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支撑产业

2024-10-13

战略支撑产业(共12篇)

战略支撑产业 篇1

进入21世纪,以海洋高新技术为首要特征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逐步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海洋经济发展潜力,而且可以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方向、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导向性的特征[1]。从我国海洋经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依然处于“萌芽”阶段或产业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不确定性因素突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近年来,随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其中国外开展研究较早,且主要集中于对海洋新能源产业[2,3]、海洋生物医药产业[4,5,6]、海洋空间计划[7]、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支持[8,9]和海洋管理[10,11]等的研究。随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内对其研究逐渐增多:姜秉国等[12]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进行分析,并指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来自科技创新;刘堃等[13]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所需的内外部要素进行全面探讨并分析其作用机理,明确其形成的主要路径;仲雯雯等[1]和刘康[14]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刘堃[15]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遴选出我国六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于婧等[16]运用灰色关联理论探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新兴产业的选择;韩增林等[17]运用集对分析方法评价2011年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发现沿海地区的支撑条件差距较为明显。总体而言,已有研究成果大多从理论方面对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机制、发展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定性论证,少量定量研究主要集中于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虽然韩增林等已对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进行静态评价并分析各地区的优劣势,但未能分析各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撑条件的动态变化趋势和影响其发展的障碍因素。鉴于此,本文从4个维度构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评价体系,分析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在2009—2013年间的时空演变特征,找出影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更加客观的参考信息。

1 指标体系建立、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指标体系建立

根据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和“新兴”两大内涵,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生物育种和健康养殖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深海技术和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及海洋现代服务业等[18]。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健康高效发展所必须的基础、保障和支撑,包括一定的海洋空间资源和海洋基础设施、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强大的资金来源和社会需求、先进的海洋科技、优秀的海洋人才以及政府部门的支持。因此,针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等特征,结合已有研究成果[17,19,20],并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获得性等原则,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科技人才和政府支持等四大支撑体系选取20个指标,对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环境进行评价。

1.2 研究方法

1.2.1 熵值法

熵值法是根据各个指标的原始数据客观评价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可以消除主观评价带来的不客观因素,而且能够反映指标权重的动态变化[21]。熵值法根据指标的变异程度计算权重,指标值差异越大,该指标提供的有效信息越大,其熵值越大,权重也越大。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假设有m个被评价对象,每个被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有n个,构建判断矩阵:

(2)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3)计算指标j的熵值:

(4)计算指标j的权重:

1.2.2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主观赋权方法,由美国运筹学家Satty提出[22],是通过分析评价系统中各指标间的关系,比较同一层次的指标对于上一层次准则的重要性来构造判断矩阵;当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时,最终由判断矩阵确定该层次各个指标相对于上一准则层的权重[23]。根据判断矩阵计算权重的方法有很多,本文采用特征根法确定权重。

1.2.3 TOPSIS法

传统的TOPSIS法在预先给定指标权重的基础上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主观因素较强。本文通过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然后运用TOPSIS法得到评价结果;与传统TOPSIS法比较,既可有效避免主观因素影响过大,也可结合实际情况加入决策人的意见。TOPSIS法的计算过程[24,25]如下。

(1)综合赋权:

式中:wj为第j个指标的综合权重;β为调整参数。

(2)计算加权矩阵:

(3)确定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4)计算各个方案与正、负理想解的距离:

(5)计算综合评价指数:

式中:Ci越大,表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条件越好。

1.2.4 核密度估计

核密度估计是概率论中估计未知的密度函数的方法,属于非参数检验方法之一。对于数列x1,x2,…,xn,核密度估计的形式为[26,27]:

式中:h是带宽(或平滑参数);K(·)是一个核函数,包括高斯核、Epanechnikov核、三角核、四次核等类型。本文研究采用高斯核函数:

带宽h控制密度估计的平滑程度。h越大,估计密度函数越平滑,容易忽略样本的波动特征;h越小,估计密度函数波动越大,容易产生错误的峰值。本文采用Silverman大拇指法则确定带宽。

本文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水平为样本点,利用核密度估计拟合作图,通过分析所得图形的峰值、走势、波动等特征,研究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撑条件的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28]。

1.3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4)、《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0—2014)、《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0—2014)以及我国大陆地区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年鉴(2010—2014)。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使不同年份的数据具有可比性,相关指标都折算成以2005年为基期的实际数值。

2 结果分析

2.1 评价结果

结合AHP和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综合权重(表1),运用TOPSIS法计算得到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分维度得分(表2)和支撑条件综合得分(表3)。

注:由于篇幅所限,仅列出研究首年和末年的评价结果.

2.2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时空差异

2.2.1 整体变化趋势

根据得到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综合得分,运用Eviews6.0绘制出2009—2013年综合评价的核密度分布(图1),可以观察到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

(1)从总体分布来看,综合评价值的核密度估计曲线逐年向右平移,说明我国各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水平总体呈逐渐提高的趋势。

(2)从曲线形状来看,2009—2013年都呈轻微的双峰分布,其中2012年双峰分布特征最为显著,说明近年来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呈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经历由2009年两极分化程度较低,到2012年两极分化程度加剧,再到2013年两极分化程度缓和的过程。

(3)从峰值高度来看,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经历由尖峰向宽峰变化的过程。2009—2011年综合评价值的核密度估计曲线陡峭,且综合评价值集中分布在中低值区域,但相比2009年,2010年与2011年核密度估计曲线右移且峰值降低,说明我国部分沿海地区的支撑条件水平正逐渐提高;2012—2013年综合评价值的核密度估计曲线峰值下降显著、坡度放缓,且更多地区分布于中高值区域,说明大部分沿海地区的支撑条件水平显著提高。

2.2.2 分维度分析

根据各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2009—2013年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分维度得分(表2),运用K-均值聚类方法,将各分维度支撑条件水平分为较好、一般和较差3类。

2.2.2. 1 资源环境支撑体系

2009—2013年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环境支撑条件水平明显改善。2009年辽宁、上海、浙江、广东的支撑条件一般,其余地区较弱;辽宁和山东的确权海域面积一直居全国前列,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资源,使得到2013年支撑条件显著提高;上海对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历年海洋生态监控区面积居于全国首位,但确权海域面积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其支撑条件一直居于中等水平;广东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且十分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因此其支撑条件居于全国前列;浙江、福建的支撑条件稳步提高,江苏随着确权海域面积的不断拓展和滨海观测台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增多,其支撑条件迅速提高;海南海洋生态环境良好,但海洋发展空间资源有限,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不足,导致其支撑条件虽有提高但与其他沿海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河北、广西的支撑条件也有一定改善,但一直处于沿海地区最低水平。

2.2.2. 2 社会经济支撑体系

2009—2013年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社会经济支撑条件水平显著提高。广东、上海经济实力雄厚、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水平较高、融资渠道广、社会需求强,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社会经济保障,因此其支撑条件始终居于全国前列;山东以蓝色经济区为发展平台,海洋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支撑条件显著提高;江苏、浙江、辽宁、海南、河北支撑条件也有明显提高,其中江苏、浙江逐渐加入高等水平行列,辽宁也由低等水平逐渐转为中等水平,虽然海南、河北支撑条件仍旧不高,但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也有显著提升;天津、福建、广西支撑条件虽有提高但并不显著,其中天津、福建一直处于中等水平,而广西由于海洋经济基础较差、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较低等因素一直处于最低水平。

2.2.2. 3 科技人才支撑体系

2009—2013年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才支撑条件水平明显提升。上海科技发展水平全国领先、科技力量雄厚、科技人才各方面居于全国前列,广东、山东海洋科研院所数量多、聚集大量高素质海洋科研人才,辽宁重视海洋科技发展、海洋科技专利数量仅次于上海,因此上海、广东、山东、辽宁支撑条件一直位于前列且发展迅速;福建、浙江支撑条件逐步提高;天津、江苏在海洋科研经费收入、海洋科研从业人员数量等方面居于全国前列,但分别由于海洋科研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海洋科技专利数量偏少等因素,支撑条件没有较大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河北、广西、海南支撑条件也没有明显改善,依然处于较低水平。

2.2.2. 4 政府支持支撑体系

除山东外,2009—2013年我国其他沿海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支持支撑条件并没有明显改善。在海洋科研机构基本建设中政府投资额方面,山东一直领先于其他沿海地区且政府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因此支撑条件显著提高;上海在2009年支撑条件高于其他地区,是唯一一个处于中等水平的地区,但近年来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广东、浙江、天津的政府科技支持力度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奠定以高新技术为首要特征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随着政府投资额的逐渐增加,其支撑条件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3 影响因素分析

3.1 障碍度测算

障碍度的具体计算公式为[29]:

式中:Oi为第i项指标对支撑条件的影响程度;wi为第i项指标的权重;xi为第i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Oi越大表示第i项指标制约支撑条件水平提高的程度越大。障碍度指标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制约各沿海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提高的障碍因素,从而为改善支撑条件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根据公式(12)计算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2009—2013年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各指标的障碍度,并筛选出障碍度最大的5个因素(表4)。

3.2 障碍因素

计算结果显示,各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影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水平的障碍因素具有明显的共同点,即海洋科技专利数量(C3)是其共同的障碍因素,而且是大多数地区的首要障碍因素,说明海洋科技专利对提高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水平的意义重大,各沿海地区要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海洋经济竞争力,必须不断提高海洋科技水平。此外,海洋科研机构基本建设中政府投资额(D1)和确权海域面积(A1)也是大多数沿海地区共同的障碍因素,这两个因素分别反映政府支持力度和空间资源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计算结果同时反映出,不同沿海地区的主要障碍因素各有差异,因此各地在发展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提高自身支撑条件水平。确权海域面积(A1)是制约上海、广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两地应继续走技术改造升级之路、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其中广东应积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增加海洋科研经费收入;天津应提高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水平;山东在提高海洋科技、空间资源和基础设施水平的同时,应增加政府科研财政支出、积极引进外资、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江苏、浙江、福建有共同的三大障碍因素,即海洋科技专利数量(C3)、海洋科研机构基本建设中政府投资额(D1)和确权海域面积(A1),其中福建除海洋科技专利数量外,海洋科研机构科技课题数量(C4)和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C2)也是主要障碍因素,因此福建应大力发展科技兴海战略、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支持和鼓励海洋科技创新、增加海洋科技竞争力;辽宁首先要加大政府在海洋科研机构基本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其次要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并提高海洋经济支撑能力;河北、广西、海南支撑条件水平与其他地区一直有较大差距,未来也应增强科技、政府和海洋经济的支持力度。

4 结论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海洋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战略导向作用,因此完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体系、改善制约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极为关键。本文结合熵值法和AHP综合赋权,运用TOPSIS评价方法对我国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进行评价,同时结合核密度估计图像分析其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异特征,并运用障碍度测算模型分析各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研究结论为:

(1)从整体上看,各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水平逐年提升,2009—2011年主要集中在中低值区域,2011年以后普遍提升较大并向中高值区域分布。此外,2009—2013年间各地存在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并经历逐渐加剧、到2013年又稍有缓和的过程。

(2)从不同维度看,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环境支撑条件、社会经济支撑条件、科技人才支撑条件都有明显提升,大多数地区打破原来的分布格局,向更高一级的支撑条件水平发展。

(3)不同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各有异同。各地须根据自身情况不断调整产业发展方向,提高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海洋科技专利数量不仅是制约各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共同因素,还是大多数地区的首要障碍因素,说明各地须以科技为依托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走科技兴海之路是各沿海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必选路径。

与此同时,本文未能针对各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一些难以量化和获取的指标也未被考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后续研究将侧重于完善支撑条件评价的指标体系,更全面深入地探讨各沿海地区不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为改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条件提供更科学客观的对策。

摘要:文章通过构建包括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科技人才和政府支持4个维度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赋权,结合TOPSIS评价法对我国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2009—2013年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进行评价,并分别运用K-均值聚类、核密度估计和障碍度评价公式对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评价结果进行分类、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2009—2011年各地支撑条件水平集中分布在中低值区域,2012年开始支撑条件水平显著提高,支撑条件的两极分化现象经历先逐渐加剧后有所缓和的过程;分维度来看,不同维度的支撑条件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不同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差异比较明显,但海洋科技专利数量是其共同因素。

关键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经济,海洋经济,科技兴海

战略支撑产业 篇2

中共濮阳县委

近几年来,濮阳县紧紧围绕“工业兴县”战略,探索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路子,拓宽视野识才,搭建舞台用才,优化环境引才,走出了一条以“人才强县”促“工业兴县”的新路子,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

一、更新观念,围绕“工业兴县”识才

“工业兴县”战略的实施,使我们认识到必须更新传统的人才观念,树立起凡是对我县实施“工业兴县”战略有用之人皆人才的新观念,并在实践中做到了三个转变:

一是从“专业技术类”到“经营管理类”的转变。过去人才工作主要集中在专业技术人员上,无论建立人才库,还是选拔拔尖人才都是如此,进入视野的经营管理人才寥寥无几。但“工业兴县”的现实是经营管理人才愈来愈发挥出巨大作用,正是这些人才,把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兴办企业,引进项目,发展经济,把我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我们把工作重点从“专业技术类”逐步转变到了“经营管理类”上来。

二是从“学院型”到“实践型”的转变。以往,我们选拔人才主要囿于从大中专学校走出来的毕业生,亦即“学院型”人才。而实际上,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涌现出一大批有才干、有专长、富有实践经验的乡土人才,亦即“实践型”人才,他们已成为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经过长时期实际经营管理工作的摸爬滚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闯出了路子,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是现实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大胆使用这类“实践型”人才,在“工业兴县”上更具现实意义。为此,我们的人才工作一改过去两眼向上,望洋兴叹,感慨高新人才缺乏的思想,而是面对现实,眼睛向内,识才用才,在视野上实现从“学院型”到“实践型”的转变。

三是从“国字号”到“民字号”的转变。以往我们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只集中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民营经济、股份制企业等新生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工业兴县”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国有企业则逐步淡出经济舞台,同时国企和事业单位中一些专家人才已开始向这些新兴企业流动,而这些新兴企业也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吸引了一大批人才,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也开始转变观念,主动到这些企业中去干事创业,人才队伍呈现出新的变化。我们与时俱进,及时把人才工作的触角延伸到这些新的空间。把这些企业中涌现的优秀人才纳入视野,充实进人才库,避免了人才工作出现新的空档。观念一变天地宽。与时俱进的人才观,丰富和壮大了我县人才队伍,为“工业兴县”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人才基础。我们对投资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的主要经管者进行建档立卡,使一大批人才进入了组织视野。我们的人才库由1100人增加到1800多人,其中经营管理人才由5人升至300人,新增民营企业人才230人、实践型人才105人。

二、搭建舞台,围绕“工业兴县”用才 “识才”的目的是“用才”,“用才”的重点在“兴工”。我们积极围绕工业兴县战略,采取积极措施,为人才发挥才干施展才能搭建舞台,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工业兴县”服务。

一是大胆使用优秀人才。我们破除部门和行业限制,疏通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之间的流动渠道,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大胆把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放到能发挥他们作用的舞台上。几年来,我们先后任命1名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为厂长、经理,3名党政领导人才到企业任职或兼职,为推动“工业兴县”步伐提供了全方位人才服务。王石增同志是市委命名的第四届、五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我县化工行业的专家。1999年5月县化肥厂酝酿新的领导班子时,个别同志认为王石增是一个专业技术人才,不适宜担当主要领导。但县委认为王石增同志长期在化肥厂工作,技术精湛,积累了一定管理经验,群众威信高,果断启用王石增同志担任化肥厂厂长。王石增同志任厂长以来,一步一个脚印,很快使县化肥厂走出低谷,生产能力翻了一番,经营效益逐年增加,职工收入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提高。仅2003年,县化肥厂上交税金400多万元。现任柳屯镇副镇长张述斋同志原是濮阳县石油综合化工厂厂长,他多年来一直从事企业经营,对企业管理、项目考察论证上很有一套。92年10月上马了石油化工厂,97年油田对原油加强了管理,他注意到小炼油的好日子不会太长,98年5月经考察和论证,利用电的优势上马了编织袋厂,小炼油厂果不出他所料,99年产业政策调整,国家明令取消小炼油。编织袋厂由于利用了廉价的电,利润相当可观,仅张述斋在短短的两年内就建了三个分厂,由1条生产线发展到6条生产线,在此厂的引导和启发下,不到两年柳屯镇编织袋厂就发展到100余家,形成了长江以北最大的编织袋生产基地,编织袋的产量占到了全国市场份额的40%,带动了6000多人就业,使部分人完成原始积累。当编织袋厂用电受到限制时,他又主动投向玻璃行业,2003年用股份制形式吸收社会闲散资金1500万元上马了华光玻璃厂。由于该同志在发展乡镇企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县委于99年5月提拔其担任柳屯镇党委委员,2002年又把他重用为副镇长,实现了经济上有作为,政治上有地位。

二是全力服务优秀人才。我们从大处着眼、从实处着手,努力为各类人才创业奉献办好事、办实事。千方百计为优秀人才发挥才能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力求各类人才能够感到脚下是一块成就事业的热土。我们采取为人才提供资金、提供场所,提供优惠政策等方法,先后使60名优秀人才办起了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使38名优秀人才留在了各类企业担任技术骨干。海通乡甘称湾村农民李庆刚发明了物理喷爆制浆法,解决了传统造纸业污染严重等难题,并申请注册了国家专利。县委认为这是一个极具潜力的重大项目,有可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为促使其专利早日转化为生产力,产生效益,督促指导海通乡党委、政府全力服务,成立龙海秸秆利用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其低廉的专利技术进行秸秆造纸生产,不仅解决了农村中麦秸稻杆积压过多无法处理的难题,而且还取得了年创产值960万元的经济效益。徐镇镇王楼村农民王洪伟,在长期经营稻米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镇党委政府根据他头脑灵活,又具有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的特长,积极创造条件,出台优惠政策,投入扶贫贷款,扶持他投资办厂。经过王洪伟的精心经营,其主要品牌“家家宜”大米成为濮阳唯一一家长期向河南军分区、济南军区供应的厂家,并且其产品运销甘肃、广东、东北等省,实现年销售收入超亿元,成为带动周边12.2万亩优质稻生产的龙头企业。2002年他本人被授予全国“优秀青年农民”荣誉称号。三是用好用活农村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是农村奔小康的一笔财富,发挥好这部分人的作用,将带动一方、辐射一片,加快农村小康社会目标的早日实现。为此,我们十分重视发挥这批实用型人才的作用。采取吸收他们入党、锻炼培养成村干部、选拔进党支部担任村支书等手段,给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们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强”党员、“双强”村干部,特别是“双强”支部书记。目前全县约有110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走上了村干部、村支书的岗位,已成为我县小康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张合先是鲁河乡张庄村靠经营面粉厂致富的经济能手,在支部换届时经党委推荐当选为支部书记。他上台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先后带动群众创办了投资180万元的神农牧业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的神龙纺织公司,使全县一个不出名的落后村一跃成为全县有名的小康村,在2003年全市小康村综合评比中被评为“甲A”村。

三、营造环境,围绕“工业兴县”引才 一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近3年来,我县每年在年初的上千人的三级干部大会,都表彰20名有突出贡献的经营者,给他们披红戴花,颁发奖牌,确立人才工作的新导向,使这些新型人才感受到了组织的关怀和社会的认可,提高他们创业的热情。对一些涌现出来的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我们通过多种手段大力宣传,每年推出3—5人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进行大规模宣传,既营造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树立了“人才强县”的观念,又提高了优秀人才的知名度,激发了人们为“工业兴县”做出更大贡献的热情,在全县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99年9月,县委发出了“人学李连成”的号召,2001年又适时而动,制作了《卢春生和他的庆南模式》电教片,发放到全县基层党组织,并在电视台播放,组织党员、群众收看。该片全面介绍了庆祖镇庆南村依靠股份合作兴办的庆南纸业公司、庆南纺织公司共吸纳股金4762万元,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经济效益年年增长,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的故事。卢春生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成了我县一个典型的经营管理型优秀人才、资本经营的高手,其股份制的组织形式解决了欠发达地区办工业的普遍难题,“庆南模式”在濮阳影响深远。

二是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工业上的做大、做强,必须依靠引进外地高端人才,而要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是宽松的环境和优惠的政策。近几年来,我们研究制定了有关政策,规定优秀人才引进实行不迁户口、不转关系、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办法,尝试技术入股、协议工资等形式建立人才激励措施,使优秀人才能够顺利引进,有效利用,真正为濮阳发展做出贡献。近年来,县、乡通过提供用电、用气、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优秀人才40余人,其中成功引进外地高端人才16名,这些人才带来的项目已成我县工业的主导力量,税收贡献占到县税收总额的30%以上。文留镇以优惠的油气资源和良好的发展环境,硬是把山东省有名的民营企业家,现任濮阳力诺玻璃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申英明引来,使投资2亿元的玻璃制品项目落户文留镇,并带动了全国其他玻璃企业纷纷前来落户。至目前,全镇玻璃制品企业已达52家,固定资产达5.7亿元,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安排劳动力7000人,形成了年产20万吨玻管、安瓶140亿只,灯具及玻管器皿2亿套、圣诞灯泡近100亿只的生产规模,玻管产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1%,其中高硼玻管占市场份额的56%,文留已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特种玻璃生产基地和世界最大的圣诞灯泡生产基地,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河南省特种玻璃示范园区”等荣誉称号。濮阳县原有一个小型耐火材料厂,为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县委、县政府用活用足政策,从用地、用电、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引进耐火材料国内一流专家、留美博士刘佰宽并让其担任技术厂长,从而使耐火材料厂生出了腾飞的翅膀,迅速发展壮大。耐火材料厂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拥有职工1200余人,留美耐材专家2人,博士1人,硕士4人,在读研究生24名。技术人员、技术力量均属国内一流,年生产透气砖10万支,预制件8万吨,散状料10万吨,2003年实现产值2亿6千万元,税金2057万元,刘佰宽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家”荣誉称号。今年初,县政府兑现政策许诺,一次性奖该厂246万元。

庆祖镇西辛庄村党委书记李连成为了把一家工业用呢厂的专家挖过来,六下徐州,在厂门口一蹲就是一天,向专家许下每人安家费6万元,劳保费4.2万元,月工资1500元的优厚薪酬。西辛庄工业用呢厂在这三位专家的技术指导下,从建设到投产3个月就实现产值100多万元,赢利36万元。虽然西辛庄已先后上了再生纸厂、棉纺织厂等几个项目,但正是这个厂,完成了原始积累。

三是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县委、县政府努力为人才工作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使各类优秀人才不仅在经济得实惠,而且在政治上有地位。以我县入库的30多名经营管理人才为主体组建了民营企业家联谊会,县委、县政府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让他们交流经验,积极献计献策,促进“工业兴县”战略的实施,同时也对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创造条件予以解决。另外,我们还注重发挥他们参政议政作用,至今濮阳县已有33名优秀经营管理人才担任市人大代表,16名担任市政协委员、常委,有120余名入库人才担任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5名市拔尖人才和优秀经营管理人才走上科级领导岗位。

人才战略支撑创新人才 篇3

十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对人才战略越来越重视,从2000年开始,逐步开始国家人才战略部署。

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

2001年发布的“十五”规划中,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我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谋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

2003年,中央成立了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各部门力量,研究和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中组部成立人才工作局。12月份,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

2006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新党章首次写入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这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推进小康大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从2008年开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组织编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

2011年全国人代会批准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人才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石,是创新型国家体系建设中最核心的要素。

创新人才的难题

2008年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近1.14亿人。其中,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4600万人,居世界第一。我国是个科技人才大国,但并不是强国,匮乏学术技术领军式的创新人才。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想方设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已在逐渐减弱,但同时也应看到新的优势正在形成,这就是我国的人力资源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说:“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加,我们已经由一般的低成本制造的优势,转变为低成本智力劳动的优势。”现在我国一些企业,比如华为、腾讯、迈瑞等,实际上都是依靠了廉价的聪明的工程师所创造的优势,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拥有一支结构更加合理、创新活力更强的科技创新队伍。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科技创新队伍建设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青年人才相对不足,队伍出现新断层的潜在危机依然存在;对35岁以下、有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缺乏有效的支持政策和措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造成西部研究所青年人才流失严重。

为解决上述问题,2010年6月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未来十年人才发展目标: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到2020年,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80万人/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左右。

去年,中国科学院启动实施“创新2020”人才战略,力争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动态优化、充满活力的一流科技创新创业队伍。这为我国进一步引进和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优秀的创新型青年人才,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等提供了有力保障。它的实施也有利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整体推进。

创新人才的培养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将创新型人才的特质总结为三条:想象力、好奇心、批判性思维。他说:“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创新首先需要无限的想象。好奇心是创新创业的原动力。而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在理性反思过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专家组成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认为,未来中国人才问题仍然是解决数量不足、素质提高和结构优化的问题,应该大力培养青年人才创新力,要提高科技人才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实现人才价值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在引进创新型人才的同时,用国际化的标准带动、培养本土人才创新素质。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认为,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提供优质的培养机制和管理,需要培养专家学者担任专业导师、聘请海外学者担任教学。有条件学校需要构建个性化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这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来的。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横向网络型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创新发展的组织。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为员工学习、提高构建一个好的基础平台,员工之间可实现知识共享。在学习型组织中的每个成员,摊出心中的假设,引导员工畅所欲言,自由交流。员工在开放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也可促进显性知识的集成,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尤其隐性知识是组织极其宝贵的财富,但现实中难以挖掘,通过交流平台的搭建,员工在交流中相互传递知识,思想的碰撞会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因而促使员工素质不断提高。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是培养人才的捷径。

创新人才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高等教育领域的各项重大改革正在逐步深入,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总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人员的比例,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和智力准备,而且在为社会发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努力和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指出,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学必须大力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同时培养善于创新的人才。当前人们更加关注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产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这就要求大学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将自己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与市场需求、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各级各类教育和整个社会的任务,尤其与大学的发展和改革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由于大学具有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人才荟萃、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国际合作交流广泛等优势,特别是大学通过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培养优秀青年才俊,这是在科学技术和社会重要领域中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因此,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对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近几年来,许多大学在加强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等方面,又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但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的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方法、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制度、人事与管理体制的改革,还很不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表现出相当的局限性。例如人才培养规格过于单一、专业和知识面比较狭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实践环节薄弱、教学制度不够灵活等等。大学在整体上还没有能够很好形成有利于各类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因此加强各类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也对高等学校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于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工厂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建议高校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二是建议老师能尽可能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兴趣和天赋;三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四是鼓励批判性思维,这在科技创新领域尤其重要;五是建议完善课程设置,避免专业设置过细过窄,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战略支撑产业 篇4

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复苏为目的, 其代表产业为新能源、纳米技术、电动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信息通信等。这是转变各国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选择。 尽管我国在过去30多年进行了改革开放, 经济飞速发展, 但是, 这种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发展无法持续, 必须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政府启动了跨越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 大力支持新兴产业, 加大对战略性技术的投入。如深圳市计划将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5年达到6500亿元的规模。武汉市计划6年将15种新兴产业的产业总产值提高到6000亿元。各级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政策和技术支持, 对其发展高度重视。

虽然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薄弱, 尽管理论界对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但是,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弱, 许多产业发展需要的核心技术需要从外国引进;基础配套政策有一定的缺陷, 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的机制并不健全, 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各级政府大力投入资金进行新兴产业的发展, 但是和世界各国相比, 我国在新兴产业发展的投入上依旧存在差距, 我国缺乏健全的融资体系, 专业化投资人和风险投资基金缺乏, 几大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有限,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技术的创新和商业化。

二、发展科技金融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

我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要积极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发展基于科技金融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既有科技的特征, 也具有金融的属性, 其重点在于科技和金融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科技创新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提升的空间;金融市场的繁荣, 资金对科技发展的支持是科技创新和进步的基础。科技和金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科技创新是新兴产业发展源泉, 资金支持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 加大对科技金融的支持, 探究科技金融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 对于我国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基于科技金融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分析

1.政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体系

在新的时代发展形势下,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科技、政策和资金投入, 因此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统筹协调作用, 整合当前的科技和金融资源, 在财政税收上给予更多的帮助, 帮助科技引导资金, 规范资本市场的发展, 初步形成具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帮助社会资金向科技金融方向转移。发展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科技银行, 促进科技银行考核体系的创新, 实现科技银行和科技企业间的共赢。政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对促进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科技创新, 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率

科技金融具有专业性。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科技和金融的专业优势对相关项目进行甄别, 在长期的科技金融支持下, 高投资回报率的创新项目可以帮助成功率的提高, 资金的利用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资源浪费的情况得到缓解。产业化利润的形成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 科技金融的趋利性帮助科技创新快速向产业转化, 大大提高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并且还可以激活当下的科技创新存量和创新活力, 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

3.增加资金供给, 规范新兴产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越来越频繁, 金融国际化的趋势明显加快。国际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 如果其不能够有效利用并形成有效供给, 就会变成热钱, 涌入到某个国家, 对其经济的发展造成隐患。我国要加大对金融市场的引导, 规范金融市场。在科技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情况下, 必须对高回报的金融资产进行有效控制, 避免出现实体产业空心化, 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通过专业性强、素质较高的金融管理团队, 规范金融市场的行为, 打击各种金融投机行为, 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从而能够增加真正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 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四、总结

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就必须要合理把握科技创新和资本积聚之间的关系, 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效配置。大力强调科技创新或单独重视金融支持都无法最大限度的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只有两者相互促进, 通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 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并通过科技创新的发展获得较高的回报率。这样科技属性和金融属性相互协调和配合, 才能帮助我国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并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娜.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金融”创新支持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8) :94-97.

[2]陈秋莹.科技与金融融合问题研究——基于合肥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产业经济学[D].合肥工业大学, 2012.

战略支撑产业 篇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发挥如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市有关乡村人才振兴的决策部署,科学研究制定我县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相关政策和规划,根据县委办、政府办安排要求,在我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次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情况集中调研活动,现调研结果如下:

一、产业及人才现状:

XX县共辖5镇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7313人,农村劳动力总数53165人。土地总面积2292平方公里,属渭北高原沟壑区,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豆类、油菜、水稻和谷类,经济作物有苹果、梨、杏、桃、柿子、枣、西小瓜、红薯、蔬菜等,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全县主产苹果、小麦、油菜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塬区的田侯塬、隆太塬、仓村塬,玉米、水稻主要分布在店头、双龙2个乡镇,蔬菜、畜牧养殖大户主要分布在沮河川道。

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村乡土人才1532人。其中:种植能手529人,养殖能手316人,能工巧匠、民间文化艺术

人才109人,运输专门人才567人,其他人才11人,达到农民技术员水平的近万人,种植人才主要分步在塬区,养殖人才主要分布在川道,能工巧匠分布在各建筑行业,文化艺术人才主要分布在县城周边区域,从事民间艺术雕塑、剪纸、面花、手工等艺术创作,全县农村文化艺术人才集中在60-80岁之间,年龄较大,技术水平较高,但继承人才匮乏,有可能断层,主导产业苹果种植人才较年轻,主要集中在20至50岁之间,科技实践操作水平还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

农民技术职称的评定1993年、2002年进行了两次评定,评定各类农民技术职称107名,男84名,女23名,其中技师5人,助理技师55人,技术员47名,其中果业73名、养殖业2名、种植业17名、环境保护1名、会计2名、农业机械4名、缝纫裁剪8名。

二、开发农村实用人才的主要做法及措施

(1)依靠培训,提高乡村人才素质。

为了加强全县乡村人才培训工作,拟定具体方案,主要依靠农广校以及各乡镇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和协会等多种途径培训农村劳动力。近年来,通过各种培训,全县实现了乡镇干部受教育面90%以上,村干部和农村党员劳动力参加培训80%以上,达到了农村基层干部普遍,掌握1-2门就业实用技术目标。主要做法:一是按生产农时季节,聘请

专家教授和县级技术骨干分产业举办培训班和现场会进行,主要针对我县技术员、乡镇果业干部以及农村示范大户进行;二是利用中国农村致富函授大学培训科技大户、专业大户;三是利用乡镇科普协会、农技校为主要阵地,利用农时季节、抽调果业、农业技术人员下乡镇,在农村举办培训班。据统计三年来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40期,累计受训人数2万余人,发放科普资料12万份;四是每年组织干部参加杨凌农高会,使干部开拓眼界,学到许多新颖的科普知识,了解了农业科技发展现状,获得很多市场信息。

(2)招收和引进高学历农业人才。近年来,农业类振兴计划招聘专业人才

人,2017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人;

(3)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农业科技。一是抓住传统节日和逢集过会以及科技下乡的时机,设摊摆点咨询、解疑答惑,印发技术资料等;二是以黄陵县广播电视台、黄陵宣传等媒体为载体,播放和宣传农业科技知识。

(4)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奋斗目标,大力宣传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开发乡村人才重要认识,建立乡村人才开发、培养档案。以此保证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战略规划目标顺利完成。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们虽然做了很多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困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人口流失严重,结构分布失衡。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呈不断增长趋势,乡村“空巢化”、“农业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不乏一些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等人才向城市流动,造成乡村振兴主力军、建设者、受益者流失。二是没有制定相应的各项配套政策,培训计划以及优惠政策来激发乡村人才创业积极性。三是乡村发展人才匮乏,特别是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源稀缺。近年来,面向乡村基层建设招聘和引进的高校毕业生不多、力度不大,并且资源优势作用发挥不够。四是乡村现有实用人才技术水平还不是很高,还不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要求。五是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实战化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各类人才培育主要靠集中轮训方式,多理论少实践,大多数乡村人才文化程度低,对理论知识接受慢,消化更慢,深入现场和实地开展培训更接地气,更容易接受。六是人才分布不均衡与产业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在苹果产业的技术力量不足,很难适应苹果产业发展的现状需要。七是经费缺乏。对乡村人才开发财政投入不够,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资金困难,一定程度影响了实用人才的发展。

四、建议与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一是靠政策吸引人才。近年来,为了振兴农村,党出台了很多优厚的政策措施,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于扎根乡村发展的人才投身其中。鼓励科技、医疗、文化、教育等出台优惠政策,来吸引各类人才深入基层,扎根乡村。二是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培养一支新时代村干部后备队伍。鼓励高校优秀毕业生到乡村任职工作建功立业,创造条件吸引和推动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农村技术人才等优秀分子进入村级班子。从待遇、制度、机制等方面入手,解决乡村优秀干部匮乏、青黄不接的问题。三是加强实践锻炼。通过轮岗、挂职、跟班学习、安排干部参与重大项目和重要工作的组织实施等多种方式,为农村干部提供多种实践锻炼的机会,切实解决一些农村干部存在的眼界不宽、知识面窄、思维僵化等问题,提高农村干部科学谋划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靠乡村优势留住人才。乡村想要留住人,最终还得靠乡村自身的吸引力。乡村有什么特色、有哪些优势资源、这些优势资源如何发挥更大的效应等等,坚持正确导向,建立充满活力的人才管理机制,扭转农村留不住人才的被动局面。五是统筹管理打造人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各类人才的作用。要加强乡村实用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乡村人才的培训力度和经费投入,对在乡村建设

中成绩显著、为农服务和技术示范作用中影响大的人才,进行大张旗帜的宣传奖励,充分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争当带头模范的积极性,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六是要建立乡村人才数据库、规范乡村人才职称评审制度。每年评定颁证一次,并公开公布以其达到宣传,提高信誉的目的,鼓励各行业及时发现乡村人才并向评审部门推荐考评,扩大参评人员来源范围。对已颁证人员每年检查一次、考评一次,督促和保证专业技术人才能积极发挥作用。七是着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八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事业,培养造就乡村本土人才。

战略支撑产业 篇6

1、板块表现关注后续催化剂及市场环境影响。

2、国家战略强劲支撑行业趋势向上。

单从历史估值水平看,目前军工PE和PS水平均处于中高区间。认为军工板块的表现一方面在于后续催化剂,主要包括:军队改革、各行业的十三五规划、国防工业改革、南海及周边局势变化等等;另一方面,高估值高贝塔特点的军工板块的表现将会明显受到市场环境影响。

15年上半年在统计中的64只军工行业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3.6%;毛利率下降约1个百分点,期间费用率上升约0.43个百分点,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约28%;经营性现金流下滑,由于行业的结算特点,一般上半年为行业资金较紧的阶段,因此半年数据在军工行业不一定具有趋势性。今年上半年统计范围内的军工重组整合动作较多,完成交割的重组整合金额已经超过百亿。

认为未来5-10年军工行业景气趋势仍然向上,带来持续强劲支撑的是国家战略和国家力量。新的历史时期下国防改革带来了多方面的投资机会:(1)军队改革带来的新时期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变化以及军民两用技术在民用市场的推广应用将带来军工产业规模化发展;(2)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带来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认为后续主要催化剂包括:军队改革、各行业的十三五规划、国防工业改革、南海及周边局势变化等等。

战略支撑产业 篇7

2012年莱芜市三次产业结构为7.0:57.8:35.2;三次产业就业率中, 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仍处于较高水平, 为36.7%, 高于第三产业2.1个百分点, 高于第二产业8个百分点, 处于工业化中期30%~45%的范围内;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性, 莱芜市城市化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11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 莱芜市常住人口130.58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68.63万人, 城镇化率达到52.56%, 迈入工业化中期的50%~60%范围内, 但低于工业化后期至少10个百分点。基于三次产业结构、就业分布和城镇化水平的判断, 莱芜市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由中级向高级过度的阶段。

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变化, 是经济发展驱动因素的变化, 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 而后期阶段就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上来。也就是说, 源自经济系统的、依靠技术进步驱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倒逼机制正在形成过程中。本文主要立足于莱芜产业发展阶段的现状, 分析新型工业化的特点和发展要求, 探讨通过新型工业化建设, 振兴钢铁产业, 发展机械装备等非钢产业, 打造多支柱支撑、多元化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新型工业化和传统工业化的比较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 新型工业化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和传统工业化既有联系又区别。

1.新型工业化和传统工业化的联系

(1) 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特点。

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都是要超越农业社会, 这是一个鲜明的共同点。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变化, 体现在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上。如何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标志呢?笔者论断主要有三项指标:一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 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超过第一产业;二是就业的主体占比, 以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为主体;三是在人口比例中, 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2) 新型工业化是传统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型工业化是传统工业化发展的必然, 它与传统工业化相比而言, 科技含量高,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 经济效益好,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是传统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结果;是信息化介入工业化两者互动提升, 促使产业升级的结果。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发挥政府的行政职能, 提早将信息化介入工业化, 走出一条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不断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转变;以与信息化融合为主要途径、实现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以清洁安全和集约增长为内在要求、实现绿色发展;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出发点、注重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业化发展之路。

2.新型工业化和传统工业化的区别

(1) 在信息化方面:

传统工业化是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推进信息化的。信息化是一个在第一二三产业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通过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快现代化的过程的。

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是借鉴他国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 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模式, 有后发优势,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创立和正在创立新的产业, 而且可以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里程,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 使信息化和工业化真正融为一体, 从而加快了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2)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

传统工业化, 严重破坏了发展环境、消耗了巨大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是一条“先发展经济, 后治理环境”的路子;而新型工业化则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强调在工业化过程中, 控制人口盲目增长, 注重节约资源、建设友好型生态环境,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做到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

(3) 三次产业关系方面。

传统工业化强调建设工业社会, 城乡发展两极化, 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新型工业化则是在农、工、服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实现成工业的, 工业化反哺了农业, 比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机器设备。新型工业化道路, 更加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 把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农经济得全面发展。

传统工业化忽视服务业的发展, 而新型工业化则大力发展服务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更加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 适应现代人和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 大力发展生产和市场服务业、个人消费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等基础服务业, 大幅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二、新型工业背景下, 莱芜优先发展重点产业的对策

重点产业是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增长、国民需求和社会就业的支柱产业。每个国家 (地区) 应充分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尤其是那些对国民经济有重大意义且能带动整体产业发展的产业, 形成能够充分发挥本国 (本地区) 优势的产业结构。

目前, 莱芜市钢铁产品的结构过于单一, 长材居多, 板带偏少, 低附加值产品比重偏高, 高档优质钢材占全部钢产量的比重不足20%;机械制造业附加值高、市场前景看好, 但企业规模偏小。根据“十二五”规划关于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 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 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要求, 莱芜市依据行业传统、比较优势要优先发展钢铁、机械加工、化工、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加强重点产业发展, 需采取以下措施:

1.优化产业布局, 提升产业集聚水平

产业集聚有两各形式, 一是传统优势行业的带动和辐射, 经过长期的积累, 自发形成的产业群, 二是大力推动经济园区建设, 按功能将产业集聚。经济园区在地理交通、产业基础、科技创新、自然生态和土地规划等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要从土地集约规划使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环境、规范行政服务等方面, 加快高新区、泰钢不锈钢生态园区、莱钢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莱城工业园“四个平台”建设。

同时加大招商力度, 促进重点产业与信息技术融合, 重点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 优化产业布局, 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提升产业集群水平;尤其是紧紧抓住建设“济莱经济协作区”的有利时机, 实现产业由发达地区向莱芜市转移、产业在莱芜市经济园区集聚、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

2.加大科研投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 以市场机制为主, 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自主创新主要靠市场机制推动和实现, 但政府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市政府要在宏观上健全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分配政策, 提供资本、市场、资源等市场, 为自主创新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有利的技术、资本、资源条件。微观上, 政府应该拓宽创新的融资渠道, 减免税费支出, 通过财政出资建设公共实验室、科技市场等服务, 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 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完善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建设, 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鼓励和扶持企业自主创新。

(2) 加强横向联合, 为自主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应以科研局、莱钢科研机构、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为基地, 聚集科技人才, 形成专业科研团队;同时加强与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的联合, 形成人才互动, 建设专、兼结合的科研人才队伍。并在科研立项、共同研发、成果转换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

(3)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提高成果转化水平。

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研之路, 培养企业家精神, 优化研发队伍, 形成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内部激励机制, 以本企业现有条件为基础, 挖掘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项目;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全发展, 不断开发新技术, 用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寻找到产业新的增长点。

3.积极发展企业集团, 发挥其带动引领作用

通过合并、兼并、收购、接管等途径, 做大做强“H”型钢、板带产品和优钢的钢铁企业;粉末冶金、陶瓷等新兴材料业;汽车零部件、新能源车等机械装备制造业;以及化工、纺织等有传统优势的行业。发挥产品协同、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人力资源的集中效应。

通过企业集团, 可设立科研基金, 加大研科力度, 拓展产业链和开发新品;可进行集团采购, 降低采购成本;拓展国际市场, 提高市场占有率, 并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作为企业挖潜改造、进行内涵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管理水平也会有质的提升。

三、重点产业支撑带动莱芜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分析

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重点产业发展计划, 可能对莱芜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如下影响:

1.融入省会经济圈, 实现跨越发展

在“济莱经济协作区”的框架下, 省会城市产业向莱芜转移, 钢铁产业、汽车 (新能源汽车) 业、电子信息业等新型工业在莱芜落地生根, 成为莱芜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产业转移将会促使莱芜在科技水平、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源等方面有更新换代的促进作用;本土企业会搭上顺风车, 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 实现跨越发展;区域经济的壮大和发展, 会促使城市建设、金融和法律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2.扩大企业规模, 产生产业规模效应

企业规模不断膨胀、产业在功能区内不断集聚, 就会出现熟练工人市场, 相关附属产业及专业化的服务性企业也会随之进入, 进而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 促进产业链扩展和完善, 同时分工协作推动技术创新, 进而实现附加值的提高;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会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尤其是物流、电子商务、房地产等服务业会得到扩张。与此同时还会提高农业机械、农业科技, 进而反哺农业, 促成一二三次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当产业持续增长尤其是在特定地区不断集聚时, 政府和市场会形成互补互动的良性发展机制, 在市场增进和弹性生产体系等方面, 获得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性经济。

3.加大自主创新, 促使产业升级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就是不断地创新, 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 不断有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出现, 促使第一、二、三次产业依次转移, 低附加值产业不断被高附加值产业代替, 从而促使产业升级;科技要素、资本要素、管理手段的涌现会导致新兴产业不断出现, 企业的营运成本会不断降低, 而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 低附加值产品不断被高附加值产品代替, 从而促使产业升级。

4.破除二元结构, 提高城镇化水平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前提, 通过产业集聚和“四个平台”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和就业保障体系, 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功能区建设互动发展;政府协调, 整合高校、企业员工培训机构的优势资源, 加强对农业人口的就业培训, 促使农业人口向 “公司+农户”、“公司+产业基地”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工业园区转移, 提高农业人口收入, 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宏.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2]刘润葵.中国新的生产方式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9.

[3]庞敦之.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系及优化方案设计——以山东省为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4]杨文斌.产业集聚与新型工业化思考[J].经济与管理, 2004.

[5]陈佳贵.论新型工业化战略下的工业现代化[J].当代财经, 2003, (9) .

战略支撑产业 篇8

关键词:城镇化,战略重点,贵州省,产业发展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 城镇化的发展, 对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深远的影响。当前, 贵州省正处于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借鉴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理论和成功经验, 以战略眼光和思维, 谋划贵州城镇化的发展, 对促进贵州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镇化发展主要理论和动力机制

1. 城镇化发展主要理论

对于城镇化, 国内一般称之为城镇化或者城市化, 而国外一般称为城市化, 本文混合使用, 不区别对待。所谓城镇化, 简言之即是农村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聚集而形成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观念等向城镇性质转变的过程。有关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主要有: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了工业化与城市化一般变动模型。该模型认为, 工业化的演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 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 而城市化所形成的集聚效应又反过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一般情况下,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 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中期阶段, 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在工业化后期和经济发达阶段, 城市化率在70%以上。

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和托达罗分别提出了城市化的模型, 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针对不同的情况, 阐释了各自独到的见解。前者提倡发展单一的大城市, 后者则主张发展中小城市。我国经济学家杨小凯等人认为这两条道路在中国都走不通, 他们针对上述理论的缺点, 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认为一国的城市规模水平取决于产业发展状况和人口迁移成本, 我国应该通过改革促进产业发展, 并减少城乡人口迁移的制度约束。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强调, 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 并提出了衡量世界城市水平的指标, 他深入研究了如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城市化水平。

此外,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了增长极核理论, 探讨了某一城市与周围区域和其他城市之间的互相作用。法国经济学家戈德曼系统论述了大城市带的发展趋势和重要作用。今野修平根据日本城市化的实践提出城市的发展要经历城市化、特大城市化和特大城市群三个阶段。

上述城镇化发展理论, 对于推进贵州省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关于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综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驱动机制;二是工业驱动机制;三是第三产业驱动机制;四是制度变迁的推动作用;五是比较利益的推动作用。

二、城市化的一般过程和主要经验

1. 城市化的一般过程

根据英国学者L.范登堡提出的“城市发展阶段说”, 城市化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 向城市集中, 城市聚集效益明显;第二个阶段表现为城市郊区化和城市群 (圈) 的形成;第三个阶段表现为“逆城市化”。

美国地理学家R.M.诺瑟姆提出的“S”曲线对钱纳里理论做了具体解释: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 工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 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因此要经过很长的时间, 城市人口比重才能提高到30%;在加快发展阶段, 由于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 城市化人口比重能在较短时间内由30%向上升至50%, 进而又上升到70%;成熟阶段, 农村人口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已经不大, 农村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止, 最后相对稳定在10%以下, 城市人口比重则相对稳定在90%以上的饱和状态, 后期的城市化不再主要表现为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而是城市人口内部职业构成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和“逆工业化”的过程。

2. 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经验

一是城市化既不能超前, 也不能滞后, 必须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适度同步。城市化的国际经验证明:过度城市化是病态城市化, 既不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又不能带来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还会产生严重的“城市病”;滞后城市化则是发育不全的城市化, 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利于现代化的实现;只有同步城市化, 才有可能实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与良性循环, 避免或缓解、消除“城市病”。

二是集中型城市化与分散型城市化必须相结合, 城市规模和城市布局必须合理。城市化是人口不断由农村转向城市的社会经济过程, 也是城市地域扩大、城市文明生活方式普及的过程。集中型城市化是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 分散型的城市化是城市人口适当分部到大中小城市。国际经验表明:城市过少、过多、过大都不好。城市过多、过小、过于分散, 会影响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 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 不利于经济发展;城市过大, 容易产生“城市病”。因此, 城市必须正确布局, 集中与分散必须恰当结合, 使大、中、小城市结构合理、搭配适当。

三是城市化不能完全由市场调节, 政府必须实行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城市化的国际经验说明:城市化完全由市场调节, 会使农村人口无序地涌入城市, 使城市化盲目发展, 大城市恶性膨胀, 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市场的作用还不能保证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和非盈利性公共服务部门的发展。城市化是社会经济的大变革, 应该有合理的过度膨胀的防止机制和扩大城市规模的促进机制, 这些都离不开必要的宏观调控。

三、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1. 贵州省城镇化发展阶段分析

城市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尽管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起步时间、发展环境、发展速度、发展状况各不相同, 但众多研究表明, 城市化是一个规律性、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对照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的S-曲线理论, 1990年以来全国和贵州城镇化发展历程基本符合城市化的共同规律。

从贵州的情况看:1990年贵州城镇化率为19.3%, 到2009年达到29.9%, 年均增长0.53个百分点。整体来看, 贵州省城镇化率变化比较平稳, 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鉴于贵州尚处于工业化初期, 而全国平均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 贵州城镇化水平上升较全国缓慢。然而贵州工业化正向中期阶段靠近, 2009年, 贵州城镇化率达到29.9%, 2010年、2011年已突破30%的水平, 正处于由城镇化起步向加速发展的转型阶段。“十二五”时期, 贵州城镇化将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 城镇化速度将呈快速增长态势。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贵州统计年鉴整理

2.贵州省城镇化主要问题分析

(1) 城镇化水平低,发展缓慢

从全国来看。2000年贵州城镇化率为23.9%, 分别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2.3%、东部地区平均水平22.2%、中部地区平均水平9.1%、西部地区平均水平4.8%;到2008年, 贵州是全国唯一的城镇化率未过30%的省份;即使2010年突破了30%, 仍低于全国平均值16.15%。

(2) 城市数量少, 规模小, 等级结构不合理

贵州城市总数为13个, 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3.92%、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86.67%, 且城市等级结构不合理。根据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理论, 城市分布一般呈金字塔型, 特大、大、中、小城市的合适比例为1∶3∶9∶27, 即贵州城市数量的分布应该为:1个特大

城市, 3个大城市, 9个中等城市, 27个小城市。贵州省实际拥有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2个、小城市7个。而从地级市数量上看, 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83个 (不含直辖市) , 平均每个省区拥有地级市10.5个, 而贵州只有4个, 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38.2%, 在全国排倒数第五位。

贵州城市等级现状分布图

(3) 工业化、城镇化滞后, 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

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 城市化与工业化存在着很强的互动关系。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 没有工业化便没有城市化;另一方面, 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城市化, 脱离城市化的工业化将会受到城市化滞后的制约。国际经验告诉我们, 世界城市化的普遍规律是城市化超前或同步于工业化, 而且国外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偏差系数 (城市化率/工业化率-1) 均为正值。

根据美国著名学者库兹涅茨的统计分析、钱纳里等人的多国模型和罗斯托的起飞理论, 工业化水平一般是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空间结构 (城市化率) 等方面来衡量的。基于这个原理, 选择5个指标 (人均GDP, 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比重, 城市化率) 进行加权平均处理以计算贵州的工业化率, 计算结果见下表:

全国&贵州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比较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贵州统计年鉴整理注:偏差系数=城市化率/工业化率-1

可以看出:全国和贵州的城市化水平始终落后于工业化水平, 但贵州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水平的程度比全国更大。

(4) .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和数学回归方法建立了“发展模型”, 他采用这一模型对世界部分国家城镇化水平进行测算的结果表明, 城市化率与人均GDP之间有较高的正相关性,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城市化水平也越高。

资料来源:钱纳里等《发展的形式:1950~1970》, 李新华等译,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8, 第32页。其中1964年与2007年的转换因子为7.966, 系王树华 (2008) 计算。

为了对城镇化率与人均GDP进行比较, 首先需将以人民币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折算为以美元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根据平均汇率换算, 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估;而用购买力评价法折算, 则高估。为此, 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使用的汇率—平价法 (将汇率与购买力评价法相结合, 取其平均值) 对贵州省的人均GDP进行折算。

贵州省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为6915元, 按2007人民币基准汇价累计平均值7.56计算为914.68美元, 按购买力评价折算比率2.14 (根据世界银行测算数据推算) 计算为3231.31美元, 两者的平均值为2073美元, 以“发展模型”中人均GDP指标衡量, 我省城镇化率应为40%左右, 但我省2007年的城镇化率只有28.24%, 说明我省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四、“十二五”时期加快推进贵州省城镇化的战略重点——强化城镇化发展产业支撑

1. 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 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加快推进贵州工业化进程, 必须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和循环经济的理念, 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加快培育产业集群, 完善产业链条, 壮大核心企业, 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发展循环经济, 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1) 抢抓机遇, 积极争取国家战略落实于贵州的黄金战略期, 大力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取国家项目支持, 实行项目前期费用补贴, 加强重大项目协调扶持, 强力推进在建重大项目。抓大促小, 着力扩大工业经济规模, 加快培育一批大企业 (集团) 。加快中小企业发展, 推动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管理咨询、公共信息、法律援助、技术创新和融资担保等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开发新产品、开展产学研合作和重大产业技术研发项目、加快信息化、标准化和知识产权建设和更新重大装备。

(2) 继续做大做强以煤、电为主的能源工业, 做强做优以煤、磷化工和铝工业为主的优势原材料工业, 巩固壮大“烟酒”支柱产业,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加快发展以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 积极发展民族制药和特色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

(3)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加强工业集中区建设, 促进产业向城市聚集。要推动优势产业向基地化方向发展, 布局上重点向城市工业规划区集聚;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布局上重点由中心城区向近郊工业区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向园区化方向发展, 布局上重点向现有开发区集聚。通过产业基地化、集群化和园区化发展, 带动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外围空间形态的变化, 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2. 大力发展服务业

“十二五”期间, 要将发展服务业作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 发挥比较优势, 科学规划布局, 加强政策支持, 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提升档次、完善功能、优化结构、更新业态、增强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 实现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增强服务业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支撑能力, 形成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现代商贸网络体系、现代旅游经济网络体系、现代物流体系。

提升传统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工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 整合宣传、文化、旅游资源, 集中力量推介优势品牌, 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产品, 打造精品旅游景区, 开发优势旅游资源, 发展乡村旅游, 把贵州建设成为面向国内外尤其是东亚、东南亚的旅游目的地, 形成现代旅游经济网络体系。加快发展会展业, 建成贵阳会展中心。提升改造商贸流通业, 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

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 围绕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要求, 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服务业。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新闻出版、邮政、电信、广播影视等服务事业。以农村为重点,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优化城乡服务业结构, 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 优化服务消费结构。针对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要求, 要着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 鼓励其他服务业更多吸纳就业, 充分挖掘服务业安置就业的巨大潜力。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工业布局, 引导交通、信息、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辐射集聚效应较强的服务行业, 依托中心城区, 培育形成主体功能突出的区域服务业中心。

深化国有垄断服务行业改革, 放宽市场准入, 引入竞争机制, 推进国有资产重组,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推进国有服务企业改革, 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服务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加快事业单位改革, 将营利性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 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进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配套服务改革, 推动由内部自我服务为主向主要由社会提供服务转变。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 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服务企业, 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刘诗宇, 张雪娇, 低碳经济背景下贵安新区包容性增长[J], 管理学家, 2012 (11) 。

[2]斯劲, 贵州促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服务政策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 2012 (10) 。

论财务战略对公司战略的支撑 篇9

公司战略是关于企业全局发展的、整体性的长期战略行为。财务战略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转并提高其效率的重要动力之一, 是公司战略的子战略。但是, 对于公司战略与财务战略的关系, 目前却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后者从属于前者, 但不承认后者对前者的制约作用。有些企业人为将公司战略制定与财务战略制定这两项重大决策割裂开来, 各自为政, 难以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因此, 明晰公司战略与财务战略的关系, 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公司战略与财务战略的辩证关系

公司战略所解决的是企业在其总目标的指引下, 整个经营范围的问题以及怎样分配资源给各个经营单位的问题;财务战略则是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的, 所解决的是财务职能如何为其他各级战略服务, 是公司战略的子战略。财务战略的选择, 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模式, 影响着企业各项活动的效率。因此, 财务战略除了具有一般职能战略的共性外, 还表现出特殊性:

第一, 企业各级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接受财务的检验。企业做出战略选择的重要标准是可行性。可行性的首要条件就是该战略有资金支持吗?其次, 还要考虑三个方面的财务因素:①从收益率的角度看, 企业的财务状况会怎样?②财务风险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③对融资和投资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制订的战略不能通过财务检验, 则该战略必须加以修正。

第二, 财务战略是协调企业各级战略之间关系的工具。不管是处于最高层的公司战略还是市场营销战略、生产战略等子战略, 它们的实施均离不开财务的配合。这一过程正是对公司战略、子战略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平衡并协调一致的过程。

因此, 就公司战略与财务战略的关系来说, 公司战略居于主导地位, 但财务战略也有其独立性。具体来说, 可以表述如下:

一方面, 财务战略与公司战略具有一致性。这是因为财务活动是企业管理的一个职能领域, 财务战略从属于公司战略, 是公司战略的子战略。

另一方面, 财务战略又是相对独立的, 表现为对公司战略的制约性。企业是资金流转的动态体系, 而财务是维持这一体系运作并提高其效率的重要动力之一。财务职能作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决定了财务战略必然影响公司战略的方方面面, 具体表现为财务战略对公司战略及其他子战略具有制约作用, 包括投入的资金是否均衡有效、金融市场对资金筹集的约束和要求、资金来源的结构是否是企业所承担的风险与收益匹配等。所以, 公司战略的制定, 需要注意与财务战略的协调。离开了财务战略的支持, 公司战略只能是“无源之水”。

因此, 财务战略与公司战略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动态反馈关系。一个成功的公司战略, 必然有相应的财务战略与之配合, 财务战略既从属于公司战略, 又制约公司战略的实现, 两者是辩证的关系。

3 实现财务战略对公司战略的支撑

公司战略是企业战略中最高层次的战略。它根据企业的目标, 选择企业开展经营的领域, 配置企业拥有的资源, 使得企业的各项业务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在不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中, 公司战略衍生出多种不同形式, 常用的主要有: (1) 产品市场竞争战略:是指企业在产品市场所采取的竞争强度, 即“硬竞争”或“软竞争”, 如果是前者的话, 将采取降低价格、扩大生产规模等措施, 企业的竞争行为具有强烈的扩张性;如果是后者的话, 将采取提高价格、降低生产规模等措施, 企业的竞争行为具有明显的保守性。 (2) 多元化战略:可分为产品多元化和地域多元化。前者是指企业经营同时涉足多个不同的行业, 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行业, 从而更好的分散经营风险。后者是指通过跨国投资来分散风险。 (3) 创新战略:是指企业将竞争重点放在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上, 通过增加研究开发支出, 创造出更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无论从生存考虑还是从发展考虑, 公司战略对于一个企业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 财务对于一个企业也是非常关键的。任何项目事前的预算、事中的控制以及事后的考评都离不开财务, 公司战略及其子战略的选择与决策本身也要以财务分析与评估为依据。财务战略直接关系到公司战略决策的质量以至成败。因此, 公司战略的制定需充分考虑财务因素, 财务战略也应通过合理预期公司战略的实施对资金的需求量以及需求时间等特征, 安排企业的财务资源规模、期限与结构, 提高资金运转效率, 为公司战略的实施提供良好的财务保障, 从而实现财务战略对公司战略的支撑。具体来说, 我们从企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 提出如下建议。

①在初创期, 企业一般会以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标。扩张型公司战略的实施对现金需求量大, 企业往往需要在将绝大部分乃至全部利润留存的同时, 大量地进行外部筹资, 更多地利用负债。因而存在着很大的财务风险, 股利政策一般采用非现金股利政策。在扩张期, 虽然现金需求量也大, 但它是以较低幅度增长的, 有规则的风险仍然很高, 股利政策一般可以考虑适当的现金股利政策。因此, 在初创期和扩张期企业应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 既表现出“高负债、高收益、少分配”。

②在稳定期, 企业一般会以实现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标。稳健型公司战略一般将尽可能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和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作为首要任务, 将利润积累作为基本资金来源。为了防止过重的利息负担, 处于该阶段的企业对利用负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的扩张往往持十分谨慎的态度。企业现金需求量有所减少, 一些企业可能有现金结余, 有规则的财务风险降低, 股利政策一般是现金股利政策。因此, 在稳定期企业应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 即“适度负债、中收益、适度分配”。

③在衰退期, 企业一般是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标。防御型公司战略一般将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和尽可能增加现金流入作为首要任务, 通过采取削减分部和精简机构等措施, 盘活存量资产, 节约成本支出, 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人力, 用于企业的主导业务。企业现金需求量持续减少, 最后经受亏损, 有规则的风险降低, 股利政策一般采用高现金股利政策。因此, 在衰退期企业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即“低负债、低收益、高分配”。

参考文献

[1]陆正飞.论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J].会计研究, 2000, (9) .

[2]黄国良, 陈建华.企业总体财务战略[J].企业管理, 2002, (7) .

[3]胡国柳, 卢闯, 黄鹤.企业财务战略与财务控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 .

[4]黄国群.企业战略思维内涵与提升策略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11, (2) .

企业战略管理财务支撑研究 篇10

战略管理支撑是一个由财务支撑、营销支撑、人力支撑、生产支撑和研发支撑共同组成的体系, 其中财务支撑是应对战略管理的需要, 对众多财务资源和财务能力进行的复杂整合。企业战略管理财务支撑的工作机理是指财务与战略管理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对战略管理全过程发挥基础性、决定性力量和作用的内在规律。

企业战略管理的程序和内容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两个模式:宗旨先导模式和环境分析先导模式。由于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所以上述两个模式没有实质性区别, 宗旨先导模式包括了环境分析先导模式的所有内容。根据宗旨先导模式的内容, 将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企业战略制订阶段;企业战略实施阶段;企业战略评价阶段。

本文结合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上术三个阶段来分析财务支撑的构成要素与战略管理之间的内在关系, 以此揭示财务对战略的支撑机理。

二、战略管理与财务支撑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 盈利目标是企业战略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略目标是对企业战略经营活动预期取得的主要成果的期望值。战略目标的设定, 同时也是企业宗旨的展开和具体化, 是企业宗旨中确认的企业经营目的、社会使命的进一步阐明和界定, 也是企业在既定的战略经营领域展开战略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水平的具体规定。在企业战略目标体系中, 盈利目标是一个基本目标, 企业首先要考虑必须获得经济效益, 实现企业价值大化。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限制因素的价值, 既是对企业经营成果的检验, 又是企业的风险报酬, 也是整个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资金来源。盈利目标的达成取决于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及利用效率, 包括生产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目标。

1、生产资源目标。

在通常情况下, 企业通过改进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就可以获利。一方面, 提高每个投入单位的产量;另一方面, 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 降低成本也意味着盈利的增加。

2、资本资源目标。

达成企业盈利目标同样还需要在资金的来源及运用方面制定各种目标, 一方面, 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 选择恰当的融资渠道, 尽量减少资本成本;另一方面, 通过资金和资产的运作来获取利润。

3、人力资源目标。

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能促使企业生产率的提高, 同时还能减少由于人员流动造成的成本开支。因此, 企业的战略目标中也应包括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目标。

(二) 战略管理各阶段都必须要考虑财务因素

1、战略制订阶段。

企业要进行包含财务资源和财务能力在内的资源和能力分析。企业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的,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然要与环境中的各种各样的因素发生联系。因此, 企业在制订战略时, 必须在正确处理二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 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现有资源以及经营能力, 其中包括财务资源和财务能力的分析, 而且要动态地分析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各种财务资源和财务能力可能发生的变化, 以及由此对企业竞争力带来的影响, 以保证自己的发展, 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战略制订阶段对企业财务资源的分析包括传统的有形财务资源分析, 更要注重无形财务资源的分析。战略制订阶段对企业财务能力的分析主要侧重于对财务资源供应能力的分析。因为资源供应能力的强弱将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速度、甚至企业的生存, 直接制约着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企业财务资源供应能力包括从外部获取财务资源的能力和从内部积蓄财务资源的能力。企业从外部获取财务资源的能力取决于以下一些要素: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企业与资源供应者的契约和信誉关系;资源供应者与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资源供应者前向一体化趋势;企业相关部门人员素质和效率。

企业内部积累财务资源的能力涉及经营的整体能力和绩效, 但内部财务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则是最基本和最关键的。企业内部积累的财务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他们形成企业的经营结构, 企业经营结构必须保证在竞争市场上形成战略优势。分析企业内部资源的蓄积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投入产出比率;分析净现金流量;分析规模增长;分析企业后向一体化的能力和必要性;分析商标、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分析职工的忠诚度。

企业要进行战略经济效益分析。战略经济效益分析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企业应该依分析目的、企业特点以及掌握资料的性质和内容来决定。主要有因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

企业在进行战略选择时, 经常通过战略矩阵来进行。战略选择矩阵是一种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模型。企业应结合自身的优劣势和内外部资源的运用状况和能力来选择合适的战略。

企业要对战略进行评估。有代表性的三种战略评价方法是伊丹敬之的优秀战略评估标准、斯坦纳&麦纳的战略评估六要素和努梅特战略评估四标准。这三种方法在进行战略评估时所采用的具体标准是不一样的, 但是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必须具备战略所需要的资源, 而且战略与资源之间要匹配。

2、战略实施阶段。

资源配置是制定战略实施计划的基本决策因素之一。实施战略计划需要配置设备、资金、人力资源及其他重要资源, 因此, 对各种行动计划的资源配置的优先程度应在战略计划系统中得到明确规定。所有必要的资源,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应折算为货币价值, 并以预算和财务计划的方式来表达。

另外, 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求生存, 图发展, 实现战略目标, 必须对各种战略资源的供需状况做出全面分析和正确评估。EBV法就是常用的一种战略资源的评估方法。EBV法是指价值评估法, 它使用重要度和价值两个指标。

3、战略评价阶段。

企业要有相应的制度体系来评价战略管理的成果和状态, 才能够正确判断企业战略及其管理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管理目标。在战略评价体系中, 财务因素始终是一个重要因素, 财务评价是最基本的评价方法。

战略指导着一个企业主要的决策和行为。因而, 战略影响着会计技术、会计系统以及制造过程的选择, 这些因素反过来又影响到企业行为和企业内部业绩。在业绩评价方面, 采用不同竞争战略的企业往往会采用一套不同的业绩评价指标来影响被评价者的行为。

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 必须与企业战略管理内在地联系在一起, 才能够全面支持企业战略的实施。具体表现为: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内生于企业战略管理系统;必须围绕企业战略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设计业绩指标体系;必须能动态地激励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必须具有监督反映和引导企业行为的功能。因此,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应当是由一个多方面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 即必须是一种均衡的业绩评价体系, 而不仅仅侧重于单一财务方面的评价体系, 否则将无法适应企业战略及其管理的客观需要。

财务支撑的构成要素—财务资源和财务能力是战略管理各阶段都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财务资源和财务能力与战略管理之间的是彼此关联的互动关系。一方面, 财务资源和财务能力对战略管理具有保证作用。财务资源的充分、优劣以及配置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战略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 战略管理促使财务资源的有效利用、有效储备及财务能力的提升。如果过度地滥用企业财务资源, 会使企业丧失眼前既得利益和未来的利益。企业通过正确的战略管理, 可以促使现有财务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财务能力得到提升, 而且还可以挖掘并发挥各种财务资源的潜力, 特别是一些无形资源。

三、财务对企业战略管理支撑的关键点分析

(一) 资本是企业战略管理财务支撑的基础

1、资本的战略意义。

实践中, 资本是和投资相联系的。从投资活动角度看, 资本与流量计量相联系, 但它同时又是投资活动的沉淀或累计的结果, 因此其又与存量核算相联系。虽然上述表述有所不同, 但都表明资本的目的是追求利润, 数量上等于被投资和被动员的资源。

资本是战略的重要保证。在所有财务资源中, 资本又是尤为重要。资本的充分性以及匹配性是企业制订战略、实施战略的重要保证, 没有资本资源, 战略将成为“空中楼阁”。资本是企业战略管理重要的财务基础。企业是资本的载体, 资本是企业的血液。

不仅如此, 我们还要强调, 战略需要的不仅仅是静态的资本, 更需要企业运用财务能力对资本进行有效运营。只有对资本进行有效运营, 不断增加资本积累, 提高资本运作的效率和效益, 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 更好地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2、资本对战略管理的支撑形式—资本运营。

资本运营泛指“以资本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 对资本极其运动所进行的运筹和经营活动。”资本运营也可以理解成“对资本结构、融资和投资的运筹 (严格管理、灵活调度) , 谋求实现在风险和盈利能力之间的特定平衡, 争取资本增值的最大化 (股东权益的最大化) ”。从资本企业的角度来看, 资本运营是对企业可以支配的全部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 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产增值的目标。这种管理理念上的创新, 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3、资本运营对战略的支撑原理。

资本运营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通过各种合法的融资渠道, 以尽可能低的成本, 从金融市场上取得需要的资金, 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正常开展。二是通过合理使用各种金融工具, 以最优风险收益比率, 盘活资金存量或将闲置资金在金融市场上作投资, 增加收益。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会根据环境、资源及能力的变化, 不断调整战略。不同的战略对资本量、资本形式、资本结构等都有不同的要求。企业必须根据现有的资本情况以及新的筹资能力进行评估, 选择和战略相配套的资本运营模式, 满足战略对资本的需求, 实现资本对战略的支撑。

(二) 财务信息是企业战略管理财务支撑的纽带

1、财务信息主要内容。

总体来看, 财务信息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核算信息外, 还包括财务管理信息。从系统的角度看, 财务信息是一个信息系统,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总账子系统;应收账款管理子系统;应付账款管理子系统;工资管理子系统;固定资产管理子系统;预算管理子系统;商业智能子工具;决策支持子系统;财务分析子系统;存货管理子系统。

从以上财务信息系统的构成、功能和所提供的具体信息来看, 财务信息涉及战略管理的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 具有非常明显的贯穿性, 象一根纽带与战略管理发生关系, 战略准备、实施和评价都必须依赖财务信息。

2、财务信息对战略管理的支撑机理。

财务信息能加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透明度。财务信息化管理可以保证生成准确、实时财务信息, 从而能够保障企业在规模日益扩大, 生产经营业务量增多, 横向的职能部门分工细化的环境下, 实现内部管理程序化, 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信息加强对业务部门的监督控制力度, 保障企业战略的实施。

财务信息能提高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面对瞬夕万变的环境作出正确的决策。准确、实时财务信息是企业作出正确决策的基础。

财务信息能保障战略预算和战略评价的准确性。财务信息化管理提高了财务核算的装备水平, 提高了财务信息的质量和速度。同时, 财务信息化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 使得战略预算更加精确, 财务人员通过历史数据和现实准确信息分析处理, 去做好各种产品、各部门、各项费用的预算工作, 并且能够随着市场形势变化, 及时提出预警信息, 且各部门负责人可以及时了解经营信息, 指导日常业务正确决策。财务信息化使得财务控制更加集中, 企业通过使用一体化的财务信息化系统, 使得做假账的可能性大大减少, 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财务信息是反映企业社会形象的一扇“窗户”。除了经营者, 企业其他的利益相关者都只能通过企业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来了解企业, 来帮助决策, 因此财务信息就成了反映企业社会形象的一扇窗户。众多的企业丑闻就是通过这个“窗户”而被发现的。企业如果想维护和美化自身的社会形象, 就必须注重财务信息的质量。

(三) 财务技术是企业战略管理财务支撑的手段

财务技术应用性广, 在战略管理各阶段都要用到财务技术。其中最主要的是财务预算技术、财务评估技术以及财务评价技术。

1、财务预算与企业战略的内在关系。

预算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 更多的是充当一种在公司战略与经营绩效之间联系的工具和方法。财务预算在企业战略实施的计划和控制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用财务数字说明企业计划的各个要素, 把企业战略实施的客观条件和战略实施成果的衡量都用数量表示出来, 将企业各个管理层次上的计划由无形变为有形。财务预算是计划和控制的基本手段, 是一种有效的战略管理方法。

财务预算本身是一种超前意识, 是一种规划, 而预算管理是通过预算这种特殊形式加强企业全面、全过程的经营理财管理, 而不仅仅是财务预算本身的管理。企业要实施资本运营, 控制资本成本耗费, 实现目标利润, 就必须把财务预算放在企业财务战略实施的重要地位。

具体而言, 预算管理通过以下职能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中发挥作用:计划职能、沟通与协调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控制职能、业绩评价及激励职能。从以上各个职能角度分析可以看出, 预算管理有助于企业实施全方位的战略管理。预算管理之所以能够长期处于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核心地位, 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它提供了最为完整和成熟的管理控制框架。预算体系在分配资源的基础上, 主要用于衡量与监控企业及各部门的经营绩效, 以确保最终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

战略预算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支撑企业战略管理:有利于确保预算目标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有利于提高预算的战略控制作用;有利于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企业全面理解战略意图;有利于企业实施战略的动态管理。

2、财务评估与企业战略的内在关系。

项目投资方案是企业结合其自身的战略定位与当时市场情况, 开展SWOT分析之后确定的。资本预算侧重对有限资源, 特别是资金在各个项目之间进行分配。公司战略投资对于一个公司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公司战略投资决策主要以财务分析与评估的结论为依据。所以财务分析与评估的方法将直接关系到公司战略决策的质量以至成败。公司战略对于一个公司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无论从生存考虑还是从发展考虑都是如此。而同时, 财务对于一个公司的成功与否也是非常关键的。任何项目、任何部门事先的预算、事中的控制以及事后的考评都离不开财务, 公司战略的选择与决策本身也要以财务分析与评估的结论为依据。所以, 财务分析与评估的方法将直接关系到公司战略决策的质量以至成败。在战略中对项目进行评估时常用到投资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内部报酬率法、收益指数法、期权评估法等财务评估方法。

3、财务评价与企业战略的内在关系。

战略评价所依据的战略目标集中体现为提高企业的绩效。截止到目前, 对“绩效”有三种观点。产出论认为绩效是组织和员工最终行为的效果, 建立在此观点上的绩效管理系统主要侧重于结果管理;行为论认为绩效是组织和员工在完成工作和实现目标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特征, 建立在此观点上的绩效管理系统主要侧重于行为过程的管理;综合论认为绩效是组织和员工行为过程与产出结果的综合, 单独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完全的, 建立在此观点上的绩效管理系统既强调对产出和目标完成程度的管理, 又强调对目标完成过程的管理, 争取通过绩效管理, 使企业能够以事先所规划的、正确的方式自然地实现其预先设定的目标。与绩效含义的演进过程相对应, 企业战略评价目标也经历了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 从最初侧重于结果管理逐渐过渡到侧重于行为过程的管理, 并最终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融为一体。与此相对应, 战略评价的财务手段和指标体系也随之发生变革。

战略评价约束着部门决策必须和企业战略目标相关联。企业业绩评价指标应当使各部门的决策与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密切相关, 约束他们制定决策时树立全局观念。战略评价结果对战术具有指导意义。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不断地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分阶段的战术目标, 从而使战略目标分解为分阶段的可操作的指标体系, 使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和每个职员能较好的理解企业的目标和战略, 以便实施。

总之, 财务评价指标作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具体化, 反映了企业战略目标、重点和要求, 因此成为战略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财务评价能够对企业经营过程进行透彻的分析, 从而能够形成对企业整体价值的影响方向与程度的正确判断, 为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决策提供依据;有效的财务评价能够反映全体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贡献, 并据此决定奖惩, 能够体现价值分享的公平性, 激发全体员工为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的积极性。

摘要:战略的本质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创造价值, 但是若不能对战略进行有效管理, 战略目标就无法实现,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巨大的威胁和挑战。战略实施已成为战略研究者和实践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从能力视角对企业战略管理财务支撑进行探索性研究, 旨在促进提高企业战略管理的财务支撑能力, 从而提升企业战略管理的能力。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财务支撑,关键点

参考文献

[1]格里·约翰逊, 凯万.斯科尔斯.战略管理 (第6版) [M].王军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2]黄国良, 潘华, 钟晓东.基于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的财务战略研究[J].当代财经, 2004 (5) .

[3]张延波.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4]郑敬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战略.管理与咨询.

[5]CharlesT.Horn gren, GaryL.Sundem.管理会计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6]王方华, 吕巍.企业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7]张捍东.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3 (4) .

战略支撑产业 篇11

如何搭建企业品牌战略定位体系,并有效实施品牌维护呢?

企业品牌战略使命及设计原则

品牌是长期、持续地建立产品定位及个性的成果,品牌的要点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等组合,他强调品牌最持久的含义就是品牌的价值、文化和个性。

品牌使命是品牌肩负的重大责任。品牌使命作为品牌理念的关键要素之一,它回答了品牌赖以存在的意义。在品牌战略的规划与设计上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目标性原则。品牌及品牌形象传达的是企业使命与价值观、方向与企业精神等重要载体,体现的是企业构建品牌战略的目标。企业实施品牌战略规划的目标,应充分发挥产品品牌的功能作用,科学地实施其产品品牌战略,不断提升产品品牌价值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系统性原则。企业产品品牌战略规划是由多个维度构成的一个价值系统,各部分价值均由一系列指标所体现。因此,要科学地构建企业产品品牌价值,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从硬实力与软实力等综合角度构建其品牌支撑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其战略定位体系。三是能力导向与优势原则。构建企业品牌战略时,必须要同时考虑企业特色优势、产品优势与体制优势、产品性能与产品价格优势的协同作用。

企业品牌战略保障支撑体系

企业品牌战略保障体系的构建包含硬性和软性维度。硬性个性包括技术制造体系、技术研发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个性服务体系和整体匹配体系;软性个性包括柔性专业化、员工高素质、公共关系和品牌形象。

品牌战略支撑体系具体从六大体系进行构建。

构建技术制造体系,提升其制造体系响应其细分市场的需求能力。

针对用户需求结构,要构建高效的“需求响应能力”,就必须从持续积累卓越制造技术与卓越柔性制造系统这两个维度来构建技术制造体系的综合应对机制:一是持续积累卓越制造技术。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发展要求,持续改进提高技术,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二是构建卓越柔性制造系统。在迅速变化与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企业供应产品的速度、弹性和订制等一系列软实力已成为一种强大的竞争武器,因此,柔性制造系统是公司的核心特性。

构建技术研发体系,成为构建工业品强势品牌的最关键支撑要素。

纵观工业化历程,品牌竞争力所体现的产品成本、质量与差异化等优势,都是技术优势的集中反应,是以技术的先进性为前提的。目前,技术研发已成为国内汽車及其零部件行业市场竞争的关键要素之一,注重技术开发的企业享有高于行业的利润率水平。因此,对国内企业来说,最关键的是如何获得适用于国内的先进技术,只有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赋予品牌新的科技生命力,并有助于塑造品牌新的独特个性品质。

构建质量保证体系,使其成为品牌占领市场的首要前提和成败关键。

品牌传递出产品或服务所具有的质量和价值水平,产品质量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在企业产品营销中,质量既是企业维持客户忠诚度最好的保证,也是应对国内外竞争者的有力武器。

质量是品牌形成的前提,是品牌信誉的关键,是品牌占领市场的基础。就工业品营销而言,品牌质量是大客户、尤其是千万级大客户选择该品牌的基础,品牌质量不仅指品牌的客观质量,还有客户感知品牌的产品品质与性能。品牌质量被市场所感知、所认可,达到品牌的外部形象与品牌内涵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品牌具有持久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品牌所体现的质量是技术含量、产品性能、销售服务、企业文化等各方面领先所形成的综合优势的体现。

构建个性服务体系,以差异化服务策略和独特服务能力赢得市场。

服务是指服务工作能够满足规定和潜在需求特征的总和,是满足被服务者需求的程度,是企业为使目标顾客满意而提供的最低服务水平,也是企业保持这一预定服务水平的连贯性程度。

服务能力对品牌具有保障作用和推动作用。品牌的服务差异化主要来自四个方面:时间的迅速性,即企业对客户反应的灵敏度和行动的快速性;技术的准确性,即指公司提供服务支持的措施、策略和方法等适当、可靠、适应,能够彻底解决问题;服务的完善性,包括售前调研宣传、售中咨询与售后维修、保修、送货等等;人员的亲和力,即指主动、热情和周到。而服务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服务工作的开展从终端反推;二是通过服务使用户从对服务工作的认知和信任度逐渐加深;三是通过服务人员和服务站对服务体系的逐渐建设,服务工作的推进程度逐渐加深、覆盖面逐渐推广,在市场上树立良好品牌印象和口碑;四是通过服务工作从市场一线及时准确反馈产品信息,并收集市场同类产品的相关资料,为产品技术、质量改进、技术成熟度和市场适应性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撑。

构建整车匹配体系,在主机厂和最终使用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声誉。

专用车发动机、变速箱、驱动桥三大部件决定了整车的性能和价值。最终用户对专用车性能的体验、感受不会单就车桥来实现的,必须是在整车匹配后,整车的性能更突出时,其主要部件发动机、变速箱、驱动桥才能相应得到表现,得以逐步在主机厂和最终使用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声誉。因此,企业产品设计研发时,一定要调研、分析并判断最终用户的用途、需求等,调研、分析并判定主机厂对整车的要求后,对产品设计开发的相应要求、匹配等才能做到最佳,才能在匹配整车后,实现产品可靠性更好、承载更强、寿命更长。

构建品牌传播体系,有效实现好产品品牌竞争力提升和价值增值。

品牌传播是以品牌核心价值为中心,通过各种有效的传播手段,例如广告、营业推广、公共关系与口碑等将品牌信息传递给公众、企业客户、终端用户等目标受众,以提高其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客户忠诚度,从而提升品牌竞争力、实现品牌价值增值的目的。

要使品牌传播为目标受众所知晓,构建软实力的个性传播体系至关重要,应注意两大原则:一是持续性原则。产品个性决定了其品牌塑造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任何一个知名品牌都是长期艰苦卓越努力的结果。如可口可乐历经100多年而经久不衰,靠的是一种稳定的品质和长期的品牌传播。二是多渠道传播原则。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全方位地向目标受众传递品牌信息,使各种传播途径交织成一张密集的网,形成强大的传播攻势,从而使用户感受到品牌的力量,加强对该品牌的选择。

品牌传播的渠道多种多样,贯穿于公司整个经营活动中。如媒体传播,主要通过互联网、路牌、报刊杂志等针对性强的公众媒体、借助客户网络与维修点与产品说明书宣传产品品牌;公共关系传播,主要通过传播、沟通等公关活动,与公众之间建立起沟通机制,传播企业品牌、树立良好形象,提高企业及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口碑传播,主要通过营销人员、经销商、用户、“权威”专业人士、行业专家领导等群体的评价和赞誉来传播品牌,是产品市场评价的有效途径;专业活动传播,主要通过专家进行产品技术、研发、服务的研讨,到用户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推荐活动,深入到经销商、最终用户进行技术服务的培训、咨询活动,参加国内外有关专业展览会和交流会等形式进行品牌传播,是工业产品影响“用户”的特色传播渠道。

品牌战略的管理是一项复杂、长远和动态的系统工程,产品品牌维护管理必须要坚持突出优势、全方位带动、持久研发创新的原则,实施品牌的企业组织保护、品牌创新保护、品牌的形象保护与管理维护。实施品牌的企业组织保护,要建立起专门的品牌管理组织及相应的品牌经理负责制,制定出品牌维护的许可证制度、评估制度、检验制度等各项制度。实施品牌战略的创新维护,是通过品牌维护手段的创新与品牌的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与管理创新等方法以维护品牌的市场地位,其创新保护策略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实施品牌战略的管理保护,主要表现在设立专门的品牌管理保护机构,健全其跟踪、收集与提供信息、联络外部品牌专业权威机构、培训公司内部品牌运营人才等功能;建立预防机制,强化品牌运营的监控信息系统,提出一套完整的品牌保护监控指标,加强对品牌未来发展状况的预测,提高品牌对环境的适应性与品牌的生存能力;建立整合机制,整合企业及其合作者、社会与其客户、尤其是大客户等方面的力量实施品牌整合保护的活动机制。实施品牌战略的形像维护,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和手段,通过对品牌形象的维护与提升来实施品牌维护。

战略支撑产业 篇12

以产品融合运营为核心

根据全业务支撑系统规划目标积极推进各项目建设开发, 我们初步构建起“331”全业务支撑体系, 包括如下内容。一是“三项流程贯通”, 包括项目运营流程、服务开通流程与投诉处理流程, 打通客服系统、BOSS与EOMS这3个系统间的服务开通与投诉处理流程, 实现售前、售中与售后的流程全面贯通。二是“三类业务受理”, 通过系统融合支撑与流程贯通, 实现了专线业务、宽带业务、固话三类业务营业受理与业务管理。三是“一个系统融合支撑”, 全业务支撑各专项项目均遵照总部NGBOSS规范, 统一在BOSS系统中安排改造开发, 实现全业务融合受理、融合账务与融合计费。

完成融合运营的升级改造

福建移动信息系统部在分析全业务产品特性和NGBOSS系统的特点后, 认为融合运营是全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针对性地启动并完成了融合的产品管理项目, 对BOSS系统产品模型进行升级改造, 构建面向为TD业务、家庭业务、集团业务、固话业务、宽带业务、互联网业务等业务融合发展的产品运营核心。

在该项目中, 我们通过建立统一的产品目录, 搭建共享的、全方位的产品信息视图, 提供灵活的产品组合和包装能力, 为市场营销、客户服务、销售管理等前端应用以及融合计费、综合账务、服务开通等后端应用提供业务支撑能力。以统一的CRM承载融合的全业务、全产品客户运营, 实现全渠道一体化的营销、服务、业务受理, 以强大的融合计费引擎和灵活的账务配置支撑融合的全业务产品设计和实现, 缩短新业务开发周期, 提升全业务快速支撑能力。

率先具备宽带业务融合支撑能力

福建移动信息系统部经过半年多宽带业务支撑改造项目的建设开发, 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在BOSS系统中具备宽带业务融合支撑能力, 实现了宽带业务受理、用户管理、服务开通、账号认证、计费账务处理等宽带业务运营支撑, 同时汇编了《广电合作宽带运营支撑体系》, 作为总部宽带PBOSS规范编制参考以及全业务运营支撑经验交流材料。

同时, 福建移动还启动了“中国移动福建公司IP认证计费系统优化改造项目”, 协调配合龙岩、泉州等分公司逐步将本地系统支撑的宽带用户迁移整合到BOSS系统, 实现了自建自营、广电合作、铁通合作等多种模式宽带业务运营支撑与市场推广。

从2009年开始, 在固话业务支撑方面, 福建移动在统一营销支撑、统一受理支撑和统一服务保障的融合支撑方针指导下, 目前已完成有线固话、集团固话、无线固话和铁通合作固话等业务支撑系统的改造。当年1月实现了基于窄带交换机 (企业直连) 、IMS核心网不同方式的固话业务运营支撑, 提供面向个人用户和家庭市场的固话业务支撑解决方案。4月在现有集团语音专线业务的基础上, 建设开发了集团固话业务支撑平台, 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具备了面向集团客户的固定语音业务运营支撑能力。5月启动无线固话业务支撑, 7月实现了一阶段需求, 进一步完善了全业务系列产品线。

上一篇:农机安全监管新经济下一篇:破解思维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