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2024-11-08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共4篇)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篇1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2009-2010学 武安市贺进镇贺进小学

文章关键词索引:学校国家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内容摘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处室工作。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将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体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

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地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如: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旨在适应儿童生

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综合实践活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研究、成果展示);校本课程包括:校本教材、安全法制、课信息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

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四、三级课程设置表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

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

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0课

时(一、二年级分别为26课时、2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

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第六节),主要进行常规教

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活动课(乐器学习,除了学生外,全体教师也参加学习,学习自己爱好的乐器;有横笛、唢呐、竖笛、葫芦丝、口琴、电子琴等。)程安排为,每周二、周五下午。

6、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7、我校地方课程课时安排为,每周一二年级2课时,三四年级

3课时,五六年级4课时,占义务教育阶段总课时的10.2%。设置普通话、实践与创新、道德与法制等,使用相应的教材。

8、校本课程结构设置

(1)学校篇:通过开设学校篇课程,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过程,增加学生知校、爱校、兴校的责任心。

(2)革命英烈篇:了解家乡涌现出了革命英雄前辈,明白现在美好时光来之不易,从而珍惜今天幸福生活。

(3)家乡篇:让学生了解近些年来家乡的巨大变化,了解一些家乡生产生活结构。

(4)京娘湖传说故事:京娘湖是河北省著名旅游景区,离我们贺进镇不到30公里,也是我们区域值得自豪的,因此开设此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

(5)低年级识字:加增学生识字兴趣,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学习生字的方法。

(6)英语口语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7)舞蹈、乐器: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实现舞蹈素质的早期开发,掌握了吹奏一种乐器的技能,为学生后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8)普通话与贺进方言:目的是提高学生说好普通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起他们对说好普通的渴望,加大语文课堂的补充和课外延伸。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教研组工作。

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制度保障: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篇2

关键词: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16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55

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是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明确农村学校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开发地方历史文化的校本课程,要以当地的历史文化为依据,从沧桑岁月、地理人文、民俗文化、文学艺术、历史名人等方面来开发和实施,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以作为校本教材。

一是为了满足农村学生的学习需求,解决农村学生课程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新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意识。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开发与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课程资源,使教师提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二是为了针对学校实际,充分发展兴趣和特长,让个性化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在课程开发中,既要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又要体现浓厚的“家园味”“家乡气”“家园情”,使教师树立起家园文化和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以便创造性地应用地方历史文化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观,从而不断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让课堂教学生机盎然。

三是促进学校办学理念深化、扩展。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就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一次提升,一次纵向深入和横向扩展,可以明确学校独特的办学方向,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开发校本课程的新课程观。从开发到利用,让师生参与进去,扩大视野、增强能力、激发兴趣、减负增效。

四是为小学生的阅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有助于小学生知悉家乡的过去,了解家乡的现在,展望家乡的美好未来;有助于小学生缅怀生于斯长于斯的先民,感慨继承家乡的今人,为他们在这片热土上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灿烂的历史文化与繁荣的经济而自豪,从而激发起小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二、要明确农村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发。(1)沧桑岁月,介绍本地的发展及名称的来历,人口、古迹、古道、战事等内容。(2)地理人文,介绍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胜景。(3)民俗文化,以地方传统节目,社会礼仪、饮食、民俗为主要内容。(4)文学艺术,介绍地方戏剧、木雕、剪纸、荷包、刺绣、歌谣、谚语。(5)历史名人,介绍当地有史以来,在军事、政治、文学、学术方面有贡献的仁人志士。

三、要明确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必须以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基础

校本培训是在校本课程小组的总体规划和指导下,开发人员确定后,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分工负责采集编撰。在开发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本校所有教师综合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它以教师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和提高本校教师完成校本课程的编撰、不断完善校本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能力为目的。

校本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具体体现,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最便捷的方法。周密的安排,严格的规划可保持校本培训工作有效延续,并结出丰硕成果。扎实的基本功,丰厚的自身底气,是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前提;不断吸收营养,催生自己,是教师开展校本课程必备因素;搜集整理,实践检验,完善修定是校本课程的必然过程。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能实现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比翼齐飞的格局。

四、要明确农村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思路方法

1.文献法。利用多种媒体检索、查阅大量资料文献,摘编“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并组织教师学习研讨,形成对“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本质、特点、内容、形式以及现代教学理论中一些重要观点的正确认识,让开发和实施的过程成为全校教师理论学习和理论提高的过程。

2.调查法。通过走村串户,探源头访名山,寻老人问事迹,进镇府查资料,梳理出相关资料,为制定各自的目标奠定基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征求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修正开发方案,力求形成简捷、有效的课程结构体系。

3.经验总结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出目前农村学校课程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的需求,深入挖掘其内涵,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和重点。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全面完整地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4.行动研究法。主要用于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典型经验的总结提炼和验证推广方面,研究与开发校本课程活动紧密结合,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同时予以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使“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得到科学总结和初步展示。

5.个案叙事研究法。试图透过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个案分析,反思得失,总结成功的经验与理性认识,为开发和实施研究提供有效的帮助,以推动校本课程深入研究,取得实质性成果。

五、要明确农村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设课和评价

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要根据校本课程的性质。校本课程可以采取分散设课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集中设课的方式。分散设课,可以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交叉排课;集中设课,可以集中在某一天的某一节所有班级全部开设校本课程。相比较而言,集中设课比较方便校本课程的管理与评估。

关于校本课程的评价。第一,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不断进行调度和交流,使开发的校本课程尽可能规范和完善,对开发的校本课程要进行评价,对开发的精品课程要进行奖励,同时要建立长远的校本课程开发补充和完善机制。第二,对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要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可以分别进行,同时对典型经验做法要及时推广,好的作品成果可以进行展览。第三,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对校本课程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又要将校本课程的评价作为学生学业评定的一部分,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六、结语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篇3

近日,北京市18个区县及燕山地区教育委员会的中小学主管主任、中小教科科长、教科研部门负责人及部分中小学校长、教师共250余人,参加了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干部培训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增强学校课程领导力,整体推进三级课程建设。”

此次研修活动围绕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与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进行,基于区县和学校的实践探索精心设计,现场营造多重学习氛围,受到与会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现场互动的近100条短信反馈了大家对此次会议的共同感受:培训带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但让大家享受到丰富而又精彩的课程大餐,还带给与会者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与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诸多思考,内容鲜活有效,呈现环节多样精彩,是一次高质量的研修活动。

■案例研修

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

《媒介素养教育》彰显课程文化建设魅力

本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引导孩子透过传媒的表象,即刻板印象来认识现实的多样性,设计巧妙。“这个课程很好,抓住了人文素养的核心,在广博中,学习正确判断、正确选择。学校必须提供接近真实世界的课程,从而触动学生身心,真正获得教育价值,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在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干部培训研讨会上,与会者争相对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和中国传媒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室合作的《媒介素养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课展示——《逃出刻板印象的五指山》,给予高度评价。

作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从2008年9月到2011年9月,为期3年,分为4个阶段。截至目前,实验已顺利完成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各项内容和目标,第三阶段的实验也进展过半。由中国传媒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室的张洁博士带领的团队已在学校连续实验教学共计43周,参加实验的学生共计310人,听课教师已由最初的教学干部、数学任课教师,逐步扩展到语文、音乐、信息技术等各学科、各年级共计25名教师。

据了解,实验成果目前初步显现。形成教案、多媒体课件成果集两册,课程录像一套15讲,发表中文和英文学术论文共计10篇,面向国内、国际同行和专家、学者进行课程展示12次,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3次。在“中国第二届媒介素养国际研讨会”上,来自日本东北大学的关本英太郎教授说:“黑芝麻胡同小学的课程是本届会议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关本英太郎教授回国后还打来电话表示,要把《媒介素养教育实验课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成果集》翻译成日文,介绍到日本,在日本推广。

自双方合作探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尝试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实验以来,学校积极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争取获得同行、上级,以及专家、学者的合理化建议。即使这样,学校仍不满足于课程引进和通过整合体现出来的特色。

“为了使课程改革走得更健康、更稳健,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加强课程管理的研究,建立从组成专家团到课程申报、到课程评估,再到课程实验、监控、评价和物化推广等一整套机制,彰显课程文化建设的魅力。”学校校长杜军说:“让每一个学生在课程文化熏陶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感念教育,获得幸福人生,实现生命价值效益的最大化。”

北京市宣武区教育委员会

跨校选修 突出共享强调共建

在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干部培训研讨会上,首轮参与跨校选修项目的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校长王建宗,领衔的跨校选修课程《社会准管理人才培养》中的《中学生班委发展方向指导及组织能力培训》作为研修案例,引起与会者的充分关注与交流。

研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跨校选修如何形成合力,区县教委如何实现统筹和协调;二是校长亲自领衔开发校本课程和上课的意义。对此,宣武区教委中教科科长董培和王建宗校长分别进行了回应。

据介绍,跨校选修项目自2008年开始实行,首轮以北京市第十四中学、第十五中学、第六十六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育才学校、北京市回民学校为主体,联合参与校开发了宣南文化、数学建模、平面设计与制作、生命伦理学、综合艺术修养和民族传统体育6门课程。

2009年,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跨校选修课程发展到二十余门,倡导校际间开展高中新课程非指定选修模块的跨校选修,突出共享也更强调共建。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遵循“行政搭台、业务支撑、校际实施”三条原则。即行政部门策划,成立课程室,作为业务支撑,所有课程经过审核后,在校际之间实施。

校内校外结合、多学科结合、职高与普高结合、示范校和普通校结合、教师培训机构和学校结合、干部和教师结合、特级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合、国内国际结合,这是目前课程开发突出的特点。”董培说:“这样规划和实施选修课程,就是力图打破地域、学科、学段、领域的界限,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名师作用,体现地方特色,关注现代科技,关注社会人文。作为主管部门,就要调动各方力量,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保证课程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鼓励学校间自主探索联合开发课程的同时,跨校选修项目强化学校自主,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将职业生涯规划开到宣武区第四十三中学,宣武区第二职业学校与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联合开发平面设计与制作等十余门课程,形成了联合开发课程、送课到校、师资共享、师资委托培训等一系列课程共建、共享新模式。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和北京育才学校两所示范高中校的校长不仅指导参与课程开发,还亲自走上讲台授课。

校长真正的作用是引导一个课程。你要告诉学生不是学一门课而是学一个课程,不是学一个课程而是学一种素养和本领。”王建宗说:“在校长办学中,发力点始终要在课堂。所以,我们要深入课堂,身在课堂,体验课堂。这样,校长在课堂领导力上就不一样。■集中研修

构建体现学校教育精神的课程文化

刘长铭(北京四中校长)

我觉得,校长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统一思想、认识现状、明确目标、确定重点、总结和推广案例。

每所学校的起点都不一样,进入课程改革和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也不一样。这些不一样不仅仅体现在校本课程的特色上,实现路径、实施方案都会有差异。所以,校长要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制订一个发展规划,然后按照这个规划去推动、总结、反馈、调整,这样一个循环接一个循环往前推进。

经过探索,学校目前已经形成“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体系,多样化的学科课程体系,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科学化的学生管理体系。”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个体系的特征,就是“构建一种体现学校教育精神的课程文化”。

从教学出发 关切课程资源

张廷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

教学的基本要素有三个,一是学生;二是教师;三是学科,也就是教学内容。首先,从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基础和需要,去寻求课程资源,以有效地支撑教学过程。教师需要研究同样处于教学任务中的学生。这种发展折射在特定的教学任务中,既有即时的知识获取、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等,也有长远的潜能开发、情感价值观养成等。教学既要完成指定的任务,又要关照学生的长远发展。

其次,从教学的客体——学科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去寻求课程资源,以有效地支撑教学过程。资源成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围绕教学任务追求课程资源的利用。

最后,从教学的控制者——教师的优势和特长出发,去寻求课程资源,以有效支撑教学过程。■官方声音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水平与质量并重

李奕(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处长)

从北京市的角度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特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我们的核心词是两个:一个是水平,一个是质量。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校长、教师,包括学生,都要建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和环境观。

2010年,我们更看重的是校长、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领导力和管理能力。我们在培训中进行了有效探索,希望这种模式和探索也成为区县和学校的探索。像王建宗校长、刘长铭校长,都是基层当中最鲜活的一部分人,特别是校长亲自任课。在课程改革中,校长应该如何参与其中,如何体现自己的作用,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分组论坛

任维兵(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学处副主任):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学校所处地域特点等多元需求,北京市许多高中学校都形成了较成体系的、多样化的课程结构,这种课程结构的研发和实施,不仅满足了学生多元的需求,也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搭建了平台。

王京兰(北京市石景山区六一小学校长):校本课程统筹兼顾要注意“四个结合”,即与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相结合;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需求和学情相结合;与学校周边地域资源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域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

马福贵(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副院长):校本课程绝不是越多越好,也绝不是越杂越好。实际上,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发展方向、社会需求,才能使校本课程的价值和意义真正得到彰显,真正成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力补充。

■互动交流

万福(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特级教师):

第一,用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引领学校发展。校本课程建设是支持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论述校本课程与学校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应成为校本课程建设论述的重点。

第二,开展首都特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学校发展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取向。应充分研究北京市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以此作为学校课程体系论述的依据。

第三,研究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学校要从增加开发门类转向研究开设特色课程。课程开发要从知识取向转向培养综合能力和实践意义的价值取向。

■活动反馈

最深印象:“在本次研讨会中,给您留下较深印象的活动是什么?”95%的与会者明确表示是两节研讨课。“本次活动以来自一线成功实践作为培训资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次活动首次采用手机短信互动方式,很有新意!”

最大感受:“您对本次活动的总体感受是什么?”70%的与会者认为收获很大;59%的与会者认为培训指导实践的意义强,对工作有引领、有启发,利于反思;56%的与会者认为内容丰富、鲜活、精彩,实效突出。

最好建议:“您对做好干部培训活动的建议是什么?”26%的与会者认为要扩大培训面,尤其是多对校长进行课程培训;要多组织一些这样形式多样、信息量大、实效性强的活动。

专家点评

一线成功经验是课改能力建设的重要资源

张铁道(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此次活动研修的主题,是当前基层各学校深化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主题,即“新时期中小学校长如何获得课程和教学领导力”。通过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和北京市第十四中学的两个案例,说明小学校长和中学校长在三级课程建设大背景下,如何针对学生发展需要开设、实施校本课程,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给全体学生提供一种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验,来丰富他们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他们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实践经验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

他们的实践经验表明,校长在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角色。北京市第十四中学王建宗校长自身拥有渊博学识和丰富教学管理经验,有能力依据社会发展对学生未来发展的素质及能力要求,去创造并提供符合时代发展趋势、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特色课程。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杜军校长善于利用高校专家资源及其专业团队来帮助学校开设新的特色课程。两所学校的校本课程案例迥然不同,但都带给我们十分丰富的关于校本课程的认识。

首先,他们身体力行地实践了一种新的学生观。他们都十分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参与及成就体验,这些都有效地唤起和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两所学校实践了新的课程资源观。他们不仅仅满足于通过课堂教学传递书本知识,同时还努力将社会生活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资源,用以唤起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他们的实践展现了一种新的教学互动观。以有价值的素材唤起学生的自主思考、积极参与和互动建构。

在教学现场,我们欣喜地看到,有意义的教学已经成为教学双方围绕一个特定主题开展共同学习与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在知识、方法、价值观等方面都获得有意义的学习体验,教师也由于学生的个性化参与,加深了自身对于教学主题、学习者以及教学过程的学习。

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存在方式要紧密结合学生成长需要,带给学生不同于系统学科教学的一种新的主题学习体验。这种主题学习体验,坚持下来就变成学生的特长和学校的特色。

在课程改革逐步走向专业化发展的今天,我们拿什么样的资源提供给区县领导、学校校长和学科教师,有效地帮助他们获得自身对于课程和教学的领导力?市、区两级专业机构怎样规划、设计和实施培训课程?通过此次的主题研修活动,我觉得,应该在北京市课程改革创新实践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建构有价值的校长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课程。

■文件解读

健全课程管理制度

解读《关于加强义务教育课程管理推进课程整体建设的意见》 杨德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整体推进三级课程建设,提升课程领导力”是这次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干部培训研讨会的核心。北京市颁布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义务教育课程管理推进课程整体建设的意见》的核心目标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三级课程是否完善;形成内涵式办学特色——课程建设核心特色;树立典型学校——三级课程建设示范基地学校;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全市课程建设。

问题:市、区县和学校三个层面,是不是可以各自负责某一级课程?

解答:市、区县和学校三个层面,对于课程整体性要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各自孤立地负责某一级课程。

整体推进三级课程建设,就是市、区县和学校三个层面都要系统考虑课程设计,也就是说区县考虑地方课程规划时,要考虑怎么和国家课程衔接,同时要给校本课程留有充分的空间,留有指导的余地。

在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中,特别要发挥学校的核心作用。学校是能够整体设置三级课程的核心部门和关键场所。学校整体设置三级课程包括:开足开齐国家课程;规范实施地方课程;特色发展校本课程:符合学校发展实际,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联合开发,资源共享,避免盲目开发。

问题:三级课程整体推进,究竟推进什么?

解答:三级课程整体推进就是三级课程要科学互补,相互协调。包括:(1)不存在地位高低问题。三类课程各有目标、功能,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课程建设总目标。(2)课程比例合适、课程结构合理。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要互补、协调。(3)课程门类相互协调、支撑。(4)整合重复交叉的内容。

问题:推进三级课程建设,如何形成特色发展?

解答:第一个层面是目标特色。即学校的课程发展目标与学校的特色办学宗旨协调一致。

第二个层面是内容特色。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实施中分别形成各自特色,同时在总体上又能够形成一个协调、合理、整体的特色。

第三个层面是学校特色。逐步形成以课程为内涵的学校的特色发展。

第四个层面是学生特色。通过课程的特色,让学生的特点、性格,在课程中得到发展并展现出来。这是推进三级课程整体建设形成特色的核心目的。

第五个层面是教师特色。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变带来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认识的变化,形成专业发展的特色。

问题:区县在推进三级课程建设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学校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篇4

校本课程是充分发挥学校及周围的资源优势,挖掘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化发展的课程。本学期校本课程将在上学期开发实施并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改进和完善,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学校持续发展目标,把读书活动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加大管理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力求取得更好效果。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学校地处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事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我校的传统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开发的适合我校的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兴趣和需要,适应学校、社区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也为学校培植办学特色创造条件,有利于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弥补其局限性。

三、提高认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在理解国家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组织并开发实施的课程。学校将开办讲座,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使教师领会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掌握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上一篇:不需要理由作文200字下一篇:备用-病理标本取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