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范文(通用15篇)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篇1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8人,男生30人、女生28人,因为是刚进入一年级进行学习,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习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上课时间什么时候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要掌握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由于学生年龄小,爱说、爱动、爱表现是这个年龄的主要特征,这也是我们利用的优点。
二、教材分析:地方课程教材主要以探索活动和生命的秘密两书为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我上学了、第二单元良好的习惯,第三单元学校的一天,第四单元银色的冬天。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编排的特点是结合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情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组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抓住了小学生兴趣多好奇心理强,设计了富有趣味的探索活动为主题,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尊重儿童的生活和需要,以儿童生活和空间的发展为线索,选取儿童必须的、感兴趣的、真实的对儿童有意义的内容设计主题活动。
2、重视主题活动和游戏中的体验感悟,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发儿童的兴趣,并引导儿童体验和感悟,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3、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主题构件模式多样化,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提升,以问题解决为主,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和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学习,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二)、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生活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知识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的过程,感受学习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知识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篇2
绘本有时也叫“图画书”, 绘本虽以图为主, 但是绘本的图不是文字的附庸, 它是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图画紧密搭配而构成的儿童文学作品, 每张图都有丰富的内涵, 图与图之间呈现独特的叙事关系, 表达绘本的整体意境, 蕴涵着丰富的知识、情感、人生哲理。好的绘本不仅仅在讲述一个故事, 并能帮助提升学生的观察力,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
在开学伊始, 我也曾经使用过无声绘本, 但是一年级孩子识字的程度参差不齐, 因此, 图文结合、简单易懂的有声绘本是最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读物, 是课外阅读的首选。
本课是自编教材一年级第12课《我的故事在哪儿》, 本节课主要让孩子们在鼠标熟练操作的基础上, 正确使用单击、双击、指向、拖动、右击操作, 找到故事书、打开故事书、阅读故事书, 并能解决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电脑操作问题, 例如“声音太大或太小”、“窗口太小或偏了”、“看完后想看另外一个怎么办”、“如果不想关闭怎么办”等问题, 以便能用更加熟练的电脑操作, 更好的阅读故事。
[案例描述]
“今天我们要开始自己阅读故事书了, 不过啊, 想看到这几本书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噢!孔老师把这三个绘本故事藏在了你们电脑的三个不同的位置。”
上课伊始, 我就给孩子们抛出了这样的话题, 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 大家都安静下来好奇地盯着屏幕, 感觉很新鲜。于是我接着说:“老师先透露一下三本书, 分别是《妈妈的甜蜜小麻烦》、《独自去旅行》、《你还爱我吗?》”配合着精彩的预告片, 同学们的兴趣都被调动起来, “你最想看哪一本呢?”我紧接着问, “我想看《妈妈的甜蜜小麻烦》”、“我想看《独自去旅行》”、“我特别想看《你还爱我吗?》”, 学生的回答也异常响亮。于是我趁热打铁, 抛出新的话题:“那就需要你们运用熟练的鼠标操作, 去把他们找出来读一读, 有没有信心找到?”“有!”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看着孩子们兴致勃勃、跃跃欲试的样子, 我紧接着提出了具体要求:“如果想得到小红旗的奖励, 还要听清老师下面的要求:找到你想看的这本书你就可以开始阅读了, 每个故事第一个读完并能说出故事内容的小朋友, 可以奖励两首小红旗!”
于是孩子们就纷纷用前面学习的灵活的鼠标操作开始在电脑里寻找自己喜欢的那本绘本书。看着他们认真的模样, 熟练正确地使用鼠标单击、双击、拖动、指向、右击这些操作去寻找故事书, 我的心里真开心。
欣赏完三个有声绘本故事后, 学生开始进行独立思考和小范围的小组讨论, 讨论结束, 学生都踊跃回答。
[案例反思]
从这个案例中我得到了这样几点体会:
一、关于信息技术与博客在本课程中的一些说明
(1) 在阅读课伊始, 需要对在机房上课提出相应的要求, 并加以训练形成上课的规矩, 不能急于求成, 否则没有良好的上机习惯, 开放式阅读课程实施起来难度很大。
(2) 对学生使用计算机能力进行摸底, 对于阅读课程需要使用到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和能力以及理论知识需要在阅读课程中穿插教授, 否则会影响阅读课程的开发进度。
(3) 关于博客的使用设想: (1) 在学生基本掌握拼音后, 教授孩子注册个人博客, 并学会博客使用的基本操作。 (2) 每次课上共同阅读的书籍, 课后老师上传到博客, 孩子们可以继续进行讨论。 (3)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可以在博客上上传一些自己阅读的书籍或文章片段, 推荐给大家, 共享读书的喜悦。 (4) 各学科老师也可以注册自己的博客, 在博客上给孩子们推荐相关学科的优秀书籍。 (5) 老师可以定期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话题讨论, 比如针对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和想法, 发布一些心理故事、心灵鸡汤、关爱故事等, 开展讨论, 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鼓励有困惑的孩子在博客上与老师私聊, 了解孩子们的困扰, 与班主任及家长共同对孩子进行引导。
二、关于促进网络阅读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想法
(1) 创设阅读环境, 营造良好氛围。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无穷的, 它能不知不觉改变学生、塑造学生, 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可以从教室的布置上下些工夫。比如, 在墙上张贴些优秀绘本的宣传画册、在班级读书角放些绘本读物、定期向学生们推荐些优秀图书等。这样, 既能让班级充满“书香”、“墨味”, 又可以营造出一个充满人文气息、文体底蕴的班级环境。另外, 还可以开放阅读的空间, 把阅读的地点转移到校园里, 比如小树林、草地上、花坛边, 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席地而坐, 营造一种放松愉悦的阅读氛围, 拉近书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同时, 阅读电子屏也是个很好的阅读新方式。
(2) 为了鼓励学生认真阅读绘本,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可以经常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情况, 定期在班内组织讲故事比赛、朗读故事比赛、表演故事比赛等活动。这样, 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 还可以通过组织评选“阅读之星”的方法, 调动孩子们的读书积极性, 为学生指明努力方向, 有效地激励学生持续的阅读热情。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篇3
摘要:介绍了建筑学一年级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针对建筑学的专业性质和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兴趣,审美,空间体验,尺度感,分解训练
TU-4
1 前言
现在建筑学一年级主要专业课程有《建筑设计初步》、《建筑构成》、《制图和阴影透视》等,其中《建筑设计初步》是建筑设计课程的准备及起步阶段,对后面设计类课程的学习有更直接的影响。《建筑设计初步》的课程分为两学期。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老师没有认清初学者的特点,教授方法单一枯燥,教学内容深奥,令学生望而却步;二是缺乏与设计相关的单项训练,第一次接触建筑设计时,很多学生不知从何下手。
2 教学改革的重点
2.1 培养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课程设置时应该多关注学生们对哪些问题感兴趣,讲授的时候不要一味地灌输,应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注重课堂上的互动交流。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带学生到现场参观实习,这样的课堂更生动,更容易吸引初学者。
2.1.1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对照起来,进行适当的调整,用学生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然后再一步步将内容升华、扩展。例如,在介绍建筑的设计方法时,可以先跟学生讲讲同类作品背后的小故事、建筑师创作的经历,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要一开始就跟学生讲生硬的道理、规定。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一上来就学一些生涩难懂的理论,那会使一部分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感觉到困难,从而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
2.1.2情景创设,引起关注
恰当地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进而产生探求问题所在的求知欲,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良方。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社会的渠道,但基于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对许多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建筑火灾经常发生,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常常不是建筑的结构和材料,而是建筑内部的交通流线组织不合理造成消防疏散问题。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一些问题作为实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讨问题,必然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3.2 提高学生的建筑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高低对一个建筑学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要提高建筑审美能力在平常应多加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不只是接触些同设计和美术有关的内容,还可以通过音乐、舞蹈、歌剧等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艺术修养,逐步积累审美经验。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周围的世界,在观察中要善于用眼用心用脑,使审美能力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步提高起来。只有通过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这才是提高审美能力的最终目的。
3.3 通过实际建筑物的空间体验与测绘,加强学生的尺度感与空间想象能力
刚入学的学生通常对空间尺度是没有体会和理解的,不知道什么样的空间会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自然在日后也无法设计出适应不同功能要求的空间。所以,在学习建筑设计之初到实际建筑物体验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教学楼、博物馆、医院、住宅等建筑物都是我们日常熟悉的,但是它们的空间大小、形态和组合方式各不相同,在过去可能很多学生并未留意,所以参观体验时应让学生带着疑问细心观察。另外是加强学生尺度感的训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进行小建筑测绘。通常我们的尺度感是通过与自己熟悉的事物的尺度作比较而获得的,例如用人自己与建筑物作比较得知建筑物的大概尺寸。可以先让学生目测,再进行实际测量,然后学生自然会比较差距,这样留下的印象最直观最深刻。
2.4 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采用分解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方式
建筑不是没有实用功能的雕塑,也不是冷冰冰的住人机器。建筑设计既要满足人们在使用方面的要求,又要满足人们精神审美方面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经常顾此失彼,难以全面地考虑。所以,我们在一开始可以将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分解开来训练,进行功能流线、形态构成、空间构成等专项训练。专项训练应逐渐深入,拿空间构成训练来说,可以先让学生分析典型建筑实例的内部空间,再做单一空间的设计,进而训练不同空间的组合。当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认识,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后再进行综合训练,最后进行小型建筑的设计。有了前面训练的基础,学生在构思时不至于完全忽略掉某个方面,培养学生在设计之初就养成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良好习惯。
3 发展方向
加强动手能力,而非仅在纸上谈兵,是建筑学一年级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鼓励学生在构思时不要光停留在想的阶段,还要多画一画,不但要画还要动手把模型做出来。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建筑不是平面的,要从空间上去把握。动手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自己的设计重新认识和反思的过程。学校也应为学生做模型和空间建构训练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场地。另外,加强各年级之间的交流,提供本专业学生学习和交往的空间,提供展示优秀作品的空间。建设网络平台,加强各学校之间的联系,在课程设置、内容安排等方面可以互相汲取经验,在实践中共同探索未来发展之路。
4 结语
建筑学一年级还应开设《美术》、《构成》、《制图和阴影透视》、《空间建构》等专业课程,作为《建筑设计初步》内容的补充。各门课程应明确分工、各有侧重点,同时密切配合,可成立基础课程教学小组促进老师间的交流。教学的根本始终是以学生为本,只有根据专业的特点并因材施教才能推动专业课程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專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茅艳.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4):93-95.
作者简介:
蔡余萍(1980.11—),女,四川广汉,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讲师,毕业于四川大学硕士。
小学一年级必修地方课程教学总结 篇4
每学一篇古文古诗,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学生自读的时候,我会把古文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认读。针对部分学生识字量较少,不能顺利读下来的情况,也为了使得学生认识更多的字,我会找出一部分难认的词语或者生字教学生读。等学生能正确认读没有拼音的古文后,再放开手让学生读熟。对于难读的内容,我采取分节奏教读、个别指导等方法,帮助学生能熟练朗读。
二、说
在一遍遍诵读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对古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和感悟。我根据文章特点带领学生对古文内容做简单理解。有的文章,我会把文后的解释读一遍,再让学生自己想想懂了什么意思;有的文章,我会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的。比如,学习《大林寺桃花》一诗,我让学生自己说说明白了哪一句,好几个学生说的很准确。可见,在自读自诵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三、背
小学一年级地方课程试卷 篇5
班级姓名等第一、判断题(80分)错的打×,对的打√
1、我们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的国旗是五星红旗。()
2、国庆节是10月10日。()
3、下课时,我们不应该在教室里追跑打闹、喊叫,下课时,我们应该经常开开窗子,换换空气。()
4、随地吐痰会弄脏环境,是一种不卫生、不文明的不良行为。()
5、自己单独在家时,不能随便让外人进家门。()
6、看电视时,电视机放置的位置应与人距离2米——3米,屏幕越大,距离越要远些。()
7、手帕的用途有擦汗、擦手、擦鼻涕、擦眼睛、捂住口和鼻子,即使脏了也可以一直使用,不用清洗。()
8、因为父母是长辈,所以有权不经过同意翻看孩子的信件。()
9、蛔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对人体健康危害不大。()
10、燃放烟花鞭炮易炸伤人体,引起火灾,产生噪声,释放烟雾,污染环境。()
二、选择题(20分)
1、看电视的时间不能太长,一般是()
①2小时②不超过1小时③不超过3小时
2、为了保护教室环境干净整洁,废纸、杂物应该()
①放在地上②放在桌子上③放进废纸篓里
3、我国的植物节是每年的()
①3月12日②3月22日③4月5日④4月22日
4、对人类有害的动物是()
①蚯蚓②燕子③蟑螂④蜜蜂
5、需要报警时拨打()
一年级地方课教学计划 篇6
一(2)班吕应珍
一.指导思想:
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阅读口头表达能力诵读,推进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全面促进一年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计划如下: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地方课程:教材的知识结构主要是手工制作和经典诵读(武汉读本)。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
2.使学生在我国历史上以启蒙学为主题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书籍中读、写、做人、立身的要求得到文化修养与气质内涵。
3.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了解东方人在这些方面的要求和具体做法。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刚从学前阶段,对学习本课程有一定困难。所教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各科教学知识的深化。使学生掌握更透,激发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本学期教育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手工制作
1.加强学生对动手能力的锻炼。培养他们不怕困难明确的学习目的。
2.课前教师准备好劳作的成品,使学生在劳作前有一定清晰的制作模式。
3.积极的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二)国学读本
1.通过《三字经》、《千字文》、《童蒙须知》的内容,目的是能够给同学们年以直观
而具体的导引。
2.诵读的时候让学生注意读出谆谆教育之感,要颂出真挚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篇7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地域辽阔但是人口相对比较稀少, 在我国属于经济落后、需要进行开发的地区。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区域, 这使得民族文化相对比较集中。因为历史和环境的关系因素, 维吾尔族慢慢形成了现在有着鲜明特色的习俗和风情。维吾尔族在生活上和汉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属于自己的民族风格。我们要将地方课程的资源开发重视起来, 特别是从小学开始, 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地区教育向素质教育靠近并同步, 也可以发扬维吾尔族优秀的民族文化。
2. 地方课程的开发原则
(1) 地方课程是连接国家和地方学校的通道, 在对地方课程进行开发的时候必须要明确国家、地方、学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往的国家课程所提倡的是一视同仁, 忽视了地方课程进行自主开发的能力, 一切规章制度都是向政府看齐, 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对地方课程的开发及建设起着约束的作用。
(2) 地方课程的重点就是地方性, 不同地方课程的内容也仅限于当地的学生。地方课程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制定的,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和现实社会及社会发展加强联系。地方课程也属于对国家课程的充实和完善, 侧重点在于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语言等。所以说, 地方课程开发要以突出民族特色为基础, 在最大程度上解决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脱离的弊端。
(3) 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中有的学科不一样, 地方课程并不是一味地学习知识的理论、实际操作, 地方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讲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等。
(4) 在对地方课程进行运用的过程中, 要注意学生学习的方式, 要从接受式教育转变为实践式教育, 学生要形成自主、创造、开放性的学习方式。
3. 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对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
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的开发一定要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等相关的价值取向, 了解自己民族悠久的历史并为自己是维吾尔族引以为豪。丰富的民族文化经过历史的长河逐渐渗透到了维吾尔族生活的各个角落。从古至今民族文化的沉淀, 让该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所以要把增强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的针对性放到首位, 把现代化的教育和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资源都可以和现代的课程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课程内容中的民族文化资源不但要符合教育学的相关规定, 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够接受和适应。所以说, 要以这两个元素为目标合理的对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在地方课程资源课程的开发运用中, 要有针对性地去选择一些关于本民族的历史、艺术、语言等精华的部分。比如维吾尔族的传统歌曲、民族舞蹈和音乐, 还有本民族的文字和优秀的作品等, 还可以开展一些有着民族特色的课外活动。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要大力弘扬, 让学生从小就开始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 从而增强自身的民族意识, 继续传承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民族特色。
4. 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1) 在国家为一体的课程中对于少数民族的传统教育考虑甚少, 从小学开始因为考试的压力, 当地教师会将内地的课程模式生搬硬套的挪过来。而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风俗、宗教等相关内容涉及的很少; (2) 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把自身存在的优势充分表现出来。学生对于本民族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3) 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没有紧密联系在一起; (4) 因为对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的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 使得这些拥有着多彩的文化资源没有经过提炼就成为课程内容。
5. 对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些建议
(1) 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开发要让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教育模式有效的合二为一; (2) 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内容必须突出本民族的特色; (3) 建立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的资源库, 便于积极有效的进行地方课程资源地开发, 让该地方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 (4) 要对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进行科学化地管理, 可以专门建立一支对地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研究的队伍; (5) 对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要融入多元化的教育以及跨文化的教育, 让地方学生对多元化的社会有更多的了解; (6) 教师要时常对在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进行开发和研究时得到的理论进行总结。 (7) 教师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素质教育评估体系。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篇8
关键词:地方高校;双语教学;设计概论
中国分类号:H193
在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越来越需求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近年来为了把人才培养纳入全球体系和全球视野,许多高校已将双语教学作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实施教学改革工程的重点途径之一,部属高校率先开展了学科双语教学课程应用型课题研究,随后高校中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到今天为止,教育部和财政部共批准和资助北京大学等重点高校500门课程为双语教学示范课。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规模和效应逐渐凸显出来。但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地方高校由于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其双语教学研究,无论是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实力上乘的部属高校之间相比,都显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
一、基于地方高校和设计专业,认识双语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中有一部分是位于中小城市、大多由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地方新兴院校,这类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诚然,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其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具体不同的质量标准,但都要符合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以及人才自身发展的要求。地方高校的师生要扭转对双语教学认识不足的局面,及时认清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对于学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双语教学也是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地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研究势在必行。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时代背景下体现了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和全球不断变化的市场紧密联系的动态性特征。溯源设计史,欧美国家是现代主义设计的发源地和集大成中心,要想培养出能与设计发达国际进行平等交流的创新设计人才,在设计专业开展双语课程教学研究,是一种必然趋势。
二、破解研究受限的不利局面,提高双语教学研究的实效性
地方高校难以模仿照搬重点院校已经卓有成效的双语教学模式,其原因主要在于办学力量和办校条件所限:师生普遍较低的英文水平、教材建设的盲目性、教学模式的单一和评价机制不科学等。因此如何立足自身特点,最大程度的破解研究受限的不利局面,探索一条适合于地方本科院校设计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以提高双语教学研究的实效性,是推进设计课程双语教学的关键。
双语课程要求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运用中英两种教学语言授课,教师传授专业内容的英文水平和学生的专业知识生成的英语能力是双语课堂教学的核心因素,而这恰恰是地方高校设计专业师生用英语表达思想、解决问题的语言障碍。地方本科院校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外语教学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英文水平普遍不如重点院校后或其它专业的学生,同时能够承担双语教学研究的教师也寥寥无几。为了响应教育部"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号召,对于地处地级市荆门的地方新兴院校荆楚理工学院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的双语教学研究举步维艰,设计专业的双语教学更缺少具体的经验可参考,所以需要我们通过不断与兄弟院校双语教学老师切磋交流,并结合自己本校艺术生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选派老师到外国语学院进修、到国外短期培训、引进留学人员,来着力解决双语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并选用和编写英语难度和专业难度适中的双语教材,对双语教学目标的进行准确定位,甚至允许师生在双语教学的开始阶段部分或全部使用汉语,循序渐进地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的教学策略。
三、把控复杂多元的教学过程,构建双语教学研究的科学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能动认识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这个过程不仅是对人类已有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也包含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社会化过程。它遵循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等,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其中的三个要素。
以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设计专业的《设计概论》课程为例,《设计概论课程》的备、教、辅、改、考、评各个环节离不开老师的缜密设计。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基础上,根据所选教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周玉基编写的《艺术设计专业英语》,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在撰写教案的过程中,每一个词汇的英语发音、拼写都应做到准确无误。例如,在讲到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的密斯·凡·德·罗时,身为德国人的他的名字拼写是Ludwing Mies Van der Rohe,和英语的表达方式不一样,需要仔细比照拼写拼读。在学生方面,结合教学内容,事先选好同一年级同一专业两个班级的学生,一个作为实验组,另一个作为对照组,以便在课程完结后期实验结果分析时,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获得科学的结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教材和辅助资料,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大声地朗读专业术语、重要概念,推荐学生浏览国外优秀设计网站,提高学生外文资料的能力;在每一章节讲授完后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并定期辅导和批改;在期末时做好科学评定成绩环节。经过两个学期的探索实践,我们的研究已初见成效。
四、总结
地方院校设计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宗旨在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既意义重大,也充满挑战。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从双语教学的教材编写与选用、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方面,积极做好地方高校设计专业双语教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并在不断的摸索中总结双语教学经验,及时进行效果反馈和经验推广。实践证明,地方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赵平勇,李红梅.艺术设计专业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装饰.2009,(06).
[2]张影,论地方高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07,(7-8).
三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篇9
一、指导思想
为积极响应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及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新工作,根据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和人生规划课程实施指导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现开展三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小学生面临突发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的自救自护能力,保障小学生逐步扩大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网络生活等不同的生活领域,切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围绕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中主要涉及的安全生命问题分段整合,把教育内容寓于生活主题之中。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是贯彻落实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工程,也是为我国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学情分析
1.学生通过一、二年级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人文历史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有了一定的朗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三年级第二学期的良机,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带入课堂中,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入、更为系统的学习,使学生成为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优秀的中国人。2.在安全教育方面,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有了一定的安全意识,但“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思想仍需系统地深入学习。一部分学生安全意识薄弱,亟需加强。
3.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甚至有个别的学生,因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对此认识不深,学习兴趣不浓。
三、教材分析
地方课程教科书三年级教材包括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内容涉及社会、自然和人类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体现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具体特征如下:
(一)传统文化 1.课程性质: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具有典范性、趣味性、启蒙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2.基本理念:
(1)感受文化传统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2)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精神。
(3)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3.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120首(篇或段),并初步理解其意思,能够尝试表达自己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
(2)初步了解歇后语、民歌、名人小故事、经典名著等传统文化。(3)学习传统文明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
(4)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能够与同学合作,尝试进行文化名胜游览和当地传统文化考察等活动。
(5)通过传统文化学习,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环境教育 1.课程性质:
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我省必修地方课程,它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基本理念:
(1)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2)引导学生珍视生物多样性(3)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4)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 3.教学目标:
环境教育以培养环境素养为主旨。它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成为具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具体包括:(1)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欣赏自然美,关爱自然,保护自然。(2)获得环境基础知识,搜集有关环境信息,了解各种生命形态物质和能量的需要及其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方式。
(3)养成实践技能,观察并分析周围环境的状况及变化,运用实验、观察、网络等方式获取环境信息等。
(三)安全教育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小学生生活为基础,一促进学生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养成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为目标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地方课程,具有人文性、实用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2.基本理念:
(1)帮助小学生健康安全成长是本课程的追求。(2)小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构建的基础。
(3)学校安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3.教学目标:
通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实现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日常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以保障小学生安全健康的成长。
(1)知识目标:知道生命是宝贵的,初步了解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常识,知道社会安全突发事故的范围及危险、危害,了解突发自然灾害对生命安全可能造成的威胁,知道躲避自然灾害引发的危险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正确的辨识和判断,学会恰当避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珍视生命,遵纪守法,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
四、教学中注意的几点问题
1.地方课程的实施必须凭借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时应结合环境教育、安全教育和传统文化的过程性评价随时调整教学策略。
2.自主探究和行动研究,是地方课程教育的重要方式、学生探究真实的问题或自己所关心的问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地方课程的趣味性、综合性、研究性、科学性和量力性、地方性和时代性等原则。
4.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5.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6.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六、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联系生活实际法、分角色活动演练等教学方法。2.学法:
学生使用联系生活实际法、自主学习法、资料查阅归纳法、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
七、教学安排
《传统文化》(共27课);
三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篇10
(人杰地灵诵江西)
执教教师:黎雪燕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18人,大多数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集体,学习认真,课外知识丰富,对活动课特别感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共计12课,教材安排了了解家乡的有关知识,特别介绍了学生自我保护的有关知识。教材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其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体验,拓展认知领域和探索领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想象和表达的空间:增进学生对各自生活背景下的文化、社会、自然、科技的理解,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艺术素养,激发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塑造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增进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为家乡、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1.通过本学期的地对方课教学,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对家乡的风土人情的掌握,会让同学们感到我们的家乡美丽富饶,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增进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进对家乡的认识和为家乡、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关注自我生活方式,发展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的安全意识,获得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4.乐于合群,把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去。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学会礼貌用语,学做一个文明观众。
5.懂得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6.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乐于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懂得关心和养护自己的身体,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四、各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1课 养成学习好习惯 教学重点:好习惯六要点。教学难点:长期坚持做到六到。第2课 寻找身边的真善美 教学重点:理解真善美的涵义。教学难点:制作手抄报。第3课 认识五大书体
教学重点:知道五大书体,学习毛笔执笔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认识五大书体,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第4课 雨天防雷击
教学重点:了解雷电天气的危害。
教学难点:教育学生在雷电天气要做好安全措施。第5课 预防中暑
教学重点: 学习预防中暑的小知识。难点:中暑后懂得正确处理。第6课 燃放烟花爆竹害处多 教学重点:了解烟花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认识到烟花爆竹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利与弊。第7课 触电的预防与急救
教学重点:了解触电的预防知识。教学难点:知道触电后的正确急救。第8课 安全上学、放学
教学重点:了解交通安全常识。
教学难点:教育学生文明出行,安全乘车。第9课 给小树做名片
教学重点:认识学校的植被名称并制作名片。教学难点:懂得保护环境,爱护植物的道理。第10课 动手制作贺卡
教学重点:会动手制作贺卡。
教学难点:通过制作贺卡表达情感。第11课 龙舟竞渡
教学重点:了解龙舟竞渡这种传统体育项目。
教学难点:描述你印象最深刻的龙舟竞渡的场面。第12课 江西的美味佳肴
教学重点:知道江西美味佳肴的特点。
教学难点:在家长的帮助下,动手做一盘江西的美味佳肴。
五、教学方法和具体措施:
1.用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
2.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操。
3.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文化学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4.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乐于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懂得关心和养护自己的身体,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六、教学进度安排
课题 课时 第1课 养成学习好习惯 1课时 第2课 寻找身边的真善美 1课时 第3课 认识五大书体 1课时 第4课 雨天防雷击 1课时 第5课 预防中暑 1课时 第6课 燃放烟花爆竹害处多 1课时 第7课 触电的预防与急救 1课时 第8课 安全上学、放学 1课时 第9课 给小树做名片 1课时 第10课 动手制作贺卡 1课时 第11课 龙舟的竞渡 1课时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篇11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我国高等学校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发现新闻与传播新闻的能力,以期为我国的新闻业界培养合格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人才,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该课程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模式仍以单纯的理论灌输为主,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对媒介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作为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在课程教学中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教学方法,如他提出的六种教学模式:对话式练习、作坊式课业、大篷车课堂、案例学习法、情景模式练习和新闻现场练习等。他还引进了“学在路上”的教学理念,带着学生重走长征路,到孔庙讲新闻学,探访楼兰古城等,在校外实践中借鉴美国新闻学教育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等。然而“清华模式”的成功只是一个个案,它是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做基础的,这对于资源相对短缺的地方院校来说,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因此,地方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紧跟媒介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
一.精选教学案例,分析与模仿中学习采写技巧
有着25年一线采写经验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在谈及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时,提出了“阅读!阅读!再阅读;思考!思考!再思考;写作!写作!再写作。”的重要方法。[1]说到底,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无外乎先模仿再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而模仿就涉及到案例教学的运用。
笔者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贯注重对案例的精选。新闻学教育不像其他的教育,必须紧跟实践,因此,课程教学中的案例选择一要新,二要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往往会选择时效性强的作品在课堂上供学生赏析,如在今年上半年的课程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均为第23界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同时,辅以普利策新闻奖的经典作品进行教学。对于所有的案例,不仅仅是给学生观看,同时对案例的采访过程、背景、写作过程都进行阐述,让学生对案例进行点评、分析,引导他们积累一定的写作经验。当下,中国的新闻业界在新闻写作中还存在大而空的情况,为帮助学生认清现实而不拘泥于现实,笔者对同一新闻事件还注重中外两国新闻报道的比较分析,如对某一火灾事件,笔者同时选择了新华社与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报道,让学生做对比分析,并思考哪一种报道模式会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模式。
二.情景模拟教学,开放式教学中提升采写能力
开放教学源于30年代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者的主张。“开放性(open-mindedness)是一种认知物质,意味着在教学领域里追求构建机动策略的意向。开放性教育是从突破封闭性教育体系、革除传统教学弊端入手,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性为目标的教学理念”。[2]
融媒时代为了应对信息传播形态的变化给传统新闻生产带来的巨大挑战,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改变传统课堂讲授、单向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而采用开放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独立性。因此,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特别注重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运用。比如在讲到新闻采访中记者必须注重观察,同时将对细节的观察通过镜头以及现场的解说传递给受众时,笔者会选择大量的新闻图片,或者将新闻视频中出镜记者的解说词去掉,由学生根据对新闻图片的观察以及新闻视频中场景的观察,担任出镜记者一角,对现场情况进行解说传递。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专门设定了模拟新闻发布会的情景。除给学生观看相关新闻发布会视频外,还专门准备了特定的新闻事件,让学生扮演新闻发言人及各媒体的新闻记者。通过角色的扮演,往往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2010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所举办的模拟新闻发布会现场,有激烈的交锋,也有幽默的交流,发布会结束后还出现了不舍不弃的追问情景,学生们课后都表示这是大学期间难得的一种体验。新闻发布会举行后,教师现场进行点评,让学生印象深刻,也从中扎实地学到了采访的技巧。
三.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累采写经验
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程教学绝不能仅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必须要有实践教学环节。笔者所在的学校对实践教学环节是非常重视的,在课时安排上做到了理论和实践各占一半,这就从时间上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施行。光有理论,没有实践,学生在校期间是无法积累到真正的采写经验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也特别重视实践教学。
首先,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化。新闻报道是有着较为细化的流程的,因此,笔者在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时是按照新闻报道的流程进行的,即发现新闻线索——进行文献研究和采访策划——采访的前期准备和规程的实施——采访素材的采集和补充采访的进行——写作主题的确立——新闻报道的出炉。对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学生认真记录自己的实践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记录进行针对性指导,对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细致入微。
其次,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班分组教学。一个班以6-7个人为一小组,确立组长,教师鼓励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走出校园,教师每次跟随一组进行采访,注重观察学生采访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课程小结中提出。写作环境中,则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稿件,以适应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学生稿件完成之后,先由学生自评,然后其他学生点评,之后老师给出意见,最后学生根据综合意见进行修改。通过这一过程循环,达到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最后,单纯的实践课堂教学时间根本不能达到提升学生的采写能力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以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课后时间与人沟通、参与社会实习。鉴于地方院校媒体资源的匮乏,笔者鼓励学生要学会推销自己,利用寒暑假向各大媒体提交实习申请。在笔者所教的学生中,就有2004级广播电视新闻学学生通过投递简历顺利申请到跟随我国著名揭黑记者王克勤实习的机会。这为学生采写经验的积累、及至未来的就业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
四.革新考核方式,注重采写实际技能的培养
传统课堂教学的考核方式往往采用期末考试总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的模式,这种考核方式往往不适用于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也体现不出学生的采写能力。因此对于《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而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还必须配合有效的考核方式。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考核不能仅限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必须注重学生实践环节的能力提升,因此,在考核方式上要改变传统的闭卷考试加平时表现的方式,而将实践环节纳入到考核中。教师在每一次实践环节都应该及时给学生评定一个分数,这个分数将决定学生期末考核的总评成绩。同时,期末考试在期末总评中的成绩比重必须有所降低。根据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笔者所在院校对《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考核设定期末总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40%)+实践成绩(20%)+期中考核成绩(20%)+平时总评成绩(20%)的考核模式。虽然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仍旧最高,但考试内容的设定了较为灵活,且必须是开放性的题目,绝不是靠背书就能拿高分的。这一考核方式的设定对于当前地方院校而言应该是相对比较合理的一种模式。
时代总是在不断发生变迁的,我们对教学改革的探讨绝不能脱离现实、停滞不前,尤其是新闻学的相关教育教学的改革。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实践能够帮助深化理论,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一条适合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路子,以适应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为社会不断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注释:
[1]高钢.新闻写作精要[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
[2]陈东.开放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篇12
关键词:影视艺术,教学问题,教学改革
当今世界影像技术飞速发展并广泛运用,无所不在的影像元素使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发生巨变。影像文化正逐步超越印刷文化,成为人们获取知识、认识社会、了解历史的主要信息来源和参考依据。诚如丹尼尔·贝尔所说“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他得出结论:“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1]阿尔温·托夫勒则在他的成名作《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了三种文盲的概念。他说,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产生“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影像文化文盲”[2]。显而易见,影像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在高校中普及影视艺术教育势在必行。
1 影视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1.1 影视艺术作品有助于高尚品德的培养
优秀影视作品形象地阐释了创作人员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寓教于乐,以情感人,依靠影像的力量向人们揭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这种形象、直观的教育方式不同于理论课的枯燥说教,而是赋予道德观念以生动而形象的内容与形式,使学生在审美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自觉培养热爱祖国和人民、诚实善良、正直勇敢的美好品质。影视艺术历来都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早在20个世纪30年代教育电影先驱孙明经便拍摄了大量的教育电影进行国民教育。1993年,中宣部、国家教委等部门就联合推出了百部爱国主义优秀影视片,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青少年道德品质的提高。由此可见,影视艺术的教育功能是有历史传统的,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通过对真善美的弘扬,能有效地发挥其教育功能。抓住并利用这种特性,对学生进行主动品德教育,在价值观念泛滥的当下不失为明智之举。
1.2 影视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电影、电视作为综合性的艺术,既能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又能促进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尤其身处影像时代,无处不在的影像传播亟需我们图像读解能力的提升。巴拉兹很早就用“视觉文化”来进行电影研究,他在《电影美学》一书中就曾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3]海德格尔“世界图像时代”的表述伴随影视艺术的普及成为现实。通过影视艺术鉴赏活动,学生可以加深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认识,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不同的时代、国家、社会和民族的生活面貌、性格特征和社会关系等,都可以从影视艺术作品中得到反映。更为重要的是对优秀影视作品的批判性认识,以及对电影现象的理解能够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影视艺术教育为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动力和广阔的空间。对影视作品的批评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需要批评主体透过有限的形式去捕捉无限的内容,要求观众在欣赏活动中积极调动情感,尤其需要想象、联想甚至幻觉等心理能力的发挥,进入一种再创造的境界,从视听信息中进一步读解作品更丰富的内涵,通过视听信息之间的联系、联系方式,乃至象征和隐喻的理解,去破译更深刻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4]。毫无疑问,这种方式对学生能力的拓展是全方位的。事实上,学生图像读解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学习的问题,更是生活和生存的问题。数字技术的全面普及,使得学习、生活、交流等均呈影像化的态势,这就更加突显了影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1.3 影视艺术作品能带来身心的愉悦
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有一条忘河,传说喝了这条河里的水,就可以忘记过去,忘记烦恼,忘却忧愁。相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电影、电视就是这样的一条河,它能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为劳累的人们提供一个短暂的忘却过程。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带有商品属性的娱乐形式,而娱乐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因而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影视艺术的娱乐属性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优秀的电影作品以强烈的感染力激起受众观看兴趣,并使审美主体身心愉悦,使其身心得到调节、获得审美享受和精神愉悦的积极作用。鲍列夫曾说:“艺术使人快乐,并使人参与到艺术家的创造。古希腊人早就注意到一种特殊的,什么也不像的审美快乐,并把它区别于肉欲的快乐,这种特殊的快乐是一种伴随艺术的所有功能,使其别具色彩的精神享受。”[5]可见,影视艺术欣赏活动可以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愉悦得到满足,能够让人们的身心得到调整和休息。同样,影视艺术欣赏活动也可以成为学生进行自我调节、愉悦身心的良好渠道。
2 影视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影视艺术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现状却不容乐观,尤其对地方院校来说,问题更加突出。
2.1 顶层设计认识不足
对影视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可以提高其综合能力,也能使人获得愉悦和放松,然而这类课程的教育在地方院校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除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有影视方面课程之外,还包括新闻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和编辑出版专业均未开设。而作为公选课开设的鉴赏课程,其主要目的是调节工作量和补充学分。究其缘由,主要是顶层设计对影视艺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人才方案修订中忽略了对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从实际情况看,影视艺术类课程几乎处于缺席地位,其重要性并未得到应有的体现。
2.2 教学能动性不足
若从孙明经先生及金陵大学开设电影课算起,电影进入高校已有80年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影视类学科在高校发展更是风生水起,硕士、博士培养渐成规模。但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影视类课程教学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说影视学硕士、博士点已成规模,但是对地方院校来说影视类人才匮乏,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困难,现有师资水平不高。而电影电视作为综合性艺术,从其他专业转行或者专业化程度不高的教师很难把握影视学的专业内涵。这就对影视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形成限制,电影的表意方式和思维很难真正被领会地传授。
2.3 学生学习能力不足
地方院校大都是二本、三本、专科学校,无论从生源还是从学生学习自律性来看,离自主学习的要求普遍有一定的差距,影视艺术课程的学习更是如此。即使是对影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差距同样客观存在。影视类学科相较传统学科门槛较低,短期的突击有一定效果。但专业的发展除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外,还需大量作品积累及分析。尤其是看片量的不足,严重限制了课程教学的进程和展开。无论是视听语言还是概论课、作品分析课都需要大量看片经验为基础,然而大部分学生都缺少这方面的积累。这样教和学的积极性都受到较大影响,从而制约课程教学的发展。
3 影视艺术课教学改革初探
鉴于影视艺术类课程的重要性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地方院校的影视课程教育大都处在起步阶段,需要改进和探索的因素众多。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从如下几个方面谈影视类课程的教学思考。
3.1 提高影视艺术课地位,拓展素质教育渠道
提高学生的素质,必然要提升其艺术素养。大部分地方院校都注意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和其人文素质的提升,人文素质包括文化素养、艺术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等诸多因素[6]。也就是说影视艺术教育课,在视觉文化时代应该提高到和大学国文一样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比国文更重要,因为在我们面临的信息中,影像信息正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而我们的图像分析能力显然弱于文字读解能力,面对无处不在的影像信息,我们往往手足无措。事实上电影课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信息接收、处理和传播能力。这是信息传播的趋势,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影视艺术教育,对大量的缺乏影像读解能力的大众来说显然是至关重要的途径。所以,从人发展的根本意义上讲,影视艺术教育的地位应该得到保证,尤其是在高等院校。
3.2 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教学方式
强化影视课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教学方式。当下,即便各种媒介极度发达,接收终端无处不在,但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导力量。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的情况下,师资水平和结构的改善,主要靠培训和学习。把师资水平的提高和学科发展结合起来,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培训班。同时,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全面提升自身艺术修养。另外,影视课的教学因其学科特殊性,必须要“动起来”。电影、电视相较其他艺术门类最大的特征是“动态性”,传统的授课模式很难满足教学需求。动态的影像、互动的课堂、动起来的教师和学生,甚至是动手分析和创作才是课程学习的正常模态,同时这也促使教师要不断汲取新知识。
3.3 变被动为主动,学会学习
信息时代,知识量的激增使每个人都必须处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未来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主动参与都是有所作为的前提,影视艺术课的学习也是如此。相比中学时期,大学生有了大量的可自行控制的时间,合理利用机动时间是学有所成的关键环节。电影、电视作品的观摩学习需要大量的时间保障,要想学好影视艺术课程就要充分利用这些时间,有计划地积累优秀影视作品赏析经验。长此以往,不仅会积累大量的看片经验,在优秀作品的熏陶下艺术素养也会有大幅的提高。同时,具备了这些基础知识之后,在课堂上也能得心应手,能快速领会和理解课堂上老师讲述的内容,当然也就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4 结语
影视艺术课的教学是一个综合问题,只有多方努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发挥影视艺术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上海:三联书店,1989:154,156。
[2]盂建.视觉文化及其含义[J].中国摄影报,2005(1).
[3]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
[4]蔡东东.当代英美电影鉴赏[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5]鲍列夫.美学[M].乔修业,常谢枫,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三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学总结 篇13
班地方课程教学总结
2013——2014学第二学期结束了。回顾这一年,在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帮助及自己的努力下,我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完成各项任务,为了更好的完成下学期的地方课程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地方课程教学总结如下:
一、目标实施方面:
1、本学期通过开展地方课程教育,让学生对云南省的旅游资源有了一些基础的了解与认识。注意挖掘其他学科教材的相关知识,积极云南旅游资源教育。本学期学习《丰富的云南特色物产》学科通过对云南省各地方特色物产的学习,扩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了解云南省内琳琅满目的农林产品、疗效独特的珍贵药材、令人垂涎的风味食品以及璀璨夺目的工艺品,体会家乡云南的风土人情,在情感上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家乡。
2、达到了如期目标:以引导学生获得基本的南省内农林产品、珍贵药材、风味食品以及工艺品,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以自主探究和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
二、能力方面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了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方法。
2、培养了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实施方面:
我在教学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实际,本课程可以不进行书面考试,但要加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
四、教学成果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经过我的努力,我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别人相比,我的收获甚少,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我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三年级课程之一的地方课程一定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一年级地方课教学工作总结 篇14
地方课是新课改以来开设的一门新学科,它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自主进行为主体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在地方课的实施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探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本学期,本班一共学习了10个专题的地方课资源,分别对学生进行了国防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乡土教育、人口教育、影视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如下:
1、通过对《伟大的祖国》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名称、国土面积、人口、民族知识;认识了我国的首都、国旗、国徽、国歌等常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对《遵守公共秩序》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有关公共场所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并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对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能进行批评、劝阻。
3、通过对《珍爱生命 拒绝毒品》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毒品、毒品的种类,认识吸毒的行为及其危害性,培养学生禁毒意识,提高学生拒绝毒品的心理防御能力和自觉性,自觉与涉毒违法犯罪作斗争。
4、通过对《我有一颗爱心》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要关心爱护别人,知道“有爱心”也要“讲原则”的道理,教育学生把心中的爱升华为爱祖国,用自己的爱回报别人对自己的爱,会关心、爱护、帮助别人。
5、通过对《保护我们的家园》的学习,初步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存在哪些严重的问题,了解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学会做一些保护环境力所能及的事情。
6、通过对《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各民族之间应互相尊重、平等互助、和睦相处,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
7、通过对《我爱你——普定》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普定县的面积、人口、下辖乡镇等相关资料,了解普定的旅游资源和历史沿革,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普定的情感。
8、通过对《人口普查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概念、特征和意义。了解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登记方法、宣传口号、登记内容等相关知识。
9、通过对《看看 讲讲 配配》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评论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了解影视人物配音的技巧,提高学生参加影视活动的兴趣。
10、通过对《珍爱生命 注意安全》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常识,增强安全意识,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篇15
一、地方课程资源的应用丰富了教学内容
1. 使课程内容更加多样化
地方课程资源的利用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在原来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因为教材具有统一性,所以教学内容相对较为固定,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掌握范围也比较有限。在应用了地区课程资源之后,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有了显著的增加。比如盐城地区的地方课程资源,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用淮剧、民俗等内容和课本内容对照进行深入教学,并利用对比教学使学生们的认知宽度得到拓展。通过这样的教学,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得到了提升。
2. 使课程内容有了生活化的特色
地方课程资源的利用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使教学具有了生活化的特色。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围绕教材进行,学生们的理解和认知也大都停留在书本的层面,而实际感知和生活化体悟相对较弱。盐城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资源,将这些资源融入到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们会真切感受到原来语文就在身边。由于地区课程资源的介入,学生们感受教学内容会变得更加真实,内心体悟也会更加深刻。凡此种种,都是在强化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特色。
二、地方课程资源的应用拉近了语文教学和生活的距离
1. 实现了语文生活化教学
地方课程资源的应用拉近了语文教学和生活的距离。原本的语文教学停留在书本的层面,教学内容的选取存在着多样性,学生对其的感受比较模糊。但是地区课程资源不一样,因为地区课程资源扎根于地区客观基础之上,所以学生对其的感知更加真实。比如文化习俗的学习,课本上的文化习俗因为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所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度不够。但是盐城地区的文化习俗、语言习惯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时时刻刻的,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教学中的时候,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走向了生活。通过这样的资源融入,生活化教学得以实现,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加广阔。
2. 增加了语文学习的真实感
地方课程资源的应用,使得语文学习的真实感有了显著的增加。例如,在四大名著的学习中,了解作者是必要的内容。但是因为具有历史空间的隔阂作用,所以学生对于作者的了解会存在偏差。《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地地道道的盐城地区人,无论是他的思维方式还是语言习惯都具有浓厚的盐城特色。因为文化具有传承性,所以盐城地区的学生对施耐庵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都会有更加真实的感受。在统一的文化氛围中,这种文化造就的语文真实感,使得语文的魅力大大提升。
三、地方课程资源的应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1. 区域魅力在教学中得到深化
地方课程资源的应用对于学生学习信心的提升也有着较大的帮助。首先表现为区域魅力在教学中的深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江南的描写与赞美不在少数。从教材的描写中,学生们会对江南心生向往,因此会多了一份憧憬之情。由于这份情怀的放大,自身区域的魅力便会出现相对的降低。盐城地区本身就是江南文化的代表区域,通过地方课程资源的应用,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自身所在区域的文化内涵,从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的产生,使得区域魅力在学生的心中有了更加深刻的烙印。
2. 地区自豪感使得学生的自信心高涨
地方课程资源的应用使得区域魅力在学生的心中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而在这种魅力提升的基础上,文化认同感的加强会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换言之,就是地区自豪感可以使学生的自信心高涨。盐城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百河之城”“鱼米之乡”“东方湿地之都”等标签都使得这块土地熠熠生辉。在强大的地区魅力感染下,学生的自信心空前高涨,学习兴趣有了显著的提升,学习效果也得到进一步强化。
四、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融入地方课程资源,不仅会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且会使语文教学向生活化发展。同时,在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随着教学资源和基础的扩大,区域特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强化。而在学生自信心提高的基础上,学习的效率也会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吴雁驰.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在教学中的实现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8(08).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范文】推荐阅读:
八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12-01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一年级地方上册教案(齐鲁书社)10-17
地方课程六年级《预防艾滋 共同参与》05-28
小学三年级地方课程期末测试卷11-16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11-04
一年级地方课教案(下)第一单元09-01
一年级地方课下册教案(DOC)07-14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山东大学版06-14
地方课程一教案模板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