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教学(精选12篇)
美术课程教学 篇1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 美术教学如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改变过去对学生作品“像不像”的评价缺陷、“教师绝对权威论”和单一的教学模式, 强化德育教育,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实践能力, 已成为每一名美术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注重课堂德育教育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部分教师只注重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了德育教育。新课程明确要求: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新人才。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 通过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写生、搜集创作资料, 使学生在实践中领略到自然界的内在美和外在美, 懂得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 热爱生活;通过多媒体教学, 介绍我国历史上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及建筑艺术等在世界美术领域中产生的重要影响和卓越贡献以及一些著名画家的感人事迹, 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艺术方面创下的丰功伟绩和自己作为新一代接班人责任之重大, 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自觉树立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决心。通过审美教育, 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 陶冶其道德情操, 使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比如有些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人体绘画作品和裸体扑克、淫秽画等区别不清, 容易把美当作丑, 把丑当作美, 甚至因受到淫秽品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进行审美教育, 就能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 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而裸体扑克和淫秽画刊等却刻意宣泄性欲、亵渎情爱, 用低级恶俗、变态下流的方法寻求低级趣味和感官刺激, 误导人们走向堕落。这样, 只有增强了学生自身的免疫力, 使他们能够自觉抵制淫秽品的侵袭, 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美术作品。
二、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应试教育中, 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控制者、教学活动组织者、教学内容制定者和学生成绩评判者, 而且是绝对的权威, 总是以长者的姿态将自己的观点和技法强加于学生, 使学生养成“老师的观点肯定是对的, 老师的画最棒”的思维定势, 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一直到精神活动的根。”新课程明确指出:美术课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美术教育观念, 改变教师角色, 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伙伴、教学内容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教学程序的合作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学信息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适应新时代要求, 逐步完善具有创新人格特征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
三、转变教师教学方式
孔子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 改变“绝对权威”的做法, 切实认识到有些知识学生理解得比我们更透彻、更新颖、更独到。《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 既重视教师的教, 也重视学生的学,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变教师课堂教学唯一主角现象, 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我们必须改变“教师灌输, 学生接收;教师范画, 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模式,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挖掘学生潜力, 寻求学生闪光点,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欣赏《春》 (波提切利) 的教学中, 我不再把基础知识以讲述的方式强加于学生身上, 而是采取了分组讨论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交换不同意见, 然后由组长进行总结发言。讨论中, 其中一个组非常激烈, 学生兴趣浓厚, 各抒己见。有的说画面有欢乐活泼的气氛, 有的却说画面有宁静的气氛;有的说画面色彩很和谐, 而有的却说画面色彩很妍丽;还有的说他们从画面中闻到了春天大自然的气息……面对学生的讨论, 不能只用“错”与“对”加以评判, 只能诱导他们细心听取别人意见, 通过比较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这样, 不仅达到了欣赏的目的, 实现了教学目标中基础知识的掌握,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应变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境界。
四、组织对比评点活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了其深刻的内涵。学生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有其闪光点, 可谓各有千秋;“滴水成泉”, 如果我们将这些闪光点进行汇集分组, 恐怕著名画师都难以达到。通过教师引导, 积极点评;学生认真对比, 寻求亮点, 各抒己见, 依据评分标准, 民主评判……这样, 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教材中单一的范画和教师那自己暂时无法做出的“佳作”, 而是适合自己年龄阶段、意识形态和欣赏水平的同伴之作, 使他们在欣赏中找到了可学之处和可鉴之处, 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思维,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术课程教学 篇2
关键词:审美现实生活综合纽带
美术新课程改革一个重大突破就是由原来教学中注重知识点和技法训练向现在注重审美教育的转变,这是我从事中学美术教学以来感受到的一个最大变化。要想正确深入地进行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分析课程设置有什么不同,就要分析当前义务教育的实质,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技术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完成每个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才能把教材与现实生活融会贯通,真正实现美术教学中突出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美学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从而使三个目标得以真正落实。
新的美术教材由原来注重知识点和技法的传授向注重审美教育转变,这一点我感受最深。以前的天津版教材是以知识点和技法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如教材基本上是由中外美术作品欣赏、素描写生训练、中国画临摹训练、水彩画写生、色彩知识、构成练习、速写训练、手工艺制作和摄影取景与构图等几大板块组成。初中美术六个学期的教学就是这几大板块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新教材我已经是第三次使用了,而且我任教七、八两个年级,所以我对新教材的认识就多一点。这两年来,每到寒暑假我就随教研室的教研员去市教研室进行培训学习,因此对新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新课程理念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我认为新课程改革的人教版教材从内容设置上突出了工艺装潢美术、环境艺术设计和艺术欣赏在教学中的地位。这就表明新教材强调了美术教学侧重了义务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系,实现美术教育由传统的艺术家培养向培育生活课堂的大众人才化转变,新教材侧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使学生在教育阶段形成正确的美学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
当个画家是我一生的梦想。小时候,我们村里放露天电影,纪录片《画家范曾》在我幼年的心灵上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那个时候起毛笔、白纸和颜料就一直与我相伴。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普普通通,艺术家犹如浩瀚大海里的一滴水,是极为罕见的,因此我画了将近三十年的画,仍然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者而已。我对新课程改革中由以前注重知识点和技法训练向现实生活课堂的转变颇有感触,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就要从观念上认识到基础美术教学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为小艺术家,而是让学生通过学校的美术教育,使之利用所学到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现实生活。新教材中的工艺装潢美术、环境艺术设计的比重增大,正是知识、技能课堂向现实生活课堂转变的显著标志。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课堂就是生存环境,包括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中学美术教学就是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手和审美意识来美化环境和保护环境。人教版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材每个学期都设置了将近60%的工艺美术设计和环境美术的活动单元,这就为充分实现了生活课堂的美术教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使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了一起。
在这两年多的新课程美术教学中,学生和领导曾多次询问为什么现在的美术教学与以前的不一样了,不但别人有这样的感觉,就连我本人也感触颇深。在新课程改革前,每个学期伊始我都向主管教学的领导开具一张购买教学用具的清单,如铅笔、橡皮、墨汁等等。每节课我都要拿着范画和写生用品进入教室。现在的美术教学不是这样的了,每一节课之前我都要准备详细的文字资料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从表面上看轻松多了,很少带写生物品了,很少带示范用具了,但是教学任务一点也没有减轻。那是因为教师要用丰富的材料和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图片来实现生活课堂的美术教学。好多学生曾经问过我,老师为什么美术课很少画画了。我用很简单的观念语素告诉学生们:现在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美术教育不是把大家培养成为小艺术家,而是让大家通过美术课堂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例如欣赏一幅画),用自己的手表现自己的美(自然、社会)和美化自己的现实生活(居室)。
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人,学生很快就融入到新的美术课堂中去了。我的学生时代是梦想成为艺术家的时代,我和我的同学们夜以继日的画呀画呀。我的学生的学生时代是提高自己审美意识和美化自己生活的时代,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共同认识美、研究美,在课余用我们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来美化教室、美化我们的校园……
新课程新的美术课堂。以前天津版的义务教育中学美术教材是以中外美术欣赏、素描写生、国画技法、色彩知识、水彩画技法、静物写生、手工艺制作、美术字书写等几个板块组成的,六个学期的教材就是这几个板块循序渐进的过程。美术教学围绕着智育、德育、情感三个层面展开,上好一节课教师就是要组织好教学的环节、做好引领示范作用、辅导好学生完成当堂的作业、展示成果、将德育渗透于其中。新教材从表面上看减轻了压力,学生很少画画了,教师很少作示范了,但是我们的美术教育教学向纵深发展了,把教师驾驭的课堂变成了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参与的课堂了。由以前的教师引领示范、指导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共同认识美、挖掘美、研究美、表现美。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是学生的服务者,为学生解惑、引导的服务者。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由以前的梦想课堂转变成现实课堂。以前评价一位教师要看他的教态,看他的驾驭能力,看他有没有可能成为教育专家等;评价一位学生要看他的成绩如何,看他有没有成为一名艺术家的可能;美术教学成果要看作业质量,看小组活动效果,看艺术节获奖情况等等。新的课程教学是一个综合的美育课堂,是以美术为基础的审美培养的课堂;是以美术为主,结合文学、音乐、体育等为一体的综合课堂。例如欣赏古希腊的瓶画《阿喀琉斯与埃阿斯对弈》①,必须与《荷马史诗》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特洛伊战争,了解希腊神话;欣赏人体美术绘画,必须让学生知道人体美术的起源和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差异,这就涉及到美学和伦理学;欣赏古希腊人体雕塑,必须了解人体雕塑与奥运会起源的关系和力学的知识。美术是视觉艺术,它是静止的,因此要打破它的孤寂性,最好与听觉、流动的音乐相结合,使之协调统一。淡雅的任伯年花鸟画与清新、典雅的古筝曲完美地结合,后印象派强烈视觉冲击的梵高自画像与悲愤、激昂的贝多芬交响曲的相互感染等等。新的课堂是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师应从引领主控者变成引导、服务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源泉》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在激流中前进》和《粮食》两幅油画的学习,深刻感悟到劳动对人类生存、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师要由课堂的管理者变成以身示范、关心爱护学生、传播人类文化和经验的长者或哺育者(服务者),成为链接学生由人之初的孩童成长为具有健康审美意识、较强适应时代能力人才的坚实桥梁。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教育是由传播知识、技法训练的教学方式转化成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较强的美化现实生活能力和形成积极进取人生价值观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成为服务于学生,以身示范
使之成为适应代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的纽带和哺育者。
基本理念
1.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学生形成基本美术素养
2关注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加强综合性学习,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
4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弱化甄别与选拔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教学内容包括
1.本《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学段,即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
2.如何处理四个学习领域在课时总量中比例关系的建议。
3.对内容标准基本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说明。
4.对四个学习领域的范围、意义、学习目标及教学方式的说明。
5.分学段提出各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以及相关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
一、内容说明
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在比例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各学习领域分别由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三部分组成。标准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出与总目标的对应关系。教学活动建议针对标准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具体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采纳其中的建议,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评价建议则提出检测标准达到程度的要点。总之,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四方面构成了美术教学的完整过程。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说明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的是运用描绘、雕
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本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模糊学科门类界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美术学科知识的轮廓将逐渐适度地显现。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设置“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本学习领域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说明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一词包括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
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因此,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说明“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着重
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的能力,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
应该说明的是,评述并非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具有不同的程度(例如学生在一起谈论艺术就是评述的一种方式),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作出自己的评述。
“欣赏·评述”教学也可以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说明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①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②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③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
第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开阔视野,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浅谈小学美术课程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能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能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一堂好的美术课,应该是把传授美术知识和培养良好品德、生活习惯相结合的教学。下面我谈谈我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注意观察,收集素材
少儿绘画创作的过程,其实与成人搞绘画创作过程大同小异。在创作前,都需要深入观察与了解生活,目的都是为了收集创作的素材。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够丰富。所以必须细心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细心观察生活,观察事物。善于发现有意思的内容,新奇有趣的事物。学会观察并不是看看而已。熟视无睹,其意思就是看惯了的东西,如果是漫不经心的,也像没看见一样,在脑子里没有印象,没有记忆,所以要学生学会观察,就要引导他们主动地有目的地去看,去分析,去留心和记忆,回想生活中的事物或其中的过程、细节,绘画创作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在辅导少年儿童绘画创作,收集素材时,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命题创作。这首先要引导学生相对集中一点,有目的地观察、记忆、为自己的绘画创作收集所需的各种形象,并可以通过画速写或画记忆画来收集有关的素材。例如“可爱的祖国”这一主题,范围较大,我就引导学生以小见大,细心观察家乡的变化,观察美丽的校园,鲜花盛开的公园,繁华的街市,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商店等等。通过观察感受和记忆家乡的美来体现祖国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绘画“可爱的祖国”这一主题画的兴趣。对有关科幻题材的主题创作,不能到实地或实景观察,就让学生通过搜集有关的书本材料,或观看有关的电视、录像、电影等。二是自由绘画的创作,没有特定的主题,需要鼓励学生在平日生活中善于观察,留心周边的事物。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思考把平常的事物通过想象变成不平常的画面。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人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创造激情的过程进行审美教育,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望越强烈,渗透审美教育越能见效。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教态和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看电视、录像、范画、故事、游戏、音乐等)。以创造者的身份和学生一同进入教学情境中去。在这有声的环境氛围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无形中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感受美,认识美的兴趣。例如,教学《中国画-观赏鱼》一课时,在我的引导下,指导学生仔细观看各种鱼的图片,并说出这些鱼的可爱之处。惊喜之余,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仅找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金鱼的颜色艳丽,比目鱼的眼睛出奇,鲤鱼的鳞漂亮,鲫鱼的形状美丽等等,而且也感受到了颜色的美。但对小学教师来讲,并不等于就可以降低自己的专业技能,相反,还更应在拓宽专业知识面的情况下,注重技能的学习,正确理解这个“矛盾”的内涵。教师,只有具有精深的专业技能和广阔的知识,才能在未来的教学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在教学实际中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
三、巧妙应用美术教学技巧
(1)使美术知识具体化。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渗透了一定量的美术基础知识,相对于理解能力不强的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主次分明的构图》一课,在以往的教学中使用画图或拼贴的方法来说明构图时要把主要的物体放在主要的位置。使用动画课件可以使构图知识具体化:打开动画课件,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导入一些蔬菜、水果、陶罐的图片,接着用移动和自由变换的功能来说明构图的要求,通过不同的演示来说明什么样的构图是合理的,实现了使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成了具体直观的可视现象,达到了教学的有效性。
(2)使美术知识趣味化。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每一册都有一些欣赏的内容,如水墨、油画、水彩、铅笔、色粉笔、浮雕……对于画种、材料、表现方法教师只能泛泛而谈,或者给学生一张图片说明:这就是浮雕,这就是油画。有了动画课件,教师就可以當场演示、当场制作出不同的效果,并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理解和感受。例如在欣赏浮雕作品时,先用数码相机拍摄一些学生的头像,然后根据需要点击浮雕或油画以及另外的效果,这样学生就可以直接欣赏同一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了,效果很好。
论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策略 篇4
鉴赏艺术本身是很有意思的活动,但是高中生对艺术品的接触比较少,艺术实践也比较少,因此,这就对鉴赏带来了困难。学生往往不能理解艺术品为何呈现如此面貌,比如:毕加索为何可以把人体画得很优美却要把她画得平面化、破碎化;梵高为何要有扭动旋转的线条;夏加尔又为何画得好像儿童天真的漫画。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教师传授专业知识,并且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理解。
讲授是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在美术鉴赏课中同样适用。它主要是由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组成。讲授式教学法的长处是教师可以比较完整、系统的传授知识。对于美术鉴赏而言,高中生对艺术了解的不多,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教师可以对作品进行描述,分析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艺术特色等。讲授法的缺点是,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对所讲内容有清晰完整的框架,让学生能够调理清楚的知道所学习的知识。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有生动细致的解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授法虽然是传统的方法,但是在新时代下,可以有新的面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等辅助工具,给学生的感官带来新的刺激,提高上课效率。
互动教学也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当学生对艺术作品有一定了解之后会有一些启发、感悟、问题等。艺术本来就是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作品,学生如果有了感受那么就已经处在鉴赏活动中了。这时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有一个抒发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也让学生对艺术品有进一步的认识。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辅助作用,学生占据主导地位,弥补讲授式教学的不足。互动中,学生表达的感受是多角度的,他可以为其他老师和学生打开新的思路,有利于对作品全方位的认识。
利用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艺术品的魅力,这样的方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在现代教育中,情境教学法有一定的环境得以实施,因为有多媒体技术的支持。老师可以更具艺术品诞生的时间,还原一些艺术品的背景,例如:画家生活的社会环境,画家自己的生活环境,画家作画的方式,选择的工具,艺术品的表现手法等。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比较完整的艺术气氛,对艺术品也有更进一步形象化的感受。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形象化,多样化的元素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增强作品的感受力。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配上一些音乐那么就更有助于让学生的情感融入。
美术鉴赏课有时并不是对具体的某一件作品进行讲解,它也可以是多件有着内在联系的作品同时进行讲解。教师可以有目的性的、有意识的将一些相近作品放置在一起,进行比较。例如将对近代艺术影响颇深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进行比较,他们的名字相似但是画风有区别,教师可以分析画面具体在表现上的差别,这种差别代表的观念,以及在何种社会背景转变的条件下出现了这两者的区别。教师有时也可以将一些反差比较大的艺术品放置在一起进行比较,比如中国的传统水墨画和西方的风景油画。这两者之间在审美观念,对事物的观察方法,使用工具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别。教师可以从具体的作品着手进行分析。例如雷诺阿的风景油画和石涛的水墨山水画。他们都对近现代艺术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都以山水树石做基础。如果将这二人的作品作为比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东西方艺术的反差,也能认识到不同艺术表现手法的艺术作品都可以具有强大的魅力。
美术欣赏课在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美术知识。这时,美术鉴赏课可以让学生进行输出,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经过整理表达出来,在整理的时候也就是学生将自我零散的灵感、知识进行总结、融合的过程。学生可以采取演讲的表现方式,演讲前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运用更加具有表现力的语言,用语言组织成图画,并且在其中融入情感。艺术是情感的表达,没有情感的融入不能感染别人,学生在演讲时也是为了让听众能够更好的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因此,学生的演讲一定要有情感。
传统的上课模式下,教师讲得比较多,填鸭形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觉得枯燥,老师也会厌倦。当代,教学硬件升级,技术革新带给课堂带来新的生命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高中美术鉴赏课,这门本身就十分有意思的课程变得更加充满活力。教学并没有具体的规定性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多思考,多总结,更具学生具体的情况拟定教学策略,相信美术鉴赏课一定会带给学生知识和快乐。
摘要:高中美术鉴赏课是高中生美术课程乃至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授具体的美术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是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高中美术鉴赏课在新时代的教学环境下可以有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具体到每一节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陈兵.创新能力教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美术课程教学计划 篇5
这个年级的学生对艺术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学生会做简单的创作;学习了原色、中间色、冷暖色的基础知识,体验了色彩的表现力,并有目的地加以应用,初步学会了铅笔浅色的画法;通过绘画、拼贴、叠加组合等。,我们可以积累视觉和触觉方面的经验,将所学的各种艺术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绘画创作和应用设计,并用各种材料和方法制作玩具;围绕某个主题,描述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根据自己的想法反映身边的事情,表达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记录你的所见所闻,用日记画的形式表达你的感受;可以进行初步的素描练习,展示人物或物体的一般特征,用各种易于加工的雕刻和造型材料制作简单的三维或半三维形状。学生普遍提高了感受美的能力,形成了健康的审美情趣。大多数学生对艺术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有问题:
1、班级和学生之间,对美术课的兴趣、对美术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都有很大的差距。
2、有些学生想象力狭窄,缺乏表现力。
3、有些学生对美术课没有热情。
二、教材的分析与补充、增删、改进建议:
本教材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辅线。主次线紧密相连,平行穿插。主要内容包括:色彩冷暖知识、线条、节奏、工艺制作、玩具、实用设计、电脑美术、鉴赏等。
雕刻材料要点:
在循序渐进地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美学和情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学习的需要。
雕刻材料的困难:
强调趣味性的艺术学习,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强化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领略社会进步和美术多元化发展方向。
三、教学资源的开发:
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上,教师一方面可以下载相关的知识资料、图片等资料为美术服务,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比如当地的古建筑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安排学生收集整理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料。
四、本教学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知识和能力:
通过观看和观看各种艺术作品的形状和颜色,可以用简单的文字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和表达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理解和使用常见的颜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情感或愿望的能力,发展空间感知、形象记忆、形象记忆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绘画、绘画创作等各种艺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工艺;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体验;在艺术活动过程中,要强调趣味性的艺术学习,在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上充分考虑开放性和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艺术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艺术活动过程中,通过参加艺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的兴趣;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获得持久的艺术学习兴趣;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美化环境和生活。在艺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遵循审美原则,给予学生更多领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力,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比较进行体验、思考、识别和判断,努力提高审美情趣。
2、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积极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环境,通过思考、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思考、识别等活动。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创造性地运用艺术语言,教师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通过学习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3、营造一定的文化场景,增加文化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美术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加深对艺术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人文价值观。
4、加强师生沟通,确立学生主题地位,建立师生情感沟通。
5、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探究性学习,加强其他学科与学生生活体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能力。
6、注重学生方法的学习,通过感受、观察、体验、表达、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7、教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如电视、视频、模型画、参观、故事、游戏、音乐等。,引导学生增强对图像的感受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六、教学内容安排:
由于本学期时间紧,任务重,教学进度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教室的角落》第一周
第二周“花手帕”
第三周,“纸制品”
第四周“时间告诉我”
第五周“水果和蔬菜协会”
第六周“玻璃水彩”
第7周“窗口”
第八周“剪纸的故事”
第九周“打扮”
第10周“刮泥板”
第11周彩色ABC
第12周“乘风破浪”
第13周“乘风破浪”
第十四周至第十八周的评审和综合作品创作及展览评估
七、教学总结和反思要求:
小学美术新课程创新教学初探 篇6
小学儿童天真、纯朴、不受旧事物、旧观念的束缚,能个无拘无束地想象、创造,因此,小学美术新课程,把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前,儿童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良机,实践证明,小学美术新课程开展创新教学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下面谈谈我对小学美术新课程开展创新教学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挖掘“求异”素材,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1.从具体形象引导发散思维。具体形象有自己的属性,以及和其它事物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形象去联想其它形象,既加深了儿童对生活认识和感受,同时丰富绘画内容。教学时要抓住教材中学生比较熟悉的,符合儿童绘画心理特征的具体形象,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把思维扩散到四面八方。
2.多种渠道,培养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最大特点是:“同中求异”,因此又叫“求异思维”。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示范讲例和户外作业,通过“一题多画”,一题多变”、“一题多想”、“一题多说”等形式训练学生求异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运用丰富想象力,敢于大胆幻想求异,善于从联想中求异,从敏锐的观察中求异,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3.合作交流,训练求异思维。合作能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各抒己见,实行个性差异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
二、创设绘画情景,启发儿童创作
创作是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技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学生对所表现的内容感受程度的深浅,是创作成败的关键。为此,教学时,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画境,倾注情感,融感情于绘画之中,从而提高作品质量,提高创作能力,引导学生进入画境可采取以下方式: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设置情境。诱导学生置身于创作故事情境之中,再让学生作画,则一幅幅生动有趣天真雅致的画面跃然纸上,逼人喜爱,显露出小朋友的创作智慧和创作才能。这样的课,学生既能听故事,又能自由作画。
2.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引入情境。创作画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创造主题,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支持学生大胆发现见解,通过学生自己探索,解答问题,从而进入绘画情境,深化绘画主题。
3.以电教媒体激活学生创造欲望,巧设情境。兴趣是成功的种子,情感是成功的土壤。它的思维形式是一致的,两者相辅相行,相得益彰。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给学生以新颖、形象、生动、直观的感受,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营造热烈、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更便于学生开拓思路,展开想象。
如:美术新课程第九册《秋风瑟瑟》一课,传统的教法总感“招数”有限,收益甚微。而运用电视录像,将“铁山寺”的自然风景浓缩在屏幕上,再以配音、声响,解说,创设一种色彩情境,让孩子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畅游想象。领略这仙境般的迷人的景色,效果更佳。如课堂录像展现“秋风给枫林涂抹胭红,给银杏镀上金黄,它请落叶翩翩起舞,它送队队南去的燕行——秋风在那里?秋风触摸着你的秀发,唤起你那些遐想?真叫人如痴如醉”。通过这一段的运用,孩子们能景中见情,景美景深,在这斑斓的色彩世界中感触大自然的美,激活了学生描绘祖国锦绣山河的创作欲望。
三、设置美术环境,强化学生评价能力
新编习作画本要求,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进行了着力探索。一改过去单纯由教师打分的评价体系,教学中,教会学生的评价能力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欣赏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引导学生欣赏他人作品,仔细分析,认真品味,畅谈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如:通过一次画展,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把评价标准交给学生,看了这些优秀作品,你感觉如何?有是么样的独特风格?色彩搭配、线条造型、水墨技法,怎样表现的?逐步引导学生评价他人的作品,在评价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的提高。
2.在美术活动中评价。有教学就有评价,在美术活动中评价是美术教学评价体系中不可忽视的环境,特别当美术活动及将结束时,评价尤为重要。首先通过评价,相互了解各自作品相同地方与不足之处,获取正反多方面的经验,以便从中掌握美术技能技巧。其次,有助于学生社会化发展,同时亲身体验别人创作成功的乐趣与欢愉,激发向优秀生学习的良好愿望。
新课程理念下美术教学探析 篇7
在一段时间的美术教学中, 我深切感受到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教学环节值得重视和改进:
一、教学方式的反思
新时期的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 而是一种文化学习, 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 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 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 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 即相互间的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都有哪些颜色, 自己喜欢哪些颜色;又让学生观察外面自然界中还有哪些颜色。学生通过观察, 激发了学习色彩的兴趣。同时我还准备了大量的色彩图片和冷暖色对比图案, 充分利用课件及书中的图片、作品等, 通过对比, 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同一画面不同色彩的冷暖感觉, 而且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讲解举例, 并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颜色来联想不同的物体, 辨别是冷色还是暖色, 这样比起理论上的讲解更直观、更形象,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掌握色彩的冷暖知识。最后, 我给了学生两幅一模一样的没有色彩的风景图案, 请学生分别用冷色调和暖色调来填色, 使它们变成秋天和春天的景色。这样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并发展开阔了他们的思维, 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反思
人的思维活动不能凭空产生, 适宜的环境。对思维活动的产生有着明显的刺激作用。在美术教学中, 创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能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我在上课的时候比较重视教学手段, 如用故事、游戏或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 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 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 开阔视野, 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 进行交流。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显现和谐、真实、具体、鲜明的形象,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感受美、发现美, 激起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欲望, 激发兴趣, 提高课程的实施效率, 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更好地发挥。
三、美术学习活动的反思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 才能得到力量, 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所以光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 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心灵的沟通。
1. 教师转变观念, 角色互换, 拉近师生距离。
教师可以坐到学生中间去, 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参与实践和讨论, 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 让学生放松心情, 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 才能得到美的体验。
2. 音乐欣赏, 体验情感。
常言道, 音乐是最能表达情感的艺术。音乐和美术是姐妹学科, 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有时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 可以通过音乐得到宣泄。因而, 我经常把音乐引入课堂, 通过边听音乐边欣赏绘画来提高学生对作品情感内涵表达的感受。
四、教学评价的反思
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 既重视教师的教, 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1.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 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2.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 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 可以是评语, 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 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 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 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初中美术课程的愉快教学浅谈 篇8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愉快教学首先从良好的教学情境开始, 美术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应当做好学生的指引, 带领学生逐渐走进美术的圣殿, 感受艺术作品传达出的美和意蕴。对于那些学生初次接触或者不太熟悉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做好相应的教学铺垫, 除了要给学生分析作品中的实物,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领会到作品背后传递出的意境。
中国古典水墨画的赏析是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板块, 然而, 对于这部分教学内容, 学生接受起来却并不太容易。因此, 在给学生们进行中国水墨画赏析讲解时, 我会一定程度地介绍相关的知识背景, 很多画作都是由诗作或词作而来, 画面是对于文学作品的一种视觉诠释。如果是这样的情况, 我通常会先和学生们学习与感受这首诗词, 先从文字中领会那个画面与字里行间传达的意蕴, 等学生们头脑中能够充分构筑那个图画后, 我再来向学生展示这幅图画, 看看作者描绘的和学生构想的是否一致。水墨画是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形式, 其中涵盖了很多中国古典文化中道家哲学的意蕴。水墨画往往比较清冷, 画面上只有黑白两色, 用墨迹勾勒出种种形象, 画面很素雅, 有很多留白的地方, 整个画面意境深远, 耐人寻味。
好的课堂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针对美术课程的教学, 课堂上教师还应当尝试为学生营造一种好的审美氛围。在这种氛围下, 不仅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作品中, 当学生真正开始领会到作品的美时, 学生内心产生的震撼才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愉悦。
二、培养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喜爱
愉快的美术教学中必然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唤起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喜爱, 然而, 兴趣和情感却是需要不断培养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从学生们熟知并且感兴趣的美术作品入手, 通过和学生共同赏析作品的艺术价值, 不仅能够拉近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兴趣, 也能够提升课堂效率, 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大卫》是很多学生熟悉的一件艺术作品, 很多学生对于这座雕像都有所了解, 然而, 学生们对它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这具雕像很生动, 塑造的男子带给人一定的美感上, 对于作品背后的创作背景学生并不熟悉。于是, 课堂上我和学生一起展开了对于这件他们喜爱的艺术作品的赏析。我会给学生们介绍, 这是一幅作者耗费了三年的时间与心力所打造的作品, 讲授这部作品时我会很清晰地向学生介绍作品的相关创作背景。在那个时代最杰出的雕塑家之一的米开朗基罗看来, 完美的生命艺术体往往早已经存在于一块块的顽石中, 雕塑家的使命就是将他们从顽石中解救出来, 这也正是作者在自家后院看到一块闲置了很久的大理石后欣喜若狂的原因, 米开朗基罗仿佛看到了大卫的雏形, 于是打造出了这部完美的作品。这些相关知识的介绍能够很好地让学生了解到作品的创作时代、创作背景, 同时, 我还会引导学生对于作品的细节部分展开赏析, 这样, 学生才能发现这具雕塑的和谐与美。不仅如此, 通过我的讲授学生们意识到, 艺术作品往往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背后要么传递着作者的情感, 要么透过作品能够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蕴。学生们领会到了好的艺术作品的深刻, 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也更感兴趣。
三、重视导课和结课艺术
愉快的美术课堂中, 教师应当注重导课和结课的艺术, 这个过程有时候容易被教师忽略, 然而, 它确实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为愉快的美术教学提供铺垫。
例如, 在进行梵高的作品教学时, 这位大师的作品色彩鲜明、视觉冲击力极强, 然而, 它的作品却并不容易立刻被学生理解与领会, 于是, 我设计了相关的导课过程。课堂上, 我首先向学生们展示了两张来自生活中的图片, 一张是挂满繁星的夜空, 一张是农田里蓬勃生长的向日葵, 用这两张图片的赏析来给后面的教学内容做铺垫。紧接着我向学生展示了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和《星月夜》, 刚刚看到时学生觉得有点诧异, 但有了前面的图片赏析过程, 学生们对于现在看到的作品又相对容易接受一些。随着学生们对于画作的观赏越来越投入, 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介绍起这两部作品来, 和学生们一起分析梵高的创作手法、人物生平以及他一生的经历, 让学生意识到这些画面看上去都很浓重, 很浑浊, 其实正是和作者创作时内心的情感起伏有关。有了良好的导课过程, 学生对于授课内容往往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想要实现初中美术愉快教学, 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改进。初中阶段的美术课程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要善用课堂时间, 首先要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 这是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的基础。其次, 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于美术课程兴趣的培养, 学习自己喜欢的内容才能让学生觉得愉快。此外, 教师要重视导课与结课的艺术, 它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为愉快的美术教学提供铺垫。
摘要:美术课程的愉快教学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喜爱, 对于提升课堂效率, 深化学生的审美意识也有很大帮助。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喜爱, 重视导课和结课艺术。
美术课程教学 篇9
我校是一所乡村高中, 学生书写不规范、潦草现象十分严重, 各科老师批阅作业时叫苦不迭。但高中教学大纲中没有“书法”教学内容。笔者作为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自2005年开始按照学校领导要求在高一、高二年级美术课教学中, 花较多课时实施“书法”的教学。这恰顺应了湖北省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新增设“书法、篆刻”选修系列的意图。在教学中我们确立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 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了解中国书法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逐步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激发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书写习惯, 为日常学习、高考和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近四年来, 各年级学生书法水平不断提高。同学们感慨地说, “书写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我的字也变美了”!家长、各科教师对学生的书法进步赞叹不已, 学校对美术组的教学也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现就我校美术课程中“书法”模块教学的实施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1 书法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现在,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键盘代替了钢笔毛笔, 打字代替了手写。对汉字艺术的追求被大多数人逐渐遗忘了。学生作业、试卷字迹潦草, 错别字随处可见, 难以辨认。用“脏乱差”三字来形容学生的书写现状实不为过。更谈不上学习艺术化了的书写——书法了。可以说, 中学生参差不齐的书写现状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很现实很严重的问题。他们书写水平的退化, 这不能不说是科技文明发展的悲哀。因此, 从现实功利的角度看, 开展书法教学, 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品质, 对学生备考是至关重要的。
再从长远来看, 中学课堂开展书法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特征。引导学生学习琴棋书画等艺术是时代教育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在中学课堂中开展书法教学还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方块文字, 书法艺术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独特的魅力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弘扬和传承祖国的文化传统, 青少年责无旁贷。紧张的学习中练练书法还可以调节心态、缓解压力。
2 教学实施的可行性
据了解, 在中学特别是高中选择“书法、篆刻”模块教学的学校少得很。究其原因, 大概有三点:其一, 学生没时间没兴趣学;其二, 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其三, 教师不愿教或不能教。在高中开设书法课程有一定难度, 但困难也不是不可克服的。
2.1 学生没兴趣和时间的问题
现阶段, 高中学生如果要进入好一点的大学就读, 主要是看各科文化分数。文化课学习压力大、时间紧, 他们把大块的时间精力投入到了题海之中, 没法顾及书法的好坏。
解决办法:可在课业负担相对轻一些的一、二年级开设。并向学生讲明学习书法的重要性。写一手漂亮的字无论是平时作业、出刊办报, 还是应对考试都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在考试中差的书法可能扣分, 好的书法可能增分, 卷面分数可能相差5分以上。比如, 语文学科考试在作文评分细则中明确规定:书写规范, 字迹工整, 卷面清洁。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增加学习动力。
此外, 还可成立兴趣小组, 使小组的学生成为大家学习书法的“领头雁”。举办书法竞赛 (毛笔和硬笔) 、书法佳作展览, 推荐优秀作品在报刊发表, 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现才华和个性的平台。在我们学校, 这已成为常规活动。还可以定期举办书法讲座, 用讲座的形式介绍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故事, 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古代书法作品;介绍当代社会中书法家及一些残疾人练习书法的感人事迹;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社会上知名书法家到学校作演讲及即兴书法表演等。总之通过多种渠道来培养学生对书法持久而稳定的兴趣。这样学生除了在美术课上练习书法外, 还可自觉地利用其它零碎课余时间自习, 收效也会更好些。慢慢的学生的兴趣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学习时间也有了一定的保障。
2.2 学生基础差的问题
学生的书法基础几乎为零。学生中普遍存在错误的书写姿势和习惯, 且已形成动力定势, 矫正较难。而且到了中学阶段课业负担加重。要快速完成各科作业, 很多学生将字写得张牙舞爪、满纸狼藉。
解决办法:高中生的知识面广, 理解能力强。对书写姿势问题, 笔者引用力学知识并结合一些图片与同学们探讨正确的握笔方法、坐姿。仔细讲解运笔的起、行、转、收等细微过程。针对学生字体书写潦草的问题, 笔者要求高一学生只能练习楷书, 高二学生才能练习行楷、行书。无论是练习毛笔字还是硬笔字, 都要求学生象打太极拳一样放慢书写速度, 一笔一划力运到位, 控制每节课临、摹数量。并要求文理各科教师积极配合, 提高各科作业的书写质量。更重要的是, 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书写示范作用。如板书、作业批改、作文点评等要书写规范, 做学生的楷模。这样经过一学期的强化训练, 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已能逐渐形成, 奠定了一定的书法基础。
2.3 教师不愿教、不能教的问题
在一般的中学, 院校书法专业毕业或专门学习过书法的美术教师不多。按常规教学模式, 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 先由教师讲解示范, 再由学生练习——这种灌输式、填鸭式的课程实践模式可能会导致学生学得乏味, 教师教得吃力。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果这样, 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有很好的书法功底, 否则无法完成示范教学工作。这也是很多高中美术教师不愿开设这一教学模块的原因之一。
解决办法:“后现代课程范式”认为课程即为探究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它要求教师发挥其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与促进者的作用。教师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由此可见, 在“书法”教学模块中, 不一定要求每位教师都是书法专业的科班生或权威专家。教师只作为合作者、参与者、开发者, 帮学生把火点燃。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书法、教材等方面的要求降低, 相反, 教师需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熟悉相关的书法理论、搜集充足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它不一定要求教师人人会写, 当然会写更好, 关键是要善于指导学生写。这样的话“示范难”的问题也就不成问题了。教师只要懂得一些书法方面的基础知识, 就能完成教学任务了。
3 如何编排“书法”模块教学内容
对于针对全体学生的行政班教学, 我以教学生“硬笔书法”为主。兴趣班的学生基础好一些, 在兴趣班上则以教学生“毛笔书法”为主。以下是针对高一、高二全体同学的教学内容。
高一年级:
上学期
第一部分:了解字体的源流及演变
古今篆书、、隶书、楷书名碑名帖赏析
现代优秀硬笔楷书书法作品赏析 (多媒体教室进行)
第二部分:楷书点画的特点及临摹训练
楷书的结字三十六法及临摹训练
第三部分:楷书整体临摹训练 (学习名家临摹视频)
国庆、元旦期间进行年级优秀硬笔临书作业展
下学期
第一部分:继续硬笔楷书整体临摹
第二部分:楷书作品章法讲解 (多媒体教室进行)
第三部分:综合实践创作部分 (进行一次优秀楷书作品期末展评)
高二年级:
上学期
第一部分:行书的发展史
古代名家行书名帖赏析
现代优秀硬笔行书作品赏析 (多媒体教室进行)
第二部分:行书的点画特点及书写要领
行书偏旁写法要领
第三部分:行书的结构、整体临摹训练 (国庆、元旦作品展览)
下学期
第一部分:继续进行行书整体临摹训练
第二部分:行书作品章法介绍 (多媒体教室)
完整作品创作训练 (进行一次优秀行书作品展)
第三部分:个性化钢笔行书签名法训练
我们在美术工作室外专门开辟了书法兴趣班同学的作品展览橱窗, 定期展示学生的佳作, 成为全校学生观摩学习的园地。
4 我校书法教学的成绩
从2005年到现在, 笔者在近四年的美术课中因地制宜、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 侧重于《书法》模块的教学, 且注重了在一、二年级中教学方法、内容的延续性。学生学习兴趣逐渐浓厚。学生手里至少有二本与自己个性相符的硬笔、毛笔字帖, 有的学生甚至有四、五本。部分学生还订阅了《青少年书法》、《书法报》等专业报刊, 并有很多学生的作品在各级书法比赛中获奖。如二年级学生章雅琴、毛苗、姚梅、周超荣获第五届“国际少年儿童书法比赛”金、银奖;一年级的朱俊伟、张达同学荣获“蒲公英杯”书画摄影比赛银奖、铜奖;二年级章雅琴、田思遥分获“长江杯”硬笔书画比赛二、三等奖等。学生整体的书写水平同进校之初相比均有大幅度提高。每次的学生优秀作品展览, 更是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总之, 结合学校、学生实际需求, 把“书法”模块作为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来进行, 充实了美术教学内容。学生的素养得到了提高, 书写质量明显转变, 大部分学生打下了较好的书法基础。美术教学成为了学校工作的一个特色和亮点。
摘要:我们新生代的书写能力不断被削弱, 大学生、高中生书写质量普遍较差。据了解, 在中学特别是高中选择“书法、篆刻”模块教学的学校少得很。究其原因, 大概有三点:其一, 学生没时间没兴趣学;其二, 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其三, 教师不愿教或不能教。本文主要探讨了书法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以及教学实施的可行性。
以新课程理念激活美术教学 篇10
一、开放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现代教育的标志之一, 是教育终身化, 美术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 开放学生美术活动的空间, 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让学生真正领会美源于生活, 并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1.开放命题形式
命题创作首先必须限定一个题目, 然后围绕题目进行美术创作。难度太大或脱离生活的命题, 往往会使学生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适当改变传统的由教材、教师命题的方法, 把命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时, 可以根据教材内容, 教师出“母题”, 再由学生出“子题”。如苏教版第3册“夏日印象”一课, 教师可以以“我与暑假生活”为主题展开讨论, 启发学生回忆假日趣事后自由拟题。于是, 作业时“神奇之旅”、“我和鱼儿一起游”、“我买的大西瓜”, 等等, 一大批各具情趣的命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很好地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欲望。
2.开放题材形式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 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 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 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教学时, 教师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 在题材、形式表现上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 能促进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
例如, 在部分设计制作课单元, 可以激发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兴趣的做起, 如“给自己最喜欢看的一部电影画一张宣传画”、“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日用品, 然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以下, 重新设计并画出来。”这些形式比起美术课本里的纹样设计、二方连续设计等有趣得多。在制作新年贺卡时, 可以让学生运用刮色、涂蜡、撒盐、吹色、压印等技法, 是学生在变化莫测的游戏中, 达到兴奋点。
3.开放教学内容
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空间, 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 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 在大自然中学美术, 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写生课, 教师不妨带学生去热闹的街心公园、农贸市场去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特征;手工制作课, 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 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 并带上制作的彩练、挂饰。
4.开放教学程序
大胆突破从低—中—高年级的年级界限, 采用有序、无序的教与学有机结合, 互补共存。例如, 在低年级可以大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和空间现象, 培养他们的空间知觉感;可以灵活结合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光与色彩的关系、色彩的情感与冷暖等;引导学生尝试大胆用水粉颜料表现变化的笔触和变化的色彩。学生同样感到新奇而快乐, 作业效果也会令人吃惊:太阳火红的骄艳、彩虹的七色眩目……
5.开放评价标准
李吉林老师认为, “老师肯定——学生满足, 树立自信心、自尊感——需要学习——再肯定、再满足——渴望学习更新的有难度的东西。”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 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 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
在教学评价时, 改变传统用“一个标准”去套学生画的内容、形式, 作品评价不作硬性统一, 因人而异, 实行学生自评、互评, 体现主体地位。教师点评时语言要幽默、精彩、风趣, 让学生把你的点评听进心里去。在优秀作业上写 “心灵手巧”、“魔幻色彩”、“独具匠心”等给学生成功的喜悦;相信学生的内在潜能,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开放的导向、激励、反馈、调节作用。
二、沟通
1.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 是现代课和改革的趋势, 美术课也要打破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壁垒, 突破学科界限, 统整学生的知识, 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 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2.沟通课堂与课外, 校内和校外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 这一点多么重要, 我竭尽努力, 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 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像来滋养学生的意识。”
如在第十一册创作画《家园》一课学习时, 课前, 我让学生收集、阅读我们的家乡——溧阳的历史变化、风土人情, 并运用作文的方法描写自已的家园。课上再结合欣赏有关表现家园的作品、诗歌、音乐, 最后让学生带着一份美好的情感来表现自已的家园, 他们的收获不仅仅是表现在画了一张好的绘画作品中。
此外, 还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表现的机会, 如在学校定期举行手抄小报、校园美术节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热点话题”:如“我们周围的环保”“我与e网”“新世纪畅想”等, 促进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 主动参与, 让学生有内容可画, 有感而发。
三、合作
孔子云:“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合作的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相互依靠、共同激励、竞争提高的过程。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同桌合作”“前后四人合作”以及“男女生合作”的形式, 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叉活动的自由空间, 允许窃窃私语, 允许寻求教师、同学帮助。
因为我们常会发现这样一些情况:有的同学想象力很丰富, 但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同学制作精细, 但思路狭窄, 如果让这两者有机结合, 取长补短, 则是最佳的组合了。即使两者水平相当, 在合作中也能得到启发, 所谓“三人行, 必有我师。”
同时, 有些活动题材、内容, 需要搜集大量的材料, 可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如“插花”“版面设计”“画脸”等创作, 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收集材料:你准备花泥, 我准备鲜花, 我们一起来完成一束艺术插花;尝试4个人合作设计一块别致的版面;相互给对方装饰一个有趣的脸面等。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 在友情浓郁的氛围中, 消除表现的顾虑, 快乐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审美情趣, 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集体的智慧胜过于个人, 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合作的好品德。这样一来, 作业的时间相对缩短, 作业的质量却提高了, 何乐而不为?
没有教师心灵的参与, 课堂就会像没有雨水的春日, 燥寒而缺少滋润;没有教育实践的参与, 教育研究就会像行将干涸的一潭秋水, 沉闷而无活力。把美术教育的艺术与生命艺术合二为一, 将是我们21世纪每个美术教师的毕生追求。
参考文献
[1]尹少淳.走进美术.
[2]杨景芝.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
新课程下初中美术色彩教学探讨 篇11
一、重视探究性与创造性的教学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开放的心态,让美术学科内容之间以及美术和生活之间产生内在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让每一位学生学会学习,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著名的教学家夸美纽斯曾说:“知识的获得最初都是来自一个人的感官”。美术课是一种形象性很强的视觉艺术课程,要想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具有一定的美术品位,具有深厚的美术素养,最佳教学方式就是充分运用课件、实物资料等等满足学生的视觉感受,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可以完全体验到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
1.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效果,常常会忽视基础的东西,色环就是如此。制作色环的过程很单调乏味,但是却可以对学生产生深远的有益影响。在教育学生时不能急于求成,要让学生在缓慢的探索过程中,切实感受到美术色彩的美丽。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眼睛看见的未必是真实的,这都让学生很难体会到其中深藏的秘密。在运用色彩的过程中,学生一般习惯用刻板的观念,比如天空是湛蓝色的,树叶是绿色的,花朵是鲜红色的,故他们常常会对真正看到的风景视而不见,其实印象中的风景并不是他们真正看到的风景。也正因如此,当我们看到莫奈的《夏日的麦草堆》和《日出·印象》时才会产生无限的惊讶和巨大的心灵震撼。
2. 大自然中各种事物的固有颜色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脑海深处,所以在观察几何形体时,学生常常能感受到石膏的白色,却很容易忽视灯光的黄色,衬布的蓝色,且看不到这三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欣赏自然界景物时,学生也不容易感受到光线变化对大地景色的影响。同一朵花,由于上午的光线带了少许黄色,花的颜色就会呈现橙色;而下午的光线偏蓝色,就会让花的颜色呈现紫色,随着光线的变化,下午的花与上午的花色彩有很大差异。大自然万千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奇异的景象,但是我们却没有用心欣赏。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抓住不同的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搞清楚色调的基本概念,一幅绘画作品可以使用多种色彩,但是整体上会呈现一种倾向,或者偏红色、暖色,或者偏蓝色、冷色等。
二、加强美术色彩课程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美术是整个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从书本的学习转而走进生活学习,通过色彩教学,把美术课本中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学生自身拥有实践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快乐的体验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动力,而学生学习动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的课堂情形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其中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快乐的学习体验。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大教堂》系列作品中光色变化时,充分调动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打破视觉障碍,让学生在感受到色彩美的同时,还能够掌握一定的写生画法,避免出现“闷”、“脏”的画法。依据教学目标,多为学生介绍美术历史中的经典作品,启迪学生思维,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也让学生明白了一个简单而朴素的道理: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美丽就无处不在。
三、通过实践活动,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帮助他们认知生活中的各种色彩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知识,并加强实践;为了使学生有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可以多安排几次调查活动,让学生初步研究美术知识,掌握搜集、整理学习资料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探索,他们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不断提高,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他们所学的知识才会深化,才能在繁杂的现实事物中发现真理,学会探索性学习,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美术课程教学 篇12
在教学过程组织形式问题上, 国内外学者、专家众说纷纭, 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特点, 同时也蕴藏一些共性的东西, 笔者将其概括为:美术教学组织形式就是能完成美术教学任务, 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 由教学人员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师、学生按照一定的教学设计需求, 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中的组合形式。
二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研究
1. 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随着历史的发展, 班级授课制呈现出“一刀切”“划一主义”的局限, 不利于因材施教, 并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尽管如此, 它以其“多、快、好、省”的优越性长期存在, 仍是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20世纪以来, 利弊矛盾冲突的凸显加剧了世界范围内各国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和探索。美国加利福尼亚学校试行的圣巴巴拉制的教学组织形式, 规定在同一班级设置三种程度不同的课程, 实行分组教学, 这种教学在班级编制的框架内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 各组年限相同, 课程则不同, 试图突破班级授课制中统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日、英、法等国也都同美国一样, 把班级授课制作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其进行完善, 扬长避短, 灌输新鲜血液。这表明, 历史的进步使班级授课制正在不断改革, 以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
2. 个别辅导到现代个别化教学
与班级授课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辅导, 是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给予引导、启示、咨询和指导, 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教学形式在提倡个性化的美术教学中尤为重要。美术教学往往是全班同学在一个教室里接受教师指导, 也可根据学生情况或需要进行单独辅导, 这种教学便于因材施教, 但要注意一视同仁, 平等对待。现今, 网络教学不断发展, 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加上学生个体性差异的普遍存在, 使学校美术教育越来越重视个别化教学。虽然在现实条件下尚不能允许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教学, 但教学组织形式仍在朝着现代个别化教学方向发展。
3. 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在美术课程与教学论中美术课程教学内容多样性的发展要求美术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改革。美术教学改革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实践, 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发展水平和不同教育发展程度下涌现出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即使它们设计和考虑的角度不一样, 但它们的共性都是力图使美术教学能尽可能地适应每个学生的需求, 如兴趣、能力方面, 想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到最好的水平。因而, 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可以相互存在的, 这也是要与各地区、各学校、每个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如班级授课制“多、快、好、省”的特点, 适用于相对落后的地区;个别化教学, 利于发挥主动性, 照顾个体的优点, 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也高, 适于较发达地区;另外, 还有分组教学、写生教学、参观访问教学、开放教学、设计教学和复试教学等均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美术教学形式的发展属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 而教学对象又是相互作用并不断变化的人, 如果仅仅以一种固定的教学形式和模式去应对万变的教学对象, 那也是不科学的。因此, 教学组织形式必然会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三对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组织形式的思考
第一, 教学组织形式是由教育理念、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学策略、评价手段组成的课堂教学形式特征。不同时代的不同教育理念和育人标准形成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新课标美术教学形式受教师、学生、时间、空间四个核心的影响更应注重其结构性、稳定性、多样性, 使美术课堂发展为融入认知、情感与身心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第二, 美术教学组织形式取决于美术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课程内容直接受制于课程目标, 并为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未来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内容将得到及时更新, 教学组织形式也要随之不断革新, 在增加反映现代科技新成就、有民族和地方特色、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课程的同时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在美术课的设置上增加美学、美术史、美术批评等内容,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深化掌握的程度, 增强文化修养。对于其他的科目, 也应与美术建立起一定的联系, 使美术与其他科目互相促进、灵活学习。如美术课与其他科目一样要遵循教育原理、教育史的相关内容, 让多种科目互相融合、渗透, 既帮助学生理解和学好美术知识, 用能将所收获的美育实践运用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去。
总之, 我们只有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条件下把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按其特点有效地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相互补充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对于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应做到有意识地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又注意保持某种形式在特定阶段的主导作用, 打破以往学科本位的授课, 以满足新课标多种教学形式互补的要求, 实现中小学美术教育美育的宗旨。
参考文献
[1]陈荣华.美术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李彦峰.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建构[J].教育探索, 2009 (4)
【美术课程教学】推荐阅读:
美术素描课程教学09-18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09-24
中学美术课程电脑教学08-10
中职美术基础课程教学08-12
美术课程与教学理论06-19
美术课程教学计划08-23
义务教学美术课程标准09-07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07-18
美术课程教学体系构建06-19
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