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元素(共11篇)
技术元素 篇1
关于整合的争论开始是因为信息技术如何走进普通课堂而引起的。主要是全面培训教师掌握课件制作技能, 还是让信息技术教师代制“嫁衣”?虽然这种争论并没有阻碍整合的推进, 但是从大型公开课之现状到信息技术教师的繁重工作量, 无疑表明这一争论持续到了现在仍未解决。
于是, 大家仍然需要继续反思:“到底信息技术教师应如何面对整合?”“我们去整合他们, 还是让他们来整合我们?”“信息技术课还有必要存在吗?”……甚至, 不少专家把整合上升到了信息技术课程存在与否的问题上, 这并非危言, 在义务教育甚至高中教育已经面临课程政策方面的困难。
为此, 我们中的很多人在设想“如何跳出技术看信息”、“如何跳出学科看技术”等涉及课程核心的问题, 这实际上也是整合的最高境界。在完成这样的理想之前, 立足于信息技术学科, 在细节上“吸纳”整合元素, 用实践提高课堂整合的丰富性应是可采之举。
●把握整合元素的内涵, 不迁就整合的内容
要在内涵上下功夫, 就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不要就主题而主题让技术对学科内容迁就, 二也不要把学科内容仅仅作为范例来应用, 而是要让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涵切合起来。
反思以前的失误, 开始的时候, 我们跟着任务走技术, 把任务驱动用偏了, 致使到了主题教学, 技术学习就全面沦陷。
因此, 现在如果把握整合元素的内涵, 就要对其他学科与技术双方的内容都责问“是否必要”。
例如, 小学信息技术“图块剪切、复制、粘贴”内容, 基于早期的任务驱动, 我们曾经整合进小学数学的“加、减法”, 即用复制的方法来增加物品演示加法, 用剪切物品来演示减法。其后, 在主题教学的背景下, 我们又曾换成整合语文看图说话的演示, 如“把大灰狼赶出了森林”等。这个变化, 看似越来越故事化、生动化了, 但是却并没有在整合的元素内涵上有所提高, 无非是说“加”或“减”的内容。
再说, 对这样的学科内容, 很大程度仍然是断章取义, 只为多学这点数学或语文知识有什么用途呢?
所以, 必须要解决整合双方元素的“必要”性, 才能体现正确的内涵。同样是刚才看图说话的例子, 如果我们从制作图片为看图说话提供活动材料的角度出发, 引导学生讨论手工制作好多张相似的“图画”场景, 需要重复绘制, 工作量比较大, 如果采用增、减图片元素的方式 (也可以向活动图册要灵感) , 会不会提高效率?就这样转转视角, 学生一样需要看图说话的语文知识, 又需要用技术来改善看图说话的素材, 必要性油然而生。技术因此也变得必要, 而不是迁就整合活动让内容相互应付。
●提高整合元素的价值, 不苟合整合的过程
要体现整合元素的价值, 就是不要把技术过于综合化, 不要因为内容而分散技术价值。就像其他学科整合信息技术是以提高其与学习效益相似, 整合进其他学科是为了提高技术学习的效益。
在整合过程中, 要突出技术的核心价值, 不能动辄以“综合技术应用”来遮掩技术学习的苍白。例如, 我们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 往往抛出一个主题, 比如“南极洲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地理学科知识的探究。比如, 需要搜索一些变化的图文、视频媒体资料, 或者还要通过网上交流方式与专家、教师讨论等。这无疑是一种过于综合的技术应用实践。这样的网络探究设计, 看似非常实际且有效, 但是执行起来时间、空间都相对困难。因为信息技术工具化的前提是对基本技术已经有比较熟练的掌握。
反诸于已, 信息技术课程就需要优化过程, 不能为了整合而采用技术过多泛化了技术的学习过程。其他学科整合信息技术时, 曾提出了“整合点”的概念, 即在教学过程中的哪个“点”上宜于使用信息技术。我们信息技术整合其他学科知识, 仍然也需要“整合点”, 即要能够区分在哪个“技术点”来整合学科知识会更有效益。即要寻找整合的必要性。例如, 在网络交流时, 我们需要发挥网络的虚拟特点, 让大家对一些问题进行辩论, 如话题“圆明园是不是应该重建”, 因为技术的采用让学习、活动过程更自由, 观点更自主;而对于一些需要面对面解决的问题还是面对面更好, 如话题“如何制作插花”, 如果用技术会使活动过程缺乏现场亲切感、内容真实感。
●增强整合元素的融合, 不游离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素养, 而不是过多因为整合去培养学生的其他学科素养。很多人曾明确提出过反对意见:“我们学科没有这个责任”。其实这话本身是有道理的。但是, 如果作为一种技术, 它的目的是应用, 因此必要的应用是不能回避的, 虽然不能因此作为技术课程的核心。就像开车走路, 我们没有必要太过关心天空, 但如果我们会应用“太阳”、“北斗星”辨识方向, 如果我们会采用“GPS”定位位置, 我们仍然还是在走路, 而不是搞天文学。
把握了整合的内涵, 找准了整合的点, 再需要做的就是要把整合真正“整”起来, 达到有机融合, 而不任由两个目标各自游走。
例如, 早前做过的“用计算机作文”课程整合, 到现在还有不少人仍然把输入法、文字编辑与作文整合。这不是技术讲完后让学生现场在电脑里写篇作文了事, 而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教会学生如何用电脑列出构思、写出规范的文章、修改文章的内容提高质量, 甚至把文章进行排版利于交流的整体的活动设计。整个活动围绕学生作文进行, 但每个环节用到的关键技术:输入、编辑、审阅、校对、发布等都是明确的、有效的。真正把技术作为工具融合在作文中。
如果只是输入汉语句子, 我们想象不出在电脑中写一句座右铭或者一首打油诗跟手写有何不同。相反, 利用技术整合, 文化元素要和技术元素融合。如座右铭的整合内涵可以是用技术让它变得更有力量 (字体、配图等美化) , 整合点也可以只放在“艺术字”技术, 整合元素融合就要瞄准艺术字的字体风格、形状气势、色彩韵味等, 让整合整出默契来。
综上所述, 诚如我们在群里争论的“‘学而时习之’的正解是什么”的问题, 好多人去网络检索, 对比出现的分歧集中在“习”的意义有大不同。可见, 在技术要求上会“检索技术”就行, 在语文学科上要求“正解的结论”能得出才行, 在整合的意义上呢?希望, 留有这个问题让我们去思考!
但愿, “学而时习之”, 也能成为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方法与课程境界。
就像开车走路, 我们没有必要太过关心天空, 但如果我们会应用“太阳”、“北斗星”辨识方向, 如果我们会采用“GPS”定位位置, 我们仍然还是在走路, 而不是搞天文学。但是, 由于关注了天空, 我们走路的技术会更好
摘要:且不说, 最早如何提出整合的规范概念。但是, 争论却最早发生于信息技术领域, 因为早期整合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的“技术配合”。我就作为较早利用多媒体参与整合课题实验的信息技术教师之一, 在1996年曾经参加中央电教馆首期的Director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后来, 又在我校举行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区域素质实施”的全国电化教育现场会上带领各科教师展示多媒体课堂教学。我有幸见证了早期整合实验发展的部分情况, 对整合在争论中发展的经历体会深刻。
技术元素 篇2
一、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和生活元素紧密相关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与高中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实践活动是息息相关的。一切教育教学生活都是有信息元素的,而且生活为信息技术提供了不竭的素材源泉。如何把握生活元素的存在,运用生活元素,为信息技术教学所用,从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是每个信息技术老师必须回答的一个时代课题。同时,随着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和信息水平的提高,学生未来的生活质量也会水涨船高,因为信息技术看似一门技术,但它远远超过了纯技术的范畴,而是人的一种境界,一种眼光,一种胸怀的具体体现。信息技术的终极目的就是服务人类,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学好信息技术,对于生活的内涵和外延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它可以提升人们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又可以造福整个国家国民的社会生活。只有认识到二者的鱼水不分的关联性,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例如现在很多中学生家里都有电脑,在电脑使用的过程中,经常需要优化、杀毒等,其实这些既是日常生活使用计算机的必备知识,也正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无论是作为指导教学的参考,还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从生活实践中找寻灵感、元素和素材,都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可行性路径。
二、强化信息技术在生活实践中的感性存在
陶行知有句名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说明生活中也有信息教育存在的天然土壤,也给开展生活化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现实和实践可能。有什么样的生活实践,就有什么样的信息技术源泉,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信息已铺天盖地,潜入人们生活已是大势所趋,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宽带进入千家万户,信息技术更是以惊人的速度“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且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信息技术潜入生活,生活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着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也正在信息技术的支点上阔步前进。现代的信息技术涉及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它们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中坚动力,也是中学阶段教学的重要任务。强化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将让信息技术在生活实践中登堂入室,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为未来的社会进步做了良好的实践铺垫。所在,在信息课堂教学中,要把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教”“学”“做”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既要以信息技术去教,又要引领学生以信息技术来学,更要让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做事。例如可以用在不同的橱柜里放置不同的衣物来比喻存储问题。比如上方的大格子空间较大,可以用以放置大件的衣服,而衣柜下方的小格子空间较小,可以放置诸如内衣、袜子等小件的衣物。计算机中的文件存储,同样需要放置和安装不同的硬盘,同时硬盘里面还有大小不一的文件夹,文件夹里面才是我们需要的文件。总之,信息来源于生活,但又改造、革新着生活,其最终的价值取向是为人们的生活实践而服务,所以,只要有条件,就要创造一切可能,让信息技术成为引领生活、走向科学的领头雁和排头兵,使信息技术生活化,发挥其生产力和创造力。
三、寓信息技术教学于生活的快乐之中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应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应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要让学生体悟到信息技术给学生生活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就要通过生活情境的设置,把生活元素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习的火把,让学生“乐着学,学着乐”,让学生伴着快乐在信息技术中遨游,从而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提升身心的境界。例如让学生在家中搜集PPT素材的时候,就是在完全自由化、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也是学习PPT制作的基本步骤。当信息技术教学和生活情境完美融合的时候,教学、学习都是快乐和自由的,效率和质量自然而然得到提升,信息技术才真正变成生活和教学的贤内助,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快乐使者。
四、以信息技术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三维技术与水墨元素的结合运用 篇3
关键词:传统水墨;三维动画;中国元素
一、中国传统影视动画中水墨风格的运用
水墨动画是中国艺术家在中国悠久而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的基础上而创作出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对水墨画的各方面借鉴创作出一种新的空间与时间的表现手法。
刘进安在2009年发表了关于现代水墨与教学的思考——刘进安访谈录一文,路易斯·李发表丁飞艺术的当代价值一文,我们似乎可以找出当下水墨动画片创作处于低谷的原因所在——传统胶片水墨动画片制作过程的繁复与漫长。然而,如今在信息大爆炸、计算机技术无孔不入的时代,水墨动画可否借助数字技术这一强大的巨手解决这一难题。
(一)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分析
中国画中水墨画占有独特一席。水墨画顾名思义运用了中国特有材料墨与水的结合,创作出中国所特有的艺术形式水墨画。在运笔的勾、皴、擦、点、泼中,在水墨的浓淡变换中,形成了水墨画所特有的形神碰撞的虚拟空间。使其画面能够穿越空间与时间,从新赋予了水墨画中的物以生命与精神。使创作者的体验、情趣与感受同时融入画中。水墨画讲究简而明通过简洁的物象变幻,却能够韵意出丰富的精神信息,使人的精神达到与景物的形神空间结合。
水墨画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其构图,它与西方的绘画的构图有很大的不同,常常创作者根据自己意愿和心境随意取舍,及其自由。留白就是水墨画的一大特点,在水墨动画的创制中,许多的优秀作品都遵循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构图原则,营造出许多意境悠远,形神兼备的优美画面。
(二)水墨动画片与传统动画的不同之处
追求水墨技法如何运用数字技术逼真的表现,让水墨元素在交互中绽放光彩,数字化的应用与一般传统动画片的不同之处在于,水墨动画所绘制的材质不同,它们并不都是绘制在宣纸上,并且只有在单帧的画片中能找到水墨所特有的笔触,数字水墨相比于胶片水墨最大的优势在于可擦写,易修改,可直接在软件中进行后期电脑美术编辑,可直接打印,作画效果与在纸上作画一样,并可以灵活修改。
二、三维技术与水墨元素的结合运用
从现阶段很多成功的三维水墨动画的实验来看,将水墨元素运用到三维动画中,不但可以节约许多的成本,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并且可以与先进的现代三维动画技术相结合,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影视动画作品。
(一)水墨元素对角色设计的影响
1、中国传统水墨动画的角色与场景特点
中国传统水墨动画讲究的是写意的空间与形神兼备的画面,在简洁洗练中蕴涵着丰富的故事变化。比如中国画对空间的处理,首先要制作一片水面的话,水面上需要有石头、树、草等。一般在西方的绘画中,水面会是一个实体,需要有色彩、水波、反光、倒影等多种元素结合,而在制作水墨动画的过程中,如果把这些元素全部结合进来反而会失去中国画所特有的美感,但放弃了水面的色彩、水波、反光,却会使水面变成画面中大片的空白,仅仅通过倒影和倒影的波动来表现水面的空间和质感,反而会使画面充满了想象的余地(如图1)。而且,这种大面積的空白不但不会使画面显得苍白无力,反而它符合了中国国画构图中讲究的高度概括,以少胜多的含蓄表达来表现创作者的主观意蕴。中国水墨动画对黑白变幻的精妙把握,对于墨色浓淡的艺术化掌控使得画面中简练的笔触充满了意韵,而这也是将中国水墨动画运用到三维动画中最需要注意的一点。
2、水墨元素与场景的结合
在水墨动画中需要更多的通过线条的轮廓或水墨的浓淡变幻来表现角色的动作变化。在普通的三维动画中,比如制作一个人物的手上动作时,制作者只需要在三维软件中虚拟的三维空间里调整角色的动作规律变化,然后通过计算机的模拟计算得出一个模拟现实的动作变化。这样的动画只是对现实的模仿,它的艺术表达却很欠缺。
(二)水墨元素对特效的影响
水墨动画的特效不同于普通动画的特效处理,它有自身的独特性,所以它对创作者的创意发挥有自己的独特要求。比如在普通的动画中处理一个物体落入水中的特效时,创作者大多会处理成溅起一片水花,但在三维水墨动画中,物体落入水中则溅起的是一朵墨韵;在普通动画中,表现一个生命的消逝最多的处理时是让这个生命倒地,但在水墨动画中则是让这个生命从墨变成墨韵慢慢消逝掉,生命在瞬间变成留白,这些特效的处理不但要求创作者有对水墨艺术的深刻理解外,还需要其发散思维的想象力。
有机碳/元素碳分析技术应用研究 篇4
1.1 概述
大气气溶胶研究是大气化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气溶胶中的OC、EC对全球气候、环境质量、人类健康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 对气溶胶碳质组分的观测和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认识区域和城市大气污染的状况, 得知二次污染的存在与否, 还能够有助于对各种排放源对气溶胶的贡献进行源解析。
1.2 有机碳/元素碳的测定方法
气溶胶中的OC、EC浓度的准确监测, 对于研究大气化学反应和污染物的源解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外对大气气溶胶中的碳质组分的分析十分重视,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展开了相关的工作 (Appel, et al., 1976) , 国内则相对较晚才开始进行碳质气溶胶的观测研究。至今, 已经发展了多种针对气溶胶中碳质组分的测定方法, 但国际上仍旧没有公认的标准方法, 其中应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三类:热分解法 (Thermal Method) , 光学法 (Optical Method) , 热分解—光学分析法 (Thermal-Optical Method) 。
热分解法是最早开发的分析气溶胶中OC、EC的方法, 包括直接热分解法和间接热分解法两种。间接分析法是在一定的载气环境下, 根据OC、EC在不同温度下挥发性的差异, 通过控制程序升温加热, 使得气溶胶中的碳质组分从膜上热解、挥发而区分出来, 然后在二氧化锰等催化剂的情况下通过催化氧化反应将其转化成为CO2利用NDIR检测, 或者通过催化氧化+还原将其转化成为CH4利用FID检测器进行测定。
光学法主要包括光吸收法、拉曼分光法 (Rosen, 1972) 、光反射法和光声光谱法等, 通过光学法测得的碳质气溶胶成为BC, 但是无法得到OC的信息。
热光法是将热分解法和光学法结合起来, 通过测定滤膜上颗粒物样品对光的作用, 再结合通过热分解法得到的OC和EC的浓度, 可以更为准确地测定气溶胶中的碳质组分。
1.3 有机碳/元素碳在线监测技术
在线监测技术结合光电检测、NDIR检测技术结合的自动化技术, 通过自动采样控制技术、热光检测控制技术、自动NDIR检测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 可以更好地描述气溶胶中碳质组分的真实信息, 因此连续在线的测量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成为可能。目前, 已开发成熟的商品化的在线气溶胶碳质组分监测仪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DRI Model 2001A。DRI Model 2001A是基于IMPROVE TOR方法开发的在线仪器, 可自动观测大气气溶胶中的碳质组分。其原理为:利用撞击采样法将一定粒径的颗粒物采集下来, 然后将样品根据升温程序加热到一定温度, 释放出CO2而被非色散红外检测器所检测。该仪器有两个采样器交替进行工作, 当一个在捕集颗粒物的时候, 另一个在进行分析OC和EC, 因此可以获得连续的观测数据, 最低时间分辨率为1h。
②美国Sunset实验室RT系列的半连续OCEC分析仪 (Sunset Laboratory Semi-Continuous OCEC Carbon Aerosol Analyzer) 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台在线OCEC分析装置。该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将大气中的颗粒物捕集到一张面积为1.23cm2的石英膜上, 然后采用NIOSH/TOT法对样品进行分析, 用NDIR (非色散红外检测法) 对CO2进行检测。仪器的采样和加热分析过程是交替进行的, 所得到的数据呈现半连续性。Sunset实验室为避免采样过程当中气态的VOCs组份吸附到石英膜上, 而引入正误差, 在该仪器进样口前串连了一个多层活性炭平行板的扩散管 (Sunset Laboratory parallel plate organic denuder) , 来吸收有机物。但在实际采样过程中, 由于大部分VOCs被平行板吸附之后, 气溶胶和VOCs之间的平衡又被打破了, 气溶胶中一些OC会挥发出来, 因此通常采用两张膜叠加采样的方法, 来减少由此带来的误差, 即通过第二张膜来吸附颗粒物挥发出来的VOCs。
与离线测量方法相比较, 在线仪器的采样周期大大缩短, 有效地提高了数据的时间分辨率, 可以很好地反映碳质气溶胶在较短时间内的变化特征。
1.4 分析标准
目前仪器的标注主要有IMPROVE、NIOSH5040、USEPA-STN、加拿大MSC1、中国香港UST-TOT、QX/T70-2007大气气溶胶元素碳与有机碳测定—热光分析方法, 主要区别是激光光路结构不同, 如:IMRROVE方法为TOR法, 而NIOSH5040为TOT法。TOR法根据激光光源照射样品的反射光强 (Reflectance) 回到起始强度, 定义分割点, 而TOT法则根据对激光光源照射样品的透射光强 (Transmittance) 回到起始强度定义分割点。同时, 不同的标准升温模式也略有区别, 表1是三种不同标准的升温模式区别。
2 有机碳/元素碳在线监测方案
2.1 系统硬件方案系统的硬件设计整体框图如图2所示。
仪器主要由工控机、CPU组成主从通讯模式, 工控机为主, 其他为从, 其中, 工控机:采用8寸的触摸显示一体化工业工控机, 1.8G双核CPU、2G内存、16G电子硬盘、winxp操作系统, 工控机需完成升温谱图记录、积分计算、流量计算、EC-OC分割点计算、浓度计算、数据存储 (谱图数据和浓度数据等) 等。
2.2 光路设计
光路设计采用双光束检测技术, 即通过同时检测参比光度和透光光度值, 彻底避免激光漂移给EC-OC分割点的判断影响, 其光路设计如图3所示。
2.3 应用软件开发平台以及开发语言
基于winxp系统的开发语言有C++、C#、VB、VC、Java等等, 开发环境为vs2012、vs2010、vs2008或者vs2005, 根据开发难易程度和熟悉程度, 选用的开发语言为C#, 开发环境选择比较主流常用的vs2010。
2.4 NDIR检测器线性测试
NDIR检测器采用RMTLtd公司DX6220OEM红外探测器, 其技术指标如图4。
检测器在0.5L/min的流量下针对不同的CO2浓度进行线性测试, 线性系数大于0.9999, 测试数据如图5。
3 结论
通过分析国内外有机碳/元素碳的分析技术、不同分析的方法比较和国内外分析标准的比对研究, 并研究了有机碳/元素碳在线监测技术方案, 对NDIR检测器进行了线性测试, 为有机碳/元素碳在线监测仪研制提供基础。
摘要:通过分析国内外有机碳/元素碳的分析技术、不同分析的方法比较和国内外分析标准的比对研究, 本文探讨了有机碳/元素碳在线监测技术方案, 对NDIR检测器进行了线性测试, 为有机碳/元素碳在线监测仪研制提供基础。
关键词:有机碳/元素碳,连续监测,检测器
参考文献
[1]郇宁.气溶胶中OC/EC测量方法及北京OC/EC的污染状况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 2005.
[2]李杨.西安大气中碳气溶胶的理化特征及其来源解析[D].西安:中国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004.
技术元素 篇5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生活元素
一、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现状分析
在中学教育体系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实际地位并不高,将生活化元素融入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际难度不小。下面我们就来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现状进行分析:
1.信息技术学科地位不足
对于大部分高中学生来讲,三年的高中学习,是为了尽全力在高考中发挥到最好而有希望进入到理想的大学。大部分家长也有同样的思想,作为与高考成绩无关的信息技术学科,家长给予其的重视力度明显不足。即使高二的学业水平测试,大部分家长学生包括部分班主任都认为到时候突击一下都能通过。所以,在中学教学中,学校对于信息技术的重视力度不足,使信息技术教师找不到工作的动力。日常教学内容较为简单,教师没有热情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更不要提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了。学科地位得不到提高,信息技术教学中很难融入生活元素。
2.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不足
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有着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学科教学内容就没有扩充的动
力,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会受到不良影响。在当前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中学生并没有对信息技术表现出过高的热情。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许多学生将信息技术课当成了放松课,在课堂中只顾着玩电脑,没有理会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在一些学生心中既然信息技术学科不关系自己的成绩与排名,就没有学习的必然。加之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很难融入课堂活动中去。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方法
加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生活化,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会使中学信息技术氛围更好,质量更高。下面,笔者对生活元素融入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加以分析。
1.加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中学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许多学生根本不顾教师的讲解,而是在课堂中做自己的事情。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热火朝天,却没有换来学生的参与,而是在下面用电脑聊天,玩游戏。中学信息技术学科,应当是一门兴趣性很强的学科,但课堂氛围的尴尬使生活元素的加入具有较大的必要性。学生的自控能力不足是原因之一,教学内容的乏味是直接原因。中学信息技术课本上的内容偏离了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期集中,教学效率也因此而下降。而生活元素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如,在讲解有关电子邮件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中国节日问候来引导学生对电子邮件的收与发进行操作。生活元素的融入,为学生提供了十分生动的信息技术练习情境,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会对电子邮件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注册邮箱,为其提供使用方法,让学生相互帮助着练习电子邮件的收发。这样的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才是中学生想要的课堂,才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
2.利用生活任务,驱动学生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会使学生找到
信息技术学习热情。让中学生通过处理不同的任务,找到中学信息技术学习方法,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会使学生从浅到深地对信息技术学科进行认知,获取清晰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课本上的枯燥的学习任务,会使学生心理负担大,学习劲头不足。而生活化的学习任务则不同,生活化任务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较为贴近,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综上所述,将生活元素融入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是对中学信息技术的一次改革,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一名合格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师生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将生活与中学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有利于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提高,更会使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J].新课程:中学,2010.
[2]梁敏.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
作者简介:姜鑫,女,1987年7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学。
How will Life Elements into the Study in the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iang Xin
Abstract:The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students basic knowledge level and operation abil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o guide students to classroom learning was applied to real life. So life element into the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is very important. Based on how the elements of life into the middle school to discuss issu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alysis of the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into daily life.
Key words:the middle school;information technology;element of life
技术元素 篇6
无机前处理特点
干法消解是直接利用高温使有机质以二氧化碳和水的形式气化, 留下的无机氧化物或无机金属用一定的稀硝酸溶解后测定。干法消解的优点是设备便宜、作样量大;缺点是高温下一些元素, 尤其是Hg、As等易挥发元素容易损失, 回收率无法得到保证。
湿法消解分为传统电加热板消解和微波密闭体系消解。传统电加热板利用加热使氧化性酸和有机食品样品发生化学反应, 使最终要测定的元素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由于加热体系敞开, 反应过程中压力不变, 能加热到的最高温度就是酸的沸点, 所以消解时间通常要几小时, 甚至一天;另外敞开体系容易导致Hg、As等易挥发元素的损失以及加热过程中的酸损失, 因而要持续补加酸, 但是容易导致空白值偏高, 影响后续分析的精密度。
微波密闭消解采用微波源加热, 极性分子直接吸收微波热, 并不断碰撞产热, 因而加热效率高;由于体系密闭, 反应产生的气体使压力升高, 从而使沸点升高, 可明显提高反应速率, 降低微波密闭消解时间, 约为电加热板消解的几分之一至几十分之一;密闭体系确保了Hg、As等易挥发元素的不损失。
微波消解技术的发展
微波消解技术1975年最早应用于一些生物样品, 随着技术的发展, 微波消解解决了测定食品中易挥发元素损失的问题, 因而开始在食品样品前处理中得到应用。80年代开始使用民用微波炉加密闭消解罐作为消解加热装置消解样品, 无任何测控和安全措施;9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具有简单测控压力的民用微波炉作为加热装置的密闭消解仪, 90年代后期压力测控装置变得更精准;21世纪初出现了使用民用微波炉加上具有精确测控温度和压力的微波消解仪;2005年至今产生了采用工业专用微波炉腔的商品化消解仪, 具有精确测控温度和压力的能力。
消解罐的分类
对微波消解来说, 能够实时控制消解温度和压力非常重要。消解罐的材质堪称微波消解仪的心脏, 它直接决定了可工作的最高工作温度和压力。目前市场上的消解罐按照最高工作温度、压力的不同分为三种:中低压消解罐 (实际最高工作温度为200℃, 压力为20atm/300psi) , 适用于对工作条件要求较低的样品处理, 如水、污水、血样、尿样、蔬菜类等;高压消解罐 (实际最高工作温度为220℃、压力为40atm/600psi) , 适用于对工作条件要求较高的样品处理, 如中草药、生物材料、食物、高脂食品等;超高压消解罐 (实际最高工作温度为250℃, 压力为60atm/900psi) , 适用于对工作条件要求极高的样品处理, 如塑料、纤维、油、脂、耐火材料等。
由此可见, 中低压消解罐是无法消解油等只有超高压消解罐才能处理的样品。所以对用户来讲, 对罐体的最高工作温度、压力的考核至关重要。
微波消解面临的问题
作样量和安全性是微波消解一直面临的问题。首先作样量不能过大, 否则对于有机质含量高的样品, 容易产生较大压力。而对于痕量元素的分析, 经微波消解后, 须用价格昂贵的ICP-MS分析。微波消解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成熟, 由于炉腔大小的限制, 罐体体积的限制依然很难攻克, 作样量一直是微波消解仪器面临的问题。其次, 安全性也是微波消解仪研发时要考虑的内容, 包括罐体的设计和炉腔的承受能力, 屹尧是国内首家采用工业级专业谐振腔、超高压微波消解罐, 以及多重主被动安全措施的厂商, 可确保实验安全进行。
技术元素 篇7
为了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笔者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了沟通, 发现现在的学生其实大都喜欢信息技术, 只是对信息技术课所学的内容不怎么感兴趣。以下是笔者对自己所任教的七年级518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内容。
1.你是否喜欢信息技术课?
2.你是否喜欢信息技术课所学的内容?
3.你最想学什么样的知识?
第一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
第二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
而对第三个问题———“你最想学什么样的知识”, 学生的回答有“电脑硬件”“黑客技术”“游戏制作”……五花八门, 什么样的答案都有。
以上调查表明, 绝大多数学生是非常喜欢学习信息技术的。而选择“不太喜欢”的只是因为读中学前没怎么接触过电脑, 是由陌生感产生的畏惧心理。但对第二个问题———“是否喜欢所学内容”的回答, 居然有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有点无聊”, 令笔者感到相当意外。问及原因, 有的学生表示, “这些内容小学里就学过了”;有的学生则说, “这些内容平时自己上上网就懂了, 根本不用学”。
调查结果让笔者明白, 常规教学这点知识量是远不能使学生满足的。但依据教学大纲, 课堂教学必须顾及基础不好的学生, 不能为满足能力过剩学生而放弃常规教学去教学其他内容。就算去教学其他内容, 电脑技术那么多, 也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满意。怎么办?进退维谷的痛苦伴随了笔者很久。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 笔者在课堂中引入了漫画的内容, 学生的情绪立刻变得高涨, 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这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 为笔者以后的尝试指明了方向:在教学中融入美术、音乐等艺术元素, 不正是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吗!
笔者在教学内容中融入艺术元素, 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深入学生的生活, 引入他们熟悉的标签和卡通人物
有些标签和卡通人物, 学生非常熟悉, 把它们引入教学, 会让学生觉得所学内容很生活化, 自然就激发了学习兴趣, 从而顺利地达成传授常规技能、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如在Windows“画图”工具的教学中, 笔者选取了adidas商标, 让学生模仿作图。
adidas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商标, 画起来都很认真, 也得心应手, 画完后又有一种成就感;同时, 这一作画的过程也使学生掌握和巩固了Windows“画图”工具中选定、擦除、颜色填充、多边形、文字等的使用和操作要领。
二、贴近学生的生活, 把学生喜爱的东西卡通化
把学生群体中共有的一些话题和爱好卡通化后引入教学,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在一次关于Word中插入图片的教学中, 笔者先让学生重温了一篇他们津津乐道的NBA报道, 然后再自行绘制篮球, 并把绘制好的篮球插入到那篇报道中去。
学生的兴趣立即被调动了起来, 很好地巩固了所学内容。
三、注意学生的基础, 选取简单明了的绘画素材
大部分学生不具有很强的绘画功底, 太过复杂的绘画只会让电脑基础原本就不好的学生压力更大;另一方面, 艺术元素融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却不是主要内容, 必须把握好对象的难度, 最好是用最基本的图形构成。
一次, 笔者让学生画乌龟, 除了用8个圆, 没用其他任何绘画形式。
由于该构图简单, 形象又可爱, 学生看了都非常欣赏。
四、善于发现学生优秀的课堂作品, 为教学所用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绘画水平总是有限的, 为此, 有时可以收集学生优秀的课堂优秀作品, 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同时, 学生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更能让学生认同和接受。
下面的几幅图就是笔者在学生作品的启发下, 同一题材绘画的迁移过程。
五、让流行乐走入教学内容
流行音乐为学生所喜爱, 应用恰当, 能为课堂教学增辉。
笔者曾给九年级学生布置Flash期末作业:制作一件MTV作品。在制作中, 学生将平时所学都用上了, 很多学生还自学了课堂以外的内容, 作品质量普遍较好, 有的甚至达到了专业水准, 令笔者自叹不如。
技术元素 篇8
荧光X射线辐射是由原子内电子接受不同能级的光束能, 而X荧光分析技术主要是将样品物质接受一定的激发而发射出与元素成分相关特征的X射线量, 接着发生跃迁所释放出来的能量而形成的。由于该射线的波长只和跃迁电子的初态和终态能级差相关, 利用此特征就可以应用荧光X射线波长对材料的相关化学元素成份进行鉴定。
2 X荧光分析技术在多种矿石多元素检测与分析关键技术
2.1 双激发技术
低能x光管在管压10k V, 管流150m A的作用下, 能够发射出能量较低的X射线, 但这种射线的照射强度很高, 适合用于激发荧光产额较低的轻元素;而z Pu能够放射产生能量较高的射线, 其照射强度低, 在激发重元素时能产生较强的X荧光。双激发技术就是将这两种荧光射线相结合, 同时进行轻、重元素的激发, 可以同时检测多种元素。双激发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 在自动稳谱的同时, 还可以进行多元素分析并出结果, 而且, 这一技术还可以获得多个测量参数, 利用这些参数不仅能够完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也能够对样品进行自动分类。这些优点有助于有效的克服样品的基体效应, 增加其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性。
2.2 高精度测量技术
2.2.1 比值测量技术。从X荧光计数率的基本公式中我们可以发现:
某种元素K的X射线荧光计数率IK与矿石试样中的元素含量ω (k) 成正比。在探测装置固定的情况下, KIO值是一个固定的数值。我们的测量方法是按照同类样品进行测量的, 即使样品中含有其他的样品, 系统也会采用自动分类技术进行消除, 基本可以保证数值一致性。这时, 采用同类样品作为参比样品进行比值测量, 用比值计算含量, 使结果误差减小。
比值测量技术的优点是: (1) 可以消除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 对于不同的温度环境而言, 参比样和试样的谱峰同时漂移, 但计效率比值却基本不变, 消除了温度影响; (3) 正比计数器的特点是, 随着测量的进行, 所充气体会不断地消耗, 影响计数率, 比值技术却能有效地克服这一缺点。
2.2.2 自动稳谱。采用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方式随时将谱峰凋到预置位置, 保证测量过程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2.2.3 利用多参数对样品进行计算机自动分类, 保证了样品在同类型条件下测量。
2.2.4 所研制的为X光管供电的高压发生器, 其管压和管流都具有独立的反馈电路控制, 长期稳定性优于0.1%。
2.2.5探测器所采用的高压负反馈式集成电路稳压, 其高压纹渡<30m V.长划稳定性优于0.1%。
2.3 多种矿石分析技术
把参比样放在仪器内部, 既能够进行参数测量的对比, 又可进行稳谱测量。采用X荧光分析参比样和分析样品是相同或相似矿石类型样本时, 一般只能得到一种矿石的元素含量。如果用同一台仪器测定多矿石元素含量, 就要采用在仪器内部增加多种矿石参比样本的方法实现, 这样一来就改变了仪器内部的构造, 使仪器的设计复杂难以实现。针对多种矿石的分析, 最近研究出一种多矿石多元素的分析技术。其具体的操作内容是首先将稳谱样样品放置到在仪器内部, 然后将参比样放置到仪器的外部。在样本分析前, 先测量同类外置参比样, 后用x荧光分析和测量仪器内部的样品, 对以上两个步骤循环反复操作, 直到把所有的样品分析完为止。利用此方法我们可以同时分析多种矿石元素。
3 X荧光技术测定矿石多元素成分基本流程
3.1 实验样品制备
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分析样品固体样片可以采用压片法和熔片法两种方法进行制作, 而压片法的缺点在于其测量结果与准确值之间的偏差较大, 而熔片法能够有效地降低基体效应产生的影响。
3.2 进行荧光放射实验, 收集反应中的荧光信号,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大量的实验表明, 荧光分析仪器的性能相对较为稳定, 并且其测试的结果也较为准确, 是在矿业中多矿石多元素进行分析时最主要的分析方法, 但其分析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4 X荧光技术与经典方法比较及测定结果分析
本次探究中选择的了铁矿石、锰矿石和碳酸岩, 对其主要成分进行了分析, 采用经典的化分法和本方法分别进行了检测, 分析结果对照表见表1。
由表1中的结果可以看出, TFe共分析了10个样品, Si O2, TMn和Ca O各分析了5个样品, 使用本方法所得到的分析结果与使用经典化分方法的分析结果, 相对双差均在允许范围内, 其合格率为100%。
通过对样品进行进行经典方法和荧光技术分析方法进行比较, 可以得出误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4.1传统的化学分析手段工序复杂、劳动强度大、费用高、污染严重, 并且其样品信息反馈之后, 不能及时地起到指示和调控的作用;而荧光分析技术具有无损、快速的特点, 能够及时地对样品信息进行反馈。
4.2样品的代表性:一般的化学分析中取0.4g左右的样本, 而荧光分析的方法取样量一般在8g左右, 因此, 从严格意义上讲, 这两者检测的并不是同一样品, 如果在样品制备的过程中其粒度不够细, 制样不够均匀, 将会引起较明显的测定误差。
4.3就人们的检测习惯而言, 一般人们在将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进行对比时, 常常将化学分析的结果作为真值对待, 这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化学分析误差和仪器误差的叠加。
5 结语
多种矿石多元素X荧光分析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分析迅速、测试结果准确等特点, 这一分析方法在我国的地勘行业及其他相关行业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并且在应用的过程中逐渐的发展成熟, 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必将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但在X荧光技术应用的过程中, 还要注意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 以使其更好地满足实际的需求, 在我国的地勘行业及其他相关行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童运福, 周建斌, 刘磊等.多种矿石多元素X荧光分析技术[J].核技术, 2000, 23:608-613.
技术元素 篇9
这里, 我们要介绍多种矿石多元素选矿工艺中X荧光分析技术的应用, 包括相关的实现原理、工艺要求以及多种矿石多元素分析技术等, 并且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 说明了X荧光分析技术在多种矿石多元素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对于提高多种矿石多种元素的选矿工艺具有重要的意义。
1 X荧光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X荧光分析技术主要是通过样品材料接受适当激发而发射出相关元素组份的特征x射线来对矿石中的不同元素进行分析的。如果有能量足够大的x射线光子和原子相撞, 就可能将逐出原子的内层电子而形成一个空位, 在极短时间内外层电子就会按照电子跃迁的选择定则规律进行跃迁并释放相应能量。这种能量如果以光的形式释放, 就称为荧光x射线辐射。该射线波长只和跃迁电子的初态和终态能级差相关。因此, 可以使用荧光X射线波长对材料的相关化学元素成份进行鉴定。荧光x射线波长 (λ) 和能量 (E) 的计算关系为:
其中h表示普朗克常数, C表示光速。
因此, 多种矿石中的多种化学元素通过x射线的照射后就会产生荧光x射线, 荧光x射线就能代表不同元素各自的特征波长, 进而对矿石中的多种化学元素进行分析。实践表明, 这种方法操作方便、分析迅速, 并且准确度也慢速相关要求, 在矿石中的选矿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X荧光分析的基本流程
2.1 相关仪器介绍
本实验使用德国西门子有限公司研制的X射线荧光光谱仪, 并配备有Rh把X射线端窗管。该仪器的相关测定条件如下表所示:
2.2 实验样品制备要求简介
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样品的要求主要包括两种:即固体样片和液体样片, 这里我们主要对固体样片的制备方法进行介绍。这又包括如下两种方法:
压片法:缺点主要是会因为矿物形成结构、研磨粒度大小或者粘结剂的加入而造成结果测定值与准确值偏离。
熔片法:熔剂可以将试样进行溶解, 然后可以通过制成均匀玻璃片的形式消除颗粒度以及矿物的效应, 并且还对基体效应的降低有一定作用。
2.3 多种矿石多元素分析技术
将参比样样品添加到仪器内部以后, 不仅可以进行参数的测量对比, 还可以进行稳谱的测量。但是由于参比样样品和分析样样品都是同一类的矿石样本, 分析过程则只能对一种矿石的元素含量进行分析。但是如果只使用同一台仪器对多矿石多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 就必须在仪器的内部添加多种矿石的参比样样本, 这样就不得不设计更加复杂的内部换样机械装置。这里, 我们研究了一种多种矿石多元素的分析技术。具体做法主要是首先将稳谱样样品放置到在仪器内部, 而将参比样放置到仪器的外部。在对一个样本分析之前, 首先对同类外置参比样进行测量, 然后再使用X荧光分析对仪器的内部的样品进行测量分析, 并且循环往复进行, 直到所有的样品都分析结束为止。这样就可以实现同时分析多种矿石元素。
2.4 实验结果分析
下面列出了部分样品的分析数据和使用X荧光光谱仪得到的数据。
从结果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到, X荧光分析仪器的性能比较稳定, 而且操作方便、分析速度快、测试结果也比较准确, 完全能够适应生产过程中多种矿石多元素的分析要求。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到存在一定的误差, 这些误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测试样品并不完全相对, 虽然分析试验过程中所使用的测试样本和分析样本的成分基本相同, 但是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就有可能造成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这是两个样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相同, 因此引起误差也是可以理解的。除此之外, 即使是面对完全相同的同一样品, 也会由于外界环境的不同, 例如测试人员的差别、时间的差别、地点的差异等等一系列因素而造成误差的发生, 都会对测试结果产生重要影响。比较客观的作法是, 针对同一样品随机分成多分, 然后选择其中的任意一份进行X荧光分析, 选择另外一份进行化学测试分析, 并且针对每一个样品都进行相同的操作。最后对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3 结论
采用X光管作为激发源的X荧光分析技术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必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 高压电源、高性能的X射线管和X射线探测器都已经可以进行采购, 为国内X荧光分析仪的研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方便。因此, 要加大对X荧光分析技术及其设备的研究, 使X荧光分析技术在我国选矿工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摘要:在针对多种矿石中的多种元素进行选矿的过程中, 传统的通过取样和化学物理分析的方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对选矿施工的指导意义有一定的限制。这里, 我们主要针对多种矿石多元素选矿工艺中X荧光分析技术的应用进行介绍,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 说明了X荧光分析技术在多种矿石多元素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对于提高多种矿石多种元素的选矿工艺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X荧光分析技术,多种矿石,多元素,X-射线荧光光谱仪
参考文献
[1]谷松海, 宋义, 郭芬, 等.X-射线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铬矿中主次成分[J].冶金分析, 2008.
技术元素 篇10
关键词:职业元素 融入 实践
0 引言
为了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精神,落实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全面推进振兴计划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所以我国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等职业类院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程是职业类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和楼宇智能控制化专业的职业能力课程之一。因此将职业元素融入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是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的需要。在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掌握对不同电路的拓扑的不同控制方式来实现对电能的转换和控制,熟悉企业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明确职业能力、明确职业素养、明确必备的职业知识。
1 职业元素概述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从事的作为谋生的手段的工作。从社会角度来看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劳动者为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使用专业的技能技术知识来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并且获得相应的报酬,丰富社会物质或精神生活的一项工作。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职业又是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性质、不同操作的专门的劳动岗位。职业元素是指构成职业的一切最基本的要素,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职业元素。它折射出的是各个行业的职业定位、职业环境和职业人士的基本面貌,集中体现在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规划、职业道德、职业心理等等方面。职业教育要深入发展,需要注重市场对劳动者能力需求的相应变化,不断补充完善课程内容,渗透新鲜的职业元素,才能保证有效的提升职业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 高等职业院校电力电子技术教学现状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力学、电子学和控制理论结合而成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利用电力电子器件实现电能的控制和变换的一门技术,课程的专业性、实践性都很强。它以电工基础、电子电路技术为前导课程,又为后续课程自动控制、变频器等课程作技术支撑。高等职业类院校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大多还是以单纯的书本知识为主要的途径,老师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对书本知识进行讲解传授,不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了解现在企业所需要的相应知识技能。现代社会日新月异,职业类的学生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企业发展速度惊人,仅仅讲解书本知识往往不能激起学生主动的学习、跟不上职业发展的脚步。在这种情况下职业类院校的老师就要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不能单以书本知识为授课主体,不能以老师一言堂为主要教学模式,要充分考虑职业元素来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评价的创新。
3 职业元素融入电力电子技术教学的实践
3.1 职业元素融入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内容的选取 根据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课程的教学内容突破以往书本上的章节顺序,为了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中融入职业元素,笔者把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按照项目化的形式构成,课程的知识掌握、重难点的理解都分解在各个项目中。表3.1是电力电子技术项目化的内容。职业元素融入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是以五个项目呈现的。如下表:
■
3.2 职业元素融入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方法的选择
为了突破传统的课堂上单纯的老师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尝试“项目教学法”。应用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强化实践环节,以达到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技能,通过锻炼学习处理项目中的困难和问题,运用新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咨询是老师下达任务的同时讲解必须的理论知识;计划是学生小组讨论来制定完成任务的计划;决策是学生小组决定选取最佳的方案来完成任务;实施是学生按照决策来制作完成任务;检查是老师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检查;评价是最后对完成的任务进行打分。这种教学方式融入了团队合作、5s管理等职业元素,注重对学生应用技术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利于学生对技术知识的灵活应用及创新。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主动学习的兴趣。充分考虑了高职学生对纯理论知识学习的困难,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3.3 职业元素融入电力电子技术对学生的考核 学生课程的最终成绩是各个项目的成绩之和,而每个项目的考核成绩是学生自评占20%,小组成员互评占30%,老师评分占50%组成。首先,学生自评,让学生表达在项目完成中的心得体会并打分;小组成员根据他的表达和完成项目中的表现并打分;最后,老师作总评并打分,指出项目完成过程中各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总结各组的特点。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协作,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总结中得到提高。这样,就完成了项目的成绩评定。学生在各个项目实践评价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突出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注重训练学生在工作中与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工作实践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4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从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成绩的评定三个方面来阐述在电力电子教学中融入职业元素的几点做法。总之,作为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有全新的高职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融入职业元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合作能力,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杰.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06).
[2]刘宝芹,张晓蕾.基于工学结合理论的项目教学法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6).
[3]段晓燕,赵正天,段生成.电力电子技术模拟实验教学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06).
[4]黄瑞梅.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8(23).
[5]程琼,郑建勇,廖冬初.“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新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02).
[6]蔺宁.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9(12).
[7]徐昭.汽车运用技术专业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探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8]侯艳霞.项目导向式教学法在《传感器技术》教学中的尝试[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3).
[9]李兴宁,刘永胜.电力电子技术实训教学创新模式探索[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3).
技术元素 篇11
葡萄繁殖容易, 适应性较强, 耐旱、耐瘠、也较耐盐碱。葡萄结果早, 产量高。适于丘陵山地、沙荒地和滩涂地成片栽培, 也可充分利用四旁隙地栽培, 美化、绿化环境, 其经济效益显著。目前南昌市葡萄种植面积超过1000hm2, 但在葡萄栽培过程中重视中微量元素肥料应用不多, 普遍看重大量元素复合肥及其相应的水溶性肥料应用。由于市场竞争激烈, 个别葡萄种植者也在采用喷施钙肥等单一中微量元素肥料, 促进葡萄果实蜡粉增加, 提高葡萄商品性。为此我们采用较为简单的葡萄萌芽肥追肥与中微量元素肥料结合技术进行试验, 比较施用或不用中微量元素肥料的差别, 为葡萄栽培技术改进作一次探索。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葡萄品种:醉金香;“嘉施利”复合肥, 嘉施利 (应城) 化肥有限公司制造;“沃农丹”中微量元素肥, 武汉市沃农肥业有限公司生产;“绿汇园”生物有机肥, 江西绿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出品;“江磷”钙镁磷肥, 江西江磷磷肥责任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设计
1.2.1 试验地点:
江西省安义县新民乡江西绿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株行距1.8m×2.5m, 每行8株, 每个小区面积72m2 (14.4m×5m) , 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
1.2.2 试验方法 (按每667m2用量) :
处理1 (T1) :复合肥20kg+钙镁磷肥25kg+生物有机肥50kg+中微量元素肥0.5kg, 充分拌匀, 每株基施1kg;处理2 (T2) ”:复合肥18kg+钙镁磷肥25kg+生物有机肥50kg+中微量元素肥0.5kg, 充分拌匀, 每株基施1kg;对照 (CK) :复合肥20kg+钙镁磷肥25kg+生物有机肥50kg, 充分拌匀, 每株基施1kg;追肥时间:2014年3月5日;
采用每株随机取样3穗称重, 采样时间2014年8月16日。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微量元素肥料对葡萄果穗数的影响
从表1所示, 处理项目的葡萄总挂果穗数处理比对照分别多出6穗和9穗, 增加不到0.8%和1.3%;葡萄平均单株果穗数处理比对照多0.1和0.2穗, 增加了0.7%和1.4%。表明中微量元素肥料对葡萄果穗数影响不显著。
2.2 不同处理葡萄果穗质量的影响
从表2所示, 平均单株葡萄总挂果穗质量处理1比对照多0.7276kg, 增加了12.0%, 处理2比对照多0.2422kg, 增加了4.0%。表明中微量元素肥料对葡萄单穗果质量影响显著, 致使单株葡萄产量在穗数几乎相同情况下增产明显。
2.3 不同处理葡萄果穗色泽的影响
中微量元素肥料能够促进葡萄果实成熟度趋于一致, 葡萄果实色泽鲜丽。就葡萄果实成熟度和色泽两项指标而言处理比对照略胜一筹, 其商品性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3 结论与讨论
在葡萄栽培过程中, 由于要进行人工修剪, 单株葡萄挂果数量基本上是一致, 使得中微量元素肥料对葡萄单株果穗数影响有限。而中微量元素肥料真正影响葡萄产量主要因素是单株果穗重, 中微量元素肥料与大元素肥料充分配合满足葡萄生长需求, 葡萄产量提升就显著得多。
采用葡萄萌芽肥追肥与中微量元素肥料结合技术, 可以在葡萄萌动开始时让其充分吸收到中微量元素肥料, 提高葡萄根系吸收效率;同时由于结合追肥, 可减少劳动力成本, 又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