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五年贯通总结

2024-08-22

中高职五年贯通总结(通用6篇)

中高职五年贯通总结 篇1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高职贯通班办学情况总结

为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培养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市教委“关于2012年继续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补充通知”精神,在深入开展贯通培养人才需求调研基础上,“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以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和上海电机学院高职学院为衔接载体,依托两校教学资源进行一体化设计,将原中职和高职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系进行有效整合,合理衔接,达到文化基础加强、专业领域拓宽、实践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经过近一年的试点,两个班75名学生严格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一步步在付诸实施中。现将近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

中高职贯通得到了两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配合。我校从顶层设计出发,成立了中高职贯通培养领导小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工作小组,构建了比较健全的贯通培养组织机构。探索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以规范中高职贯通培养的管理。

中高职贯通培养领导小组:由中高职院校院长和校长担任组长,由中高职院校的校级领导和相关专业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专门负责院校之间开展贯通培养模式的统筹协调工作。

中高职贯通培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负责人、教务管理和学生管理负责人担任主任或组长,由从事试点专业教学和管理的相关教师担任成员,负责对专业教学和管理进行安排和指导。

教学管理工作小组:主要负责协调中高职院校教学实施过程中相关的 文本制度并加以落实,建立工作小组例会制度,就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师资培养等工作开展研究。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我校的精品专业,中高职贯通教育在我校是第一次试点,学生刚入校就连续召开了几次会议,向学生明确了办学目标和办学要求,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还召开了学生家长会,再次告知和强调对学生的要求和管理。今年3月,我校邀请了上海电机学院的夏建国校长来我校做展望未来的报告,对学生的学业和成长给予鼓励和希望。

二、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试行方案。

注重实践性教学及其课程模块间的相互渗透,培养方案和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强调培养过程五年不断线,体现贯通培养的一贯性。构建文化基础、专业核心课、专门化方向课、专业拓展课的“四模块”课程,凸显“三个能力”,即社会能力高、专业能力强、方法能力博。

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推行以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其中涉及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关键要素,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因此,在实施贯通培养之前,我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按照国家相关职业(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鉴定考核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对中高职相关课程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整合教学内容,重新分配课时计划,重新设计课程教材。在专业课设计方面,以职业能力模块化设计开发专业课程,重新梳理原有中高职的课程门类,以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核心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突出教学内容对接岗位 需求,教学内容的重组与整合,按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进行整体设计,并分段实施。前三年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及基本技能的基础打好,把中高职阶段重复课程及教学内容删去;后两年则适当拓宽专业面,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加强实训和毕业设计实习。在公共基础课方面,也按照一体化设计的思想,做好文化基础课程、思想政治课程、德育课程等的中、高职层次的衔接,使学生能顺利实现中、高职层次学习的过渡,提高学习的效率。由于还没有统一开发的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相关教材,目前我校都是利用相关专业教师的力量自行开发相关校本教材用于教学;语数外三门基础课实行三校生联考,目前使用上海市高中统一教材。

三、强化教学实施,提升师资队伍。

我校承担中高职贯通数学课备课组长和专业课与实训的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力水平,探索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管理方法,采用立体式多元化教学管理模式,引入联席会议、行业专家等对中高职贯通培养过程进行多元的监督和评价。

师资队伍的能力与素质是确保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顺利运行的关键,也是人才培养方案最终落实的保障条件之一。因此,我校加强贯通专业师资队伍的配备,按照优质教学资源配置原则,组建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教学团队,推进中高职贯通试点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团队以高职专业带头人为主体、中职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实现中高职师资的强强联合。

优秀师资和教学团队的配备是基础,中高职贯通师资的素质提升是关键。首先,增强教师对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理解,明确贯通培养的 核心理念,就是打破中高职分段对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明确自身的定位既非中职教师亦非高职教师,而是中高职贯通教师。其次,增强教师对教育对象——中高职贯通学生的理解。目前,试点学生的学籍管理尚处于中职阶段,教师们如何看待这样一批处在高中年龄阶段的“准大学生”,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学习态度与能力等有恰当的把握。最后,教师转变原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堂教学、学生管理、专业技能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贯通培养的实践探索,边研究边实践,为试点工作总结经验。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形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以课程为载体,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形式,将人才培养落到实处。根据中高职教育贯通的特点,必须在教学中处理好“学”与“习”的关系,使其完全适应“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职业教育教学要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遵循职业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改革的重点是要求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将学习任务与学习愿望有机统一起来,将学生的“学”与“习”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只有在自己的积极参与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四、开展多项活动,锻炼能力培养品德。

我校德育部门从学生进校开始就很抓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能力品德教育。通过班级的天天检查的小值周,锻炼劳动意识,团队合作;通过仪容仪表检查,文明招呼,培养良好文明习惯;通过军训、东方绿洲准军事训练,加强学生身体素质训练;通过黑板报评比、征文、书法竞赛、法律知识竞赛、手抄报、放飞感言、文艺汇演等活动,锻炼学生参与集体,在活 动中成长;通过大值周,理解为他人服务就是为自己服务的雷锋精神;通过主题班会,锻炼同学们的组织活动能力,在总结中提高。上学期还组织学生到电机学院参观,今年三校生的大专辩论赛又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用高水准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感染学生。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较高品质、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引领下陶冶情操。以各种节庆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科技、勤奋学习、进取向上,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浓厚氛围中感受知识的力量和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胸怀远大理想、摒弃浮躁之心、潜心学问、博学广才优良风尚的形成。实践证明:开展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对高职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还能产生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积极作用。

五、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一)长学制下学生动力的保持问题

由于试点专业学生“准大学生”的身份以及他们前三年没有高考升学和就业压力,可能会对个别主观能动性不强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影响,进而造成个别学生学习热情下降。另一方面,从实际情况来看,贯通培养模式的生源综合素质比相应中职专业的学生高一些,在前三年中职阶段的学习中,是否出现其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被中职生同化的可能?因此,试点专业学生如何能一直坚持在学习、操行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中职相关专业甚至整个学校的学风、校风的良性发展也是试点工作中学生管理面临的一个问题。

(二)课程教材的设计和实施问题 构建一体化的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需要打破原本分割的中高职课程体系,以一定的逻辑对中高职贯通需要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构。目前在没有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的情况下,试点院校主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依靠自身的教师力量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和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并依据课程标准开发符合本专业的教材。但是,这种各自为政的课程教材开发,耗费了职业院校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尤其在文化课方面。另外,从公共基础课角度而言,不同专业各自开发的不同教材可能会造成学习内容、进度和难度的不一致。由于生源质量的差异,必然会有学生反映公共基础课程学习难度大,难以跟上学习进度。由此设想,在实施过程中部分院校为解决这一问题,照顾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将课程难度降低,课程内容减少,则导致基础较好的学生反映所学内容过少,无法满足其未来生涯发展需要。

六、对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实施的相关建议。

在对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核心因素和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的基础上,从以下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一)统筹力量开发课程教材

基于不同专业之间公共文化课内容和要求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为了降低学校中高职贯通教材开发的成本,减少重复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避免不同专业的课程教材内容和难度不一,改变公共基础课教材开发的各自为政状态,提高公共基础课教材的质量,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一批课程专家、学科专家,由已经开发中高职贯通公共基础课教材的试点院校牵头,聚合三方力量,取长补短,根据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特点,结合当 前试点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开发出真正适合中高职贯通试点的高质量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在贯通培养模式推进的过程中全面推广并使用。

(二)划拨经费支持试点工作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需要大量成本投入,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试点也不例外。作为以专业为主线的中高职教育贯通,由于专业之间的独立性和不可比性,每个试点专业的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千差万别,难以统一开发一体化教材,因此,专业课的教材开发仍以中高职院校为主体。但是,课程教材开发的成本较高,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适当对试点专业进行专项经费支持,设置校本教材开发专项经费。专项经费的拨付一方面为学校能更好地开展试点工作提供物质基础,为师生创造更优质的教学条件与环境;另一方面能极大地提高试点院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使其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各项工作的探索之中,有效提升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质量与效果。

(三)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学习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试点专业的统筹指导。搭建市级试点工作交流平台,定期组织试点院校召开经验交流会、工作座谈会,定期发布工作简报,总结并宣传相关试点专业经验,共同研究推进试点工作的办法。另一方面,建议组织开展试点专业教师培训,以主题形式加强教师对试点工作精神的理解,推动他们将一体化设计的理念贯彻到课堂,就中高职贯通理念、试点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程与教材开发、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工作等模块进行专题培训。除此之外,还可以定期组织市级试点专业教师教研活动,使教师在这个平台上切磋交流,共同进步,以提高师资水平。

中高职五年贯通总结 篇2

一、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模式的弊端

(一) “3+3”培养模式

“3+3”培养模式, 是指学生经过三年的高中或中职教育后再进行三年的高职教育。这种模式按生源不同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每年一度的高考, 招收未达到本科院校录取线的高中毕业生, 实现高中与高职的衔接, 这也是我国目前高职教育的主要路径。另一类是招收中职学校的毕业生。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 完成三年中职教育的学生再考入高职院校学习三年, 获得高职院校的文凭。这种中职与高职的衔接, 是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而开辟的一条上升通道, 也是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

高职院校针对这两类不同生源的学生, 在课程的设置、培养目标的确立、教学管理的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弊端。首先, 由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一般是针对普通高中毕业生而设计的, 不适合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目前而言, 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学习的人数少于普通高中生, 大部分专业还做不到高中生与中职生分类教学, 只能把中职生插入高中生的班里一起上课。这就使高职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和技能训练, 有一部分是中职生学过的, 造成了内容重复和时间浪费, 影响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 就普高生而言, 由于他们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完全是应对高考, 缺乏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更没有职业认知、职业意识、职业规划等训练。他们中还有一部分是在无法进入本科院校的情况下, 不得以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因此, 入学后学习积极性低落, 不能马上适应职业教育。他们要经过一系列的职业认知教育活动后, 才能逐步适应注重职业技能训练的职业教育模式。

(二) “3+2”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 (教职成〔2002〕2号) 明确指出: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以下简称五年制高职) 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 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 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发展五年制高职应坚持以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要办学主体。前三年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后两年纳入高等教育管理范畴。另外, 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及有关高等学校也可以根据社会对五年制高职人才的需求, 在自身条件满足不了办学需求的情况下, 可利用优质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五年制高职前三年的教育教学工作, 但后两年高职教育阶段必须在高等学校举办。这就形成了两种形式的“3+2”分段培养模式:一种是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模式, 即在三年中职学校学习后, 经过高职学院的甄选考核, 合格者升入高职院校学习两年, 获得高职院校文凭。甄选考核不合格者, 不能升入高职学习, 只能获得中职学校毕业证。另一种是由高职院校独立实施的“3+2”分段培养模式:完成三年中职阶段教育再继续完成两年高职教育。

这种“3+2”培养模式, 是针对职业院校的, 在课程设置上能够克服“3+3”分段培养模式造成的课程重复现象。因此, “3+2”培养模式比“3+3”培养模式在学习时间上缩减了一年, 有利于人才的快速培养。但这种“3+2”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些弊端:不论是在两所学校分别教育, 还是在同一所学校进行分段教育, 都是把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明确分开, 造成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完全割裂。这不利于课程体系的整体化设计, 不利于教学环节科学地、系统地安排。若是中职、高职的教育分别在两所学校进行, 两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要求上的差别, 会给升入高职的学生带来思想上和心理上的不适应, 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即使学生是在高职院校培养, 由于明确分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 使得高职院校教师分别按中职和高职两个层次的教学标准实施教育教学, 导致中职重技能轻理论的教育结果给高职阶段的教育质量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 不利于招收优选学生

由于职业教育长期被“低层次”化的影响, 不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中职学校, 其生源绝大部分是高考中本科院校落选或是考不上高中而不得不选择职业学校。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困难, 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降低了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认同度和工资待遇等。因此,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 学生在满足招生条件的情况下都优选选择普通教育的院校, 而职业院校在招收优质生源中处于严重的劣势。

二、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比较优势

在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优化过程中, 各层次应有明确的定位, 使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找到适合自身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岗位。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指由高职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 按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五年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独立完成中职和高职的一体化培养。这种模式与中高职分段培养模式相比较, 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 实现统一教育理念下的一体化人才培养

就全国职业教育现阶段的情况看,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的操作型技能性人才, 在工作岗位负责生产加工的操作;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国民经济的生产、管理、服务领域一线的应用型技术性人才, 负责制定生产加工工艺, 维护生产设备, 管理指导工人生产等工作。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 涵盖了中职和高职的教育内容, 但可以不用考虑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 而直接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的依据, 整体设置五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 使所有课程的教学都为支撑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达成。一般可按职业素质、专业技术和专业拓展三大课程平台来整体建构五年的课程体系, 而不是按中职段课程和高职段课程两部分设置 (请参见: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安排表) 。虽然从课程设置的形式上与一般高职教育没多大区别, 但从课程设置的内涵上完全融合了中职和高职的课程内容。公共基础课中设有语文、英语、数学、思政、体育、计算机基础等课程, 既含有中职要求的内容, 又有高职要求的内容。专业技术课程的设置, 把原来中职和高职都开设的同一门课程融合为满足初中生源知识结构的高职课程。实训课程的训练内容也避免了原来中职和高职的重复, 形成了阶梯式提升的能力训练体系。

(二) 避免了生源不同造成的教学两难的弊端

在“3+3”分段试点高职教育, 由于同时招收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 给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带来困难。如:高中生已经学完了高中阶段的文化课程, 相对来说文化基础较好, 对专业理论学习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对于专业技能操作类的训练课程, 由于不涉及高中教育, 学生没有接触过, 在高职教育的训练中就要从最基础的操作技能训练做起, 要多花费一定的训练时间。与高中生相比, 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较弱, 对专业理论学习困难较大, 但他们在中职接受了一定的专业技能训练, 并与高职中的基础技能训练相重复。这些生源由于知识技能结构不同所造成的教学内容要求上的差异, 使学校设置专业课程和安排教学环节时处于两难的境地。实施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 班级里不再有高中毕业生, 所培养的学生都是同一起点的初中毕业生, 他们的文化基础一致,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都是从零开始“齐步走”。这种没有知识结构差异的同一化生源, 使培养方案整体统一化设计成为可能, 使学校按照统一设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实施人才培养得以实现。

(三) 有计划地实施阶梯式的能力提升训练

在国家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双证书”制度的要求下,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证书分为五个等级的规定, 各层次的职业教育应与相应等级的职业技能证书相匹配。如:中职教育应对应考取中级 (国家职业资格四级) 职业技能证书, 高职教育应对应考取高级 (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反映出职业人的专业技能水平, 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可以在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资格提升上实施阶梯式提升的能力训练, 分别获取与之对应的中级和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即在第2—3学年内按照中级职业资格标准重点训练专业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 考取中级职业技能证书;在第4—5学年内按照高级职业资格标准训练, 考取高级职业技能证书。这种阶梯式提升的能力训练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人的技能提升规律, 真正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等级相匹配, 达到了国家提出的职业教育“双证书”要求。

(四) 有利于提高招收优质生源的吸引力

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有利于生源的优化,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五年制比原来的“3+3”分段式培养减少了一年的时间, 这并没有“偷工减料”, 而是把“3+3”分段式培养过程中课程内容和实训环节的重复学习所浪费的时间剔除掉, 使人才培养更有效率。这给同样的初中生获得高职文凭减少了一年的时间, 也就意味着学生少交一年的学费和提前一年就业, 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时间上都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青睐。二是初中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高等院校就读, 让学生提早看到自己的前途和希望,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职业的向往。同时, 由于初中生的可塑性较大, 在高校学习生活的环境中, 受到较好文化氛围的影响, 更容易培养成合格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 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会进一步激发更多的初中毕业生选择职业教育的途径, 改变过去那种升不了高中而不得已进入职业学院的局面, 使生源质量大有提高。

随着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 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时代风尚的逐步形成, 职业教育会逐渐走出“低层次”的阴影, 再加上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配套政策的逐步出台和完善, 会使更多的优质生源选择职业教育。

(五) 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我国和世界各国一样, 职业教育一般都是在初中毕业后开始分流。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整性, 造成学生在初中毕业后, 如果考不上高中就只能上中职学校, 而不能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造成职业学校“低层次”的概念, 这就严重地影响了优秀或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走进职业院校学习的积极性。随着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 崇尚“一技之长”的背景下,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内部层级衔接的系统化, 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中高职贯通和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但涉及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还不多, 涉及七年本科一体化培养的研究就更少见。因此, 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为今后实施七年制职业本科教育甚至九年制职业研究生教育在一体化培养上提供了经验, 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现行教育运行制度有待优化

为了使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更加完善, 需要在运行制度上的再优化。

(一) 实施宽进严出的招生制度

宽进严出的入学与毕业方式, 是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 不适合采用学科式的知识体系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更适合职业岗位能力的操作式的考核, 而这种考核不是在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 因为学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策划、分析和操作等一系列的活动, 才能完成一些综合性的任务。只有这样, 才能反映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需要考核的内容。如果采用知识性的考试, 不能反映出学生职业潜在倾向和能力;如果按技能操作方式考核, 一般初中学生没有学过专业技能, 更无法考核。因此, 采取宽进严出的招生策略最适合他们。宽进, 可以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 让他们自觉自愿地选择职业教育和自己喜欢的专业,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严出, 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 有利于促进学生努力学习达到毕业要求, 使高职教育质量得到保障。只有社会认可了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高质量学生, 才会真正改变原来那种对职业教育“低层次”的观念, 逐渐改善高职毕业生的工资福利待遇, 使职业教育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一样受到社会的尊重, 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社会风尚, 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 能够吸引大量的优质生源, 使职业教育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不断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二) 构建与终身教育相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多年来, 终身教育的理念和要求不断被政府层面提出, 但未见有实质性的实施。因此, 职业教育亟待与终身教育相融合, 真正构建起终身教育制度下的职业教育体系, 让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职业教育与职业实践灵活有机地结合, 按照公民的意愿或需求随时选择学习或工作, 达到通过学习提高工作能力, 通过工作促进学习的良性发展。要实现这一目的, 可以通过建立“学分银行”的方式, 完善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学籍管理功能的连接。“学分银行”是面向全体公民, 以终身教育的学分认定、累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的学习成果认证管理中心和转换服务平台, 是一种模拟银行功能特点, 使公民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学习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将完成学业的时间从固定学制改变为弹性学制。其目标是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根据“学分银行”规定, 学生只要学完一门课就计一定的学分, 参加技能培训、考证也计学分, 然后按获得的学分累积到个人的账户。当学分累计达到某一层次教育的要求时, 即可从“学分银行”中提取这些学分到教育机构或学校“购买” (申请办理) 学历证书。职业教育应与“学分银行”建立密切的互认关系。允许把“学分银行”有关课程的学分, 经职业院校确认后, 累加到学校教育的课程学分中。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途中可以停止学习, 将已经获得的课程学分存入“学分银行”。职业院校要实行弹性学制, 认可学生在不同时间、用不同方式学习所获得的学分并存入“学分银行”。

摘要:对比分析我国现行的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模式, 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更具有优势, 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一体化设计方面是分段式的“3+3”和“3+2”模式不能比拟的。我国在实施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时还应该完善有关制度, 实施宽进严出的招生制度, 这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将为构建与终身教育相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五年制,一体化培养,宽进严出,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赵敏俊.五年制高职历史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 (26) .

[2]韩天学.基于系统理论与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 2014 (26) .

[3]赵形, 钱冰冰.中高职衔接贯通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3 (32) .

[4]黄志良, 袁乐.论五年制高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角色[J].职教论坛, 2013 (4) .

[5]徐国庆, 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 2012 (5) .

[6]陆国民.试析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 2012 (17) .

中高职五年贯通总结 篇3

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运用

作者/张芳芳 张 威

摘 要:五年制高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这一学生群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有其自身的特点。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探索面向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的教育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激励原则 学生管理

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是适应经济发展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

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年龄小、在校时间长,在校期间,需要跨越未成年人到成年人、中职到高职这两个阶段,学生自卑心理较强、自信心不足,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这就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提出了特殊要求。因此,探索面向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的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典型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目前主要的激励理论有以下几种。

其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他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是从低级需要开始,逐步向高级需要发展,当某一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

其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亚当斯认为,个人不仅关心自己通过努力得到报酬的绝对数量,也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人们通常要通过个人与别人的横向比较和与自己的历史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其三,弗洛姆的期望理论。一个目标对人的激励程度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人对实现该目标有多大价值的主观判断,二是人对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只有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大,才会去努力争取实现,从而在较高程度上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

其四,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也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他认为人们作出某种行为,取决于一个影响因素,那就是行为的后果。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二、激励理论在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将激励理论用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需要采取适合的激励方法,对学生管理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笔者认为激励理论在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可有以下几方面。

1.运用信任激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五年制高职学生普遍的缺点是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各方面不如别人。教育的重点是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布贝尔曾说过:“在品格以及整个人的教育领域内只有一条途径可接近学生。这就是他的信任。”所以,高职学校的学生管理者应该信任学生,除了信任,还要尊重、理解、关心他们。在学习上给予关心、生活上给予关怀,还要在工作上尊重他们的意见或建议。(职教论文 )在高职学校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同时老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能力,用其所长,尽其所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上进,又促进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运用期望激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很多学生进入高职学校后,觉得未来渺茫,不知如何往前走下去。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在期望理论中,如果被激励者的期望值高,同时激励的目标价值也高,则激励的力量就大,产生的积极性就高。因此,可借助期望理论,明确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奋斗目标,并使其保持一定的期望值,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充分利用好新生入学的开学典礼、入学教育、专业引领教育和主题班会等,让学生明确本专业未来几年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其次,可组织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分阶段设置个人的阶段目标;最后,在学生实现阶段目标时,老师通过积极的暗示,使学生保持实现目标的自信心。

3.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正确使用奖惩手段

激励与约束是管理激励的两个方面。激励指的是用某种正面的措施,如认可和赞赏。约束是指对学生不良行为或表现采取某种负面的`结果,如批评和处分等。奖惩作为一种外部刺激,可极大地影响个体行为,同时影响周围群体行为。因此,可以通过正确使用奖惩措施,实行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对于工作突出、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评优表扬,并大力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为广大学生树立榜样,从而进一步激发受表扬学生继续努力。而对于经常违纪的同学,要进行批评教育,必要时进行适当惩罚,一方面让受批评的学生吸取教训,另一方面让其他同学受到教育,引以为戒。当然,在实施正负激励时,还是应当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通过正面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对于要批评或处罚的学生,也要跟他们讲清楚问题在哪,先进行思想教育,让其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告之如何改进。

4.注重公平激励,营造学生健康心理

公平理论中,每个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与别人作比较,如果公平合理,就会觉得心理平衡,学习的积极性会提高;反之如果感觉到不公平,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产生抵触等消极情绪。笔者曾接触过一个学生,该生在第一学期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在大家的信任下成为团支书,可第二学期,却是180度转弯,不但不参加活动,还屡次犯错。后与之进行深入交谈才得知,原因是班主任不公平。班主任偏向于班内成绩好的学生干部,所以这个同学不愿再努力,故意迟到违纪。作为一名教育者,班主任一定要有高度的公平意识。在具体工作中,一定要奖罚分明,事事公开,反对暗箱操作,在学生评优、奖学金、助学金等事情上做到公平。

5.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激励效果

物质激励侧重于满足物质需求,精神激励有助于人们完善社会角色,能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在对学生进行奖励时,如果片面强调物质激励,就可能把学生引到拜金主义上,如果只强调精神激励,会形成空洞的说教。所以在对学生鼓励时,要将二者结合起来。教育者要把握好度,即每个学生是不同的,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其心理需求是不同的。所以,教育者要了解学生,明白学生所需,才能做到有效激励。

总之,在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中,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学生,运用适合当代学生的管理方法,帮助学生顺利度过五年高职生活,培养出“学做人、学做事、学知识、学技能”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润玲。现代管理激励理论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2006 (2)。

[2]刘继刚,李建勇。激励理论在实施高校学生培养工作中的运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3)。

[3]张丽。基于激励理论对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方法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 (33)。

[4]康易S。激励理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学生激励机制探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

中高职五年贯通总结 篇4

矿山测量的日常重要工作是一井内掘进巷道的贯通测量工作,不论贯通位置在轨道巷、运输巷还是在切眼,《煤矿测量规程》规定贯通限差应控制在横向±300mm,纵向±200mm;根据误差预计原理可知,在同样测量工作量的前提下,贯通位置选择的不同对贯通误差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现就贯通位置影响贯通精度作以下阐述。

一、贯通测量中的误差来源

1、贯通测量中的误差来源主要有3个方面:(1)起算数据引起的误差,(2)测量方法误差,(3)系统误差;

起算数据影响的点位误差,主要是对附和导线影响较大,附和导线两端起始,相当于两段支导线,故对贯通精度影响较大;因此附和导线的起算数据误差是贯通误差的重要来源,特别是不同时期测设的附和导线,影响优为严重,所以,在进行贯通测量方案的选择过程中,应尽量布设闭和导线。

另外,考虑测量方法的误差,主要是瞄准和读数造成的误差;贯通测量还应适当考虑系统误差对贯通精度的影响。

2、在高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全站仪等新仪器设备在贯通测量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其测距精度达2mm+2ppm,量边误差对贯通重要方向的影响较小,不是主要的误差来源。

二、贯通相遇点最佳位置的选择对贯通误差的影响

1、一井内巷道的贯通中,要对贯通方案进行井下平面和高程的误差预计。(1)垂直方向的误差(纵向误差)可以按照Mh=±50√H(H为公里数),可知高程方向的贯通误差只与高程路线的长度有关,两次独立观测,除以 √2为中误差,取中误差的2倍作为预计结果。其预计结果大小与贯通点位置无关。(2)水平方向的误差(横向误差)预计,包括量边引起的误差和测角引起的误差两方面,计算公式如下:

测角误差Mxβ=±(Mβ/ρ)∑√RY2i 量边误差MxL=±(A+BL)cosαi 式中,Mβ为测角中误差,与使用仪器有关,ρ为常数206265,RYi为各点到贯通重要方向的距离(如图x方向为贯通重要方向)。A、B为测距常数,L为两连续导线点之间的距离,αi为两导线点与贯通重要方向的夹角。

2、根据误差原理计算最佳贯通位置

对于一个确定了方案的贯通,其导线的布设形式就可以从设计图上表现出来,且误差预计的各个数据RYi、L、αi都可以从图上量出来,而Mβ、A、B可以根据使用的仪器确定一般不可变;由于量边误差对于贯通误差影响较小,而测角误差中∑RY2i的变化对贯通误差影响较大,它随着贯通位置的不同而显著变化。因此,22∑RYi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贯通精度的高低,要使∑RYi最小,才能使误差最小,精度最高。

设K为贯通点,Mxβ=±(Mβ/ρ)∑RYi ∑RYi=∑(cosαi |Pik|)――α为Pi点到贯通点K的距离 ――αi为Pi-K与Y’轴的夹角

令S=∑R2Yi,则 S=(Yk-Y1)2+(Yk-Y2)2+(Yk-Y3)2、、、、+(Yk-Yi)2 S=∑Y2k-∑2 Yk Yi+∑Y2iS=nY2k-2nYk∑Yi+∑Y2i

由上式可以看出S是关于Yk的2次函数,且开口向上,有最小值。对S求导,得: S’=-∑2 Yk+2∑Yi 令S’=0,则,-∑2 Yk+2∑Yi=0,Yk=∑Yi/n 从公式中可以得出,当Yk=∑Yi/n,即Yk就是各导线点在贯通方向上的Y值的平均值时,S最小;当Yk大于或小于∑Yi/n时,S变大,并且距离∑Yi/n越远,越靠近两端时S越来越大。

22222

2三、以新安煤矿3103综放工作面贯通工程为例说明我矿贯通工程中在贯通位置的选择对贯通精度的影响

新安矿3103综放工作面,倾向长150米,走向长800米,在巷道掘进过程中敷设一闭和导线,导线周长1800米,采用2″级全站仪测角量边,一次对中,一测回,独立观测两次。按此进行误差预算(主要是测角误差):如图(贯通点在运输巷计算最优位置示意图):

1、若贯通位置选择在轨道巷或者运输巷,以运输巷为例,在图上先确定贯通重要方向X:

①若贯通位置在最右端,求得∑Yi=14707 ,(i=1~36), ∑Yi=8883503 ②贯通位置最优位置为,∑Yi/n= 14707/36= 408.5,即得最优点为距离最右端408.5米处;求得∑Yi2=2874518.0 ③若贯通位置在最左端时,∑Y2i=9325039 贯通点在运输巷计算最优位置(距最左端408.5米)计算表 点号 3 4 5 6 7 8 9 10 11 12 Ryi Ryi2

点号 Ryi Ryi2

点号 Ryi Ryi2

-361.5 130682.3-348.5 121452.3-313.5 98282.25-240.5 57840.25-160.5 25760.25

-55.5 3080.25-7.5 56.25

2-408.5 166872.3 20 426.2 181646.4 3-368.5 135792.3 12-403.5 162812.3 4-310.5 96410.25 11-398.5 158802.3 5-260.5 67860.25 10-377.5 142506.3 6-177.5 31506.25

-149.5 22350.25

-62.5 3906.25

-18.5 342.25 21.5 462.25 8 9 37.5 1406.25 11 77.5 6006.25 12 151.5 22952.25 71.5 5112.25

113.5 12882.25

161.5 26082.25

219.5 48180.25

269.5 72630.25

312.5 97656.25

381.5 145542.3

426.2 181646.4 237.5 56406.25 14 294.5 86730.25 15 346.5 120062.3 16 448.5 201152.3 17 426.1 181646.4

∑ 221.2 1115234.6

-753.3 645767.34

532.1 1113516.1 ∑Ryi 0 ∑Ryi2 2874518.0

2、同理,若贯通位置选择在切眼,在先确定贯通重要方向X,: ①若贯通位置在最左端,求得∑Yi= 2915,(i=1~36), ∑Y2i=382313 ②贯通位置最优位置为,∑Yi/n= 2915/36= 81,即得最优点为距离最左端81米处,∑Y2i=184380 ③若贯通位置在最右端时,∑Y2i=339462 综上所述:

1、对于一井内掘进工作面贯通相遇点在重要方向上都有最优位置。

2、当贯通巷道在最优点贯通时,测角引起的在巷道贯通重要方向上的误差最小,22∑Yi最小;距离这个点越远,∑Yi最大,误差越大。

3、由我矿3103综放面误差预算可知,在类似工作面中,①在切眼里选择的最优点贯通误差比在轨道巷或运输巷选择的最优点要小的多。②无论在切眼还是轨道巷或者运输巷透窝时,在两端点误差最大,中间最小。参考文献: 《矿山测量学》 张国良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邸伟,男,1980.9出生,大学文化,2001年毕业于黑龙江工程学院测绘工程系工程测量专业,现在枣庄矿业集团新安煤矿新安煤矿生产部工作,测量助理工程师

五年制高职班主任工作思考 篇5

五年制专科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中的一类重要教育形式,但是五年制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生源质量差;基础文明素养不够;学习上主动性不够,动力不足;学生心理问题较多等到问题。对这些问题会影响到学生素质的提高,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最终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优点:

1、朝气蓬勃,兴趣比较广泛,求知欲望较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好奇心比较强。

2、参与欲望高,各种需求迅速发展并渴望得到满足,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希望得到认可与尊重

3、热情高涨,富于幻想,模仿能力较强,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独立性,但是他们目前来说大多数存在是缺点。

(二)五年制学生的缺点

1、生源质量方面。近些年来五年制高职录取的生源质量下降,甚至

出现生源不足、完不成招生计划的情况。录取的学生分数、品德偏低。

2、学生构成和年龄层次。年龄一般在15——20岁左右,且多数是独生子女,是未成年人,正处在青春发育中期。他们中多数都是在家养尊处优,父母等长辈宠爱有加,视若掌上明珠,生活自理能力、耐挫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新环境适应能力均很差,而依赖性却很强。

3、基础文明素养不够,团队精神不够,思想波动较大。大部分学生来自初中阶段中下等生源,由于所在的初中学校因过度追求高中升学率而造成的教育管理上的缺失,部分同学养成了我行我素、自由散漫等不良习气,责任心、团队精神不强,却强调以自我为核心。他们正处在未成年人与成人的关键时期,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思想观念还未成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思想波动大。

4、在学习上主动性不够,没有明确的目标。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对专业不感兴趣。在校的五年制高职学生中,有的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甚至根本不了解所学的专业,切有的家长完全是抱着让学校给看着的态度把他们送到学校上学,不指望他们能够成才。

二 五年制高职班主任应当从以下一个方面做好班主任工作: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

了解学生是管理的第一步,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实施因材施教,然后做出相应的管理方法。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比如跟家长沟通,还有在拿到录取名册的时候,根据学生的资料对每个学生做了心理备案,了解学生的家庭结构,是否单亲,对生源地信息进行归类,根据档案资料,对每个学生的长相、姓名进行初步辨认,了解学生的特长、兴

趣和爱好,根据了解的情况,对症下药。

(二)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制定学习计划 五年制的学生年龄偏小,大多数没有切合自己的理想,处于迷茫时期,没有学习动力,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要做什么、对于上大学也只有很简单的认识。班主任就应该对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理想、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把目标划分为近期目标与长远期的目标。这样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因为没有目标就没有学习的动力,也就没有学习效果,切班主任的工作很难做,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也难展开。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1、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为教育是学生主动的学习,教师起引导的作用,主动学习意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五年制高职班学生都是初中毕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因此要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以理服人,使学生主动配合执行班级各项管理措施,并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那样做。例如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五年制的学生学校要求上早晚自习课,班主任一定要严格管教,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优秀的班干部

1、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加院系开展各项活动,培养集体观念、荣辱观。大学生活除了学习,还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社团活动、学生会开展的各项活动,高校培养的是高素质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

人才,所以作为班主任不仅在抓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

2、班干部是一个班级的核心,对一个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一批优秀的班干部,这样可以通过班干部全面的了解学生,且对于管理班集体也是有很大的帮助。

(五)关注班上的特殊学生,帮助他们成人成才

中高职五年贯通总结 篇6

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新发展方向, 正在一些职业院校试行。在上海市, 一些有着长期职业教育经验和优良职业培训基础的院校做了中高职贯通培养的领头羊。我校也有幸成为背负此次培养模式重任的第一批次主力军。

我国以往的职业教育体系中, 长期以来,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分开独立进行的。但随着经济、文化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中职教育包括高职教育都不能成为一个学生教育的终点。终身教育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要贯彻终身教育的培养方式, 中职和高职之间必须存在通畅的上升渠道。但在原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却无法达到顺利的贯彻。为了打破中职和高职教育之间的壁垒, 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 中高职贯通的背景

中职和高职的分开进行, 相互隔绝不能打通, 这其实源于一些狭隘的教育理念。

(1) 长期以来, 我国社会上存在“重视普教轻视职教”的观念。

(2) 社会对终身教育、整体教育思想的认识不够, 人为地把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割裂开来, 忽视了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汤光伟, 2010)

以笔者所在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为例, 我院招收的高职学生中, 有一部分生源来自其他中职院校。能从中职中升上高职的学生, 往往是原先中职学校里比较好的学生, 学习基础和学习动力都优于其他中职学生, 这是为什么他们愿意并努力升上高职的原因。但这批次中职学生却和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有着一些差异, 大部分中职学生比普通高中学生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来适应高职学习生活, 在最开始经常需要更多的辅导或者引导。

同时, 一部分普通高中的学生, 即使完全能适应高职学习, 却积极性不高。原因在于受到社会上狭隘思想的影响, 认为自己只能接受职业教育是技不如人的表现, 于是也不安心学习。

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却指出, 今后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 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 提供多次选择机会, 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正是在这样的指示下, 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才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成为现代化职教体系开拓发展的新方向。

3 中高职培养模式的基本设想

中高职培养模式的设计, 并非只是把中职和高职教育简单地叠加起来, 而是一种革新和外拓, 并契合职业市场的需求。原有的职教体系中中职和高职教育不仅自成体系, 相互独立, 彼此缺乏知识和技能上的贯通, 也得不到相关行业集团的支持。

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实施, 首先经过各方面的审慎选择和缜密考虑, 并和一些国家支柱行业企业探讨协商, 得到他们的建议和支持。其基本设想是:选择具有优良职业教育基础的院校, 按照支柱产业和骨干产业提供的职业岗位需求, 进行试点探索, 设置五年制的连贯学习, 培养高素质、契合职业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

此外, 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还考虑外拓延伸, 和国际接轨。

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都发展得比较完备成熟。法国、德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并非“低人一等”, 相反, 和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等的竞争力, 甚至更受欢迎。

以澳大利亚TAFE教育体系为例, TAFE全称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即职业技术教育, 是澳大利亚全国通用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 是由澳大利亚政府开设的TAFE学院, 负责实施教育与培训。TAFE学校入学要求灵活, 学制上采取学分制, 依积累学分的多少发给相应的结业证书、资格证书或文凭;短期培训发给学习证明。层次的差别有如我国的中专、大专、本科。但学分制允许间断学习, 而且不同层次间的衔接通畅无阻, 完全不需要从一个系统跳到另外一个系统重新适应。这种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相沟通;使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教育相联系, 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我院在实施中高职贯通培养之前, 也和上述国家的一些职业学校沟通过, 并做了适当的考察, 为接下来的衔接培养做了充足的准备。

4 中高职贯通背景下英语学科的衔接

英语学科在中高职贯通培养中作为基础学科,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贯通模式下的技能人才, 是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职业能力并不单纯指的是具体的操作技能。

“职业能力不仅指具体岗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而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其内涵更加丰富, 外延更加宽泛。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科技的进步以及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 从业者需要具备多种技能, 以增强对缓解的适应能力, 而职业能力能够使从业者适应岗位或者工作的转换, 高效率地进入角色。” (沈怡、董大奎, 2011)

十二五期间, 高技能人才仍大量紧缺, 上海正在逐步扩大学制五年的“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招生规模。今后, 上海职业教育还将探索高职专科教育与中职专科教育之间的“直通车”式培养,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笔者所在的高职学院的英语教学, 和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的中职英语教学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但依然发现彼此之间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障碍。

中职英语教学偏重实践练习, 培养学生基础英语运用能力;而高职英语教学偏重理论化, 倾向本科英语教学的模式, 对学生的英语考级有很多帮助。此外一些中职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同等级的普通高中生差, 在进入高职后, 需要老师更多的点拨和引导来改进学习方法。

在中高职贯通教学模式下, 中职的实践导向教学将和高职的理论偏向教学结合在一起, 彼此都进行一些调整以便融合成为整体。中职英语的注重实践特点要加以保留, 但增强高职英语学习的理论考试能力, 以便学生在学成后, 具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运用能力, 拓宽就业道路, 成为现代化企业需要的多面手。

本课程建设秉承“必需, 必用”的原则。初级阶段的英语学习来源于和中职英语同等难度的英语材料, 同时加强理论基础为高年级专业英语学习做好铺垫。而高级阶段英语部分来源于高职英语同等难度的语言材料, 同时加强实践练习, 侧重于和专业相关的内容和语言点学习。课程建设时中高职英语教育将顺利衔接, 而并不是单纯的中职加高职模式。

本课题的研究建设目标包括:

(1) 编辑中高职贯通校本教材一套;包括配套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等。

(2) 追踪中高职贯通英语课程的开设和进行, 收集数据和信息, 为后续研究提供经验和总结。

中高职贯通英语课程对我院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也是一个潜力无限的新契机。作为基础课程, 其成败不仅仅决定了相关专业能否开拓外延, 为企事业单位输送技术能力全面的职业人才;更在于是否与国际接轨, 完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5 配套师资调整

中高职贯通英语教学对原先分开独立工作的中职和高职英语教师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学生的起点是中职, 中职教师对此更有话语权和教学经验。但学生的学习终点却是高职毕业, 甚至后续深入发展, 这就需要高职教师的指导策略加以辅助。此外, 中高职贯通的学生, 其能力要得到企事业单位的首肯, 用人单位的建议也要纳入教学考虑范围。

(1) 提高师资力量的综合文化水平和专业理论基础;打造面向中高职贯通专业的教学团队。

(2) 和兄弟院校积极沟通多方合作。目前已经有一批职业院校开展了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 和这些同伴的沟通可以相互提供经验磋商, 共同进退。

(3) 和企事业单位探讨合作办学, 采纳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 得到相关行业的支持, 调整教学方法, 积极改革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培养职业学习能力。

合适的师资配套是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成败的关键, 需要经年累月的不断反馈和吸取经验, 才能最终打造出成熟而专业的教学团队。

摘要: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发展方向。在该培养模式下, 中职和高职教育的障碍被打破, 形成连贯一体的直通车职业教育。英语课程作为基础类课程, 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以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新一代技能人才拓宽职业道路。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英语课程,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汤光伟.中高职衔接研究[J].职教论坛, 2010 (22) :31-36.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上一篇: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下一篇:2022届市场营销专业开题答辩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