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信息建设

2024-07-05

文献信息建设(精选12篇)

文献信息建设 篇1

新疆是一个民族众多、大杂居小聚居的地区, 在历史岁月的长河中, 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创造和传承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屯垦戍边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而兵团文献资源就是反映与揭示兵团屯垦戍边时期各类文献内容的资料集合, 是兵团文化的深厚积淀, 是在新疆这样的一个特定区域里兵团人员屯垦戍边的历史过程以及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因此, 做好兵团文献的征集、整理以及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有助于我们对新疆现状和历史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对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发扬和继承, 同时也对新疆文化事业、地方经济和安定团结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兵团文献概述

1. 兵团文献的概念和分类标引。

“狭义”的兵团文献是指兵团地方史料, 而“广义”的兵团文献包括兵团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口述资料等, 较“狭义”的兵团文献概念内容宽泛了许多。笔者认为, 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对事物的本质不能忽略, 不能将事物本身的涵义进行无限扩大, 也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就当做是事物的全部。所以笔者认为兵团地方文献应该定义为是记录有兵团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风俗、特产、人物、名胜古迹的一切载体。就当前我国图书馆对于地方文献的分类方法并不能保持一致, 这主要是因为所选用的分类表有所不同。石河子大学图书馆兵团资料文库的分类标引采用的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2. 兵团文献的属性。

文献是固化在物体上的或者是记录知识的载体, 而地方文献就是文献的众多分类中的一种。因此我们可以看出, 兵团文献是记录所有兵团知识的载体, 但是在记录的内容上与其他文献却有所不同。第一, 具有史料性, 兵团文献就是记录了兵团较为全面的历史资料, 它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第二, 具有地域性, 就是说兵团文献所记录的方方面面都是发生在一定区域内的。第三, 具有综合性, 即兵团文献不单单是记录军事方面的内容, 它也记录了当时的自然、历史、社会等诸多方面, 以此来避免人们对它的片面性认识, 能够客观地对兵团进行研究和分析。第四, 较为系统性。

3. 兵团文献重要性。

第一, 是科研、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兵团文献对于认识兵团社会、经济、科技、文化, 寻求适于兵团发展的战略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兵团文献具有真实性、科学性、连续性、实用性等特点, 能帮助兵团从政者着眼于整体, 是其制定决策的科学依据。第二, 是编志修史的重要资料。作为兵团的百科全书, 兵团文献是兵团的历任官府、学者不断记录、修撰并流传下来的珍贵历史记录, 是人们了解西域历史变迁、查询史料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第三, 是文艺艺术创作的素材。五十多年以来, 兵团人在创造精美的艺术作品和文化遗产、传播科学的文化观念等方面做很多贡献, 已经营造了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存在。第四, 是进行“兵团精神”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二、兵团文献资源的建设模式

1. 兵团文献资源的搜集。

要成立兵团文献库, 首要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去采集大量文献, 文献采集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兵团文献库建设工作的开展。采购是最主要、最有保障的采集方式;征集也是资源获取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可以对各级地方的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公室、文联等相关单位或个人进行深入征集;同时, 对图书馆与个人之间、馆际之间进行不定期或者定期的资料交换, 馆藏互补, 这也是文献的一种来源。

2. 兵团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目前, 社会和科技发展迅猛, 对于信息资源也是一个“大爆炸”时代, 图书馆要一改传统、被动的经营模式, 不能只是单纯提供和拥有文献, 还应主动、合理地利用和开发相关资源, 尤其是地方文献更应该是这样。兵团文献资源的基本开发手段, 包括编印兵团地方文献馆藏目录、联合目录、专题目录、专题文献索引、报刊索引等。2013年石河子大学图书馆编制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方文献目录-石河子大学图书馆馆藏分卷》, 这既是对兵团地方文献资源的梳理, 也是对文献的再次开发, 为兵团文献资源藏书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依据。此外, 合理利用和开发兵团文献资料的相关有效途径之一是对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立。地方文献数字化能更好地揭示兵团文献的资源信息, 要对兵团特色资源进行重点的宣传以及提供更加便捷的检索途径, 更大程度地实现共建和共享兵团文献资料, 让它成为真正意义上为大众服务的文化产品。

3. 网络环境下兵团文献数字化资源建设。

目前, 兵团文献资源的建设仅依靠图书馆有限的物力和人力资源, 是不能够将兵团范围内的所有资源“据为己有”的, 这就需要积极探索资源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网络是一个海量资源库, 对兵团文献馆藏资源的有效完善和补充模式主要表现在有相关网站、网页的链接以及网上资源的采集。同时, 我们要对网络信息进行严格的把控, 要进行明确的分类, 以便于文献的查找、利用和管理。兵团很多地方网站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门户网、天山网、新思路网等本身就是兵团文献, 其内容时效性和专业性强, 对于兵团文献资源都是一个良好补充。

4. 口述历史、影像拍摄及当地艺术品。

口述历史在地方文献中是难得寻获的原始珍贵资料, 有着独特的学术和收藏价值, 有效地将地方文化遗产保留下来, 这也是地方文献补充馆藏的途径之一。当地艺术品和所拍摄的影像资料都是建设地方文献的新方法。可以将新建这一特定区域内的风土人情、民俗表演和手工技艺等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拍摄成影像资料来丰富馆藏资源。

三、兵团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兵团文献缺乏总体的规划和协调。

兵团文献资源建设缺少一个具有科学藏书体系和鲜明馆藏特色的系统规划, 同时对文献的开发、整理、利用和组织都缺乏科学规划。因为对兵团文献的利用、采访和开发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所以特别容易导致数据库开发和藏书建设缺少系统操作。此外, 兵团文献工作无论是在征集、采访、信息加工中, 还是在研究上, 懂得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比较少, 也是导致不能提供较高质量的兵团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原因。

2. 开放利用缺乏力度。

目前, 我国各地图书馆大多数书籍搁置在架上, 使得“轻用重藏”成为我国地方文献资源的现状, 这就导致图书馆保管工作繁重、库房紧张;兵团文献还基本停留在传统的借借还还、坐等读者上门阶段, 缺乏外向开拓型的措施和行动, 对兵团文献用户的信息需求很少进行调研, 对专业深度和历史也缺少衔接, 以至于大大削弱了兵团文献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利用率。

3. 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制度保障。

兵团文献因为具有地域性, 不同于其他文献的采集, 所以资源建设工作离不开政府的财政保障;此外, 对兵团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质量可以通过政府的法规来确保, 这也是体现政府对地方文化事业支持力度的最好方式。

四、兵团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建议

1. 制定兵团文献资源建设规划。

对兵团文献资源建设需要有规划, 可以成立兵团文献资源数字化研究中心, 从兵团文献的收藏范围出发, 协调、统一规划兵团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工作。1999年6月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办公厅批准, 在石河子大学图书馆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资料文库》;2005年3月成立了《兵团资料文库》办公室和组建兵团资料文库书库, 2011年3月成立石河子大学图书馆特藏部。目前收藏各类兵团文献38000余种, 共计76000册, 主要包括兵团志、兵团史、组织史、大事记、兵团年鉴、回忆录、口述史等, 还有一套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新疆地名图志。但仍存在缺藏、漏藏的现象, 需要不断完善藏书结构, 以适应文献保障体系的需求。

2. 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馆员素质。

由于地方文献的特殊性, 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不仅需要配备性格特点和专业特长适合的业务人员, 还要确保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及知识结构的更新, 以保证业务工作的深度和延续性。

3. 加大对兵团文献的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电台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宣传, 鼓励社会各界捐赠兵团资料或提供线索, 同时进行网络征集, 增强大家对兵团文献重要性的认识;举办兵团文献展览, 宣传馆藏、推荐文献与征集地方资料。

4. 建立兵团文献数字化管理。

兵团文献资源组成互相关联的数据组合需要用科学的方法, 这样有利于全球用户的利用和检索, 以此来推动整个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赵永斌.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1.

[2]刘伟华.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 (2) :58-61.

[3]张沛黎, 陈宝安.兵团地方文献的存在、收藏与开发研究[J].图书馆, 2007, (6) :102-104.

[4]周亚丽, 展群霞, 何雪琴.浅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方文献的分类标引——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 (16) :44-45.

[5]张沛黎.兵团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兵团经济发展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8, (6) :22-24.

[6]李跃忠.厦门市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分析与思考[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 (2) :55-58.

[7]张伟, 闫卫华, 付娟.兵团精神与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云梦学刊, 2013, (2) :89-91.

[8]赵小娟.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J].图书馆学研究, 2003, (2) :57-59, 62.

[9]林仁贞.信息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7, (2) :61-62+41.

[10]赵明, 王敏.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06, (9) :55-56, 85.

文献信息建设 篇2

公共图书馆在新形势下要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就必须办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图书馆。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从书刊市场上认真采选购进本地需要的书刊等资料外,还应眼睛向内,认真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这是建设好具有地方特色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使图书馆办得具有生机活力、成为本地区文献信息交流中心的一个关键问题。1收集、整理、开发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是抢救和保存文化遗产、发展图书馆事业的需要1.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地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纷纷办刊办报,修志立传,著书立说,产生了大量的地方文献。这些文献有的是正式出版物,但多数是未经正式出版又非秘密的很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有的称这部分为“灰色文献”)。这些文献散藏于各个单位的档案柜或个人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流散、丢失,有的被卖到废品回收站。如见之于新闻报端的珍贵美术摄影作品被识货人高价从废品站买回来:“两件毛泽东墨宝从废纸中得救”(1997年7月29日第三版《中国社会报》等。因此抢救保存这部分文化遗产的责任就历史地落在了各级公共图书馆身上。1.2公共图书馆应设专门厅室和精干人员,负责收集、整理、加工、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把它列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常抓不懈。这样还可以在目前图书馆经费紧张、不足的情况,用较少的钱获取较多的文献资料,或者不花钱也能获得文献资料,为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1.3通过募集、整理、利用地方文献的活动,可以增加我们与当地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各单位和有关人员的交往,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利用图书馆,关心、支持图书馆工作,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同时也促使我们改变工作作风,更广泛地了解我们服务对象的情况,了解他们对文献信息资料的需求状况,有的放矢地做好服务工作,增强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2地方文献就是记述地方情况,具有地方特点的文献,大致可包括以下几方面:2.1政治方面。地方上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宗教派别斗争、阶级斗争、抵御外侮的民族斗争的详细记录、专著;反映人事、组织、制度的历史沿革,人口变迁、地方行政的地方志;反映英雄,模范、优秀人物的传记;反映本地历史名人的记事、年谱、家谱、族谱等等。2.2经济方面。经济发展的历史概况,具有较大影响的经济建设成果的资料或专著;反映当地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乡镇企业的企业名录;工业、农业、林果、畜牧水产及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工艺品的产品名录;专利发明人及专利产品技术目录等。2.3文化方面。文物古迹,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料及介绍;山川名胜、民间传说、神话、文化名人的作品;名医、特方、名药、科技成果、传统及现代的文体项目,盛事,乡上教材、名师名校;各部门、行业的方志、名志、名人传记、文史资料、回忆录等。2.4社会方面。风俗民情,反映社会新风貌、新道德的好人好事,新闻要事,奇闻趣事;社会治安概况,各类典型案件始未;社团组织或有关人士对当地社会各方面问题的考证、评论、建议,解决的方案及结果等。3地方文献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存在3.1正式出版物。由出版社、期刊社,报社出版的公开发行或内部发行的图书、期刊、报纸;经国家出版行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批准出版发行的期刊和报纸,包括本地区的单位、组织或个人编著出版的书、报、刊,也包括外地单位或个人编写出版的反映本地区内容的书、报、刊资料。3.2非正式出版物。经当地出版行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批准出版的,不在市场上流通的图书期刊和报纸资料等,即内部图书报刊资料。多数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学校、人民团体为指导工作,交流经验、宣传辅导、学术科技成果交流而编印的。3.3报告、提案、公告和简报类。有保存收藏价值的工作报告、形势报告、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专题报告、统计报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重要价值的提案、议案;政府或其它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发布的公告,重要通知、简报、信息交流等。3.4广告宣传品类。宣传企业产品、服务项目、介绍企业、事业单位概况,招生、招工、招商,招标竞标,宣传名医、新药等的小册子,折叠页或单页的广告、宣传品。3.5会议资料类。工作研讨会、学术交流会、报告会、各类的学会、协会沙龙、年会,交流会、演讲会等的会议资料。主要有论文、讲话稿、演讲词、讨论纪要、决议和会议通知等。3.6多种载体材料的文献、信息资料。主要有音像制品,软件、光盘、机读缩微资料、电子出版物等。4收集地方文献信息资料的方式、渠道公共图书馆是全民性的公益事业,它基本上是无偿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因此,地方文献资料的征集应是无偿的,或基本上无偿的。其征集的基本渠道主要有:4.1依靠本地的党和政府的领导,广泛开展捐献、募集地方文献信息资料的活动。必要时图书馆应与上级领导邀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直接参与,以奉献、光荣和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为基调。4.2依靠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出版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以呈缴的方式取得,或代为出版行政部门设立样书库的形式收集地方文献资料。4.3依靠上级主管部门,派人参加有关部门或组织、单位举办的各类涉及产生地方文献信息资料的会议、活动,及时收集文献资料。4.4通过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了解当地各部门、各单位、各行业出版文献资料的信息,及时联系收集文献资料。4.5对于成本费较高的文献资料,可以经过协商付予一定的成本费,或以互利的方式收集。文献的收集可根据开发利用及本身价值情况,要有一定量的夏本。5开发利用好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古人云:“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根据人们重乡土观念和地域属性意识,普遍具有关心自己家乡事情的心理,有了解自己熟悉的地方(主要是出生、成长、学习、工作的地方)的人和事的意愿。地方文献信息反映的是该地区的人和事,就是身边或近邻发生的人和事,因其自然,地理,社会情况等环境条件近似,具有可比性,经验容易学到,教训容易借鉴。所以这些文献信息更具有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5.1为各级领导提供信息,作为领导决策的参考。如三级(省,市、县)地方志和多种专业志、部门志、乡镇村志,全面地记述了一个地区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状各方面的情况,是各级领导了解所辖地区各种情况的最佳途径。如果再加上亲自调查研究多方论证,就会使领导的决策更接近实际、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5.2为企业做好咨询服务,提供多种市场经济信息。通过当地的企业名录、产品名录,专利产品技术目录及科技、管理人员名录等可以为企业提供多种咨询服务,促使产品结构合理和技术进步、促进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促进产品、技术就近流通,避免产品、技术因无效的位移而产生的巨大浪费。如有的企业到外地或国外买回本地的产品、技术,或买回同类的产品、技术还不如本地的先进,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图书馆要当好这个信息聚散的中介。5.3为文化事业的建设发展服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著名作家浩然扎根三河,培养了一批为农民写书的新人,其新作在《苍生文学》等刊物上刊登,将这些新作和反映他们的事迹收集利用起来,推动整个廊坊文学事业的发展,不是很有意义吗?大厂回族自治县农民剧作家赵德平为农民写戏演戏,创作了大量的紧扣时代脉搏、反映农民生活变革主旋律的戏剧和小品,如《嫁不出去的姑娘》、《啼笑皆非》、《男妇女主任》、《水墙》等。在全国很多剧团陷入困境的状况下,他把一个县级小剧团搞得生机盎然。他的这些作品和反映他业绩的作品,应是我们收集的重点。5.4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爱祖国首先要爱家乡,爱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通过地方文献这种实实在在的真实的家乡具体的记录,就可以了解家乡各方面的历史及现状的整个概况,如义和团廊坊大捷、冀中军民“五·一”反扫荡这些震惊中外的近、现代史上反抗外侮,英勇悲壮的史实,是教育广大青少年最生动、具体、形象的教材。通过这种教育,激励青少年早日成才报效祖国。5.5对外宣传的窗口。不仅是本地人了解当地综合情况的窗口,也是改革开放对外宣传的窗口,是上级领导、外地客人先从理性上了解该地区的窗口。如辽宁省凌源市图书馆举办地方文献展览,有近万人参观,有众多的在外地工作或海外赤子回来参观向家乡父老汇报,扩大了宣传,使地方文献收集成倍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展览成为本地与外地连接的桥梁,为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做出了贡献。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从收集到利用是个系统工程,收集务求全面、真实;加工整理务求检索方便快速;开发服务务求准确实用全方位。收集整理着眼于服务,与用挂上钩,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梳理,及时剔除虚假过时无用的信息资料,形成以不断收集整理加工为手段,以利用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为目的的良性循环,并不断加深开发层次,开拓新的服务项目和领域,使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成为图书馆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出处〕图书情报通讯1998.(1)

文献信息建设 篇3

关键词:图书馆 地方文献 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0080-01

1、收集、整理、开发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是抢救和保存文化遗产、发展图书馆事业的需要

1.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地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纷纷办刊办报,修志立传,著书立说,产生了大量的地方文献。这些文献有的是正式出版物,但多数是未经正式出版又非秘密的很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有的称这部分为“灰色文献”)。这些文献散藏于各个单位的档案柜或个人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流散、丢失,有的被卖到废品回收站。因此抢救保存这部分文化遗产的责任就历史地落在了各级图书馆身上。

1.2图书馆应设专门厅室和精干人员,负责收集、整理、加工、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把它列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常抓不懈。这样还可以在目前图书馆经费紧张、不足的情况,用较少的钱获取较多的文献资料,或者不花钱也能获得文献资料,为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3通过募集、整理、利用地方文献的活动,可以增加我们与当地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各单位和有关人员的交往,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利用图书馆,关心、支持图书馆工作,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同时也促使我们改变工作作风,更广泛地了解我们服务对象的情况,了解他们对文献信息资料的需求状况,有的放矢地做好服务工作,增强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

2、地方文献就是记述地方情况, 具有地方特点的文献,大致可包 括以下几方面:

2.1政治方面。地方上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宗教派别斗争、阶级斗争、抵御外侮的民族斗争的详细记录、专著;反映人事、组织、制度的历史沿革,人口变迁、地方行政的地方志;反映英雄,模范、优秀人物的传记;反映本地历史名人的记事、年谱、家谱、族谱等等。

2.2经济方面。经济发展的历史概况,具有较大影响的经济建设成果的资料或专著;反映当地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乡镇企业 的企业名录;工业、农业、林果、畜牧水产及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工艺品的产品名录;专利发明人及专利产品技术目录等。

2.3文化方面。文物古迹,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料及介绍;山川名胜、民间传说、神话、文化名人的作品;名医、特方、名药、科技成果、传统及现代的文体项目,盛事,乡上教材、名师名校;各部门、行业的方志、名志、名人传记、文史资料、回忆录等。

3、地方文献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存在

3.1正式出版物。由出版社、期刊社,报社出版的公开发行或内部发行的图书、期刊、报纸;经国家出版行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批准出版发行的期刊和报纸,包括本地区的单位、组织或个人编著出版的书、报、刊,也包括外地单位或个人编写出版的反映本地区内容的书、报、刊资料。

3.2非正式出版物。经当地出版行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批准出版的,不在市场上流通的图书期刊和报纸资料等,即内部图书报刊资料。多数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学校、人民团体为指导工作,交流经验、宣传辅导、学术科技成果交流而编印的。

3.3报告、提案、公告和简报类。有保存收藏价值的工作报告、形势报告、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专题报告、统计报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重要价值的提案、议案;政府或其它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发布的公告,重要通知、简报、信息交流等。

3.4广告宣传品类。宣传企业产品、服务项目、介绍企业、事业单位概况,招生、招工、招商,招标竞标,宣传名医、新药等的小册子,折叠页或单页的广告、宣传品。

4、收集地方文献信息资料的方式、渠道

4.1依靠本地的党和政府的领导,广泛开展捐献、募集地方文献信息资料的活动。必要时图书馆应与上级领导邀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直接参与,以奉献、光荣和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为基调。

4.2依靠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出版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以呈缴的方式取得,或代为出版行政部门设立样书库的形式收集地方文献资料。

5、开发利用好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古人云:“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根据人们重乡土观念和地域属性意识,普遍具有关心自己家乡事情的心理,有了解自己熟悉的地方(主要是出生、成长、学习、工作的地方)的人和事的意愿。地方文献信息反映的是该地区的人和事,就是身边或近邻发生的人和事,因其自然,地理,社会情况等环境条件近似,具有可比性,经验容易学到,教训容易借鉴。所以这些文献信息更具有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

5.1为各级领导提供信息,作为领导决策的参考。如三级(省,市、县)地方志和多种专业志、部门志、乡镇村志,全面地记述了一个地区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状各方面的情况,是各级领导了解所辖地区各种情况的最佳途径。如果再加上亲自调查研究多方论证,就会使领导的决策更接近实际、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5.2为企业做好咨询服务,提供多种市场经济信息。通过当地的企业名录、产品名录,专利产品技术目录及科技、管理人员名录等可以为企业提供多种咨询服务,促使产品结构合理和技术进步、促进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促进产品、技术就近流通,避免产品、技术因无效的位移而产生的巨大浪费。如有的企业到外地或国外买回本地的产品、技术,或买回同类的产品、技术还不如本地的先进,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图书馆要当好这个信息聚散的中介。

参考文献:

[1]张霞.浅谈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4

[2]金沛霖.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11

[3]张庆家.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0(1)

文献信息建设 篇4

一、新信息环境对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冲击与影响

1.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念、理论的变革

1.1由注重“收藏”到“

收藏和存取”并重, 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涉及文献的选择、用户需求分析、馆藏评价等活动, 主要是文献的选择与收藏, 是一种主要以收藏为目的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文献信息资源激增以及文献信息资源类型的变化, 使图书馆将所收藏的资源提供存取与检索的想法并不多, 从而, 是使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受到了冲击。这里的“存取是个广义的概念, 它既包括采用多种形式记录信息、排序信息的信息存储过程, 也包括通过一定的设备、采用一定的手段与技巧从信息系统中快速、准确地搜寻所需信息的方法与过程。因此, 现代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不仅对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收藏”, 而且还要强调对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存取与保存。

1.2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念已从注重“拥有”向注重“获取”转变。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传播、检索已成为主流, 用户通过分布式信息系统就可获取远程信息。传统的馆藏建设模式逐渐被抛弃, 馆藏不再是只是传统类型文献实体集合的收藏, 而更多为一个复合概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在注重“拥有”同时, 更加注意用户获取能力, 即为用户提供信息和控制能力。

“拥有”与“获取”的新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论, 并且影响着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

2.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教授认为, Google的图书馆项目标志着对一个图书馆纸质藏书大规模数字化高潮的到来, 而这一浪潮已经并将继续对出版业、图书馆、学术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数字文献占全部馆藏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 每年用于购买数字文献的经费占图书馆全部文献购置费的比率正在逐步提高, 改变着馆藏资源的结构。

3. 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行为和需求发生变化

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目前网络信息丰富多彩, 各种数据库, 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的数据随时更新, 用户更多地通过网络随时能获得最新的信息资源。再一方面, 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用户能够很方便的获取网络资源, 网络为用户提供了“所见即所得”的信息获取方式, 用户不再满足获取文献线索, 而是要能方便地获取最终文献, 这就要求从馆藏建设的开始环节就要考虑资源的使用和服务。

二、新信息环境下美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践

美国是图书馆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通过对美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及服务状况的分析, 希望能够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及服务方面有所借鉴。

1. 美国高校图书馆藏书数量较大、范围比较广、质量较高、内容非常丰富

按美国大学图书馆标准规定:“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应具有足够的规模和广泛的内容以满足学校的全部教学需要, 促进学校的科研计划”。根据这个标准, 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图书收藏量都比较大。收藏的种类有:大量的纸质文献资源, 大量的数字资源、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网络资源等。图书在几百万册以上的馆藏的图书馆就有几十个, 如哈佛大学图书馆, 其馆藏种类非常丰富, 拥有图书、过刊, 现刊, 缩微胶卷、手稿、地图、照片、幻灯片、音像资料、讲演稿, 这些文献资源来自世界各地, 语言多达458种, 覆盖所有学科领域。

2. 美国高校图书馆都重视文献信息资源特色化建设

美国高校图书馆都比较重视馆藏文献的特色化建设, 这也是吸引社会上学生、学者、科研人员来学校学习进修、任教、开展研究重要手段之一。, 体现着学校的图书馆建设水平的因素之一就是水平高、质量高、特色的图书馆馆藏体系, 这些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以及学校声誉的提高。比如芝加哥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数量仅次于政府的有关核子分裂的原始档案和资料。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已经成为专门收集世界各国关于建筑这一学科方面的书籍、资料的藏书中心。

3. 美国高校图书馆都重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

美国高校图书馆都比较重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 并且赋予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新的内涵。一是图书馆之间通过计算机联机网络实现图书资源共享。二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也发生了拓展, 不仅包括图书资料的共享, 还有新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如美国华盛顿地区7所大学图书馆成立了华盛顿研究图书馆协会。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 使各图书馆文献的备份数量大大减少了, 节省了大量的图书馆采购经费, 缓解了图书馆空间不足的矛盾。三是建立高度统一的图书馆联盟。

三、新信息环境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践

以建设数字图书馆为前奏的图书馆事业, 在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中得到全面发展, 其实践在不断探索中继续发展与深化。

1、数字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建设及电子文献建设方面

目前数据库资源建设及电子文献建设成为高校实践数字图书馆的主要内容。

北京大学1997年就开始引进数据库资源, 实际上北京大学引进数据库资源可以追溯到1997年以前购买的光盘数据库, 。到2008年北京大学已拥有500多个数据库、近5万种电子期刊、五六十万种电子图书, 其数据库资源建设及电子文献的经费占到总经费的1/3;.中山大学到2008年底数据库数量达到300个。属专业类学校, 虽然不能同综合大学相比, 但数据库建设速度一点也不逊色.许多学校在引进数据库资源的同时开发与建设特色信息资源, 如山西财经大学图书馆自行开发山西票号与晋商数据库、山西经济发展报告库、山西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数据库等

2. 信息资源共享

近年来, 我国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方面取得明显进展。1998年启动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CALIS) 三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到目前为止, 已经有1000家高校、科研机构等成为CALIS的成员馆。同时, CALIS通过组织高校图书馆以集团形式进行电子资源产品购买, 并组织高校图书馆自行进行数字化加工文献等, 形成了覆盖所有重点学科的以数字化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为主的的学术文献资源体系。数字资源的记录总条数近4000万条, 构成了目前国内最大的文献保障体系, 比较全面地揭示了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 为高校图书馆间实现大规模的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

信息资源共知、共建、共享成为一种趋势, 各省市自治区高校和同行业高校也纷纷组建各种形式的联盟, 探讨和实践着资源共知、共建、共享的形式。

3. 特色化的馆藏信息资源建设

资源共享范围的扩大, 要求图书馆必须占据一定特色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能力。长远的看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就是拥有特色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能力, 以此立足于信息服务领域。那些既无特色资源, 又缺乏信息服务能力的图书馆将失去生存空间。抢占制高点, 发展特色资源是图书馆生存与立足的关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等一大批重点高校图书馆已建立了大量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数据库供其它高校图书馆查阅利用。这样既利于集中高质量地收信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 又有利于图书馆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共存互补。

4、虚拟资源 (图书馆) 建设

虚拟资源建设和文献传递服务成为馆藏现实的信息资源必要补充、是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 进行信息服务的必然, 也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的重要表现。

除此之外, 许多高校图书馆发展虚拟资源一是自我开发虚拟数据库, 图书馆根据本校的学科发展和信息需求建立专业信息指引库, 其发展势头很快。

5、网络信息资源保存

网络上存在着大量无序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信息资源, 这些资源的相当部分具有很大的研究利用价值。目前网络信息资源保存 (WA) , 除人工采集保存外, 已出现网络信息采集技术, 通过编码, 利用搜索引擎对设定的主题和内容进行自动搜索和保存, 大大提高搜索的效率和即时网络信息的捕。

四、国内外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启示

综上可见, 国内外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非常重视数字资源和数据库的购置, 资金投入数量逐年加大, 采购文献信息资源的数量逐建增加, ;非常注重本馆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 并对其数字化以实现特色资源的长期保存和方便使用。在文献信息共建共享方面, 通过研究项目建立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库并致力实现开放获取。在文献信息服务方面, “以用户为中心”作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理念, 贯穿于文献信息服务的各个方面。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对我校图书馆有以下启示。

1、我校图书馆需应重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目前, 网络全文数据库已成为用户查阅文献的首选。我馆作为财经类院校图书馆, 在承担本院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文献战略保障任务的同时, 要顺应我区经济发展需要, 组织力量进一步加强对用户需求调研及国外数据库在学科内容覆盖面、种类、数量、出版形式、国内引进情况、保存方式等方面调研, 然后确定图书馆数据库采集策略, 以提高我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 提高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质量。

2、重视开放存取, 拓展我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源建设与信息服务途径

开放存取 (Open Access, 简称OA) 是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信息传播界为推动科研成果利用网络自由传播而发起的运动, 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模式。我校图书馆应重视开放获取, 一是通过挖掘、整理、推荐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 拓宽馆藏文献资源建设途径;二是通过探索研究项目和管理信息的开放存取, 创新服务模式, 拓展服务内容, 使我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及时了解最新研究动态, 促进我校各学科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共享, 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3、应注重网络信息资源保存 (WA)

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正如美国学者Lyman所说:“作为文化产品的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资源集合”。由于网页平均寿命时间短, 如何保存网络信息, 即保护珍贵的网络文化遗产迫在眉睫。西方国家的国家图书馆档案在20世纪90年代就注意上网络信息, 并提出保存项目和计划, 经过十几年的网络信息保存, 西方国家的网络信息保存项目在保存策略和方法上都取得了很大收获, 自形成各自的风格与特色, 在收集策略上有五种代表性的策略:选择性收集、专题收集、联收收集和与出版者协凋收集。目前西方国家已开始收集我国的网络信息。西方国家如此看重网络信息保存, 提示我们尽快有计划的开展信息保存, 重视网络信息流失问题、法律问题, 注意吸收西方国家网络信息保存的优点, 克服其缺点, 多种策略合理组合。

4、重视期刊采购, 增加期刊品种。

期刊具有出版周期短, 能及时反映科学研究成果、学术新观点, 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都狠注重学术期刊的采购。麻省理工学院, 藏书260万册, 却订购期刊17000种;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现有学生近万名, 订购日文期刊4867种、外文期刊12743种;国内院校如中山大学订购中文期刊4300种、外文期刊2000种.由此可见国内外高校对期刊的重视。

5、纸质资源仍然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尽管国内外高校普遍重视数据库资源建设及电子文献的建设, 纸质资源仍然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各个高校仍然大量采集纸质图书。从统计结果看, 近五年我国财经类院校, 有36.84%的图书馆平均年进书量为5-8万册, 42.11%的图书馆平均年进书量为8-10万册, 年进数量为3-5万册和10万册以上的图书馆各占总数的10.53%。与相对应注册学生人数比较来看, 均能达到生均新书4册的评估要求。虽然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之中, 但短时间内数字资源还不能代替纸质资源, 我们仍需加强纸质资源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韩海涛, 曹晓英.网络环境下面向学科方向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图书情报工作, 2005 (7)

[2]赵春旻.山西师范大学学科建设文献保障体系的研究与确立[J].晋图学刊, 2006 (2)

[3]党亚茹.面向学科建设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研究.情报杂志, 2002 (6)

[4]张芳梅.论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专业文献建设.情报杂志, 2002 (11)

[5]黄迎春.面向重点学科的信息资源体系的建立.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6 (9)

文献信息建设 篇5

以下所列检索课题供学生在完成检索练习时参考,学生尽量依据所学专业选择检索课题,但课题名称可以根据学生意愿进行适当改动。检索时根据课题检索情报、信息,检索到的内容须与课题相关,否则实习成绩不能通过。

一旅游酒店方向课题

会展经济与酒店发展关系研究---以南宁为例

百色市酒店员工培训开发研究

酒店企业文化研究---以百色市为例

酒店分销渠道策略研究

百色市餐饮业流失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论百色市酒店人才流失的表现、原因及对策研究

星级酒店的地域特色研究

百色市右江区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以百色市红城旅行社为例

绿色营销策略在酒店中的应用研究—以×××酒店为例

民族文化主题酒店开发研究-以广西壮族文化酒店开发为例 基于旅游形象提升的酒店营销策划-以百色市为例

百色市星级酒店员工流失成因及对策研究

酒店业大学生员工心理契约与忠诚度研究

百色市红色主题酒店的开发研究

星级酒店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及评价研究

低碳经济视觉下南宁市酒店业发展研究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及利用研究——以桂平西山为例

百色乡村旅游的品牌创建研究

体验式营销在星级酒店客房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以某某酒店为例 星级酒店网络营销的战略研究——以百色市星级酒店为例

柳州星级酒店电子商务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Hgs 第 1 页 2013/4/13

百色市星级酒店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广西经济型酒店品牌发展策略研究-以柳州为例

东莞新锦记度假山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制度研究

论大学生旅游消费现状及市场开发管理策略

民族文化在主题酒店中的发展与研究——以百色市为例

酒店服务人员观念转变研究

论餐饮连锁加盟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以XXX餐饮为例

百色市酒店基层员工培训对酒店业发展研究

提高百色市右江区农家乐旅游食宿接待水平的对策研究

凌云县酒店业发展对策研究

经济型酒店在百色市酒店业发展中的的作用

民族地区特色餐饮开发研究——以百色市为例

百色市度假型酒店发展的对策研究——以澄碧湖沿线的酒店为例南宁经济型酒店的人才需求探究

主题酒店在百色酒店业中发展研究

提升高星级酒店餐饮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以百色右江区为例

百色探险旅游研究

百色右江区旅行社导游人才管理分析

百色酒店业员工流失分析

经济型酒店提高顾客忠诚度研究

百色壮族饮食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顾客满意度的柳州饭店竞争力提升研究

论情感营销在酒店中的应用研究——以如家便捷酒店为例

百色导游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自驾游带动百色旅游业新发展研究

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北流勾漏洞为例

EPA在后发展地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以百色市为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宾阳县炮龙节为例

崇左市边境旅游发展研究

桂林市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以榕江镇为例

星级酒店员工流失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大连为例

二、旅游管理方向课题

宾阳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南宁市主题公园创建模式探析

北海市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广西滨海旅游区域合作研究

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及利用研究

百色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百色市少数民族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发展模式研究

论个性化服务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

民族文化旅游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及评价研究-以黑衣壮村寨吞力屯为例 民族文化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研究-以黑衣壮村寨吞力屯为例 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百色大王岭为例

桂林佛教文化旅游开发

柳州工业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提升研究---以百色红色旅游为例

凌云茶文化旅游品牌创建研究

古镇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以黄姚古镇为例

基于壮文化视觉下靖西旅游商品开发研究

柳州市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广西工业旅游开发研究——以南宁明阳工业园区为例

论大学生旅游消费现状及市场开发管理策略

百色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北海滨海旅游整体开发研究

百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百色市少数民族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那坡黑衣壮为例 百色市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百色市红色旅游发展研究

融水苗族自治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研究——以百色市隆林县为例

河池盘阳河流域度假旅游开发研究

旅游目的地文化内涵提升研究——以广西桂平市为例

论百色市生态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

桂林花坪自然保护区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百色市旅游购物市场研究

百色边境旅游开发研究

百色民俗旅游开发----以凌云县为例

节庆活动促进城市旅游发展的研究——以梧州宝石节为例

节庆活动对城市发展旅游业的研究-以柳州水上狂欢节为例

边远地区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探讨--以贵州织金县为例

钦州市滨海旅游发展研究--以三娘湾为例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北海市滨海休闲旅游发展研究

忻城县土司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百色市边境旅游发展研究

桂林市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

百色民族节庆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田林北路壮剧文化艺术节为例 百色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式开发研究

百色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策略与研究——以布洛陀文化旅游节为例 百色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以那坡为例

广西民族节庆旅游开发研究——以三江侗族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钦州坭兴陶的传承与开发研究

侗族山歌的保护与开发——以广西三江县侗族大歌为例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广西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黄姚古镇为例

三、工程管理和旅游管理课题

1、中东局势对中国旅游的影响

2、关于旅游发展的回顾和设想

3、论中美贸易争端

4、大型构件起重吊架在港口工程中的应用

5、信息产业经济化发展

6、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前景分析

7、城市高层建筑的设计建造

8、世界局势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9、旅游经济理论与方法

10、如何发展中国海上旅游业

11、中国导游人员的培训与教育问题

12、网络信息的组织与管理

13、数据库的维护技术

14、如何利用互联网研究信息传播与利用

15、建筑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16、大学生心理问题

17、电子商务在线购物的创业研究

18、壮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

19、旅游安全及其法规问题探讨

20、提高建筑企业竞争能力的根本途径分析

21、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财务审计

22、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战略

23、我国旅游政策与法规的构建

24、房地产开发中融资市场化问题

25、信息技术对旅行社业务的影响及应用

26、城市给水系统优化策略

27、可拓学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28、生态建筑学在城市建筑中的应用

29、建筑与风水的关系

30、结构用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现状

31、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综述

32、国外(美国等国家的)工程管理及其现状和未来趋势

33、建设过程之间的界面管理

文献含义与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 篇6

关键词:文献;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

《中国大百科全书》将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1],这个定义有待商榷。知识是被理解了的信息,而信息是物质的一种普遍属性和功能,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和人对这种状态及方式的感知与表述构成信息的核心内容。从这个定义出发,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看作是信息的载体,而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对于文献来说,这样的载体就太宽泛了。虽然古人以“日月叠璧”为天之文,以“山川焕绮”为地之文(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但文献概念所包含的从来就只有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内容,因此,客观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并不包含在文献之内,只有那些记录了人的感知与表达的信息载体才属于文献。张舜徽先生缩小了载体的范围,他指出:“古代实物上载有文字的,如甲骨、金石上面的刻辞,竹简、缯帛上面的文字,便是古代的书籍,是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要内容,必须加以重视。至于地下发现了远古人类的头盖骨或牙齿,那是古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在某一墓葬中出土了大批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有必要考明其形制、时代和手工艺的发展情况,那是古器物学的研究范围。这些都是考古学家的职志,和文献学自然是有区别的。”[2]这是把文字作为文献的核心内容,凡承载了文字的事物才属于文献。将这个定义放在缺乏声像记录手段的时代,无疑是正当的。但人类制作文献的历史就大大地缩短了,那些旧、新石器时代的洞穴画、崖壁画等被排除在文献以外,这是不合适的。刘宋时期王俭编《七志》时,就设立过图谱志,将图谱纳入文献范围。当代的电子文献已经将文本、图像、声音整合到一起,再将文献的内容限制在文字领域,就是画地为牢了。

要用静态的文献载体将事物的运动变化特性全部呈现出来,如同用布袋去装风,必然四处漏气。从知识信息传递角度去理解文献概念可能更切合实际。知识信息的传递是从人到人,文献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介质,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不需要介质,也就无所谓文献。但在长时段远距离的知识传递过程中,能够承载知识信息的文献就必不可少了。人本身可能被当作传承介质。子贡论及孔子学问的来源时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这就是以贤者与不贤者为文武之道的传承介质,这些人具有知识载体的性质。但原来的文武之道也受到了这些传承者的改造,以至于有了大小之分。如果将这些传承印迹串联起来,知识的运动过程也就展示出来了。文献呈现的就是知识信息的运动轨迹。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论语集解》引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朱熹《论语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在《尚书》、《逸周书》中,有黎献、民献、献臣、献民等词汇,献、贤均通用。夏礼、殷礼要靠文章贤才来传承,一旦传承断裂,礼仪不能演习,知识信息的运动就中止了。

人们常常将知识比喻为海洋,知识海洋的广阔浩瀚让人慨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要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离不开如同海图般的文献学。文献学通过对人类各活动领域的文献的收集、分类和传播来研究文献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文献学辞典》指出,文献学“在我国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一指现代文献学。”[3]在现代学科分类体系中,现代文献学研究由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承担,属于管理门;而古典文献学分为历史文献学和古典文献学两个二级学科,属于历史学门和文学门。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将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分开是必要的,现代知识信息总量极端庞大,又处于不断增长变动的过程中,要弄清所有知识的边界已极为不易,要追踪各个知识点的发展历程,就如同要将海洋中每一滴水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一样艰难。现代文献学能做到的就是充分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对现代文献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传递和开发利用提供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工具。比起现代文献学所面对的知识海洋来说,古典文献学所研究的对象则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这一条长河,其总量是固定的,边界是清晰的,各项知识分支也同河道支流一样一目了然。

学科划分建基于知识体系的不同,专业区分建立在社会职业领域的区分上。从专业区分角度看,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分属于文学专业和历史专业,各自服务于文学研究和历史研究职业领域。从知识体系角度看,两个学科大体一样。张三夕先生指出:“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的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大体上是一样的,比如都必须讲到版本学、目录学和校勘学。”[4]从学科建设角度说,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有合并的必要。现代学科分类中二者并存的尴尬是由于分类标准不同造成的,古典文献学是从专业角度分出来的,而历史文献学是从学科角度分出来的。回顾当年国家设立古文献学专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古籍整理人才。1959年7 月17日,翦伯赞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从北大古典文献专业谈到古籍整理问题》,他指出:“设置这个专业的目的是培养整理中国文化遗产的人才,主要是整理中国古典文学、史学、哲学方面的文献。”古文献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分配到图书馆古籍部、古籍出版社、文化管理单位等,确实满足了社会整理古典文献、继承传统文化的需要。历史文献学的设立,则是从学科建设角度提出来的。1979年,张舜徽先生与学界同仁在桂林发起成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首次提出了历史文献学名称,1982年在中州书画社出版《中国文献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文献学的基本知识,介绍了前人文献整理的丰硕成果,初步构建起古典文献学学科的理论体系。

作为二级学科的古典文献学,在学科分类中属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涵盖了八个二级学科,文艺学重在传授文学理论知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重在传授文学经验知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传授语言理论知识和汉语经验知识;中国古典文献学则以传授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研究与整理的知识为任务。从这个学科构架的设计看,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包括了文学类课程、语言类课程和文献类课程三类基础课程,可称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三驾马车。

作为一个专业的古典文献学,要培养出古籍整理的人才,需要向文化传承创新方向大力拓展。社会上有文化热、国学热,传统文化课程、国学课程、经学课程可在古文献专业开设,甚至古文献专业下可以设立文化研究、国学研究、经学研究的学位。1902年,张百熙负责制定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提出“七科分学”方案,在“文学科”中就设立有“经学”目。古文献学与文史哲各专业联系密切,古文献专业可以为其他专业开设文学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哲学文献学、中医文献学、少数民族文献学等课程。

分科立学是现代教育的一项大成就,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急需人才。但文史哲在中国文化里是密切相关的,截然分开不利于通才培养。中国传统学术本来有自己的体系,一旦采用分科立学,就切断了学术源流,撕裂了学术体系,不利于学术文化的传承。学界对于传统学术的维护首先体现在经学的废立上,1861年冯桂芬作《采西学议》,其中西合璧的分科门类中就有经学。1901年,张之洞、刘坤一联名上奏《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其“七科分学”方案中经学排在第一。但自民国成立,经学科目完全废弃,经学作为学科就不再适宜了。虽然其后不断有人倡导学生读经,如徐世昌、章士钊等,但由于经书与封建思想和制度的密切联系,废除读经的呼声终究占了上风。其次体现在国学的讨论中。20世纪以来,梁启超、章太炎、钱穆等都发出了弘扬国学的呼声,国学一度走进中学、大学课堂。进入21世纪后,国学专业在许多高校开办,整个社会对国学复兴都非常关注。在经学不能恢复,国学不被承认的情况下,古典文献学专业应该承担起复兴传统文化的重任。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高校所具有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很早就被开发出来了,高校也因此成为社会机构中不可或缺的部门。社会服务职能是20世纪30年代开发的,这个新功能将高校从社会边缘推入社会中心,承担起引领社会进步和助推社会发展的双重任务。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高校还有第四项职能,那就是文化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传承可以保障社会价值系统的稳定性,思想文化创新可以指明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以文献形式呈现出来,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符合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需要。不从整理古籍角度,而从认识文献传承文化角度看,文史专业的本科生了解古文献知识是有必要的。

古典文献学知识体系的建设,前人已经有了很多成就。1930年,郑鹤声、郑鹤春出版《中国文献学概要》,在例言中说:“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这是将文献的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视为文献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960年,王欣夫先生出版《文献学讲义》,直接把目录、版本、校勘等方法应用看作是文献学的主要内容。1982年,张舜徽先生在中州书画社出版《中国文献学》,规定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是:“继承过去校雠学家们的方法和经验,对那些保存下来了的和已经发现了的图书、资料(包括甲骨、金石、竹简、帛书),进行整理、编纂、注释工作。使杂乱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古奥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并且进一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条别源流,甄论得失,替研究工作者们提供方便,节省时间,在研究、整理历史文献方面,作出有益的贡献。”通过文献整理编纂工作,条理化、系统化可以实现;通过文献注释翻译工作,通俗化、明朗化可以实现;通过文献校勘辨伪和学术史梳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任务也能完成。1987年,洪湛侯先生在《古典文献学的重要课题——兼论建立文献学的完整体系》一文中,将古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古文献的形体(含古文献的载体、体裁和体例)、古文献整理的方法、古文献学的历史、古文献学的理论,对古文献学的学科内涵和研究内容作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论述[5]。2008年,董恩林主编《中国传统文献学概论》一书,以“文献的文本”为研究对象,围绕历史文献文本整理与利用这一主线构建其文献学理论体系,设计了“文献的形体认知”、“文献的内容实证”、“文献的文理注译”、“文献的检索典藏”、“文献的二次编纂”五编[6]。 这些知识体系主要构建在静态的文本基础上,对于文献运动变化的特性关注不够。

从知识信息传递角度去考虑,建设古典文献学知识体系可以从文献的制作与存佚、文献的组合与类分、文献的比较与鉴别等几个方面展开。

“文献的制作与存佚”将文献看作是有生命的事物,讨论文献的产生、存藏和消亡过程,包括版本学、典藏学、辑佚学等知识。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人们尝试运用各种材质来记录所发现的知识,有自然存在的龟甲、竹木等动植物资源,有石、玉等矿物资源,更能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是金属、缣帛、纸张和以光、电、磁等为介质的人造记录设备。在利用这些材质记录知识信息过程中,不同的材质与不同的知识类型和表述方式形成共生关系,如龟甲材质与占卜知识及简洁精炼表述共生,金石材质与纪念性知识及庄重文雅表述共生,简帛材质与庙堂文学及规范性表述共生,纸本则与娱乐化通俗化文学及自由流畅的表述共生。各种文献制作出来后,并不一定能长久保存。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会给文献造成极大的破坏。存与佚、藏与毁构成一对矛盾,流传下来的文献大多经过多种载体转换,又得到藏书家保护或辑佚家的补充。文献文本随着时间延续而发酵,越久越珍贵。

“文献的组合与类分”抓住文献类别的生成性,解说文献组合成类,不同类别构架起来,形成文献结构的方式。看到旧的类别衰亡,新的类别诞生,原有的文献结构往往因此崩塌,新的结构又在原来的废墟上竖立起来。包括类型学、目录学、类书等知识。古典文献有十万余种,如果不能做出区分,那就是一团乱麻,谁也不能理清其长短。清理这些文献,可以用小群汇聚法,可以用宏观区分法。小群汇聚法把握到知识创新和传承的群聚效应,通过观察学派文献群、地域文献群、家族文献群等,对古文献的内容特色与分布特点作出合理的解说,各个类名可因此确立。古典文献宏观分类有按事物分类的,如魏晋以后兴起的类书,按照天、地、人、物的顺序汇聚相关文献知识,这属于组配分类法。还有按照学科分类的,如《汉书·艺文志》以传天人之道为目的,分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六略;《隋书·经籍志》以传儒家经典为目的,分经、史、子、集四类。这都属于体系分类法。

“文献的比较与鉴别”包括校勘学、辨伪学等知识。相似或相关的古典文献之间有先后、真假的区别,要找出孰先孰后、孰真孰假,只有在相互比较中才能看清楚。校勘学是一种比较的学问,文字的讹脱衍倒,篇题与内容不合,篇次区分有误等,都需要不同版本的比较才能发现和证明。陈垣先生总结的本校法、对校法、他校法、理校法都可以说是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同一文献各种版本的先后顺序、相似文献之间记录同一事实的立场差异等都能清晰显现出来。厘清这些差异,确实有助于部分恢复文献真相,但更重要的收获在于知识运动的轨迹被校勘记描绘出来了。

从现代知识的海洋回到传统知识的河道,就如同大马哈鱼溯河洄游产卵,“它们在迴游途中,不思饮食,只顾前进,遇到浅滩峡谷、急流瀑布,也不退却,有时为了跃过障碍,常碰死于石壁之前。能到达目的地的鱼,也因长途跋涉、忍饥挨饿,以至体内脂肪损耗殆尽,身体消瘦,憔悴不堪。绝大多数大麻哈鱼在产卵之后就死亡。”[7]鱼儿冒着生命危险洄游,是为了繁衍后代。人类不断地返回传统,是为了在文化的源头重新体认民族文化的力量,感受生存的意义,看清发展的方向。古典文献学研究虽然以传统的知识长河为研究对象,但其立足点却在现代知识海洋。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同河流与海洋的关系,传统以现代为归宿,就如同大河翻卷奔腾流向大海。古典文献学揭示传统知识的结构,描绘文献的传递过程和知识运动的轨迹,就好比清理河道,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465.

[2] 张舜徽. 中国文献学·前言[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

[3] 赵国璋,潘树广主编. 文献学辞典[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186.

[4] 张三夕. 中国古典文献学·前言 [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洪湛侯. 古典文献学的重要课题——兼论建立文献学的完整体系[J]. 杭州大学学报,1987(2).

[6] 董恩林. 中国传统文献学概论[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 余力. 鱼类迴游的秘密[J]. 科学大众,1963(12).

文献信息建设 篇7

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的现状

总体来说, 由于观念的限制, 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学校领导对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建设都缺乏重视, 导致了目前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并不乐观。总体来说, 由于经费投入等诸多原因, 目前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文献资源普遍都不充足。以我省的某所高职院校为例, 图书馆的总藏书量不到20万册, 这一数据还是包括了一些教材和废旧的书刊杂志在内的, 其中很大部分的藏书都没有利用价值。这种现象并非偶然, 而是普遍存在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当中。总结这些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现状, 主要可以归结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 质量不高, 实用性低。

高职院校图书馆所藏书刊几乎可以用“鱼龙混杂”这一成语来形容。所藏图书大部分都是一些过期的书刊甚至是八九十年代的废旧教材, 很容易误导学生, 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 校领导没有正确看待图书馆的在教育学生和辅导学生方面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地位, 有些高职院校的领导仅仅把图书馆作为一个面子工程。这种做法完全不考虑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客观实际, 盲目与一些普通高校竞争, 既浪费钱财, 对学生也丝毫没有帮助。

(二) 信息闭塞, 缺乏交流。

很多高职院校之间都会举办一些联谊活动以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 但是这些联谊活动仅仅局限在娱乐活动, 而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却鲜少有交流, 甚至在一般高职校之间, 连基本的文献信息交流都没有, 学校领导沉浸在自己的图书馆建设的世界里, 固步自封, 盲目自大。这些学校领导往往对图书馆的现状没有任何想法, 采购图书, 馆内建筑及设施往往是根据自己的一时兴起而决定。这不仅浪费了学校大量的经费, 而且也是造成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匮乏的一大重要原因。

(三) 停滞不前, 管理落后。

如果抽调资料研究高职校图书馆建设, 我们可以发现, 很多高职院校在90年代以后几乎就没有任何的变更, 无论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上还是管理图书资源的手段和方式上。这很大程度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水平与普通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在这些高职院校内部, 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依然还是采取传统的人工方式, 图书借阅和归还都依靠值班老师纸上登记, 没有任何保障措施。借阅手续尚且如此, 更不用提依靠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进行一般的网上信息查询和资源共享了。

二、完善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对策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应当如何建设成为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图书馆, 如何建设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图书馆, 如何建设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图书馆, 都是我们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以下是几点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一) 提高重视, 增加投入。

高职院校图书馆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问题, 归根结底就在于“人”。学校领导不重视, 工作人员作风散漫, 都是图书馆现状不尽如人意的根源。因此, 学校要真正建设高水平的图书馆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重视程度, 不仅在财政上要增加投资力度, 而且在人员建设上也要特别重视。据此, 学校首先要建设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 形成图书馆领导的稳定班子, 让这些专业性的人才在仔细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实际情况, 合理使用经费, 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献策献力。

(二) 对外开放, 促进交流。

固步自封的态度对图书馆文献信息建设丝毫没有帮助, 只有破除以往的陈旧的思想, 采取对外开放的态度, 积极推进与其他高职院校的合作, 才有可能以最小的成本丰富图书馆信息资源。如果条件允许,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还可以在教育部门的帮助下实现与普通高校的信息交流, 真正让学生享受到更多的图书资源。增加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方式有很多种,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 相互交流是最为经济的一种方式。

(三) 革新设备, 高效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图书馆的革新提供了一个机会。高职院校在图书馆的网络建设上可以借鉴国外某些高校以及国内普通高等学校。通过互联网等高新科学技术建设一个电子图书馆, 既方便了图书馆对现有藏书的管理, 而且电子图书和期刊的引进大大增加了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可以说, 建设现代化的高新科学技术的电子阅览室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改革的必然方向。

摘要:高职院校图书馆现状普遍不尽如人意, 随着这些院校的不断扩招, 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科学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

参考文献

[1]宋敏.浅议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社会作用[J].学术界.2001 (06)

[2]孟静仪.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导向刍议[J].图书馆学刊.2005 (03)

图书馆信息资源与文献资源的建设 篇8

关键词:直接信息,间接信息,文献的基本功能

1 信息的类型与作用

1.1 信息的类型

1.1.1 按信息内容分为社会信息和自然信息

社会信息是指反映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存在和运动变化状态的客观描述, 自然信息是指反映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存在和运动变化状态的客观描述。社会信息和自然信息一旦进入到人们能够感知的领域就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

1.1.2 按获取方式分为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

从人们的直接经验中即从亲身实践中获得的信息是直接信息, 多指事实和现象;间接信息是从人们的间接经验中即利用他人的实践和认识成果获得的信息, 它主要包含在文献、资料、数据等之中的信息。

1.1.3 按存在方式分为内在信息和外化信息

储存在人们大脑即体内载体中的信息和以符号形式存在即寄存于休外载体中的信息分别称为内在信息和外化信息, 也可称为个人信息和社会信息。

1.1.4 按加工程度分为零次信息、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

零次信息即末经加工的零散的不系统的信息;一次信息即根据零次信息创造而成的初加工信息;二次信息则是在一次信息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引导使用一次信息的信息, 是信息组织的结果;三次信息是根据二次信息提供的途径获取并使用一次信息, 结合其他零次信息, 分析综合形成的高层次有序信息。

除上述划分方法外, 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如按信息自身所具有的特性为标准, 将信息分为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按认识论的标准, 将信息分为潜在信息、先验信息和实得信息;还可按组织有序性分为系统化信息和非系统化信息[1]。

1.2 信息的作用

信息的属性和特征是通过翻信息的功能得以体现的。信息的基本功能在于维持和强化世界的有序性, 信息的社会功能则表现为维持社会的生存, 促进人类文明的进化和人自身的发展。也有学者从个体、团体、社会三个层次考察信息的功能, 还有学者从信息与管理、决策、控制、组织等方面加以考察。

1.2.1 信息是万事万物有序性的依据

缺少信息的世界是混乱的世界, 无机体与有机体都是通过信息的交流来维持它们之间的协调有序的状态。自然界如此, 人类社会亦然。信息规定了自然界个体之间、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法则, 即信息为世界立法。维纳认为, 信息是人类社会的“粘合剂”, 人类社会之所以称之为社会, 乃是人与人之间存在信息交流, 因而知识得以积累, 文明得以延续, 社会得以不断向前发展。

1.2.2 信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中介

人类是通过感官或仪器捕捉事物发出的各种信息来认识世界的, 不包含信息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因而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只是由于认识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性, 在一定时间段上和一定范围内会有一些事物没有被认识和改造。这就需要挖掘潜在信息, 从而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为深刻。

1.2.3 信息是智慧的源泉

信息是智慧的源泉, 表现为智慧来自于知识, 知识来自于信息。通常认为信息是有储存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世界之中的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人类认识世界正是凭借这些信息才得以顺利进行。知识是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实践中产生、积累、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理论, 它由各人的隐式经验、想法、洞察力、价值及判断等组成, 是人脑加工的产物。是智力成果所以知识来源于信息, 信息是知识的源泉, 但同时知识又是信息的一种形式, 是其构成的一部分。没有大量的信息作为储备, 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 即是公共知识的集合, 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智力资源。”

1.2.4 信息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条件

国家通过国民经济信息化, 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提高国民的信息能力和生产资源中的信息含量, 减少能耗, 物耗,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 提高国民竞争力, 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质量。发达国家掌握着绝大部分的信息资源, 落后国家拥有的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以及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都要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世界各国信息的鸿沟正在扩大, 而不断扩大的信息鸿沟将进一步制约国家的经济地展。因此, 对信息社会的每一个国家而言, 获取信息的能力将是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2]。

因此信息的组织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社会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消费、使用上的社会。然而, 信息的开发、使用离不开信息组织活动。只有从大量的信息 (如文献、资料、记录、数据) 中抽取有价值的信息并按照某种标准组织起来, 才能为信息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生产资源。信息的组织建设工作是通过一定的工具和技术将无序的信息组织成一个有序系统的方法。信息组织活动是随着信息数量规模的增长和信息检索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产生和发展的。

2 文献资源建设

在图书馆的流通部主要是收集和保藏以文字为载体的图书这种文献, 以供借阅的, 它是信息表达方式的一种, 文献是作为一种社会信息的存贮和传递的工具产生的。随着文献内容复杂化程度的提高, 数量的逐渐增多, 就需要专门的社会机构对文献进行集中收集、整理和贮存, 以便提供日后的利用, 这种机构就是图书馆。图书或称书籍是一种比较系统完整而又成熟定型的出版物。它的历史悠久, 流传广泛, 数量庞大, 是迄今为止最主要的文献类型。因此, 图书馆产生的直接目的, 就是收集、整理文献, 以提供利用。

2.1 图书馆藏书是社会文献资源的重要部分

文献是作为一种社会信息的存贮和传递的工具产生的。随着文献内容复杂化程度的提高, 数量的逐渐增多, 就需要专门的社会机构对文献进行集中收集、整理和贮存, 以便提供日后的利用。这种机构就是图书馆。因此, 图书馆产生的直接目的, 就是收集、整理文献, 以提供利用。几千年来, 图书馆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 为了适应人类社会知识交流的需要而不断地自我更新, 必变自已的形态, 但是, 图书馆对知识载体进行收集、积聚这一基本功能始终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正是这在功能, 使凝聚着人类智慧的古今中外丰富的文献资料, 得以在图书馆汇集[3]。

2.2 图书馆藏书是社会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部分

图书馆藏书的概念, 包含着两方面含义:

(1) 图书馆藏书是文献, 所谓文献, 就是记录有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如前所述, 文献的载体几千年来不断地变化、发展, 现代文献的载体形态多种多样, 多姿多彩, 所以, 图书馆藏书概念的外延也是相当广泛的。我们使用“图书馆藏书”这个概念, 只是沿用图书馆界的习惯称谓, 只是针对于流通部的工作性质, 实际上, 这个概念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 与传统的“藏书”, 是有很大区别的。

(2) 图书馆藏书只是整个社会文献资源的一部分, 即经过图书馆选择、收集、整理、保存并为读者利用的那一部分文献。图书馆藏书有其开成发展的过程。首先, 它是图书馆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 从庞大的文献群中选择收集起来的。现代文献数量浩如烟海, 类型复杂, 任何图书馆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文献收罗无遗, 而只能依据本馆的性质、任务和读者对象的需求, 选择和收集其中的一小部分。其次, 藏书还要经过图书馆按照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技术规则进行加工整理。再次, 藏书工按一定的体系布局徘列, 并进行精心保管, 以便读者利用。只有具备了上述要求的文献, 才能称为图书馆藏书[4]。

图书馆的藏书是一个发展的文献资源体系。随着知识量和文献量的增长, 藏书只有不断发展, 才具有生命力。不同类型图书馆藏书的类型、范围、重点及发展方向、各有特点、自成体系。图书馆的藏书体系, 要不断补充, 又不断剔旧更新;不断开发利用, 又不断转化为新的文献, 从而形成永不枯竭而浩瀚的文献资源流。

参考文献

[1]张琪玉.情报语言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2]蒋永福.论知识组织方法[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 (1) .

[3]吴慰慈, 刘兹恒.图书馆藏书:补充、组织、控制与协调[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1.

文献信息建设 篇9

文献资源建设 (document resources building) , 是依据文献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任务与服务对象以及整个社会的文献情报需求, 系统地规划、选择、收集、组织管理文献资源, 建立具有特定功能的藏书体系的全过程。它是一定范围内的图书馆及其他文献情报机构对文献资源进行有计划的积累和合理布局, 以满足、保障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的全部活动。

近年来各大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每年均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但是随着外文出版物数量激增及外文出版物价格的不断上涨, 图书馆仍明显地感觉到文献资源建设经费不足。各馆在资源建设中受制于购置经费之困.立足中文资源兼顾外文资源, 导致了外文文献资源建设不尽如人意, 极大地制约了图书馆的整体发展规划。

浙江目前已跻身贸易大省的行列, 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已经到达一个比较深的程度。浙江省的对外贸易一直保持较快速度发展, 并且对浙江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2013全年进出口总额3358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7.5%, 其中, 出口2488亿美元, 增长10.8%;进口870亿美元, 下降1%。出口增幅分别高于全国、江苏、山东、上海2.9、10.7、6.3、12个百分点。出口总额排在广东、江苏之后列全国第三, 经济贸易的往来客观上促使读者对外文文献的认知和了解的需求量必然大增。另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 浙江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科技文化交流必将日益频繁和深入, 外文文献能够反映世界上各学科、各专业最先进的研究动态、科研成果和发展方向, 是读者了解世界、学习国外经验的重要信息来源。外文文献的藏书是否丰富、是否完备, 学科门类是否齐全, 刊物档次的数量是否科学化、合理化都影响着浙江本地的知识经济储备, 影响到学习、研究者的资料搜索信息化程度。

1浙江图书馆外文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现状

浙江图书馆是本区域内主要的藏有较为丰富的外文资料并面向民众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我馆通过多种途径, 有重点地收集国外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 采取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共同保障的馆藏发展策略, 建立起全面发展、重点突出、保障有力的外文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我馆同时也致力于与国际和台港澳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 1994年以机构会员身份加入国际图联, 2000年度获准成为联合国文献资料托存馆;1998年与日本福井县立图书馆缔结为姐妹馆, 2009年与日本静冈县立中央图书馆结为友好馆, 目前与国外和台港澳地区十三个图书馆保持文献交换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国外重要图书馆进行文献资料的交换与赠送, 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种国际书展、出席或举办与图书馆事业相关的国际会议, 推动国际文化交流, 促进国际联系合作, 进而扩大我馆在国际业界的影响。

2009-2011年我馆采集到馆的外文图书共14338册。我馆入藏的外文图书主要是通过购买获得, 还有少量经过交换和赠送的途径获得, 这些图书经过分编加工都提供给读者利用。

外文文献馆藏发展以人文 (社科) 为主, 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程技术为辅, 求精求特色、“小而全”, 形成我馆馆藏特色。文种以英文为主、次以日文、俄文、法文、德文, 其他语种以满足语言学习需求为主要目标。国内出版的外文资料馆藏发展范围如同普通中文资料, 但不购复本, 入藏相应类型外文库室。

这几年我馆入藏的外文图书大套书列举如下:

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

剑桥文学评论系the Cambridge companion

诺顿文学Norton literature

牛津手册Oxford handbook

牛津世界经典Oxford world’s classics (文学)

Wiley出版社for dummies系列书

Macmillan出版社Frommer’s系列书

Lonely Planet

N iels Bohr (尼尔斯·玻尔) Colected Works

2外文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图书增长量

根据2009-2011年三年我馆统计数字, 中文进书量为540176册, 平均年进书量为180059册。外文图书进书量为16726册, 平均年进书量为5575册, 图书增长量为2%, 统计数字显示, 外文进书量偏低, 主要原因是经费不足, 书价上涨所致。

外文与中文构成比

2009-2011年, 三年总进书量556902册, 中文图书占总进书量97%, 外文图书占总进书量3%, 为确保中文资料的采购, 外文图书比例非常小, 年采购原版进口图书仅3000多册, 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只有增加经费,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外文图书按学科分布状况

根据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9月25日入藏“外文图书借阅室”的馆藏记录信息, 通过读者借阅分析, 表1可真实反映这些年来我馆的外文图书入藏利用情况。

利用中图法22大类统计, 根据馆藏分为四大类, 马列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类。统计我馆2010-2012年三年来外文馆藏学科结构比例为, 马列主义哲学占馆藏量的0.06%, 社会科学占馆藏量的80.47%, 自然科学占馆藏量的19.25%, 综合类占馆藏量的0.23%。数据说明, 外文图书自然科学类比例偏低。

3提高浙江图书馆外文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措施

加强外文文献资源建设

图书馆应根据社会需要, 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要做好这项工作, 必须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可通过培训、举办专题讲座、深入调查等形式, 拓宽知识面, 提高外语阅读能力。制定完善采访工作规则, 在订购外文图书时, 严格按采访程序操作。新书入库流通后, 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追踪调查, 认真研究读者的反馈信息。只有这样, 通过高质量的文献资源建设, 才能为文献的利用提供较好的基础条件。

加强外文图书的宣传报道工作

文献信息建设 篇10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NSTL) 是根据国务院的批示于2000年6月12日组建的一个虚拟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 成员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工程技术图书馆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 网上共建单位包括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在专业方面覆盖了理、工、农、医四大领域, 是我国最大的科技图书文献资源网络服务系统。

2000年12月26日, 由NSTL组织建设的NSTL网络服务系统正式开通, 向全国用户提供科技文献检索和全文提供服务。为了充分利用NSTL丰富的科技文献资源, 经国家科技部批准, 黑龙江省科技情报研所于2005年11月1日建成东北第一家NSTL镜像站——哈尔滨镜像站 (http://hrb, nstl, gov.cn:7001/index, html) , 并正式对外提供服务。自建站以来至2009年, 哈尔滨镜像站共发展各类用户2813户, 系统访问量7万人次, 全文下载量达到2267篇。通过几年来的镜像站服务, 积累了丰富的文献服务经验, 为建设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的文献服务支撑系统奠定了基础。

2 黑龙江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系统

为了加强黑龙江科技创新能力, 2009年9月黑龙江省科技厅建成并开通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 (以下简称创业平台) 。其中科技文献服务系统是由黑龙江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根据创新平台总体建设目标和要求, 在哈尔滨镜像站的基础上, 整合订购的数据库资源建立的黑龙江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系统 (以下简称文献服务系统) 。

自投入使用以来, 文献服务系统暴露出科技文献数据单一, 不同数据库各自独立, 不能跨库检索, 检索系统不规范等问题。黑龙江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经过一年的努力, 完成了文献服务系统的改造升级工作。升级后的科技文献系统, 实现了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互联互通, 拥有更加丰富的文献资源, 引进了万方数据、中国知网CNKI、维普期刊数据等著名数据库, 自建了新兴产业战略情报数据库、重点产业发展动态数据库, 企业创新创业数据库, 拥有更加丰富的文献资源, 俄罗斯科技信息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 文献资源种类涵盖了期刊、专利、标准、图书、会议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科技成果、统计数据、专家信息、政策法规数据等3000万条。在系统功能上, 实现了强大的文献资源“一站式”统一跨库检索, 使用非常方便, 用户只需登录服务系统, 就可方便快捷地检索到所需之科技文献信息。系统还增设了原文传递、代查代借、定题服务、自助定制、科技查新、科技评估、参考咨询等个性化得服务功能, 突出了人性化, 操作性更强, 实现了网上资源提供的互动, 是一个让全省科技人员都能共享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系统。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 文献服务系统检索服务8333次, 文献下载、全文传递等3303次。自2005年11月哈尔滨镜像站建立至2010年11月, 共发展各类用户3715户, 系统访问106500人次, 全文下载量4957篇[1]。

3 黑龙江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发展前景

为了进一步完善文献服务系统的功能, 不断提高全省科技信息资源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为全省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性、持久性科技文献信息支撑于保障, 黑龙江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制定并正在实施《黑龙江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发展规划》 (见下图) 。我们期待文献服务系统不断发展壮大, 为黑龙江省科技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检察文献信息咨询服务模式初探 篇11

关键词:检察文献 信息咨询服务 知识服务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图书馆文献服务应从单一指导用户查找相关文献,向充分开发和利用文献的知识服务模式转变。知识服务是指从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按照人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炼知识,并用来解决用户问题的高级阶段的信息服务过程。其特点在于,它是一种面向知识内容和解决方案的服务。信息咨询服务是知识服务的一种基础形式。信息咨询服务以信息媒体中的信息资源为对象,结合特定用户的信息需求,以信息开发为手段,利用各种参考工具、检索工具及有关文献,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浓缩、转换与创新等一系列工作,为用户检索、揭示、提供文献及文献知识或文献线索。

一、检察文献服务支撑模式现状

国家检察官学院图书馆的检察文献服务一直以来都以馆藏特色实体文献以及外购数据库为支撑,主要提供单向的文献查询、获取服务,缺少信息反馈与互动性。中国检察文献中心力争在整合各种特色资源的基础上为整个检察系统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包括电子平台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个性化服务、文献深度开发特色服务等。

信息咨询服务在国内主要公共图书馆和高校、科研院所图书馆中已较为成熟,但在大部分专业图书馆才刚刚起步。截至目前,检察文献信息咨询服务模式的探索已有两个具代表性的实例:

1.职务犯罪研究文献目录收集。以国家检察官学院职务犯罪研究所整理的《职务犯罪研究文献目录收集框架》为导引,利用国家检察官学院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中国知网、国家图书馆等平台,检索从1997年至今的相关专著、优秀博硕士论文、核心期刊论文,并按职务犯罪研究的四个板块提交索引目录与原文,为职务犯罪研究所编写《职务犯罪前沿问题研究综述》做好基础性工作。

2.《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资料汇编。以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整理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主要问题清单》为导引,利用文献中心馆藏资源及外购数据库电子资源,检索相关论文和图书,并从中筛选有价值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汇编。最终汇总了206本图书,788篇论文,按主题分为26个一级文件夹,下含图书目录索引、论文目录索引和论文,报送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专班”参考。

二、构建检察文献信息咨询服务模式的现实必要性

检察理论研究是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先导,理论研究离不开大量的检察文献资料。曹建明检察长指出,检察文献中心的成立为更好开展检察理论研究搭建了一个很好平台,要借助这平台加强检察理论研究,多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建成全国最有影响的检察理论研究基地和专业化的检察智库。检察文献中心要面向全体检察理论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的查询、检索服务,不仅是储存文献资源的场所,更要成为发掘、创新和应用检察研究成果的平台。因此,检察文献信息咨询服务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在完善图书馆服务功能和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的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和准确的服务。

三、检察文献信息咨询服务模式构建

(一)确定服务内容

根据检察系统用户的具体需求和检察文献的资源特色,结合初步实践经验,检察文献的信息咨询服务可包括:定题检索、专题资源库、文献综述等。

1.定题检索。根据用户的科研需要,对用户事先选定的主题,利用关键词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文献跟踪检索,把经过筛选的最新检索结果,以书目、索引、全文等方式提供给用户,为用户提供从课题前期调研、开题立项、项目进展中和成果验收全过程的文献检索服务。

2.专题资源库。根据用户需求,系统收集用户关注领域国内外相关专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等文献信息,加工信息资源,提供二次文献或全文,辅助建立专题、专项数据库或数字产品。

3.文献综述。依托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法律专业背景的咨询人员,根据用户需求,在全面检索文献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进一步整理和加工,并加以分类、总结,撰写文献综述。

(二)服务对象和范围

1.服务对象。初期以国家检察官学院内设科研机构和教职工为主,模式较为成熟后,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推广至学员以及其他检察系统内人员。

2.服务范围。检察系统内的研究课题,初期以服务国家检察官学院内课题为主。

(三)服务流程概览(用户)

1.规则制定。为更好服务用户、厘清权责关系,制定《检察文献信息咨询服务规则》,并附《信息咨询服务申请表单》。

2.服务申请。用户提出服务申请,填写信息咨询服务申请表单并提交,检察文献中心工作人员与申请人须做有效的双向沟通,商定检索完成时间、检索结果提交方式、参与人员保障方式等。

3.成果提交。工作人员按用户要求方式提供服务,最后向用户提交索引或全文等形式的成果。

4.建立咨询档案。对咨询工作完成后,工作人员通过登记用户基本信息和联络方式,记录咨询起止日期、内容,提交资料的名称、形式、来源、文种、数量及采用的技术手段,用户对咨询的反馈,并附原始检索式。咨询档案一方面备以查阅、统计和总结,另一方面可作为衡量咨询服务质量的依据。

(四)服务技术方法及细节要求(检察文献中心)

受理咨询时,工作人员通过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初步了解用户要求。受理后,工作人员对课题情况、用户要求做具体调查。确定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和方法,如选择检索工具(电子数据库)和参考工具书,确定检索标识、检索途径、检索方法、进一步提取关键词和编写检索式等。在用户所需文献来源范围内进行检索,每种来源范围独立成表。将获得的结果直接通知用户,检验效果,听取反映,以便修正检索方案,进行深查或再查。经过一系列文献调查、查找、鉴别,获得用户需要的文献或文献线索后,进行登记、汇总、整理、编排,按照申请人列出的索引项及其他索引要求编制索引表。答复咨询的方式,依课题性质和用户需求而定。或直接提供答案,介绍有关参考工具书;或提供专题书目与二次文献资料;或直接提供原始书刊资料、文献复制品;或提供网址。

四、构建检察文献信息咨询服务模式的几点要求

(一)人才储备

检察文献信息咨询服务涉及到检察各类文献的收集、管理和运用,不仅涉及检察理论、检察史,也涉及图书馆学、档案学、文献学、目录学等许多方面。故而检察文献的信息咨询服务对服务提供者的素养要求极高,最好同时具有法学与图书情报学专业背景。中国检察文献中心可采用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方式,培养图书馆员把众多分散的检察文献收集好、管理好、运用好,最大限度发挥文献的价值。

(二)合作交流

树立共建共享发展理念,加强行业内交流合作。从资源建设到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都必须秉承“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充分利用开放获取资源和其他高校图书馆、档案馆、法学会图书馆、研究所图书馆等馆藏,最大限度满足用户信息咨询需求。

(三)专题数字馆藏建设

文献信息建设 篇12

基本概念梳理

“文献”这一术语已经普遍被人们使用和传播, 尤其是图书情报学专业。那么究竟什么是文献呢?在我国, “文献”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八佾》中:“夏礼吾能言之, 棺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 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 则吾能征之矣。”后代诸多学家对“文献”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解释, 普遍认为“文献”是指书本的记载。目前随着社会发展, 文献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目前文献一词已成为各种知识载体的总称了。

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概念的研究, 由于研究角度不同, 概念也比较丰富。潘淑春认为“由过去单一的物理馆藏演变为物理馆藏和虚拟馆藏相结合的新的布局模式。虚拟馆藏中将收入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信息机构的信息资源, 因此, 在形式与内容上原有的文献资源, 实际上已成为文献信息资源”。由此可看出, 文献信息资源拥有不依附于人的物质载体, 一般认为文献信息资源是将信息用文字、数据、图像、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在特定载体上。

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使用, 文献信息资源的载体日益多元化, 声频型、视频型、光盘型等电子资源相对问世, 打破了纸质文献资源一统天下的局面, 图书馆也逐渐重视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和数字文献信息资源越来越多, 逐渐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主要形式。

而且随着网络普遍利用, 人与人之间基本上是零距离交流,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藏储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物理空间, 它逐渐扩展到整个网络上, 出现了网络虚拟馆藏资源。在这种情况下, 人类可以通过入网、购买、联机等方式就可以使用图书馆的资源, 不用像过去那样只有到图书馆才可以使用图书馆的资源, 从而使得图书馆信息资源传播速度更快, 传播范围更广, 利用率也大大提高。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目前, 在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局限于馆内纸质文献信息资源。特别是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的普及, 大量电子资源和数字资源的海量涌现, 很多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 通过一定方式, 如购买、共享等, 使用馆外网络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也不例外。在网络环境下, 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 整体水平已经有所提高, 并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取得的成就

高校图书馆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备条件, 是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 教育部把高校图书馆建设高校图书馆是学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 特别是高校把教学、科研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以后, 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性已经引起高校的重视。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基础设施, 如馆舍、设备仪器等相对比较先进, 网络畅通, 为读者提供了文献信息资源设施保障。

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在计算机出现以前, 读者只有到图书馆才能使用图书馆的资源。但往往因为一些其他原因, 致使读者到馆时间有限, 从而导致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不太高。网络出现后, 高校图书馆在重视纸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同时, 也重视数字化资源如电子文献和网络文献等的建设, 读者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访问图书馆, 并利用图书馆的资源, 从而节约了读者时间, 更加便于读者使用, 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 数字化资源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读者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复本的需求, 节约了图书馆成本, 方便更多人的使用。

建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规章制度

高校图书馆存在历史悠久, 有关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规章制度也不少。在网络环境下, 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文献信息数量大、读者需求多样性等变化, 因此, 高校在进行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时, 要考虑到学校的发展目标、教学科研的需求, 并指定一些规章制度, 确保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并举, 确保重点, 突出特色, 以便形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已普遍建立起适合自己发展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规章制度。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 在网络上涌现大量信息资源, 读者只需通过网络, 点动鼠标即可获取一些适合自己的信息资源。而随着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 高校大学生数量多, 而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存在一定滞后性, 往往不能全面满足读者的需求。甚至一些高校为了扩大图书的馆藏量, 就开始盲目地采购各类图书, 只在乎数量, 没有考虑到质量。从而使得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缺乏科学的建设规划。

另外, 在网络环境下, 为了更多的读者能够使用本馆保留下来的优秀纸质文献资源, 图书馆往往想将这些文献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 以便能够在网络上使用, 而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同时还要涉及版权保护和电子信息传输许可等一系列问题。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

网络环境的形成,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 使得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结构也由此发展到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共存的局面。两种馆藏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因此各馆要针对各自特点及读者的实际要求, 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

正确判定印刷型文献资源和电子资源的建设比例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读者开始学习使用数字信息资源。数字信息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方便了读者。但还有很多读者习惯于阅读纸质文献信息资源, 因此纸质文献信息资源仍是高校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因此作为高校图书馆, 要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和教学科研任务, 根据学生的需求, 来判定读者需要什么样的资源, 印刷型文献资源和电子资源的比例如何, 使得既能突出专业化和特色资源, 又能提高专业化服务, 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多途径让读者主动参与到文献资源建设中

图书荐购是图书馆最常用的读者参与信息资源建设的形式, 主要有书目勾选、电子邮件推荐、表单式荐购等方式, 以书目勾选和表单式荐购最为常见。在当今信息化时代, 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的荐购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高校图书馆要根据读者的需求和满意度, 提供多种适合读者的文献资源荐购途径, 如开通图书馆微信、微博、邮箱、QQ群、读者意见簿等, 以畅通读者交流渠道, 让读者参与到文献资源的建设中, 使读者与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

统一著录标准

上一篇:Nisin下一篇:DNS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