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贯通

2024-06-15

课程设计贯通(共7篇)

课程设计贯通 篇1

道路勘测设计、铺面工程、路基工程是同济大学道路工程方向本科生的核心课程, 是从事道路工程设计的专业基础, 也是大学毕业后从事相关勘测设计和规划工作的必要条件。此外, 这三门课程的部分内容一直延伸和拓展到硕士生和博士生阶段, 可见这三门课程在有关专业素质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充分运用所学的道路勘测设计、建筑材料、力学、铺面工程、路基防护等方面的知识, 本专业专门设置道路勘测设计、铺面工程、路基工程等课程的课程设计课程。现在的培养方案中这三门课程分开设置, 分开操作, 中间没有太多的关联, 但在实际工程中, 这三门课程设计所涉及的专业是道路工程设计的有机整体, 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因此, 造成课程设计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基于上述问题, 课程教学团队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程教育课程设计方法, 对这三门课程设计做了设计和改革探索, 课程教学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 进行课程设计的贯通建设, 实现三门课的课程教学一体化, 增强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得到近似设计院的专业的训练。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基本概念

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形式是将工作过程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展开的有序的整合的教学计划, 从内容上特别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 相比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的结构来说是完全不同的结构形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是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现代工程教育模式。学生通过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实现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统一, 其实质是教、学、做的统一。

二、道路工程专业课程设计需求

道路工程专业主干课包括道路勘测设计、路基工程、铺面工程三门课, 这三门课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 按照道路工程设计工作过程, 先进行道路勘测设计, 在道路勘测设计完成后, 接下来再分别进行路基工程和铺面工程的设计。

1.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道路的纸上定线和道路平、纵、横几何线形设计, 使学生掌握公路路线的设计方法与过程, 对所学的道路设计理论和方法有一个实际的操作过程, 通过案例设计加深对道路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真正具备独立进行道路路线设计的能力。课程设计的内容是学生独立完成一段山区公路的选线、技术方案比选、道路平面线形设计、道路纵断面线形设计、道路横断面线形设计, 提交符合道路工程设计规范的设计说明书、道路路线的相关图纸和表格。

2. 道路路基工程课程设计。

路基工程课程设计是对路基工程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深化, 通过设计让学生可以更加切合实际地和灵活地掌握路基的基本理论, 设计理论体系, 加深对路基设计方法和设计内容的理解, 进而提高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路基工程课程设计以教师提供的设计资料为主, 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给定的交通条件, 完成特定道路的路基工程设计。设计内容包括:路基横断面设计图、路堤高度的确定、路堤填料、边坡设计、边坡防护、地基处理设计、沉降计算 (加固前后的沉降值变化) 、造价估算/公里、设计总结等。

3. 道路铺面工程课程设计。

根据老师指定道路的设计资料, 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给定的交通条件, 学生按照铺面工程设计理论和相关规范, 完成特定道路的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给定的交通条件, 完成特定道路的路基设计。设计内容为:分别按照现行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进行以沥青混凝土为面层的铺面结构组合设计以及各层厚度的确定 (在满足各个要求的前提下得到最薄的厚度值) , 并进行相关指标的验算;另按现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进行结构组合设计, 并确定板的类型、平面尺寸和厚度等设计。按照道路工程设计的流程, 通常需要先完成道路线形的设计, 然后才能进行路基工程设计, 之后再完成铺面工程的设计。当前的课程安排, 虽然也是先进行道路路线的设计, 但是这三门课程设计所采用的设计资料由各科教师指定, 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从而影响对道路工程整体的理解, 无法理解道路路线方案的比选对路基工程的影响, 路基工程的设计对铺面工程的影响。

4. 道路工程设计工作流程。

道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一般采用两阶段设计, 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接到任务后, 收集项目所在地1∶1万地形图, 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地形、地貌;或者通过卫星图片了解项目所在地地貌。首先进行的是道路选线, 选线是在道路规划路线起终点之间选定一条技术上可行, 经济上合理, 又能符合使用要求的道路中心线的工作。不同的阶段, 选线重点不同。工可研阶段:在1∶1万地形图上选, 初选。施工图设计是在工可阶段上, 了解大致的路线走向后, 由粗到细, 在完成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的基础上, 采集外业资料, 完成道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几何线形的设计。这个阶段可对应道路勘测设计的课程设计。在上述道路线形设计成果基础上, 结合项目所在地筑路材料情况, 拟定合理的路面结构。通常需考虑道路等级、交通量, 车种比例等相关因素, 路面结构组成分为面层、基层、底基层、垫层等组成部分, 完成铺面结构组合设计以及各层厚度的确定。这个阶段可对应道路铺面工程的课程设计。接下来, 依据道路线形“平、纵、横”文件和道路铺面设计成果, 结合外业调查的防护、排水情况, 进行路基设计。收集已完成路基设计表、工程沿线的地质水文条件, 路基顶面以上荷载考虑路面结构的恒载和运营车辆的活载, 首先确定路堤最小高度 (环保角度) 和最大高度 (初定4.0米) , 完成路基横断面设计。另外针对不良地质———滑坡、崩塌等, 以及特殊地质———软土、高液限土、膨胀土, 需进行特殊路基的设计, 完成特殊路基设计图和路基防护工程设计图, 即路堤边坡防护、路堑边坡防护 (植草、浆砌片石、喷锚) 的设计。这个阶段可对应道路路基工程的课程设计。

三、道路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贯通设计

课程设计本着突出实践应用、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指导思想, 以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依据, 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 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核心, 基于职业工作过程中对知识、能力和素养需求设计课程设计内容。道路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贯通设计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念, 根据道路工程设计的实际工作过程, 将道路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分成三个阶段:道路勘测设计、道路路基工程设计、道路铺面工程设计, 根据道路工程设计工作过程安排课程设计顺序和内容, 对同一条道路进行相应阶段的设计, 并形成完整的道路工程设计文件。整个课程设计采用分阶段、分任务的方法, 明确每一部分的工作重点和任务, 明晰考核目标和效果评价, 并且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汇总。

1. 典型道路的筛选。

首先根据各门课程设计的特点和需求, 结合地形、地质、水文、交通、工期、道路等级等条件, 筛选几条典型工程条件的道路, 初步选定一条山陵重丘区高速公路, 一条城市道路, 一条平原微丘区二级公路, 用于道路工程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一次性将课程设计以道路工程设计任务的形式分派给学生, 并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设计任务及设计成果要求。

2.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

首先进行的是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 将3~4条典型工程条件的道路设计资料及道路交通条件等分配给学生, 让学生按实际道路工程规范要求完成道路选线、道路平面圆曲线设计、缓和曲线设计、曲线的超高与加宽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 并形成规范的道路几何线形设计文件。要求学生保留课程设计的设计资料和成果, 以备下一阶段使用。需要注意的是, 这一阶段道路路线的设计成果非常重要, 要确保道路路线设计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首先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检查, 然后是教师检查指导, 及时纠正解答问题。重点对未达到要求的小组进行分析指导, 并进行评价给出成绩。

3. 道路路基工程课程设计。

第二阶段为路基工程课程设计, 老师不再重新提供课程设计资料, 只提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具体要求, 学生在第一阶段道路几何线形设计文件和设计资料基础上, 补充相应地质、水文等资料, 结合路基施工周期、路堤最低高度按等要求, 对应完成路基工程相关设计, 并达到实际工程设计规范的要求等。

4. 道路铺面工程课程设计。

接下来为第三阶段的铺面工程课程设计, 同样教师不再重新提供课程设计资料, 而是使用已有的设计资料, 让学生按照现行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在上述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和路基工程课程设计成果基础上, 进行以沥青混凝土为面层的铺面结构组合设计以及各层厚度的确定 (在满足各个要求的前提下得到最薄的厚度值) , 或者按现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进行结构组合设计。

5. 课程设计考核。

每个阶段课程设计任务按“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和“工作任务技能训练评价”来进行自评、组评和师评, 评价在每一个课程设计的学习过程中和结束时进行, 给出相应课程设计的成绩。在学生完成最后一个环节的课程设计后, 最终应形成一份完整的道路工程设计文件。邀请校外专家组织对最终成果进行评价, 并和实际工程设计进行比较分析, 让学生体验真正工程环境。

道路专业的特点是应用性、实践性强, 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道路专业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 大力建设改革课程设计,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论, 以“能力为本”、以“学生为本”,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着重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工作岗位与岗位群需要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严中华.行动导向课程开发职教师资培训教材·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课程设计贯通 篇2

医用物理学是基础课, 学生只有初中的物理基础, 没有一点医学基础知识, 因而医用物理学的教学难度很大, 用常规的方法无法圆满完成, 必须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生活经验的匮乏和医学知识的贫瘠, 我们进行了项目课程情景教学模式的实践, 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 项目课程情景教学

项目课程情景教学是指以项目为中心, 选择、组织课程内容, 并以完成项目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内涵有两个要点:一是把项目课程限定于问题解决领域, 学生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在实际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以学生的自愿活动为前提, 教师把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问题作为教学材料, 采用活动和提问的方式, 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 最终解决问题[1]。

1.1 项目课程情景教学的特征

(1) 围绕项目, 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中心, 即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和讲解过程, 而是根据学科教育的要求, 联系专业特点, 把教学问题化,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2) 把学生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 并让学生成为该情景的主人, 以学生应用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及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做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 项目课程情景教学的目标是培养职业能力, 通过自学前提供的基本教学大纲, 模块学习目标, 同时采用“引入式”授课方法, 明确指出学生应该会做什么。

(4)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项目设计和问题情景的创设者, 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 学生学习的鼓励者[1~2]。

1.2 项目课程情景教学的课程设计

项目课程情景教学与传统学科课程不同, 它非常注重对课程宏观结构的全新设计, 严格按照模块、项目、活动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课程体系做整体规划, 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的知识结构关系来组织课程内容。

1.3 项目课程情景教学的基本思想

先把项目分解成具体活动, 将学生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 然后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获得课程内容。其着眼点在于先获取这些知识, 再重点关注如何综合运用所获得的知识来完成项目, 逐步培养学生在复杂的情景中做出判断并决策的能力[2~3]。

2 项目课程情景教学的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导火线, 是教学的起点, 同时又是学习过程的动力。问题情景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习活动能否有意义地进行, 教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良好的问题设计。

2.1 问题情景的真实性与生活的关联性

用于课堂教学的问题应放到具体的情景中, 且问题情景与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是真实的, 是学生能感悟到的或是在脑海中能够建立表象的。这样, 学习的目的就是能够用新学到的物理知识解答这些问题, 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合作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创新和探究的能力。

2.2 问题情景的内涵与挑战

问题情景的内涵主要取决于构成情景要素的多寡, 应循序渐进, 这样可锻炼学生分层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的问题要能吸引学生去探究, 问题不能过于简单, 否则会使学生丧失探究的兴趣。只有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使他们去探索、学习, 且问题不一定有固定、程式化的正确答案。在实际教学中, 每个小组成员都可各抒己见, 最终小组内部达成一致意见。同时各小组也可在集体讨论时, 讨论不同方案。通过这样的讨论, 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就会越来越完善。学生通过反思和评价自己的解决方案, 可进一步加深对所获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用于项目课程情景教学的问题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矛盾或冲突性,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去主动深入探究和理解学科概念[3]。

3 项目课程情景教学的实施过程

首先, 要根据教育目标与专业特点, 把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分类,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然后查寻或编写适宜的问题情景。其次, 我们将学习内容按照模块、项目进行编选和整合。每个模块有其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及复习题和阅读材料, 让学生明确每个模块的学习任务和要求。第三, 围绕项目组织安排教学, 每个项目有案例引入→活动设计 (问题情景) →知识链接→能力训练等环节, 使学生一目了然, 明白学习医用物理的意义和用处。第四, 采用“引入式”教学法讲授, 采用活动和提问的方式, 授课过程包括案例引入, 问题设计, 建立假设, 讨论和论证, 总结提高等阶段。

教师还可以在课前提出几个问题, 让学生讨论, 并给出一定的与问题相关的参考材料, 交给学生去分析, 并提出解决的思路与办法。讨论可以分组进行, 每4~6名学生组成一组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成员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以便形成较好的团队关系。每一次小组讨论都围绕指定的问题进行, 由教师对学生争论的焦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4]。

4 项目课程情景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传统教学法是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虽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 但是忽视了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 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形成。项目课程情景教学是围绕项目以问题为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 以小组讨论为形式, 在教师的参与下, 围绕某一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教师指导, 学生做, 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计算机、网络等既辅助教师教、又辅助学生学, 而教材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依据。项目课程情景教学并不是仅限于问题本身的解决, 其重点是打破学科界限, 打破知识的框架, 围绕问题情景编制综合课程, 以塑造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获取新知识、有效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 项目课程情景教学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 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要熟练掌握, 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 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专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具有良好的课堂组织驾驭能力, 要具有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项目课程情景教学的成功开展, 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 从准备资料开始, 就要结合问题查阅一定的资料, 并积极与其他学生交流沟通, 齐心协力得出最佳结论。

5 项目课程情景教学的弊端

项目课程情景教学要求学生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 因此需要学生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设定的问题情景要贴近生活, 联系专业, 问题内涵较难掌控。必须加强对问题和知识点的链接, 这种教学模式对自律性较强的学生比较好。此外,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 内容比较分散, 同时对于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比较局限。

虽然项目课程情景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自学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面, 明显的优于传统教学法, 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 应结合实际情况, 采用项目课程情景教学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效果来看, 项目课程情景教学在医用物理教学中是可行的。

要搞好项目课程情景教学不能完全照搬别人的方法, 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灵活应用, 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要考虑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宏观的教育目标, 把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分类,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然后查寻或编写适宜的问题情景。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项目课程的基本理论[J].职教论坛, 2006 (4) :27~29.

[2]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11) :89~93.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课程设计贯通 篇3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数学课程

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教育具有不同于高中后高职和中职的人才培养定位。针对生源的特殊性, 一方面要基本保证中职阶段高中文化科学知识 (语文、数学、外语等) 的课时数, 并且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定的课时数, 有助于学生打好扎实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 要充分考虑毕业生以后接受继续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适当增加高职教育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数。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 应在以服务专业课程为目标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使其具备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因此, 要充分发挥数学课程在中高职贯通教育中的作用, 全面系统地做好数学课程建设工作[1]。

1 目前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数学课程教学现状

1.1 生源特点及数学基础

从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的招生情况来看, 我校2010年是首次试点“中高职贯通”招生, 共招收120名, 其中最高录取分数573分, 这个分数直逼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录取分数线, 最低录取分数537分, 这个分数也超过上海市当年普通高中最低分数线, 可以说这级学生整体素质较好。2011年和2012年这两级招生情况并不理想, 录取分数比普通高中的最低分数线低许多。从学生的总分情况来看, 成绩一级比一级低, 并且通过笔者对2010和2011级学生进行的各项调查, 特别是对初中的数学基础和中考数学成绩的调查可以看出, 无论是整体素质相对较高的2010级学生还是考分较低的2011级学生, 就中考数学成绩而言, 超过一半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这些学生认为数学成绩不理想接受高中教育没有优势, 为了避开高考的激烈竞争, 所以才选择了中高职贯通。有些学生虽然中考总分和数学分数还可以, 但还是非常害怕学数学, 这是他们最担心考不及格的一门学科。

1.2 数学课程开设模式

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数学课程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开设, 总共4个学期, 前面3个学期主要是学习中职阶段高中数学知识, 最后一个学期学习一些高等数学的内容。第一学期18周, 每周3课时, 共54课时;第二学期18周, 每周3课时, 共54课时。二年级第一学期18周, 每周4课时, 共72课时;第二学期16周, 每周5课时, 共80课时。从课时情况来看, 一、二年级共260课时, 这与职业院校数学课程不受重视的大背景是一致的, 所以教师的教学安排非常紧凑, 有些教学方法无法实施, 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1.3 数学课程教学内容

前3个学期的数学教学内容基本是以中职阶段高中数学知识为主, 由于课时数的限制, 教师将内容进行了缩减, 学习集合、不等式、初等函数、三角函数、直线、圆锥曲线、数列、排列组合、概率统计等主要内容;最后一个学期以高等数学为主, 重点学习一元函数微积分学, 包括函数与极限、函数的连续性、导数及导数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定积分的应用举例。

1.4 教师教学情况

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形式为主。老教师仍采用“一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模式, 教师满黑板地写, 学生奋笔疾书地记笔记, 缺乏探究和学生的主动参与, 缺乏相互的合作与交流, 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青年教师则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 这样的教学方式虽有其优越性, 但也有缺点, 比如有时PPT播放过快, 导致学生的思路跟不上, 抄笔记没有时间, 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该抄PPT上的哪些内容。教师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也是学生对数学课程缺乏兴趣的原因之一。另外, 在考核方面, 仍以试卷考核模式为主, 这种单一的考核模式导致数学成绩总体偏低、不及格率过高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1.5 学生学习状况

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较令人担忧, 主要体现在:有些学生对数学课程不重视, 不感兴趣,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不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学习数学, 抄袭作业或不交作业, 考试经常不及格。有些学生尽管学习态度比较端正, 但由于数学基础较差, 加上学习方法不正确, 也渐渐对学好数学失去信心。

2 建议

2.1 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数学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等, 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在新教学大纲建设中, 要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确定数学课程的内容和体系, 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确定一些基本模块和选修模块, 提出“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两种教学目标, 分类、分层制定数学课程的教学大纲, 既保证不同专业的需求, 也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 以适应不同人才培养的需求[2]。

2.2 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载体, 为了体现专业特色, 鼓励教师自编符合本校、本专业实际需求的校本教材, 通过对教材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促进数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在教材建设中, 首先, 要优化教学内容, 注重基础, 对重要、核心的内容做到精讲多练, 淡化系统性和严密性, 对一些定理, 可以不作详细证明, 只求了解定理结论即可。其次, 要重视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给学生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最后, 要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根据专业创设适当的应用情境, 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3 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学校需要一支既有较高教学水平, 又有较强科研能力, 学历层次与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为此, 首先, 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老教师从备课、上课、科研等各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帮助和指导, 青年教师则可以从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软件使用等方面对老教师进行辅导, 让大家都有所提高。其次, 以教研室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研活动, 如集体备课、课题研究、课程建设、数学建模等, 以提高队伍的科研能力。最后, 重视交流和互相学习, 组织数学教师到护理系去交流学习, 就该专业对数学知识的要求进行探讨, 也可组织教师到兄弟院校进行学习交流, 参加教学比赛等, 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2.4 教学方法建设

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新时期中高职贯通学生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探索了一些教学方法: (1) 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 在班内实行分层教学和分层测试。该方法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从而有效提高了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学生抄袭作业现象明显减少, 测试合格率也明显提升。 (2) 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 重视理解, 减少复杂的计算内容。在教学过程中, 尽量减少抽象的推导和证明, 减弱计算的技巧要求, 只对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做讲解, 通过对数学计算软件的介绍, 让学生通过这些软件来解决繁琐的微积分计算。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 可以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数学小故事和数学史, 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 (3) 对部分数学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 如讲解导数计算方法时, 教师将教学内容做成项目任务交给学生, 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驱动, 然后让每位学生说出任务的完成情况, 最后教师点评并给出成绩。这种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用数学建模比赛的形式考查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如教师给出一个实际的专业问题, 让学生自由组队合作, 一周后以论文形式参加答辩比赛, 最后教师打分作为期末考核的参考依据。 (5) 丰富考核形式, 改变期末考试一卷定分的形式, 可参考学生平时的表现, 如数学实验报告, 数学建模论文完成情况等。针对数学公式比较多的实际情况, 可以尝试一纸开卷的形式, 就是给学生一张16K的纸, 让他们提前把需要的计算公式写在纸上, 带入考场。实践证明, 这种尝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考试及格率, 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3]。

2.5 电子资源建设

网络的普及, 为学生汲取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数学课程建设过程中, 电子资源的建设是一个要重视和跟进的点。我们通过调研和实践发现, 数学教研室网站建设应包括以下内容: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试大纲、例题解答、模拟试题、电子教案、名师视频讲课、用于师生交流的论坛、相关网站的信息介绍等。这些内容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天地, 同时, 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站给学生批复作业、答疑、介绍相关的课外知识等。

综上所述, 职业教育要以学生为本, 面向全体学生, 数学课程建设也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出发, 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综合职业能力, 使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真正得到提升, 为他们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翠兰.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职教论坛, 2007 14 (3) :52-53.

[2]陆国民.试析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 2002 (17) :35-37.

课程设计贯通 篇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 》提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到2020 年, 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对国家职业教育战略的响应, 中高职贯通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而出现。目前, 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已经实施多年并逐步完善。中高职贯通教育的本质在于将中职与高职教育融合在一起, 其成功的核心在于实现一体化衔接。但是目前国内对于中高职贯通一体化的内涵与特征缺乏深刻的理解。本文将在剖析这一问题的基础之上, 分析我国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二、中高职贯通一体化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 中高职贯通属于职业技术教育

我国的职业教育由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构成, 中高职贯通包含了三个层次中的中、高两个层次。中职和高职的属性是一样的, 它们都属于同一个类型的教育, 即职业教育的子系统。在中高职贯通中, 中职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基础, 高职是在中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传统的中职教育是培养基础技术型人才, 高职教育是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 两者不仅教育类型相同, 人才类型也相同, 课程类型也大体相同, 只是深度、广度不同而已, 因此, 两者的贯通一体化需要有效的衔接。

(二) 中高职贯通关键在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中高职贯通作为两种教育层次的一体化, 其关键在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中高职贯通中的“衔接”主要指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育内容、教育体制等方面相互承接、相对分工、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状态。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既包括宏观教育体制的衔接, 又包括微观教学领域的衔接。其中, 宏观教育体制的衔接包括教育体制、招生考试制度以及政策法规层面的衔接;而微观领域的衔接则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与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以及职业能力培养等领域的衔接, 微观领域的衔接主要体现的是中高职衔接中的方向性以及根本性的问题。

(三) 中高职贯通属于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

终身教育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接受各种教育的总和, 是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 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 也有非正规教育。中高职贯通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相互打通, 属于学生终身教育中技能培训的关键阶段。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革新, 学生走向社会后必然会更新自身在中高职贯通阶段学习的知识与技能, 但这些知识与技能将成为其终身教育的重要基础。

(四) 中高职贯通需以市场为导向

中高职贯通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职业教育技术性与职业性并举的鲜明特征决定了中高职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 高度重视对学生理论功底及专业知识的培养;另一方面, 亟需加强对职业能力和技能的培训, 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 进而培养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中高职贯通的内涵, 我们可以看出, 中高职贯通的核心在于一体化, 而一体化的关键在于两层教育的衔接, 课程衔接又是重中之重。但是, 目前我国中高职贯通教育课程体系衔接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脱节

中高职贯通虽然属于职业教育, 但是, 对于文化理论课程的学习也同样重要, 理论与实践应同步推进。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是职业教育的特征之一。中高职贯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 强调对实践课程的关注, 要求实践性课程占课程内容的一定比重,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但是, 目前很多中高职贯通课程是基于“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这一认识基础而建立的, 是围绕理论来教实践, 属于以理论为中心来组织课程的模式。实际上, 由于教学条件、基地建设和实践设备落后等原因, 很多中高职院校的硬件发展难以满足学生学习要求, 所以往往轻视实践课程, 作为提升学生工作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内容长期得不到重视, 造成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不匹配。

(二) 高职教育阶段的技能课程与中职教育脱节

中高职贯通是教育水平逐步提高、知识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高职贯通的课程目标应该呈现出“能力递进”的状态。能力递进指的是学生在中职和高职都应获得职业岗位范围所要求的职业能力, 但在高职阶段的职业能力水平应明显地高于中职。只有高职技能教育体现高等性, 才能构建真正意义的、具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因此, 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要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高职技能课程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含量, 高职学生也应该具有更宽的知识结构、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较强的职业能力。然而, 我国对于中职阶段的技能教育水平偏低, 无法满足后续高职阶段技能教育的需求。

(三) 课程科目或内容重复

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模式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由于缺乏统一的专业和课程分级标准, 也没有统一编制的教材, 再加上中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中高职院校在选择课程和设计课程内容时, 往往从自身的体系考虑, 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课程内容的重复, 而且同一专业的课程内容重复率比较大。课程重复的形式主要有内容重复和科目重复, 也就是说, 不同科目的课程内容会出现雷同或相同的现象, 课程性质相近专业的课程科目常常会相同。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重修已经学过的课程, 造成教育资源和学习时间的严重浪费。课程门类繁多增加了课程学习的负担, 课程内容的超载挑战着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造成课程与学生之间的紧张关系。另外, 课程科目和内容的重复使中高职层次性差异难以体现, 不利于中高职贯通课程顺利衔接。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国中高职贯通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 组建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衔接指导委员会

为提高中高职贯通一体化课程设计理念, 各省市教育局可以组建指导委员会, 统一规划和安排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整体工作。指导委员会可以通过采取课题立项、项目招标等多种形式, 开展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等的专项建设和专题研究。研究成果经鉴定和认证, 由教育行政部门权威发布, 也可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组织活动、交流经验, 打破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的现状。

(二) 建立由专家组成的课程衔接咨询小组, 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各种咨询服务

建议由各中高职院校的资深专家组成中高职贯通课程衔接咨询小组, 深入研究中高职贯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的设计与衔接。可以按照专业进行划分, 不同专业的专家组成所属专业的小组, 深入研究本专业的课程衔接问题, 避免中职与高职阶段课程科目与内容的重复与疏漏。同时, 专家小组也可为各个学校提供课程设计咨询服务, 帮助各学校按照自身实际情况设计中高职贯通课程。

(三) 建立以中高职院校为核心的职教集团

由于近年来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趋势明显, 可以尝试通过建立以中高职院校为核心的职教集团, 来进一步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一方面, 建立各企业与中高职院校共同组成的职教集团。在这个以高职院校为核心的集团内, 企业和职业院校通过资源共享, 实践融通, 发挥职业教育合力, 实现专业或课程设置与产业发展相吻合。通过多方协作, 可以形成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 从而间接带动系统化职教课程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 由中职和高职院校组成的职教集团, 可以尝试通过“一带多”的方式, 即一个高职院校连带几个中职院校组建集团。这样在设置课程和编制教学计划时就可以通盘考虑, 融入一体化的设计思想, 进而促进中高职贯通课程的互动与衔接。

(四)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中高职贯通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 企业需求对于课程设置具有重要影响, 因而各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中高职院校可以鼓励企业参与中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制等活动, 同时, 企业为中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 并为学校的职业教育提供技术指导。通过校企合作, 各中高职学校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 能够知觉其课程结构的不合理之处, 及时改善课程结构, 更新课程内容。通过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学生的实习, 学校可以了解两个阶段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差距, 以便改进课程, 实现两个阶段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杨长亮.我国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 2011 (28) .

[2]金盛.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 2013.

[3]沈怡, 董大奎.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中高职教育贯通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7) .

[4]肖艳婷.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 2014.

[5]茌良计, 李俊平.中高职贯通德育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职教论坛, 2015 (14) .

[6]陈效民, 刘磊.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校级层面实践路径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职教论坛, 2013 (7) .

[7]赵彤, 钱冰冰.中高职衔接贯通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3 (32) .

课程设计贯通 篇5

一、理论依据

2014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提出:2020年中等职业在校生达2350万人。 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 提出了培养目标—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在新时期, 中等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更厚重的使命。

2015年,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依据《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 全面推进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 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加快培养知识型、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 公布了《2015年上海市职业教育工作要点》。 全文共计39个要点, 其中第4、5、9、26、33条明确提出了:应深化中高职教育、中职—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完成语文等4门公共基础课程标准修订并正式发布实施, 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以深化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队伍建设和进评价体系等“六进”为抓手, 推进职教系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口语表达、应用文写作等能力的教学训练; 组织开展 “书法名家进校园”“上海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楹联书写” 等汉字文化传承活动; 引导中职和高职学校从院校领导、 专业主任、专业教师三个层面研究和推动中高职贯通的教学改革。

五年制的连贯学习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 契合职业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 许多发展得比较完备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 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 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具有竞争力, 甚至更受欢迎。 以澳大利亚TAFE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教育体系为例, 它是澳大利亚全国通用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 TAFE学校入学要求灵活, 学制上采取学分制, 依积累学分的多少发给相应的结业证书、资格证书或文凭, 层次类似于我国的中专、大专、本科。这种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 高等教育相沟通, 使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教育相联系, 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现状分析

中职校的受教育者虽然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 但语文水平参差不齐, 如何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 必须对受教育者的语文水平有清晰的了解。 为此, 我们设计了问卷, 在全校2014、2015年级进行随机抽样调研, 力图找到解决办法。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 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课堂表现。 问卷结果表明, 中职学生对于语文基本没兴趣的仅占7.6%, 语文课堂上有较好表现者占绝大多数, 从不参与的占10.3%。 语文课堂自主性学习的期望比较高, 达到85.6%。 这些数据说明, 学生的语文学习存在较强的主观能动性。 (2) 个人语文能力。在个人语文能力上, 75.2%的学生在文史知识方面不仅有积累, 更有需求, 仅9.0%的学生表示不喜欢背诵, 也不想背诵。 但个人基本功和使用口语表达等方面希望有明显的强化。 因为不善于表达或思维混乱、口齿不清者占30.1%, 从不书写者也高达15.9%。 这些正是中职语文课程需要强化的内容, 具有针对性和积极意义。 (3) 对语文学科的认识。问卷同时显示, 74.5%的学生认为语文和生活和其他学科有联系, 有影响作用, 然而让我们担忧的是:10.3%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学习并继承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包括汉字、文学、历史和伦理等) 。 这个结果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 (4) 对语文老师的看法。 问卷中对于教师的要求有品行出众, 风趣幽默, 占30.3%;教学手段新颖多样, 占25.5%;学识渊博, 关爱学生, 占13.95%;温文尔雅, 占9.0%。 在写作方面, 学生的期望值很高, 与中职学校的实用写作技能一脉相承, 这既让我们高兴, 又倍感压力。

除了问卷之外, 还特别就2015 级进校新生中173 人的中考语文成绩进行了分析, 其中80分以上有51人, 占29.48% ;70分以上有94人, 占54.34%;60分以上有25人, 占14.45%;60分以下有3人, 占1.73%。 从进校成绩来看, 语文水平总体不是很差, 70分以上占83.82%, 说明这些学生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水平是达到合格水平的。 173人中, 中高职学生有58人, 其中80分以上有35人, 占60.34%;70分以上有20人, 占34.48%;60分以上有3人, 占5.18%, 无不及格分数。

通过问卷与中考语文成绩的数据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在非高考指挥棒体系下实现中高职班级语文课程的有效衔接成为可能。

三、措施

依据上述分析, 并结合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和兴趣差异性等因素, 我们对中高职贯通班级的语文课程提出“1.5+1.5”教学模式, 第一个1.5年内弥补不足, 夯实基础;第二个1.5年内适度提升, 有效衔接。

(一) 弥补不足, 夯实基础。

1.加强文字书写基本功的训练。

问卷结果显示, 从不书写者占15.9%, 这是在义务教育应该完成却又没有认真完成的任务。 因此, 进入中职学校后, 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写字教学,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写对字、写好字的重要性。 而作为三年后要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中高职贯通班级的学生, 更应该在语文基本功上有高要求。 除了正常的语文教学任务外, 我们可以利用早自修的3~5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写字训练。 从语文教材、专业课教材或优秀的书法作品中任选内容进行摘抄, 之后进行集中批阅和点评, 并且选出佳作进行表彰和张贴。 若能长期坚持, 不仅书写有长足进步, 更能让学生静心宁神、陶冶情趣, 在潜移默化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甚至为将来的求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2.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内外活动。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兴趣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 是在愉快的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地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 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才能激发学习的最大潜能。

问卷结果显示:背古诗、讲故事、朗读、成语接龙、猜谜语等, 都是学生自己喜欢的活动形式, 在问卷中也显示出学生愿意帮助老师一起组织这些活动。 更有追求的学生甚至提出了在春暖花开时节, 踏青赏景, 吸取大自然的灵气与精华, 为语文增添精气神, 实现人文素养的生活化。 背古诗、讲故事和朗读等都可以在课堂内组织, 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这不仅是语文知识的积累, 更是语言表达和胆量锻炼的有效方式。 而成语接龙、猜谜语和踏青赏景等可以安排在课外, 通过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等方式, 增强文化气息, 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为整个校园的文化建设贡献语文学科的力量。

3.组织各种语言文字类竞赛。

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培养人文思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更应“以全面培育学生语文素养为根本”。2015年9月,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 (修订稿) 颁布, 明确指出:“重点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应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未来生活与工作变化的能力以及实现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 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 ”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设计各类活动方案等, 都是不可缺少的活动方式。 这些活动方式相对于前面的课内外活动难度大, 综合实力要求更高。 开展这些竞赛, 重点在于提高中高职贯通班级学生的综合语文水平, 为锻炼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提供平台, 为进入高职院校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

(二) 适度提升, 有效衔接。

1.开设专题, 创建社团, 提升人文素养。

充分利用现阶段的学业水平测试的优良平台, 在第一个1.5年内弥补不足, 夯实基础。 在接下来的1.5年内, 进入提升环节, 有效对接高职语文。

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 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 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 因而, 文学专题的阅读与鉴赏, 文学社团, 诗社等各类形式都可以并存, 并结合普高语文的部分教学内容,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让语文成为会“说话”的文字, 从中“倾听”到更多有意义的成分。

2.融入高职元素, 实现无缝对接。

邀请高职语文教师进入中职课堂, 不仅能给中高职贯通班级的学生带来高职院校的最新信息, 更能提前感受到高职语文教学的魅力, 对中高职贯通班级的学生学好语文无疑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课堂的参与不可少, 同时中职语文的教研活动应积极邀请高职语文教师参加, 通过更宏观的把握和指导性的意见, 为中高职贯通班级的语文教学提出对接策略, 达到真正贯通, 无缝对接。

实施“1.5+1.5”语文教学计划, 期望中高职贯通班级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三年后达到: (1) 达到高中毕业学生相当的语文水平, 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会写各类应用文。 (2) 了解一些历史, 知晓一些名人作家的故事,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3) 有适量的文学常识, 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品德高尚, 乐于助人。 (4) 能品味文章, 熟知古诗词, 能运用文学表达自己的心情。 实现以上目标, 使中高职贯通班学生, 既完成了中职阶段应有的任务, 又能够在三年后从学业和心理上顺利过渡到高职学习阶段。

3.提升教师素质, 参与高职教研。

如果期望中高职贯通班级的语文课程能够有效衔接, 教师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个人素质, 比如继续进修, 进高职院校课堂听课, 参加高职院校语文学科教学研讨等, 以此获得高职院校语文的教学感受, 更好地把握好中职语文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个人素质和对教学的执著与探究的精神, 可以影响学生将来对待工作与事业的态度。 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 在课堂内外有意识地考虑到有效性衔接, 让学生从三年的中等职业教育中真正学会做人做事, 这些都是教师为学生做出的榜样, 为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对待事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为此, 可以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 贯穿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 促进中职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通过教师的不断学习与自我提升, 形成先进的思维方式, 了解青少年身心的特点, 具备良好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语言, 营造出富有生气的教学气氛, 善于将自己的知识转换成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发展的能力, 从而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梭罗在《凡尔登湖》中说:“如果唤醒我们的不是自己新获得的内心的力量和强烈意愿, 而且还伴随着抑扬的仙乐和弥漫在空气中的沁香, 而是工厂的铃声———如果醒来面对的不是一个比入睡时更为高尚的生活, 那么这一天是没有多少指望的。 ”

语文, 作为传承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工具, 也是如此。只有经过点滴积累, 潜移默化渗透, 学生的行为才能获得矫正, 思想才能得以熏陶, 境界才能随之净化, 人文素养才能提高, 才能认同中华民族数千年所承载的精神价值,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而中高职贯通体系下的班级教学更要努力优化人文教育环境, 提高教师素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更高的层面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 为高校和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

如此,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 特别是中高职贯通班级的语文教学任务虽然艰巨繁重, 却是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李亚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 2008.

[2]李秀媚, 黄玉芳.中职语文与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异同点的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旬, 2015 (3) :181.

[3]郦力.中高职贯通背景下英语课程衔接研究[J].英语广场 (下旬刊) , 2014 (9) :63-64.

[4]杨玉静.让中华汉字墨香飘满中职校园——加强中职语文基础汉字教学有感[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4 (36) :137-138.

[5]于耀宣.如何实现初中与中职语文的衔接[J].魅力中国, 2014 (15) :226.

课程设计贯通 篇6

围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 在“十三五”专业建设中, 针对汽车后市场向服务型转变, 对接企业管理标准化, 基于培养要求进行“素能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发基于现代品牌汽车企业岗位工作过程整体设计的中高职贯通专业课程体系;扩建校企合作实训平台, 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成为理实一体化示范性教学基地。

上海济光学院与上海南湖职校2013年6月开始建设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经过3年的努力, 完成了中职阶段培养, 2016年秋季第一批中高职贯通学生进入高职学习。贯通专业重新梳理品牌企业的职业标准、职业能力, 继续推进与国际品牌企业的合作, 优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 继续针对学生就业和创业、课程开发、师资团队双向流动和双向服务、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顶岗实习等方面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1 贯通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随着国际中高端品牌欧系、日美汽车进口量剧增, 特约维修4S店的基础保养维修、专业维修以及综合维修的维修专业人才匮乏。

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调研, 组织双方专业骨干教师、专业教师、职业教育专家、企业维修技师等人员, 开展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 结合国际品牌汽车企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 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按照国际品牌汽车职业标准分层化理念设计体系框架, 按照国际品牌企业培训模块课程确定中高贯通专业课程, 构建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

2 贯通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不是本科教育的压缩, 也不能是中职教育的膨胀, 贯通专业团队构建由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习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组成的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将国内汽车维修初级、中级、高级汽车维修程序化职业标准与国际品牌汽车能力标准和岗位标准比对, 分析、梳理国内与国际6个课程能力模块:汽车维修 (初级) 对接定期保养 (技术员) 课程模块;汽车维修 (中级) 对接常见维修 (专业技术员) 课程能力模块;汽车维修 (高级) 对接诊断课程 (诊断技术员) 能力模块;汽车维修技师对接新车型诊断 (诊断技师) 课程能力模块。

中高职贯通专业必须根据职业教育的定位和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 在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和指导下, 共同确定课程标准和引领的项目, 编写教材, 确定学习单元和评价标准。与此同时, 根据岗位职业能力提出典型项目任务, 并引入汽车维修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核心课程开发, 如图1所示。

课程设置和职业技能鉴定互相衔接。贯通专业根据汽车维修企业的岗位设置确定职业能力模块。将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如汽车构造认知及拆装, 汽车维护与检修, 汽车故障分析及排除, 根据这些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 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对每一个模块要加强各自的实践性教学。

3 贯通专业实践性教学设计

贯通专业双方通过联合教研活动, 分析学习欧系、日美不同品牌汽车售后服务业的岗位职业标准、岗位能力标准, 并进行比对、学习;梳理国际品牌汽车认定的能力标准、岗位标准, 按其检测诊断的兼容性、使用性能的差异性整体设计贯通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能力模块。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一体化设计分层培养, 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应用, 突出动手, 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 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课程重基础, 突出实践, 培养技术型人才, 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校企合作、双元协同教学的重点是实践教学体系, 中高职贯通专业将建立校企长效工作机制, 通过校企结合的研讨形成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双元协同实践教学体系 (如图2) 。

(1) 贯通专业实训课和理论课比例达到1∶1, 保证学生的操作训练时间。汽车专业实训室在每周两个下午对学生开放, 鼓励学生进行汽车实训, 并有实训教师指导。

(2) 规范实训内容和方法。同时, 按目标教学的内涵把实训有机地分成各层次的知识、技能点, 建立高质量的考核体系。

(3) 加强实验室的投入和管理, 保证汽车检修技术实验能满足大纲的实验开设要求, 汽车检修技术专业课的实验开出率要达到100%。

(4) 教师积极学习新技术, 不断引进新设备, 及时调整一些逐渐淘汰的技术和方法。

4 贯通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推进

结合贯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植企业、面向职业, 双方合力开展信息化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整合国际品牌汽车维修岗位职业标准、职业能力, 不断优化、修改培训项目载体——典型工作任务, 充实企业优秀案例, 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职业性;汇总、整理配套的国际品牌企业先进工作案例, 帮助学生在线体验企业生产实际工作, 积累实战经验。引入覆盖“美、日、德”三大车系主流车型的优质资源,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

(1) 图片素材——采集三大车系汽车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与电子控制系统及维修过程中使用的工具、量具、保修设备等图片, 以及反映教学团队、教学场景等的图片。

(2) 视频素材——信息化课程教学组织过程指导录像、实训项目操作录像、国际汽车维修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操作录像等视频教学资源, 视频容量120 h以上, 视频容量涵盖300 G教学内容。

(3) 动画素材——制作展示三大车系主流车各大系统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内部结构、工作流程等内容的动画教学资源, 动画作品涵盖课程的相关知识技能点。

(4) 虚拟实训素材——建设服务于国际品牌汽车发动机、底盘、控制系统等生产性实践教学的几百个节点虚拟实训项目。

5 结语

贯通专业双方将以国际品牌汽车售后服务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为基础, 紧紧依靠合作企业优化中高职贯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中职、高职、企业多元协同合作育人的机制, 保障实现中高职专业的有效衔接。贯通专业建设围绕国际品牌汽车后市场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与国际品牌汽车培训教材的有机衔接, 明确国际品牌汽车企业职业能力标准的教学重点, 调整原课程结构与内容, 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为目标, 促进合作育人。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进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背景下, 中高职贯通专业建设围绕国际品牌汽车后市场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与国际品牌汽车培训的有机衔接, 开发基于现代品牌汽车企业岗位工作过程整体设计的中高职贯通专业课程体系;扩建校企合作实训平台, 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为目标, 促进合作育人。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专业课程体系,汽车后市场

参考文献

[1]包卫平.“3+2”汽检专业课程设置及衔接探讨[J].职业教学研究, 2013 (11) :151-153.

[2]邱正文.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J].甘肃科技, 2014 (12) :101-104.

[3]严义章.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2) :41-44.

巷道贯通测量设计浅析 篇7

湖南华润煤业良相煤矿年设计生产能力为0.3Mt/a, 井田南北走向长约3.82km, 东西宽约1.44km, 井田面积约5.66Km2。11采区轨道上山与+140回风大巷的贯通安全、准确, 为保证巷道贯通达到《煤矿测量规程》要求, 特编制本贯通设计, 具体如下:

二、贯通测量方案设计

+140回风大巷与11采区轨道上山之间的贯通为两井间的贯通工程, 井巷贯通距离为4Km, 地面联测导线长度在2Km, 巷道贯通导线全长6Km, 属于大型贯通工程。目前根据现场情况可选择两个贯通点位置“K”, 即第一点K1:11采区轨道上山垂直与+140回风大巷贯通, 按照工程施工计划, 预计贯通时间为7月;第二点K2:+140回风大巷开窝掘进轨道上山反延段与轨道上山相向贯通, 预计贯通时间为5月。根据两种测量方案分析, 因透窝位置在K1上时透窝误差控制机率较高, 但时间较长影响矿井开拓进度, 所以只能采用第二种方案相向贯通。

从施工网络计划图上获知11采区回风上山和运输上山均在7月底左右贯通, 因此, 在贯通测量实施过程中, 轨道上山在贯通后应立即进行闭合测量和计算平差。

1、测量路线布置

测量导线起算点以主井地面工业广场GPS3为控制点, 即主井段测量路线为地面控制点GPS3→副井斜巷597m→副井车场733m→+25运输大巷492m→轨道上山下部车场133m→轨道上山;风井段测量路线为GPS3→地面2000m→风井斜巷455m→+140回风大巷1564m→轨道上山上部车场。

2、贯通点允许偏差

贯通相遇点K在水平方向上的最大允许误差0.30m, 在垂直方向上的高程误差不得超过0.15m。

3、测量要求及方法

1) 由于该巷道贯通导线全长为6Km, 属大型巷道贯通, 因此必须按照《煤矿测量规程》要求, 布设导线控制网, 并按“一级小三角网”实测。因巷道贯通距离较远, 为防止测量过程中误差累积, 整个导线控制测量必须保证在3次以上, 如条件允许可进行内外角测量, 并及时进行平差计算。

高程测量以三角高程测量为主, 水准仪测量为检核, 布置水准路线须按照“四等水准”路线布置。

2) 水平角观测方法及限差要求:

采用拓普康GTS-102N全站仪、用测回法观测水平角, 当边长大于30米时, 每站一次对中两个测回;当边长小于30米时, 采用一次对中三个测回。

限差要求:半测回互差为20秒, 测回间互差为12秒, 两次对中测回间互差不超过30秒, 如超限应重测。

3) 导线边长测量及限差要求:

边长采用拓普康GTS-102N全站仪施测, 每条边长都要往返测, 每条边都要测两个测回, 垂直角在平巷中测一个测回, 斜巷中测两个测回。一测回读数较差不大于10mm, 测回间较差不大于15mm, 气压测定读至1hpa, 温度测定读至1℃, 边长加入各项改正后 (包括大地水准面和高斯投影改正) , 其互差不应大于1/8000。

4) 水准测量及限差要求:

平巷部分高程采用S3水准仪测量, 往返各一次, 前后视距大致相等。视距长度一般为50 m左右, 往返测量高差的较差不大于±50mm (R为水准路线长度, 以Km为单位) 。

5) 三角高程测量及限差要求:

平巷中测三角高程, 垂直角测一个测回;斜巷部分测三角高程, 垂直角测两个测回, 两测回垂直角互差不大于15″, 指标差互差不大于15″, 前后视高、仪器高用小钢尺各量两次, 分别在测前和测后量, 两次互差不超过4mm, 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6) 控制导线的延长:

(1) 7″导线每掘进300—500米延长一次, 并联测到30″导线点上, 作为30″导线的起算资料。

(2) 30″导线每掘进80—120米延长一次, 并及时复测复算, 保证巷道的实际前进方位与理论值一致。

(3) 在延长经纬仪导线之前, 必须对上次所测量的最后一个水平角按相应的测角精度进行检查, 两次观测水平角的不符值不得超过下列规定:

7″导线20″;15″导线40″;30″导线80″。

7) 巷道施工中、腰线的控制, 采用射程为700米的JZB—700型激光指向仪给向, 同时控制施工坡度。

8) 贯通后测量:

贯通后, 及时将两端7″导线、15″导线、30″导线联测, 同时实测中腰线偏差, 进行精度分析评定, 认真做好本次贯通测量总结。

4、测量误差预计

1.根据上述选择的测量方案, 各项误差参数确定为:

(1) 地面导线的测角中误差mβ=±15″, 测距仪测边中误差ml=± (2mm+2×ppm×D) ;

(2) 井下导线的测角中误差mβ=±15″, 测距仪测边中误差ml=± (2mm+2×ppm×D) ;

(3) 地面三角高程把复测支线作为闭合环的允许闭合差确定为±50S2, 则一次独立测量的中误差为:Mh上=±25S2 (S为导线边长, 以km为单位) ;

(4) 井下水准测量的允许闭合差为±50R (mm) , 则一次 (单程) 独立测量的中误差为:Mh下=±50/ (22) *R=±18R (R—水准线路的长度, 以km为单位) ;

(5) 井下三角高程的允许闭合差为±100L, 则一次独立测量的中误差为:Mh下=±50L (mm) (L为导线长度, 以km为单位) ;

2.贯通相遇点“K”点在水平方向X′轴上的误差计算:

(1) 测角误差影响计算公式:

(2) 贯通相遇点K在水平方向上的预计误差:

2Μxβ2+Μxβ2=2×0.1902+0.1522=0.344m

式中 Mxβ上 ——— 地面导线测角中误差;

Mxβ下 ——— 井下导线测角中误差;

MX——— 采用测角中误差为15″级导线;

Ryi2——各导线点与K点连线在y轴上投影总长度;

ρ= 206265

3.贯通相遇点K垂直方向上的误差计算:

(1) 地面三角高程误差计算:

ΜΗs=±25S2

=25×0.0172+0.1092+0.32+0.32+0.32+0.312

=±15.377mm

(2) 井下三角高程计算误差:

ΜΗ=±50L=±57mm

(3) 井下水准测量计算误差:

ΜΗ=±18R=±184.663=±39mm

(4) 水准测量与三角高程测量两者间的平差:

计算公式:

ΜΗΚ=±ΜΗ2+ΜΗ2+ΜΗ2=±0.0152+0.0572+0.0392=±0.071m

4.贯通相遇点K在垂直方向上的误差预计: (取计算中误差的2倍)

MMK预=2MHK平=±2×0.071=±0.142m

本贯通误差预计平面重要方向的测量中误差参数选取7″和15″两个。从上述误差预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水平重要方向上的预计误差按井下基本控制测角按测角中误差 15″计算为±0.344 (m) , 在垂直方向上的预计误差为±0.142 (m) 。根据以上设计得出, 贯通在k点横向误差超出允许误差0.044m, 所以在导线实测过程中应尽量采用7″级导线提高测量精度。

三、贯通测量技术措施

1、贯通前应对使用的仪器进行检校, 并保存检校报告备查;

2、在贯通工作实测过程中应评定实际测量精度, 若低于贯通方案要求, 应再次测量查出其原因;

3、贯通测量的控制导线如作为矿井井下的首级控制导线时, 应考虑导线边长归化到投影水准面的改正和投影到高斯平面的改正问题;

4、在计算井巷的贯通方向和距离时, 可采用各次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

5、在贯通测量过程中, 施工导线应跟随掘进巷道的进度延长, 延长距离距掘进工作面迎头不得大于50米;

6、贯通导线控制测量应独立观测两次, 并取两次测量结果的平差值作为最后标定贯通的方向, 在最后一次标定贯通方向时, 两个相向工作面间的距离不得小于50米;

7、井巷贯通后, 应在贯通点处测量贯通实际偏差值, 联测贯通两端的导线, 计算各项闭合差, 贯通测量工作完成后, 应进行精度分析, 做出技术总结报告。

摘要:贯通测量, 尤其是大型巷道贯通测量是矿山测量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贯通工程质量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整个矿井的建设、生产和经济效益, 为了加快矿井的建设速度、缩短建井周期、保证正常的生产接替和提高矿井产量, 会采用对掘的掘进方法, 这样就会出现两巷长距离巷道贯通测量, 所以两井间贯通测量就成为了矿井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上一篇:准政策性下一篇:个体化心理护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