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通用12篇)
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 篇1
一、信息技术产业在新兴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当今世界科技前沿领域中, 作为全球竞争战略重点的电子信息技术既是创新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关键技术, 也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和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尤其是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产业, 其科技成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其相关产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 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强, 已经成为引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引擎。
统计资料表明, 2011年1—11月, 全国规模以上信息技术制造业实现收入6.78万亿元, 同比增长21.7%;软件产业实现业务收入1.66万亿元, 同比增长32.8%。其总产值和年增长率远高于其他产业, 事实上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展空间最大的产业, 这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 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传统信息技术产业, 早已超过了以汽车、石油、钢铁为代表的传统工业, 是国内产值最大的产业, 成为改造和拉动传统产业迈向数字时代的强大动力, 其发展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其次, 从传统信息技术产业基础上正在兴起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包含的产业链更长, 涉及领域更广, 有更大发展潜力。根据十二五规划的表述,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 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 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技术、高端服务器, 软件服务业, 文化创意产业等是11大重点发展方向。它不仅包括信息网络和相应设备的基础设施及核心基础产业建设, 其应用更延伸到了其他行业或产业的几乎所有领域, 如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每一个领域的技术突破都将开拓出巨大的发展空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几个主要拓展方向如下。
1.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产业链涉及核心芯片、数据卡、移动终端、绿色基站、天线设备、网络系统、业务应用和网络优化工具、测试仪表设备, 宽带接入设备、终端和关键芯片;新型光通信器件、光传输核心芯片、骨干网传输设备, 光通信专用器件;卫星通信相关的通信广播、导航和遥感的应用及兼容芯片、终端模块以及小型化、车载前装、高精度授时设备;数字集群通信等。
2.移动互联网技术
涉及移动智能终端以及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中间件、业务基础平台、网络和信息安全产品, 终端基带芯片、射频器件、高灵敏度移动接收、低功耗等关键技术产品及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
3.物联网技术
涉及的产业链包括传感器、电子芯片、设备制造业及软件应用等多个领域。而物联网带来的全球第三次信息化浪潮, 将拉动众多相关产业。比如传感设备、网络设备、有线网、无限通信、广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城市、安全、监控、工业、农业、医疗、分布式计算、设备制造业及软件应用等多个领域的市场需求。
4.三网融合技术
产业链包括上游的设备提供商、中游的广电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下游的内容和服务提供商, 上游的设备提供商包括光纤光缆、电子元器件、机顶盒、手机、固定电话、电脑、电视等设备。未来三年“三网融合”可拉动投资和消费6 880亿元, 其中广电有线网络双向改造、机顶盒产业升级和音视频节目内容信息系统的建设投资就将达到2 500亿元。
5.新型元器件和专用设备
包括片式容阻感元件、微机电器件、高频器件、新型光电子器件及高精度、高可靠性传感器等新型元器件;表面贴装设备、多线切割机、激光加工设备、环境实验设备和智能仪表、专用测量仪器、仿真仪器等专用设备仪器、新型显示技术及器件等。据DisplaySearch预测, 2015年TFT-LCD总产值有望超过1 300亿美元, 占整个平板显示产业的91%。
6.软件开发技术
产业链包括下游的操作系统, 中游的数据库、中间件等, 上游的业务应用软件。其中云计算属于高端软件业。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文件系统被称为基础软件业, 嵌入式软件、行业软件属于中间件等。2012年4月6日, 工信部发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提出到2015年业务收入突破4万亿元。
综上所述, 信息技术产业是包含众多相关产业及核心技术在内规模宏大的产业集群, 其中某项核心技术一旦取得突破, 将引发整个集群的整体飞跃。因而, 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地位非常重要, 除了是占比重最大的产业之外, 其初生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更是发展空间最大的方向。即使是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结构大调整时期。信息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不仅自身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同时对其他产业的技术进步也有巨大支撑和推动作用。是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所在, 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争之地。
二.湖南信息技术产业现状、问题及任务
1.湖南信息技术产业现状及问题
发展现状:由于历史的原因, 湖南的信息技术产业非常落后, 主要表现为基础差、底子薄、规模小, 无法为其他产业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 已经成为湖南加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这是影响湖南发展效益和产业竞争力, 成为当前经济重要制约因素的内在原因。
统计资料表明:2009年湖南信息技术产业总产值仅400亿元左右, 仅相当于全国的1/160 (64 000亿) , 不及同期广东省的1/40 (16 000亿) , 甚至不及广东一个东莞市的1/10 (4 000多亿) 。尽管近年来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全省人民的不懈努力下, 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壮大, 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 2011年末的总产值已经达到1 380亿, 成为全省工业第八个千亿产业。但与先进省份相比, 仍然属于落后状态。
主要问题:从根本上来讲, 制约湖南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 主要是人才缺乏,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核心技术缺乏等。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是典型的高技术人才、知识密集型产业, 人才是决定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中、高端人才短缺, 技术落后也在所难免, 与之相应地骨干企业少, 当然也无法形成完整产业链。2011年, 湖南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企业仅1家, 过50亿企业仅3家、过10亿企业11家。过亿元企业仅160多家。且主要集中在产业下游的应用领域如:光伏电子、轨道交通电子、电力电子、软件开发等。而在影响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最有发展潜力关键环节的上游领域, 如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高端电子仪器设备及核心元器件、物联网、双网熔合, 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领域的骨干企业和领先技术几近空白。而落后的信息技术产业无法为其他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这也是湖南至今还依靠规模扩张式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机械重化工产业为主的根本原因。当前的经济转型使规模扩张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 湖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在面临严峻挑战, 迫切需要另辟蹊径寻找新动力, 探索一条低投入低污染高效益且有广阔前景的发展之路。加速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就是值得关注的选项之一。
2.湖南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意义及任务
湖南把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培育主攻方向的意义重大。它既是适应当前经济转型大环境变化的应变策略, 又是根据湖南省情和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作出的必然选择。不仅有助于为经济开拓更大发展空间, 还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和解决困扰湖南发展的诸多难题。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 工业不发达是困扰发展的最大难题, 湖南的首要任务是要让近2 000万闲置人员充分就业。在当前制造业产能全面过剩, 经济面临转型的大背景下, 依靠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大规模扩张解决就业问题已经不太现实, 加速发展就业容量最大的服务业才是解决就业问题唯一可行的途径。由于信息技术产业及以它为技术支撑的现代服务业 (如信息, 商贸流通, 中介, 研发设计, 旅游休闲, 物业管理等) 是就业容量最大的产业集群。因此, 加速信息技术产业是湖南解决就业问题最有效且最可能实现的途径。
信息技术产业是兼具制造业和服务业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 无论是制造业部分 (如芯片、元器件, 光纤制造等) 和服务业部分 (如通信, 网络, 软件等) 都具备消耗资源、能源少, 产出效率高, 符合两型社会的基本特征 (并且是两型社会的高级形态) 。加速发展湖南信息技术产业, 本身就是经济转型优化的目标方向, 它既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 又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同步优化的最佳选择。
同时, 与传统制造业相比, 信息技术产业大多数项目投资相对较少, 其企业规模可以较小 (如研发类、软件类、服务类企业) , 因而进入的资金门槛更低。对于像湖南这种经济落后但人才教育基础雄厚的省份, 大量发展这类中小企业具有更大的可行性。
湖南当前新兴产业的主力是工程机械, 新材料和文化产业, 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是不争的事实。工业化水平较低, 制造业和服务业都不发达, 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水平低和其他产业升级优化进展缓慢的原因, 很大程度上也与本省信息技术产业落后有关。按省政府“十二五规划”, 湖南要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发展成支柱产业, 且将通过“两化融合”、“数字湖南”支持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实现工业现代化和经济活动的信息化。但若没有强大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支撑, 其相关产业升级及相应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都将是空中楼阁, 而“数字湖南”和“信息化”目标的实现, 客观上需要建立在本省信息技术产业的坚实基础之上。
因此, 无论从经济转型还是结构优化或是解决就业角度, 还是从产业发展可行性或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可能性来看, 以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湖南新兴产业主攻方向都更具科学性。
湖南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任务, 首先是要夯实产业基础, 继续做大做强现有的优势企业。同时,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务实的推进策略, 以及引进、模仿、跟踪、消化、吸收、承接转移与研发创新并举等多种途径, 在最具爆发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移动通信、物联网、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三网熔合等) 领域形成产业生长点, 然后在消化、吸收基础上通过创新形成更多的生长点, 再延伸到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将该产业做大做强, 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完整产业链, 进而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逐步形成相应的产业链集群, 直至能够为其他产业提供足够技术支撑, 成为湖南经济空间拓展的新引擎。其发展效益将经历一个由低到高带动本地相关产业全面发展、竞争实力迅速增强的过程。于是长期困扰湖南发展的诸多难题就可迎刃而解。
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 篇2
说明
本表共收集项目483个,总投资3236亿元。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项目100个,总投资943亿元;新材料产业项目69个,总投资48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项目27个,总投资384亿元;生物产业项目95个,总投资181亿元;新能源产业项目63个,总投资568亿元;信息产业项目75个,总投资549亿元;节能环保产业项目54个,总投资131亿元。
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
目录
1、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3、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4、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5、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6、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7、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础条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
先进装备制造业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是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加快培育和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对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本规划期限重点是2010—2015年,展望到2020年。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十一五”以来,我省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年增幅保持30%以上,从业人员达4186万人,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295694亿元,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93678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20%。目前,装备产业规模总量位居我省工业之首,居全国第15位,中部地区第三位。
2、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现有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企业346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3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技术中心52家。核心企业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5%以上,全行业新产品产值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型航空动力等行业技术水平跃居国内前列。一批重点产品,如六轴大功率货运机车、1000KV特高压电抗器、220吨电动轮自卸车、电控燃油喷射系统、1000吨履带起重机及240吨超大型塔机、72米混凝土泵车、360m2大型烧结机、直升机用涡轴发动机等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3、核心企业迅速壮大
中联重科和三一集团两家企业2009年产销均超过300亿元,产业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前三位,世界工程机械企业前15位;株洲电力机车2009年产销过百亿,企业规模和综合竞争力排全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第一。湘电集团产销过50亿元,其2MW及以上风电整机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衡阳特变电工产销过40亿元,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的综合竞争力在国内居前三位;南方公司产销过20亿,在中小型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综合竞争力居于国内首位。
4、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十一五”期间,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长株潭地区工程机械产业规模达到全国的20%以上;株洲、湘潭地区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达到全国的20%以上。长沙工程机械和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已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了国家工程机械和轨道交通装备的重要产业集聚区。株洲航空产业园、长沙航天科技园在中小型航空发动机、飞机起飞着陆系统、惯性技术等领域呈现出产业集聚的比较优势。
5、国际化步伐加快
为积极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抢夺国际竞争制高点,我省装备制造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始兼并重组境外企业和研发机构,如:中联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三一在德国建设研发制造基地、在印度建设制造工厂、“三一国际”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湘电集团收购荷兰达尔文公司,南车时代收购英国的Dynex公司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先进装备制造业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总量规模偏小,大型设备制造能力不强。除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比较优势明显的领域外,其他领域普遍存在规模小、竞争力弱,特别是缺乏大型火电成套设备、大型石化设备、大型冶金成套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制约了装备产业地位快速提升。
2、自主核心技术不多,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先进装备领域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模仿设计制造的产品居多,真正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产品偏少。产业内产-学-研-用联合创新体系和技术平台建设滞后,具有国内一流创新能力的企业科研机构数量少,绝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低于2%,科技创新驱动力小,国际市场竞争力弱,影响了先进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3、基础部件薄弱,本地配套率低。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发动机等高端产品的关键基础零部件,诸如高档液压元器件、低速大扭矩发动机、控制元器件、数控系统、高强度钢板、高压开关、航空高端材料等长期依赖进口或由外省配套,省内自主配套率不足20%。基础零部件薄弱的问题,已成为我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4、人才资源匮乏,供需矛盾突出。由于体制、机制性障碍和受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制约,省内高端人才的引进、技术人才的培养及已有人才的留用十分困难,高速发展的先进装备产业对智力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加大。
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全球经济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
(一)发展趋势
一是装备制造业成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领域。以美、日、德、英、法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始终把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作为发展和支撑本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分工。重点选择2-3个关键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形成核心平台技术,依托全球化的生产体系、国际化的配套协作和营销服务,形成了技术、产品、市场、价格的相对垄断。如美国制造业以机械、运输和电气设备为主导,日本以汽车、运输设备为主导。
二是技术的高端化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技术总体发展趋势是精密化、自动化、信息化、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首先,产品技术由单一技术向系统集成技术、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产品规格由中小型向小型或超大型化延伸。其次,大量采用智能制造、集成制造、精密制造、虚拟制造、敏捷制造、绿色制造等先进技术,计算机辅助工艺(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工厂自动化系统(FAS)等信息化制造体系得到普及应用。
三是产品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多变和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正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创新生产经营模式。要求制造企业提高“市场响应能力”,实现多品种小批量柔性式生产;能够根据用户需求,从提供单台套设备到能够提供成套设备,进而发展成为能够为用户提供设计方案、布置工艺流程、选定生产线设备配置、完成设备制造、安装调试、直到生产出合格产品等一条龙式的用户服务供应商。
四是产业的服务化发展。在一些重大系统工程建设项目中,供求关系将逐步由简单的贸易方式向系统方案解决方式转换。实力强大的装备制造集团将根据用户最终的产品需求,转变角色,成为项目的运营服务商,将卖设备转为卖服务。如,风电装备制造商将承担起从风场选址考察、风场设计、风电设备选型、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到电能输送的整个系统运营管理;美国工程机械巨头卡特比勒公司,年营业收入300亿美元中,服务性收入超过50%。
五是人才的战略化发展。装备产业未来的竞争将最终落实到人才的竞争。为此,世界装备制造强国纷纷出台招揽人才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招募各国顶级人才,或直接收购国外研发机构,或提供高薪和优越工作条件,或鼓励技术移民,或放开留学政策,培养实用性人才队伍,为实体经济注入活力。
(二)发展机遇
一是国内市场迅速扩张。我国正处于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先进装备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批在建或新建重大工程项目,将有效拉动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另外,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消费升级,国内对航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低空领域开放将促使国内通用航空出现快速发展,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商业化应用也将使国内航天服务产业出现较快增长。
二是国际市场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西方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企业不得不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收缩,这为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来实现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快速振兴。
三是技术和人才的国际流动加快。国际金融危机向全球实体经济蔓延,一些掌握装备制造尖端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受明显冲击,国际先进技术和高级人才加快向新兴经济体流动。国内装备企业可加大投资收购力度,加强技术和人才引进,为我国提升装备制造技术水平,进入先进装备制造的尖端技术和核心技术领域,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抢占竞争制高点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三、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产业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强化自主创新、加快技术改造、培育核心企业、打造知名品牌为重点,夯实产业基础,强化服务增值,积极培育市场,快速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湖南建设成为先进装备产业重要基地。
(二)基本原则
1、合理布局,集聚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以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为契机,引导产业集聚,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2、高端切入,创新发展。坚持高起点进入、高标准培育、高效能发展,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建立核心技术平台;不断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立起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
3、两化融合,协调发展。坚持用信息技术提升先进装备性能、质量和附加值,促进先进装备制造柔性化、精益化、智能化;坚持军民产业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先进装备产业在产品研究开发、零部件供应配套、国内外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军民技术合作。
4、内引外联,开放发展。坚持以国际化的视野面对国际化的市场,积极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合作与竞争,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开放式发展。
(三)主要目标
1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到2015年,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预计增加值1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3%左右。装备制造产业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全国排名前移2-3位,装备制造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5%以上。
到2020年,先进装备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26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左右;装备制造业全行业主营收入预计达到24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2%以上。
2核心企业做强做大。到2015年,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成为进入世界500强的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湘电集团、南车株机、南车时代进入中国装备制造企业100强。
3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到2015年,行业内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至30家以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至100家以上,建设面向全行业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50个;行业内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10%,年专利申请量在5000件以上。
4重点技术取得突破。掌握智能化工程机械、高端轨道交通装备、模块化特高压输变电设备、通用飞机及关键分系统、新能源汽车、高档数控机床、高端游艇、大型矿山特种运输设备等产品的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产品研发和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重点领域
装备制造业涉及的领域较多,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研究和我省的实际,提出重点发展以下8大领域。
(一)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
我省在工程机械装备领域的后发优势明显,总量规模和技术创新能力巳位列国内之首,具备高速发展的基础和实力。“十二五”重点发展4个板块 13类装备产品:一是现代工程机械装备板块:包括混凝土机械装备、压实与路面机械装备、工程与建筑起重机械装备、桩工机械装备、土方工程机械装备、机动工业车辆、盾构装备等;二是新能源工程机械装备板块:包括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工程机械装备;三是现代港口工程机械装备板块;四是市政公共装备板块:包括消防救护公共装备、灾害应急公共装备、园林作业装备等;重点发展4类关键部件:高端液压元器件、大马力发动机、变速箱和重型车桥等。
重点支持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江麓机电以及上下游专业化配套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细分市场、错位发展;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实现工程机械成套装备的智能化、轻量化、高端化,提高工程机械装备的可靠性、经济性。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销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混凝土机械装备、路面施工成套装备、工程起重机械装备产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把长沙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工程机械产业化基地。
(二)高端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装备
我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在国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功率交传机车、城轨车辆、高速客运机车、城际动车组、机车电传动和控制系统、大功率牵引变流系统、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等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十二五”重点发展2个板块8类产品:一是机车板块,包括新型重载货运机车、高速客运机车;二是城轨车辆,包括城际客运动车组、城轨车辆、低地板轻轨车、新型储能式城轨交通车辆、新型轨道工程车辆、中低速城际磁悬浮列车等。重点研制开发10类关键部件:大功率牵引变流系统、各种制式牵引电机、牵引变压器、牵引变电站成套设备、制动系统、列车控制网络系统、信号与通信系统、高性能转向架、轻量化新材料车体和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等。
重点支持南车株机、南车时代、湘电集团等企业以国家大力发展大功率交传机车、高铁设备、城际轨道交通设备和城市地铁设备为契机,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变流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和国防科大磁悬浮研究中心,在引进消化吸收世界一流技术的基础上,加快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建设,实现高端轨道交通装备的自主化和本地化。“十二五”期间,争取在长株潭地区建设一条中低速城际磁悬浮列车应用示范线,以培育我省特有的新型城际交通产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高端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产销规模突破1000亿元,高端轨道交通装备整体设计制造水平居国际领先,产业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三)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新品种
我省新能源汽车研发起步早,在汽车电池、混合动力大巴整车设计与制造、电控系统、混合动力发动机控制技术、车用永磁电机、动力模块等方面居国内先进水平。“十二五”重点发展4个板块11类整车产品:一是混合动力汽车板块,包括混合动力大巴、混合动力轿车、混合动力越野车、混合动力工程车辆;二是纯电动汽车板块,包括纯电动工程车辆、纯电动大巴、纯电动轿车;三是汽车新品种板块,包括重型卡车、中高端越野车、节能型轿车;四是研制开发燃料电池汽车;重点发展7类关键部件:混合动力系统总成、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高性能动力电池、动力总成模块、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燃油喷射系统、汽车自动变速器总成等。
重点支持南车时代、长沙比亚迪、北汽控股株洲公司等企业,以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工程和标准化电池充电站建设为契机,加快研制开发纯电动大巴、混合动力轿车,加大混合动力大巴推广应用力度,形成以电动汽车整车为主导、以驱动电机和高性能动力电池为基础、以匹配合理的动力系统总成为支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到2015年,形成电动轿车50000辆、电动客车10000辆的产销能力。
重点支持广汽长丰集团、广汽菲亚特、北汽福田、吉利汽车等企业,积极发展中高端和节能型汽车新品种,到2015年实现汽车整车100万辆的产销能力。
重点支持神舟科技、科力远、湘电集团、奔腾动力、江麓容大、亚新科等关键部件制造企业做强做大,形成高水平的零部件配套体系。
力争到2015年,实现汽车产业1500亿元产销规模,把长株潭地区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制造基地。
(四)高档数控装备
我省数控装备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高效磨削加工技术和超硬、超精密加工技术研发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十二五”重点发展7类产品:数控高速精密磨削装备、高档数控磨齿机、高精度数控曲轴、凸轮轴磨床、超精密高档数控机床、数控双端面磨床、高档数控系统。
重点支持中大创远、湖大海捷、宇环同心等企业依托湖南大学高效磨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防科大精密、超精密制造实验室,以国家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和实施重大专项为契机,打造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和船舶工业大型零部件以及工模具等高档数控加工成套装备的生产基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销100亿元,成为我国高效磨削和超精密加工数控装备研发和生产基地。
(五)大型冶金、矿山设备
我省在大型矿山特种运输设备研发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大型矿山采掘和场地转运设备研发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十二五”重点发展7类产品:220t及以上电动轮自卸车、大型斗轮堆取料机、23m3及以上大型正铲式挖掘机、大型露天矿用铣掘关键设备、大型带式运输机、360m2及以上大型烧结机、大型液密封环冷机等。
重点支持湘电重装、中联物料、中钢衡重、中冶长天、中科电器、衡阳运输机、平安电气等企业建立矿山综采设备产业技术联盟,以国家大中型露天矿工程建设为依托,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通过技术集成和再创新,形成中部大型矿用装备研制开发生产基地。做大做强重型矿山设备制造业,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销300亿元。
(六)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
我省在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尚处于发展初期,但在中高档游艇产销规模居全国前列。“十二五”重点发展9类产品:大型海上桩基设备、大型海上吊装设备、海上钻探系统、航道疏浚装备、船舶动力、海上石油钻井电机、豪华游艇、新型复合材料大型游艇、特种内河船舶等。
重点支持三一重工、山河智能、有色重机、湘电集团、湖南太阳鸟、益阳中海等加大研发新产品的力度,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销200亿元。
(七)航空装备
我省在中小型航空动力、直升机减速传动系统、飞机起飞着陆系统和航空材料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十二五”重点发展3个板块6类产品:一是飞机整机,包括通用飞机、直升机、小型无人机等;二是关键分系统,包括航空发动机及飞机辅助动力系统、直升机减速传动系统、飞机起落架及机轮刹车系统等;三是航空维修,提升现有飞机和发动机维修能力。
重点支持南方公司、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中航起落架、长沙鑫航机轮刹车、山河科技、五七一二公司、中南传动机械厂等企业,抢抓国家实施大型客机重大专项和国内低空开放的重大发展机遇,加快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的提升,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销400亿元。将湖南建设成国内知名的通用飞机和关键分系统研制、生产基地。
(八)航天装备
我省在惯性技术产品、近空间飞行器、卫星地面装备及应用、航天特种材料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十二五”重点发展3个板块6类产品:一是航天总体型号,包括微小型卫星、近空间飞行器、军贸产品等;二是航天分系统,包括惯性器件、导航系统、遥测遥感系统等;三是航天服务业,加快航天技术在气象、交通、通信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
重点支持航天068基地、中科北斗、创越电子、神舟航电、华天光电等企业,抓住航天产业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结合探月工程、对地观测等国家重大专项,带动电子元器件、新型材料、微电子等产业快速发展。力争到2015年,将湖南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近空间飞行器、卫星地面装备和应用装备研发和生产基地,实现产销100亿元。
五、主要任务
(一)坚持技术进步,完善技术进步体系
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以技术改造为重点,全面提升装备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一是新建10家先进装备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建设10家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形成多层次、多目标的复合型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混合动力大巴动力系统、重载货运轨道交通装备、城轨车辆、智能型工程起重机系列、混凝土成套设备、先进航空动力系统、大型飞机起落架等10类核心平台技术和标准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二是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步伐,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推动企业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重点支持100项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
(二)坚持政府引导,打造现代制造体系
一是鼓励和引导省内具有经济和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通过“核聚合”方式实施跨国界、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延伸产业价值链,加快培育10家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竞争和融资能力的千亿或过百亿的服务供应商。
二是鼓励核心企业依托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通过“核裂变”方式精干主业,并向上下延伸产品供应链、产业价值链,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和专业化分工合作,形成“专、精、特、新”的专业化零部件供应体系,打造以价值链为纽带的高端工程机械装备、高端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大型矿山成套设备、先进航空航天装备等10个产业集群或专业园区。
三是通过规划引导和布局调整,建立先进铸造、表面处理、零部件热处理、机械精加工、再制造等配套协作服务中心、零部件外协加工中心,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能力。
(三)坚持市场主导,积极发展相关生产性服务业
一是积极引导重点企业成功实现转型。即从单台产品供应商向集成系统和成套设备供应商转型,从设备供应商向运营服务商转型,实现产品高端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利润最大化。
二是积极拓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扶持企业拓展产业链两端的研究开发、工业设计、市场营销、品牌运作、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管理咨询、信息化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和完善一批开放式新型科研、营销服务、品牌设计和营运、管理咨询服务、国际交流和会展等中心,打造转型升级的优良社会化服务环境。
(四)坚持两个市场,加速推进国际化
一是通过建立国际化融资平台,引导核心企业到国外兼并重组产业战略资源;通过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通过卖方信贷和国际工程投标,加速国际市场的开拓,扩大先进装备和服务的出口;通过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创新国际经营模式,实现产品国际化发展。
二是积极组织国际技术交流,引导企业到境外参加国际博览会或国际巡展,研究境外市场准入条件,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我省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知名度,培育世界知名企业和品牌。
三是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吸纳国际知名装备企业和品牌来湘交流,开展国际合作,以市场和主机配套为动力吸引国外知名品牌零部件供应商来湘办企业。定期举办中部地区先进装备产品博览会,促进创新成果国内外交流。
(五)坚持人才优先,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大专院校整合教育资源,改革教学计划和培养内容,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技术人才;积极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为发展现代装备产业体系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积极筹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管理人才培训基地,为新兴产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人才保障。
二是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资源优势,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教学体制改革、实训基地完善、在校顶岗实习和厂校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的创新型技术工人队伍。
三是建立吸引国际化高端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通过持股、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措施,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建立有利于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和人尽其才的保障机制。
六、政策措施
(一)完善政策体系, 强化政策支持
全面落实国家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规定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扶持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措施意见,引导企业用足、用好、用活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落实到位。
(二)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加大技术进步支持力度
设立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逐年以一定比例递增。重点支持开展前瞻性、原创性科研开发和重点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技术改造;支持平台建设和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研究;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国际化发展、产业链培育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等。对列入省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产品、重点技术改造、重点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等目录的产品和项目进行支持。
(三)拓宽融资渠道,创造良好金融支撑环境
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境外上市、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方式拓宽资金渠道,省扶持上市专项引导资金优先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力争5年新增10家上市企业。建立省先进装备风险投资、先进装备创业投资基金和军民融合创业投资基金,加快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提高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融资担保能力,各类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对先进装备制造企业予以重点安排。加强信贷支持,引导和协调各级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企业股权质押贷款,推广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供应链融资、票据融资等贷款品种,积极发展信托融资、租赁融资和有特色的金融理财产品。
(四)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基地建设
研究制定引导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提高产业集聚度的相关政策。紧紧围绕7大重点领域,依托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等地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的产业集群。坚持以产业链为纽带,完善区域配套服务体系,提升园区、基地的整体竞争优势。相关园区要完善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土地等要素保障措施,规划和国土部门要加大对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和特色产业功能区建设的支持力度,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电力、城建等部门根据发展需要,优先保障水、电等生产要素的供给。
(五)拓展装备市场,促进先进装备优先发展
制定省鼓励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和应用示范管理办法;鼓励和引导本省企业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对列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专项的项目,给予研发投入10%的资助;鼓励和引导本省用户积极推进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使用示范,对本省用户给予首台(套)设备售价10%的补助;鼓励金融保险机构开展对首台(套)设备的产品质量保险,建立制造商、用户、保险机构三位一体的质量保险责任机制。
制定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实施办法,将符合标准的新能源汽车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对购买省产新能源汽车的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省里在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再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在长株潭地区先行布点建设标准化充电站,逐步推广到全省,完善新能源汽车消费和使用环境。
(六)建立协调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省政府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协调领导小组,构建高效合理的政府调控体系。按照责任分工,加大产业组织协调力度,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省机械工业协会及各专业协会、学会的桥梁作用,建立行业预警和定期发布制度,及时发布行业动态、市场供求、技术经济指标等信息,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协调解决企业问题,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
发展专项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增强新材料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壮大新材料产业规模,促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特制订本规划。规划期为2010-2015年。
一、发展现状
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或正在研发的、比传统材料性能更加优异的一类材料,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我国一直将新材料产业列为重点支持领域,新材料产业增长态势良好,虽离材料强国还有一定差距,但已成为一个材料大国。我省新材料产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新材料总量位居全国的第一方阵,2009年全省新材料产值1826亿元,实现增加值4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28%,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406%;其中,归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产值约1000亿元、增加值290亿元。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中,新材料企业188家,占全省高新企业总量的20%,居第1位。
一是产业基础良好。形成了先进储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硬质材料、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五个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其中先进储能材料品种最齐全、产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硬质合金产量全国第一、世界第二,炭/炭复合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异军突起,名列全国前茅,以钢铁、有色、石油化工等为基础的新材料开发取得长足发展。拥有科力远新能源、时代新材、有色控股、华菱集团、巴陵石化等龙头企业,形成了长(沙)株(洲)(湘)潭“3+5”城市群为密集区的产业布局。
二是创新能力较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新材料创新体系,拥有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长沙矿冶研究院等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19个国家和省(部)级研究中心,两院院士10多名,研发能力较强,近三年取得国家和省级科学技术奖励70多项,居全国前列。炭/炭复合材料、先进储能材料、高性能铝材制备技术及铝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等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超硬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居国内前列,硬质合金工具产品等新材料技术标准由我省株洲硬质合金集团参与制定。
三是市场空间广阔。近几年来,国家的汽车、工程机械、风电装备、大飞机、高速铁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我省新材料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我省新材料产业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关键核心技术较少,技术集成度较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少且规模小。
二、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以装备制造、交通运输、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信息等高技术领域对新材料的需求为牵引,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重大工程为抓手,以量大面广和重大工程亟需的高性能材料为重点,巩固和提高我省优势新材料产业的地位和水平,大力培育新兴材料,培育具有领先全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新生长点,促进新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累计投入500亿元,新材料产业实现增加值1000亿元,年均增长23%左右,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率保持在40%以上。先进储能材料、先进硬质材料保持现有领先地位,先进复合材料、金属新材料和化工新材料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培育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10家,50-100亿元的企业20家;建设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达50家,材料研发和应用技术取得新突破,年专利申请量2000件以上。
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总体水平进入全国前5名,增加值达到2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
三、重点领域
根据国际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我省的实际,将优先发展先进储能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做强做精先进硬质材料和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积极培育基础原材料的提质升级,扶持新兴材料发展,继续攻克新材料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
(一)先进储能材料
围绕电动汽车和大功率储能装备对电池材料的需求和制约瓶颈,攻克比容量和比功率不足、宽环境适应性和高安全性不强、生产自动化水平低等带来的成品一致性差、寿命短、成本高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以下内容:一是电动汽车用大功率动力电池关键材料;二是动力型超级铅酸电池复合极板材料、超级电容器材料;三是全钒液流电池、燃料电池等储能器件用关键材料。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220亿元。
(二)先进复合材料
围绕交通运输、能源和电力、航空航天、大型舰船等对复合材料的需求和制约瓶颈,攻克基于国产原材料的超长超厚整体部件液相浸渍工艺、快速化学气相沉积/渗透增密工艺、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以下内容:一是复合材料关键原辅材料;二是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三是高性能纤维/高分子复合材料。到2015年,基本建立复合材料产业链,实现增加值100亿元。
(三)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
围绕先进装备对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的需求,攻克大规格铝型材和锻件、大盘重钛合金宽轧带卷的生产关键技术,重点发展以下内容:一是铝、钛等高性能有色金属结构材料;二是高品质板带箔,大规格板材、型材和锻件等产品。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230亿元。
(四)先进硬质材料
主要围绕机床(车)、工程机械、装备制造、航天航空、交通运输等领域对先进硬质材料的需求和制约瓶颈,攻克超细超匀超纯粉体的合成技术、高强高韧功能结构一体化材料制备技术以及硬质材料的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以下内容:一是超细晶硬质合金、超粗晶硬质合金、涂层硬质合金;二是高档聚晶金刚石复合片、新型超硬材料工具等产品;三是高强度、高硬度、耐磨损、耐高温新型陶瓷材料。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100亿元。
(五)基础原材料
围绕优势规模基础原材料的提质升级,重点发展以下内容:一是第三代汽车板、高性能硅钢、管线钢、核电用钢等高端钢材品种;二是有色金属材料,主要是高纯钨、钼、铅、锌、锑、铋、铜等;三是稀土金属材料,包括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高纯氧化物和高纯金属、稀土核探测材料和新型核燃料等;四是高档炼油催化新材料、锂系聚合物、特种环氧树脂、己内酰胺、特种有机纤维、盐化工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到2015年,传统优势材料产业水平上层次、规模上台阶,新材料与优势规模原材料融合发展,实现增加值300亿元。
(六)其他新兴材料
围绕培育新的增长点,主要发展电子元器件支撑材料、功能薄膜材料、环境友好材料、生物基材料、医用新材料、纳米材料及其器件等,实现增加值50亿元。
四、主要任务
(一)构建三类支撑平台
1技术创新平台
一是高水平建设“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为国际领先水平的综合性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和产业孵化器;二是建设 “大型交电装备复合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炭/炭复合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三是建设20多个钢铁、有色、石化等领域的国家级工程(或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以及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通过技术渗透,全面带动新材料产品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梯次集成和部分原始创新,使我省的整体创新能力迈入全国前三名的位置。
2共性检测平台
根据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总体布局,在五大重点领域配套建设面向产业自身且服务社会的共性检测平台:一是在先进储能材料领域重点建设电池材料及电池检测中心;二是在先进复合材料领域重点建设高分子复合材料检测评价中心;三是在金属新材料领域重点建设金属新材料检测中心;四是在先进硬质材料领域提升国家级硬质合金分析测试中心技术水平;五是在化工新材料领域重点建设国家精细化工检测评价中心。
3产业战略联盟
鼓励新材料企业与装备制造企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支持组建电动汽车关键材料及应用、交通装备关键材料及应用、高性能交通用铝合金材料、工程机械关键材料及应用、有色金属钨及硬质合金、节能环保关键材料及应用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入盟企业开展新材料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推动新材料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二)发展五类产业基地
按照《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2020年)》原则,国家、省、市高技术产业基地、78个省级开发区的总体布局和现有工业基础,建立功能互补、特色鲜明、具有辐射和带动效应的新材料产业园区,提高新材料产业的聚集度:一是在长沙高开区、株洲高新区、湘潭高新区建设综合性的新材料产业园;二是在岳阳云溪区和衡阳松木工业园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园;三是在湖南郴州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四是在湘西自治州建设锌锰等深加工产业基地;五是在湖南汨罗和永兴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
(三)实施六项材料工程
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交通装备、新能源装备、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产业对关键材料的需求,及化工、钢铁、有色等优势规模材料产业提质升级的需要,着力扶持20多家重点企业,70多个重大项目,形成既有规模效益又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集群。重点支持实施六大关键材料工程,有效支撑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规模材料产业的持续发展。
1电动汽车关键材料工程
围绕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实施四类电动汽车关键材料工程:一是大功率动力电池能量包材料工程;二是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工程;三是超级电容器及超级电池材料工程;四是轻量化结构车体用铝合金和复合材料工程。
通过本工程的实施,有效支撑我省新能源汽车发展,带动新能源材料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到2015年,形成年产汽车动力电池能量包20万台套、先进电池材料15万吨、超级电容器100亿法拉、汽车铝合金板和复合材料30万吨的生产能力。
2工程机械关键材料工程
围绕工程机械对高强度结构钢、高性能刀具、耐磨材料等的需求,重点组织实施三类材料工程:一是超细晶高精度硬质合金以及超粗晶、耐磨损、长寿命硬质合金工程;二是功能梯度硬质涂层材料工程;三是精密超硬材料磨具与刀具(人造金刚石及制品、金刚石复合片、立方氮化硼复合片)、高性能工程陶瓷材料工程。
通过本工程的实施,彻底改变高性能刀具、耐磨件等关键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提高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水平,继续保持我省工程机械产业的优势地位。到2015年,形成年产高性能硬质合金600吨,精密超硬材料切割与磨削刀具100万套/(片)、人造金刚石精粉10亿克拉、金刚石复合片和立方氮化硼复合片500万片的生产能力。
3交通装备关键材料工程
围绕交通装备应用高端化、结构轻量化需要,重点组织实施三类关键材料工程:一是铝合金、钛合金和炭/炭刹车材料在航空航天、高档车辆上的应用工程;二是铝合金等有色金属、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车体、船体、汽车车体和桥梁等上的应用工程;三是新型高分子减振降噪材料在高速轨道交通装备、桥梁和车体上的应用工程等。
通过本工程的实施,推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保持国内领先地位,牵引轻质结构材料跨越式发展。到2015年,形成年产5000吨高性能航空钛合金材料、1万吨高性能海洋耐蚀宽幅钛卷板、轻质车体结构材料5000套、汽车用铝材30万吨、200套复合材料船体、5000万套新型高分子减振降噪材料及其弹性元件、200吨炭/炭航空刹车材料的生产能力。
4新能源装备关键材料工程
围绕新能源关键装备发展的需求,重点实施四类关键材料工程:一是超长风电叶片复合材料工程;二是核能装备用材料工程;三是全钒液流电池材料工程。四是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工程。
通过本工程的实施,为我省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提供关键材料支撑,带动相关材料产业的发展。到2015年,形成年产各种型号风电叶片3000套,核电用高品质钛管5000吨,钒电池堆6万千瓦及其钒电解液2万吨,太阳能光伏电池用微细球形金属粉末3万吨的生产能力,太阳能功能薄膜材料实现产业化。
5节能环保产品关键材料工程
围绕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质量的需要,主要推动实施四类材料工程:一是环境相容和降解材料工程(高性能水性功能涂料、建筑节能材料、可降解塑料、塑料回收利用等);二是水处理材料工程(高端环保水处理反渗透膜、新型净水材料等);三是高效输电材料工程(复合材料芯倍容量铝绞股线等);四是节能家电材料工程(高性能永磁电机磁瓦、高性能发光材料)。
通过本工程的实施,提升我省节能环保产业竞争力,到2015年,形成年产水性功能涂料20万吨、高端水处理反渗透膜20万支、稀土永磁铁氧体2万吨、钕铁磁硼4000吨、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1000吨、复合材料整体浴室50万套、节能建筑复合材料单元3万套、复合材料芯倍容量铝绞股线5700千米的生产能力。关键基础材料提升工程
围绕重大工程对优势规模基础材料提质升级的需要,主要推动实施五类材料工程:一是稀土及有色金属深加工工程;二是钢铁材料提升工程;三是石油化工材料提升工程;四是稀贵金属循环利用工程;五是新型精细化工材料提升工程。
通过本工程的实施,促进我省化工、钢铁、有色等优势规模产业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新材料产业增长点。到2015年,形成年产高端钢铁材料500万吨、高性能三氧化二锑催化剂等锑深加工材料25万吨;有机高分子材料80万吨、己内酰胺40万吨、精细化工材料100万吨的生产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是着力加大省财政对新材料产业创投基金和长(沙)株(洲)(湘)潭两型社会产业基金中的新材料产业子基金等的引导和配套力度,积极发展私募基金、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支持企业上市融资。二是在现有担保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新材料产业信用担保体系,运用风险准备金的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信贷支持。三是对符合省以上规划的新材料重点项目,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税收或抵补税收,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减少土地出让金。四是设立人才引进基金,重点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高端人才来湘发展新材料产业。
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主要包括创意设计、数字出版、数字媒体、动漫游戏等门类。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推动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十二五”时期发展重点,把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编制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2009~2015年)》、《湖南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依据。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实施过程中,本规划还将根据新的发展情况和要求,适时作出调整。
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发展现状
1、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一五”以来,湖南文化产业(含创意产业,下同)增加值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2%提高到2008年的51%,已成为全省第六个过千亿产业和重要的支柱产业;2009年总产出达到1594亿元,增加值达到682亿元;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全国水平,居全国第六位,中部第一位。
2、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省文化产业主动调整结构,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兴起。我省于2008年4月启动手机电视项目,今年2月底已完成14个市州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覆盖网络建设,共发展15万手机电视用户,产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青苹果数据中心完成了500亿汉字、250万版、数十项国内外大型文献数字化工程。宏梦卡通公司推出了首部动漫电影《虹猫蓝兔火凤凰》,原创精品《蓝猫龙骑团》,半年时间衍生产品销售达到6000万元。金鹰卡通原创3D动画电影《超蛙战士》今年5月全球首映,山猫卡通作品和衍生产品远销欧美、中东市场。以青少年职业体验为主要内容的酷贝拉欢乐城于去年建成运营,给休闲娱乐业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3、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延伸了文化创意产业链。省广播电视台以“传统媒体整合做、新老媒体融合做、内容渠道捆绑做、引进伙伴双赢做”为方针,与上海盛大、深圳腾讯、淘宝网、湖南移动开展合作,不断延伸媒体产业链。湖南出版集团与拓维信息优势互补、共同投资成立了北京掌上红网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角川集团共同组建了天闻角川动漫公司。湖南动漫在转型中开始融入其他领域,催生了新的动漫发展形态。鼎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原创动画片《保险西游》,是动漫与金融、保险业的结合,为公司带来上千万元的收入;金鹿梦场影视传媒文化有限公司原创电视剧《金鹿游中华》,将动漫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蓝猫动漫教育全网,将动漫文化渗透到幼儿教育之中。
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与创意产业发达的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起步较晚、布局零散。二是规模不大,在文化产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不高。三是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要求。四是企业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二)发展趋势
1、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文化创意产业拓展了空间。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越发达,文化需求越旺盛,经济建设中的文化因素越凸显。文化创意不仅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开始广泛运用于旅游业、制造业甚至农业等相关产业,大幅度提升了相关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也在与相关产业的渗透融合中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2、高新技术的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了条件。高新技术带来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不仅极大地推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且主导着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英国提出的创意产业部类,不仅包括新兴的产业类别,如动漫、游戏、数字艺术等,也包括仍沿用过去分类的电影、电视、服装设计等部类,但其内涵已大大变化,变成了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设计,乃至信息设计。
3、“三网融合”趋势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三网”融合,内容为王。“三网”融合不仅将现有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互联互通,而且通过网络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新的服务和运营机制,为广大用户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通信业务服务。“三网”融合后,将为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空间。
二、发展思路
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整合全省资源,服务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创意需求,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形成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经营、服务、运作模式,在长株潭地区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群。
三、主要目标
1、总量目标。以2009年文化创意产业占文化产业总产值40%、占GDP比重为2.1%计算,到2015年,全省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22%的速度递增,增加值达90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3.6%。
2、龙头企业目标。到2015年,年产值过百亿元的特大型企业3-5家,年产值过10亿元的大型企业15-20家,年产值过亿元的民营文化企业15家。文化上市公司5家,市值过200亿元的突破2-3家。
3、品牌建设目标。到2015年,文化领域的中国驰名商标突破20个,湖南著名商标达35个以上。
4、产业结构目标。逐步改善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到2015年,使文化创意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比例达到60%以上。
四、主要任务
1、加快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突出信息服务技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文化创意产品附加值,增强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2、打造文化品牌。融合湖湘文化元素,继续保持创新精神,在数字影视、数字图书、网络出版、动漫原创及衍生产品、网络游戏等方面,不断推出新的文化创意产品品牌。
3、培育文化企业。确保湖南广电在全国广电行业的领先地位,支持电广传媒实现有线网络跨区域发展,建设以中广传播为龙头的新媒体产业群。将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打造成我国出版传媒产业旗舰集团,做大做强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把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培育成国内领先的华文全媒介内容运营商、现代综合传播平台。加快电影院线数字化改造,支持潇湘电影集团公司加快在省内市场的院线覆盖,推动省内国有院线公司资源整合。把青苹果数据中心打造成中国主要的数据库产品制作商和中文数据库内容供应商,支持蓝猫动漫、宏梦卡通、山猫卡通、拓维信息、天闻动漫等动漫企业的集群化发展。
五、产业布局
在全省文化产业“品”字型总体布局中,把长株潭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增长极,到“十二五”期末,长株潭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50%以上,占长株潭GDP总量的6%以上。在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带和大湘南红色文化旅游建设中,加大文化创意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创意产业所占比重。通过长株潭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协调发展。
六、发展重点
1、创意设计。立足湖南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基础,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软件设计、建筑与规划设计、广告与咨询策划等创意设计产业,着力提高创意设计业对二、三产业的关联度、渗透度和融合度。
——重点支持创意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加强先进装备、轨道交通设备、工艺美术品、印刷包装品、服装鞋业等产品的外观设计,在适应功能设计的前提下,力求在造型、色彩、材质、功能搭配和装饰物等选择上突出时尚化特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重点扶持一批工业创意设计基地,形成较强的工业产品外观造型设计能力,实现特色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
——强力推动数字技术向创意设计产业的渗透。顺应数字技术发展的潮流,以相对成熟的媒介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媒体广告内容提供商。积极适应技术变革给广告业带来的新的市场需求,拓展框架媒体广告、移动电视广告、手机短信广告、网络游戏广告等新业务,拓展广告业乃至传媒业的发展空间。
——大力发展软件设计。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培育和引进高端软件技术人才和适用性软件设计人员,支持软件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设立软件研发设计中心和设计工作室,不断扩大软件外包服务规模,提高产业国际化程度。重点突出面向行业应用和产业升级的嵌入式软件、信息化支撑软件和应用开发平台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应用软件等。
2、数字媒体。重点发展3G商用、手机新媒体、移动多媒体、框架媒体、IPTV互动电视网、移动数字广播电视网等产业。
——依托长沙“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完整的数字媒体节目制作和传输应用技术解决方案,建立省级数字媒体工程技术中心并发展成国家级数字媒体工程技术中心。
——依托红网作为中国地方新闻网站第一品牌的优势,将红网打造成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数字媒体产业的龙头企业。整合红网、拓维信息等技术平台和广电、出版、动漫等内容资源,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
——通过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及高清改造,推进广播电视制作技术升级、渠道拓展和覆盖升级。发挥“芒果传媒”核心品牌优势,引进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战略合作伙伴,打造影视内容产品的上下游产业链。抢抓“三网融合”试点的重大机遇,推进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整合与数字化双向改造,探索建立互动增值业务模式。开发以电子商务为重点的媒体零售产业,与海量用户端对接的互动产业,与移动新媒体捆绑的手机广播、手机电影、手机电视、手机动漫和移动广播、移动电视等业务。
——依托潇影集团公司,建立和完善电影产业链条。推进电影从创意、制作到发行、放映的新媒体技术应用及数字化升级改造。以满足广大群众的电影观赏需求为出发点,以打造区域性的电影院线骨干企业为目标,加快省内电影院线的建设和改造。
3、数字出版。推进科技信息与出版业的融合,积极发展数字图书、数字报刊、数字音乐、数字教育、数字印刷和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数据库出版、按需出版、跨媒体复合出版等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业态。
——以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等骨干企业为依托,打造综合性数字内容资源的全方位服务平台。针对电脑、户外框架媒体、手机、手持阅读器、数字电视、MP4数码产品等所有终端,打造集书、报、刊、音像、视频、游戏等于一体的优质内容资源聚合、升华和分享平台。
——支持湖南青苹果数据中心发展,打造世界华文文献数据中心。加速潇湘晨报手机报群、华声手机报、体坛手机报等手机媒体提质升级。推进湖南天闻数媒科技公司、红网等骨干企业和电信运营商、技术提供商的合作,打造数字内容阅读平台和全屏服务平台。
——支持湖南天闻新华印务集团、湖南金鹏彩印有限公司、湖南金沙利彩印有限公司、湖南日报报业文化城彩印中心等企业实施在线校样、在线检测、合版印刷等前沿技术,推进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工程。
4、动漫游戏。大力发展原创漫画、影视动画、网络动漫、手机动漫、动漫舞台剧演出和动漫软件制作等动漫游戏产业,丰富表现形式,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传播方式,推进传统动漫产业升级。
——依托国家投入的中国(湖南)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中国(湖南)手机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技术优势,降低动漫制作生产成本,提高动漫艺术质量,集聚更多动漫企业和工作室,再造动漫湘军比较优势。
——依托金鹰卡通、蓝猫动漫、宏梦卡通、山猫卡通、天闻动漫、拓维信息、浩丰文化传播、金鹿梦场、盈博数码、九天星文化、拓肯动漫、哆咪七彩、潇湘动漫等骨干企业,组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湖南动漫产业集团。加快推进湖南动漫产业走出去步伐,把山猫卡通、天闻角川等打造成外向型、具有国际水准的漫画创作基地。
——依托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强化动漫创意产业园和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建设。继续办好中国原创手机动漫游戏大赛。
5、创意园区建设。坚持区域特色与产业重点相结合,打造具有集聚效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重点建设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园、金鹰卡通产业科技园、湘潭九华文化创意产业园、长沙大河西文化创意产业园、昭山文化产业创意园等创意设计园区。
——重点支持长沙网络科技文化产业园、金鹰影视文化城、湖南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基地等数字媒体园区。
——重点建设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湖南出版创意产业园、中南基础教育复合出版平台、漫画创意出版基地、青苹果数据中心、长沙黄花印刷科技产业园及岳阳、衡阳、永州、张家界印刷工业等数字出版园区。
——重点支持株洲华强、长沙月亮岛主题公园建设,继续支持酷贝拉欢乐园向全国连锁发展。
七、保障措施
1、加大财政投入。出台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以奖励、贴息、资助等方式扶持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及企业。创新文化无形资产质押担保制度,加快文化产业进军资本市场,畅通“绿色贷款通道”,完善文化投融资服务平台。设立政府创业引导基金及文化产业投融资基金,采用阶段参股、跟进投资等方式,吸引国内外风险资本投向文化创意企业。出台文化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鼓励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
2、完善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要素建设与监管,重点培育文化人才市场、金融市场、产权市场和版权交易市场。发展文化市场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拍卖协会、商会等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建立行业协会,逐步形成行业自律机制。
3、强化人才保障。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才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创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使用机制,建立和完善适合文化人才特点的柔性引进机制和人才流动新机制,探索文化企业核心团队股权期权激励机制。
4、加快走出去步伐。进一步掌握国际文化市场准入和竞争规则,加大与国外知名文化企业、文化机构的合作,借助销售网络,传输渠道和贸易平台,推动湖南出版、影视、动漫、文艺等创意产品进入海外主流社会,带动文化企业“走出去”。
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推进生物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维护国家食品安全,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不断突破,生物产业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小的领域之一,并逐步发展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湖南生物医药和育种两大领域实现销售收入520亿元,同比增长28%,总规模居全国第12位。
一是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湖南拥有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009年,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两大产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320亿元和200亿元,居全国第13和第4位。中药材资源蕴藏量排名全国第2位,杂交水稻、油茶和柑橘种植面积居全国第1位,生猪出栏量排名全国第2位。培育了一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重大品种,形成了一批产值过十亿元的骨干企业,“隆平高科”杂交水稻辐射全球,“千金”成为国内妇科用药第一品牌。
二是抢占了部分领域技术制高点。湖南生物技术研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杂交水稻、医学遗传和个体化基因治疗、干细胞等技术国际领先;生物毒素纯化利用、中药超微粉体、细胞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技术国内领先。形成了90多个专业研发平台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2006年以来获得生物医药技术发明专利300余个、国家级新药和医疗器械注册证书320个;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500多个,获得新品种权300多个。
三是市场前景广阔。“十二五”期间,我国医药和育种市场将年均分别增长20%和30%以上。现代中药产品和生物制品占医药市场的份额由25%提高到40%,将带动中成药、中药超微饮片和诊断试剂等湖南优势医药产品的市场份额年均增长30%以上。水稻、油茶等湖南优势生物品种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巩固,生猪、水产和茶树等特色领域将获得年均30%左右的增长空间。
湖南生物产业既拥有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是自主品种和大品种较少,生物医药领域六类以上中药和五类以上化学药新药产值占总产值的4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制约了物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新品种开发,品种低水平同质化率达70%。二是药品优质优价的合理定价机制有待理顺,培育质价相符的市场能力较弱,企业缺乏发展支撑力。三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小而少,产业带动和集聚能力不强。
二、发展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结合梯次创新集成和适度原始创新为动力,以13大类重大常见多发性疾病治疗、重大疫情防治和高产优质的生物育种新品种开发需求为牵引,以9大产业化工程为抓手,着力突破产业发展薄弱环节和制约瓶颈,大力推进核心关键技术开发,培育领先全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重大创新品种,打造一批具有突出品牌效应的大型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
扩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规模,突出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以原(辅)料和医药关键中间体为突破口,积极开发新型药物和新型制剂;加快干细胞技术、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进程,抢占生物制品领域竞争制高点;加快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开发,扶持医疗器械及制药装备产业发展;综合运用分子育种、转基因育种和航天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加强动植物重大新品种培育,加快规模化制种、种植和养殖技术开发,推进示范推广应用,促进生物产业跨越发展。
三、发展目标
力争生物医药产业总体水平进入全国前10位,确保生物育种产业继续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到2015年,累计投入200亿元,实现增加值500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培育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企业5-6个、过10亿元企业30个以上;建设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60个;获批国家中药六类以上、化学药五类以上新药和生物制品100个以上、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60件以上,国家和省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400个以上。
到2020年,生物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成为我国特色鲜明的生物产业重要增长极。
四、发展领域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两大领域。生物医药领域,优先发展现代中药、化学药,加快发展医疗器械及制药装备,大力培育基因工程药物和干细胞;生物育种领域,优先发展水稻、畜禽水产,加快发展油料作物、经济作物种业,大力培育微生物种业。
(一)生物医药领域
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围绕重大疾病和疫情防治需求,着力发展以下领域:
1、现代中药
中成药。围绕新药开发和质量控制技术瓶颈,突出两大主攻方向:一是治疗妇科、心脑血管、肿瘤、新发突发传染病、消化系统等疾病和功能保健、补益等新产品;二是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应用。
中药饮片和提取物。围绕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药材深度开发,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药材基地化、工艺规范化、包装规格化的超微饮片;二是品种道地、炮制精细、规格明确的中药精制饮片;三是以下游大宗产品为依托的提取物。
中药材种植。围绕中药材优质、稳定、可控要求,突出两大主攻方向:一是建设大宗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二是突破珍稀濒危药材品种繁育技术,实现规模化种植。
2、化学药
化学药制剂。围绕新型制剂关键技术瓶颈,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新型缓控释制剂和靶向给药制剂;二是新型复方制剂;三是新型外用制剂。
化学原(辅)料药和中间体。围绕制药关键技术突破和产品升级,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高端、特色化学原料药;二是关键医药中间体;三是新型药用辅料。
3、生物制品
干细胞产品。围绕干细胞技术产业化,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扩大人类干细胞库和人类胎盘及附属组织库规模;二是干细胞技术临床应用;三是干细胞产品检测和安全性评价。
基因工程药物。围绕重大成果转化应用,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以人类遗传资源库和人源基因载体技术为基础的基因工程药物;二是蜘蛛等生物毒素分离纯化系列新药;三是个体化基因治疗药物。
血液制品。围绕人血浆原料深度开发,突出两大主攻方向:一是扩大人血浆提取规模;二是血浆蛋白或血细胞组分制品。
新型疫苗和抗体。围绕重大疫情防治,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重组、杂交或基因缺失的基因重组疫苗;二是多肽合成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载体疫苗;三是治疗性抗体。
4、医疗器械及制药装备
高端医疗设备。围绕医疗设备数字化和远程医疗,突出主攻两大方向:一是数字化、网络化医疗设备和系统集成;二是基于生物技术服务和计算机网络的虚拟医院现实系统。
生物医学材料。围绕新型医学材料开发,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医用植入器械及介入器材;二是口腔及微创医疗器材;三是生物基材料组织工程产品和新型卫生材料。
体外诊断试剂。围绕体外诊断精确性和治疗有效性,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家用诊断试剂;二是传染病、肿瘤和基因异常等临床诊断试剂;三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免疫诊断试剂。
制药装备。围绕提高制药工艺装备水平,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全自动化制药设备;二是大规模药品生产设备;三是联动、组合制药生产工艺设备。
(二)生物育种领域
围绕突破高产、优质、安全的生物品种选育和繁育技术,着力发展以下领域:
1、粮油作物
水稻。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亩产900公斤三期和亩产1000公斤四期超级杂交稻;二是泰国优质米水平的优质稻;三是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制种和种子加工装备及配套技术。
油茶。突出两大主攻方向:一是高产、高含油量、多抗、早实品种;二是油茶杂交育种和组培快繁技术开发。
油菜。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三高”(高含油量、高油酸、高产)、多抗(抗病、抗倒、抗极端高低温)和特早熟油菜;二是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三是油菜繁育关键技术开发。
2、畜禽水产
生猪。突出两大主攻方向:一是优质、高产、高抗配套系;二是富含地方良种血缘的新型配套系。
草食动物与家禽。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湘西黄牛、湘中黑牛肉用新品系;二是湘东黑山羊肉用新品系;三是湘黄鸡肉、蛋专用型新品系。
水产。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四大家鱼”、中华鳖、大鲵原种化新品系;二是抗病草鱼;三是湘云鲫、洞庭青鲫品种改良和新品系。
3、经济作物
柑橘。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优质、加工鲜食用和兼用型宽皮柑橘;二是早熟、抗逆、光皮大果冰糖橙;三是无病毒容器育苗技术。
棉花。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多抗(抗虫、抗枯黄萎病、耐高温)转基因高产杂交棉;二是整体品质达到美国优质棉水平的高支纱优质棉;三是杂交棉高产高效制种技术。
茶树。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高氨基酸绿茶育种;二是高产、低氟、适制黑茶茶树育种;三是高茶黄素、高儿茶素、高茶氨酸活性成分茶树育种。
4、特色品种
围绕特色品种改良,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食品用、农用和环保用微生物育种;二是高产、广适果蔬、名贵花卉、生物质能源用植物和优质苎麻等育种;三是速生、高抗、优质林木育种。
五、主要任务
(一)实施九大产业化工程
大力扶持55家重点企业,着力建设90个重大项目,组织实施:
1、现代中药振兴工程
构建道地药材种植、加工和开发于一体的现代中药产业链。到2015年,累计投入40亿元,获批六类以上新药40个,实现增加值130亿元。
实施内容:一是完善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平台,开发中药新的有效部位和成分。二是建立中药制剂研发平台,推进中药新复方研究,加强名医名方和名优中成药新制剂开发。三是推进中药超微饮片产业化、产品国家认证和国内外市场应用。四是扶持茯苓等30种道地大宗药材规范化种植和铁皮石斛等10种珍稀濒危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
2、化学药物创新工程
加快关键技术开发和重大品种培育。到2015年,累计投入35亿元,获批五类以上新药40个,实现增加值100亿元。
实施内容:一是建立新型药物制剂研发平台,突破制剂关键技术瓶颈,加强新型复方制剂研发;二是建立创新药物筛选与优化平台,完善化学合成和手性药物等研发平台,建立肽类、蛋白类和核酸类小分子药物合成与筛选验证平台;三是建立药用辅料研发平台,加快新型辅料开发和应用。
3、干细胞和基因工程药物培育工程
推进原创性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重大突破。到2015年,累计投入10亿元,获批国家新药和新产品20个,实现增加值25亿元。
实施内容:一是推进干细胞技术临床应用,突破基因治疗和器官移植技术;二是加快湖南省人类遗传资源库建设,实现人源基因载体技术等重大原创性成果转化,加快虎纹捕鸟蜘蛛毒素系列新药产业化;三是推进流感、血吸虫等重大传(感)染病新型疫苗和抗体开发;四是突破人血浆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人血白蛋白高端系列产品。
4、医疗器械及制药装备提升工程
发挥原创性研发优势,强化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到2015年,累计投入30亿元,获批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60件,实现增加值75亿元。
实施内容:一是建立大型、远程医疗设备和医用植(介)入器材开发平台,加强远程医疗设备研发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微创介入诊疗器械等材料制备关键技术;二是完善免疫诊断试剂和生物芯片技术开发平台,推进诊断系列产品产业化;三是加强全自动化、联动、组合制药装备开发,建成国内领先的制药装备生产研发基地。
5、水稻育种工程
强化杂交水稻世界领先地位,加快关键技术开发。到2015年,累计投入10亿元,育成新品种65个以上。实现增加值35亿元。
实施内容:一是完善超级杂交水稻、高档优质稻育种及产业化开发平台,突破分子育种和机械化、规模化制种技术瓶颈;二是建设杂交水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分子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转基因育种、分子设计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育种等技术开发和产业化。
6、畜禽水产育种工程
建立畜禽水产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体系,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到2015年,累计投入25亿元,育成良种猪配套系7个以上、肉牛和羊新品系3个、湘黄鸡新品系4个以上、鱼类新品系8个以上。实现增加值65亿元。
实施内容:一是建立畜禽水产新品种(系)选育及繁殖技术研发中心,重点突破生猪、草食动物和水产动物定向选育和分子育种技术瓶颈;二是建立健全畜禽、草食动物和水产动物技术开发体系,开发新品种和规模化养殖技术。
7、油料作物育种工程
加快油料作物育种技术开发和推广种植。到2015年,累计投入7亿元,育成油茶新品种10个以上、油菜新品种25个以上。实现年增加值25亿元以上。
实施内容:一是实施油料作物育种、繁殖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专项,重点突破油茶多性状聚合杂交育种、油菜转基因育种及繁育等关键技术;二是组建南方油茶和油菜技术开发平台;三是组建南方油茶、油菜种子产业集团,建立种质资源、育种技术、品种鉴定、种子生产和产业信息五大体系。
8、经济作物育种工程
建立以柑橘和棉花为重点的经济作物育种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累计投入7亿元,育成柑橘新品种(系)50个以上、棉花新品种10个以上、绿茶黑茶新品种5个以上、苎麻新品种3个以上。实现增加值25亿元。
实施内容:一是组建柑橘遗传育种研究平台, 开发柑橘育种新技术;二是建立棉花转基因育种研发平台,开展棉花新品种(系)的培育及安全性评价、检测与鉴定;三是组建茶树分子育种技术开发平台。
9、微生物育种工程
建立微生物育种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累计投入5亿元,育成微生物新菌株20个以上。实现增加值15亿元。
实施内容:一是实施微生物育种专项,重点突破现代微生物定向分子育种和离子束、快中子等现代微生物育种技术瓶颈;二是组建微生物育种研究中心,重点开展农用、食品用、环保用等微生物育种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开发一批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新产品。
(二)构筑四大产业支撑平台
围绕产业发展共性支撑需求,重点建设:
1、共性关键技术服务平台
依托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平台,整合重点企业优势资源,建设和完善实验动物与安全评价中心、公共实验中心、中试生产中心、专业化信息服务中心等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促进创新集成和成果转化。完善“一所五中心”(医疗器械检测所、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中药标准研究中心、药用包装材料检测中心、药用辅料检验检测中心、省药品评审认证与不良反应中心)医药食品质量保障体系。
2、生物医药物流平台
在理顺药品优质优价、质价相符的合理定价机制基础上,一是建设医院终端配送高端物流平台;二是完善针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机构、单体药店等中低端市场的全国性大型药品批发配送体系,构建覆盖全省城乡和全国大中型城市的医药零售连锁网络;三是以廉桥中药材专业市场为基础,构建我国中西部地区道地药材交易中心。
3、生物种质资源平台
依托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一是完善水稻、油菜、棉花、蔬菜等农作物综合性种质资源库;二是建设湖南黑猪、宁乡花猪、湘西黄牛等地方畜禽良种种质资源库及原种场;三是建设柑橘、油茶等果茶、林木种质资源圃;四是建设草鱼、鳙、中华鳖等特色水产资源种质资源库及原种场;五是建设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六是培育“隆平论坛”,构建种业技术国际交流平台。
4、投融资平台
依托国家生物产业系列创投基金和长株潭(“3+5”城市群)两型产业基金,建立生物产业风险创业投资集约平台,支持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发展。
(三)着力推进国家产业基地建设
围绕着产业集聚的合理布局,按照《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2020年)》原则,结合国家、省、市高技术产业基地及全省78个园区的产业布局要求,着力推进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产业布局(见附件3):
1、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重点建设“一园五区一带”。一园即浏阳生物医药园;五区即长沙麓谷科技园集聚区、常德德山工业园和岳阳君山生物医药园湘北集聚区、怀化和邵阳为中心的西部中药谷、衡阳为中心的湘南集聚区、株洲为中心的湘东集聚区;一带即中南大学、中医药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大、省中医药研究院等组成的长沙生物医药技术科技带。
2、生物育种产业基地
培育以隆平高科技园为依托,以湖南农大、省农科院、中南林科大、省林科院和隆平高科等为主体的生物育种创新中心。按照湖南省主体功能区“三区七片八品”生态农业战略格局要求,推进洞庭湖平湖区,长衡永、娄邵丘岗区,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山地区等三类生物育种生产区域建设。洞庭湖平原区重点发展优质杂交稻、优质淡水产品、高支纱棉花、双低杂交油菜。丘岗区重点发展优质稻米、优质油茶作物。山地区重点发展优质绿茶、特色水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资金对产业创投基金的支持力度。
着力加大省财政对生物产业创投基金和长(沙)株(洲)(湘)潭两型社会产业基金中的生物产业子基金等的引导和配套力度,积极发展私募基金、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加大良种补贴和种子储备风险金投入力度。
(二)加大对本省生物产品的市场培育力度。
在采购和定价上优先支持本省优质生物产品,加强药品监管和种子检验检疫及安全性评价管理,支持我省生物产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三)设立重大创新品种的奖励制度。
设立省生物产业创新奖励资金,作为扶持重大创新品种开发,实现产业快速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对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五类以上化学药、六类以上中药新药和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动植物新品种给予研发经费总额的5%-8%的专项补贴(100万元至500万元)。
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为促进我省新能源产业跨越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支撑新型工业化和两型社会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趋势与现状
(一)国内外发展趋势
新能源是指化石等传统能源之外的新型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新能源开发利用取得了长足进步。200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共吸引投资1400亿美元,占能源领域投资总量的56%。太阳能、风能产业高速发展,年均增长40%。生物质能源已被欧美等国家列入国家能源战略。核能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投资增幅都在20%以上。2009年风电装机容量超过1900万KW,是世界第三大装机国。生物质能源取得一批有较高水平的技术成果,燃料乙醇生产和应用排在世界第三位。核工业体系比较完整,共有11台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总装机容量910万KW。智能电网已进入试点阶段,2011年将进入全面建设。农村新能源推广成效显著,3050万户农户用上沼气池。
(二)我省产业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省新能源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在资源、装备制造、科研开发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优势。
一是新能源资源丰富。风能经济可开发量约100万千瓦。太阳能资源属于资源中等区,太阳能利用主要原料硅蕴藏量达2亿吨以上,且品位较高。生物质能可开发利用总量约3150万吨标准煤/年,纤维生物质资源年产5000万吨。已探明铀矿储量26万吨,居全国前三位。铀矿石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是国内重要的核燃料基地。
二是产业基础较好。全省新能源相关企业100多家,2009年实现增加值75亿元。培育形成了中电科技48所、湘电集团、南车时代、南车电机、衡阳特变、长高集团等一批核心骨干企业。太阳能电池形成500MW产能,太阳能电池制造装备居全国第一,产业链全线拉通。2兆瓦以上风机产能及配套能力全国第一,株洲时代是国内唯一掌握整机控制系统的厂商,时代新材是我国南部最大的叶片产业化基地。特高压输变电、智能配电和用电优势明显,特高压电抗器、变压器、开关设备、智能电表终端等产品居国内领先水平。
三是创新能力较强。拥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南华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一批在新能源领域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等院校,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1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0多个。风电叶片制造技术、燃料乙醇制备技术等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光伏装备制造技术、彩色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技术、兆瓦级直驱永磁发电装备制造技术、核工程及铀矿开采技术、特种变压器制造技术、能源计量及智能电网设备制造技术等居国内领先。
四是市场前景广阔。我省是化石能源资源匮乏省份,人均装机和用电水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2009年我省电力总装机2743万KW,水电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90%,大部分电煤需从省外输入。据预测,到2020年,我省一次能源缺口12亿吨标准煤,能源对外依存度达60%左右,农村新能源需求潜力巨大,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市场前景广阔。
当前,我省新能源产业也存在诸多制约瓶颈:
一是整体规模偏小。风电装备制造上下游间缺乏配套,产业规模不大,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太阳能和风能利用发展速度缓慢。核能发电属于空白,核电装备用管道、泵、输变电设备等尚未进入主流供应商行列;生物质能源利用程度还不高;智能电网及其它新能源应用处于起步阶段。
二是关键技术亟待突破。风电的电控系统、主轴承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还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光伏产业的多晶硅制备技术尚未取得突破;第三代核电堆型AP1000技术处于引进消化阶段,关键装备制造技术是制约瓶颈;秸秆集储、高效降解糖化发酵等生物质能源技术瓶颈有待突破。
三是人才与资金制约。新能源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高层次科技领军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尤其缺乏。新能源产业属于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行业,融资渠道不畅导致资金投入不足,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鼓励性政策也不健全,制约了新能源产业化进程。
二、发展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紧紧抓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遇,按照“创新引领,高端发展,政策引导,示范带动”的思路,以新能源装备高端制造带动新能源开发应用,形成以风能、太阳能为核心,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为重点,智能电网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努力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极。
(二)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坚持高端发展。以高端制造为重点,推进风电、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生物质能、智能电网等装备制造产业化,带动新能源推广应用,促进新能源产业化。
坚持政府引导。完善规划、政府采购、直接投入、财政补贴等政策,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引导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坚持示范带动。启动一批新能源产品示范、应用和推广工程,加快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进程,培育新能源产品的市场,推进新能源产业化进程。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实现增加值300亿元,其中:太阳能产业120亿元,风能产业100亿元,智能电网产业30亿元,核电产业20亿元,生物质能产业20亿元,地热能及其它新能源产业1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1-2个,过50亿元的企业3-5个。建设3-5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10-15个省级技术创新平台,申请发明专利500件,制定一批新能源产业技术标准。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15-20%,发电量占全省发电量的5-10%。
到2020年,新能源产业实现增加值600亿元,其中:太阳能产业240亿元,风能产业200亿元,智能电网产业60亿元,核能产业40亿元,生物质能产业40亿元,地热能及其它新能源产业20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过千亿企业1-2个、过500亿元企业2-3个,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35%左右。
三、发展领域
根据我省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重点发展风电装备制造及应用、太阳能光伏及光热发电、智能电网等产业,积极发展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产业,鼓励农村节能减排与生物质能利用转化,突破关键环节,发展高端产品,做强优势产品,打造新能源产业完整产业链。
(一)风能
按照“整机带部件,示范促应用”的思路,以风能装备制造为重点,加快风能开发利用。重点发展35兆瓦以上风电整机等高端产品,打造材料→叶片、轴承、主齿轮箱等配套件→变浆偏航系统、整机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整机→风能发电的风电装备制造及应用产业链。
重点企业
整机:湘电集团(多兆瓦直驱式风力发电整机)、南车时代(双馈式风力发电整机)。
零部件:时代新材(叶片)、湘电铁姆肯(主轴承)、中南传动(变浆偏航)、江麓机电(变浆偏航)、南车电机(风力发电机)。
示范风力发电场:郴州仰天湖、邵阳南山。
(二)太阳能
按照“突出光伏制造及应用,发展光热发电装备制造”的思路,着重打造太阳能级硅材料→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薄膜太阳能电池→太阳能装备制造→光伏发电逆变装置→光伏系统集成的光伏产业链,以及材料→控制器零部件→控制器→发电机→太阳能热发电的产业链。
重点企业
光伏制造及应用:中电科技48所、益阳晶鑫、神州光电、华磊光电、衡阳共创、新曦电子、三升光电、衡阳樟树等。
光热发电装备制造:湘电集团(碟式太阳能热发电机)、华南光电(光学器件)、有色控股(热发电相关材料)等。
(三)核能
按照“核能应用为主、核电辅助装备制造为辅”的思路,重点实施一批核电站建设项目,带动核电用泵、阀、电缆、输变电装备、仪器仪表等装备制造产业,打造核资源开发→核能开发→核电辅助装备制造→核技术应用的核能应用及辅助装备制造产业链。
核电辅助装备制造重点企业:湘电长沙水泵(核级泵产品)、衡阳特变(核电机组主变压器)、衡阳钢管(核级管道)、衡阳272厂(铀矿采冶、铀纯化)等。
建设的核电站:中核集团桃花江核电站等。
(四)生物质能
按照“应用带动制造”的思路,重点发展生物质燃料和发电产业,带动气化炉具、锅炉、发电设备等生物质能源利用设备制造业发展。打造生物能源专用植物育种→能源专用植物规模化种植→生物质能源制造→生物质能源应用的生物质应用及装备制造产业链。
重点企业
迅达集团(生物质能燃气灶具)、金山实业(生物质能燃料乙醇)、三木能源(生物质能源转换装置)、中和能源(生物柴油)、海纳百川(生物柴油)、凯迪控股常德基地(生物质发电)等。
(五)地热能
按照“制造带动应用”的思路,重点发展地源热泵机组制造、建筑地热供暖应用,扩大地热能的应用,打造地热能利用设备关键部件→地热能关键装备→地热能应用的地热能应用及装备制造产业链。
重点企业
凌天科技(小型地源热泵)等。
(六)智能电网
按照“突出并网发电、发展储能产品”的思路,重点发展智能电网设备及并网服务业,打造关键零部件→智能电网设备→并网储能系统→智能电网服务→智能电网变电站→电力应用的智能电网装备制造及应用产业链。
重点企业
衡阳特变(特高压变压器)、时代电气(控制器和逆变器)、长高集团(高压和超高压开关)、威胜集团(智能电表及智能用电终端)、衡阳南方互感器(互感器)、比亚迪(储能电站)、金杯电工(高性能电力电缆)、省电力公司(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331厂(分布式燃气发电机)等。
四、重大工程
围绕我省新能源产业跨越发展的需要,重点实施科技创新、装备提升、应用与示范、基地建设等四大工程。
(一)科技创新工程
围绕产业链关键技术研发,搭建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掌握核心技术,跟踪前沿技术,提升新能源产业持续创新能力。
加强学科建设。支持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南华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新能源及关联领域的重点学科建设,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设新能源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培养新能源领域创新型、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加强湘电风力发电国家重点实验室、株洲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在风电装备制造、光伏制造、生物质能、智能电网及并网等领域,积极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省级氡重点实验室及省级核资源与核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省级分布式发电系统电能质量监测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省级智能电网工程(重点)实验室。组建风电装备测试与检测中心、放射性环境评价与检测中心、生物质液体燃料检测中心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国家风电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建立省级光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级核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级智能电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省级生物质能源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二)装备提升工程
加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培育力度,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及高端产品,迅速壮大产业规模,促进新能源装备制造成为我省新兴支柱产业。
风电装备制造。依托湘电集团、南车时代等企业,重点发展35兆瓦以上风力发电整机,开发大容量海上风力发电机。依托湘电、南车电机、中南传动、江麓机电、时代新材、湘电铁姆肯等企业,重点发展超大内孔风能轴承、超大型叶片、齿轮箱、变流器及控制系统等关键配套件。依托中科恒源等企业,发展全永磁悬浮风力发电机组、离网型风光互补供电系统。
光伏及光热发电装备制造。依托中电科技48所、神州光电、华磊光电、新曦电子等企业,在已建成500MW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能的基础上,建设3000MW太阳能光伏垂直一体化产业链,重点发展环保型高纯硅材料、高转换率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LED外延片/芯片制造、太阳能电池制造装备、大功率光伏逆变器、太阳能LED供电照明系统、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等产业。依托湘电集团、湖大华龙电气、湘潭电机、时代电气等企业,重点发展太阳能热发电装备、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器等产品。
核电辅助装备制造。依托湘电长沙水泵、湖南耐普、株洲天桥起重机、衡阳钢管集团等企业,以泵、阀、容器为重点,发展核电站2, 3级泵及常规岛和BOP循泵、凝泵等配套泵,发展核泵电机、蒸汽机主轴承、高温高压阀门、主管道、鼓风机、变压器、电缆、中大型桥门起重机等核电机组相关设备。依托711矿、272厂等企业,重点发展铀矿采冶、铀纯化等。
生物质能制造。依托迅达集团、三木能源等企业,重点发展生物质能燃气灶具、生物质能源转换装置等产品,依托金山实业、中和能源、海纳百川等企业,重点发展生物质能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产品。
地热能装备制造。依托湖南三锦、凌天科技、亿利达等企业,重点发展空气能热水机组、小型地源热泵等产品。
智能电网制造。依托比亚迪、长沙电力电缆、湘电、湖大科技园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电动车并网储能系统、智能化储能电站装置、大规模电池储能变电站及智能电网配套设备和产品。依托特变电工、威胜电子、长高集团、南方互感器、金杯电工等企业,重点发展500kv及以上超(特)高压新型电力变压器、电抗器、电流及电压互感器、110-500kv封闭式组合电器、智能型变压器、智能配电系统、智能计量系统、智能用电终端、智能型高低压成套电器装置、地埋式变电站成套设备、高温超导传输电缆、IGBT半导体器件等。
(三)示范应用工程
加大新能源开发利用力度,扩大装机规模,提高新能源供给比例,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为建设两型社会奠定基础。
风能示范应用。重点在洞庭湖区、湘南、湘西山区等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建设一批风电场。建设好郴州仰天湖(5万千瓦)示范风场,加快建设岳阳君山(5万千瓦)、益阳沅江漉湖(15万千瓦)、常德目平湖(15万千瓦)、邵阳南山(5万千瓦)、永州江华(10万千瓦)、怀化雪峰山(5万千瓦)、娄底大熊山(5万千瓦)和湘西八面山(10万千瓦)等风场。扶持电网薄弱或资源适度的地方,开发微型离网式风电站(以蓄电池储能),解决基本生活用电。实施中小型风光互补示范工程,选择城市主要道路、著名风景区等地点,安装风光互补LED照明灯,无电地区推广使用风光互补电源。
太阳能示范应用。依托中电科技48所等单位建设运营128兆瓦晶体硅太阳能光伏示范电站,依托保靖友丰锰业等单位建设20MW光伏离网发电建设工程,支持衡阳10万千瓦晶体硅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项目。到2020年,全省建成1000个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总容量5万千瓦,完成全省6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道路照明项目,总容量5万千瓦。实施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推动太阳能光伏并网在建筑物上的应用。实施国家“十城万盏”LED照明应用示范工程,在长沙、湘潭、郴州等城市道路、公园、广场和城市景观区等公共场所,推动太阳能LED产品的应用。
核能示范应用。抓住国家启动内陆地区核电建设的机遇,重点建设中核集团桃花江核电项目,规划装机容量4×1000MWe,保证一期2×1000MWe在“十二五”初开工建设。加快启动中电投小墨山核电项目一期工程建设,规划装机容量6×1000MWe,争取一期工程2×1000MWe在“十二五”取得批准并开工建设。抓紧常德核电项目、株洲核电项目、衡阳核电项目、郴州核电项目的前期论证,力争2015年前列入国家规划。
生物质能示范应用。在益阳开发区、南县、澧县、临澧、屈原、祁东、双峰、隆回、安仁、茶陵、汉寿等地建设一批生物质发电厂。重点支持常德30MW生物发电项目。依托金山实业、永大生物能源、沅江安华等企业,发展生物质燃料乙醇、石木炭秸秆能源等,建成100万亩燃料乙醇原料基地。依托中和能源、湖南金德意、湖南中和、永顺天泽、湖南古杉集团等企业,建设20万亩生物柴油原料基地,形成年产50万吨的生物柴油炼制基地。积极推广生物气化技术,发展沼气发电项目,加强秸杆气化、用户沼气等农村新能源的推广应用。在长株潭“3+5”城市群选址建设垃圾发电项目,鼓励使用添加了生物质液体燃料的车用燃油。
地热能示范应用。加快热水圩地热田综合开发。发展高科技温室立体种养殖,开发疗养旅游项目。选择高温地热区,开展勘探和资源评价,开发地热发电项目,发展地热供水与取暖。积极开发利用宜章、慈利、桃源、龙山、永顺等地区分布在城镇附近且资源丰富的地热资源。
(四)基地建设工程
在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地区,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化园区,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形成产业集群。
风电装备产业基地。依托湘潭高新区、株洲高新区等地区建设风电装备制造专业园区,培育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发电机及控制系统、轴承制造、齿轮箱制造、高性能复合材料叶片等零部件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光伏及光热发电装备产业基地。在长沙、衡阳等建设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在长沙、湘潭、株洲等地区,建设太阳能热发电装备产业基地,培育太阳能热发电装备产业集群。
核电装备产业基地。在长沙、衡阳等地区,建设核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培育核电辅助设备制造产业集群。
生物质能产业基地。在长沙、湘西自治州、永州、岳阳等地建设生物柴油及燃料乙醇产业基地,打造油料植物选育、规模化种植、生物柴油及燃料乙醇生产、生物柴油及燃料乙醇应用等产业集群。
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在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等地区建设智能电网设备设计制造产业基地,培育智能电网产业集群。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省主要领导挂帅,发改委、科技厅、经信委、财政厅、省委农村部(省政府农办)、农业厅、建设厅、环保厅等部门参与的湖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挥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相关部门分管新能源工作的负责人作为办公室成员。
(二)加强自主创新
整合现有新能源领域技术资源,将新能源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纳入我省各类发展规划。组织实施新能源科技重大专项和产业化专项,加强攻关,突破一批产业化关键技术瓶颈,提高我省新能源技术的系统集成和工程化能力。加强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我省新能源相关科研设施的共享。
(三)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对湖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扩大对新能源技术创新支持的领域,对新能源产品给予补贴,对新能源项目进行贷款贴息。开展BOT项目融资试点。鼓励风险投资、担保公司的发展。支持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上市、中小企业板上市、发行公司债券和到海外资本市场融资。
(四)加强政策扶持
省政府出台《湖南省新能源产品质量检验标准》、《湖南省新能源建筑应用管理条例》、《湖南省新能源应用财政补贴管理办法》等法规,推进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带头利用新能源。完善财政支持和政府采购政策,制定合理的上网电价及补贴政策、新能源产品和节能产品消费补贴政策等。
(五)完善产业配套
鼓励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开发下游产品和高端产品,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积极扶持新能源产业关键零部件企业发展,促进整机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联系,鼓励省内配套。完善区域物流、金融、信息、科技中介等服务体系,建立专业型产业服务体系。
(六)强化智力支撑
加大引进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对外引进人才的单位由省政府给予奖励,并在重大科技项目、重大产业化项目上给予优先支持;鼓励高等院校新开设新能源相关专业,培养工程技术类本科、研究生人才,以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需要。
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信息产业作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最先进的生产力,正朝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迅猛发展。我国已把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推进信息化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来实施。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符合湖南现阶段发展特征,既可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可以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经济强省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把握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制定本规划。
规划以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讲话以及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为指导,以《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湖南省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实施规划》为编制依据。
规划期限重点是2010-2015年,兼顾2020年的总体布局和主要方向。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1、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十一五”以来,围绕“抓大项目、扶小巨人、促信息化”的总体思路,着力培育产业集群,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大幅提升。2009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5338亿元,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33334亿元,增长2810%;软件业22004亿元,增长3310%。太阳能光伏产业高速发展,太阳能电池形成500MW产能,太阳能电池制造装备居全国第一,产业链全线拉通,产业布局基本完成。软件产业连续7年位居中部六省第一,嵌入式软件迅速崛起,行业应用软件优势特色明显,软件服务外包迅速成长,数字媒体、数字出版、动漫与网络游戏、创意制作等全国领先。消费类电子整机产业加快发展,笔记本电脑、手机、移动液晶电视等取得突破。新型显示器件加快复苏,电子显示玻璃基板、TFT-LCD/CSTN-LCD用25代彩色滤光片和导电玻璃等形成产能;一批骨干企业快速成长,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或投产。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取得成效,试点项目全面推进,建成全网手机支付平台,全省移动电子商务用户规模已达到350万人,月交易金额超过2亿元,相关指标居全国第一。
2、通信业务和网络基础设施稳步提升。2009年,全省通信业务总量完成85781亿元,增长1620%。通信业务收入完成29401亿元,增长1057%。电话用户总数396679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1669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79985万户,新增55953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28611万户,新增6498万户。固定资产投资17515亿元,增长13914%。光缆线路长度新增293万公里,达到2694万公里。固定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增加134万路端,达到6121万路端;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新增6525万户,达到42875万户。基础通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新增6194万个,达到38447万个。
3、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步伐继续加快。建立了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高层次研发中心,突破了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中电48所研发的丝网印刷机、自动检测分选设备和彩色太阳能电池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南车时代电气开发的250KW和500KW大功率逆变器通过“金太阳认证”并具备了向欧洲出口的资质;国防科大成功研制出天河一号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以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石油化工、食品加工、建材、煤炭、陶瓷、烟花、林纸、纺织、塑料等11个传统行业为重点,分别制定并推行各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开展了150家中小企业信息化试点。推广“商务领航”、“神码在线”2个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约有86万个中小企业通过SAAS、ASP模式开展信息化外包服务。实施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登高计划,以体制、机制、技术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为重点,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启动“湖南省十大信息化工程”,提升社会和企业信息化水平。物流信息化发展迅速,信息服务水平快速提升,医药、烟花、烟草、旅游、邮政等行业物流信息化平台初具规模,网上办公、网上监管审批、电子报关、电子报税、电子支付等信息化应用逐步普及,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打造了一批物流龙头企业。
但同时,我省信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部分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链不完备,尚未形成产业聚集发展的良性态势;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缺乏,关键核心技术较少,产业关键技术有待突破;本土企业总体规模较小,承接世界先进技术与产业转移和自主发展的能力有待加强;产业投入力度有待加大,“两化融合”有待深入。
(二)发展形势
国际金融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结构面临调整,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追求绿色、智能、可持续的发展,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布局,发展新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和产业安全的重大举措。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军,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智慧地球、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概念、新技术的提出,推动了新一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为信息产业开拓了新的巨大的发展空间,传统信息通信技术和产业发展格局正在被打破。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力争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给我国技术、产业和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能源紧张、环境恶化及金融危机的压力下,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受到各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问题进一步凸显。通过绿色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并创造经济新的发展动力已成为各国政府发展重点战略。
新技术新产品持续快速增长,信息技术和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信息产品更加丰富,发达国家拓展新兴市场成为产业发展新引擎,带来新一轮的资源配置和分工调整,有利于推动我国信息产业的加快发展和结构升级。
面对发展新形势、新机遇,我省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推进“一化三基”战略,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度开发生产、流通和其他经济运行领域的信息资源,大幅提高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显著降低自然资源消耗水平,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加快建设创新湖南,实现科学发展。
二、发展思路、基本原则、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把握信息技术正在酝酿重大突破、网络应用面临指数级增长及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重整机遇,统筹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和管理各个环节,以经济社会需求为牵引,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重大工程为抓手,以先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为基础,以软件服务及网络经济为重点,以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等应用为新的增长点,打造特色明显、创新体系完善的信息产业集群,确立信息产业在我省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地位。
(二)基本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与应用引领发展相结合。加强产学研结合,突出应用引领作用,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知识、技术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化能力,创新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坚持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相结合。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积极运用先进适用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高新化转型,促进两者的互动融合发展。
坚持突出重点与统筹发展相结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支持具有发展优势和竞争力的产业做大做强。同时,注重发展速度与效益增长、规模扩大与水平提升、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并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信息产业不断壮大。
坚持超前部署与务实推进相结合。瞄准世界信息技术发展前沿和产业高端,选准发展重点,突破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促进信息产业加快发展。
(三)主要目标
经济总量目标。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800亿元,年均增长205%;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1~15个百分点。到2020年,战略性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增速21%。
创新能力目标。到2015年,建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重点实验室12个和企业技术中心40个;建立一批行业创新平台、区域创新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科技创新投入明显加大,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力争比“十一五”期间翻一番。
园区和龙头企业培育目标。到2015年,建设2-3个规模过500亿、3-5个过100亿、5个以上过50亿的信息产业园;培育2-3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4-5家过50亿元、10-15家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培育1~2家营业收入过50亿元、10家以上过5亿元的现代物流骨干企业。
三、发展重点
(一)数字化整机和新型元器件
促进数字家庭智能终端产业化,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开发新一代通信网和互联网终端产品,发展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3D电视等以信息网络技术为特征的整机产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控制计算机、金融及税控机具、服务器及存储设备等计算机类产品。发展定制SIM卡、POS机、手机、智能读卡设备、智能售货机等移动电子商务核心产品。发展特种计算机、显示设备、网络设备、通信指挥系统等高端军民融合电子产品。发展电力电子器件、传感器件、电路板、固态电容、微波陶瓷等各类新型元器件。发展TFT-LCD模组、玻璃基板、LED背光源、触摸屏(TP)等,增强新型显示器产业配套能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推动蓝光二极管、高亮度大功率LED发光管产业化。
(二)软件和集成电路
发展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关键中间件及其它基础类工具软件,加快国产基础软件应用和推广,提升国产基础软件产品可靠性和成熟度。推动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等应用软件发展;推动汽车电子、轨道交通电子、工程机械电子、医疗电子、电力电子、城市智能交通电子、航空电子等重点应用领域嵌入式软件的发展;推动工业软件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过程控制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加快设计开发计算机存储芯片、数字音视频处理芯片、移动通信专用芯片、信息安全芯片、嵌入式终端用SOC芯片、汽车电子专用芯片、数字化仪表专用芯片、RFID芯片等,加快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发展,促进省内集成电路相关技术发展与升级。
(三)信息服务外包
做大数据加工处理、软件开发测试、信息安全服务等信息技术服务外包(ITO),发展客户服务、呼叫中心等业务流程外包(BPO),积极承揽知识流程外包(KPO)。发展影视制作、数字音视频、数字多媒体、数字出版和移动电视产品等内容服务业,开发面向新闻出版、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公共文化领域的数字内容产品。推动工业数字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广告设计和咨询策划、会展等数字设计与文化创意业的发展。
(四)互联网经济和移动电子商务
发挥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产业平台优势,培育壮大动漫、网络游戏、电子竞技、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等产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供应链管理、加密与电子认证、在线支付、多式联运技术与系统,支持建成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全国电子商务区域中心、国家移动电子商务示范省和物流信息交换中枢网络,支持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形成统一的物流信息化服务体系。完善全网手机支付平台,制订移动电子商务标准,推动手机支付在公共事业缴费、小额支付、手机一卡通、农村商贸流通等领域应用,打造移动电子商务新高地。
(五)新一代网络和“三网融合”
加快建设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构建局域传感网络和由超级计算机、行业计算平台组成的云计算网络为支撑的先进计算与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推进TD等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在“无线城市”等领域建设和应用,推动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力,引导宽带应用发展和创新。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IPTV、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三网融合相关业务的应用,创新产业形态和市场推广模式,促进信息服务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六)物联网和物流信息服务
超前部署物联网的研发和应用。加大物联网共性技术研究,积极参与标准的制订,突破传感器、芯片、关键设备制造以及智能通信等应用瓶颈。在经济领域、公共管理、公众服务等领域,启动实施智能农业、智能工业、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能医护、智能家居等一批示范工程,以应用促进带动产业发展。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自动识别和采集跟踪技术在物流等领域的应用。
(七)网络信息安全
围绕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推动网络与信息安全产品和安全服务产业发展。加大对网络黑客攻防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数字签名与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信息安全相关研究成果的市场转化,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硬件产品。
四、重大工程
(一)“两化融合”深化工程
推动“1+11”架构(即:以长株潭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为龙头,以11个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为主体的二元布局)的“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着力提高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等11个传统行业信息技术改造的深度和广度。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主体,大力实施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基本实现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培育250家左右“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到2015年,全省“两化融合”总体水平显著提高,进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阶段。
(二)“三网融合”推进工程
加快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和整合,全面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优化网络资源配置,提高网络业务承载能力和对综合业务的支撑能力,建立符合全业务运营要求的可管、可控、具备安全包装能力的技术管理系统和业务支撑系统。加快通信宽带网络建设,推动城镇光纤到户;因地制宜,扩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加大下一代宽带无线网络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构建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网络统筹规划和资源共享。
(三)数字化整机发展工程
抓住数字技术改变家庭生活、网络应用面临指数级增长及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重整机遇,利用产业转移、联合开发、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信息家电产品和通信产品的发展,推动一批消费类电子品牌健康成长。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产品、数字电视和下一代互联网产品,加快卫星导航定位等通信产品产业化,推进移动电视、网络电视、各类手持式和便携式数字音视频娱乐类产品的发展。围绕整机,加快发展配套产业,形成数字整机产品产业链。
(四)移动电子商务推广工程
全面提升移动电子商务产品市场转化能力,壮大产业规模。发展移动便民小额支付,建立布局合理、层次多样、功能完善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新体系。推动移动便民网上购物,建立基于便民网上购物的安全信用体系,实现基于手机终端的互联网远程购物功能及业务应用。鼓励企业广泛开展移动电子商务,培育一批在互联网领域有影响的企业。推广移动企业一卡通工程,实现企业员工考勤、企业门禁、车库管理、安保、内部消费支付等功能。实施移动公交一卡通工程,实现手机刷卡乘坐公交的移动公交一卡通应用,形成创新的市场运作模式。提前进入地铁、轻轨等交通新业态领域。推进移动公用事业缴费工程,实现全自助化的移动公用缴费流程,带动公用事业远程控制终端产业发展,进而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的整体公共服务能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化改造,引导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渠道,推进农村移动电子商务发展。
(五)新型应用电子产业化工程
加强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组织开展行业应用试点示范工程,组织开展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多层次合作。在汽车电子、工程机械电子、电力电子、医疗电子等领域实施新型应用电子产业化工程。建立汽车电子设计平台和实验室,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子设备,突破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围绕智能电网建设,大力发展高频化、集成化、标准模块化和智能化的电力电子器件。加大医疗成像设备及医疗信息化设备的研发创新,发展便携与家用医疗电子、个人健康状况电子监测、消费医疗电子设备。建设一批新型应用电子产业园(基地)。
(六)物联网应用试点工程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试点区域,部署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网、环境监测预警等智能工程,及食品卫生、精细农业、智能化公共安全管理视频监控系统等物联网试点示范研发和应用,建设传感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应用体验中心,推进传感网和TD-SCDMA等移动通信网的融合,建立跨地区的物联网商用试用环境。
(七)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壮大工程
加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服务外包基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园区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长沙中电软件园项目建设,力争6年内投资30亿元以上,园区产值300亿元以上,建成中部地区最强,全国有特色、有影响的软件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信息服务外包、IC设计等。做大汽车电子、装备电子、医疗电子、电力电子、交通电子、数字家电等重点领域嵌入式软件。壮大数字动漫等数字内容产业,完善动漫产业链。
(八)国产高性能芯片示范工程
积极推进国产系列芯片研发和产业化,进一步提高芯片核心处理能力,推动外围功能部件研发,加快开发工具平台和应用程序的板级支持包研发。发展应用于三网融合的数字高清电视产品、计算机及网络产品、信息安全产品等高性能芯片,推广应用于工程机械、电工电力、水文水利、石油石化、矿产资源、金融电子、安全计算和自动化控制等行业应用嵌入式芯片。
(九)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工程
加快标准厂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与国际接轨的服务环境,做大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园。以软件、移动电子商务、动漫、循环经济等产业特色园区(基地)为载体,加强园区综合管理和公共平台建设,重点推动技术开发平台、产品验证测试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培训中心等公共资源建设,为入园企业发展提供基础性、公共性、公益性、开放性的公共服务平台。以有行业资源、专业优势的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为主体,建设第三方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技术支撑平台,提供专业化外包服务。建设湖南超级计算中心,为公共机构、科研部门、工业企业、商业用户提供高性能计算服务、数据存储服务等。鼓励和支持面向企业的专业咨询和服务机构发展。
(十)“数字农业”建设工程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市场流通和安全监管中的应用,重点支持农产品安全溯源、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等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农业信息集成、智能决策、数字模拟、精准农业等农业信息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支持省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及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站点建设。
五、政策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府引导
积极争取和全面落实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和优惠政策。2010年到2015年,每年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发展专项资金和省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信息产业发展;设立“两化融合”深化工程推进基金,支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设立湖南省移动电子商务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打造移动电子商务完整产业链;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等部门支持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产学研用等专项资金重点向信息产业重大项目倾斜;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入,努力促进信息产业加快发展。
(二)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提高对信息产业企业授信额度,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特别是对信息产业重点项目要保证信贷资金支持,对信息产业实行优惠贷款利率政策,财政对信息产业贷款给予适当贴息;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扩大直接融资;省扶持企业上市专项引导资金优先支持信息产业领域企业上市。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民间资金、私募资金、创业风险资金,参入信息产业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公司、大集团来湘投资,深化与央企的战略合作。
(三)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产业发展
对信息产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可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相关企业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相关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能免则免,不能免的按最低标准收取。
(四)加强载体建设,提升整体竞争力
重点支持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研发能力强、成果储备多的省级以上新信息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强规划引导、统筹布局,建设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功能,高标准、高起点、高品位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园区产业配套能力,扩大园区产业规模;创新产业化机制,对软件、云计算、移动电子商务等领域,采取产业协会和企业联盟的形式,互通互助,优势互补,共同合作,促进良性竞争;通过市场准入、标准制定、品牌战略和专利申请等措施,保护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业。
(五)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工程实验室。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主动服务企业,为企业提供检测、标准等服务。引导和支持企业有效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技术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化能力。组建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产学研合作示范企业”行动计划。
(六)实施人才战略,强化智力支撑
大力实施“ICT百千万人才工程”,引进、培养百名领军人才、千名高端技术人才和企业高管、万名技术和企业管理骨干人才。加强省内高校信息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建设,鼓励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从事信息产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培养高素质的产业大军。
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境治理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产品和服务等。其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广阔。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和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为加快发展我省节能环保产业,特制订本规划。规划期为2010-2015年。
一、发展现状
节能环保技术已成为许多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高科技领域,技术手段从过去的应用单一物理、化学作用,逐步过渡到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及新材料等新兴技术的高度融合,技术的发展将引领未来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我省节能环保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一是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从2003年276亿元发展到2008年548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47%。现有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3家,过5亿元的企业8家,过亿元的企业18家。二是有一定研发实力。拥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长沙矿冶研究院、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一批从事节能环保技术研究单位;拥有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三是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具有特色。初步形成了株冶集团和汨罗、永兴、郴州“一企三园”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过200亿元,其中株冶集团和汨罗、永兴已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四是区域集聚程度较高。我省节能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长沙、郴州、衡阳、湘潭、岳阳5市,产值占全省的70%。大型节能环保企业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城市群,拥有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园等园区。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主要集中于长沙,资源利用企业主要分布在郴州、汨罗和衡阳。
尽管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较快,但从节能减排市场需求看,与先进省份比,仍有很大差距,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产业规模总量较小,缺少大型龙头企业;二是创新能力不强,拥有的核心技术缺乏,产品低端化趋势严重;三是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机制不完善,法规驱动乏力。
二、面临机遇
(一)国际竞争激烈,产业地位提升。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济严重衰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大幅放缓,主要经济体把发展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作为解决经济困境的新举措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各国纷纷出台推动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济刺激计划,力争在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同时,贸易保护主义、绿色壁垒开始抬头,发达国家已着手研究征收“碳税”、“碳关税”,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二)国家政策法规驱动,市场前景广阔。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已出台并将陆续出台一系列节能环保的政策法规,刺激节能环保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节能环保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必须抢占先机和制高点,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两型”社会建设内在要求,经济转型重要支撑。实现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关于单位GDP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建设目标,必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环境治理,坚持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水平为重点,以节能环保重点工程为依托,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产业结构,突出自主创新,培育规范市场,着力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环保科技创新平台和龙头骨干企业,促进产业跨越发展,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二)发展原则
1、特色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重点发展与湖南优势产业关联度高,技术应用条件成熟,科研基础好的节能环保产业技术、设备及产品,解决节能减排中的重大问题,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
2、创新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度融合,立足原始创新、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突破产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制造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抢占技术制高点,提升产业竞争力。
3、集约发展。加大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大中型企业,扶持一批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推动企业园区化、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
4、驱动发展。依托重点工程,强化法规约束和政策激励,规范市场秩序,拉动市场需求,促进产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加速扩大。力争2015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246%,形成60余家综合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骨干企业,产业总体规模位居全国前十。
2、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着力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力争突破一批在节能环保领域居国内先进或领先的核心技术,形成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技术节能环保企业。
3、布局结构更趋合理。形成一批集聚度高、辐射作用强的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基地),其中年产值过200亿元园区4个、年产值过100亿元园区6个,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服务业占全省节能环保产业的比重大幅提高,年增长25%以上。
4、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富有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产业生产运营体系、研发创新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和政策标准体系,产业优势得到更好发挥,特色更加鲜明。
四、产业重点领域
(一)节能产业重点领域
1、技术与装备
工业燃烧节能。高风温燃烧,富氧/纯氧、低氧燃烧,催化燃烧,低热值燃料燃烧;煤粉气化及联合循环发电,燃煤磁流体发电;煤液化;高温空气无油点火;高效层燃炉,流化床锅炉,煤粉锅炉,生物质锅炉;低成本深度煤炭洗选、工业型煤加工和水煤浆;生物柴油,醇燃料。
余能利用。冶金、石化、建材、轻工等行业的低碳工艺、新型燃料和余热余压余能综合利用集成;煤矿瓦斯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
工业节电。电机变频调速和变压器无功补偿;节能电机,节能通用流体机械,节能变压器和节能电炉。
2、产品
节能家电、办公和商用产品。高能效等级节能家用电器、办公和商用产品,驱动控制器和智能控制节电器。
节能照明产品。节能灯;太阳能路灯,路灯节电器;金属有机源化学气相沉积和高纯金属有机源膜片、大功率芯片等半导体照明产品。
建筑节能产品。节能墙体材料,节能门窗,屋面防水与保温系统;地源热泵,节能空调,冷水机组;新型制冷剂,相变储能剂。
节能功能材料。发动机节能型润滑油及添加剂,高温催化剂,高温绝热涂料、高效压电转换材料。
检测仪器仪表。高精尖电力计量和燃烧分析仪器仪表,建筑能耗测量、传输与控制设备。
3、服务
合同能源管理,特色化、精细化和专业化节能服务单位,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能效评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评估认证。
(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重点领域
1、技术与装备
工矿企业固体废物。固体废物重金属解毒、有价金属回收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稀贵金属清洁冶炼技术,共伴生矿分离和有价金属富集,提高资源综合回收率。
城市矿产。废旧电子电器、汽车、废杂金属、轮胎、塑料等废旧资源分类回收管理系统,废旧物资预处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其设备,延伸高附加值下游产品链。
生活固废。城市污水污泥、餐厨垃圾、医疗垃圾等固废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农村环境废物资源化,农作物秸杆节材代木、生物质能燃料制备及畜禽养殖业废物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与装备。
再制造。工程机械、汽车、机电产品等废旧设备(零部件)的再制造技术,再制造产品质量评估及检测技术及设备。
节水与水回用。钢铁、有色、造纸等高耗水行业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及装备,农业节水技术。
2、产品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产品,再生资源制品(再生金属、再生橡胶、再生塑料、再生玻璃、再生皮革、再生纸等),工程机械、汽车、机电产品等再制造产品,有机废弃物资源化产品。
3、服务
建设大型区域性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及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制订分类类别、标识与标准;资源循环设施的企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运营;建设循环经济信息服务平台,面对全社会开展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中介服务、金融服务。
(三)环境治理产业重点领域
1、技术与装备
废水处理。含重金属复杂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及装备,高浓度有机废水高效处理技术与装备。
战略性新兴产业 篇3
关键词 价值链 人才培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湖北工程学院“材料化学”专业是该校唯一被列入2010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社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这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必然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清晰辨别二者的差别和更好地培养符合要求的战略性新兴人才,本文运用管理学的知识,联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要求来探析人才培养模式,力图为这个战略新兴产业专业出谋划策。
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提出了“价值链”这个概念:企业是设计、生产、销售和发送其产品等过程中各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用价值链来表明。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活动,构成了创造价值的整体过程,即价值链①。价值链最大的作用和意义是分析企业运作过程中各环节及其相互联系,然后构造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脱颖而出,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人才培养是个复杂的教学过程,包含许多看似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若干价值活动所组成的整体,并形成一个价值链②。这个价值链包括: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其价值表现为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合理,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还满足社会的需求;专业教学计划的拟订,其价值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内容能否能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既符合教学大纲,也适于本层次老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教学过程的实施,这过程的价值是通过教与学质量的高低来反映,一方面是目标和计划的落实,即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必须达到目标,即知识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适用性和接受程度,不能一味为了创新性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充分认识到战略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是由各个环节价值体现所形成的一个价值链条后,为了保证每一个价值环节的实现,以下几点必须做到。
1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与专业层次及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比传统的培养目标有更高标准,即:面向省内外新材料相关行业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材料化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材料化学及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材料化学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面向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制定者在培养过程中应熟悉和掌握所开设专业的一般理论,重点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参照学生兴趣和社会需求,在洞悉总目标的前提下,细分专业方向,做到“通才”和“专才”的结合,在确保学生专业基础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2 教学计划的制订必须体现培养目标的实现
价值链不应以供给为驱动,而应以需求为驱动;不应是供方向需方推销产品,而应是供方满足需方产品要求③。学校价值管理的核心就是以培养目标为中心,选择应开设的课程。现在材料化学专业是采取模块化进行的,包括三个模块: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区分各模块并进行优化使其最终符合培养目标,这是该阶段价值管理的中心。反思学校现行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最大不足在于学生自由发展空间受限。如所谓的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因为老师数量不足导致知识结构有限,学生人数不多分开选课导致管理困难等原因,选修课往往变成了必修课,全班学生由院系统一为其选课,学生不能自主地选择某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据此,必须建立更加科学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借鉴国内其它大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实行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课是培养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的有效机制,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有方向性地选课,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诉求,而且能够充分利用大学学科资源,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当然这就得鼓励教师多承担课程,要求教师接受小班教学等。
3 专业要求必须具体明确
不管是任课老师还是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要求必须明确,以便教师和学生能共同达到标准,如对材料化学专业,制定出学生应该达到的标准并进行严格的考核,就如同体育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一样,达标方可毕业,这样既对教师施加了压力,也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有明确的目标,然后朝着目标努力,这样就避免了老师不知所云,学生不知所学的怪象。具体如知识结构要求:人文社科知识、工程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等;能力结构要求: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科技开发能力、领导能力等;素质结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
4 教学环节方法的创新
现今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在教材选取,教师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最突出的是知识结构老化、理论与实践脱离、教师的讲授进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存在差距、教师传授的知识和学生需求的知识相背离,这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作为战略新型专业,应尽量减少这些不合理的东西。所以这阶段的管理不仅要求教师要瞄准专业的发展动向,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同时还应传授学生学习基本方法,使学生对知识的更新能力、应变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有所掌握。
5 高度重视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为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价值链管理的重点是实践的内容、方式方法、地点和时间。目前我校该专业实践环节基础薄弱,对实践教学的建设投入不够,校内缺乏健全的专业实验室,校外缺乏相关的实习工厂。另外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不能认识到实践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学习,不仅强化了理论知识,而且还激发了后期学习的兴趣。组织合理的实践教学的内容,确保实践教学时间,提高该环节培养的价值含量,必须构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从人力、物力到财力,都要适量投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综合性校内外实践训练基地。
总之,对于这样一个高要求的战略新兴产业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细小环节工作都要注意,把每个价值链节点的工作做好。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具有更大的人才价值,才具有更强的人才竞争优势,也就达到湖北省推行战略新兴产业专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谢小萌.高校人才培养价值链分析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3).
[2] 叶俊焘,戚淑豪.高校创业教育的价值链体系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
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 篇4
1 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的提出为湖南省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也为湖南省未来经济的发展勾画了一个美好的蓝图。但目标需要一些具体条件, 如战略决策储备条件、产业条件、技术突破条件及市场需求条件。结合湖南省目前的现实情况, 虽然湖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很大进展, 但离目标实现的条件还有一定的距离, 主要困难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产业规模不大, 整体竞争力不强
目前, 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近年来发展势头很好, 但与兄弟省份比较仍存在产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问题。在“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中, 湖南入选的5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之和比湖北东风汽车公司一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还少77.13亿元。与此同时, 湖南基础工业行业能源利用效率低, 能耗水平较高。2013年湖南能耗为1.201吨标煤/万元GDP, 全国为1.008, 这一能耗水平是广东的1.8倍, 是江苏的1.6倍, 说明湖南能耗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经济发达省市的能耗差距更是明显。因此, 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的情况, 同时缺乏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 难以形成增长极和发挥推动效应, 因而影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1.2 技术水平较低,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 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中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航空航天、新能源及节能、资源与环境等领域规模比较小, 发展较慢。2013年, 航空航天产业、新能源及节能产业、资源与环境产业完成的产值分别占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分别仅为0.9%、4.6%和2.6%。其中, 高新技术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数34家, 超过10亿元的企业数8家, 分别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5.4%和11.3%, 没有产值过50亿元的企业;从经费投人看, 企业的科研经费投人强度很低, 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主营业务收人不到3%, 与国家要求的5%相差甚远。另外, 湖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相对较少, 实现商品化并形成知名品牌的企业也很少。而且湖南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企业缺乏独立承担科研项目的实力和科技创新的动力, 很多高新技术产品以模仿为主, 缺乏真正的创新。
1.3 高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专业人才匮乏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人才创新创业的主要舞台, 目前湖南高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缺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制约。首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 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和顶尖人才严重匾乏。从整个人才队伍的水平来看, 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家竞争的战略科学家短缺, 特别是那些能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的科技领军人才不足。全省“两型社会”建设所需的两型产业 (能源、环保) 等学科领域的人才十分缺乏。全省20位工程院院士 (不包括外聘) 中, 环境科学领域的仅1人。其次是尚未形成高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使用体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缺乏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 部门之间在高层次创新人才管理上沟通协调不够;在人才使用制度上也不尽合理, 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不完善, “官本位”的观念严重影响了科技人才在学术方面的发展和第一线专业技术骨干队伍的稳定。
1.4 资源耗减加快, 环境污染严重
水资源方面, 湖南两个降水低值区, 一个处于湘北洞庭湖区;一个处于衡邵丘陵区, 由湘中干旱走廊向南北延伸, 北至长沙, 南到永州。这两个区域却是全省城镇人口最集中、工业最发达的地区。随着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人口集中的程度越来越高, 水资源的分布却是分散的, 湖南水资源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不匹配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另外, 湖南是一个能源较为贫乏的省份, 随着湖南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需要大量的能耗密集型产品, 因而能源短缺与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的矛盾也可能加剧。湖南省是一个有色金属储量较为丰富的省份, 因而工业化道路进程环境污染形势较为严峻。近年来湖南省工业废气排放量增速较快, 工业固体废弃物占用大量土地, 污染农田、水源, 处理不当还会传播疾病, 已成为困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居民生活健康、制约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如株洲清水塘、衡阳水口山、郴州三十六湾、冷水江锡矿山等一些工矿区周边环境隐患较多, 而且彻底解决的难度相当大。
1.5 产业链短、配套体系不完善
目前, 湖南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较短, 如湖南省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以株洲电力机车厂和时代集团为核心来构建的, 而相关配套企业的发展则良莠不齐, 产业中的企业各自为政, 缺乏产业整合与协调, 产业链上下难于延伸, 中间缺乏扩散与衔接。从产业基地构件的角度看, 企业之间缺乏有效运作的管理协调机制, 处于一种较为松散的状态, 作为产业基地的整体功能有所欠缺。另外, 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配套体系不完善。湖南省除工程机械等个别产业省内配套率较高外, 大部分产业的配套能力低于50%。
2 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模式
依据湖南省的自身特色, 湖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借鉴:
(1) 传统产业依托型模式。首先以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传统大中型企业作为整个产业发展的起点, 然后由一点到多个点, 再到“面”形成产业集群。该模式尤其适应于长株潭地区、湘北经济区、湘中经济区和湘南经济区等区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因为这几大区域均把先进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培育, 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就属于传统产业依托型模式, 以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衡阳输变电设备制造产业、长沙高端工程机械制造产业最为典型。
(2) 品牌攻坚型模式。就是以树品牌求发展的产业之路, 依靠快速生产大批量的产品形象树品牌, 以品牌带动延伸产品的开发来获取经济效益。此模式尤其适应于文化创意产业、生物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 这三类产业均属于后发优势强、潜力巨大的产业, 就目前而言它们对经济的贡献还不是很大, 但通过树品牌、求特色的方式可迅速成长起来。由于长株潭地区、湘中经济区和湘西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有这三类产业, 因而此模式适应于这三大区域。
(3) 地区差异化模式。地区差异化模式是指湖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考虑区域经济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地区差异化模式的实质, 就是要从全局着眼, 通过有效路径, 以最小的成本, 克服各地区的产业雷同, 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 实现区域的合理分工, 以获得最大的区域经济整体效益。湖南是一个发展中的内陆省份, 地域差异明显, 因此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应遵循差异化的原则, 以追求最佳经济效益和缩小地区差异为主要目标。因此, 要进一步强化以长、株、潭为核心的“一点一线”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带的龙头效应;充分挖掘湘南地区市州的后发优势强劲, 对其原有的优势部门 (如机械、化工、冶金、能源、建材等) 进行技术改造,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保持好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和生物产业良好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
(4) 政府引导型模式。湖南省应根据本地区的未来发展定位而实施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产业布局, 通过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基础设施, 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此适应于全省各区域战略性产业的发展, 因为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么处于成长期, 要么处于孕育期, 均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从湖南省产业发展的特色看, 生物产业发展 (以浏阳生物医药园区为代表) 采用这种模式最为典型, 目前浏阳生物医药园区已初步形成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为产业链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网络。
(5) 自主研发型模式。自主研发型模式即是走的是一条“自主研发创新+产学研一体化+资本市场+产业国际化”的路子。此模式的要点是在政府的重点资助下, 以我为主, 自主研发, 取得完整知识产权;产学研紧密结合, 私募股权融资实现成果产业化;上市融资, 打通资本通道, 做大做强拓市场。该模式的优势具有较强的产业主导权 (标准制定权、产品定价权、利润独占权) ;劣势是周期长、风险大。适应于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因为此两大产业要求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因而自主研发和产学研一体化显得相当重要。因而此模式适应于长株潭地区、湘北经济区、湘中经济区和湘西经济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3 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湖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紧紧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 结合湖南的产业基础和长远发展需要,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及两种资源, 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和领军人才, 迅速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 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完善创新体系, 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市场应用环境, 力争突破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具体来说, 湖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以下几种路径选择。
3.1 传统产业的战略新兴化路径
传统产业的战略新兴化路径就是针对于以上传统产业依托型模式而言的, 因而这条路径同样适应于长株潭地区、湘北经济区、湘中经济区和湘南经济区等区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湖南省作为先进制造业大省, 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 其中大多数企业源自于改革开放甚至更早时期的企业, 根植性强, 这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核心优势。这个“根”不能丢, 否则总体经济、高新产业等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湖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立足于本地有优势的传统企业这个“存量”的新兴化变革。
基于湖南省传统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 而新一轮技术革命要求这些传统产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 否则将会失去这种核心作用, 因此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 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 尤其是信息技术, 改造传统产业, 使传统产业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走传统产业的战略新兴化道路。
3.2 新兴产业高端化路径
新兴产业高端化就是产业从相对“低端”向相对以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智力密集性为特征的“高端”不断攀升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在传统产业新兴化的基础上,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另一目的是加大发展等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等新兴产业, 实现三次产业的结构升级和素质提高。由于这条路径是既传统产业新兴化路径之后的选择, 因而它适应于湖南省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该路径的具体做法是必须不断培育和引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引进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培育新市场。
3.3 创新驱动化路径
当前湖南省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要加快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 就必须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路径, 着力推进全方位的自主创新, 破除传统路径依赖, 以创新的视野、创新的方式, 集聚高端创新要素, 促进产业发展模式从投资驱动、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依托湖南省现有基础, 把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作为提高创新能力的突破口, 形成优势资源集成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战略技术和产品。世界经济发展历程表明, 后起国家的技术进步有两个来源, 即外源式和内源式。外源式是指通过投资、贸易、模仿等方式从国际市场获取技术, 内源式则是通过自主创新获取技术。针对具体的技术, 究竟是外源式获取还是内源式获取, 应该是由企业全盘比较收益、成本与风险后决定。
3.4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并举化路径
市场主导路径主要是指在不断扩大和深化开放的前提下, 以内源要素为依托、以内生链条为载体、以成本内化为保证的发展方式。基于目前湖南肩负探索“两型社会”体制机制的全局使命, 因此湖南的市场主导路径还必须是“两型发展路径”。市场主导路径对于处于内陆省份的湖南来说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形成内生型发展的市场依托。就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而言, 纯粹的市场主导内生模式和政府完全推动模式都是不可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在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的协同作用下培育和发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政府的作用是在保有一定的控制权的情况下发挥其举足轻重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引导作用就是要能够有效整合资源, 在经过充分论证且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可以集中全社会力量, 组织多部门多企业协作, 实施大规模财政支持, 迅速形成产业链竞争优势, 进而巩固成果, 使其成为真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并举化路径适应于湖南省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但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谁轻谁重, 应视各产业发展的特征和差异而定。
参考文献
[1]姜大鹏, 顾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09) .
[2]冯赫.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 2010, (43) .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篇5
2010年09月15日21:51中公教育我要评论(0)
字号:T|T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夺取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
目前我国已明确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把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夺取未来产业发展的新优势。这是我国顺应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趋势,着眼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乃至科技革命,一些传统产业难以为继,一些新兴产业应运而生,特别是具有广泛影响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得以萌生和发展。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后,世界将希望寄托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去年9月,奥巴马政府出台了《美国创新战略:驱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方案,仅开发新能源美国计划10年投资1500亿美元,创造500万个就业岗位。2006年欧盟推出《创建创新型欧洲》报告,仅发展绿色经济就拟投资1050亿欧元。日本政府发布了《日本创新战略2025》报告和“数字日本创新计划”纲要。全世界已加快了新科技革命到来的步伐!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为了夺取竞争新优势,我国要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使我国的经济和产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更加认识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大规模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办法是:加快发展高效、清洁、可持续的新能源产业,它将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方向的战略性能源。据统计,中国人均化石能源可采储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国发电总量也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要加大财政对新能源产业的投入,扶持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水电、生物质能、核电等产业的发展,构建绿色能源体系。
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保障,是最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虽然我国已是材料生产大国,但在新材料领域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专利成果少,某些高技术、高品质、高性能材料尚依赖进口,新材料成果转化率和规模化生产程度低。我们要成为材料生产的强国,必须抓好重点领域:超级结构材料,如高性能金属件化合物材料和智能材料与结构;新一代功能材料,如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战略能源材料和特别功能材料等;环境友好材料,如生态建筑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如器官的修复与替代材料;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光电子材料等等,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我国能效比发达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主要工业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0%以上,因而节能任务非常繁重。我们要大力研制先进设备,加快节能技术改造;要扩大节约新技术和发展新能源汽车;要开发和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和技术。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加大环保产业的投入,在环保设备的制造、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噪声与震动控制设备等方面取得新的战略性的突破,大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预计2011年全球生物制药市场将达980多亿美元,欧美公司约占销售额的90%以上。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整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必须加强基础研究,推进资源整合,促进国际合作,争取在医药生物、后基因组技术、再生医药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取得新成果。
加快发展信息网络产业。美国在诸多至关重要信息领域引领发展潮流,2009年又提出发展“智慧地球”,把发展信息产业提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我们要加速构建无所不在、人人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三网融合、推进“感知中国”建设,研发后IP时代技术,抢占信息网络的制高点,带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优化升级。
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产业。这个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总体水平处在世界制造产业链低端,缺少关键技术和自主品牌,重大装备和核心部件依靠进口。我们要在发展光电一体化技术、大飞机、新一代运载火箭、大型清洁火电、核电设备、新能源汽车、新一代流程工业成套技术装备、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及基础制造等方面取得突破,实现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
我们只有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尽快抢占制高点,提高国家竞争力。在此过程中,我们还要着力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壮大科技创新队伍,使我国经济的发展走上内生创新增长的道路。
公考联考申论热点之行政干预司法
2010年09月15日21:52中公教育
字号:T|T
【背景链接】
2010年7月17,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发生了群体性械斗,根源是矿权纠纷,导火索是一起久拖不决的“民告官”案。并不复杂的矿权纠纷案,经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至今仍得不到执行,致使价值数亿元的集体财产归于个人名下。
2010年7月20日,针对陕西省国土厅的抗法事件,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表示,对于法院的生效判决,行政部门不能够干扰生效判决的正常履行。
2010年8月1日,在陕西省横山县,在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过程中,一份来自陕西省政府办公厅的密函称,“如果维持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判决,将会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对陕西的稳定和发展大局带来较大的消极影响”。这份密函被指与陕西国土厅亦有关联。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向最高法院发出“公函”,要求对省高级法院的一审判决进行改判。法院独立、公正审判遭遇“行政门”。
【政策背景】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也将“依法审判案件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列为法官的权利。很明显,国土部门主持的协调会,根本无法使国家审判机关的判决失效,而政府部门给人民法院发函干预,则是公然地违反宪法和法律。
【标准表述】
重要性
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所谓法治,首先是对政府权力进行规范,驯服权力,使它受到人民意志的约束。政府必须依法行政,法律的权威高于行政权力,如果有人提出请求,政府行政行为必须接受法院的严格审查。政府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法律、法院之上,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是逆政治文明潮流而动。
深度剖析
一方面,行政权力抗拒司法,不是依法律知识而行,而是依现实而行,司法在现实中的处境与作用决定了行政权力选择何种方式。
另一方面,陕西国土厅抗拒司法判决,是民告官“执行难”这一层面问题的升级版。“民告官”可以难在执行环节上,也可以难在起诉、受理、能否胜诉等各个环节上。在这起事件中,法院体现了一定的积极功能,明确作出了审判意见,然而在一些案件中,法院不仅不愿受理一些行政诉讼案件,甚至偏袒被告、动员原告撤诉、甚至擅自变更被告,这不仅导致目前行政诉讼中“民”一方胜诉率低,而且也导致了胜诉了也难获执行的尴尬处境。因此,不论是省一级的行政干预司法,还是市、县级别的,本质都是一样,法条与司法的实际作用并不完全对应,行政与司法都处在让人尴尬的位置。
对策措施
首先,对政府权力进行规范,驯服权力,使它受到人民意志的约束。政府必须依法行政,法律的权威高于行政权力,政府行政行为必须接受法院的严格审查。政府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法律、法院之上,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是逆政治文明潮流而动。
其次,呼吁最高人民法院“抵制非法函件干预司法”仅仅是抵制干预是不够的,法院可以抵制,而某些地方政府也可以继续干预。防止行政干预司法,必须在政治的高度作出安排,使之成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一个政治禁忌。
新兴产业的战略性解读 篇6
这里的“战略性”是针对经济结构调整而言的,“新兴”主要表现为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背景和初衷来分析,不仅是为了培育接替性的主导产业,更为关键的是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给中国新的启发和竞争压力。因此,“战略性”实际上就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性产业,是着眼长远布局、能够占领全球制高点和对经济社会全局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仅具有战略性、成长性、创新性、带动性和风险性等5大特征,还有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技术瓶颈(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二是市场障碍(基本处于产业化初期,需要进行市场培育),三是制度制约(体制机制没有理顺,对产业发展制度制约因素太多等),四是人才问题(原有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新的产业发展要求)。
一般来说,根据政府与市场的分工,政府应积极通过引导、激励、服务和规范等方面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更快地健康稳定发展。针对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首先,要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主要通过规划和一定量的引导资金来体现。建议各地根据实际,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或者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资基金。但要避免“投资驱动”的传统思维,一定要走创新驱动的新道路。另外,在市场培育方面,政府的引导作用还体现在支持和加强示范应用上来。政府可以以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为抓手,以大规模的示范应用为牵引,促进相关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探索出能大规模推广的新型商业模式。
比如,上海市就设立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5只高新技术产业化创业投资基金,专门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国家出资2.5亿元、上海市创业引导基金出资2.5亿元,共吸引各类社会资金17亿元。
其次,要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政策的激励作用就是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这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关键所在。主要内容包括:实行税收、信贷优惠政策;制定政府采购政策和关键装备首台(套)补贴政策。比如,上海市推出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总额8%的比例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据实扣除。同时,上海市也制定了关键装备首台(套)补贴政策。对经认首台(套)风力发电、核电、IGCC、薄膜太阳能电智能电网等关键装备,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再次,要发挥政府的服务作用。政府的服务职能包括:支持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技术依托型的产业,只有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才能催生新产业的发展。当前,首先,要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催生和培育新兴产业;其次,必须统筹协调各方力量集中攻关行业的产业共性技术,突破技术瓶颈;再次,就是在推进原始创新的同时,要积极利用国内外已有的先进成果,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尤其要注重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和市场化,通过示范应用和市场培育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还要发挥政府的规范职能。这里包括: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既要约束企业行为,更要约束政府行为,避免过多地影响和干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完善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和措施;推动建立技术标准体系。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技术质量、能耗、物耗、环保等方面加快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强化标准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此外,也要更加注重改善市场环境。政府通过引导、激励、服务和规范等举措的目的是要理清和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完善的市场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导入期,都面临着市场化瓶颈。这是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所决定的:一是产品成本高,像风电和太阳能的发电成本是火电的2~3倍,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价格相当于同类型内燃机汽车的2~5倍;二是对服务设施要求高,比如新能源汽车如果没有相应的充电设施,有了车也跑不起来;三是市场信任瓶颈,即国产的新东西出来后,消费者往往不信任。因此,在产业化初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往往很高,也没有成熟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商业模式,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支撑,努力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服务平台,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体系,扩大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同时,要积极完善企业并购重组和服务外包等制度,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尤其是创业板的融资功能。
我们还要要高度重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名副其实的创新源。美国有一个统计,70%左右的技术创新来自中小微企业,大企业多采取“拥抱战略”,整体收购那些有创新技术、产品的小企业,或者将业务外包给这些小企业。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以“控”为主的准入机制,十分不利于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也不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和要求。建议各地根据实际推出专门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政策措施。
另外,建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与培训体系,提供创新所需人才也非常重要。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要素,世界各国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都应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通过设立各种制度和措施争夺各种创新人才。例如,为培养具备新的知识和技能的新一代人才,建设世界一流的劳动力大军,美国政府设立了40亿美元的基金,鼓励学生学习科技、工程和数学(STEM),并从事相关职业。我国的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成绩斐然,但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体系尚无法满足当前和今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难以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和影响。
最后,要支持建立产业创新联盟。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我国一直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建立产业创新联盟是实现产学研紧密合作和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关键。1978年,日本由5个半导体公司组成大规模集成电路创新联盟,结果1985年就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后来美国人急了,就学日本,在1987年成立了一个由半导体集成电路企业和国家实验室、大学组成的半导体技术制造公司(产业创新联盟的一种形式),几年之后就夺回了霸主地位。相比之下,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立产业创新联盟就更有必要。目前国内涌现出许多技术创新联盟,但总体效果不如人意,主要原因还是由高校和科研机构来主导,以致企业的主体作用远未体现。产业创新联盟与技术创新联盟不同,它所要解决的是突破产业共性技术,目标是推动重大科技成果项目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总之,今天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原来的主要依靠学习、模仿和追赶的发展战略必须加以调整。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希望在未来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抢占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制高点。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已站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同一起跑线上,中国完全有理由有能力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一过程既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找回民族自觉和发展自信的过程。让世人共同见证和经历这一历史进程。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篇7
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 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最近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会上,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再次强调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抓住机遇, 明确重点, 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 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毫无疑问,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十二五”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既意味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迫切性。2009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加深了我国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 也再次强化了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30余年来, 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 但这一发展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基础上, 我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代价。长此以往, 这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发展的方式将难以为继。当前, 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已排在世界前列, 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根本改变, 经济发展整体上还处在要素驱动而非创新驱动的阶段。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无疑将成为结构转型的重要一步。因为这不仅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推动整个社会转型的重大举措, 更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将最终决定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目前, 很多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都很高, 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制定发展规划的时候还须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 有所侧重、详加筛选。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科学慎重地选择适合本地特点的产业, 实事求是地制定和实施规划, 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得到快速发展。
2001年7月创刊旬刊2011年第12期总第294期
4月25日出版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主管单位江苏省设备成套有限公司
(原江苏省机械设备成套局)
主办单位江苏《机电信息》杂志社有限公司协办单位中国机械设备成套工程协会
国信招标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国际招标网
中国采购与招标网中国机电企业网
编委主任陈洪斌
副主任李有纯顾永恒钱斌陈海陆编委委员葛永东戚成栋秦明秦培连
主编陈思洲责任编辑卢军
出版发行江苏《机电信息》杂志社有限公司通讯地址南京市中山北路283号1号楼4楼邮政编码210003
网址www.machineinfo.com.cn
电子信箱tougao@vip.163.com
编辑部025-83472192发行部025-83472764传真025-83472511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200004010600
印刷南京瑞普电子实业公司科技印刷厂发行范围公开发行
出版日期每月5日、15日、25日国内定价12元
邮发代号28-285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ISSN 1671-0797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篇8
在国家层面, 为进一步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和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有关决定和“十二五”规划纲要, 组织编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7个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物联网、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一系列细分领域的专项规划, 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规划体系, 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截至2011年年底, 全国共有24个省市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进一步扩大了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实施规模, 新批复了41只创投基金的设立方案, 吸引社会资本70多亿元。
我国还在高校增设了25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和收益权、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改革等试点政策, 加快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力储备。
在体制改革方面, 我国组织了第一批12个地区 (城市) 开展三网融合试点, 试点地区的IPTV试商用业务用户达到350万户, 基于有线电视网的宽带接入用户超过100万户, 第二批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业已启动。
在新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和新能源配额制方面, 我国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 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由每千瓦时4厘调整为8厘, 制定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和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
我国的“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计划都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了重点部署, 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通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 我国在高性能中央处理器 (CPU) 、12英寸65-40纳米介质刻蚀机、快速成像测井技术装备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瓶颈技术。
为积极培育市场, 我国组织实施了节能惠民、十城万盏、十城千辆、金太阳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 推广节能空调3000多万台、节能汽车360多万辆、高效节能电机400多万千瓦、节能灯1.6亿只、160万盏以上LED灯, 试点运行各类电动汽车1.4万辆, 建设光伏发电项目343个。我国去年共批准发布了90余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国家标准。其中, 电动汽车、三网融合、物联网、半导体照明等标准已进入标准化试点阶段。
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评价分析 篇9
自国际金融危机过后,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各国同时把目光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领域, 而我国更要把握和培育这一重大战略决策。2010年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把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选择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随后的发展进程中, 国家不断的加大投入力度及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 支持和完善新兴产业。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绩效进行评价, 对借鉴国外新兴产业的先进经验和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水平,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新兴产业” (Emerging industries) 一词最早出现在迈克尔·波特 (1980) 《竞争战略》一书中, 定义为“一个刚刚成形, 或因技术创新, 相对成本关系转变, 消费者出现新需求, 或经济, 社会的改变, 而导致转型的”。而最早提出“战略性产业” (Strategic industries) 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 (1994) , 他将处在投入—产出关系中关联最密切的经济体系称为“战略部门”。目前, 国内学者和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芮明杰 (1999) 把产业区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战略性产业, 另一类为一般性产业。赵刚认为 (2010) 面对着经济增长的压力、资源环境的约束、科技创新的需求, 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肖兴志 (2010) 等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离不开科技的引领作用。由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产业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 因此需要加大政府支持的力度。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 我国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张绍勇、孙延风和林永明 (2011) 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评价应从综合指标, 创新指标, 成长竞争指标及绩效质量指标来构建。霍影 (2012) 认为应从科技实力、金融环境及政策环境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数据来源于凤凰财经网站及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 选取了2011年在沪深证券交易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7个产业板块。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消除异常样本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本文剔除了亏损的*ST及ST公司, 得到35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根据财务指标数据, 应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 对沪深两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10项财务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二) 指标选择
综合国内众多研究显示, 本文通过从企业绩效的角度, 考核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反映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成长能力。根据国家财政部颁发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和《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 (修订) 中所规定的8个基本指标和12个修正指标, 本着科学性、可比性、总要性和统一性原则, 本文构建了一个反映企业上述四个方面能力的指标体系。其中, 盈利能力包括的具体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Return on net assets (X1) 、资产报酬率Return on assets (X2) 、成本费用利润率Cost profit margin (X3) 、每股收益增长率Earnings per share growth (X4) 。营运能力包括的具体指标有:总资产周转率Total assets turnover (X5) 、流动资产周转率Current assets turnover (X6) 。偿债能力包括的具体指标有:资产负债率Asset-liability ratio (X7) 、速动比率Quick ratio (X8) 。发展能力包括的具体指标有:营业收入增长率Revenue growth (X9) 、总资产增长率Total assets growth (X10) 。
(三) 研究方法
本文根据选取的指标体系, 采用因子分析方法, 主要目的是浓缩数据, 通过对诸多变量的相关性研究, 可以用假想的少数几个变量, 来表示原来变量的主要信息。然后根据综合指标反映信息的重要性程度, 构建评价函数, 计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里七个行业的综合评价值, 并进行行业的总得分排名。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 相关性检验
表1是有关KMO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结果。KMO样本测度是所有变量的简单相关系数的平方和与这些变量之间的偏相关系数的平方和之差。当KMO大于0.5时, 适宜做因子分析。表1中的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x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 小于1%, 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 适宜做因子分析。
(二) 总方差分析
在因子分析法中, 采用了系统默认的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 提取了四个公因子, 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的Initial Eigenvalues Total列, 给出了原始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根的值。同理, Rota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Total列, 给出了所选中的四个因子对应的负载的平方和。%of Variance列, 给出了所占总体方差的比例, Cumulative%列给出了所占方差的累计比例。表2中数据显示, 所选取的四个因子的特征根解释了总体方差的72.728%
(三) 因子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旋转后的因子1、因子2、因子3及因子4的负载值如表3所示。根据分析可知, 第一个因子由X1、X2、X3、X4确定, 主要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第二个因子由X5、X6确定, 主要反映了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第三个因子由X7、X8确定, 主要反映了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第四个因子由X9、X10确定, 主要反映了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这样的提取是比较合理的, 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四) 综合得分计算
根据各个因子得分系数 (如表4) , 得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盈利能力F1, , 营运能力F2, 偿债能力F3及成长能力F4的得分。根据F1、F2、F3、F4以及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的比例作为权重, 加权汇总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个公司的综合得分F。
(五) 行业综合得分排名
根据上述每一家上市公司的综合评价值, 本文采用了百分比排序法进行排名, 即把综合评价值最大的定义为第一名, 最小值定义为最后一名。然后按照七个行业汇总归类, 计算出每一个行业的综合排名, 即同一行业内所有的上市公司百分比排名的算术平均值, 得到的行业排名如表5所示: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用于因子分析法, 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及成长能力四个角度,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里的7个行业板块的发展建设进行降维分析以及排名, 结果表明, 在这7个行业里, 生物产业的建设发展较为领先, 而新能源产业的排名是最后。但这并不意味着生物产业的发展建设已经趋于完善, 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就停滞不前, 这只能表明它在绩效评价构建样本中的排名。针对以上排名结果, 可以得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 投入资本垄断, 技术成果难以推向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等特征, 例如新能源产业, 发展成本较高, 加上投入资本垄断, 是开发新能源的技术成果难以推向市场, 即技术成果转化率低。据统计, 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 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 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差距甚远。虽然高校与研究机构数量不少, 但是难以实现企业与科研机构及高效的成果交流与互换, 使先进技术成果的社会效益不能发挥。
(2)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高科技人才匮乏。虽然目前我国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规模上已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如高新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 其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仍处于贸易逆差地位。并且, 我国正面临高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科技人才分布不均, 专业人才匮乏等困境, 据国家科技部统计, 2010年出国留学人员为28.5万人, 而学成回国人员只占47.37%, 造成2010年每万就业人员中R&D人员只有33.56人, 并且高科技人才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 形成了高科技人员东多西少的局面。
(3) 产业机制不健全, 发展规划未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及各地十二五规划建议陆续出台, 而产业所处的创新创业环境、风险投资环境等尚未完善, 并且新兴产业通常与传统产业存在的交叉融合, 往往会阻碍新兴产业的发展前进。另一方面, 国家及地区相继出台了对各个产业的优惠扶助政策, 但并未落到实处, 例如生物医药的进展虽呈现出良好势头, 但其优惠扶助政策并未真正落到实处, 造成相关费用增长过快等趋势。
(二) 相关建议
针对上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1) 加强产学研结合, 调整科技发展计划。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正向高科技技术成果不断转移, 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 加大投入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科技建设, 把全国R&D经费投入在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中均衡投入, 使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与我国未来的产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将高效及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 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受益主体。
(2) 加强科技创新, 培育专业人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及人才是关键。推动科技创新, 加大高技术产业R&D经费投入, 特别是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高新制造业的支持投入, 加大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引进技术的方式, 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高技术人才的争夺战, 要加大培育一大批创新型及创业型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并积极鼓励留学人才回国建设, 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华创业。
(3) 落实发展规划, 完善产业制度。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是进行必要的政策扶持。可以通过积极培育良好的政策支持市场、完善投融资机制等, 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辅助。在财税上以及在优先购买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上, 实行一定额度的减免优惠政策。并对各地方各行业制定的相关发展规划, 认真切实地落到实处, 扎实地走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1]MICHAEL PORTER.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The Free Press, 1980:158.
[2]Brown P, Soybel V, Stickney C.Comparing U.S.and Japanese corporate level operating performance using financial statement data[J].Strategic Management, 1994, (1) :75-73.
[3]芮明杰:《战略性产业和国有战略控股公司模式》, 《财经研究》1999年第9期。
[4]赵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对策》, 《科技成果纵横》2010年第4期。
[5]肖兴志:《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8期。
[6]张绍勇、孙延风、林永明:《厦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构想》,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2年第1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扬帆“十二五” 篇10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同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文简称《建议》),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容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
孕育于“十一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着力转方式、调结构的“十二五”,将会迎来怎样的发展?
危机孕育革命
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何而来?时间要追溯到2008年底,当时的世界正在陷入一场近百年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中。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创立近150多年的老牌银行在美国愈演愈烈的次贷危机面前轰然倒塌,人们至今清楚地记得雷曼兄弟公司员工带着失望的表情离开办公大楼时的情景。然而这只是个开始,接下来的事情超乎人们的想象,在很短的时间内,美国许多大型金融机构相继破产或被政府接管,一场席卷全球的危机开始了。
由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牵连广泛,源于美国的金融风险通过各类渠道扩散到全球。随着信贷急剧紧缩、市场信心迅速恶化,实体经济也受到严重影响,金融危机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经济危机,世界各国经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缓或衰退,失业率明显上升。
中国也未能幸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3月5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时这样描述2009年初的中国:“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有的甚至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农民工大批返乡,经济增速陡然下滑。”
无论官方或非官方,都一致认为“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不仅中国如此,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如此。
在危机中苦苦挣扎的世界各国开始思索如何率先走出困境,于是在2009年充斥世界各大媒体头条的新闻,都是各国出台的各种经济刺激计划。美国奥巴马政府2009年初部署了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和再投资”计划,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庞大的经济刺激方案。中国及时出台了以两年4万亿的投资计划和十大刺激经济措施为主的一系列举措,来应对汹涌而来的经济危机。在各种悲观情绪蔓延的环境下,世界各国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经济危机攻坚战。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危机初现好转苗头,中国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世界各国经济也逐渐止住了下滑趋势。
经济危机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虽然经济危机的影响远为消除,但如何早做打算,在下一轮世界经济增长中占据先机,成为世界各国开始思考的问题。
一个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此次世界经济危机导致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受到重大冲击,产业面临重新洗牌,这客观上推动了科技和产业的进步。历史的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历数人类近代史上的历次全球经济危机,每一次都会带来一场大的技术变革。1857年发生了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由此引发了电气革命,工业文明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人类也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1929年发生了20世纪最为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
然而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尽管知识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基本表现为对现有科学理论的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沉寂”至今已经有60余年了。温家宝总理2009年11月向首都科技界发表讲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时指出,“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当今世界正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初显端倪。”
这番讲话清晰地传达出一个信息,就是我们虽然处在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前,但同时我们也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前。中国近代史上在历次世界科技革命期间都由于国内的闭关锁国或动荡不安而错失了发展良机,今天面对这样的一场危机,面对这样的世界形势,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迅速采取行动,在科技和经济方面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迅速布局
2010年2月20日,正值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这一天宣布,我国已成立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部际协调小组,正式启动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的研究工作,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部际小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20个部门或单位负责人组成。
与此同时,该协调小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挂帅,派出两路调研小组,到中西部展开调研。
张晓强第一站到达湖南,在长沙举行了中西部地区部分省市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湖南、山西、安徽等1 1个省市发展改革委的主要领导分别就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了发言和探讨。调研小组还组织了专家座谈会,黄伯云、袁隆平、龙国键、卢光等各产业的代表性人物在座谈会上各抒己见,阐述观点。“新材料要建实验室”“杂交水稻要实现机械化”“立法保护我国干细胞资源”……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汇总到协调小组,为规划的起草建言献策。
不久后的2010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于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了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的关键词之一,围绕新兴产业的各种提案、议案受到关注,媒体对各位领导接受采访时透露的产业规划及时解读,各相关产业的专家对围绕新兴产业的各种问题答疑解惑……人们对这个中国十大产业振兴政策后的又一剂强心针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那么,究竟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2009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一次调研,调研报告指出: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
经过中央层面的调研,酝酿中的产业规划几易其稿,基本确定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等七大领域共23个重点方向。
基层和市场的嗅觉向来灵敏,在中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展开调研的同时,各产业已经开始有所反应,各地政府开始陆续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并制订适合本地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一些产业开始闻风而动。
新能源被认为是我国首要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为其与当今世界的低碳发展要求高度符合,且技术成熟,产业规模基本形成。在我国,这在风电和光伏产业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我国风电规模实现连续几年成倍增长,2009年新增风电装机1000多万千瓦,世界第一,总装机容量世界第四。在光伏产业领域,太阳能电池市场份额占全球1/3,年产量世界第一。全球前25家光伏组件厂商有8家位于国内。
持续扩大的国际市场需求使得国内光伏产业形势大好。2010年初,在江苏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工人们正在繁忙地工作。该公司副总经理秦玉茂说:“现在我们都实行三班倒,设备没有一天歇着,每周六天工作还来不及。今年5~6月间能把现有的200兆瓦产能提高到400兆瓦。”
在物联网产业,先后有多个城市建立了物联网研究中心、物联网产业基地等,积极参与物联网国际、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一些知名企业也开始陆续推出物联网相关产品。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伴随着我国成为世界汽车第一产销大国,新能源汽车在各种政策和利好推动下走过了快速发展的一年。三种相关技术路线均有不同程度发展,电池、电机、电控方面积累了1800多项专利,为持续深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2009年被称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元年”。
与此同时,一些省份开始纷纷行动,根据本省情况展开调研,迅速制订出本省的新兴产业发展意见和发展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2009年底印发《广西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到2012年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2015年超过320亿元,2020年超过620亿元。
湖南省2010年3月出台《湖南省新能源产业振兴实施规划(2010~2020年)》,计划到2020年,新能源(不含水电)装机规模达到1845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约35%;新能源产业发展增加直接投资累计达3000亿元;新能源装备产业销售收入突破5000亿元。
甘肃省2010年4月下发《甘肃省科技厅关于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确定了下一步要重点推进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医药、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外,还有广东、江苏、山东、安徽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据统计,当时我国已经制订或者正在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发展规划、意见的省份已经超过20个。中央未动,地方先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迅速布局。
大幕拉开
一个有望影响国家未来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战略决定的出台,总要经历一个谨慎的过程。
国务院2010年9月8日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决定》,随后于10月18日下发《决定》。历时一年多,经过层层考察、调研、论证,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终于尘埃落定。在各方的期盼中,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最终成为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决定》还确定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提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至此,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正式从幕后走到台前。
具体来看,节能环保产业被列在第一位,体现了中央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等产业的重视,而其他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都离不开节能环保的总要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则包括了诸如三网融合、物联网、下一代通信网络等当前技术上有重大突破、需求上炙手可热的产业;之前得到广泛认可的生物育种、新医药等被合并成为了生物产业;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也被纳入,有望在航空航天、高速铁路以及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进行重点发展。据了解,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草拟的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已经完成,发展高端装备被列为“重点发展任务”;新能源产业中有望得到大力发展的是太阳能、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等;新材料产业作为最初提出的产业之一被保留;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强烈呼声中也顺利入选。据了解,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两个结合”
一年多以来,对于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各地政府、专家、学者基本上都表示了强烈的期待,多数观点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将成为我国继4万亿投资规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又一个大规模投资计划。而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未来目标是什么?《决定》给出了答案。
《决定》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实际上,与4万亿投资规划有所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向的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之前的4万亿投资规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都是在扩大内需,加强基础建设,结合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而现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转至新兴产业项目。”
而“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也足以体现中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
在如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问题上,《决定》提出了“两个结合”的方式,即“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这既体现了政府在市场基础上的引导作用,又体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突破以及产业带动的双重特点。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石力开曾经参加发展改革委关于《决定》的起草工作。他对本刊记者说,“两个结合”的说法提得很好,基本上说明了我国当前国情所决定的新兴产业发展方式。我国目前相关企业的实力较弱,对新技术的推动力不是很强,所以就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引导,但政府引导要注意“度”,不能一包到底。同时,在科技创新方面,我国国情使得政府没有能力在所有基础理论研究上进行投入,这就决定了以产业为引导的科技创新,在能影响重大国计民生的产业进行科技创新,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五剑齐亮”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处于发展的初期,不可否认,政府扶持将对其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决定》提出,中央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在科技、市场、外资、金融、布局等五个方面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全面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内容,中央向来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培育和发展。2009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记者在调研中也发现,高科技的产业化一直是困扰学者和企业的难题。《决定》提出要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表明了中央缩短产学研进程的意愿。
市场带动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得以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一环,而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投入和成本上的先天不足导致目前国内市场需求难以拉动。为此,《决定》提出,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建立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外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提出,要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
金融支持是政府引导的重要手段,《决定》确定了多项金融支持政策方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可谓“及时雨”。包括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以及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等。业内人士认为,从资本市场看,在政策的影响下,2010年下半年的新增信贷水平,可能超出实际需求而形成过量贷款并推高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水平。资本流出的问题也可能在下半年得到缓解。预计下半年A股市场的流动性水平可能维持有限宽松的局面。流动性状况将为战略性新兴行业的估值溢价奠定一定基础。
自2009年出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以来,各地政府纷纷根据自身情况出台相关地方发展规划,其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地方利益割据、重复建设等现象。如何优化产业布局,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间的关系,使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一开始就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也是一个重大课题。
据了解,在相关文件起草过程中,就此问题也有争论。石力开表示,各地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本身没错,但一定要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人才、资金优势,择其长者重点布局,而不应该一哄而上,避免各类抢占资源的现象发生。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室副主任胡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具体来看,产业布局可以分为不同的情况:一是传统产业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东部则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集中精力发展新兴产业,而中西部则可以从传统产业起步发展,就像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初所做的那样;二是区域内的传统产业可以不做大的转移,而是留存下来,一方面进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三是中西部虽然相比东部发展起点要低,但也可以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发展新兴产业。
就以上问题,《决定》也给出了初步的说法。《决定》提出,要优化区域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而实现布局合理化的重要途径就是即将编制和出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扬帆“十二五”
“十二五”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为关键的转折点。走到了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如何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战略性突破”?七大新兴产业将为我们交出这份答卷。
《决定》中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的发展目标。
对此,国家工信部总经济师周子学日前撰文指出,与此目标相对应,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为4.3万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20%左右;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为11.4万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40%左右。若按2010年粗略估算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4%计算,为实现发展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将实现24.1%的年均增长速度。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还将快于此增长速度。
尽管《决定》和《建议》中没有公布“十二五”期间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计划,但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一投资额将远超上一个产业振兴规划中的“4万亿”。
据一位参与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人士表示,中央投资资金支持的具体方式,会是一种政策和资金投资方式组合,而不是简单的政府资金投资。
他透露,目前可以明确的资金支持方式有两种。“一是由发改委主管的,有一个支持基金,如果企业在科技上有突破,进行大规模生产,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提出申请,国家进行投入。二是由工信部主管的,有一个企业技术改造基金,企业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增加或改造设备,可以提出申请,支持技术改造。”
“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发展领域的大格局将会是:一方面,“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消耗资源性)产业,将被大规模地抑制、淘汰、兼并、重组;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如火如荼,影响深远。从《决定》和《建议》来看,政策、金融、技术、人才等资源,都已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倾斜。虽然目前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我国GDP的比重还不到2%,但可以预见,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逐步替代产能日趋过剩的传统产业而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
多部委表态力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临近岁末,已有多个部委表态将全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培育和发展。多支强心剂的注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蓄势待发。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日前表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牵头部门,国家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将对今后五年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作出总体部署,提出吸纳产业发展路线图,明确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重大的应用示范工程。
国家工信部与科技部将在“十二五”期间联手,共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两部在合作当中,将做好科技规划和产业规划之间的衔接,共同落实科技发展纲要;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沿着行业的产业链布局,开展创新工作,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共同做好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重大专项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初期,离不开财政的投入。对此,国家财政部部长助理胡静林日前表示,财政部将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和配套金融服务,多方面拓宽战略性产业的融资渠道,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有效的风险管理。一方面,要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国家财政部将鼓励各地财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的产业导向和金融发展状况,研究相应的财政支持政策。鼓励地方通过政府出资参股的方式,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通过风险补偿等政策手段,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方式,提供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品种制度。
在金融支持方面,央行行长助理郭庆平日前表示,央行将从四方面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一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快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信贷管理制度、专业金融机构、专项激励考核机制和差别化的监管政策。二是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股权质押融资以及产业链融资等信贷产品创新。三是多方面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化融资渠道,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四是积极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鼓励外资及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资本市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日前表示,证监会接下来将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落实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的功能定位,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发行上市和再融资,完善市场化并购重组制安排,鼓励优质资源向上市公司集中。二是加快推动场外市场建设,扩大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覆盖面,为大量还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三是积极推动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发展,完善各项制度,加强软环境建设,优化投资者结构,培育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同时完善监管体系,推动PE/VC行业规范化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
《决定》中提出,节能环保产业将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
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国内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1.71万亿元,在节能服务产业协会注册的节能服务公司500多家,城镇污水垃圾运营企业1000多家,“十一五”期间产业年均增长率在15%~20%之间。
业内人士预计,“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将达3.1万亿元,是“十一五”期间1.6万亿元的2倍左右。在相关政策扶植下,“十二五”末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或达4.5万亿元。此外,国内碳交易排放交易体系有望在能源、电力和航空等行业先行试点。
目前,国家发改委会同环保部等部门编制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基本编制完成,近期将上报国务院。规划把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与环保服务六大领域列为重点支持对象,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置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首要位置的节能环保产业,将迎来“十二五”发展时期的黄金五年。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决定》中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尽管遭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总体上仍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从2004年的2.65万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6.08万亿元;工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5192.98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2012.52亿元;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从2004年的2075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4752亿美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应用日趋深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初步奠定了建设信息技术产业强国的坚实基础。
在目前最为热门的物联网产业领域,“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初步形成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领军企业。同时重点推动以物联网为特征的智能物流产业的发展,到2015年将初步建立起与国家现代物流体系相适应的协调发展的物流信息化体系。
到2015年,我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五年内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市场前景将远远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单个市场。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有关负责人近日也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光纤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
此外,“十二五”期间我国通信业将推动电信普遍服务从“行政村通”延展到“自然村通”,普遍服务内容逐步从语音业务扩展到互联网业务,基本实现村村通宽带。突破网络信息安全核心关键技术,基础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和关键应用安全可控,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和公众信息网络抗毁能力大幅提升,使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生物产业
《决定》中提出,生物产业将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早先的“生物医药产业”在《决定》中被替换为“生物产业”,涵盖面得到了相当的扩大。生物产业囊括了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等多个领域,不过,生物医药将依旧是“生物产业”的主要热点。
生物医药产业是未来10年的朝阳产业已经毋庸置疑。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芮国忠预测,2013年中国医药市场将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到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达到4万亿元的规模,超过日本和欧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中国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中的地位将日益提升。
相关专家指出,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正在紧锣密鼓的制订中,有望与其同时出台的还有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十二五”规划。对于重大创新药开发的资金扶持规模将从“十一五”时期的66亿元扩大到105亿元。单个药品开发项目的扶持资金规模从100万至1000万元不等,技术开发平台的扶持规模则从1000万至6000万元不等。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育种产业在已上报至国务院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上提到重要位置,这也意味着规划出台后,生物领域转基因研究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石燕泉表示,“十二五”期间生物育种产业的发展目标,一是要建立高效农业生物育种体系,提升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培育生物育种产业化体系,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三是要健全生物育种条件的平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的支撑能力。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决定》中提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国家工信部规划司司长莫玮曾提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但是目前,我国的制造业还在低端徘徊。因此,将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跃迁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的重点。
业内人士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借鉴国外同行业的振兴做法,研究制定《装备制造业振兴法》,建立重大技术装备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协调机制,统筹制定装备制造业的相关政策,组织协调重大技术装备联合公关,协调落实依托工程,组织并监督实施国产化方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检测和信息引导,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装备制造专家柳百成则认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十二五”期间一定会有所突破,并形成若干个有独特优势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群。
从现有的基础来看,四个区域已经粗具规模。首先是长三角地区的船舶制造等优势产业;其次是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此外,京津塘地区的大飞机制造、珠三角的汽车制造产业都有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巩固现有优势,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
新能源产业
《决定》中提出,新能源产业将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未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规划期为2011~2020年,包含了“十二五”“十三五”两个时期,将不仅包含核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还包括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等对传统能源的升级,规划将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节能力度,提高传统能源清洁化利用水平,同时推进替代产业发展,加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利用规模。随着规划的颁布和实施,未来10年我国新能源产业将累计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
分析人士预计,到2015年,我国天然气利用规模将达到2600亿立方米,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例预计将从目前的3.9%提高到8.3%左右。水电利用规模将达到2.5亿千瓦,核电利用规模将达到3900万千瓦。水电和核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提高1.5%,达到9%。其他非水能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也将达到1.1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1.8%,达到2.6%左右。到201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将有望达到11%左右,而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则会从2009年的70%左右下降到63%左右。
新材料产业
《决定》中提出,新材料产业将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十一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品的市场增长率基本维持在10%以上,某些重要的新材料品种市场增长率甚至超过20%。目前材料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整个材料行业产值约占全国GDP的28%。
据了解,新材料“十二五”规划将对前沿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这三类新材料的发展予以支持。相对应的思路分别是抢占制高点、培育生长点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沿技术包括高效能源材料、先进超导材料、纳米材料与器件、功能与智能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半导体照明材料、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电池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军民两用材料;重点产业包括石化、钢铁、有色、轻工、建材等。
为促进这三类材料发展,前沿技术将列入863主题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863重大计划,重点产业列入支撑计划。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6类新材料,半导体照明预计到2015年将节约用电1000亿度,节约标准煤4000万吨,减少排放1亿吨,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新型显示材料将重点发展OLED、EPD、3D等新型材料,预计这些材料在5~10年后将逐渐成熟。高性能电池材料包括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发电电池,锂离子电池等动力电池,并突破相关核心材料如电解质、正极材料、离子交换膜等技术;稀土功能材料包括发光材料、磁性材料、催化材料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包括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
未来随着国家对物联网、三网融合、新能源等领域政策支持的不断加大,以及未来我国航空航天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复合材料和新型金属材料将获得很好的发展机遇。
新能源汽车产业
《决定》中提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将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
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草案),到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初步实现产业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化;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保有量达到50万辆以上;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产业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规模达到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保有量达到500万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节能汽车销量达到世界第一,年产销量达到1500万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叶盛基表示,考虑到技术发展现状,近期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未来以纯电动车为主要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长期处于试验阶段,缺乏充分的试验验证与改进,多轮的验证方面的产品还很少,纯电动汽车真正大面积推广使用还有距离。”叶盛基说,今年预计的汽车产销将达1700万辆,“十二五”末预计要2000万辆以上,如果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达到50万辆,那么意味着其他大部分还是传统车,新能源车还不能做到完全产业化。因此,不论“十二五”还是“十三五”,将来混合动力技术会用得非常普遍,只有通过混合动力技术的广泛使用,才能实现能耗标准。
他同时表示,包括充电站、充电桩、充电接口的标准国家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特别是充电接口的标准很快就会出台。
各有重点
各大产业的“十二五”规划可谓初步定调,总结这七大产业在“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动向,在每个产业方向之下,又有若干不同的重点领域:
在节能环保中,将重点突破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循环利用;在新一代信息产业中,将聚焦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生物产业,将主要面向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将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产业将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特种功能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将是新材料的重点发展领域;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汽车,主要发展方向则确定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方略探讨 篇11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必须采取 PPP模式
中国“十二五”规划期间的重要战略任务是通过培育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战略性意味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对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塑具有较强引领作用,对产业经济发展具有“溢出”(SpillOver)效应或外部性,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发挥包括融资扶持在内的政策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态竞争性和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市场化融资扶持应以股权性融资为主,债权性融资为辅。随着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股权性融资可分别采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等专业化规范运作的融资方式,实现不同投融资方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分工与合作。换言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构建政府和市场协同的PPP(Public PrivatePartnership)融资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下从“中国制造”提升到“中国创造”,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德国和日本等国经济崛起的历史经验表明,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对新兴产业培育扶持,是后进国家培育动态比较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幼稚产业(INFANTINDUSTRY)保护理论”和日本学者赤松要(Akamatsu)的“雁行理论”(The Flying Geese Model)对产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和产业发展的动态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从制订产业政策和实施产业规划,到财政税收的支持和融资都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扶持。从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方面看,除了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外,海洋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具有潜在动态比较优势的产业形态,其培育发展过程具有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类似的演进规律。在一个面向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政府采购是对新兴产业进行扶持的重要手段,并对市场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对发展和转型中的中国经济而言,公共财政体系正在逐步建设和完善过程当中,为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海洋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扶持,实行差别化结构性税收优惠也是必要的政府政策选项。
我们要着力构建维持政府正常运转并提供经常性基本公共服务的经常性公共财政预算体制,同时,逐步改革和完善注重公共财政积累和供给能力建设的公共资本预案体制,将经营性国有资产纳入公共资本体系,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进行必要的价格、税收等方面的合理规制,对行政性垄断行业进行必要的市场化改革、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和良性健康发展,注重公共财政积累和供给能力建设。也就是说,要建立和完善从公共资本预算中不断补充经常性公共预算收入的体制机制,同时,增加公共性应急能力建设,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性融资支持。
当前,中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性融资方式主要是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通过政策引导、示范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对创业投资公司和创业企业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股权性融资扶持。产业投资基金一直处于试点阶段,多以区域性投资为主,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虽逐步有所倾斜,但旗帜不够鲜明。因此,建议各有关政府部门加强协调,积极推进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项基金,加大各级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对专项基金的投入,按照专业化运作模式构建委托-代理关系,并通过市场化手段积极引导市场资金投资入股,放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构建政府和市场协同发挥作用的PPP模式,既通过财政资金弥补市场缺陷,也要避免财政资金对市场化资金的挤出效应(Crushing Out Effect)。
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等融资方式必须规范运作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过程中,市场化的融资方式应以股权性融资为主,在不同阶段分别对应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等专业化投资机构。
天使投资主要投资于新兴产业创意早期,出于对产业发展前景的战略判断,具有一定的承担投资风险的能力。目前,天使投资在中国尚处于初创阶段,从政策上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对新兴产业从技术研发的源头开始关注并融资扶持。
创业投资(VC)是在创业企业成长阶段对新兴产业进行融资扶持。创业投资在中国的发展相对规范和稳健,这主要得益于国家陆续出台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提供税收优惠的鼓励性备案制。
私募股权投资(P E)适宜于在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成熟阶段的上市前(PR E-I P O)投资或参与并购重组。私募股权投资在中国经历了爆发式的疯狂增长阶段,业务模式有的不规范,有的在一定程度上沦为地下金融,甚至变相发放高利贷,为某些地区的资金链断裂埋下隐患,并可能成为引发局部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近期,国家也在着手对私募股权投资进行备案和规范,使社会资金通过私募股权投资规范的市场化、专业化运作转化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专业化分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投融资领域对应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分工,体现了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类型和风险防范能力,专业化投资机构敢于面对和承担风险,从内部运作机制来说,都有相对应的投资决策风险防范体系。这也是促进投资良性循环发展、不断促进产业结构动态升级的动力源泉。
当前,中国社会资金总量不断扩大,通过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样需要大量的融资扶持。如何将社会资金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实现向产业资本的转化,专业化的VC或PE是重要的载体和手段。大量的社会资金本就来源于传统产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要寻找新出路,对投资者而言也面临知识能力不足的瓶颈约束,需要补充学习投资专业知识并培养机构化专业运作能力。P E的相对泛滥在一定程度上是专业知识和能力相对匮乏的表现。
个别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的“产能过剩”,是个别环节的低端过剩,体现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困难。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但要满足国内需要,还要面向国际市场。中国加入W T O已经十年,欧美发达国家以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为借口,对中国出口的产品横加限制,而中国所需要的高新技术进口也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在这样的格局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艰难前行,在低端制造领域很容易出现所谓的“产能过剩”。产业的升级和并购重组需要PE大显身手。
多层次资本市场须稳步健康发展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完善,对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通过资本市场变现退出、为实现投资收益和循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由于体制设计缺陷,曾一度出现有些企业超募以及一些创业者通过变现获利脱身的现象,也对资本市场尤其是新生的创业板市场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近期,监管部门颁布的强制分红和退市制度,相信会对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个别关键环节的发展需要的资金量巨大,需要政府和市场通力协作,也需要创业者和投资者具有长期坚持的耐心。急功近利和关键环节资金扶持不到位,很容易引发产业发展进程中断甚至夭折。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动态展望 篇12
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我国首次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从诞生伊始就一直处在战略性和新兴性交织的氛围中。国外的研究多集中在新兴产业或战略产业方面。Kesting等[2]从产业表现出发,认为新兴产业是指完全新的或者由于行业环境的改变而使其经历显著新增长的产业; Porter等[3]从产业动因出发,将新兴产业定义为由于科技创新、新的顾客需求、或相对成本结构的改变而出现的某项新产品或新服务。在战略性产业方面,最早提出 “战略性产业”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Hirschman[4],他将处在投入和产出中关联最密切的经济体系称为 “战略部门”;Teece[5]从产业特征出发,将战略产业定义为具有强大竞争力,且具有规模经济、学习型经济和网络经济特征的产业。
在弄清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借助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基础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可以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国外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其具体的联系和区别如表1 所示。
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与其他产业有着千丝万屡联系,并且更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熊永清等[9]基于传统产业的视角,认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途径一是依托新兴技术,培育和发展全新的新兴产业; 二是在现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升级转型并激发新兴产业。张锋等[10]强调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不能忽略传统产业的作用,尤其强调传统产业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的重要促进作用。刘洪昌[11]从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出发,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有机结合可以产生系统合力,有利于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经济局面。因此,我们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候不能忽视其他产业的作用,要注重彼此之间的协同促进。
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因素及选择标准
2. 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因素
现有研究试图找出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方面因素,以建立普适性的选择标准。本文从制度因素、市场因素、产业因素和技术因素4 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以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过程,具体总结如表2 所示。
综上,我们在选择和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该从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出发,有针对性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选择和分析。对影响因素的准确把握,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产业选择,从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2. 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既要考虑市场的调节力量,也要兼顾经济的长期发展目标。现有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角度分析,试图找出普适性的选择标准。本文从选择原则、条件标准、评价体系3 个方面对现有文献中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以提供详细的选择依据,具体总结如表3 所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需要依托竞争优势,因此各地区还要考虑自身的资源优势、经济基础等,从而选择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产业,真正实现产业升级。不难发现,上述标准中的宏观成分与理论色彩偏多,缺乏具体可操作性。未来研究应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条件标准,和评价体系落实到具体可操作的步骤中,进行更为细致的具体化和量化处理。
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
“科学发现—技术创新—产业化” 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王新新[21]从具体的路径选择出发,认为应把技术创新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线,探索并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且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依靠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并精心打造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黄启才[22]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按技术、生产和市场3 个因素把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为6 类,并分别给出了每一类别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涂文明[23]从国家战略层、区域集聚层和技术- 产业层3 个层面探讨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的发展路径,并剖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的3 种实践模式———突破性技术创新驱动型、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型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型。俞登科等[24]从价值链、知识链和物联网3 种媒介出发,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并提出了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单核、多核和星型模式。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可控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发展路径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要与实践相结合。未来的研究应该充分考虑路径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因素,从而提出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更有操作意义和借鉴价值的发展路径或机制。
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在技术上有别于其他产业,在商业模式上也有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创新驱动性、突破性和先导性的特点,这决定了它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25]。商业模式的创新是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技术创新只有和整个商业模式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业化[26]。苗立峰[27]从商业模式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角度出发,认为商业模式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价值、确保产业培育和发展成功、确保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手段。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技术是重要支撑,并且需要依赖整个价值网络来解决产业链启动问题[28]。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说到底是企业的主动选择,所以企业的能力( 如决策和执行、创新、协调适应能力等) 高低决定了商业模式和企业的成败[29]。刘洪昌[26]从具体路径的角度出发,认为顾客价值创新、价值链创新、供应链体系创新是企业内部最重要的3 个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国家战略需求性、先导性等特点,因此政府需要针对商业模式要素体系中存在的市场失灵等问题,尽可能给予政策上的帮助和协调。在宏观政策方面,一是营造公平的竞争市场环境,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三是建立并完善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素市场; 在微观政策方面,一是通过创新政策的组合运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二是政府要有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国际化视野,三是培育各类市场主体、构建基于市场的商业网络和产业 “生态圈”,四是建立适合的定价机制[29]。具体归纳如图1 所示。
图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5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研究
5. 1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时一般都强调绿色能源、“三网融合”、生物科技以及纳米技术[30]。王新新[31]对多个国家的战略侧重点进行了总结,其中,美国以新能源为核心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欧盟以绿色经济为主要内容,日本坚持政府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韩国则将低碳与绿色发展作为主题,而巴西则以新能源为主要攻坚目标。事实上,这些被发达国家着重优先发展的产业与我国政府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一致。
此外,各个国家纷纷加大了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并且通过各种专项规划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王宏等[32]以50 年代美国兴起的半导体产业为例,厉以宁[33]关注于西欧各国,万军[34]从日本政府的角度出发,认为这些政府都在通过一系列干预措施( 如政府采购、研发投入、税收减免等)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政府所发挥的支持和保护作用,给我国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角色定位和作用发挥提供了实践依据。
5. 2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总结
现阶段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政策支持和发展现状的总结。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以国别为研究视角对文献进行梳理,并针对各个国家的政策措施提出适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启示。具体内容总结如表4 所示。
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同时,还可以综合比较各个国家的政策措施。万钢[1]在比较了美国、欧盟等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后认为,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培育新技术、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应对金融危机、提振经济的重要举措。此外,我们在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经验的同时,要注意考虑我国在产业文化、制度环境等方面与这些国家的差异,要立于我国的本土特色和优势,依据我国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政策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从而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完善发展模式。
6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发展迅速,但与其他产业的相互交织使得研究更趋于复杂。在前面本文已经对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分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一个新的跨层次的研究框架。
6. 1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文献的梳理,本文从研究的内容、方法、及结论3 个方面对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行简要评述:
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应用层面上,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等,忽略了对形成机制、发展起源等基础的研究,缺乏对理论的系统构建。学者和企业家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原因,那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持续发展创新的动力。
第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关系的研究尚不完善。现有研究多停留在划分标准、侧重领域等方面,缺乏对相互转换的研究。国内学者郭连强[36]提出了可以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思路,但并没有涉及具体转变步骤。此外,现有研究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研究为主,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非传统产业( 如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 关系的研究,而这一方面对于促进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第三,研究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研究。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多停留在描述分析层面,研究过程和方法略显单一,且结论大多缺乏实证材料和定量方法支撑; 此外,针对各地区的实践性探索明显不足。国务院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标准的理论假设是各地区的均质化,忽略了不同地区之间在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性,因此在实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国家政策的导向,更需要考虑各地区的经济特点和资源优势,加强对各地区进行产业或企业层面的针对性研究。
6. 2 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基于管理学和经济学基础,从方法和内容两方面对未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在研究内容方面有针对性地从跨层面的角度提出一个新的研究框架。
( 1) 研究方法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宏观层面的定性研究,而应该灵活运用定量分析、实证分析等其他研究方法。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可以尝试引入国外比较先进的分析方法,注重加强科学的定量分析和前瞻性的产业培育引导,增加培育结论的具体实证材料和定量方法的支撑,对研究结论所提出的培育理论和发展模式进行实证性检验,以增加其可靠性和可信度,实现多元化研究方法的结合。
( 2) 研究内容方面。本文从国家、产业间、产业、企业与企业家4 个层面对未来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
第一,国家层面。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期性决定了国家需要随着产业的发展作出政策改变。新一轮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创新企业体制的 “三位一体”改革,其关键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发挥作用的合理范围应该随着产业发展阶段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这意味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应该提供不同的支持。因此,未来研究应重视产业演进中的动态培育机制:一方面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建立一套市场机制与政府政策引导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另一方面,全面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不同演进阶段对政策和资源的需求特性,制定阶段性的动态政策措施。
第二,产业间层面。产业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在协同和抑制两方面,但现有研究多关注于协同作用。未来一方面要重视产业间的抑制作用,因为传统产业的变革有时会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力; 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相互转化机制的研究,并结合学科热点( 如大数据、云计算) 对研究进行拓展和丰富。
第三,产业层面。现有研究多是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角度出发,提出的对策也多是基于整体层面的,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未来应强调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个体研究,探索适合各个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路径,考虑地域文化、资源禀赋等因素对各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影响。此外,未来还应该注重结合中国当前经济社会环境,以转型和升级为背景对各个产业进行分析。
第四,企业与企业家层面。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新商业模式的探索、创新体系的构建等,以及企业领导层的文化背景、对政策的解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态度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未来研究应从这些方面入手,加强企业具体方法和发展途径的研究,并更多关注于企业家层面,研究企业家自身的行为偏好和个人特质对企业选择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
根据以上对未来研究的探索,本文构建了一个跨层级的研究框架,具体如图2 所示。
摘要:为系统地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与其他产业的区别、发展规律、选择标准以及对国外经验的借鉴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最后在指出现有研究不足的同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未来研究框架。
【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荐阅读:
湖南油茶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08-17
战略性新兴产业07-22
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09-15
战略新兴产业投资路径06-21
关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08-15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工作方案》的通知-地方规范性文件06-26
广东省促进战广东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及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的通知06-11
战略性新兴技术06-23
战略新兴企业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