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有效性

2024-09-30

课程教学有效性(共8篇)

课程教学有效性 篇1

浅谈小学地方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延吉市朝阳川镇太阳学校 颜范平

地方课程是一门在素质教育为背景的课改大潮中应运而生的崭新学科。它着眼于中小学生了解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域文化特质等内容,“为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丰厚的本土精神资源”。我认为学习地方课程,不能浅尝辄止,而应重在深入了解,更应通过地方课程的学习,旨在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地方课程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它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的课程。因而,它的教学有它的特殊性。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地方课程教学的实效?

一、课程资源构建的开放性

地方课程就是对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以我觉得既然是地方课程,就一定要利用好地方资源,不能纸上谈兵,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实践活动,应该让学生去网上、书店、图书馆搜集资料,还可以去参观、调查和访问。课标也曾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要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开放,应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在与父母、亲友的交流中,在搜寻相关书籍资料中,在探寻社会热点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从而拓展课程的范围。”

所以我想,作为一名地方课程教师,我们更应该用心地去实践课标精神。首要秘诀就是让学生在课前真正地“动”起来,充分体现课程资源构建的开放性。比如,布置孩子们去看看延吉区域图、去逛市区,找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大街或小巷,查找有关它的名字的来历。或许,我们会觉得这没什么特别,不过是一个常规的做法。其实不然,通过这样有针对性地查找,孩子们有备而来了,自然底气就足了,一上起课来,各个胸有成竹。特别是后面教学“抽奖游览,猜猜与历史人物有关的地名”这个环节,如果单单由老师介绍名人,再引出那地名,势必显得很枯燥,我就颇有创意地以抽奖的方式慢慢地呈现教学内容,让多名学生把握机会汇报展示自己的“丰收果子”,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了学生。

因此,像这样通过实地调查、搜集资料、请教他人等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对延吉地名有了新的、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也有了切身的体验。不仅推动“学”,也有利于“教”。“课前活动”是反馈学情的一个窗口,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起点,优化教学过程,大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活动载体设计的趣味性

(一)教学方式手段实施中的趣味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趣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而且参与学习的过程可以加深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使其印象深刻。学生只有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到这一学习活动之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不正道出了教学中激发兴趣的重要性吗?

在执教《地方趣闻》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张老师就带你们去旅游,到底去什么地方呢?为了给大家一个惊喜,先不告诉你们。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小博士给大家当导游。(课件出示小博士像)

2、小导游在出发前想送给大家一个见面礼。

课件出示:“巍巍耸立的白云峰、波光粼粼的天池、咆哮奔泻的长白瀑布、星罗棋布的温泉群、亭亭玉立的美人松争奇斗艳;”请你猜一个地名。(延吉)师:对,这就是咱家乡的延吉,你们知道这名字是怎么来的吗?

3、这可难住大家,那就让咱们来问一问小导游吧!出示课件:小导游的录音

(延吉市土名烟集岗,又名南岗。“延吉”地名的起源说法不一。明为瑚叶吉朗等卫地,“叶吉”音转为延吉;清代叫南岗(南荒二字的音转),又名延吉,“延吉”满语山羊之意;又说在开发初年,此地常常烟气冈冈,雾气笼罩,故称烟集岗,延吉即烟集的音转;延吉乃吉林的延长之意等。清后期又称局子街,即官衙所在地之意。在民国时期,通常叫局子街,也叫延吉。延边有"六多: 一是山多、林多、水多、矿多、旅游景点多、特产品多。长白山的美自然是众人皆知,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一赏长白山天池的美景,这也是要看缘分呢。)(1)同学们,听了小导游的介绍,你觉得“延吉”这个地名取得怎么样?(生:“延吉”这两个字取得好。)(2)教师揭示课题《美丽的家乡延边》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恰当的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具体的情境中,自觉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蹲下来看孩子”,试着以儿童的眼光看问题,以一颗童心接近孩子,找准教学的起点,在全面深入研究学生和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设计富有情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我就创设了旅游这样的情境,以最快的速度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紧紧抓住孩子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问题的设计,吊起孩子们的“胃口”,激发其探究的欲望。同时又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以播放小导游的录音向孩子们介绍延吉这个名字的由来,并揭示它的用意。用如此有滋有味的活动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以至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现代教学设施应用中的“趣味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报刊杂志、计算机已经入普通百姓家,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现实社会是一个网络化时代、信息化社会,教师可以到网上收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题材,来充实、丰富课本内容,这是活用教材的新路子。

对在当前的教学中,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无疑,对我们的地方课程教学改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手段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它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要注重实效。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追求使用多媒体课件,应做到适度适量,从而在课堂上将“有效”进行到底!

三、课后教学延伸的实践性

在我看来,学习最基本的目的无非只有一个字——“用”。两者关系很简单,即学以致用——学习正是为了能在生活中使用学到的知识。让地方课程与生活课程在课后增加实践活动,才能进一步在课程实施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才能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拓展到课堂之外。

比如,学了《有意义的压岁钱》后,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到同学中去调查压岁钱的使用情况,或者做个小小宣传员:合理安排使用压岁钱的知识,又或者落实行动——这个星期我不要零花钱,帮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用到生活中去,这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强化有计划、正确地安排压岁钱,形成初步理财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而使课堂与学生真实的生活建立起一种有机的内在联系,激励学生不断地追求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这样的课后延伸既具实践 性,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

又比如,我们生活在延吉,但关于延吉的许多地名的来历并不熟悉,于是我执教《地名趣闻》时就把延吉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引入课堂,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课后,还布置学生进一步开展活动,了解周边地区“趣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地方课程这门新的课程,无疑给了学生和我们这种发现的空间。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情感历程对学生的成长无疑是极为有益的。实践给了我们一双明亮的眼睛,学生用他去发现生活世界的美,我们用它去发现学生中蕴藏的美。

总之,提高地方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我们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让我们活用教材,关注学生,使地方课程教学真正做到有效!

课程教学有效性 篇2

一、增强师资素养, 提高教学技能

要把制图课讲得生动形象, 把抽象的理论变成直观, 让枯燥变得有趣, 除了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外, 还须具有机械类专业的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 如教师必须具备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零件与机械原理等, 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企业生产的实践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该门课程。同时教师还不断充实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和相关的技能, 具备必须当代机械制造业最先进的知识和技能, 还必须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多种计算机绘图软件, 以便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绘图的训练和指导, 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和绘图技巧。

二、改革教学内容, 明晰课程设置

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我国社会培养大量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这就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创建, 变革教学内容。针对“实用为主, 必须和够用为度”复种原则, 须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与调整, 对基本理论优化组合, 补充企业需要的、对技能培养有用的知识。《机械制图》主要包括投影理论、组合体、零件图、装配图和计算机绘图几方面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 以掌握概念, 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教学重点。如现在采用计算机绘图, 对字体、比例、标题栏、图线以及图纸幅面等标准可以不作要求, 常用的等分线段等几何图形的画法已无多大用处, 可以删掉;轴测投影无足轻重, 可作简单的介绍。学生必须掌握投影作图的原理与方法, 点、线、面的投影和特殊位置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 基本体三视图及表面上找点等是《机械制图》的基础, 这些内容一环扣一环, 应系统讲解, 全面掌握。学生对机件的表达方法及国标中的相应规定必须熟悉, 徒手绘制草图的训练必须加强, 只有正确绘制出零部件的草图, 才能顺利地在计算机上完成零、部件的工作图。同时, 形体分析法、线面分析法作为主线贯穿课程始终, 加强组合体读图与画图、机件表达方法、机械图等内容, 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绘图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占有突出位置, 应把画法几何、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等内容有机地融合。这样, 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易理解, 掌握更牢, 学生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既能手工制图、又能计算机绘图。

三、运用多媒体, 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篇3

关键词 课程资源 教学有效性 英语教学

狭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在小学英语课改中,活动化的教学理论已被广大教师认可,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再生新的课程资源,转变了传统课程资源结构的单一性。传统的教学观使很多教师常常以本为本,忘却了创新和深化现有的课程资源;常常遵循自己设计的教学预案,而忽视学生课上、课外活动而再生出的课程资源(以下简称“再生资源”)。

所谓教学有效性,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无效的教指的是阻碍学生学的教,它也有两种表现:其一是显型的,教师不得要领、冷漠无情、枯燥乏味的教,使学生的学大倒胃口,从而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其二是隐型的,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课本知识,这种教剥夺了学生学(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发展,阻碍学生学的所谓教是糟糕透顶的误人子弟。 那么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首先要关注课程资源,以下是几点教学感想。

一、研读教材,发掘现有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视教科书为圣旨,然而有些教材的编排很难与学生的生活相适应,更提不上能让学生将教材中的语言项目灵活运用了,因此课程资源变得有限而狭窄。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要研读教材,将有限的课程资源延伸。

(一)重组教材,活化现有的课程资源。

在教材编排中,难免存在着与生活环境相距甚远的问题,老师无法创设良好的情景进行教学。或者即使按教材来组织教学,学生也很难理解,更难灵活运用。要知道教学的意义并不是理解课本,而是以此为载体学习语言项目,当这样的载体不那么容易被学生理解时,那么教师就应该深入思考重新组织教材,真正活化这一课程资源。如小学牛津英语4A Unit6中,教材以化妆舞会为题材而编排,但这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课堂创设情境困难。于是我先将本单元的重点分别就单数、复数为主,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随后再渗透外国的文化和风俗。第一课时中我以free talk 引出单词big , small, long, short,用自编的儿歌加上夸张而形象的动作巩固;用游戏touch and guess 引出新单词,复习旧单词;又用太长、太短、太小、太大等直观的衣物引导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来形容衣物;由too small 引出try this one on ,进而再由学生刚才递给的衣物自然引出whose…is this?师生一直处在活跃而自然的交流中,语言项目用得恰如其分,学生兴趣盎然。可见教师有意重组教材,活化了课程资源,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二)拓展教材,延伸有限的课程资源。

既用发展的观点看教材。老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可以激起学生火花的关键点。如4B Unit3 中,教材中只强调了询问对方What i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然而仅将它作为课程资源太有限了,于是我点拨学生学会询问所有人的姓名和年龄。学生举一反三,思维一发不可收拾。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96-1934)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即我国传统教学中 “跳一跳、摘果子”的优秀经验,实践证明,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 教师给他们一个跳板,他们便能摘到树上的苹果。教师学会拓展教材,延伸有限的课程资源,从而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二、关注课堂,捕捉再生资源,提高学生主动性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更加突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进展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客观存在,必然导致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计划的限制。有这样一则案例:一位老师教学句型It’s Yang Ling’s.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有错误”,这句话中有两个’s,应该去掉一个。教师没有直接回答,随即出示了句子:Is it Helen’s pen?。有学生说:这里的Helen’s与Yang Ling’s 中的’s是一样的。又有学生马上说It’s 中的’s是is的缩写。老师表扬“记性不错”,又有学生开始研究第二个,通过翻译句子,学生知道了这个’s有“的”的含义。问题被同学们解决了,教师做了很好的引导。这位老师关注了课堂,捕捉并有效利用了这一资源,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放眼生活,创新再生资源,倡导体验与参与

教师除了要关注课堂,也要有意放眼生活,在学生的实践生活中,创新再生资源。就拿课后作业来说,以往,抄抄、写写、做试卷是常见作业形式。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低年级语文中有画画、涂涂的作业。英语作业为什么不模仿一下呢?于是在三年级教学了颜色、水果和动物后,便布置了学生画画、涂涂、写写的作业,学生兴致高涨。又一次突发奇想,我布置学生录音自己朗读的作业,不料学生竟然完成的意外出色,当他们听到自己的朗读在全班同学面前得到展示时是那样自豪。之后英语作业我便改变了以往统一的模式,由学生自己设计作业方式。有的学生为英语单词编儿歌,有的学生为英语对话配插图,也有学生用写作展现自己的所学,等等。放眼学生生活,倡导自主体验与参与,有效创新了再生资源。

在庞大的课程资源整体中,无论是素材、条件,还是校内外的资源,只要我们注重再生课程资源,英语教学不但会更生动,学生也会更乐学,教学效率自然提高。

有效教学课程方案 篇4

为进一步贯彻育人为本的理念,切实推进德育课程建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实施校本德育课程,旨在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突出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点,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教育序列,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资源保障

(一)人力资源

1、学生资源:七年级少先队、八、九年级共青团;

2、教师资源: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科教师;

3、社会资源:社区、家长委员会、家长。

(二)物力资源

学校在此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将根据课程设置需要提供《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古诗词、诸子百言》、《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让我们学会感恩》等新课标课外阅读经典丛书、教育影像资料等,并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推荐活动教育基地,以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

三、课程实施

1、实施对象:一至九年级全体学生

2、实施内容:

七年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古诗词、诸子百言

八年级: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七至九年级:感恩教育

3、实施要求:

(1)活动经过学科课程德育、德育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行为规范教育、社会环境育人等五个平台进行实施。

(2)学校成立此课程实施的项目组,协调各学科的整合、家长的参与和社会的资源的利用。

(3)各教研组长负责学科的整合和参与,并制定出相应的课程计划。

(4)各年级组长负责本年级段德育课程的推进,并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计划。

(5)团总支、少先队大队部负责团队的实践体验活动,并制定活动计划。

(6)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学生投入各项活动,协调各学科之间的活动,充分利用晨会课、午会课(周三、周五)进行专题教育,并将此课程纳入班级工作计划。

4、实施途径:

课程教学有效性 篇5

五常二中关艳华 利用课程资源,提高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

五常二中关艳华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构建高效课堂已经成为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益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我仅从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方面谈点思考,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堂实施的一种文本型资源,而且教材是可以超越、选择和变更的。一是能够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善于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利用教材“教”,而不是 “教”教材,二是利用和开发多种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多方条件、多维时空和多种途径。

一、用教材“教”要求教师首先要用好教科书,合理重组教材内容,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为调动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即合理的重组教材内容,合理的整合课程资源,突出探究的知识体系预留了很大的空间。“尽信书不如无书”西方国家在教育学生时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鸡蛋里挑骨头”,允许学生找茬儿,“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将教材奉为 “圣经”,对教材上的知识不折不扣“全盘接受”,不能越雷池半步。长此以往,个性被湮灭了,创造力被抹杀了,学生变得只会求同而不会求异,只会随大流人云亦云。有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激发学生的首创精神,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向教材 “说不是”,而不要一味的迷信教材,被教材羁绊。

高中生活与政治教材在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时,只是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材只是说明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什么,并没有有效展开设置一些可探究性强的问题或材料。这就把本来具有开放性、发散性的问题单一化、教条化,限制了学生各个鲜活个体的多种思维,更谈不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学生不仅想知道党的性质宗旨是什么,更想知道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的党员干 部有那么多人腐败、贪污公款、住洋房、开豪车、打官腔、包二奶、对老百姓趾高气扬。学生感觉教材讲的道理与实际不相符合。还想弄清楚怎样才能有效治理这些党员干部的违法乱纪行为,践行党的性质和宗旨,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中国共产党良好的形象。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能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思维,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形成学生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全面科学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知识点设置了可探究性强的问题,即(1)是什么?(2)为什么?(3)怎样践行党的性质和宗旨(4)如何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个别党员干部的违法乱纪行为和官僚作风?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让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在某些少数党员干部中确实存在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但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否认和回避这一问题,而是采取严厉措施惩治腐败现象,加强并改进党的建设,以使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中国共产党能承认错误、正视错误并改正错误,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表现。)这样既端正了学生的态度,解除了学生的疑惑,又升华了学生对的中国共产党热爱,解决了学生认识中存在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启发了学生的心智,锻炼了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利用经典文化资源教学,提高政治课教学有效性。

经典文化本身是先哲们人生的感悟记录,又经过历史的积淀提炼而成。所以,经典文化是人生感悟的浓缩,是人生经验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品读经典,利用经典文化资源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遵循“常规常道”,而且还能有效地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教学质量。

中学语文文本中有许多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哲学智慧,甚至本身也是哲学著作,如《论生活》雪莱,《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哲学开始于仰望苍穹》周国平等等,如何使学生对哲学概念理解更接近其本源?这里可以把作家赵鑫珊的《什么是哲学》。作者从文学的角度给哲学一个非常形象的定义:哲学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这个定义给人一股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使 3 学生感到哲学并不是远离现实,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中学语文文本中还收录了诸子百家、先秦散文在内的许多经典作品。其中不少作品闪烁着中国本土哲学智慧。古代先哲们妙语连篇,让我们仿佛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原来哲学并非只有古希腊才有,中国古代也早已有之,而且许多思想与古代西方不谋而合。哲学课上原来不理解或不甚理解的哲学道理,通过重温经典,借用中国本土语言表达,学生可以更轻便的吸取到人生智慧和力量。例如,我用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居安思危”讲矛盾同一性;我引用“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来说明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我带领学生诵读席慕容的“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来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诵读“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来证明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在讲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时,我用在冷雨敲窗之时倍感寄人篱下的凄凉,便觉“秋风秋不尽,风雨助凄凉”的林黛玉,还有众人悲秋,他却从排云而上的白鹤中品出了诗情,欢歌“秋日胜春潮”的心胸开阔的刘禹锡,通过两者不同境遇的比较,得出结论“个人的经验、地位、兴趣和情绪等不同,会使人们之间的反应表现出差异”。

借助于简洁精辟的成语、俗语与名人名言来营造理性诗意的课堂。成语、俗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使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它以言简意赅、琅琅上口为鲜明特点,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又因富含哲理而为哲学教学提供一座有一座教学平台。比如,在讲联系的条件性时,我引用成语 “淮南为桔,淮北为枳”;讲联系的多样性时,体现间接联系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关键部分对整体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的成语“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体现必然联系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用“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生质变。此外,教学中应用一些精炼优美、蕴含智慧、发人深省的名言名句来阐明哲学概念和原理,既能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哲学前言教学中就引入了许多这样的案例来使学生初步了解哲学这门“爱智慧”的学问,辩证法大师黑格尔的“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告诉学生哲学 4 的反思是深沉的、甘于寂寞的;从帕斯卡尔的“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告诉学生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因其草木,所以孱弱,而唯有思考,令其强大。用苏格拉底和美诺讨论什么是“美德”。来告诉学生哲学反映的是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三、巧妙利用“错误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实践中我们都知道,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课堂上的学生由于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特定教学内容的理解往往大相径庭,有时甚至错误百出。珍视学生的错误,用资源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的 “美丽”错误,挖掘并运用好这些 “错误资源”,将使原本单调的课堂变得活泼有趣,原本尴尬的课堂变得灵动多彩,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果。

我在教学中有意地让学生暴露 “展示”错误,并加以因势利导,即突破教学难点,也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从而增强课堂教学互动,大大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例如,我在讲“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时,请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其中一个学生说:“在我们学校,大多数老师和学生都是黑头发,这就是矛盾普遍性,而少数染发的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另一位学生说:“我们整个学校就是矛盾的普遍性,而我们的班级就是矛盾的特殊性。”显然这两位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哲学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内涵。一个是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理解为多数和少数的关系,一位是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理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我抓住这一契机,发动全班学生对这两个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述,进而归纳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我在教学中还利用错误资源,挖掘潜在价值,让学生在求异中发展。学生获取知识,本来就是在不断地探索中那个前进的,由于学生思维方法、知识构成、生活阅历不同,学生的创新求异难免伴随着错误。用哲学家罗素的话说,学生不同的观点只是一种 “智慧的分歧”。因此,课堂上千万不能扼杀学生的“错”,要善于倾听捕捉,敏锐辨识错误原因,激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我在讲适度消费时,安排学生阅读书中“两位老太太的对话”,然后思考“你觉得谁活得比较舒坦?为什么?” 绝大多数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比较认同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观念。当学生都不在发言的时候,我问了一句:还有没有其他观点呢? 5 这是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从网上看到一位网友认为,这位美国老太太忽悠了一代中国人”,美国的次级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大批银行倒闭,借钱消费是提前透支消费,根本不是适度消费。我及时点拨所谓适度消费指既不超前也不滞后,只要是不超出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收入稳定且对未来有较乐观的预期,贷款消费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这样学生全面理解了这一知识点,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开启智慧之门,在增知益智中获取有益的思维品质,同时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利用丰富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源其中不乏大量对政治课教学有价值的视频资料,而且相当一部分即时性强,紧扣时代脉搏,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同时又能以事实为依据,有极强的说服力;生动形象,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作精良,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们的有效开发必将对提高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喜欢中央电视台的视频资源,它为我们提供的资料紧扣时代脉搏,最具权威性;多角度展现实践的发生发展;视频资料数量大,涵盖的范围广。我在讲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国际社会与外交政策”时,就大量的使用了央视的几个热点节目的视频资源,例如,《大国崛起》《跨国风云》《高端访问》《今日观察》等,针对其中同学们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利比亚问题、中东问题、叙利亚问题、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之争等引入课堂,此外我还利用以下视频资源《新闻会客厅》《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每周质量报告》《消费主张》,结合教学内容和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设计。重视学生对生活现象、社会问题的理解,关注学生成长中形成的困惑和矛盾,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来由,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质疑,增进了解,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提高教学实效。

五、让学生资源滋润课堂。

学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学生的经验、行为规范、学习习惯、问题与错误、个体差异、群体特征等方面,它是课堂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资源,也是教师亟待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不少为学生接受和喜爱的文学作品中有充满哲理的句子,这 6 些句子读来琅琅上口,又便于记忆,其中有不少句子因为扣人心弦而深受学生喜爱,成为学生茶余饭后调侃闲谈的话题。抓住这一学生资源,让学生在文学氛围中接受哲学知识的熏陶。例如,在讲“内因、外因与事物发展关系时”,我和他们讨论一个在学生中间广为流传的话题“叶子的离开,是因为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学生发言踊跃,其中不乏精彩发言。有人说“叶子的离开是因为风的追求,也是树的不挽留!”有人说“叶子的离开并不是因为风的追求,也不是树的不挽留!春天的新叶,狂风是吹不走的,而秋天的残叶,随几缕秋风飘走,又怎能埋怨树的不挽留。准确的说是叶子自己知道时候到了,该动身了!”在他们浪漫的描述中我们得出结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外因是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的外部条件。”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讲、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学生不再是课堂的旁观者和局外人,学生自然乐在其中,教学目标也得到有效的实施。

课程教学有效性 篇6

一、立足已有运算能力, 激活运算思维

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经验, 计算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运算能力, 激活运算思维。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并不高, 对学过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 并且不容易把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所以, 教师在课始应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或方法, 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因此在课始, 笔者创设情境, 以小黄人圆圆的身体就像数字0引入, 揭示本课将继续探索乘法中0的秘密。以小黄人想考考小朋友的形式复习两类口算:

1.0乘任何数。

师:为什么都等于0? (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2.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师:你是如何快速计算2×40、2×400的?

纯粹的计算教学让学生索然无味, 创设有趣的情境则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 提高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情境计算的过程中明确一位数和整十、整百数相乘时, 可以用一位数和0前面的数相乘, 再在积的末尾添0。并且笔者结合学生的回答, 带领学生回顾算理:2×40表示2乘4个十, 得8个十是80;2×400表示2乘4个百, 得8个百是800。这就为新课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奠定了算理基础。

二、利用口算能力, 体会算理过程

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 不懂得算理, 光靠机械操练, 其迁移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 更谈不上灵活应用。而口算是人们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不借助于任何工具仅依靠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 并直接能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

本课中出示例题, 学生列出算式后, 笔者并不急着讲解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竖式计算, 而是提问:4乘120等于多少呢?你能想到什么方法来计算?口算的和同桌说一说;笔算的, 在2号本试一试。学生计算后交流: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交流了两种口算方法:

算法1:4×100=400, 4×20=80, 400+80=480

算法2:4×12=48, 4×120=480

口算是一种在学习和实际中用途很广的计算方法。在这里利用口算可以较快地算出得数。同时口算也是笔算、估算和其他计算方法的基础。笔者有效利用4×12=48、4×120=480的口算资源, 分析解释算理, 4×12表示4乘12个一, 得48个一;12后面加一个0, 表示12个十, 4×120就表示4乘12个十, 得48个十, 是480。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 并促进会学, 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通过口算的思考, 成功体会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算理思维。

三、比较多种算法, 实现算法最优化

在多样化的算法中, 部分学生的思维是凌乱无序的, 此时, 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 使其在比较和分析的过程中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 领悟不同方法的算理, 分析不同方法的优劣, 做出合理的评价, 从而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简捷的、有利于后续学习的最优方法, 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提高。

当学生说出两种口算方法后, 笔者继续提问:有用竖式计算的吗?学生也说到了两种竖式计算的方法:

学生都知道相同数位对齐, 大多数学生能想到第一种竖式计算方法。当学生呈现上面第二种笔算方法时, 笔者继续追问:为什么可以把4和0前面的2对齐呢?让学生体会4乘0仍得0, 可以省去这一步, 直接计算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虽然该学生已经体会到这种计算更简便, 但大部分学生还未体会到这种竖式计算的合理性与简便性。因此笔者请学生结合前面的口算, 让学生再次明确4×120可以看成4乘12个十, 得48个十, 是480。计算时可以先算4×12, 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接着请学生继续比较上面两种笔算方法, 哪种更简便?此时学生都能体会到第二种算法更简便。从而实现了算法的最优化。

四、主动参与计算, 练习简便算法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 直观手段和实际操作活动有利于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所以应加强直观, 重视操作、演示,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本课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既是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延伸, 更是今后学习“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重要基础。例题的学习让学生已经知道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最优化算法, 但一二年级的学习中, 学生对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已经根深蒂固, 在计算中如何帮助学生顺利避免该负迁移作用?笔者设计了两个环节———

1.推箱子的游戏:出示四个未简便列出的竖式, 小黄人请我们来玩推箱子游戏。你能把一位数推到合适的位置吗?

分别请四个学生上台操作, 其他学生观察。

提问:为什么要把一位数向前推, 与0前面的数对齐?

2.只列竖式, 不计算。

出示4个横式, 你能将它们改写成简便的竖式吗?只列出竖式, 不计算。

本课中学生对于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正确并不是很难, 困难在于:简便地列出竖式, 合适地放置一位数的位置。学生在操作与观察的过程中主动参与了知识的发展过程, 将一位数推到与0前面的数对齐的位置;在自己动手写出简便竖式的过程中, 再次感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竖式算法。

浅析大学体育课程的有效性教学 篇7

【关键词】大学体育 课程教学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070

体育是大学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引导和督促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另一方面,则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在运动中了解进行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法,从而使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理念。

在大学阶段,由于教育群体所具有的特殊性,大学体育课程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群体对于参加体育课程以及进行体育运动的态度,了解学生的课程学习需要,从而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适当的改革和建设,切实提升学生的课程参与程度,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所面临的学习内容更为复杂,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对于课程的要求也比较高,尤其是对于体育课程而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单一的运动的形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生的课程参与程度较低,学习质量较差,影响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如何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和改革,改进教学质量,提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调整和扭转教师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以及学生的学科认知,加深教师和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课程虽然是各个教育阶段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但是在教学的重视程度以及课程数量的设置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学生在进行该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时,大多也是抱着一种放松或者游戏的心态来进行学习。这就导致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时,教学积极性受到一定的挫败和消耗,在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方面,教师也随之产生了一种消极的教学态度。这种教学情绪和学习心理对于该阶段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课程学习,也产生的很大程度上的辐射和延续,这就导致教师在进行大学体育课程的课程教学时,对于体育课程的认知不够深入,习惯于以传统的教学理念来对体育课程进行理解和定义,认为体育课程只不过就是对于学生的紧张的学习心理的一种放松和消遣,教师也习惯于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忽略了大学体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担负的教学使命和责任,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和有效性的提升。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深刻认识到体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引导和督促学生进行有效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磨炼学生的意志等所具有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体育课程不再是他们所认为的无关紧要的游戏和消遣,而是对于自我运动能力的一种提升,是对意志力的一种锻造和培养,同时通过进行体育锻炼,还可以以一种合理有效的渠道,排解自身心理上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对于调节情绪,保障心理健康,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等,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应该及时调整和改善自身以及学生们对于体育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课程参与程度,从而更好的进行大学体育课程的有效性教学。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上,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精化课程设置,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传统的体育课程中,跑步和传统的球类训练几乎构成了体育课程教学的全部内容,这种单调的运动形式不仅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还会因为高强度的运动形式和教师的强制性教学,而使学生产生厌倦排斥的学习心理,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课程学习时,产生一种疲惫焦躁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影响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在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时,教师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群体和小学生、中学生群体不同,他们本身所接触到的体育运动种类和项目较多,对于体育课程教育内容和运动项目的要求也较高。

针对这种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学习需要,体现出大学体育教学的个性化教学特征,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使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跑步和传统的球类训练方面,而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将更多的体育项目引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例如网球、交谊舞、健美操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能够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自主的进行选择,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课程参与热情,同时还会使学生在运动中找到乐趣,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项目,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运动理念,树立积极运动和终身运动的健康运动理念。

另外,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于体育精神的讲解和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从而使学生能够对体育运动和体育课程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对于大学体育课程而言,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而且还要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学生体育认知和体育素养,使学生把握体育精神的内核,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在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时,教师应该将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知识穿插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体育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在课程中向学生播放相关的体育视频和体育比赛,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更加形象生动的课程氛围里学习体育知识,感受体育的魅力,进而提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参与体育锻炼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教学现状,及时的调整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改进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田世平.简论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01).

[2]蒋建忠.浅谈提高大学篮球教学有效性方法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4).

课程教学有效性 篇8

【摘 要】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在目前的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定位问题、观念问题、学情问题等等,都从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针对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结合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理论,分析归纳了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因素,论述了个人对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解,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本文所展开的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实质上就是要力图唤起教师重建课堂生活的热情,以实现由“传统课堂”到“有效课堂”的教学转型,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和生命价值不断升华的目的。【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信息技术教学存在两方面的共性问题。一是教师问题:主要表现为基本功不扎实、语言表达不规范、信息素养水平不高等,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降低,以致课堂教学失控。二是学生问题:学生的基础不均衡,对知识点掌握能力任务完成的差异性很大;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存在认识偏差,心思不在课堂,热衷于玩游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基于上述问题及成因,笔者结合自己日常教学工作对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精心准备,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我认为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教材的解读及教学目标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的成效。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好两备一确定。也就是备学生、备教材和确定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上出现有效性教学的良好局面。

1、备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知识的外部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基于自身原有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因为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一个班集体里学生的起点各不相同。因此,了解学生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将各阶段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因素考虑进去,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人。比如Excel排序及建立图表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力争让学生在原有的Excel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能从另一个高度学会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恰当地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挖掘出新的信息,给解决问题提供借鉴;重点是如何根据需要,将表格数据转化为相应的图表信息;难点是如何将Excel数据转换成图表。在备课时我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差异,可能会碰到学生会排序,但是排序后创建图表总是不正确的情况。所以,我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考虑到这一点,基础差的就让他完成排序,基础好的让他完成创建图表。这样,所有的学生如果都完成任务,都会有成就感,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2、备教材

教材是落实新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要上好一堂课,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钻研教材、准确地解读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钻研主要有4个步骤:“读”(阅读教材)、“查”(查询资料)、“研”(分析教材)、“定”(确定目标、重难点和关键)。有时教师不太重视,觉得中学教材自己完全可以驾驭,于是就可能忽略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

教师对教材解读准确到位,对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旧知识的迁移程度、新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都要了如指掌,吃透知识在各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教学工作开展起来教师才能胸有成竹,融会贯通教授相关知识技能,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3、确定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确定每一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目标要准确、具体,既不能随意拔高要求也不能任意降低标准,使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情况,确定一节课侧重于某一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提高教师素质,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不但是课堂教学的总设计者,而且还是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一言一行都将对教学产生巨大影响。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具有驾御课堂的教学能力和强烈的责任心,是教师能够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信息技术是一门日新月异发展很快的学习课目。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广阔的要求。上好这门课,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比以前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需要教师不断地关注、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问题。这种不断学习的压力和挑战是巨大的;另一方面选修课存在很大的弹性,更需要授课教师不断自我地学习、自我更新。

三、恰当的教学策略,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

1、组织上课进入状态

开始组织上课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教师不重视这一环节,随随便便地开始讲课,而不管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已进入安心、准备接受状态。师生问好本是用于组织全班同学进入上课的一个手段,但教师们往往很不情愿或没有认识其作用,流于形式。做好这一点的要点是眼神(环视、扫视)、表情(微笑、严肃)、语气(坚定、激昂)、语音(响亮、稳重)。细节注意事项和技巧很多,不能一一说明,以全体学生进入学习准备状态,纪律良好为判断依据。

2、设置情境引导探究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时,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要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要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作为创设情境的目标。

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图片合成教学中,笔者通过周正龙的老虎图片与原图对比,让学生领略图片合成的强大功能,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把两张原图合成老虎图片要通过哪些具体操作才能实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上述情境的设置,学生的求知欲被进一步激发,能够以较好的状态进行自主与探究。

3、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教学任务是知识与技能的载体。通过它可以有效组织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和合作意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重操作性的特点为教师设计教学任务提供了素材,也为教师实施任务驱动提供了依据。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是任务设计,以使其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任务设计还应体现教学重点、难点,并分解成具有一定联系、一定难度梯度的小任务,体现学生在任务中的分工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并引进评价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4、合理预设引导生成预设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备课。生成是指教学过程中有新资源生成,也有过程状态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缺一不可。只有预设,没有生成,课堂就成了教师的表演舞台,学生是观众;只有生成没有预设,让学生自导自演,会造成教学目标难以落实。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或回答不周到,或理解模糊,或没有深入挖掘。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拓展思路、调整方向、引导深化,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深层次思考,不断引发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四、合理评价,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推动

信息技术课程最大特点是操作性强,学生的许多操作可转换成成果或作品。例如,图像素材处理、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内容的任务操作,其结果完全能以作品形式进行存放。在下课前利用几分钟时间,通过网络教室平台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

评价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作品展示是教师进行评价的最佳平台。在学生展示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再让其他学生根据该生所发表的评论,谈谈自己的感受,发表不同的看法。遵循多元化、公平性、激励性原则,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成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出来。通过这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拓宽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往的渠道。

一节课结束,给予学生所完成任务及时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自主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并做及时的反思、总结,同时,也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在当前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己不仅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且更加注重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所以在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评价时,我们更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五、总结反思,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补充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要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还要进行教学反思活动,总结本节课的得与失,为以后更好的教学打下基础。在设计课堂小结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切忌走过场。不能按照“板书”单纯的复述一遍,要有目标性、针对性,应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突出重点,把所教知识浓缩提炼,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还应该及时提出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

2、不能包办代替。课堂小结时教师绝对不能泛泛而谈,而是要有必要的点拨,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归纳,将所学知识默化、内化,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这样,不但能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能看出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3、避免格式化。课堂小结不能有固定的模式或老生常谈,必须针对教学的不同内容和学生特点,选用恰当的形式和方法,充满情趣和创意地把知识升华。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的教师关心学习操作的结果,而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关注与引导;有的教师拼命追求学科技术与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该学科教学的内在规律,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造成学生机械学习与无趣学习,从而降低了教学效率。这些问题仍需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从而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成尚荣 《课程•教材•教法》 2004年第7期

[2] 郭思乐 《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 2006.6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 教育部 2000年.月 [4] 余文森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名师开讲》 2007.5 [5]姚春霞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上一篇:论行政合同纠纷的诉讼救济下一篇:《社会语言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