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技术

2024-06-23

战略性新兴技术(精选12篇)

战略性新兴技术 篇1

0 引言

2009 年, 国家提出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举措。2010 年10 月10 日, 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1], 选择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7 个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勾画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近一个时期在中国的发展构想, 战略性新兴产业由此进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议程。2012 年国务院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 明确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并具体对7 大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主要任务以及部分重大工程进行了部署,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了明确的路径和蓝图。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多方面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 而掌握足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新兴技术则是其中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虽然技术支撑产业、产业牵领技术, 但产业毕竟不等同于技术, 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发展问题很有必要做专门的探讨[3]。战略性新兴技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导和重要支撑, 当前国内对战略性新兴技术的研究相对薄弱, 诸如战略性新兴技术的辨识、技术体系演化、产业化路径和发展战略等问题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中国知网的检索平台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篇名进行检索, 结果有5 000 余篇文章, 从最早的2009年产出不足50 篇, 到2011 年产出最多的1 803 篇, 折射了国内研究者对这一领域极高的关注度。而以篇名为“战略性新兴技术”检索, 结果只有三篇文章 ( 截止2013 年6 月30 日) 。战略性新兴技术的相关研究是关系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重要基本问题。因此本文从分析战略性新兴技术的特征及其开发原则出发, 对不同类别的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开发和组织策略进行研究, 以期为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1 战略性新兴技术的特征与开发原则

新兴技术与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的西方国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开创新兴技术管理的相关研究, 国际上开创性的研究成果集中在2000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新兴技术管理研究小组出版的《Wharton on Managing Emerging Technologies》一书中。它将新兴技术 ( Emerging Technology, ET) 定义为“基于科学的, 有可能创立一个新行业或者改造一个现有行业的创新”[4]。一方面, 战略性新兴技术属于新兴技术的范畴; 另一方面, 用“战略性”来修饰“新兴技术”, 强调了战略性新兴技术是重要性程度最高的那一部分新兴技术。战略性新兴技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牵引和支撑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高技术集合体[4]。

1. 1 战略性新兴技术的主要特征

依据战略性新兴技术的界定, 分别从“科学”、“技术”、“产业”和“历史”等层面分析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属性特征。首先, 新兴技术作为高技术之一, 它形成于科学基础的创新和知识流动的基础之上。技术的本质是知识, 因此技术的创新和形成是技术的知识内核“遗传”和“演化”的过程, 也是“知识基础单元”不断扩散和传播的过程。其次, 由技术发展的周期理论可知, 某种技术在成熟期之后的一段时期, 必然走向技术的衰退期, 即出现技术变革, 技术在应用中的这一变革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指技术在新的应用领域出现新的行业标准或新的使用规范, 另一方面是指两种或以上的技术交叉融合形成新的技术形式, 即形成新兴技术。再次, 技术的应用领域或环境发生改变时, 最易产生新兴产业和新市场, 这也是新兴技术形成和创生的重要特征之一。最后, 战略性新兴技术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时空概念或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应有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因而就有不同的战略性新兴技术。由于自然资源、发展阶段、科学技术储备等方面存在差异,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一般不会完全相同, 因而战略性新兴技术就会有所差异。

1. 2 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的基本原则

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开发是为满足特定的社会发展需求, 以高技术和前沿技术产出为目标的研究和实践, 是特殊的技术开发活动。因此, 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开发原则应遵循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既符合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又能保持生态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目标明确、统筹规划, 形成整体性的开发系统。具体而言, 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2. 1 系统性原则

战略性新兴技术是以技术单元为基础的技术体系或系统, 本身具有系统性特征。作为前沿技术和高技术, 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涉及多学科和专业领域, 既包括多学科的科学知识基础, 又要有多专业技术和工程领域的融合, 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1. 2. 2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具体指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符合两个发展规律, 即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由单元技术组成的技术体系, 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开发要遵循科学知识流动和技术体系演化的路径演化规律。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和支撑, 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开发又要遵循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 2. 3 一致性原则

战略性新兴技术在遵循两个发展规律基础上, 应该与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一方面, 战略性新兴技术发展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相一致, 既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有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 又要做到与区域生态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 技术开发和发展的前沿性不能与产业发展相脱节, 成为一段时期的“闲置”技术, 脱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1. 2. 4 目的性原则

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开发以产业化为目的,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导和重要支撑, 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开发要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提升为目标, 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 能够有力推动产业升级, 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1. 2. 5 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发展成熟能够演化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 战略性新兴技术必须要有发展、提升和改进的潜力, 能够成长为产业共性技术。二是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要维持地区生态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的主要类型

广义的技术开发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两个方面, 根据技术开发的创新度, 将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分成以下几个主要类型。

核心技术开发: 也可以叫做原理独创型技术开发, 是以科学原理和科学发现为主导, 依据科学原理构思出新的技术原理, 创造出全新的技术装置和工艺。核心技术开发强调单元技术的创新, 其开发过程一般包括从技术单元到技术链、技术群、技术网络和技术体系的过程。

辅助性技术开发即对虽为非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 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技术开发。主要包括组合创新型技术开发和功能移植型技术开发等类型。组合创新型技术开发将依据不同原理的现有技术重新组合为全新的技术装置和工艺。功能移植型技术开发按现有成熟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功能作用, 将它从一个领域移植到另一个领域形成具有新功能的新技术[5]。

技术改造: 在原有技术主体基本原理不变的条件下, 对其缺陷部分加以改进, 使该技术结构和功能更为完善。

战略性新兴技术的不同开发类型对应着不同的开发主体, 即“研 ( 科研院所) ”、“学 ( 高等学校) ”、“产 ( 企业) ”、“管 ( 政府等公共管理部门) ”等 ( 见图1) 。战略性新兴技术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技术开发需要广泛的专业能力和多元化的创新资源。然而任何一个独立的开发主体都无法从内部获取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所需的全部资源, 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开发不是孤立进行的, 它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配合, 共同完成。不同的技术开发主体各尽其能, 形成“管—学—研—产”一体化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共同体。

3 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的系统模型

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不是企业或科研院所独立的研发行为, 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以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为导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牵引, 政府部门的服务管理协调为保障的一体化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系统 ( 见图2) 。“管—学—研—产”一体化技术开发共同体不仅能规避技术研发风险, 并能迅速扩大组织的整体知识存量和创新能力, 提升共同体的核心竞争力[6]。

实施以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为导向的技术开发战略, 既要认清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又要密切关注和紧跟国际技术市场和相关产业发展动态, 增强自主创新和源头创新的能力。

1 管: 政府服务管理与协调是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共同体组建和运转的纽带和保障。从技术开发的系统模型来看, 政府部门遵循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其辐射和影响包括“产、研、学”等共同体的各个环节。政府在开发共同体中不仅提供法律、政策 ( 科学技术政策、技术发展战略、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 等制度支持, 同时为共同体的组织、服务、协调等提供基础保障。

2 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和发展的牵动和导向。在技术开发的系统模型中, 产业与“学、研”均为双向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学、研”提供实践中的技术需求, 提出技术科研和实验的选题方向。反之, “学、研”为产业发展提供直接的技术来源和基础。而产业的发展又直接受到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 同时也推动市场的发展。

3 研: 科研机构是战略性新兴技术的主要创新源泉和科学创新驱动的主阵地。根据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划分的主要类型, 科研机构是核心技术开发的主要基地和创新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应该提升科研机构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 提高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换效率。与此同时, 科研机构应注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联合, 发挥其在开发共同体中的“知识源头”作用。

4 学: 高等院校平台是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的核心和人才基地。在系统模型中, 高等院校与“管、产、研”均有互动影响, 处于开发共同体的核心位置。高等院校作为技术开发共同体中的另一个重要源头, 除不断加强科学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外, 应当充分发挥其在开发共同体中的特殊作用。一是发挥学科知识领域交叉融合的作用, 构建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的大平台, 培育大成果。二是充分发挥其提供人才培养和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 为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开发培养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人才。

4 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的组织策略

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涉及的环节较多, 过程复杂, 投入资源较大, 需要精心谋划组织, 合理规划, 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与实施, 实现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的整体目标。

4. 1 技术开发的资源配置策略

有效的创新资源是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所需的物质基础, 它包括生产力的各种要素, 其中最主要的资源包括科学技术资源、智力资源 ( 人才和知识资源) 、资金和信息等。只有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才能使这些资源达到最优的结合, 才可能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技术开发共同体应集中力量, 在统一的技术战略目标下, 有机结合为一个“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的系统。由于资源作用的差异性, 共同体中的技术开发主体在资源配置中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 在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过程中, 不同主体在资金、时间、人力等资源方面存在着既有共享又有竞争的关系, 有效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的成败。因此, 根据技术开发主体的角色和作用, 对创新资源进行分层次有效配置和流通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7]。此外, 合理选择有效资源, 降低资源成本、提升资源使用的规模效应等也是优化资源配置, 确保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的顺利实施, 提高技术开发共同体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能力的有效途径。

4. 2 技术开发方式选择的策略

对于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开发方式而言, 不同的技术开发环节依据各自的特征具有相应的方法和手段。从技术开发共同体运行的整体上来看, 应注重基于科学的创新与基于技术的创新并重的策略, 特别是应该高度重视基于科学的基础创新在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 在技术开发的研究方法选择上, 应重视“反求工程”的重要性。引进技术需要通过技术的消化、吸收、改进和创新的过程, 才能牢固地掌握先进技术, 增强自主开发技术的能力。反求工程是一种对引进技术的吸收和创新过程, 它是技术引进的继续和深化, 是技术的二次开发过程。反求工程不仅可以使引进技术与产品符合国情, 了解技术的先进性, 满足社会与企业需要, 而且可以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自主开发创新的能力, 进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与技术。

4. 3 技术开发的组织形式策略

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的组织实施应聚集精锐, 组建若干个战略性新兴技术“管—学—研—产”开发共同体。以市场为战略导向, 产业为牵引, 建立“项目驱动型”技术开发组织模式。项目驱动型组织是21 世纪初期以来, 国际上项目管理和组织理论等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其概念最早是由Gareis和Turner等人在1999 年提出的[8-9]。Roland Garies等人认为项目驱动型组织可以简单的定义为通过项目来创造价值, 实现其战略目标的组织。这类组织将通过项目进行管理, 大量应用临时性组织来完成业务流程, 管理不同类型的项目。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共同体选择项目驱动型组织模式可以使组织的专业化程度更高, 组织结构更趋于扁平化, 并且在组织中, 既有临时性的项目小组来完成项目任务, 又有永久性的管理部门来进行功能管理, 大大提高了组织和管理的灵活性。项目驱动型组织的文化是一种学习型组织、创新型组织与合作型组织的文化, 更易形成自由、民主的创新氛围。

5 研究结论

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开发及其技术体系的演化是关系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败的关键环节, 根据技术创新度划分的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类型对应不同的技术开发主体, 构建了“管—学—研—产”一体化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模型, 从技术开发的资源配置、开发方式选择和组织方式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的组织策略。这对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技术的自主创新度及其产业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 由于多个利益主体的介入, 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主导下的技术开发共同体的创建、组织、协调、运行, 乃至成果的产生和收益的分配, 在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的全过程都会充满矛盾与挑战, 其管理实践和管理行为变得十分复杂与困难[10]。这其中既有技术开发共同体管理中的共性问题, 如知识管理、学习型组织、合作绩效等, 也有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特殊困惑。很多实践中的问题都迫切需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角度提出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摘要:战略性新兴技术是我国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和重要支撑, 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牵引和支撑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高技术集合体。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应遵循系统性、客观性、一致性、目的性和可持续性等开发原则。根据技术开发的创新度, 将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分为核心技术开发、辅助性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等类型, 分别对应不同的开发主体。在此基础上, 构建“管—学—研—产”一体化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共同体模型, 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组织策略, 这对我国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发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技术,技术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策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OL]. (2010-10-18) [2013-10-18].http://www.gov.cn/zwgk/2010-10-18/content_1724848.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2010-7-20) [2013-10-18].http://www.gov.cn/zwgk/2012-07/20/content_2187770.htm.2012-7-20.

[3]王续琨, 刘洋, 侯剑华.论战略性新兴技术[J].科学学研究, 2011, 29 (11) :1601-1606.

[5]刘则渊.技术论原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6]张睿, 于渤.技术联盟组织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路径检验[J].科研管理, 2009 (1) :28-31.

[7]方炜, 刘林奇, 郭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群资源配置层次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07 (9) :45-49.

[8]Gareis R.Knowledge Elements for Project Management and Managing Project-oriented Organizations[M].Vienna:Vienna University Press, 1999.

[9]Tunrer J.R.Handbook for Project-Based Management[M].London:McGraw-Hill Press, 1999.

[10]林淼, 苏竣, 张雅娴.资源配置与战略技术联盟:以C3G为例[J].中国软科学, 2002 (3) :68-71.

战略性新兴技术 篇2

(本提纲仅供参考,申报单位可自行决定可行性报告内容,以能够准确、翔实反映申报单位及项目的实际情况,反映项目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准。)

一、项目内容简要概述

二、项目实施的背景和可行性意义

三、项目核心技术攻关目标,攻克什么核心技术,主要创新点,研究开发采用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四、项目预期完成的技术经济指标,产业化前景及规模,对相关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项目的实施计划和进度

六、项目的运行管理机制

七、申报单位、参加人员现有工作基础与优势

八、经费预算分析

九、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十、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十一、有关附件

十二、项目总投入经费预算说明

战略性新兴技术 篇3

一是完善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会同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编制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个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启动实施了智能制造、生物育种、北斗卫星导航发展应用等重大工程。在继续深入推动广东、江苏、深圳等四省一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实施了2014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试点工作,切实推动部分区域率先实现重点领域突破。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6.1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增加值增长12.4%,已回升到去年同期水平,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A股)一季度营业收入增速达10.9%,高于上市公司6.4%的平均增速,利润同比增长15.4%,成为股市表现最为亮丽的板块。

二是深入贯彻落实信息消费扩内需政策。进一步深入挖掘信息经济潜力、扩大信息消费,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夯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宽带中国”战略,联合财政部、工信部启动了“宽带乡村”试点工程。以4G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1—5月移动通信基站产量1.4亿信道,同比增长180%,三家运营商TD-LTE网络基站总数超过30万,用户超过500万,带动一季度信息消费规模达到6910亿元,同比增长22.3%。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突破5.2万亿元,其中网络零售增长31.6%。继续加快信息惠民步伐,上半年会同中编办、财政部等12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通知》,在80个城市开展信息惠民试点示范,推进相关政策措施、管理模式创新,加大试点示范力度。目前,试点成效已初步显现。以云南为例,其建设覆盖全省的远程可视医学诊疗中心,在215家医院建成远程医疗终端站,累计提供各项服务100万例次以上,开展远程医学教育培训150万人次以上,为国家和患者节约费用60亿元。

三是积极拓宽创新、创业企业融资渠道。会同财政部继续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计划。截至目前,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国家资金投入达到70.5亿元,累计带动地方资金、社会资本638.5亿元,实现1:9.1的杠杆放大效应,在510家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等新兴领域投资创新型中小企业,完成专利授权2000多项,带动就业10.6万人。

下一步,按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总体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相关部门,重点围绕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完善产业宏观发展环境,抓紧在云计算、物联网、生物、电子商务等关键领域研究出台一批重大产业政策。一是进一步加快创新药物、低空空域开放、通用航空、电力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制度改革。二是进一步集中资源、瞄准重点,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完善宽带普遍服务机制,加大投入实施“宽带乡村”工程,在重点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建设一批共性技术平台、检验检测平台。三是深入推进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等重大创新发展工程建设,扩大节能环保、信息惠民、卫星导航、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示范应用,重点突破深刻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加快推动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引导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的长效机制。

战略性新兴技术 篇4

如何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 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以适应未来全球高科技发展方向, 将是未来全球科技、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

物联网技术在未来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物联网技术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物联网技术, 可以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专家预计, 在全球化的发展中, “物联网”概念虽是欧美发达国家提出, 但中国是全世界制造业的大国, 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同时, 我国在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旺盛需求, 都决定了在新一轮的全球竞争中。物联网技术将是中国高科技发展的曙光, 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型产业的机遇。

物联网技术不仅在新兴产业发展中起着战略性作用, 同时将为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 (即两化融合) 、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等方面做出贡献。山西省是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安全、环保、能耗等全球焦点问题突出, 在山西省推广物联网技术对企业生产、安全、节能、减排四效合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物联网技术是科技发展的进步。把网络技术运用于万物, 组成“物联网”, 如把感应器装备嵌入到油网、电网、路网、水网、建筑、大坝等物体中, 然后将“物联网”与“互联网”整合起来, 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超级计算机群对“整合网”的人员、机器设备、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管理控制, 以精细动态方式管理生产生活,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 改善人与自然关系。这是现在文明发展的进步, 也是人类科技发展的杰出贡献。

物联网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突破传统思维。过去是将物理设施与IT设施分开, 一类是机场、公路、建筑物等现实的世间万物;另一类是数据电脑、宽带等虚拟的“互联网”。而在“物联”时代, “现实的世间万物”将与“虚拟的互联网”整合为统一的“整合网络”, 全世界的运转以此为基础, 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全球世界——互联物联——整合大同。

2009年, 欧盟执委会发表了题为“Internet of Things-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的物联网行动方案, 描绘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前景, 并提出要加强欧盟政府对物联网的管理, 消除物联网发展的障碍。奥巴马把“物联网技术”定位为振兴经济、确定美国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IBM和美国政府一起提出了ICT计划。2009年韩国通信委员会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 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长动力。报告提出到2012年实现“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实施”。

目前, 我国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推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 物联网理念、技术和应用的推广显示出密切的相关性, 并在无锡建立了物联产业基地, 加快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Forrester Research指出, 物联网有关技术、产品和应用全球市场价值将会从由2008年20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115亿美元。

物联网技术在新兴产业中瓶颈问题分析

就目前而言, 许多物联网相关技术仍在研究测试阶段, 不同系统之间、物与物之间普遍链接的远期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3方面:第一, 物联网技术标准的建立。各种各样的应用、标准、协议要怎么来做, 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大家才能达成共识。此外, 物联网本身需要大规模的应用, 形成规模效应, 这也需要一个逐步推广的过程。第二, 保障网络互联互通。有线和无线网络是连接智能设备和控制系统的桥梁, 它使设备不会成为信息获取的终点, 成为信息孤岛。包括:广域网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网络、Internet、公众电话网) 、局域网 (以太网、无线局域网、Bluetooth) 、个域网 (Zig Bee、传感器网络) 。按照连接设备的方式可分为有线 (Wireline) 、无线 (Wireless) 两大类, 而是这些“有效畅通”将是技术上的一个挑战。第三, 推进产业链合作。具体的难度在传感器上, 因为传感器跟射频发射接收器特别多, 有几万种, 而使这些器件在同一的网络标准下有序运行, 将具有相当的难度。

物联网技术在新兴行业中应用案例分析

罗克佳华自主开发“矿井重大灾害预警系统关键技术”, 是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典范。该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与新兴的信息传输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数据存储、数据挖掘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相互集成, 构成一个大的软件系统, 汇集了瓦斯、水、火、煤尘、矿电、顶板、通风等各方信息, 并对信息融合, 建立高速的数据、视频、语音“三网合一”的工业以太网网络, 解决了所有安全生产子系统物理传输通道和接入问题;对所要求子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发布, 完成一个信息集中处理/网络发布的平台, 将先进的管理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等通过网络集成技术, 实现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实现文字、数据、语言、视频、图像、图形等多媒体的传输和处理, 达到自动监控、监测和检测, 实现生产决策、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无缝连接, 从而实现全矿井重大灾害的预警, 有效地解决了煤矿产量和安全的矛盾, 达到矿井最佳生产效率。数字化矿山总体架构图, 见第55页图1。目前已将中煤集团设计能力600万t的。矿井扩展为2个1 600 t矿井, 井下作业人员仅50人, 多为巡检。开采4年多, 无重大伤亡事故。同时, 罗克佳华还提供专业化、零距离的运营维护, 为智能化矿井保驾护航。

与此同时, 利用物联网技术, 罗克佳华在煤矿安全预警系统、综合自动化解决方案基础上, 积累了大量真实、可靠的现场数据, 通过自主研发的信息化物联网技术和手段, 正在开发数据第二次利用的功能, 即基础数据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 反映不同的结果, 在信息安全和法律允许范围内, 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 可应用在不同的领域, 尤其能够为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例如:对煤矿产业链的整合优化, 实现基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客观情况, 进行关停并转, 并形成定期报告, 供政府部门决策依据。

物联网技术在新兴产业应用中发展战略探讨

提高意识, 抓住重点。进入21世纪,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但安全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正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大型生产事故频发, 2009年半年, 因违法建设、生产、经营造成的较大事故164起, 死亡909人, 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也严重影响了工业企业的生产秩序。根据能源现状与需求预测, 我国能源资源短缺已经凸现, 能源危机逐渐显现。要改变当前安全事故多、耗能大、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局面, 就必须在行业领域实施技术改造, 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 合理优化生产、安全、节能、减排综合管理过程, 引领绿色环保。

加强基础建设, 提高物联网技术应用。应用物联网技术, 构建物物相联, 进行信息交换, 实现智能控制、优化管理, 并成功应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 创建工业领域生产、安全、节能、减排四效合一的新技术模式, 达到提升工业生产效能、履行节能减排责任、提升工业行业整体水平的作用, 为推进我国两化融合工作做出积极的努力, 可以解决工业领域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 增加对从事物联网行业的研发中心、产业化制造车间、工程技术中心、示范展示推广中心等企业的支持和投入。在新兴领域, 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命医药、信息网络、海洋工程、地质勘探等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抓住市场脉搏, 把握项目建设。结合国家政策, 罗克佳华在数字城市 (通用U, universal) 、数字环保 (DE, digit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数字矿山 (DM, digital mine) 、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水处理监控中心、矿山自动化控制中心、绿色城市在线监控系统、电力节能环保监控系统等领域取得突出的成绩, 并承接了很多项目, 今后将一如既往地在物联网领域继续阔步前行。

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 篇5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新医药

由生命科学推动的医药产业,包括新药物研发、先进医疗设备制造、干细胞研究领域。新材料

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包括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生物产业

包括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生物育种产业和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新能源产业

包括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风电技术装备制造、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 体系建设、生物质能利用。新材料产业

包括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节能环保产业

包括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海水综合利用技术。新能源汽车产业

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及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研发产业化。农业和生物育种

包括转基因育种技术、分子设计育种和动植物种质中优异基因资源利用开发。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包括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卫星及其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 装备、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瞩目战略性新兴产业 篇6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十二五”时期,国家将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的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据悉,北京市结合国家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部署,在“十二五”科技北京规划中也已明确提出了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内容,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航空航天;同时,组织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梳理和筛选工作,明确了一批重点项目。

战略性新兴技术 篇7

1 研究现状

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其中国家层面的研究要明显多于省级层面的研究,具体而言:国家层面上,吕岩武等[2]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采用2003—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18个大类行业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王健等[3]则基于业态比较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率与金融支持之间的关系;刘晖等[4]采用DEA模型,以2007年到2012年我囯28个省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进行了测度;黄海霞等[5]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分解方法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项本武[6]则使用2004-2011年中国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46个样本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并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实证测度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并进一步检验其影响因素;此外,黄海霞等[7]还通过DEA模型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研究。省级层面上,喻登科等[8]则以江西省南昌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调查为基础,分析了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投入与产出现状,并采用DEA方法对科技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邬龙等[9]则以北京市信息技术和医药两大代表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基于SFA模型进行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分析。

综合而言,随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的逐渐兴起,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评价的研究也日趋丰富。从研究样本层次来看,目前绝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上,省级层面次之,而市级层面上的相关研究十分罕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市级层面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不成熟,研究样本代表性不足;二是市级层面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数据公开有限,搜集整理难度较大。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政府,目前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与扶持,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对于省级层面,乃至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沿着这一思路,本文认为可以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划分到三个层面,即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和市级层面,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对市级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同样具有较好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以副省级城市———南京市为例,运用DEA模型,对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结论拟为地方政府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可供借鉴的依据。

2 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2.1 评价模型选择———DEA模型

DEA(数据包络分析)是一种基于相对效率的评价方法,属于非参数评价方法,用来评价具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DMU)是否有效的统计方法。自1978年由Charnes等[10]提出DEA的第一个模型C2R以来,在30多年的发展中,DEA理论日趋成熟并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本研究以Charnes等[11]后续提出的改进DEA模型———C2GS2模型为评价基本模型,以各地区作为评价决策单元,进一步构建DEA评价模型。

式中,若σ*=1,且S-*=0,S,+*=0均成立,则DMUk达到DEA有效;若σ*=1,且S-*=0,S,+*=0中至少有一个不成立,则DMUk达到弱DEA有效;若σ*<1,则DMUk非DEA有效。

根据DEA模型的评价原理可知,当决策单元投入量相同时,产出量越大,DEA效率越高;当决策单元产出量相同时,投入量越小,DEA效率越高。

2.2 指标体系构建

一般而言,在DEA效率评价中,决策单元数量越多,模型估计的效率值越接近真实效率值;而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投入产出指标的数量越多,模型估计的效率值偏误越大。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决策单元数量和投入产出指标数量两方面因素。根据Golany等[12]的建议,决策单元的数量至少要是投入产出指标数量之和的2倍。本研究中,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有10大方向,共10个决策单元。因此,考虑到指标选取的全面性与效率评价的可行性,评价体系中的投入产出指标数量之和应当控制在5个左右。

根据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数据库平台数据,本文选取从业人员、研发经费支出和资产总额作为投入指标,选取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产出指标,如表1所示。

2.3 效率评价结果

运用DEAP2.1软件计算出的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的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仅有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的效率值为1,达到DEA有效状态;达到纯技术有效的产业有4个,分别是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新型显示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新材料产业;达到规模有效的产业亦只有1个,即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从平均值来看,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效率均值为0.562,相对较低;而纯技术效率均值和规模效率均值分别为0.814和0.708,相对较高。总体而言,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较低,大部分产业存在资源投入冗余或产品产出不足的问题,尚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此外,从规避报酬状态来看,除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的产业规模处在规模报酬不变状态,其余9大产业中有6大产业的产业规模处在规模报酬递增状态,有3大产业的产业规模处在规模报酬递减状态,说明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规模相对偏小,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2.4 产业效率排序

1)技术效率排序。根据表2的结果,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排序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所示,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技术效率排序前三位的产业分别为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型显示产业;后三位的产业分别为卫星应用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轨道交通产业。

2)纯技术效率排序。根据表2的结果,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纯技术效率排序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所示,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纯技术效率排序前四位的产业效率值相同,分别为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型显示产业和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后三位的产业分别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卫星应用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

3)规模效率排序。根据表2的结果,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效率排序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所示,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规模效率排序前三位的产业分别为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和智能电网产业;后三位的产业分别为生物医药产业、卫星应用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综合来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效率排序中,处在较前位置的产业有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新型显示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处在靠后位置的产业有卫星应用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此外,细分产业的三种效率亦各有优劣,此消彼长,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其纯技术效率值为1,排序并列第一,而其规模效率值仅为0.25,排序最后。

3 结论与建议

根据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整体偏低,说明不论在企业管理水平上,还是在产业规模上,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产业纯技术效率优于规模效率,且处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产业多于处在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的产业,表明产业规模偏小是影响产业技术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在产业效率排序中,处在较前位置的有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新型显示产业等,而处在靠后位置的有卫星应用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此外,各细分产业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各有优劣,呈现一种此消彼长的态势,说明产业技术效率的提升尚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政府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时更应加强统筹协调,关注产业发展的行业异质性,对处在领先地位和处在落后地位的产业应制定差异化的、有针对性的鼓励政策,努力解决产业生产成本高、产业资源分散、关键技术未突破等发展难题,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提高产业技术效率。同时,进一步支持产业内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促进企业规模合理化,鼓励企业通过并购、联合或股权转让等方式对企业资产进行重组,以低成本形式扩张企业规模,形成规模优势,提高产业技术效率水平。

参考文献

[1]HORII R.Wants and past knowledge:growth cycles with emerging industries[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Control,2012(36):220-238.

[2]吕岩武,孙慧.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8个大类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11):137-145.

[3]王健,张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率测度与金融支持[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1):76-81.

[4]刘晖,刘轶芳,乔晗,胡毅.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35(9):2296-2302.

[5]黄海霞,张治河.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J].技术经济,2015,34(1):21-27.

[6]项本武,齐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2):3-11.

[7]黄海霞,张治河.基于DEA模型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1):150-158.

[8]喻登科,陈华,涂国平.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资源投入产出效率评价[J].情报杂志,2013,32(2):177-182.

[9]邬龙,张永安.基于SFA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分析——以北京医药和信息技术产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10):28-34.

[10]CHARNES A,COOPER W W,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429-444.

[11]CHARNES A,COOPER W W,GOLARY B,et al.Found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for Pareto-Koopmans efficient empirical production function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Netherlands),1985,30(1-2):91-107.

战略性新兴技术 篇8

1 生态位理论概述

1.1 生态位重叠原理

生态位理论是研究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种间多样性以及种群进化的一门科学,它表征的是物种在群落中所占据的位置。生态位的相关理论有重叠理论、宽度理论、适应度构建理论等,本文主要运用生态位重叠理论来说明新兴产业的创新形态变化,下面就这一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生态位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分离、部分重叠和完全重叠,用图1表示。

(1)如果两个生态元完全分开,说明彼此占有的资源也不相同,两者间不存在竞争关系,见图1(a)所示。

(2)生态位相邻只是短暂的状态,它将向生态位分离或重叠转化,见图1(b)所示。

(3)图1(c)中是部分重叠,这也是最常见情况;图1(d)是包含生态位,即宽度较大的一方包含了宽度值小的一方;图1(e)是完全重叠生态位,说明两者具有一样的生态位,无法共存,其中一方将被另一方逐出生态域。

1.2 生态位理论的应用

生态位理论在产业分析中主要围绕着产业的生命周期以及产业与环境的关系层面展开的。Dobrev等[1]采用法国和英国汽车公司的组织动态变化例子说明产业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位置的变化对组织生存的影响。Marjolein等[2]系统地总结了战略生态位管理方法(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SNM)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应用,并提出了大公司在进行变革性创新的开发和商业化应用方面的建议。Luksha等[3]讨论组织如何通过创建和改造生态位来获取更多的市场机会。Zhen等[4]采用生态位方法评估了中国风力涡轮机产业的发展状况,并且建立了一个产业生态模型和生态位评估指数系统。Hermans等[5]运用战略管理生态位理论来调查和解释协同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过程,研究发现影响网络稳定的主要因素是有能力的参与者,他们通过提供金融资源或创造“法律空间”来促进网络生长。Boon等[6]运用生态位理论分析支持者和反对者分别在创建、维护和争夺生态位空间中的创新管理,并得出生态位保护空间取决于网络建设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授权活动。Sanderson等[7]通过分析LED(发光二极管)的技术变化过程,追踪了固态照明产业的生态位演变。Gawer等[8]分析了两种类型的主要平台,分别是内部或公司平台和外部或行业平台,归纳了组织生态位与系统、资源、生态位提升之间的相互关系。Bosch等[9]通过调查IT企业的技术架构和平台,发现企业在生态系统中的适应与进化是与不断寻找合适生态位的过程密切联系的。

从文献梳理来看,对新兴产业的建设形态、生态属性、组织形态、演化机理、创新特征等方面都未展开深入的研究,尚有很大的空间值得探索,因此,本文借鉴生态位思想,分析创新的生态位演化,了解新兴产业在每一个阶段的阶跃变化中创新对生态位进阶的推动。

2 分析模型

为了探索新兴产业中生态位重叠变化的影响因素,我们引入种间协同演化的Lotka-Volterra(L-V)经典模型[10]。假设在给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新兴产业发展要受到各种生产要素的约束,用生态因子域Ei=f(x1,x2,x3,…xn)表示,其中,x1,x2,x3…xn代表各种生产要素。假设:(0,Ni)表示新兴产业生态位宽度的区间值;αi代表竞争系数,α1是B的竞争反应,α2是A的竞争反应;βi代表新兴产业的生态位重叠的状态,当β=1时表示完全重叠,β=0时表示完全分离,0<β<1时表示存在部分重叠;mi代表新兴产业创新程度;Nt表示新兴产业i在时刻t的生态位状况;Pi代表生态位饱和系数;d Ni(t)/dt表示新兴产业生态位形态的变化情况。

设定两个新兴产业A、B(以下分别用i=1和i=2来代指),其演化形态的方程式为:

下面分3种情形来讨论新兴产业创新生态位的演化情况[11]:

(1)第1种情况:当β=1时,新兴产业A、B完全重叠。令:

解得平衡点为(E,F,G,H,Q),其中:E=(P1+m1-α1,0);F=(P2+m2-α2,0);G=(0,P1+m1-α1);H=(0,P2+m2-α2);Q=(0,0)。则:新兴产业A的解析式为:

新兴产业B的解析式为:

由于斜率相同,L1和L2是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两直线的位置取决于参数P1+m1-α1与P2+m2-α2的大小。当P1+m1-α1<P2+m2-α2时,如图2所示。此时,在L1外侧,即新兴产业B的生态位宽度更大并且完全内包含A,则B将占满生态位空间。当P1+m1-α1>P2+m2-α2时,如图3所示,此时,在L2的外侧,即新兴产业A的生态位宽度大于B的生态位宽度并且完全内包含B,也就是A将占据整个生态位空间。因此,当新兴产业A、B完全重叠时,生态位演变的方向取决于A、B双方所拥有的资源要素情况,占据资源优势的一方将把另一方完全排挤。

(2)第2种情况:当β=0时,新兴产业A、B完全分离。仍然由式(2)得到平衡点(E,F,G,Q),其中:E=(P1+m1-α1,P2+m2-α2);F=(P1+m1-α1,0);G=(P2+m2-α2,0);Q=(0,0)。则新兴产业A的解析式为:

新兴产业B的解析式为:

以上两式用图4中的线L1和L2来表示。

图4中,L1、L2直线将象平面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1、2、3、4区间。其中:在1区域内,d N1(t)/dt>0,d N2(t)/dt<0;在2区域内,d N1(t)/dt>0,d N2(t)/dt>0;在3区域内,d N1(t)/dt<0,d N2(t)/dt<0;在4区域内d N1(t)/dt<0,d N2(t)/dt>0。由以上分析可知,在L1的下方(即3、4区间内),d N1(t)/dt<0,演化方向将将继续向上运动;同理,在L1的上方,d N1(t)/dt>0,演化轨迹向下方运动。在L2的左方(即1、3区间内),d N2(t)/dt<0,演化轨迹向右方运动。在L2的右方(即2、4区间内),d N2(t)/dt>0,演化将向左方运动。综合演化的结果趋于点E(P1+m1-α1,P2+m2-α2),此时新兴产业A与B各自占有着自己的空间域。因此,演化结果取决于A、B各自的生态位饱和系数Pi、新兴产业创新程度mi和竞争系数αi。

(3)第3种情况:当0<β<1时,生态位部分重叠。同样由式(2)得到平衡点(Q,H,I,J,K,G)。其中:

。因此,演化的情况取决于A、B产业各自资源的生态域空间,演化结果将是A、B产业互相部分包含,相互包含的范围取决于参数大小。

3 应用分析

从生态位角度可以看出,上述3个过程的讨论反映了创新对新兴产业生态位变化的作用。参考Park[12],Chen等[13]对上市公司的Logistic回归得到的曲线,并结合本文上述理论探讨,本文归纳出新兴产业创新生态位的三阶段演化曲线如图5所示。

根据上文分析的新兴产业创新生态位的演化规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大致也要经历3个阶段,分别是生态位分离、生态位部分重叠和生态位完全重叠,图5表现了这种动态演化。在第1阶段(图中为1区间),新兴产业的规模还比较小,成长空间大,发展速度也快,相互之间的生态位处于分离状态。例如,光伏产业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有的企业专门生产硅片、有的企业专门做电池制造、有的专门是组件生产,生态位的分离也使得企业间的市场生存空间大;但是,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企业之间的业务就有重叠,反映在图中就是在节点A处,当企业之间的生态位有了部分重叠时,新兴企业若不能进一步提升其生态位、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则可能渐渐被排挤出去,因此,A点可以认为是新兴产业发展的第一个分支点。对于那些创新能力强并且能够将产品顺利地推向市场的企业来说,跨越了A点就能成功地进入生态位的第2阶段(图中为2区间)。在第2阶段,新兴产业的生态位继续扩大,产值增加,市场占有率也在上升,但是生态位的重叠会引起更激烈的竞争。例如,2007年到2009年间是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的时期,与之对应的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并购日益加剧,光伏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天威保变通过不断整合产业链,产品制造涉及到上游的多晶硅生产和下游的电池制造。

新兴产业在成长中,在B点将出现不同的轨迹,此时,创新潜力大、创新后劲足,并且善于整合资源的企业可以继续发展,在生态系统中到达一个更高的台阶,而创新力不足的企业则不得不面临着收缩生态位的风险,因此,生态位变化机制来自于创新的动能。生态位演化充分体现了进化博弈的特点,这种创新活动使得生态位向更高级进阶,因此,创新能力的大小决定了生态位演化方向。对于那些技术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市场话语权和主导能力,并由此进入生态位演化的第3个阶段(图中为3区间)。

当这些企业具有强大的规模效应时,对产业的发展就有更强的主导权。例如,现在的互联网三大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完成在产业中的生态演化而不断壮大的。众所周知,百度做搜索引擎,阿里做线上商贸,腾讯做在线聊天,在过去的10多年积累中这3家企业通过不断扩大创新生态位,顺利度过图中所示的第1区位和第2区间,到现在发展到第3区间,因而对其行业领域内的业务发展具有主导力,呈现出一支独大的独特局面。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能力影响了新兴产业生态位的演化方向,通过技术创新获得新的产品、新的业务模式,企业就可以在竞争的生态系统中占据有利位置并提升自身的生态位。

4 结论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未来经济结构实现提升与突破的重点领域,也是提升国家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产业。针对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问题,本文通过引入L-V模型,分析了在3种不同情形下创新生态位演化的不同形态,并得到资源配置的均衡点,技术创新企业通过这些平衡点找到自己的竞争区位以便获得竞争能力。研究表明,当新兴产业的生态位完全重叠时,生态位的演变情况将取决于双方各自占有资源要素的情况:占据资源优势的一方将把另一方完全排挤;当新兴产业生态位完全分离时,生态位大小取决于产业各自的生态位饱和系数、创新因子和竞争系数;当新兴产业生态位部分重叠时,生态域空间决定了演化形态。根据理论分析的结果,通过来自新兴产业的数据分析和回归,得到了从事技术创新的企业的生态位演化曲线:在曲线的第1区间内,新兴产业处于成长期,市场空间大,竞争小,各自能得到比较好的成长;在曲线的第2区间,新兴产业的生态位开始重叠,生态位大的新兴企业逐渐占据优势,在竞争中越发处于有利地位,而生态位小的企业则逐渐被排挤;到了曲线的第3阶段,即生态位完全重叠阶段,创新能力强、善于整合各方资源的新兴企业将一支独大,获得完全生态位。

战略性新兴技术 篇9

国际经验表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质增效升级和民生改善的有效途径[1]。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然而,对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江苏分析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带来明显经济发展质量的改善,2004— 2011年江苏省制造业收入增加值率从26% 一路下滑至20. 7% 。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一种是引进发展,另一种是自主培育发展[2]。 目前我国这样的后发国家还不具备自主培育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引进发展阶段,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处于产业国际分工价值链中低端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后发国家依靠引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增加就业, 但是很难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因此,后发国家要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一方面要尽快形成自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引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

有关产业技术创新问题,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已经开展了比较广泛的研究。首先是借助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研究了产业创新体系的概念和组成[2 - 5]; 其次是对产业技术和产业技术创新进行分类研究[6], 如按照技术在产业中的运用领域将其分为产品技术、 生产工艺技术、经营管理服务技术和基础技术,按照产业技术特点和作用不同将其分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专用技术等; 再有是对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追赶模式的研究,提出了韩国等国家产业技术追赶存在路径跟随式、阶段跳跃式和路径创造式等3种典型模式[7 - 8]。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目前关于产业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往往都未能充分考虑全球化和产业国际分工非常深入的背景下后发国家产业技术创新的可能类别及其特点,未能深入研究后发国家产业技术创新可能面临的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和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本文针对我国引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考虑产业的全球化分工和国际竞争,首先讨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及其发展模式,然后从国际竞争的视角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新分类, 接着剖析攻克产业核心技术开展替代性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最后讨论研究结果带来的启示和提出政策建议。

2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引进发展模式的特征

目前学术界已经就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9 - 12]。结合已有的研究, 定义新兴产业是新建立的,或是对已有产业重新塑型的产业,当前处于形成或成长阶段,未来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分析新兴产业的定义,可以发现其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新兴产业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过去没有、新出现的全新产业; 另一种是以 “创造性毁灭”为特征导致已有产业基于的核心技术发生根本性变化,由此出现的新兴产业。二是从产业所处发展阶段看,新兴产业应处于形成或成长阶段,远没有进入成熟期。三是新兴产业的产生有多种可能的原因,既可能是需求拉动的,也可能是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带动的,还可能是前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四是新兴产业应是指在世界范围内是新兴的, 而把一个国家的成熟产业转移到另一个国家不属于新兴产业的范畴。五是新兴产业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今天的新兴产业,未来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就不再是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除具有新兴产业的基本特点外,还有多个其它的特点: 一是国家战略必争性[13]。它关系到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力、科技实力和国家安全,是国家战略需求和必争的产业。二是突破性。它是利用重大突破性的科技成果建立起来的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产业。三是先导性[14]。这一方面体现在其有较强的产业关联以及溢出效应,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能演变成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影响产业部门结构和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 带动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跨越式提升。

对一个国家而言,新兴产业存在两种典型的发展路径,分别是引进发展和自主培育发展。所谓自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该产业发展的主要技术研发、新产品早期开发和技术标准等主要源于该国,实现新产品规模化生产和推动其进入市场主要依靠该国,当前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主要被该国的企业掌控。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发展不仅给该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增长,还能为其带来很好的产业发展效益。

一个国家依靠引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其产业发展需要的核心技术、关键生产设备和重要零部件主要依靠从他国引进,甚至产品品牌和销售渠道也依赖他国,该国企业主要从事产品的简单加工和装配,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大量低价格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这样的路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机会, 但是由于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后发国家要提升引进发展的战略性性新兴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大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3国际竞争视角下后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分类

从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视角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应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创新策略。充分考虑产业的国际化分工,可以将后发国家引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互补性技术创新、扩展性技术创新、 替代性技术创新和超越性技术创新。

3. 1互补性技术创新

产业国际分工背景下,后发国家引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 高端环节被自主培育发展该产业的国家掌控。所谓互补性创新,是指后发国家按照产业的国际分工, 在其所处的中低端环节持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改进其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发展效益。

后发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的互补性技术创新主要是渐进性创新,相对而言技术创新的难度不大,不确定性较小,也能为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发挥积极的作用; 同时,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这种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为先发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配套,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之间不是竞争而是互补关系,一般不会引发相互激烈的竞争, 一定程度上还可能会得到其支持和配合。所以,将这样的技术创新称之为互补性技术创新。实际上, 后发国家开展这类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竞争对手, 往往是创新能力不强的后发国家,国际竞争主要是后发国家之间的竞争。

3. 2扩展性技术创新

杨志刚[15]对我国电信设备制造业的研究发现, 我国这样的后发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原有技术范式下,在技术创新跨度较大的领域,作为后来者的市场追赶绩效并不明显,但是在一些技术跨度较小的新领域可以成功实现市场赶超。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与采取这样的创新战略密切相关。

分析这些实现市场赶超的产品,可以发现其有多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这些新产品往往是基于对发达国家技术学习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技术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不大,开发不太难,属于成熟技术的本地化运用。二是这些产品往往能与原有的主导产品实现标准化的互联,很方便投入实际运用。例如,在电信设备制造业,程控交换机是核心设备,我国企业开发出无线市话后,由于有开放的接口和标准接入网络,新产品可以方便地接入和使用。三是这些赶超的产品往往是扩展而不是完全替代现有产品的新产品,有些甚至是针对当地的特殊需求开发的新产品,因此对已经占领市场的先发企业而言,不像完全替代产品的威胁那么大,容易被其忽视,很可能不会引发先发国家的激烈竞争,成功的可能性反而比较大。从与先发国家的关系看,这类产品创新是先发国家主导产品基础上结合后发国家实际情况的扩展,所以称之为扩展性技术创新。

3. 3替代性技术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由于自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发国家掌控产业核心技术,形成技术垄断, 往往会利用其技术优势挤压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环节后发国家的利益,引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效益比较低,甚至比发展传统产业的效益还低,这是江苏近年来战略新兴产业产业快速发展但是制造业发展效益持续下滑的重要原因。后发国家要提升引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效益,在已有的技术范式下,必须打破他国的技术垄断,攻克和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增强产业发展的话语权,实现对先发国家的有力竞争甚至替代。

引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后发国家攻克和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实际上是要用新的技术替代先发国家原有的技术,所以称之为替代性创新。开展替代性技术创新,必然会与先发国家展开直接的竞争, 其难度非常大,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3. 4超越性技术创新

技术进步的S曲线表明,技术发展是周期性的, 每一条新的S曲线从初始的一个紊乱的阶段开始, 接着进入快速进步期,然后回到衰减阶段,并最终被新的能力破坏型技术所取代。新的能力破坏型技术的出现能够颠覆现有的产业竞争结构,产生新的赢家和输家。熊彼特把这个过程称为创造性的破坏。

技术进步的S曲线带来启示: 后发国家在引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突破性技术创新和重大技术进步的机会,针对已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满足的市场,突破现有技术范式,开发出基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全新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使现有技术失去价值,实现对先发国家原有技术创新能力的超越。由此将其称之为超越性技术创新。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价格低廉、计算能力强大的计算器的出现,使得计算尺很快失去价值和被淘汰,计算器技术是对计算尺技术的超越。由于这类技术创新突破了原有的技术范式, 在新的起点上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一定程度上避开与先发国家的直接竞争,或者是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但是,要实现这样的技术创新,需要很强的原始创新能力,由此实际上就是具备了自主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能力。

总之,从国际竞争视角分析,后发国家要提升引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质量和效益,需要开展多种类型的技术创新,各种技术创新的特点不同, 难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4后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替代性产业技术创新面临的挑战

从国际竞争的视角看,替代性产业技术创新面临的竞争压力特别大,难度特别高,往往要面临技术创新能力、用户接受、先发国家竞争、先发国家的先动优势等诸多方面的挑战。

4. 1技术创新能力上的挑战

后发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替代性产业技术创新,突破先发国家的核心技术垄断,解决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难度非常大。毋庸置疑, 任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拥有者,必然会采取申请专利、技术保密、禁止相关产品出口等多种举措予以严格保护,后发国家很难依靠模仿创新、 甚至采购等途径获得核心技术。后发国家攻克和掌握产业核心技术,不仅必须自主创新,而且须要避开先发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寻找新的技术路径, 开发与先发国家已有的技术显著不同的新技术,否则,先发国家必然会控告其侵犯知识产权,有可能使后发国家大量投入通过艰辛努力研发出的新技术很难得以运用。开展替代性产业技术创新,首先面临的是自主创新能力上的挑战。

即使后发国家能够突破先发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研发出自己的新技术,还必须具有将新技术产业化的能力,使得新技术能够真正得到运用和产品被用户接受。大量的案例表明,实验室中的新技术转变为产业能够运用的技术也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将实验室产生的新技术转化为产业能够运用的新技术,需要经过小试、中试等诸多环节,解决规模化生产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技术难题; 其次,即使实验室产生的新技术已经能够转化为产业运用的技术,还必须要求其相应的新产品相比先发国家已有的同类产品性能更优,质量稳定可靠,生产成本和价格更低,反之自然无法与先发国家的已有产品展开竞争。开展替代性产业技术创新,还必须面对新技术产业化能力上的挑战。

4. 2用户接受其产品的挑战

后发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替代性技术创新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要进入先发国家企业已经占领的市场、实现替代,还面临用户是否积极接受的挑战。现实中,许多用户习惯了使用已有的产品,即使新产品比原有产品的性能更优、质量更好, 也不一定会积极使用新产品替代原有产品。因为对用户而言,需要在使用新产品带来的效益和放弃使用原有产品产生的成本之间作出平衡。后发国家要在市场上赢得竞争,争取到一定规模的新产品用户, 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在计算机软件行业,面对微软Office软件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从我国赚取高额利润,我国多家企业如金山软件公司开发出了WPS、无锡永中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了永中Office,与微软Office展开直接竞争。尽管WPS和永中Office一定程度上更适合国人的办公习惯,甚至某些功能更强,更贴切国人使用,而且相关政府部门也极力支持,然而,由于微软Office较WPS和永中Office开发得更早,用户之前长期使用微软的产品后习惯了其使用方式,不愿意再使用新的办公软件,导致WPS和永中Office一直很难得以大量推广运用,不能达到预期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目标,无锡永中科技有限公司不得不于2011年5月被法院裁定其破产。由此可见,某个产品一旦率先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使用后,会给后进入者铸就一道无形的巨大障碍,后发国家要突破这样的障碍是非常困难的。

4. 3先发国家强有力竞争的挑战

如果后发国家在引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替代性技术创新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直接替代原有技术和产品,打破其技术垄断,先发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必然会与后发国家展开激烈的竞争。后发国家开展替代性技术创新,必然会受到先发国家的巨大竞争压力。

大量的案例分析发现,先发国家往往会有序采取多种举措与后发国家展开竞争。首先是知识产权竞争。先发国家往往会控告后发国家侵犯其知识产权,提出高昂的赔偿要求。一旦控告成功,不仅能获得巨额的知识产权费用,还能直接打击竞争对手。 其次是低价竞争。如果先发国家未能通过知识产权竞争打垮后发国家企业,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利用自己强大的资金实力和已经赚取足够多的利润等优势将自己的产品大幅降低,展开价格竞争,让后发国家企业花费巨大代价、辛苦开发出的新产品,在市场上销售能获得的利润非常微薄甚至无利可图,打垮和消灭竞争对手; 接着,如果降价手段还不能打垮后发国家企业,先发国家还会采取高价收购兼并等手段吸引后发国家企业,使后发国家在艰难的环境中好不容易培育出的高技术企业被其控股甚至成为其全资子公司,让竞争对手不复存在。显然,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后发国家开展替代性技术创新, 即使技术开发能够成功,但是要在市场上赢得效益, 往往也是很困难的。

4. 4先发国家先动优势带来的挑战

所谓先动优势,是指在市场竞争中率先成功研发出新产品并领先进入市场者相比后进入者存在的竞争优势。一般而言,先动优势可能来源于多个方面。

首先,先发国家率先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够比后发国家获得更多更好的有形资产, 如最具价值和潜力的市场、大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等。同时,先发国家还能获得比后发国家更丰富的无形资产,如由于先动率先建立起来的声望、品牌、企业文化与组织结构以及更为重要的行业经验等。另外,先发国家对行业的捷足先登、对资源的优先获取还有利于其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销售量,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还可以积累学习经验,减低生产成本。其次,先发国家率先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虽然要冒更大的风险,但可以使其领先掌控行业核心技术,持有更多的知识产权,率先建立行业技术标准,这样,对后发国家而言,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会成为一种不得不面对的巨大行业进入障碍,为先发国家获得更为持久的竞争优势创造了条件。再有,先发国家率先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有利于构建高质量的产业链和与上下游厂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保证自身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一定范围内加大了后发国家进入行业的难度。总之,先发国家的先动优势为后发国家开展替代性技术创新带来了一系列的障碍,后发国家必须有效应对先动优势带来的挑战才可能赢得竞争。

5启示与建议

从国际竞争的视角,对后发国家引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进行分类,并重点分析替代性技术创新面临的挑战,带来多方面的启示和建议。

( 1) 后发国家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大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近几年我国和江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表明,在产业国际化分工的大背景下,后发国家如果完全依赖引进先发国家的技术,依靠自己的廉价劳动力以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很难改善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因此必须走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道路。政府应该聚焦重点产业统筹配置科技资源,围绕产业链一体化部署基础研究、 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能力建设等项目和配置资源, 抓产业链创新生态,整体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 2) 后发国家在引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技术创新,应该协同推进多种类型的技术创新。 互补性技术创新、扩展性技术创新、替代性技术创新和超越性技术创新等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的特点不同,难度也有很大差异。对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后发国家而言,每种类型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应该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协同推进各类型的技术创新。大量的研究表明,即使是渐进性的互补性技术创新,也能为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作出显著的贡献。

( 3) 后发国家在引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技术创新,必须大力推进替代性产业技术创新。 实现替代性技术创新是后发国家打破先发国家的产业核心技术垄断重要环节,也是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所在。大量的案例表明,一旦后发国家能够在产业核心技术上形成突破,其新产品能够进入市场,即使不能形成很大的市场规模、产生显著的直接效益,也会迫使先发国家在后发国家销售其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时,大幅降低其销售价格, 减少后发国家的采购成本,提升后发国家产业发展的效益。因此,对发展到一定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后发国家而言,在引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替代性技术创新是其不二的选择。

战略性新兴技术 篇10

为全面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进一步加大对高端研发的财政支持力度,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近期, 广东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专项资金, 2011~2015年5年内统筹安排30亿元, 采用竞争性扶持方式, 无偿补助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重大核心装备研制等。

此次纳入扶持范围的核心技术攻关, 主要是广东省政府确定的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领域、关键环节开展的具有重大创新性和突破性的技术研发活动, 能在3~5年内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核心装备,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技术攻关。对于单个项目, 省财政支持额度原则上不低于500万元、不高于5 000万元, 且省财政补助额度不超过该项目资金总投入的30%。同时, 扶持项目 (企业) 还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项目符合国家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产业发展规划, 属于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目录及布局的行业或领域, 并列入年度项目申报指南;项目承担单位为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或事业单位, 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项目承担单位具有良好的科研诚信、社会信誉和综合实力;项目研发须在广东省境内等。

为保证资金使用效益, 扶持项目 (企业) 的选定引入“多中选好、好中选优、扶优扶强”的竞争性机制, 实行竞争性评审。竞争性评审分为资格审查、书面评审、考察答辩3个环节, 拟扶持项目名单经审核确认后, 还将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为强化资金管理, 广东省财政部门根据项目资金安排计划, 按规定办理专项资金拨付手续, 同时, 会同科技部门, 不定期对资金使用组织重点绩效评价。

2012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奖 篇11

作为《“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以京东方为代表的中国内地面板企业异军突起,打破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组成的平板显示产业“铁三角”的格局,使中国内地成为全球增长重要的第四极。

通过多年自主创新及产业积累,京东方已成为中国内地惟一可生产全系列平板显示产品的高科技企业,出货量位居全球前五。目前,京东方可使用专利数量达9000余项,预计2012年度新增专利申请数量将突破2000项,位居全球同业前列。

自主创新

构建平板显示产业新格局

京东方成立于1993年,其前身为北京电子管厂,中国早期的电子管、晶体管、显像管和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屏均诞生于此。不过,伴随着半导体技术替代电子管技术浪潮的来临,京东方曾经的辉煌渐渐消退。

不过,技术替代的危机并没有阻挡京东方锐意改革的步伐。2003年,在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替代CRT (彩色显像管)的市场临界点,京东方战略性地开展海外并购,从源头获得TFT-LCD的核心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2005年,京东方自主建设的北京5 代线量产,结束了中国内地的“无自主屏时代”,翻开了中国自主制造液晶显示屏的新篇章;2010 年,京东方合肥6 代线量产,结束了中国内地的“无电视屏时代”,成为扭转“中国液晶电视屏全部依赖进口局面”的战略转折点;2011 年,京东方北京8.5代线量产,结束了中国内地的“无大尺寸电视屏时代”。此外,京东方正在建设的中国内地首条,也是全球第二条5.5代AMOLED生产线,即将于2013年年底投产,这意味着京东方在新型显示技术领域与国际产业巨头已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对于从事平板显示产业的京东方而言尤甚。因此,自主创新、价值创造驱动也被融入到企业的战略发展当中,成为京东方发展强大的必由之路。

经过数年的发展,京东方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研发体系和核心技术团队,技术研发能力覆盖a-Si(非晶硅)TFT-LCD、LTPS(低温多晶硅)TFT-LCD、Oxide(氧化物)显示、AMOLED显示和柔性显示等半导体显示产业领域的各个方面,在业内已具国际领先水平。

2012年,京东方陆续推出自有技术标准ADSDS系列产品,包括3D显示、裸眼3D显示、透明显示、超极本超薄系列显示、节能显示、超高清显示、氧化物Oxide显示及AMOLED显示等,特别是在超高清显示技术和氧化物显示技术方面,京东方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例如,在刚刚结束的深圳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京东方推出了全球首款110英寸ADSDS超高清显示屏以及全球最大尺寸(65英寸)超高清氧化物显示屏,这两款显示屏分辨率高达3840×2160(4K×2K级),清晰度达到4倍于FHD的UHD(Ultra HD)超高清级别。

产业拉动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在京东方的成长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中国平板显示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而且有效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以京东方8.5代线所在的北京数字电视产业园为例,目前就吸引了国际知名企业康宁显示、住友化学等上游企业和冠捷科技等下游企业的入驻,带动投资额达650 亿元,年产值可达1000 亿元。此外,京东方8.5代线的建设还带动北京市成为全球重要的高清数字电视机及相关数字电视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在2.6平方公里的数字电视产业园区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做到了“石英砂运进去,整机运出来”,预计提供超过两万个就业机会,年上缴税金达80亿元人民币。

另外,京东方成都4.5 代线,也成为“大西南光电显示产业基地”的核心企业,为成都带来超过300亿元的产业规模。京东方合肥6代线及其上下游配套项目累计拉动投资近400亿元,新增就业机会上万个,产值达千亿元的新型显示集群已然形成。

京东方在带来投资拉动效应的同时,还有着巨大的产业带动效应。随着以京东方为代表的中国本土企业在平板显示领域的不断突破,中国本土IT企业、彩电企业等下游相关企业在显示屏的采购中逐渐摆脱受制于人的窘迫地位,议价能力大大提升。与此同时,京东方所在的平板显示领域作为典型的尖端制造产业,其关键零部件玻璃基板、液晶材料、背光源组件、偏光片、IC、化学材料等的国产化,对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器件及材料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数据显示,在几乎从零起步的基础上,平板显示产业装备国产化率已经提升到10%左右,而且未来5年,平板显示产业的装备国产化率有望达到30%以上。

战略性新兴技术 篇12

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变化最快, 创新性最强, 涉及技术领域最多, 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的。对前沿技术掌握较好的专业技术人才及对某一领域有系统了解的高级技术人才成为普遍需要;层次高、应用能力强、具有一线经验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呈上升趋势;辅助专业人才需要越来越多。总的说来,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人才需求的重点是素质全面的产业领军人才、国际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1]

2 当前信息技术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应更为紧密地结合行业特点, 但目前培养的信息技术人才还存在一些问题, 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下面从高校和企业两方面分析信息技术人才存在的问题。

2.1 从高校自身看信息技术人才存在的问题

2.1.1 学科学习主动性较差

学科学习主动性较差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中仅满足对课本知识的学习, 且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也不会主动地查找相关知识疑点的资料或阅读相关书籍来解决;学生不会主动了解本学科的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进展, 缺乏对本专业独到的见解;学生不会主动寻找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锻炼机会,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 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他们探究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以及个性化的创新精神, 这是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2.1.2 实践能力较低

现在大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低已是不争的事实, 实践能力较低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等都比较差;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即运用学科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

2.2 从社会角度看信息技术人才存在的问题

2.2.1 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人才的一种重要素质, 也是人才的一种才智。在与企业内外接触中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才才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激烈社会竞争中最为需要的人才。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才, 不仅可以避免组织内外矛盾的发生、工作误会的产生, 还能够促成谈判的成功。良好的沟通能力, 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协调;有利于矛盾冲突的解决;有利于个人潜能的发挥, 是个人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表征, 也是和谐共事的需要。由于各种原因, 信息技术人才在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沟通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2.2 团队协作精神有待加强

团队协作精神是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之一, 也是企业选拔人才时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 是团队整体项目。作为企业中的一员, 需要发扬全方向的协作精神, 强化团队意识, 养成合作习惯。

2.2.3 专业知识素养有待提升

专业知识素养是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着重考虑的因素。专业知识素养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较宽广;专业知识达到一定的深度;知识应用能力强, 所掌握知识的融合度高。专业知识素养高, 有助于新的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创新与创造能力的提升。从企业用人来看, 当前信息技术人才在专业知识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融合度不足。

3 开创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新局面的思路

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投入主要是知识、技术和智力资源, 因而如何解决能够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问题, 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头等问题。

3.1 增设新专业

一方面, 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重组全球信息产业, 高校只有把学科专业建设、科研方向与产业发展趋势相结合, 才能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 新一代信息技术涵盖多、应用范围广, 高校现有的、单一的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需要。为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良性发展, 高校需要根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特点以及自身办学的特点和优势, 通过增设新专业来培养产业所需要的人才。

3.2 调整思路, 促进教学改革

3.2.1 调整专业培养计划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适合时代和产业发展, 需要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同时跟踪学科发展前沿, 在专业培养计划方面进行大胆探索。1需要按照“拓宽专业口径”原则, 及时修订专业培养计划, 使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科研、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的教育教学形成有机整体;2根据培养目标, 优化课程体系, 更新课程内容, 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 需要体现出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教育改革思想;3重视实践教学, 通过“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走向社会”等方式拓宽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注重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学科竞赛, 培养实践动手能力;4因材施教, 采用分层次培养和开设强化班, 促进个性发展, 确保学生能够掌握适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 并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2.2 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

以产业发展需要为导向, 将学科研究成果与教学相融合, 重点建设专业主要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 同时注重创建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构建学科专业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和解决问题;加强课程设置国际化, 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以跨学科的方式组织各门课程, 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教材建设本着“选”、“编”结合的原则, 注重教材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3.2.3 提 升 实 验 室 和 教 学 资 源建设

提升实验室的建设要本着统一规划、资源共享、持续发展的原则。它是提升基础课实验室的规模, 逐步成为现代化的、规范的、开放的、科学的实验教学基地;建设一流的专业课教学实验中心;将传统的专业教学实验室改造为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实验室或开放式的新型实验室;将现有的实验中心建成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乃至全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大型学科实验平台的共享及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

高校教学资源的提升着重以平台建设为核心, 同时体现实用性、优质性和开放共享的特色, 现代化教学资源建设包括进一步加强图书资源数字化和数字图书馆建设;整合资源, 建设数字资源中心;促进教学参考资源平台和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重点推进视频教学资源库、仿真虚拟实验课程的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开放与共享;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和建设国际课程共享教室。

3.2.4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3]:理念创新原则, 以适应时代要求的新观念建立;功能全面性原则, 应包含监控内容、监控标准、监控机构和监控方法等内容;导向性原则, 体现出规范中有导向, 导向过程中又形成新规范;全程性原则, 能实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 事中进行实施过程的监控, 事后进行整改和反馈过程的监控;实用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当符合本校实际和体现学科或专业的特点;激励性原则, 有奖有罚;反馈原则, 以适当的方式反馈教学过程的信息。

3.3 优化学科专业

高校需按照“依托传统专业、巩固优势专业、扶持新兴专业、适度外延专业类别、协调发展、加强建设”[4]的原则进行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按照“加强基础, 拓宽专业”的原则, 对现有专业结构进行改造和整合;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为依托, 以服务产业发展为目的, 合理增设新的学科专业;探索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的设置;调整或停办部分缺乏竞争力的专业;结合本校的特点建设校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 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3.4 优化师资结构

师资结构优化的目标是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及专业负责人;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组建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打造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学科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省级、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侯军岐.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J].价值工程, 2013 (23) :225-227.

[2]王镭.教材要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摘要) [J].中国物资, 1989.

[3]白菲等.浅谈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EB/OL].h t t p://w w w.l u n w e n t i a n x i a.c o m/p r o d u c t.free.10028350.1/, 2010.

上一篇:高校学生社会实践下一篇:景观建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