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园林专业

2024-08-10

五年制高职园林专业(精选12篇)

五年制高职园林专业 篇1

《园林测量》是五年制高职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其为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动手能力。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 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 是培养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人员。学生不同于高中后的高职教学, 整体素质相对较低。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是广大测量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测量课程的特点, 经过长期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 在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教师应坚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 吸取同行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持续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1.“以人为本”理念。

以育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不高, 又处于青春期, 性格比较叛逆, 难以管理, 而且学习习惯较差。教师要寻求“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统一, 转变教学观念, 了解学生的特点、兴趣和知识结构, 掌握学生的接受能力、接受特点和接受规律, 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因材施教, 实现目的。

2.“能力本位”理念。

五年制高职园林专业学生, 专业面向园林企业的一线园林工程施工和养护, 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所以在教育中要突出重点, 以能力为本位。学校功能的定位是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必须研究社会需求, 按照市场人才供需机制来培养人才, 重视基本性技能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在测量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训练, 在课时安排上, 我一般理论和实践各占一半, 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结束后, 都安排学生进行分小组实习, 并完成对应的实习报告。另外, 教师要及时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 不断充实自己, 完善专业知识结构。而且教师要利用假期下企业培训, 丰富工程实践经验, 提高专业素质与业务水平。如测量学科, 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仪器操作, 而且要了解测量方面先进仪器的应用, 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及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及时应用于实践中, 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二、精选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出发以知识应用为目的, 面向职业岗位的教育。所以教学内容够用就好, 重点要加强动手操作能力, 但现有教材的理论知识对于以初中生为基础的学生来说有点偏难、繁、深。

为此, 教师应紧紧围绕测量学教学目的, 在精选教学内容, 加强基础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 理论联系实际, 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如水准仪和经纬仪的检验和校正可以略讲, 毕竟学生主要是学习掌握怎样使用仪器, 而且现在仪器出厂都已经进行检验和校正。还有距离丈量与直线定向, 删除钢尺检定、钢尺精密量距、罗盘仪使用等对园林类专业实践意义不大的内容, 因为园林测量的精度要求一般不高。五年制高职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基本上是一线的技术人员, 所以重点是看懂图而不是测绘图, 所以像地形图的测绘这些内容可以略讲, 而且现在实际工作中经纬仪图板测图逐渐被全站仪数字化测图代替。还有如交会法点位计算、误差传播定律、缓和曲线测设等许多计算公式的推导可以忽略不讲, 而把重点放在公式的应用上。另外, 由于在实际测量工作中新技术、新设备、新仪器的应用, 教师应该重点介绍全站仪、电子经纬仪等先进仪器, 让学生了解现代测绘仪器的进步和发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目前测量学的教学基本上都是沿用传统的方式, 教师明确教学要求和任务后, 示范讲解工具和步骤, 然后学生进行练习。但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存在很多不足。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必须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

1. 采用先操作后教学的方式。

园林测量是一门对动手操作要求比较高的课程, 因此对于一些操作性要求较强的内容, 如水准仪安置、经纬仪的安置、高差测量、水平角测量、坚直角测量等,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 先现场演示操作一遍, 强调注意点, 然后让学生分组操作摸索。如熟悉水准仪、经纬仪的教学, 主要是要学生了解仪器的每一个螺旋的作用, 课堂上讲得再多, 还不如学生自己拿仪器摸索一下效果好。当然老师必须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 了解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结合书上的教学内容, 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 这样可以使本来枯燥乏味的操作说明变得生动活泼, 使学生充分领会测量操作的要领, 有利于学生模仿, 规范操作程序, 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2. 采用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 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贯穿教学始终的实际案例内容必须密切联系实际。教师在测量课程教学中应提出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 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如在安排水准路线测量、水平角测量和经纬仪导线测量的实训时, 我结合学校的绿化规划, 专门设计一条测量路线让学生练习。还有在讲授“高程测设”时, 我根据学校的所有教学楼均有完整的沉降观测点, 让每一组学生测量一幢楼, 通过测量观测每一幢是否沉降均匀。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我将学生引入真实的职业情境, 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 而且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

3. 采用比较教学法。

在测量教学中, 有些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外, 利用新知识的比较一方面可以促进新旧知识间的迁移, 降低学习难度, 另一方面通过比较, 测量成果之间有样核的依据, 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经纬仪的安置, 内容比较烦琐, 操作也比较复杂, 学生掌握有一定难度。但经纬仪安置和水准仪的安置有许多相似之处, 如整平、对准、瞄准, 所以在讲课时教师可以针对两者相似点和不同点来进行分析, 使学生在水准仪操作的基础上掌握经纬仪的操作, 这样就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另外如距离丈量、有直线量距、视距丈量、经纬仪测距等,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两固定点间运用不同仪器进行量距, 引导学生对各测量成果的进行比较, 掌握每一种量距方法的操作方法和优缺点, 从而加强记忆, 调动积极性。

四、考评体系的改革

“园林测量”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根据课程特点, 我对学生通过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相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考评。

理论考试采用传统考试的方式, 内容围绕考试大纲要求进行, 试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按难易比例2∶8的比例进行出题, 客观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操作技能考试分为平时操作实践成绩和期末操作成绩。平时操作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一般4—6个学生为一组, 每次实训结合实训报告既给每个小组打分, 又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表现给每一个学生每次实践操作打分, 这样既考核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又考核了每个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两者综合作为平时成绩。学期结束前设定一个综合实践项目要求每个学生操作过关, 从操作表现进行考评。这两种成绩总评就本课程的操作技能成绩。

一般理论考试占50%, 操作机能占50%, 这样使学生既重视了书本的理论知识, 又加强了对动手操作技能的重视, 真正掌握了测量这门课程。

《园林测量》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我们必须深入研究, 认真实践, 特别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有的放矢,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园林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郑金兴.园林测量.ISBN978-7-04-016857-02005.6.

[2]胡和平开展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必要性和作用[J].内蒙库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S1) , VOL32, (4) .

[3]周建郑.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4]李生平.建筑工程测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五年制高职园林专业 篇2

本专业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市政工程建设领域施工与管理行业及各企事业单位,培养适应市政道路桥梁建设管理、施工、维护、监理、给排水工程、污废水处理等能力的技能型技术人才。

一、市政工程发展及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1、我国市政工程技术行业的发展

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的重要角色。经济发展有强劲的势头,加入WTO后,会有大批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企业也将走出国门。由于中国的市政工程较晚,中国的市政工程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国急需市政工程人才,因此市政工程专业市场广阔。

2、海西经济的发展促使海西区域市政工程技术的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专门写入“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这是国家五年发展规划第一次对支持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作出如此具体明确的表述。近期国务院批准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是福建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里程碑,是继国务院颁布支持海西建设《意见》后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对新起点上加快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又一次有力推动。福建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之上!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要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提高群众的幸福感。按照今年两会精神,要毫不放松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市政工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3、市政工程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中提出,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在当前就业和经济发展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之际,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在调整教育结构的过程中,教育部将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之一。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我国的战略抉择。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也不断地加大,按照我国国民经济每年8%~9%的增长速度测算,我国建筑业(包括城市基础建设)将在相当一段时期保持高于国民经济2~3百分点的速度成长,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福建以及周边地区的城市建设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而要建设现代化的市政基础设施,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而目前市政工程专业技能人才的现状存在着总量不足,年龄老化,技术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出现断层,不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等问题,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市政工程建设的发展。要发展职业教育,要培养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使职业教育能满足不断发展的职业需求,服务社会、服务企业需求,就需要不断地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技能型操作人才是界于专业技术人才和一线具体操作工人之间的技能和操作相结合的人才,国外称之为“灰领”阶层,正是他们把工程设计、计划转化为实际的建设和管理的成果。建设部的统计资料显示,建筑业从业人员中约78%分布在建筑施工、市政工程施工企业,其中,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人员是建筑与市政施工企业技术与管理队伍的主体;生产操作人员中已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或建设职业技能岗位证书的人员仅占总数的7%,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很低,绝大多数未经任何培训直接上岗,高级工不足2.4%,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不足0.3%。建设行业这种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素质偏低,尤其是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的状况,远远不能适应建设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来自福州市市政局的技能型人才统计中看到,与之相矛盾的是技能型操作人才的缺乏,年龄老化等问题。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这类人才要占劳动者40%左右,市政行业的现代化必须有大量这样的人才。目前福建市政行业中高级技师和技师占工人总数的比例仅仅为0.15%和2%,在数量上不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同时,优秀年轻的技能型操作人才更为缺乏,影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市政工程技术高职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

1、专业定位

本专业培养在市政工程建设领域施工与管理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市政道路桥梁建设管理、施工、维护、监理、给排水工程、污废水处理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技术人才。

2、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能在市政工程公司工作,具有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岗位能力,适应市政工程建设一线的施工与管理等职业岗位要求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从事工程预算员、施工员、材料员、质检员、监理员、内业员等工作的专业人才。亦可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造价计算、施工项目监理、应用计算机处理预算和管理业务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人才。

3、本专业学生的主要知识与能力结构(1)知识结构要求

1.具有必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文化基本知识; 2.具有专业必需的数学、力学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 3.具有市政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

4.具有城市道路、城市桥梁、城市给排水管道、市政工程结构物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

5.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辅助进行专业工作的能力;获取信息与使用信息的能力;

6.具有正确识读、绘制市政专业施工图和参与图纸会审的能力; 7.具有正确使用市政工程材料并进行检测、保管的能力; 8.具有市政工程测绘能力;

9.具有一定的市政工程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和安全管理的能力; 10.具有一定的施工现场组织和管理的能力;

11.具有一定的编制投标文件和工程造价文件的能力; 12.具有一定的施工现场监理的基本能力; 13.具有一定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14.初步具有运用市政工程方面新技术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革新和应用开发的创新能力。

(3)毕业生可胜任的技术岗位群

主要就业岗位: 施工员、预算员、监理员;

次要就业岗位:质检员、监理员、内业员等、测量放线员、安全检查员、建筑CAD应用等辅助岗位;

将来发展岗位:经现场实践经验的积累,及理论知识的充实,具备参加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且具有注册执业的能力。

(4)毕业生必须取得的证书

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取得以下(1)、(2)中至少一本证书,同时取得(3)、(4)、(5)中至少一本证书:(1)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

(2)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办公模块);(3)钢筋工;

(4)CAD绘图员(高新);(5)测量放线工。

4、教学模式创新

在本专业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模式,按照职业活动过程和职业教育规律设计教学过程,在职业活动的情景中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行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做中教、做中学”、理实一体化教学。

以学生的技能、能力形成的认知规律作为课堂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在实训操作过程中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将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培养能力融于一体,同步进行;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下完成知识的认识过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技能、能力的形成与迁移。

在课堂上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获取相应职业领域的技能、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学生独立或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完成收集信息、制订项目计划、实施项目任务以及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等。学生在一系列的行动引导下,合作互助,共同探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以学生的“学”作为教学中心,围绕着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调动和激发。

5、就业方向

在市政工程公司工作,从事工程预算员、施工员、材料员、质检员、监理员、内业员等工作的专业人才。亦可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造价计算、施工项目监理、应用计算机处理预算和管理业务等工作。

三、联合举办“市政工程技术”五年制高职专业的条件

海峡**学院拥有市政工程技术教学资源优势和教学经验,师资结构合理、教学设施齐全。同时,拥有与市政工程行业广泛的沟通、合作渠道,拥有必备的土建实验中心、网络实验中心,在专业建设和教学中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对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的信市政工程技术教学起到示范、辅导作用,并可提供一定的师资资源、教学资源的支持。

福州**中专学校拥有一定的行业职业教育优势,师资队伍结构较为合理,教学设施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能够保证中职阶段教育教学的质量。同时,拥有与市政行业、企业长期、广泛的沟通、合作渠道,了解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人才需求趋势和特定业务流程,拥有行业内毕业生资源优势,能够在培养行业高职层次职业人才的适用性、毕业生就业推荐等方面发挥积极的辅助作用。

五年制高职园林专业 篇3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专业群架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随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进程。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和“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现代农业应用型人才。五年制高职农业教育必须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其中加强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及专业群架构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专业及专业群的概念和作用

1专业及专业群的涵义

专业是学校教学组织的基本单位,是专门人才培养的载体。按照教育界的传统认识,专业是以学科理论体系为背景,面向某学科或行业领域,按一定培养目标形成的课程体系、教学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的组合。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教育,因而其专业应该是以职业能力培养需求为背景,针对职业岗位能力目标形成的课程体系、教学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的组合。

专业群是指由若干个相近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行业中的产业链、企业中的岗位群。专业群是随着行业的发展及职业的分化和细化而逐渐形成的。近年来,在职业教育中提出“专业群”的概念,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促进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2专业及专业群的作用

专业的作用:一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也是学生报考的选择点,有品牌的作用和价值;二是学校教育与社会职业的衔接点,有岗位能力培养载体的作用和价值;三是社会企业与学校的结合点,有服务、示范和合作的作用和价值;四是社会评价学校的评价点,是政府评估学校的关键点,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闪光点,有评价考核的作用和价值。总之,专业是学校的品牌,学校创办学特色,育优质人才的需要。目前,许多学校都有建设示范专业、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的提法。三者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主要区别在于示范专业有评估指标体系。注重内隐管理评价,得到政府命名和专家认可。而品牌专业虽没有评估指标体系,但注重外显结果评价,得到社会及企业的公认。特色专业更多地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

专业群的作用:一是有利于延伸专业链,扩大专业规模,形成专业整体优势;二是有利于做强骨干专业,形成品牌优势;三是有利于建成系列化实践教学条件,降低设备投入成本,形成教学资源的共享优势;四是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形成教师不断成长、相互补充和支撑优势;五是有利于处理好专业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形成长短结合、适应市场变化、便于专业调整的“少批量多方向”的人才包,促进学生充分就业优势:六是有利于增加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点,扩大职业院校的服务空间,增强服务优势;七是有利于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形成竞争优势。

二、五年制高职农业教育定位及专业现状分析

1五年制高职农业教育的定位

(1)根据教育属性定位,五年制高职农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当然以农业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以农业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农业项目课程为主体,以农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专业化课程体系。

(2)根据办学层次定位,五年制高职农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应具备应用技术的引进、研发和推广的功能,应在农业科技咨询、示范推广中发挥科研引领作用。

(3)根据培养目标定位,五年制高职农业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农业生产、加工、经营和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4)根据办学形式定位,五年制高职农业教育是“五年一贯制”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要整体设计、一体化安排,能够适应农业专业“季节性、复杂性、创新性”的培养要求。

(5)根据服务方向定位,五年制高职农业教育是面向“三农”的教育,应当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致富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生态家园中作出贡献。

2江苏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现状

江苏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在原8所农校中职专业的基础上形成的。早在1996年,全省部分农校试办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畜牧兽医等高职班,2001年全省8所农校普遍招收了五年制高职农业类专业学生,特别是2004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以来。全省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走上了规范化建设的轨道。目前。全省五年制高职专业目录中,农林大类设有19个五年制高职专业,比本科专业目录中农学类16个本科专业多3个专业。比高职高专目录中的农林牧渔大类58个专科专业少39个专业。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目前全省五年制高职农业类专业实际招生的主要专业或专业方向为:园林技术、园艺技术、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动物防疫与检疫、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蚕桑技术等,其中以前3个专业涉及的学校较多、招生盼规模较大,并初步形成了以下特点: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由原来“学校有什么条件就办什么专业”转变为“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创造条件办什么专业”,充分体现了五年制高职专业实用、复合、创新等特征。如园林建筑、园林技术、观光农业、农产品营销等专业或方向。

(2)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办好专业。通过成立由行业、企业有关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专业协作委员会或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单独招生考试和专业指导,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滚动修订、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以及岗位职业技能标准的制定与考核,同时依托行业企业,加强与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构建新的农业教育资源网和信息网。

(3)以产学研结合为动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五年制高职教育要想取得持续发展必须以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模式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由原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逐步转向自主参与技术开发、引导新的社会需求,逐步走出一条“依靠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新路子。

(4)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作为专业建设的突破口。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滚动修改必须建立在深入、广泛的市场调研基础上,由专业协作委员会或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在研制开发过程中,以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为切入点,注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职业能力为本位,借鉴CBE、双元制和项目化、任务化等模式和方法,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来构建培养方案,确定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初步形成涵盖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课程教学体系。

3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规模偏小。由于人们对传统农业的偏见和择业观的陈旧,“跳农门”思想仍很严重,真正学农、爱农和愿意从事农业职业的生源严重不足。

(2)专业设置老化严重。现代农业投入大、技术含量高、产业转型升级快,许多学校“只上专业、不加投入”的现象较普遍,专业教师在传统农业思想的束缚下,改革创新意识薄弱,动力不足。

(3)专业及专业群架构不够。由于农业生产的多样性、产供销加的连续性以及就业岗位的分散性,迫切需要开发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专业群。

(4)行业企业参与热情不高。虽然许多学校成立了各种形式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专业建设开始走向社会化。但与行业企业合作深度不够,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专业建设与改革比较多的还是以校内为主,企业参与度小。

(5)专业特色不明显。根据社会热点上专业,专业重复严重。无论是中职、高职。还是其他形式的转制学校,大多是按照原来的专业模式,只是增加些课程就开始办新专业。专业及专业群开发不深入。

三、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及专业群的架构与思考

1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

以江苏省为例,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连续六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目前,江苏正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全省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有显著提高,呈现以下四个特征:

(1)实施“五项转变”:农业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条件生产向环境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

(2)推进“两化、三载体”建设:即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高效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市场体系“三大载体”建设。

(3)发展“六大产业”:优质粮油业、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4)创新“五大机制”: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创新农业环境保护机制;创新城乡协调发展机制。

因此,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及专业群架构应适应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新特点,针对现代农业新兴岗位,超前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和专业群建设,明确培养目标,加快课程改革,开发核心课程和技能,培养现代农业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2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群架构

(1)专业群构建方式。专业群的构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既有专业基础上形成的,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是延伸式,根据产业链、工艺流程不断升级而延伸,如“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可设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农业植保和农资服务等方向;二是派生式,依据专业岗位的细化、裂变而不断产生的新岗位、新工种,如“园艺技术”专业可设设施园艺技术、园艺种苗生产技术、园艺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等方向;三是复合式,根据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将两个及两个以上专业的有关内容进行结合,培养复合式应用人才,如“园林技术”专业可设园林设计、园林测绘、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监理等方向。

(2)专业群的架构建议。以目前开设的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为例,可进行如表1专业群架构。

3农业专业架构的几点思考

(1)专业架构必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转变,工业化、信息化、科技化、城市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农业的发展方式。

(2)专业架构必须随产业转型升级而变化。农业是面向市场、面向大众、面向消费的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农业的需求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营养、安全、多样、方便、健康、休闲正影响着农业内部的深刻变革。

(3)专业架构必须“一专多方向”。农业是弱质产业。是生命产业,是以自然气候条件为基础的产业,不耐贮运,抗市场、抗风险能力比较弱,投资大、见效慢、变化快,对五年制高职来讲,适宜以某专业建设为主、多方向发展。

(4)专业架构必须以师资为基础。师为教之本,无论是设置新专业还是设置专业群或方向,没有优质的师资资源,是办不好、办不久专业的。五年制高职农业类专业师资应是农科教结合“双师型”教师。

(5)专业架构必须以实训条件为保障。传统的农业专业“只说不做,黑板种菜,校内劳动”是不能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应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广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校乡合作、校村合作、校户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训练,充分利用好社会实训资源。

(6)专业架构必须以培养“致富能手”为目标。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应该是好致富、能致富的专业,毕业生应该是地方农业行业的“致富能手”和创业精英。

总之,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及专业群的架构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必须适应现代农业人才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的新要求,不断创新改革,做到长远结合、专兼结合、内外结合,从而实现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策略平[J],职业技术教育2002(16):23-25

[2]刘国军,专业改革与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2):111-114

[3]曲衍芬,试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的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05),12-14

五年制高职园林专业 篇4

关键词:高职学生,专业体质,体质锻炼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由于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代生活方式和娱乐项目的丰富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现在的学生体力活动减少和体育锻炼兴趣降低等现象, 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后, 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入, 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各专业实习实训的开展, 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素质的要求也已经和原来中学时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职校生目前所学专业和将来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中都有可能需要长时间、大强度的体力劳动。因而加强体育锻炼, 改变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惯和娱乐方式已是目前职业学校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便是推进职业学校体育课课程改革。但现在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中, 学生体质锻炼仍按传统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来进行, 缺乏应有的专业针对性。而我们必须找到一些学生在职业实训时符合专业特点的体力体能方面要求的身体练习方法, 希望他们通过这些练习在未来工作岗位上, (1) 能满足该岗位对身体在力量、协调和持久力等方面的要求; (2) 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充沛的体力、健康的体魄来胜任该岗位的工作; (3) 减少职业病影响。

通过对本校五年制高职专业教育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学生职业实习实训的多年跟踪调查, 我们以“五年制高职专业体质锻炼课程设置与研究”为课题, 成立课题组,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分析和探讨, 为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体质做了一些研究工作。

2 专业调查

为了较为全面了解我校各专业实习实训的特点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情况, 我们长期深入学校各专业系部开展调研工作以及通过调查表的形式对与学校有长期合作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毕业生的调查工作。

我校是个工科类五年制高职学校, 共有四个系部:材料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信息工程系, 与此相对应的共有六个专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营销。在各专业实习实训的操作中所涉及到的工种有:钳工、热加工、金工、焊工、车工、数控操作工、电工、电脑网络操作、市场营销等。 (见表1)

3 结果分析

在各专业的实际操作中, 有些工种是几个专业都要涉及到的, 虽然各专业对同一工种的要求不一样 (如电工对于电气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主要工种, 但对机械、焊接专业的学生来说确是辅助工种) , 但再劳动方式、劳动时间和强度上却有着同样的要求, 因而我们在对调查得来的材料进行分析汇总后得到了各工种的劳动方式及特点。 (见表2)

4 运动学分析

(1) 在各工种的实际操作中, 操作人员通过动用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力量来进行劳动,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力量中, 有些是属于动力性工作, 如:钳工中的持工具捶打动作, 焊工中的工件搬运动作等等;而有些力量属于静力性工作, 如:焊接中的腿部长时间蹲立, 双手持重工具长时间保持同一动作操作等等。操作人员只有通过合理运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来获得相应的力量以保证工作中力量的使用大小、减缓肌肉的疲劳程度。因而通过平时保持一定的体育运动方法可增强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力量, 提高工作效率。如动力性力量,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等张力量练习 (如负重提踵、卧推、挺举等) 来提高身体相应部位的最大肌肉力量, 通过一些超等长力量练习 (如快速牵拉橡皮带、弹跳练习等) 来提高身体肌肉的爆发力;在静力性力量的练习中, 我们可以通过等长力量练习 (如站马步、屈臂悬垂等) 来获得肌肉力量耐力的提高。

(2)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 实习和工作与他们原来坐在教室里学习的最大不同之处, 就在于工作环境的变化和工作时间的变化。在教室里学习是一个相对安静整洁、温度适宜的环境, 人很容易定下心来专心听讲, 并且每过45min便可休息一下。而在实训基地或工厂车间工作, 则经常是机器轰鸣, 尘屑飞扬, 并常常要在严寒酷暑中劳作, 往往一干就是1~2h。初到这种环境下人的精神往往受到了极大的干扰, 注意力无法集中, 意志力也受到了极大的考验。如果我们平时能过通过一些体育运动方法的锻炼, 来磨练我们的意志, 学会自我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方法, 增强身体抵抗外界环境干扰的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能更快的适应各种工作环境。如我们长期坚持耐力练习中的中长跑和跳绳练习, 可以增强自身肌肉力量的耐力, 同时也使自己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球类活动来调节自己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通过一些体育游戏等方法来提高自己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3) 在某些工种的实习中学生往往发现仅仅靠自己孔武有力, 胆大勇猛是不够的, 现代工艺的发展也要求操作人员各项技能都要过硬, 其中双手的灵巧程度和身体的协调能力, 也是衡量一个现代化工人的重要指标, 如在车工和数控机床的操作中, 很多时候是几个工序同步进行, 它不光要求学生干活卖力、观察仔细, 而且还需要他们保持手眼一致、提高双手协调操作的速度以及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能力, 因而身体灵敏性和协调能力的培养在这里就显得极为重要了。我们可以平时通过一些球类活动、体操运动来增强身体各部位的运动协调能力, 可以通过一些体育游戏和球类特别技能的学习 (如篮球的花式运球等) 来提高身体的灵敏性。

(4) 有些工种虽然劳动强度不大, 但由于身体部分部位长时间从事某一单一动作, 使得该部位长期血液循环不畅, 肌肉疲劳因而造成一些职业病的发生。如电脑网络操作人员经常性的头颈部紧张平视或仰视, 往会引起脖子僵硬、颈椎酸痛的现象, 进而引发颈椎炎。另外, 由于信息类专业的学生长时间从事数据输入、键盘打印, 反复单一的动作由于幅度变化小, 需要相当大的静态支持力, 这就使部分神经肌肉组织呈紧张状态。如腕部紧张持续时间长久, 会引起手、腕、臂甚至肩部的肌腱发炎、疼痛, 有时可累及腱鞘和肌肉组织。而我们如果经常地作一些全身性的体操运动、球类和体育游戏等兴趣项目, 以及适量的开展一些力量和耐力方面的练习就可以有效的防止这些职业病的发生。

我们将各个工种的劳动方式从运动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体质锻炼建议将它汇总。 (见表3)

5 结论与建议

(1) 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开展, 应与本校的专业设置相配套, 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2) 专业体能锻炼是一门专门针对学生职业体能发展的应用性课程, 对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操作以及未来将要面对的工作, 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实践性, 能使体育教学更好地融入职业教育。

(3) 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长期坚持专业体质锻炼可以满足工作对身体在力量、协调和持久力等方面的要求, 能在工作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 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从而能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 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9) .

[2]邓树勋, 王健.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7) .

[3]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 .

[4]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 .

[5]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 .

[6]刘福林.体育游戏[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7 (6) .

[7]刘素娥.人体测量与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9) .

[8]孙永梅.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改革高职体育课程[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8 (4) .

[9]王玉扩, 陈庆合, 李会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2005, 28 (7) .

[10]范素萍, 曾文波, 郭广辉.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J].2005, 39 (12) .

[11]陆莉萍.上海市不同职业人群的体质状况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9, 33 (4) .

五年制高职园林专业 篇5

摘 要: 课程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设计应注重整体设计到操作细节等环节的协调,以护理专业需求为目的的理念,将多种教学元素紧密衔接,从而提高教学设计质量。

关键词: 高职护理专业 药理学 教学设计

高职护理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本文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药理学的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学生是药理学教学的主体,对学生进行特征分析和设计时。首先应该进行准确、细致的调查研究,因为药理学教学是理论探讨与实验操作有机结合的过程,既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需要较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我校招收的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她们青春富有活力,记忆力好,学习欲望强,且前期已经结束了与药理学密切相关的解剖、医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科目学习,总体成绩良好。前期已经通过一些实验、标本的学习,初步训练对病因的分析能力,具备学习药理学的必要基础。

2.教材分析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全国高职高专课程改革规划教材,该教材一个重要特点是以临床案例导入,突出教学重点,将基础和临床有机对接,激发学生探究好求的心绪,符合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3.目标确立

药理学的教学目标是根据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药理学》课程标准,护士资格考试大纲,以及护理专业的岗位能力标准确立的。确立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药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掌握各类代表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通过与临床联系,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基本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药理学教学活动,将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培养学生关注健康、珍爱生命、严谨工作及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灵活、开放的人文精神,以及牢固的专业思想、正确的学习目标、良好的学习态度。

4.教学实施

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等基本理论知识及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以五年制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在药理学课堂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法,课前提出任务,鼓励学生预习,了解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采用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研讨,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采用PBL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积极开展课后拓展活动,比如:一是社区服务:学生通过调查问卷,了解社区居民对常见疾病及药物治疗的相关认识。并结合所学护理药理学知识,对常见疾病进行用药知识宣教;二是制作板报: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通过图书馆查阅、在信息中心、学生活动中心登录网站、博客、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登录在线学习网站,整合网络资料,自主设计并制作电子版或纸质版用药指导的宣传报。通过拓展延伸内容,帮助学生理论联系临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自评、组评和师评,并将完成结果纳入平时考核。

5.教学评价

5.1全面评价。药理学教学效果评价内容不仅包括药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探索,如学生对基本理论及动物实验基本技术掌握与综合运用能力、主动学习的方法、能力与合作精神等,需要把这些内容统一到评价系统中,全面评价教学质量。

5.2多形式评价。评价形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等三部分,期中师评占50%,学生自评占20%,学生互评占30%;评价形式可以是笔试、口试、实验操作、课程论文等,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避免“终考定输赢,一卷判合格”的僵化模式。

6.教学反思

笔者依据新的教学理念,以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整个课程中体现的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将药理学课堂教学延伸到家庭、社会,这是大的教学观的一次实践。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前准备、搜集相关资料的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教学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汇报展示为学生创造了一次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展示的情境中体验到了学习实践的乐趣。

参考文献:

五年制高职园林专业 篇6

关键词:制药专业群?校企合作?实践

校企合作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资源和环境,校企双向参与、优势互补、紧密合作,以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

笔者所在学校五年制高职制药专业群以制药为主线,涵盖了从原料药生产、制剂成品、质量检测及营销、使用等过程,主要培养适应我国医药事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初步训练,毕业后从事药品生产、药品检验、药品经营、药学服务、药物开发与研究等方面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医药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以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都非常快,更需要校企之间深度融合,多方面合作。为此,学校积极探索具有制药类专业特色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之路,并结合医药行业的特殊性,进行了一些尝试及实践。

一、校企共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岗位技能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医药行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需要较强的理论功底及实践技能,学校邀请医药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制药专业群建设方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咨询和指导,同时到医药企业调研、座谈,根据企业的需求及制药工作岗位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明确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构建与岗位技能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注重理论基础,突出实用与技能。比如根据企业的要求,开设《职业安全》课程,将企业的一些案例、要求融入到课程中,提高学生对职业安全的认识,使学生对安全的认识从身体安全、交通安全上升到职业安全的高度,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二、校企共建专业课程,开发与岗位实践相吻合的教学资源

课程建设是各项教学改革及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在与医药企业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加强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在课程内容选取上,根据制药企业岗位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药物分析》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制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执业药师必考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强调药品质量意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并重,在该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企业质量部技术人员的指导,根据企业产品质量要求,编写校本教材,开发与岗位实践相吻合教学资源。通过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开发教学资源,丰富了精品课程及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

三、校企合育师资队伍,培养具有双师型的专业教师

专任专业教师利用假期到制药企业进行实践培训,了解制药行业当前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熟悉药品生产流程,了解制药企业GMP管理要求,熟练掌握制药设备的操作,并充分利用双方信息、人才和科研资源优势,合作进行技术攻关、科研开发等活动,提升教师科研能力,解决企业生产难题,不断提升双师素质和水平。

在加强校内专任教师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聘请企业不同层次的生产技术骨干分别作为“专家型”“授课型”和“指导型”兼职教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建设、人才质量的评价、技术研发和开设前沿动态的讲座;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建设和授课等;指导学生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这些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尤其是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非常实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真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提供制药技能实践良好条件

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共用、合作共赢”的原则,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坚持“实训室与企业现场相似,实训设备与生产设备一致,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相一致”的建设理念,制药企业专家积极参与基地整体规划和方案设计,并通过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信息、人员,以企业冠名的方式共建校内实训室,提高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质量;针对大型制药设备占地大、投入大、消耗大的实训项目,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实行工学结合,为学生技能训练和企业职工培训提供良好的条件。

五、校企共组学生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

1.初期: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激发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在校企共同组织下,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安排一周时间到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实践,观看企业的宣传片、听取企业的介绍;在企业专业人员的带领下认真参观企业的外部环境、企业的产品质量部、生产车间、包装车间等。先进的药品检测仪器,洁净的GMP生产车间,自动化的生产线、包装线等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认知实践使同学们了解了制药企业的状况,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2.中期:锻炼学生的吃苦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在第二、第三学年中,学校利用实践周,与企业协商将学生分批送到企业进行专项实践及劳动锻炼,熟悉制药企业的各个岗位,一方面真正体会企业的生产过程,另外缓解企业用工难,特别是一些急件赶工时的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吃苦精神,又创造了经济效益。在企业的生产实践经验也使学生在回校后的学习中能更快、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增强了由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3.后期: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现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毕业实习阶段,每位学生除了校内的指导教师,制药企业也指派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师傅,手把手地为学生传授专业技能,通过在多个岗位轮流实习后,学生经考核合格即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开展毕业设计,课题与学生实习的岗位相结合,企业导师重点负责技能实践方面的指导,校内教师重点指导毕业论文的写作,通过“双导师制”,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通过顶岗实习,经历了学生角色到“准员工”角色的转换,最终实现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六、校企互助开展培训服务,助推双方建设水平更上新台阶

充分利用学校优质教学资源,面向企业员工积极开展岗前技能培训、制药类职业技能鉴定和继续教育等多形式、多层次的专业技术培训,为企业职工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不断提升职工素质。

利用企业设备、场地为学校药物制剂压片、化学检验技能大赛提供真实的训练环境,并帮助指导大赛集训;在学校承办无锡市化学检验技能大赛时,企业协助出方案、提供裁判,全程参与,使技能大赛顺利进行。

校企双方以学生、教师、企业的发展为目的,在产学研各个方面开展的全方位的合作,使学生通过在企业的认知实践、专项实践、劳动锻炼、综合实践、顶岗实习,岗位技能得到很大提高,职业素养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职业能力得以发展,就业竞争力增强;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践、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究,提升了双师素质,提高了科研及开发能力;企业通过与学校的合作,保证了人才队伍的稳定,解决了生产中的一些困难,产生了经济效益,优化了企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学生、教师、企业互惠共赢的目标。

五年制高职园林专业 篇7

1 规范专业设置,完善专业标准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重点考虑那些实践能力需要较长时间培养、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年龄小,专业技术的掌握要求反复训练,以及多种能力交叉复合的专业类群,比如工业类专业、卫生类专业、艺术专业及一些复合型专业,设置的专业要适合五年制高职教育所招收学生实际情况,使他们在毕业后正真成为预期社会所期望的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在确定专业目录后,还要制定全省统一的五年制高职课程标准、专业设备设施标准和毕业生要求达到的技能等级要求。江苏目前正在制订五年制高职专业招生目录,希望该目录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尽快出台,为做优做强五年制高职专业发挥导向作用。

2 依托高职院校,深化专业合作

江苏的高职院校大多从国家级重点中专升格而来,它们办过五年制高职,积累了丰富的五年制高职的办学经验。经过近十年发展,它们在高职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学校既传承了国家级重点中专的传统,又具有现代高职办学理念,在教科研、产学研、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实验实训建设等多方面有许多宝贵经验、特色和亮点,有很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由于许多地区高职院和五年制高职校处于同一城市,且开设的专业有类同性,如果能主动全面合作,无疑对提高五年制高职专业内涵建设十分有利。近年我校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合作,已显示出巨大的效用。

2.1 构建合作团队,提升教师素质。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演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但目前五年制高职校教师队伍存在实践经验欠缺、双师素质教师偏少、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尽合理、有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偏低。当前五年制高职校师资水平与培养高技能人才要求不相适应,加快师资队伍培养步伐刻不容缓。高职院教师在课程开发、产学研开发等方面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如果让他们与五年制相同专业教师结成合作团队,共同参与开发课程和产学研项目,特别是精品课程的开发,五年制高职校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是迅速有效的。我校2009年5月安排3位老师去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对应部门挂职锻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2 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制订。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具备高职的特色,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就难以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探索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增强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和个体就业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只有通过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才能明确专业人才的规格。因此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滚动修订必须建立在深入广泛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要吸收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要发挥来自企业、行业、高校专家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作用,形成职业能力分析表,并确定所需开设的课程。只有整个过程非常严谨,才能制订一份合乎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开办五年制高职专业的学校普遍人手紧张,加之对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不够熟悉,所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是东拼西凑,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高职院指导五年制高职校制订人培养方案,不仅可以节省五年制高职校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有利于专业人才定位的错位发展,避免恶性竞争。

2.3 共享高职院校的实训设施。

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使学生毕业时能胜任其职业要求。因此实践教学是实现高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办好高职专业的基础性工程,但笔者认为,五年制高职校应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除必需的专业实训设备设施外,要充分利用好设备优良、设施完善的高职院的实训基地。对技术含量较高、设备结构或工艺流程复杂的实训装置,若专业人数不多、平时使用效率不高,完全没有必要投巨资去建。近年来江苏省高职院校紧紧抓住机遇,在政府的扶持下,依托行业优势坚持校企合作,组建了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如“江苏化工职业教育集团”、“江苏建筑职教集团”、“江苏信息职业教育集团”等,创办了若干所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对全省职业教育起辐射作用的“开放性、共享型”的省示范国家级实训基地。我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从07年开始招生,由于规模较小,为此我校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签订协议,通过支付相应费用,使用它们的化工管路拆装和化工工艺实训设施,节约了投资和管理成本,也提高了相关设施的利用率,一举多得。不仅可以共用校内实训基地,还可以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共建联办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有利于实训基地发挥出最大效益。

2.4 共聘共管共用兼职教师。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一般欠缺实际工作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且由于教学任务繁重,难以及时跟踪生产、技术的变化,专业知识更新慢。而兼职教师是本行业的骨干力量,不仅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熟悉本行业的实际运作,具有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聘用兼职教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兼职教师也存在一定的实际问题:有的兼职教师缺乏必要的高职教育理论知识,对培养对象了解不够,对高职教育规律把握不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有的兼职教师对教材钻研不深,导致教与学相脱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有的兼职教师责任心不强,纯粹为创收而来,因故停课或调课的事情时有发生,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等等。因此,必须抓好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如果高职院和五年制高职校能统筹考虑,将会放大优质兼职教师的作用,让该专业更多的学生受益。五年制高职校大多数专业目前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兼职教师,推行共聘共管共用兼职教师会有力推动五年制高职校这项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3 督导评估是推动专业建设的有力保障

充分发挥评估的引领作用,引导学校切实把内涵建设作为工作重心,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促进新课程体系的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努力形成我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08年底至09年5月江苏省教育评估院组织专家组分三批对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34所分院的302个专业进行水平评估,由于是对所有专业进行梳篦式评估,每个学校都很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薄弱专业的实验实训设施有了极大改善。本次评估也使各个学校明确了专业建设内涵标准,摸清了家底,对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也找到了存在问题和解决的思路,这次评估的深远意义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因此定期进行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评估,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评估工作也应抓住重点,少查一些材料,多看一些,多听一些,尽量减轻基层一些不必要的负担。

4 充分发挥专业协作会作用

至2008年12月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搭建12个专业协作委员会平台,在牵头学校的精心组织、各成员学校的积极参与下,开展了许多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活动,在加强校际合作、推进资源共享,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完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套的主干专业课程标准制定;研究制订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标准,通过教研活动,不断推进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研究制订了专业实训基地设备配置标准、专业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专业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办法。但专业协作委员还有许多作用未能很好利用: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对核心职业能力应统一标准,统一测试,学生技能等级考证要严格标准;学习高职院,对全体教师进行职业教育能力测试,让每个专任教师掌握课程开发和设计能力。还有凡是两个学校开设的专业都应成立专业协作委员会,使专业老师有交流的平台。

相信在各方努力下,江苏的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必定会上一个新台阶,真正办出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摘要:五年制高职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达到人才培养设定的规格质量要求,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是促进五年制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笔者作为专业负责人, 在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上作了有益尝试, 取得了一定成绩, 在省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水平评估中, 许多方法为专家所认可。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石熙等.江苏省五年制高职优秀专业建设研究.职业技术教育, 2001 (4) :56-58.

五年制高职园林专业 篇8

关键词:五年制,会计专业,特色,构建

经过多年的发展, 五年制会计专业已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行业培养了大批符合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正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力充分就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并奠定了自己在高职教育领域中独特的地位, 然而五年制高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其中,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色不足、附加值不高、受短期利益驱动明显, 一些学校规模快速扩大, 专业设置过多, 课程开设过全, 造成办学规模与办学能力不匹配等问题, 盲目的规模扩张导致了五年制高职教育忽视或弱化了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建设, 严重影响了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由于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会计技术应用型人才, 不是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会计理论学术型人才;其所在地方经济的差异性;社会需求的多变性等, 都决定了它必须有自己的独特性, 即特色。如果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不找准自己的“独特性”定位, 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也就不会为社会所接纳, 其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艰难, 为此, 以特色立校, 这既是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客观需要, 也是顺应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五年制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类型, 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 更有自己的特性, 即以培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一些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 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 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能力人才为目的职业教育, 它区别于以培养理论型、设计型人才为目的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别于学制较短、技能训练系统化相对较弱的三年制高专。因此, 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特色, 应以培养会计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符合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 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理论知识够用、职业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等特点。高职教育的要快速健康发展, 首先要有正确的发展定位, 即走特色化道路, 尽管五年制高职教育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 它们的发展也就不尽相同, 也应形成不同的地区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特色, 但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构建:

1 人才培养体现职业性

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要满足就业需要, 就应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 在进行会计专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并将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与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相适应, 还要面对的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岗位群集及其外延和内涵变化, 调整相应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通过工学结合, 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等的教学方法, 把专业知识教学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 通过专业知识教育来强化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突出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的职业性优势, 在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 更注重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 通过环境、课程有计划有目的地熏陶、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诚信理念、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敬业品质、创新精神, 这可直接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 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性

五年制会计专业设置是教育体系中对市场供需依赖程度最高的教育类别, 因此必须引入市场机制, 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面向区域经济、地方经济、行业、企业发展, 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服务开设, 把供需链条紧紧与企业连接在一起, 将行业的有关专业需求发展为重点优势专业和品牌专业, 为此, 专业课程开设要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趋势为依据, 经过科学充分的市场调研, 通过企业、行业的专家论证, 设置符合本区域或本地区实际需要五年制会计专业课程, 及时调整那些实用型较差的课程, 敏锐地洞察人才市场供应的空白点, 对现有专业课程进行调整。五年制高职校应建立动态、开放式的专业管理体系, 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随时跟踪、预测人才市场的变化趋势, 追踪会计专业新技术的走势, 抓住会计行业发展态势及职位供求情况, 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

3 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性

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的实践性是指现实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活动中感性的职业性行为方式的总和。它以高职教育理论为基础, 对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活动中内在逻辑关系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及训练方式展开。五年制会计专业要培养素质高、能力强、上手快、适应性强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就必须要让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前的实践训练。因此, 五年制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突出会计技术应用实践性的特色, 无论是会计专业理论课还是专业基础课, 都从职业岗位 (群) 的规范着手, 分清主次, 决定取舍, 特别强调充实实践性、应用性的知识, 理论课程则着眼于增强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 要精讲多练, 遵循职业教育和技能培养的规律, 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 突出实践性。实践性课程, 通过建立较先进完备的仿真模拟实训场所, 细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精心设计实验 (实训) 室和实训项目, 在明确各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教学目标的情况下, 对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较强化的仿真性训练, 在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时, 注重该职业岗位 (群) 的应用技术含量, 以体现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实验、实训和社会实践充分;操作训练和产教结合充足;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技术和技能较扎实的特色。并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与职业资格鉴定和职业技能考试的相关要求相衔接;同时, 还需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安排实习课程, 让学生有机会在实际职业岗位上进行真刀实枪的锻炼, 促使他们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升华、能力在实践中增长, 此外, 开展丰富多彩的与本专业相关的课外实践课程———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 也能有效促进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4 办学模式具有开放性

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应和社会紧密地融为一体, 面向社会, 服务社会, 借助社会力量。它是一个开放系统, 应当坚持开放办学, 首先, 五年制高职校应把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并争得相关职能部门的认可, 形成“直通车”;其次, 五年制高职校应在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 积极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认证等活动, 并使之发展成为与劳动部门职业培训、社会培训鼎足而立的职业培训机构之一, 成为在职职工和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基地, 为各行各业输送更多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合格人才, 这既可以使高职教育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和办学效益, 又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再次, 五年制高职校还应发挥自身人才优势, 主动与企业联合, 共同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究、开发和解决,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科技人才联合, 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乃至区域经济发展, 而且也为学校赢得了更大的自身发展空间。最后, 五年制会计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应具有开放性, 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要有一支出色的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 他们不仅要专业知识扎实而且要实践经验丰富, 并能把企业最新情况与学生所学内容紧密、及时结合起来, 因此, 这就需要专业教师走出去, 分批轮流到企业生产第一线, 通过挂职锻炼、定期培训、进修等方式达到“双师型”目标, 以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还需要请合作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 优化“双师”结构, 以确保专业培养的职业性、针对性。此外, 资金筹措的也具有开放性, 五年制高职校可以选择合作企业, 在协商互利的情况下签订合作协议, 给企业以系或班级冠名权, 提高其社会知名度, 企业给予学校一定的资金资助, 并指导学生实践、实习, 享有优先选择毕业生的权利。

5 人才素质具有复合性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一方面, 一些综合性的职业岗位不断出现, 职业岗位之间的交叉渗透日益增多, 职业岗位的知识内涵不断丰富, 从而对未来人才能力的复合性要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 职业岗位不断细化, 职业岗位的专门化程度越来越高, 新的职业岗位层出不穷, 社会分工日趋细化, 使得相关职业岗群之间的工作领域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叠的现象。因此, 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为此可以将不同的专业复合起来, 如设置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管理专业、财贸专业等, 给学生以更宽泛的相关专业知识及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培养他们具备更强的综合应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满足职业岗位对高技能复合性人才的需求, 从而由狭义的岗位职业技能培养拓展到综合素质提升。

总之, 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 要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结构中的应有作用, 就必须树立特色意识, 构建自身的办学特色, 形成品牌, 辐射社会, 以特色求生存, 以特色求发展, 以特色求效益, 才能培养出有就业优势的五年制会计专业高职学生, 促进高职教育自身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庄.高职教育特色要素分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7) .90-93.

[2]江新龙, 龚卢芳.试论如何强化高职教育特色优势[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3) .48—49.

五年制高职园林专业 篇9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动漫专业,毕业设计,考核评价

随着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的不断升级,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就更加迫切。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从国家推行教育质量工程以来,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而毕业设计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多门课程检查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考核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依据。对于一些本科院校来说,毕业设计早已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环节,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目前尚处于摸索研究阶段。

动漫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之一,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给予大力的扶持。市政府斥巨资发展“三谷一基地”产业,其中:“一基地”就是“动漫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将要进入长三角地区动漫发展的第一方阵。无锡对动漫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校是一所五年制高职院校,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动漫专业刚刚起步,在课程体系和专业建设还不完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搞好毕业设计,对于专业建设意义重大。它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质量,也影响专业的未来发展。

试图从考核评价的角度,对五年制高职动漫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可操作性的探讨。

1 存在弊端

1.1 考核评价主体和形式单一

一些学校传统的毕业设计通常有毕业论文、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毕业设计等这几种形式。评价方式通常只是由个别指导教师简单判分,随意性较大。而动漫专业本身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多学科交叉专业,与传统的学科不完全相同。毕业设计的课题通常由指导教师指定,也可以是各级各类大赛指定的课题(如全国文明风采大赛、创新大赛等),还可以是企业的真实项目等等,呈交的毕业设计作品有的是平面设计类作品,有的是三维动漫作品等,若按照传统思想和传统方式进行考核评价,显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真实水平。

1.2 考核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1)有的毕业设计课程,虽然建立了一定的考核标准,但操作起来非常复杂,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2)考核评价形式、考核内容和评价主体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不能有机结合,不能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相适应。(3)能力考核评价设计不合理,有的评价方式标准模糊。(4)只注重对软件使用结果的考核评价,没有将作品的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评价。

1.3 考核评价过程忽视能力培养

(1)毕业设计作品没有将创新性和规范性结合起来。或指定案例,对学生创意要求不够;或强调创意,导致学生对现成的作品进行拼凑,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2)未注重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动漫专业的毕业设计多需要分几个小组,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复杂问题,需要合理分工和行动协调。有时只是小组中的个别能力强的学生发挥主要作用,其他学生敷衍也事,混水摸鱼,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3)有时毕业设计只要上交作品就算完成,不需要毕业答辩等环节,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2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2.1 指导思想

依据现代课程教学评价理论和国家对高职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结合高职动漫专业的特点,以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建立符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的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模式。

2.2 理论依据

2.2.1 发展性评价观

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和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注重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性评价的根本性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2.2 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个体不断地建构和重构自己的经验结构从而提高自己适应和改造环境能力的过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知识建构,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者只有在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管理自己的学习,在不同的情景中应用所学知识,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认识和解决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识意义建构。

2.2.3 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正常个体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8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躯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知智能和认识自然智能,由于每个个体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而其认知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该理论主张“智能显示”评估方法,允许学生以各自认为适合的方式展示所长;强调过程评估,关注个体成长历程;强调情景化评估,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动漫专业毕业设计考核评价探究

我校动漫专业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以后,分3D/MAYA游戏项目、手绘动漫、Flash动画、影视后期等4个项目。基本上涵盖了动漫专业的所有核心课程,而且需要学生多门知识各种能力的综合应用。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或比较擅长的项目,同一个项目的学生可组成团队,一般2-3人组成。为了更好地指导毕业设计项目,教师也需要组成指导教师团队,由动漫专业教师包括计算机教师和美术教师、语文教师等组成,最好在指导教师团队中加入来自实际动漫企业的相关人员,这样更符合动漫企业的工作特性,能更好地体现动漫设计与制作的团队协作性、连贯性和综合性,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

(1)合理制定学习目标,为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首先,合适的选题是毕业设计成功的基础。我校的毕业设计项目有的来源于企业的实际项目,是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的来自各类大赛(如全国文明风采大赛、学校自行组织的技能大赛等等)的题目,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典型意义。其次,需制定出完成任务所需达到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关注学生在经历课题选择、操作实施、总结反思的过程中知识、经验、技能和创新精神是否得到相应的提高。合理地制定学习目标,将为毕业设计的考核评价提供参考标准和依据。

例如Flash动画项目毕业设计的选题大致可确认为:公益短片类、动漫故事类、MTV类(如婚庆、生日庆祝等)、商业广告类等。以动漫故事为例,我们制订了如下的学习目标:了解Flash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Flash动画的基本制作方法,能够完成从故事脚本的撰写,到原画的设定,制作引导界面、主要场景、主要角色三视图、分镜效果草图,最后完成动漫故事等Flash项目的实战。具备包括造型设计、Flash动画制作、图像处理、动画后期合成、动漫短片制作的技术知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从设计构思创意,到整个设计的全过程。

(2)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能力

毕业设计的考核评价应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效果,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毕业设计的过程性评价中主要包括选题、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毕业日志的撰写、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度控制等等,而毕业设计的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指毕业答辩这个环节。我们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毕业设计总成绩(100%)=过程评价(40%)+终结评价(毕业答辩)(60%)。

1)及时进行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

为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系部、专业教研室要特别加强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管理,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尤其是注重毕业设计的前期指导和中期检查。前期指导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选题是否合适,毕业设计任务书的具体要求和进度安排是否合理等,中期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设计进度是否正常;是否按毕业设计任务书安排的预定计划进行;学生毕业设计的态度和纪律如何;指导老师是否认真负责等。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能及时解决。设计日志是记录设计过程中思维与心得,是学生每天设计的理性总结,对后续的设计有较大意义。指导教师分阶段进行检查,同时指导学生用规范的书面语言进行表述。指导教师可挑选优秀范本展示、对日志进行考评等方面进行监督。动漫专业毕业设计的过程性考核评价如表1所示。

________班级________项目________小组

2)采用终结性评价,全面衡量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

毕业设计作品大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设计,在结束时以答辩的形式进行是终结性评价。答辩会包括展示讲解、作品演示、回答评委提问等几个重要环节。如表2所示的是我校动漫专业毕业答辩的评分标准。

通过加强毕业设计这个环节的考核评价,我校动漫专业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显著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毕业生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无锡的久久、慈文紫光、马良、宝鼎、哈利动漫等公司向动漫专业表达了员工录用的长期合作意愿。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蓝色雨》、《春到江南》等公益类动画作品在无锡教育电视台播出,收到普遍好评。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如何具体化?如何涌现出更多更有创意的原创作品?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地总结及研究,从而把动漫专业的毕业设计不断推向成熟。

参考文献

[1]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周珺.五年制高职动漫专业毕业设计的实施性探讨[J].高教论坛,2011,(12).

[3]彭婀娜.基于职业任务驱动的教学评价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坛,2013,(3).

[4]芦奕虹.高职计算机平面设计类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3).

[5]王自豪.基于多元学业评价理论的高职课程考核模式研究[J].广西教育,2011,(8).

五年制高职园林专业 篇10

为了贯彻江苏省教育厅关于优化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精神, 我校对所开设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 以满足“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笔者拟以药学专业为例, 说明五年制高职新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实施情况。

新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根据《指导意见》,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与中职教育相比, 重点是“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 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坚持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体现五年制高职特色五年制高职作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一种重要办学形式, 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 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职教育,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高职教育而言,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由于五年制高职招收的是初中起点的应届毕业生, 为了弥补与三年制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差距, 扎实奠定专业课程所需知识结构的基础,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既要弥补高中阶段的课程内容, 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 又要有目的地植入专业性的内容和案例, 从而凸显五年制高职的特色和优势。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年制高职要充分发挥学制长的优势, 在尊重学生特点的基础上, 尽力发掘学生潜能, 使其在漫长的五年时间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职业能力得到综合培养, 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 以满足学生阶段性成长的需要, 并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而体现“以育人为根本”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因此, 课程体系的构建需长线开设德育课和文化课, 专业技能课应以专业平台课为基础, 后期逐步分支出专业方向课, 从而满足既遵循全面培养, 又尊重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

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涵, 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各类教育的本质属性, 只有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才能使学生胜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工作, 才能体现“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因此,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 既要突出培养专业能力所需要的课程群, 又要考虑培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所需要的教学模式, 达到职业生存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并举培养的目的,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对接地方特色产业地方特色产业是专业建设的根基, 只有有效对接地方特色产业及其发展规划, 紧跟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变化, 科学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并不断跟踪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趋势, 适时调整与拓展专业培养方向, 才能使专业发展更具活力, 使培养的学生受到企业青睐, 从而满足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 要通过对企业岗位需求的充分调研、邀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深度参与, 使专业课程与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有效对接, 以达到“学有所用, 按需设课”的目的。

新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

根据《指导意见》, 新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建立在充分调研、深入研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 才能保证课程体系的有效性、先进性和科学性。

企业调研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质量的保证, 关系着学生是否有能力胜任企业岗位职责, 因此, 课程体系必须与企业岗位需求吻合, 也就是说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企业调研基础上, 才能显示出有效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企业调研包括岗位能力需求调研和毕业生素质调研, 通过岗位能力需求调研, 可归纳总结出企业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毕业生素质调研, 可反馈以前课程体系的优点和不足, 从而为新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提供依据。

专家研讨企业调研是了解直接的信息, 具有表象性、静态性和近观性, 因此, 必须邀请由企业专家、职教专家、专业负责人组成的专家组进行研讨, 仔细分析企业岗位的直接能力和间接能力需求、企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求、轮岗转岗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使课程体系既具有可操作性, 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现状和发展需求, 还能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

经验交流俗话说“实践出真理, 交流出真知”。开设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学校有很多, 如能不失时机地聚首交流, 如举行学术会议、培训会议、行业协会会议、教材编写会议等, 将会对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为了弥补面对面交流的不足, 还可通过期刊、网络文献等平台进行相互学习交流, 取长补短, 从而构建具有本校、本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新课程体系构建的内容

根据《指导意见》, 五年制高职教育实行“4.5+0.5”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学习时间为9个学期, 顶岗实习时间不超过半年。基于以上原则, 我校药学专业新课程体系构建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公共基础课程 《指导意见》规定, 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 并为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奠定基础, 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终身学习, 需要设立有一定数量和相应课时的公共基础课程。药学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和文化课, 如表1所示, 总学时数为1 904。其中, 必修课是《指导意见》规定的, 限选课是根据药学专业的实际从《指导意见》中选择的。

专业技能课程《指导意见》规定, 为了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 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需要设立有充裕数量和相应课时的专业技能课程。药学专业技能课程包括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和综合实践课, 如表2所示, 总学时为2 562。其中, 专业平台课是药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组成, 专业基础课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服务;专业方向课是为满足学生兴趣发展、就业趋向和医药行业需求而进行模块化选修的课程, 分为药学服务、药物制剂、药品检验三个方向, 分别针对医药行业企业的三大岗位;综合实践课是为训练和考核学生的综合技术技能, 并结合在医药企业岗位进行的实际操练, 为就业奠定坚实基础而开设的, 包括校内综合实训、职业技能鉴定、校外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

综合素质课程《指导意见》规定, 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需求, 需要开设跨专业、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课程, 包括人文类、技能类及社会实践类课程。药学专业综合素质课程包括人文类课程、专业技能类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入学教育类课程, 如表3所示, 总学时为558。人文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了解中外传统文化, 学会欣赏音乐、美术, 爱好大自然, 学会在工作之余享受生活, 在生活中积淀工作能量;专业技能类课程主要目的是激发专业兴趣, 拓展专业技能, 延伸专业能力, 为就业创业提供特色技术技能;社会实践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社会医药行业中了解、认识和应用专业知识, 从而激发学习动力, 确定就业方向, 规划自己的未来;入学教育类课程主要使学生洗涤身心, 振作精神, 了解学校, 了解专业, 开始新的征程。

新课程体系实施的建议

药学专业在构建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为了达到《指导意见》所规定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必须规范、有效地加以实施, 才能充分体现新课程体系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此, 各相关院校在实施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考虑如下建议。

科学建立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依据, 必须科学、规范、先进、实用。药学专业平台课程和方向课程都应制定课程标准, 主要包括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教学评价、教学基本条件、教材选用和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 等内容。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现阶段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情况和发展趋势, 并结合教学条件和教学经验实际, 由课程负责人起草, 并与课程所属专业负责人、课程组教师及上下游课程负责人共同研讨, 最后定稿而成。课程标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应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变化和教学改革实际不断修订完善, 以体现课程标准的时效性和先进性。

合理配置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需要从数量、职称、学历、性别、“双师”型比例等方面进行合理配置, 才能保障教学的顺利开展。依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合格专业建设标准》, 专业教师数与在籍学生数之比应不低于1∶30, 且具本科学历者应达100%, 具硕士以上学位者应达15%以上, 具高级职称者应达20%以上, 获得工程师、主管药师、主治医师、技师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中级以上职称者应达30%以上, 或获得执业医师、执业药师等医药行业执业资格者达50%以上;聘任医药企业或医院、药品检验所等单位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应达10%以上。同时要求教师能为人师表, 从严治教, 能开展理实一体化和信息化教学, 能积极参加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和各种竞赛, 并立足教学岗位开展"五课"教研、校本培训和企业实践。在此基本要求的基础之上, 还应优选出高素质的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 并以课程群为平台打造教学团队, 共同推进新课程体系的高效实施。

精心打造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新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场所, 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平台, 因此需要从数量和质量上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选择校外实训基地, 需要配置充分满足相关教学要求的设施、设备和仪器。依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合格专业建设标准》, 应建立与课程教学相适应的实验实训室,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应达6 000元以上, 特别要满足分析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建立与药学专业实习、就业密切相关的校外实训基地达5个以上, 并涵盖医院、制药企业、药品经营企业等药学专业主要对口就业单位, 且建立完善的实训实习基地管理制度, 以保障教学的顺利开展。

严格监控课程实施 在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严格监控课程实施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根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合格专业建设标准》, 在课堂教学管理方面要求教学管理组织和制度健全, 教学进程安排有序, 教学过程管理规范, 教学资源配置合理, 教学质量监控科学有效;在顶岗实习管理方面要求建立健全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管理机制和配套措施完善, 顶岗实习专业对口。既要狠抓常规课堂教学和定岗实习管理, 又要注重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管理创新, 以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教学效果得到最大化提升。

参考文献

[1]顾坤华.江苏模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J].教育与职业, 2010 (2) :17-19.

[2]王中军, 许涛.关于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比较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5) :13-14.

五年制高职园林专业 篇11

关键词:项目课程;课程开发;系统化;五年制高职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键。职业教育课程既需要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也需要反映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兼顾职业发展需要。通过对经济发达国家和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研究,近年来,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和教育行政部门普遍认识到,职业院校需要更新观念,树立基于职业工作过程、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本位的课程观,正确处理培养学生高素质和高技能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专项操作性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的迁移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系。

课程开发的核心任务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排序,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既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以程序性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也要求课程内容的排序与组织符合行动体系的程序规范,用工作过程集成知识与技能要素。工作过程,正是课程内容选择与排序需要把握的精髓所在。高技能的培养是一个积累经验、形成策略,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宽裕的时间跨度。五年制高职不同于高中后高职和高中层次中职,五年的时间跨度和中高职一贯的培养特点正是高技能培养的优势所在。

五年一贯制的培养优势需要通过课程内容的科学选择和合理组织才能充分发挥,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既存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共性问题,也有着五年一贯制培养的特殊要求,笔者认为,项目课程系统化是破解课程开发难题,发挥五年一贯培养优势,彰显高技能特色的有效策略。

一、项目课程开发需要突破职业能力的经验层面局限,实现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培养

学科体系课程试图以知识存储应对职业未来,实践证明是难以办到的。项目课程采用工程项目的形式组织内容、实施教学,综合了工作过程的各相关要素,真实再现了实际生产场景,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这种理实结合的课程试图通过知识的运用实现能力的培养,但是,离散的项目只能完成分立的技能的培养,只能实现经验层面能力的积累,难以激发学习者对经验形成过程的自省,难以上升为策略层面的高技能。策略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对经验的系统化和结构化。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作过程复杂程度不断加大,经验层面技能的用武之地逐渐缩小,策略层面技能的施展空间日益显现,项目课程需要进行强调策略层面能力培养的新发展。

同时,项目课程的概念仅仅描述了项目内部的知识结构,缺乏项目之间结构关系的描述,更没有课程体系结构的内容。在实际开发和实施项目课程中,项目课程不能覆盖完整工作过程,只对学科知识进行生硬包装的现象并不鲜见,这是内容选择的问题。忽视知识与技能要素的项目任务内部关联,忽视项目之间、课程之间的工作过程关联,用学科知识的固有联系代替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这是内容组织的问题。优化的内容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工作过程之间的平行、递进或包容关系,促使学习者在不同工作情境的同类工作过程之间进行类比与鉴别,锻炼心智,培养策略层面的高技能。因此,项目课程需要反映职业实践的完整工作过程,保证经验积累的职业完备性,也需要反映经验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实现技能培养的高层次。

二、项目课程开发应当针对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构建更加系统化的项目和课程体系

五年制高职作为江苏重要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区别于高中后高职和高中层次中职,有其教育的特殊性。如何针对五年制教育特点,设计开发更加系统化的项目体系、课程体系,发挥培养优势,达成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五年制专业项目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难题所在。

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其相对较低的生源质量起点和中短期的时间跨度特点,适合进行以经验层面技能为主的职业能力培养。五年制高职教育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在学习者经验技能的必要积累基础上,更加系统化和结构化的项目课程体系有利于对策略层面高技能的培养。为适应五年制专业基础等于中职、目标等于高职的特点,发挥五年一贯培养优势,项目课程开发更加需要科学选择、优化组织课程内容,重视项目之间、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形成更加系统化的课程结构和项目体系,强化对学习者策略层面职业能力的培养,满足学习者持续发展的人本性要求。

三、项目课程开发要正确处理教学项目与生产项目的关系,优化组织工作过程的知识与技能要素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体现在职业实践的完整工作过程之中。教学项目是为培养职业能力而对其知识、技能等多维度要素进行整合的载体,教学项目可以直接取用某些实际生产项目,也可以通过对生产项目进行分解、简化或者重组等必要的教学处理而得到。教学项目的来源应该是生产实践,取用实际生产项目教学,如果配合使用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完整反映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逼真再现企业生产场景,有利于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实际生产项目的知识技能要素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排列,打破了学科系统性,往往并不符合认知学习的规律,直接取用生产项目进行教学,由于跨度过大,通常需要较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基础,而补充大量理论知识的过程难免又回到传统的学科教学,因此,并非所有的生产项目都适合直接用作教学项目。项目的尺度也是一个需要认真把握的问题。实际生产项目的规模与教学需要无关,取决于项目结果的属性和生产过程的各相关要素,有些规模很大。有些很小,规模差异不仅不利于组织实施项目教学,也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规模过大,难以把握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不利于对项目的学习掌握,规模过小、数量过多难以体现工作过程的项目综合性,对职业能力的培养都有不利影响。因此,项目课程开发既需要充分反映生产实际,完整再现工作过程,也需要严格遵循认知程序,科学处理项目素材,做到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最优化。

四、系统化项目课程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1对项目课程的再认识

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随着这几年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发展,职业教育领域项目课程的概念和内涵日益清晰和明确,这里的工作任务既不是元素化的零碎事务,也不是步骤性质的工作环节,而应该是保持原生复合性的完整工作过程。从工作过程完整性角度认识项目课程,我们认为,整体地学习工作过程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工作过程的能力。尽管某些职业岗位有相对稳定的工作流程及严格的作业程序或操作规范,但实际的工作过程是灵活多变的,它需要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应对、统筹安排、灵活调整,这是个体非常重

要的职业能力,无法通过学习零碎的工作事务或孤立的工作环节而获得。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维度职业能力的形成,需要工作过程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等六要素的全部参与,需要学习者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骤的全程历练。而且,策略层面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工作过程的全要素参与、全过程历练,更需要职业工作过程的多情境强化。

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形成需要完整工作过程的历练,但是。单一情境的工作过程只能完成特定岗位能力的培养,只能实现经验层面技能的积累,策略是对经验的系统化和结构化,策略层面能力的培养更需要职业工作过程的多情境强化。项目课程要解决学习者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人本性需求问题,必须进行系统化改造与发展。

2项目课程系统化

项目课程系统化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项目内容的综合化,平行、递进和包容的项目之间关系和项目课程的体系化。项目内容的综合化已经是项目课程的题中之意,前面已经提到,正是这种综合化提供了三维度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平行、递进或包容的项目之间关系反映了同一课程内不同项目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同一学习领域的工作过程之间一般呈现上述三种关系,比如园艺作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中“真菌病害的诊断与防治”、“细菌病害的诊断与防治”、“病毒病害的诊断与防治”等项目之间属于平行关系;农业技术专业的设施建造与维护课程中“大棚的建造与维护”、“日光温室的建造与维护”、“连栋日光温室的建造与维护”等项目之间属于(工作过程复杂程度)递进关系;模拟电路分析课程中“分立前置放大器的制作与调试”、“集成前置放大器的制作与调试”、“电源电路的制作与调试”项目呈现平行关系,而它们和“50W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制作与调试”项目之间属于包容关系,后者包容前者。项目课程的体系化是指这样一种二维矩阵课程体系结构:纵向是N个学习领域,即课程,每个学习领域要通过横向的M个学习情境,即项目来完成。课程的纵向排列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把功利性的需求与人本性的发展结合起来。纵向排列的每一门课程都包含完整工作过程。横向的每一个项目都是独立的,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这些项目之间呈现平行、递进或包容的关系。

通过结构化、系统化、网络化设计的项目课程,逐步使学习者获得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样完整的思维过程训练,特别是通过同一范畴的具体项目的学习掌握,在不同工作情境的同类工作过程之间进行类比和鉴别,使学习者在具象中懂得范畴,形成概念,锻炼心智,激发学习者对经验形成过程产生自省,促成策略层面职业能力的形成,就能在面对超出N×M个工作过程之外的新的工作项目时从容应对。所以,项目课程系统化不是用知识的存储而是用能力的培养应对未来,我们认为,在这样一个个强调比较的项目课程系统化的设计中,学习者的能力就会逐步从经验层面上升到策略层面。

五年制高职园林专业 篇12

1.1 生态和课堂生态

生态可以理解为生命的状态,这里的状态不仅指生命体征,还包括了生命体所处的环境因素以及多个生命体之间以及与环境发生的联系。“从学科角度分析,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一般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简言之,生态涵盖了“生命体”与“关系”。课堂生态也必然包含了课堂这个环境中的生命体和其与环境的关系。多伊尔(Doyle,W.)和庞德(Ponder,G.)(1975)认为,“学习发生的每一个背景中都包含了一位学习者,一位教师,一个背景和学习的信息,……因此,学习发生在一个生态系统之中”,他们把课堂生态界定为“对教学环境产生影响的互相联系的过程和事件所形成的网络”。

1.2 课堂生态的构成

课堂生态是指包含了教师、学生、环境、教学信息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课堂是教授课业之所;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课堂是学习知识之地。课堂环境从狭义来说是指教学场所,比如教室、实验室及其设施与装饰等,可以称之为“硬件环境”,从广义来说除了场所,还包括诸如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班风、学风,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学氛围等,可以称之为“软件环境”。

2 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其在校期间年龄处于15~20岁之间,这一阶段的身体素质逐步增强,生理上逐步发育成熟;而在心理层次上,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通过一切可能了解社会的途径去接收新事物,满足自己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他们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思想波动较大,分辨力和控制力都有待提高。

新生入学时15~16岁,正处于青春期。从最初的陌生到对一切慢慢熟悉,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学生逐步适应新学校生活。他们对新学校、新生活的注意力逐步转移。

高年级(主要指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年龄在18-20岁,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基本完成了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他们的思维或认知已经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已基本形成,具有自主性。

3 计算机专业课堂生态调查

3.1 学生选择专业动机调查

计算机与互联网的结合、智能设备的发展等,促进计算机行业发展,计算机专业也非常普遍。以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高职专业为例,笔者对15级55名学生进行了专业选择动机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

从上述统计各项所占比例可以看出,新生之所以选择某个学校某个专业最大的依据是家长,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并不高。

而第5个选项所占比例也较高,可以看出学生对专业并不了解,将计算机学习与互联网娱乐联系在一起。从与这些学生的进一步交谈中,笔者了解到,这部分学生主观认为或者听说,游戏玩得好计算机就能学好,或者学计算机就是上网玩。与此形成对比的第3个“喜欢专业知识”一项只有4个学生选择,比例最低。可见,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并不了解。

3.2 计算机专业课堂认知度和认可度调查

3.2.1 专业课程概况

五年制高职的课程设置从第一年开始陆续接触专业课程。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按照人才培养标准,低年级开始接触诸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图形图像设计软件等相关内容,陆续接触网页、网络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计算机专业学习要求不仅是操作计算机,还有基于计算机的问题解决方案,学生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初中起点的学生,年龄层次低,逻辑思维未能得到锻炼;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涉及图像类、网页类、网络类、服务器类等方面,与其他专业相比理论更加枯燥、抽象;实训时也只是对着一台电脑、几台设备,课程几乎无乐趣可言。

3.2.2 在校学生自我认知和专业认可度调查

笔者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对学习环境的认可度、对个人学习态度和期望、对课堂上教师的水平的评价,具体见表2:

下面分别从低年级和高年级两个组别对调查结果做出说明:

第一部分:低年级调查结果

调查的第一部分在2014级和2015级计算机应用技术高职班进行,发出问卷105份,其中有效数98份。

学生从初中各地来到我校学习生活,对我校教学硬件总体满意度较高。据统计,多数来自农村学校的学生对教学硬件条件“很满意”,而市区初中毕业的学生选择“一般”的较多,可见城乡的硬件条件虽然在逐步拉近,但仍存在不小的差距。而学生对班级学风的认知与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的反馈一致,总体来说2014级(二年级)较差,2015级(一年级)较好。

一年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期望明显高于二年级学生,少数二年级学生已经有“混到毕业”的想法,而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与学习期望、工作期待呈现出了正相关性,也就是说对专业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学习期望高或者较高,并且希望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反之,对专业缺乏兴趣的学生,也认为学不到东西,工作的选择也与专业无关联。

但对课堂教师教学的评价一年级的学生选择a的较多,再进一步探寻其中的关联,原来一年级的专业课以基础和图像为主,未涉及到抽象复杂的原理与知识,故学生学习起来也较为轻松。

总的来说,低年级学生对专业有一定的认知和期盼,对专业课程的认可度较高,对教师表现出较大的信任和喜爱,关系和谐。课堂生态整体呈现正常、较为健康的状态。

第二部分:高年级调查结果。

调查的第二部分在2012级和2013级计算机应用技术高职班进行,发出问卷118份,其中有效数113份。

学生在校时间至少两年,对学校的环境已经非常熟悉,对实训硬件设施的需求随着专业课开设的增多而变大,选择“一般”的人数占到40.70%。而学生对班级学风的认知与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的反馈一致,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年级变化:2012级的学生临近实习,绝大多数同学对学风的判断都是“整体不好”,这也是临近实习的班级表现出的普遍现象;而2013级的班级学风也处于大多数认为“不好”,少数认为“一般”的情况。

高年级同学对学习期望的选择与低年级一样出现正相关性,但是只有6.78%的同学选择了前面的选项,超过33.90%的同学选择了“混到毕业”、“听着就烦”。

高年级学生接触多门专业课程,多数课程又具有相关性,对课程认知产生“学不会、学不好、没兴趣”的思维惯性,对专业学习完全失去兴趣。

总的来说,高年级学生对专业有较深的认识,对专业课程的认可度普遍较低,对教师表现出较少的信任和喜爱。课堂生态整体正常,但并非健康的状态。

4 小结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的专业课堂生态呈现出了不健康的发展,硬件环境的改变可以依靠财力,软件环境的改变需要靠学校、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共同出力。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仅做“授业”之师,还要做“传道”之师。一方面要重视课堂生态的自然、可持续的发展,注重人性、进一步掌握规律,注重实践、体验;另一方面,要促进课堂生态的改善,通过改善课堂中学生一方的专业认知、自我认知,改善学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让教与学更加和谐,让课堂上的教师、学生,让承载课堂的专业、学校都能实现平衡、健康的发展。

摘要:高职教育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五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课堂为研究对象,对专业课堂生态的内涵结构特征、高职学生的特点、计算机专业课堂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课堂生态,学生特点

参考文献

[1]孙芙蓉,谢利民.国外课堂生态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0).

[2]陈瑜,温红蕾.教育生态观下的高职数学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8)

[3]杜平,单忠刚.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分析及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0).

上一篇:调试项目下一篇: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