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门中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精选11篇)
宋门中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篇1
宋门中学2010年安全工作总结
今年我校学校安全工作以“三个代表”主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及上级文件精神为指导,树立了安全发展的思想观点。构建和谐校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强化了以 “六防”为主的“十五”防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强化了责任,完善了校长负责制,实行人人参与,为兴办人民放心的教育作了大量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健全机制,把学校安全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1、年初,我校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召开会议,统一认识,把学校安全工作作为基础性保障工作,努力提高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水平。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各小组本着“抓安全,促教学”的思路建立健全安全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防范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努力做到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和紧急情况有备无患,确保学校安全稳定。我校把安全工作纳入年终考评,作为考核每一个学校的基本要素。
2、建立了学校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按照整治隐患和建立机制并举的方针,标本兼治,重在防范。健全了管理制度,并狠抓落实。努力把影响学校安全的一切隐患都做到及时排查,进行了有效的整治和防控,做到了全乡安全工作全年无事故。
二、落实责任,完善制度。
1、我校的安全管理,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在强化校长责任的同时,学校的每一位领导、每一位教师都有安全岗位、安全区域,形成了“校长负责,人人参与,长治久安”的局面。
2、健全安全工作责任制。
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安全岗位责任制,使每一个人都有明确的安全职责,确保学校安全工作层层落到实处。把学校的安全责任目标层层落实,逐级签订责任书。形成了层层负责,人人有责,齐抓共管的良好效果。
3、完善了安全管理制度。结合我校学校安全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了各项安全制度。如,学校安全检查制度。学校定期检查不少于3次,不定期检查多次。不定期检查各有侧重。如:夏季重点检查危险校舍安全;入冬重点检查取暖安全;平时侧重于交通及饮食卫生安全等。其他安全制度也都建立。如:食品卫生、学生日常管理、消防安全制度、门卫制度、以及学生交通安全管理制度等。
三、做好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1、我校已把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容,也是提高学校安全工作水平的治本之策。我校按照上级要求调整了课程计划,把安全教育列入学校教育教学中,保证必需的课时数,做到“计划、课时、教材、教师、考核”五落实。积极宣传安全自防、自护、自救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学生及教师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充分利用“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周”、“安全生产月”等以及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时间,进行学校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学校还根据安全教育需要,补充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利用黑板报、警示牌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样的安全教育。我校组织学生观看安全警示片达2000多人次。
3、做好一切安全隐患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准备工作,放患于未然。
总之,我校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严格按照上级指示认真完成我校安全工作,确保我校师生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确保给我校教育教学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
宋门中学
2010-12-16
宋门中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篇2
《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是远程开放教育英语专业选修的一门知识性基础课, 它囊括英、美、加、澳、新五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土人情等众多的内容, 再加上书中涉及范畴较多, 相关的英语单词比较冷僻, 别说记忆, 光是要读懂就得花上相当长的时间。尤其对于年龄偏大、离校时间长对原有知识遗忘较多的在职学生来说, 这门课已经成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这一情况, 作为该课程的责任教师, 除了建设和完善教学资源, 还应对该课程的考核精心设计, 现就自己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做法与从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广大师生进行探讨与交流。
1 设计思路
1.1 突出以学生需求及学生参与活动为中心进行考核设计
例如将形成性考核的比例从过去的20%提高到30%, 进一步丰富考核内容, 加入小组学习和教学交互活动部分,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终结性考试从过去的闭卷改为开卷, 对某些题型进行改革, 减少记忆型的试题, 增加一些能发挥学生想象, 表达学生观点的题型。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复习压力, 又起到了考核的效果。
1.2 突出多媒体资源应用与学习过程监控相结合
该课程为同学们提供了多种教学资源, 良好的资源, 必须加以合理的运用才能体现其价值。在开发适合不同层次学习者学习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的同时, 我们将学生网上活动的表现纳入考核评价标准, 将多种媒体资源的运用渗透在教学活动中, 从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 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便于学生检测学习效果, 也有利于学生网上学习习惯的形成。
1.3 突出“四阶段”式小组学习
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及成人学生的特点, 针对主要英语国家的各自特点, 通过主题展示、材料搜集、交流创新、评价反馈四个阶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设学习情境, 鼓励交流与创新, 有效地进行自主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
1.4 突出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结合,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该课程是一门知识性课程。教学应以学生掌握有关国家的一般性知识为主, 不要求学生对所涉及的内容做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而要求提高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该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形成性考核中, 记分作业和在线测试注重基础知识, 小组学习和教学交互活动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课程实践开阔学生视野, 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终结性考试采取开卷形式, 基础篇考察基本知识与技能;应用篇通过观点陈述了解学生对于英语国家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热点问题的关切程度以及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种考核形式避免了试卷雷同现象, 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 具体实施
2.1 形成性考核 (表1)
2.1.1 记分作业
根据课程教学安排和学习测评的要求, 规定学生必须按时完成中央电大形成性考核的4次书面作业。 (作业由陕西电大统一印制的形成性考核册) 。每次作业成绩按百分制计算, 4次作业的平均成绩为最终记分平时作业成绩。作业应独立完成, 抄袭他人作业者一律记0分。指导教师要按时收取并详细批改学生完成的作业, 根据作业完成的情况进行成绩评定并给出评语。评定的成绩应该公平公正, 评语应有针对性。记分作业时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察, 完成时间由面授课老师根据集中辅导的教学进度安排。
2.1.2 小组学习
主题展示阶段:教师依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 参考课程教材, 但不局限于教材, 利用网络上有关的信息资源, 针对主要英语国家的各自特点, 选定整个课程的一系列学习主题。主题必须明确,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美国概况的学习主题有:“美国政体”、“美国历史”、“教育、人物”、“美国文化热点”等;英国概况的学习主题有:“英国皇室及历史”、“文明史中的英国”、“英国文学”、“英联邦”等。同时对每个学习主题, 教师都为学生提供参考学习途径, 并提出学习要求。
材料搜集阶段: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 围绕即定的学习主题, 借助各种媒介进行探索式学习。
交流创新阶段:个人将探索学习的知识, 围绕学习主题, 进行小组交流与创新, 并在课程讨论区中发表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疑问。
评价反馈阶段:指导教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 让学生一起分享学习成果, 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同时又督促了学生在今后的自主学习阶段该怎样去做。
2.1.3 教学交互活动
陕西电大网站为同学们提供了多种教学资源, 包括课程说明, 教师介绍, 教学大纲, 实施方案, 教学辅导, 直播课堂, 考核说明, 往届试题及在线测试等。所建文本资源共计三万余字, 电子教案近700屏, 直播课22讲。其中电子教案的制作插入了许多涉及英语国家城市、地理、政体、历史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图片, 不仅能调动学生兴趣, 而且使书本知识形象化。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都是我们指导学生学习的必备条件。之外还有电子邮件、电话答疑、BBS讨论、QQ等多种互动形式。学员应根据要求参与各种网上教学活动, 并积极利用网络手段与指导教师反馈互动。
2.1.4 在线测试
进入的方式如下:登录省电大网站→以自己的学号为“用户名”, 1111为“密码”进行“登录”→“选课”→选择自己的年级专业, 如“2005英语 (教育方向) 本科”单击进入后, 在“英语国家概况 (1) (2) ”这门课前的方框内点击, 变为“√”状态, 单击确定→浏览“在线测试”栏目→单击“开始”就可以做题→完成后点击“交卷”, 指导教师就可以评阅。
2.1.5 课程实践
本课程的课堂实践可以采取观摩体验和模拟仿真的形式:学生在电子阅览室或其它多媒体实验室, 观看和课程相关的英语国家风土人情的录像、书籍或其它相关资料, 如《美国首都华盛顿》、《洛杉矾和拉斯维加斯》、《伦敦》、《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奥克兰》、《悉尼》、《美国大学》、《黑人歌手》、《英国政体》、《艰难时世》等等;另外, 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分组, 按照教师指定的场景收集材料, 根据已收集的材料组织讨论, 在充分理解场景和相关材料的基础上, 进行模拟仿真。指定的场景应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场景, 如:英语国家当地的节日庆祝等。
2.2 终结性考核
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课程。教学应以学生掌握有关国家的一般性知识为主, 不要求学生对所涉及的内容做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而要求提高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2.2.1 英国和美国两国的有关知识占据篇幅加大。虽然加拿大、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三个国家的有关知识对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非常重要, 但因学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这三个国家的内容不做考试的重点。分值不超过20%。
2.2.2 英语国家概况的课程终结考试为笔试, 采取开卷形式, 试
题结构分为基础篇和应用篇。我们改变过去一些死记硬背的试题 (如名词解释) , 增加一些能发挥学生想象, 表达学生观点的题型。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复习压力, 又能起到考核的效果。比如增加的论述题就是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英语国家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热点问题的关切程度以及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要求学生就某一话题或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 撰写不少于250英文单词的短文。
3 课程考核设计的评估
该课程考核实施方案自2006年9月在我省电大各分校及教学点实施以来, 效果反映良好。通过网上调查和实地访谈, 84.4%的学习者认为“课程考核有利于学生在职学习”、“开卷考试可以减轻繁重的学习任务”;81.9%的学习者认为“设计新颖的形成性考核注重学习效果的检测,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78.2%的学习者认为“课程考核更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统计分析, 三年来学生成绩成正态分布趋势。
4 结论与思考
课程考核是试点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考核的质量和水平, 决定着学生学习评价的效果。《英语国家概况》课程考核设计基本体现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作用, 全面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虽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该课程的考核仍要不断革新与完善, 充分考虑远程开放教育和成人在职学习特点, 科学设定考核目标, 加强实践性与应用性, 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以及教学实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 (上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 (下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3]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益探索 篇3
国家课程要不要校本化实施?这个问题有明知故问之嫌,似乎没有什么价值。但钟祥五中用实践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现实的理由,使这一问题还有提出的必要:由于作文教学的校本化实施,原本普遍存在的“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的问题慢慢不再成为问题,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超出预期的提高。钟祥五中的探索解决了国家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效率问题。而在效率问题背后,隐藏着深意。国家课程体现的是学校教育的“共性”,难以反映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因此,学校必须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实现由“理想的课程”向“现实的课程”的转化,满足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需要,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和学生发展。同时,促使教师由被动的课程实施者变为课程开发者,从课程开发的高度来实施课程,提高教学效率和专业素养。
国家课程能不能校本化实施?这是一个涉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条件问题。教师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条件的核心要素。教材被神圣化,使人们对教材的膜拜程度远远超过了课程标准,所以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往往被认为是挑战权威、自不量力。钟祥五中的“微点作文”研究团队都是来自农村学校的普通语文教师,偏偏就“自不量力”地行动了。他们每位教师都是一个课程实验者,每个课堂都是一个课程实验室,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时时刻刻检验、发展并具体化国家的课程理想。他们从课程标准、学校校情、学生学情、教师教情出发,艰难地对内容和方法进行解析、整合、重构,当他们完成这些基本动作,走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困境时,也悄然走出了教学的困境,并走进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佳境。所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不是“能不能”,而是“愿不愿”“敢不敢”。
国家课程该如何校本化实施?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自成体系,而钟祥五中的语文教师却发现了其弊端——不适应自己的学生,于是在摸索中形成了“微点作文”教学体系。体系的构建是站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高度,精准解析标准中的每一个“点”,再以这些“点”为据点,取舍教材内容,把选取的内容当成为“点”服务的例子,从而形成了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内在生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作文教学说明书”,即国家课程校本化、班本化、人本化的“微点作文”。钟祥五中“微点作文”的探索过程,实际上较为典型地揭示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策略和路径。“校本化”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生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材的调整、组织方式的改变、知识内容的拓展等多个方面。有研究者系统总结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三种模式,即创新模式、整合模式与调适模式。不管哪种模式,都不能脱离课标和“校本”。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学校转型的必然选择。只有真正地理解了“把教材当成一个例子”,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才可能真正开始。
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篇4
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2013----2014 学)
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课程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
1、均衡性
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1-
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三、课程设置一、二年级:语文(8 课时)、数学(4 课时)、品德与生活(3 课时)、体育(4 课时)、音乐(2 课时)、美术(2 课时)。合计 23节。
三、四年级:语文(7 课时)、数学(4 课时)、英语(4 课时)、品德与社会(2 课时)、科学(2 课时)、体育(3 课时)、音乐(2 课时)、美术(2 课时)。合计26 课时。
五、六年级:语文(6 课时)、数学(4 课时)、英语(4 课时)、品德与社会(3 课时)、科学(3课时)、体育(3 课时)、音乐(2 课时)、美术(1 课时)。合计26课时。
每周按 5 天安排教学,每课时 40 分钟,一、二年级周总课时数 26 课时。三——六年级周总课时数 30 课时。
四、课程实施
(一)建立领导机构
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领导小组,充分发挥
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核心、示范与指导作用。
领导小组如下:
组长:韩丙新
副组长:徐会敏
成员:赵金峰王玉霞刘金艳郭荣华
(二)合理安排教师任课
语文:一年级:赵云青,二年级:宋培培,三年级:张红军四年级:韩国华,五年级:朱笑影,六年级:徐会敏 数学:一年级:赵金峰,二年级:车立云,三年级:刘金艳四年级:刘慧,五年级:王玉霞,六年级:郭荣华 英语:三年级:张红军,四年级:韩国华,五年级:朱笑影六年级:郭荣华
品生:一年级:赵云青,二年级:宋培培
品社:三年级:刘金艳,四年级:刘慧,五年级:王玉霞,六年级:车立云
科学:三年级:刘金艳,四年级:刘慧,五年级:王玉霞,六年级:郭荣华
体育:一年级:赵金峰,二年级:车立云,三年级:张红军四年级:刘慧,五年级:王玉霞,六年级:郭荣华 音乐:一年级:赵云青,二年级:车立云,三年级:刘金艳四年级:刘慧,五年级:朱笑影,六年级:郭荣华 美术:一年级:赵金峰,二年级:车立云,三年级:刘金艳
四年级:韩国华,五年级:王玉霞,六年级:徐会敏
(三)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学校组织领导小组成员认真学习、讨论新《课程标准》,做到严格按照上级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程,不随意增减删改课程。
四、实施策略
(一)抓学习。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任务和意义,掌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领悟科学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二)抓培训。对任教科学学科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加强课堂教学的示范,努力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作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三)抓研讨。以“10+30”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平台,大力开展教科研活动,走科研兴校之路,抓好小课题的研究,要认真积累第一手材料,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实验中本着“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以研促教、以研促改。行政、教研、科研紧密配合,齐抓共管。
(四)抓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课程的评价办法,边实施边完善。
(五)抓公开教学。上好观摩课、实验课、示范课,充分发
挥县、乡、校三级学科教改带头人的示范、辐射作用。重点探索新课程标准、新教育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六)开展教学评比活动。开展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等评比活动。
通过一系列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利用课程实施的机遇,为教师搭好展示教学才能的舞台,努力培养实施新课程的优秀教师。
宋门中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篇5
《越南国家概况》是依托于高校本科教学大纲的公共文化素质课程, 教学对象为在校本科生, 内容涉及越南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民族风情等方面。课程设计为一个学期, 每周一次课, 共32个学时, 1学分。课程设置的目的, 在于扩大学生对越南的国家概况和经济发展现状的了解和认识, 提高学生对越南国家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层次, 让学生对东南亚各国产生兴趣, 能够结合实际, 规划自身的工作方向, 为适应社会需求、找到合适的工作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慕课 (MOOC) 在《越南国家概况》课程中的运用
慕课是由主讲教师指导学生参与, 包括讲课视频、作业练习、论坛互动、邮件和考试等的网络教学过程。《越南国家概况》课程的慕课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丰富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越南国家概况》的教学内容由越南历史、民族风情、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构成, 传统的授课方式以大量的文字进行讲授, 不能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事物本身。教师可以将《越南国家概况》的课程内容划分为单元小节, 围绕越南历史、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制作成微课, 再每节配以视频、音频、图片等进行辅助讲解, 将课程教学内容放置于网络空间中, 供学生课余自学或反复观摩, 以达到知识传递的目的。由于有了慕课 (MOOC) 网络教学的参与, 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师的教案, 而扩展为网络空间中无限的文字材料、精美的图片和丰富的视频资料, 这都为学生更好地接受课程教学提供辅助。
2. 形成翻转课堂, 多种教学模式参与。
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 慕课 (MOOC) 以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 教师通过将教学资源放到网上共享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资料, 再经过自己的消化和吸收。教学不再局限于某个固定的教室中, 学生不再必须面对教师才可以获得知识, 再加上电脑设备和各类软件的参与, 使教学方式得到更新。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 不再局限于教师讲授, 而是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途径获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接受程度和喜好, 自主选择学习模式和内容, 摒除单一的教师输出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提前自学课程资料, 可以节约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而且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微课教学、课下电子作业、课堂答疑解惑等多种授课方式, 拓展教学模式和课程资源的运用。
3. 慕课构建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师置于代表学术权威的讲台上, 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和接收, 慕课 (MOOC) 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 搭建起展现自我能力的平台。学生通过和教师发送电子邮件、实时对话、微博留言等方式, 成为主动学习者。不同专业的学生, 通过网络对课程内容跟帖发表意见, 补充资料或上传视频, 围绕慕课课程形成学习圈, 师生共同参与讨论, 相互交流、互相促进、共同学习。通过慕课网络平台,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下载课程内容并自学, 提前对课程内容进行消化和理解, 做到带着问题到课堂, 或者在线向教师提问, 而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不同问题答疑解惑, 节约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学对象不再局限于某个年级某所大学, 真正做到教学过程的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4. 延伸课堂教学空间, 实现资源共享。
慕课 (MOOC) 网络学习依托信息化网络平台, 教师将课程教学内容放置于网络空间, 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性地学习。师生根据问题展开讨论, 形成学习论坛, 学习地点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在当今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设备了解学术发展前沿动态, 并根据自身所学结合现有的课程资源制作微课和教学课件, 这对原有的课堂教学资源是一种更新和补充。教师也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料, 师生共同创造在线学习平台, 一起完善课程教学资源, 实现教学资料和网络资源的共享, 弥补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所产生的差距, 做到课堂学习和网络资源的顺利衔接。
5. 慕课为学生选修高校公共素质课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慕课 (MOOC) 网络学习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慕课教学平台的建设十分适合高校公共素质选修课的开设。公共素质课的选课对象面向全校大学生, 不同年级、专业、文化程度的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学习进度自由选择课程学习, 不必再因学期未开选修课或者与自身时间冲突而无法选课。因此, 可以将《越南国家概况》课程内容全盘放置于网络上, 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时间自主进行网络学习, 达到要求的学习时间并通过在线提交作业和考核后即可获得学分。这种选修方式灵活、自主, 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 为网络学习者创造了自学的条件和机会, 由学生自主决定学习模式和内容, 不受时间、地点和区域的限制, 真正实现随时随地、想学就学, 实现知识延伸的最大化。
三、中越两国慕课 (MOOC) 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设想
中国高校开设的《越南国家概况》与越南高校现有的《越南历史》、《越南文化》、《民族学》、《旅游学》等课程内容吻合, 两国高校在课程教学资源上互通有无, 可以尝试共建慕课 (MOOC) 网络教学资源库。
首先, 利用课程资源制作以视频、音频、图片为形式的课件资源。由中越两国授课教师组成科研团队, 围绕越南国情概况、风景名胜、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为单元内容制作视频和课件资料, 分阶段、分内容将教学资料收集并制作完毕, 以中越文双语的表现形式上传于慕课 (MOOC) 网络平台上, 供选课学生自行下载并学习。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 将慕课教学设置为收费或免费, 学生自行决定学习进程和学习目标。课外收集资料并学习, 课上教师集中讲解和分析, 实现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有益结合。
其次, 慕课 (MOOC) 网络教学平台为中越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基地。将课程资源上传至国内目前较成熟的慕课平台, 如慕课网、酷学习、中国大学慕课网、学堂在线等网络平台上, 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 中越师生可围绕同一教学单元和教学课题进行讨论、交流, 并补充课程资源, 互相促进, 共同进步, 让学习兴趣和学习氛围不断提升。这不仅可以扩充教学资源库的内容, 而且通过语言交流还能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再次, 《越南国家概况》慕课 (MOOC) 网络教学平台可作为中越共建慕课 (MOOC) 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可行性尝试。以《越南国家概况》课程为主的慕课 (MOOC) 网络教学平台设立成功之后, 可以尝试将《中国历史》、《中国民族文化》、《中国地理学》、《中国旅游》等课程逐步添加到慕课 (MOOC) 教学资源库, 成为两国教学资源和科研内容的有益补充, 让中外学子可通过在线网络学习知识并取得学分。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便于宣传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且可为学习者节约时间和费用, 更利于知识的传播和接受。
最后, 慕课 (MOOC) 网络平台成为学习和就业信息交流中心。中国自2013年全面实施“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 促使其在中越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等方面急需大量的双语人才。慕课 (MOOC) 平台的建设, 不仅成为中越师生学习交流的园地, 更是学生了解社会紧缺工作的窗口。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增加或补充选修课程, 课程资源又因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完善, 最终形成社会需求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成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四、慕课网络教学的预期目标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进, 广西、广东和云南成为连接东南亚各国与之开展经济文化合作的前沿阵地, 中越两国对双语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面对人才储备力量不足的现实情况, 高校教学应借助慕课网络平台, 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通过上传微课视频课件, 拓展教学空间和地域, 尝试网络学分制和在线学习模式, 实现中越两国共建慕课 (MOOC) 课程资源库, 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就业指导的良性循环培训体制, 充分发挥慕课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和特点, 为中越两国经贸合作战线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美]Nanfito.M.MOOCs:Opportunities, Impacts, and Challenges[M].South Carolina:Parlor Press, 2014.
[2]陈坚林.大数据时代的慕课与外语教学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15, (1) .
界河中学“515”课程方案 篇6
关键词:整合 方案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2.3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行国家 、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层次的课程容易出现交叉互融,这种复杂性往往容易造成学校课程的混乱和低效,就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对课程进行整合,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统筹起来,提高课程实施的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我们通过反复论证,征求师生意见,整合了综合实践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构建了界河中学“515”课程方案,请全体教师自觉执行。
一、“515”课程方案内涵
为让学生快乐学习,促进学生快乐成长,学校构建5个模块15种课程;五个模块指“道德提升、阳光成长、一技之长、保护环境、文化传承”,围绕五个方面的教育,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生规划指导、遵规守法教育、安全成长教育、强身健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土豆种植技术、语文阅读研究、英语阅读研究、手工制作技能、环境爱护教育、校园卫生值班、传统文化教育、鲁班文化教育(包括社区教育活动 )等15门课程。
二、“515”课程方案制定依据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课时安排》、《山东省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方案》及两级市教育局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及地方文化内涵、特色等。
三、“515”课程方案目标----让学生快乐成长
我们以“让学生快乐成长”为总目标,立足搭建学生愉快学习的各种平台,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1.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的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设置好各年级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加强综合实践课、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建设,注重学科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3.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4.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5.探索新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
6.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课程资源。
四、 “515”课程设置与课时
1、综合实践课设置与课时
2、学校课程、地方课程设置与课时
五、“515”课程实施
1.加强对“515”课程的领导
(1)组织课程标准的学习。学校将通过组织各类培训与学习研讨等途径,使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组织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教学。
(2)认真落实课程计划。整体规划设计课程计划,并严格按照课程表开展教育教学,做到开齐课程科目,开足课时,不随意增减课时。
(3)加强课程常规管理。建立与“515”课程方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做到管理职责清楚、管理程序清晰、凡事做到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
(4)加强课程程控。一开展随堂课与分析制度。学校领导采取推门听课的方式听取常态课,促进教师每一节课都对教学精心设计,高效实施,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二开展教学跟踪调研。针对部分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班级、学科、教师,学校开展教学跟踪调研,帮助教师查找和分析课堂教学出现差异的原因,提出进一步改进教学的对策,提高课堂效率。三是举行“515”课程最佳一堂优质课评比活动。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开展校本教研。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校本论坛、专题讨论、经验交流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
(2)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包括完善学习平台、夯实研讨平台、构建交流平台、搭建展示平台、搭建技术平台,为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六、“515”课程评价
1.加强“515”课程评价机制建设。
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促进学校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实施,探索和建立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
2.加强对“515”课程实施主体的考核和评价:
(1)教师考核: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把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首位。实行“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实效,引导教师投身课堂教学改革。
(2)学生评价:探索并构建促进学生基础性和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关注学生成就的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发展。评价不仅要进行终结性评价,更要进行过程性评价,要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发展轨迹和成长过程,发挥学生的作品、作业、活动记录等的评价功能。评价不仅是教师的单一评价,更是多元主体的评价,把把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有机结合。突出评价过程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填写好学生成长记录手册。
七、“515”课程管理与保障
1.学校成立“515”课程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王吉河
副组长:马兆亮 赵忠安 张光伟 马昭建 孔鑫
成员:李养灿 邱 淞 陈庆伟 倪兴太 孔令斌 刁统富 王宏伟 王广会 刘合祥黄 慧 吴殿水 马启斌
2.明确职责,确保“515”课程顺利实施。
(1)校长与分管教学副校长:根据校情规划学校三类课程总体的建设方案,从理念上引领,指导三类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及时指出改进方向,确定每学期课程工作重点,并指导课程教学部门开展工作。
(2)教导处主任与分管课程的副主任:对学校制定的各类课程方案提出建议,具体安排,部署学校三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落实三类课程的管理制度和教学常规工作;
(3)教研组长:随时了解本学科组的现状,并组织组员参与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三类课程开发工作,并能定期确定研究主题,组织好校本研修活动,从而引领组员在专业上有所发展,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三类课程的教学。
宋门中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篇7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对于任何学习活动,环境都是影响因素之一,同时环境也是影响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构建出一种有效的支持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开放性学习资源的自主学习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一种单纯的仅仅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方式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从而导致学生只会死学习。而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组织形式,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还促进课程体系及教材的观念与形式的变革,促进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变革,推动新一轮的教育的巨大改变。
一、信息技术工具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就是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相结合,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治理,加以教学的优化和理论的实践,以此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就是指通过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等,支持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同时也能促进学生之间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与交流,便于更好地完成学习活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展开教学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革,还为自主学习的实施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还促进教师的课程体系及教材的观念与形式的变革,也促进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变革。它推动着教育的新一轮改变,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多样的认知工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成为一种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介。它能够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分享与交流不同观点提供机会,也让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所学习的知识拥有更多的机会,从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获得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
二、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端正学习态度
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时,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的意识,而且要使学生对运用信息技术树立积极向上的态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保证学生是运用信息技术来学习。同时要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能力,更要增强学生对信息的鉴别能力,使之学会正确、文明地使用网络学习。
2.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在于传授知识技能,导致学生的依赖性比较强,学生只会死读书、死学习,不会灵活应用。现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灵活学习。同时,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能让课堂变得更生动,也能让学生的情感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挖掘出新的教育教学资源,改变过去老套的教学方法,同时不忘记道德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和道德方面同时得到发展。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对于学生的教育不能按课本照搬,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
4.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要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现在的学校中被广泛应用,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前死板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更广的道路。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多种方式和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从而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于学生面前,以此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应用信息技术工具能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也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利用好信息技术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4):22-28.
[2]章剑卫,姚灶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1,2(2):20-21.
宋门中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篇8
1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田径课程改革现状
1.1师生对田径课程的态度
教师对田径课程内容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 持非常赞成、赞成、比较赞成、不赞成和完全不赞成态度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4%、36%、29%、21%和0%。由此可以看出, 多数体育教师对田径类课程内容设置持赞成的态度。
学生田径课程内容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 持非常认可、认可、比较认可、不认可和完全不认可态度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16%、26%、54%和14%。为了使调查内容便于学生理解, 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对田径类课程教学内容结构和新课程标准下田径类课程方案进行了解释和说明。从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学生对田径类课程内容的认可度不高, 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1.2师生对田径课程标准的认知情况
田径运动课程属性主要包括竞技性、健身性、实用性、休闲性和娱乐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地不断推进, 田径课程内容属性也从传统的竞技为主线的教学体系转向了健身性、竞技性和实用性。对5所高校教师和学生对田径课程属性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教师对田径运动课程属性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健身性、竞技性和休闲性, 所占比重分别为85.7%、71.4%、64.3%;学生则主要认为田径运动的竞技性和健身性占据主导地位, 分别为80.6%、51.9%。由此可以看出,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田径课程属性的认知依然把竞技性作为田径运动的主要功能, 同时, 也暴露出实用性和娱乐性认知的不足。
1.3 教学目标现状
新课程标准下目标设置对高校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必然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居于首要位置的是引进新的教学内容, 推进教学改革, 所占的比重为78.6%, 其次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田径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和课程功能的开发、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所占的比重分别为71.4%、62.3%和50.0%。从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中学体育教师对田径课程目标的设置依然强调传统的“三基”, 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而新课程标准下田径课程的“三基”目标则强调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和行为表现, 这也暴露出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田径课程目标设置的缺失。
1.4教学方法手段情况
田径课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教师采用常规教学, 并适当安排学生参与教学, 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87.1%和85.7%, 但是, 田径教师对常规教学的认同度却为0%, 而对于采用多媒体教学的选择频数为14.3%, 认同却高达78.6%, 这也说明了在中学田径课程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现象,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田径课程改革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教师对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情况的调查中, 统计结果显示:5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示范法、分解法、完整法、纠错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1.5田径课程考核评价情况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田径课程要求在评价方法、理念和评价内容几个维度上都要有所变化, 涉及的评价指标主要有达标成绩、技能评定、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心理素质、交往与合作精神、自练能力、学习态度、进步幅度、出勤情况、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或锻炼10个因子。教师和学生对以上10项内容重要程度认知情况的调查情况来看,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希望把达标成绩、技能评定、体育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态度、进步幅度和出勤情况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参照指标。但是, 在实际走访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 中学田径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过程中, 没有把学生的进步幅度作为评定指标, 另外, 通过教师的选择情况来看, 也可以适当增加交流与合作精神、自练能力在评价考核中的比重。
2 中学田径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2.1确立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主动精神, 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完善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以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无论是传统教学法, 还是现代某一新型教学方法的实施, 都要把学生掌握田径专业知识, 田径技术、技能为根本, 并为学生创造自主练习空间, 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使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 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2淡化田径的竞技色彩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田径课程内容体系优化的标准是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思想、理论、方法、科学指导田径运动健身和终身体育意识。适度淡化田径运动的竞技色彩, 进而使整个课程结构在系统联系中发挥整体功能效应。田径运动竞技色彩的淡化需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 并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 根据中学田径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科学制定教学计划, 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适量增加健身、娱乐和新兴的田径类项目, 彰显田径类课程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
2.3保障田径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随着新一轮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引起体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重视与探讨,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所以, 中学田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必须纳入中学田径课程改革的计划, 并成为田径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z]教体艺[2005]4号.2005, 4.
宋门中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篇9
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纳入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但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 早已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国民教育课程体系中。近年来, 我校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项主题课程来看待, 开设了许多专题性的讲座。但仅有讲座是不能真正达成有效的课程实施的, 致使这类主题课程还呈现一种弥散状态。针对影响中学生媒介素养形成的诸多因素, 我校在该主题课程实施中, 通过将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嵌入学科、融入活动以及开发和整合社会资源的方式来创新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新路径, 取得一定的教育成效。
一、嵌入式的课程实施:立足于学科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教育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当前, 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进入我国的中小学课堂, 在一些相关学科教材中虽然包含了一些有关媒介的知识和应用方法, 但总体而言, 还不能对学生媒介素养和媒介价值观进行系统的教育和指导。日常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对中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 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所有学科的日常教学, 使之成为学科三维目标达成的常态要求;在学科教学中, 渗透对学生进行各类现代媒体信息的接受、鉴别能力的培养, 提高中学生对传媒中的各种信息的判断能力, 自觉远离不良信息。
譬如:在中学语文和思想政治 (品德) 学科教学中, 自然地嵌入媒介素养教育。在情境选择和问题设置上, 从当前的社会热点、娱乐动态、网络媒介时尚等方面选择素材, 在媒介传播热点的视觉上, 组织情景模拟或者热点在线等方式,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情境、热点中蕴含的问题, 辩证、客观地分析判断, 通过讨论、辩论、实践体验、道德观察等方式进行反思。这样, 才能让学生自然生成相关观点, 体验和感悟并践行我们倡导、宣扬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具有公共精神和公共关怀能力的现代公民。
当然, 无论是情境选择还是问题设置, 我们都坚持从中学生现有的媒介信息生活实践中选取。通过观点碰撞、思维互动, 引导学生在碎片式的各类信息中寻找出背后的信息实质, 不被媒介信息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不盲从、不轻信、不妄动。
二、融入式的课程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整合在学校全方 位的教育活动中
对中学生进行媒介信息素养教育, 提高中学生正确理解和看待当前的信息媒介环境和选择、利用传媒信息资源的能力, 从而学会与媒介信息的互动与交流。通过活动践行, 培养青少年用正确的媒介视觉, 在多元信息文化环境中欣赏和包容来自不同文化语境的媒介讯息, 在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框架内运用媒介信息, 以提高中学生的眼力, 拒绝信息污染。
在立足于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之外, 我们有意识地充分发挥班会课、晨会、讲座、社团活动等多种活动方式的教育功能, 将对中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有机地嵌入其中。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以小品、话剧等方式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媒介信息进行讨论和辩论, 设置相关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专门训练;如“我们如何正确看待韩剧热播与韩星的受追捧?”“如何看待各种媒体中形形色色的广告宣传片?”“我的微博我做主吗?”在这个过程中, 找出教育点, 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给予及时的点评和解析。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利用学校的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视台等校园媒体平台, 通过开展DV制作大赛等方式,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 进行新闻采写、编排工作、节目制作等, 让学生深入了解媒介产业运作流程。实践活动中, 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信息呈现的方式及原因, 从中体会媒介从业者在媒介产业链中的权利与责任。在学生切实体验的基础上, 通过讲座、研讨的方式, 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理解文化市场自发性及传媒的商业性所带来的道德困境, 认识到对媒介内容的盲目崇拜和模仿是不切实际的。
三、全景式的课程实施: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多方联动的 媒介素养教育路径
1.建立与媒介产业合作的课程基地。和传媒建立广泛的合作, 通过学校的宣传, 让传媒在节目的选择与录制、专题专栏的开设、相关图书的出版等方面, 能通过形式多样的形式, 渗透媒介信息素养教育, 为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 我们通过多方努力, 与相关报社、电台建立了基于媒介产业的社会实践基地, 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媒体的工作现场, 让部分学生亲身参与到一些媒体节目的制作过程中, 让他们对媒介产业的运作机制有所了解。
2.设计以“媒介健康环境支持性策略”的主题研究性学习。媒介信息环境的净化与优化需要各级政府完善自身的管理与服务职能, 加强相关的宏观调控与行政监管。我们每学期组织学生围绕“媒介健康环境支持性策略”开展主题研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系列调研活动:调研各级政府部门在媒介环境监管方面的公共资金投入、人力人才支持和政策法规支持。在调研中, 学生通过到政府部门的座谈走访、到媒介产业部门实地考察, 了解了广电部出台的电视剧限播令、打击网络谣言、诽谤信息被转发超500次、浏览超5000次可判刑等规定出台的社会背景, 深刻地认识到政府部门在净化、优化传媒信息环境方面都起到的积极作用。在调研报告中形成了以下的共识:针对公共信息平台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 政府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 对涉及刊载传播低俗标题、低俗广告、失实报道、虚假新闻等行为进行制裁和处罚, 引导了大众传媒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政府通过管理和规范媒介信息发布行为的相关措施, 积极引导大众传媒从业者提升自身的职业操守和人文素养;媒介产业通过优秀健康的文化信息传播不断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发挥了媒介信息传播在公民素质养成方面的正能量作用;政府履行组织文化建设职能, 积极推进社区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 使媒介素养教育走向大众、走进家庭、走入校园。
3.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媒介素养的教育。家庭是青少年学生接触媒介信息最多和最频繁的场所。通过家长学校, 广泛对家长进行媒介素养宣传, 建立家校联动的模式实现对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全天候运作;开展针对提高家长媒介素养的专题讲座, 提升家长的媒介素养教育意识, 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成员在青年学生媒介素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让家长学会在家庭中通过对不断呈现的各种媒介信息的选择与有意识地引导, 厘清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的理解与解读的误区, 引导学生形成对媒介的理性认识, 对信息的价值、真伪、益害的科学判断, 提高对负面信息的觉察能力;在家庭生活中, 家长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报纸网络新闻、观看电视娱乐节目时的判断力, 不做媒介信息的被动的全盘接受者;在日常生活中, 要求家长们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和孩子们共处———一起游戏, 一起阅读, 一起看电视……通过交流、讨论, 让父母成为孩子们的解读者、解疑者, 通过家庭成员日常引导, 潜移默化地对青年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使媒体素养教育成为日常家庭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越来越受到更为广泛的重视, 在学校内, 可能会以这种新的课程形态出现, 有课程实施的标准, 而实施的方式则是多学科嵌入的、多种教育活动渗透的, 社会家庭多方面联动的。但无论如何, 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 都应高度重视媒介信息传播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并且充分利用好课堂阵地, 在学校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抓住各种教育活动的契机, 在学校的日常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加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的相关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整合社会力量, 挖掘课程资源, 生成丰富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实施路径, 指导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各种媒体呈现的信息, 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选择、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提高中学生解读、传播、利用媒介信息的能力, 树立和形成正确的媒介观和责任观, 提升中学生的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宫淑红, 张洁著.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
[2].袁军著.媒介素养教育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宋门中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篇10
该课程规定,如果学生在小学离校考试中表现较好,无论是普通学术课程还是普通技术课程的学生,都可以在中学一年级时选择难度较高的课程,即快捷课程。在新课程的推广阶段,为了确保学生有能力接受更富弹性的课程并从中受益,中学一年级接受快捷课程的标准为:小学离校考试成绩为A+或A的学生,无论是普通学术课程还是普通技术课程学生,均可以学习快捷课程;普通技术课程的学生如果成绩为B,则可以学习学术课程。例如,如果一名普通学术课程学生在小学离校考试中的数学成绩是A,那他就可以在中学一年级学习数学快捷课程。在进入中学二年级后,学生将接受学校的进一步测评,如果他们的能力达到了要求,则可以继续学习快捷课程。
这种灵活的中学课程能让学生在快捷课程、学术课程和技术课程之间进行横向转换,从而获得最大的学业成就。
宋门中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篇11
一、中学职初教师校本研修课程内容模块的编制
从职初教师岗位实践和专业提升的需要角度看, 基于导师指导的职初教师校本研修课程的内容结构如图所示。
(一) “课堂教学的组织”课程模块内容要点
在导师的指导下, 职初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课例研修与自主反思等活动, 达到以下专业要求。
(1) 落实教学计划的制订。依据课程标准, 初步把握一学年的教材总体特点、学段教学基本特征以及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能结合上级部门下发的学科课程计划, 在备课组长指导下, 结合学情, 完成“课程纲要”以及学期、单元、课时计划的制订, 并以此确定课堂教学的进程依据。 (2) 科学编制课前的导学问题。能结合学习内容, 科学安排与布置课堂预习与导学问题, 树立面向全体、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意识。 (3) 养成提前候课、按时下课的习惯。能够提前适当时间到任教班级, 检查和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并与个别学生进行课前交流或学习检查。不把教师的个人不良情绪带入课堂, 同时有计划地安排教学进程, 按时下课, 不拖堂。 (4) 做好教学资源的准备。能够根据教学任务, 精心备课, 为保证教学正常进行, 提前做好教学前的相关实验、资源准备, 并自主检查教学设备状态, 保证教学的正常需要。 (5) 帮助学生树立课堂规则意识。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制订课堂学习规则, 注意采取“解释、演练、强化、提醒、体验”训练程序, 培养课堂学习的规则意识, 使其有序参与课堂讨论;注意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间, 尊重他人发言, 会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和学习经验。能有效控制和化解课堂突发事件。 (6) 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注意通过多种情境的创设,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高效地投入学习活动。 (7) 着眼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以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为载体,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能够合理调节与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8) 根据教学任务选择适合的课型。根据不同课型,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时间, 规范地进行教学示范或实验演示, 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式, 有效实施学科教学。 (9) 实施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会规范编制课时教学目标, 陈述发生预期学习的条件, 并明确规定学习行为达成的标准或水平;能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有效调控教学过程, 对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及时指导与帮助, 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或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 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能机智地引导和调控, 保证教学沿着正常轨道展开, 避免基础薄弱的学生过早掉队。 (10)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 有效地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过程设计中, 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11) 熟练使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课堂上能够熟练应用多种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会控制各个教学环节或步骤的过渡时间, 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评估, 并结合合作学习的进展, 进行适度的教学过程调整, 促进和保证学生实现有效学习。 (12) 科学安排和实施反馈矫正。能够针对学习目标, 恰当运用课堂的矫正与反馈手段, 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学习效果和状态, 有效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进行教学调控, 对学生实施多样化、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得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保证教学目标的高水平达成。 (13) 增加课堂提问的效度。能善于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具有简洁性、启发性与导学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思维, 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和理解;能把握提问的时机性、层次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注意先提问后叫答学生姓名, 提问后要留给学生适度的思考时间, 并且能进行恰当的追问。 (14) 重视教学语言的锤炼。课堂语言应规范、简洁, 有启发性、激励性、幽默性, 语言的内容能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 避免不必要的口头禅 (语) , 不对学生使用侮辱、歧视性语言;注意引导学生规范使用学科语言进行学习和交流。 (15) 科学布置巩固性的作业。根据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 结合学情特点, 布置巩固性的作业。作业内容应是所学内容的巩固, 作业容量适度, 能启发思考, 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作业的形式避免单一化, 可以采取书面作业或实践性作业;作业的内容应有层次性, 可以给学生提供选择;布置的作业教师必须事先做一遍, 凡布置的书面作业应及时批改, 实践性作业应及时讲评, 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必须及时纠正。
(二) “监测试卷的命题”课程模块内容要点
在导师的指导下, 职初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课例研修与自主反思等活动, 达到如下专业要求。
(1) 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评价理念。学习和了解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和探究活动。知道“内容标准”和探究活动中各条目考查水平的具体要求与层次, 对学科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把握学科评价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以及笔试内容考查的命题要求。 (2) 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分解。针对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和探究活动的具体条目, 结合教材特点、学情特点, 能对课程内容的具体目标进行初步分解, 细化对课程内容具体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3) 掌握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知道有关命题编制的一般理论, 了解评价一份试卷的常用指标, 如均分、众数、中位数、难度、信度、效度、区分度、差异系数、标准差与方差、标准分等基础知识。 (4) 熟悉试卷命制的技术和流程。掌握基于课程标准开展试卷编制的一般过程, 会根据命题任务, 准确确定考查内容和水平要求, 科学编制双向细目表, 合理确定考查覆盖度, 题型结构与分值, 控制试卷总体难度、容量, 注意试题语言、字体和图表的学科规范, 命制一份合格的试卷, 制订科学的评分标准或细则, 并能根据网络阅卷的需要编制合乎规格的试卷。 (5) 初步掌握三维目标达成的评价命题技术。能够结合学科的课程标准, 针对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 熟悉和掌握三类目标命题的一般特征和试题的呈现形式, 科学编制信度高、区分度好的试题。 (6) 基本把握不同类型试卷的命制要求。能根据学科评价的功能, 结合教学任务, 命制形成性评价试卷和总结性评价试卷。能根据评价需要, 制订表现性评价的方案或评价量表。 (7) 规范落实学业试卷的评阅。根据试卷评分标准, 合理判分。注意在评卷中收集学生典型错误信息, 反思教学的得失;同时, 能熟悉“网络阅卷”的一般流程, 掌握“网络阅卷”的具体方法, 并能利用阅卷平台提供的功能, 收集数字化的学生错题信息或典型答题案例, 并能结合阅卷数据进行书面的诊断分析。 (8) 实施学业监测后的诊断分析。根据试卷评分标准, 能够合理判分, 并进行学生学业成绩的判定与统计;能借助一定的质量分析系统或平台的监测数据, 进行任教班级学业质量测试后的诊断分析, 形成学业质量诊断分析报告, 并制订教学改进方案或措施。
(三) “教学课例的研究”课程模块内容要点
课例研究, 是基于日常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进行实践改进, 直至问题解决的一种研究活动。它将教师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 具有基于专题、持续研究、见证效果、形成成果等特点。在导师的指导下, 职初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课例研修与自主反思等活动, 达到以下专业要求。
(1) 认识教学课例研究的实践意义。教学课例研究的目标指向职初教师个体课堂教学技能, 着眼教师专业的成长。开展课例研究的目的是改进自我教学, 发展自我, 为自己而研究;通过同伴互助, 帮助教师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 并在同事或同行间建立起牢固的、专业互助的伙伴关系。 (2) 明确教学课例研究的一般方法。知道课题研究是贴近教师专业实践最为紧密的质性研究方式。其主体研究方法是基于教学中的问题, 在行动中研究、行动中学习, 一边工作, 一边研究。具体可以采取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 (3) 把握教学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教学课例研究以问题为导引, 基于教师自身专业提升, 具体遵循确定主题、教学设计、课前会议、课堂观察、集体反思、自我完善、总结分享、循环跟进的程序。 (4) 整合教学课例研究的活动形式。基于主题的教学课例研究的形式应避免单一化, 力争研究主题系列化;在一课一议的基础上, 可以将研究形式拓展为同题异构、同课一人多轮循环、同课多人多轮循环、基于网络的团队协作教研等多种形式。 (5) 规范教学课例研究的实施过程。能根据研究任务和专业研修需求确定研究主题和教学内容, 切合研修专业需求和同伴认同态度, 成立或组建研究团队, 合理进行研究的协作分工;能围绕研究的主题, 设计课例研究的实施方案, 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实践研究。研究中善于建立对话互动的平台和氛围, 着眼同伴互助, 能够聚焦主题开展对话, 梳理和形成促进课堂教学问题改进的措施与基本经验。 (6) 优化教学课例研究的技术手段。课例研修主要以课堂观察为主, 采取集中评课、议课的方式进行。应掌握课堂观察基本方法, 根据研究的侧重点, 科学制订课堂观察量表, 开展课堂教学观察实践。初步熟悉和了解基于信息技术的视频课例录播系统, 恰当地运用DV、手机、数码相机等低成本技术工具, 能够进行视频教学研究课例的诊断分析与研究。 (7) 初步掌握教学课例评课议课的方法。在开展教学课例研究实践活动后, 能根据课例评课的标准, 聚焦主题, 展开深入研讨。评课议课应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 评课观点的陈述应基于具体、典型的课堂观察证据, 不轻易做主观性的价值判断, 对于课例实践中任教教师专业优点的评述不吝啬, 对于专业不足的阐述要到位, 不走极端, 做到客观、公正、准确。 (8) 善于提炼教学课例研究的成果。能够带着目的进行课例观察, 畅所欲言地表达;对研究的过程进行详实的记录和整理, 并基于观察数据, 理清课堂教学改进的脉络,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成果文本, 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从而保证后续研究更加深入;善于挖掘课例研修的价值, 针对课例中典型的共性问题, 能转化和上升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四) “学生学法的指导”课程模块内容要点
在导师的指导下, 职初教师应借助教学实践、课例研修与自主反思活动, 达到如下专业要求。
(1) 把握学科学习规律。应初步把握本学科学习的一般特点和规律;知道学科认识过程包括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基本阶段。能在学科学习中采取四轮学习方略 (也把一节课分为四轮) :第一轮———预习, 查出障碍;第二轮———听课, 破除障碍;第三轮———复习, 扫除障碍;第四轮——作业, 学会应用。预习是为了对一节课初步感知, 听课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 复习是为了巩固, 作业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能坚持“前移后续”的策略, 培养学生“先预习再上课, 先复习再作业, 先思考再求助”的学习习惯, 有效落实四轮学习方略的指导。 (2) 善于集中学生注意力。能够从学习目的、学习内容难度、心理压力、疲劳程度等方面进行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归因分析;能指导学生采取放松训练、调节学习难度、多感官协同、排除干扰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3) 学会制订学习计划。能根据学生特点, 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制订计划要保证学习任务实现的可能性, 明确哪些学习内容是必须做的, 是否应该做的, 是否能够做的。同时要明确学习计划落实的具体安排, 计划目标要求明确化, 可衡量, 可达成, 符合实际, 并且有时间限制。突出针对性、可操作性, 提高学习整体实效。 (4) 学会有效听课与笔记。指导学生领会听课的作用, 学会选择性地进行笔记。学生不仅要注意把握每一节课的重点和核心, 而且要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 选择性地记载关键知识和疑难知识。在每章复习结束时, 还要经常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比较成功, 哪些还存在问题。 (5) 有效开展学科训练。明确学科练习和训练的功能主要是巩固、反馈与强化, 作业训练要精选试题, 强调训练的计划性, 着重练习的针对性。具体要求做到:一是加强习题选择的典型性, 学会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二是加强错题巩固的自觉性, 重视测试中错误类型的归类, 注意习题解题方法的归纳, 注意定期进行错题重做;三是注意习题训练的科学性, 抓好基础训练、专题训练、模拟训练, 突出训练方式的科学选择, 即要科学安排分层训练、循环训练、规范 (性) 训练以及限时训练, 答题要克服犹豫心态, 从而达到有效训练的目的, 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四是加强习题训练的规范性。习题训练要注意规范化, 处理好“求快与求准”“会做与得分”“难题与易题”的关系, 避免粗心大意和熟题答案的思维定式的影响, 避免“看错、想错、算错、写错、抄错”, 抓稳基础分, 做到“该得的分一分不能少, 能得的分一分不能丢”。 (6) 学会选择教辅资料。资料是复习的补充, 要指导学生“抓纲务本”。抓纲就是要正确认识考纲对学习的指导作用;务本就是要充分利用教材, 拓宽知识内容, 延伸课后习题。挖掘教材, 注意细节。一般一门学科配置1耀2本综合性教辅用书即可, 坚持举一反三, “以一当十”, 即听懂一题会解一类题, 引导学生避免过分依赖资料的习惯性心理, 决不能舍本逐末。 (7) 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注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对学生加强克服考试综合焦虑症或考试综合恐惧症的心理辅导, 要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焦虑和压力, 合理归因;合理确定学习目标, 调整考试动机, 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提高对考试环境的适应性, 摆正心态, 避免怯场;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放松。 (8) 学会巧用草稿纸。指导学生平时的草稿要整洁, 草稿纸使用要便于检查。不要在一大张纸上乱写乱画, 打草稿也要像解题一样, 一题一题顺着序号往下写。为了便于练习做完后的复查, 草稿纸一般可以折成4~8块的小方格, 标注题号以便核查, 保留清晰的分析和计算过程。 (9) 定期自主诊断。指导学生认真、客观地对学习进行总结与反思, 及时弥补, 尤其是对薄弱环节加强反思诊断, 及时确定查漏补缺的重点学科, 保证学科的均衡发展。
二、中学职初教师校本研修课程的实施要求
中学职初教师校本研修课程的实施, 应结合学校特点, 总体上采取导师负责专业指导, 职初教师落实知行结合、自主实践与自觉反思, 职初教师所在学校承担过程监控与效果评价的方式。具体说, 导师、职初教师、学校应分别落实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
(一) 校本研修教师课程实施的导师要求
(1) 落实课程实施计划。根据校本研修教师课程实施指南的基本要求, 导师针对每一校本课程制订课程实施计划与方案, 明确每门校本教师课程评估的基本要求, 并要求职初教师了然于心。 (2) 实施课例研修指导。导师能在安排自身工作的同时, 随机观摩和观察职初教师的常态教学情况, 有计划地组织职初教师开展主题性、专题性、系列性的课例研修, 主动听取职初教师的汇报课, 做好课堂观察的记录, 能结合课堂诊断情况, 给职初教师提出书面的教学改进建议和措施, 并明确职初教师落实整改的时间要求。 (3) 落实课堂教学组织的指导。导师能对职初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组织的理论学习指导, 结合自身教学示范, 帮助职初教师形成课堂教学组织的基本规范。 (4) 落实学业评价的专业要求。导师能对职初教师的教学命题评价提出具体技术指导, 定期对职初教师的学科命题提出任务性要求, 明确具体数量和内容要求, 能针对职初教师编制的试卷给予具体的专业指导, 并落实书面改进意见, 同时能保存好试卷命题改进的过程性资料, 作为职初教师档案袋评价的基本证据资料。 (5) 落实学法指导的建议。导师能给职初教师提供适合学科特点的学法指导建议, 并在教学实践中对职初教师学法指导的落实进行督促和检查, 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
(二) 校本研修教师课程实施的职初教师要求
(1) 虚心听取导师专业意见。能按照校本研修教师课程指南的要求, 虚心听从导师的专业指导, 规范落实研修的任务和要求。在教学实践中, 善于听取导师的专业指导意见, 进行课程研修和专业实践。 (2) 定期开展研修总结。要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专业习惯, 定期进行专业研修的反思和总结。针对课程研修中出现的专业问题, 能主动思考解决办法, 并善于结合导师的指导意见, 创造性地进行落实, 不盲目从于导师的建议。 (3) 主动落实课堂研修要求。根据课堂教学组织课程研修的要求, 围绕课例进行专业研修, 能主动定期观摩和听取导师的常态课, 学习导师的课堂专长, 并主动开展课例研究教学实践, 征求导师或同行的意见。 (4) 主动落实学业命题研修要求。能根据导师对学业试卷命题的指导意见, 主动进行命题实践, 同时主动学习有关命题评价的相关理论, 充实自我对学业试卷命题的评价理论水平;同时能够根据研修的要求, 在研修期间提供规定数量的学业试卷。 (5) 做好研修材料的积累。能够根据导师要求完成各类专业研修过程资料和评估资料的填写, 并做好专业研修过程中各类研修课程过程性资料的积累, 能够选择和提交体现专业研修成效的典型性材料。
(三) 校本研修教师课程实施的学校要求
【宋门中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宋门中学中学教育督导评估汇报材料07-16
东宋门中心学校人防10-04
中学数学课程实施方案07-14
中学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0-06
辛店街道中学课程实施水平自评报告06-11
过村中学关于课程实施水平的自查报告07-14
西湖中学初一年级课程改革管理评价方案09-10
峨山镇中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自评报告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