充皇家藏书, 使馆藏总计约有1 100部, 2 900余卷又2 200多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东汉明帝时, 曾派遣蔡愔、秦景宪等人去印度求得佛经42章及释迦牟尼立像。其佛经分别藏于咸阳的石室及外府的兰台2处国家图书馆内。此为我国古代图书馆收藏国外文献之始, 也是我国最早的国际间文献交流。

东汉时期, 蔡伦改进推广了新的造纸方法, 使文献载体发生了巨大变化, 便利了图书的生产和收藏, 为大规模的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证。

东汉末期, 董卓叛乱, 献帝西迁, 装运图书70余车, 途中大雨, 造成图书散佚大半。经黄巾起义及三国争雄的大动乱后, 几代人辛苦积累起来的文献资源几乎全部损失。

2 大规模的文献整理加工

官藏图书的空间丰富, 在向文献收藏和管理者提出了分藏保管要求的同时, 也提供了进行大规模文献整理的物质基础。

西汉时期整理官藏图书共有5次, 每一次都是一次文献资源的整序与建设。第一次是“萧何次律令, 韩信申军法, 张苍为章程, 叔孙通定礼仪” (《史记·太史公自序》) 。这是汉初派遣各有专长的官员一面整理图书, 一面汲取可用信息资源, 以制定政治统治的各项制度而进行的一次文献整理过程 (这里所提到的张苍, 曾为先秦直接掌管图书的御史) 。第二次是“张良、韩信序次兵法” (《汉志》) , 通过这次整理, 使兵法“凡百八十二家, 删取要用, 定著三十五家” (《汉志》) 。第三次是汉武帝命杨仆整理散佚的兵书, 所成“纪秦兵录”实际就是兵书目录, 这使得我国古代的军事类文献第一次得到全面收集与整理。第四次是宣帝时由后仓等人在曲台藏书阁校理图书。第五次是成帝时鉴于“经或脱简、传或间编”, 不整理极易使简编烂绝, 于是派刘向等人校理图书。刘向死后, 其子刘歆继承父业, 继续校理。刘氏父子先后领导校书35年, 校定图书38种、596家、13 269卷。这是继孔子删定六经后, 第一次大规模整理文化典籍的活动, 是中国文化史上文献资源建设的一次惊人创举。伴随这次校书活动而问世的《七略》, 则为我国封建社会图书目录学和图书分类学奠定了基础。

东汉对馆藏文献进行了4次大整理。第一次是明帝和章帝时, 由班固、付毅、贾逵等人进行校理;第二次是安帝时, 由刘珍、马融等50多人进行校理;第三次是顺帝时, 由伏无忌、黄景等人进行校理;第四次是灵帝熹平四年, 由蔡邕、杨赐等人奏求正定六经文字, 并把正字的六经文字刻在石碑之上, 立于太学门外。

3 对汉代文献资源建设的评价与思考

汉代400余年的图书收集与整理工作,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自上而下、全国规模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活动。它为我国封建社会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文献资源的积累、整序、规范、建设乃至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 这次活动规模空前, 参与者众多, 是前后400年间连续不断的有领导、有组织、有目标、有成效的文化活动。汉代的每个皇帝几乎都对图书的收集、整理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或采取了具体的措施;具有专业水平的将相公卿亦亲自参加到活动中来, 如丞相萧何“次律令”, 身经百战的将军韩信“申军法”、序次兵书;民间学者、私人藏书家及平民百姓踊跃献书。此前的春秋战国和先秦时期虽然也有过聚书和校书活动, 但无论从规模还是形式以及成效上看, 都不能与汉朝的文献建设同日而语。

其次, 这次活动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上古到先秦, 图书馆处于孕育、萌芽阶段。汉朝“大收篇籍, 广开献书之路”, 将积累的大量文献资源分藏于兰台、石室等处, 命专人专管或兼管, 从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藏书楼和图书管理人员, 这就是我国图书馆的雏形。西汉时期已将管理图书、档案的机构彻底分开, 由此, 我国图书馆和档案馆的独立存在, 当始于西汉。

第三, 创造了图书馆学的理论方法, 催生了文献资源的新类型。在对堆积如山的文献资源进行校理的过程中, 刘歆根据其父刘向编定的叙录, 删繁就简, 进一步将全国图书详加分类, 编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献分类目录《七略》, 对图书的分类、编目、著录等都作了系统科学的论述, 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文献分类学和目录学的基础。伴随整理图书的过程, 一大批新的文献类型相继诞生。汉成帝“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 每校完一部书, 都由刘向写一篇简明的内容提要给成帝阅览, 并汇编成《别录》一书, 这便是我国第一部解题式目录。司马迁撰《史记》, 完成了历代史学文献由编年史体裁向纪传体的转变, 并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东汉班固撰《汉书》, 确定了纪、传、表、志四体的断代纪传体, 开创了断代成书的先例, “二十五史”中除《史记》外, 皆依照此体。而《汉书·艺文志》则为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 《汉书·地理志》亦成为我国第一部正史中的地理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辞书, 它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性文字学著作, 也是奠定我国古代字书基础的著作, 它开创了按部首收字的体例。从《说文解字》起, 汉字开始有了系统的排列和检索方法。

综上所述, 汉代的文献资源建设不仅为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文化保障, 也为后人保存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汉代的文献资源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 得益于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以及当政者的文化改革。刘邦汲取了秦朝暴政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 采取减轻人民劳役和租税的办法安定社会。“无为而治”促使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 国库盈实、人民富足。“文景之治”时, “民人家给家足, 都鄙廪庾尽满, 而府度余财, 京师之钱, 累百巨万, 贯朽不可校, 太仓之粟, 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 (《汉书》) 统一、富强、繁荣的国家, 其文化事业必然会有大发展, “积书如山丘”自然不足为奇了。而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国家政治、经济、科学的繁荣和进步。

汉代的文化政策是相对宽松的。刘邦当上皇帝后制定了收集文献资源的3项政策, 至惠帝时, 解除挟书禁令, 民间图书日渐增多。武帝专置藏书之府, 使图书馆雏形初现。汉武帝虽“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使汉代文化事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并没有发生文字狱, 百家之书也没有像秦朝那样遭焚毁, 他反而“命天下计书”“开献书之路、置书写之官”。正是因为统治阶级开放的文化政策, 才使得文献资源建设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研究 篇11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公共图书馆是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服务功能最齐备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是公共图书馆生存立足的基点,是研究符合图书馆任务与读者需求系统的建立、发展、规划、组织藏书体系全过程的理论,是图书馆三大要素之一,是图书馆实现知识信息传递及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物资基础。然而,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国家对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投入的大幅度增加,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理论和方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有必要对传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展文献资源建设研究,提出新理论、新方法,用以解决文献资源建设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文章在阐述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文献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建设措施和文献资源的管理与保护,为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

一、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文献资源建设是一项科学技术活动,它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从各个方面及时地、广泛地搜集适应文献使用单位的任务和其服务对象需求的各类文献。具体而言就是根据各馆的性质、任务和服务对象,依据一定的原则范围,通过订购、征集、交换等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各类文献进行不断的补充,为本地区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及大众性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服务,因而图书馆应针对科研读者和大众读者进行文献的收集补充。科学研究工作是探求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工作,必须以占有丰富的资料为基础,科研工作能否迅速、准确地获得文献情报,对其进展与成败具有重大的影响。

二、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方法

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方法多种多样,各个共图书馆都有各自建设的特色,但总体上来讲都满足文献资源建设的一般规律,文章通过对多个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情形进行研究,阐述了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四个部分:文献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目标、管理与保护。

1.文献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

文献资源建设是公共图书馆立馆的基础,必须保证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断提高文献资源采购经费效力,在文献资源采选的数量上尽可能保证“每个读者有其书”,在质量和数量上尽可能保证“每本书有其读者,”。建构完备科学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效能,提升文献保障能力。

在保证图书馆文献资源质量的基础上,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直接反映图书馆的地位和价值,也直接影响着读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一个图书馆的地位与价值,首先看图书馆文献资源质量的好坏,利用率的高低,其次是图书馆文献资源数量的多少,文献资源的覆盖面的大小,种类的多少。

2.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目标

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而合理的发展目标在与对公共图书馆的正确定位。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传递和开发社会文献信息的中心,是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精神产品和知识产品的机构,其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服务用户为根本宗旨。

微观上省级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应以满足各种层次的读者需求为终极目标。读者,他们是图书馆的用户,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应多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想法,以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

3.文献资源建设的措施

文献资源建设首先在于文献的采购,公共图书馆享有自主采购权,主要以购买形式为主。要提高文献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可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网上购书,引进招投标竞争机制选择图书经销商;对于大型数据库可以采取集团购买,尽可能降低采购成本,让有限的购书经费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在采选某些专业领域的文献时,可咨询研究馆员和专家。

其次,重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再次,文献资源建设要求提高图书馆人员素质。最后,文献资源建设要做好与其它相关机构的协作协调。一个图书馆各方面的能力和资源是有限的,可以通过本地区其他的文献资源服务机构所开展协作协调,建立一个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开展有成效的合作 。

4.文献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要做好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首先要优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布局。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有益于文献资源有效利用和管理。公共图书馆合理的藏书划分与布局是提高一个图书馆藏书利用率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入人性化的导读与借阅提示,使到馆读者能很容易地了解馆藏主流文献,从而根据个性需要简捷地获取相关文献信息。

三、结语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众寻求信息和知识的重要场所,它为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终身教育、自由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文献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图书馆实现知识、信息的传递和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物质基础。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重要的基础工作,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方意平,对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16(17).

[2] 吳海洋,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8(3):290~291.

[3] 赵明 王敏,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研究[J]. RESEARCHES IN LIBRARY SCIENCE,2006.5:55~57.

[4] 宋美华,关于县级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7):56~57 .

[5] 沈小丁,段长云,宁阳,省级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探索[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10,26(5):31~34.

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探讨 篇12

一、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古籍文献分类方法繁多

古籍文献浩如烟海、内容庞杂, 概括起来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但是, 建立古籍文献数据库采用何种分类法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在手工编目时期, 各图书馆便采用不同的分类法, 如《中图法》、《四库法》、《人大法》、《刘国钧线装书分类法》等。甚至有的馆咳出现了同馆数法的现象, 如在线装书中, 善本书利用《四库法》分类, 善本书以外的线装书利用《中文普通线装书分类表》进行分类。目前图书馆界专家学者的意见主要有两种:一种主张利用《中图法》, 一种主张利用《四库法》。古籍文献分类的不统一, 给古籍文献数据库的共建共享带来很大的困难。《四库法》集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之大成, 有较完善的分类体系, 在学术研究方面可以达到“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的目的。但其分类较粗, 类目较少, 尤其是近代出现的一些科技方面的图书利用《四库法》就存在无法入类的问题。《中图法》科学性强, 编制技术先进, 体系完备, 且不断修订, 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也适合广大读者的检索习惯。但由于古籍文献常常是文史哲不分家, 因而有的古籍不能恰当地按《中图法》进行分类。对古籍编目而言, 两种分类法各有千秋, 也各有利弊。笔者认为, 在古籍文献数据库建设工作中, 对一部古籍文献, 既著录《中图法》的分类号, 也著录在《四库法》中的类目, 形成两个完整的分类检索体系, 使古籍分类更趋完善, 更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

2. 古籍文献数字化产品的保存风险问题

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 其成果数字化古籍产品无疑是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结晶。因此, 古籍文献数字化的保存相当重要。据笔者了解, 目前全国关于数字化古籍保存风险的讨论甚少, 更谈不上制定古籍文献数字化产品的保存规范。众所周知, 传统古籍存在单独实体, 平时能够总体把握实体的损毁情况。数字化古籍储存在硬盘、光盘或其他载体中, 由于长期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也会造成载体的物理劣变、机械磨损或毁坏;不可预料的自然灾害 (如火灾、洪水、地震等) 以及数据保存人员的变动等均可造成难以逆转的数据丢失。

3. 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中的重复投入问题

前人留下的古籍文献数量繁多, 而且比较分散, 因此仅靠一个单位或组织进行古籍数字化工作是不现实的。目前中国的古籍数字化工作缺乏统一的机构协调指导, 加上开发单位, 尤其是一些急功近利的商业机构加入到古籍数字化队伍中, 造成热点项目重复建设, 冷门项目无人问津的现象。要避免古籍数字化过程中的重复投入, 就应该走协同合作之路。可成立全国性的古籍数字化建设领导小组, 将与古籍有关的教学研究机构、收藏机构以及进行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商业机构纳入管理范围, 多家参与联合共建, 以统筹规划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

4. 古籍文献数字化的人才培养问题

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 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在录入文本前对古籍进行整理。古籍整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中文古籍文献的分类、版本鉴定、编目, 而且还要会编制数据库, 懂得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 能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研究古籍文献。而目前较为普遍的现状是古籍整理专业人员不懂信息技术, 而信息技术人员对古籍知识又缺乏一定的了解。国家图书馆陈力研究馆员曾提到该馆进行“数字方志”项目时, 由于录入人员水平有限, 将大量的异形字、异体字和简繁字视为不同的汉字加以录入, 不仅增加了录入工作量, 更对检索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也阻碍了数字化古籍“知识发现”功能的实现。古籍数字化对从事古籍整理的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确保古籍数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图书馆要加强古籍数字化专门人才的培养, 目前业界急需一批既精通古籍知识又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二、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发展对策

1. 成立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领导小组

古籍文献数量庞大, 且分散各地, 仅由一个单位或组织来负责完成某一专业领域的古籍数字化建设是非常困难的, 需多方合作才能进行。而目前国内古籍数字化工作尚缺乏全国性的权威机构统一协调和指导, 导致各开发单位各自为政, 热点项目重复建设, 冷门项目无人问津等现象。如1998年光盘版的《四库全书》在国内至少出现了三种, 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为此笔者建议, 要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和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联合成立古籍文献数字化专门领导小组, 负责审批全国范围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选题和立项工作, 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 剔除重复的古籍文献数字化项目和意义不大的古籍数字化项目, 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有意义的重点的古籍数字化建设项目, 减少古籍文献数字化的重复建设、资金浪费等问题。

2. 加大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开发力度

古籍文献不同于一般的文化遗产, 它的艰涩难懂和“深闺秘藏”使其在研究开发和利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 国家有关部门与省市和部分高校图书馆做了大量的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工作, 如山东省图书馆于1996年至1998年4月完成的善本书目的回溯建库工作;上海大学图书馆在1996年将善本古籍以图像形式扫描, 制作成全文光盘;国家图书馆建立了《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目录电脑检索系统》, 为读者提供现代化的古籍目录检索手段, 但大量的古籍文献仍处于象牙塔之巅。因此, 要加大古籍文献的宣传和开发力度, 广纳资金, 扩大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范围, 积极拓宽古籍文献的开发利用渠道, 充分发掘古籍文献的价值与财富, 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3. 注重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人才培养和管理

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不仅要求研究人员要掌握古籍文献的分类、版本鉴定、编目, 还要会编制数据库, 懂得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 即需要既懂古籍文献整理又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门人才。对这些专门人才的培养, 可以通过调整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得到解决。如可在古典文献学专业中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知识的内容和深度, 也可在图书馆学专业、古典文献学专业中适当吸收计算机专业人才攻读硕士研究生。另外, 对在职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则可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方式来提高古籍文献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数字化的古籍, 不仅可以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步伐, 有效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可以为不同需求的读者提供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尽管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工作中尚有很多问题亟待图书馆界同仁研究和探讨, 但可以想象, 在不远的将来, 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工作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查阅自己所需要的古籍文献,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古籍文献资源共享。

摘要:古籍文献数字化是网络环境下古籍文献整理的新方式, 探讨了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发展对策。

关键词: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发社.古籍数字化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论坛, 2006, (3) :121-122.

[2]龚娅君.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情报, 2008, (12) :95-96.

[3]刘春金, 吕瑛, 王劲松, 郑红月, 杨炯声.中文古籍数字化现状分析[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8, (2) :112-114.

上一篇:食品污染物检测技术论文下一篇:阴道及宫颈管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