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美术课程

2024-07-26

地方美术课程(共12篇)

地方美术课程 篇1

我国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及研究方面起步较晚, 实践运用较少, 作为实施美术新课程的重要环节, 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与完善, 弥补了国家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的不足。

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包括当地的自然资源、社会生活资源、传统美术文化资源。而地方传统美术文化作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适应本土民间风俗习惯, 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缩短了课程与本地区学生的距离, 为校本课程建设和实现学校的特色办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这既是对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的保护, 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原本化开发和利用。

一、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美术教师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多年来教材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 一些教师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 没有走出“教科书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一狭窄天地, 缺乏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在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的规定上有了较大的弹性, 学校和教师可自主决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选择并设置有关课程来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 使得更多的地方美术资源进入教学系统成为可能。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推动和管理, 在开发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资源的思想滞后, 开发力度不够, 忽视了校外传统美术资源的地位和作用;筛选及评价机制尚未完善, 开发的课程资源有效性及教育价值不够高;综合性不足, 与其他学科联系不大。

2. 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忽视地方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 经济发展不平衡, 地方文化也存在差异。即使在同一地区, 因办学条件与行政重视程度不够, 也存在城乡差别、校际之间的差别。美术作为地方性文化的主要继承载方式, 是地方文化最重要的内容和形式之一。国家教材虽然也编入了一些地方美术内容, 却是作为通用教材中的必修内容出现的, 容量非常有限。由于教材缺乏多种版本供不同地区学生的多种选择,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往往因为不同地区间师生经验的差异、获得实物资料的难度不同和接触实际操作的条件不同, 教学效果差异较大, 不能适应不同地区的发展需求。编写乡土美术教材可以对现行通用教材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在“统筹于美术新课标的首要原则”后, 也必须“突出地方性原则”。然而, 有些乡土教材一味追随通用教材编写的内容体例, 这样发行乡土美术教材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了, 无法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适应性, 从中失去的将是地方传统美术资源本身。

3. 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忽视美术学科的特点。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 也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 局限于美术学科内部的教育, 难以全面实现教育的价值。为此, 从大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共性, 重视美术学科与外部资源的整合, 培养学生“将美术理解为文化”的能力是当务之急。由于教科书不再是课堂唯一的教学内容后,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自然受到美术教师的格外关注。然而有些教师为了整合课程资源, 贪大求全, 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或难点, 甚至把美术学习的重点引向了探究其他学科的方向, 将美术课上成了历史、地理、政治、文学或其他课程, 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由于忽视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 造成渲宾夺主, “人文”被挖掘得淋漓尽致, “双基”却被削减弱化, 片面地强调“综合”而失去了美术学科教学的特征。这种多学科渗透下的美术课程就不是以美术为本的综合, 隐含着美术教育理性的丧失, 使美术学科的课程目标难以实现。

二、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美术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策略

1. 教师要有多元的课程理念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

学科专家对课程的开发只能做出普遍性的假设, 最终对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内化以及建构价值都是由师生共同来完成的。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是关键, 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 还是利用课程资源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建设者。教师要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 从实际需求出发, 选取贴近学生的情感、生活与认知的地方美术资源作为发掘对象, 结合当地及本校特点, 将独特的地域优势转化为课程资源。基于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连接需求, 应贯彻“情境化”的原则, 让学生参与一些环节的工作, 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学生参与地方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本体研究, 增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互动, 这是促进其理解并融入地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一种体现。

《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学习分为四个学习领域, 其中“综合探索”体现了教育的综合趋势, 把美术学习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为提高学生的“软”艺术素质, 实现多学科渗透这一重要的课程理念, 应越过固有的美术框架, 与其他艺术、科学、哲学等进行交流和对话, 特别是各门艺术学科内在联系的研究。地方传统美术具有本土人文学科特征, 是美术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纽带, 结合学校所在地域文化创设广泛的文化情境, 将地方传统资源引入课堂, 跨越美术原有的边界重新谋求组合, 是对现行通用教材之下的弹性空间的一种充实, 将给整个美术教育带来更多的自主权。当前, 导入地方乡土文化, 引导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学习和传承, 是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方向, 这些资源既有中华主流文化的共性, 又保留着浓郁的地域文化个性, 对这些资源的开发恰恰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彰显。

2. 开发并利用好教材, 诠释美术新课程教学内涵。

美术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 是可以超越、选择、变更和补充的,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 不是课程的全部。首先应确立正确的课程意识, 创造性地利用国家教材, 是使用教材, 通过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 综合提高美术素养。国家教材的编排是针对全国大多数学生的使用而编排的, 照顾的是全面。而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 关注学生自身特点,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地方特点“因地施教”, 才能为各地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一个优质的桥梁。

在教材编写与选择上, 主张一标多本。地方教材选材要取舍得当, 开发的课程要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适合教师专业水平的发挥。后现代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 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究竟哪些地域性资源具有开发价值, 必须经过教育哲学、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三层筛选, 把经筛选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进行加工、提炼, 通过交叉整合, 将课程资源转化成美术课程。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相关的课程资源, 使国家课程与地域性美术文化紧密联系, 增加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艺的学习内容, 将探究学习引入课堂, 这是对国家课程内容的拓展、延续与补充。

3. 开发地方传统美术资源, 推进区域性美术教学整体发展。

地方乡土美术有着典型的原发性特征, 反映了本土独特而深沉的审美体验与感受, 具有手工制作的亲切感和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回归感。当代社会的高科技越多, 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容量的环境, 乡土美术恰好与电脑社会相平衡, 调节并补偿了人们现代生活引发的精神需求失衡。

开发利用地方传统美术资源, 离不开现代教育为它提供的平台, 学校与社会必然互相依存。社会上虽然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艺术课程资源, 而文化资源不一定等同于课程资源。地方传统艺术经过历史的沉淀,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成为范例或教育资源, 对地方传统艺术的合理开发, 是一个在继承和借鉴中动态生成的过程。构建地域性美术课程体系, 有一个开发、整理与实施磨合的过程, 存在着转化的问题, 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1) 实地考察与调研。访问民间艺人, 寻找当地的艺术品, 考察古建筑与民俗风情, 收集、归纳和整理原生态的传统美术资源。

(2) 资源状况的初步分析。分析乡土艺术与当地人生存方式的关系和价值观;分析其美学品质、材料、工具及制作技术;分析其它共生关系中非民间美术的联系。

(3) 教育资源转化论证。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 对照本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 以现代性的视角来审视与分析本土资源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对相关资源加以甄别与筛选, 确定重点, 筛选出符合学生认知实践能力的课程资源。

(4) 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设计。设计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 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

综上所述, 构建一种开放的、能拓宽又能容纳的美术课程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传承本土艺术, 开发地方传统美术资源, 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与综合美术素养。地方传统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是完成美术教育现代化行之有效的手段, 顺应了世界教育发展大趋势, 对构建具有特色的美术文化体系和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晓阳, 现当代艺术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艺术教育, 2008 (2) .

地方美术课程 篇2

内容摘要:文章主要论述了地方民间美术的内涵、地方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地方民间美术补充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以及地方民间美术资源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作用。如何有效地利用地方民间美术资源,有待于我们重新认识地方民间美术在学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关键词:地方民间美术艺术设计教学创造力视觉语言

民间美术是最丰富、最生动、最质朴、最健康的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民族的哲学观念、情感气质、文化意识和心理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涉及到人们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各个方面,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民间审美文化。它从基础性文化特征、设计思想、丰富寓意、纯真风格等诸多方面,丰富了艺术设计的语言和思想内涵。地方民间美术是地方民间艺术和地方民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是普通劳动群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和日常的民俗生活中创造、应用并与生活相融的美术形式,是一切其他美术的渊源和基础。

一、地方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 1.实用性与审美价值的统一性

地方民间美术始终遵循着实用与审美紧密结合的创作原则,它是在人民群众的劳动与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实用品,具有实用性,同时又是具有艺术价值的装饰品。2.稚拙、自然、质朴的原发性

民间美术是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美术形式,具有原发性。民间艺术家创作美术作品时思维不拘常规,构图视点随需要来回移动,表现的效果是动态的、四维的。艺术灵感直接来源于生活实践和对生活的感受,作品具有稚拙、自然、质朴的原始艺术的基本品质。3.充满浓郁乡土特色的地域性

民间美术有着自己发生、发展、传播的土壤。地方民间美术蕴含着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人情意味及文化观念。造型原始纯朴,内容寓意深刻,是民间创作者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的生动体现,充满浓郁的乡土特色。同一个品种的民间美术,其形式因为使用材料、制作工艺、地方民俗等的不同,在不同的地域也会体现出各自的地方风格。民间美术是劳动者的艺术,为人民创造和利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民间美术没有因其表面的粗糙而掩盖其内在意义,民间美术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构思,反映出人们真实的思想和热爱生活的真情。民间美术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展示了当地百姓质朴、善良、憨厚的品格。4.充分利用物质材料和自然美的工艺性

利用物质材料和自然美的工艺性是民间美术的另一特征。民间美术选用的材料没有严格的规定,木、石、泥、布、草、竹、麻、柳,甚至玉米叶、高粱秆都可充作材料。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材料自身的肌理、纹饰、硬度、光泽等自然形态都会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制造技艺方面十分自由,往往是因材施艺。

二、地方民间美术资源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现状及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于1986年成立了民间美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也开始招收民间美术专业的研究生,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地方民间美术的教学与研究还需深入。目前,我国只有部分美术院校将民间美术作为研究发展的方向,单独将民间美术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还不多见,这种状况对于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来说是一种严重的资源闲置,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课程资源,有待于我们重新认识地方民间美术在学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地方民间美术资源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1.地方民间美术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源

地方民间美术图式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源。汲取地方民间美术中的造型元素和图式符号,抽取其可用之处并将其进行解构,转化为可利用的设计元素、图式符号,结合现代艺术设计,尝试视觉的冲突和语义的转换,重新进行组合、变构、再创造,赋予新的形式和含义。2.地方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扩展了艺术设计的思维和创造力 地方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不按客观形态逻辑去造型,而是按形式美法则的逻辑去造型,如民间剪纸用展开式的思维方式,打破自然的客观法则和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物体放在同一个平面上。有的提取原有形象中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并加以突出、强调;有的在归纳、提炼的基础上对主体进行细部刻画,强调纹样的象征性;有的把纹样分解成基本形,通过构成的形式法则加以组合从而产生独特的剪纸纹样。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使人在设计中想得更深、更广、更合理周到。将传统图形的创作手法通过现代的表达方式用于平面设计作品,可以创作出富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作品来。3.地方民间美术资源拓宽了艺术设计的视觉语言

将地方民间美术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融合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从民间美术中寻求素材,将拓宽现代艺术设计与本土艺术语言互通、互动、互补的广阔空间。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通过收集地方性民间美术原始素材,将传统地域文化元素作为设计素材,加以创造性的变化,在理论化、系统化、学术化、创新化之后,通过概括、取舍、变形、夸张的艺术加工来指导教学,构成新的设计作品。这个过程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进而使学生创造出既有民族特点又有鲜明时代感的优秀设计作品。不仅民间美术的造型可以给我们提供新鲜的创作灵感,而且民间的造物思想和造物行为也能为今天的设计理念提供启示。好的设计不但美在形式而且美在内涵。教师在设计教学中指导学生对地方民间美术进行全面的分析、整理、归纳和提炼,寻找地方民间美术与时代特征的结合点。将地方民间美术的象征性艺术语言和特定的文化内涵结合,以强化作品的张力为目的,在赋予其新的活力的基础上,延续和拓宽设计的视觉语言。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要把传统的民间美术的精华融入其中,在设计中追求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将设计作品与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充分展示传统图形元素在现代设计领域里的社会价值。参考文献:

地方美术课程 篇3

关键词:代沟;隔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29-01

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意义在于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加深对地方资源的认同,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继承者、学习者、实践者、创造者,增强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整体认识,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地方美术资源实践中的主人。

课堂是学生学习美术的主阵地,也应是与地方资源整合的最自然和谐的平台。在课程的实施中,美术组的教师根据课堂及教材的需要,合理地利用地方资源,为地方资源文化注入新鲜内容,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继承,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厚美术素养。

一、创新实践,继承拓展

没有创新实践,便没有继承和拓展。虽然青少年的思维与民间艺术造型思维很相似,这样的思维层面的结合也十分自然,学生在学习时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大乐趣,但让孩子们学习民间艺术并不是一味的效仿,而是既要在实践中继承优良传统,又要有新的拓展,有新的突破,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才是我们学习民间艺术的目的所在。因此,我们在民间艺术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掌握特点的基础上,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创作。

1、继承学习

临摹、复制民间艺术,如农民画、剪纸、泥塑,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术创作过程的构思、构图、制作、上色等,从实践中体味民间艺术构思的大胆想象,构图的无拘无束,造型的变化夸张,色彩的强烈热闹﹑线条的粗犷、简略,取其糟粕,存其精华。

2、创作融入

在青少年创作中融入民间艺术的元素,让孩子们在积淀了民间艺术精华的基础上,通过移情、变化、重组等手法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在材料和技法的运用上,尽量降低难度,将传统的木版雕刻印制,变成用现代材料吹塑纸制线板,用水彩纸代替原来的粉笺纸手工绘制;在构图上采取了圆形式、对称式、方形式、S形式等形式;在人物造型上,除保留原来的娃娃胖、妇女美、勇士壮等特点,更多地体现青少年那质朴、夸张、大胆的造型特点;在色彩搭配上,采用鲜艳强烈、地方气息浓厚的色彩进行表现;在内容选择上,更多的是表现孩子们熟悉的青少年生活题材。用这样的方法,我校学生创作了大量的美术作品,彩陶、豫剧人物、开封盘鼓……或以水彩、国画、线描等绘画形式呈现,或以栩栩如生的泥塑制作形式呈现,内容广泛,手法灵活多样。作品既有古朴的美感,又闪烁着时代的气息。

二、综合实践,在特色活动中传承文化

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美术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增加学生学美术的实践机会,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厚美术素养。地方资源文化,反映了一个地方的传统特色,是当地精神文化之根,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热爱地方文化,无疑是丰富学生美术知识和经验世界,培育“精神家乡”的有效之途。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实践活动:

1、走进家里去寻宝

一个布老虎玩具、一双虎头鞋、一片古遗址瓦当、一块古建筑残砖、一只彩陶花瓶、一张年画……当每个孩子把一件件家里的宝物汇聚在课堂的时候,课堂俨然像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让他们认识民间美术一种最直接途径。

2、走向自然去寻根

旅游景点如同一个天然的民间艺术宝库。引导孩子在旅游中带着一双发现民间美术的眼睛,随时收集、记录蕴藏在民间的艺术:那里有画栋雕梁,有石刻砖雕,有威武的门神,还有神秘的佛像……让孩子在旅游中去探访东方文化之源,去追寻中华民族之根,去解读华夏八千年历史文化的奥秘。把生活变成我们的大课堂,也是学习民间艺术最有效的方法。

3、走进节日去体验

传统的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间美术的大荟萃。走进节日,参与民俗活动,亲身去体验民间美术在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东西,莫过于“过大年”,年画对联,灯笼挂笺、剪纸窗花,舞龙高跷,唱大戏,敲鼓撒灯,活动丰富多彩,简直是民间艺术的“满汉全席”。

4、走近艺人去学习

进入民间艺人的工作室,与老艺人们一起玩泥巴、做陶罐,捏泥人,试着摆弄泥玩具,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

5、走进网络去拓展

网络是个更广阔更丰富的空间,当孩子有了亲身的感受和体验,让他们走进网络去领略更丰富的地方美术资源,使孩子们对民族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地方美术课程 篇4

一、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1. 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现当代美术课程的现状

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这是高等师范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把《现当代美术思潮》列为美术理论与历史版块的选修课程。实际上在大部分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开设《现当代美术思潮》这样的选修课程。由于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长期以来受到艺术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影响,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弱化人文知识的学习,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教师和学生都不愿意上理论课程,技能课学生学习自由,教师授课轻松,又有现成的作品予以展示,还可以参展获奖,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只有到教育见习、试讲、实习的时候,学生面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的大量现当代美术作品时一脸茫然。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应该突出师范性、人文性、学术性的统一,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而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就不能缺失了现当代美术的教学内容,从地方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发展来看,开设现当代美术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2. 艺术院系美术学专业现当代美术课程的现状

艺术院校的美术学专业下设不同的专业方向,如中国画、油画、雕塑等。旨在培养具备艺术创作能力的专门美术人才。艺术院校的美术学专业强调专业的方向性,课程设置突出专业技能的学习。目前全国艺术院系的专业教学没有统一的指导纲要,这也是由专业在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大多数地方艺术院校的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均没有现当代美术课程的相关内容,学生对现当代美术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完全依附于任课教师的艺术观念,教师是现实主义风格的艺术家,就强调写实能力的重要性;教师是现代主义风格的艺术家,又强调艺术观念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疲于应付,无所适存。许多学生无法找到符合自己性情的艺术表现方式,常被各种艺术思潮裹挟,在滚滚洪流中迷失了自己,逐渐丧失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只有通过现当代美术课程的学习,才能对现当代艺术思潮与流派有系统的认识和了解,把握艺术创作的本质和规律,主动地选择符合自身特色的专业方向。因此,在地方艺术院校的美术学专业开设现当代美术课程是迫在眉睫的,可以为学生构建艺术历史与现实的坐标系。欲去何方?欲寻何果?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能力做出相应的选择,以便于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美术工作者。

二、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融入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法与途径

现当代美术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不同途径把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渗透到高等师范美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是当前高等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1. 在美术学专业开设现当代美术课程

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现当代美术运动和美术思潮进行观照和反思,能更深入的理解传统美术与西方美术。现当代美术课程既是美术史的延续,又是一个自成体系的专业领域。符合条件的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可以直接开设《现当代美术思潮》《现当代美术史》等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应涵盖新中国十七年美术、文革美术、“星星”美展、伤痕美术、乡土主义绘画、“八五”美术运动、新古典主义风格、新文人画艺术、实验水墨艺术、新生代艺术、政治波普与玩世主义、观念艺术,以及艺术群落、艺术市场、艺术展览等美术现象。教学内容的编排应遵循合理性、适应性、可行性的基本原则。由于现当代美术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对现当代美术教学资源的选择则要符合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要求,优先选择现当代美术中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内容,要选择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在史论课程中融入现当代美术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由于受到课时、教材、师资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地方院校的美术学专业不具备开设现当代美术课程的条件。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中国美术史》《美术概论》《美术鉴赏与批评》等美术史论课程的教学融入现当代美术教学内容。如果按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的要求,能保证上述三门课程60学时的教学时间,就完全可以把现当代美术的教学内容融入到上述课程当中。首先,可以在《中国美术史》课程中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增加现当代美术的章节,让学生的美术史知识具有连贯性。此外,《美术概论》课程中的发展论这一章节也可适当调整,中西方美术形态流变的内容与中外美术史是重叠的,可以列为课外自修内容。用足够的学时讲授当代中国美术的历史描述,以保证学生形成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最后,《美术概论》《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教学中的教学范例可以最大限度的选用现当代美术作品,化整为零,积少成多,这也是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3. 通过专业工作室促进现当代美术创作教学

目前高等院校美术学专业逐渐采用了工作室制,这是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改革举措。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体现美术学专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强调学生知识系统的构建,专业技能的训练,综合素质的提高。工作室制的优势在于突出专业方向性,强调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与现当代美术的联系密切。工作室制采用师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学生可以对工作室的艺术理念、教学方式、教师队伍进行了解,结合自己的审美趣味,选择相应的工作室进行学习。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注重艺术规律探究和审美观念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结合工作室教学的优势,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先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美术现状有深入的了解,然后通过相互比较和互相借鉴,逐步拓展到彼此相关的专业领域,以点带面,由此及彼,全面把握现当代美术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自主选择艺术方向,以创作带动基本功训练,逐渐形成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4. 通过网络资源拓展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艺术的学习与探索是一个无限延展的过程。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要正确引导,不断鼓励,激发学生探索艺术的兴趣。在信息时代,学习艺术更多的依靠学生积极主动的不懈追求,互联网可以第一时间传递国内外艺术发展的动态。对现当代美术的研究离不开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可以通过学术讲座、艺术沙龙、专题研讨会等不同形式,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一系列现当代美术学术活动。教师针对当前美术界的热点问题选出主题,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整理资料,在研讨活动中师生互相交流,碰撞出艺术的灵感,不断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此外,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学生要通过各大艺术网站,美术馆、博物馆、画院、艺术院校主页,以及著名美术家博客等网络资源来了解信息,收集资料。长期坚持,学生对现当代美术的了解和认识将不断深入,形成关注专业前言的良好习惯,这是对现当代美术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延伸。

综上所述,由于地方高校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制约,美术学专业学生对现当代美术的认识和理解相对肤浅。无论是师范院校的美术学专业还是艺术院校的美术学专业,将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融入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将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融入课程建设当中,让学生对自身所处时代的美术现状有深入的认识和把握,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现行课程体系设计中缺失了现当代美术的教学内容,致使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无论是师范院校的美术学专业还是艺术院校的美术学专业,开设现当代美术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根据不同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史论课程教学,专业工作室教学,网络课程开发利用等多种途径将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融入课程体系当中。

关键词:美术学专业,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方法与途径

参考文献

[1]文海红.当代艺术——美术学院重要的课程资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1).

[2]王治平.高师美术教育人文课程的设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7).

[3]彭鲲.现当代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之我见[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4).

[4]梁玖.中国当代学院美术教育重度缺失的内容[J].艺术百家,2011(4).

[5]杨新林.“美术史”教学模式转换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2002(6).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篇5

随着社会背景和人民的风俗习惯而产生、发展和发扬起来的,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历史、人文、自然等条件下形成的民间美术,都具有其独特的表现题材、艺术方式与审美形态。

20世纪的中国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手工作坊的小农经济已基本上被机械化的机器大生产取代,中国社会全面进入工业化。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土生土长的中国民间美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但是,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受到人们的关注。

传统的民间美术正在走上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这条艰难之路就是传承与创新、保护和发展,它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美术工作者都应该思索和考虑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嵊州民间美术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创新之探讨,以小见大,推及到更广的中国民间美术传承研究中去,使得这一文化艺术的活化石得以传承。

一、民间美术与民间工艺美术的含义

“民间美术”指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身处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人民根据自身生活的需要而创作、应用、欣赏,并和生活完美融合的美术形式。

民间美术是人民大众淳朴勤劳的结晶,以其随意但多变的艺术手法和通俗且丰富的表现形式,满足了劳动者在精神和物质上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反映了老百姓最质朴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追求,是民间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视觉形象艺术。

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的基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所有的美术创作都离不开这个基础,所以说,民间美术是艺术的源泉。

而在新时期,民间美术已成为群众丰富文化生活的艺术体现,包含着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期盼和对美的追求。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民间美术还是一种艺术之流,它与贵气、虚荣背离,用最为粗简、便宜的生活材质,创作出自然、质朴的艺术作品,虽然那或许只是一种简单的生活用具,但其所体现出的设计意匠和美的造型,都与老百姓的心灵息息相通。

而民间工艺美术是民间美术中具有较强工艺性甚至是称得上是某些绝活的民间美术,民间美术并不一定都具有工艺性和工艺价值,但民间工艺则是具有工艺性的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与民间工艺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

二、嵊州民间工艺美术的特点和现状

嵊州历史,古老久远,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了丰厚的民俗文化,哺育出绚丽的嵊州民间工艺。

在剡溪文化的滋养下,朴实勤劳的嵊州人民,充满智慧与创造力,民间美术形成了自己“丰富多彩、钟灵毓秀”的艺术特色,并且种类繁多、技艺多样,在中国的民间美术之林中独树一帜。

特别是嵊州的竹编、根雕、泥塑、仿古木雕等工艺产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艺术特色,闪耀着历代嵊州人的智慧。

这里的竹编、泥塑、紫砂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一些工艺美术已先后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后起的根雕、仿古木雕、石雕、戏剧服装、花木盆景等亦生机勃发。

具有嵊州独特风格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是在嵊州人民千百年来的生活和劳动中孕育而成的,所有这些携带着剡溪山水灵秀之气的民间工艺美术,在种类及风格上丰富多变、淳朴典雅,艺术个性明快而简练,透出灵秀、质朴的自然美,体现出嵊州人民朴素而爱美的天性。

1.嵊州竹编

嵊州的竹编艺术始于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汉晋时期开始往精细方向发展。

明清两代,竹编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竹编艺人组织办起了竹编工艺厂。

嵊州竹编以编织精巧、工艺繁多、花色丰富见长。

代表作有《六和塔》、《岳飞》、《苏武牧羊》、《昭陵六骏》等。

嵊州竹编包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着广大农民兄弟的聪明才智,记录着农耕时代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嵊州竹编,除具有极高日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外,对研究我国竹编生产的发展、江南农村民俗民情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嵊州市被命名为“中国竹编之乡”。

嵊州的竹编构思巧妙、编制纹样千变万化、工艺精湛高深,以“精美”两字饮誉中外。

20世纪90年代末,嵊州的竹编工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衰落,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成为全球主流意识的情况下,人们的思维方式、文化意识、审美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多样化”,这要求产品的设计者在设计理念和审美意识上也需相应地发生变化。

然而嵊州艺人对竹编产品的定义还停留在“精品”上,追求产品的“精细”、“逼真”。

在创作上并没有根据时代特点和多样审美需求创造出符合不同人群需要的多种风格的竹编产品,造成了市场销售渠道越来越窄,竹编需求量日益减少,竹编艺人生活难以为继,竹编技艺后继乏人。

2.嵊州根雕

根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传承,更是嵊州民间工艺的典型代表,是一种集自然造化与艺术家的智慧技能,集具象、抽象和意象于一体的造型艺术。

嵊州根雕深受江南雕刻艺术的熏陶和影响。

由于嵊州境内存有大量古时候的庙宇和民居,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和堆灰艺术几乎随处可见。

根雕艺人们主动从中汲取艺术营养,使作品在雕刻技艺上精美无比的同时,还注重文化的内涵与底蕴,具有独特的艺术品位。

,嵊州根雕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嵊州被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命名为“中国根艺之乡”。

嵊州的根雕,注重根材的自然形态,又强调雕刻造型技巧,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趣。

嵊州根雕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形成风格,90年代形成规模并享誉业内,至今从业人员60多人,产品广销国内各大城市。

然而为应付应接不暇的订单,像当地郑剑夫、吴筱阳、周扬、郑兴国这样的知名根雕大师,每人都收了好几个徒弟,普通作品在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好的可达上万元。

然而在市场热销的同时,个人的创作空间正在缩小。

嵊州根雕大师吴筱阳介绍,“真正雕刻的时间只要两三天,但此前往往需要几天到十几天去构思,推翻,再构思。”以吴筱阳的天工奖作品《寒江独钓》为例,光构思就花去了他两个多星期。

“但市场不允许你花太多时间构思。要市场还是要艺术,其实是嵊州根雕面临的最大问题。”

3.嵊州泥塑

嵊州的泥塑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泥塑的设计者们用夸张变形的艺术造型和色彩,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这些泥人小巧精致,神态生动,最小的微型泥塑只有黄豆那么大,大的也不过二三十厘米。

工艺大师宓风光是嵊州泥塑的代表人物。

他致力于打响嵊州泥人的品牌,以造型简洁洗练,着意夸张、写意、设色精当、艳而不俗,力图使泥人艺术从“俗”走向“雅”,创出了“泥人宓”的独特风格,作为浙江泥塑的代表人物,浙江泥人宓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山呈三足鼎立之势。

其漫塑作品针对泥人易碎易裂的弱点,在造型上追求团心结构,在追求泥人敦厚、结实的同时,放开手脚,加强人物形象的夸饰,运用漫画式的手法,开创了一条泥人漫塑创作的新路。

代表作主要有《戏剧百脸谱》、《世界首脑人物漫雕》。

在嵊州,有许多泥塑作坊和企业,每每以盈利为目的,而且创作精品意识不够,一些企业还有抄袭之嫌。

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专利权制作权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这让宓风光觉得很无奈。

从事泥塑艺术的30多年来,宓风光先后带了50多个徒弟,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以真正继承发扬其技艺的徒弟。

嵊州工艺美术的艺术形式种类繁多、特色各异。

几乎每一件艺术品都传达着嵊州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展现了民间美术的深厚艺术底蕴与魅力。

然而在市场经济之下,传统的民间美术正在走上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只有用发展的眼光去发掘嵊州民间美术中最本质的传承元素,并加以创新和创造性的延续,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完成转型的可能。

三、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张道一在论及民间美术时指出,“对于一个伟大的民族来说,传统文化的厚积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应该继续发展,使其延续下去。

最低限度是保住传统文化的‘火种’,不至于熄灭和中断。

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保存着高贵的精神品质和优秀基因,一旦发挥出来,将会形成无穷的力量,其意义是深远的、无可估量的。”民间美术的继承和创新不仅仅是社会的需要,更是自身的发展需要。

因为历史在发展,民间美术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当然也需要跟随历史的脚步,不然就会遭到淘汰。

嵊州民间工艺美术作为中国民间美术中一个特点鲜明、典型性强的地域性民间工艺美术的代表,正是作者选择其进行尝试性研究的原因。

1.开设民间工艺专业,培养年轻一代对民间艺术的传承

正如冯骥才所言,“曾经代表我们民族生存形态的东西已经黯然消逝,无数的民间老艺人在无声无息地逝去。

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的走,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的断绝。”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与中职、高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

二十年前,嵊州的一所职业学校,在木雕艺人的帮助下,引进外商,创办了木雕班,学校聘请嵊州的民间艺人担任教学任务,进行作坊式的教学,手把手传授木雕技艺,学生的手艺进步较快。

同时,学校聘请高校里的具有创新理念的专业人才到职校讲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把握时代的审美倾向,让部分优秀的毕业生深入高校继续学习,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至今已经为嵊州木雕培养了400余名木雕专业人才,有的已经成为工艺美术大师。

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一方面通过民间艺人走进课堂传艺,让学生身处模拟的和真实的工作环境,感性地体验技艺的要求,更好地掌握工艺技巧。

另一方面师傅带徒弟形式带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这样使企业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新鲜的血液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要,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传承和发展道路。

2.推陈出新,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作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像民间工艺这样属于创意类的文化产业,更需要不断创新。

民间工艺源自民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积淀和文明的传承。

我们必须尊重传统文化,并用“扬弃”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努力通过我们的创造让传统文化的精粹发扬光大。

只有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才会使我们的民间工艺在新时代里显现出厚重的魅力,使我们的工艺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很多“民间艺人”已经成了企业家,但对艺术的创新追求始终不能放弃,在创作出商品的同时,也要创作出更多更高层次的精品。

近年来嵊州的根雕中出现了一些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创新之作,如郑兴国以四川汶川地震为题材创作的《妈妈永远爱你》、《丰碑》等。

这些作品的出现,是创作者在用艺术的眼光去感知时代、认知时代,再用艺术的手法去记录时代、展现时代,进而推动着作品主题进一步升华的结果。

这一方面说明嵊州根雕正在进一步向高层次、深内涵的精神文化产品方向攀登,另一方面,嵊州根雕艺术家开始自觉去把握时代脉搏,思考社会现象,正在不断培养作为艺术家所应该具备的人文情怀。

而这正是越乡创作者在向艺术家过渡的一个重要信号,也是嵊州根雕正在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内涵的一种表现。

3.积极开拓市场,引进人才,建立艺术村,扩大合作交流

近年来,嵊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促进民办民营文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人才培育和文化精品创作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文件,一方面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另一方面对民间工艺人才、获奖作品等实施分类奖励,向外出参加民间工艺展评的企业提供不同的资金补助,充分调动了将民间美术工艺做强做大的积极性。

11月建成嵊州市艺术村,它是一个占地近40亩、建筑面积为22622平方米,集窗口展示、市场交易、艺术交流、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基地和中心,开始了着力推动全市民间工艺产业形成合力迅速发展的探索之旅。

嵊州市艺术村的诞生,不是为了追求某种前卫和时尚,而是为了延续古越之地的文脉。

建成以来,艺术村不仅引起了各级领导和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而且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良好的社会效益。

市内外慕名前来参观并购买工艺产品的游客络绎不绝,全市民间工艺产业每年实现总产值在1.5亿元以上,同时带动了嵊州的旅游业。

艺术村建成以后,嵊州的民间工艺泥塑、竹编、根雕等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家”,特别是根雕这一在民间“隐匿”千年的古老艺术,迅速从复苏走向繁荣,实现了艺术上的突破和规模的飞跃。

现在,这里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根雕艺术家群体和众多的根雕产业从业人员,成为全国最大的根雕创作生产基地,成为浙江根雕艺术界的龙头。

近年来,在市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下,艺术村以集团军的形式,多次赴全国各地参加展览活动,成功地进行了品牌运作。

嵊州艺术村在全国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几乎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类大型民间工艺类展示展销活动中,都有嵊州艺术村作品的踪迹。

此外,当地政府还经常组织艺术村的大师们到全国各地参观考察和交流合作,不断扩大艺术村和嵊州工艺大师们的影响力。

如果说,嵊州是一幅风光秀丽的山水画卷,那么民间美术工艺便是镶在这幅山水长卷上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映在剡溪江畔的一道绚烂美丽的花环。

进入21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展开,民间工艺美术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主体正式登上主流文化的历史舞台,而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不能是密封式的,而是积极地、开放的,只有创新才能找到在新时代生存下去的根本。

唯有这样,地方民间工艺美术才能绵延亘久,永远美在民间、美在大众。

参考文献:

[1]周旭.中国民间美术概要[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首届中国木板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3]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

[4]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中共嵊州市委嵊州市人民政府.嵊州民间工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6]李红月.浅谈中国民间美术的丰富内涵[J].作家杂志,,(7)

[7]王瑞芹,论徐州民间美术的写意性[J].艺术百家,2008,(8).

[8]李娜.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及传承状况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地方美术课程 篇6

关键词:地方文化;美术课程;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美术课程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外来文化的入侵,使青少年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感情逐渐淡漠,却对西方的“洋文化”盲目崇拜;同时,各地区基础美术课程发展不平衡,长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偏重于利用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而忽视如何在基础美术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这些都是基础美术课程改革中急需要改变的现状。

1 地方文化的释义

所谓“地方文化”,意指根植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之中的艺术活动,是在当地特定的历史、宗教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它以独特稳定的形式存在,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艺术和重要精神支柱。且就地方文化所蕴含的审美和它本身而言,是任何其他艺术形式在本质上都没有办法替代的,失去了这种地方文化,就等于失去了这个地区最具个性特点的文化根源。

作为具有人文性的美术教育,必须承载着发展与传承这种地方文化的重任,将地方文化融入基础美术课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提出,“把美术学科作为人文学科而不是技能学科来看待,强调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强调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多元文化,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1]这些都为美术教师在基础美术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提供了政策方面的支撑,而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内涵,挖掘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美术课程,响应美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当今美术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 地方文化在基础美术课程中的研究探索

关于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探索主要是侧重理论,围绕课程资源的界定、类型、理论构想等方面进行研究。为在基础美术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的探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也为其他学科课程资源的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早在1992年,我国教育部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美术教育大纲》中就包含了与美术课程开发相关的条文:“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制定导向性内容,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1]这些都为在中小学基础美术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给予了政策方面的铺垫。

200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研究的项目,将美术学科拓展到文化、社会、自然等学科中,通过一些跨学科的课题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与文化及社会的关系。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2009年,“链式美术,平湖元素”美术活动在浙江省5522名师工程首批成员、美术领雁工程班全体成员以及嘉兴、温州、金华部分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推动下正式展开。稻草、碎步、瓦砾、草绳……这些随手可取的材料,在学生的巧手创意下都变成了充满活力的艺术品,乡土美术教育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性质再一次得到了提升。而通过地方文化与基础美术课程的有机融合,既可以激活停滞不前的美术课堂,又可为本土地方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2000年新西兰公布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把艺术学科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其中一个领域是“在情境中了解视觉艺术”,[2]这里的“情境”,英文为“Conte”,即含有与人、事、物有关的各种历史的、文化的背景或环境的意思,与本文所述的地方文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3 地方文化在基础美术教育活动中的探索限制与研究方法归纳

3.1 探索限制

在理论层面上,虽然已有前人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其中仍存在局限性,已有研究大多是从操作上入手,较少有从实际调研上进行研究的成果,且已有研究多是从理论和经验出发进行探讨,相关数据和资料往往为第二手资料,很少涉及诸如问卷、访谈等方法所获得的一手研究资料。

而在实践层面上,目前,以中小学为主的基础美术课程中,对地方文化的探索各具特色,有的学校借鉴历史情况,有的学校结合当地手工艺传承,郊区的学校则大多以农作物作为素材,开发学生的思维创作能力。总之,在中小学基础美术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的情况较之以往是有了很大的改进的,但其中仍有不足之处,其主要体现在:

首先,美术课程在部分学校仍不被重视,部分学校还没有很好地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这样的情况并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部分学校对中小学美术教科书的使用仍存在“循环教材”,即“课前到手,同桌公用”的情况。这种情况相对而言会从政策上削弱基础美术课程的顺利展开。学生不能拥有自己的课本,这等于隔断了学生对学科的感情纽带,从而加大了美术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难度,也增加了学生对地方文化融入基础美术课程的理解难度。

最后,经过多年的潜移默化,很多学校已经适应了国家课程的管理模式,目前的考试制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基础美术课程的创新,因此,无论在地方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上,还是在基础美术课程融入地方文化的方法上,都需要长足的探索和努力。

3.2 研究方法归纳

适合在基础美术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大致可归纳如下:

第一,文献研究法:査阅有关本土文化的文献资料和历史文献,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以此为理论依据,进行创新研究。

第二,访谈法:通过与研究对象直接交谈,了解他们对在基础美术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的态度。

第三,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认识和体验,研究如何把基础美术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相结合的方法。

第四,个案研究法:以某个地区基础美术课程中地方文化的渗透为个案,从不同的方面对基础美术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探索,同时也为其他地方在基础美术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提供观论和实践参考。

第五,实验研究法:以某个学校为个例,进行在基础美术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的探索,提供实例研究范本。

4 结语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在基础美术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课题。

此项探索性研究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熟悉和了解本土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让基础美术课程与地方文化进行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个体素质,丰富知识,拓展视野,让地方民间文化艺术足以达到审美、学习和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2]钱初熹.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1.

[3] 孙雯雯.浅谈大连海洋文化资源在初中美术课堂上的应用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9.

[4] 朱永.地域性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D].新疆师范大学,2011:6.

[5] 孙洪烈.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石油大学出版社,2003.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7] 钟启泉,崔允廓.新课程的理念与创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11,23.

[9]仲信生.美术课程资源的整合[J].中国美术教育,2005.

地方美术课程 篇7

一、云南大理州地方美术资源

在大理有着许多民间工艺,少数民族以白族居住最多,所以大理白族的服饰、民居、银饰,还有扎染、剑川木雕、马甲纸都可以作为地方美术资源融入到美术课堂中。

民族服饰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囊括了历史、宗教、艺术等学科的内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象征,体现了白族丰富的文化价值。白族服饰的纹样是白族对本主教的爱护自然的体现,花草虫蝶多样植物通过针线出现在白族服饰上,表达了白族人爱护自然、与万物相亲相爱的情节。将白族服饰融入到中学美术课堂中,能够使学生产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并且白族服饰文化对中学生了解白族历史、提高审美具有很重要的价值。白族民居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白墙加上彩绘。最开始并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加固建筑体表面。后来彩绘不断创新发展,使得彩绘艺术逐渐成了人们美好愿望的表达,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彩绘纹饰有很多种,具有不同的代表意义,将其引入美术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功能,并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丰富美术课堂。大理的扎染也非常有名,以其简单的制作工艺获得非凡的艺术效果而闻名世界。鹤庆银饰因其精湛的加工技艺和复杂的纹饰而闻名。

二、云南大理州地方美术资源开发实施的保障

(一)完善的地方美术课程规划

任何一门课程的实施都需要有完整的规划,要将大理州地方美术资源融入美术课堂,就要有完善的课程规划。

1.科目设置。根据笔者收集的材料,可将课程分别设置为民间服饰欣赏与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研究了解白族服饰所代表的文化、历史,欣赏它的纹饰及色彩,用于自己的服装设计中;民居采风,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了解白族民居的历史、特点、纹样内涵、所具有的文化象征等,第二课时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白族民居,真实了解在课本中的知识,然后进行建筑速写写生;首饰设计,首先让学生了解银饰的特点以及设计步骤,在欣赏完鹤庆银饰精湛的手艺和复杂的纹饰后,让学生进行自己理想中的首饰设计;还有扎染魅力、马甲纸等本土课程。

2.教学目标。立足于大理民间美术,深入开发民间美术资源,让学生更加了解历史文化,并能够对它们做出简单介绍。接触更多被遗忘的民间手工艺,使它们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且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3.教学形式。教学形式上采用建构主义的美术教学模式。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过多的采用讲授式,模式单一,使课堂枯燥无味,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更好地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了解民间工艺的文化历史,在探索中得到自我提升。

4.评价与展示。评价与展示是合作式的。学生在学习中多以小组合作为主,所以在评价与展示环节,也是以小组合作为主,向同学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并阐述自己的设计或创作思路,说明优缺点,再由其余小组评价,最后教师总结。还不时会组织小型的书画以及设计展,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贯彻“美育”“综合素质提升”的实施中。

(二)实践支撑

要想要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顺利实施,首先要有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的支持,能够在遇到问题时,提供支持和帮助,并能够提供相应的文化支持。其次是需要相关课程的民间工艺家作指导。大多数民间美术我们只在书本上了解,但有了民间手工艺者的亲自讲解,学生可能会更加生动了解到这一工艺的诞生、发展以及其背后的传承,比从教师口中讲述,视频等资料了解到的更真实,更能体现其本质。

参考文献

[1]尹少淳.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秦华.地方美术课程资源[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3]刘杰.校本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2.

地方美术课程 篇8

“高职院校只有实施特色发展战略, 走特色办学之路, 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1将宁夏高职院校与本地农村相联系, 让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也无不说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新时代教育导向, 当然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持久的过程。围绕着这一培养目标, 宁夏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中, 深化民族特色来更好的服务地方是极其必要的。

比如, 回族的清真寺遍布于祖国东西南北, 得到人们的欣赏和重视, 从建筑艺术风格看, 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阿拉伯式风格, 二是中国传统的古典式建筑风格, 三是阿拉伯式和中国传统古典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建筑。不管什么风格的建筑, 都直接影响了回族清真寺的建筑艺术, 充分表现了回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与建筑艺术风格, 足以使人感到一种美的享受。回族砖雕, 砖雕大多数是作为建筑物上某一部分的装饰品, 在回族建筑艺术中, 砖雕亦是一种重要的装饰性雕刻艺术。宁夏同心清真大寺, 其建筑从整体上看采用了中国传统艺术。但是在房墙、大门入口等地方有精美的砖雕, 内容为青竹、荷花、梅花、牡丹等图案和阿拉伯文字画。将伊斯兰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有机地结合起来, 给人以情绪上的安定和肃穆养性的美的享受。另外, 一些民族性的建筑装饰画与回族服饰、刺绣也独具特色。

具体而言, 促进宁夏民族民间美术与宁夏高职美术教育的当代艺术设计相结合有两条基本道路。第一, 立足于本地区丰富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 发展“手艺文化”产业, 在挖掘民间艺人潜在创造力的同时, 加强有民族特色、有创意的设计, 着眼于当代生活方式, 完善和发展具有宁夏特色的手艺文化产业。例如,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专门成立“大师班”, 学习贺兰砚台雕刻技术, 并且是不定期的邀请区内知名的雕刻艺术家前来讲授;第二, 在相关产业和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过程中, 有意识的融入宁夏民族民间美术的元素以及文化精神, 使宁夏民族民间美术能够长久的发挥现代化的作用。可以这么说, 研究并发展宁夏民族民间美术与当代设计的联系, 将突破传统民间美术的审美, 挖掘并深化其实用性、文化性、社会性的综合内涵, 并将突破艺术和文化的视野, 融入职业技术教育等各方面的力量。这也是对宁夏民族民间美术自然本土生活的本质回归, 激发的是最为根本的文化潜质, 形成与地方区域经济以及产业结构相互适应的专业发展格局。

令人欣慰的是, 当前包括民族民间美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重视程度已经被提到了一个新的日程, 民族民间美术以学术文化的形式进入公众视野。事实上, 无论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人们需要的还是那种精神与文化的归属。民族民间美术是一种原生态的艺术, 是一种可以不断传承演变的文化形态。建立起民间美术与生产的联系, 也是对从村与城市关系的构筑, 而且, 当下只有这样, 民族民间美术才能发挥其深远的作用。特别是对回族文化艺术的学习, 更能促进我们对宁夏民族民间美术的深化。如由程全盛编著, 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阿拉伯图案艺术》一书, 为我们展示了阿拉伯图案艺术中形与色的精美, 内容丰富, 令人充分感受到阿拉伯图案艺术那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由周顺贤、袁义芬编著的《阿拉伯书法艺术》, 探讨了回族特有的阿拉伯图案艺术与书法艺术, 为我们展示了阿拉伯图案艺术与书法艺术的精美, 均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欣赏价值与使用价值。

“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正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其重点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 增强民族凝聚力。”2因此从内容上来说, 现代设计应该是将文化的元素融入设计当中, 是设计作品能够表现一定的文化内涵。从阶段上来讲, 现代设计应该是从传统的本土文化设计转过来的, 是人们内心需求文化另一种表现。文化也是文明的表达, 比如传统的中国文明和埃及文明的文化表现就不同, 它们从表现手法和设计内容上都保留、发扬并进一步改造了文化的精髓, 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与适应现代人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从地域上讲, 现代设计和地域文化关系密切, 从视觉效果来讲, 带有文化性的艺术设计才能让人觉得耐看、有味道, 从而使人得到内心的满足, 使艺术设计作品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深度。所以说现代设计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作品, 帮助人们更好的改善与提高生活质量和品味。3

“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其生存和发展, 地方高校专业设置要遵循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过程性原则, 突出特色、注重内涵建设的重点发展原则, 与学科建设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注重规模兼顾效益的和谐发展原则。”4其实早在八十年代, 银川城市建设改造就将伊斯兰风格融入一些建筑中,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的银川绿洲饭店、银川老火车站等。但是之后修建起来的建筑多数体现的是现代的建筑风格而弱化了伊斯兰元素。直到近几年, 一些人似乎看出了民族特色的潜质, 对城市建设重新进行定位, 努力打造“塞上湖城”“回乡风情”等本土特色。其中在回族风情的体现上, 银川南关清真寺与现在风格的建筑相结合, 不但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 而且也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 很好的做到了与时俱进。因此, 宁夏高职美术教育形成与地方区域经济以及产业结构相互适应的专业发展格局, 是极具发展前景的。

事物总是在变化发展当中, 任何新鲜事情的发展都是在曲折中的道路上摸索前进的。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随着先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高职教育已经步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循环, 步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这时高职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特别是为地方服务以及为区域经济服务的作用更为明显。在文化艺术方面, 宁夏回族自治区更显示出了其优越性与独特性, 因此在对高职教育美术课程的设置上是不容忽视的, 而当前宁夏高职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情况自然而然的成为本课题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林, 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9) .

[2]杨林.韩国职业教育的历史进程及启示[J].国外职业教育, 2009 (2) .

地方美术课程 篇9

一、地方高校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近十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许多地区的大中专院校合并升本,培养美术类本科生。因本科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美术类专业往往参照省内外老牌院校,课程设置基本沿袭学院式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大同小异,强调技能。师资队伍年轻,专业搭配不科学,开设的课程主要围绕国、油、版、雕和设计等几大类别。导致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淡化,艺术学科所应具有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意识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课程设置在理念、内容、方式、适时性等方面都显示出自身的滞后。加之掌握民间艺术的师资力量薄弱,认识较肤浅,甚至有些偏见,无意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其主要原因是受学院教学模式影响,没有认识到民间美术所蕴含的独特美学底蕴。其实民族民间美术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根植于民间,伴随着农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活力,它具有原发性、集体性、承传性、区域性和工艺性等基本特征。合理开发利用民间美术,作为地方院校特色课程,汲取民间美术之精华,既丰富教育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美术创作的品质和质量。

二、民间美术资源丰厚、手法多样,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

民间美术是根植于民族文化深层的文化表现形式,是母体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中自然而然创造的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形式,并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种民族甚至同一种民族不同支系,因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区别,所创造的民间美术也各有所长,这便创造出精彩纷呈的民间美术。以贵州为例,有蜡染、土陶、刺绣等几十上百种传统民间艺术,有水族马尾绣等近十项民间美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种民间美术均有若干种表现手法和形式。如蜡染,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发明,至今在贵州的布依族和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地区仍代代相传;不同的地域、染料和社会历史、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审美心理的不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蜡染艺术形式和内容,创造出民间生活所需的各种图案。又如民间剪纸,材料和表现方法更多样并且很随意,可用普通的彩纸,旧布料、薄木片、树叶、金属薄片等,工具可以是剪刀、刻刀、手续刀片或火机等,可刻可撕、可剪可烧,表现题材包罗万象,用途广泛。

民间美术的用料是精神的物质载体,手法则是表达情感的技巧和方法,用料因地制宜、随意取材,制作因人而异,不受任何束缚的表达情感方式,它是人民大众为自己创造的艺术,是集体审美观念的倾向性,体现了区域内的文化心理传统与审美共识,是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正确引导学生主动认识优秀的民间美术,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形成多元文化的态度。从随处可见贴近自己生活的家乡本土优秀文化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和熏陶,日积月累,容易形成学生的审美直觉,利于学生心灵的成长,打开学生创作的心扉。

三、民间美术寓意深刻、底蕴深厚,值得高校美术教育的借鉴

民间美术是人类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它是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等的综合体现。几千年来,民间美术是在广大民众社会生活中发生和发展的艺术,直接用以美化自身、生活物品和生活环境,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一种生动的民俗生活形态艺术。从发展来看,民间美术保留了许多艺术发生时的某些基本性质,从创作方式上与专业艺术家的美术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体现着集体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民间美术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器、青铜器与玉器中常见的云雷纹等、菱龙纹、凤鸟纹与其他鸟兽造型已演化为寓意符号,秦汉之后被广泛应用寓意符号,唐宋至明清时期寓意符号由成熟迈向鼎盛,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寓意符号,人们从中感悟到的是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人类对幸福生活的渴求和对生命的礼赞。常用寓意来表达人们对生活、事业、未来的美好祈望与祝愿,如:年年有余等。我们通常将民间美术中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和吉祥符号统称为寓意符号,因为它们都蕴涵着人们所寄托或隐含的意思。如莲花、鸳鸯、祥云等。民间美术大量使用寓意造型,举不胜举。用于婚嫁喜庆的有鸳鸯莲花等。与信仰有关的苗族“蝴蝶妈妈”刺绣图案,表现出她们对祖先对生命的崇拜和对子嗣繁衍的渴求。用于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虎造型物品。民间美术在创作时,往往会受到原形自然特征启示而产生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正是寓意符号由来的根基。民间美术中色彩同样也是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寓意符号,色彩的情感联想与象征往往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习惯、记忆和知识综合得来的。如在喜庆日子,通常使用红色,象征红红火火等。

寓意是民间美术的精髓,是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土壤。民间美术积淀了众多的寓意符号,构筑了一个独立的、丰富多彩的寓意符号体系,这些寓意符号体现了人们坚定乐观、积极向上的审美理想。现代很多设计作品都是借鉴民间美术的寓意符号来设计而取得成功的。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是一只高度概括的“凤凰”,象征着美丽、吉祥、华贵。从民间美术中提取精华,使作品具有民族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优秀的。

四、合理开设民间美术课程,保障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实施,强化办学特色

民间美术是民族精神在视觉上的体现,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可以提高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是民间美术保护和传承的手段之一,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普及民间文化知识,也是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办学特色所在。地方高校开设民间美术教育,应立足于自身熟悉的本地区民族文化,吸取民间美术之精华,结合现代教育思想和创新精神,在传承与发展同时,处理民间文化与现代设计国际化的关系,把民间美术和现代设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努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及艺术素质和民族精神气质,充分利用民族优势和地域优势,形成地方高校特色教育,挖掘民间艺术资源,探索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弘扬民间美术之精华,传承民族文化艺术,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积极探索有效措施,充分发挥民间美术应有作用。首先,对本地区民间美术进行充分的调查与研究,到民间去创设民间美术的学习基地,并编写校本教材。其次,修建固定陈列馆,举办民间美术作品展览和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正确认识。此外,加强本校师资培训,挖掘地方优秀民间艺人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共同研究教学,参与指导学生,激起学生对民间美术创作的更大热情。

民间美术是艺术的母体,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寓意深刻,把优秀民间美术资源与富有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活动融为一体,能开阔学生视野,增进学生对本土文化艺术的感悟力,进而提高学生美术创作品味。

参考文献

美术课堂地方资源应用之我见 篇10

一、广泛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源

学校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知识渊博的美术教师、美术特长生, 以及有美术兴趣的学生。除此之外, 美术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音像资料、校内建筑、绿化、风景等都是现有的学校美术课程资源, 如美术馆和图书馆资料资源。无论是学生自学或合作学习, 还是教师备课、开发新的教材, 都需要美术作品、美术理论书籍、美术杂志、美术教育刊物、光碟等。美术作品既可美化校园,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教学楼的走廊、教室、橱窗等场所, 还有美术专业教室等场地来展示美术作品。

以我校为例, 学校规模并不大, 但是校园环境非常漂亮, 树木高大茂密俯仰生姿, 种类繁多。这些都是美术教学的绝好资源, 如若闲置, 实在可惜。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课《苍松翠柏》时, 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松柏树的资料, 有的学生观察校内松柏的生长规律, 有的学生利用参观学校美术馆的机会临摹国画厅里有树的国画作品, 有的学生到校图书馆翻阅松树的速写作品或有关柏树的资料, 有的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有关松柏的资料, 有的学生用相机把他想画的树拍下来。我也把比较有特色的树的形状拍下, 作为课件里的范图, 还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树的不同形状, 枝叶的生长方向以及色彩的变化, 并要求他们说说对松柏的印象。接着, 出示松柏的国画作品, 让学生比较画作与实体两者的区别。学生通过观察、讨论, 一致觉得现实中的松柏色彩更鲜艳, 形象更生动, 但国画中的松柏显得更有精神, 意境更美。由此, 教师就可以明确,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 画树追求一种象征意义和意境的表达。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而整个过程, 学生都是兴趣盎然, 热情参与的, 这就为接下来的临摹绘画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最后, 我进行评讲作业, 通过对所需教具的利用、整和, 使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得到很好的掌握。

再如, 欣赏课《什么是美术作品》的教学过程:我首先讲述什么是“美”, 什么是“美术”, 然后组织学生参观校园里的雕塑作品和学校的美术馆, 馆里面有四个展厅, 收藏了校内外许多优秀画家美术家的作品400多幅, 有国画、油画、书法、剪纸、摄影、根雕等, 通过这次参观使学生深深地懂得了什么是美术作品, 同时开阔了眼见, 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物质资源、人文景观、公共文化设施等

我多次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充分利用我县特有的西路军纪念馆, 博物馆、文化馆资源, 以及更为广阔的山水田园风光开展教学。这些文化设施中可以提供大量的美术名作、文物、美术文献资料以及美术展览等各种美术活动, 为美术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课程资源。同时, 学校与文化馆、文联等携手, 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美术教学和展览活动。

比如, 哪在今年三八节的时候, 县文化馆举办了一次“庆三八全县妇女作品展”, 我带领学生参观这次展览, 这些作品是全县妇女的精品力作, 我在现场进行讲解, 这次展览让学生受益匪浅。

在清明节前夕, 我组织学生参观了西路红军纪念馆, 里面除了的西路军革命的历史文献资料外, 还有大量的图片、绘画作品、雕塑、红军用过的物品等, 不但使学生了解了美术的作用和价值, 而且对学生也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对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是一次很大的洗礼。

三、利用丰富的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由人民群众创作的, 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 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 我县的民间美术有很多, 有画像砖、剪纸、刺绣、印染、面塑、麦秆编等。利用丰富的民间美术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不但可以学到许多传统文化知识, 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且对传承当地民间美术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例如, 在学习《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课的时候, 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完成对“高台的刺绣”的调查, 学生对此充满了兴趣, 积极地去做, 之后在课堂上交流展示。通过这节课学生都知道了高台的刺绣古称针绣, 是用绣针引彩线, 按设计的花纹在纺品上刺绣运针, 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高台的民间刺绣几乎遍及城市和农村的各个家庭, 民间曾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民歌:“十岁学针线, 十三进绣房, 进了绣房绣牡丹, 百花百鸟都绣上, 小伙穿上做新郎, 姑娘穿上做新娘。”高台的刺绣花样别致, 种类繁多。针包、有枕头、被单、香袋、绣帽、披肩、袜垫、绣鞋、肚兜、口袋、门帘、床罩、围巾、围裙、旗袍、寿衣等。高台刺绣内容丰富, 取材广泛。草木花卉、飞禽走兽、人物肖像、吉祥文字、亭台楼阁、河流山川、民间传奇、菩萨佛祖、等无所不绣。有的学生还带来了高台刺绣的实物, 还有好多学生亲自尝试着刺绣了物品。

地方美术课程 篇11

关键词:中职美术;地方美化资源;调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5

地方文化资源对于中职美术教育来说,具有重大的开发与应用价值, 这是因为地方文化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与爱国主义情操, 有利于形成办学特色, 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同时降低学习成本, 从而把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各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中职美术教育的文化教育内涵与目的。因此, 中职美术教育过程中, 开发与应用地方文化资源显得必要且重要, 并且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与深化,其更是趋向于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一、地方美术文化资源相关概述

美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而艺术教育中是离不开文化内涵的, 实际上来说, 艺术教育本身就是对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及其社会行为的教育活动。那么, 艺术文化教育是一个包含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各种能力与习惯的复合性整体。那么, 地方文化中的美术资源则是与地方相关的精神方面的财富体现。因此, 我们说, 地方文化资源为美术教育提供了主要的素材性课程资源, 这是符合现代化美术教育特征的文化资源, 尤其是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中,更应该重视对于那些原生态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那么, 这些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到底有哪些构成呢具体来说, 它们往往可以分为两个品种, 即公共文化传播媒介品类和民间传统文化品类。前者主要是指那些美术馆、博物馆、青少年宫与文化宫等各种公共设施以及一些非教育机构等, 它们拥有大量的美术文献资料等, 还经常举办各种美术类活动, 从而为中职美术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后者则是指民间艺术中有不少富有精神内涵、社会功能以及人文关怀的艺术资源, 它们已经对民众产生了较大的心理互动感应, 也让民众有一种强烈的感情方面的寄托。这些民间艺术、地方风俗、娱乐等一切外化了的艺术形式,都成为了中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资源。

二、地方文化资源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途径

中职美术教育就是把人类文化更好的传授给学生, 而地方文化则是人类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重要的地方美术文化课程资源。因此, 中职美术教育中应该适度且审慎的选择并开发利用具有较大潜质的地方文化资源, 把它转化为有用的美术课程内容, 从而弥补当前中职美术课程中过于单一化的问题, 把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更好的满足中职美术学生的学习需求,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美术知识多样性,提高学生对于民族美术文化的认同感。那么, 地方文化资源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途径到底有哪些呢?

(一)学校方面

中职美术教育中要想更好的开发并应用地方文化资源, 就应该从学校及各个教育主管部门人手, 加强他们对于地方文化资源中美术课程资源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建立并健全提高美术教师校本教研动力的长效激励机制, 重视学校层面的地方文化资源课程建设工作, 可以把地方文化资源作为主题教学活动来开展相关的教研活动, 并提供客观制度与条件方面的切实保障。

(二)教师方面

中职美术教师应该尽快摒弃掉那种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 采取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 尤其是要强化他们的校本课程开發能力,让教师充分发挥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性作用, 并让教师成为美术课程的编制者、实施者和评价者。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 要能够更新自己的知识观、教师观、教材观和课程观, 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要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 通过多元、宽容、多视点的方式来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探索与研究, 从而让教师担任好中职美术课的开发与利用角色。。

(三)教学方式

中职美术教育过程中, 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而应该把地方文化资源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主要文化素材, 构建一个符合现代化教学理念的课程教学方式,让中职美术教育能够回归到民族文化的本真, 也能够更好的满足中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 中职美术教育中, 应该努力保持好与地方之间的深人互动, 国建一个彰显生活性、现场性、感染性的美术教育氛围,让美术教育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延续、扩展并深化美术文化能力的有效环境,真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与教师的教学空间。

(四)具体操作

中职美术教育过程中, 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来实现地方文化资源向美术课程资源进行转换。具体来说, 中职美术教育过程中,美术教师应该找寻当地的器物与艺术品,分析其与当地人生存方式的关系和价值观, 根据适用年龄以及条件等来进行教育资源的转化沦等, 从而提出更为科学、合理且可行的地方文化资源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建议。

总之, 中职美术教育中应该很好的开发并应用地方文化资源, 让美术课程教学更具系统性与深入性。但是, 我们也应该在拓展过程中注意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即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注重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 强调适度性与现实性, 从而真正创建出一个本土化的美术教育体系, 有利于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 又能够更好的培养出高层次的美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国钦, 伍维根, 彭健伯,李尚志, 何永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

[2]秦华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捻

地方戏舞台美术设计的要点 篇12

我国的地方戏舞台美术设计, 是戏剧舞台美术的一个分支, 它具有自己的特点与规律, 其中的设计要点, 有以下三大方面, 本文分别进行论述。

一、地方性

地方戏舞台美术设计, 顾名思义, 应以地方性为其要点之一。

我国共有360余个地方戏曲剧种, 各个地方戏曲剧种的舞台美术设计, 均应以各自不同的地方性为主要特色。例如京剧的京味儿、川剧的川味儿、粤剧的粤味儿、吕剧的鲁味儿、晋剧的晋味儿、豫剧的豫味儿、河北梆子的冀味儿……如此等等, 不胜枚举。

同样, 黑龙江省的地方戏的舞台美术设计也必须着力凸显黑味儿。

黑龙江省的地方戏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大概念, 既包括新兴的黑龙江省地方戏曲新剧种龙江剧, 也包括传统的广义的“二人转”。这种广义的“二人转”, 又称“东北地方戏”, 包括狭义的二人转、单出头、独角戏、二人戏、拉场戏、坐唱、群转等多种形式, 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正如著名吉剧作家与二人转理论专家王肯先生所说:“说它是戏曲, 又不全是戏曲的戏曲, 曲艺和歌舞的成分不少。说它是曲艺, 又不全是曲艺的曲艺, 戏曲和歌舞的分量较重。说它是歌舞, 又不全是歌舞的歌舞, 戏曲和曲艺的特点突出。”[1]

因此, 黑龙江省地方戏的舞台美术设计, 就具有鲜明的黑龙江特点, 例如道具中的手绢、扇子、大烟袋等等, 就来源于东北大秧歌中的道具, 彰显出黑龙江的地方特色。

二、戏曲性

地方戏舞台美术设计, 既然属于戏曲范畴, 那么总体上就应以戏曲性为设计要点之一。

中国戏曲的舞台美术, 旧称“功末”或“砌末”, 包括简单的布景与大小道具。以写意化、象征化、图案化等特点为重要的审美特征。例以一桌二椅代表大厅、客堂、书房、内室、山坡、城楼、船只、卧床等不同布景, 只以摆放的不同程式的摆

布景道具如此, 服装、化妆亦如此。例如戏曲服装的帔、褶子、道袍、蟒等等, 款式、颜色、纹饰等等, 都各个不同, 代表不同人物的性别、身份、职业、性格等等。许多戏曲行当、甚至以服装为标志为划分, 如王帽老生、长靠武生、雉尾小生、官衣小生、扇子小生、方巾丑、茶衣丑、袍带丑等等。而“青衣”行当以穿青色褶子来命名;“铜锤花脸”又以手持道具来命名。至于化妆上的脸谱, 就更根据不同行当, 不同角色来规范。

由此可见, 戏曲性的舞台美术设计, 也是地方戏舞台美术设计的要点之一。

三、简易性

简易性也是戏曲舞台美术设计的要点之一。

中国戏曲美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是以少总多, 以一总万, 这就是中国戏曲舞台美术的简约性。而各种地方戏曲又与京昆大戏不同, 都是平民艺术、通俗艺术、浅显艺术, 于是其舞台美术便由“简约性”演变为简易性。

同样, 黑龙江省地方戏曲舞台美术设计也植根于它的母体二人转艺术, 充分继承了简易性的艺术传统与艺术基因。“戏剧舞台上景是实体, 按着剧情的需要而制做的软硬景片子, 配上灯光效果使舞台呈现出界定的时限空间。通过观众直接的视觉器官, 看到故事的发生、发展的典型环境。……唯有二人转的布景与众不同, 它以自己的独特方式, 表现着舞台广阔的时空观念。……更多的是用写意式的图案, 往天幕上一挂, 虚拟象征、代替布景。这样, 虽然外感视觉中没有实景, 但在观众的意念中却有布景的存在。……这种意念中的布景, 如同远看青山山吐翠, 近听溪水水声微的情景, 似身临其境, 眼见其物一般。”[2]

由此可见, 简易性是地方戏舞台美术设计的一大要点。

参考文献

[1]王肯著.土野的美学[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P4.

上一篇:合理尺寸下一篇:复合数据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