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医学专业(精选8篇)
救援医学专业 篇1
近年来, 世界各地灾难性事件频繁发生, 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1]。培养救援医学专业人才, 提高人类应对紧急医学事件的能力, 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当务之急。为顺应时代发展与现实需要, 2004年重庆医科大学率先在全国医科院校设立了救援医学专业, 我急诊医学教研室主要承担了该专业的教学任务。救援医学的专业特点要求救援时既能迅速融入国际支援团队又能外出参与国际救援任务, 这就要求这些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 能熟练应用外文进行专业对话交流与沟通。因此, 对救援医学学生开设和推进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日益凸显。《急诊医学》是救援医学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 本教研室从2009年开始尝试对我校救援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实施《急诊医学》双语教学, 取得了预期效果, 现总结如下。
1救援医学专业学生特点
当今, 在灾害和灾难层出不穷且有愈演愈烈的严峻现实面前, 社会对救援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是必然的。但救援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医学科学, 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尚不能完全被学生所充分认识。该专业学生普遍认为: (1) 本专业今后的发展定位不如临床医学明确; (2) 毕业后寻找工作更困难; (3) 要考取研究生更不容易。鉴于此, 学生有学习积极性不够、专业自豪感不强、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等特点, 因此, 如何正确把握救援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2 《急诊医学》双语教学实施方法
2.1 授课对象
我校2006级、2008级救援医学专业方向的学生, 学生人数分别为103名和98名, 2007级救援医学专业同学因到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故未实施双语教学。
2.2 教学方法
按授课内容设计教案, 并课前将英文讲稿交予学生预习;应用英文课件, 但对重要关键的专业术语用中文标注;教师采用中英文结合讲授的教学模式, 但英文讲授不少于50%。
2.3 教学手段
急诊医学是一门跨专业、跨学科的新兴临床医学专业, 往往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内容, 其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能综合所学各门系统学科的理论知识, 去分析解决危及病人生命或亟待解决的急症病痛[2]。因此, 笔者在教学中始终以“病人急、病情急、病人家属急、医生应急切处理”这4个“急”为主导, 在传统教学方式之外, 适当引入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PBL教学法) 。如讲授心肺复苏时,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同学提问:何为心跳骤停?如何判断?如何进行心肺复苏?教师针对问题进行相应解答, 通过解答问题传授相应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 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对病人急诊病情的综合判断能力, 使其心肺复苏抢救操作更加准确。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刻认识到疾病抢救成功与否与病情的综合判断、抢救时间、操作流程密切相关, 越早争取时间抢救, 成功率就越高。
2.4 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本门课程的考试来完成, 考试采用试卷问答形式。试卷中选择题、填空题占40%, 简答题占30%, 病例分析题占30%。卷面上中英文题比例各占50%。考试结束后应用试卷分析软件对考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3体会与思考
3.1 需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
双语教学老师不仅需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 还需要具备扎实的外语基础和口语表达能力。由于客观历史原因, 本教研室90年代前毕业的师资口语普遍较差, 专业外语则基本为只能读不能讲的状态, 所以较难胜任双语教学。对此, 我教研室采取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措施, 用以下方式强化师资培养: (1) 重点选择90年代后毕业的硕士、博士作为双语教学的主要师资, 并指派他 (她) 们对前者进行“一对一”帮扶; (2) 分批组织双语教学老师参加重庆医科大学举办的英语提高班; (3) 增加青年教师外派出国进修的名额; (4) 听取外籍专家来院讲学; (5) 选派双语教学骨干教师参与英语讲课比赛等。通过实施以上有效培养方案, 能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业务素质、英语口语水平和英语表达能力, 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3.2 准确把握学生的英语水平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
3.2.1 让学生充分认识双语教学重要性。
我校的课程设置是在大学四年级为救援医学同学开设《急诊医学》, 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英语水平和自学能力。但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发现, 由于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在实际听课和学习中效果相差较大, 并且学生普遍对专业的英文名词术语表达感觉较难。针对这种情况, 老师努力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让其充分理解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从而克服畏难情绪, 从思想深处接纳双语教学。在此基础上, 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程度, 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2 选择适宜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选择适合我国语言环境的双语教材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3]。由于本学科目前尚无统一的双语教学教材, 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增加了教、学的难度。老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国情需要, 参考国内外资料, 编译了本门课程的双语教学教辅教材, 教材力求重点突出, 语言表达“原汁原味”。老师授课完全以此为蓝本, 充分保证了学生预习、复习皆有书可寻, 保证了教学效果, 提高了教学质量。但由于时间较仓促, 可能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我校正组织相关专家重新完善和编写, 以期尽早供教学使用。
摘要:为顺应救援医学国际化趋势, 在救援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和推进《急诊医学》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2009年尝试对救援医学五年制学生进行双语教学, 取得了预期效果。同时体会到, 还需在师资培养、教材选择及提高学生积极性等环节上进一步加强, 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救援医学专业,急诊医学,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武秀昆.应急医学的基本内涵与发展定位 (J) .中国危重病医学, 2011, 23 (7) :386.
[2]吴梦茹.PBL教学法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J) .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 (5) :1059-1060.
[3]金丹, 戴照福.医学院校物理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索和思考 (J) .教育论坛, 2011, 8 (18) :140-141.
救援医学专业 篇2
国际知名汽车道路救援企业安联全球救援(Allianz Global Assistance,简称AGA)认为,这一市场伴随着中国汽车销量的迅速提高,自2010年以来,也得到了迅猛增长,越来越多的汽车用户正深切感受到汽车道路救援服务的重要性。在2011年12月,安联全球救援举办的“2011道路救援体验日”上,安联全球救援中国首席运营官金卡罗介绍说:“我们的道路救援小组2010年共接听了75万通客人求助来电。截至到2011年9月份,道路救援小组共接听了74万通客人来电。”根据这些年的道路救援数据统计发现,救援的需求不仅仅来源于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有68%~70%左右的救援需求是来自于这些大城市以外的地区。更广的范围、更复杂的救援情况要求国内的道路救援应该能提供更加便捷、专业的服务。
不过现实情况并不乐观。金卡罗说,这么广的服务区域,对道路服务的运营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他们就是要通过高效的组织架构提供完美的服务,要针对来自客户的救援需求能够做出快速的反应,通过自己建立起来的组织架构,内部的流程,迅速地,高效地,而且安全地能够向消费者提供服务。
对于一家专业的道路救援企业来说,需要有几个支柱:
第一是运营平台,即呼叫中心,它是整个运作的基础,第二是覆盖全国的服务救援网络。安联全球救援目前已经能在全国900多个城市和地区提供救援服务,并跟国内很多救援服务机构保持紧密合作。第三是要为运营平台和救援网络提供相应的流程和系统,将呼叫中心、服务网络和消费者三者有效串联起来。除了这三大支柱以外,还要有实现这三大功能所必不可少的培训系统,以及其他基本环节等,例如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等。
救援医学专业 篇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徐州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在校部分救援医学专业的大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我校图书馆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了关于救援医学专业及户外运动课程在医学院校开展的现状与重点内容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为本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徐州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28份,回收528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528份,有效率100%。
1.2.3 访谈法
对在救援医学专业开展户外运动课程的可行性通过电话的形式与面对面的交流走访了这几所大学的相关学者,并就救援医学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救援专业开展户外运动课程的可行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从而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 救援医学专业开展户外运动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户外运动课程在救援医学专业开展的必要性
这些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户外运动课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备受在校大学生的喜爱,从它丰富且饱满的知识内容上可以看出,户外运动课程包含了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门的学科理论,并且在其每项内容上都对各个学科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弥补了传统学校体育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不足之处,丰富了我国传统体育课程的内容。此外,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深挖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化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国家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动下,将救援医学专业与体育学科的户外运动课程更好的交流融合,可使医学生对本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开阔了医学生的专业理论视野,它是户外运动专业与救援医学专业的完美融合。户外运动中所包含的救援知识对医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身心健康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也对我国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2 户外运动在救援医学专业开展的可行性
2.2.1 救援医学专业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户外救援技能
我国的救援医学专业从现有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其源于急诊医学专业,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拥有较完整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特别是在近几十年以来我国遭受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及玉树地震等自然灾难后,通过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的救援医疗队伍在灾难发生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急救,从整个灾害的救援过程突显出救援医疗队伍掌握着精湛的应急救援技术。而诸如心肺复苏、外伤包扎、骨折三角巾固定等应急救援技术也经常应用在户外运动实践课中,它极大的丰富了户外运动课程的内容,使救援医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大自然的过程中提高身体素质,培养顽强的意志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救援专业技术水平。
2.2.2 救援医学专业中体现出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户外运动课程中的团队合作一脉相承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给我国人民带来的伤痛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当灾难降临的那一刻起,我国的救援专业人员在面临自然灾害时依旧勇于拼搏,团结合作的精神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支持与信赖。团队合作指几个独立的个体或小团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和信念,在实践中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才智形成整体的合力来达到共同目标的奋斗过程。因此,在救援医学专业中,团队合作的精神要求救援人员必须有统一的思想,精诚合作来应对突发事件,而这种团队合作正是户外运动课中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如在户外运动野外登山实践中,当团队准备攀爬一座山峰时,队员之间需要相互配合踩点,选择好有利的岩架进行定点,然后利用绳索技术进行越线攀爬,在此过程中队员之间必须密切配合才有可能完成这项带有刺激危险性的任务。所以说,户外运动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很好的锻炼。
2.2.3 户外运动课程体现出的“健康”课程理念激发了医学生的学习兴趣
“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毫无疑问的成为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思想。户外运动作为一门新型的体育课程,从其内容上来说极大的丰富了传统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超越了传统体育课学生身体活动的时空范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了放羊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充满好奇感,使参与者在挑战大自然的过程中体验到一定的乐趣及培养顽强拼搏的精神。作为救援医学专业的学生,本身承受着巨大的学科压力,需要掌握的医学理论知识较多,日常的课余活动时间就少之又少,由于长时间的脑力劳动,缺乏锻炼,使身体极度的疲劳出现精神萎靡等现象,最终使身体素质迅速的下降影响到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在救援医学专业开展户外运动课程可以医学生提高医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3 救援医学专业开展户外运动课程的现实意义
3.1 救援医学专业开展户外运动课程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从笔者梳理的有关户外运动定义可知它是在空旷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充分的利用大自然的条件进行身体活动的一种运动方式,持续时间长且强度适中,可使心肺功能增强。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
通过对这几所医科大学生问卷调查回收情况得知,78%的救援专业的医学生喜欢户外运动课程,他们认为通过户外运动实践课可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使身体各项机能的指标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耐力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同时也增长了见识,扩大了自己的视野,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户外运动课程提高了自己的心理应激水平。学生通过定向运动与徒步课的锻炼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力,心理上承受的抗压性增强,使长时间积累的焦虑、压抑等情绪得到了很好的宣泄。而28%的学生表示虽然喜欢这项运动,但是对它的安全问题还是有所顾虑,所以,开设户外运动课程也需要作好学生的安全问题。因此,户外运动确实能够提高医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3.2 有助于提高救援医学专业学生的应急救援技能与合作精神
笔者通过梳理当前我国救援医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得知,尽管我们的救援技术水平在这几十年里有显著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尤其是救援专业人员缺乏特殊的救援技能。当灾难来临的那一时刻,当空中救援与地面救援路段受阻后,如果救援专业的人员能够掌握一些户外运动课程中的绳索升降技术、攀岩技术等,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救援,从而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此外,户外运动课程中很多项目的完成是需要两人或以上的团体配合来完成的。所以,救援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参与户外运动课程中不仅使救援技能得到巩固与提高,而且在此过程中学会了团队合作的精神,这也是救援医学专业学生所应该培养的团队合作精神。
3.3 有利于培养医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与人际关系能力
正如笔者在前文中所提到过医学院校学生学业压力比较大,很少有时间进行社会交往与人际之间的沟通,这样的现状无疑使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缺乏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但户外运动课中很多项目都需要与他人互动合作的活动方式来完成,例如攀岩要求参与者彼此提供保护,漂流救生筏则需要团队共同协作才能成功。实际上,户外运动课中很多项目的顺利完成都是对医学生掌握社会技能的一次很好的锻炼。户外运动课的交叉学科性更能体现出它的社会性,学生们通过参与户外运动实践课有机会相互了解对方,从而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往能力。
4 结语
当前时期,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浪潮的背景下,户外运动课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救援医学专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为户外运动项目中本身包含的救援技能也正是医学生所掌握的应急救援技能。同时,医学生在户外运动课的学习过程中也提高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了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力,对救援医学专业的学科发展以及医学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经验。所以在救援医学专业引入户外运动课程的可行性也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精神。
摘要:针对我国救援医学专业发展的现状以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为背景,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将户外运动课程引入到救援医学专业,旨在为救援医学教育的改革以及高校体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户外运动,救援医学,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徐昉.浅析我国救援医学教育现状和改革方向[J].医学教育探索,2008,(6).
[2]徐昉.我国救援医学教育改革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8,(10).
[3]周长江.论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定向运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2(2):51-53.
[4]刘文武.传统武术进人我国学校系统的必要性及其途径研究[J].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l(1):98.
核化生医学救援装备现状与发展 篇4
未来战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量的高技术武器用于战场,杀伤破坏能力空前增大[1]。同时随着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核事故、化学污染及恐怖主义事件频发,对公共安全产生巨大威胁。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核化生防护及医学救援,不断加大这方面的研究,相继研制并装备了一大批新型核化生医学防护及救援装备,大大提升了本国应对核化生突发事件的能力。我国政府及军队高度重视核化生防护及救援,出台了许多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此方面的法规及条例,同时加大核化生防护及救援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救治体系和系列装备,捍卫了国家安全,下一步需继续把握这方面的发展趋势并进行深入研究。
2 国外核化生医学救援装备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1 侦检技术与装备
生物和化学毒剂侦检技术主要包括以各种光谱、质谱、离子迁移谱为代表的物理学手段和以免疫学、基因组学为代表的生物化学手段等2大技术流派。
新加坡国防科技研究院研制出一套便携式生化战剂检测装置,能在户外大规模检测民众是否受到生化战剂袭击。这套称为“灵鼻”的户外检测装置由一套以电池作为电源的隔膜抽吸泵、便携式阅读器和便携式盐水清洗器组成,便于装箱,易于运载,易于操作。“灵鼻”利用专用的化学检测剂,能在0.5 h内迅速检测90多人,并能当场诊断出哪些人已受毒气所害,需要送往医院治疗,其敏感度达到实验室水平。
美国海军陆战队和陆军装备一种轻型“三防”侦察系统——M21改进型轻型远距离化学毒剂检测仪,也可用于无人驾驶的飞机上。除远距离检测仪外,还有定点检测仪,是一种对联接战场上各种传感器的软硬件设备进行合理配置的多用途一体化化学毒剂检测仪器,可将这些设备用有线、无线电系统联接起来,接收它们输入的信息,把其变成“三防”信号,然后可与任何通信系统相连接,使这些信号快速转化成数字化信息。巴基斯坦目前装备的一种M93A1狐式车载式“三防”侦察系统,能为陆军提供规避沾染侦察和远距离检测能力。为加强侦军能力,M93A1“三防”车将携带M21化学毒剂报警器和远距离检测仪,其红外检测系统可检测出5 km范围内的神经性和糜烂性毒剂。
2.2 洗消技术与装备
洗消装备按洗消方式可分为:
(1)物理洗消,主要通过使用清水或空气进行高压冲洗。
(2)化学洗消,主要利用与毒剂能产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如活性炭进行洗消。
(3)生物洗消,主要利用生物技术合成的物质,可以在分子水平破坏毒剂的分子结构,使之没有毒性,是目前正在发展中的方法[2]。按照洗消载体可分为个体洗消和集体洗消。
芬兰研发的2种MAVA洗消设备为便携式个体洗消装备。MAYA200型乳剂喷雾器用于紧急情况下的装备及人员洗消,配有背带以适于越野携行,可以以背包的方式携带。全部材料均经过芬兰防护部队认可并可在从极地到热带的各种气候条件下使用。可以在其自带的容器内部进行液体搅拌,适用多种喷嘴及液体,可根据液体的粘性选择喷嘴,通过手柄加压或机械压力泵加压。MAVA300型便携式淋浴装备是核化生条件下用于人员洗消的便携式淋浴装置。产品采用铝质构架,其质量不超过50 kg。2人通过把手可轻易地携带,搭建和包装均简便、快捷。1人在全身防护的情况下,可以在5 min之内将其搭建或重新包装完毕;使用方便,即使是在没有操作手册的情况下也可简便使用;具有清晰的部件,在艰苦的条件下也容易搭建;野战条件下,人员着全身防护衣可不用任何工具便能将其搭建。
法国UTILIS公司的移动洗消单元(MODEC)为集体洗消装备,有3种型号:SDCl5可用于热带地区的整体洗消或用于医院的预洗消;MDC50可用于大量伤员的洗消,也可用于各种地形、有机体的洗消;TUNNEL可用于城镇、港口、建筑物等的洗消。MODEC单元优点是可用于轻伤员和重伤员的洗消,能减轻后勤保障负担;可用于民间大量伤员的洗消(每个单元可容纳几百名伤员);可在任何温度、任何环境下进行洗消;可避免污染物传播给医护人员和其他人员;可防止污染物大范围扩散;通过水资源供给系统和减压系统可及时有效地去除核化生污染物;为了尊重个人隐私,可通过2个阶段完成全身洗消程序;安装非常迅速,在指定地点15 min内可完成安装;帐篷内配有供暖系统和空调;洗消和伤员分类可同时进行;可在冷、热环境下使用。
2.3 防护技术与装备
防护技术与装备主要分为单兵防护和集体防护2种。
美国TIAX公司研制出一种可防生化战剂伤害的特殊“护肤霜”。该防护霜为喷雾式,涂抹后可免受各种化学和生物战剂的伤害,战时可有效提高士兵抵御生化战剂伤害的能力。
美国猎人公司生产的FFA400-100核化生正压集体防护系统为紧凑型、全天候、便携式正压核化生战剂过滤系统,能够为流动式或永久式掩蔽部提供高达400 ft3(1 ft=0.304 8m)的清洁、安全的空气。可叠放运输,可为流动指挥掩蔽部、医疗掩蔽部以及永久性掩蔽部提供正压防护。FFA400-100正压防护系统的模块化设计允许多个单元按照需要组合成大于400 ft3的组合模块。底部防滑框架结构可容易地将2个单元堆叠在一起,使系统的运输或安装占地面积达到最小化。FFA400-100正压防护系统由1台送风机、2套M98型200 ft3气体和微粒过滤装置组成。发动机设有1个集成闭合开关和1个过载安全保护装置,额定400 ft3气流可以通过送风机进风口处的手动气流流量调节阀进行调节。FFA400-100正压防护系统的额定气流为速率680 m3/h,气流阻力为1 617 Pa,系统压力为2 24l Pa;外形尺寸:长1 346.20 mm,高784.35 mm,宽723.90 mm,质量107 kg;托架采用铝质材料,系统动力为50/60 Hz。
2.4 救治技术与装备
美国研制的M113A4型救护车用于核化生条件下的伤病员救护,车内装有“三防”过滤系统、生命支持系统及降噪装置,具有先进的数字化接口和网络通信能力。美军研制的M2A0型救护车,由M2A0(BFVs)装甲战车改装,可适应沙漠和暴风环境,能够与作战部队保持同步。车上安装环境控制装置和Braley A3气体微粒过滤装置,可适应核化生环境。可运送4名卧姿伤员或4名坐姿伤员和3名工作人员,配置氧气、吸引、急救等装备,并可实施途中监护。德国研制的SCHALL方舱式医院可在核化生条件下用于伤病员救护,其基本单元为6 m方舱,可根据需要随机组合,60~700张床位,可合理无限扩展。可以和帐篷方便连接,连接部分支架可以在不同宽度和长度范围内调节。该方舱医院具有三防功能,是德军现役装备,在伊拉克战争中曾使用过,捷克和保加利亚都曾装备。能够抵御任何天气和气候影响。
2.5 信息技术与装备
美军《化学兵2010年构想》(CV2010)将化学兵部队定位于支持美军《陆军2010年构想》和《2010年联合作战构想》。CV2010的重点是满足未来对部队的防护与信息主宰需求,即指在战场纵深和全方位作战环境中防护部队的能力以及不间断的收集、处理、分发信息流的能力。为美国化学兵部队21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化学兵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CV2010明确了美军核化生数字化建设指导思想,即以未来化学兵的能力需求为牵引,采用最先进技术完成21世纪化学兵部队在装备、部队结构、作战理论等方面的转变,以期在未来战场上,通过准确感知威胁(sense)、适当塑造战场(shape)、有效的防护遮蔽(shield)、保持持续战斗力(sustain)(简称“4S”),最终达到《2010年联合作战构想》所要求的全维防护的目标。
2.6 发展趋势
国外核生化医学救援装备主要以如下技术作牵引:
(1)侦检技术特别是传感器技术。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MEMS)技术、纳米技术将高速发展,应用该技术的传感器具有体积微小、成本低、可靠性高等独特优点,使侦检装备不断小型化。发现和利用新效应,比如物理现象、化学反应和生物效应,发展新一代传感器。加速开发新型敏感材料,微电子、光电子、生物化学、信息处理等各种学科各种新技术的相互渗透和综合利用,有望研制出一批先进传感器。微观探测及遥感技术不断发展,激光、红外、超声波等技术不断应用,监测范围及参数极限不断突破。传感器智能化发展,具有自补偿、自校准、自诊断、数值处理、双向通信等功能[3]。同时,机器人、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侦检中,可探查人无法触及的区域。
(2)洗消新技术及新装备涌现。洗消方式不仅局限于物理、化学,现已逐渐扩展到生物等领域,洗消药剂已突破化学反应或化学中和的局限,生物酶、生物合成物质等可有效去除有害沾染,且对人体损伤小。洗消装备多样化发展,从单兵洗消装备到集体防护洗消装备不断更新,车、舱、帐篷等高机动性载体通过建立正负压和运用良好的滤毒设备,能保持内部舒适的微环境。同时新型防护材料正朝轻便、耐用、穿戴舒适方向发展。
(3)信息技术大量应用于核化生医学救援中。完善的救援信息网络、通畅的信息交互、信息化的指控能节省大量的救援时间,这对应急救援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及时挽救大量的生命。
3 我国核化生医学救援装备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3.1 救治体系流程概况
三防医学救援流程[4,5]及展开布局如图1所示,搜救队位于污染区(热区)搜寻伤员,分流站和洗消、紧急处置站位于半污染区(温区),经过洗消或处置后再到分类站,从而确定是否急救、后送还是进行二次洗消。
核化生医学应急救援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安全卫生标准》和《核与放射事故干预及医学处理原则》,其救治体系流程为:
(1)迅速赶到事故现场,建立临时医疗站。医疗站位置:上风向,距离事故点(污染控制区)50~100 m,当风向发生改变时,应及时调整医疗站位置;进入污染区域或辐射源区之前,按照规定佩戴和使用个人剂量计;如果需要的话,应穿戴个人防护用具;污染控制区边界和安全边界由防化部队划定,其中污染控制区和污染控制检查点由防化部队和医学救援队防护组共同控制,除现场抢救队员和现场担架人员外,一律不得进入;安全边界由公安武警部队控制,许出不许进。
(2)第一时间进入事发区抢救伤员。
(3)快速对伤员进行分类。评价包括外剂量评估及病分类诊断和内污染检查与评估。各分区对每名伤员均需指派1名医护人员,负责填写伤票、向下一个医学处置点护送伤员、并向下一个处置点同职责的医护人员交接伤员和伤票(该医护人员可以返回上一医学处置点执行相同的任务)。简单的分类方法:(1)有损伤症状、其他损伤和(或)烧伤的伤员,应在适当医疗处理后立即送往相应的专科医院;(2)无症状但有常规伤和(或)烧伤的伤员,应送往可进行相应治疗的专科医院;(3)可疑症状人员,不需要立即医学救护,但需要立即进行剂量评估;(4)未受伤但受污染或可能污染人员,如果可能,需通过测量和评价污染程度;(5)确信没有损伤和无伤害人员,一般可自行离开,但有时应提供医学随访以保证初次评价的正确,并能更准确地评价剂量。
(4)对重伤员进行紧急医学救治。沾染检测、去污或其他控制污染的措施可在救护车上进行,但不能干扰对患者的及时医治。
(5)对污染者进行去污处理。洗消区靠近防化部队负责的装备洗消站,包括伤员洗消通道和非伤员洗消通道,细分为伤员接收区(污染物质收集和污染检查)、洗消区(划分全身淋浴、担架伤员洗消、眼睛洗消、头部洗消等功能区)、洗消后处理区(污染控制检查和更衣);去污(非伤)人员包括经洗消后污染检查达到要求的从污染控制区撤离出来的公众以及完成任务后的医学应急人员和其他应急人员。
(6)对人员的伤害(内、外)进行初步评估。
(7)尽早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当医学情况不需要紧急住院治疗时,不要让可能被污染而未进行污染检查人员离开现场;不要在污染检查前从现场带走任何可能有污染设备和物品;如果不得不紧急离开现场,尽可能合理地执行污染控制程序。
(8)将伤员及时后送到各相关指定医院进行专科治疗。
(9)做好临时医疗站和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在危险工作条件下(高热、火灾、烟雾等)有可能需要对应急人员进入事故现场前后进行适当体检。
(10)环境、生物样品的采收集。
3.2 装备体系现状
我国核化生医学救援装备体系不断健全,侦检、洗消、防护、救治装备正全面发展,关键技术正被不断突破,但具有自主产权的装备还相对较少,尖端的技术还掌握在几个发达国家手中。特别是侦检装备和技术相对落后,许多装备没有国产化。
我军对核化生医学救援高度重视,涌现出微生物采样箱、防化医学救援箱、核应急医学处理箱、生物检验车、生物安全试验室、洗消车、洗消帐篷、生防急救车、生物诊检箱组等装备,在重大突发、安保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以下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1)侦检技术及装备较发达国家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
(2)大规模群体高通量洗消类装备有待进一步研制,目前的洗消帐篷、洗消车、洗消挂车较难满足大规模群体伤员快速洗消。
(3)装备信息化程度需进一步加强,在整个应急救援中,虽每救援环节有子系统,但没集成整体的信息系统,这种“树烟囱”式发展很难发挥效用。
3.3 发展趋势及展望
当前,我军根据演习和实战任务,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适合国情的科学救援体系流程和完善的救援装备体系,制定了在应对各种核化生突发事件中救援的预案,组建了“三防”医学救援大队,并研制出系列装备,新研的核化生机动检测平台在奥运、世博安保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国内各研究机构和企业加大了这方面自主技术的开发,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创新,努力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核化生医学救援装备。
我国核化生医学救援将朝以下几个趋势发展:
(1)生物技术是将来核化生防护的主要方向,研制新型生物酶或合成物质可以有效减少或去除核化生沾染[6]。
(2)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国产化是紧追国际核化生医学救援先进装备的便捷手段,争取在侦检、防护、洗消等关键技术与装备上有所突破。
(3)系统规划,进一步完善核化生医学救援技术与装备的体系建设,在应对核化生突发事件时,能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保障力。
4 结语
核化生医学救援关乎国家安全和百姓安危,其装备以实用、高效为原则。跟踪国内外前沿技术,提高研发水平,解决关键技术,是核化生应急救援装备研制的重点。同时充分利用好现有装备,是核化生应急救援的关键。
摘要:介绍了国外核化生医学救援(主要包括侦检、洗消、防护)技术及装备现状,分析其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阐述了中国核化生医学救援的救治流程,对其技术及装备现状进行剖析,得出了国内核化生医学救援装备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为国内核化生医学救援装备的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化生医学救援装备,洗消,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孙海,王东胜,尹宗江.军队机动医疗分队展开布局与工作流程[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3.
[2]王运斗.核化生医学防护装备相关体系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1):63-66.
[3]范茂军.传感器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26-29.
[4]GBZ113-2006核与放射事故干预及医学处理原则[S].
[5]谢苗荣.灾害与紧急医学救援[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5-60.
救援医学专业 篇5
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病员救治的72 h黄金时间至关重要。但在许多应急救援行动中(如汶川、芦山地震),出救点多、救援任务重、队伍机动难,因此科学合理的医学应急救援资源调度是提高应急救援效能的关键。在既往医学应急救援行动中存在的问题:(1)缺少整体优化调度,有的地方多支救援队伍蜂拥而上,有的地方缺乏救援力量;(2)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的救援点由于没有及时安排救援,伤病员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严重影响了伤病员的及时救治,甚至造成伤病员不应有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大大制约了应急救援效能的发挥。
如何能根据汇总的现场伤病员信息,将可供调度的救援力量合理部署到救援点,形成基于救援现场与救援资源相匹配的救援任务优化调度方案,提供指挥决策人员下达调度命令,从而充分发挥应急救援效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现有文献较多是研究应急救援的方案[1,2,3,4],鲜见利用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描述、分析、解决救援资源优化调度决策的研究[5,6,7]。针对医学应急救援中的医疗救援队伍和出救点匹配的优化调度问题,可应用0-1规划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求解,提出供指挥决策人员参考的最优调度方案。
1 应急救援任务的优化调度模型
1.1 救援任务调度流程
基于应急救援任务调度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可将医学应急救援任务优化调度问题描述为图1所示的流程。
首先对灾害现场的伤情、伤势、伤类和已投入救援力量等各类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确定救援任务类型(如地震、水灾和战争等),从可供指挥中心调度的救援资源中列出满足救援需求、同时具有救援时间窗口的救援力量。其次,根据上述确定的调度资源和救援需求,建立相关的救援任务调度数学模型并求解,确定救援任务的时间安排和救援力量分配的优化方案。最后,根据调度模型求解的结果分析和评价完成救援任务的能力和效果,下达调度命令。
1.2 调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1.2.1 模型假设
( 1 )所有应急救援任务都必须安排得到执行 。
( 2 )一支救援队伍可安排到任何一个救援点 。
( 3 )一个救援队伍不同时在2个救援点作业 。
(4)救援时间包括救援队伍挺进时间和救援实施时间。
1.2.2 数学模型构建
假如有m个不同的救援队伍,存在n个不同救援点的救援任务)。xij表示决策变量,xij=1表示第i个救援队伍执行第j个救援任务,xij=0表示不安排第i个救援队伍执行第j个救援任务。tij表示第i个救援队伍执行第j个救援任务所需的时间。
当m≥n,根据应急救援的基本原则,要求总的救治时间最短,从而使得整体救治最优,则有目标函数
根据假设(1)对任意给定救援任务j,必有一个救援队伍负责其救援工作(若某地区救援任务需多个救援队伍,则将救援任务j进行细分),则有约束条件
根据假设(2),由于医疗队伍充足,每个医疗队在所接受任务最多一项,因此有
最后根据假设(3),救援时间必须满足
综合(1)~(4),医学救援任务的优化调度模型为
式中, t( 1 )ij为第i支救援队伍到达第j个救援点所需时间, t( 2 )ij为第i支队伍对第j个救援点实施救援所需的时间 。
当m<n,每个救援队伍至少要承担一项救援任务,为了均衡工作量,将救援任务尽量平均分配给每个医疗队伍,因此(3)改为:
式中,[n/m]为高斯整数。
如果每个医疗队有一定的工作量限制,则增加如下约束:
则,模型变为:
1.2.3 模型求解
根据模型(5),我们设计了求解算法,该算法能得到全局最优解,流程图如图2所示。
2 应用示例
2.1 m≥n 案例
某地区发生了泥石流灾情,救援任务分为5项,分别是A、B、C、D、E,可选择的救援队伍共有6支,编号为1、2、3、4、5、6。为了使所有救援耗时最短,首先对5项救援任务的大约耗时、地理位置、预判的救援效果和可用救援资源进行分析,通过数据预处理确定每个救援队伍能够处置的任务及救援时间见表1。
h
注: Inf 为该救援队伍不能执行相应的救援任务
将表1中的数据代入模型(5),并按照图2所示的求解算法编程求解[8,9,10],求得的结果为x15、x34、x43、x51、x62取值为1,其余变量为0,目标函数为23。即:救援队伍1执行任务E,救援队伍3执行任务D,救援队伍4执行任务C,救援队伍5执行任务A,救援队伍6执行任务B,救援队伍2不参与救援任务,共计救援耗时23 h。
2.2 m<n 案例
若救援队伍有3支,救援任务5项,每个队伍有相应的救援能力限制(工作时间),各任务的救援时间见表2。
h
将表2数据代入模型(8),求解,结果目标函数为32,x11、x15、x22、x23、x14取值为1,其余变量取值为0。则安排救援队伍1执行任务A和E,救援队伍2执行任务B和C,救援队伍3执行任务D,总耗时32 h。
由此可见,无论救援队伍多于还是少于救援任务,按照0-1规划模型求解均能得到最优的调度方案。
3 结语
救援医学专业 篇6
1 现代灾难的新特征
现今人类活动的范围和领域空前广泛, 从陆地到海洋, 从地表到地下, 从地球到太空, 都布满了人类的足迹。因此, 和古代相比, 现今人类不但遭遇灾害的机会和范围大大增加, 而且承受的灾害种类也越来越多, 灾害具有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双重特点。除了地震、火山、洪水、台风以及战争、传染病 (瘟疫) 等传统灾害外, 伴随人类的资源开发等又出现多种新的灾害, 如矿山采空塌陷、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海水 (咸水) 入侵、工程事故以及化学污染、核污染与核泄漏等。这些新的灾害与传统灾害交织在一起, 构成更加庞大的灾害系统, 对人类产生更加严重的威胁和长远影响。2009年首份《减少灾害全球评估报告》显示, 亚洲受到的灾害冲击尤为严重。全球在灾害中丧生者数量最多的10个国家中, 有9个是亚洲国家。联合国减灾署在日内瓦发布报告说, 2011年全球发生重大自然灾害302起, 2.06亿人受灾, 至少近3万人丧生, 造成3, 660亿美元经济损失, 近半数自然灾害发生在亚洲, 85%的死亡和75%的经济损失出现在亚洲。2010年, 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 090亿美元。
在日趋恶化的灾难现状中,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战争加剧环境灾难。近十多年来由于军事技术的迅速革新, 不断发生的地区性军事冲突和局部战争, 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和深重灾难。非核军事打击可以造成毁灭性地质灾难。例如, 2001年10月美国发动对阿富汗战争, 大量使用威力巨大的炸弹, 诱发了大地震, 造成1, 000多人死亡, 几万人无家可归[3]。这样的地质性灾难不仅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而且给灾难救援及灾后重建工作增加了无法预测的难度。
2 灾难医学救援
灾难医学救援 (Disaster Medical Rescue, DMR) 是灾难发生后, 相关部门或人员对受灾群体进行的医学援助。由于灾难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等特点, 把握时机、及时进行医学救援是使整个灾难救援过程获得主动性的关键。按照救援 (学) 界的常识, 地震等地质灾害发生后, 在72小时期间, 灾民的存活率随时间的消逝呈递减趋势。通常在第一天 (即24小时内) , 被救出的人员存活率在90%左右;第二天, 存活率在50%-60%;第三天, 存活率在20%-30%。72小时后, 被埋者的获救率仅有2%。尽管如此,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保罗·奥尔巴克博士指出, 所谓的“黄金72小时”也要依据灾民的体质和伤势以及环境因素而定。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国家安全”的概念范畴主要集中在军事安全上。近些年来随着大规模自然性及非自然性灾害等非传统性安全因素对国家利益逐渐构成威胁, 世界各国日益重视军队应对自然灾害等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特大洪涝灾害、雪灾、地震等, 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始终是国内抢险救灾的突击力量。200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了《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 为军民携手减灾救灾提供法律保证。它的颁发, 对军民合力救灾意义重大而深远。但我国至今尚未形成固有的灾难医学救援保障系统, 有学者分别对军队临时性协调合作保障模式、军队协同式紧密结合保障模式、军地一体化保障模式进行评价探讨[4]。然而无论哪一种模式, 都离不开人民军队的协同保障。我国军队在国际灾难援助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02年向阿富汗提供救援物资以来, 中国军队已23次执行国际人道主义物资援助任务。因此, 具备军事素质的不同层次的专业灾难医学救援人才必将在我国未来的灾难医学救援中发挥骨干力量。
3 灾难医学救援人才的培养
3.1 灾难医学救援人才培养现状
与国外很多大学专门设立灾难医学系, 备有专门的教材、专著和课程设计相比, 我国灾难医学教育体系基本还是空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开设灾难医学的课程, 绝大多数医务人员也没有接受过灾难医学的教育。对灾难医学的理解, 大多数尚停留在“急诊救护”的片面认识阶段, 缺乏系统性的了解。
目前军校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依据不同的专业类型、学位、学制等而有所不同, 但是军校医学生既是军人又是医学工作者的双重身份, 决定了他们必将在未来的灾难医学救援中不可避免的承担重要角色, 也使得军医大学在培养灾难医学救援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国际灾难医学教育体系的发展, 笔者认为灾难医学及救援等相关内容至少应作为军校医学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进行系统的讲授。灾难医学是急诊医学、预防医学以及灾难管理三种学科的交叉学科。有学者对军医大学本科学员灾难医学知识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 发现学员对灾难基本知识、急救技术及灾后传染病的预防和处理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 但对灾难医学管理及灾后心理援助相关内容的认知情况普遍较差[5]。
3.2 教学改革建议
通过以上对灾难的特点、灾难医学救援现状以及我国灾难医学救援人才培养情况的简要分析, 笔者结合军医大学承担训练任务的特点, 就全面培养军校医学生灾难医学救援的基本素质,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由于灾害的不可预知性、不可抗拒性以及造成的毁灭性后果, 灾难救援人员在整个救援过程中, 面临着体能及心理应对的巨大考验。因此, 院校教育培养未来的灾难医学救援人才, 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不可忽视, 是保证救援过程顺利实施的前提。尤其应注意的是, 目前军医大学的本科生生源年龄已步入“90后”。“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自幼在家庭的呵护和父母的宠爱中成长, 在遇到困难后容易产生挫败感, 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有报道社会转型后的中国大学生已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其心理障碍的比例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23%上升到90年代的25%, 近年超过30%。灾难的发生及救援对人造成的心理压力和创伤比平时更加严重。因此, 如何将心理素质的锻炼和培养融入军队院校的系列教育中, 使得学员能够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应对平时战时的复杂情况, 并能达到自救互救, 是当前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有报道指出部队通过拓展训练设备提高部队抗压能力, 官兵通过适应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 不断突破心理极限锻炼抗恐惧能力。笔者认为, 教员也可借鉴相关的心理培训项目, 并结合灾难医学具体救援内容进行施教, 可望达到训练目的。
巩固急救技术等基本知识的训练。初步急救知识和技能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和心搏呼吸骤停的现场心肺复苏术等。这些知识的普及率, 往往代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国际上许多国家 (地区) 非常重视基本急救知识和技术的普及培训。美国已有超6, 000万人次接受心肺复苏的培训, 包括2-3年一次的复训。我国香港地区也十分重视心肺复苏的普及培训, 其普及率远远超过了总人口的10%。据了解, 军医大学学员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学员都进行过急诊急救技术的教授和培训, 但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 急救技术的实施过多依赖于先进的仪器设备, 使得现场急救的可行性较差。近来有报道美军军医在前线救治伤员时, 重新发掘一些老技术的价值, 如采用改良的止血带, 取得了不错的实效。因此, 在针对急诊急救技术的培训时, 教员和学员都应重点把握“原理的讲授和理解”, 从而达到以不变应万变。此外, 急救知识和技术的普及掌握不能仅仅局限于临床医学专业学员, 而应面向军校所有医学生, 并可通过定期的技能比武和交流达到全员急救水平的提高。
注重提升自身救援管理协调能力。灾难救援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成功的实施灾难医学救援, 涉及到人员、物资等多方面资源的调度和协调, 离不开急诊医学、预防医学以及灾难管理这三种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就军校医学生而言, 在接受灾难医学救援培训时, 也需注重自身救援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协商, 有了这样的全局意识和团队精神, 才能在灾难救援中形成一股合力, 提高救助效率。鉴于此, 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对灾难救援中涉及的相关学科都应有所了解, 确保关键时刻不犯常识性错误。根据专业特点, 军医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员, 在灾难医学救援过程中理应起到一个指挥者的作用, 对他们救援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是更高标准、高要求。
建立健全灾难救援实践模拟平台, 提高军校学员的实地救援能力。在专业理论知识培训的基础上, 定期进行实地模拟灾难医学救援是提高现场灾难医学救援效果的有效方式。然而, 实地演练受人员、时间、场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可行性较差, 适用的人群范围较窄, 目前主要是针对承担救援任务的专业人士 (如急诊、消防等) 进行的。军医大学定期举行卫勤演练, 无可置疑的成为锻炼学员实地救援能力的主要方式。当然, 卫勤演练可以根据演习目的和内容, 联合不同军种、不同医学专业进行联合卫勤演练, 增加演练难度和不确定性, 从而提高实地模拟的真实性。
此外, 除了现场模拟的方式, 还可以通过软件开发, 进行灾难医学救援桌面推演, 在达到模拟实地演练的同时增加学员的学习兴趣。2007年3月1日, 国际减灾战略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ISDR) 公布了一套名为“阻止灾难”的电子游戏 (游戏网站:http://www.stopdisastersgame.org/en/) 。游戏分为三个难度等级, 主要内容是在一个特定的地点拯救生命。游戏界面友好, 深受用户喜爱, 但适用对象为9-16岁的儿童。此外, 国外也有适合于成年人的用于灾难急诊救护培训和娱乐的电子游戏, 如Emergency Room:Disaster Strikes等, 该游戏的内容主要侧重于急救, 没有整合卫生防疫及灾难管理的内容。以上两种软件各有优缺点, 笔者认为软件的开发可以以上述两种游戏为蓝本, 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 如根据灾难医学概念增加相关模拟内容等。
总之, 在我国尚未建立灾难医学教育体系的情况下, 希望以上几点建议可以对培养军校医学生灾难医学救援的基本素质提供帮助。
摘要:全球灾害事件频发, 灾难医学救援受到医学院校的日益重视。军医大学医学生具有军人和医务人员的双重身份, 在未来的灾难医学救援中必将承担重要角色。目前我国的灾难医学教育体系尚未建立, 本文拟从军医大学的训练任务特点出发, 就如何提高军校医学生灾难医学救援的基本素质提出可行的建议, 主要包括加强学员的心理素质教育, 巩固急救技术等基本知识, 提升自身救援管理协调能力, 建立健全灾难救援实践模拟平台、提高军校学员的实地救援能力等, 从而为军医大学实施灾难医学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军校医学生,灾难医学救援,实践
参考文献
[1]曹广文.灾难医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11:1-2.
[2]高宏伟, 胡役兰, 刘淑红.医学救援培训教育在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重要性[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1, 6 (8) :738-739.
[3]吴晓江.现代战争加剧环境灾难的新趋势—访国防科技大学谈利兵副教授[J].世界科学, 2003 (9) :10-12.
[4]辛阔林, 徐昕明, 张雨龙, 等.灾难医学救援保障模式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8, 15 (10) :921-923.
救援医学专业 篇7
军队地震医学救援应急卫勤统计是在强烈地震发生后, 军队卫勤机构快速对灾区伤亡人数、卫勤救援力量配置、实施医疗救治、卫生防疫、药材保障等相关数据的搜集、处理、分析、评价、共享与发布等[1]它对军队地震医学救援卫勤决策和指挥协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川芦山4·20 7.0 级强烈地震发生后, 军队医学救援应急卫勤统计由于存在通信不畅应急统计信息化平台不完善、统计报表不统一、信息共享不全面等不利因素, 影响了卫勤统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因此亟须搭建一套集信息上报、传输、存储、汇总、分析、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军队地震医学救援应急卫勤统计平台 (以下简称应急统计平台) 。
1 需求分析
军队地震医学救援应急卫勤统计有4 个特点 (1) 医学救援部队面临着道路受阻、通信不畅、大型通信设备无法进入灾区实施保障等困难, 导致统计信息获取困难[2]。 (2) 救援力量多且来自不同单位, 难以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统计汇总渠道和机制, 统计信息共享性差, 统计结果利用率低[3]。 (3) 统计项目繁多、统计量大、统计周期短、数据更新快、查询上报频率高。 (4) 部分统计信息涉密。根据以上4 个特点, 对应急统计平台设计有4 点要求: (1) 应急统计平台主系统要求按B/S (浏览器/服务器) 结构设计, 这种结构统一了客户端, 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 简化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 同时便于各医学救援力量统计机构的协调统一以及统计信息的共享。 (2) 移动上报终端的统计上报软件要求按C/S (客户端/服务器) 结构设计, 通过它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 将任务合理分配到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来实现, 降低了系统的通信开销[4], 保证在通信不畅的情况下移动上报终端可独立完成统计填报工作。 (3) 移动上报终端要便于随身携带, 不受灾区通信设施损毁影响, 适用于野外恶劣条件, 基于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及互联网络等成熟通信技术, 在通信渠道上设置加密设备或通过专网专线 (如军事综合信息网) 进行统计上报。 (4) 在中心数据库设计上要求采用兼容性强、 安全性高的数据库软件, 具备数据实时与异地备份、 恢复及灾难恢复等安全措施, 科学合理设计表单, 方便数据的增加、修改、删除及查询。
2 总体设计
2.1设计目标
应急统计平台是军队应急卫勤指挥信息系统的一个业务分支, 是卫勤机构在强烈地震后进行医学救援卫勤统计的信息化平台, 在军队参加地震医学救援行动中, 通过此平台可实现卫勤信息远程上报、快速传输、海量存储、分级汇总、科学分析、全面共享等功能, 大大提升了应急卫勤统计效率, 从而加大了对应急卫勤指挥的辅助决策能力[5]。
2.2 应急统计平台设计框架
应急统计平台由移动统计上报系统、 应急卫勤统计主系统及应急卫勤信息数据库、 远程应急卫勤统计客户端构成, 同时留有与医院信息系统相连的数据接口[6]。 应急卫勤统计主系统及应急卫勤信息数据库为应急统计平台的核心部分, 统计人员可以应用此系统, 通过卫星通信网、移动通信网或军事综合信息网等, 实现对下级统计信息及移动上报信息的收集、存储、汇总、分析以及下发统计要求和系统管理等功能;主系统设计的医院数据接口可以保证统计信息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实现统计信息实时共享, 提高应急医疗救治能力;远程应急卫勤统计客户端可为统计人员提供统计信息的查询、上报、共享等功能, 统计人员可以应用浏览器, 通过卫星通信网或军事综合信息网登录应急卫勤统计主系统实现以上功能; 移动上报终端通过卫星通信网或移动通信网与应急卫勤统计主系统相连, 统计人员通过此终端接收上级下发的统计要求, 上报统计信息。 详细设计框架如图1 所示。
2.3 工作流程设计
统计工作从应急卫勤统计主系统发布统计表开始, 在远程客户端应用浏览器, 通过网络登录主系统, 填报统计信息, 填报完成后自动存入应急卫勤信息数据库; 在移动上报终端登录终端内安装的统计上报软件, 接收主系统打包下发的统计表, 解析后填报统计信息, 软件自动将填报好的统计信息打包, 通过卫星通信网或移动通信网上传至主系统, 主系统对打包信息进行解析后, 存入应急卫勤信息数据库;主系统可以访问数据库, 实现统计信息的汇总、分析、上报及共享等功能。 详细统计流程如图2 所示。
2.4 数据库结构设计
应急卫勤统计数据库根据“军卫一号”数据库中医疗、药品、物资等相关统计内容, 结合应急卫勤统计实际情况, 设计4 个表: (1) 应急卫勤力量统计表:包括医疗队、防疫队数量、人数、装备、部署等内容。 (2) 医疗工作统计表:包括医疗队、医院接诊、收治、手术、前接、后送等内容。 (3) 药品器材统计表:包括品种、数量、价值等内容。 (4) 卫生防疫及心理救援统计表:包括消杀面积、心理咨询人次、宣教资料等内容。根据统计需求不同可随时增加内容。应急卫勤统计信息具有涉密性, 必须严格控制数据库的访问权限, 无论采取有线还是无线的传输模式, 都必须采取软、硬件防火墙及加密手段, 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3 功能模块设计
3.1 应急卫勤统计主系统设计
应急卫勤统计主系统包括用户管理模块、 信息填报模块、统计分析模块和信息传输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包括用户注册、用户登录及注销和用户权限管理功能;信息填报模块包括统计信息填报、信息汇总和信息审核功能;统计分析模块包括自定义查询、自选项分析和自动生成图表功能;数据传输模块包括信息打包上传、信息打包下载及数据包解析功能。 主系统功能模块如图3 所示。
应急卫勤统计主系统采用B/S结构设计, 主系统通过浏览器向远程统计用户端发出统计报表, 远程统计用户通过浏览器在线填报;远程统计用户通过浏览器对主系统中的统计信息进行查询请求, 主系统对请求进行处理, 将用户所需信息返回到浏览器。 而其余如数据请求、加工、结果返回以及动态网页生成、对数据库的访问等工作全部由Web Service完成。 B/S架构程序具有分布性强的特点, 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数据统计、查询、修改等业务处理, 其维护简单方便, 只需要改变服务器程序, 即可实现所有用户的同步更新。
开发平台为Java EE6 (JDK) 7u21[7], 开发工具为Eclipse, 数据库应用Oracle 11g[8], 服务器操作系统为Windows Server 2003, 客户端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系统前台采用JSP网页模式, 后台采用Oracle数据库, 采用JDBC (java database connectivity) 来连接数据库。
3.2 移动上报软件设计
移动上报软件基于Android系统进行设计, Android系统拥有丰富的类库, 同时开放性和兼容性好, 利于移动上报软件在移动设备上的安装和与其他系统之间的连接[9]。 该软件包括用户登录、信息填报和信息传输3 个功能模块以及本机SQLite数据库。 用户登录模块限制了软件的使用权限, 只有授权用户才允许登录使用移动上报软件进行信息统计上报, 保证统计信息的安全性及准确性;用户通过信息填报模块, 解析上级下发的统计报表数据包, 进行信息填报并将填报信息打包;信息传输模块基于移动通信网络或卫星通信网络, 实现了数据包的接收及上传功能;本机SQLite数据库用来存放已接收的统计报表及填报的统计信息, 保证用户在无网络环境时进行离线填报并保存相关数据, 以便后续操作。 移动上报软件功能模块如图4 所示。
移动应急统计上报系统采用 (C/S) 模式设计, 开发平台为Java EE6 (JDK) 7u21, 开发工具为Eclipse+ADT (Android Developer Tools) [10], 移动终端数据库为SQLite, 移动终端操作系统为Android 4.0。
4 结语
应急统计平台是应急卫勤统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套信息化工具, 为统计人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上报及统计途径, 为决策人员提供了及时准确的统计信息。 本文根据军队地震医学救援应急卫勤统计的特点研究并设计的应急统计平台, 具有开放和可扩展的系统框架, 可在今后的应急统计工作中, 根据不同的应急统计特点对此平台进行功能扩展, 并通过预留的数据接口与应急卫勤指挥信息系统相连, 逐步完善, 使其成为军队应急卫勤指挥体系的重要卫勤统计决策平台。
参考文献
[1]叶宗盛, 陶立新.卫勤统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警医学, 1997, 8 (1) :13-15.
[2]彭兴, 喻德友, 叶淑香, 等.对军队遂行多样化军事 (救灾) 任务中的应急通信保障思考[J].四川兵工学报, 2009, 30 (2) :122-124.
[3]蔡竞.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统计工作的思考[J].中国应急管理, 2009, 3 (12) :12-15.
[4]百度百科.B/S与C/S软件设计结构[EB/OL].[2013-05-16].http://wapbaike.baidu.com.
[5]蒲卫, 陈宇行, 刘运成, 等.军队应急医疗救治指挥信息系统研究与实现[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1, 18 (8) :737-738.
[6]吉亚力, 陈宇行, 胡呈炜.后方医院应急救治信息系统研究与设计[J].中国数字医学, 2013, 8 (3) :32-34.
[7]Java EE6[EB/OL].[2013-05-16].http://www.oracle.com/technetwork/java/javase/downloads/index.html.
[8]Oracle 11g[EB/OL].[2013-05-16].http://www.oracle.com/technetwork/database/enterprise-edition/downloads/index.html.
[9]杨丰盛.Android应用开发揭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35-36.
救援医学专业 篇8
1 国内外现状
自2005年开始,美欧等发达国家就开始研究应急医学救援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设区域性的应急医学救援共享信息平台,目前已进入了实施和发展阶段,如美国建成了国家医学救援信息网,实现了国家层面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特别是美军区域信息资源支持决策体系覆盖了美军在全世界的166所医院和588家诊所,为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910万现役军人、退休人员和家属提供数据支持及人员的医疗保健服务。丹麦的红色系统(red system),管理76所医院和诊所,拥有1500台终端机,形成了一套功能完善的医学救援信息管理系统和开发利用模式[1]。
我国应急医学救援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在"9·11"、SARS、禽流感和汶川、玉树大地震等一些列全球灾难后,研究工作已经得到了较大的重视和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在应急医学救援领域不断延伸,目前,我国军、地救援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由于机制和安全等问题,我国军队和地方应急医学救援机构信息仍未完成信息共享和自动交换,仍停留在电话、传真等传统工作模式阶段,大量数据处于分散、独立和无序状态,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我国军地应急医学救援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面临的困难一是缺乏统一规划,各信息系统数据异构,不能有效交换与共享。各信息系统是针对业务应用进行开发的,缺乏对医学救援全局数据的统一规划,导致各信息系统数据异构现象严重,各系统之间数据不能有效交换与共享,未能形成信息资源的整体效应、规模效应,信息资源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二是缺乏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医学救援信息资源分散,信息资源管理混乱,没有建立起医学救援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导致信息资源管理无章可寻,信息资源建设重复浪费影响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与管理,从而造成有丰富的数据,无法利用,理念方法滞后,资源效益难发挥,缺乏先进的利用平台的现状。因此,研究和探索军地应急医学救援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充分发挥军地应急医学救援信息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2 军地应急医学救援信息开发与利用新模式
军地应急医学救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研究,运用信息资源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化方法,立足应急医学救援数据的充分挖掘与利用,利用军地联合、优势互补、数据整合、信息共享、安全保障等手段,研究军地应急医学救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充分发挥军地信息资源效益,提高我国军地联合医学救援能力。
2.1 模式构建
目前,我国有些专家在此领域已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案,但这些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提出科学完善的理论,没有成型应急医学救援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型,手段不够先进,针对性不强,存在军地卫勤资源分布不均匀和利用率不高的等缺点。
针对以上不足,依据"理论模型-数学模型-决策支持系统"的技术路线,基于应急医学救援信息化理论,利用建模工具建立实体-关系(E-R)模型,对应急医学救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模型分析,在信息管理科学理论指导下构建应急医学救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型,对军地应急医学救援信息资源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卫勤资源空间分布优化,制定标准化工作流程、配套制度,最终形成我国特有的军地应急医学救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2.2 数据整合
军地应急医学救援信息资源的整合并不是现有资源的简单相加,而是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一种开放、共享、协作的军地应急医学救援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上整合和集成创新信息资源、激活创新资源、服务创新活动。
军地应急医学救援信息资源整合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和工具将已有信息集合在一起,生成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新信息集合体,实现军地应急医学救援信息的增值。军地应急医学救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研究基于现有软硬件环境,采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整合技术,通过改造和集成现有信息系统,构建军地应急医学救援管理数据平台,完成对医学救援管理数据信息的集成和整合。本方案的数据整合具有信息资源标准化、数据多元化和智能化等特征,使信息资源效益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2]。
2.3 信息交互平台
军地应急医学救援信息平台总体设计是在继承前期建设的基础上,基于现有军地医学救援保障模式和信息资源配置分布,运用信息资源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化方法,紧贴我国应急医学救援发展需求,从整体构架、数据平台、应用机制着手,在统一的适合军地应急医学救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指导下组织实施。
建设应急医学救援信息交互平台首先必须要对现有的网络和各业务子系统进行规范和改造,成型基于军地联合的应急医学救援专网。其次是构建军地联合医学救援信息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可以对各业务体系的子系统起到规范和统一的作用。第三要建设标准数据接口与采集系统,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共享,进一步完成数据的交换和管理,最后是实现数据的利用与发布,即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决策支持和信息发布[3]。
2.4 安全体系
全方位的、整体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反映了不同的安全问题,根据网络的应用现状情况和网络的结构,我们将安全防范体系的层次划分为物理层安全、系统层安全、网络层安全、应用层安全和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是本方案的核心,也是实现目标的基础。军地应急医学救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与应用的安全防护遵循"专网使用、网间隔离、等级访问、双防管控、全程跟踪"的原则。内网采取混合式加密、入侵检测、IP地址绑定、欺骗、VLAN等技术策略进行安全防护,保证数据的安全和防止非法入侵;网间则采用了安装防火墙、网闸、保密机等安全防护措施,从而形成全方位立体防护体系[4]。
2.5 机制探索
军地应急医学救援应在统一指挥机制下,明确军地卫勤机构的工作任务、救治和后送体系、收治范围,确立军队与地方应急指挥、疾病监测、疫情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等各方面的协同方案,建立军地协同处置突发灾难事件的信息交流机制。
标准体系建设是军地应急医学救援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保证,必须在军、地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和制定标准、规范、安全和共享政策,包括明确规定军地救援机构对信息资源提供、维护和索取的权利、职责和义务;建立一整套从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建库到业务应用系统集成、信息发布与服务的完整技术与政策体系,引导和规范军地各部门、各机构进行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和空间化改造,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保障信息安全,用信息手段创新军地应急医学救援管理模式[5]。
3 结束语
该课题首次探索和研究了我国军地应急医学救援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模式,构建了以军地数据中心为基础的信息交互平台,实现了军地应急医学救援信息资源共享、自动预警、辅助决策等目标,以信息化手段提升了我国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为建设我国军地应急医学救援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模式提供了借鉴思路和理论基础,有广阔的推广前景,但在资源规划、信息利用、平台完善、安全防护等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建设。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应急医学救援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军地应急医学救援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思路新模式,并阐述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军地,应急医学救援,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1]刘莉,刘晓辉,李小华.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规划思考,中国数字医学,区域卫生数字化专题,P8-10
[2]张燕萍,我国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综述,情报探索,2008年2月,第2期(总124期),P47-49
[3]顾泰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方案研究,中国数字医学,区域卫生数字化专题,P10-13
[4]樊小玲,区域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建立与应用,中国数字医学第3卷第4期,p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