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2024-07-02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精选11篇)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篇1

随着社会对高层次医学人才需求的增加, 我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从2000年起逐年扩大, 目前该专业在校生已达1 000多人。为更好地开展七年制医学教育, 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我校在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明确定位, 七年一贯, 本硕融通

“七年一贯, 本硕融通”是七年制医学教育的基本原则, 就是坚持“理医结合、文医渗透”的七年连续培养模式[1]。

我校坚持: (1)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行“七年一贯, 本硕融通, 加强基础, 注重素质, 整体优化, 面向临床”的培养模式。一些重要的基础性培养, 如基本技能、学风养成、思想教育、基础知识于七年内有目的、有层次地组织实施。 (2) 充分利用广西大学综合办学的优势, 于第一学年内把学生安排到广西大学进行公共基础课学习, 走理医结合、文医渗透的道路, 这对培养宽厚型、复合型、创新型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十分有利。 (3) 将伦理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开设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课程, 全面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4) 将外语和计算机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加强学生自身现代化建设, 使其掌握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 (5) 将综合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并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基本能力。

2 整体优化, 面向临床

整体优化, 面向临床, 就是整体优化课程体系, 突出临床基本技能训练, 培养具有自身特点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的复合型人才[2]。

(1) 实行通式教育。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要从相对狭窄的专业对口教育转变为通式教育, 即由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转变为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科学知识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的综合素质教育。 (2) 早期介入科研活动。在七年制培养过程中要创造条件, 使学生提早介入科研活动,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于科研实践活动中直接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从而提高科学素质、创新能力。 (3) 加强医学基础课与临床课的相互渗透和交叉, 淡化基础课和临床课各教学阶段的界限。在学生培养过程中, 淡化基础课和临床课界限。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渗透、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渗透;加强医学基础课与临床专业课的交叉融合, 让学生提早接触临床;加强综合能力和临床技能训练, 从而实现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3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3.1 创新课程内容和体系

充分利用我校基础医学综合实验中心和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创新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 (1) 加强基础教育,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将生命实验科学从原有的学科中分化出来, 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有利于加强基础医学与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融合, 扩大学生知识面, 使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同时, 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开设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课程。 (2) 整合与优化现有课程, 促进课程结构综合化。在构建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 避免分割过细、与现实脱节或重复。 (3) 加大选修课比例, 着力培养学生个性。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前提, 选修课则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载体,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在原有选修课的基础上, 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和特长, 开设新型选修课, 并尽力为学生提供套餐式的选择模式, 为其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 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和发展。 (4) 促进课程的国际化, 增强医学教育的国际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要使学科前沿知识在教学内容中得到体现, 并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作为七年制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点。

3.2 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

(1) 改革教学方法, 注重能力培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和交互式教学方法, 逐步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法和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的临床课程教学法, 推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并重的教学模式, 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2) 改革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积极鼓励教师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采用符合教育规律和教学需要的教学手段, 制作适合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需要的CAI课件和视听教材。 (3) 改革考试方法。我校除进行课程考试、阶段考试外, 还举行临床执业医师模拟考试。

3.3 进一步完善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和特点的管理体制

在教育部颁发的七年制医学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中[3], 明确提出医学院校应有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和特点的管理体制。

从2007年起, 我校把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归入研究生学院管理。充分利用研究生学院的教育管理资源, 加强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管理, 使其融入研究生学院浓厚的学术和科研氛围中,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 改革成效

我校2001级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共有学生28人, 其中获得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25人, 占90%;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25人, 通过率为90%;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为100%;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人, 占11%。

我校力争通过七年的临床医学培养, 使学生成为符合21世纪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 具有宽厚的自然科学和生物医学基础理论知识, 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和人际交流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 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柳亮, 罗佐杰, 农汉红, 等.我国医学本科教育评估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9) :5~6.

[2]柳亮, 甘剑锋, 邓砚.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评估现状与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8) :1250~1251.

[3]郭立, 曾诚, 于晓松, 等.我国七年制医学教育教学工作第二轮评估总体报告[J].医学教育, 2005, 1 (2) :1~4.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篇2

一、前言 根据境外中医药人才培养需求及留学生教学特点,贯彻“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临床”的培养方针,按照学校培养留学生以较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能力为主体,以较宽广的医学知识及中医传统文化底蕴为一翼、以较鲜明的中医临床辩证思维为另一翼的“一体两翼”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战略,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学分制实施规定》,特制定本专业教学计划。

二、专业培养目标

(一)本专业培养适应国际中医药科学技术竞争,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系统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并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临床医学硕土专业学位水平的高层次复合型中医人才,毕业后能从事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事业工作,并为他们在中医学教育、科研及中医药事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通过中、西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临床诊疗基本技能课程,以及一定的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较牢靠的中医思维和一定的批判精神,并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发现、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自我知识更新能力和自我发展潜能。

(三)通过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中医传统经典著作阅读能力,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中医思维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逐步树立中医治未病等健康养护理念,并能对公众作中医药相关知识的教育宣传。

(四)不断加强中医药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学习,体现中医药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中医药多学科发展的基本能力和素养。注重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使学生能顺应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趋势,具备跟踪获取专业学术发展信息和基本分析处理能力。

(五)不断加强中医特色人文、道德和身心素养教育,强化医学伦理、医患沟通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环节教学,在培养中努力体现“勤奋、仁爱、求实、创新”的校训,同时通过学生掌握中国传统健身锻炼方法以及中医特色养生的保健手段,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终身锻炼的意识,保持人才发展的平衡性和可持续性。

三、指导性修业年限 修业年限:7年(允许延长至9年)

四、课程设置与基本要求 1

【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分为两大类:必修课类和选修课类。必修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中医汉语、中国概况、中医文体写作、医古文、医学伦理学; 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经典课、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肝病学、中医急诊学、中医临床理论与实践、中医经典临床应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概括、小学期中医临床实践、临床技能训练及实习。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医用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西医内科学、影像诊断学、西医外科学。选修课程: 开设汉语强化类、医学人文类、医学基础类、针推辅修类、中药类、临床类、英语类、科研类等选修课程模块。【基本要求】

1、课程体系结构:完善基本知识构成体系建设,建立集现代科学基本知识、中医基础及临床基本知识、西医基础及临床基本知识、哲学人文科学知识、外语基本工具类知识等为一体的现代中医药教育课程教学体系。

2、“早临床、多临床”实践模式,其具体体现为: 早期接触临床——初步了解中医。学生从第1年专业学习开始,每年在小学期临床指导教师带领下,通过社会(临床)实践、中医四诊训练、方药运用观察等教学方式,激发中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意识。课程临床见习——深入体验中医。在临床理论学习阶段,采取床边教学、案例讨论等,让学生直接接触病人,直接观察常见病、多发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对疾病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初步的专业实践和临床思维技能。临床技能训练——强化中医技能。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中医诊断数字案例库、中医辨证思维人机对话系统、医患沟通技能课程等,进一步强化和规范训练学生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为进入临床实习教学奠定基础。毕业临床实习——进入专业实践。临床实习包括临床科室轮转,临床综述或临床观察研究等。通过实际的临床工作,培养学生对常见病进行基本中西医诊治和初步临床研究的能力。

3、科研思路方法训练:学校为学生开设多项科研方法研究课程,如:科研思路方法课程、医学统计学课程等,鼓励学生参加科学创新项目的招标,旨在提高学生参与科研、学习科研的精神。学生第七学年进入一对一跟导师阶段,除跟随导师进行病房和门诊临床工作外,还将进行毕业课题研究,学生通过开题、中期考核,最终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通过论文答辩和硕士学位评审。

4、经典课程与传承:加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和中医古典医籍课程的教学,克服理论与实际脱离的弊端,根据教学时间安排,系统组织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在具有相当中医学理论水平和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辨证思维和临床实践。

5、中医汉语、古汉语和外语等其他教学环节 加强中医汉语、医古文的教学,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具有顺利阅读中医古典医籍的能力,要求学生达到汉语水平考试六级;开设医学英语、中医英语课程及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五、教学安排和时间分配(见表格)年级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第五学年 第六学年 第七学年 入学教育1第一学期 第一学期教第一学期 毕业实习52第一学期 专科实习周 教学14周 学14周 教学14周 及课题设教学14周 周 第一学期 考试2周 考试2周 考试2周 考试2周 计44周 教学14周 第二学期 第二学期 第二学期 第二学期 考试2周 教学14周 教学14周 教学14周 教学14周 教 第二学期 考试2周 考试2周 考试2周 考试2周 学 教学14周 第三学期 第三学期 第三学期 第三学期 安 考试2周 教学4周 教学4周 毕业实习实践8周 排 第三学期 实践4周 实践4周 培训2周 教学4周 考试1周 考试1周 实践4周 考试1周 合计 42周 41周 41周 34周 52周 40周 44周

六、成绩考核及学位授予 为了检查教学效果,衡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提问、练习、实验、见习、定期测验等平时成绩考核,并以一定百分比计入课程最终考核成绩。临床实习期间,各科实习结束时,必须进行出科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临床基本思维、实践操作技能、医德医风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临床实习一年结束时进行毕业水平考试。3

在临床毕业实习第二年进行毕业专题实习,在科研训练选题后,进行开题、中期汇报和撰写毕业论文,实施毕业论文答辩考核。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学分者准予毕业。同时达到规定的绩点要求及各类综合考试、毕业论文合格,申请学士学位者达到汉语水平考试五级的合格分数线,申请硕士学位者达到汉语水平考试六级的合格分数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工作条例》的规定,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医学硕士学位。

七、指导性教学进程 总学分400分

1、必修课:183.5学分。

2、选修课:要求学生在七年学习期间必须修满58.5学分,3、实践课:158学分。包括学年实践32学分、毕业实习培训2学分、毕业实习52学分、毕业水平考试2学分、中医临床实践拓展20学分、专科实习44学分、开题2学分、中期报告2学分、论文答辩2学分。

4、带“*”为选修课,带“△”为教学实践。一年级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课程名称 学分 课程名称 学分 课程名称 学分 中医基础理论 9 中医诊断学 8 *应用文写作 1.5 正常人体解剖学 7 组织胚胎学 3.5 *基础护理 2 中医汉语

(一)4 医用化学 4 *医古文基础 2 *化学基础 2 中医汉语

(二)4 *中国概况

(二)2 *保健体育(一)3 中国概况

(一)2 *推拿功法(一)1.5 △中医诊法技能训 *医学细胞生物学 4 1 练 *保健体育(二)3 △教学实践(一)7 必修课 20 必修课 21.5 教学实践 8 选修课 5 选修课 7.5 选修课 9 学分指导性分配:必修课41.5学分 选修课21学分 教学实践8学分 二年级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课程名称 学分 课程名称 学分 课程名称 学分 中药学 9 方剂学 8 *中医药膳学 2.5 生物化学 6.5 医古文 5 *沪语 2 生理学 6 病理学 6 *中国医学史 2.5 *推拿功法(二)1.5 *普通心理学 2.5 *医学心理学 2.5 4

△医患沟通技能训*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3 *经络腧穴学 4 2 练

*微生物与免疫 5 *推拿手法学 3.5 △教学实践(二)8 △中药理论知识临 2 床应用考试 必修课 21.5 必修课 19 教学实践 12 选修课 9.5 选修课 10 选修课 9.5 学分指导性分配:必修课40.5学分 选修课29学分 教学实践12学分 三年级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课程名称 学分 课程名称 学分 课程名称 学分 中医内科学(一)7 中医内科学(二)7 *中药炮制学 3 诊断学基础(一)5 西医内科学(一)5 *西医内科学(二)2 影像诊断学 2 西医外科学 4 *中药药理学 2.5 内经选读 4 伤寒论选读 4 △临床技能实训 2 中医文体写作(一)1 中医文体写作(二)1 △教学实践(三)8 △方剂临床应用考药理学 4 医学伦理学 1.5 试 2 *诊断学基础(二)2 *针推穴位应用解剖 4 *刺法灸法学 4 *推拿人体操作 3.5 *医学英语 3.5 必修课 23 必修课 教学实践 12 22.5 选修课 6 选修课 选修课 7.5 11 学分指导性分配:必修课45.5学分 选修课24.5学分

教学实践12学分

四年级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课程名称 学分 课程名称 学分 课程名称 学分 中医外科学 6 中医儿科学 3.5 △毕业实习培训 2 金匮要略选读 4 中医妇科学 5 针灸学 7 温病名著选读 4 推拿学 6 中医各家学说 4 *中医英语 3.5 *英语听说 3.5 *推拿古代文献 2 *针灸各家著作 2 *中医眼科学 3.5 *针推治疗学 5.5 *中医耳鼻喉科学 3.5 *中医伤科学 4 必修课 23 必修课 16.5 毕业实习培训 2 选修课 12.5 选修课 15 选修课 0 学分指导性分配:必修课39.5学分 选修课27.5学分 毕业实习培训2学分 五年级 5 毕业实习52学分,毕业水平考试2学分。六年级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学课程名称 学分 课程名称 学分 课程名称 分 中医临床理论与实践 △中医临床实践拓展中医肝病学 2.5 3 16

(二)(二)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概中医急诊学 2.5 3 括 中医临床理论与实践 3 *中医信息检索 2

(一)中医经典临床应用 2.5 *针灸学研究进展 2 *医学统计学 2.5 *中医临床肾脏病学 2 *科研思路与方法 2.5 *中医妇科理论与实践 2.5 *循证医学 2 △中医临床实践拓展

(一)4 必修课 10.5 教学实践 20 必修课 6 选修课 7 选修课 0 选修课 8.5 学分指导性分配:必修课16.5学分 选修课15.5学分 教学实践 20 第七学年 专科实习及课题设计44周(共计50学分:专科实习44学分,论文设计开题2学分,课题中期汇报2学分,论文答辩2学分)。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篇3

【关键词】 七年制医学生;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及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传统的实验室和实验教学方法及内容已无法满足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需要。针对目前实验教学的现状,必须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掌握先进的实验操作规程,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综合性大学在七年制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了我们医学教育所面临的全新课题。在优化七年制医学生教学实践中,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实验教学作为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的交融点,对于七年制医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七年制医学生教学中我们对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课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将其作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加强基础知识与临床相联系

实验教学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2]。实验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实验的实际操作能力,以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自学自立的能力。

1.1 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七年制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课的教学中适当的加入一些自己动手的实验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是对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进一步验证和理解,因此我们与七年制医学生一起在实验室中建立了家兔血吸虫病动物模型,学生以此模型为基础,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和方案,以此来验证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同时在具体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如何让七年制医学生记住不同的寄生虫病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我们采用出思考题的形式,由学生自己先归纳总结,并组织师生一起讨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及其实验结果分析, 使他们对日本血吸虫在人体内的发育过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加强了对其致病特点的认识和实验基础能力提高。

1.2 基础知识与临床的联系 作为一名七年制医学生,现在所学的知识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今后的医务工作做准备的,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时地加入一些临床病例,这样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拓展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临床见习尽早接触临床和面对病人,有利于他们正确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能力。加强七年制医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相联系, 会提高学习兴趣,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没有切身感受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实验课的设计和操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真正从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2 培养实验能力和提升创新意识

目前的实验教学一般都是由教师先讲课,提出实验要求,然后按教材上给定的实验步骤来完成实验,这种教学手段单一,实验内容滞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我系对七年制医学生实验教学中,在不增加学时、不减少原有实验内容的情况下,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

2.1 综合性实验项目 教师制定综合性实验项目,七年制医学生可按选定项目着手进行准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实验准备和预实验工作,按教学进度最终完成综合性实验。在理论课学习和综合性实验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和总结,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实验基础能力,也进一步调动了他们自学和探索未知的积极性。

2.2 创新性实验项目 完全由七年制医学生自己提出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设计方案,方案涉及的范围可以比较广泛,包括寄生虫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也包括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根据七年制医学生设计出来的创新性实验方案,由老师与七年制医学生共同讨论,可以选取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操作,也可以是选取整个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我们认为此种形式的创新性实验设计,开拓了七年制医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严谨的科研素养。

3 科研综合能力的培养

科研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七年制医学生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2]。经过一系列制定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设计的教学过程,七年制医学生们亲历了文献检索、写综述、立题、开题、预实验、正式实验、结果记录、数据统计分析与论文写作等基本的科研过程,整个实验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动脑思考,发挥主动学习的精神,极大地提高了七年制医学生综合科研素质。

通过多年的改革与尝试,我们欣喜地发现七年制医学生们对这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喜闻乐见,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人体寄生虫学的学习兴趣,也能更自觉地关注各类病源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与教师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探讨,有效提升了科研素质,也为七年制医学生未来高素质医务人员的培养作了创新性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 刘建民.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2):85 - 89.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篇4

1 选拔高水平的实验指导教师

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依靠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从教研室挑选业务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且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承担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注重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 注重把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 同时, 积极捕获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国内外新知识, 了解本学科学术发展的前沿动态, 及时更新知识, 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以及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

2 完善综合实验, 开设自主设计性实验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机能学实验内容包括机能基础实验 (36学时) , 基础实验与五年制相同, 综合实验有以下内容。

(1)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及解救与LD50的测定;

(2) 家兔失血性休克与救治;

(3) 磺胺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测定;

(4) 影响心功能的因素及实验性心力衰竭的发生与治疗;

(5) 呼吸运动调节与实验性急性呼吸衰竭;

(6) 胃肠运动及氨在肝性脑病发病中作用的观察;

(7) 肾泌尿功能与肾功能不全;

(8) 实验设计 (12学时) 。

除实验设计外, 其他综合实验均是8学时。我们在2005级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了实验设计课。目前实验设计形式是:提前一月向学生公布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品等实验条件, 并提供可参考的研究课题设计典范作为学生查阅资料和展开联想的依据, 使学生不致于因范围太宽而无法想象和设计, 同时, 也避免学生精心设计的实验因条件所限不能实现。学生选题后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设计实验, 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就每一份实验设计报告内容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 由全体授课教师进行点评, 提出设计中的优点和不足, 最后正式进行实验。学生在机能学实验室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参与实验的具体准备工作,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 最后完成论文、进行答辩。通过实验, 使学生对科研过程有一个初步认识。

在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任务后, 及时进行小结与效果分析, 分析学生的参与情况、学时数及创新点, 将总结材料送交教务处存档。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综合检验。

3 实验成绩的评定[2]

机能学实验成绩评定包括:机能基础部分成绩15分 (平时实验操作10分、实验报告5分) , 机能综合部分实验成绩85分 (平时实验操作10分、实验报告15分、期末考试理论成绩40分、实验设计20分) , 满分为100分。与五年制不同的是七年制将期末实验操作测试成绩20分改为实验设计。实验设计评分将按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过程的动手能力、有无创新等由多个任课教师综合评定。

学生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现了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目的,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实验原理、操作步骤, 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设备。在实验教学中, 注重锻炼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以及驾驭知识能力, 培养了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系统敏锐的思维能力。同时, 由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未必是教师最熟悉的内容, 教师为指导学生需不断学习和充实自我, 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善民, 何显教.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实施和教学效果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6 (11) :1021~1023.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篇5

七年制分子生物学(51学时)各章课时安排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4学时

第八章:核苷酸代谢

3学时

第十章:DNA的生物合成(复制)

5学时

第十一章: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4学时

第十二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

4学时

第十三章:基因表达调控

5学时

第十四章: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4学时

第十五章:细胞信息传递

5学时

专题一

细胞周期

2学时

专题二

细胞凋亡

2学时

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长因子

2学时

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

3学时

专题三

蛋白质工程

2学时

专题四

基因诊断与治疗

2学时

专题五

端粒与端粒酶

2学时

专题六

人类基因组与后基因组研究

2学时

学时分配:总学时45学时,本科内容34学时,知识扩展专题课 17学时(选择讲授)

教材:

卫生部规划教材《生物化学》第六版 第三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学习要求

一、掌握核苷酸分子组成及结构,DNA、RNA组成的异同。

二、掌握核酸(DNA、RNA)的一级结构,连接键。

三、掌握DNA双螺旋结构模式的要点,DNA的超螺旋结构和功能。

四、掌握tRNA、mRNA、rRNA的组成、结构特点。

五、熟悉以下概念:融解温度、增色效应、DNA复性、核酸分子杂交。

专题课内容: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基因组特点

第九章

核苷酸代谢

学习要求

一、掌握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概念、原料、关键酶及过程。熟悉核苷酸生物功能、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了解核酸的消化。

二、掌握脱氧核苷酸的生成,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的成分。了解

三、掌握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终产物;熟悉嘌呤核苷酸抗代谢物作用。痛风症的原因及治疗原则。

四、掌握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概念、原料、关键酶及过程。掌握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的生成。

五、熟悉嘧啶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嘧啶核苷酸抗代谢物作用。

六、熟悉核苷酸的转变关系。核苷酸合成调节的基本方式。第十一章

DNA的生物合成学习要求

一、掌握中心法则、基因表达、半保留复制的概念。

二、掌握参与DNA复制的主要物质及其作用机理。掌握DNA聚合酶作用特点,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DNA聚合酶的异同。拓补异构酶、引物酶作用。熟悉DNA复制的方向性、保真性。熟悉连接酶作用机理。

三、掌握DNA复制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端粒和端粒酶概念及作用。熟悉复制起始和冈崎片段、引发体、负超螺旋概念,形成。了解滚环复制过程。

四、掌握突变概念,DNA损伤的类型,切除修复的基本原理;熟悉突变的意义、引发因素。光修复、SOS修复及重组修复的概念。

五、掌握逆转录概念、作用过程。逆转录酶作用特点。生物学意义及应用。

专题课内容:端粒与端粒酶

第十二章 RNA的生物合成

学习要求

一、掌握转录的概念,不对称转录、模板链、编码链。原核生物RNA聚合酶全酶,核心酶的组成和作用。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主要类型和产物。

二、掌握RNA聚合酶与模板辨认结合。掌握原核转录起始。熟悉真核转录因子,转录前起始复合物。熟悉延长与原核两类转录终止过程。

三、掌握真核基因的断裂基因、内含子、外显子的概念。掌握mRNA、tRNA转录后的加工方式。熟悉内含子剪接机制,rRNA的加工过程,核酶结构、作用特点。

四、熟悉核酶的概念,结构、作用特点。

专题课内容:内含子与RNA的剪接

mRNA的编辑

第十三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学习要求

一、掌握翻译的概念及参加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物质,mRNA、tRNA及核糖体的结构和翻译中作用,氨基酰-tRNA的生成。熟悉遗传密码的特点。

二、掌握原核及真核生物翻译的基本过程,起始阶段,延长阶段的三个步骤:注册,成肽,转位。终止阶段。熟悉起始因子、延长因子和释放因子的种类和作用。原核、真核翻译过程异同。

三、掌握多聚核糖体的概念、意义。翻译后加工的概念及加工方式,熟悉高级结构修饰,一级结构修饰。蛋白质合成后靶向输送。

四、熟悉常用抗生素等物质抑制翻译的机理。

专题课内容:1.蛋白质合成中翻译后的折叠及加工

2.蛋白质的靶向运输

第十四章

基因表达调控

学习要求

一、熟悉基因表达的概念,时间、空间性,基因表达方式,生物学意义。掌握基因转录激活调节的基本要素。

二、掌握原核基因操纵子的概念、结构和功能,乳糖操纵子的负性、正性、协调调节。色氨酸操纵子。熟悉阻遏蛋白的负调控,cAMP介导的CAP的正调控,转录衰减。

三、掌握真核基因调控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的概念,种类。真核转录因子结构,PIC的装配过程。熟悉真核基因组结构特点,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特点。

专题课内容:真核基因的转录激活调控

第十五章

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学习要求

一、熟悉自然界基因转移及重组的方式。结合、转化及转导、转座、基因重组。

二、掌握重组DNA技术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限制性内切酶概念及作用特点。熟悉常用载体及特点。目的基因的获取及与载体连接的方法。

三、熟悉重组体的导入受体细胞及筛选方法。基因克隆表达技术。

四、熟悉重组DNA技术在医学中应用。

专题课内容:PCR技术进展与应用

第十六章

细胞信息传递

学习内容

一、信息物质

1.细胞间信息物质

2.细胞内信息物质

二、激素受体

1.受体分类、一般结构和功能

2.受体作用特点

3.受体活性调节

三、信息的传递途径

1.膜受体激素信号转导机制

蛋白激酶A通路,蛋白激酶G通路,酪氨酸蛋白激酶通路,蛋白激酶C通路

2.细胞内受体激素调节机制

四、信息途径的交叉联系

五、信息途径与疾病

专题课内容:细胞因子的信号转导途径

第二十一章

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长因子

学习要求

一、掌握癌基因概念。病毒癌基因概念、致病机理。细胞癌基因特点和分类。

二、掌握原癌基因的活化机制,原癌基因的表达产物与功用。

三、熟悉抑癌基因概念、类型和作用机理。

四、熟悉生长因子概念、分类。了解生长因子作用机理,细胞凋亡概念。

专题课内容:1.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2.抑癌基因研究进展

第二十二章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学习内容

一、基因诊断

1.基因诊断的概念和特点

2.基因诊断的常用技术方法

3.基因诊断的应用

二、基因治疗

1.基因治疗的概念

2.基因治疗的基本程序

3.基因治疗的应用与展望

学习要求

一、熟悉基因诊断的概念、特点。基因诊断的常用技术。了解基因诊断在医学中应用。

二、熟悉基因治疗的概念,类型。熟悉基因治疗的基本程序。了解基因治疗在医学中应用。

专题课内容:基因治疗的新进展

第二十三章

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学习要求

一、掌握分子杂交与印渍技术原理、类型、应用。

二、掌握PCR技术原理,应用。

三、熟悉核酸序列分析技术原理。

四、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内容、意义,后基因组研究内容。疾病相关基因克隆。其它基因工程技术。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篇6

2004年5月28日,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增加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试办学校的通知(教高函[2004]9号),决定中山大学等5所学校为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试办学校。我校按照“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宗旨,制定了《关于加强我校八年制医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大医学[2004]1号),对八年制实施精英化培养。2009年,教育部、卫生联合印发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为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前景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我校将自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起全面推行“三学期制”。为此,我校也将重新修订八年制培养方案。为深入了解八年制学科和专业特点,我校多次组织专家进行了八年制教育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的分析和探讨工作。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次调研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调查分析八年制前期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为制定新的八年制培养方案提供指导及借鉴,体现了教育部提出的“让学生参与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理念。因目前我校八年制学生尚未有完成后期课程的学习。因此,本文重点调查分析八年制前期培养阶段的课程设置情况。

七年制医学生临床教学体会 篇7

关键词:七年制,医学生,临床教学

首都医科大学从成立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以来, 一直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 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模式。 七年制医学生在校期间实行两阶段教育,即前三年于校本部完成基础教育,后四年于临床医学院完成的临床教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从2005年开始承担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教育工作, 每年招收近40名学生, 目前已培养出很多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临床教育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保障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 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笔者一直以提高七年制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加强其抗压能力、增强其医患沟通能力为临床教学工作宗旨。 现将多年来临床教学体会做以下总结与分析:

1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七年制医学生因其特有的培养模式, 以及课程多、时间短的结构特点,教学计划安排十分紧凑,大致分为四部分:临床专业课程学习及见习;临床内、外、 妇、儿通科轮转实习;二级学科定向实习;科研能力培养及硕士毕业论文完成。 其中,前三部分主要在于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如何使医学生高效利用见习及实习机会,最大限度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是近年来的工作重点之一。

1.1扎实医学生理论基础

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是医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得心应手的前提。 七年制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后需要完成1年余的医学专业理论课程学习。 在此阶段, 学习环境由学校变为医院, 学习内容由基础变为临床,需要学生们尽快适应这种转变[1]。 多年来 ,我院采用往届优秀学生经验交流的方式,学生们普遍反映收获较大,非常有助于尽快掌握临床学习方法。 此外,大量的专业知识在短时间内输入大脑,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及掌握的牢固程度均不足,需要在后期临床实践中不断巩固[2]。 可采用定期组织学习讨论会的方式,学生间将各自临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病例相互分享, 并对相应疾病的理论知识予以回顾总结,让其真正做到做自己的老师,相互学习。

1.2激励医学生积极参加临床见习

临床见习是理论向实践过渡的关键阶段。 见习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标准化患者的典型症状、体征,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进一步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激励医学生积极参加临床见习是我院近年来一直努力探索的问题之一, 笔者有三方面的体会, 即介绍、监督、协调。 首先,在医学生第一次由课堂走向临床前,作为班主任,需要对带教老师、临床环境、 可能出现的问题、 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全面介绍,以尽可能消除学生对未知的恐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临床见习[3]。 第二,监督是见习过程中督促学生必不可少的方法。 平时成绩及表现成绩的双线评分制度是实现监督的基础。 由带教老师根据出勤情况记录平时成绩, 同时每次见习选择一名学生主要负责问诊、查体、完善辅助检查,并做简要病例汇报,带教老师根据表现评分,每名同学最终见习成绩由平时成绩及表现成绩构成。 如此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积极参与临床见习,而且可以让每名同学都有机会独立思考疾病的诊断依据与治疗原则,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培养临床思维方法,熟悉临床诊疗常规。 第三,做好学生、带教老师、患者三者之间的协调工作对见习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 根据学生的专长合理分组,以促进相互学习;做好与带教老师的沟通,是实现监督及严格评分制度的保障;争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对见习更是不可或缺[4]。 通过上述三方面有效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临床见习,完成由课堂到临床,由理论到实践的顺利过渡。

1.3充分发挥医学生临床实习的能动性

临床实习是在见习基础上对临床实践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临床实习的目的是应用医学理论解决实际疾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临床各专业学科(二级学科) 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 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处理疾病信息的能力,病历书写和诊疗操作能力以及接触社会,与患者、护理人员交流的表达能力[5]。 七年制医学生临床实习分为内、外、妇、儿通科实习及专科定向实习。 而学生们实习能动性不足主要发生在通科实习阶段,专科定向实习阶段学生们一般在带教老师指导下独立管理患者,而且伴有科研任务,所以能动性较高。

七年制医学生在临床通科实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不足是带教老师反映出的普遍问题。 所以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通科实习中的能动性是我院近年来一直努力探索的另一问题。首先,狠抓医学生的理论基础。如前文所述,扎实的理论基础是临床实习过程中得心应手的前提。 第二,注重实习前临床技能的强化培训及实习中临床操作量化管理[6,7,8]。 近年来,我院采取实习前强化、集中式技能培训,利用业余时间,应用专业模型,集中对各项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并反复强化训练, 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四大穿刺、心肺复苏、消毒换药等基本操作技能。 在实习过程中对临床操作项目及数量制订标准,并由教学干事定期检查学生操作的完成情况及规范程度。 通过组织院级、校级技能大赛,督促、 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临床技能操作,并相互学习。 临床带教老师对学生的技能评价越来越高,一方面老师放心让学生参与临床操作,另一方面学生也更愿意参与临床实习。第三,提倡提问讨论式教学查房。教学查房分为讲解式、提问式及提问讨论式[9]。 讲解式对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不利, 提问式容易导致查房气氛紧张, 而提问讨论式既可调动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的积极性,又可以在讨论及上级医师的总结中学习分析疾病的临床思维方法。 此种教学查房模式在临床实习中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肯定。

1.4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我院教育处联合相关科室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 例如:组织医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参与义诊,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对社区病患进行问诊、查体、基本辅助检查、初步诊断等一系列诊疗工作,不仅有助于医学生诊疗思维的建立、了解社区常见病种,而且通过耐心细致的服务,进一步体会身为医生的责任与奉献精神。

2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加强抗压能力

医学生一个常见的心理问题是考试焦虑。 我国约55.2%的大学生存在考试焦虑 ,而医学生由于学制长、 课程多、内容抽象、专业技能要求高,考试焦虑情况尤为突出[10],过度的考试焦虑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 抑郁是我国医学生的另一个常见心理问题。 有研究显示,我国医学生抑郁发生率约为10%,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抑郁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医学研究生的抑郁发生率约为15%[11]。 医学生学习竞争大 ,工作环境特殊,人际关系复杂,社会适应能力不足是导致高抑郁发生率的原因。其中,社会适应能力不足是根本原因[12]。 据不完全统计,63.8%的医学生存在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情况[13],这导致医学生在学习 、工作过程中 ,抗挫折、抗压力能力差,因此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医学人才,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利用所学医学知识服务社会。

2.1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结合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医学教育不仅要重视医学科学文化教育,也要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14]。 在此主要探讨笔者对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些摸索与总结。

当下医学教育的主要问题不是没有充分重视心理素质教育,而是在于没有意识到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专业知识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在基础教育阶段都开设有心理学相关课程,但是由于此类课程多从心理学专业角度进行授课,不少学生反映理解困难,收获不大。 医学生进入临床医学院后,临床教学本应是促进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的一个良好平台,但是大部分临床医学院没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导致一部分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通过与学生面对面进行心理疏导, 发现医学生抑郁主要源于抗挫、抗压、自我定位等能力不足。 一方面,七年制医学生大多是高中时的佼佼者,但是步入大学后,高中时的优越感变为大学的挫败感,大幅度心理落差以及抗挫能力不足,导致抑郁发生。 另一方面,医学生进入临床后面对不同的患者,会遇到各种困难,加之当下医疗环境紧张,临床工作体力及精神压力均较大,此时需要临床带教老师或临床辅导员识别学生心理变化, 积极给予引导,使其努力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并学会适当释放压力的方法,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适应未来的工作生活。

2.2提高临床教师自身素质

临床教师是临床教学的主体,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结果[15]。 目前 ,临床教师工作普遍由临床医师承担,临床医师在医学专业知识教学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其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并不具有优势。 在紧张医疗环境下,一部分医师自身消极情绪较重,会对医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还有部分医师自身心理素质较好, 但是不具备系统的心理教学方法。 所以遴选高素质的临床医师教师团队,进行规范化心理专业知识及心理辅导方法培训,对提高临床心理素质教学的整体质量至关重要。 临床带教老师及辅导员与医学生接触较密切, 有助于早期识别学生心理、情绪变化, 早期通过正确的心理疏导方法给予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学生不良情绪。 同时,为人师表,自身素质高低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医学生。

2.3加强医学生心理干预

当医学生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会同时对生理、认知、行为产生严重影响,表现为失眠、免疫力低下、记忆力减退、迟到早退等。 及时、正确地予以心理引导及干预,可以帮助学生尽早从心理危机中解脱。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陆凤艳等[16]尝试构建“多元化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包括朋辈支持体系、师长支持体系、学校支持体系、医院支持体系四部分。 其中,辅导员在医学生生活生扮演者亦师亦友的角色,与学生接触较密切。 接受过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术培训的辅导员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心理辅导及咨询,有助于早期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尽早予以疏导。 心理干预亦可通过指导学生自我定位实现。 医学生作为高学历人才,具备自我定位的能力。 教师作为教育者应做的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在其自卑或是自大时引导他们做一合理的自我定位。 教会他们确立合适的奋斗目标,不狂妄自大,亦不妄自菲薄,保持自信,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3增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伴随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纠纷发生率不断升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引起。 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可以使学生适应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实习医生诊疗水平的有效手段[17]。 一个合格的医生应具备较强的医患沟通能力,以便充分获知患者疾病相关信息,简单明了的向其交待病情,了解其所需所想,自如开展和终止谈话[18]。 而目前七年制医学生临床教学中对医患沟通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缺乏与患者沟通的心理准备及应对技巧,因此其医患沟通能力普遍偏低。 所以在临床教学中应注重以下三方面,以增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3.1医患沟通课程

在临床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加入医患沟通课程,采用书面教学、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强化医患沟通技能教育[19]。 通过医患沟通课程教育 ,使学生们掌握语言、心理、行为沟通技巧[20],同时认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即高效的医患沟通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增加诊断的正确性、 治疗的有效性及患者的满意度。 伴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开展,医师的临床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培训更加规范化,所以有研究者建议将医患沟通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完善考核系统,将医患沟通能力考核纳入规范化培训考核内容[21], 增强住院医师综合素质。

3.2模拟训练

针对临床中常见的医患问题或典型的医疗纠纷案例,通过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22,23]。 标准化患者是临床教学中常用的提高医学生沟通技能的模拟训练方法[24]。 所谓标准化患者即经过专业训练 ,可以为医学生提供标准化病史采集及沟通交流训练的正常人。 通过与标准化患者反复演练,既不干扰临床工作,又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临床场景,因此对临床专业技能及沟通技能的掌握更加深入。 我院目前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进行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模拟训练,即学生分别扮演某种疾病的“患者”或“医生”进行问诊及交待病情等沟通交流,并予以录像。 一方面,通过模拟训练增强学生医患沟通的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参考录像带对照,使学生有机会观察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如此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以利于改进交流方式和提高沟通能力。

3.3实战训练

即使情景模拟得十分逼真, 也达不到临床实战的效果。 所以临床实战在增强医患沟通能力上必不可少。 考虑到门诊有着患者流动量大、患者性格、文化程度迥异、病情轻重不等的优势,因此将临床实战选在门诊更能检验并提高学生们沟通能力。 与相关科室带教老师协商, 让经过培训的医学生与患者面对面实战交流,交流后由门诊带教老师给予评价,并对患者进行医患沟通的满意度调查, 最后综合老师及患者的反映评价培训效果。 如此,不仅可以检验培训效果,而且可以激励医学生主动地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沟通技能。

4小结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篇8

1 重视临床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素质人才的综合素质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即: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和文化修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要适应当前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医疗工作, 因此在培养过程中, 除练就扎实的业务素质, 如基础理论、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外, 更应注重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和文化修养的培养。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有利于临床医学研究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快速成长, 成为一名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 具有高尚医德、高超医术, 能为广大病员提供优质服务的好医师, 并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才能的科研能力, 能为医学进步与发展作出贡献。

在从医学院进入临床的七年制研究生中, 我们注意到这些学生受家庭、学校、互联网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 接触社会较多, 参与意识较强, 接受较多当今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知识, 因而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 获取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强, 同时, 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明显改善, 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了比过去更好的条件与环境, 但他们总体社会阅历浅, 缺乏在艰苦环境下磨炼意志, 心智不够成熟, 在理想和现实问题的处理上不很协调, 遇到困难容易退缩, 缺乏锲而不舍的精神。一些学生容易表现出急功近利、浮躁情绪, 缺少脚踏实地、科学求是的学习作风。一些学生过分强调实现自我价值, 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奉献精神和集体责任感, 在处理与团队、与个人 (包括老师、同学、患者) 、与社会等相关问题上缺乏经验。

一般情况下, 研究生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的业务学习、专业技能、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往往缺乏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行教育, 以及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结果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全面发展, 不能满足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因此, 根据临床医学7年制研究生的培养特点, 在短短2年的临床硕士生培养学习阶段, 除专业素质的培养外, 综合素质的培养, 特别是人文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值得深思和探讨。

2 临床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临床医学研究生毕业后将成为一名临床医务工作者, 担负起救死扶伤的重任。一名合格的医师应具备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技, 这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尤为重要, 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决定他们今后事业的发展。古语曰:“德胜才是君子, 才胜德是小人, 德才兼备是圣人。”这充分说明了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要培养研究生, 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素质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 这不仅对研究生完成好学习, 养成对待医学科学事业的正确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塑造高尚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观念也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业务素质是核心, 其包含有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医疗技能, 以及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要强调和注重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严格培养, 医学是实践的科学, 是一经验性很强的学科, 离开了临床工作实践, 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师。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最有效方法是让研究生尽可能多的接触患者, 参加查访、临床病例讨论会、疑难病例会诊、重危患者抢救等, 由此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特别是一些临床经验、教科书上往往没有, 或者即使书本上有, 自己在学习时也不一定引起重视。因此, 通过参加各种病例讨论等, 可汲取各种经验和教训, 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因此, 我们在2年的临床研究生学习阶段安排足够的时间, 充分保证他们参加临床一线医疗工作, 包括书写病历、参加查房病例讨论、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与患者管理及参加手术, 和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参加门急诊工作, 并进行各学科的轮转学习, 充分注重了临床实践, 培养了动手能力。同时为研究生提供各种学习机会, 如参加科内疑难病例讨论、全市会诊中心疑难病例讨论会、市医学会有关学术活动、市内各大医院举办的继续教育学习班和学术论坛, 及国家级、市级学术会议, 这样有利提高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理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并及时获取新知识, 了解本专业发展最新进展和动态。并且创造一些使研究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如在科内进行专题学术演讲, 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市医学会讲课, 和在科室主办的全国学习班上讲课, 培养了演讲表达能力。

创新性人才应有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系统的思维能力, 对新问题、复杂问题的综合和表达的能力。因此, 临床医学研究生在科研上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断保持好奇心, 科研项目具有明确临床特点, 并且导师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 通过各种途径, 如面对面, 研讨活动、互联网等, 向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进行学习请教, 主动而不是被动的学习, 培养了研究生创新性的能力和素质, 并且培养了研究生个性化的自由创造精神。但同时也应重视和注意教育他们在科研工作中要有严谨的态度, 坚决克服急功近利倾向, 坚决克服学术风气不良和学术道德缺失, 杜绝弄虚作假等不良现象, 坚决克服对学术研究轻率态度。杜绝在科研工作中粗制滥造, 学风浮躁、不负责任。坚决克服狭隘的功利主义学习动机和目的, 更多注重科学工作对社会的功利价值。

研究生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中, 要注重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团队、集体和国家关系, 要培养团队精神, 培养他们人际交流沟通的能力, 和临床各级医师护士、实验室研究人员、同学、患者及家属、病房护工建立维护良好的职业关系。

身心素质的培养不容忽视, 研究生不仅要具有健康的体魄, 还应具备良好的心智。文化素质应重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和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 丰富自己的内涵。倡导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 要加强哲学教育, 我们知道, 许多伟大的科学家, 如亚里士多德、牛顿, 爱因斯坦、马赫等都具有很高的哲学素养, 他们既是伟大的科学家, 又是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值得学习。心理、文学、历史、音乐、美学的学习, 有利于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认识, 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3 临床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若干体会

3.1 把教书育人作为遴选导师的必要条件, 研究生导师及科室医护人

员对研究生为学、为人都有着重要影响, 是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研究生导师要求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

3.2 加强科室文化建设, 创造一个有利于研究生全面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科室可定期举行有关素质教育讲座, 组织一系列活动, 如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和读书活动, 科室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促进了医护人员和研究生的互相交流, 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使研究生生活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 学生有主人翁意识, 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3.3 制定一些管理措施

3.3.1 健全科室临床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管理制度。

在医学院的领导下, 科室导师组由专人负责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阶段的培养, 导师制定思想文化教育、临床技能培养、和临床实验考核方案, 在导师领导下每一环节有专人负责, 并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方案。其中导师的管理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导师负起责任, 对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临床技能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指导和直接的管理。除了导师外, 科室各级医师应重视参与研究生的培养, 协助导师做好研究生临床实践指导, 研究生管理做到研究生导师、科主任和指导教师三级管理, 。

3.3.2 在科研上, 重视临床实用型和创新性研究课题, 并注重创新意

识培养, 研究生课题开题, 制度化充分听取科室各级临床医师意见, 并努力将科研成果能应用于临床工作。

3.3.3 加强医德教育, 将医德列入临床研究生的考核重点, 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方法》等文件, 指导规范临床型研究生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篇9

1 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1.1 双语教学内涵和必要性

《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提及“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为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1]。简单讲即为通过双语教学,学生可以自由的在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思维转换,熟练的使用两者语言进行专业交流。针对全球8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是以英文形式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杂志或在国际会议上交流[2],国内医学院校主要采用汉语与英语同时教学,以提高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综合运用,真正达到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双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使医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传递医学专业知识,既能利用英语获取信息又能用英语表达信息,引导学生将英语作为一种手段,获取世界医学信息[3]。

天津医科大学为培养拥有高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及坚实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知识的七年制学生,与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对2006级七年制学生进行联合培养,经过在综合大学的两年学习,学生的理工科知识底蕴与人文素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由于大学一、二两学年仅局限于公共英语的学习,待回到本校时,学生对于医学专业英语了解甚少,这就必然引起个人英语素质与专业知识的严重脱钩。加之七年制医学生比传统的硕士生培养缩短一年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很少有学生能够课下自主学习专业英语,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专业英语听说交流能力差,严重影响了在国际重要会议等场合医学信息交流及科研能力的提高。采用各门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外语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尽管作为学生希望课程容易一些会更轻松,但是每当教师问学生,喜欢双语还是中文,学生还是选择双语,因为作为新时代的医学生,深知科学交流的重要性,也知道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有信心接受挑战。

1.2 双语教学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临床医学专业抽象枯燥,若盲目开展一种不熟悉且没有语言环境的英语授课方式更加困难。首先,七年制人数扩招至90人,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对于双语教学颇感无聊乏味,影响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其次,双语教学的中英文比例难以掌握。各学科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中英文比例各不相同,如课件与讲解均为英语或采用的英文课件但讲解为中文,或只是在重要的专业名词后面标注英文。究竟哪种比例更适合学生学习尚未定论。最后,双语教材的选用是最主要的困难,目前我们七年制所采用的教科书仍为中文教材,显然不能达到双语的要求,但国外的原版教材要求的英语水平极高,大部分学生很难看懂,更不用谈及熟练掌握。

2 双语教学的学习体会和建议

临床七年制专业从解剖课这一入门医学课程开始便采用了双语教学模式,之后所有基础学科包括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等以及进入临床后的内科、外科等科目也均采用了双语教学模式。虽然最初接受双语教学时不能很好地适应,但是经过日累月积,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英文专业单词,目前可以看懂国外的大部分文献,受益匪浅。作为临床医学七年制的学生,在双语学习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很多思考和建议,供同学和老师们参考。

2.1 多媒体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双语教学的捷径所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老师在全英文多媒体课件制作上,文字言简意赅、图片直观易懂,同时在疾病名称、关键临床表现、重要机制等重要方面都会用醒目的颜色标注,学生会容易接受和理解这些医学知识。比如将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事物如动漫作品结合到多媒体课件中,使专业知识不再枯燥,可以把一些抽象的医学现象完美的呈现,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2 合适的中英文比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山东大学医学院曾做过调查,74.7%的同学普遍认可英语板书汉语讲解[4]。这种以母语教学为主,重点攻克专业英语词汇,中英文搭配授课方式也被七年制学生所普遍认同。虽然上课的老师多为各教研室的骨干教师,大多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或是留学回国,英语基础能力强,但口语仍有欠缺。作为学生普遍听力能力不好,不能很好的领悟到老师授课内容。因此在双语教学开展尚属起步的阶段,采用英文板书中文讲解,之后逐渐增加英文比例,最终做到英文为主中文为辅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容易被同学接受的方式。

2.3 合适的中英文辅助学习材料,利于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限于学生的英文水平,部分教研室教师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备课,将专业课程中关键的部分做成课件,学生将中文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8年制教材)领会之后参考国内一些改编的外语教材。有的教研室编写了两本不同的中英文习题集,适合不同英文水平学生学习,而且在英文习题集中,每一章前面均有用英文编写的重点知识概要,既抓住了每章的重点内容,同时又提高了专业英语水平,但是考试的命题不宜完全选自习题集,否则学生就会过分依赖习题集,考前单纯背诵习题答案,若考题稍微变化一下形式,学生就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分析,严重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减弱对知识的辨析能力,同时不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

2.4 建立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医学双语教学应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建构式”教学模式[5],由被动灌输转为主动学习。在基础学科学习中,病理生理学教研室采用传统教学与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相结合的模式[6],即由教师提供全英文开放式病例,鼓励学生课下以小组形式自主学习、讨论,制作英文课件及讲演稿,通过学生讲解-提问-回答-教师点评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英文能力[5]。这种模式针对性强,记忆深刻,同学一致赞成这一课程改革。此外,在临床课程学习中,学校也有意识的加强医学英语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例如英语查房、英语汇报病史、英语病例讨论等活动,扩大了医学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的外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学科学习为中心”转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进行双语教学,利用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将某一系统器官涉及的相关性的双语课程如解剖、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与临床容易发生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统一整合学习,从而实现了机能与形态,微观与宏观,生理与病理等的多种综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某疾病的发病机制,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短时间内接触到各个层面的医学英语,使学生对本系统的专业英语知识有着更熟练的掌握,查阅英文文献时做到学以致用。

2.5 留学生和七年制学生共同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许多院校已开始培养留学生,如我校的中西医结合国际临床学院至今已培养医学留学生1,000多人。临床七年制学生具有相对较高的英语水平,建议与留学生一起上课,不仅可以与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交流,也可以与留学生增进生活感情方面的交流,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临床实习阶段,七年制学生与留学生互助,进行病例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在浓厚的英文环境下,在语言实践的空间里,听力与口语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升。在迎接学校60周年校庆期间,学校附属医院组织了有七年制学生与留学生共同参加的双语演讲比赛就获得了学生与外界的一致好评,创造英语使用的环境和氛围,使专业英语的交流更加自然。

2.6 SSP(医学生模拟标准化病人)与双语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实习模式

1975年M.R.Harden[7]首次提出SP(标准化病人)概念,起初是作为客观化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的考核标准。SP即将部分七年制学生充当某一疾病的模拟病人进行培训,与剩余七年制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不必直接以患者当做练习对象,充当被检者、评估者与反馈者。双方在询问及回答病史、症状等问题时鼓励用英语交流。SP与双语教学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上少数病人面对多名学生的压力,克服了病人不合作、不能重复检查诊断及医患关系等的矛盾,而且还在SP中对专业英语产生出强烈的兴趣与热情,极大的促进了自身的专业英语水平。同时,SP作为一种考核方式不仅训练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还考核学生的双语学习效果,从而更有效地训练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培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7 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

可以考虑学校各方面因素建立学校双语教学网,便于教师与学生在课后缺乏英文环境情况下为老师与同学之间提供一个英文平台,可以进行各方面的交流,帮助解决学生在课下所遇到的问题,加强交流,打破课堂的局限,及时补充与巩固所学知识。另外,双语虚拟教学实践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帮助七年制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之,双语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新举措,对师生都有良好的帮助,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使双语教学更加规范,为培养高素质的七年制医学人才,为医学教育和世界提早接轨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双语教学是新形势下培养七年制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本文针对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双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双语教学内涵、必要性及模式与方法等方面浅谈体会和建议,为双语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语教学,临床七年制,医学生

参考文献

[1]赵凯军,葛立本,葛冠男.关于医学院校全面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10):1483-1484.

[2]李明,陈卫军.八年制医学生大体解剖学双语教学的认识和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562-563.

[3]张吉强,郭强,张东梅,等.W3H1:让医学生双语教学不再流于形式[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135-137.

[4]娄艳辉,蒋捍东,刘玉成.临床七年制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146-1147.

[5]邓艳秋,戎凯,崔冉亮.基础医学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病理生理学杂志,2009,25(11):2257.

[6]戎凯,褚玉晶,张琦,等.七年制医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与学习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5):725-726.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篇10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鼓励学生早期深入临床,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临床医学的本质是实践医学。七年制医学生, 不但要掌握医学的基本理论, 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从事临床工作的能力, 在毕业时达到高年资住院医生的水平。医学生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逐渐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最终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七年制医学生的特点是基础理论扎实, 但进入硕士阶段时因为接触临床时间短, 与全国统招硕士研究生相比, 缺乏临床实际工作经验, 并且硕士阶段只有2年。因此, 对他们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尤其显得重要。

我院目前承担临床医学七年制教学任务, 提倡早接触临床、多接触病人、提高讲习比、开展小班课教学等, 从临床医学七年制2001级起, 进行临床“全程见习教学模式”的探索, 即临床教学从总论部分结束后 (内、外科学约第四周、各专科第二周) 即安排上午见习, 下午授课的方式, 一直到该课程结束。通过全程见习安排, 学生普遍认为掌握知识效果好, 学习的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 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由于与临床接触较多, 有助于学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 选择临床工作中常接触的问题进行立项、研究。克服了以往临床课教学见习方法的弊端;以往多采取前期进行理论教学, 后期安排全天临床见习, 这种见习方法的弊端在于见习时间过于集中, 学生理论与见习脱节。全程见习对这种见习方法进行了彻底的改变, 内、外科学从各章节的绪论结束后, 大约在第四周即安排见习, 一直到内外科学结束, 时间长达半年。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和整合, 理论课学时大幅度减少, 而见习内容进行调整后, 多安排了一些医疗操作技能、临床病例讨论和分析。每次见习每组人数少于10人, 减少了对科室工作的干扰, 有利于学生与带教老师的面对面交流, 提高见习效果。制定了见习手册, 记录和考评学生每次应该见习的内容和已经掌握的内容、见习效果等。

七年制医学生的麻醉学教学可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五年制学生基本相同, 都是在理论课教学结束后参加一周的临床实习,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麻醉学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另一部分是针对选择麻醉科作为毕业论文课题方向的学生, 这些学生将来很可能选择麻醉科作为自己的专业, 所以对他们的培养主要按照麻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要求进行。由于受麻醉学自身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影响, 近年来七年制医学生选择麻醉科作为专业方向的数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在他们进入麻醉科以后, 对他们的教学培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麻醉学理论与临床技能培训, 科研能力培训, 外语学习。

2麻醉学理论与临床技能培训, 重点是思维能力培养、方法学训练和自学能力提高

麻醉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临床麻醉的基本理论及操作,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病人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 麻醉实习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麻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操作;建立临床思维模式, 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病人的临床问题;通过自学扩展知识面, 以解决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让学生掌握学习技能, 提高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实践中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我科采取麻醉实习教学的具体方法有:①应用多种教学手段, 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麻醉工作的危险性时刻存在, 秩序井然的工作程序、正规的技术操作、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是避免麻醉事故、实现麻醉安全的重要保证。为此, 在带教中我们对学生进行各种麻醉规范性教育, 如麻醉药品使用常规, 麻醉仪器和各种监护仪的操作规程, 各种麻醉技术的规范性操作等。实习学生从术前访视、麻醉管理、病人术后PCA到术后随访, 实行一带一, 高难度操作实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②编写各种麻醉常规:学生们刚进入临床实习时, 突然接触到各种麻醉技术操作和麻醉药品的使用, 很难在短时间内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此, 我们认真编写了各种麻醉常规, 各种麻醉方法的麻醉前准备及适应症、禁忌症、常见并发症的防治、麻醉药物的常用浓度、使用方法等, 起到了帮助实习生克服畏难情绪、迅速适应临床教学的作用。③要求学生写出麻醉前计划。为使学生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科室要求学生写出麻醉前计划, 内容包括术前访视病人、评价病情, 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制定麻醉实施方案, 并就围结麻醉手术期病人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意外等提出自己的防治措施,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 每周带教老师根据麻醉遇到的问题给麻醉实习组一个的专题, 如麻醉前准备 (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嗜铬细胞瘤等) 、椎管麻醉 (解剖、生理、病理、药理、适应证、可能的意外和并发症等) 、全麻病人的术中管理、全麻病人的术后复苏、术后疼痛治疗等。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鼓励学生利用教科书、图书馆的杂志书刊、因特网等查询最新的医学信息, 在工作中向老师咨询。可以分工合作, 每个人重点针对每个问题查阅资料。每周抽时间进行讨论。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麻醉手术期间, 病人常有一些并发症发生, 而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常由多种因素所致, 处理必须针对病因。采用专题讲座和病历讨论的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和处理一些疑难, 危重病人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培养通过自觉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实习医师对病人手术期间生理机能全面调控的能力。

七年制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基础性的, 而现代医学发展极为迅速, 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并在临床工作中迅速得到应用, 因此在基础理论知识训练中, 要以新理论、新知识为重点, 并应用于临床实践, 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科研能力培养和专业英语学习

关健强等曾对麻醉医学专业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调查, 用人单位对麻醉学专业毕业生的整体评价较高;麻醉学专业毕业生遵纪守法、工作态度认真, 麻醉学专业毕业生的医学知识, 临床技能的优良率在65%以上;但学生的科研能力, 外语使用能力优良率不足50%。因此, 我科在临床教学中特别注重科研能力培养和专业英语的学习。

我们按照麻醉科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要求, 采取课题引导的培养方式进行科研综合能力的培养。措施有:①在具体研究过程中, 有专人负责对学生进行技术辅助与支持, 协助解决课题完成中的技术问题。导师须严格审定研究生课题研究的实验设计和技术路线。指导研究生科研思路的建立必须遵循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原则。有必要组织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及导师进行充分的课题论证, 明确科研思路、实验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具体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从而使课题设计尽量严谨, 切实可行, 使研究生从中学习建立科研课题的基本概念和思路。②其次, 我们也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求学生做到勤读书、勤思考、勤上网、勤实践, 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 真正学会运用严谨的科研思维方法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研究能力, 实验技巧, 写作能力等方面得到切实提高, 为今后可能从事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由于临床学科科研设备和条件的相对限制, 研究生培养可以充分利用基础学科的相关研究组已建立的实验方法、技术手段和设备条件, 这样既可缩短建立科研方法和预实验的时间, 又对现有的设备、仪器、试剂加以充分利用, 节约了研究生经费。

我科从2002年开始, 坚持对麻醉专业本科实习生开展医学英语教学, 主要学习麻醉方面的专业英语, 使学生对常用麻醉专业的英文术语有一定的了解, 为学生学习医学英语打下一定的基础。

科室根据各位教师具体情况, 安排英语功底较好的讲师 (主治医师及以上教师) 轮流主讲, 鼓励自愿申请主讲;由英语水平较高的教授、副教授等教师进行评讲及答疑。除法定节假日外, 每天科室朝会 (交班) 后, 在不影响临床麻醉工作的前提下, 抽15~20分钟来学习医学英语。以Miller Anesthesia、Clinical Anesthesiology等本专业著名专著为教材, 主讲教师根据自己的麻醉学亚专业自选教学内容。适当选择临床麻醉、危重医学或疼痛学方面的新理论、新药物、新技术等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作为学习内容, 每周更换一次学习内容, 主讲教师在前一周末将下周要学习的内容抄写到黑板上。可由主讲教师全面讲解、翻译和领读;也可临时指定学生朗读和翻译, 教师评讲和提问。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常见的语法现象、医学词根、词缀和医学单词的读音规则以及基本构词法进行讲解, 使学生对医学专业词汇有一定的理论认识。在麻醉科进行临床和科研培训期间, 我们会要求学生通过以下方式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与应用能力的提高:①阅读指定外文参考书;②阅读课题相关文献, 在了解课题相关进展的同时提高外语的阅读能力;③适当参加对外学术交流活动, 提高口语交流能力。

通过这种专业英语教学, 可督使教师自觉学习本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 逐步提高全科教师的专业水平、英语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医学英语方面的水平, 通过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提高了中文表达能力和英语口语能力。几年来, 在全科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下, 特别是科室主任的大力支持、指导和督促下, 效果良好, 激励着我们继续努力。

4教学效果评估与考核

目前我科采用教学组评估与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考核七年制学生的临床培训效果, 基本上能够比较准确地对学生临床技能水平进行评价。但其缺点是标准化程度不高, 评价的客观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麻醉学理论和外语应用能力的考核办法也正在探索中, 未来希望能找到对七年制医学生适用的、客观性与可操作性均比较好的考核评估办法, 使七年制学生通过麻醉科的培训, 能够初步达到麻醉科第一年住院医师的标准, 并具有足够的科研潜力, 为今后从事医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 我们认为, 首先应保证教学质量, 建立医学院校的学生考试制度, 对我国现行的医师制度逐渐完善和统一, 并进行医师规范化培训。还可以尝试让学生早一点进入临床实习, 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临床实际工作, 对疾病有更多的感性认识, 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领悟。要改进临床教学方式和手段, 除适当增加临床教学的时间外, 还应缩小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比例, 使学生能够得到教师更细致的指点。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及临床带教医生的教学水平。我们认为只有不断地探索、总结, 改进我国现有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使其更加完善,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质量的医学毕业生。

参考文献

[1]陈培刚.影响医学生临床教学质量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 (3) :56-57.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加快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2, 2 (3) :3-4.

[3]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S].2001.

[4]郭立, 曾诚, 于小松, 等.我国七年制医学教育教学工作第二轮评估总体报告[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1) :1-4.

[5]乔敏, 郭力, 贺加, 等.国外医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特点[J].医学教育, 2001, (6) :19-22.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篇11

对于采取何种学生评价方式,运行的方法很多且有争论。近十年来,欧美高校普遍采用量表调查的方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中包含4方面的内容:(1)教学组织和结构;(2)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和良好关系;(3)教学水平;(4)能力培养。总的来说,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内容,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3]。量表调查使学生从受众的角度对授课教师逐一评价。客观、公正、全面,操作性好且易标准化,使学生评价在欧美国家得以迅速普及[4]。由于缺乏中文的经过统计学和心理学验证的教学质量评估量表,量表调查评估教师授课目前在国内医学院校还不是很普便。2008年李红颜等发表了经过严格统计学处理的《医学院研究生用教学质量评估量表》,该量表的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和构建效度均较好,可以满足一般教学评估的需要。为学生评价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客观、公正、全面,操作性好且易标准化的统计学量表[5]。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首都医科大学2004级七年制临床医学院附属宣武医院班59名学生为背景,评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9名代教教师的教学效果,以期发现神经病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关注,使更多优秀的医学生今后从事神经病学专业工作。七年制医学生从高考入学分数、领受知识的能力、渴望学习的动力、对未来的企盼和自我设计的能动性远非五年制可以相提并论[6]。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系国家级重点科室、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卫生部神经病学人才培训基地,授课教师全部为高级职称,工作在医、教、研第一线,讲授内容为自己所从事的神经病学亚专业,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故本次调查的对象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1.2 评估方法

使用《医院研究生用教学质量评估量表》评估教学质量。在每一次课后发放调查量表,督促学生填写,不具实名,回收后使用SPSS11.4软件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2 调查结果

《医院研究生用教学质量评估量表》包含5个因素:(1)学习和学术价值(L A V),含4个条目,2 0分。(2)教师的情操(TE),含3个条目,15分。(3)组织和表达(OC),含6个条目,30分。(4)师生关系和互动(IR),含3个条目,15分。(5)教师知识面(BOC),含4个条目,20分。共20个条目,100分。

总分项目中:531份问卷,最低分83分,最高分97分。9名教师88.7~92.5分。单因素方差分析P值为0.031,有显著性差异。学习和学术价值因素中:531份问卷,最低分16分,最高分20分。9名教师18.1~18.8分。单因素方差分析P值为0.607,无显著性差异。教师的情操因素中:531份问卷,最低分11分,最高分15分。9名教师12.6~13.4分。单因素方差分析P值为0.092,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和表达因素中:531份问卷,最低分25分,最高分30分。9名教师27.2~28.6分。单因素方差分析P值为0.022,有显著性差异。师生关系和互动因素中:531份问卷,最低分11分,最高分15分。9名教师12.2~13.1分。单因素方差分析P值为0.053,无显著性差异。教师知识面项因素中:531份问卷,最低分16分,最高分20分。9名教师18.1~19.3分。单因素方差分析P值为0.038,有显著性差异。

统计分析显示:9名教师神经病学教学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教师教学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组织和表达能力及教师知识面范围(见表1)。

进一步将组织和表达能力项目中的6个条目和教师知识面项目中的4个条目进行详细统计分析。组织和表达能力项目中善于调节课堂气氛,吸引注意力条目在531份问卷中,最低分3分,最高分5分,9名教师4.1~4.7分,单因素方差分析P值为0.026,有显著性差异。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一味灌输条目在531份问卷中,最低分3分,最高分5分,9名教师3.4~4.3分,单因素方差分析P值为0.021,有显著性差异。本因素中其余4个条目无显著性差异。

教师知识面因素中只有善于介绍某一思想或概念的起源与进展有显著性差异,其单因素方差分析P值为0.036,531份问卷中,最低分3分,最高分5分,9名教师3.7~4.5分(见表2)。本因素中其余3个条目无显著性差异。

上述三条目的分数之和亦有显著性意义,其单因素方差分析P值为0.034,531份问卷中,最低分10.9分,最高分13.4分,9名教师11.4~12.5分。同时,三条目的分数之和和总分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0.89。意味着该三个条目的评价决定着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由于参与神经病学授课的教师总共只有9名,样本总数过少,不能行Logistic回归,有些遗憾。

量表调查显示:学生评价中决定教师神经病学教学质量的有三个方面:(1)善于调节课堂气氛,吸引注意力;(2)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一味灌输;(3)善于介绍某一思想或概念的起源与进展。

3 讨论

建立全新的以学生评价为主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需要一个可以量化、细化、包容度大、客观、公正且简便易行的学生评价量表。10年前卫生部组织中国医科大学等十余所高等医学院校建立医学院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其评价包括三个方面:自评、学生评价和他评(上级和同行),学生评价作为一部分,设立了一个简易量表,但其应用一直不理想[7]。医学教育随社会经济发展而腾飞,在国内主要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逐渐萎缩,七年制医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成为主流。其教学效果的评价需要一个信度和效度高,可操作性强的学生评价量表。新近发表的《医院研究生用教学质量评估量表》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手段。

使用《医院研究生用教学质量评估量表》评价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宣武医院神经病学基础理论授课教师,5个因素中组织和表达、教师知识面是两个关键因素,对学生评价教师授课效果起着决定的作用。在这两个因素中细分,起决定性作用的有3个条目,即善于调节课堂气氛、吸引注意力条目、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一味灌输条目和善于介绍某一思想或概念的起源与进展条目。

以往,领导和同行评价普遍认为基础理论课堂授课的学习和学术价值、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评价的重要因素。尤其强调学习和学术层面的重要性。教师按教学大纲讲授知识,学生依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程度接受知识,准备考试。教学大纲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严格规定了教学目的、内容、时间和方法,以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绪论部分为例:教师要用0.5小时使学生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熟悉临床神经病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地位,掌握学习神经病学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着重掌握定位和定性诊断的方法。时间短,仅能讲解教科书上的知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神经病学个论部分亦存在同样的问题。同时,由于目前的教学评价依旧以领导督导和同行评价为主。课前的集体备课围绕大纲进行,课堂上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本研究中,学习和学术价值、教师的情操两因素无显著性差异充分说明学生很认可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师德、师风。显示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团队的素养。对师生关系和互动满意度高可能与课堂教学结束后的当场答疑有很大关系。当场答疑对教师的学识和应变能力要求更高,反映教师备课的认真程度。当场答疑做得好,学生对师生关系和互动的满意度就高,更深的体现出学生非常认可教师的学术水平和道德情操。

问题主要集中在组织和表达、教师知识面两个因素。领导督导和同行评价普遍认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表达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多年的教改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表达关注度颇高,但对此的改革集中在提高教师的表达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方面,更多的强调教学手段的改进[7]。此量表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分析,揭示善于调节课堂气氛,吸引注意力和善于启发学生思考,三个条目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表达中至为关键。教师知识面项目中只有善于介绍某一思想或概念的起源与进展有显著性差异。此三个条目明显有其共性既:脱离了教科书。七年制的学生素质很高,思想活跃,要想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节课堂气氛,单纯讲解书本上的内容,远远不够。

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和首都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学生为典型,可以看出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革已经初步具备了软硬件条件。软件即教师和学生的素质、主动精神、对搞好教学工作的进取心。硬件是指:多媒体教学设备、经网络的文献检索能力以及大量可以阅读的文献。引入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可以解决上述三个问题。

PBL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创,此后,不断得到精炼和发展,到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在医学教育领域。其正式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一种让学生面对情景性的、结构不良的问题去试图找到有意义的解答的教学策略”[8]。

PBL教学法的关键是问题的设置,PBL中的“问题”含义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指根据教学内容所创设的一个大的问题情境,这个层次的问题涉及到较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全部学生的参与;第二层是对第一层问题的细化和质疑,即在第一层次基础上提出的更为具体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相对较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只是部分学生或者个别学生的参与。从问题来源上来说,分为学生和教师两个来源。教师提问主要应用于第一层次,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出一个大的课题;学生提问主要应用于第二层次,即学生在分析问题情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界定[9]。

现阶段的神经病学教学,在实习阶段有部分教师已经开始应用PBL教学法代教,但基础理论课阶段,该教法尚未开展。此次调查显示:如果没有教法的实质性改变,发现的三个问题依旧不会有根本性改善,在理论课阶段应用PBL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在神经病学理论课课堂授课时,教师根据要讲授的内容设定问题,问题既要有内涵:以大纲为根本,紧贴实质性要点。又要有外延:此问题的来龙去脉,能够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内涵和外延要平衡,内涵过大,则与普通教学无异,外延过大,则无法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课堂教学的PBL教法应以教师设定问题为主,完成第一层次的教学任务为宜。第二层次的任务应在实习阶段完成,可以让学生参与问题地设定。这样通过两个层次不同问题的设置,课堂教学和实习可以有机的紧密结合在一起。

课前,将问题发送到学生手中,学生应能从教科书和检索到的文献中解决大部分问题,明了自己尚未清楚的部分。课堂上解决遗留的问题,带着问题和疑问,学生会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思考,根本不存在一味灌输的问题。同时,堂上节省的时间,加上巧妙设计的问题,学生最感兴趣的介绍某一思想或概念的起源与进展可以得到很好的展开。

4 结论

应用《医学院研究生用教学质量评估量表》评价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宣武医院神经病学基础理论授课教师,5个因素中组织和表达、教师知识面是两个关键因素。善于调节课堂气氛,吸引注意力条目、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一味灌输条目和善于介绍某一思想或概念的起源与进展三个条目决定着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目前,教师素质、学生能力和教学设备均有很大提高,PBL教学法的引进成为可能。它将从根本解决本次调查发现的问题,显著提高神经病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冠生.关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几个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5,(13):38-39.

[2]胡祖莹,魏红.教学评价中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3):38-43.

[3]刘树雷,徐迪雄,陈自强,等.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5):53-55.

[4]Patrick G,Hamish C.The Development of an Extended 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3,19(3):259-267.

[5]李红颜,何明娥,陈平雁.医学院研究生用教学质量评估量表[J].中国医院,2007,11(2):74-76.

[6]石鹏建,邻水松,赵士斌.我国七年制医学教育教学工作评估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1-5.

[7]孙宝志,金魁和.教与学评价实用技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4-124.

[8]Rhem j.Problem-Based Learning:An Introduction[J].The National Teaching&Learning Forum,1998,8(1):1.

上一篇:儿童肥胖型代谢综合征下一篇:建筑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