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手段

2024-10-16

课程教学手段(共12篇)

课程教学手段 篇1

一、课程的性质、内容与任务

本课程是冶金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学习《冶金传输原理》, 可以使学生掌握动量传输、热量传输和质量传输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研究分析方法, 具备分析、研究冶金过程中传输问题的能力。理解“三传”过程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区别, 能够应用该课程中的知识研究冶金过程中实际流体的传输问题, 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 为冶金工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专业技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冶金传输原理》课程主要包括动量传输、热量传输和质量传输三部分, 故称之为“三传”。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传输过程既有区别, 又有紧密的联系。课程内容中有大量的理论推导, 包括各种守恒方程式的推导, 如质量守恒定律下的连续性方程及动量守恒定律下的欧拉方程、N-S方程等。这些基本理论是在单独的相关部分中讲解的, 因此部分公式推导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 有时显得凌乱, 缺乏传输原理的系统性。除此之外, 学习该课程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 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 学习效率低。作为该课程的主讲教师, 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 对该课程的教学做出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尝试, 使学生在课程所规定的学时内, 能够较好地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冶金传输原理》是冶金工程专业最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该课程的最大特点是理论性非常强, 涉及冶金过程的流体动力学原理、衡算方程式的推导及各种流体流动状态下的“三传”现象。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 如果高等数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掌握得不扎实, 学习《冶金传输原理》就会感到有些吃力。针对上述情况, 应对《冶金传输原理》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方面的进一步改进。

1. 课堂教学方面的改进。

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的。课程的每一堂课必须毫无例外地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案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 只有这样才能按学时完成所有的教学课程任务。不管学生是否知道、掌握或提高, “赶”着学生按照指定的步骤“走”, 完成教案内容, 达到教学目的, 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封闭性, 会使课堂教学变得程序、呆板和教条化, 缺乏生趣和兴趣, 最终必然会导致僵化。因此, 作为高校教师, 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开展课堂讨论, 采用启发式教学, 提高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在讲授新内容时, 教师可以针对生活中的现象、冶金生产提出问题, 然后再介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具备怎样的理论知识, 由此引出要讲解的新内容。 (1) 根据教学大纲, 讲深讲透重点内容。例如, “稳定导热”内容的教学中, 需要掌握平壁、圆筒壁的一维稳态导热及不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及薄材、半无限大物体、有限厚物体的不稳态导热的基本方程。讲解过程中, 首先针对钢铁企业普遍存在的传热现象提出问题, 包括热风管道的传热、烟囱壁和热烟气之间的热交换等, 然后介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流体与壁面之间的热传递过程, 从而引出传热过程的学习内容。在讲解连续性方程、传热微分方程等基本公式时, 应注重讲解基本公式推导的思路、方法以及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具体的应用与意义。在课堂教学时, 应避开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 把授课重点放在基本概念的理解、公式推导方法的掌握及具体应用等方面, 化烦琐为简单。 (2) 采用启发式教学, 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是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依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 使学生积极主动、自发地掌握基本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际学习中取得过许多成果。实行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 可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是发展素质教育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之一。如何落实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的新要求, 特别是怎样行之有效地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需要认真的研究探讨。比如, 在介绍质量传输时, 在讲解完学习内容后, 应再将提出的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内容, 要求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大量的实践表明, 这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层层展开、剖析的启发式教学会大大地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和学习兴趣,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课堂形象教学。《冶金传输原理》所包含的基本概念、相关公式比较抽象, 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应注重形象教学。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计算机虚拟技术在冶金传输原理实验中得到充分应用, 同时提供寓教于乐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授课无疑有着许多优点, 可形象地展示图形、图像、生产工艺等教学内容, 因此采用PPT、CAI、Matlab仿真工具等软件制作多种类型的电子课件是丰富教学形式、完善教学内容从而进行形象化教学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冶金传输原理》课程的特殊性, 概念、公式、理论扩展分析等内容则很难充分而完整地通过多媒体软件进行展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同时, 适时采用板书教学能够得到完美补充。 (4) 重视实践性环节。《冶金传输原理》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应重视相关理论要联系工程实际, 将具体的冶金生产流程和动态形象的3D动画素材贯穿于理论教学的各个章节, 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和理论教学相结合, 通过例题和习题巩固工程观点, 开展习题课讨论式教学。如“流体流动”一章, 首先让学生观看模拟结晶器内钢水的流动过程, 使学生了解钢水流动过程及其凝固原理。在介绍压缩气体流动时, 以气体流速达到音速为重点, 使学生充分认识氧枪达到超音速气流的条件。实践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通过不同形式的实验, 使学生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动手能力, 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 充分认识钢铁冶金的生产过程, 增加感性认识, 强化工程观点, 为学生由学校到工厂、由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通过冶金实验研究方法课程的学习和专业课程设计, 提高学生理论基础知识与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 将原来的经验设计改为优化设计, 将过去的工艺和设备校验扩展成工艺设计、设备校验、经济评价和绘制工艺设备流程图等“一条龙”设计, 从而真正使学生得到工程设计的综合锻炼。 (5) 严格考核制度。严格考核制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和脚踏实地的作风, 同时也能够提高理论知识的学习水平。在过去, 课程的考核要依据期末考试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面对新形势下高素质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 必须改革现阶段应试教育的考核模式, 可将期末总成绩分为平时和卷面成绩两项。各部分的比例由任课教师灵活掌握。平时考核成绩约占总成绩的30%, 包括学生的课堂精神面貌、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课下答疑情况、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等;卷面成绩占70%左右, 试卷命题可选择多种题型, 全面覆盖知识点。经过两个学期的实践, 这种新形式的考核办法对“教”和“学”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全面提高。

2. 教学设计和管理的改进。

在教学设计中,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从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精心准备教学内容, 丰富课堂知识,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联系生产和科研实例, 运用例题和习题分析等新颖活泼的形式, 活跃教学气氛, 启发学生思考, 增强教学效果,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 学习“三传”中的动量传输的目的是要解决冶金过程中煤气流局部阻力损失和沿程阻力损失的问题, 学习热量传输的目的是要提高冶金加热炉、保温设备的热效率和降低热损失问题, 学习质量传输的目的是要思考如何使冶金反应速率最大化的问题, 从而提高传质速率。在介绍热量传输中的辐射传热部分时, 对炼铁车间热风炉如何提高风温的实际问题进行讲解。学习完本章课程后, 回过头重新看原来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提出方案来解决此类问题, 并将其作为课堂讨论内容。明确学习目的的学习方法是非常切实有效的。在实践环节的教学设计中, 注重加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培养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通过6周的生产实习, 进一步学习冶金生产的过程,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冶金过程动力学的基本知识点和重难点, 为下学期冶金工程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教学管理方面,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课程组的建设。聘请退休老教师加入课程组中来, 不定期听课, 传授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相关课程为单位成立课程组, 课程组之间可相互组织教师听课, 经常开展教学法讨论, 使之程序化、经常化。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 定期举行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实践证明,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 不但提高了整体教学水平, 还增强了授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进而达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将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密切结合, 以现代的教学手段为保障, 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效地改善《冶金传输原理》课程普遍存在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出发, 结合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对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非常必要。

课程教学手段 篇2

日期:2007-01-26 16

作者:付 蕾 朱凤岗 刘连伟等 来源:

摘 要:本文结合基础化学的教学实践,对2000年以来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系列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做法与成效进行了总结。关键词:大学化学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改革

自2000年以来,我院教师在改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坚持“加强基础,突出核心,注重实践,整体优化”的原则,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化学课程教学体系。为贯彻与实施新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体系,必须在实践过程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体现新体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扩展知识的能力。

一、主干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基本情况

(一)有机化学

1.精讲多练,唱好课堂授课“三步曲”

有机化学的基本内容主要靠课堂传授,45学时讲解50万字的内容根本不可能完成,怎么办? 发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自学为主线的“三主”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重点内容精讲(如命名、重要的反应类型等),其他内容自学为主(如物理性质、个别化合物等)。

多练主要是要求学生及时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批改作业,必要时写批语,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

课堂授课分三步走:第一步,传授新知识,以每章练习题加强训练, 约39学时。第二步,进行有机化学总复习,对第一步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加深、提高。以自测题加强训练,专门为学生编了一本《机化学总复习及自测题》小册子,约4学时。第三步,加强重点记忆,提高综合做题能力,约2学时。

2.采用“横一片、纵一线”教学法

“横一片”是指每章的内容按官能团化合物的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光谱特性、重要个别化合物的模块排列成几个知识点讲授。一开始几章详讲,后面章节只讲重要知识点。

“纵一线”是指整个有机化学的内容根据其共同规律总结成几个知识链串起来讲授,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同分异构现象、电子效应的应用、物理性质变化规律、有机化学反应的典型类型等。也可以按有机化学的做题类型把有机化学的内容分为十个题型,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完成反应方程式、有机合成、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推导等。还可以按有机化合物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几副联络图,如芳香族化合物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变;脂肪族化合物单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变;脂肪族化合物复合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变;羧酸与其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转变等。

3.探索和实践双语教学

开设双语教学可让学生尽早接触化学学术上英语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提高英语学习和应用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目前我院部分教师已将课件中的物质和名词加上英文标注,并开始讲授英文命名法,为下一步开展更多化学课程的双语教学积累经验。

(二)无机及分析化学

1.重点突破,内引外联

化学平衡理论是无机及分析化学上篇重点,共列五章。第四章(化学平衡)是化学平衡理论的通论,是讲好四大平衡的基础,学生必须掌握。讲授本章内容时,要做好内引外联工作,所谓内引即充分调用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有关化学平衡知识,而外联则是将相关知识适当扩展到具体的化学平衡中去,如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物理意义与影响因素扩展至具体的几大平衡中适当介绍,埋下伏笔,当内容进展到这些章节时又及时调用这些知识,逐步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进行系统化推进,学生掌握得比较牢固,而且还能训练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2.手段多元,目标一致

教学手段的运用应以最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感知与思维器官为原则,与此相适应的应该是教学手段的多元化。许多教师将多媒体手段与传统的粉笔+黑板授课方式相结合进行教学,部分文字板书、图表、原子分子模型、动画等通过多媒体展示,而公式推导、习题讲解则利用黑板板书,不仅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量大并具生动活泼的教学功能,同时也充分利用了教师在多年传统教学手段下积累的宝贵经验。

(三)基础化学实验 1.加大资金投入,更新实验设备,改善实验条件,实现资源共享

为了使我校化学实验单独设课顺利进行,在2000年前后,在资金方面学校给予了大力支持,进行实验设备更新。在学校的重点支持下,实验室建设达到较高水平,化学实验中心2003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

2.不断改进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为了发挥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独特地位,从1997年开始,由原来的大班上实验改为小班(15人),这一措施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近三年来,由于学校较大幅度的扩招,实验室比较紧张,但部分实验仍保留小班上。部分实验项目实现了电化手段教学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采用了多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如性质实验后阶段总结、典型实验的扩展和讨论、关键基本操作实验演示、设计实验评析等多种方法,特别是开放实验,受到学生欢迎。

二、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传授知识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建立传授知识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不是本科基础教学的唯一形式。我院多次邀请著名学者、专家来院介绍学科研究新进展和当前的研究热点,活跃了学术氛围,使教师和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

我院十分重视基础课教学,坚持选派科研成绩出色的教师主讲基础课,把他们在科学研究前沿积累的新知识及时融入基础教学中,同时将他们在科学探索研究中的方法,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激励学生以此为榜样,奋发学习,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应当融入所有教学环节,化学以其特有的应用性、创造性成为最可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学科之一,我院根据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知识水平和实验动手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把大学生研究训练分成要求不同的两个层次,使低年级学生尽早接受研究气氛的熏陶;高年级学生的训练选题则尽量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使他们得到系统和全面的锻炼,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科研训练项目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才华提供了机会和场所。在学生课外创新和实践活动中,从实验方案设计、步骤确定、优化实验条件、实验用仪器设备到得到实验结果、评价实验结果及撰写论文等全过程都由学生自己设计和解决。通过创新与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探求真理的兴趣,对科学研究方法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索创新的精神。

三、改革考试评价体系

考试方法及考试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其成败得失对新体系的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我国盛行,其结果一方面严重限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和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误导了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方法。考试评价体系的改革既要坚持相对稳定的教学质量,又要体现学生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前者可采用实行题库制度,考教分离等措施,后者须建立一个能全面、客观、合理地反映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

(一)试题库的应用

使用试题库组卷可以使考题与相关的教学内容要求协调一致,容易进行教学质量的检验,及时根据发现的问题调整工作,推动整个专业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全面应用国家试题库试题对学生进行考试,主干化学课程的考核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二)各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考试、考核方法改革

以往主干课程的考试形式几乎一律为闭卷考试,采用百分制计分。非主干课程、实验和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试、考核形式比较灵活,但基本上都是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为唯一目的。这种考试、考核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科学、规范的考试、考核体系,对不同性质的课程、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采用开卷、半开卷、笔试加口试、卷面加操作、提交论文或报告的形式,以百分制与等级制结合等考试方式,以期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素质。

我院的考试模式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为目标,强化考试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引导作用,加强考试的能力考核功能”为指导思想,强调过程、重视过程,淡化结果。主要包括:

(1)考试方法:从02级开始,我们对主干课程考试方法进行了一些调整与改进,学生的总评成绩中考虑了平时成绩(占20%),为保证平时成绩的客观与公正,强化了学习过程的监督,包括课堂小考、课外作业、课堂回答问题等。

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试方式、方法上,采用从课前预习、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方面全程跟踪+操作考试+实验理论考试的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有机化学实验技术》等课程的考试上,采用了学生选取合适题目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具体实验、总结并写出研究报告的研究性考试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效果明显。

(2)考试内容:减小客观题、验证题比例,增加覆盖面大知识点多的综合分析题比例。

(3)评分标准: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对突出的优秀作业可加分。

四、全面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

为全面推广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我院教师经常进行专题讨论和交流,集思广益,提高整体课件制作水平,2002年我们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电子讲稿形式,以文字为主,2003年主干课程各课题组下大力气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内涵质量,在精简文字的基础上加大图片、动画、英语等份量。在努力开发有自身特色的课件的同时,积极引进兄弟院校开发制作的有关课件应用于教学活动。从近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多媒体教学有效地缓解了不断增加的学生人数与现有教学资源的矛盾;解决了教材内容容量增大与教学课时缩短的矛盾。

(二)网络教材的制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网络化已使远程教育成为一种与传统教育并行的教育形式。立体化精品教材的建设和精品课程的建设都要求进行网络教材、教案、课件和教学辅导材料的建设。目前,我们已建立了《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网站,将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解答、自测题、模拟题、实验指导、化学前沿、化学家故事、参考文献目录、讲课录相、实验仪器、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等情况全部上网,供学生使用。《有机化学》被学校确定为精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被确定为精品建设课程。

(三)仿真实验教学软件的应用

除了通常使用的采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的课件外,采用多媒体仿真技术开发和制作各种化学实验教学软件,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在使用高值、大型仪器的实验教学中,由于一般供教学使用的仪器台套有限,而且操作要求又都比较高,学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直接面对仪器了解工作原理、构造、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一旦操作不当造成仪器损坏又会严重地影响教学。仿真实验教学软件的使用则可以使学生在比较全面地了解仪器工作原理、构造、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之后,再使用仪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近年来十分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长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力求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8)

参考文献

课程教学手段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动态课程;教学手段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在当代,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说,更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氛围也变得更加愉悦、和谐,师生关系也更加融合、民主;教学更为开放,能够走出课堂和书本,开始追求更多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也应该对语文这门课程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以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去武装学生的头脑,为学生营造一种实践活动的真实空间。依据当前我国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了。与此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而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基本理念。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动态课程要求

1.以学生为主体,用新课程理念来武装学生的头脑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有了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语文教学开始具有一个极为明确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中学的语文教学法课程更应该把理解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学理论内容的重点研究,用新课程理念的思想去武装学生的头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一名教师,应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之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这一思想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重视学生的人文发展,因而树立一种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观念。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线,而强化教学职业技能的培训模式,也是当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动态课程的一个主要方面。教师采用新课程的理念去武装学生的头脑,与此同时也应该紧紧抓住关键的实践性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用新课程理念改革教学课程。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有了很大的转变,从以往的“传授式”转化成为“研究式”“引导式”。但要使学生能够在日后走出校园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研究型”的人才,则还要求语文教师能够运用科研式的教学来培养学生教师即是研究者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这是属于动态课程的一个主要方面,而科研式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能够指导高校师生今后在教学中引导自己的学生进行研究和创新。

2.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逐渐意识到在课堂中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以学生为主体。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逐渐转变成自主探索知识的地位,成为学习中真正的主人翁,把更多“玩”“做”“说”“创”的任务留给学生,在课堂当中创设问题情境去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了:“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且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求知欲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的信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

除此之外,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最为有效的策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合理地整合各种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从以往抽象枯燥的讲解式教学过渡为形象生动的情境式教学。

3.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前文我们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教学必须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差异、年龄特征、心理差异等各个方面的特点,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与此同时,关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是促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课堂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一背景下,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语文文本中所涵盖的信息;尊重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感受和独创性见解。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手段运用

1.走向学生提问的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提问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可以改变课堂的结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整个课堂氛围。同时,学生的提问还能够使自己走向自主,使课堂的对白变成对话。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地对所要学的知识进行预习,能够在重点和难点中提出许多问题,这样经过思考提出来的问题必定不是低水平的问题,也调动了学生认真思考、独立阅读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勤用工具书。这样在课堂当中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教学内容结束后,留出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提问,就能够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环节,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2.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

积极地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用很明显的动作来驱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以此感悟到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活动性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能以更为科学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尤其强调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思维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应该要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活跃的氛围。

3.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我们开始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甚至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强调教师有效地指导,要求教师首先要能够倾听学生内心真正的理解,再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当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由于教师是具备专业素养和丰富教学经验的特殊群体,教师的参与往往能够使整个研讨过程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作为教师,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优势。在共同学习的活动中,学生能够用自己的优势弥补劣势,取别人所长,补自己之短,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探究式学习[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03.

[2]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3]陈旭远.新课程 新理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3.

[4]胡金凤.粗放化、个性化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点思考[J].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2005.

[5]曾阳.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M].河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7.

课程教学手段 篇4

一、深入钻研教材, 认真备课, 吃透课程的精髓

作为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执教课程, 对自己的执教课程感到欢欣鼓舞, 了解它的重要性和意义, 对自己执教的课程很有自信心, 很有把握。为此, 老师要熟悉教材, 深入钻研教材, 吃透课程的精髓, 了解它的难点、关系、系统、方法等等, 才能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预先估计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并善于随机应变地驾驭课堂教学, 在课堂的舞台上才能信手拈来, 左右逢源。

二、教师的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生能否学好一门课程, 一般在于学生是否对这门课程感兴趣, 而学生是否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又取决于学生是否被老师的讲课艺术所吸引。老师的讲课艺术, 是通过老师的语言艺术来体现的。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 一堂课的开头十分重要。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堂教学成败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讲授优劣, 讲授又主要依靠语言而进行。因此, 教师能否运用语言艺术是教学的成败的关键。教师的口头语言应当准确、生动、通俗, 声音洪亮, 保证教室的每个角落的学生都能清楚地听到教师的声音。声调应抑扬顿挫, 富有变化。可根据教学的内容, 适当插入一些幽默的语言, 唤起学生听课的情绪。教师的板书也是口头语言的书写形式, 应清楚、简洁、醒目。教师能将板书语言和口头语言相结合, 恰当运用, 这样就能更好地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学习热情

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体系中, 一般来说是按逻辑的顺序来安排教学内容的。为了学某项知识, 先必须学预备知识, 而在这之前又必须学预备知识的预备知识。这样循序渐进地安排, 好处是每走一步都预先准备好了预备知识, 天衣无缝, 十分完美。但缺点是:学生不知道一开始学这些东西干什么, 被动地一步一步跟着走, 只管眼前, 不管长远。我们的许多概念、定理, 在历史上发明它们的时候, 本来是有很自然的前景的, 但经过抽象之后写在课本上, 学生学起来就不知道为什么需要这些概念、定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创新,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书写定理由因索果或由果索因。有些定理, 我们可以先写出条件, 让学生根据条件去猜想、发现和证明结论, 这叫由因索果。而对有些定理, 则又可先写出一个结论让学生去寻找并发现获得这个结论的条件, 这叫由果索因。这样做, 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而且使他们动手、动脑, 积极思索、发现、猜想, 从而为培养学生在将来的工件中具有更多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 具有更强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证明定理采用分析综合。许多定理证明并不难, 关键是没有告诉学生怎样想到证明的思路。如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学生指明思维方向, 再让学生去独立思考, 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教学的基本形式仍是班级教学、大班上课。基本教学手段是口授、粉笔、黑板、文字、教科书。我们必须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成多样化的现代教育手段。21世纪迅猛发展的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将计算机和传统的电教设备功能融为一体, 成为现代化教学的理想设备, 用计算机和屏幕投影设备取代黑板、粉笔、挂图、胶片等等, 节省教师写黑板的时间, 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 而且能够演播影像、模拟实验、模拟训练、远程查询。应用CAI可实现个别化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也有利于及时反馈、统计分析学习情况, 以利教师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多媒体教育是当今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对文字叙述较多, 逻辑推理较多, 又比较抽象的内容, 不宜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而适合教师在黑板上边写边分析, 和学生一起讨论, 效果较好。因此,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合理地选择多媒体教学, 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仅能缩短教学学时, 而且能提高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 利用Photoshop、3DMAX等为图形工具制作一些二维和三维的图形演示实例,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共数学课。

课程教学手段 篇5

运用综合手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针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特点,结合时代发展要求,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课程讲授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

作 者:余纯丽 YU Chun-li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重庆,400067刊 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NATUR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6(4)分类号:Q939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创新能力

课程教学手段 篇6

关键词:建筑制图;多媒体课件;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71-02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式,是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应用的趋势。多媒体课件(CAI)课件的设计、制作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所应掌握的一种技术,CAI课件不仅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而且对课堂学习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CAI课件的制作和应用确实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教学环境的改善。对于传统教学手段难于解决的问题,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化难为易,另外多媒体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交互性,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增加教学信息量。

一、《建筑制图》课程及其教学特点

《建筑制图》是工科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是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的基础,是工科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这门课既有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看图、绘图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有利于今后的工作的创新。

工程制图课主要包括两大内容:画法几何与建筑制图。画法几何是制图的理论基础,比较抽象,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建筑制图是画法几何的应用,实践性较强。要学好这门课,培养空间想象力是关键,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下功夫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从二维的平面图形能想象出三维形体的形状,以能根据三维实体画出其平面图形,这样从实体到平面反复练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只靠教师在黑板上讲,学生很难听懂,若利用CAI课件进行教学,直观、生动、形象,便于理解,便于接受。对制图中抽象的内容、难以理解的内容、复杂的图形,可以采用三维图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反映物体的投影,通过立体模型的建立到平面图形的形成过程,利用专业用软件,使这一过程“动”起来,将实际教具难以实现的过程演示出来,加快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增加教学的信息量。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Powerpoint是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包的一个组件,是用来制作演示文稿和幻灯片的功能强大的软件工具,具有制作简单、灵活、实用的特点,能够实现所见即所得,幻灯片上编辑的所有对象都以真实的比例按编辑效果显示,被广泛应用于多媒体教学中。

1.课件内容的表现形式美观大方,屏幕内容可读性强,能够逼真地模拟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利于课程的重点、难点教学。

2.对主页面,按所分单元设计成可选形式,将各单元内容作为热区链接到各级子页面;各级页面,画面布局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文字简明扼要,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页面跳转按钮控制,每一单元结束均有一小结,以体现本单元应掌握的重点、难点内容。

3.对主页和各级页面的图像、文字等内容合理编排,做到合理搭配统一协调,突出重点和难点。

4.表现效果应直观、形象、简明,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使枯燥无味的素材变得有声有色。页面内容除了理论知识外,还包含各类典型例题,对例题的分析、图解借助动画形式进行显示。

5.选图例、内容等与专业内容密切相连,在内容上图示准确并符合国家标准规定,重点突出,做到图、文、声、像的同步。具有暂停控制、选择、重放、返回等功能。

6.操作灵活,既可鼠标操作,也可用键盘操作,并符合windows操作习惯。

7.此课件主要作为教师讲授使用,但也可放在学院网上供学生们学习。应用课件能给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促使教学水平与课堂效率更上一个台阶。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应达到的效果

1.CAI课件改变原来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一个全新的形式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学生在课堂上看到的是逼真的图像,听到的是真实的声音,感受到的是“身临其境”的社会工作环境,一切都非常逼真,使本来枯燥的内容注入图像、声音、文本、图示和动画等,使课程显得新颖而生动、直观、形象,使学生便于理解,便入掌握,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

2.克服教学方法单一的弊端,利用多媒体技术体现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典型的专业图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原来“填鸭式教学方法”改为启发式教学,通过教学量的把握和内容的安排,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3.克服学生们依赖实物或立体图画平面图形,而在移开实物后不能从所画的平面图形想象出形体的形状的现象。利用专业绘图软件绘制一些可视性好、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们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如组合体的看图知识点,对空间想象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运用三维实休造型的方法和动画技术,把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形体按看图过程做在课件内,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力。

4.课件中充分利用三维实体模型来分析形体、想象形体,为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开辟一条新途径,开拓一种新视角,同时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如截交线和相贯线是制图课中的难点,利用三维图形在AutoCAD环境下进行形体的截切,使学生观察各种情况下截交线和相贯线的形状,增强其感性认识,为在平面图上求截交线和相贯线的投影打下一定的基础。对制图中难以理解的内容、复杂的图形,采用三维图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把形体投射到屏幕上,立体感极强,还可将其形成过程“动”起来,将实际教具难以实现的过程演示出来,加快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增加教学的信息量。

5.针对学生未进行过实习,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尤其是建筑构件的结构与施工操作等内容,采用录像方式将其过程录制下来,作为一部分内容插入有关章节,做成课件,这相当于把施工工地搬入教室,使学生对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一目了然,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节省了时间和空间。

6.增加国家标准新内容,课件中引用的国家标准与现行的国家标准相匹配,并可在教学中对现行的国家标准颁布、更新情况不失时机地插入到相关的内容中,以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适应性。

四、制作多媒体课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多媒体课件需要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但不能单纯地为艺术而艺术,仅仅停留于作表面文章,只有充实的内容与完美的外在形式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传授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善教学环境的目的。

2.教师在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时,不仅要备教案、备教材,不要备教法!以使课堂教学驾轻成熟。

3.教师在上完课后,还应将教学过程中不太流畅或有所欠缺的部分总结出来,以便日后对课件进行修改,逐渐形成“精品课”。

五、结论

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 篇7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英语专门人才的培养规格在不断提高, 要求我们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今, 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他们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的重点。虽然有不少新的教学理论和新的教学模式, 但真正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的并不多。一方面是学生受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他们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还是依赖老师;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观念问题, 无法把新的教学理论和新的教学模式有效地结合起来, 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 浅谈一下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一、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用“可理解性输入-功能-模拟输出”的模式组织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精神, 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研究式) 。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还采用讨论方式挖掘文章内容, 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涉及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问题采用辩论式, 提高学生的思辨与论辩能力;对剧本性的课文采用角色扮演, 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与表演才能;对比较容易的课文, 要求学生课下准备, 课上学生自己登台讲解, 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总之, 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的潜能。

二、小班化教学,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方法。为适应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形势, 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与社会及个人需求之间的相关性, 并考虑到课程学习特点与学生兴趣和能力, 最好实行小班教学。

小班教学具有以下的优势:1) 为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学生的个性、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 在进行任务教学法时可以根据这些情况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 这样既可调动成绩好的学生也鼓励了成绩差的学生。2)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实践机会, 综合英语课堂有许多说、读、表演、辩论、阐述观点等各种技能培训练习, 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至少有两次表现自我的机会, 既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又挖掘了他们的潜能。3) 有利于组成学习小组, 进行课外的活动, 给教师进行分组指导和检查提供了方便。4) 可以使教师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 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 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总之,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学能和潜能, 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等, 在授课、辅导、学生课堂参与互动、检测和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层次性。符合因材施教、开发个性的原则。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精讲多练

《综合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 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该课程是贯穿专业基础阶段两年的综合技能课程, 它重在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基础语言知识, 训练他们的基本语言技能。因此, 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而严格控制班级人数, 每班控制在35人左右, 采用小班授课形式, 这就使“以学生为主体”成为可能。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每次上课, 先由一名学生 (轮流进行) 在全班做演讲, 演讲题目学生自选, 从学习、生活、艺术、体育到亲情、爱情等, 涉及范围较广。全班学生就演讲内容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整个过程持续10-15分钟。最后, 教师做简单性总结, 并为演讲学生的表现打分, 记入平时成绩。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学生的听说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了普遍的、明显的进步。

又如, 每个单元后都配有大量综合性练习, 包括语法、词汇、词组选择、完形填空、翻译、连词成句等。在处理这些练习时, 笔者摈弃了原来以对答案为主的方法, 转而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各小组长把讨论中未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然后, 提交全班讨论。最后, 教师就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练习重点进行讲解和总结。自主学习绝对不是一种没有教师的学习, 恰恰相反, 教师在帮助学习者实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为及时检查学生对本课程基础语言知识和基本语言技能的掌握情况, 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督促其课外学习情况, 丰富其社会文化知识, 我们还引入了期末评估机制, 即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 作业和每课一练、课堂讨论、课堂纪律。对此, 学生普遍认同, 认为比较客观、公平与合理。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生对《综合英语》课程的学习更加重视, 积极性更加高涨, 学生的“三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 也更趋扎实。

四、听说读写译相结合:着重“综合”

综合英语课堂是听说读写译的综合, 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发展。1) 在听的方面, 教师在课前准备好课文的听力材料以及诗歌、散文、新闻、英文歌曲等辅助材料, 选择适当材料作课堂训练, 其余的可布置为课外作业。此外, 每单元后面都有一篇类似英语专业四级的段落听写, 此部分难度比较大, 每次都先模仿专业四级考试形式让学生听写, 随后让部分同学把听写的内容重复, 并针对学生听写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精听, 教师最后点评。通过模拟训练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 比如词汇量不够, 连读爆破等发音技巧未掌握, 出现语法毛病等。2) 在说的方面,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讨论、短剧表演、辩论、复述等口语训练项目。3) 在读的方面, 教师布置教材上的课文B, 让学生组成小组模仿课文A进行自主学习, 训练阅读能力, 同时还精选了难易适中的阅读材料作为课堂的补充和延伸。4) 在写的方面, 《综合英语》每个单元后都有大量练习, 每次都布置学生课后做作业, 教师批改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评。5) 在译的方面, 从每课的课文A中选择一部分, 让学生翻译成汉语, 这样既可训练翻译能力, 又可增强学生的英汉对比意识, 减少母语的负迁移;教师还要挑选课外的材料, 进行英汉互译, 在每课一练的测验中也有翻译题目, 以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

五、课内课外相结合

为弥补课堂教学在时间上的不足, 必须十分重视组织学生开展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课外活动, 如英语诗歌朗诵赛、辩论赛、演讲赛、写作比赛, 英语角、英语口译比赛等, 目的是营造一个有利于语言学习的氛围, 同时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教师还鼓励并为学生提供机会去参与校外的实践活动, 如英语家教, 会议、旅游等口译和笔译工作。二课活动的开展, 大幅度提高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提高了语言素质, 扩大了语言学习的范围, 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更多的实践机会, 为营造校园语言学习环境和气氛,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起到了积极作用, 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重要的实践环节。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采取小班化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 精讲多练, 听说读写译相结合, 提高综合能力, 同时课内课外相结合, 加强实践环节。通过这些教学方式的改革, 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

摘要: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关系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潜能。

关键词:综合英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4

[2]张逸.新编商务英语精读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3]钟志贤.新型教学模式新在何处.电化教育研究.2001.

[4]柯可, 汪珮.综合英语教学改革探析.池州学院学报.2010.8.

课程教学手段 篇8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语文教师也应该对语文这门课程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以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去武装学生的头脑, 为学生营造一种实践活动的真实空间。依据当前我国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 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了。与此同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因而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另外,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基本理念。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动态课程要求

1.以学生为主体, 用新课程理念来武装学生的头脑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 有了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语文教学开始具有一个极为明确的教学理念, 这种教学理念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中学的语文教学法课程更应该把理解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学理论内容的重点研究, 用新课程理念的思想去武装学生的头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一名教师, 应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之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将这一思想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阶段, 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 重视学生的人文发展, 因而树立一种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观念。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线, 而强化教学职业技能的培训模式, 也是当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动态课程的一个主要方面。教师采用新课程的理念去武装学生的头脑, 与此同时也应该紧紧抓住关键的实践性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用新课程理念改革教学课程。

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的角色有了很大的转变, 从以往的“传授式”转化成为“研究式”“引导式”。但要使学生能够在日后走出校园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研究型”的人才, 则还要求语文教师能够运用科研式的教学来培养学生教师即是研究者的意识, 提高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这是属于动态课程的一个主要方面, 而科研式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还能够指导高校师生今后在教学中引导自己的学生进行研究和创新。

2.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树立服务意识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逐渐意识到在课堂中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逐渐转变成自主探索知识的地位, 成为学习中真正的主人翁, 把更多“玩”“做”“说”“创”的任务留给学生, 在课堂当中创设问题情境去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了:“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 且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求知欲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从而激发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进而获得学习的乐趣, 增强他们的信心和求知欲, 促使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

除此之外,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最为有效的策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要合理地整合各种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从以往抽象枯燥的讲解式教学过渡为形象生动的情境式教学。

3.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前文我们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教学必须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差异、年龄特征、心理差异等各个方面的特点, 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与此同时, 关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是促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课堂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一背景下,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 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语文文本中所涵盖的信息;尊重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感受和独创性见解。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手段运用

1.走向学生提问的课堂

在课堂上, 学生提问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环节, 它可以改变课堂的结构形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整个课堂氛围。同时, 学生的提问还能够使自己走向自主, 使课堂的对白变成对话。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地对所要学的知识进行预习, 能够在重点和难点中提出许多问题, 这样经过思考提出来的问题必定不是低水平的问题, 也调动了学生认真思考、独立阅读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勤用工具书。这样在课堂当中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 教学内容结束后, 留出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提问, 就能够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环节, 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2.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

积极地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 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用很明显的动作来驱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 以此感悟到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活动性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能以更为科学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尤其强调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思维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应该要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 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 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 努力为学生创设活跃的氛围。

3.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 我们开始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 这种探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甚至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强调教师有效地指导, 要求教师首先要能够倾听学生内心真正的理解, 再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当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由于教师是具备专业素养和丰富教学经验的特殊群体, 教师的参与往往能够使整个研讨过程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作为教师, 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优势。在共同学习的活动中,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优势弥补劣势, 取别人所长, 补自己之短,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的教学观念也随之有了很大的转变, 教学观念的改变不可避免地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学生所处的被动接受方式也在不断地蜕变, 在这些转变的背后也出现了一问题,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语文教学的动态课程和教学手段运用分析也逐渐被提上日程。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动态课程,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探究式学习[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03.

[2]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06.

[3]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03.

[4]胡金凤.粗放化、个性化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点思考[J].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 2005.

课程教学手段 篇9

一、精品课程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所谓高素质人才是指专业知识扎实,理论基础深厚,信念坚定,人格健全,能熟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就必须在学科发展和课程建设上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精品课程建设本身正体现了这一要求。

(一)精品课程突出了时代特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高校的人才培养涉及到方方面面:学科建设、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后勤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等。而教学活动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内容。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和一流的教学服务,是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只有精品课程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因为“精品课程”是指具有鲜明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它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能恰当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辐射性和推广性作用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就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优良的学习条件,进而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精品课程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必须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这就要求高校的一切工作都紧紧围绕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来进行。就教学活动而言,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实践教学的可行性都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现时代发展的新成果,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学手段的先进表明现代的科学技术应用在教学领域,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领域;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理念和科学知识;实践教学的广泛开展,使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增强。精品课程的教师队伍是由具有一流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最佳的优秀教师组成的,他们的教学活动不仅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还引领大学生去探索新的领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去实现人生的目标。每一门任课教师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断探索新的教学规律,掌握新的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能顺利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大国的重任就能圆满完成。紧紧围绕着学生的成才需要来进行课程的建设,这样的课程就能成为精品课程,就可以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三)精品课程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全面发展”作了十分精辟的概括:“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是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德育是全面发展的保证,智育是全面发展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的基础,美育是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它们之间相互促进,四者缺一不可。教学是实施德、智、体、美教育的基本途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每一门课程都能按照精品课程的要求去进行建设,学生就可以从课程内容中汲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人生的道理,通过知识的积累转化为能力的提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内化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精品课程是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一所高校具有的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的多少,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状况。

(一)精品课程的带头人是理论基础渊博、学术水平精湛、师德师风高尚、教学水平一流的教授

一个时期以来,高校的专家学者把工作重心转向了科学研究和博士生、硕士生的培养,在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中教授的身影越来越少。而精品课程对带头人提出了明确要求。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眼界使他们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这就为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将本学科基本理论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态势、国内外科学研究的成果及时介绍给学生,满足大学生求知、求新的欲望和对科学知识的不懈追求,从而使他们的认知能力紧跟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

优良的师德师风是精品课程带头人的人格表现。作为精品课程的带头人,他们是教师的楷模。他们不仅具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更是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的优秀教师;他们不仅淡泊名利,乐于奉献,更是潜心钻研,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和新手段;不仅具有优良的学术道德,更具有不断创新的勇气。师德的核心是教好书育好人。教书体现了教师的“授业”,即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育人体现了教师的“传道”,即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师德体现在教师日常的教学科研过程中,言行举止的风范是师德的具体表现,即师风。师德师风的优良,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人师表的神圣使命。一大批教授成为精品课程的带头人,走上本科生教学的讲台,就会使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精品课程的教师队伍是一支精英汇集、善于创新、甘于奉献,具有一流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过得硬的团队

这个团队的专业知识结构优良,他们中有硕士、博士、博士后,理论功底深厚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专业水准,他们在课堂上由浅入深、融会贯通地讲授知识,抽象的理论、枯燥乏味的数学公式在他们的精心设计下,向潺潺流水一样浸润大学生的心田。他们不仅能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现实问题,还能把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以及未来变化的趋势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受益匪浅。

善于创新、乐于奉献是这个团队的精神所在。为了使课程精益求精,他们不惜花费更多的时间收集资料、设计讲授方案、拓展教学内容、了解前沿问题、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追求教学方法的创新,这些都是教师一点一滴的付出。建立和维护课程网站,在线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介绍最新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也成为教师的分内之事。这就扭转了部分教师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老教授的言传身教为年轻教师树立了榜样,全身心地投入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就成为他们的首选。教师在教学上的多一份投入,就能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精彩,这样的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必然成为学生欢迎的“精品”。一个学校国家级和省级的精品课程越多,表明学校在这些课程的建设上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也代表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育人”的质量。

(三)精品课程具有鲜明特色,充分反映了教学的普遍规律,是深受大学生喜欢的课程

在精品课程的教学中,学生不但可以聆听到一流教师的讲课,了解到最新的科技信息和理论动态,而且还能接受到最好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指导,使他们的创新和创造潜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展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增强。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课件的开发,使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课程的相关信息,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领域,进而使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提升。

三、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

高等院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好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注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筹兼顾,注重实现学科、人才、教学科研等各方面优势的协调发展,提倡和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鼓励和弘扬踏踏实实的学术作风。所有这一切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培养人才。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是通过教学活动实现的,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课堂讲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不仅传授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包含了民族精神的继承;既传播基本原理、科学方法,又教诲做人道理。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课程内容本身。所以,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就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建立“三三制”的逐级负责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制度保证

1. 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

形成由校长亲自挂帅,教务处长和各学院教学主任组成的三级负责的领导制度。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目标,制定和健全各种相关规则。明确目标就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每一年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指标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将指标分解,层层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要明确,奖惩要分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和注意力都引导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来。

2. 实行分级管理。

学校对下属学院,学院对教学单位负责人(系主任),教学单位领导对课程负责人。一级负责一级,每一项工作都具体落实到人,不搞空架子,不做表面文章,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就能抓出真正成效。

(二)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条件

1. 正确的指导机制。

教务部门要真正制订好规划、实施办法、保证条件等具体管理措施。(1)规划要科学。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每一年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的数量、种类。(2)要有严格的申报和评审程序,形成逐级申报选拔制度。要从校级精品课程中选出省级精品课程,再从省级精品课程中推荐国家级精品课程。学校的领导机构可责成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小组,对申报课程进行严格评审后向全校公布,广泛征求意见。(3)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大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每一门课程讲授得如何,他们收益多少,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对精品课程建设大有益处。(4)把好继续巩固提高这一关。一般情况下,一门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几年的时间。先是课程负责人自评申报,然后逐级经过系、学院和学校专家组评审验收。评审的重点在于强调立项课程在促进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作用,以及课程内容的创新性、科学性、示范性和教改手段的先进性等。在获得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和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2.经常性的监督和检查。

这项工作的具体负责部门是学校的教学评估中心和教务处的职能部门。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教学效果的学生反馈意见由学校、院系两级督导员具体负责,并向课程负责人及时通报。督导检查要形成规范,每一学期都有评审结果、反馈意见和改进措施,这样就可以使精品课程的建设不断登上新的台阶。

3. 资金的支持。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不论是新教材的出版,还是实验室建设;不论是学生实习基地的选择,还是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不论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还是教学课件的开发;不论是教师的学术交流,还是年青教师的培养提高,都离不开资金的保证。学校必须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安排,优先保证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资金需求,然后是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需求。精品课程建设的经费管理,可设专项账户,由学校领导把关,教务处负责管理,课程负责人具体支配。

(三)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

1. 选择好课程负责人。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精品课程建设的车头是学术水平精湛的教授。深厚的理论功底、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眼界是课程带头人的必备条件,他能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探索新的科学知识和理论动态,不断有创新的观点发表于期刊杂志,在课堂教学中能将本学科基本理论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态势、国内外的科学成果及时介绍给学生,同时课程负责人还具有善于组织和沟通的人格力量和领导才能,领导课程团队的每一位教师,努力拼搏,刻苦钻研,精心打造让大学生满意的“精品课程”。

2. 建设好一支素质优良的团队。

精品课程是由多名教师共同承担的,每个成员都会由于年龄、学识、阅历的不同而各有特点;教学方法、科研能力也会有所差别。要想使这门课程到达精品课程的标准,就必须努力建设好这个团队。这个团队必须树立起一面旗帜,“创新”、“团结”、“奉献”是这面旗帜上的主要内容,是这个团队的根基所在。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他们肯于奉献的精神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动力源泉,只有在这样的旗帜下才能汇聚力量。

3. 在科研立项、岗位津贴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在高等院校的教师中形成了一种倾向:科研是硬指标,职称的评定、岗位津贴的设立都要以发表的科研论文为依据。至于教学方面的成果人们并不重视。要扭转这种状况,必须有激励措施和手段。对于已经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及其团队,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承认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等同于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以肯定他们的辛勤劳动,激励更多的教师不断地为精品课程建设贡献力量。同时,在科研立项和岗位津贴的发放等方面也要有相应的对策。

4. 有利的组织保证。

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整体素质较高,不仅课程负责人的教学水平和师德风范是一流的,而且教师团队中的每一个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极强,团结合作精神好。这就需要学校的人事部门,根据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一是从现有教师队伍中选拔和重点培养课程负责人,给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二是不断引进高层次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使教师队伍的知识和年龄结构符合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人事部门和教务部门要及时沟通,保证人员配备的合理,从而为精品课程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服装纸样设计课程的教学手段探讨 篇10

1 存在问题

1.1 课程开设较早, 学生处于专业知识空白状态

在服装制造环节中, 服装纸样设计是属于起点部分。一件成衣要经过服装纸样设计——服装裁剪——服装缝制加工——服装后整理这几个主要过程。所以, 很多院校都将纸样设计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来设置, 在低年级较早开设。

这样, 使得服装纸样课程成为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课程之一。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服装的术语, 常见服装的构造几乎一无所知。由于缺少专业知识的铺垫, 学生对纸样结构的理解较为困难, 增加了课程的教学压力。

1.2 课程的实践性很强, 而实践课时相对较少

该课程通常作为理论课来安排教学, 配套的实践教学课时有限。要想讲完女装、男装等纸样设计理论知识, 又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际操作, 时间无法保证。所以, 对照教材图例讲解成为大多数教师的选择, 一旦脱离教材, 款式发生变化, 学生往往无法适应。

1.3 纸样设计课程与服装制作课程缺乏衔接, 理论与实践脱节

由于教师的理论体系不同, 课程的时间交叉等原因, 纸样设计课程与服装制作课程一直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 学生绘制的纸样很少有机会制作成成衣, 纸样设计图的正确性得不到验证, 学生对自己的设计缺乏自信。

2 实物教学法

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提前搜集不同款式的服装实物, 并带到课堂。这样在介绍服装部件时, 请每位同学自己对照手里的衣服, 教师逐一介绍服装的部件及结构特点, 学生马上就能理解。例如, 学生对于服装的省道、西装的过面等结构很难理解, 借助服装实物, 就一目了然, 解决了理论教学的难点。此外, 由于学生收集的服装种类繁多, 也可以使课堂的信息量大大增加, 在一节课里, 就能了解某个品种服装的不同形式。

利用这种教学手段, 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 让同学在较短的时间内, 快速了解和熟悉服装构造。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节课堂气氛, 使学生的注意力一直处于兴奋状态,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 学生对于不同面料的软硬、轻薄、疏密等性能, 有了直观的感受, 对于把握各种材料在纸样设计时的特点, 也有一定的体会和认识。

3 样衣制板法

考虑到学生不可能有很多的机会和时间, 去将设计的每件服装纸样, 通过裁剪制作的方式, 制作成实物, 来验证纸样的对错。所以, 本课程采用逆向的方法, 利用服装实物——分析结构——测量尺寸——绘制纸样。以学生搜集的服装实物为样衣, 来设计服装纸样。这有点类似绘画中的临摹, 使学生采集的纸样尺寸、绘制的纸样轮廓造型接近真实的服装, 避免纸上谈兵的理论教学。

学生在训练过程中, 采用分组的形式, 小组成员合作量取样衣各部位尺寸, 对数据进行讨论分析。将采集的数据转化为纸样设计尺寸, 然后各自完成自己的服装样板。这种方法明显改善了学生的实践效果:

3.1 将成衣与纸样对应起来, 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

3.2 由于这种模式与外贸加工企业的来样加工方式接近, 学生到企业中适应能力强, 上手快。

3.3 增加了学生对细节的观察和掌握, 例如袖窿弧线的弧度、衣领的轮廓造形等细节, 教材的图例都不够细致, 学生在绘制时, 往往把握不好。通过对样衣各部位轮廓的观察和比对, 可以加强学生纸样设计的造形能力, 使这门课程的教学更加深入。

4 坯布复核法

学生最终需要掌握的不仅是参照样衣进行纸样设计的能力, 更需要掌握的是依据款式设计纸样的能力。所以在纸样的综合设计阶段, 学生通常会进行大量的参照款式设计纸样的训练。而纸样设计的好坏, 最终是要通过制作成衣来验证。但是, 制作成衣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有限的教学时间也不允许这样的做法。所以, 为了充分地验证纸样设计的准确程度, 作者借用立体裁剪课程中的坯布复核方法。

学生在完成纸样设计后, 按照纸样加放缝份, 用坯布裁剪成各个裁片。然后, 熨烫平服, 用大头针把裁片别合成型, 复核在人台上, 观察服装整体的宽松度和造型。从而, 初步检验纸样设计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以便发现设计尺寸、部位线条的缺陷和问题, 及时修改完善。这样就能快速的完成纸样到成衣效果的转变过程,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过, 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较高, 教师需要具备修正纸样的能力和丰富经验, 才能顺利地完成这一教学过程。

通过上述几种教学手段的尝试, 丰富了纸样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改变了理论教学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 有力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善了实践教学不足的缺陷, 在教学实践中, 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张文斌, 曹琼, 刘冠彬.服装结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纺织教育, 2010, (3) :48-51.

[2]陆洁.浅析工业样板设计课程在服装教学中的作用[J].纺织教育, 2007 (2) :45-47.

课程教学手段 篇11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海关商品归类课程;教学

G712;F76-4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和进出口商品需求日益增大,这就促进了报关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这也给报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职业能力方面来说,报关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报关单填制能力、商品归类能力及与海关沟通交流的三大核心能力。三大核心能力之一的商品归类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进出口商品是否顺利通关及其他海关业务,同时也关系着报关企业的利益。2013 年,海关总署决定取消报关员考试,决定一出,立即引起了高职院校报关专业及报关企业强烈的关注。报关员考试的取消对学校、学生及企业来说是机遇还是挑战,教育界及行业人士有着不同的看法,但这样的考试改革背景势必影响海关商品归类目前的课程教学方式。如何更好地适应报关从业人员资质资格管理制度的改革要求,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报关从业人员,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一、《商品归类基础》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商品归类是海关非常重要的基础业务。对货物的准确归类是海关通关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要求报关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必要的商品知识,而且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商品归类的基本方法。

在历年的报关员资格考试中,查找商品编码是考生失分较多的题型之一。通过对成绩在分数线以上的考生得分情况进行统计,绝大多数考生在商品编码这一题型的得分都在20分以上。也就是说,要想顺利通过报关员资格考试,查找商品编码题型的准确率必须在50%以上。

《进出口商品归类》课程的开设能够培养学生对申报商品进行准确、快速归类的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取得报关员资格证书(改为:通过相关报关水平测试),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当前《商品归类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商品知识匮乏

《进出口商品编码查询手册》共分为21类97章,囊括了进出口贸易中成千上万的商品。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由于其本身知识面较窄,很难准确把握商品的基本特性,进而无法找到正确的商品编码。尤其是对于编码手册中的化工类、纺织类、机电类等商品,学生背景知识匮乏,往往不能准确理解待归类商品的具体特征,这就给查找商品编码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面对实物商品时,学生的知识缺陷显得更加明显,往往无法准确识别商品,更不可能给出正确的商品编码[1]。这些问题都对学生参加报关水平测试和技能竞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进出口商品归类工作实操性极强,而大多數高等院校的任课教师都没有在一线从事归类工作的经验,并且很多任课教师也不是科班出身,他们大多来自于如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等相近专业,任课教师在商品知识的储备方面和归类规则的运用方面都有待提高,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就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3.实训条件有限,教学效果欠佳

根据实训条件可以将开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院校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训条件较好的沿海院校,该类院校一般都设有商品归类实训室,提供实物商品供教学使用。但此类院校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实训商品种类有限,像大多数机电类商品就很难见到,因此达不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一类就是实训条件较差的内陆院校,该类院校主要依靠 PPT 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虽然极少数学校购置了相关的归类软件,但学生无法切身体会到实物归类的现场气氛,学习兴趣较低,遇到具体问题经常束手无策。

三、海关商品归类课程定位

《海关商品分类》是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职业技能课,重点培养学生在海关出版的《进出口商品名称与编码》当中快速、准确地查找商品编码的能力。高职报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从事报关工作,必须具备快速、准确查找商品编码的能力,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做报关工作,要会填写报关单,如实地申报进出口商品的名称、成交价格、原产地等信息,而报关单上有一项,就是“进出口商品的编码”,海关根据编码来征收关税和进行统计,所以,学生不会查找商品编码,报关单就填不上,关税税率也不知道,自然无法完成报关工作。当前尽管报关员资格考试已经被取消,但是海关改革的趋势将要从海关审单--查验--征税--放行,更一步简化,放行之前的审单、征税环节将由前置变成后置,其中征税环节将会由进出口收发货人(报关人员)自行决定、申报纳税,海关监管的重点将从放行前的审单、征税变成加强放行后的稽查。在这种情况下海关商品归类的正确性将变得尤为重要。

四、《商品归类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究

(一).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的概念界定

(1)信息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方法的总称。信息化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借助信息技术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将信息技术元素注入到现代教学方式方法中,基于网络(通讯)空间架构迅捷交互的平台,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以达到改造传统教学手段、拓展教学时空、提高教学效能的目标。

(2)教学方法应用

教学方法应用包含了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评价的全过程。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分析研究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结合自身特征,选择或开发合适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再科学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师生展开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记录和考核评价教学任务完成的效果。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

《商品归类基础》的课程教学中,以多媒体网络教室为载体,利用 “归类通” “归类达人”和 “2016 年最新海关 HS 编码查询系统”等教学资源,配合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熟悉工作流程,同时布置与具体业务对接的实训任务,要求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搜集资料,用 PPT 形式呈现任务完成情况,以达到锻炼学生搜集资料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能够熟练运用归类方法进行商品归类的目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模块 (以伞类商品归类为例):

(1)教学导入

首先复习上节课即第12类第65章的相关内容,解答上节课程布置的作业。其次,要求学生利用“归类通”网站,了解第66 章在商品编码查询系统中所处位置及特点。再次,要求学生利用“全关通”网站,学习本章章注的相关规定,并向学生强调其中的重点与难点。最后指导学生利用 “全关通”网站学习第66章的品目结构。

(2)案例教学

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信息量比较大,单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吸收效果不好。通过教师对实践中和历年报关员资格考试中的经典案例进行讲解,可以巩固学生的归类方法,帮助学生捋清归类思路,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自信心。在理解案例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案例让学生练习一部分相关题目,不仅能够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思路,而且可以通过这些题目进一步丰富商品知识,让学生从练习中找到成就感。

例如在对伞类商品归类时,可以利用 PPT 课件讲解具体的商品编码案例 (案例一般来源于报关水平测试真题),通过讲解图片信息、商品特性、归类依据和商品编码等案例要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归类习惯[3]。最后利用 “2016 年最新海关HS编码查询系统”查找与案例商品相关的申报实例,達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对现实工作中面对的待归类商品有更直观的认识。

(3)任务训练

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个限时 PPT 作业(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制作内容必须与本章商品相关),学生需要搜集相关图片,介绍商品特性,写出归类依据,最终给出商品编码,四个要素缺一不可。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和 Office 办公软件完成作业,按时提交。

(4)总结评价

针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点评,对于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和强调,并且要求部分学生现场给出自己的理由,通过互动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纠错过程的印象。最后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分析,课后要求学生完成 《商品归类基础实训报告册》,并对本堂课的实训项目进行总结。

五、结语

综上所述,《商品归类基础》课程是一门内容复杂且实践性强的课程,院校方面应积极的利用校内资源,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时期,一定要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准确的掌握归类方法。对于内陆开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院校,使其能够更有针对性的使用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以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荣瑾. 进出口商品归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探析[J]. 中国轻工教育,2008,02:92-94.

[2]林家旭. 商品归类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 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08:131-132.

课程教学手段 篇12

关键词:多手段教学,高职高专,《工程制图》

一、《工程制图》课程的认识

《工程制图》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读解和绘制工程图样的技能, 而工程图样被称为工程技术界的“语言”, 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是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技能。《工程制图》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一门工程类基础课程,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操作性。

《工程制图》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理论部分包括:制图基础知识和国家标准, 正投影法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实践环节部分包括: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和阅读, 计算机绘图操作。课程的学习中需要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以及动手能力, 传统板书教学或纯多媒体教学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根据工程制图课程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 应分章节灵活恰当的应用语言表达、图文板书、课件、教具演示、动画模拟、部件测绘等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工程制图教学体系如图1。

二、《工程制图》课程基于多手段教学模式的开发思路

基于多手段教学模式的工程制图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确定手段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过程为载体, 以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教学结构是在分析各章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按照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相关性整体设计教学内容体系, 实现整个教学体系得到最优教学手段。对于高职高专工程制图的教学, 内容上坚持以“理论够用, 重在实践”为原则。开发思路框图如图2。

三、基于多手段的教学

《工程制图》课程内容包括四部分, 分别为:画法几何、制图基础、机械图和计算机绘图。每一部分甚至每一章节需要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 因而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不同。结合知识点的具体特点, 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并选择较合适的教学方法。

1. 画法几何部分。

画法几何部分主要是学习和掌握用正投影法基本原理和方法, 尤其是应用正投影法表达空间几何形体问题。正投影法理论性比较强, 内容比较抽象, 适用于课件动画演示。形象的视觉效果使得学生较容易理解抽象的原理。点线面的正投影法表达实际操作性相对较强, 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比较慢, 不易较快的进度, 此部分适合于板书教学同时配合教具演示。此时为了提高学生对工程制图课程的学习兴趣可以将制图软件Auto CAD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在枯燥的手工绘图之余练习绘图工具的点线面的表达。立体投影部分, 尤其是截交线和相贯线是本课程的难点。这部分采用图文板书详尽讲解, 并要求学生在课上演练。画法几何部分章节教学体系见表1 (下页) 。

2. 制图基础部分。

制图基础部分主要是学习和掌握制图基础知识和国家标准。包括国家标准有关机械图样的各项规定;常用绘图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平面图形的作图方法和步骤。此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准确并熟练掌握相关规定, 内容枯燥, 但重要性高。国家标准部分主要包括有关图纸幅面、比例、图线及尺寸标注等内容, 主要适合挂图教学, 形象具体, 学生印象深刻。绘图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部分教学对保证绘图质量和提高绘图速度起着重要作用。此部分适合教具实物教学, 现场对几种作图工具进行示范。平面图形作图部分设计到作图的方法和步骤内容, 因为是学生首次接触, 适合采用板书教学。制图基础部分教学系统见表2。

3. 机械图部分。

机械图部分主要包括机件表达方法、标准件常用件、零件图和装配图。此部分主要针对实体实际零部件, 和工程实际结合较为紧密。机件常用表达部分包括了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和局部放大图及简化表达等内容。主要针对机件的形状和结构比较复杂时, 三视图难于准确、完整、清闲表达。此处信息量大, 结构复杂, 适合用于教具和课件联合教学。标准件和常用件主要介绍螺纹、齿轮、键、轴承等常用零件的表达, 此部分主要是国家标准规定的画法、代号和标记, 适合于教具和图文板书教学。零件图是表达机器或部件组成基本单元的图样, 主要表达零件结构、大小及技术要求。此部分零件实体适合应用教学模型教学, 标注等内容适合于课件教学。装配图部分是表达机器或部件的图样, 此部分综合应用了前述章节内容, 适用于课件、教具模型和部件绘测教学。机械图部分教学体系见表3。

4. 计算机绘图。

计算机绘图部分主要介绍绘图软件Auto CAD的使用, 通过绘图软件的学习实现学生高质量和快速绘图的目的。计算机绘图是研究用计算机绘制图形图像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的学科。就计算机绘图软件来说, 现在AUTOCAD是微机中应用最广泛的设计与绘图软件。此部分教学建立在使用绘图软件的基础上, 以绘图实践为主, 注重计算机绘图能力及绘图技巧的培养。课程教学形式包括教学授课及演示、上机试验、课堂讨论、面授辅导等方式, 此部分适合于上机联系辅导及授课演示教学。

四、调查分析

对200名工科专业学生进行实名调查, 问卷结果如表4。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 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和本文理论基本吻合。数据中也出现的个别差异, 比如在几个章节内容很多学生选择了动画模拟, 这种现象和学生更容易接受动画效果有关, 然而一些章节并不适合大量动画模拟教学。不过今后会在这一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并适当进行教学实验。

五、总结

高职高专的工程制图教学改革需要不断学习创新, 不断适应教学对象,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以学生学习效果作为依据, 通过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手段, 使学生最大程度提高对工程制图课程的内容的掌握。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 理论指引教学, 教学实践并促进理论。工程制图的多手段教学模式并不是十分完美, 还学要大量教学实践进行检验和补充。通过长期实践积累完善, 该教学改革必定能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1]吴伟涛, 胡建平.高职制图教学改革与探索[J].工程制图学报, 2007, 28 (2) :159-153.

[2]刘亦婷, 赵静.针对设计专业的制图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 (高等教育) , 2011, (6) :114-116.

[3]刘平.工程制图课程创新教育的改革与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7) :91-92.

[4]陈鹏飞.对比教学法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8) :147-148.

[5]田子欣.秦冲项目教学法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广西轻工业, 2010, 26 (1) :87-89.

上一篇:个体化营养治疗下一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