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工作方案》的通知-地方规范性文件

2024-06-26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工作方案》的通知-地方规范性文件(精选5篇)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工作方案》的通知-地方规范性文件 篇1

【发布单位】80402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1]1号 【发布日期】2001-01-04 【生效日期】2001-01-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全省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方案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1〕1号)

各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全省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按照执行。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一月四日

全省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方案

为了维护国家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从严治政,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为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法制环境,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抓紧清理、修订和完善相关经济法律法规”和省委七届十次全体会议提出的“抓紧做好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清理工作”的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一、清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这次清理规范性文件,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为原则,以保护、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促进全省经济、文化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根本目的,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培育、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出发点,把清理工作与贯彻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与深化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与政府机构改革结合起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二、二、清理工作的对象和范围

这次清理规范性文件,其对象是建国后到2000年底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重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2000年底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这次清理规范性文件的范围包括:

(一)省人民政府提请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二)太原市和大同市人民政府提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地方性法规;

(三)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四)太原市、大同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五)省人民政府及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六)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及其工作部门、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七)各乡(镇)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三、三、清理工作的分工

这次清理分工实行分级分部门负责和发文机关与草拟机关双向负责的原则。此外,下级人民政府可以对上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提出清理意见;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也可以对上级人民政府对口的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提出清理意见;同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也可以对相关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或相关部门主要实施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提出清理意见。

省人民政府领导并负责全省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领导并负责本地区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各市、县、区人民政府领导并负责本地区的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级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负责本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和本部门代人民政府草拟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省人民政府提请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由省人民政府原起草部门和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双向提出继续有效、应予修订或应予废止的初步清理意见,经协商后,按程序报省人民政府审定;对地方性法规提出应予修订或应予废止清理意见的,按程序由省人民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和省人民政府原草拟部门双向提出继续有效、应予修订或应予废止的初步清理意见,经协商后,按程序报省人民政府审定。在这次省级机关机构改革过程中,原草拟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部门被撤销、合并或进行职能调整的,由现在承担此项职能的部门负责清理并提出清理意见。各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清理分工,参照省人民政府及所属各部门的清理分工进行。

欢迎各级人大、人民政协、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人民团体、社会团体、民主党派以及社会各界对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提出意见和建议;欢迎并鼓励人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对规范性文件,特别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提出修订或废止的具体意见和建议。广大人民群众或企事业单位可以针对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体会和感受最深的规范性文件,署名或不署名向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制工作机构或文秘机构提出修订或废止的意见和建议。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制工作机构或文秘机构应认真研究广大人民群众或企事业单位的清理意见,及时上报审定。对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有重大分歧意见的,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制工作机构可举行听证后。对积极参与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并提出有价值清理意见的单位或个人,各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应予以适当的表彰鼓励。新闻媒体应关注并及时报道人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参与清理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四、四、清理工作的标准

这次清理规范性文件,各地、各部门必须对有关规范性文件进行认真、严格地审查,明确提出继续有效、应予修订或应予废止三种意见或建议。

(一)继续有效的标准是:

1.与现行法律、行政法规一致的;

2.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一致的;

3.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能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二)应予修订的标准是:

1.个别与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相抵触或不相适应的;

2.个别内容超越法定权限,擅自设定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收费和行政强制措施的;

3.个别内容带有明显计划经济色彩,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不符合WTO运行规则以及妨碍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

4.原执法主体需改变的;

5.其他情形应予修订的。

(三)应予废止的标准是:

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制定的;

2.与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相抵触或不相适应的;

3.超越法定权限,擅自设定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收费和行政强制措施的;

4.主要内容带有明显计划经济色彩,严重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不符合WTO运行规则以及妨害社会主义统一市场运行规则的;

5.执法主体已取消的;

6.适用期已过或调整对象已不存在的;

7.规章已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的;

8.规范性文件已上升为规章的;

9.其他情形应予废止的。

各地、各部门在清理和报送拟修订或废止的规范性文件时,应简要注明修订或废止的理由,提出具体的修订条款及内容。

建国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内容还不能适用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的,有关执行或草拟部门应在提出废止意见时,同时提出新的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文件草案,按程序通过后执行。

五、五、清理工作的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

这次清理规范性文件工作,从2001年1月至4月15日共用三个半月时间进行集中清理工作。集中清理工作可分为四个阶段,具体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是:

(一)组织动员阶段(1月5日至1月31日)。在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全省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方案》和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清理规范性文件电视电话会议的基础上,各地区行政公署,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各工作部门都应对本地区、本部门的清理工作进行动员和安排部署,确立清理工作领导组及办公室,制定清理工作方案,召开清理工作领导组会议,制定清理工作计划并责任到人。

(二)落实任务阶段(2月1日至2月10日)。各地(市)、各部门在确定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确定工作人员,落实工作条件,制定清理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的基础上,落实任务,摸清应清理对象的底数,做到不打埋伏、不留死角。摸清底数的标准是,有准确的件数、有详细的规范性文件目录、有正规的规范性文件文本。

(三)实质审查阶段(2月11日至3月1日)。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工作部门分级分部门展开清理工作。逐件提出该规范性文件继续有效、应予修订或应予废止的具体意见或建议。本部门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需修订或废止的,由本部门研究后重新修订发布或明令废止,并将修订或废止的情况和重新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部门起草由本级人民政府或人民政府办公厅(室)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由起草该规范性文件的部门负责提出初步清理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的法制工作机构或文秘机构审核,经协商后,按程序报本级人民政府审定。

(四)验收总结阶段(4月1日至4月15日)。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工作部门对本级人民政府和本部门的清理工作进行自检和总结,写出清理工作总结报告。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的清理总结报告报县级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和设区市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县级人民政府的清理总结报告报地区行政公署或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设区市的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的清理总结报告报省清理规范性文件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在各部门、各级人民政府自查和总结的基础上,上级人民政府组织清理工作验收。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对所属工作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的清理工作进行验收;各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组织对所属工作部门和市、县、区人民政府清理工作的验收;省人民政府组织对所属工作部门和各地区行政公署、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的清理工作验收。省清理规范性文件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汇总全省清理规范性文件的总结报告,写出全省清理规范性文件的总结报告,报省人民政府。全部工作结束后,各级人民政府应将这次清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六、六、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领导,统一协调,统筹安排,保证清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省人民政府成立清理规范性文件工作领导组,负责组织领导清理工作。省人民政府清理规范性文件工作领导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杨季春 省人民政府秘书长

副组长:赵命柱 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郭国太 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

成员单位(27个)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省教育厅 省科学技术厅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事厅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省国土资源厅 省建设厅 省交通厅 省水利厅

省农业厅 省林业厅

省文化厅 省卫生厅

省计划生育委员会 省环境保护局

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省物价局 省煤炭工业局

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郭国太(兼),副主任:牛支元。

各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要确定清理规范性文件工作领导组及其办公室,负责组织、领导本地区、本部门的清理工作。

七、七、几点要求

这次清理规范性文件工作,要清理的文件时间跨度长,数量多,工作难度大。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领导务必十分重视,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要制定本级人民政府、本部门的清理工作方案,具体落实清理工作任务,及时分析、研究,解决清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这次清理工作实行工作责任制。各单位行政主要领导为清理规范性文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清理工作负总责,保证本单位按时保证质量地完成清理工作任务。凡是发现哪级、哪个单位承担清理的规范性文件中,该修订的未修订,该废止的未废止,要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清理工作的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各部门自行解决。省人民政府清理规范性文件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的日常费用由省财政解决。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工作方案》的通知-地方规范性文件 篇2

(淄政办发〔2007〕5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淄博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七月三日

淄博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

为切实组织做好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根据《建设部关于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建城„2004‟98号)和《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意见》(淄政发„2006‟50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线,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按照以人为本、环境优先、协调发展、工程带动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全力提高城市绿化、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确保2015年之前,在我市基本构建起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园林绿化体系和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大地园林化、生态无害化与城市“人性化”,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实施步骤

(一)总体目标:到2015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以上,绿地率达到40%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平方米以上,城市综合物种指数达到0.5以上,城市建成区内全部植物物种中本地物种所占比例达到0.7以上,建成区道路广场用地中透水面积的比例达到50%以上;城市热岛效应程度控制在2.5℃以下,空气污染指数小于等于100的天数达到300天燉年以上,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管网水水质年综合合格率达到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达到85%以上;城市基础设施完好率达到85%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并实现24小时供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主次干道平均车速40公里燉小时以上,万人拥有病床数达到90张以上。城市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得到有效保护,实现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

(二)实施步骤:分两个阶段实施。

1.奠定基础、整体推进阶段(2007-2010年)。在该阶段,城市绿量大幅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污染指数、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自来水普及率、管网水水质年综合合格率等指标达到十一五规划指标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其他指标水平也有大幅提升。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城市绿地面积达到8500万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27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3%、38%和15平方米,城市建成区内全部植物物种中本地物种所占比例达到0.5以上,道路广场用地中透水面积的比例达到50%以上,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达到500米,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大环境绿化体系基本形成;空气污染指数小于等于100的天数达到300天燉年以上,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95%以上,结构性污染得到有效改善,工业三废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城市环境质量有明显提升;城市供水、燃气、供热、供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生产、生活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城市基础设施完好率达到7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管网水水质年综合合格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主次干道平均车速控制在40公里燉小时左右;城市生态敏感区域的植被恢复与保护绿带建设取得突破,建立健全城市热岛效应和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的监测监管体系,生物多样性得到良好体现,热岛效应得到有效控制;建立起相应的自然灾害应急处置机制,构筑满足市民不同层次卫生需求的卫生服务体系,万人拥有病床数达到45张,市民生活工作环境清洁安全,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2.重点强化、全面达标阶段(2010-2015年)。在该阶段,要集中力量,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确保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生活环境指标和基础设施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达到85%以上。

三、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主要任务

(一)城市绿化建设

总体要求:按照绿量与品质并重、生态效益与景观效果兼顾、新城建绿与旧城增绿相结合的原则,结合组群式城市结构特点,打造张博路--柳泉路、张辛路--张周路--新济青路两条绿色通道和济青高速公路、滨博高速公路两条绿色轴线纵横交织的“双十字型”城市大环境绿化框架,依托这一框架,对城市近郊山体、水系和风景名胜区进行以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为主的绿化,打造近郊生态景观植被圈;在城区绿化中突出抓好公园绿地系统的健全完善与路网绿化的纵横贯通,建设一批大小适宜、分布均匀、便民实用的游园绿地,建立林荫大道、绿化景观大道、绿色通道纵横交织的道路绿网,增加城区居民的绿化空间拥有量。同时加强城乡绿化、社会绿化与专业绿化的整合;构筑结构紧凑、功能健全、规模效益突出的城市大环境绿化系统。

1.公园绿地

围绕丰富植物品种和群落、增加园林绿地文化含量两大重点,大力增加公园绿地面积,努力提高建设质量。今后10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建设20处大型公园、100处游园绿地,增加公园绿地1500万平方米,实现市区内任意一点500米半径内有一处公园绿地。同时,对广场绿地进行以增植乔木为主的充实改造,建设绿荫广场,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中心城区依托四宝山区域植被恢复和山体绿化,建设淄博市乡土树种繁育推广基地(牧龙山森林公园),总面积66.6万平方米,建成我市面积最大、功能最完善、生态效益最显著、植物品种最丰富的专类公园,打造成为中心城区的“绿肺”;同时完成菩林生态公园、新城区中央公园、炒米山森林公园、张店温泉度假公园、黄土崖湿地公园等工程;对淄博动物园、张店青年公园、张店植物园、张店儿童公园、威尼斯乐园、西五路游园等原有公园绿地进行升级改造。确保2010年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06万平方米,2015年达到1200万平方米。

淄川区重点建设好淄川湿地公园、般阳河公园、圣水泉公园、月亮湾水景公园等工程;对留仙湖公园、奎盛园等原有公园绿地进行高标准改造。确保2010年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90万平方米,2015年公园绿地面积达到443万平方米。

博山区重点建设好峨眉山公园、东山公园、太阳山公园、莲花山公园、迎宾广场等工程,对博山公园、黑山公园和世纪广场进行升级改造;确保2010年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80万平方米,2015年达到539万平方米。

周村区完成东部新区绿地建设,重点建设好米山公园、滨河公园、涿河公园、淦河公园、汇龙园等工程,对人民广场、青年公园等原有公园绿地进行改造升级,确保2010年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92万平方米,2015年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45万平方米。

临淄区重点实施齐鲁化学工业园区绿化,建设好市民文体中心、三角地公园、北苑公园、淄河公园、体育中心公园、烈士陵园绿化等工程,对齐园、胜炼公园等原有公园绿地进行高标准升级改造。确保2010年公园绿地面积达到562万平方米,2015年公园绿地面积达到751万平方米。

2.道路绿化

对城区道路实施以补植、增植行道树为主的绿化改造,确保每条城市道路两侧都种植行道树,有条件的种植两排或多排行道树,建成林荫大道。进一步推行拆墙透绿,加强街头游园建设。在城区外围道路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塑造各具特色的道路绿化景观;要加快高速公路、环城公路林网建设,城区间绿色通道要通过丰富植物品种和群落体现植物造景特色。在立交桥等道路空间节点处,建设大面积、高品质的游园绿地,形成景观亮点。

中心城区重点实施昌国路立交桥绿化工程、新城区路网绿化、胶济铁路绿化、济青高速公路绿化、张店经济开发区道路绿化、科技工业制造基地新建道路绿化,完成好昌国路、中润大道续建、鲁泰大道续建、花山西路、化北路、山泉路、张南路绿化工程;对金晶大道、新村路、共青团路、潘南路、西六路北段、东一路、东二路、东三路、东四路等城市道路实施拆墙透绿与统一改造。

淄川区重点实施张博路、胶王路绿色通道续建工程和开发区路网绿化,完成好淄城路、聊斋路、文峰山路、外环路和张八铁路城区段等绿化工程;对松龄路、文化路、将军路进行拆墙透绿与升级改造。

博山区重点实施高速路口立交桥绿化,完成北山路、泉水路、东过境路、西过境路南延、北外环路、南过境路和南北域城路等道路绿化工程;对中心路、人民路、水河路、沿河路等道路绿化进行升级改造。

周村区重点实施北外环路、开发区北路、西过境路、东过境路等道路绿化;完成东门路、新建东路等城市道路绿化改造。

临淄区重点实施102国道、东过境路、北外环路、桓公路东延段、天齐路、合安路、牛山路、辛烯路等道路绿化;对齐园路、稷下路、闻韶路等道路进行升级改造。

3.风景名胜区绿化

严格遵循风景名胜区规划,按照大绿量、多栽树的原则,在风景名胜区特别是近郊景区实施大规模植树绿化,逐步建设完成90平方公里的城市近郊景区生态植被带,充分发挥风景区绿化对城市生态的调节作用。风景区植树绿化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景观树种和经济树种。要注重景区原有植被,特别是构成景区特色的原生植物群落的保护与巩固,保护好古树名木资源,做好古树复壮和濒危树种保护,加强对古树后续资源的监管与保护。重点规划建设花山柳毅山景区生态恢复、黑铁山景区绿化、蟠龙山景区绿化、玉黛湖景区绿化、炒米山景区绿化、萌山风景区绿化、樵岭前景区环境综合整治、泉河景区上下龙湾绿化和马兰峪生态保护、杜坡山景区生态综合保护、文峰山景区绿化、齐故城景区绿化及小城墙遗址绿化、田齐王陵保护绿地、安平高阳故城保护绿地、九天洞景区生态保护、马踏湖风景区湿地植被恢复、黄河风情区绿化等景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工程,2015年前实现山岳人文型风景名胜区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湖泊水体型风景名胜区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目标。

4.水系绿化

在城市河流、水库、湖泊等自然湿地与人工水体周边区域建设大面积生态保护绿化带,塑造生态驳岸,避免人工砌筑河堤与河床,形成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滨水植物、陆生植被组成的水系植被系统,推动湿地公园建设,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到2015年,河道两侧全部实现绿化覆盖,90%的河道形成生态型驳岸。中心城区重点抓好孝妇河、猪龙河、涝淄河、玉龙河绿化,在城区段河道两侧建设游园绿带,在城市外围段建设生态保护林带;淄川区抓好孝妇河流域、般阳河流域绿化;周村区抓好淦河流域、米河流域、涿河流域绿化。

5.防护绿地

重点搞好四类防护绿地建设。一是生态敏感区防护绿地。在城市山体、河湖等生态敏感区域外围营建生态防护林、水土保持林、驳岸保护林,对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铁路、重要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被毁山体进行植被恢复,重点推动四宝山地区生态保护绿地建设,实施孝妇河、淄河、猪龙河生态风光绿带建设和四宝山地区生态保护绿地建设。二是工业污染防护绿地。在污染工业区外围与居住区之间,建设以速生树种为主的污染隔离林带,重点在张店东部化工区与城区东部居住区之间建设50米宽的污染隔离林带,在齐鲁化学工业园区与附近城镇及城区之间建设50米宽的防护林带,在齐鲁石化公司厂区和临淄城区之间建设50米宽的隔离林带,在铁路两侧营建噪声防护林。三是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外围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绿地。重点围绕临淄齐文化遗迹群、柳泉蒲文化保护区、博山传统民居保护区、周村传统街区保护区建设突出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性绿地,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四是城市氧源林地建设。在城区上风向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保留地,营建以速生林为主的城市氧源林地。

6.单位庭院、居住区绿化与村镇绿化

严格按照《淄博市城市绿化条例》中关于各类社会单位和居住区绿地率指标的要求,落实单位庭院与居住区绿化建设。在具体绿化建设中,大力推广乔木群落造景、垂直绿化、见缝插绿、破硬造绿和屋顶绿化。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绿化规划审批制度,对建设项目绿地率指标和植物种群的科学性严格把关,加强跟踪监督,实施竣工验收,确保建设单位按规划落实绿化建设任务;对社会单位、居住区进行绿地率普查,按照《淄博市城市绿化条例》规定的绿化指标,组织开展社会绿化达标活动,将达标单位向社会公示,对不能按期达标的采取易地绿化补偿措施。

(二)城市环境保护与治理

1.优化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合理调整工业结构、产品结构、能源结构和原材料结构,坚决淘汰、取缔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噪声、高附加值产业;科学调整工业布局,逐步将污染企业搬迁出城区,限制重污染工业发展,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改善能源结构,不断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热化率、气化率水平,提高能源集约使用率、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使用率,从根源上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

2.大气与水环境污染治理。按照污染源头治理与重建生态系统两手抓,点源与面源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实施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开展重点区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快锅炉改造和更新,取缔土小锅炉,推进锅炉、窑炉和电厂脱硫治理,对工业粉尘、餐饮烟尘、露天扬尘进行全面治理,通过控制机动车数量、全面实施国家三阶段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推进公共汽车油气双燃料改装等措施,控制汽车尾气污染。

对各类排污企业强制安装并运行除尘降噪、废水处理等环保设施,重点加强河道两岸排污企业监管,杜绝污水直排入河。对将污水注入深井污染地下水的企业依法严惩。

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建增容,建设博山污水处理厂、临淄化工区工业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新的治污设施,完善城区排水管网,健全地下排污管网,建立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实施以清污分流、截污蓄水、恢复绿化生态系统为主的流域综合整治,并注意遵循生态规律,保护好水系两岸的自然滩涂和坡岸,逐步做到水清、岸绿、景美。

(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在供排水系统、供电线路、供热系统、供气系统、通讯系统、交通道路系统、消防系统、医疗应急救援系统、地震等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系统等9个方面,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1.市容环卫。重点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和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通过垃圾回收利用等措施实现垃圾生态化处理;逐步建立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服务系统,尽快建成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并投产使用,完成各区县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建立垃圾分检中心,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站、转运站,实施垃圾与粪便的资源化工程,避免形成二次污染。同时,推进环卫设施建设,按照每平方公里3座的基本要求,建设一批水冲式公厕。新建、改建一批环卫设施,进一步提高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

2.供排水。坚持优先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积极引用客水、大力开展节约用水的方针,建立水库蓄水、河道提水、地下水开采、矿坑水利用、区外引水及污水循环利用相结合的城市供水体系,狠抓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生态建设,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有效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对现有水厂进行扩建增容,新建一批水厂,健全完善供水网络,消除城区低压供水片区,全面提高出厂水质。大力推行分质供水、一水多用,中水回用、生产循环用水和节水生产、节水灌溉,以中水回用工程为突破口,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同时,进一步完善城区排水管网,健全地下排污管网,建立雨水管道收集和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解决城区低洼地区积水问题。

3.供气供热。改变工业和民用燃料结构,积极发展工业和民用气体燃料,发展清洁能源,提高煤制气生产能力,完善液化石油气供气系统,加快建设城市燃气供应设施和配套工程,扩大天然气供气规模;进一步取缔土小锅炉,限制分散锅炉,积极发展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扩大集中供热面积和范围,实现供热网络化和管理统一化。按规划推进管网布局科学化,加强维护管理,避免因管网架设、维修和改造开挖绿地、损坏绿化。

4.公共交通。加强交通疏导和规划引导功能,实现城市交通与空间拓展、产业布局的互动,结合组群式城市特点构建高效、快速、安全的交通网络,降低交通线路事故率和事故死亡率;加强现有公路改建,重点提高技术等级,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中枢,一级公路为骨架,二、三级公路为支线的便捷畅通的公路交通网络;建立多层次的公交系统,近期形成以大、中型公共汽车为主,出租汽车为辅的公共交通结构,远期发展城市轻轨;优化公交线路,推进智能化管理,采用“大容量、低排放、舒适化”的交通工具,构建绿色客运系统,确保2015年之前城市主次干道平均车速达到40公里燉小时以上。

5.防震救灾与公共卫生。严密监控、积极预防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编制城市避震救灾疏散规划,充分利用城市绿地系统,结合公园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20处功能齐全的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建立科学的救灾疏散体系。认真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建设布局合理的城乡卫生服务保健体系,改善市级医院条件,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和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网建设,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确保2010年前万人拥有病床数达到45张以上,2015年前达到90张以上。

四、措施及要求

(一)提高认识,科学决策。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将生态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各个环节。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负责同志要在决策中体现生态理念与环境优先意识,将城市绿化、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工作重点,建立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和产业项目生态环境保护否决机制,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资源与环境补偿机制,以创建活动为契机,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环境问题,逐步实现集约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加强对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确定成立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领导小组(详见附件),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委。各区县、高新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精心实施,形成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具体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部门,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分别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好有关工作;各级要建立协调例会制度和进度通报制度,加强工作协调与交流,凝聚创城合力。市政府将实行创建目标责任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任务的分解和考核监督,每年对各区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各责任部门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不能按期完成创建任务,影响全市整体进度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三)加大投资力度,保障资金到位。要明确公益事业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原则,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所需资金纳入各级政府预算,整合使用城市绿化建设资金、城市园林绿化维护养护资金、风景名胜区保护资金、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及其他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有关的各项资金,保证创建工作的资金需要。各区县、高新区要在全市总体创建规划的框架内,安排好资金,保证各项园林绿化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市级有关部门在重点保证好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园林绿化建设项目资金需要的同时,安排适当资金对区县园林绿化建设项目进行补助,保证全市创建规划的顺利实施。各区县、高新区要按照建养分开、建管并重和“谁受益、谁养护”的原则,切实落实好城市园林绿地养护维护资金,市级建立全市城市园林绿地养护维护考核机制,并足额安排“以奖代补”资金,保证全市城市园林绿地的养护维护。在认真落实各项政府投入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逐步推行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养护市场化运作,拓宽融资渠道,调动各个方面对创建工作投入的积极性。要切实加强资金监管,保证创建资金专款专用,确保政府投资收益。

(四)科学规划,高质量建设,依法监管。以生态学原理指导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进一步深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市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健全避震救灾规划、城市交通规划等专业规划,严格按规划控制好城市绿化规划绿线、道路交通设施规划红线、水域岸线规划蓝线和历史文物保护紫线,留足用好城市生态建设用地和绿化用地。城市建设注重因地制宜、科学高效,城市绿化建设要以自然式、生态化的植物造景为主,减少硬化面积,营造植物群落;环保设施建设要坚持环境治理与再生利用相结合;公用设施建设要突出布局科学性与服务系统性。要依法做好城市管理工作,严肃查处环境违法案件,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强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进行政监管制度化与管理标准一元化,健全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事后验收的管理程序,推行标准化、数字化管理;在城市绿化管理中要建立重点绿化工程立项制、绿化规划方案审核论证制、绿化重点工程质量监督与竣工验收制等配套制度,推动城市绿地养护市场化。

(五)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为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提供科技支撑。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开展植物原生性与生物多样性、能源循环利用、热岛效应控制、物种指数评估、节水绿化、节能生产、高效治污、转废为能、荒山绿化、绿色交通、节能建筑等与生态园林城市有关的科研工作,保障科研资金,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提供科技支撑。要把丰富园林植物的应用品种与群落作为科研工作的重点,以建设乡土树种示范园为突破口,推动乡土树种生产应用、新优品种筛选与驯化、病虫害防控等项目取得实质进展,争取2015年前将我市的园林植物应用品种增加到1000个以上,塑造植物群落特色鲜明的园林景观。

(六)加大宣传力度,为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向全社会宣传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意义以及城市绿化、风景名胜区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消费观和生态生活观,使人人都能树立自觉维护城市绿化成果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良好社会氛围。

附件:淄博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附件

淄博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组 长:周清利(市长)

副组长:宋锡坤(副市长)

成 员:邹光平(市长助理、市环保局局长)

盛慧文(市政府副秘书长)

张守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丛锡钢(市发改委主任)张洪亮(市教育局局长)桑培伦(市公安局政委)王正全(市司法局局长)王修德(市财政局局长)田锡富(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张可君(市建委主任)王永新(市交通局局长)王子林(市农业局局长)赵有梅(市水利与渔业局局长)申文良(市林业局局长)曹庆文(市文化局局长)李 敏(市卫生局局长)徐建祥(市规划局局长)

温 义(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

谢贤云(市公用事业局局长)

耿衍飞(市房管局局长)

王传新(市工商局局长)

王 咏(张店区区长)

刘东军(淄川区区长)

李树民(博山区区长)

韩昆山(周村区区长)

毕荣青(临淄区区长)

韩志强(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委,张可君兼任办公室主任,赵衍杰(市建委副主任)任办公室副主任。领导小组不刻制印章,不正式对外行文。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工作方案》的通知-地方规范性文件 篇3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

(川办发[2009]28号)

为切实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全省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8号文)要求,结合四川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来川视察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省委提出的“两个加快”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全局,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当前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扎实开展全省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突出重点、带动全面、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把食品安全整治与振兴产业结合起来、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建设结合起来、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维护食品生产经营正常秩序,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二)总体目标。通过两年时间的集中整顿,使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食品安全各环节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监管效能明显提高;食品安全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生产经营秩序明显改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减少,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二、整顿任务

围绕食品安全的重点环节、专项行动、重点区域和场所进行集中整顿。

(一)加强重点环节的整顿。

1.农产品生产环节。深入开展奶站清理整顿,严格生鲜乳收购许可证制度。严格按照国务院《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重点加强农药、兽药、渔药、抗生素、激素、化肥、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管理,严格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许可和登记制度。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在普通农药中非法添加高毒农药和违法违规使用禁用限用农药的行为。取缔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批准文号、无产品标签的“三无”饲料生产企业。查处非法生产经营假劣过期兽药产品行为。打击非法经销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或者其他化学物质行为。打击禽畜养殖、水产养殖(特别是苗种生产阶段)使用违禁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查处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志的行为。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牵头单位:省农业厅。

参与单位:省经委、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畜牧食品局、省粮食局、省乡镇企业局、省水产局。

2.食品生产环节。严把发证审查关,健全食品企业档案。严厉打击无生产许可证违法生产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查处企业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行为。重点整顿小企业、小作坊,解决行业内影响食品安全的普遍问题,加大整治力度,全面提升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产品质量控制能力。

牵头单位:省质监局。

参与单位:省经委、省卫生厅、省工商局、省乡镇企业局、省食品工业协会。

3.食品进出口环节。对出口食品企业进行全面检查,确保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质量保障体系和追溯体系,完整的质量档案,并对原料基地、使用添加剂进行备案,坚持卫生注册登记制度。全面运用进出口企业诚信管理系统对企业进行诚信评价,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黑名单制度。对进口食品收货人实施备案管理,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进口食品追溯和召回体系。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风险分析制度,实行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

牵头单位: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参与单位:省经委、省农业厅、省卫生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畜牧食品局、省水产局、省乡镇企业局。

4.食品流通环节。严格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查处无证、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食品的行为。监督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落实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等方面的审查、管理、检查、报告的法定义务,发现不合格的产品要予以公告,清除出市场,并查清其生产源头、进货渠道和销售去向。督促食品经营者实施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协议准入、不合格食品退市和质量承诺制度,完善食品流通环节可溯源制度,打击销售过期变质、假冒伪劣等不合格食品和扰乱食品市场秩序的行为。要加大对食品运输、仓储、销售、进出口等环节的监管工作力度,特别是要重点整顿农村市场和售假问题突出的经营者。

牵头单位:省工商局。

参与单位:省公安厅、省商务厅、省卫生厅、省质监局、省粮食局、省乡镇企业局、省畜牧食品局、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5.餐饮消费环节。查处餐饮单位无证经营行为。查处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等行为。加大对熟食卤味、盒饭、冷菜等高风险食品和餐具清洗消毒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整顿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旅游点、小型餐饮单位,强化索证索票、进货验收,积极推行原料进货溯源制度。继续开展餐饮业、学校食堂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继续推行餐饮单位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制度,严格餐饮业和学校食堂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的审查发证工作,切实加强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加强旅游景区餐饮单位卫生监督,规范全省旅游景区餐饮企业的经营行为。

牵头单位:省卫生厅。

参与单位:省教育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二)开展重点专项整顿工作。

1.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打击在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行为,查处研制、生产、销售、使用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进一步推进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制度,加大对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力度,依法取缔非法食品添加剂加工销售的黑窝点,严格食品添加剂运输、仓储的管理措施,切断其供应渠道。整治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限量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加强进出口食品添加剂的检验和控制。严肃查处在火锅、泡菜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行为。

牵头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领导小组)。

参与单位:省经委、省公安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卫生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粮食局、省畜牧食品局、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水产局。

2.打击私屠滥宰和白酒制假售假。加大对定点屠宰厂(场)的监督力度,重点对城乡结合部的私屠滥宰窝点以及其他屡禁不止的区域进行重点整治。查处生产加工、销售病死病害猪(牛、羊)肉和注水肉等的行为,规范活禽屠宰,禁止未经检疫、检验或检疫、检验不合格畜禽产品上市交易。严格酒类市场准入制度,强化酒类流通随付单查验力度,完善酒类商品溯源制度,加强名优白酒和散装酒经营的监管力度,严厉查处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不符合标识规定、以假充真、仿冒知名商品商标和名称等行为,严厉打击用甲醇、工业酒精和工业合成乙醇勾兑、冒充白酒的违法行为。

牵头单位:省商务厅。

参与单位: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畜牧食品局、省乡镇企业局。

3.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治理。规范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秩序,严格审查保健食品的注册和广告审批。严厉打击在保健食品中违法添加药物和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行为,查处伪造、冒用保健品标签标识的行为,整治宣传普通食品功能疗效、夸大宣传保健食品功能的行为,加大对报刊、电视、广播虚假违法宣传广告整治力度。严查以公益讲座、免费体检、学术交流、会展销售等形式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行为。

牵头单位:省卫生厅。

参与单位: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4.开展边销茶氟中毒专项治理。要全面执行联合监管机制,严格实行边销茶生产许可制度,完善边销茶标准体系,推行边销茶生产经营索证、索票、检测、认证等制度,严厉查处销售伪劣边销茶的行为。在已有科技攻关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研究,实现低氟优质边销茶的产业化生产。强化藏区安全饮茶宣传,倡导科学的饮茶方法,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牵头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参与单位:省农业厅、省卫生厅、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

(三)整顿的重点区域和场所。

1.抓好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食品安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是食品安全事故的高发区域,是食品原料的种植养殖源头,也是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重点地区。在近两年来创建国家级、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的基础上,落实乡(镇)政府牵头抓农村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紧密结合“12315维权网络体系”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等工作,积极建设“农资放心店”、“食品安

全示范店”,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全面提升农村食品安全水平。

2.抓好重点场所整顿。抓好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作坊、小食店、小餐馆、农家乐、学校食堂和生猪屠宰厂(场)等重点场所的整顿工作,严厉打击无证照非法生产、加工、销售食品的行为,制造、使用虚假食品产品标识的行为,私屠滥宰、制售病害肉的行为,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黑窝点和违法犯罪团伙。

3.抓好地震灾区食品安全整治。针对地震灾区食品生产、流通、贮存和餐饮等环节的基本卫生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尚未完全恢复的现状,继续抓好灾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加强对农产品销售企业、经销户的监管,监督生产企业严把原料关和加工关,加强灾区生猪等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工作,加强灾后恢复和临时性食品生产经营和餐饮消费单位的监督管理,确保灾区食品安全。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各市(州)、县(市、区)政府对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加强对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领导,要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列入当前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综合目标管理和“为民办实事”工程。要围绕全省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总体目标,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工作方案,设定工作时限和考核指标,逐级分解任务和落实责任。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努力保障基层执法单位执法装备、检测设备和工作经费,加强行政执法效能建设,切实提高执法能力。

各级监管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职尽责,强化指导、监督和执法检查。要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健全和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监察机关、纠风机构要督促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落实监管责任,认真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各项工作,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要加大对各级、各相关职能部门和执法人员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监督、监察力度,坚决纠正和查处失职渎职、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等违纪违法行为。

调动企业主动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促进行业自律。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采取行政、认证等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食品企业积极采用先进食品安全制度,提高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推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逐步向食品行业全面推行。建立食品企业诚信不良记录收集、管理、通报制度和行业退出机制。

积极发挥各类商会、协会的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二)加强协调合作,形成监管合力。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自觉把整顿工作作为共同的责任和任务,加强协同合作,整合监管资源,完善协调机制,努力解决分段监管中的空隙和漏洞,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的综合整顿局面。各项整顿工作的牵头单位要制订具体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和完成时限,报送省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

集中执法力量,整合执法资源,加大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重点查处一批食品违法典型案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及时向公安、检察部门移送涉嫌犯罪的食品安全案件,依法严惩危害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犯罪分子。加强执法队伍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严格办案程序和办案纪律,健全食品违法案件受理、查办、督办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坚决纠正以罚代法等不良做法。

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完善食品安全事故信息快速通报制度。健全重大食品违法案件逐级报告制度和案件协查与协作机制,对各环节食品违法案件涉及其他环节的食品质量问题,既要依法查处,又要将有关情况通报相关部门。

(三)加强监测预警,提高监管主动性。各相关监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重点品种特别是高风险食品的抽验力度,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可预见性和主动性,使整顿工作目标清楚,方向明确,效果明显。规范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结果发布,完善检验检测手段,重点提高对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鉴定排查、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和技术仲裁的能力。整合和合理配置检验检测资源,推进检验检测资源和信息共享,逐步实现检验检测结果互认,避免重复检验检测。

开展食品行业不安全因素排查摸底工作,重视群众投诉举报的食品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整治。改进监督抽检手段,采取明察暗访、突击检查、追踪溯源、排查举报线索等方式,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建立覆盖省、市(州)、县(区、市)三级并逐步延伸到农村地区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对可能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进行准确的风险识别和评估。

省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重点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检测工作,了解食品安全状况,检测评价结果作为评估各地整顿效果的参考依据。

(四)加大宣贯力度,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法。各地、各部门要把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把实施食品安全法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各级政府要对食品安全法的宣传工作做出具体安排,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宗旨和主要内容,做到家喻户晓,增强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为法律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各级部门要开展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培训,特别要加强执法队伍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执法人员准确理解、全面掌握食品安全法的主要内容,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执法水平。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加强食品安全法学习,熟练掌握食品安全法律知识,自觉守法经营;食品行业组织要加强行业自律,指导、监督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诚信建设;食品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行业组织学习食品安全法的指导。

要围绕工作的重点、热点、难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把新闻报道和知识传播相结合,把曝光违法行为与宣传先进典型相结合,客观、公正报道。广泛宣传优质产品、优良品牌和优秀企业,提高我省食品信誉,增强群众消费信心和鉴别能力。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积极性,推进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的社会化,结合平安、和谐创建,拓展宣传范围,丰富宣传内容。引导食品相关行业中介组织发挥优势和特长,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咨询和专业讲座,传授科普知识。

(五)加强督查总结,确保整顿实效。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本辖区、本系统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情况的经常性督促检查,经常对照整顿工作所确定的目标,及时检查进展情况。对以往媒体曝光率较高、群众反映集中的地区和问题要重点督查督办,通过明察暗访等多种形式,及时主动发现问题,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整顿工作取得实效。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举一反三,切实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确保我省食品安全。要把整顿规范与促进发展、专项检查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积极探索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及时收集整理汇总相关工作信息,及时报送查处的重大违法案件情况。省政府将对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进行督查。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工作方案》的通知-地方规范性文件 篇4

关于印发全面开展2010违法违规

用地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

鲁政办发〔2010〕80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全面开展2010违法违规用地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全面开展2010违法违规用地专项

整治行动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全国2009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确保全面完成2009年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任务,提前摸清2010违法违规用地情况并及时整改处理到位,为2010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打好基础,省政府决定利用3个月时间,全面开展土地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行动。

一、专项整治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土地调控、规范用地秩序的一系列重要部署,继续保持土地执法的高压态势,全面查清2010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对各类违法违规用地进行认真整改处理,有效遏制违法用地,坚守耕地保护“红线”,规范土地管理利用秩序,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专项整治的范围和内容

(一)清查范围。2010年1月1日以来全省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包括新农村建设中集体建设用地与管理情况,结合2010年土地卫片新提取图斑对所有新开工建设项目进行清查,确保无一遗漏。清查要覆盖设区市辖区、县(市)主城区(含各类开发区)、乡(镇)和村。

(二)整治主要内容。

1.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非法批准征收占用土地、违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供地、严重侵害农民利益、单位和个人非法占地特别是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

2.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规避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通过出租、承包等方式非法使用农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行为;

3.在新农村建设中借迁村并点、村镇改造、农民新村(农民公寓)建设、城中村改造等名义,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扩大建设用地规模行为;违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的法律和政策规定,擅自扩大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范围的行为;

4.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借农业园区建设、规模经营等农业开发名义占用农村集体土地,擅自改变农用地用途进行非农业建设的行为;

三、专项整治的方法和步骤

(一)自查清理阶段。(2011年1月1日至1月20日)。各市要按照本工作方案的要求,迅速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土地违法违规问题的清理工作。清理后统一登记填表、汇总(见附件1、2、3),并于2011年1月20日前将清理结果及阶段性工作总结报省国土资源厅。

(二)查处纠正阶段(2011年1月21日至2月28日)。各市要针对本辖区内自查清理发现的问题,立即立案调查,并依据《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令第15号)对2010年发生的违法违规问题依法严肃处理。省政府将从省直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对自查清理、查处纠正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各市要于2月28日前将市本级及各县(市、区)查处纠正阶段工作总结报省国土资源厅。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1年3月1日到3月28日)。省国土资源厅会同有关部门组成检查验收组,对各市专项整治行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清理自纠工作不认真、处理工作不力的,提出限期整改意见,跟踪督促落实。各市要在2011年3月20日前将违法用地调查处理情况汇总表(见附件4)和工作总结报省国土资源厅,省国土资源厅汇总核实后向省政府写出专题报告。

四、工作要求和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讲政治,讲大局,充分认识专项整治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全省大多数市、县(市、区)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土地违法违规问题,各级政府要把此次专项整治行动作为解决这些土地违法违规问题的良机,统筹协调,合理分工,掌握进度,加强督导检查,及时协调解决专项整治行动中遇到的问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严格执法,严格管理,依法办案,切实维护良好的用地秩序;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执法合力,共同推动土地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的有效开展。

(二)突出重点,确保质量。各级、各部门要深刻领会专项整治行动的工作任务和各项要求,全面彻底清理,不留死角,尤其要对设区市辖区、县(市)主城区(含各类开发区)、重点乡(镇)新增建设用地以及新农村建设、村民建设宅基地情况进行重点清理,如实填写有关工作表格,确保整治质量。上级政府要对下级政府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核查,凡弄虚作假、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一经2010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发现查实,要严格按照监察部等三部委15号令规定,严格落实问责制,严肃追究有关部门及部门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失职渎职等责任。

(三)严格执法,争取主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法执纪,坚决纠正以罚代法的行为,对依法应当拆除或没收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坚决予以拆除和没收,确保行政处罚落实到位,对重大违法案件,省监察厅、国土资源厅要会同有关部门严肃查处,并在新闻媒体公开处理结果,以切实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凡因工作原因辖区内没有完成拆除复耕任务、2010卫片执法检查发现违法占用耕地面积高于15%或继续多发土地违法违规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追究有关政府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和工作人员的直接责任。对主动纠正违法行为、积极落实有关部门整改意见、有效保持或者恢复土地原貌的,对违法责任人可依法从轻处分。

(四)积极宣传,营造氛围。各新闻媒体要以专项整治行动为重点,加强正面引导,大力宣传专项整治行动各阶段的成果和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进展情况,保持舆论的高压态势。省国土资源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发布工作信息,通报整治行动开展情况。各市都要通过媒体曝光一批影响恶劣的案件。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省委、省政府严格土地管理,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决心,牢固树立依法管地、依法用地的观念,保持良好的土地管理秩序。

(五)查找原因,规范管理。各级、各部门要通过专项整治行动,认真总结土地违法违规发生的原因,针对土地管理和土地执法中存在问题,举一反三,立足于从管理上查找原因,杜绝土地违法违规问题的再次发生。对土地管理制度不落实、管理不到位的,要抓紧研究落实措施,促进依法行政,维护全省土地管理利用良好秩序,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附件:1.2010年1月-12月新增建设用地清理汇总表

2.2010年1月-12月新增建设用地清理统计表

3.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检查情况统计(汇总)表

4.2010年1月-12月发生的违法用地调查处理情况汇总表

主题词:国土资源 土地 整治 方案 通知

抄 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各民主党派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工作方案》的通知-地方规范性文件 篇5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印发2010年度全省治理“餐桌污染” 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

闽政办〔2010〕122号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

《2010年度全省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〇年四月十九日

2010年度全省治理“餐桌污染” 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工作方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0〕17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2010年为民办实事工作的通知》(闽委办〔2010〕3号)要求,为持续推进全省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工作,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制定2010年全省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着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监管体系,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坚持治理整顿与振兴产业相结合、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依法整顿,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二、工作目标

继续坚持“标本兼治、源头治理、预防为主”的方针,重点围绕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五类产品、一个行业”即畜牧业产品、种植业产品、饮用水、加工食品和餐饮业主要食品污染开展全面治理,强化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全程监管,持续推进食品生产加工、市场流通、标准认证、检测预警、企业信用、法制保障、宣传教育“七大”体系建设,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加强食品行业自律,提高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水平,有效遏制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三、主要措施

(一)治理畜牧业产品污染。由省经贸委、省农业厅承办,省公安厅、省卫生厅、省环保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协办。治理指标:全省生猪定点屠宰检疫率达100%,生猪定点屠宰率达96%以上,牛、羊定点屠宰率均达90%以上;猪、牛、羊肉卫生指标市场抽检合格率均达98%以上;产销环节生猪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和禽类(鸡、鸭)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残留及鲜牛奶抗生素抽检超标率均控制在1%以内;生鲜乳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达100%。主要措施:

1.省农业厅负责,省发展改革委配合,按照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要求,创建20个畜禽标准化示范区,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加强投入品使用、生产记录、产品检测管理,推进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省农业厅负责,加强执法检查,严厉打击畜禽养殖环节销售病死病害和染疫动物的违法行为。

2.省农业厅负责,进一步规范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严格查验免疫档案和免疫标识,防止染疫动物从产地外调销售。100%落实定点屠宰厂(场、点)动物卫生监督人员驻场检疫,严把牲畜入场检疫关,做到产地检疫合格、按规定佩戴耳标的动物入场屠宰和同步检疫。省经贸委负责,督促屠宰场生猪完善和落实进场检疫交接登记、肉品检疫品质检验、病死猪病害肉无害化处理、肉品销售台帐等制度,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3.省农业厅负责,督促饲料生产企业建立质量管理追溯体系,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加强对饲料生产企业是否非法添加三聚氰胺、苏丹红、汞、砷等违禁添加物的检查,严厉打击、查处违法行为,100%销毁查获的含有违禁添加物的饲料产品。

4.省农业厅负责,组织开展畜禽养殖环节禁用药品及化合物专项执法检查,开展产销环节生猪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专项抽检,并对万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场和23个城市屠宰场100%实施监管。严厉打击查处违法生产销售国家明令禁止兽药和使用违禁物质的违法行为。

5.省农业厅负责,组织开展全省奶牛养殖场(户)、奶站专项执法检查,进一步规范投入品使用和登记管理,严格实行生鲜乳收购许可证制度,做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督抽检,依法规范生鲜乳收购站经营秩序,严厉打击查处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环节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的违法行为。

6.省农业厅负责,组织开展春秋季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等强制免疫及免疫效果的监测,从源头上保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做好省际间动物及其产品流通检疫监督,对与外省接壤的18个县(市)所有入闽通道实行全方位流动监管,消除省际动物防疫监管盲区,防止外来畜禽疫病传入。

7.省经贸委负责,省农业厅、省公安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配合,组织开展打击私屠滥宰和生产加工、销售病死病害畜禽及其产品专项行动,重点开展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执法检查,依法取缔非法屠宰窝点和经营网络,查处违法犯罪行为。省农业厅负责加强饲养场(户)监管,严格落实无害化处理制度,依法严厉查处非法交易病死畜禽的违法行为。

8.省农业厅负责,先行在福州、厦门市组织开展猪、牛、羊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并逐步在全省推开。进一步强化猪、牛、羊等动物标识佩戴的管理,要求全省猪、牛、羊等动物佩戴二维码标识不得低于90%,对未佩戴耳标的畜牲不得进入屠宰加工流通环节。

9.省经贸委负责,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国土厅、省环保厅及各有关市、县(区)政府配合,督促并落实有关市、县加快县以上城区牲畜定点屠宰厂(场)达标建设,及时组织开展项目竣工项目验收和资质等级认定工作,确保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10.省经贸委负责,省财政厅配合,开展全省“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重点建设全省屠宰监管技术支撑系统,开展福州、南平、龙岩市“放心肉”追溯系统和冷链项目建设,提升肉品质量安全水平。

11.省质监局、省工商局负责,省农业厅、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配合,抓好肉制品加工企业和肉品冷藏企业的监管,开展肉制品加工企业和肉品冷藏企业检查,督促健全完善台帐管理制度,查处生产加工企业、肉品冷藏企业使用和储藏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肉品、非法入境肉类产品的违法行为。

(二)治理种植业产品污染。由省农业厅承办,省经贸委、省卫生厅、省工商局、省粮食局、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供销社协办。治理指标:全省设区市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蔬菜农残和重金属、主要水果和主产区茶叶农残超标率均控制在5%以内。主要措施:

1.省农业厅负责,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控,继续对全省已建立的18个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点开展灌溉水质、土壤以及农产品重金属的监测。

2.省农业厅负责,抓好10个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创建,新(续)建15个省级种植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开展蔬菜、水果、茶叶农残检测,推进标准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设和GAP认证及推广工作,更好地从源头控制,提高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省农业厅负责,开展食用菌生产和初加工专项检查,打击违法违规使用禁限用及未登记农药生产食用菌违法违规行为。组织开展蔬菜、茶叶、水果等农残及蘑菇中荧光物质等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检,对发现的问题产品由各设区跟踪处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4.省农业厅负责,组织开展新农药示范推广工作,建立新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示范区,开展使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用药水平,减少农药用量和环境污染。

5.省供销社负责,组织开展茶园禁用农药监测普查,分析全省分地区茶叶质量安全动态,及时掌握茶园病虫害发生和防治、茶园农药使用种类和使用等情况,开展相关农残检测。同时,做好茶叶安全生产咨询服务,指导茶农科学施药,建立茶园种植管理可追溯制度。

6.省工商局负责,开展流通环节蔬菜、主要水果(时令鲜果)农残及重金属残留抽检。

(三)治理水产品污染。由省海洋与渔业厅承办,省工商局、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协办。治理指标:主要水产品养殖环节药残抽检超标率控制在3%以内,设区市城区水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水产品及水发水产品甲醛市场抽检超标率控制在1%以内。主要措施:

1.省海洋与渔业厅负责,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配合,深化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以水产品健康养殖示范场、出口原料备案基地、无公害水产品生产企业和水产苗种生产企业等单位为重点,开展渔药、饲料等投入品使用监管,严厉打击水产育苗、养殖过程中违法违规使用违禁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等违法行为。

2.省海洋与渔业厅负责,开展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和水产品批发市场例行监测,完善全省水产养殖单位数据库,将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三明、南平7个设区市城区水产品批发市场全部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开展全年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3.省海洋与渔业厅负责,继续开展海水贝类有毒有害物质监测,抓好东山湾、诏安湾和连江县贝类生产划型区监控工作,确保上市贝类产品质量安全。

4.省海洋与渔业厅负责,在沿海各设区市开展加强织纹螺食用宣传,以莆田、宁德两市为重点,开展织纹螺毒素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5.省海洋与渔业厅负责,进一步推进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做好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县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项目,加强设区市水产品质检站和5个县级水产品质检站建设的指导,确保按时投入使用。

6.省海洋与渔业厅负责,加强渔业标准制定工作,全年完成制(修)订渔业地方标准10项以上,做好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加大对获证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抽检。省质监局负责,省海洋与渔业厅配合,做好第六批国家级渔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第五批省级渔业标准示范区建设。

7.省工商局负责,组织开展水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生鲜超市水产品及水发水产品使用甲醛浸泡、染色等有毒有害物的监督抽检,严厉打击查处流通环节违法经营行为。

(四)治理饮用水污染。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卫生厅、省水利厅、省环保厅、省质监局承办。治理指标:市、县(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分别达95%和90%以上,市、县城区市政供水管网末梢水水质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二次供水4项常规指标抽检合格率达96%以上,瓶(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产品及市场抽检卫生指标合格率分别达98%和97%以上。主要措施:

1.省环保厅负责,继续推进闽江、九龙江等流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加大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监管,组织开展县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整治和专项检查,严厉打击破坏饮用水源地的违法行为,牵头组织实施全省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重点开展饮用水一、二级水源保护的检查,保障饮用水源安全。

2.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加强城市供水企业管理,对全省城市供水企业开展安全运行评估,加快推进自来水厂技改工程,提高供水企业安全供水能力,开展城市供水水质检查,确保市政供水安全卫生。

3.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省卫生厅配合,组织开展县城以上城区二次供水设施卫生状况的检查,督促街道、社区、物业等管理单位定期开展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和水质检测。

4.省质监局负责,加强瓶(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监管,组织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提高瓶(桶)装饮用水质量。省工商局负责,开展流通环节瓶(桶)饮用水卫生指标抽检。

5.省卫生厅负责,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环保厅配合,进一步完善全省城乡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网,继续开展城乡管网末梢水、二次供水水质卫生监测抽检。

(五)治理加工食品污染。省质监局承办,省卫生厅、省工商局、省粮食局、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协办。治理指标:调味品(酱油、食醋、鱼露)、豆腐及豆制品、粮食复制品(挂面、线面、粉干)卫生指标市场抽检合格率均达96%以上;大米、食用油黄曲霉毒素B1及食用油过氧化值、酸价市场抽检超标率均控制在1%以内,小麦粉增白剂、肉蛋乳再制品卫生指标市场抽检合格率均达98%以上;罐头、糕点、饮料、酒类卫生指标市场抽检合格率均达96%以上。主要措施:

1.省质监局负责,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监管,开展生产加工环节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建立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违法企业黑名单,严厉打击查处生产、销售、滥用非法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省食品工业协会负责组织开发食品添加剂预警系统软件,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在线查询平台。

2.省质监局负责,制定《2010年度福建省加工食品风险监测指导目录》,组织开展加工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做到风险监测与日常监管工作相结合,消除区域性食品安全问题和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加工食品质量安全。

3.省质监局负责,组织实施《福建省加工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管理通用规范》,指导和监督企业建立从厂区卫生、采购管理、添加剂使用管理、生产过程控制、成品检验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管理和可追溯制度,加大培训力度,强化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4.省质监局负责,健全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组织实施《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严格食品生产许可审查机构、检验机构和审查员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无生产许可证生产和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违法行为。

5.省质监局负责,开展获证加工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状况等级评定,健全完善企业信用档案,实行分类监管。建立健全省级食品安全监管检查制度,开展监督检查和辖区监管状况等级评定活动,建立辖区质监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考评体系,落实加工食品安全层级监管责任。

6.省质监局负责,制定《五类经营单位“后厂”食品加工部分卫生条件开业审查规范(试行)》,加强面包、面制品、糕饼、豆制品、肉制品等加工店前店后厂食品经营单位食品加工“后厂”的开业审查和日常监管,组织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活动。

7.省质监局负责,省工商局配合,组织开展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抽查,监督抽检不合格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落实整改,召回不合格产品,加大案件查处力度。

8.省粮食局负责,定期开展粮食质量状况、原粮卫生监测与抽查;督促储备粮承储企业、政策性用粮经营企业执行粮油卫生质量检验制度,抓好储备粮、政策性用粮卫生质量监管。

(六)治理餐饮业食品污染。省卫生厅承办,省教育厅、省工商局、福州铁路办事处协办。治理指标:餐馆(酒楼、饭店)、小吃店、快餐店、学校食堂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条件符合《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县以上城区餐饮单位、学校食堂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继续完善县以上城区餐饮经营单位和集体食堂索证索票和进货台帐查验制度,对餐饮业使用病死畜禽肉及其制品、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查处率达100%;餐具抽检卫生指标合格率达到90%以上。主要措施:

1.省卫生厅负责,重点开展餐馆、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旅游点、小型餐饮单位等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检查,严厉查处采购和使用来历不明的禽畜肉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不合格调味品、不合格乳制品等违法行为,预防食物中毒等疾病发生。

2.省卫生厅负责,全面实施县以上城区餐饮单位和集体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健全餐饮业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记录等制度,重点开展节日、重大活动期间及农村餐饮单位的食品卫生监督检查,严厉查处不符合卫生安全的食品及违法经营行为。

3.省卫生厅负责,开展餐饮单位食品添加剂专项监督抽检,加强熟食卤味、盒饭、冷菜、冷饮食用冰的卫生监督抽检;加强集中式餐饮具消毒服务机构监管,充分发挥餐饮具消毒行业协会作用,强化餐饮具消毒企业的自律行为,保障餐饮具卫生安全。

4.省卫生厅负责,加强餐饮加工配送单位监管,严格餐饮服务许可,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省卫生厅、省工商局负责,加强超市自制自售熟食部和卤味店、奶茶店、包子店、馒头店、饺子店、豆浆店、鱼丸店等前店后厂食品经营单位的监管。

5.省教育厅、省卫生厅负责,组织开展学校食品卫生联合执法监督检查,重点检查职业技术学校、高职院校食堂卫生条件,督促加强管理,完善餐饮设施,预防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6.福州铁路办事处负责,做好辖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落实旅客列车食品和餐料的采购、保管、加工、销售环节管理,加大重大节日及春运、假期列车食品卫生专项检查,提高铁路站区、列车食品卫生安全水平。

(七)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省工商局承办,省经贸委、省卫生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质监局、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协办。总体工作目标:县以上城区商场、超市全面建立食品进货索证索票制度,乡镇、街道、社区食杂店全面建立食品进货台账制度,取缔县以上城区及乡镇政府所在地无照经营小食杂店、食品小摊点。主要措施:

1.省工商局负责,健全食品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管理制度、食品市场质量监管制度、食品市场巡查监管制度、流通环节食品抽样检验工作制度、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制度、食品广告监管制度、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协调协作制度,推进长效监管机制建设。

2.省工商局负责,加强食品市场巡查,强化日常规范监管,加强食品经营主体经济户口管理,建立质量诚信分级制度,实行信用分类监管,依法取缔无照经营行为。

3.省工商局负责,组织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顿,抓好重点食品以及季节性、节日性食品、流通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及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检查,打击查处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

4.省工商局负责,继续推进商场、超市、企业、行业协会设立12315消费维权服务点(站)建设,做好“一会两站”(消协分会、12315联络站和消费者投诉站)和12315“五进”(进商场、进超市、进市场、进企业、进学校)规范化建设,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5.省工商局负责,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系统,实施在线电子监管,规范食品批发企业经营行为,督促食品市场开办者和食品经营者进一步健全进货查验、经营台帐、索证索票、检验检测、质量承诺和不合格食品退市等制度,维护食品市场经营秩序。

6.省工商局负责,全面落实《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品抽样检验工作制度》,加大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安全抽检,查处违法经营行为。

7.省工商局、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加强流通环节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商场、超市和餐饮店进口食品专项检查,重点检查进口食品CIQ标志、进口食品卫生证书和中文食品标签,保障进口食品质量安全。

8.省工商局负责,省经贸委、省农业厅配合,严格实施城区集贸市场、生鲜超市肉品销售“两证”(动物检疫合格证、肉品品质合格证)公示制度,重点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市场肉品销售监管,打击查处违法经营行为。

四、其他相关工作

(一)省食安办负责,省食安委有关委员单位配合,深入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制定宣传方案,部署安排学习、宣传和培训,提升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执法水平。

(二)省法制办负责加快清理和修订食品安全有关规章制度。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起草《福建省食品摊贩管理条例》,省法制办做好相关配合工作。省农业厅牵头制定《福建省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办法》,报省政府同意后实施。省质监局负责制订出台《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督管理的通知》,切实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管理。

(三)省卫生厅负责,省食安办、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环保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粮食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配合,制定年度食品污染物监测计划,开展我省食品污染物预警监测和风险评估研究,健全省级食品安全监测数据库,开展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四)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重点加强高风险肉类、水产品、奶制品等进出口食品监控,严格按规定处置不合格进出口食品,组织开展出口食品原料基地和获得卫生注册登记资格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专项检查,依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进出口行为。

(五)由省农业厅负责,省海洋与渔业厅、省环保厅配合,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新增认定认证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和品种,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管,引导鼓励认证企业使用认证农产品防伪标志,严厉查处违法行为。

(六)省农业厅负责,省供销社配合,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开展宣传咨询培训,提高农民自我保护意识。省供销社负责,建立健全农药质量管理责任制,加强农资连锁店经营诚信体系建设。

(七)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省工商局配合,组织开展保健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面规范保健食品研制、生产、流通秩序,打击查处违规生产经营保健食品、添加违法药物、伪造冒用保健食品标签标识和夸大宣传保健食品功能的违法行为。

(八)省公安厅负责,加强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协调配合,及时受理、立案侦办有关部门移送涉嫌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大案要案,查处妨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法的行为。

(九)省科技厅负责,组织开展饮品中色素添加剂便携快速检测仪器研制工作,实现饮品中多种类色素添加剂的检测和应用,为开展饮品中色素添加剂的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十)省经贸委负责,省财政厅、省交通厅、省工商局、福州铁路办事处配合,继续组织开展“三绿工程”(绿色市场、绿色通道、绿色消费)活动,推动工作有效开展。

(十一)省经贸委、省农业厅、省卫生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负责,继续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工作,重点治理食用农产品、食品添加剂、禽畜屠宰、食品流通、餐饮消费、保健食品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场所的监管。

(十二)省食安办负责,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卫生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配合,做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选择一批大型养殖场、食品加工企业、超市、农贸市场,整合有关部门现有已开展的可追溯体系资源,形成产销一体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

(十三)省财政厅负责,监督省直有关部门落实和使用省级预算安排的有关食品安全经费,重点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检验和监测体系、执法监督、诚信体系、事故预防和处置应急机制等基础建设。省有关部门通过调整部门预算支出结构落实食品安全经费。省食安办负责提出年度治理项目资金安排计划,会同省财政厅联合下达省级专项经费。市、县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安排本级食品安全经费。

(十四)省食安办负责,组织对省食安委委员单位及各市、县政府开展年度治理工作情况的专项督查评价,重点督查评价各地、各有关部门食品安全工作重视程度、环节监管、专项治理、案件办理、宣传报道及长效机制建设等情况,并向省政府报告和各市、县(区)政府通报。

(十五)省食安办负责,建立全省重大食品案件督办制度,开展相关重大案件重点督查、督办和查处,促进形成部门联动机制,提高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能力和执法效率。

(十六)省政府新闻办负责,加强对媒体管理和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正面宣传引导,重点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常识,宣传食品企业诚信建设和品牌形象,正面报道政府保障食品安全采取的有力措施,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强化社会监督作用。

(十七)省监察厅负责,进一步完善和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度,重点开展对食品安全制度不落实、监管责任不到位等问题的监察,对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地方和部门,依法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十八)省食安办负责,省食安委有关成员单位配合,组织开展对各市、县(区)本年度治理工作和“十一”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规划完成情况的检查。同时要做好全省“十二五” 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规划的起草编制工作,各市、县应编制本地区“十二五”规划,并报省食安办备案。

(十九)各市、县(区)政府对本辖区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根据本方案要求,制订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调配力量,加大经费投入,加强队伍建设,落实监管责任,定期评估分析本地食品安全状况,研究制订相应措施,杜绝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各市、县(区)政府年度工作方案报省食安办备案。各市、县(区)食安办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配合支持食安办开展工作。

编辑出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上一篇:用信仰之光照亮梦想下一篇:knowledge是否可数及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