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师范生

2024-10-23

五年制师范生(精选11篇)

五年制师范生 篇1

一、前言

师德评价,则是用一定的师德原则和规范,对教师的师德修养行为进行评判、分析和比较,并做出是否与其相符的评判,以此来调节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各种道德关系和个人修养行为。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是祖国未来幼儿园教师的预备者,承担教书育人,挖掘童儿潜能,提高我们国家儿童素质的重要使命,他们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以及我们国家下一代人的成长,关系祖国的未来。从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水平各个方面看,如何培养出一批品德高尚、精通业务及充满生机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专业化教师队伍,才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当务之急。由此可知,进行师德教育评价将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提供实践依据。

二、五年制学前教育师范生师德的现状

(一)五年制学前教育师范生年龄在15-16岁,都是初中应届毕业生,在初中学校她们多是某些科目成绩偏差,思想行为多有偏颇。他们在选择读师范时,有部分同学是受父母左右,并非自己选择。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多为女生,女孩子多的地方,内心较敏感、心思比较细腻,在校的五年是她们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校五年的生活,大部分学生都是离家较远,一切靠学生的自理能力,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学校的辅导员精力,不是每时每刻注意到每个同学。跟读过高中的大专学生相比,在行为习惯上,大部分学生不爱讲卫生,公众场合不注意形象。(二)学校教师重视“理论”而轻“实践”。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师德培养方面的课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师德常识等,经调查研究了解,大部分学生认为文化基础课的教师对自身的师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从教师自身的行为与教师上课所讲的理论知识有所偏差,也就是教师们有较与自己行为不一,同时教师上课的系统知识,课堂上没有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三)师范类学校重技能轻师德教育与培养。首先,在市场经济压力下,学校重视自身的宣传,重视种类繁多的才艺展示和比赛。尤其幼儿师范类学校,从学校内各个部门的比赛,到各个高校之间比赛,从地方到区级,甚至到省级的各种各样的比赛,不断减少甚至不开课,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其次,根据目前的就业情况,五年制师范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单位注重技能型的还是很多,导致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技能的提高,从而忽视师德素养。我们不仅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与训练,更要注重师范生师德评价教育、品德素养的提高,学校应当对师范生师德评价既提倡,又将其落到实处。

三、如何加强五年制师范生师德评价

(一)结合实际,优化五年制师范生的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上,应当注重理论教育与社会时事的结合。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门课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支撑的,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为一体的,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的特点,是以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体,主要培养师范生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学生的法律基础。认课教师上课时,除了系统讲授理论知识之外,要多举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案例;课外还可以举办一些活动,进来有些学校举行“缅怀先烈”,“法律基础讲座”等等活动。

在课程目标上,应当注重整体师德水平与个体师德素养的结合。五年制学前教育师范生,今后都有可能成为我国幼儿人生的引路人,对他们师德的培养不能掉以轻心。多做一些培训,例如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幼儿教师技能培训,保育员、育婴师等等培训

(二)通过榜样的力量促进师范生师德评价的潜力。学校有很多优秀的教师、优秀的学生党员及共青团员,当然还有很多好人好事,俗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可以通过他们感人的事迹,感染五年制师范生的思想和行动,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提高完善自己,以达到社会要求的高尚师德以及师德评价能力。

(三)不断完善师德评价机制增强师范生的师德评价自律能力。师德师风看起来是抽象的、难以评价的,但作为基层学校必须把它具体化,建立健全师德评价标准,使之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之中,并按照相关要求,把师德师风作评价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以我校为例,近两年我校出台了“五大环节管理规定”、“十小行为美德”等规定。“五大环节管理规定”即“早操、晨检、课堂纪律、晚自习、晚寝”五个重要环节;“十小行为美德”,即“课德、会德、食德、行德、衣德、仪德、口德、寝德、网德、友德”,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加强师范生生养成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同时,为了保证这些规定的实施,我们学校从领导到普通老师、从学生班干到一般学生,认真组织学习各项规定,每个整体进行打分考核,考核的结果作为年度班级、个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当然做得好的,在学校内进行表彰并奖励;而担责不够、监管不力的部门,学校对相关班级、负责人予以通报、问责。

四、总结

五年制学前教育师范生师德评价工作是一项长远、复杂的工程,涉及许多方面的工作。我国家领导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在政策方面出台很多新的文件与规定,就业前景比较好,但同时也对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各方面的要求更高更严,作为学前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还需不断的深入研究,从局部到整体,建立健全五年制师范生师德评价考核的内容、方法,增强师德评价的可行性。

五年制师范生 篇2

各县(市、区)教育局、招生办、有关院校:

为认真做好温州市2008年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师范类专业招生工作,现将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术科加试办法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学前教育专业

1、加试项目和分值

加试项目为:声乐、舞蹈、美术(素描)、器乐。成绩满分为300分,其中声乐140分、舞蹈100分、美术(素描)30分、器乐30分。

2、具体要求

(1)、声乐

考生在以下歌曲中自选一首清唱

《国际歌》、《毕业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友谊地久天长》、《我们走在大路上》、《长江之歌》、《难忘的目光》、《送别》、《小草》、《采茶舞曲》、《南泥湾》、《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盼红军》、《八月桂花遍地开》、《我爱你塞北的雪》、《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牧童之歌》、《歌声与微笑》、《好人一生平安》。

(2)、舞蹈

自定舞蹈一段,自备伴奏音乐磁带(VCD、CD、磁带均可)。

(3)、美术(素描)

考生参加美术(素描)考试,除画纸之外,画板和其它用具均要自带。

(4)、器乐

考生自选一种器乐(钢琴、电子琴、二胡等)演奏一曲,参加器乐加试所需乐器(除钢琴之外)均要自带。

二、有关事项

1、报名条件、体检、组档和录取等工作均按《温州市2008年师范类五年制大专招生工作的实施意见》(温招委〔2008〕2号)有关规定执行。

2、各县(市、区)要广泛开展宣传工作,认真做好报名工作,组织生源直接参加温州市术科加试(各地招办不再组织初试,报名人数不限制)。各地招办于5月9日将报名参加市加试的考生报名登记

表、花名册、报考费(每人110元)送交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大学招生办(南校区行政楼409室,电话:86689000)。加试时间定于5月17、18日两天,加试地点(考点)设在温州大学学院路校区(育英大礼堂左侧),各县(市、区)加试时间见安排表。

3、术科加试后,由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上述专业的最低术科合格控制分数线,并将考生术科加试成绩和准予报考的考生名单通知各县(市、区)招办,由各县(市、区)招办公布加试上线名单。

4、文化统考后,各县(市、区)招办按考生的综合成绩实行单独划线。最低控制分数线各以招生计划数的130%划定,并从高分到低分排队,上线考生档案、花名册、分数线于6月底前上报温州市教育考试院。学校录取工作安排在7月2-3日。

5、各县(市、区)招办要按要求对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考生在参加市术科加试之前统一进行表面抗原化验,并在送档时将上线考生的表面抗原化验单交温州市教育考试院。表面抗原属阳性的考生不能报考学前教育专业。

6、加试工作由温州大学负责组织实施,市教育考试院

实行监督。

附:加试时间安排表、报名登记表、花名册

五年制师范生 篇3

[关键词]翻转课堂 高师 英语师范生 口语

[中图分类号] G650;H319.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63-02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和进步,世界各个行业领域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剧变,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育教学模式在时代的浪潮中,涌现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Bass连接等一些多媒体教学的新概念。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源自国外,又称“反转课堂”或“颠倒教室”。中国内地课堂也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的各项指导,积极做出教学模式的改变。各地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革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有关如何教育下一代学生,我们需要革新?”这句话来自斯蒂夫·诺维奇(Steve Nowicki)。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是按照国家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的基本培养要求,并在总结10年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该《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统一要求、分级指导的原则。《基本要求》是学生学习英语应达到的合格要求,是各类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和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制订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教材的重要依据,是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英语教学质量检查评估的重要依据。五年制高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虽然属于高职高专学生,但是却面临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因为除了完成考查英语教学质量的评估,还要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方能达到英语师范生的培养目标。

一、五年制高师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能力现状

我校五年制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为初中毕业起点,有三年初中英语学习的基础。进入学校后,1年级、2年级学习《牛津高中英语》教材,3年级、4年级学习《大学英语精读》教材,5年级开始专转本的冲刺准备。在4年级上学期进行为期6周的小学英语教学实习。作为该系专业课的精读课、听说课教师,笔者在课堂第一线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较为教条,班级整体氛围很难被调整成口语输出的积极氛围。虽然每学期都有“技能月”的英语各方面技能考核,学生完成了考核,对考核结果却并不关心,教师也无法针对考核结果做个体的辅导,因此对于学生实际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十分有限。每年实习合作单位的反馈信息也反映出,学生的基本功相对薄弱,特别是口语输出,学生比较怯场,声音小,语法错误较多。针对这个情况,作为任课教师,我认为在课堂上应该做一些改变。要努力构建有效课堂,培养合格的高职高专人才,特别是英语教育的学生,他们以后要面临教育教学岗位,好的口语能力是他们生存的根本条件之一,也是专转本后再深造、多渠道选择的优先条件。

二、高职英语教学实施翻转课堂的意义

在高职英语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英语课堂的主体。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推进,如何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实现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同步提高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他们的差异性与个性发展,让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转变为英语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环节中的促进者、指导者,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巩固知识的平台,更能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学生间的相互帮助。这样的有效互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成绩,提升对英语的理解、掌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能够通过对英语课堂气氛的改变,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及灵活的教学时间。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课堂上针对所学英语知识的重难点进行充分交流,加上教学视频、教学素材的大量使用,打破了传统单调、沉闷、呆板的英语教学气氛,利用生动的文字、声音、视频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成效。

三、高职英语教学实施翻转课堂的路径

(一)鼓励阅读英语书刊,扩充口语输出语料

根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笔者充分利用各类新闻传媒制作、播放、刊登的大量英语材料,发现好的资源推荐给学生,尽可能地让学生从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学习英语,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开阔学习视野,以补充和拓展英语教材。例如China Daily、Beijing Weekly、21世纪英语报、英语广场杂志、疯狂英语杂志。鼓励学生交换阅读,以最低的成本阅读到最多的资源。目的是让学生在口语输出的时候,能有话说,说有趣的、最新的话题。同时保证英语词汇的不断积累。在早自习期间,鼓励学生将每天的所学所得与大家共享。

(二)重视网络资源的开发,多角度锻炼口语能力

笔者利用网上丰富的信息和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为其自主学习或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在课堂里,我们做role?鄄play,模拟配音,唱英文歌曲,鼓励学生创编剧本,在业余时间训练,利用外语系技能月、年度“英语晚会”、莎士比亚话剧社等学生活动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兴趣,锻炼口语输出能力和舞台展示能力。

(三)利用课堂五分钟,多元话题训练

按《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口语培养目标,笔者布置给学生一项口语任务。每节课利用五分钟,进行主题演讲,主题包括人际关系、风俗文化、休闲运动、交通、文学与艺术、日常生活、旅游、现代科技、语言、环境保护、生命教育、就业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利用网资源,在课外时间进行整合,制作出精美的PPT以及文稿,于上课前3天发至笔者的邮箱,笔者审阅并作修改后返还。在课堂中学生提前将演讲涉及的单词和词组写在黑板上,可以使得演讲信息能被听众最大化的接受。要求学生演讲的过程脱稿,PPT上也不建议大量的文字布局。尽可能地在五分钟里结合PPT图片和简单的关键词给予同学们精彩的展示。演讲完毕,还需要有提问环节,可以是演讲者问同学,也可以是同学们问演讲者,笔者最后提问演讲者,并给予点评。这个活动非常受学生欢迎,大家的资源来自网络,话题之广让同学们在课前就期盼。同时,笔者将所有的PPT资源汇集成文件包,定期上传到百度云空间,提供链接给学生,大家可及时下载共享学习。目前,最投入的学生,将视频、歌曲、书刊节选、图片巧妙融合,结合“海豚人”尼克·胡哲、柴静等关注点极高的话题聚焦演讲环节中,她将导入、呈现、互动、提问等多种活动精心设计,为同班同学呈现了一场长达一节课的show,口语流利,仪态大方。每一个同学在她演讲结束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里面包含了对她认真投入的肯定以及互相学习的期望。笔者因为之前看过她发到邮箱的PPT,对她的表现有预期,因此也准备了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口语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师生每一次上完口语课,都感觉收获颇丰。

(四)挖掘微信资源,利用边角时间

微信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资料来源库,订阅号也五花八门。笔者通过搜索,自己定制了英语口语精华、每日英语、掌中英语、VOA慢速英语等订阅号,并在课堂上与学生共享,告诉他们每个订阅号的优点是什么,如何学习订阅号的内容。例如,VOA慢速英语,有听力原文、有翻译、有词汇,还有配比的英文,非常适合学生在空余时间不多的情况下,花几分钟听一听。使学生充分利用手机资源和边角时间,发挥钉子精神提高英语听力和口语技能。

四、结语

翻转课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并保证要合理布置学习任务,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微课后,教师还要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且,要对授课过程进行巧妙设计,通过汇报、答疑、讨论等形式,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合理的引导、监督和控制。高职英语教学,十分看重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素质的协调化发展,所以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开口说英语,在强化良性互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至关重要。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前做好计划,在翻转课堂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课前和课上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开展更多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上的互动。这样可以让学生彼此之间分享知识和见解、共同克服学习困难,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翻转课堂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应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而且,翻转课堂的顺利实施也需要软件技术的有力支持。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4.

[5] 熊甦.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9).

五年制师范生 篇4

1、五年制师范生健美操训练现状

1.1、健美操运动的开展被广大学生认同

五年制师范生的招收对象为应届初中毕业生, 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5岁, 与一般的高等院校学生相比:他们的年龄结构较小, 文化知识层次较低, 心理素质较弱;但是同时他们好奇心较强, 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快, 参与积极性较高。因此健美操运动在他们中间很好开展, 特别是被认同为“时尚”、“酷”的代名词, 音乐节奏感强、动作动感活力的街舞深受他们推崇。

1.2、对健美操课程的全面认识有所缺乏

学生虽然对健美操课程具有极大的兴趣, 但是他们对健美操的训练也只是仅仅停留在兴趣爱好这个层面。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同学选修健美操的初衷有偏颇, 他们仅仅认为跳健美操可以减肥, 过分夸大了健美操中“美”的作用而弱化了“健”的认识, 甚至一些男生认为与足球、篮球这些对抗性很强的竞技运动比较起来, 男同学跳健美操是很“娘”的一件事情。另一方面, 他们对健美操课程的认识缺乏深度, 特别是理论方面少之又少, 即使教师开设理论课堂, 他们也认为这是多余无用的, 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师只好在训练实践中穿插一些浅显的理论知识讲解, 理论知识的缺乏势必会影响他们以后更进一步的学习, 更深层次的提高。

1.3、健美操课程训练专业性较弱

健美操课程的开展在五年制师范生中多以体育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因而其课程训练的专业性较为薄弱, 具体的体现为:

(1) 未有统一的教材作为教学依据。五年制师范生在进入院校之前对健美操的了解不多, 大部分同学的知识获得来源于影音等媒体资料;而教师的教学资源也多来至于散遍的教材或是个人整理的一些影音媒体资料, 甚至一些还是流传年代较久, 多年来重复使用的套路, 随意性较大。一些适合同学们年龄层次需要, 图文并茂、简单易懂、规范有效的教材的缺失, 就影响了科学系统的健美操学习、训练体系的建构, 也就使得该课程缺乏可持续性的开展。

(2) 健美操课程训练缺少专业教师授课。通过对全校的体育教师专业进行调查发现:田径专业的教师占全校体育教师比重的百分之三十, 篮球专业的教师占全校比重的百分之四十, 武术及其他专业的占全校比重的百分之二十, 而体操和健美操专业的教师一共只占了全校比重的百分之十。专业优秀教师资源的匮乏使得健美操课程开展处于边缘趋势, 一些非专业教师的授课也势必会使得健美操课程无法深入全面开展。

(3) 健美操课程训练内容、教学手法单一。对已有的健美操训练内容的调查中得知, 大众等级与有氧操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内容, 虽然大众、中学等级类内容简单、较适合入门学习, 但动作单一不能带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有氧操的运动强度较为合适, 但持续时间较长、节奏相对舒缓, 对于同学们来说缺乏一定的心平气静的耐心。教学手法上多采用动作分解加讲解法, 由于受场地条件限制, 很多时候难以做到影音同步及现场视频同步录放, 这种粗放式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效果也是差强人意。

2、针对当前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

从对以上五年制师范生健美操训练的现状归纳分析可知, 从根本上转变对健美操思想上的认识, 扭转健美操边缘化的地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中之重, 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2.1、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认识

现阶段, 健美操虽然得到大家的认同, 但是并未形成深度统一的认识。这就需要健美操工作人员加大对健美操功用的宣传力度, 使民众对其有一个由本到质, 由是懂非懂到熟识的知识升华。同时使学校的管理者认识到健美操能起到与传统的体育项目一样锻炼效果, 甚至更能贴近各个年龄阶层的锻炼心理需求, 达到“健”与“美”的和谐统一。

2.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一方面要引进健美操方面的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促进现有教师的自我提升, 提高其专业素质。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学规划, 丰富教学内容, 多样教学手段, 增强学生对健美操学习的认同感。此外构建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 激励教师、学生的自我发展, 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止步于兴趣爱好, 还要从其中发现优质生源, 为竞技健美操培育后继力量。

2.3、加大资金投入, 营造健美操良性发展氛围

学校管理层应对健美操训练项目增加资金投入, 这样才能为健美操的良性发展打造坚实保障。一方面可以多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类健美操比赛, 开阔视野、熟悉赛制、增强健美操学习的成就感与荣誉感;另一方面改善场地设施, 为教师与学生的训练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增进学习效率。

由上述可知, 当前五年制师范生健美操训练所出现的情况既是个性问题也是共性问题。要想提升健美操在体育课程中的地位, 使当前现状有所改观, 必须依靠两个基础:一是学校自上到下要从思想认识上有一个转变, 这是提高健美操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二是加强资金扶植, 这是促进健美操课程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五年制师范生 篇5

摘 要: 五年制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作,不能完全按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管理模式管理,而要根据学生特点,所学专业和学科的特点,由社会、家庭、学校、班主任等共同协作,不断地积累经验,改进和完善管理方法和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幼儿教育人才。

关键词: 五年制师范 学前教育 学生管理

一、专业特点

五年制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对象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学生在学校接受五年的全日制幼儿教师所需的技能训练和基础文化课的学习。主要的专业课程有美术、书法、乐理视唱、珠心算、声乐、钢琴、舞蹈、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手工、幼儿文学、弹唱、幼儿算数教法、歌曲创作、幼儿保健、幼儿语言教法等。毕业时学生学历为全日制大专学历,既可以考取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还可以通过专升本等方式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随着“全面二孩”的放开,社会对幼师需求随之增加,学前教育师资缺口较大,学前教育专业近年来招生和就业形势良好。

二、学生现状

五年制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班级人数为每班30~50人。招收的学生年龄一般在十四五岁左右。经过五年的全日制学习生活,学生年龄在十九、二十岁,这个年龄阶段被称为“青年初期”。学生入学时年龄小,正处于叛逆期,自我约束能力低,对人、事、物的辨别分析能力相对较低,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由于高中扩招,五年制师范学校的生源大多是经过筛选后失去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资格的学生,生源质量较差,录取学生的中考分数在500~200分之间不等。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基础相对较差,且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专业前景、发展方向及就业形式等不够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对专业课、基础课的认识不够,缺乏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多数学生,甚至学生家长存在“混文凭”的心理,教学中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调查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班级中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班级近半数学生家庭结构存在缺陷,有单亲家庭,有父母在外打工常年将子女托付给亲戚照顾,存在亲情缺失等现象。

另外,五年制师范学校目前采用的是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在教育、管理方式方法上与初中教育、高中教育有很大的区别。生活方式为全日制寄宿、封闭式管理,学生大多数时间在学校里生活、学习。学生要独自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包括日用品的采购,组织、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处理人际关系,还要适应于初中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各种专业课程。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中,绝大多数为女生,甚至整个班级全部由女生组成,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比较困难,经常出现因想家请假,甚至退学等现象。

三、解决途径

1.多沟通

重视班主任工作,加强班级内的交流。班主任作为一个枢纽,构建起与学生,与家长、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从生理、心理、家庭等多方面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经常深入班级、宿舍进行检查和交流,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将学生情况定期反馈给家长和学校。通过教师、家长、学校三方面形成管理合力,共同管理好学生。

2.勤学习

从新生入学时起,鼓励新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如通过学生会及高年级学长了解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活动及学习方法。也可以通过各专业相关教师了解所学专业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就业形式等,使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为学生未来的五年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注重学生基础文化课学习的同时,努力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造环境

加强班级的日常管理,建设稳定、和谐的班级环境。培养良好的班风,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正确选拔和培养班级干部,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学习和实践活动。班主任要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组织并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减轻教育管理的压力。

综上所述,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特点是年龄低、基础差、女生多、自我约束力低、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不能完全照搬全日制普通本科大学的宽松管理方式,需要班主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协调、配合和关注。学生的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要根据学生特点、所学学科特点和专业特点,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工作中的一点一滴总结和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学生管理者的自身素养,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进一步把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韩守东.把握心理特点做好五年制大专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J].大众文艺,2009(03):128-129.

[2]王宁擎.对五年制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与途径的探讨[J].计算机与网络,2011(28):235.

[3]於敏,王海波.高职五年制学生分阶段管理模式初探[J].考试周刊,2012(90):159-160.

[4]周绍梅.高职幼师专业班级内冲突探析[J].青春岁月,2015(15):156.

[5]陈铋中.浅谈当前幼师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3):95-96.

[6]郭双华.浅谈五年制高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管理[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3-26.

[7]严苗,杨公科.浅谈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学生管理[J].价值工程,2011(33):231-232.

[8]何峻松.幼师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4(1):61-64.

[9]李业媚.中等职业学校旅游女生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文集,P41.

[10]徐新华.探讨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14):140.

五年制师范生 篇6

地理观点的界定

李春芬先生认为, 地理观点就是指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及空间关系。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指出, 地理观点是解释经验、事件、地方、人物、文化和自然意义的许多方式中的一种见解, 包括空间观点与生态观点。所谓空间观点是有关于事物的位置和分布等讯息。生态观点强调自然界所有要素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类与其它生物相互关联的关系等等。

地理观点的培养内容

1. 人地协调观点。

人地关系包括两个基本点, 一是人与自然无机物、有机物界诸要素对空间的占据;二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人地关系矛盾是指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在一定的区域中, 人的生存、发展要求与自然环境的无机物、有机物诸要素, 在空间以及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关系上的对立与统一。人地协调观强调利用地理环境, 既要遵循生态平衡规律, 又要遵循社会经济规律。人类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的容量相适应, 从自然环境的整体出发, 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变化发展。

2. 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 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主要内容有:一是尊重与善待自然。二是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观要使学生形成这样的观念:对地球生态系统中任何部分的破坏一旦超出其忍受值, 便会环环相扣, 危及整个地球生态, 并最终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体的生存和发展。并使学生懂得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 将人类的生存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关系进行协调。

3.空间观点。

空间观点主要是对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系的基本认识, 涉及“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为什么在哪里”等问题。空间观点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区位与空间分布观点。这一观点旨在告诉学生,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作用随相互关系和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某个区域独特的空间占位状况, 决定着该区域其它要素的组合特征, 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促成某些特殊活动的发展;二是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观点。这一观点要求学生明确环境的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体现着环境的整体性, 从总体上看, 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 却经常表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

4.因地制宜观点。

因地制宜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不同“地”的比较与评价;二是怎样根据“地”的条件差异进行生产建设。前者重在弄清区域差异, 后者重在如何扬长避短。因此, 根据一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等的优势把要发展的产业部门、作物, 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 是地理学“因地制宜”观点的要义所在。

地理观点的培养途径

1.运用案例进行教学, 提炼观点。

学生形成观念过程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而不是老师的说教、灌输。教师可以精选一些体现观念的事实材料, 围绕事实材料设计启发性问题, 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 对事实材料的分析, 总结, 概括出其本质和规律, 形成观念, 由对事实材料的感情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案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50多年来, 年年植树, 树木年年死去, 目前整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不足1%, 其中还包括了近一半的天然林。那么, 造的大量林哪里去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十分强烈, 蒸发量一般是降水量的7-10倍以上, 如没有草本层的有效覆盖, 将会造成更严重的干旱。而树木的生态耗水远大于灌木和草本 (20世纪60年代著名地理学家黄秉维院士就非常形象地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树比喻成“抽水机”) , 因此, 植树造林会加重旱情。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树实际上是在和大自然唱对台戏。因为在平均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的地区, 天然分布的是草原或灌丛, 树木生长所需的雨量和有效积温不能满足的话就很难成活, 即使活了, 也只能长成“小老头树”。如果我们硬要大面积种树, 势必会加重土壤的干旱。

上述材料渗透观点: (1) 因地制宜观点 (2) 人地协调观点: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 但是不能改造自然规律。如果违背自然规律, 要受到自然的惩罚。

2.重视探究性学习, 强化观点。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证实所形成的观点, 从而达到强化观点的目的。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 不仅是地理课程而且是这次新一轮课程总体改革的重要理念。

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分为两种, 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类。课题研究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 具体包括地理社会调查、地理科学实验和地理文献研究等。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探究性学习主题的选择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考虑学生的兴趣, 地理实践活动主题还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

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之三:山地的垂直地带性”教学

(1) 确定考察地点。江西国家级地质公园——武功山。

(2) 准备资料。在实地考察前, 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以形成对考察区域的初步印象。

(3) 野外观察与访问。根据考察目的, 确定考察和访问的内容及路线。

(4) 撰写考察报告。

3. 整合教材内容, 采用讲座式教学。

五年一贯制师范生入校门槛低, 文化基础较差, 而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地理在初中不受重视, 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掌握很少, 据对江西省内高职师范院校调查, 五年一贯制中专阶段地理教育多数使用高中地理课本, 但地理课时只有高中地理课时的1/3, 大专阶段地理教育也多开设36—45个学时不等, 由此, 五年一贯制师范生的地理教学应该将相关内容进行整合,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采用讲座式教学, 增大课堂容量, 压缩教学时间。

五年制师范生的培养方式是“综合+特长”, 学生学习的课程门类多, 但单一的文化科目难度要求不高, 并且没有高考的压力, 所以五年一贯制师范生的地理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比高中地理教学更为灵活, 完全可以组织相关内容, 实施讲座式教学, 突出地理观点培养。

4. 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以往的地理学习评价往往存在一些问题, 如重甄别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重“打击”轻鼓励、重定量轻定性、重他评轻自评、重共性轻个性, 并且还过于强调标准化, 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 这些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地理观点的培养。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 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 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其中, 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尤其值得重视。定量的评价往往用“分数”来体现, 但“分数”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与干扰, 有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 更无法反映学生形成的地理观点状况。而定性评价就是教师通过观察与分析, 用恰当的语词对学生的学习作描述性的评定。相比之下, 这种评价比打个分数的评价难度要大得多。

根据上述教学方法的变革, 五年制师范生的地理教学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都应发生变化:

(1) 评价内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地理技能;教学参与度、探究水平、实践能力等;

(2) 评价方式:测验、口头表达、观察实践中的表现;

(3) 评价结果:评语+等级+分数

摘要:正确的地理观点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年制师范生应该具备哪些地理观点以及如何进行培养, 是高职师范院校地理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五年制师范生,地理观点,培养内容,途径

参考文献

[1]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春芬.《地理学的传统与近今发展》《地理学报》37卷第1期.

[3]吴大明, 查良松《.新<地理课程标准>背景下的高师地理教学改革》《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年03期.

[4]周义.《谈谈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用与策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 (5) .

五年制师范生 篇7

一、五年制师范生的特点分析

五年制师范生是高等师范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 为什么说他们特殊? 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在他们身上既兼具中学生和专科生的某些特点, 又和普通的中学生和专科生不完全相同, 他们有独特的表现。通过调查, 对中师、五年制师范和三年制师范学生的部分情况作对比, 反映出五年制师范学生存在两个显著特点:

1.五年制师 范生在校时 间较长 , 年龄和心 理跨度大 。根据五年制学制较长的特点, 一般高校将整个教育分为两个阶段中等教育 (1、2、3低年级) 阶段、高等教育 (4、5高年级) 阶段。刚入学的五年制师范生的年龄大都在15~16岁, 从心理学角度讲,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加速发育的青春期他们身体健康, 发育良好, 智力健全, 但心理尚不成熟, 情绪不够稳定, 自控能力不强, 易冲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定型, 有很强的可塑性。进入2、3年级后, 学生会先后进入18岁成年人行列, 3年级结束时平均年龄在18~19岁, 在该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会得到较快的发展, 心理发展也会逐渐趋于成熟。进入4、5年级后, 可以说学生已基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成年公民。经过5年的在校时间, 五年制师范生的身心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较大跨度。

2.五年制师 范生入学层次 较低 , 培养目标高 。五年制师范生的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 初中毕业生仅仅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 只是掌握了作为一名普通合格公民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 其文化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与大专层次要求差距甚远。由于近些年来招生制度的改革, 大学和高中大量扩招, 使得以初中毕业生为生源对象的五年制专科的生源素质大幅度下降。生源素质下降不仅体现在入学成绩方面, 而且体现在行为习惯、学习兴趣、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这无疑给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增加了较大难度。尽管学生的总体层次不高, 但是培养目标比较高。五年制专科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为: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通用的职业基本技能,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 要实现五年制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加强素质教育, 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二、五年制师范生素质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初中毕业生一旦进入了五年制师范学习, 其教育模式与中学有很大不同, 类似大学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与家庭监管分离后学生自由度增加之间形成了矛盾, 而班主任不能代替家长职能发挥家长的监督和管理作用, 五年制学生对自由时间的把握能力十分有限, 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这就形成了相对的管理真空, 加大了素质教育的难度。

对于五年制师范的学生来说, 在校期间学习仍然是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 学生的身心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实现的。在日常的素质教育活动中, 他们存在下述问题:

1.学习动机 层次不高 。不少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 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学习的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 过于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 一些学生学习的动机只是为了应付眼前的考试, 满足于能过关顺利毕业。

2.学习方法 不当 , 学习习惯 不良。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 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 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 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 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学生在课上睡觉、玩手机、看小说等现象时有发生。

3.学习焦虑现 象比较普遍 。不少学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 在家中瞒着父母, 在学校应付老师, 对学习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理压力。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 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21世纪 , 国家对基础教育师资的学历层次提出了更高要求, 使专科师范生的就业空间缩小。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严峻, 他们不免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获得职业技能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工作机会, 却不知道如何准备才能更好地就业;不少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知之甚少, 对专业前景、发展方向、就业形势等问题模糊不清, 对自己的要求降低。在日常生活中, 表现为纪律涣散, 对班级任何活动不感兴趣, 不思进取, 而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中, 对于这些隐性的消极行为, 没有硬性的处理规范, 这些都是对素质教育工作提出的不小的挑战。

三、加强五年制师范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根据五年制师范生的特点分析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应该把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拓展他们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上, 在实践中培养综合素质。

1.利用多元 化活动 , 以管理于 活动 , 借活动以 育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开张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 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 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既要力求高品位、多层次, 又要重参与, 求实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 寓管理于文化艺术活动之中, 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又能够开发多元智能, 增强活力, 提高综合素质。要结合师范专业学习内容精选项目, 可以以各种课程兴趣小组为主要形式, 可以开展英语演讲比赛、古诗文诵读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 也可以结合就业问题开展活动, 如职业规划大赛、模拟招教、教学技能大比拼等。

2.加强职业定 向教育与自我 管理 , 借社会实践促 发展。面对就业越来越难的严峻形势, 这就需要加强就业教育, 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自主就业和多元就业的意识, 化就业压力为学习动力。在校学习期间争取多掌握几门技能, 多拿几个资格证书, 增强竞争实力。让学生尽早明确将来的使命和工作对象。努力学好专业课程, 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 在未来的工作中能胜任教学和管理工作。要培养学生敬业爱岗, 开拓进取, 具有奉献精神。

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的形成及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可以获得丰富而生动的情感体验, 在社会实践中经受锻炼。如通过勤工俭学、社会公益劳动和见习实习、助教助管工作等, 既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热爱教育工作, 又磨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咨询等活动, 可以在接触社会中了解社会, 习得课本知识, 增强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可以根据五年制师范生这个群体的特点实行半开放式管理, 在班主任的指导下,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在将来的工作中承担起独立工作和管理的职责。在他们在校期间应更进一步强化纪律教育、责任教育、信念教育, 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 明确自己将来要面对的工作和对象, 做好思想和工作能力的准备。总之, 只有充分认识五年制师范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 认真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方法措施, 积极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才能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摘要:五年制师范生是高等师范院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入学层次低, 在校时间长, 对其进行的素质教育工作一直都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对五年制师范生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对加强素质教育提出看法。

关键词:五年制师范生,素质教育,教育措施

参考文献

[1]王俊生.五年制专科新生思想现状及教育对策[J].殷都学刊, 1997 (4) .

[2]李云.五年制小教大专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和管理的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4) .

[3]罗令娇.浅谈艺术教育专业五年制学生的教育与管理[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4) .

[4]尚晓强.对五年制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认识[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5]王齐.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文教资料, 2009 (8) .

浅谈五年制师范班级管理 篇8

一、五年制师范生的特点

五年制师范生招收初中毕业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 他们都处于青春期的后发展或成熟阶段。生理方面的特点表现为精力旺盛、体力充沛、身体发育趋于成熟等, 师范学校不比初中学习紧张, 在时间的划分上宽松的多, 所以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身体条件进行学习。尤其是刚刚从初中毕业, 入学时仍延续以前的学习态度, 如学习刻苦用功、学习动机简单、学习方式单一;心理方面的特点表现为追求个性、自尊心强、性格叛逆、热爱冒险和幻想等。这个时候, 他们正处于“心理断乳”时期, 心理发育也正趋于成熟, 从初中到五年制师范的转变或多或少会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塑造。思维方面, 由于生活阅历少, 积累的知识经验不足, 在事物的分析上缺乏客观意见, 想法肤浅, 思考不够深入, 这就导致偏激思想和情绪的产生;在行为规范方面, 自立意识、自觉意识得到提升, 自理能力有所增强。五年制师范生在初始阶段, 新的学习环境、教学模式, 常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与矛盾, 对自己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对别人看法十分在意, 又不愿别人过多的“指手画脚”。

二、五年制师范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班级凝聚力的缺失

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形成, 需要成员之间相互信任, 有共同的目标, 成员能为班级目标的实现和衷共济, 贡献自己的力量。初中时, 学校的工作重心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对学生其他品质的教育不是太多, 所以学生对于班级集体归属的意识普遍不高。进入师范学习后, 班级凝聚力缺失的问题便在各种活动来临时暴露。

(二) 班级中合作竞争的功利性

五年制师范学校实行学分制和奖学金制, 这样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学生, 但也因为名利的关系, 使竞争更加激烈, 甚至转变为恶性竞争。况且没有一种奖罚制度是绝对公平的, 奖学金制不能完全可观的反映学生的进步状况, 这不符合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理念。学生只在乎自己的学习与发展, 却不能帮助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这也是班级凝聚力缺失的一种体现。

(三) 班级管理制度的缺乏

一般学校制度的实施都是班主任借助这些制度, 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班干部去控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就造成班主任一味矫正学生的错误行为, 班干部呆板进行监视活动, 学生表面维护规章制度,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方式最终只会造成该集体和个人的对立, 打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 限制学生的发展。非成文的制度主要指班级的学习风气、习惯等。这些隐性的制度有时使其他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一方面, 不良的学风会影响一个班的风貌, 另一方面, 班级制度的建设对于师范生而言, 是学习适应集体生活, 实现自我负责的重要手段, 现在大多数学校制度反映的是校领导的意愿, 剥夺了学生实际自我管理的机会, 同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 班主任管理理念的不足

这是当前学校班主任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新上任的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学习还有待提高, 有丰富经验的的班主任却可能存在管理理念僵化, 停滞不前的问题, 班级管理理念必须与时俱进, 才能保证班级管理的工作有效进行。

三、五年制师范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对教育最终目的的肤浅理解

教育的目的要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一个失败的班级管理, 错把“管理”误解为“教育”, 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服从、统一, 现代社会定义的人才需要全面发展的技能, 包括性格、处事方式、思想品质等, 错误的班级管理是与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的。

(二) 对学生个性的忽视

学习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目的、方式、基础、兴趣、遇到的困难都不尽相同, 在进行班级管理时, 班主任会因为班级人数过多或其他各种原因忽略对学生个性的关注, 造成管理的失败。

四、关于五年制师范班级管理的建议

(一) 班主任应严格规范自己

作为班级与学校之间的纽带, 班主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应具有素质高、作风硬、责任心强的特点。班主任在班级中起引导和表率的作用, 只有善其身, 精其技, 才能有能力保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 将所带班级带入正常的运行轨道。

(二) 班主任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正确的学生观中, 班主任应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 班主任有信心在自己的指导和帮助下, 所有的学生都能健康快乐的发展, 学习优异, 各有所长, 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 感情良好。作为班主任, 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观念引导, 创造共同探讨的学习氛围, 养成互动的学习习惯。由于师范生专业的特殊性,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并成功传递给学生, 对师范生毕业后从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也是大有裨益。

(三) 班主任应制定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

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 是班主任成功管理班级的积极保障。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不是片面的束缚学生的行为, 而是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有效调节学生的日常行为,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协助学生完成各方面的发展。一份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 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 班级干部的合理利用

班级管理是一件琐碎费事的工作, 师范学校一位老师可能同时担任两到三个班级的班主任, 想要做到面面俱到、事事俱细几乎不可能。这时就需要一支组织能力强、思维灵活的学生干部团队协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 班干部在班集体中处于核心地位, 其工作得好坏将直接影响着班级的管理和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入学初, 班主任可根据班级内学生的学生档案, 了解学生进校前的各方面情况, 结合学生在师范学校里的日常表现, 挖掘学生的潜力, 安排相应的干部职位。其次, 可以通过竞争上岗的方法, 班级内实行“民主竞选制”, 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班级管理, 实现班级管理自责化;另一方面向学生传输民主意识, 为师范生毕业后从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五) 确立集体目标, 树立学习榜样

在班级管理中应实行目标激励法和榜样带动法。为培养班级学生的团队意识, 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班主任应确立一个切实的集体目标, 在目标实现过程中, 班主任还应适时给学生作出帮助提醒, 解决学生前进中的疑难, 避免出现消极情绪和恶性竞争。另外, 学生都有不甘落后的心理特点, 班主任可有效利用这一点推动班级的发展。给全班学生树立榜样。要利用学生榜样的基层特质, 搞好班级内的榜样事迹宣传, 与学生认真真诚地分析其成长原因, 号召全班学生向榜样看齐。因为榜样出自学生中间, 具有真实可信性和现实带动性, 更有特殊的亲和力。相比于一些遥不可及的伟大人物的事迹, 学生榜样的树立将收到更为直观的效果。

(六) 学生德育管理的注重

对师范生的培养教育, 不能单单以文化课成绩为教育管理重心, 道德品质与专业素养的培养也必不可少。学校肩负着学生成人成才的双重任务, 班级管理中的德育管理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德育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主, 引导班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把树立良好班风作为这一系列教育的落脚点。班主任应本着博学为师, 身正为范的准则, 注重德育管理, 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掌握过硬的专业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五年制师范班级管理, 重点突出一个“管”字, 坚持“以人为本”的准则。虽然没有什么较大的创新之处, 但确实是五年制师范班级管理的根基。本文只作了较为概括的论述, 表达笔者自己对于五年制师范班级管理的看法。实质上, 就五年制师范学校班级教育管理方面的探讨远不止笔者所写, 此文仅作为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简单交流。笔者相信, 通过教育工作者们坚持不懈的探讨与研究, 班级管理存在的弊病将减少, 班级管理终将成为素质教育进行中的积极方面。

参考文献

[1]谢维和.《论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教育研究》, 2000年第6期.

[2]王海燕.《论班级管理的误区及其对策》.《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2年9月.

五年制师范生 篇9

1. 考试焦虑的内涵

所谓焦虑是指个人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的障碍, 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 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 形成一种紧张不安, 并带有恐俱的情绪状态。考试焦虑 (也称测验焦虑) , 指由各种考试、测验引发的焦虑, 也有人称之为成就焦虑或学业评估焦虑。考试焦虑属于现实性和客体性焦虑。

2. 关于考试焦虑对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中国学者叶仁敏和瑞典的哈特威特 (K.A.Hagt Vet) 的研究结果表明, 考试焦虑与成就动机、智力水平、学业成绩之间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凌文辁 (1985) 对中国大学生的考试焦虑作了测量和因素分析, 结果表明:中国女大学生的考试焦虑高于男大学生;对考试结果, 女生也比男生更为介意。梁加义等 (1987) 对中小学生考试焦虑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1224名学生焦虑障碍者的患病率3.8%, 男女生比率为l:2.15, 性别间差别有显著性。魏心、刘恩德 (2000) 对1405名高中学生考试焦虑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发现不同年级、性别、家庭教育类型等的学生的中、重度考试焦虑的检出率有明显差异。

二、研究工具、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工具

1.1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 其程度以4级划分:0—24分为镇定, 25—49分为轻度焦虑, 50—74分为中度焦虑, 75—99分为重度焦虑。

1.2应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抽取04级 (39人, 其中男3人) 、05级 (49人, 其中男9人) 、06级文理班 (49人, 其中男11人) , 07级文理一班 (38人, 其中男12人) 、二班 (31人, 其中男8人) 作为被试。全部参加测试的学生的身体健康, 均无明显躯体、精神疾病。

3. 方法和过程

0 4、05、06级每个级部只涉及一个班采用单组前后测设计;07级两个文理班可视为同质, 采用等组仅后测设计。

焦虑测试均选择在期末考试前一周左右进行, 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 现场回收。共回收问卷377份, 有效回收率94.96%。由于存在个别学生成绩缺失, 或是两次焦虑测量中有一次未参加的情况, 将这些数据作为缺失值剔除后进行统计。学业成绩取两次期末考试的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总分作为学业成绩的研究数据。

三、结果

1. 中、重度焦虑学生的检出率 (其中04、05、06级取第一次测量的数据)

中专段中重度焦虑人数10人 (10.2%) , 大专段中重度焦虑人数4人 (10.3%) , “3+2”中专段中重度焦虑人数11人 (15.9%) 。

2. 两次测量“五年一贯制”中专段与大专段学生考试焦虑的比较

中专段两次测量的±S是31.83±12.54和32.98±13.58, 大专段两次测量的±S是32.49±11.37和30.85±9.62, 两次测量中专段学生考试焦虑与大专段学生考试焦虑没有显著差异。 (p=0.776, >0.05;p=0.372, >0.05)

3. 两次测试性别间考试焦虑的统计分析

3.1 初测“五年一贯制”中专段与大专段性别间考试焦虑的显著性检验

初测中专段女生考试焦虑程度略高于男生 (男生±s为30.8±12.22;女生±s为32.09±12.68) , 但二者没有显著差异, (p=0.684, >0.05) ;大专段性别间考试焦虑的差异比中专段的差异更大 (男生±s为25±7.81;女生±s为33.11±11.47) , 但大专段性别间考试焦虑的差异不显著, (p=0.24, >0.05) ;总体来看, 初测时“五年一贯制”被试性别间考试焦虑的差异不显著, (p=0.397, >0.05) 。

3.2 再测“五年一贯制”中专段与大专段性别间考试焦虑的显著性检验

再测中专段女生考试焦虑程度 (±s为33.4±13.91) 仍略高于男生 (±s为31.35±12.37) , 但二者没有显著差异, (p=0.55, >0.05) ;再测时大、中专段性别间考试焦虑的差异比初测时有所增加 (男生±s为21.33±3.06;女生±s为31.64±9.57) , 但大专段性别间考试焦虑的差异仍然不显著, (p=0.074, >0.05) ;总体来看, 再测时“五年一贯制”被试性别间考试焦虑的差异不显著, (p=0.332, >0.05) 。

4. 考试焦虑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4.1 “五年一贯制”中专段和大专段考试焦虑与学业成绩的相关

04级初测r=0.041, p=0.806, 再测r=0.105, p=0.527;05级初测r=0.232, p=0.109, 再测r=-0.155, p=0.287;06级初测r=0.018, p=0.904, 再测r=-0.095, p=0.516;

4.2 实验组和对照组考试焦虑与学业成绩的比较

在考试焦虑项目上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F检验, 两总体的方差无显著差异。两总体考试焦虑均值的显著性检验, t=0.264, 对应的p=0.793, >0.05。因此认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试焦虑均值无显著差异。

在学业成绩项目上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F检验, 两总体的方差无显著差异。两总体学业成绩均值的显著性检验, t=-2.113, 对应的p=0.038, <0.05。因此认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业成绩均值, 在0.05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四、讨论

此次研究的结果显示, 调查结果基本能够反映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如下:

1. 该校学生考试焦虑的总体状况

对207名被试的调查结果表明, 该校有12.1%的学生有中度、重度的考试焦虑。其中多数为中度的考试焦虑, 重度考试焦虑的被试较少。约2/3的被试处于轻度考试焦虑状态, 还有约1/4的被试处于“镇定”状态。

2.“五年一贯制”中专段和大专段考试焦虑状况

考试焦虑随年级上升虽略有降低变化, 但中专段与大专段学生的考试焦虑均值集中在轻度上, 考试焦虑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这与毕重生 (2002) 、魏心 (2000) 和李寿欣 (1999) 的关于高中生考试焦虑研究的结论有一致性。究其原因, 一年级学生还不适应中师学习生活, 期末考试对其是个较强的应激源。二、三年级学生已经逐步适应了中师的学习特点, 所以其考试焦虑会略有下降。大专段学生面临升学考试和择业的压力, 比较而言, 期末考试对其刺激强度相对较弱。与高中生相比, 中师生没有高考压力, 考试压力相对较低, 这是造成中师学生考试焦虑水平集中在轻度水平的重要原因。

3. 不同性别学生考试焦虑状况

“五年一贯制”中专和大专段的被试中, 女生的考试焦虑均略高于男生, 但是性别间的考试焦虑差异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师范生整体焦虑水平较高中生偏低, 导致在较低的焦虑水平上, 师范男女生间的差异不显著;另外, 被试中男生数量过少, 个别焦虑程度较高的男生由于缺少学业成绩或是缺少一次测量的数据, 统计时作为缺失值被剔除了。

4. 考试焦虑与学业成绩的相关

五年制师范生 篇10

面。主要从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三个方面论述“和谐”思想与班级德育工作。

關键词:和谐思想;五年制师范学校;班级德育

五年制师范学校是20世纪90年代末诞生的新的师范培养模式,它肩负着为小学教育输送专业人才的重大责任,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如何提高五年制师范生的全面素质,如何使他们的发展适合今后基础教育的要求,这些都是班主任工

作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近些年来,以“和谐”思想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儒家关于“和谐”思想的阐释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三个方面论述

“和谐”思想与班级德育工作。

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上,儒家提出了“爱人”的思想,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泛爱众”,也就是广泛地爱,亦即博爱。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只要在人我相处时爱一切人,与一切人友善,也就达到了“爱人”,即“仁”的境界了。具体到一个班级中,“仁爱”思想可以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班主任之间进行分析。

首先,学生之间。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家庭出身、成长环境、教育经历等,因此也形成了学生之间迥异的价值观念和性格特征,而这些学生聚集在一个班集体中,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和不成

熟,自然会造成学生之间的众多矛盾和冲突。怎样减少、避免这些矛盾冲突,班主任可以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方法,加以引导。

同时,孔子提出“不学礼,无以立。”即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讲究礼仪。当学生之间有了矛盾时,班主任要引导学生用礼貌、平和、道德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打架、斗殴等激烈的方式去解决一切矛盾。

其次,学生和班主任之间。在很多班主任眼中,只有那些“成绩好的”“听话的”“老实的”的孩子才是好学生,而“成绩差的”“调皮捣蛋的”自然就成为“差生”了。其实,作为身心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独立的,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去评价他们。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和而不同”,即承认多样性、差别性的存在,在对待学生时,班主任也应该做到“和而不同”。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应该用平等、民主、宽容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爱人”之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每一个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表现自我。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儒家把“和”作为最高的政治伦理原则,作为政治理念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提出了他们心目中和谐的最高境界——“大同”理想。《论语》把“礼”推上了维护社会秩序、社会结构以及人们行为准则基本规范的尊位。由此,“礼”被视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包括有别、有序、恭敬、谦让、和为贵的思想,旨在建立互相信任、互相提携的良好关系。

学生在学校是学校中的一员,也是班级中的一员,毕业后走进社会就是社会中的一员,怎样为今后顺利地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做好准备,要从在学校开始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作为班主任,在树立班级学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的同时,必须有意识地将他们现在的学习和毕业后的就业工作相联系,培养他们的成才和成人意识,让他们从低年级开始就树立自己的职业观念,有目的、有计划地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例如,让学生多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拓展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发展各种兴趣爱好,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

学生只有在学校时打好知识基础,提升全面素质,才能在进入社会时,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自行其是、自安其道,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三、人与自我的和谐

儒家思想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完善人性的过程,也就是学习做人的过程。因此,首先要让人学会认识自我,懂得人为之人的价值,提高自我修养。孔子认为:“君子求诸己可上达,而小人求诸人可下达。”君子有对自己内在仁性的自觉,能够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那么,怎样提高自我修养,促进人与自我的身心和谐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首先,自省。孔子强调:“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圣贤之人要自省,普通人更要学会自省。如,每到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召开考试座谈会,让学生通过考试反省自己的进步和退

步以及下一步的学习计划等等。

其次,躬行。孔子说过“敏于事而慎于言”“听其言而观其行”。荀子认为“学至于行而止矣”。只有把自我的内心反省落实到实践中,才能促使身心的和谐统一、人与自我的和谐。例如,母亲节感恩母亲、重阳节孝敬老人等。到了大专阶段,学生都已成年,社会公民意识增强,可以组织一些走访社区、帮扶义卖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和道德水平。

《礼记·大学》中讲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博大精深的儒家和谐思想为班级德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作为班主任,在今后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应该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五年制师范生 篇11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物理学的学科特点, 决定了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条件, 在物理教学中深入研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品质, 开发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目前, 我省五年制师范专业所使用的物理教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普通高中所使用的教材, 一种是中等职业学校所使用的教材, 没有针对五年制师范专业的专用教材。因此,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1、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

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 淡化理论知识, 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剔除那些脱离生活实际和“难、烦、偏、旧”的内容;对于那些不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容进行删除;对一些需要保留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改造, 使其有所延伸和拓展。

2、注意与小学科学课程的联系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重任, 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 然而由五年制师范专业培养的小学教师难以很好地胜任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作为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工作的高等师范学校, 理应积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而物理课程的学习对于提高五年制师范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在物理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要注意与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衔接, 注意与化学、生物等其它理科知识的联系, 要以培养合格的小学科学教师为目标。

二、转变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常会发现, 大多学生由于长期受到“以知识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影响, 习惯性把物理当做文科学科来进行学习, 通过背公式和概念来应付考试, 这些学生, 虽然也可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但是思维不活跃, 创新能力不强。另外我们也发现, 一些学生尽管成绩并不突出, 但是他们平时肯动脑, 肯钻研, 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这也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反思, 我们是否已经认清了教学的形势, 能否在教学中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 它能帮助新思想的产生。”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 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 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 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 而提出新问题, 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些理论和事实足以证明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增进教学民主, 加强师生交往, 鼓励学生多问。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 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 不能看轻学生提出的问题, 无论难易, 都应该给予耐心的回答。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向最后的“目的地”前进, 不能把学生的自信扼杀在萌芽中。

2、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创新教育内容, 为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创造型人才提供了极好的载体。

杨振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 然而十年以后, 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 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我们的学生在一开始就没有形成自己去创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实, 就目前看来, 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学生, 尤其是在物理、化学等基础自然科学上, 这也意味着, 若不再重视发展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 我们的科技发展只能依赖于外国的创造发明。

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若是和以前一样, 只是教师演示, 学生观看, 走过场的形式, 那么实验课势必成为学生的负担, 最后只是以抄袭实验报告来敷衍了事。必须转变教学思想, 以创新的教育教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创设情境, 激发创新愿望;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活跃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参加“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培养创造型人才。

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长期以来, 物理教学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 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 这必然导致学生缺乏做人和做事的深厚根基和思想底蕴, 影响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不但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喊, 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完善人格, 活跃思维, 激发创新灵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从而达到更深层次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 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 要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它不仅能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而且能为社会提供新的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因此, 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和人才观念, 使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1、要保护好学生的奇心, 激发求知欲和创造动机

这是激励学生探求未知和创造发明的催化剂。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 不囿于传统理论和观念, 不迷信权威和课本, 敢于提出新见解和新问题。对学生的求异质疑, 教师要充分肯定。只有永远保持与众不同的怀疑精神, 怀着对大自然的好奇不断地提出问题, 才有可能占领科学发展的前沿阵地, 作出突破性的发现。为什么洛仑兹和彭加勒已经走到了相对论的大门口, 却跨不进门坎, 而爱因斯坦能创建狭义相对论?原因就是一个不能摆脱绝对时空观的束缚, 一个能用批判的态度、怀疑的精神科学地审察“同时性”概念的物理学根据, 抛弃了“绝对运动”和“静止以太”的观念。由此可见, 教师教学中, 要用启发式教学或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面临疑难, 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求知的欲望, 能主动地提问和质疑,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对一切事物的兴趣, 以促进他们创造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加强创造思维的训练

创造想象是创造思维的核心, 人类一旦失去了想象力创新能力也就随之枯竭了。牛顿对天上物体和地上物体是否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在开普勒、伽里略认识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思考, 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是近代物理学上的伟大创举, 不但解决了天体运动轨道形状问题, 而且解释了许多以前不能理解的现象。可见, 敢于想象, 善于想象, 这是从事创造活动的关键, 知识创新的不竭源泉。

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 它对创造思维有重要作用。这种思维既无一定的方向, 也无一定的范围, 可以对引起思路的问题标新立异, 在方向上可以海阔天空, 异想天开, 从已知的领域探索未知的境界, 这是一种开放性思维形式, 其主要特点是求异创新。

创造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结晶, 在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中, 还不可忽视联想思维、直观思维、倾向思维、主体思维和逆向思维等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多形式地思考, 消除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看的影响。

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爱因斯坦曾明确地谈到许多学者在自己工作时的感受:“科学技术发现的历史告诉我们, 人类在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方面的能力仍是很弱的。当客观世界和科学需求长时期地等待一个新思想诞生时, 通常需要在外部刺激下才使它实际产生。”因此, 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客观、肯定的评价, 有利于激发他们创新的动力。传统教学评价, 往往是以学生的的考试成绩为依据, 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过程, 这种评价机制必须有所改进。

1、适时肯定、鼓励创新

教学评价始终要在热爱、关心、信任、尊重的良好气氛中进行, 它有助于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 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能力的信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处处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适时对他们进行表扬, 只要有进步, 就要肯定, 有新见解, 就要鼓励。只有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 调动他们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才能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评中有导、启发创新

评价并非只是作出“对”或“错”的简单评判, 而应在评判的基础上, 因势利导, 挖掘学生智力潜能, 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引进、激励、强化等多项功能,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帮助学生纠正思维的偏差, 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 它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 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 我们不但要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更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积极的评价、鼓励、启发, 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唤起主体意识, 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迸发出的创造火花, 教师要满腔热情的给予鼓励, 而不能泼冷水, 对学生有不同见解, 要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于那些具有创新意识而发表错误意见的学生, 教师更应多一份耐心, 多一份谅解。

总之, 当今的物理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知识的传播者, 而应该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学习指导者和引路人。物理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站在对人民负责的高度, 全面审视和反思自身各方面的素质, 有计划、有重点地完善提高自己,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作出较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5) 。

[2]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2) 。

[3]黄家顺:《改革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大学物理实验》, 2005 (3) 。

[4]王淑英、程愚:《试论小学科学课程教师的专业化培养》, 《教育与职业》, 2006 (3) 。

[5]林建富、唐建仁:《评价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物理教学探讨》, 2003 (7) 。

[6]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0) 。

上一篇:中国电影传播下一篇:新型保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