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措施

2024-06-22

战略性措施(精选12篇)

战略性措施 篇1

摘要:世界贸易组织是独立于联合国中以法律为基础的、全球最大的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众所周知, 关贸总协定历经八年商谈, 最终结果为关税大幅度降低同时并限制一些补贴的使用, 这些措施均对成员方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本文据此分析了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以及战略性贸易政策。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救济措施,战略性,政策

从世界贸易组织的性质分析, 它是一种建立在行政管理之上依靠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的一种法律行为, 但终其目的而言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正因为它的行政管理性质, 就赋予了它单方性、强制性以及政策性的特点。然而, 从权力的实施主体而言, 世贸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的实现是通过进出口国际贸易管理机构实施, 而贸易救济的发起者大都要经过申请人的申请才能实施, 但这并不否认存在少数当局者根据现有的调查数据而主动进行调查程序的启动措施。因此, 归根结底, 世贸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是一种公共权力的行使行为。但若从其实施的效果而言, 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是由受害国的国际贸易管理机构来决定, 其采取的措施包括征收相关产品的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以及进出口货物数量限制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均可对进口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

(一) 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概况

世界贸易组织为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定义为“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 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 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品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 (某种要素所得到的高于该要素用于其他用途所获得的收益) 的产业予以扶持, 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 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 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简而言之可概括为“利润转移理论”以及“外部经济理论”两项, 同时这两个理论又包含了利用关税方式, 从而抽取外国垄断行业所获得的垄断利润, 并且采取以进出口行业竞争的方式, 促进进出口以及因进出口所获得相应补贴, 为本国寡头企业争取更大的国际份额。

(二) 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行意义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旨在增进本国的福利。

在针对寡头垄断、存在规模经济的行业领域以及不完全竞争行为采取相应的贸易措施。然而, 这些高端产业对本国国民经济技术产生外溢效益并能获得超额垄断资金。

2、世贸组织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以及规模经济的基础上, 是一种随机的、动态的国际分工体系。

在该体系中, 政府政策的规划与制定以及各企业战略决策的选择均是相互牵连相互影响的。

新修订的《外贸法》对加强与完善贸易救济措施的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第一, 新外贸法增加了“对外贸易调查”一章。第二, 新外贸法还对对外贸易救济、指定经营、限制和禁止进出口等制度进行了完善。第三, 新外贸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国贸易救济措施的法律体系。

3、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竞争优势作用。

国家兴亡的根本取决于该国在国际竞争力的大小, 取决于该国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然而,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并不等同于它具有了竞争优势。尤其在高端产业中, 发达国家已熟练运用世贸组织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国际上已占有一定的先行优势。

4、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中应重视政府作用的发挥。

一国企业可以通过借助本国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出更加雄厚的国际地位。例如, 一国政府可通过对国内产业进行集中引导, 培育并发展大型跨国企业, 以此来增强本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 国内一些大型企业还可通过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补贴, 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 最终也能提高该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 加强贸易救济措施的制度建设, 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我国对外国产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 是在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之后, 按照世贸规则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按规则办事, 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 也体现了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和世贸成员的形象, 证明我国完全有信心、有能力, 像那些欧、美等老资格世贸成员一样, 充分运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赋予我们的权利, 维护自身利益。

综合所述, 世界贸易组织被定义为“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该组织于1995年运作以来, 始终负责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的维持工作。因为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上具有法人地位, 因此在各成员国争端调解方面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通过征收关税、提供出口补贴和数量限制等措施来扶持本国的产业, 提高竞争优势, 在市场上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和法律基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经历了八轮贸易谈判后, 关税大幅度降低, 一些补贴也不允许使用, 这对成员方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的使用起到了限制作用。为了维护世界贸易的公平公正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曾兆祥;《关于“贸易中心”与流通中心作用的几点意见——兼论城市批发渠道》[J];工业品贸易中心理论研讨会论文集[J];1985年

[2]赵喜臣;《适用世贸组织基本原则可能对我国社会治安的影响及法律对策》[J];加入WTO与新时期政法工作前瞻——加入世贸组织与维护社会稳定法律问题研讨会论文集[J];2000年

战略性措施 篇2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政策措施的调查问卷

(企业版)

序言

一、本调查问卷是专为配合省委全委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专项视察第七专题:关于我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措施的视察活动而设计。

二、本调查问卷用于收集业界对我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意见建议等信息,为省委省政府摸清情况、了解存在问题以及制定和完善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支持。

三、本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并在广东省行政区域内开展经营活动,主营业务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内的企业。

四、本着自愿的原则,欢迎相关企业积极参与此次问卷调查活动,并要求所提供的信息真实、有效。

五、本调查问卷电子版可到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网站下载(地址:http:///flxx/jscx/)。

六、此次问卷调查活动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委托各地市以及佛山市顺德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原则上每个地市(区)要求发出问卷不少于12份,至少收回有效企业问卷10份。请各地市(区)于2011年5月31日之前,将填写完整的问卷(包括纸质件和电子版)返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技术创新与质量处,联系人:张景,电话/传真:020-83133384,电子邮件:zhjing@gdei.gov.cn)。

问卷

填 写 人: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单位(盖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电子邮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企业性质(可多选)

□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民企□港澳台资

□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其他(注明:___________)

2、职工人数

□≤50□50~100□100~500□500~1000□1000~5000□5000~10000□>100003、大专以上人员占比

□≤1 %□1~5%□5~10%□10~15%□15~20%□20~30%□>30%

4、专职研发人员占员工比例

□≤1 %□1~5%□5~10%□10~15%□15~20%□>20%

5、注册资金(亿元)

□≤0.01□0.01~0.05□0.05~0.1□ 0.1~0.5□0.5~1□1~5□5~10□>106、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0.1□0.1~0.5□0.5~1□1~5□5~10□10~50□50~100□>1007、企业主营业务所属领域(单选)

□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LED)□生物

□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其他(注明:__________)

8、企业有无设立专业的研发机构?

□ 有(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

9、企业获取技术主要来源

□企业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开发□委托开发

□购买技术□收购/兼并□其他(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2010年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是

□≤1.5%□1.5~3%□3~4.5%□4.5~5%□>5%

11、企业获有关资格认定情况(可多选)

□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信息系统集成(_____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企业□其他(注明:__________)

12、企业是否了解各级政府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

① 国务院:□了解 □不了解;

② 省政府:□了解 □不了解;

③ 市政府:□了解 □不了解。

13、企业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政府有关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政府公报□政府网站□公众媒体□政府工作人员□其他(注明:_______)

14、企业是否了解以下优惠政策?(可多选)

□ 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 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增值税优惠

□ 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 进口设备减免税

15、企业是否享受过以上优惠政策?

□享受过□未享受过(原因:□不知如何办理□手续繁杂□企业兴趣不大□ 其他)

16、企业是否了解省、市政府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

□非常了解□了解一些□了解不多□ 不了解

17、企业认为省、市政府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以何种方式使用最好(只选一)?

□无偿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股权投资□成果奖励□其他(注明:_______)

18、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遇到困难的环节是(至多选两项)?

□项目审批□银行贷款□土地供给

□环境影响评价□能耗指标约束□其他(注明:_______)

19、企业是否有自主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

□有;

□没有,原因是:_____(只选一)A、不知道有该政策B、政策缺乏操作性

C、缺乏吸引力D、政策条件太高,无法享受

20、目前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有何困难?(不够可附页)

21、企业对我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何意见和建议?(不够可附页)

填写说明

一、答卷人基本信息的填写要求。请提供填写人的姓名、单位名称、联系电话和电子邮件等信息内容。打印纸质件要求加盖本单位公章。

二、各项问题的填写要求和说明。请按照调查问卷的提问和填答要求逐一填答,以免漏答。除特别说明,所有选择题均为单选题,请在选定的“□”上划“√”。遇有“不适用”或无法回答的问题,请尽量在该题旁边写明原因。

1、填写选择企业的性质分类,可多选(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民企、港澳台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其他)。如选择“其他”,请注明具体性质类型。

2、选择企业的在册职工人数规模。

3、选择大专以上人员占在册职工人数的比例。

4、选择专职研发人员占在册职工人数的比例

5、选择企业的注册资金规模。

6、选择企业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规模(单位:亿元)。

以上2~6项和下面的第10项选择的区间范围□a~b,指实际值大于a而小于或等于b。

7、企业主营业务领域,在下列8大领域选一:(1)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包含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下一代互联网、网络增值服务、地理空间信息、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数字家庭、高端消费电子产品、关键元器件、专用电子设备等);(2)新能源汽车;(3)半导体照明(LED);(4)生物(包含医药、先进医疗设备、生物育种等);

(5)高端装备制造(包含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高端农机等);(6)节能环保;(7)新能源(包含太阳能光伏、风电、核电);(8)新材料。如选择“其他”,请注明具体所属领域。

8、企业如果已设立专业的研发机构,请选择“有”并填写相关的研发

机构名称。

9、填写选择企业获取技术主要来源(企业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开发、委托开发、购买技术、收购/兼并或其他。如选择“其他”,请注明具体来源。

10、选择2010年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

11、选择企业获有关资格认定情况,可多选。其中,如选择“信息系统集成”,请注明级别;如果选择“其他”,请注明具体资格名称。

12、关于企业是否了解各级政府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请分别针对国家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进行选择。

13、选择企业了解政策措施的途径。如选择“其他”,请注明具体途径。

14、请选择企业所了解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增值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进口设备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可多选。

15、请回答企业是否享受过以上优惠政策。如选择“未享受过”,请进一步选择或说明未能享受的原因。

16、请选择企业对省市政府有关财政扶持政策的了解程度。

17、请选择企业认为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的最好的扶持方式。如选择“其他”,请进一步说明具体财政扶持方式。

18、请选择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遇到困难的环节(项目审批、银行贷款、土地供给、环境影响评价、能耗指标约束),至多选两项。如选择“其他”,请进一步说明具体困难环节是什么。

19、企业如果没有自主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请选择其原因(不知道有该政策、政策缺乏操作性、缺乏吸引力和政策条件太高,无法享受)。

20、请回答目前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例如在财政税收、创业投资、市场应用、发展环境等方面(不够可附页)。

苟仲文:发展电子商务是战略措施 篇3

苟副部长说,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微电子、计算机、软件、光通信和移动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为高新技术中发展速度最快、覆盖范围最广的领域。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信息化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正在引起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推进信息化,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选择。

苟副部长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多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始终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目前,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彩电、手机等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通信业网络规模和综合业务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国电话用户数量跃居世界第一;软件业快速成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信息技术应用广泛开展,全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全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7%。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3年以来,在遭遇非典疫情的情况下,全国信息产业坚持抗击非典和经济建设两手抓,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苟副部长说,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将是信息产业持续发展、大有作为的时期。围绕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信息产业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显著促进作用和倍增效应,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发挥主导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我们提出,信息产业要继续保持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发展得更快一些,“翻两番”的目标,不但要保证达到,而且必须有所超越。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努力实现信息产业新的跨越式发展。

苟副部长指出,作为高新技术的组成部分,电子商务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供了强大支撑,发展电子商务是中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措施。我国电子商务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短短的时间内,我国电子商务从萌芽阶段迅速进入应用阶段。据统计,2002年中国电子商务网站总量为3804个,比2001年增长12%;其中B2B网站1527个,比2001年增长13.5%;B2C网站2277个,比2001年增长10.7%。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了较大幅度提高,2002年全年交易额共计1809亿人民币,与2001年相比增幅达66%;其中B2B电子商务交易额为1784亿人民币,比2001年增长66%;B2C电子商务交易额为25亿元,比2001年增长90.1%。我国电子商务的主体正在从媒体和电子商务服务商转换为企业,传统企业正在大规模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全国大约50%的大中型企业已上网,部分大中型企业集团如宝钢、中国石化、联想、方正、海尔,在实现企业内部ERP管理基础上积极开展网络营销、网上采购、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在石油、冶金、家电、信息、汽车以及图书等行业都有较大的增长,增长率为20%左右。网上购物、网上拍卖、网上招标采购等发展迅速。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融合步伐加快,并不断开拓新领域。特别要指出的是,在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的斗争中,社会各界充分发挥了电子商务的作用,减少了“非典”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冲击。

苟副部长说,我国政府把电子商务作为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大力支持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承担从政府转移出去的部分经济管理和中介服务职能。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成立三年来,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在电子商务的政策法规研究制定、技术标准推介、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为政府部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政策咨询、企业服务、电子商务有普及和技术培训等方面为广大会员单位和企业提供了较好的服务,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苟副部长介绍,2003年9月15日,温家宝总理在强调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时强调指出,要坚决执行政企分开,继续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下一阶段,信息产业部将继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与其他部委协调一致,加大发展电子商务的工作力度,加强对行业发展的宏观指导,进一步发挥“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等各类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继续改善电子商务发展的软硬环境,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苟副部长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未来科技发展事业。“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制定我国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的战略决策,温家宝总理亲自启动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专题。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新世纪我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是国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第一个发展规划,也是本届政府重点抓的第一规划。规划中“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研究课题之一。该规划把电子商务放在了首要位置,奠定了电子商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战略地位。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是该课题的参与者,协会要正确认识规划工作的历史责任和重要性,紧紧团结和依靠自己的专家和会员,统一思想,抓紧时间,认真讨论、研究和组织布置研究工作,紧密地将课题与今后二十年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及重点结合起来,努力把课题做成一个真正的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战略,指导全国电子商务的长远发展。

战略性措施 篇4

一、“十二五”经济发展数据分析

(见表1)

“十二五”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取得一定的成就的,尤其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三大产业比重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我国的服务业在2013年在工业中重中占到了46.1%,这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发展。在现在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也要重视对这几个方面的管理。(见表2、表3)

从当前的消费情况开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比较稳定的,但我国的城市与农村整体消费的差距在逐渐的缩小,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与城市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不同的,尤其是现在的农村发展经济还缺乏一定的支持力,要想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获得良好发展,就必须要强化合理改善农村与城市建设问题,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并合理分配经济,保证分配公平性。

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

我国在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需要抓到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从重点问题出发可以更好的提高经济结构调整的效率。

1. 积极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

在“十二五”计划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多种经济结构的调整,不论是经济改革,科技创新和还是经济战略性调整都需要政府力量的支持。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在前期的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所执行的经济建设者的角色,在政府的干预下进行经济建设。但在现在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政府不能只是简单的强调行政职能,更应该考虑到市场调解职能,转变政府的经济建设者角色,向提供公共服务的角色靠近,努力的推进廉洁高效的政府建设,为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提供更好的保障。

2. 强化国有经济的重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支持力量,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中必须要重视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同样也强调要提高国有经济的活动,让国有经济在发展中更多的覆盖到国家经济命脉中,比如说资源,矿产,通信,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通过强化自身的经济改革来提高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影响力。

3. 强化科技体制创新。

科技是生产得第一推动力,在现在经济快速变化的发展环境下,最不能忽视的就是科技的推动力。现在西方国家强有力的市场份额占有率,很大一部分就是依靠高科技产品的支持,但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发展过程中,所要依靠的还是一些科技含量较低的初级产品。现在中国是最大的生产制造国,但在创新能力方面却是非常薄弱。要想将中国的工业生产由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就必须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创新体制,依靠更好的科技来支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4. 重视产业发展平衡性。

我国经济发展中很大的特色就是“第一产业发展不稳,第二产业发展不大,第二产业发展不强,第三产业发展不大”,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工业生产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还依靠自然环境,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能够运用大机械生产的地区较少,农业生产不稳定[2]。在工业生产中,我国的工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发展类型多是重工业和一些纺织加工业,这样造成了我国工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弱。而对于新兴服务业,我国改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发展比较缓慢。所以要想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最需要的就是重视产业发展的平衡性。

5. 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我国的资源和经济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域性,在进行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首先进行经济深入改革的就是东南沿海地区,并且相对应的也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这样的经济发展策略也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改革和经济的深入发展,现在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性越来越大,这样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是非常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的,所以要想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就需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应对措施

在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现有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这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向。

1. 加快需求结构的调整。

在十二五经济建设中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出口转内销,要想实现这一经济的发展就是通过调整国内的需求,并且通过培养国内的消费需求,调整需求结构。同时在国外的出口方面也要进行调整,合理完善出口规模和类型。

1.1.扩大国内需求量。我国的国内市场是有一定的活力的,但要想保证国内的需求量,就需要扩大国民的消费力,用内需来更好的拉动市场经济更加良好的发展。国民的消费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体系配合。培养国民需求的前提是要让人民有钱消费,并且有一定的保障可以进行消费。所以要健全工作机制,加强中小企业的建设,更好的推动国民保障问题,让更多的人民可以有更好的就业条件和保障。同时要完善分配制度,让更多的人民享有相对公平的国民值分配问题。同时这样的工作要依靠于完善的政府体制进行,提高国民的消费力。同时也要给人民提供便利的消费,合理的引导人民消费。在提供便利的消费过程中,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建设完善的消费场所,提供多种类的消费方式,同时更加要强化的是建设完善的消费保障体系,可以让消费者更好的去维护自己的权利[3]。但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还不成熟,所以要引导人民进行绿色消费,树立合理的消费观,逐步形成完善的消费体系。

1.2优化工业投资发展方向。我国现在的工业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工业发展并没有形成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想保障工业的长期发展,就需要优化工业投资发展方向。在进行工业投资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把投资方向放到高新科技发展方面,这样的投资可以更好的打开工业发展领域。并且把工业投资发展的更多的西部地区,实现工业发展的均衡化。同时除了国有经济的投资,也要强化民间投资,实现企业和工业的良好发展。

2. 调整产业结构。

要想对队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工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保证产业结构的平衡性和合理性。

2.1.改造制造业。中国的工业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我国的许多制作业都没有形成完善的工业发展的经营规模,多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还是依靠一些旧的生产工艺,所以这样就造成了制造业生产水平比较低,要想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对现有的制造业进行一定的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现有的生产过程积极采取新工艺,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并且对于一些老旧的机械设备要进行及时的更新这也可以有效的提高的制造水平。同时国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制造业进行创新,用更好的技术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要尽量的选取新型的生产材料,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2.2.重视对高新产业的培养。现在的国际市场中,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就是高新科技产品,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过后,美国等科技强国利用科技进“工业再生产”,非常有力地能推动了高新科技市场的发展。可在现阶段,我国的高新产业还非常薄弱,这样就使得我国经济缺乏长期发展力,所以在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要加强对高新产业的重视,投入更大的人力和物力来培养适合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高新产业。

2.3.推动服务业发展。服务业作为国家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三产业,应当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服务业还是在三大产业中产生污染附加值最小的行业,但目前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支持力,但可以看到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前景将会是非常广阔的在经济发展的结构中,要强化服务业所占有的比重,推动经济结构加合理和完善。

2.4.强化绿色经济的建设。我国经济前期的经济发展是以重工业和高消耗工业为主,所以工业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就是高消耗,低产出的现状。随着现在全球环境的变化,国际上在环境问题上也逐渐达成了一致,同时国际环境保护对我国工业生产中的二氧化氮的排放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在现在的工业生产中应该控制一些高耗能的工业,同时大力推进绿色工业的建设,加大工业科技创新,利用更好的生产技术来减轻工业污染,提高我国的绿色工业比重,利用绿色工业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力。

3. 重视区域经济调整。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我国整体经济水平低下,制约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力,所以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过程中,要重视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采用更好的方式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3.1.实行区域整体发展策略。展也提高,要想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就需要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十二五期间通过一定的措施来强化各个地区的经济问题,振兴东北老工业区,利用高新科技减弱工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并且利用西北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新经济,同时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中,也要重视对边疆和弱势地区的扶持,通过地区之间的统筹发展来实现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从而也可以更加合理的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

3.2加强城镇化建设工作。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带动的是城镇化的发展,并且需要城镇化来进一步的推动经济发展。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城镇化发展速度却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要想推动城镇建设的合理化,就需要根据城镇建设规律,依靠大城带小城和发展卫星城的原则来进行城区建设和布局,以大城市建设为基础,以中小城市建设为重点,合理进行城市布局,并且对于城区建设中要合理解决人口户籍和管理问题,推动城区建设的良好发展。城区的合理化建设可以有效的推动经济发展,并且给予人民一定的生活保障,所以城镇化建设为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3.3.加强新农村建设。农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我国同样是农业生产和需求大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可以为我国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支柱,所以在“十二五”实施过程中,我国也强调了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强化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的缩小经济发展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稳定性,提高人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新农村的建设也可以有效的拓宽农民生产的渠道,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有效的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三、结束语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时期,同样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因此,要强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地位,通过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来推动我国经济你的良好发展,提高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力。

参考文献

[1]李丽平.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对策[J].科学社会主义,2012,02:131-133.

[2]刘忠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06:15-18.

[3]曹鲲.推进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路径与策略[J].经济论坛,2013,03:59-61+87.

[4]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班课题组,孟建民.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07:21-24.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措施是 篇5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盛衰、民族强弱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战略问题。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大意义。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战略性措施 篇6

【关键词】集团企业;财务战略规划;实践措施

财务战略是企业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对集团企业的财务活动的制定,根据集团企业的中长期战略目标进行规划,确保企业资本的合理配置,提高企业最终效益。集团企业的正常运转时离不开财务战略的支持的财务战略是企业可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一、集团企业财务战略规划

首先,从资本筹措与使用特征的角度,企业的财务战略可以划分为扩张型、平衡型和收缩型三种类型,可根据公司战略的需要具体选择适合的财务战略。

1.实施扩张型财务战略的公司,往往需要在将绝大部分利润留存的同时,大量的进行外部筹资,使公司的资产规模迅速扩张,使公司资产回报率在一个较长时期保持低水平。

2.实施加强型财务战略的公司,自身经营不急于冒进,谨慎的从事兼并与收购或者进入与公司核心能力并不相关的领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将利润积累作为资产规模扩张的基本资金来源,对利用债务来实现资产增长持十分慎重的态度。

3.实施收缩型财务战略的公司是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使公司规模迅速降低,现金流入量增加,资产报酬率提高,债务负担减轻。

其次,从集团企业运营角度来说,财务战略可以划分为筹集战略、资金运营战略以及收益分配战略。根据集团企业的不同经营状况、以及发展趋势,具体的财务战略规划是不一样的。

(1)资金筹集战略。在集团企业中的资金筹集战略的内容有筹资渠道、筹资方式、筹资规模以及资本机构。第一,筹资渠道就是通过银行贷款、国家政策补贴、企业自留资金、民间借贷等渠道进行;第二,筹资方式指在集团企业在进程筹资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筹资成本、企业控制风险、筹资时间等因素,集团企业的筹资方式的选择要综合企业的经营目标以及实际状况进行;第三,筹资规模就是指集团企业在筹集资金的数量的问题,在进行资金统筹的过程中,并不是说越多越好,要根据企业成本以及正常需求进行,否则就会出现资金闲置、使用不当以及浪费的现象,这些现象会直接导致企业长期发展受限,但是如若企业的筹资规模太小,就会导致企业在开展相关项目的过程中,资金紧张,制约企业的发展因此,要选择适合的资金规模。第四,资本结构,是指在集团企业的资本构成过程中存在的比例关系,一般情况下分为长期以及短期两种资本。长期资本是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短期资本主要指短期债务,属于流转资金范畴。在集团企业的资本机构上,债务资本的比例一定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样才能有效降低集团企业的成本,提高利润。

(2)资金运营战略。主要有集团投资战略、成本战略以及信用战略。第一,集团企业的投资战略根据实际的投资目标以及投资规模确定合适的投资方式以及投资的时间,投资战略要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资金的运用,在集团企业的投资战略过程中要提高对集团企业的财务战略思想的贯彻实施;第二,成本战略,就是在集团企业的财务战略开展过程中要在保障产品的质量以及客户的满意度的前提下,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第三,信用战略。主要包括赊销方式以及资金信用额度。对于赊销方式要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竞争程度、企业的自身承受力有针对的选择信用标准、条件、收账政策,通过综合整理、相互协调,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应收账款的安全、流动性以及盈利的本质特征;对于信用额度,就要根据集团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目标的对债权人、投资人的兑现相关承诺回报,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对企业的支持。

(3)收益分配战略。收益分配是指在集团企业收益分配的过程中,针对企业利润对股东红利、集团企业留存以及企业职工发展福利的具体分配问题。第一,对于股东红利的具体分配额度的决定,要根据股票的实时价格、股东的信息进行;第二,对于集团企业的留存额度,就是指在集团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资金的投资方向以及资金市场的状况进行整合,合理运用资金;第三,集团企业职工发展以及福利,这厮在企业的发展工程中,对于集团企业的发展方向的调配问题,根据集团内外部的相关环境法律、债务条款、筹资能力以及投资机会等客观因素的整合分析,明确集团企业的分配方案,确保企业的全面发展。

二、集团企业财务战略的实践措施解析

财务战略的具体实施,有赖于其支持系统,进一步可以归类成3个方面的支持系统:财务组织支持系统、财务资源支持系统、管理支持系统。

财务组织支持系统是企业组织结构按照战略实施的要求进行调整,包括财务组织结构调整、财务业务流程调整、责权关系调整等。不同的战略要求企业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财务组织支持系统是战略实施支持系统的基础与关键。

财务资源支持系统是指调动企业不同领域的各种财务资源来适应新的战略,促进公司战略和经营战略的成功。

管理支持系统指企业战略实施时,需要改变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及企业文化。

财务战略的目的和为达到目的而具体实施的措施如下:

1.提高集团企业的财务资金集中管理,加强资金使用效率。

第一,在集团企业中进行资金集中管理可以有效拓宽内部资本市场的融资平台,规范制度、完善信息、风险控制等。总部通过资金管理提高集团资金的存储量,利用资金短缺企业以及资金结余企业进行相关的资金整合,根据集团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相应的项目开展以及投资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降低了财务成本,开拓了融资的规模以及范围。

第二,有效的进行了财务风险预防,拓宽了业务发展规模,提高企业的资金来源,促使集团企业的资金使用管理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第三,拓展集团企业的财务经营规模以及效益,把资金效益最大化,不断的整合内部的资金管理,优化集团的资金负债结构,提高集团企业的融资以及偿债能力。在集团企业的资金集中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总部财务统收统支模式、总部财务备用金拨付模式、总部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模式及财务公司模式。

2.协调财务战略与集团企业职能战略内在关系。财务战略是集团企业战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职能目标,宗旨在于加强集团企业的风险预测能力,提高风险机制应变能力、追求集团企业盈利能力等。财务战略管理的操作过程中要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的配合使用,不断的促进集团企业的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提高执行能力。在企业长期的战略目标指导下,全面的提高部门职能的创新性,积极实践集团企业的战略目标,全面的发挥部门的自身优势,进行整合最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提高对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在集团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重要的支撑系统,可以有效的确保公司的战略目标的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财务战略实施的基础,是集团企业进行财务控制的有效的管理手段;同时也是集团企业对绩效评价以及相关的薪酬奖励的依据凭证,可以全面的促进集团企业的发展。全面预算是集团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可以又掉的促进集团企业的整体战略部署,加强财务保障能力,有效的提高集团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全面预算管理策略在集团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对集团企业的战略目标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4.提高集团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综合能力建设,加强财务队伍的综合素质。财务组织可以有效保障财务战略的有效实施,所以构建一个系统的、科学的财务保障机构,是落实战略的关键。对此,要在集团企业的总部财务管控上进行有效的落实与实施,确保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组织完善与成熟,可以通过对集团企业的财务运营状况制定考评体系以及标准等。同时,要加强队伍的专业能力建设,高素质的财务职能队伍是实现集团企业财务战略的根本措施,要有针对的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以及财务操作能力,对于重要的任务要进行正确的判断,要努力打造具有较战略思维、国际视野以及会计管理规划的高级财务管理团队。

三、结束语

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集团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的影响力、企业的知名度以及美誉度,是集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的问题,在集团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合理的运用科学的财务战略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提高企业的内在凝聚力,加强经济效益。所以,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集团企业财务战略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推进集团企业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月欣,关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的探讨[J].辽宁财专学报,2011(5):45.46.

[2]余慧琼,论企业财务战略:是财务中的企业战略还是企业中的财务战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3(1):8.9.

[3]杨希之,浅谈企业发展战略下的财务战略规划[J].经济研究导2013.(11)191.192.

[4]李继会,浅谈企业发展战略下的财务战略规划[J].财经界2014(5):151.152.

实施名牌战略的途径和措施 篇7

关键词:名牌,重要意义,具体措施

一、引言

在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翻天覆地的今天, 商场产品琳琅满目。企业如果要抢占较高的市场份额, 实施有效的名牌战略打造自己品牌优势是必然选择。名牌战略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它的诸多好处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该轨道, 使企业树立名牌价值观。优秀的知名企业正凭借着名牌优势在激烈的商战中脱颖而出, 扩大市场份额。名牌产品非常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因为消费者信任名牌, 是附加值大, 市场占有率高, 拥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品。名牌产品不仅质量有保证, 而且彰显着消费者自身的地位与品位。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 各个国家都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它的主要攻击武器是名牌。竞争激烈的市场中, 名牌战略势在必行。

二、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意义

1. 创造名牌产品有利于我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企业经营国际化,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产品竞争, 质量竞争逐渐演变成品牌竞争, 名牌战略的重要性慢慢地被大家所认识。实施正确的名牌战略, 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源泉, 掌握名牌也就掌握市场竞争的动向。然而, 我国企业生产普通消费品很多, 知名品牌少, 科技含量低, 消耗原料大的初级产品较多, 这些造成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所以企业应该提高自身科技实力, 优化产品结构, 开发出价值高, 耗能少, 高档次的产品。自主创造名品牌和发展品牌, 为我国市场经济注入新鲜血液, 在国内外市场中打开一片新天地, 才能够应对我国企业面临挑战与威胁。

2. 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名牌产品的价格一般比同类的产品要高, 但是由于得到消费者青睐其影响力好, 产品卖得快, 卖得多, 回头客也很多。企业通过创出名牌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可以从一条产品线扩大到几条产品线, 借助名牌效应销售其他产品, 甚至可以开拓国外市场, 由此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名牌本身就是一种无形资产, 内涵极高的经济价值, 甚至高于企业所拥有的有形资产。在销售产品过程中, 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与扩大销售量, 从而增加产品销售额。名牌产品具有很强大的吸引力, 凭借高质量高信誉从征服个别人到影响一大批的消费群体。企业又可以依托名牌效应进行后续发展, 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

3. 名牌战略为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像

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体现企业的内在素养与很好的企业文化。它提升在顾客心目中的地位, 利于培养顾客对产品的忠诚度。良好的企业形象具有非常棒的影响力和宣传力, 不但提升自身名望从而家喻户晓, 而且吸引广大消费者有助于名牌战略贯彻实施。所以良好企业形象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手段, 为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知名品牌也恰恰显示和促进着企业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 如高露洁, 海尔等。因此名牌战略与企业形象息息相关, 相互促进。

4. 名牌产品有利于促进企业销售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同质产品市场趋于饱和, 传统的低价优势不复存在。市场竞争已经由一般竞争进入高级阶段———名牌竞争时代。市场始终都存在着一个残酷的现实———优胜劣汰。谁能够拥有充足的市场份额, 就能够拥有实现预期的销售目标的希望。谁将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很好的衔接, 谁就可以实现预期营销目标占领市场, 显示企业强大的竞争力。销售是企业最后一个环节, 当然它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决定企业之前所做一切相关工作是否是成功的。消费者在时代的熏陶下逐渐认识到名牌的价值所在, 越来越的人对名牌十分钟爱。可以说名牌是这个时代强有力的促销手段, 如果企业未能跟上时代潮流, 错失良机, 可能是现在也可能是未来将被市场淘汰。

5. 实行名牌战略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名牌战略实施成功不是仅依靠高层管理者个人策划。名牌战略的建立、实施、管理与反馈, 必须依靠市场营销部门、生产制造者、战略研究规划部门等优秀的团队。因此, 名牌的成功代表着一个好的团队, 无论是高层的领导者还是基层的员工上下一条心使企业越走越远。企业内部团结是企业走向成功的重中之重, 高层管理者十分重视员工的团结精神, 利用各种手段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结合, 在企业经营中不断满足职工基本需求和高层次需求, 如工资上调, 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实施名牌战略提升企业的档次, 增强员工的自信心, 将员工团结起来, 协调一致这种向心力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是支撑企业发展面对挑战威胁的精神支柱。实施名牌战略不仅提高员工在思想上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而且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提供工作效率。

三、实施名牌战略的具体措施

1. 强化产品的质量管理, 提高产品档次是实行品牌基础

质量是企业能否立足社会的基石。质量的缺失不仅失去的是市场, 而且会失去自己所打拼下来的天下。如美国“哥仑比亚”航天飞机著陆前发生爆炸, 造成此灾难的竟是一块脱落的隔热瓦, “哥仑比亚”航天飞机有2万多块隔热瓦, 能抵御极度高温, 避免航天飞机返回路程中发生融化的危险。航天飞机是高端产品, 制造过程都是严格按照标准的, 但就一块脱落的隔热瓦, 这一极小的差错葬送了价格昂贵的航天飞机, 还有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宝贵的7条生命。所以首先企业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不良问题的发生, 企业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更不要被眼前短暂利益蒙蔽双眼使产品质量下降销售量滑坡。与此同时, 企业检验绝不可以总是“马后炮”, 遗漏缺陷不符合标准, 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不可懈怠要制定详细的检验质量管理标准, 不能忽视任何细节问题阻止产生大量不合格产品而付出巨大代价;其次要学会倾听员工客户对产品的反映, 客户需求是企业前进的方向, 员工是一线知晓产品各种细节问题, 给他们设立专项奖金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用业绩考核来改善产品质量, 应用到每个人收入上, 管理者根据企业制定制造人员的产量和质量权重系数, 进行双重考核, 重视中间环节考核杜绝部门之间扯皮[5]。

2. 吸纳有用人才注入新鲜活力是实施名牌战略的保障

实施名牌战略必然要拥有卓越的质量, 高端的性能, 良好的服务和富有创新的宣传手段。但是在其背后更需要有能力的人才。正是拥有这些人, 才会有效实施名牌战略, 才会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因此要求企业高度重视人才, 挖掘人才, 培养人才, 合理配置人才, 为他们提供能够发挥其才干、实现其志向、满足其合理需要的环境。将人才放在重要位置, 知人善任, 利用名牌促进企业加快脚步迈向成功的山巅。只有这样, 企业才会拥有蓬勃的生命力, 名牌产品一直会受人们的欢迎。高露洁公司重视人才, 每年从优秀的大学招聘具有创新思维、积极进取、领导能力、善于交际的人才。高露洁公司通过独特的培训教育造就一流管理人才, 创造良好工作环境施展他们的才华, 因此“高露洁”进人中国市场短短的几年中, 正确实施名牌战略, 实现名牌价值, 才会在今天市场领域取得卓越成效。

3. 坚持不断创新保证企业产品旺盛的生命力

名牌产品即使非常受大家的欢迎, 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代社会经济、科技、观念等无时不刻的变化, 所以企业只有不断创新跟随社会潮流更新换代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创新是名牌产品能够经久不衰的活力之源, 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前进的希望和动力。创新促进名牌产品成长, 企业才会一直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因此创新可以作为企业在当今世界铺天盖地大规模的商战中的坚实后盾, 是知名品牌生存的原推动力。坚持科技创新, 源源不断的给企业补给营养才能使企业稳定发展。产品要不断创新, 生产模式要不断改进, 促销手段要不断整合, 组织结构要不断协调, 这些都显示出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才能保证产品高质量和高性能。时代在变, 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所以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始终受消费者的青睐, 就一定迎合市场需求, 运用新科技开发高品质, 高水平的产品, 扩大市场规模。

4. 增强企业对自己品牌保护意识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 守江山难。在目前我国不少企业的领导者对商标保护意识淡薄, 造成很多著名的商标被外国抢注, “青岛”啤酒、“鹦鹉”小提琴等。更有一些企业由于借助原有名牌的效应实施多元化生产进入其他领域, 忽略产品质检、培训员工和缺乏良好管理等, 最终自毁名牌。品牌成为名牌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造就的, 产品良好信誉的形成、服务质量的保证、高品位的塑造都需要一个用心投入、精心呵护、不断完善巩固的漫长过程。名牌一旦创造成功, 企业更要坚持不懈地守护它, 不断积极进取, 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名牌的完成并不代表着企业可以一劳永逸、不思进取, 否则企业功亏一篑, 名牌衰败。因此企业要树立保护名牌意识, 采取各种手段维护它、珍惜它。创立名牌不易, 保护名牌更不易, 这就要求企业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损害名牌形象一丝一毫。企业要坚持保证质量与服务, 维持良好的形象, 不能砸了自己的牌子。

5. 完善服务质量促进名牌产品知名度

良好的服务质量是企业坚实的后盾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 企业之间的竞争如火如荼, 同类产品在包装、质量、性能等也逐渐相似, 消费者在面对这些不相上下的产品时很难辨别出不同企业产品之间的差异, 所以这就要求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良好的服务使消费者产生信赖感, 因此它是企业更容易亲近消费者、打动消费者的最有效的途径。做好优质服务, 不仅给企业带来良好的企业形象, 而且提高消费者对名牌产品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所以企业向顾客提高完善的服务对于实施名牌战略有积极作用。另外, 优质的服务增加顾客的利益, 使顾客感觉到来自对方的尊重, 强化了品牌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服务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企业需要重视服务人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素质、专业知识和工作效率, 用优质的服务打败竞争对手, 从激烈的产品竞争中脱颖而出。高露洁棕榄设立了消费者服务部。如中国长城润滑油从2002年战略转型积极向制造服务企业前进, 而后又推出该行业唯一一个服务品牌“春风服务”, 可谓是独树一帜, 建立行业中最先进的服务组织, 为顾客提供售前售后一流全套的服务方案。在北京、上海、茂名、重庆、武汉建立服务中心, 全天接受咨询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方便与优质服务。所以长城润滑油成为“2005年CCTV我最喜爱的中国品牌”。

6. 树立名牌战略的观念

企业大力宣传名牌战略, 加深员工的名牌意识, 注重关于名牌的各项工作。企业想要品牌产品不断发展壮大, 就要重视实施名牌战略的任务, 树立名牌观念, 并将其贯彻到底和影响企业中每一位员工。除此之外, 企业要对名牌思想有充分的认识, 了解国内外的市场行情, 推进名牌战略。森达集团的成功在于创造名牌, 在它刚刚起步的时候, 尽管售货员再三推荐, 可顾客一再表示对森达皮鞋的不信任。董事长朱湘桂从过去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自己产品的牌子如果不能从众多产品中吸引大众眼球就无法成为消费热点, 也就无法带来效益, 于是在1992年元旦前夕的员工大会上朱相桂提出, 森达要想继续的走下去, 就必须实施名牌战略。至此森达集团深刻认识到名牌的重要性, 经过2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森达集团获得中国皮鞋行业唯一的驰名商标, 并接连夺得“中国首届鞋王”、“畅销国产商品金桥奖第一名”、“中国驰名商标”等殊荣, 由普通的皮鞋厂家逐渐成长为名牌企业。

7. 提供良好的实施名牌战略的环境, 加强其组织结构

要想发展名牌战略, 首先要改善国内现存的分散, 缺乏领导组织的被动局面, 建立强有力的机制。第一, 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 如我国工业发展情况, 名牌发展阶段, 领导组织和措施等等, 建立国家相关部门对整个工作起到积极推动和管理的作用, 做出一些策划, 选出具有发展前景, 市场良好的产品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名牌战略在我国顺利发展。其二, 给实施名牌战略提供市场环境。联系国内外实际市场, 调查消费者对名牌需求情况, 了解市场发展趋势, 这样可以对国内市场进行有效控制, 把握市场发展规律, 积极运用有效手段, 及时获取市场反馈体系, 准确把握市场发展态势, 并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 对国内企业和大众宣传引导。

四、结论

品牌代表企业形象和实力, 而名牌更是各种品牌中的佼佼者, 在市场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实施名牌战略的企业要充分领悟名牌意义以及有计划地逐步实施名牌, 让自己的牌子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商战中可以与强劲的对手抗衡。可以说企业名牌战略的实施已经将企业竞争与发展推向更新的阶段, 是企业争夺未来市场重要手段之一。名牌不仅体现着企业竞争实力, 而且是扩大经营规模的重要武器。面对社会经济发展迅猛, 企业树立名牌观念, 攻克质量难关, 坚持科学发展观, 自主创新, 提高产品质量, 完善产品服务等, 实施高效的名牌战略, 在商业领域中打败竞争对手, 巩固市场地位。

参考文献

[1]邱位东.浅谈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2]张殿镇.青岛市名牌企业经营发展经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3]周俊敏.论企业伦理形象的塑造[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

[4]李东升.浅议企业名牌战略[J].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2.

[5]扁鹊如何进行质量管理[J].中国市场, 2004.

[6]程芳.以人为本, 不断创新——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J].商情, 2011

[7]邱位东.浅谈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8]王皓.超越自我成就未来——解析长城润滑油“荣登消费者忠诚度榜首”[J].石油商技, 2005.

企业战略联盟风险及防范措施 篇8

企业战略联盟是现代企业合作竞争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企业为了更好地应对激烈竞争而作出的战略性选择。具体来说,企业战略联盟主要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完全独立企业,以协议或股权参与等形式组成的一种长期稳定的企业合作伙伴关系,以追求企业间的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最终实现战略联盟内各成员企业的共赢。通过企业战略联盟的组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降低经营成本、分散企业经营风险,有助于企业进入新行业或新领域,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虽然企业战略联盟有诸多优势,但纵观其发展历程,失败案例仍然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企业战略联盟组建和发展过程中的联盟风险仍是导致联盟失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二、企业战略联盟风险及特点

( 一) 企业战略联盟风险

由于战略联盟是由完全独立的企业组建而成的,联盟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其在组建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风险问题。企业战略联盟处于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经济和社会环境中,这种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容易给战略联盟内部的各成员企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而发生这种损失的可能性即为企业战略联盟风险。因此,独立运营企业在加入某一战略联盟寻求利益的同时,也需要特别注意联盟风险。

( 二) 企业战略联盟风险的特点

1. 主客观性兼具。战略联盟内的企业面临的联盟风险既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又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一方面,企业加入战略联盟,主观目标是为了获取联盟的利益,而其所承担的联盟风险并不是出于主观意愿,而是客观上必须面对的风险。如企业加入联盟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势必引起行业领军企业的关注,甚至打压,这种风险就是因联盟而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企业由于在加入某一战略联盟前,并未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论证,或者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而作出了错误决策,不但不能为企业带来预期的利益,反而给企业带来一定损失。这一风险是由企业自身决策决定的,具有明显的主观性。

2. 不确定性。风险本身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而联盟风险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随机因素和信息不足造成的。联盟合作伙伴和联盟战略的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随机因素的影响,而其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一般是可以估计和测量的,进而可以采取措施进行纠正。而信息不足则是永远存在的,也就是说任何企业不可能掌握所需的全部信息。部分信息缺失使得企业无法进行全面分析,则信息不足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就很难进行测量。

3. 负面性。风险本身就是可能造成损失的一种不确定性,企业战略联盟风险主要表现为对联盟内成员企业可能带来损失,也就是带给企业负面效应。对于技术联盟来说,可能会由于研发的新产品未能有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导致研发失败。对于资源联盟来说,可能会出现原来不具备某种资源的企业,通过联盟掌握了相应的资源,进而攫取了联盟其他企业的资源优势,造成原优势企业的损失。

4. 相对性。不同的企业战略联盟,或同一联盟内的不同成员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并不完全相同,即具有相对性的特点。联盟内各成员企业分别在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和市场等方面拥有各自优势。当联盟面临资金方面的风险时,作为风险的承担主体,各成员企业对风险的应对能力和承受能力必定会有区别,资金充裕且结构合理的成员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而那些资金量少的成员企业则会承受更大风险,更加难以应对。

三、企业战略联盟风险的影响因素

( 一) 企业联盟目标不同

各企业之所以选择联盟,必然是为了某个或某些特定目标,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各成员企业在联盟目标上不统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则会使联盟无法形成合力,联盟的发展方向就无法明确。例如,有些成员企业加入联盟只是为了获得某联盟成员的名号,并不实际参与联盟的具体运作,这种形式上的联盟名存实亡,并没有实际意义。还有一些企业加入联盟是为了从联盟内获得利益,但自身并不愿意对联盟有所付出和贡献。这对于那些有所付出和贡献的成员企业来说显失公平,使他们不能从联盟获取应得的利益,最终导致联盟瓦解和失败。

( 二) 战略伙伴选择失误

企业选择与哪个或哪些企业组成战略联盟,是联盟能否成功的关键。很多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并组成战略联盟之前,并未进行慎重分析和选择,对合作伙伴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和联盟动机等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战略联盟的合作伙伴不了解就可能出现选择失误,甚至严重影响到整个联盟的维系和发展。如某企业在海外运营方面的经验不足,而在其选择战略联盟合作伙伴时,并未对伙伴企业的海外运营经验和能力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只是停留在表面印象上,从而使选择的合作伙伴并不具备己方所需的管理经验和能力,导致联盟效果无法实现。另外,如果没有与合作伙伴达成共识,即使合作伙伴具备己方所需能力,但由于其不能或不愿意提供相应支持,也将失去联盟的基础。

( 三) 成员之间利益协调困难

企业战略联盟构建以后的运作与发展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联盟成员企业之间的利益协调。很多联盟成员企业之间在利益上协调不好导致产生严重分歧,往往会出现一方企业认为付出较多而获得利益较少,认为联盟内部利益分配不公,从而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影响到战略联盟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有一些成员企业对自身的付出与利益方面的认识和预估存在不真实、不客观和不准确的情况,当实际利益低于预期利益时则会滋生不满和懈怠情绪,不利于成员企业间的协作。

四、企业战略联盟风险的防范措施

( 一) 协调和统一联盟目标

联盟内各成员企业的目标协调一致,才能形成合力,以联盟整体的竞争优势在市场中立足和发展。首先,各企业应该充分研究和分析自身劣势或亟须提高的方面,进而确定联盟需求和目的。其次,与联盟内的其他成员企业进行广泛磋商,分析和找出各成员企业联盟目的中的相同部分,并加以强化和突显。第三,及时关注本企业以及联盟内其他成员企业目标的动态变化情况,避免从最初的目标一致向分歧和冲突演变,并及时在内部开展有效的沟通与协调。通过协调尽可能地保持联盟目标的一致性,有效确保各成员企业步调一致,真正发挥联盟的作用。

( 二) 审慎选择战略合作伙伴

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是联盟成败的先决条件。为了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战略合作伙伴,选择和确定工作应该慎之又慎。首先,需要分析企业自身的联盟需求,并以此作为衡量备选合作伙伴的联盟标准和条件。其次,进行广泛调研,寻找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潜在合作伙伴及其满足需求的能力。同时,还要了解潜在合作伙伴的需求和本企业满足对方需求的能力。第三,重点剖析潜在合作伙伴在联盟目标、预期利益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求同存异,明确合作基础,确定合作伙伴。第四,在形成联盟后仍须密切关注合作伙伴的相关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和分析,并且要及时补充新的合作伙伴,淘汰不再适合的合作企业,始终保持联盟的活力。

( 三) 建立利益协调与约束机制

战略联盟内成员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影响联盟合作的最大障碍,如果任由冲突扩大升级,将会严重影响到联盟的运作和成败。因此,需要在联盟内建立利益协调与约束机制。可以就各成员企业的利益开诚布公地进行讨论和研究,使各企业能够充分认识到其他成员企业的利益关注点,并给予尊重和支持。协调成员企业在利益上的分歧和冲突,引导成员企业追求利益的一致性和长远性。同时,对于那些不顾联盟其他成员企业利益的自私企业,采取较为严格的约束和惩治手段,规范其不合理的逐利行为。通过在联盟内建立利益协调与约束机制,引导和规范各成员企业的行为,以保障联盟的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纷纷组建企业战略联盟,利用联盟的整体竞争优势抢占市场。与此同时,联盟成员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风险,主要是受成员企业目标不一致、战略伙伴选择失误、成员之间利益协调困难等因素影响。为有效防范风险,需要协调和统一联盟目标,审慎选择战略合作伙伴,建立利益协调与约束机制。

关键词:企业战略联盟,联盟风险,合作伙伴

参考文献

[1]陶权.企业战略联盟的稳定性与风险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10).

[2]孙相文.企业战略联盟风险分析与防范策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2):57-60.

[3]崔征.企业战略联盟的伙伴选择[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74-77.

[4]陈一君.企业战略联盟的风险与防范[J].预测,2003(4):38-41.

战略性措施 篇9

我们试想, 如果一个经理知道他的雇员需要到了哪个层次, 就可以采取最合适的激励方式, 帮助配合他走向下一个层次, 这样长此以往, 雇主和雇员的关系会成一种良性循环模式继续下去。而不会造成酒店内部人才流失、人心涣散等不良的情况出现。纵观我国酒店现状, 管理层的人员虽然注意到该问题, 但在实际操作中还不够重视。

一、目前中国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才理念”意识不够。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这已是当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但目前人们仍把关注点集中在酒店收入的增长上, 对于酒店人才的关注度还不够;特别是酒店决策层对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这导致全行业虽有“人才理念”的概念和呼声, 但却在机构的设置、实施和执行的内容、手段、方式方法等方面都不到位,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水平依然较低。很多中国的酒店都名噪一时, 但是都未能做强、做大,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酒店领导者忽略了人才在平时业务中的重要性。

2. 重管理, 缺乏“人本思想”。

现阶段大多数酒店仍是传统人事管理, 还没有过渡到现代的人力资源开发的阶段。长时期的严格制度会使年轻人感到单调、郁闷、压抑、被忽视, , 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创新性都受到限制。且大多数饭店未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无法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和潜能。

3. 管理层次过多, 办事效率低下。

目前, 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链是五级 (总经理-一人力资源总监一一专业部经理-一业务主管一一普通员工) , 这种层级过多的指挥链条将增加酒店的成本, 特别是造成信息传递速度的减缓并导致信息衰减, 不能有效进行上下沟通, 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

总而言之, 在我国的酒店实际操作中, 管理者没有将重视雇员的需求,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这一理念落实到实际中, 这也是我们今后应当注意的问题。我们常说能力和思想决定了其规模和竞争力。酒店在实际操作中也应意识到人才开发是饭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意识到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性。

二、明确员工的需求层次, 建立奖励机制:

1. 分析明确雇员需求理论层次, 建立员工的适时适当的奖励机制:

我们在酒店的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要分析我国酒店雇员的需求层次归属, 采取相应的激励对策, 规范建立合理的工资制度、注重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建立科学的培训制度和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等方面来实现。

2. 在我国酒店中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素质模型:

1993年美国心理学家SPencer给出了素质较完整的定义:素质是指与优秀绩效者有因果关系的个体的深层次特征:即社会角色、自我认知、特质和动机等。

马伟新的《素质模型在我国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给予了一系列的建议, 指出, 针对旅游行业具有的敏感性特点, 以及现实管理环境的要求, 酒店员工必须具备超应变力和创新力。“基于工作通过对优秀员工的关键特征与组织和组织变量的两方面分析来确定岗位要求和组织的核心能力。这是一种趋向于未来和战略导向, 具有更强的工作绩效特征, 采用相应的招聘方式。”在员工培训方面也基于素质模型, 对酒店员工进行特定岗位的关键胜任特征的培养。“培训的目的是增强员工取得高绩效的能力、适应未来环境的能力和素质发展的潜能。”依据相应的素质模型, 通过对员工素质的评估, 找出培训的具体需求和实践安排。

可以这样说, 人力资本的特征决定了它能够成为战略性资产, 是酒店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进而有些学者认为, 资源本身只能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 真正提升竞争优势的是资源提供的服务。有学者指出只有将饭店运作的相关因素与运作情境结合起来, 即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总之, 人才是酒店保持品牌优势、竞争优势、成本优势的动力资源和关键所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成效如何, 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前途。在关注酒店经济效益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对于员工的培养, 对员工的需求分析, 对员工进行管理激励, 不断促进员工和酒店的双赢, 为酒店在竞争中保持良性内部循环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东静:张景青《星级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科学文摘》2003 (11)

[2]龙浑璞:侯方贵《跨国旅游饭店在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经济师》2005年 (2)

[3]孙根年:张孝存《西方各国旅游教育的最新趋势与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 (5)

战略性措施 篇10

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如果分散, 必将造成各自发展, 各自为战。所以, 油田综合产业必须整合成立具有统一管理职能的大型企业集团 (以下暂且称为“综合集团”) , 将综合产业的企业和资源全部整合至旗下, 并按业务成立若干子公司和分公司, 对各业务实施管理和运营。同时, 开展组织结构优化设计, 提高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率。

根据综合集团业务发展重心, 初期可先成立各业务的事业部, 由事业部集中进行行业管理、统一协调和处理相关业务, 改变组织形式过于松散, 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不利于共享资源的现状。在条件成熟时, 也可考虑进一步成立专业公司。另外, 要将化工业务骨干企业直接设置为分公司, 其业务由综合集团直接运营或内部授权经营, 加强综合集团重点业务的控制能力。其他企业按子公司进行管理, 促进组织结构的规范化、科学化。

二、加快主营业务的培养

油田综合产业要做强做大主营业务, 要实现快速持续发展, 光靠现有企业的自我积累、滚动发展是不够的, 必须加大项目开发力度, 加强科技创新, 不断在重点业务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保证主营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 加大项目开发力度

项目开发是拉动业务发展的重要途径, 油田综合产业要紧密围绕业务发展定位和发展放向, 严格控制项目投资方向, 加大重点业务的开发力度。

在项目融资渠道上:申请油田公司投资, 尤其是符合油田总体发展方向的化工和油水井作业等为油田服务业要成为综合集团向油田公司申请投资的重点业务之一;综合集团和成员企业自筹资金;引入战略伙伴投资, 这一方式主要宜于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业务, 尤其是综合集团的包装材料、建筑建材、化工等业务, 要实现快速增长。积极争取国家和政府相关项目扶持资金。

(二) 大力开展技术创新

科技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 创新是对循环流转的均衡的突破, 是综合集团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没有根基于企业生产实际的自主科技创新体系, 就不可能创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要明确技术创新方向, 将综合集团科技研发的资源、重心向精细化工、电气仪表等重点领域转移, 充分利用油田公司和油田公司实施边际油田开发、天然气综合利用和大力发展化工业务的有利时机, 组织相关科技人员进行技术、产品的开发和升级换代。

继续加大科技投入, 建立健全重点业务领域实验室, 不断加强试验检测手段, 并实现综合集团范围内的共享。综合集团首先要将化工研发实验资源进行整合, 组建综合集团化工研究院, 并逐步建设综合集团化工小试、中试基地, 保证技术研发的物质条件。

三、加大市场开发力度着力实施品牌战略

要选择知名的品牌策划公司, 尽快完成品牌的策划、设计工作, 对品牌进行一定的包装。既要体现油田特色, 又要符合现代经济特征。

要严格优选部分质量过硬、竞争力强的企业产品和服务为载体, 作为品牌代表。不断提高产品内在质量和科技含量、提高产品性能价格比、标准的售后服务、培育产品美誉度等手段来丰富品牌内涵、提升品牌竞争力。对于没有达到品牌使用条件的产品和服务队伍, 要严格禁止其使用品牌;对于给品牌造成负面影响的产品和服务队伍, 要根据管理办法给予相应的警告和处罚, 甚至取消其使用资格, 以维护品牌的良好形象。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产品创新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核, 因此, 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依靠产品创新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的提高, 而这样三者又与人力资源密切相关, 企业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 所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合理利用, 因而,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主要来讲:一是创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成长机制;二是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选拔机制;三是创建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培养机制, 通过培训使员工清楚自己岗位的职责和个人的K P I指标体系, 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四是创建“岗位靠业绩、收入凭贡献”的考核机制。通过完善激励机制进行薪酬体系的重新设计, 特别是对于转型业务一定要有新的激励机制, 要将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与升迁变动制度结合起来, 通过对知识型员工的分权与授权机制来充分调动他们开发新业务的积极性, 并且进一步完善对知识型员工的约束机制, 建立科学的以KPI指标体系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和以任职资格体系为核心的职业化行为评价体系, 积极探索和尝试企业内部的竞争与淘汰机制, 使竞争上岗和有效退出成为企业的一种经常行为。

战略性措施 篇11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特征现状对策

0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制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传统管理会计在成本计算系统、成本控制系统和业绩报告系统等方面,已不适应新的制造环境。在企业管理发展到战略管理的阶段,由于传统管理会计存在上述问题,为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战略管理会计逐渐形成。作为一支新兴的会计学分支学科,战略管理会计(SMA)是企业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它服从于企业的战略选择,通过报告战略的成功与否来对战略管理产生影响。

1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的现状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引入了战略管理会计,但到目前为止,仍处于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阶段,虽然我国部分企业都向管理会计的战略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总体应用水平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普及程度不高。尽管英国管理学者simmonds于1981年就发表了题为《战略管理会计》的论文,但我国到目前为止,仍处于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阶段,至今仍未形成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未得到有效的普及。这也就为在实践中实施战略管理会计增加了难度。

1.2企业经营者对战略管理会计的认识和重视不够。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只是把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工作的一部分,未将战略管理会计特有的职能突出出来。一些经营管理者比较注重短期利益,不注重长期利益,明知战略管理会计能帮助企业建立长久、持续的竞争优势,但为了短期利益,却根本不重视从长远利益来分析、评价企业的各种管理策略,这种决策者的价值取向与企业或社会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不相一致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战略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

1.3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缺乏。战略管理会计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产物,为适应外界环境及企业组织机构的变化,其应用方法较传统管理会计有很大变化。多样的信息来源和信息种类需要多种信息分析方法,因此,不仅是财务指标的计算,而是结合了环境分析法、对手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生命周期分析法、矩阵定位分析法、预警分析法、动因分析法、综合记分法等多种技术方法的灵活运用,它无疑是对传统管理会计方法的丰富。

1.4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缺陷。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虽已进入企业内部网络应用阶段。管理会计也被真正纳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发挥其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及考核等优势。但是战略管理会计作为战略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面对更多的是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大量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战略决策问题,它所需要的信息来源、数量、特征和加工处理都与传统管理会计有着明显的不同,需要特殊的信息加工方法来支撑,因而原有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缺陷影响着战略管理会计实际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2促进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对策

2.1进一步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系统研究在这方面应该是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联合起来共同探讨。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使得我们所吸收的西方管理会计很难在我国企业普遍应用。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应定位在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强对现有的理论体系重新评价,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因此,政府应该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来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展开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企业要重视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把理论研究和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在企业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及时做出调整以适应其发展变化,增加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如竞争对手及行业分析、市场份额的评估等,以拓宽知识面,提高知识层次,促进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统一和完整。

2.2要把传统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结合起来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两个子系统。传统管理会计深入企业内部,旨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重在“知己”,而战略管理会计将关注的焦点投向市场和竞争对手,站在战略的高度为企业寻求比较优势,重在“知彼”。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传统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各有侧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能因为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就把它全部否定。

2.3加大战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战略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本企业内的管理人员,而且还有股东、潜在的投资者、客户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要满足来自各方面的需要,仅具备会计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通晓其他方面的知识,乃至了解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战略的眼光、开阔的思路、高瞻远瞩的谋略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及协调能力。同时,要想提高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企业领导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企业领导没有一定的战略管理会计意识,他们将不会考虑会计人员的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中的作用,即便会计人员水平再高恐怕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作为企业高层决策者就要具有战略管理意识,要把决定企业竞争地位、未来利润和市场价值的优势观念植根于自己的头脑中,时刻指导自己决策,使企业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采取统一、迅速的应变策略。

2.4积极建立战略管理会计信息库战略管理会计的对象主要是指各种各样的信息,有财务的,非财务的;数量的,质量的:物质的,精神的等等。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参考先进企业的做法,重新对原有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设计和改进,对财务会计资料及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等其他非财务资料可通过建立信息库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同时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形成对日常控制、预测及决策有用的管理会计信息。在战略决策时,战略管理会计师则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战略信息库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及时提供给决策当局,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因此,必须建立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信息库,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推进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有效应用。

2.5认真总结部分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成功经验战略管理会计的某些方法比较容易理解,可操作性也较强,在我国的少数企业中已得到了成功应用。河南油田采油八队在业绩考评中,把岗位责任制、按劳计酬等传统做法与战略业绩评价的平衡记分卡法等新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控制了生产成本。河北旭日集团在企业文化、决策和控制等方面充分利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外向性、整体性、长远性思维为企业管理服务,走出了一条企业低成本扩张、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发展之路。湖南韶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实行“水泥散装优势”战略,有效地扩大了韶峰水泥市场。我们应对企业运用战略会计实践中涌现出的典型案例和重要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加以推广,这样就可使一些企业少走弯路,促进战略管理会计的广泛应用。

战略性措施 篇12

解决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短缺的长远战略

勿庸质疑, 中国农村文化产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建设格局中的弱势地位既与人才短缺有着一定的因缘关系, 又须依靠人才建设加以解决。当前, 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缺口很大, 乃是这个问题域中的一个关键性薄弱环节。必须立足于其目前的状况进行认真周全的考量, 方能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前瞻性谋划。有学者指出, 一种造成并维系特定产业格局的社会现实的存在, 是由于社会诸多重要因素造成的结构性影响使其保持了均衡的态势。而要改变这种态势, 则要深谙改变这种态势的若干关键性因素。概略地论之, 这些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度选择集合体的改变;二是影响这种状态的关键性技术力量的改变;三是产品和生产要素的改变导致对服务需求的改变;四是其他服务安排的变化。[1]

从表面上看, 上述改变某种产业态势的主要因素并没有涉及人才问题, 其实, 第一项中的“制度集合体的改变”在本文的语境中特指为农村文化产业人才开辟发展空间提供系统的制度性安排, 与人才建设有着密切的关联;第二项中的关键性“技术力量”的改变指的就是人才并暗含着人才建设的重要作用;第三项实际上对未来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此看来, 要改变中国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短缺的现状, 必须遵循上述规律进行人才战略调整。事实上,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必须是既酷爱文化、深谙经营理路的通才和智能型人才。那么, 这种人才从何而来呢?从目前看来, 要在普及初等文化教育的基础上, “强化农村发展的文化动力”, [2]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短缺的战略性措施, 要求我们在农村建立大量的培训文化产业人才的学校, 为人才的大量涌现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充分发掘和培养各种文化人才。建立农村文化产业人才学校的目的是, 经过若干年努力之后, 以农村文化产业自身的健康发展促进人才的正向流动。百年树人, 从现在起就要更新观念, 把培养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战略重心放在农村。然而, 当下的中国农村有一种看起来让人瞠目的现象, 就是寻不见除中小学以外的其他类型学校的踪迹, 各种职业学校包括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学校几乎清一色建在城里, 至少也建在镇上。这不能不说是导致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短缺的一个布局性失误。出于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战略考虑, 必须增强农村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造血功能, 可以先选择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农村作为办学和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基地, 迅速展开人才培养基地战略转移的先导型尝试, 使教学基地更接近农村文化产业的实践前沿, 逐步发挥其辐射功能。

解决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短缺的当下措施

如前所述, 农村文化人才短缺是一种产业结构性缺失或矛盾的产物, 解决的办法既要有战略性措施, 也要有当下具体的实施计划, 这样才能够在弥补缺失的时间、范围和层次等方面取得上佳效果。要依托和充分发挥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的良好的政策环境, 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者、民间艺人、专业文化团体骨干、文化管理骨干等方面的人才上, 注意发掘其创新能力, 促进文化企业良性运转。

1.厘清现有人才队伍建设思路

我们在观察和分析农村现有文化人才的状况时更多的应在“农”和“村”二字上下功夫, 就是说, 这些文化人多是“依农守土”的庄稼人。加强农村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要善于在他们和现代文化企业之间建起对话和发挥作用的桥梁, 由此谋划建设的基本思路: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 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 采取多种形式, 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 注意发挥农村文化经纪人的作用, 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良好氛围。

2.不断充实农村文化人才队伍

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生生不息,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广大农村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这是我们发展农村文化现代产业的不竭的动力源, 问题是我们在人才建设中要有“发现”意识, 善于在千家万户的灯火中与农民朋友促膝谈心, 在他们的口碑中发现现代文化企业急需的人才。要注意农民的劳作特点和施展文化才华的规律, 农村文化活动受季节影响颇大, 文化站干部要紧紧抓住农闲季节, 这是开展农村群众文化的黄金时间, 也是发现人才的上好机会, 要将那些出类拔萃的文化人才登记上册, 作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新生力量。

3.通过职称评定增强人才活力

在当代中国文化人活动的场域中已经形成这样一种思维定势, 人们以门类众多的“职称”作为对话、传递信息和交流的身份依据, 换言之, “职称”更多地表现为文化人的一种精神寄托。诚如甘肃省已经实施的情况那样, 评定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职称者必须以艺术技术水平和造诣为主要依据, 不受岗位、年龄、学历、外语、计算机、论文等限制, 这次评出的职称有副高级民间美术艺术师、副高级民间戏剧艺术师、副高级民间曲艺艺术师等和相应类别的中级职称, 专业包括风筝制作、玉雕制作、木雕制作、民间剪纸、民间书法国画、秦安老调伴奏、皮影表演等。如此以职称对农村文化产业人才进行激励, 必将起到良好的效果。

4.促进人力资本向农村呈规模流动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 人才流动呈现出明显的“农村——城市”这样一种“多点齐发”的稳定走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大中城市经过数十年的人才聚集之后, 城市容纳文化产业人才的规模受到极大的挑战, 由此造成了双重矛盾语境:在广大农村困惑于文化人才短缺的同时, 城市文化人才却苦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这对政府综合解决就业问题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许多大学生感叹在城里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并非易事。而在我国广大农村, 系统数字艺术软件开发、媒体经营管理等文化产业人才奇缺, 城市大学生的文化优势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人力优势。我们应根据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 结合政府的各项政策, 做好引导和培训, 多渠道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和返乡建设, 不失为解决农村文化人才短缺的一项有效措施。

5.加强农村文化产业人才载体建设

人才载体建设当属一种稳定而较为持久的建设样式。从大的方面看, 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属引进人才载体建设, 分为两种情况: (1) 人才市场建设。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 不断地完善市场运行机制, 尽可能做到人尽其才。 (2) 人才引进渠道建设。加强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信息沟通, 强化企业吸引人才的主体地位, 提高承载人才的能力。第二种情形属人才培养和使用载体建设。这种载体建设的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以科学高效的工作为人才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重视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工作, 加强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 (工) 人才、农村乡土文化人才等的培训工作, 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加速提升人才整体竞争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创新干部队伍的评价、使用和管理机制。努力提高现有各类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生活待遇。

总上所述, 解决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短缺的长远战略, 应立足于农村自我造血为主, 兼及其他领域人才的积极支援。当下措施是多种相互关联的、对形成培养农村文化产业人才新结构具有关键性作用的重要因素, 在使用这些措施时应注意其结构性关联配合作用, 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促进人才建设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迁的临界点[J].中国社会科学, 2003.5.

上一篇:图形控制界面下一篇:港口物流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