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元素

2024-05-30

地方元素(共6篇)

地方元素 篇1

一、文化创意产业及其对北京经济的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 (Culrural and Creati Ve lndustry) 是将文化内容作为资源, 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创作、加工, 转换成满足人们对精神情感、兴趣爱好所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从而获得商业利润的行业集群。它广泛包括文化艺术, 如表演艺术与视觉艺术;设计, 如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软件设计等;媒体, 如电视、广播、网络与移动通讯;娱乐, 如电影、动画、网络游戏等;出版, 如书籍出版、音乐、数字读物等。文化创意产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 是跨越多个行业、渗透诸多领域的产业。

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趋势, 就是文化、教育、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 并逐步延伸和发展。而文化在当代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日益占据重要的地位, 纵观发达地区具有生命力和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和区域经济, 都有一个共同点, 即注重文化和文化审美的投入, 重视提高文化为核心的教育、科技、审美在投入产出中的比率。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为:

1.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

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 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 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如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

2.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 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创意产业在全世界每天创造出220亿美元的价值, 并以5%的速度递增。创意产业以其独特的产业价值取向、广泛的覆盖领域和快速的成长方式, 成为一个国家及城市在未来发展和市场竞争中的制胜法宝。

3.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融合性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 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 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 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 还可以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正是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殊性质, 它对北京地区经济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首先,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推动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方式。文化创意产业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 是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一种产业形式。知识、文化、科技高度密集, 融合、创新、传播提升产业价值, 可逐步替代传统的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物质生产要素, 具有高端、高效、高辐射力。其次,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高首都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科技与文化相交融, 能够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有利于充分发挥北京独特的文化底蕴、丰厚的科教资源、密集的人力资本优势, 把高科技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通过推广和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 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率, 降低制作成本, 用现代科技手段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增强首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软实力。再次, 大力发展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核心、以产业为落脚点的文化创意产业, 有利于发挥首都文化、科技、智力资源密集优势, 充分拓展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 推动文化、科技、制造、服务融为一体, 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进一步优化首都“三二一”产业格局, 壮大并提升首都经济。最后,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增强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智力、技术、人才等资源日益密集, 土地、能源等自然资源则逐渐稀缺, 这就要求推动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适应这一资源变化的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正是充分发挥软实力优势、摆脱硬资源约束的有效载体, 借助奥运机遇做大广告会展, 做强文化旅游, 做活文艺演出, 彰显城市发展活力和文化魅力, 壮大产业规模, 从而成为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中北京文化的贡献力

“十五”以来,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模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逐步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成为最活跃、最具增长潜质的产业。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以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 新闻出版, 设计服务和广播、电视、电影等四大优势行业支撑的产业新格局;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数字新媒体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发展迅猛, 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规划为引导, 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逐步形成, 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程度逐步加深, 产品出口规模日益扩大, 尤其是软件、图书、影视等行业的产品出口量居全国前列。2007年,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为3827亿元, 同比增长19%, 高出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文化产业设定的年均增长15%的目标;此外, 利润增长28.7%, 增速大大超过总收入, 显示出文化创意产业“高利润率”的特点。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与蕴含其中的北京文化元素密不可分:

1.北京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源泉。

北京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它作为城市的经历可以追朔到3000年前。在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燕国就在北京地区建立都城, 名称叫“蓟”。秦、汉和三国时期北京地区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西汉末年王莽在北京地区建立了大燕国。南宋时期的辽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 金正式建都于北京。从此以后的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在北京, 共有34位皇帝在此发号施令统治全国。悠久的历史给北京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及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宏伟的万里长城和规模巨大的紫禁城是闻名世界的旅游景点;颐和园、北海、香山、天坛等皇家园林的优美景致和瑰丽建筑使游人流连忘返。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的北京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博大精深、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因此, 要善于发掘北京历史文化, 使其成为发展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资源。中外艺术家已经开始借助独特的北京古老城区魅力提升艺术形象, 比如在东城地坛公园恢弘的明朝古殿里包容着抽象艺术画廊;在气势雄伟的钟鼓楼城墙下聚集着中西合璧的艺术精品;在历史久远的皇家粮仓里人们畅谈着现代艺术话题;陶然在四合院里的艺术家、收藏家“大隐隐于市”;元大都时代建成的胡同深处也出现了一个个时尚“创意工厂”。从发达国家经验看, 改造老工业区和旧城区既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切入点, 也是城市发展中一个紧迫的命题。资料显示, 英国的泰晤士河南岸、纽约的苏荷等旧城区经过改造以后都变成了城市的亮点。随着后奥运时期的到来, 北京着力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激活历史文化资源, 使文化创意园区与城市旧区建设有机结合, 使古老都市中心区的传统文化得到完美的价值体现和长久流传。

2.北京现代文明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当然, 历史文化资源并不一定就能变成经济与文化实力, 只有通过包括科技的转换、经济的转换、产业的转换等转换过程, 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才能够发挥出资本效力。新中国成立以后,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各项事业和城市基础设施有了长足进展。特别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里, 北京的面貌一直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九五”时期, 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首都经济”的概念。循着北京经济发展要立足北京、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思路, 对经济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 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制造业、高度加工型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 经济增长方式的加速转变, 使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形成我国最大的国际、国内航空枢纽顺义临空经济区、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等产业聚集区域, 综合经济实力保持在全国前列。各种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 对外交往不断扩大。北京古老的历史积淀和现代风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充满历史印记和文明符号, 地理和人文环境条件符合发展高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要求。

北京文化名城和首都的优势吸引了大批文化人才, 管理人才, 高校科研院所密集的北京是国内设计人才储备最充足的地方。各类专业人才聚集北京, 不断开展各类创意、创新活动, 不断推出新作品、新观念, 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大批高科技企业云集北京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成为促进创意灵感物化、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 北京又是一个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 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频繁。近年来在北京举行的国际音乐节、艺术节、设计展览等大型国际文化活动, 为北京带来了世界各地的新创意、新思潮和新理念。具有国际化特色的现代文化与北京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形成了深厚独特、宽容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充分发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中文化因素的作用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初步确立, 但是受体制、人才、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诸如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文化的产业化程度不高;创意不足, 文化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整合能力较弱,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待增强;创意人才不足,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由于地方文化对创意产业有很强的贡献力, 因此, 充分发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弘扬北京特色文化, 创造品牌比较优势。

品牌竞争力是企业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 品牌价值对于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地位也日益凸现。好莱坞、迪斯尼等国际知名文化创意企业和区域正是通过多年培育起来的品牌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北京应该充分挖掘、整合、转移和利用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通过创造性、开拓性的创意把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意资本, 扶持具有浓郁北京特色和中国特色的首都文化创意品牌。充分利用现代点击数、设计、创意和工艺, 开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审美形势的文化创意品牌, 形成打造知名品牌乃至世界级品牌的战略思维, 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品牌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同时, 北京文化创意企业要加强多元化经营模式下的品牌管理, 加强品牌整合, 建立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 以及不同产品品牌之间的适当联系, 通过企业品牌的辐射作用充分发挥品牌整合的优势, 实现多元化经营下品牌对市场的最优影响。

2.培育特色产业链条, 释放文化因素在创意资源中的整体经济效应。

文化的作用力辐射范围广泛, 渗透在各个产业链条中。北京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 要发挥产业的关联效应, 积极拓展产业链条, 加强创意产品的研发商、运营商、发行商、销售商及周边服务商之间的紧密联系, 形成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环环相扣, 创意、制作、专业销售代理、版权转让、开发衍生产品以及产品销售一条龙的循环系统, 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所带来的集聚效应。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应该努力推动龙头企业发展, 鼓励本地企业之间、本地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 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 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征。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与北京文化密不可分:北京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源泉;北京现代文明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发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要弘扬北京特色文化, 释放文化创意资源的整体经济效应。

关键词:北京文化,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路径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弘, 梁昊光.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今天与明天.北京观察, 2008 (2)

[2].孔建华,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8 (2)

[3].国家发改委网站.北京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2007.12.28

[4].尹晴碧.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与策略.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8 (8)

[5].盛垒.北京发展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比较优势及其应对策略.北京社会科学, 2005 (3)

济南地方特色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 篇2

【关键词】济南;地方特色;文化;设计

1 济南特色元素

济南,山东省省会,一座有着秀美的山、河、湖、泉风景的美丽城市。这里泉水清洌甘甜,潺潺遍布全城,楼台亭阁、名水胜景令人赏心悦目,名人游览题咏的千古佳话、优美动人的历史故事引人入胜,雄奇秀美的千佛山,峰峦峰峦叠嶂,佛寺道观庄严肃穆……。除了俊美秀奇的自然元素,济南市也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子崖遗址是闻名世界的中华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比秦长城历史还要长的齐长城,始建于东晋的灵岩寺,位居“海内四大名刹”之首……这些历史遗存都清晰地呈现出济南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多方面展示着济南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济南最重要的文化资源[1]。杜甫、李白、苏轼、刘鹗、老舍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曾游历济南,他们颂咏济南的名言佳句、千古文章,同样是济南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这些丰富的资源直接为济南市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奠定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概括来讲,济南最为突出的几大地方特色元素可以归结为泉水元素类、名士元素类和佛教元素类等几个元素集群。

2 各特色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

2.1 泉水元素

“齐多甘泉,冠于天下”。趵突喷涌、黑虎腾空、百脉争涌、珍珠穿线……,这些或动或静的泉水都是生动的艺术造型来源。它们或呈连弧状或呈波纹状,似云飘逸、若隐若现,似水流动、回转交错,千百年来,人们在生活生产中,自然而然的将这一最具标志和最受喜爱的设计元素应用到方方面面。

2013年投入使用的济南“一院三馆”(济南大剧院、美术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都是以泉水为设计理念。三个场馆以“泺蕴泉涌”为设计理念,三个高度不一的建筑,提取的是趵突泉的三股泉眼喷涌的造型。其中,美术馆的外部使用的是“泉水流动”的动感造型。它通过蓝色的玻璃和白色的石材,以及凹凸不平的外立面,模拟了水波纹的效果,整个外立面看上去就像一个起伏的波浪。而它旁边的下沉广场,则有一处幕墙,通上水后,美术馆周边的水将顺着青色的墙壁缓缓流淌下来,营造了“清泉石上流”的效果。济南大剧院以“岱青海蓝”为设计理念,其室内设计采用了“潺潺泉水的韵律之美”的元素概念,通过不规则排列着凸起水幕墙、自由旋转移动的座椅、纹样潇洒自由的大理石地面之间点线面的呼应、虚与实、疏与密、曲与直、动与静等多方面的对比与呼应,成就了一栋现代经典设计作品。除此之外,泉水元素在产品设计、平面设计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黑陶、泉水节标志、第十届艺术节海报等都有泉水元素等影子。

2.2 荷花元素

荷花又名水芙蓉,是济南的市花,市内外广泛种植,深受人们喜爱,市区最著名的一条商业街——芙蓉街,就是因此而名。济南大明湖景区自1986年起举办荷花节,每年两次,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俗称荷花生日,湖中有迎荷花神节;农历七月三十日,旧日的盂兰盆会,当地则称为送荷花神节,并有荷等会、选拔荷花仙子等活动。

荷花花开富贵、品质高洁、寓意吉祥,集自然特性与人文特性于一身,自古以来是艺术设计的专宠素材之一。造型上无论是盛开的荷花花朵、花瓣还是含苞待放的花蕾以及荷叶都是常见的造型题材,由它们提炼出的设计元素以及结合其他人物、鲤、蛙、蜻蜓、山水园林景色等元素组成的造型更是不胜计数。它们可以单独使用,写实或写意,讲究造型的对称、均衡的美感;也可以连续排列使用,或呈带状二方连续之势,似水流动;或以波状四方连续之姿,连绵不断。

荷花元素应用广泛,建筑、服装、家居、广告、产品设计等,几乎在所有的设计领域都可以找到荷花元素的身影。

济南奥体中心的“东荷”体育场造型就取材于含苞欲放的荷花造型。东荷体育馆的主馆由36片自下而上形成的银色花瓣覆盖包裹,旁边两片银色的荷叶是南北两座各约4000平方米的训练馆及室外篮球训练场。设计师没有把荷叶设计为圆形,而是设计为弯月形,两枚弯如新月的叶子,衬托荷花造型的主体育馆。

再如, 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彭丽媛出访时穿的一套中国风衣服,上面就有刺绣而成的祥云、荷花图案,尽显其端庄典雅、沉稳大气的风范,并且成为流行的“丽媛style”。

2.3 名士元素

济南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灿烂的历史文化、脍炙人口的名人故事、传说等都是这座城市宝贵的财富。细数济南名士,豪放派大词人辛弃疾,婉约派代表李清照,骁勇彪悍的秦琼,精兵法,善诗歌的曹操,大文豪老舍,大文人刘鹗……一大批名人雅士或在此祖居,或在此旅居、或在此官居,都对济南情有独钟,也为这座城市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形成了济南特有的名士文化。

与泉水元素体现的自然文化不同,名士元素更侧重于人文风情,在细致的构成元素和造型上使用较少,更多体现在产品的整体、系列搭配上呈现场景、体现文化氛围,更注重于装饰应用来提高艺术品位。使用元素上以诗词名句、书画作品为主,围绕场景形成配套素材或者围绕人物故事综合利用多个元素。

名士元素用做造型上主要用在景观景点雕塑或者手工艺塑像上,大部分以整体身形或者上半身头像呈现,以人物原始形象为蓝本或抽取部分神态进行提炼、夸张,实现风趣幽默、风格稚拙等不同风格的富有生活情趣的艺术效果。如泉城广场的名士走廊,长廊内选取了大舜、管仲、孔丘、孙武、墨翟、孟轲、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李清照、戚继光、蒲松龄的人物造型制作雕像,通过人物具体形象和生平事迹介绍,呈现了齐鲁璀璨的文化史。而诗词书画等多以装饰元素呈现,比如在紫砂壶上以诗词名句为装饰元素,突出了工艺品高雅的情调,提高了艺术价值。

地方元素 篇3

一、豫北地方戏曲的渊源与题材

豫北是戏曲艺术之乡, 形式丰富多样, 有大平调、淮调、大弦戏、南调、乐腔、坠子、二夹弦、大罗戏、四股弦、四平调、落腔、目连戏、豫剧等多种剧种。其中, 大弦戏、目连戏等戏种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是中国最古老、最原始的剧种, 被称为民间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其表现形式至今还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民间因素。

豫北民间戏曲内容地方性很强, 主要用于祭祀、娱神以及娱乐, 剧目主要有神话传说、历史演义、民俗生活戏、爱情戏和伦理戏等形式, 如封神戏、列国戏、三国戏、宋辽戏、隋唐戏及历史传说和故事等。有些剧种紧随时代, 还有部分现代戏。

二、豫北地方戏曲的艺术特征

1. 造型语言

豫北地方戏曲总体来讲, 其造型方法是集粗犷和细腻于一体, 夸张和写实相结合。普通百姓是豫北地方戏曲的主要参与者和欣赏者, 因此, 它的审美标准和欣赏习惯深植于豫北广大民众的喜好和追求, 是当地民众的意识形态的直接表现。老百姓的审美习惯是一种主观随意创造, 不拘泥于客观存在, 注重情感的表达, 因此, 现实主义的再现性与打破常规的时空感以及浪漫主义的随意感相融想合。豫北地方戏曲根植于典型的中原文化, 其艺术特征和当地相关民间艺术形式一脉相传。豫北民间艺术种类繁多, 形式极其丰富, 有年画、剪纸、面塑、刺绣、彩扎、编织、泥塑、绢艺、农民画等民间美术形式, 以及高跷、舞狮、舞龙、秧歌、彩船、背阁、抬阁等曲艺形式。这些民间艺术构思夸张奇特, 造型古朴典雅、生动有趣, 充分体现了豫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豫北地方戏曲体现了豫北民间艺术的质朴、浑厚、豪放与细腻于一体的特点, 人物服饰和舞台道具古朴简练中又不乏精致, 夸张又鲜活生动, 形成强烈的地域特征, 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 色彩表达

豫北地方戏曲的色彩一般都单纯、明快, 喜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的原色与对比色, 红、黄、绿、青、黑、白是民间美术的基本观。这几种颜色同时又是身份性格的象征, 艺人们有“红色忠勇白为奸……”等口诀, 人物上场不用开口就已表明了身份。“红红绿绿, 图个吉利”“红搭绿, 一块玉”“红间黄, 喜煞娘”这些都是老百姓颜色搭配的口诀。豫北戏曲讲究色彩纯度、明度对比, 讲究色块的大小协调, 讲究色彩的冷暖搭配, 这几种颜色相互对比, 又相互衬托, 效果古朴庄重又鲜艳亮丽。

三、豫北地方戏曲的价值追求与文化内涵

1. 对农业文明的再现

豫北地方戏曲是豫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地域民众审美观和价值追求最直接的体现。豫北地处中原, 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豫北位于黄河故道, 其地方戏曲扎根于当地农业文明, 充满了浓重的乡土气息。其创作题材和内容多来源于身边的生活和生产场景, 其核心是对农村生活的赞美, 是对勤俭节约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兼容并蓄的博大气势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豫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精神使其文化呈现出一种博大兼收的气势。早在2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我们的祖先就已居住在这里, 这里是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境内仰韶、龙山、商周等文化遗址多达500余处, 境内有殷墟、比干庙、瓦岗寨遗址, 是周易的发祥地, 是岳飞的故里, 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 殷商、齐鲁、燕赵、三晋等多种文化形式在这里交融碰撞, 佛、道、儒等不同思想在这里交叉渗透, 开花结果, 产生了独特的艺术形式。这种文化形式体现出一种“安土乐天”的精神追求, 注重血缘亲情, 追求伦理秩序, 呈现出浑厚、质朴、刚强、大气的优秀民族品格。这些地方戏曲语句通俗淳朴、生动泼辣、诙谐夸张又含蓄委婉, 粗犷中又不失典雅, 内涵深厚, 耐人寻味。

四、豫北地方戏曲元素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

1. 豫北地方戏曲的艺术形式对现代动画创作的启迪

豫北地方戏曲中的很多艺术形象特征非常鲜明, 其扮相、服饰、道具都是民间艺术精华的再现, 极具典型的北方乡土气息。其色彩纯度与明度都较高, 鲜丽明艳, 大面积色块对比强烈, 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造型想象奇特大胆, 古朴、夸张、古雅、诙谐, 具有强烈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很适合动画造型。尤其当地皮影戏天马行空的意趣和想象, 极具平面化与装饰性的形象设计, 饱满夸张的构图形式, 都可以给现代动画设计带来更多的启迪与借鉴。

豫北戏曲音乐和唱腔风格独特, 其唱腔优美, 韵律节奏明快, 浑厚有力, 高昂奔放, 不少戏曲保持了原生态, 可以成为戏曲的活化石, 如大弦戏无论剧目、音乐, 还是表演上都基本上保持了唐代以前的“跳加官”戏、唐代参军戏、和宋元杂剧中的“滑稽戏”“赤脚戏”等特点, 表演气势恢弘, 唱做念打并重, 粗犷豪放, 刚中带柔, 地域特色极其鲜明, 具有强烈的舞台效果, 这对于动画音乐设计无疑也是一种珍贵的艺术资源。

2. 豫北地方戏曲的文化内涵对现代动画创作的影响

豫北地方戏曲的目的多是娱神、祈福和娱人, 因此, 其内容多是吉祥如意、除魔驱邪。但具体来讲, 每种戏曲又有不同的侧重面。如落腔主要是民间日常生活和下层民众的喜怒哀乐的再现, 是普通民众的生活态度、观念、价值追求、审美理想的鲜活体现。大弦戏内容以忠奸斗争、杀伐征战及除霸安良为主, 是民众道德标准的朴实反映。内黄大锣戏和林县落子腔不仅有颂忠叱奸的历史剧, 还有不少新编剧种, 揭示了普通民众对真、善、美的推崇, 对假、丑、恶的鞭挞, 它真实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生活、思想道德情操和审美理想。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在动画中的传承与应用, 可以使现代艺术创作能更好的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 给动画创新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

豫北民间戏曲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同时侧重于精神层面, 是民间原生态信仰的真实表露和当地民众朴实的审美观及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和体现, 充分体现了中原人民的崇拜与信仰, 具有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和极强的黄河流域民俗文化特征。动画创作从以民间戏曲传统为代表的传统民间艺术中提取元素, 并结合现代审美意识和表现进行再创造, 必将创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内涵, 又具有现代审美需求的全新的视觉形象和效果, 使现代艺术创作永葆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师鸿光, 于文庆.《长垣文化丛书》.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5.

[2]李庚香.《中原文化精神》.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7.

[3]孙建君.《中国民间皮影》.湖南美术出版社, 003.

[3]佟婷.动画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4]栾伟丽.动画造型与民间美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5]陈新生.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地方元素 篇4

一、在舞蹈创编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主要方面

舞蹈创编的基本要素包括动作、节奏、空间和时间。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舞蹈的呈现形式。另外因动作、节奏、空间和时间要素在创编者构思中所处的定位不同,其侧重点和组合形式就会不同,最终所呈现的舞蹈形式和风格也相应不同。首先,动作要素是舞蹈创编过程中要注意的要素之一。动作要素是舞蹈各种表现形式的直接载体,是舞蹈的最基本特征,没有相应的动作作为载体,舞蹈就不成其为舞蹈了。舞蹈中的动作是艺术化的动作, 是结合音乐律动等的形体姿态的艺术化。其次,对节奏要素的把握。一般说来,节奏要素主要以动作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和肌肉用力的张弛等形式表现出来。在舞蹈的创编过程中,能否注重不同变化节奏的展现是能否较好地展现舞者姿态美的关键。三是注意舞蹈动作的组合。舞蹈动作是在以动作方向、动作路线和队形变换等所构成的一定空间的立体展现。老表演艺术家盖先生认为,要塑造出多姿多彩的舞蹈艺术形象,就需要将舞蹈动作进行适应人体的“脸面、胸面、腹面”多方位的组合而不是把它们置于同一方向上。四是舞蹈音乐的选编问题。音乐是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舞蹈创编中必须十分注意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的舞蹈需要不同的音乐类型与之相匹配。要根据舞蹈适用的范围选编不同的音乐。最后,注意对舞蹈时间的把握。舞蹈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在进行舞蹈创编时要充分考虑到舞蹈艺术的时间限制性。

二、秀山灯舞在当代舞蹈创编中所具有的舞蹈元 素价值

秀山花灯是当地土家族、苗族和汉族等民族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朴素的民间艺术特色。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的秀山灯舞,色彩斑斓,富于艺术表现力,对当代舞蹈的创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先,秀山灯舞讲究“圆”的形式美。舞蹈是人们表达渴求幸福、美满和美好的重要形式。秀山花灯舞蹈的基本形式也叫门斗转。幺妹子是斗,赖花子是门,门围着斗转,从哪开始最终在哪结束,转一圈为一团。这种形式在最初的时候被称着“团团”,象征着两人越团越紧、越紧越团、和睦和谐与美满之意。在整个舞蹈过程中,通过演员的半圆转或圆弧运动或划圆等动作以展现出大圆套小圆的舞蹈动作形态,从而较好地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反映了秀山各族人民对光明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我们正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舞蹈创编者可以通过借鉴“团团”圆的舞蹈形式,创编出反映生活、聚集正能量、服务社会的当代“团团”舞。

其次,秀山灯舞的弧线动律。秀山灯舞的弧线动律在丑角的舞蹈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充分体现了秀山灯舞朴实、健壮、诙谐的特点。它主要浓缩在“面对面——背靠背——面对面”这样三个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幺妹和花子均是由肋骨为发力点带动上身走弧线完成配合的,给人以一种圆滑、流转的空间动态形象,从而展现了该舞蹈的独特韵味。当然,在当前的舞蹈创编中不一定要模仿其弧线的律动方式,但可以借鉴其以一定的动作形式表达朴实、健壮、诙谐的立意方法和原则与精神。

三是秀山灯舞善于吸收创新的特点。秀山灯舞是历史上的移民和周边的湘、黔等地传入的外来文艺与当地土著文艺融合而成的产物,更是秀山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创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记载着秀山人民世世代代传承的民风民俗和体现了秀山人民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以及精神风貌,这些使其成为了具有浓郁地方性特点的戏曲舞蹈。因此,秀山灯舞形成的过程也是秀山人民在文化上的吸收、加工、提炼和创新的过程,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借鉴秀山灯舞艺术形式实现当代舞蹈创编的 途径

首先,确定借鉴或参考对象。现代舞蹈要借鉴或吸收地方传统戏曲中的舞蹈的表现方式或元素就必须对所要借鉴或参考的对象有深刻的了解和把握。秀山灯舞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沉淀,经历了孕育、吸收、形成、发展等阶段,经历了它曾受到秀山周边地区乃至远距离地域的民间文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特别是与民歌、花灯戏有着密切的关系。创编者对舞蹈的动作技巧、节奏律动和音乐表达等特点与风格的准确把握是建构一定形态舞蹈的关键。居于适当的舞蹈主题,创编人员适当地借鉴地方戏中的舞蹈元素也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方法之一。现已收集整理的秀山灯舞步伐23个,扇法20个,单一动作40个,双人单一动作23个,亮相姿态14个。它们构成了秀山灯舞的宝贵资源库, 也是可供舞蹈创编者借鉴利用的重要方面。

其次,适当舞蹈形式的采用。舞蹈创编是要考虑群体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的。地方戏曲中的舞蹈是具有鲜明的特点的,因为它服务的受众是地方百姓,这就要求舞蹈的动作简单易懂,而且还要形象生动、故事性强、情节简单,否则会失去存在的价值。这对当前的舞蹈创编人员也是个挑战, 脱离群众的纯艺术技巧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舞蹈创编人员在进行舞蹈创编时,不仅要选择适当的舞蹈主题和素材, 也要根据其主题选择适当的结构加以整合和组织,借助舞蹈和相应的表现手法,将舞蹈主题及其情节展示出来,从而达到舞蹈展示艺术的完美和谐。

第三,注意舞蹈语汇的提炼和选择。地方戏曲中的舞蹈具有丰富的舞蹈语汇。尽管秀山灯舞只有转团和提胯等动作,但它手、头、臀、脚等具体动作却是相当丰富的。要创编出为受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除了要考虑到受众的心理、习惯和兴趣等因素外,关键还在于舞蹈语汇的提炼和选择。当然,在舞蹈创编的时候既可以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 也可以采用简单的双手上举加上小跑步,摇摆头部、臀部等来呈现舞蹈的主题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这些在地方戏曲中具有可供挖掘的丰富资源。

地方元素 篇5

一、河北传统音乐文化的状况

河北传统音乐, 包括民歌、吹歌、歌舞、等形式与内容。河北民歌多为民间口头创作, 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春秋战国以来, 各朝代有关文献都有河北民歌的记载。《诗经》中就有河北民歌, 《汉书·艺文志》载有河北民歌13首。近年来, 河北艺术研究所收集整理出河北民歌1200余首。河北吹歌是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之一种, 约有200年以上的历史。其乐器多以唢呐为主, 配以管子、笙、笛、板胡伴奏乐器以及锣、鼓、镲等打击乐器。在民间, 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或喜庆之日, 进行演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2006年命名抚宁县为“中国吹歌之乡”, 并在这个县成立“中国吹歌研究基地”。河北省的民间舞蹈, 素有北方汉族民间歌舞之乡的美誉。据调查统计, 全省民间歌舞达一百四十六种, 河北歌舞主要以秧歌为主, 比较熟悉的还有:徐水狮子舞, 唐山的地秧歌, 昌黎的跑驴, 石家庄的井陉拉花等。为了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每年都定期举办民间歌舞训练班, 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 不断发掘整理民间舞蹈。河北具有古老的传统戏曲。金、元杂剧就是在河北省境内盛行之后, 南下传播到江浙一带的。明清以来, 弋阳、昆山、梆子、二黄等戏曲声腔, 先后在河北盛行。20世纪40年代末, 影响最大、发展最快的河北地方剧种, 主要有河北梆子与评剧。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6年5月20日, 河北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 在河北流行的剧种有30多个, 其中河北土生土长的有26个, 代表性的有河北梆子、保定老调、平调落子、横歧调、哈哈腔、四股弦剧、评剧、唐山皮影等。

这些代表着河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品之作, 虽然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与弘扬, 但仍有许多珍贵的民族民间音乐正逐步失传。仅仅依靠各类相应政府机构制定、执行相关方针政策, 用于保存珍稀的传统音乐文化是远远不够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新生力量的不断注入, 单靠“师徒相传”的方式难以将传统音乐发扬光大。然而利用学校教育的平台却能起到很好的推广效应。

二、地方音乐教育利用本土音乐资源, 一方面可以传承和弘扬传

统音乐艺术, 另一方面对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将具有极为重要的建设性价值

(一)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

实现对民间音乐文化生态的保护本土民间音乐是地域文化的灵魂, 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 开发和利用本土音乐资乐源, 确立以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点, 学习古今中外优秀音乐文化, 可以促进师生在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背景下, 充分感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感染和净化我们审美心理, 形成开放、平和、包容的文化心态。

(二) 弘扬民族精神

传统音乐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它与本民族的文化思想, 民俗习惯等有着密切联系。弘扬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 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审美观, 民族意识和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进行传统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振奋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在基础音乐教育阶段立足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 让学生受到民族文化的浸润, 这对于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及民族精神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 丰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价值内涵

地方高校对本土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 是音乐教育质量提升的有益探索。专家认为, 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运用水平, 决定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开发本土音乐课程资源, 不仅是对文本教材局限性的主动弥补, 而且是对地方音乐艺术资源闲置、浪费的能动克服, 最终有助于地方高校音乐教学实效性的改进。

三、河北省地方院校音乐教育传承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方式

(一) 我省把优秀地方民间音乐作品引入课程, 构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教学体系开办了特色课程

按照立足师范、面向社会、强化多能的人才培养思路, 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必要的充实调整。把地方民间音乐纳入教学的重要内容, 并开设辅助课程:如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史论、本地民歌演唱、本地传统戏曲表演、本地民族器乐等。结合专业教学改革, 聘请民间音乐师和地方艺术团体的表演艺术家作为客座教师, 充分发挥他们作为传承民族文化“活性资源”的作用。

(二) 创建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音乐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资源。利用学校电视台、广播电台、计算机网络等媒体中的地方音乐资源, 省内许多院校选择其中适合学生的校园音乐, 进行整合、录制、传播, 开辟音乐教育节目。如“每周一歌”、“每日一曲”、“点歌台”等活动, 充分开发、利用学校音乐阵地资源,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三) 积极开展校园本土音乐艺术活动

学校教室、礼堂、体育馆等公共场所是音乐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我省各大院校利用这些设施举办有关地方音乐的“歌咏比赛”、“音乐会”、“艺术节”、“音乐讲座”等活动, 与此同时, 组建学校艺术团如合唱、舞蹈、铜管、打击乐、民乐队等学生团体, 不断吸纳新生参与, 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 提高学生学习包括本土音乐的艺术情趣。

立足传统音乐文化、彰显地域特色是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综观河北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只有充分调动各方资源, 置学生于一个具有浓厚传统音乐文化氛围之中, 传统音乐的教学才能卓有成效。然而, 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开展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任重而道远。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才能使学校成为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传承基地, 从而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

此论文是2008年石家庄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成果

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已积聚了丰富的内涵, 从民间歌曲到舞蹈音乐, 从曲艺音乐到戏曲音乐, 从民族民间器乐到各种乐种, 内容纷繁多样。灿烂的文明造就了厚重的音乐文化。面对这丰厚的音乐文化遗产, 将传统音乐融入于音乐教育中, 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延续中华文脉, 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传承和发展,地方传统音乐

参考文献

[1]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地方元素 篇6

地方历史文化类节目,是以一个地方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化发展脉络、人类发展轨迹为主要内容,以记录、展示地方历史传承与人文特色、风土人情为传播目的的社教类栏目。而地方历史文化类栏目生命力的关键,在于其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个性”化特色,这个“个性”是独一无二的。那么,一个电视栏目要脉络清晰、主题明确、条理分明、结构完整、故事新颖,无论是记者、编辑、摄像还是制作,必须要了解掌握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甚至只是了解掌握远远不够,还必须深入探究,才能准确把握地方历史文化的特点和优势。

在中国版图上,固原位于宁夏南部,所有可查询的资料都这样描述固原“古代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重镇,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古人形象地评价其地理位置说: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自古就是关中通往塞外西域咽喉要道上的关隘和军事重镇。”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相当多的本土历史文化资料,在沉下身子、静下心来阅读历史书籍之后,电视工作者或许面临这样一个困境:电视是可视性的,历史都是过去了的,这样的画面怎么拍摄?仅用静止的山、流动的河、盛开的花、静默的文物能够生动而有趣的表达该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吗?

长期以来,央视以及省级卫视都做过大量的涉及历史文化类的栏目,其中也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如《探索发现》、《走遍中国》、《话说长江》等,还有许多大资金大制作的历史文化类系列片,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地方电视台无论是从资金投入、整体把握还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无法与其相提并论。因此,地方台的历史文化类栏目要有自己的特点和运作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在当今速度、效率当先的时代,如果“慢悠悠的空镜头”仍然是历史文化栏目的表现方式,应该不会对受众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所以,《魅力固原》栏目充分考虑到软硬件设备、成本、人员等方面因素后,确立紧扣固原“本土历史文化元素,立足短小精悍、动人新颖”的栏目定位,以“润物细无声”的表现方式,准确清晰而又通俗易懂地向观众介绍固原的历史文化,不求有多深奥专业,只求简单明了、生动多样。

围绕固原地方历史文化的特点和优势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后,栏目组通过激烈讨论后,提炼主题、确定内容,摒弃常用而又难以驾驭的山川河流,从更贴近生活实际的“食物”和“居所”入手,用“一家人、一顿饭、一座房”这条主线,串联起浸润在人们“衣食住行”中的固原文化,以小文化诠释固原独特的地方文化。

历史上的固原属于塞外,是外敌入侵中原的一道屏障,所以既是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之所在,又是回族聚居区。因此,固原的饮食和居所最能够表现固原的历史文化。《魅力固原》的第一个系列节目就从固原人的“吃”入手。“洋芋面、佫络面、浆水面、散饭、茕茕”等草根食物逐一走上电视荧屏。这些用最普通的食材、最简单的方法制作出来的食物,通过细腻的拍摄、动人的叙述以及食物背后承载的主妇、家庭故事、生存背景,打动了许许多多电视观众。

电视栏目的多样化,使电视节目所能反映的领域更为广阔,也更能向纵深方向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地方政府的抓手之一,显然,地方主流媒体理应在舆论宣传上予以大力配合。《魅力固原》作为展示、宣传固原的窗口和平台,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介绍旅游资源也是该栏目的主要内容之一。系列片《美在固原》就是通过走访、探寻身边的历史遗迹、旅游资源,向观众既展示了广为人知的景点,又深层次挖掘了景点背后不为人知的人和故事,并且无论是在反映内容、表现手法,还是叙述方式等方面都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使该栏目短时间内就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为一个地方台的历史文化类栏目,要在电视荧屏赢得一席之地,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打上鲜明的地方烙印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首先,《魅力固原》栏目就是要向公观众展示本地区历史、文化、经济、思想的方方面面,使观众通过电视这个窗口对本地区区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独一性有全面的、宏观的了解和知晓;其次,电视节目最终是要给老百姓看的,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期望已从学习型转变为体验型,一个地方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历史文化特点,正是观众希望体验的重点。历史文化从一个方面来说是一个地区的城市名片,就必须围绕差异性做足文章,彰显本地区的唯一性与独特性;最后,地方历史文化类栏目反映的是当地老百姓的文化基因与生存状态,准确的拿捏,恰当的表现,有助于唤醒当地人对本地区历史文化个性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这三点足以表明,地方历史文化类专题片的生命力的关键在于“个性”。

【地方元素】推荐阅读:

元素形态07-18

建筑元素10-20

民俗元素05-10

市场元素05-19

表现元素05-25

数学元素05-30

思想元素06-02

元素缺乏06-13

基本元素06-14

视觉元素06-23

上一篇:感染情况下一篇:压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