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程设计

2024-10-22

有效课程设计(精选11篇)

有效课程设计 篇1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 而是学生有没有学到或是学生学得好不好。那么,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 使语文教学有所成效呢?

一、有效的导入设计

古人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恰当的导入,最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能使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使他们能主动建构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但是,导入不能千篇一律, 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课型的不同、学习目标的不同以及学生需求的不同, 设计与课相应、与生相配、与“课”俱进的导言或情境。如,笔者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式导入“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全班学生齐答“母亲节”。这样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畅所欲言, 达到充满激情的状态,从而顺利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有效地控制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相对来讲应该是和谐的、完整的、持续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机地处理好知识发展的顺序和学生认知递进的顺序, 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和学生的“错误性”资源, 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甚至为“教”而“教”, 放弃一些有极高利用价值的“蛛丝马迹”。如果教师只忠实“教案” 而放弃或逃避了这些, 那么即使教师完成了所谓的课时安排,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百害而无一利”。所以, 教师要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学会正视、利用、改变非课本资源, 有效控制教学流程。如, 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在课的结尾处, 笔者设计了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这一环节, 以此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有效地组织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和学习需求的不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转变学习方式上下工夫,应结合课文的需要和学生的学情,从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中选用符合本班学生特点的学习方式, 有效组织学生学习。如,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时,学生通过初读感知,了解到谜就是“东坡只长雪松,西坡长满杂树”。之后,笔者让学生展开独立探究学习,找出谜底。学生通过阅读感悟, 终于体会到是因为东坡雪大,西坡雪小,东坡的雪松具有弯曲反弹的特性。紧接着,笔者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演一演雪松弯曲反弹的样子, 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四、有效的练习与反思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灵活思维,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在消化和良好知识体系的完善, 检测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在课尾,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课时目标练习,采用问题式、作业式、小组汇报式和问卷式等等进行检测。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设计的练习一定要紧扣学习目标,有一定的梯度,还应结合课文设计一些实践活动等, 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有最佳的发挥。当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后, 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反馈和总结,让学生自我反思。如,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在课的结尾,笔者再次利用课件出示两棵樟树, 并设计了这样一个想象题:“站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 你想到了什么? ”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印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还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同时,笔者让学生课后收集宋庆龄的故事,丰富教学资源,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联系,形成“大语文”教学观。

总之,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为学生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而要不断追求的教学理想。只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和运用,就一定能使学和教更“有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导入,教学流程,自主探究,练习与反思

有效课程设计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教学设计;六种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112-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课堂教学改革。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高效性,已经成了投身于课改的老师们的共识。于是,一部分老师就开始不停地变换自己上课的风格,为了实现民主而高效地课堂不停地努力,却忽视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有效开展教学设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做好教学设计,是上好课,是课堂有效的第一步。

作为一名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笔者经常去基层学校听课。一节课四十五分钟,上课老师安排地满满当当,课堂上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经常是下课铃响了,老师还没有讲完。回过头来再想,在这一节繁忙的课上,孩子们好像并没有收获什么,更谈不上课堂的有效与实效性。

于是,自己经常反思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或许,这与老师自身的素质有关,也或许,这与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关。但这并不是深层的原因。究其原因,我发现,老师往往忽略了很基本、很简单、很至关重要地一点: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四个字,听起来再熟悉不过,从心里,我们会想:教学设计啊,不就是几篇教案吗,从网上载载,再改改就好,用不着花费太多的精力与时间啊。这是对“教学设计”的误解。其实,教学设计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了很多内容,并不仅是简简单单写几篇教案而已。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教学设计”的定义: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教学效果的优化,它是一个全方面把握教学理论、把握教材、掌握学生学情、对学生现状进行合理分析,并确立合理教学目标,以保证让学生学有所获的综合性的过程。

余映潮老师曾经多次说过,一个优秀的老师,要踏下心来研读教材,做到“八遍读”。八遍读的目的,是为了老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握课标,这样,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才可以有清晰的目标。

二、如何有效开展教学设计

为了有效开展教学设计,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到“四思”。

(一)为什么教

思考这个问题,是为了明确教学的意义。拿到教材就教,不去考虑本课时“教”的价值,也不弄清楚本课时在本单元、本学段、甚至是整个学科中的地信和作用,是盲目而无效的。就像一个人赶路,走了半天,也不知道自己想去什么地方,更别提有什么收获与成效。

思考“为什么教”,实际是就是站在一个高的角度,去思考一下:为什么教材的编者要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这里?该内容的学习,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起到什么作用?经历了这节课,学生能收获什么,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什么影响?只有明确了“为什么教”,才能明确我们的教学目的,我们的教学才不是空洞而漫无目的的;我们才能站在编者的角度去解读教材,选择教法与学法,安排恰当的教学程序;我们的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学有所得。

(二)教什么

在明白了“为什么教”以后,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问题是教给学生什么。说简单点,就是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任何一课的实施,都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

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老师们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太多、太乱。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做到“少而精”。教学目标就像一条线,把整个课堂贯穿起来。自己经常看余映潮老师的课例,发现余老师的课堂上,目标简单而实用,学生完成目标的过程,就是体验与收获的喜悦。

确定教学目标的关键在于精确地把握目标,深刻地研读教材。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把握授课内容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提出的要求,说简单点,就是要与教材、与编者进行对话,弄清楚到底要教什么。

(三)学生“知”什么

一节课的成败,我们要看的不是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多出色,而是看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真正投入进来,有没有实际的收获。一节由老师主导的课不是好课,一节由老师费尽心思表演的课也不是有效的课。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制约着课堂教学的开展。也就是说,影响课堂教学目标实现在关键因素,不是老师,不是流程,而是學生。因此,明确学生“知道什么”,准确把握学情,是教学设计时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那么,如何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呢?因为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受到他个人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的限制,而且还受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学生情况:第一,学生已经知道的。即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已经具备的与之相关的知识、能力、经验等。第二,学生能够知道的。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达到怎样的目标。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关键。即我们经常所说的,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能让学生坐着就可以完成,没有一点思考的动力,没有一点难度。也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因为目标制定太过不切合实际而达不成。合理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四)怎么教

研究“怎么教”,就是要确定教学策略来实现“为何教”、“教什么”等预期目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策略的制定,必须同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抓住教材的特点,根据学习内容的类型、文本呈现的方式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及不同课时的联系;②抓住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等。只有综合考虑上述几个方面,才能优化教学,从而为达成有效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设计 篇3

一、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 鼓励个性化发展;以培养信息素养为核心, 促进学生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关注学科整合,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强烈的兴趣, 养成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习惯和积极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在信息技术课上要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 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 让学生在合作和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树立安全上网的意识和信息道德规范。通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要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 实施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即根据教学目标正确确定课堂教学任务→结合教材内容做必要的操作演示→布置 (展示) 任务→学生通过自学或协作学习有目的地

程主动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任务”设设计计的基本原则是要具

有真实性、整体性、开放性, 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

息创新能力, 要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任务驱动, 把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引导其进行自主、探索性的学习。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一个有目的地学习的过程, 是一个动手实践掌握技能的过程, 是一个充满想象, 不断创作的过程。教师还要及时地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 将信息反馈给学生, 及时进行有效的指导。信息技术课驱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为自学和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 是模仿学习的提高, 是观察思考和综合实践的提高。课堂总结教师为主持, 方式主要为讨论—分析—总结, 内容为教材中“小结”和“观察思考”“实践创新”中的重点、难点。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 抽象思维能力相对弱。如果仅仅靠口头讲解计算机知识和简单的上机操作, 初中信息技术课必然会显得比较枯燥, 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 所以教者必须“以人为本”,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应用软件课可采取“讲、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即讲、演→模仿练习→巩固练习→实践→展示、评价 (小结) 。这样的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另外还可以将单纯讲解、操作变换为在电脑上制作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非常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 直观、形象、生动, 能够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感官, 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课的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课程目标、发挥教学导向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学生的操作情况如何, 是否熟练掌握了技能, 还存在哪些问题, 这些都是教学中要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评价。课堂教学的评价, 要立足于“教学过程”, 采用民主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达到“激励”学生创新进取的目的。在教学评价中, 应遵循“学生自评、互评, 老师点评”为主导的原则。

在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发表对每个问题的意见, 组织讨论、交流汇报, 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表现自我。在互评的过程中, 从正面引导学生, 肯定同伴的成绩, 提出改进的意见。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有创新作品和思想, 应该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 从而激励学生形成一种积极探索的学习品质。课堂教学评价, 可谓信息技术课的催化剂。

有效课程设计 篇4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问题的提出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引起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但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其最终目的都必须指向教学的有效性,对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研究,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新教材实施至今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

(1)三维目标割裂,不明确,不符合学生实际。

(2)教学内容单薄,结构松散,零敲碎打,置语文内容的整体性于不顾。

(3)过分注重朗读与感悟,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

(4)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花里胡哨,却只留于形式。

(5)过分张扬语文的“人文性”,东拉西扯,与其他学科的内容过度整合,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庖”,削弱了学科特点。

我想这些正是造成当下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不太高的主因。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研究、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2.课题界定和理论依据

所谓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指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与特点,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更加科学、有效的实施程序,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无进步或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生本教育理论

生本教育理论认为,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要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教育的宗旨。

据此,本人确立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这一课题。所谓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指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与特点,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更加科学、有效的实施程序,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无进步或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此外,还有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教学方法论都是本课题立项的理论依据。

二、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进行此课题的研究意在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通过设计一系列合理、科学的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让基础的教学资源——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碰撞产生最大化的教学效益。

1、有助于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学校作为一种组织,如何改善过程绩效,提高组织效能,实现组织目标,是学校最关心和重视的。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而众多研究结论表明,学校有效性依赖于教学的有效性,学校要想成为优秀学校,首先必须做到教学有效。

2、通过对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让老师了解目前教学中出现低效能、低产出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高老师对有效课堂教学必要性的认识,提升教师的理念。

3、本课题研究针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现状,具体探讨教师应该掌握和运用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索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4、通过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子课题的设计

【研究目标】

使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中“三维”目标的切入点,设计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与实施程序,在尊重学生、尊重文本的情况下,合理地开发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通过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采用学生最易于接受、理解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子课题的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方法的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策略研究

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评价的有效性的研究

激活课堂教学活力有效方法的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制定有效性的研究

反思教学在实践中有效性应用的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学法的研究

初中语文教材解读有效性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1、有效教学准备策略研究

(1)有效解读教材的基本策略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根据教材特点,准确把握文本内涵,最大限度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基础的教学资源——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碰撞产生最大化的教学效益。

(2)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目标设计是有效设计的核心。课题组将重点研究科学的、适切的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2、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通过一课不同教法教、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研讨方式启发思考,比照促动,着力研究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课题组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有效提问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教与学互动、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计问题,凸显教学重点,攻克教学难点是课题组研究的重要内容。

(2)有效训练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设计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科学、快捷地学会运用规范的语言表情达意。

(3)有效方法

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与学生学的方法。教师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较适于比较理性的文章;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较适于比较感性的文章。)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掌握学习的方法。

(4)有效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选用恰当的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拓展学习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5)有效反馈

有效的教学依托有效的反馈。反馈的适时性,反馈内容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3、有效评价策略研究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建立有效的教师反思机制,从自我评价、问题反思、教学重建三个方面来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评价,即研究怎样评价我们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进行追踪研究,掌握个案动态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对于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提出更高、更难的要求。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就要采取措施,由浅入难,慢慢引导,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个案研究,及时了解整个班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情况,不断总结和评价教育措施的实施经验与效果。

观察分析法:深入课堂,提倡听常规课。听课时既要看老师的教,更要看学生的学;既要看“过程和方法”,更要看“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案例研究法:抓好教学案例研究,从教学案例中总结有效课堂教学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要把听课、说课和评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诊断能力。提倡开展“同课研究”(同年级或同学科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先开展集体研究或集体备课,然后各人按照自己的思路、风格参加学校举办的“同课擂台赛”,同科老师互相听课、评课,使每一课都成为不断探索的研究课)。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约翰〃埃里奥特)。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自然、真实、动态的工作情境。对我们来说就是活生生的课堂,即常态课研究。

除此之外,还有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五、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为顺利完成研究任务,本课题组将采取以下措施予以保证:

1、制度保证。该课题是学校“十一五”研究课题,学校将制定一系列制度来规范

研究行为,保证课题如期高质量的结题。

2、时间保证和团队保证。课题组成员都承诺将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于该课题的研究中。

3、管理保证。学校成立课题研究管理小组,课题负责人任组长,其他子课题负责人担任管理小组成员,管理小组将负责研究过程中诸多事项的组织、协调工作,以使管理出效益,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阶段成果

本项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1.启动阶段

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确定研究框架

2.研究阶段

总课题与子课题研究同步展开。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案例征集”和“有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

3.总结深化阶段

整理研究成果、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根据本校实情申请结题鉴定; 预期研究成果

1、《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课题报告;

2、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3、新课程有效教学性教学研究的论文、案例;

七、组织分工

课题负责人:柯金央

成员:钟钦云 苏龙武 柯金央 蔡长质 张文镇 洪玲玲

八、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余文森:《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3、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有效教学方法》,(美)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有效课程设计 篇5

关键词:作业设计;原则;主体性;主导性

一、传统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不足之处

1.作业设计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

有些高中数学教师布置作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总是担心学生做的题目不够多、练的题型不够全,因此采取“题海战术”,所以在布置作业时,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作业量有时大得让学生苦不堪言、难以承受,据笔者了解,有些高中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做作业效率低下,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需要“加班加点”到深夜。

2.布置的作业重复过多,趣味性不强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学科,主要靠理解。可是有些老师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反复抄写公式、定理,甚至典型题目,认为学生反复抄写是巩固数学知识的法宝,久而久之,学生完全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作业设计缺乏层次性

多数时候,许多教师布置作业只是面向全体学生,没有考虑到班级内部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同,使得优秀生面对这些作业可能“轻而易举”地就能完成,中等生面对这些作业可能要付出更多努力,学困生面对这些作业就有可能是“困难重重”,有时,有些学困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不得不抄袭,做作业变成了抄作业。

以上布置作业的方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应有的灵性和活力,压制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和兴趣,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智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那么,我们应如何布置作业,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

二、高中数学作业有效设计策略

1.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数学作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因此,教师设计的高中数学作业应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作业,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知识,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尽管高中数学概念是抽象的,数学知识是枯燥的,但高中数学中也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快乐情趣,弥漫着生动活泼的知识理趣,所以我们可结合数学内容,设计趣味式作业,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2.差异性原则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受先天因素、家庭条件、社会大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同一个班集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差异在所难免,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应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设计作业,而应在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水平不同的条件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数量及难易程度各不相同的作业,以使优等生能“吃好”,优势得以发挥;中等生能“吃饱”,潜能得以发挥;学困生能“消化的了”、跟得上,不产生压力大、焦虑等厌学情绪。尤其对于数学学困生来说,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转化学困生。总之,布置作业要坚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的原则,即差异性原则,给优等生增加压力,给学困生增加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学习数学,成为学习数学的成功者。

3.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是完成作业的主体,但是作业完成的好不好,关键在于老师怎么“导”。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作业应实施“三自一导”设计模式,即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完成、自己质疑、自己反思。要搞好这种作业设计模式,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启发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养成独立学习、思考、质疑、求索的习惯,并逐渐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完成作业如同演戏,教师如同“导演”,学生如同“演员”,教师和学生各自的角色不可错位,教师要起引导的作用,而学生则是整场“戏”的主角,教师不能替学生去“演”、去“唱”,所有的过程都要学生自己完成。因此,要达到完美的效果,必须把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及时反馈原则

学生完成作业后,还需要教师进行及时批改、讲解。因为批改作业能使教师很好地掌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的及时讲解不但可以使学生第一时间知道自己哪些方面不足,从而进行更改,而且教师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好的解题方法。实践证明,“学生先做,教师后讲”的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作业的作用,进而让学生得以进步。

程序设计课程的有效沟通教学研究 篇6

程序设计类课程对于还未形成计算思维的初学者来说难度较大, 学生畏难情绪高的问题十分突出, 导致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程学习的热情不高, 兴趣不大。面对以上的情况, 如何组织有效的课堂内容, 如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而有效沟通就是获取这些信息的有效方式和强力保证。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教学活动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特定沟通。本文作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一直在探索如何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从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沟通角度, 提出了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沟通四要素, 结合多样化的课外沟通方式和反馈, 来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课程的兴趣。

2. 教学中有效沟通的四要素

课堂教学是有效沟通的一个重要途径。重视课堂教学的交流很重要, 在课堂上教师传达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 还有过程和方法, 希望能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沟通时要特别注意沟通的语言和内容等要素。

2.1 沟通的准备

沟通的准备要充分。在课堂教学沟通前, 一定要认真备课, 这是沟通的保障, 备课过程中要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和需求来进行调整。市场经济的规律就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 我们上课也是一样, 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和需求进行调整。同一门程序设计课在备课过程应根据教学班的不同应做相应的调整, 根据专业特点来及时调整教学的案例。例如:针对信息专业的学生, 就要重点考虑一些解决信息专业问题的案例, 而对电子商务专业就要重点突出电子商务方面问题的解决, 只有和实际情况相结合课程才会更具生命力, 最好能做到和专业的整合, 但这一点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还比较难实现, 所以只能通过一些课程小案例来体现。

2.2 沟通的内容

沟通的内容要注意深入浅出、贴近生活。课堂的主题是讲授知识点, 这些是沟通的内容, 那么这些内容如何让学生更易接受, 就是要注意方式方法。比如, 教材中的抽象概念要尽可能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切入,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要做到以上这点, 教师必须对教材和知识点非常熟识, 并且要读懂学生这本书, 才能够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准确的内涵。

2.3 沟通的语言

沟通的语言要注意以共同的语言为基础。教师在传授知识时, 不要以教师的身份自居, 应该贴近学生, 针对学生的习性、特点用他们所能接受的语言来讲授, 这样就可以更具亲和力, 保证沟通的畅通。每个人沟通中的语言或体态语言的表达, 都是在每个人的个性背景下作出的, 是整个人格的反映。教师要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自然地、和谐地结合起来, 以促使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达到较佳状态。

2.4 沟通的方式

多样化的沟通方式可以促进有效的沟通。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 沟通的方式不只局限于面对面的沟通, 还有以各种不同媒体为中介的沟通, 例如:QQ聊天、手机短信、微信微博交流等。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 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形式影响力还是最大的, 因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可以发生情绪的相互感染。

3. 沟通质量的保障

沟通方式只是形式, 而保障沟通质量的要素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重视沟通的反馈。

3.1 教师自身素质保障有效沟通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进行有效沟通的保障。在沟通的过程中有效策略的使用非常重要, 要懂得学生的心理, 掌握沟通的技巧, 这些都要求教师需懂得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学等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 这样才可以帮助你达到有效沟通, 从沟通中获取到有效信息。

3.2 有效沟通必须要重视反馈

反馈是让沟通成为一个交互的过程。在和学生进行一定量的沟通后必须要有相应的反馈, 让学生了解到你的重视, 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自然而然他也会重视你, 反馈可以为下一次的有效沟通奠定基础。反馈的形式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定, 共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反馈, 个体问题可通过单独交流进行反馈,

3.3 沟通障碍需主动解决

沟通时遇到障碍时要及时寻求帮助, 解决障碍。有时候教师在沟通遇到障碍而无法解决时应摒弃面子等问题, 不耻下问, 主动寻求帮助解决障碍, 及时回复学生, 做到有问必有答, 有求必有应, 让学生有被重视和尊重的感觉, 学生才会信赖你、从情感上更依赖你, 这种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还能促进课堂教学。例如:有时在课堂上会遇到一些教师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突发问题, 在课堂上不能解决, 一定要在课后想办法解决, 并且回复学生, 这也是一种诚信的表现, 这是为人师表最起码的要求。

4. 总结

本文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程序设计类课程, 从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沟通角度, 提出了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一体教学沟通模式, 结合多样化的沟通方式和沟通质量保障,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在沟通技巧中, 还需要关注沟通者之间的心理背景, 尤其是沟通者之间心理交往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吸引, 科学地应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心理效应, 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定势效应、投射效应等, 通过展现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有效地促进教学沟通。本文提出的教学沟通方法在上海财经大学的《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等课程中应用, 均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程序设计类课程在初学时难度较高, 学生畏难情绪高, 学习积极性差。本文从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沟通角度, 提出了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沟通四要素, 结合多样化的沟通方式和沟通质量保障,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该方法在多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应用均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程序设计教学,有效沟通,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国珍, 大学课堂情境中有效教学沟通策略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 2008年05期

[2]崔光宇, 从一元到多元:论教师教学沟通能力的新诉求[J],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06期

[3]王成,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J], 中国教育学刊, 2003年10期

[4]钟启泉, 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 教育研究, 2001年03期

[5]钟启泉, “课堂话语分析”刍议[J], 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11期

[6]顾敏, 加强师生沟通, 促进计算机教学[J], 科技信息, 2011年30期

有效课程设计 篇7

一、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误导

1.“一课一练”化。

语文阅读练习陈旧单一、形式呆板的问题到现在为止依然存在。不少带有抄写、记忆、重复、简单背默性质的题目逐渐成为一种样式而“一课一练化”。题型的设计主要是为了继续读懂教材, 消化教材。通过练习加深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很多缺少思考含金量的抄写、近反义词、填空, 或者低于认知能力的简单题型其实是一种无效劳动。而不加选择, 全盘抄用“一课一练”, 只会加重学生负担。

2. 要求简单、指向划一。

到了小学中高年级, 简单的句式练习、凭空堆砌的词语积累没有多大意义。一道语文练习应该体现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有教师做过对比统计。同样进行《厉归真画虎》的词语练习, 曾出现过两种练习题型。

(1) 根据课文内容, 找出课文中描写厉归真看到的老虎抓羊的动词和描写老虎神态、动作的词语, 各抄四遍。 (2) 根据教师提供的课内外描写老虎的动词、神态的词语, 通过想象用几句话写一小段老虎抓其它小动物的片断。结果显示, 练习的时间一样, 但后者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 而且落实了随堂知识, 锻炼了思维、写作能力。可见, 有些比较传统的作业题型, 在文本里兜来兜去, 是一种简单低效的劳动, 即使本意在积累, 效果并不明显。

3. 形式雷同、变相应试。

阅读中的各类作业练习总的来说, 留有过去应试的痕迹:即使要求学生默一首古诗, 写一句名人名言, 找出一句比喻句……也要细化设计。其实, 这些“一般”的题型, 需要继续探究和细磨。记忆、背诵、默写、罗列、模仿变形、简单摘抄甚至“填鸭”式的题型为数不少。虽然练习设计也取决于考试要求的走向, 要彻底改观还需要走一段路。但是, 练习题型的有效设计始终是教学理念的实际延续, 这方面应该有突破。

二、切实提高读写作业教学策略有效性是各类专题作业设计的基本面

1. 找准切口, 讲究读写作业的求知趣味。

我们小学语文读写作业题型的设计在找准切口的基础上,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语文的练习作业最忌枯燥乏味。一道有效的作业往往会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产生继续作业的原动力。什么叫“切口”呢?就是本课训练的内容和相关的随堂知识的结合点。在学完《珍贵的教科书》后, 教师抓住“珍贵”一词, 引导学生进一步读懂“当时, 我们的学习条件很艰苦。没有桌椅, 就坐在地上, 把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 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 就用黄土快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书, 只能抄一课学一课。我们多么渴望有一本印好的教科书啊!”这一重点段落, 突出战争年代的教科书确实非常“珍贵”。

接下来, 教师指点学生模仿“我们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的形式仿写一段话, 可以运用不同的连接词和句式。于是, “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很舒适”、“父母的工作环境很优越”、“我家的房间装璜很豪华”就是一道道可供学生选择的作业练习题题型。如果说, 当年的学习用品很珍贵, 今天, 我们珍贵的学习和工作条件, 同样使人要珍惜。具体设计时, 既参照总起分述的写法, 也可打破常规, 直抒胸臆。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出示一些类似的课外题, 例如: (1) 这家花店里的花卉品种很齐全。 (2) 这个人的打扮真时髦。 (3) 多拉A梦的外形很可爱。 (4) 补自行车轮胎的员工手很巧。 (5) 这座斜拉桥非常雄伟等提供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根据差异状况, 采取不同的对策。一般人选择自己适合的作业题。对程度较差的, 教师出示精心设计的范文, 以填空的形式让他们先进行练习,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再采取对策。当然, 也可以根据文本提供的材料, 设计一些字词、句式、摘抄、扩写等巩固性、积累性的练习作业。例如,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 摘录一些表示教科书“珍贵”的词句, 它也比机械抄写效果来得好。至于其它训练, 课文最后那句意味深长的话:“那捆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 一直激励着我前进”。既可以设计对这句话的读后思考:“读了这句话, 我想对指导员说

”。也可将它改写成反问句:“那捆用生命换来的教科

书和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 怎么没有一直激励着我前进呢?”还可以在当中抓一两个表示“珍贵”的词语, 抓住“用生命换”以此来感悟。可见, 设计的关键是对学生要巧引, 导学, 实练。如是之, 必将减轻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心理负担, 能够带着愉悦轻松的状态去完成, 何乐而不为呢?

2. 紧扣文本, 关注作业材料的内外结合。

在读写练习作业的设计中, 教师的思考起点十分重要。常说, 课内求生存, 课外求发展。只有教师设计思路的开拓, 才能实现专题作业内容的的开放和题材的广泛。紧扣文本, 关注题型的内外渗透, 就是我们阅读专题作业的开放性。生活中不计其数的内容, 一旦融入了作业, 经过筛选、整合, 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才有可能焕发出越来越多的好奇、探究、发现之心, 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

例如结合课文《我要踢球》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报刊、书籍等“寻找”一个你熟悉的运动员, 用几句话描写他 (她) 的特点、外形、事迹和你对他 (她) 的评价。这些设计, 进一步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接触新的语言材料, 为日后的拓展学习继续夯实发捶潜能的余力。

3. 重视体验, 开拓文本作业的读写渗透。

在对文本的体验中进行读写渗透, 精心构思小学读写专题作业内容, 是我们重要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乐意写的关键是拓展他们的思路, 教师应该重点设计相关内容。小至细微之处点拨引领, 拓展延伸, 汉化程式技巧指导。大至开放命题、分步细化, 启发激励自由作文。这样不仅让学生在文本的学习中获得体验、经验和感受, 取得一手材料后, 学生又会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从而在专题作业的实践运用中“盘活”新知再提高。

学习四年级课文《厉归真画虎》, 教师以幻灯出示课文插图画面, 同时配合多媒体动作, 把那只斑斓猛虎咬住山羊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一方面, 让学生再次感受厉归真转惊为喜, 懂得真正的虎气;另一方面, 叫学生也明白, 老虎真正的虎气不是一次造就的。那么, 课后的读写渗透作业也水到渠成。

于是, 教师设计这样的专题作业练习:厉归真为了进一步观察“真正的虎气”, 肯定接二连三地目睹了山中惊心动魄的一幕幕, “老虎吃小马”、“老虎咬山羊”、“老虎斗野牛”、“老虎抓小狼”、“老虎吞小兔”……展开想象, 选择文中老师提供的有关词语, 用几句话将其中“一幕”写具体。

我们知道, 不论是再造性想象, 还是创造性想象, 都有很大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这类读写专题作业练习,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学生的笔下, 老虎咬山羊时会“腾空而起”, 吃野兔时会张开“血盆大口”, 面对野牛, 老虎会“兽性大发”。他们会调动平时从影视、公园里观察动物的真实感受, 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的训练一旦渗透全册教材, 通过大量带有想象的语言实践活动, 能够培养学生阅读的逻辑性和独创性, 最终让童真童趣童乐在想象的天地里纵横驰骋。另外, 在作业设计中“活化”阅读中的写作渗透。也是还教学活动本来的面目, 科学客观地面对教学过程中诸多不确定的因素。语文教材事实上也留有较大的让教师发挥和创造空间的余地, 教师在教学中要拥有更大的更多的利用各种资源的意识和自主权, 从而进行作业题型的有效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实践中经常思考, 通过有效的专题作业的训练, 不断加强语言运用实践, 经常探究语言运用方式。对蕴含在教材中具有渗透的训练项目, 如设计选举活动、赞名言说理由、广告得失谈、推荐名师话感言、课文续编、采访亲朋好友、读课文写一得、我为校园献良策等, 都可拿来作为作业内容借鉴、设计、尝试。

4. 注重随堂, 落实作业设计的认知实效。

作业练习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 随堂知识点的有效落实是设计的重要原则。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选定教法、落实教学环节等方面充分考虑到教材特点。在作业设计时同样要关注知识和内容的消化。根据文本的具体特点, 教师应当在作业设计中重视随堂知识点的落实, 做到既贴近学生, 又落实教学目标。起步训练不必长篇大论。当堂书面作业练习, 认知的实效是第一要义。例如, 三年级《给妈妈的礼物》教学后, 诸多“给妈妈的礼物”接踵而来, 变得五彩纷呈, 让人乐不可支。简短的作业训练又成为阅读的素材, 相关的连接词, 表示动作的词语连同不计其数的“礼物”, 可能久久地留在学生中间, 为今后读写能力的提高, 留一点痕迹。在阅读教学中落实随堂知识对教学目标达成和落实举足轻重。这种作业的设计从一个视角能够折射出教师善于抓住教材特点, 将课文内容的理解, 语文知识的感知, 学习方法的探索融于一体, 真正面向每一个学生。

有效课程设计 篇8

一、“园林设计初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材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合较多

目前使用的“园林设计初步”教材版本较多, 但教材中大多内容与其他园林课程的内容重复交叉处较多, 如涉及《园林艺术》《园林建筑》《园林史》《工程制图》, 以及《水彩》《钢笔画》《模型制作》《平面构成》等设计类课程。

(二) 为后期设计类课程的铺垫较少

讲述内容过多的涉及了三大构成、园林艺术等基础理论知识, 而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考虑较少, 因而教学是孤立的、片面的和重复的,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基础课程的先导性。

(三) 课程内容有效性练习较少

目前使用的不同版本《园林设计初步》教材对于园林专业而言缺少针对性、目的性和有效性的练习和任务训练, 学生相关设计技能未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二、“园林设计初步”有效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 改革的整体思路

首先以有效教学为出发点, 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设计能力为落脚点, 在教学的整体思路上体现“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上要对教材章节进行“四有”改革, 即有删减、有补充、有侧重、有结合。

有删减是教学内容需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删除与其他课程教材重复较多的版块内容;有补充是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增加学生思考和练习的环节;有侧重是针对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相关训练;有结合是考虑其他设计类课程内容对学生能力的需求, 从而提高该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 具体课程内容

目前“园林设计初步”的授课时间一般仅有32个课时。在有限的时间内, 如何根据专业特色、培养方案、教学目标以及生产实践和市场需求等情况确定其教学内容的重点和时间分配等, 是教师必须考虑和明确的。根据园林学专业的性质和特点, 结合笔者教研室近年来的教学经验, 对“园林设计初步”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 (见表1) 。

教学内容分别从基础篇、应用篇和实践篇进行串接学习。

基础篇首先概述园林与传统园林的类型以及园林规划设计总原则等相关知识, 让学生明确何为园林、新型园林空间如何划分等基础理论问题。教学期间分别以常州恐龙园、红梅公园、常州2014全国花博会为例讲述主题公园、综合公园和综合性园林博览园的划分;其次, 通过笔者所在城市的具体案例讲述园林的立意、选址与布局, 学习如何确立设计理念和进行简单的场地分析和方案的构思;并简单了解园林艺术构图法则和中国古典园林十大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作品中的应用。本篇的重点内容是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园林要素的平、立面以及效果图的表现方式。

应用篇在前阶段的学习基础上重点学习利用植物、建筑、水体和园路等要素如何进行创作设计。例如, 如何选择植物;植物在设计中如何构图;利用植物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园林植物与环境如何融合等, 带着以上问题展开深入学习。另外, 了解园林设计程序和设计文案等相关内容, 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园林思维过程, 即分别利用理性的客观思考、感性的艺术思考和理性的客观分析依次对场地进行分析、设计方案的构思以及进行分析与反思。

通过以上基础篇和应用篇的讲述, 使学生具备相关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手绘表达能力, 并培养学生方案的分析、表现和思考能力。之后, 进入实践篇的学习, 进一步巩固并提高环境分析、作品构思和设计表达的能力。期间重点学习园林空间的形式、处理和如何围合。本环节主要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进行讲述。案例的选择则从正、反两个方面展现, 即优秀案例和存在问题的一般作品, 尽可能多角度的比较、借鉴和分析现有的案例。另外, 笔者走访周边公共绿地, 拍照并制作PPT。选取当地园林案例的目的是学生可在课后进行亲自的实地感受, 从而加深并消化理解课堂知识以融会贯通。通过以上内容的设置,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设计素材, 也具备了初步的设计能力。

(三) 教学方式

前期基础篇多为理论知识, 教学中以教师讲述为主并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有必要时可略展开讨论, 着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 后期应用篇和实践篇的学习中, 分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环节。课堂内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设计作品的讲述, 并结合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课后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任务的训练, 期间学生可交流、可讨论,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并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为学生今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 作业设置及考核方式

作业内容以培养学生具备初步设计能力为导向, 体现多元化、全方位的练习模式, 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公园 (常州青枫公园) 体验, 进行实地感受园林的相地、立意和布局;2.园林要素线条练习;3.平面图抄绘;4.园路线型设计;5.水景与其他园林小品抄绘;6.彩铅表现;7.课程设计大作业等 (见表2) , 作业内容由易到难、由少到多。

确保学生进行主动的、积极的思考和完成作业, 并从中获取相关知识和设计素材的积累, 其完成结果可较好地体现教师作业布置的目的性。

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是否客观和科学,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所以笔者对“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学生成绩主要由课堂练习 (20%) 、课中发言 (5%) 、课后作业 (30%) , 以及期末大作业 (45%) 四部分构成。

三、“园林设计初步”有效教学的初步成效

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直接依赖于教学方法有效性边界的拓展, 其拓展之道在于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与灵活应用, 从而实现卓越。[6]

本文中, 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作业设置和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和探索, 真正体现出“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在园林学专业中的基础理论课的地位, 引导学生建立了正确的设计思维过程, 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综合应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较好地提高了“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质量, 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 笔者将不断总结和探索, 在目前有效教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卓越教学。

摘要:根据园林专业的性质和特点, 对目前“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改革措施。首先以有效教学为出发点, 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设计能力为落脚点, 在整体思路上体现“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从而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采用讲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以及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初步设计能力, 从而有效提高“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园林设计初步,有效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冯丽.《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探析[J].热带农业科学, 2011 (4) .

[2]李大鹏, 陈燕.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 2010 (23) .

[3]刘洋, 迟丽华.《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实验实习教学研究[J].现代交际, 2013 (9) .

[4]杨艺红, 夏云.《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6) .

[5]张洋.浅析综合型高校“园林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林业教育, 2013 (4) .

有效课程设计 篇9

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 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因此, 高职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应当能够从职业岗位的第一线起步。具体地说就是:我们的学生应能够解决岗位上的实际问题, 具有自我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他们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和专业领域开发、设计工作 (与本科相区别) 的人才, 更不是仅满足于在第一线充当劳动力 (与中职相区别) 的毕业生。

二、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 高职学生就业困难。

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是社会、学校、个人三方面的因素。 (1) 社会因素。 (1) 学历歧视。学历歧视就是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过分关注文凭, 追求名牌院校、高学历的毕业生。他们认为学历越高能力就越强, 其实现实工作中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 不少高职学生的业务能力并不比本科生、研究生业务能力差。 (2) 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很多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他们把中高职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 起薪较低, 不但不和他们签订劳动合同, 并且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 更不用说“三险一金”等社会福利了。 (2) 学校因素。 (1) 专业设置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盲目性和随意性。他们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 盲目开设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 并随意调整课程设置, 造成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2) 高职教育需求的硬件环境有待完善。高职教育需求的硬件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我们的教师应是“双师型”教师, 即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 还要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技术应用能力。然而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 也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 并未经过实践的培养及锻炼, 试想这样的老师又怎么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学生呢?二是实践实训条件,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们很多高职院校实践实训条件难以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实践实训条件落后, 学生的实践实训环节跟不上, 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提高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这也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的目标的实现。 (3) 学生自身因素。我们所说的高职就业难, 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他们找不到自己理想的职业, 而绝不是根本找不到工作。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有些毕业生求职的期望值过高且不切实际。他们中的一些人, 认为自己是大学生, 放不下架子, 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在这种状态下求职所面临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再有就是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踏实肯干的作风和务实勤学的上进心。

2. 高职学生“厌学”现象严重。

高职学生虽然是进入了校门, 但是他们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及学习都没有充分的准备。首先在知识上, 高职学生对基础课程学习的结果是不太理想的, 否则不会进职业院校。其次在心理上, 多年的学习成绩不佳以及老师和家长的责备、冷漠, 已在学生心中深深积淀, 使他们对各种课程都怀有厌恶情绪, 认为老师讲的东西无用、没趣, 为了得到毕业证书, 又不得不勉强应付。由于面对的是这样的学生, 高职教师也开始产生职业厌倦感, 不愿意与学生交流, 大多只是应付教学工作而已, 根本不考虑如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乐趣、学有成效”。

3. 高职内涵发展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高职的规模已发展到极限, 教育部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高职“内涵发展”的目标。众所周知2010年将面临“高职生源挑战”, 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 高职院校要想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不断加强内涵建设, 使之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品牌特色专业更多。那些不重视内涵发展没有质量的高职必将会在“洗牌”中被淘汰出局。

综上所述, 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需要进行课程改革;解决学生“厌学”需要进行课程改革;求质量的内涵发展, 需要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可见高职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改革势在必行。

三、高职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评定高职课程教学设计质量的好坏, 关键是看能否通过有效的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因此作为我们高职教师应抛弃传统学科型课程教学观念, 以符合高职特征的教学理念来指导高职课堂教学设计。我认为高质量的高职课程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以强化职业能力目标为核心。

作为高职教师我们在进行高职课堂教学设计时不能首先考虑要讲授哪些知识、怎样讲清这些知识, 而是首先要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确定明确、具体、可检验的职业能力目标, 然后再思考用何种项目、方式、手段、素材对学生进行训练以实现既定目标。

2.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功能不应是以教师为主体来传授知识, 而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来对他们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因此课堂教学设计重点应放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职业能力训练上面。

3. 以项目为驱动, 以职业活动为训练素材。

所谓的项目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预算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项目侧重于过程, 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条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视为项目, 但不可以把高速公路本身称为项目。我这里所说的项目则是指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要求学生完成的具体事项, 如“制作年度报表”、“制作某种零件的工艺图”等。课堂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职业方向, 以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 以职业活动作为训练素材, 才能使课堂教学贴近职业岗位实际, 做到学用结合;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能力训练。

4.“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程不能从概念出发, 要打破过去“先学后做”的习惯, 采取“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的方式。这就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当中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于学生零距离就业有极大的好处。

5. 符合认知和能力形成的规律。

从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来说, 先是对事物初步认知 (即实践) 的多次重复在大脑中形成经验, 经验的积累进而提炼归纳为规律, 即理论, 而理论的形成则可以反过来指导人的实践。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应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和知识认知的规律, 如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等。教师在课堂目标的设定、训练项目的设计、训练素材的选择, 特别是训练过程控制等方面都应符合上述认识规律。要从初学者的角度来考虑, 从直观实例出发。

6. 注重过程考核。

考核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职业素质养成的有力措施。因此我们教师每堂课都应设定合理且可操作的考核方法及制度, 对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及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表现 (如纪律、学习态度、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 进行恰当的考核。

四、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及内容

1. 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教学目标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首先要确定职业能力目标。确定职业能力目标必须以学生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 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必须做到明确、具体、可检验。其次再确定知识目标, 确定知识目标应以职业能力目标的需求为依据, 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

2. 课程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选取。

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是为实现课程目标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具体事项。训练项目设计应切合学生专业方向, 具有实用性、典型性、可检验性, 还应有利于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团队精神等素质的培养。

3. 合理选择职业能力训练素材。

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指项目训练使用的实例 (案例、工件、图纸、工具软件等) 。选择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是课程教学设计的重点, 应满足以下特点: (1) 充分满足训练项目的需要, 具有对比性和层次性; (2) 与课堂职业能力目标和职业岗位实际活动相适应; (3) 能体现职业活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新知识; (4) 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内在动力。

4. 科学控制教学过程, 无论课程教学目标确定得多么

具体明确, 能力训练项目选取得如何好, 职业训练素材选择得多么充分新颖, 如果教学过程控制得不好, 我们的课程教学将会功败垂成。所以项目教学过程的控制是课程教学设计中的重中之重。教学过程控制设计得好, 则职业能力训练有条不紊、环环相扣;设计不好, 则会忙乱无序, 教学无法进行, 更谈不上教学目标的实现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地设计训练项目, 具体内容包括训练项目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分几个步骤进行,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怎样融合, 项目训练各个环节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及训练组织形式。项目教学过程一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控制: (1) 项目训练步骤。一般可以分为以下步骤:第一步是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即明确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第二步是下达工作任务, 教师出示实例并示范;第三步是教师对学生所制定的计划进行指导, 提出必要的建议, 帮助学生完成计划, 最后由教师审定实施计划;第四步是在学生实施过程中教师提出指导原则和学生一起讨论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五步是教师提供检验标准, 让学生自行检测;第六步是课堂总结, 教师综合归纳操作要领和知识要点, 形成体系, 并进行课堂项目考核。与此相对应, 学生学习的过程第一步是搜集信息 (如图纸、数据等) , 第二步是根据下达的任务制定计划;第三步根据已审定的计划, 做出行动决策, 做好实施准备 (如小组分工、工作图纸、工量具、设备等) ;第四步实施行动;第五步对完成的结果进行检测;第六步进行评价 (包括小组评价、小组互评) 。 (2) 训练方法和手段。要求方式灵活、形式多样、能调动学生兴趣。项目教学过程控制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并要注意行为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

总之, 在高职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我们应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突出能力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 并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评价,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

摘要:课程教学改革是目前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文章对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阐述了高职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以及高职教育应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教学设计。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能力,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动向[J].职业技术与教育, 2005.

有效课程设计 篇10

关键词:课堂提问;重要性;有效性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216-02

随着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不断地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所有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的探究活动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设计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驱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又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扎实地搞好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设计问题,我对初中年级教师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效提问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浅显琐碎问题过多,没有方向性;二是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三是提出的问题不科学,或太浅或太难,或可有或可无,无层次无坡度;四是候答时间过短,学生无法充分思维;五是教师评价枯燥,给予学生的反馈缺乏针对性。

可见,能否有效地设计问题,直接影响到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也关系到课改的成败。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我们知道,好的课堂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教育功能。那么如何来提高我们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注重问题的启发性,提高教学有效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好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助燃剂”。 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这就要求教师把教材中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与冲突作为问题设计的突破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注重问题的层次性,提高教学有效性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也要面向全体学生。只有所提出的问题具有层次性,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参与思考和探索,才能因材施教,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关键点有三:一是关心一些学业失败者;二是鼓励那些尝试回答者;三是重视学业突出者,因为他们对课堂教学进程很有帮助。这样的话就可以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要特别注意课堂上的层次提问,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自身的闪光点。

三、注重问题的指向性,提高教学有效性

课堂提问的指向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指向性明确的提问。如有一位老师引导学生这样解答一道题:学校把360本科技书分别放在上、中、下的书架上,上层的1/4等于中层的1/5,等于下层的1/6,求下层书架上放多少本书?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都在苦思冥想,这时老师点拨提问:“这三层书架中每层的书各有多少份?每一份的本数是都相等吗?为什么?这三层共有多少份?”经这样一问,学生思路顿开:上层有4份,中层有5份,下层有6份,所以一共有15份。下层占科技书总本书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这道难题就这样被解决了。可见教师的这一问正是问在了知识的关键处,指向十分清楚、明确,既疏导了学生思维的障碍,解决了疑难,有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优化问题的梯度性,提高教学有效性

问题的设计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根据“跳一跳,摘桃子”的教学原理,使问题设计由易到难,逐步加深,层层递进。优化问题的梯度性,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中接受知识。

在问题链的设计中要控制好子问题之间的梯度。子问题间梯度太大,学生思维就会受阻,跨不过去;梯度太小,则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太小,限制学生的思维。

五、注重问题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有效性

围绕教学中心、重点难点而精心设计几个提问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谁都无法预测在师生双边交流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哪些事情,一旦问题出现,就必须要求老师灵活地处理这动态生成的教学活资源,当场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有错误是正常的,教师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的回答,并加以利用,使之成为新的数学资源,让教师灵活地把握课堂,随之生成新的问题。

六、注重问题的探究性,提高教学有效性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新课程实施中,自主学习作为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在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上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探究性,即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探究的价值。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具有探究的价值呢?一是从问题的提出层面上看,所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开启学生的心智,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二是从问题的解决层面看,学生要能应用已有知识和条件,通过充分的思考和实验,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地解决问题,且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辩论,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才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提升思维水平。

七、注重问题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有效性

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心强。设计问题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不要故意用偏、难、怪的题目使他们感到难堪。优化课堂问题首先教师要从生活、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让学生有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受,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

八、注重问题的评价性,提高教学有效性

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评价几乎成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在评价时应带着浓浓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如答对了,我们可以激励:“你真行!”“你的想法和老师想的一样!”如果答错了,我们可以鼓励:“没关系,你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答得很有创意,我们更可以大家表扬:“真棒!!”“比老师还厉害!”切不可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表示,让学生认为回答与否都一样的感觉,大大降低了老师提问的收效。

有效课程设计 篇11

液压传动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主干课程《液压传动》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 可以提高学生独立选用和设计液压技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提高液压传动的使用设计水平及技术创新能力[1]。制订一个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不仅可以公正、真实评定学生的成绩, 而且对促进和提高液压传动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液压传动》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实施了有效值分析评价法评价体系,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建立液压传动课程设计质量评价体系

1.1 建立液压传动课程设计评价目标系统

依据机械类课程设计质量的有效值分析法评价体系[2], 针对液压传动课程设计实际情况, 建立评价目标系统。

总目标:Z-液压传动课程设计质量;

第一级分目标:Z1-说明书质量, Z2-图纸质量, Z3-答辩质量, Z4-平时成绩, Z15-袋;

第二级分目标:

Z11-完整性, Z12-页数, Z13-内容, Z14-规范化;

Z21-正确合理性, Z22-规范;

Z31-自述, Z32-回答问题正确率;

Z41-出勤率, Z42-答疑, Z43-进度;

第三级分目标:

Z111-封面, Z112-目录, Z113-致谢, Z114-参考文献;

Z131-计算正确, Z132-内容完整, Z133-步骤完整;

Z221-图幅, Z222-布图, Z223-标准件与规定画法, Z224-标题栏;

Z311-清晰程度, Z312-完整性。

第四级分目标:

Z1141-格式, Z1142-数量, Z1143-符合实际。

1.2 分配评价目标的加权系数

第一级分目标加权系数分配:

第二级分目标加权系数分配:

第三级分目标加权系数分配:

第四级分目标加权系数分配:

分配完各个目标的加权系数之后, 再计算出各级分目标相对总目标的加权系数, 将最末一级分目标的加权系数列于表1。

1.3 特性量的分数评定

由目标树可知要对23个最后一级的评价目标按10分制进行分数评定。这是与实践结合最为关键环节, 对评价目标, 应根据不同课程的课程设计、不同专业课程设计要求的不同及不同的对象详细制订出符合实际、能确保课程设计达到一定水平的特性量, 同时又尽可能地量化, 使评价更加客观。

1.4 修改完善评价制度

在原有的课程设计评价制度基础之上, 根据上述的评价目标、特性量的分数赋值的规定, 修改完善评价制度, 以满足学生在课程设计进行过程中有目标可循, 指导教师在评价时有据可依。其中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点修改和完善: (1) 修订了液压课程设计指导书; (2) 签到表包括日期、签名和签到时间; (3) 答辩题目分成5组, 每组3道题, 学生自己任选一组题。并结合设计图纸随机问两个问题。

2 评定学生课程设计成绩

运用已建立的液压传动课程设计质量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评价。如学生1的液压传动课程设计的评价见表2。

由表2计算出学生1的总价值。将各个评价目标的加权价值代入式 (10.2) [3]计算得

本次课程设计为每一组5名学生, 按照上述方法把其他4名学生 (j=2, 3, 4, 5) 的总价值全部计算出来。它们分别是:GWg2=8.276、GWg2=7.826、GWg2=7.776、GWg2=6.237。

然后按着成绩构成的百分比要求, 从整个学生的总价值中由高到低地评定出成绩分别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

3 结束语

运用机械类课程设计质量有效值分析法评价体系来评价液压传动课程设计质量, 不仅可以做到更加科学、公正、全面地评定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 而且能够促使师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程设计中, 从而全面提升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将机械类课程设计质量的有效值分析法评价体系运用到液压传动课程设计实践中, 对课程设计质量进行评价, 初步形成了液压传动课程设计质量有效值分析法评价体系,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液压传动,课程设计,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利平.液压传动设计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2]王跃辉, 胡晓平, 李彩花.课程设计质量的有效值分析法评价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 2012 (12) :26-27.

上一篇:饲养要求下一篇:张仲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