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美术教育

2024-07-08

地方美术教育(精选12篇)

地方美术教育 篇1

1 对接地方产业优势设置特色专业, 找准办学方向

专业设置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招生、学生的培养以及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 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地方高职院校必须紧密结合学校专业与地方产业, 使双方实现对接, 为产业发展服务。这对提高地方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对接娄底支柱产业和主要产业, 充分利用娄底地方产业优势, 开设有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畜牧兽医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园林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几个特色专业, 前3个专业已成功入选国家财政支持的国家示范专业。这些专业的生源和就业市场以本地为主, 几年来, 累计为娄底社会经济建设一线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为娄底“加速赶超”战略的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办学水平

根据不同特色专业的实际情况, 学院采用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

2.1 订单联合培养模式

以省级精品专业“煤矿开采技术”等为代表, 学院紧密对接娄底煤炭产业, 按照“政府主导、行业支持、企业参与、学院承办”的思路, 通过“企业订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的方式, 采用“2.5+0.5”分段组织教学, 设立资助基金, 实行免费培养。

2.2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一是以省级精品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为代表, 以产权连结校企股份公司为平台, 以生产联合收割机和啤酒贴标机零部件及整机开发为依托, 校企共同开发机械加工领域“产学融入”的学习领域课程, 校企共同制定教学各环节和时间段的学习目标任务和考核检测标准及保障措施, 形成了由校企双方参与的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机制。二是以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畜牧兽医”等为代表, 依托娄底的产业优势, 根据生产工作领域职业岗位群的特点, 全学程实行三年三循环, 通过学徒、协岗和准员工顶岗3个阶段完成职业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三是以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园林技术”等为代表, 根据专业特点、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和高职教育教学规律, 构建学习学期和工作学期, 即“1+2+2+1”模式, 采用项目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实现“做中学、做中做、学中做”, 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相融合、教学进度与生产进度相融合、技能考核与生产指标相融合。四是以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建筑工程技术”等为代表, 围绕项目或任务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做都根据企业工程项目或工作任务, 制定实施专业教学计划, 形成了“621”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

2.3 双证融通培养形式

以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应用电子技术”等为代表, 针对企业对人才岗位职业能力专门化的要求, 引入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和行业技术标准,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教学中实行“一接两融”办法, 即教学目标与国家推行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接轨, 课程设置与岗位群职业标准相融合, 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内容相融合。

3 搭建产学研平台,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对接娄底三大产业——煤炭、农机制造、农业, 学院搭建了华南娄职煤炭安全服务有限公司、湘丰娄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和娄底经济开发区中阳村三大产学研平台, 组织科研服务小分队进企业、进农村现场开展科技服务, 以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煤矿开采专业的教师就规范娄底煤矿开采秩序、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能进行了研究, 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当地十多家煤矿。机电专业教师研发的“南方水稻轻型联合收割机”获国家发明专利, 技术应用于湘丰娄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联合收割机生产中, 每年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00万元。农林类专业教师对本地特色果树基地、苗木基地进行技术指导, 当地农民种植桂花、香樟等绿化苗木500万株, 发展特色观光果树产业, 亩均收入达8000元以上。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组织教师集中下乡为农民开展技术咨询服务, 分发农技资料, 组织校企合作实体生产的收割机免费为村民收割。学院围绕娄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课题研究,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近3年, 学院教师参与娄底政府企业行业调研、技术研发、技术服务与指导近200次, 共获得专利14项, 立项或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53项, 获得省市级科研成果奖6项, 为娄底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养料。

4 提供优良的职业培训认证服务, 及时培养地方急需短缺人才

学院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办学思想, 确立了服务“三农”, 服务新农村建设, 服务地方经济的培训思想。面向娄底企业、农村和社会, 建立了政府、学院、企业 (行业) 多方互动的职业培训机制, 形成了科学的职业培训体系。成立职业培训中心, 制订了《职业培训工作暂行规定》。依托设在学院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湖南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测试点等机构, 面向社会提供焊工、维修电工、花卉园艺师等26个工种的中高级技能鉴定, 近3年完成15000多人次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构建多样化培训平台, 重点开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农业新技术、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企业职工在岗提高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学院现为湖南省“雨露计划”培训基地、娄底市免费培训农民工百校行动院校、劳动预备制培训基地、娄底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示范基地等18个培训基地, 免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0多项, 累计培训22903人次。通过“与政府共建”、“与村组合作”、“与村办企业合作”, 以“人才培养”、“项目培训”、“产业开发”、“合作研究”、“信息咨询服务”等方式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打造了生猪产业湘中丘陵区区域试验站、现代油茶林繁殖基地、中阳村新农村建设综合试验基地等合作平台。

5 致力校园文化与社区服务建设, 充分发挥地方高职院校引领辐射作用

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不仅要对高职教育发展起示范作用, 同时也应引领带动地方文化建设。一是实现校园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食堂、塑胶田径运动场、室内羽毛球馆、篮球馆等校内文体设施对外开放, 实现资源共享;校园网基础建设与信息资源建设初具规模, 能为校内外用户提供学院精品课程、优质教材与课件、教学信息、图书资料等资源查询使用, 实现网络教学、自主学习、网上互动功能;“教育教学改革论坛”、“创业论坛”、“专家论坛”、“校友论坛”邀请了专家、学者、企业家、能人主讲, 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近3年来, 举办各类省级以上竞赛和研讨会议10余次, 接待省内20余所高职院校来校学习交流, 实习实训基地每年接受了资源共享学校学生1000人次来校实习实训, 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和娄底的地域影响。二是开展了青年志愿者服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开展了家电义务维修、书画展、街区文艺演出、心理健康咨询、科普知识宣传、禁毒宣传、低碳生活环保宣传、植树等活动;每年组织学生下到国家级贫困县新化县支教,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爱心支教团连续几年被评为省“三下乡优秀团队”。

参考文献

[1]王一群.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探索[J].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职教与经济研究学报, 2010 (1) .

[2]杜世禄.打造统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办学模式[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4) :1-4.

地方美术教育 篇2

安全教育 地方课程教案

安全教育 四年级地方课 《别让动物伤着你》教案 教学目的 1、 知道一些常见动物的习性,明白动物是有危险的。 2、 知道动物对人的.伤害的方式。 3、 培养学生喜爱动物的感情,和动物朋友和谐相处。重点 1、知道一些常见动物的习性,明白动物是有危险的。 2、知道动物对人的伤害的方式。难点 学会和动物和谐相处。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欣赏动物图片 2、 你最喜欢什么动物?二、 动物朋友告诉你 1、 老虎屁股摸不得 1) 狗狗的诉说:思考:狗为什么会咬人? 2) 生活中还有些什么动物咬人?特别提示: ▲观看动物时,身体切勿越过护栏,以防被动物伤着。 ▲不要向动物乱扔杂物或食物。 ▲不要逗引动物。 2、 看不见的病菌 1) 是不是动物不咬人就不会伤害到你呢? 2) 你知道哪些动物传播的疾病吗?三、 与动物朋友同行 1、 请善待动物。 1) 自学两幅图。 2) 你觉得怎么和动物相处? 2、 不侵扰动物家园 看图:他们的做法对吗?为什么?特别提示: ▲在野外行走,应穿长裤、长袖衣、扎进裤腿。 ▲不要独自去草丛或树林玩耍,不要用手探树洞、兽穴,不掏鸟我。 ▲如果进入水泽地,最好穿上雨靴。如果在草丛中行走,可用棍子探路。四、 阅读拓展 1、 被毒蛇咬伤后怎样急救?保持镇静冲洗伤口扩创排毒 2、 被狗咬伤怎么办?冲洗伤口接种疫苗 3、 爱动物就是爱自己。作业布置 1、 画一幅画,表达对动物的喜欢。 2、 查找一些动物资料,进一步丰富动物方面的知识。

地方美术教育 篇3

关键词:中职美术;地方美化资源;调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5

地方文化资源对于中职美术教育来说,具有重大的开发与应用价值, 这是因为地方文化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与爱国主义情操, 有利于形成办学特色, 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同时降低学习成本, 从而把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各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中职美术教育的文化教育内涵与目的。因此, 中职美术教育过程中, 开发与应用地方文化资源显得必要且重要, 并且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与深化,其更是趋向于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一、地方美术文化资源相关概述

美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而艺术教育中是离不开文化内涵的, 实际上来说, 艺术教育本身就是对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及其社会行为的教育活动。那么, 艺术文化教育是一个包含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各种能力与习惯的复合性整体。那么, 地方文化中的美术资源则是与地方相关的精神方面的财富体现。因此, 我们说, 地方文化资源为美术教育提供了主要的素材性课程资源, 这是符合现代化美术教育特征的文化资源, 尤其是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中,更应该重视对于那些原生态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那么, 这些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到底有哪些构成呢具体来说, 它们往往可以分为两个品种, 即公共文化传播媒介品类和民间传统文化品类。前者主要是指那些美术馆、博物馆、青少年宫与文化宫等各种公共设施以及一些非教育机构等, 它们拥有大量的美术文献资料等, 还经常举办各种美术类活动, 从而为中职美术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后者则是指民间艺术中有不少富有精神内涵、社会功能以及人文关怀的艺术资源, 它们已经对民众产生了较大的心理互动感应, 也让民众有一种强烈的感情方面的寄托。这些民间艺术、地方风俗、娱乐等一切外化了的艺术形式,都成为了中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资源。

二、地方文化资源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途径

中职美术教育就是把人类文化更好的传授给学生, 而地方文化则是人类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重要的地方美术文化课程资源。因此, 中职美术教育中应该适度且审慎的选择并开发利用具有较大潜质的地方文化资源, 把它转化为有用的美术课程内容, 从而弥补当前中职美术课程中过于单一化的问题, 把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更好的满足中职美术学生的学习需求,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美术知识多样性,提高学生对于民族美术文化的认同感。那么, 地方文化资源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途径到底有哪些呢?

(一)学校方面

中职美术教育中要想更好的开发并应用地方文化资源, 就应该从学校及各个教育主管部门人手, 加强他们对于地方文化资源中美术课程资源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建立并健全提高美术教师校本教研动力的长效激励机制, 重视学校层面的地方文化资源课程建设工作, 可以把地方文化资源作为主题教学活动来开展相关的教研活动, 并提供客观制度与条件方面的切实保障。

(二)教师方面

中职美术教师应该尽快摒弃掉那种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 采取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 尤其是要强化他们的校本课程开發能力,让教师充分发挥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性作用, 并让教师成为美术课程的编制者、实施者和评价者。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 要能够更新自己的知识观、教师观、教材观和课程观, 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要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 通过多元、宽容、多视点的方式来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探索与研究, 从而让教师担任好中职美术课的开发与利用角色。。

(三)教学方式

中职美术教育过程中, 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而应该把地方文化资源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主要文化素材, 构建一个符合现代化教学理念的课程教学方式,让中职美术教育能够回归到民族文化的本真, 也能够更好的满足中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 中职美术教育中, 应该努力保持好与地方之间的深人互动, 国建一个彰显生活性、现场性、感染性的美术教育氛围,让美术教育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延续、扩展并深化美术文化能力的有效环境,真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与教师的教学空间。

(四)具体操作

中职美术教育过程中, 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来实现地方文化资源向美术课程资源进行转换。具体来说, 中职美术教育过程中,美术教师应该找寻当地的器物与艺术品,分析其与当地人生存方式的关系和价值观, 根据适用年龄以及条件等来进行教育资源的转化沦等, 从而提出更为科学、合理且可行的地方文化资源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建议。

总之, 中职美术教育中应该很好的开发并应用地方文化资源, 让美术课程教学更具系统性与深入性。但是, 我们也应该在拓展过程中注意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即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注重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 强调适度性与现实性, 从而真正创建出一个本土化的美术教育体系, 有利于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 又能够更好的培养出高层次的美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国钦, 伍维根, 彭健伯,李尚志, 何永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

[2]秦华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捻

地方美术教育 篇4

一、地方高校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近十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许多地区的大中专院校合并升本,培养美术类本科生。因本科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美术类专业往往参照省内外老牌院校,课程设置基本沿袭学院式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大同小异,强调技能。师资队伍年轻,专业搭配不科学,开设的课程主要围绕国、油、版、雕和设计等几大类别。导致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淡化,艺术学科所应具有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意识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课程设置在理念、内容、方式、适时性等方面都显示出自身的滞后。加之掌握民间艺术的师资力量薄弱,认识较肤浅,甚至有些偏见,无意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其主要原因是受学院教学模式影响,没有认识到民间美术所蕴含的独特美学底蕴。其实民族民间美术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根植于民间,伴随着农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活力,它具有原发性、集体性、承传性、区域性和工艺性等基本特征。合理开发利用民间美术,作为地方院校特色课程,汲取民间美术之精华,既丰富教育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美术创作的品质和质量。

二、民间美术资源丰厚、手法多样,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

民间美术是根植于民族文化深层的文化表现形式,是母体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中自然而然创造的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形式,并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种民族甚至同一种民族不同支系,因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区别,所创造的民间美术也各有所长,这便创造出精彩纷呈的民间美术。以贵州为例,有蜡染、土陶、刺绣等几十上百种传统民间艺术,有水族马尾绣等近十项民间美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种民间美术均有若干种表现手法和形式。如蜡染,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发明,至今在贵州的布依族和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地区仍代代相传;不同的地域、染料和社会历史、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审美心理的不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蜡染艺术形式和内容,创造出民间生活所需的各种图案。又如民间剪纸,材料和表现方法更多样并且很随意,可用普通的彩纸,旧布料、薄木片、树叶、金属薄片等,工具可以是剪刀、刻刀、手续刀片或火机等,可刻可撕、可剪可烧,表现题材包罗万象,用途广泛。

民间美术的用料是精神的物质载体,手法则是表达情感的技巧和方法,用料因地制宜、随意取材,制作因人而异,不受任何束缚的表达情感方式,它是人民大众为自己创造的艺术,是集体审美观念的倾向性,体现了区域内的文化心理传统与审美共识,是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正确引导学生主动认识优秀的民间美术,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形成多元文化的态度。从随处可见贴近自己生活的家乡本土优秀文化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和熏陶,日积月累,容易形成学生的审美直觉,利于学生心灵的成长,打开学生创作的心扉。

三、民间美术寓意深刻、底蕴深厚,值得高校美术教育的借鉴

民间美术是人类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它是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等的综合体现。几千年来,民间美术是在广大民众社会生活中发生和发展的艺术,直接用以美化自身、生活物品和生活环境,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一种生动的民俗生活形态艺术。从发展来看,民间美术保留了许多艺术发生时的某些基本性质,从创作方式上与专业艺术家的美术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体现着集体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民间美术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器、青铜器与玉器中常见的云雷纹等、菱龙纹、凤鸟纹与其他鸟兽造型已演化为寓意符号,秦汉之后被广泛应用寓意符号,唐宋至明清时期寓意符号由成熟迈向鼎盛,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寓意符号,人们从中感悟到的是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人类对幸福生活的渴求和对生命的礼赞。常用寓意来表达人们对生活、事业、未来的美好祈望与祝愿,如:年年有余等。我们通常将民间美术中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和吉祥符号统称为寓意符号,因为它们都蕴涵着人们所寄托或隐含的意思。如莲花、鸳鸯、祥云等。民间美术大量使用寓意造型,举不胜举。用于婚嫁喜庆的有鸳鸯莲花等。与信仰有关的苗族“蝴蝶妈妈”刺绣图案,表现出她们对祖先对生命的崇拜和对子嗣繁衍的渴求。用于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虎造型物品。民间美术在创作时,往往会受到原形自然特征启示而产生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正是寓意符号由来的根基。民间美术中色彩同样也是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寓意符号,色彩的情感联想与象征往往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习惯、记忆和知识综合得来的。如在喜庆日子,通常使用红色,象征红红火火等。

寓意是民间美术的精髓,是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土壤。民间美术积淀了众多的寓意符号,构筑了一个独立的、丰富多彩的寓意符号体系,这些寓意符号体现了人们坚定乐观、积极向上的审美理想。现代很多设计作品都是借鉴民间美术的寓意符号来设计而取得成功的。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是一只高度概括的“凤凰”,象征着美丽、吉祥、华贵。从民间美术中提取精华,使作品具有民族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优秀的。

四、合理开设民间美术课程,保障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实施,强化办学特色

民间美术是民族精神在视觉上的体现,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可以提高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是民间美术保护和传承的手段之一,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普及民间文化知识,也是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办学特色所在。地方高校开设民间美术教育,应立足于自身熟悉的本地区民族文化,吸取民间美术之精华,结合现代教育思想和创新精神,在传承与发展同时,处理民间文化与现代设计国际化的关系,把民间美术和现代设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努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及艺术素质和民族精神气质,充分利用民族优势和地域优势,形成地方高校特色教育,挖掘民间艺术资源,探索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弘扬民间美术之精华,传承民族文化艺术,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积极探索有效措施,充分发挥民间美术应有作用。首先,对本地区民间美术进行充分的调查与研究,到民间去创设民间美术的学习基地,并编写校本教材。其次,修建固定陈列馆,举办民间美术作品展览和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正确认识。此外,加强本校师资培训,挖掘地方优秀民间艺人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共同研究教学,参与指导学生,激起学生对民间美术创作的更大热情。

民间美术是艺术的母体,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寓意深刻,把优秀民间美术资源与富有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活动融为一体,能开阔学生视野,增进学生对本土文化艺术的感悟力,进而提高学生美术创作品味。

参考文献

地方美术教育 篇5

关键词:中职美术教育;地方文化资源;合理利用

地方文化资源对于中职美术教育来说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可以培养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形成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民族文化,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专业水平,将学习成本进行降低,有机结合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以及家庭资源等,将中职美术教育的目的进行完成。中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你将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利用,我国教育改革近些年不断进行深化,逐渐趋向感性和理性。

1概述地方文化资源

美术驾驭在艺术教育当中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教育需要文化内涵,艺术教育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务以及社会行为,艺术文化教育包含着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复合性整体。地方文化美术资源体现出地方相关的精神财务。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使美术教育具备素材性的课程资源,对于现代化的美术教育特征比较符合,对于比较落后的地区,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原生态传统文化资源。在这些地区的美术文化资源主要由两个品种组成,分别是公共文化传播媒介品类和民间传统文化品类。公共文化传统媒介品类主要指的就是美术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等非教育类的教育结构,其中包含着各种美术文献资料等,还定期举办相关的美术活动,这些都是美术教育过程中丰富的资源。而民间传统文化品类指的就是在民间艺术当中的各种艺术资源,可以和民众之间产生心理互动感应,这也是民众的一种感情寄托。这些民间的各种艺术形式,是当今中职美术教育当中非常重要的资源。

2中职美术教育中地方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

2.1学校需要重视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

中职美术教育要想将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需要让学校的各个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地方文化资源美术课程资源,将美术教师的长效激励机制进行健全,使其成为中职院校校本教研的动力,对于学校层面的地方文化资源的客户才能建设需要给予重视,使地方文化资源作为主题,从而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在客观制度和条件方面提供有效的保障。

2.2教师需要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

中职美术教师需要将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进行放弃,利用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将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进行大幅度的提升,面对美术课程的资源开发,将教师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使教师成为美术课程的编制人员,也要成为具体的实施者和评价者。美术教师自身需要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将自身的只是观念和教师观念以及课程观念进行更新,使自身的教师综合素质进行调,利用比较开放的心态面对地方文化资源,从而实现探索和研究,这样一来,中职美术课才会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2.3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中职美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其主要的文化素材就是地方文化资源,从而构建出来的教学方式可以符合当今的教育理念,中职美术教育也可以回归到我国民族文化的本真,这样中职学生的学习需要才会得到满足。在中职美术教育过程中,需要和地方文化资源产生良好的互动,建立出来的美术教育氛围需要将生活性和现场性以及感染性进行彰显,为学生提供出有效的环境,可以将其美术文化能力进行深化,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教师的教学空间进行有效的拓展。

2.4具体的操作:

中职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丰富的手段,转化地方文化资源,使其成为美术课程资源。在中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师需要利用当地的器物或者艺术品,将当地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进行分析,结合年龄和条件从而转化论证教育资源,使地方文化资源可以在中职美术美术教育过程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需要和中职美术教育实现同步发展,对于市场不断变化的个会自动需求进行满足,在开发和利用地方民族文化的过程中,社会效益需要放在首要位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进行统一。开发地方民族问哈资源,其出发点就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满足,使社会可以获得全面的发展,中职美术教育需要将民族文化进行拓展,加强宣传和联系,让人们可以对于民族地区的状况进行了解,使民族经济自身可的变革力度得到加强,并且通过对外宣传的方式,将地区文化产业的知名度进行,从而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外资。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出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才,将其经济文化差异进行缩小,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使不同的文化实现碰撞,产生出创造力,使更多的美术创新人才可以大胆的进行创新,将中职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妥善的继承和方我国名族文化。

3结束语

中职美术教育需要将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使美术课程可以具备系统性和深入性。在实际拓展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深度挖掘地方文化,创建出具备本土化特点的美术体育体系,从而可以继承保护我国的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出更多的高层美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昕.当代美术教育与地方本土文化的传承———以豫南地区美术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例[J].大众文艺,2010,16:267-268.

[2]张波,姜旬恂,张群.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学校美术教育整合研究———以吉林省长春地区为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7:159-161.

[3]徐泳霞.高校美术教学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以美术学科公共选修课程为例[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57-60.

[4]王亚萍.中学美术教育中融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探索———以河南省各地中学开展美术教育的情况为例[J].基础教育研究,2013,05:49-51.

开发地方课程 促进教育公平 篇6

关键词:课程公平 地方课程

自解放以来,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基础教育均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作为必读教材。因此课程的内容选择便成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正如美国教育家科尔曼在他关于教育机会平等问题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机会寓于某种特定课程的接触之中。机会的多少视儿童学习的课程的水平高低而定。对某些儿童来说,所达到的课程水平越高,所获得的机会就越多。”

一、课程公平的重要性

首先,对于科尔曼在报告中所指出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教育机会的平等就在于课堂上接受的知识是否能够达到儿童理解的范围内。对于许多农村儿童来讲,他们面对课本上的宇宙飞船、克隆技术、计算机的使用和一些繁华都市美丽景色等等城市学生才有机会接触到的知识,学与不学对他们现实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即便是不学这些内容,他们依然可以生活。而且随着近些年来对教科书的大量研究都显示,课本越来越侧重于对城市美好的描写,对于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少之又少。

近年来,不断有农村儿童出现失学、辍学的现象。在我们把这种现象归为经济原因而不了了之后,我们是否曾真正的思索过大批这样现象的发生到底是为什么呢?经济原因我们不否认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一个真正热爱学校课程的学生,他是不会轻易服从家长的安排而选择回家种田、承担家庭责任的。因此我认为当事人的兴趣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如果学校的课程不能满足他的所需,如果学校的课程与他所面对的生活不相符,看着课本中与自己毫不相干的知识,他总有一天会厌倦的,最后辍学就成为了他自愿的选择。

其次,一些研究也发现由于不少农村学校仍然把升学作为几乎唯一的办学目标,导致对学科课程的过度强化,削弱了各类综合活动课程。每节课都被置于考试指挥棒的阴影下,萦绕在师生脑际的问题是:这个内容小升初考不考?中考考不考?学校课程设置完全和升学考试对接,其他课程都被排除在学生的经验之外。这种学校课程设置上的单一性,根本无法满足农村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要求。(皮武.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公平——基于罗尔斯正义原则的检视[ J ].现代教育管理,2011(03):16.)这种一切了为了升学,一切为了考试的“教学原则”就直接的导致学生可能根本都不会学习大纲范围外的选读内容,这种课程的不公平使学生对课本产生倦怠心理,再加上繁重的考试任务以及自己对未来的迷茫,面对课本,学生将不再渴望学习知识。

二、开发地方课程

农村儿童对课程失去兴趣,主要就是由于课程内容与他所接触的生活格格不入。这一点我们可以用教育社会学家伯恩斯坦曾提出过语言编码理论来解释,他认为文化编码分为两种:一种是精制编码,其主要特征是具有普遍性、关联性和文化修养性,通常存在于上、中等社会阶层的语言之中;另一种是粗制编码,其主要特征是具有特殊性、孤立性,且缺乏文化修养性,通常主要存在于下等社会阶层的语言之中。文化层次不同的家庭的儿童便生活在具有不同文化编码特征的语言环境之中,在他们不知不觉的成长过程中其语言也逐渐形成相应的文化特征,包含相应的文化编码。(楚江亭.价值重构:语言编码视野中的地方课程开发[ 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8):72.)众所周知,国家统一的教材上所使用的语言是以精制编码为主的,但是农村学生所接触的本土知识多是特殊性、孤立性,且缺乏文化修养性的,多是片面的、零散的知识,没有结构和框架,而且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都是以粗制编码为主的。所以这是因为课本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导致了农村学生厌学的现象。

通过开发地方课程可以实现课程公平,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课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使用和编制教材的时候首先就应该考虑这一点,对于不同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合理的开发地方课程,可以从基础教育开始做起,采用渐进式的方式,对于较低年级的学生辅以较多的地方本土课程,让他们能够对学校的学习充满向往,从而对课程产生兴趣。而且对于小学和初中的学生,他们更应该去接触大量的地方课程,学习本土知识,因为小学和初中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如果能从小就培养起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那么到了高中階段,学习知识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他在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就能很轻松容易的跟上城市学生的教材。而且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学习目标就是备战高考,学校人教社等教材可以使他们对科技的领先有了了解,能够让他们在拥有了这些知识之后迅速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地方课程所开发的乡村文化拥有丰富的资源,这些最贴近生活的内容正是教科书上所缺少的,同时也是农村儿童所需要的。之所以在一些研究中认为开发地方课程存在种种困难,就是因为政府没有投入过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这也就说明地方课程还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地方课程如果不能被重视,农村学生的课程公平问题就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农村学生的厌学、辍学现象就会继续发生。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因此地方课程开发刻不容缓,教育公平问题必须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的新发展与课程改革[ 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5-8.

2.皮武.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公平——基于罗尔斯正义原则的检视[ J ].现代教育管理,2011(03):15-18.

3.楚江亭.价值重构:语言编码视野中的地方课程开发[ 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8):72-74.

4.王莹,段兆兵.对农村地方课程开发的思考[ J ].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0(09):57-60.

5.唐文静.公平视野下的农村初中新课程实施问题[ J ].教育前沿(理论版),2009(01):71-83.

6.甄惠惠.互动视角下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研究[ D ].南京理工大学,2008-06-01.

7.熊和平.论课程公平及课程改革[ J ].教育导刊,2007(01):8-10.

8.王莹.农村地方课程开发:困境与出路[ J ].现代教育论丛,2010(04):80-83.

地方美术教育 篇7

一、地方高校法学教育与地方法治建设互动合作的现实意义

(一) 是地方法治建设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如何推进依法治国, 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当其冲的是培育公民尤其是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和对法律的信仰。公民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精神内核, 是法治得以实现的社会思想基础。然而, 当前我国公民的法治观念还十分淡漠, 信权不信法, 遇到事情不是按规定的程序办, 而首先想到的是走关系;发生纠纷, 不愿意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而选择非法律途径表达诉求, 损害了法律的权威, 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普通民众相比, 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对于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但是受几千年封建传统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当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非常淡薄, 很多决策的出台缺乏法律依据, 具体的行政执法也不遵守法定的程序, 超越职权、滥用职权、恣意行政屡屡发生, 严重阻碍了地方社会法治建设, 影响了地方社会的良性有序发展。要解决以上问题, 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于法制教育和法治启蒙, 构建地方高校法律教育资源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互惠机制,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法治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法律人才的全面参与。正因为如此, 有学者指出, 法律人才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第一资源。[1]作为培养法律人才的法治教育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 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抓手。地方高校法学院系培养适应地方的合格法律人才, 并致力于服务地方社会, 是地方法治建设的重要保障。二者的良性对接, 有利于更多的法律人才参与到地方社会法治建设当中, 全面提升地方政府的法治化水平。

(二) 是地方高校法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如上所言, 当前我国地方高校法学教育面临着严重的发展瓶颈, 归根结底在于地方高校法学教育对地方的关注不够, 对实践的关注不够, 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 法学教育不能仅仅是象牙塔里的说教和从理论到理论的逻辑推演, 而应当立足社会, 立足地方,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法律专业人才。强调地方高校法学教育与地方法治建设的良性互动与对接, 不仅有助于地方高校法学教育明确发展定位, 拓展办学空间, 增强办学能力和办学特色, 还能进一步提高地方高校法学教育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 地方法治文明建设也能够为地方高校法学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地方法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既催生了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 又为法律教育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在一个法治文明相对发达的地方, 才有良好的法律氛围, 法律人才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从而找到合适的平台服务地方法治建设。[2]从这个意义上看, 地方高校法学教育与地方法治建设的良性对接能够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互利互惠。

二、地方高校法学教育与地方法治建设良性对接的实现路径

(一) 调整地方高校法学科研定位, 着力研究地方法律问题

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 也是高校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当前我国高校科学研究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 往往是什么选题热门就一窝蜂的涌上去, 而完全不考虑自己学校的类型、层次和背景, 难以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笔者认为, 地方高校学术资源有限, 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相对较低, 因此, 地方高校法学研究没有必要过多的涉足宏观的、高端的法学理论领域, 而应该立足地方, 脚踏实地, 依托地方法治资源, 以一个法律人的眼光来审视地方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法律问题, 并在实证调研、学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和方案。比如, 可以就地方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拆迁补偿、拖欠工资、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解决、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等问题进行法理分析和法学研究, 为地方政府建言献策。在此过程中, 地方高校法学教育也能够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不断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为自身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 充分运用地方法治资源, 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 我国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准, 教育理念落后, 培养内容和培养手段单一, 学生实践能力低下, 已经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对法学人才的需求, 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正是有鉴于此, 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召开全国高等法学教育工作会议, 全面部署高等法学教育综合改革,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方式。 (1) 笔者认为, 地方高校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立足地方, 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服务地方、服务基层的法律人才, 在教育理念上应该更加注重实践环节, 强调培养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 要改变全国一盘棋的大一统局面, 除主干核心课程之外, 要根据当地法律工作的实际需要, 有针对性的开设有关课程, 在培养方式上, 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生知识, 锻炼能力。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 但是目前地方高校法学院系的老师往往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走上高校教师岗位, 实务经验匮乏, 个别从事兼职律师的老师也没有将实务工作与教学联系起来。另外, 法学院系的法律实践的平台也相当有限, 很难全部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 这些都极大的制约了法律职业教育。

笔者认为, 创新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应该实行高校和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 打破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之间的藩篱, 畅通理论与实务的交流渠道, 有效缓解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具体来说, 一方面, 高校可以考虑聘请政府部门的相关领导、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担任兼职教师, 定期为学生授课或讲座, 以拓宽学生视野, 增强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在此过程中, 党政领导、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也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 高校可以委派法学专业教师到政府部门、司法机关挂职锻炼, 进律师事务所担任兼职律师, 提高教师的法律实务能力, 并能在此过程中发现地方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的开展科学研究。其次, 高校法学院系要加强和当地政府的沟通合作, 由地方政府协助高校做好学生的法律实践、实习工作, 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帮助学生完成实习实训活动。

(三) 不断加大高校法律服务力度, 丰富法律服务形式, 服务地方法治建设

为地方政府和社会提供法律服务, 是地方高校法学教育资源服务地方法治建设的重要途径, 通过提供法律服务进行法律实践, 也能有效提升法学院系师生的法律职业能力, 提高法学院系在当地的影响力, 实现地方高校法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主要可以采取如下几种形式。

1.为地方国家机关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重大事项的决策提供法律咨询。地方高校法学院系有着丰富优质的法学资源, 地方政府在制定规范性文件时听取法学专家的意见, 或者是直接委托法学专家起草相关文件, 能够确保地方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实效性。在进行重大决策之前, 召集各领域的专家 (包括法学专家) 进行讨论、咨询、论证, 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能够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保证决策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2.为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供法律培训, 增强公务人员的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当前我国很多公务人员尤其是地方政府公务人员还有着很强的“官本位”思想, 法治意识淡漠、法律知识积累不够, 很容易出现违法行为。在加强对公务人员的监督、约束其公权力之外, 还应该对他们进行定期的法律培训, 地方高校法学院系无疑是最佳的人选。

3.为地方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 努力化解社会矛盾。法律援助制度在保护弱势群体利益, 维护公平公正, 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与此同时, 法律援助制度还存在诸多不足, 比如经费远远不够, 人员严重短缺, 覆盖面太过狭窄, 法律援助质量不高, 制约了法律援助制度功能的发挥。地方高校法学院系有着丰富的优质法学资源, 地方高校法学院系师生参与法律援助有着先天的优势, 加强司法行政部门与地方高校法学院系的交流与合作, 不仅能够缓和法律援助人员短缺的问题, 提高法律援助的服务质量, 对于促进地方高校法学教育教学改革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4.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师生共同参加法制宣传, 提高民众的法律常识和法治观念。当前, 我国地方政府在普法宣传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但由于地方政府财力物力投入有限, 以及民众对政府的抵触情绪, 法制宣传的效果不太理想, 制约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笔者认为, 在进一步加大普法宣传力度的同时, 地方司法行政部门要密切联系普法志愿者, 尤其要注重发挥当地高校法学院系师生在普法宣传方面的作用, 可以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国家宪法日、暑期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为契机, 鼓励师生送法下乡, 送法到社区, 并为法学师生进行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搭建平台, 提供相应的便利, 必要的时候提供一定的经费补贴。

三、地方高校法学教育与地方法治建设互动合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主动转变观念, 放低姿态

在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法学院系合作的过程中, 很大程度上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处于一个被监督者、被教育者的位置, 这对于长期以来有着天然的优越感、往往以管理者、支配者身份示人的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来说, 是一个很难接受的转变, 也极容易成为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法学院系互动合作的障碍。但是, 这一转变恰好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要经历的“阵痛”。因此, 在此过程中, 除了要求地方政府党政领导具备应有的政治智慧之外, 还要不断提高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认识, 转变其观念, 为地方高校法学教育资源与地方法治建设的良性对接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 地方高校应及时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师评价体系

地方高校法学教育与地方法治建设互动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可能会和高校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冲突。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 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还是过于僵化, 不利于教学改革的开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地方高校应适当放松管制, 将管理的重心从注重过程管理逐步过渡到强调结果考核上来, 为改革的实施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另外, 利用地方法治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教育教学改革, 会占用老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加大老师的工作量。而高校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还是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为参照系的, 尤其是高校的职称评审仍然将老师的科研成果作为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这些都不利于老师在改革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此, 笔者认为, 应该及时改革地方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 学校以及院系可以在年度预算中设置一笔专项经费, 对参与互动合作和实施教学改革的老师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和奖励;另一方面, 可以尝试改变现行单一的职称评价体系, 在职称评审过程中重点考虑教师的教学成绩尤其是教学改革方面的贡献与成效。这在部分地方高校已经开始了尝试, 比如有些高校规定可以申报研究型职称和教学型职称, 有些高校已经将教学业绩纳入到职称评价体系当中, 与科研同等对待, 有些高校 (如笔者所在的学校) 对于教学成绩特别出色的, 可以适当减少科研成果方面的要求。[3]

参考文献

[1]霍宪丹.法律人才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第一资源——从法律职业到法学教育[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 2006 (4) .

[2]曾鹏, 汪燕.整合高校法律教育资源, 促进地方法治文明建设——以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为背景[J].三峡论坛, 2012 (3) .

地方美术教育 篇8

一、样本的选择

福建省教育厅网站是我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之一, 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排行榜中, 2008年3月排行第六, 2008年5月份跃居第三, 2009年1—4月份保持排行榜第二位, 2009年5月, 跃居全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排行第一, 进步较为明显, 具有一定代表性, 是研究省级教育门户网站地方教育新闻的较好样本。

为研究方便, 本次调查选取福建省教育厅地方教育新闻栏目2009年3月10日至4月13日共34天345条新闻作为原始数据。

二、调查研究的程序及方法

1. 确定调查的时间与调查内容;

2.根据新闻内容的不同, 将新闻分为以下几类, 以便于调查分析:

教师利益新闻:关于教师的工资、职称评定、编制等关系到教师本人利益的新闻;

学生利益新闻:关于学生就业、创业等关系到学生利益的新闻;

学校活动新闻:关于学校利益或校与校间活动的新闻;

考试政策及说明:关于各类考试方面的新闻;

市县区教育政策及新闻:关于市县区教育政策及政策解读方面的新闻;

比赛、竞赛、培训、文艺类新闻;

工作检查汇报、教研会、交流会类新闻;

公益类新闻 (包括支教、志愿者、捐书助学、农民工培训等新闻, 因4月5日清明节, 将清明扫墓类新闻也归于公益新闻) 。

3. 进行调查、归类;

4. 运用单纯统计与交叉统计的方法进行整理和统计, 绘制图表;

5.分析讨论;

三、调查结果

1.各类新闻比例:

调查发现, 福建省教育厅地方教育新闻栏目2009年3月10日至4月13日共34天345条新闻中, 公益类新闻及比赛、竞赛、培训、文艺类新闻比例较大, 分别占新闻总数的24.93%、17.68%, 学校活动新闻、考试政策及说明、市县区教育政策及新闻、工作检查汇报、教研会、交流会类新闻比例相差不大, 关于教师及学生利益的新闻比例较小, 仅占新闻总数的6.67%、4.93%。

2.新闻点击量分析

对点击量细分为低点击量 (点击量50以下) 、一般点击量 (点击量51-100) 、高点击量 (点击量101以上) 。

在调查的345条新闻中, 低点击量 (点击量50以下) 新闻最多, 占新闻总数的58.1%;一般点击量 (点击量51-100) 新闻比例分别是28.7%, 不到新闻总数的三分之一;而高点击量 (点击量101以上) 仅占新闻总数的12.76%。

3.高、低点击量新闻比例

调查显示, 在低点击量 (点击量50以下) 新闻中, 公益类新闻比例最大, 占34.65%, 其次是比赛、竞赛、培训、文艺类新闻、学校活动新闻, 分别占19.80%、19.4%。

在高点击量 (点击量101以上) 新闻中, 关系到教师利益及考试政策说明类的新闻比例较高, 都占20.45%, 公益类新闻, 工作检查汇报、教研会、交流会类新闻, 比赛、竞赛、培训、文艺类新闻比例较低, 分别占6.82%, 6.82%、9.01%。

四、讨论

1. 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表明, 58.1%的地方教育新闻点击量低, 关注度不高;部分点击量较高、关注度较高的新闻, 数量很少;编辑应做好把关人, 在采编新闻时把握好各类新闻的比例, 采编真正有价值的新闻。

2. 建议意见

(1) 根据栏目的定位及目标人群采编新闻

网络新闻编辑首先应了解栏目的定位及目标人群, 根据栏目定位及目标人群筛选采编新闻。作为省级教育门户网站的地方教育新闻栏目, 其定位是立足省内, 为受众提供地市县教育领域内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教育事实, 报道本省的教育事件、教育动态, 解读教育政策、教育理论等;学生、家长、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是其核心受众。

网络新闻编辑在筛选采编稿件时应注意既要维持严肃务实的风格赢得尊重信任, 还要像隔壁热心大婶一样, 努力为受众提供实用的教育信息, 注重报道的服务功能。

(2) 加强采编能力, 做好把关人

教育方面的热点问题很多, 牵动面、影响面较大, 因此, 网络编辑要对教育领域内的重大新闻做到心中有数, 挑选整合有用、重要的新闻, 尽量避免教育领域的专业术语, 促使教育新闻从纯报道型向报道服务型转变, 服务于广大受众。

(3) 把握各类新闻比例, 引领舆论导向

教育宣传报道事关全局的稳定, 对社会负有重要责任, 因此网络编辑在筛选采编教育新闻时, 要把握实用、服务型的新闻与政策、会议、公益类新闻的比例, 不能将政策、会议、公益类新闻全盘否定, 也不能来者不拒, 要适时地报道适量的政策、会议、公益类新闻, 以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4) 创新新闻的发布形式

在清明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前后, 有关于此类节日的新闻报道会大量增加, 此类报道内容雷同, 可读性不强, 同时这类报道又必不可少。因此, 此类节日新闻的报导应在格式和内容方面进行创新, 改变刻板的传播模式。

(5) 定期对新闻进行调查分析

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研究 篇9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法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 到2008年底, 设立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630所, 在校法学本科生超过30万人。其中既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大学这样的老牌院校, 亦有大量综合性地方高校。其中地方高校由于对自身定位不清晰, 加上高等院校评估所采用标准的同一性, 各院校在培养目标、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上都大体相同, 这样既造成了法学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又导致培养出的法学学生大同小异, 缺乏竞争力, 就业率低。为此, 需要重新审视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

一、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定位

对于高校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 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克服同质化倾向, 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争创一流”。所以, 对于地方院校的法学教育, 各高校应找准自身定位, 走独具特色的法学教育之路。笔者认为, 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应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

(一) 地方高校应注重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

首先, 地方高校适合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法律人才, 主要分法律应用人才和法学研究人才。国内一流法学院校诸如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这些院校, 由于其综合实力强, 可培养研究型法学人才;地方高校则由于师资力量不强、办学条件较差, 培养研究型法学人才会力不从心, 培养中低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可以胜任。而且,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 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优势, 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 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其次, 从已毕业的法科生就业状况来看, 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法学毕业生缺乏实际运用能力, 对法律实务实际运作方式不了解, 以致他们不愿招用刚毕业的法科生。这反映出高校法学教育忽视了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 不适应社会需求, 故应转换观念, 改革法学教育培养模式, 注重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

(二) 地方高校应注重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

首先, 现代社会对法律人才的要求, 不仅需要其精通法律知识与法律技能, 还要求其对社会、经济生活以及其他一些专门领域的知识有基本了解。如金融领域、房地产领域、国际贸易领域等, 都亟需掌握相关知识的法律人才。其次, 地方高校多为综合性大学, 与专门的政法院校相比, 学科开设范围较齐全, 在学科交叉融合进而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学科设置、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等培养各自有特色的复合型法律人才。

二、实现培养目标的相关举措

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找准定位, 致力于培养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 应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改革, 以确保培养目标实现。

(一) 完善课程体系

目前地方高校法学本科课程体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1) 偏重于理论讲授, 实践性课程偏少。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法学教育仍然偏重于法学理论讲授, 注重向学生讲授法律领域的原理、原则、基本概念和具体规则, 使学生对法律的了解基本上是从条文到条文, 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探讨和论证。学生缺乏锻炼法律职业技能的机会, 无法胜任法律实务工作。2) 单科性的部门法学课程多, 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少。大部分地方高校高校基本上都是在十四门核心课程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法学选修课, 跨学科的课程很少。法律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却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学科,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它必须不断从其他学科中汲取知识, 来充实法律学科的发展。单单传授法学专业知识, 而不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只会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针对上述弊端, 地方高校在法学教育中应完善课程体系。法学专业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重要依据, 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关系到培养目标的顺利达成。

首先, 应合理安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增加实践性课程比重。就课程内容而言, 法学理论知识仍是学生掌握的重点, 本科阶段的法学专业理论课程仍应占较大比重, 以使学生形成系统的法学理论知识结构, 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专业认同感以及法律专业思维能力。实践性法律课程的设置, 关系到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应增加比重, 同时注意与理论课程衔接, 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法律实践课程目前主要有法律诊所、模拟法庭和司法实习等。模拟法庭可以从大二时起开设, 放在三大诉讼法理论课程开设时间之后, 一门诉讼法开设一门模拟法庭课程;法律诊所课程是近年从国外引进的课程, 由经验丰富的律师或教师指导学生直接代理法律援助案件, 能够让学生学习律师的职业技巧和人际交往技巧, 有利于培养学生法律执业技能。该课程要求学生对法律知识有较好的、全面的掌握, 故而放在大三开设比较好;司法实习则可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下学期, 这样既便于学生通过实践理解掌握所学法学理论知识, 又不会与在校学生参加司法考试时间冲突。

其次, 在法学专业学科课程外适当增加一些跨学科课程供学生选修, 同时规定必须修满10个以上学分, 由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兴趣进行选择, 这样既可拓宽学生知识面, 又可加深其对法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对地方高校而言, 选修课程的开设, 完全可由学校结合本校优势合理定位其培养特色, 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法律人才。如财经类院校可开设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课程;理工类院校可开设工程造价、环境资源保护等课程。

(二) 改进教学方法

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方法受我国长期以来教育方法的影响, 主要是灌输式、填鸭式、经院式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不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面对现实的法律问题, 解决法律争议;师生互动性差, 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为此, 应对传统教学方法加以改进。

1.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加强教师和学生互动性

学校的课堂教育仍是法学教育的主导形态, 但课堂教授的方法应当有根本性的变化, 应提倡互动式教学方法。这种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只是引导者, 非权威的标准答案认定者。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功能只是其次, 重要的是充当推动者、协作者和启发者, 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挥判断力、创造力和深入思考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引导学生找出每个案件背后的基本原则, 然后把思想清晰的表达出来。互动式教学方法具体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辩论式教学法。通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辩论, 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提出自己观点,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2. 改进案例教学法

如果说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渠道, 则案例教学可谓实现法学本科教育目标的重要路径。案例教学是从在英美法系中比较盛行的判例教学法改进而来, 是指在法学教育过程中, 采用课堂案例分析、案例专题讨论、现场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 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和分析案例, 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提高法律职业素质的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实现法律知识、法律技能和法治信仰的同步建构,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独立思考、分析、推理和表达能力。出于案例教学法的上述优点, 我国大部分高校在法学教育中都采用了案例教学法, 但在具体实施中, 存在所采用的案例过于随意, 真实性、新颖性和典型性不足;组织手段简单, 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互动性较差等缺陷, 鉴于此, 各高校应对目前采用的案例教学法加以改进。

首先, 应收集、编写和运用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案例收集应以实际案例为主, 每一个案例都有其侧重反映的理论问题, 选编的案例应有新颖性、典型性和综合性。其次, 应完善案例的使用。应将案例进行分类使用, 如预习案例, 一般由较为简单的案例组成, 要求学生结合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理解性分析, 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内容, 能够带着问题学习新的知识;教学案例, 这是教师在授课时穿插使用的案例。教学案例要能非常紧密地结合知识点;讨论案例, 这是课堂上供学生讨论分析的案例, 要求结合理论和司法实践的前沿, 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能够迅速地把握实践的发展方向与时代接轨。

(三) 师资力量方面

人才队伍建设是法学教育的根本, 只有保证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 才能使法学教育达成既定目标。为此, 应注重加强师资力量。具体措施如强化对本校法学教师的培养, 鼓励专业教师进修、深造, 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准;完善竞争机制, 使老师产生危机意识, 激发老师的潜在能力;完善外聘机制, 聘请司法实务部门的兼职教授, 如聘请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讲授法律实务课程、举办法律实务专题讲座、开展法律诊所教育、安排专业实习、指导实践课程等

三、结语

“制定大学战略目标的关键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地方高校法学教育的定位应该符合法学学科教育教学规律, 并结合当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对法律人才的需求, 力求科学合理。

摘要: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晨光教授认为, 我国法学教育仍然处于一种摸索和开创的阶段。无论实在法学教育的指导理念、培养目标、结构设置等宏观方面, 还是从教学模式、方法、内容和课程设置等微观方面, 我们都还存在很多问题, 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成熟经验和模式。

关键词:大学法学院,本科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波斯纳.苏力译.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2]江国华.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研究.河北法学, 2012.

地方美术教育 篇10

一、地方高校新闻教育现状

随着高校的扩招, 原来属于文科稀缺专业的新闻专业, 一段时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现全国有八百多所新闻院系, 占全国高校近三分之一。[1]如果加上开设新闻课程的高校, 则数量还要多。新闻院系规模和招生规模的扩大, 我们在感到社会对媒体、对记者编辑, 进而对新闻专业的热度升温的同时, 也注意到了专业扩招带来的相应问题———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问题成为下至普通百姓, 上至国家领导人日益关心、挂念的大事。今年全国高校总数699万的毕业生就业创下历史新高。据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李良荣教授介绍, 现在全国从事记者编辑工作的有20万, 而目前在校本科生有16万, 加上硕士生、博士生, 超过28万, 新闻传播学专业明显地处于供大于求状态。[2]以复旦大学为例, 其新闻专业是中国新闻教育的领头羊之一, 但2007年, 新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到新闻岗位就业的只占17%。[3]不排除毕业生中有自己本身就不愿去媒体行业的, 还有一些是眼睛只盯住那些省以上的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单位, 而不愿意选择去其他像广告、公关等企事业单位或市县级地方媒体而放弃进入媒体行业的。新闻专业如其他许多专业一样, 毕业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对口专业就业是全国一个普遍的事实。所以高校新闻专业尤其是地方高校不要一门心思只为大众传媒培养编辑记者, 得想办法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新闻宣传干事。而现实确实证明, 企事业单位大量需要包括公关、广告、新闻类的编排人才。[4]

既然现在一些名牌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生难以全部进大的、中央一级的、重点城市的媒体单位, 但还是有不放弃进入媒体行业的, 他们就开始把目光瞄向地方的省、市、县的媒体单位。由于办学历史、学校知名度等方面的原因, 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相对来说, 总要稍弱于名校。所以, 从某种程度上讲, 全国新闻专业供大于求的就业压力使地方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 缩小了他们的选择范围, 不得不改变就业方向, 从原来的就业范围以省会大城市为主, 到现在的以市、县为主, 甚至争取岀省寻找专业对口的媒体单位工作的机会。

以海南省琼州学院为例, 据该校近几年的就业数据显示:该校毕业生留在海南的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留在琼中南部的占到76%, 新闻专业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海南工作的占总数的62%。类似琼州学院的毕业生主要服务地方的就业分布情况在全国一、二本地方高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地方区域的经济社会等发展水平要低于北上广等大城市, 地方媒体单位的工资水平、待遇普遍不高, 对名牌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生吸引力不足;这些地方高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本省本市县, 主要财政投入也是地方政府, 所以对于地方高校来说, 毕业生选择留在地方服务是应该的, 有时也是必需的。为此地方高校新闻专业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为地方服务或许更为现实, 毕业生走向地方媒体的记者编辑岗位、或成为企事业单位宣传策划人员等。

二、地方媒体及企事业单位新闻人才的现状

地方媒体是个与中央媒体相对的一个概念, 主要是指省、市、县的媒体。与中央媒体定位于全国范围不同, 地方媒体主要是为当地百姓服务的。省市的媒体比县要发达丰富得多, 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网络, 县级媒体主要是各县广播电视台, 并且由于广电总局规定从2002年7月1日起, 原有的“四级办台”改为“三级办台”, 县级电视台停止了自办节目, 不能向县以外的范围发送新闻, 更无法上星, 只能转播中央和省以及地市一级电视台的节目。[5]导致县级媒体单位人员编制限制很紧乃至减少。随着各地经济的迅速发展, 各级政府的重视, 办公条件改善不少, 各省级媒体不用说, 市县一级的主要媒体在硬件设施方面均比原来大有改进, 但由于历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 各市县电视台人员综合业务素质较低, 虽然这几年随着年轻大学毕业生加入, 有所改善, 但学历层次总体偏低, 如海南的市县电视台人员学历主要以高中和大专为主, 记者、编辑、社 (台) 长是新闻专业出身的可谓凤毛麟角。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提供一个小例子可以说明企事业单位是多么缺少新闻专业人才:“我现在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 我这个事业单位实际是企业化管理。我到这个单位四个多月了, 这个单位都拿不出一个有说服力的宣传品, 在100多人的队伍里面找不出这样懂新闻、懂传播的人, 只好我赶鸭子上架做宣传品, 从设计到美工、包装全得做。我们多么渴望大学里能培养出优秀人才来帮我们。”[6]

随着地方媒体硬件条件的完善更新, 更需要会使用这些机器设备的人才, 会专业采写的人才, 这就是我们新闻专业毕业生, 也是地方高校毕业生可以在此开始建功立业、书写人生华美乐章的舞台。

三、地方高校新闻教育与企事业单位及地方媒体合作的可能性

鉴于全国新闻教育供大于求的现状, 使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培养目标更多的放在企事业单位和地方媒体上, 要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熟悉企事业单位和地方媒体运作, 能帮他们排忧解难。从课堂教学效果来说,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难以满足像新闻这样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的教学要求的。要改变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 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掌握新闻专业技能, 到单位和媒体中运用所学,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从办学硬件来说, 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高校, 政府下拨的办学经费有限, 使得学校得不到像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那样雄厚的经济支持力度, 尤其是像新闻这样实践办学硬件条件要求较高的专业, 更需要想办法充分利用好学校所在区域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和媒体, 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与平台。

实际上, 在各地方企事业单位和市县广播电视台里的正式职工中, 毕业于正规院校新闻专业的非常少, 系统学习过广播电视节目的采、编、播的也少, 大多是进来后边做边学, 边学边做。这种情况在全国比较普遍, 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目前企事业单位宣传策划事项需要外请专业机构和人员, 大多数市县广播电视或报刊新闻内容单一枯燥、编排僵化、节目或栏目缺乏受众意识、发展缓慢的局面。这就是说, 地方企事业单位和媒体由于各种原因, 在新闻专业人才资源方面急需高层次、高质量的毕业生, 急需媒体经营管理人才、高质量的节目主持人和广告创意策划人员。

四、合作设想方式之———顶岗支教

顶岗支教不同于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中目前采取的普遍方式。目前职业院校中的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上工作, 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践, 它要求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 在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 与相同岗位的职工干同样的工作。[7]顶岗支教是海南省近几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海南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定》精神, 推进科教兴琼和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 在全省范围内实行的一种省属高校师范生实习与基层一线教师脱岗培训相结合的一项计划。主要的做法是向一些市县的乡镇中学派遣一定数量的师范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上课, 把同样数量的老师置换出来高校参加业务学习培训, 时间一般2~3个月, 费用由政府埋单。借鉴此模式, 先由学校出面联系协调好海南一些企事业单位和各市县媒体单位, 派遣新闻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到这些单位新闻岗位顶岗实习, 置换出来的宣传策划部门人员、记着、编辑到学校进行学习培训。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真正有岗位实习实践, 另一方面各单位被顶岗的记者编辑等可以安排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 提高业务水平。在实际运作中, 不仅学生可以下去顶岗实习, 有条件和需要的话老师也可以去。

当然, 目前这只是一个初步设想, 具体实施操作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和细化。比如派出人数的多少, 费用问题等等。不过, 我认为在目前这种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和企事业单位级地方媒体各有需求的前提下, 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至少是个可以思考的方向。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因扩招造成毕业生难以按以往就业方向和范围就业, 而企事业单位, 尤其是地方媒体存在新闻专业人才巨大需求的情况下, 提出地方新闻专业教育与企事业单位和地方媒体的合作与优势互补问题, 并设想了一种类似“顶岗支教”模式的思路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闻教闻,地方媒体,顶岗支教

参考文献

[1]据教育部公布.2010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723所.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90/201111/126550.html

[2]李希光.新闻教育的未来之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前言.

[3]李希光.新闻教育的未来之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第3页.

[4][6]李希光.新闻教育的未来之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第9页.

[5]何其武.地方电视媒体的现状与发展.新闻窗, 2012 (2) .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 篇11

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创新创业教育对提高国家创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知识转化、加强校企合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共同课题。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创业教育与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的研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与构建,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及模式、师资培养,创业商业竞赛,创业过程影响因素,创业教育评估机制与评价体系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多以研究型大学为特定研究对象,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实施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强。而我国教育界现有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创业理论探讨,侧重宏观研究,缺少对创业教育具体模式、实施途径和创新创业教育评估机制与评价体系的分析,因此,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应注重创新创业实践,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内容、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估、评价方面积极探索。

二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教育部公布的2012 年~2014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地方高校为研究对象,以创业实践、创新训练和创业训练为评价指标,通过归类整理出各高校每年的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数据,按照三年均有创新创业训练获批项目为标准,筛选出162所地方高校为样本,这些高校分布在安徽、广东、浙江、上海、山东等24省市,覆盖面广,具有代表性。进而采用SPSS17.0 软件进行因子分析,通过计算样本高校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三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因子分析过程

采用SPSS17.0 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2012~2014年各年创新训练项目平均数为34、27、29项,创业训练项目平均数为8、5、5项,创业实践项目平均数为3、2.5、2项,可见创业项目明显少于创新项目,创业实践项目少于创业训练项目,这说明各高校的创业教育没有创新教育开展得好,其原因主要是创业环境、创业师资、创业基地和创业资金等缺乏。由输出的相关矩阵可见,同一项目不同年份相关性较高,创新训练项目的相关系数均在0.5以上,明显高于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同年不同项目间具有相关性,但不明显,创业实践项目相关性明显偏低。

输出的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显示,KMO 值为0.702,大于0.5,近似卡方值为603.591,自由度为36,显著水平为0.000。依据该检验结果,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公共因子提取。为了使得到的主因子更容易说明问题,对相关系数矩阵进行了方差最大化旋转,并依据旋转后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了3个因子。这3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0.14%,基本概括了原始数据所包含的信息。

各年创业实践项目在因子1中具有较高的载荷,载荷量分别为0.858、0.805和0.760,所以将因子1命名为创业实践因子F1;在因子2中各年创新训练项目具有较高的载荷,载荷量分别为0.894、0.814和0.801,将因子2命名为创新训练因子F2;各年创业训练项目在因子3中具有较高的载荷,载荷量分别为 0.856、0.707和0.374,将因子3命名为创业训练因子F3。

依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写出各因子的因子得分函数如下:

F1= 0.858X1+0.805X2+0.760X3+0.160X4+0.439X5-0.220X6-0.046X7+0.327X8+0.369X9

F2= 0.123X1+0.305X2-0.110X3+0.894X4+0.814X5+0.801X6+0.243X7-0.086X8+0.193X9

F3= +0.121X1+0.173X2+0.071X3+0.048X4-0.004X5+0.296X6+0.856X7+0.707X8+0.374X9

四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结果

采用回归方法计算出各因子得分,再以旋转后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三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加权计算后得到各样本高校的综合得分F(见表1),即:

F=(27.489F1+25.842F2+16.809F3)/70.140

表1列示了综合得分排在前十五名的地方高校,这十五所高校主要在安徽、河南、广东和山东四省,充分说明这些省份和高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重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在这十五所高校中,创业实践开展较好的有安徽财经大学、合肥学院、安徽新华学院和新乡学院;创新教育开展较好的有安徽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创业训练开展较好的有山东农业大学、安徽新华学院、安徽工程大学和信阳师范学院。无论是样本选取还是评价结果,安徽省高校都尤为突出,他们的做法可供各地方高校借鉴与推广。

总之,经过对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后,我们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均水平定为零点。所以,综合得分为非负值的地方高校,说明其创新创业教育超出平均水平,共有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上海大学等64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较为令人满意,占研究样本总数的39.5%。这64所高校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的安徽、广东、河南、山东、上海、吉林、福建、广西、江西、北京、天津和浙江12省市。而综合得分为负值的地方高校,则说明其创新创业教育低于平均水平,共有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云南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98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待进一步推进,占研究样本总数的60.5%。由此看来,我国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工作组.国家级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手册[M].南京:东南大

学出版社,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EB/OL].http://www.

moe.gov.cn/.

[3]彭淼.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述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4):40-42.

[4]宁钟,李佩文.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教育教学

地方美术教育 篇12

“高职院校只有实施特色发展战略, 走特色办学之路, 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1将宁夏高职院校与本地农村相联系, 让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也无不说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新时代教育导向, 当然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持久的过程。围绕着这一培养目标, 宁夏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中, 深化民族特色来更好的服务地方是极其必要的。

比如, 回族的清真寺遍布于祖国东西南北, 得到人们的欣赏和重视, 从建筑艺术风格看, 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阿拉伯式风格, 二是中国传统的古典式建筑风格, 三是阿拉伯式和中国传统古典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建筑。不管什么风格的建筑, 都直接影响了回族清真寺的建筑艺术, 充分表现了回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与建筑艺术风格, 足以使人感到一种美的享受。回族砖雕, 砖雕大多数是作为建筑物上某一部分的装饰品, 在回族建筑艺术中, 砖雕亦是一种重要的装饰性雕刻艺术。宁夏同心清真大寺, 其建筑从整体上看采用了中国传统艺术。但是在房墙、大门入口等地方有精美的砖雕, 内容为青竹、荷花、梅花、牡丹等图案和阿拉伯文字画。将伊斯兰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有机地结合起来, 给人以情绪上的安定和肃穆养性的美的享受。另外, 一些民族性的建筑装饰画与回族服饰、刺绣也独具特色。

具体而言, 促进宁夏民族民间美术与宁夏高职美术教育的当代艺术设计相结合有两条基本道路。第一, 立足于本地区丰富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 发展“手艺文化”产业, 在挖掘民间艺人潜在创造力的同时, 加强有民族特色、有创意的设计, 着眼于当代生活方式, 完善和发展具有宁夏特色的手艺文化产业。例如,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专门成立“大师班”, 学习贺兰砚台雕刻技术, 并且是不定期的邀请区内知名的雕刻艺术家前来讲授;第二, 在相关产业和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过程中, 有意识的融入宁夏民族民间美术的元素以及文化精神, 使宁夏民族民间美术能够长久的发挥现代化的作用。可以这么说, 研究并发展宁夏民族民间美术与当代设计的联系, 将突破传统民间美术的审美, 挖掘并深化其实用性、文化性、社会性的综合内涵, 并将突破艺术和文化的视野, 融入职业技术教育等各方面的力量。这也是对宁夏民族民间美术自然本土生活的本质回归, 激发的是最为根本的文化潜质, 形成与地方区域经济以及产业结构相互适应的专业发展格局。

令人欣慰的是, 当前包括民族民间美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重视程度已经被提到了一个新的日程, 民族民间美术以学术文化的形式进入公众视野。事实上, 无论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人们需要的还是那种精神与文化的归属。民族民间美术是一种原生态的艺术, 是一种可以不断传承演变的文化形态。建立起民间美术与生产的联系, 也是对从村与城市关系的构筑, 而且, 当下只有这样, 民族民间美术才能发挥其深远的作用。特别是对回族文化艺术的学习, 更能促进我们对宁夏民族民间美术的深化。如由程全盛编著, 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阿拉伯图案艺术》一书, 为我们展示了阿拉伯图案艺术中形与色的精美, 内容丰富, 令人充分感受到阿拉伯图案艺术那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由周顺贤、袁义芬编著的《阿拉伯书法艺术》, 探讨了回族特有的阿拉伯图案艺术与书法艺术, 为我们展示了阿拉伯图案艺术与书法艺术的精美, 均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欣赏价值与使用价值。

“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正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其重点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 增强民族凝聚力。”2因此从内容上来说, 现代设计应该是将文化的元素融入设计当中, 是设计作品能够表现一定的文化内涵。从阶段上来讲, 现代设计应该是从传统的本土文化设计转过来的, 是人们内心需求文化另一种表现。文化也是文明的表达, 比如传统的中国文明和埃及文明的文化表现就不同, 它们从表现手法和设计内容上都保留、发扬并进一步改造了文化的精髓, 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与适应现代人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从地域上讲, 现代设计和地域文化关系密切, 从视觉效果来讲, 带有文化性的艺术设计才能让人觉得耐看、有味道, 从而使人得到内心的满足, 使艺术设计作品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深度。所以说现代设计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作品, 帮助人们更好的改善与提高生活质量和品味。3

“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其生存和发展, 地方高校专业设置要遵循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过程性原则, 突出特色、注重内涵建设的重点发展原则, 与学科建设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注重规模兼顾效益的和谐发展原则。”4其实早在八十年代, 银川城市建设改造就将伊斯兰风格融入一些建筑中,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的银川绿洲饭店、银川老火车站等。但是之后修建起来的建筑多数体现的是现代的建筑风格而弱化了伊斯兰元素。直到近几年, 一些人似乎看出了民族特色的潜质, 对城市建设重新进行定位, 努力打造“塞上湖城”“回乡风情”等本土特色。其中在回族风情的体现上, 银川南关清真寺与现在风格的建筑相结合, 不但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 而且也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 很好的做到了与时俱进。因此, 宁夏高职美术教育形成与地方区域经济以及产业结构相互适应的专业发展格局, 是极具发展前景的。

事物总是在变化发展当中, 任何新鲜事情的发展都是在曲折中的道路上摸索前进的。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随着先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高职教育已经步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循环, 步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这时高职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特别是为地方服务以及为区域经济服务的作用更为明显。在文化艺术方面, 宁夏回族自治区更显示出了其优越性与独特性, 因此在对高职教育美术课程的设置上是不容忽视的, 而当前宁夏高职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情况自然而然的成为本课题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林, 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9) .

[2]杨林.韩国职业教育的历史进程及启示[J].国外职业教育, 2009 (2) .

上一篇:城市消防评价体系研究下一篇:原则性与常识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