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课程(共12篇)
美术欣赏课程 篇1
美术欣赏课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 是提高个人艺术修养和普及美术知识的课程。美术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有行为, 多层次、多侧面反映了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类传播美术思想、美术知识、美术历史和美术技能技巧的产物。本人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探索美术欣赏课的模式, 得到了一些新的启示。
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在地球生态圈中“温室效应”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即“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引起冰架消融, 冰架消融引起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将使沿海的陆地变为海洋等。在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中, 环境是如何反作用于人类的?近几年, 生态问题在媒体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如每年春天都有黄河两岸及江南部分地区、京津地区等地出现“沙尘暴”的新闻, 近海地带赤潮对渔业的影响, 黄河断流等。新闻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引发大讨论。在讨论中要发掘深层次的问题, 让学生明白人类破坏了生态, 最终伤害的是自己。
(3) 课余开展生态调查。新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教育, 其明确要求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必修课的教学内容中有“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知识点以及调查当地生态环境
一、精心导入, 展开课程
(1) 通过故事导入。语言的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着一定的指向性, 并且带着情感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激发学生的情感, 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如讲授凡·高的《向日葵》时, 教师在课前可以向学生讲述这位大师生
中的主要问题的学习。当前, 绿色农业已经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全国各地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通过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传统农产品生产方式的调查比较, 明白传统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及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3.从生态伦理出发, 给予自然界人文的关怀, 用行动实践生态观
生态观教育对学生的知识、意识、感情和行为的影响很大。随着人类社会发展, 是否具备生态意识已成为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志。
我们倡导生态观教育, 就是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 引导教育者自觉形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意识, 提高思想觉悟。我们树立生态观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公民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合理地利用自然, 自觉地保护环境, 让自然造福人类。科学的发展或许可以让人类迁移到另外的星球, 但对于人类来说, 地球只有一个。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地球, 为了我们绿色的地球, 请我们的中学生朋友平经历的一些故事作为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幅静物画, 色调、构图、花瓶的样式、笔触、油彩的运用, 都展现了画家对自然、生命的独特理解及其热烈与悲伤, 骚动与孤寂并存的内心情感。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凡·高的人生经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这幅巨作的内涵:洋溢着新生命的张力, 在
学会绿色生活: (1) 节约用水, 一水多用, 使用节水龙头; (2) 保护水源, 慎用洗涤用品; (3) 随手关灯, 使用节能灯; (4) 选择公共交通, 以“公交车族”为荣; (5) 选择环保型汽车, 使用无铅油; (6) 保护树木, 珍惜纸张, 少送贺卡; (7) 选择绿色用品和绿色食品; (8) 自备购物袋, 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 (9) 垃圾分类投放, 回收有限资源; (10) 积极参加种树、植树、保养树的活动;11不吃野生动物, 拒用野生动物制品;12依法监督, 举报破坏环境的不法行为。
三、结语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一大难题, 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 树立他们的生态意识, 理应成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强调用渗透的教育方式。即在潜意识中让学生接受生态观。教学是实践, 教学也是探索, 如何渗透,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高级中学)
痛苦凋残的旧生命中诞生。学生再欣赏作品时自然会联想到导入环节中提到的凡高的人生, 沉默、苦闷、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这位大师的这种爱心和渴望生活、对艺术酷爱的精神会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
(2) 遵循启发性原则, 利用“引错”导入。“引错”指的是教师设的一个小“陷阱”, 诱导学生从自己的错误判断出发导致错误的结果, 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对于现代画派作品, 学生非常难理解, 要想学生感兴趣就更不容易。面对这种情况, 我就运用了“引错”导入法, 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我首先出示了两幅作品, 一幅是毕加索15岁时的写实作品《初次领圣体》, 另一幅是《梦》。我问:“这两幅作品是同一个画家的作品, 其中有一幅是他少儿时期的。你们认为哪一幅是少儿时期的作品, 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梦》更像少儿时期的作品 (意料之中) 。当知道正确答案时, 学生很诧异, 判断失误使他们更渴望解决心中的疑惑, 学生的注意力也因这个环节的设置变得高度集中。这个问题正是本课的重、难点, 也就是理解立体主义作品的核心所在。
(3) 利用影像导入。利用多媒体手段, 把学生感兴趣的影像在课堂上播放, 使学生置身于其中, 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为观察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场景。如教《建筑》时, 我采用了这样的导入方法:先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一个关于建筑的片段。观看中我提问:“在片段中看到了什么?是什么?”学生回答:“房子、高楼大厦、桥……”我再小结:“对!那么这些都可以归纳为哪个美术的分类呢?”学生高兴地回答:“建筑。”接着就引入课题, 了解建筑的概念与欣赏特点等。这样的导入方法, 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记忆能力, 立刻就把学生带入建筑的世界中, 渴望进一步去了解其中的奥秘。
二、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在组织教学中, 老师采用充满情感、亲切、热情的语言, 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 从而使学生增强自信, 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开展教学, 主要有鼓励方式、提问方式、对比方式。
(1) 鼓励方式。既适用于成绩较好的学生, 也适用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时心急如焚, 老师应该用亲切柔和的语调说:“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就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时, 老师应首先肯定其优点和正确的部分, 然后说:“你说得很好, 请坐下再想一想。其他同学继续补充。”应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对于一时没作答的学生, 可以说:“请你再考虑一下, 我相信你能回答出来。”以启发引导为主, 学生在老师亲切热情的引导下, 会乐于思考, 乐于学习, 即达到了组织课堂的效果, 提高了教学质量。
(2) 提问方式。课堂提问虽是所有学科教师经常采用的, 但要注意有效性。问题要有典型性, 不能过于平淡;问题要有针对性, 要围绕教学内容, 紧扣重、难点;问题深浅有度, 学生能举一反三, 避免死记课本回答;问题应面向全体学生, 照顾到不同层次, 在难易程度上有所区分。
(3) 对比方式。利用中西文化的差异来展开学习和教学, 有助于学生了解跨文化的艺术的不同特点, 像宗教建筑等在东西方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的一些艺术形态, 不同体现在哪里, 以及为什么会产生不同都是值得探究的。我觉得这种文化比较的方法使整个教学变得非常清晰, 有助于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
三、博采众长, 促进欣赏
在美术欣赏课中, 我融汇了地理、文学和音乐等知识, 营建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艺术鉴赏环境, 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去探索和寻觅未知领域里的奥秘, 使学生的思维和潜在能力在积极的探索中得以升华, 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各方面的知识使欣赏课更加直观、生动、多角度, 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容规律, 同时也化难为易, 为学生提供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样化的外部刺激, 在有限的空间里加大了教学密度, 丰富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课堂效率,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所见所闻的观察, 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术世界的窗口。”
例如在讲解现代画家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图》时, 我把多元文化融入课堂。傅抱石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把祖国南北不同的气候特点融合在一幅画面上, 完整统一, 传情达意, 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美景, 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第一步, 穿插地理知识, 以“实”带“画”。地理知识的渗透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知道现实世界就是教材, 以达到创设教学情境、升华教学效果的目的。第二步, 穿插文学知识, 以“话”引“画”。文学为绘画提供了形象语言, 绘画又是形象语言的进一步的雕塑和完美的再现。在这里引用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 借助雄伟壮观的气魄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进入了因诗激情、由情引趣的学习状态, 从而使作品产生了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第三步, 穿插音乐知识, 以“乐”入“画”。音乐与绘画是相通的。德国的浪漫主义画家提出要“让音乐观念以不同的变体弥漫整个画面”, 可见两者之间的互通关系。因此, 我特地选用了《黄河颂》等反映祖国大好河山的雄壮乐曲, 使学生们通过听乐曲、观作品, 从画面中“看”到无声的、气势磅礴的乐章, 从而加深对画面内涵的感悟。
在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我认识到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方法, 作为美术老师应大胆地进行尝试, 进行深入教材的使用研究, 让美术欣赏这门课能够切实达到它应有的地位, 起到相应的作用, 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以及他们走向社会所需的必要的美术素养和基本知识。古人云:“工夫在诗外。”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工夫却是在课外, 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作好充分的准备, 勤于思考, 保证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摘要:美术教育是人类传播美术思想、美术知识、美术历史和美术技能、技巧的产物。探索美术教学改革模式, 应以学生为主体, 精选课程内容, 转变教学方法。本文吸纳新课程教学理念, 从课堂导入、教学方式, 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方面对美术欣赏课的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美术欣赏,课堂导入,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高楠.艺术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孙美兰.艺术概论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美术欣赏课程 篇2
艺术学院
王涛鹏
摘要: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和审美。通过美术作品来直接感知世界和进行审美体验是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改进以往教学方式的刻板和枯燥,利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参与意识,同时实现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提高。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推进程度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到作用。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经说过“科学和艺术如同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科学培养人的理性思维能力,艺术培养感性的思想情感。近年来,美术欣赏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更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同一堂欣赏课,不同的老师,由于教学观念、审美观念、知识修养、学生状况的差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果数理化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愉快,艺术教学则让学生在愉快中进行学习,这是对教学的一般要求,美术教学不仅要讲清楚,更追求讲艺术,有人认为“欣赏”就是拿作品给学生看,讲讲故事,多轻松啊!其实不然,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与艺术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并且深刻感悟人生和社会,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美术教师只有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魅力,提高课堂效益,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本人自2002年起一直在讲授《美术作品欣赏》这门课程,在实践教学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正是基于以上的情况,总结出了自己在教学方法中的几点改进和思考。
一、发挥学生主动性,将欣赏内容的选择权更多地交给学生
其实对于著名的美术作品,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几幅,而且也都对其背后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欣赏课教学的效果又往往不尽如人意,讲台上的教师常常因满堂的讲解而口干舌燥,台下的学生也常常因所听内容的陌生和平板而兴趣索然。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认为应主要从两个方面找原因来改进。
(一)从学生角度,要不断加强学法的研究,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求,将兴趣引路、方法引导贯穿始终。本人曾经对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有这样几类:1。知名美术家的作品。(因为大量的文学材料和艺术普及读物已经将这样的作品深入人心)2。具有浓厚故事性和趣味性的作品。(这是年轻人的天性所在)3。分歧和争议较大的作品。(这样的作品非常具有讨论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是强烈地引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4。现代艺术领域怪异而且挑战时代审美观点的作品。(这类作品如:行为艺术,因为这样的作品强烈挑战了传统的审美观点)。鉴于这样的问卷调查结果,从教师的角度,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在主体教学思想指导下,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从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方面,选择教材就不应该单一,而应该是以一本教材为主,多本教材辅助的穿插运用。
只讲一套教材优势在于突出系统性,教材各课的编写思路往往比较统一,但劣势也显而易见,即教材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很难给予及时有效的弥补,教师和学生在选择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从而使教学双方常常处于不得不教不得不学的比较被动的状态。如:欣赏课上,有些教学内容学生学得枯燥、毫无兴趣,但不讲或少讲这些内容则势必会影响教师既定的教学计划和进度,而教师如果到课外去寻找与之相关的其它有益的内容来补充教学,却又因只有一套教材而倍感困难。因此,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因此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最终采取一味灌输的方法,甚至于将学生在课堂上的某些“不良”反应,归罪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久而久之便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学习主动性的下降。为此,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是十分必要的。这其中包含两层含义:1。在保证学科内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普遍兴趣和需要适度调整有关的教学内容;2。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对一定范围内教学内容进行自由选择式的学习。为此,我常常在每次欣赏课的前一周的课上向学生梗概介绍将要欣赏的内容,然后让同学们从将要欣赏的美术作品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学,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进行简单的记录和分析,教师则记录下每个学生将要自学的方向。这样教师和学生便在正式上欣赏课之前,分别为上好这节课做了有针对性的准备。对那些学生们都不太感兴趣同时也不十分重要的内容,教师将进行从略介绍,如果确实没有必要,可以干脆不讲。相反教师会根据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知识点,从课外寻找与之相关的其它欣赏作品,利用多媒体软件、投影等形式补充教学。而学生则由于在上课之前做了有针对性的自学,从而为他们能够在欣赏课上顺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做好了铺垫。
二、将欣赏课的讲台更多地让给学生
鉴于学生在课前已经对所要欣赏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自学,那么每一个学生对将要学习的部分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事实也证明了,有的学生比老师想的还要有深度,比老师考虑的角度还要多)。如果此时教师在课上仍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则势必会使每一个学生对自己已了解的内容缺乏新鲜感,从而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讲台充分地让给学生,让学生分别对自己已经自学的内容向其他同学进行介绍和讲解。这种讲课式的发言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讲解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应急能力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因努力而获得的成功感,而且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不仅如此,由于学生的自学内容各不相同,学生上讲台不仅可以展示自身的个性、才能、兴趣点所在,同时也在相互的学习和交流中,彼此促进,共同提高,并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次关于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的分析,一名学生提出了让大家非常匪夷所思的看法,在课堂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形成了两组同学持不同的观点来辩论的局面,同学们各抒己见,都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当时热烈的课堂气氛,就充分地证明了这种教学方法改革的正确。还有的学生专门讲解了自己对民间工艺美术的热爱,而正是此时我和学生们才知道他还是制作“毛猴”这种民间工艺品的传人。
学生每次对作品讲解后,我都是指定一名同学来对这次讲解进行分析和评议,找出每个同学的长处和不足,让同学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和总结的能力。此时,采用更为积极的评分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激励,便显得十分必要了。过去那种用一个分数来评定学生的做法此时已显得太单一了,因为它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重结果而轻过程的思想。因此,我将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日常的课堂表现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生在课堂上能否积极地参与学习,展示自我,是否有创新表现等做为评定学生的主要项目,并通过学生的互评和自评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努力,美术欣赏教学的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而教师此时也由过去的灌输者自然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教学内容的点播者。丰富的教学方法也让我对学生们有了更充分的了解,他们大多数是对课程很感兴趣的,但关键是要抓住他们的兴趣点,还有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三、将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拓展学习空间
《美术作品欣赏》教学的特点,要求以图片资料、影音资料为主,但以往的教学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一般只是采取挂图、幻灯片等媒体和手段进行,教学地点也常常离不开本班教室,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学习的密度和效率,同时也因教学模式的单一而削弱了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很难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而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手段的不断更新,为教师和学生选择更为高效的教学形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条件,如: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软件、网络等资源进行大信息量的教学等。教师应善于学习并应用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改进自己固有的教学模式,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利用这些资源开展自主式的探究学习。我基本以利用多媒体系统进行美术欣赏教学为主,在课件的制作上也力争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转变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促进作用。但是事情都是有它的两面性的,有人认为,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不会是成功的教学,甚至在讲课竞赛中,以是否使用现代教育手段来做门槛,我觉得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教学手段千变万化,我们不能以此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无论怎样的教育技术只有适时、适当、适量、实效的使用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本来写上黑板的板书录入电脑,或认为有了多媒体就可以去掉黑板、丢掉粉笔(彩笔)的观点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除此之外,我还利用合适的时间,带学生到美术馆去参观美术展览,并在参观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使学生充分地讨论和思考,同时让学生写出欣赏短体会、短论文,以及参观展览的观后感。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美术的无穷魅力所在,而这样的教学效果常常会事半功倍。
另外,我还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让学生利用方便而且容易找到的彩色报纸、代用材料等进行拼贴和浮雕等手工作品的制作,或者对著名的美术作品进行重新的演绎和发挥,这种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更深入地理解了作品中的色彩和结构等知识点,事实也证明,这样的动手能力课也吸引了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并让我发现了学生们热爱艺术的天性和有趣的创造力。
总之,发挥自主学习优势,改进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或许我还会发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但无论哪一种方法,都应始终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兴趣、方法为中心,真正转变以往枯燥、刻板的教学模式,牢固树立为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够跟上时代,面向未来,才是真正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祝智庭 钟志贤[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美术欣赏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7(B)—0061—01
美術欣赏成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在我国也仅仅只有十年左右的历史,但它是美术教育教学方面的一项重大决策,与其他学科相对较完备的教学体系相比,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而且现阶段美术欣赏和其他基础教学一样,存在着严重的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其他能力培养的问题,学习与生活严重脱离,再加上其教学内容特殊,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依据《国家美术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应将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置于首位
在美术欣赏中,人们总是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从作品中获得对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伴随一系列的情感反应,从而对作品作出某种审美评价,得到审美享受。因此,教师要通过美术欣赏教学,使学生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主要有两点。
(一)通过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
(二)为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经常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所举办的展览,除了关注经典美术作品外,还应该关注当代的发展动向,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思考其原因,从而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也可通过上网查阅,获得各类美术信息,以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此外,还应积极思考,加强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以迎接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
二、要积极关注课堂教学中情感的培养
情感发展不仅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乏情感的教学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生命活力的人。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更重要。如果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伴随着的是漠然的情绪,那么,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被动消极乃至失望、沉沦和彷徨。学生又怎能自主学习呢?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学校里,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接触。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景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学习。
三、教给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4
一、地位
在美术教学中,主要针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加学生对艺术作品鉴赏水平的教学方式被称为欣赏教学。欣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敏感度,使其在接触到美术作品时学会如何欣赏个中奥妙,体验到美术作品带给人类无穷的乐趣。小学生作为认知能力较弱的社会群体,其对美术的感知力、鉴赏力以及分析水平都处于较低的水准,因此才要通过正确的美术教学方式使其掌握对美术作品最基本的欣赏能力。每一幅艺术作品中都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无论是作品的构图、色调、画风还是其所展示的物品都有着独特的含义,因此需要通过专门的美术教学来启蒙学生们的思想,开启其对美好新事物认知的大门。
二、当下小学美术教学的难点
1、作品不贴近生活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然而小学生对周边事物的接触较少,而且其所见到的艺术作品甚少,故很难从作品中体会到作者的用意。特别是部分以战争为题材的画作,学生们不亲身经历很难体验其中妙处。由于小学生缺乏相关的历史知识,因此无论是我国的传统山水画还是西方的人物静物画都超出了其理解范围,造成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无法引起内心共鸣,从而失去对美术鉴赏的兴趣。
2、知识储备量少
小学生无论是在语言表达还是文字叙述方面均处于初学阶段,因此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只停留在“看”的阶段,既不能够使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无法用华丽的辞藻来记录该幅作品带来的感受,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欣赏美术作品的热情。加之其对作品的历史背景、人文风俗都不了解,也限制了其鉴赏能力的提高。
3、受书本影响大
许多学生在观看书本上的艺术作品时会将作品下的文字一并阅读,这种行为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看完书本的文字叙述后便会受到该段文字的影响,在脑海中对该作品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自身判断。加之传统的教学模式便是以书本为中心,要求学生将书本内容死记硬背,该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了干扰。
三、提高美术教学效率的措施
1、不拘泥与课本
尽管小学美术课本上的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优秀作品,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只以书本为教学的中心,而是要带领学生经常到户外体验真实的生活。例如在学习《走进大自然》这一章节时,应当带领学生们外出写生,体验大自然的美好。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时,尽量选择风景优美、富有浓厚自然气息的场所如公园等,让学生们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春季可带学生去树木较多的地方观察植物萌芽及生长过程;夏季可与学生一起在公园里听蝉鸣、鸟叫;秋季观看落叶飞舞;冬季与学生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将学生置于自然之中,感受自然给予人类的种种美好,并将其深深刻于脑海之中,使其在看到描绘自然的美术作品时能够产生共鸣。
2、利用多媒体设备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多数学校均已配备有各式各样的多媒体设备,只要能够灵活运用,便能够为学生营造出更好的学习环境,增加学习的乐趣。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美术教学的优势有:多媒体投影效果好,增强作品立体感;可配合音频设备使用,营造出优美的欣赏氛围;可播放视频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等。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讲究各感官之间的配合,不仅是用眼睛去看,而且还需要用心去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才能品尽一副作品的内涵。例如在展示我国传统山水泼墨画时,可事先准备好优雅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搜罗出作者的生平经历、趣事等供学生阅读,还可现场演示泼墨画的绘画手法以提高学生对画作的理解能力。在我国古代,画与诗是分不开的,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故在带领学生欣赏画作时可顺带引出与画作情景相符的古诗,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量,又可以使其充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采用启蒙式教学
所谓启蒙式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摈弃传统的灌输教学法而采用引导式教学的教学模式,采用该种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不将自身看法或他人看法强制灌输给学生、不要求学生对书本上的作品分析内容死记硬背、不抑制学生创新、不阻止学生思考、不对学生的个人看法产生藐视心理等。艺术本就是无形的、没有固定模式的,故其表达形式多、创作范围广,正因如此,每个人对同一幅作品也有着不一样的见解。小学生正处于思想的启蒙阶段,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引导,所以教师平时应多与学生沟通、互动,对学生要有耐心,要不厌其烦的为其解决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的与老师相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启蒙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为其日后在艺术道路上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新课标”提出后,美术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其更加侧重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一改传统课堂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提高其自我创新水平的目的。本文重在分析当下美术教学的意义,并就如何提高美术教学效率提出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
摘要:本文重在分析当下小学教育中美术教学的技巧以及其在塑造小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上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对美术教学展开探讨:首先是简单分析了美术教学在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其对培养小学生艺术修养所做出的贡献;其次是以当下各小学校园中美术课的实际情况作为研究目标,仔细分析目前美术课在小学教育中的现状;最后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提出笔者自身对美术教学的见解,希望可以为我国的小学美术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改进措施。
美术教案---现代工业美术欣赏 篇5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子工业的兴起,现代社会工业产品更加丰富,产生了新式的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和公共设施等,这些系列的现代工业产品都需要通过设计才能进行生产。这里给同学们提供的是最新的工业产品设计,它们都体现了功能效用方面的完善、先进工业技术的运用和现代造型形式美的创造。
工业设计的目的是为人类服务,现代工业设计在兼顾美观和实用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性化的设计,以及人与物、物与环境的和谐。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现代工业设计作品,认识现代工业设计的范围和特点,体会现代工业设计的实用性和美感。教学背景
现代工业设计愈来愈意识到它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如生态学、舒适性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她在当今世界不仅是一种综合科学与技术的生产力,也是社会生存方式与文化方式演变的一种后工业时代的文化运动。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1.工业设计的主旨
2.交通工具的设计 3.家用电器的设计 4.电子产品的设计 5.赏析
理 解:引导学生明白工业设计的主旨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行业,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对象的不同,所使用的造型和色彩是有很大差别的。
运 用:运用理性的科学思维形式去理解和创造艺术。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阐释工业设计的特点,清晰、明了,学生容易接受,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分析理解能力。
2.将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分类、贯穿,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清晰的脉络,能够抓住关键的几个点进行学习和欣赏。
3.让学生分析和探讨生活中常见的设计作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实质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评价建议
1.学生能否通过欣赏认识现代工业设计作品的特色。
2.学生是否学会运用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评价现代工业设计。3.学生是否学会运用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创作符合现代工业设计特点的构想或草图。教学过程 教学资源
提问:什么是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所指的是工业产品的形象及功能设计,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子工业的兴起,现代社会工业产品更加丰富,产生了新式的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和公共设施等。教师活动
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都接触到哪些工业设计产品,跟我们的生活密切吗?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
回答:自行车、汽车、飞机、冰箱、电视、洗衣机、桌子、椅子、铅笔盒、钢笔等。
在交通工具的设计中,外形的时尚与美观是吸引关注的重要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交通工具本身的各种不同功能的设计。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不同设计需求。想一想:
你想到了哪些交通工具的设计?自行车、汽车、飞机、火车、电动车、轮船、火箭等。
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怎样设计呢? 思考:
在交通工具的设计中,外形的时尚与美观是不容忽视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哪方面的设计?
教学意图
思考并回答。
家用电器:主要是指在家庭及类似场所中使用的各种电器和电子产品。家用电器把人们从繁重、琐碎、费时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为人类创造了更为舒适优美、更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功能各异的家用电器已成为现代家庭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思考:
你认为家用电器的设计最主要的是那方面? 使用方便造型新颖 安全
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节约能源 智能化
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如何设计一款电子产品:扫描仪。你认为什么色调是电子类产品最常用的色调? 你将使用什么色调?思考并回答
扫描仪的按钮集中在一起,易于操作和识别,同时白色与半透明的蓝色搭配是典型的高科技产品的色调。
现代社会电脑的运用已是相当的普遍,除我们常见的家用电脑之外,还有许多特殊行业所使用的专用电脑讨论:
工业产品设计欣赏:
无处不在的工业产品设计,部分国外优秀设计赏析
5.现代工业设计欣赏
教学设计(二)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各类供欣赏用的现代工业设计作品图片,影像资料和实物,美术作品图片、影像资料。
学生准备学具:自己寻找的现代工业设计作品图片;勾画草图和写体会的纸、笔。2.课堂学习(1)引导阶段
①通过大量展示不同类型的现代工业设计作品与同类型、题材美术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初步认识现代工业设计与造型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②启发学生运用已知的美术知识感受现代工业设计的造型艺术特点。
(2)发展阶段
①让学生自己寻找身边属于现代工业设计的作品。②小组讨论并综合出不同类别现代工业设计的特点。(3)收拾与整理
①结合欣赏与寻找的现代工业设计作品,以小组或个人的名义写出自己对现代工业设计的认识与看法。
②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欣赏与寻找的现代工业设计作品进行修改。3.课后拓展
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自己对现代工业设计的认识和理解,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设想完成一个现代工业设计的构想或草图。
相关教学研究课题提示
1.一般绘画造型与现代工业设计作品造型的演变关系。2.现代工业设计与人体工程学的关系。3.现代工业设计是如何影响人类生活的。
金中镇中学九年级美术
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现代工业设计欣赏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 篇6
创设学习的文化情境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任何美术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创设学习的文化情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使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环境。这是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基础。如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欣赏达维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时,可适当讲述罗马的历史传说——荷加斯家族和库里茨亚人的姻亲关系。另一方面是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似地对作品展开欣赏。如欣赏中国古代山水专题时,借助于《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民族名曲,渲染作品的意境,引发一种思古的心境。
为了深化主题,突出欣赏作品鲜明的时代、民族个性特征,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家、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影视等方式创设背景情境,调动学生的欣赏积极性,感染学生的欣赏情绪。
创设学习情境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多媒体教学形、声、色并茂,能完成形象、线条、色彩、质感、空间视觉直观性的再现。易于营造立体的欣赏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彰显作品人文内涵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绘画还是工艺,不论是具象还是抽象,都是美术家精心的构思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按照自己的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同时,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藏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挖掘、彰显作品的人文内涵,使学生感悟到作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站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一件优秀的作品,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和秦俑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所体现的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识等。
彰显作品的人文内涵,领悟作品的深刻寓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
重视学生情感因素
美术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自身的美术活动,体验和感受美术作品人文内涵,达到情感的陶冶,态度的激励,价值观的升华。
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表现了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并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并以此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创设情境,使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情感去感悟作品,如欣赏《开国大典》之前,组织学生共同回顾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艰苦卓绝的历程,学生在心灵的震撼、情绪的激扬中开始了对作品的欣赏。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达到情感的陶冶,态度的激励,价值观的升华。如欣赏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是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教学中,一位教师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作品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时学生的回答出乎人们的意料,他们不仅把马的图腾和画家的思想联系起来,而且把马的精神升华到民族的精神,学生们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再如欣赏梵高的代表作《向日葵》,学生在充分了解梵高的基础上感悟到,作为一幅静物画,从它色调,布局,瓶花的特定形式构成,以及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骚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从而体会到这盘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的内在涵义: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中诞生。学生在欣赏时自然而然地想象到梵高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而更重要的是梵高的这种爱心和对生命的渴望深深地铭刻在学生的心中。
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重视过程与方法,加强能力培养,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美术欣赏课主要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技能和创造能力。
1.培养审美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培养,首要的是在学生心中建立起审美的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而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和建设也就是我们整个美术教育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培养敏锐的感受力;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③培养透彻的(透明性的或直觉的)理解力;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上述四种能力的协调和合作,均自然渗透于各种能力的使用中,从而形成人们的整个审美过程。审美能力集中表现在对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欣赏过程应着重从
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是对作品直观形象的欣赏。直观形象的美包括色彩美、形体美、结构美以及较深层次的构图美、动作美、情感美、生态美、和谐美等。其欣赏能力来源于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感悟能力。例如欣赏《开国大典》,画面展现了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作品构图宏伟,具有鲜明的民族气派。由于作者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壁画装饰风格,将构图作了大胆而开阔的处理,造型上单纯洗练,色彩上采用了强烈的大红、金黄、碧蓝的大色块对比,使整幅作品富丽堂皇,完美地表现了中国新生的辉煌,人们不仅感受到共和国诞生时宏伟、庄严的气势和中华民族无量的前途,而且还能深刻感受到新中国人民无比的自信心和豪迈气度。
二是对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艺术风格主要指形成作品的技巧。要使学生了解作品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最后的晚餐》中,画家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边,全部面对观众,这种独特的构图法更便于表现众门徒的各种表情。
三是对与作品相关的内容的了解。与作品相关的内容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了解这些内容是深刻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例如在欣赏齐白石的画时,可以讲他三十岁学画,为了画好画,在家里养了很多花鸟鱼虫,经常观察写生的例子。
四是对作品人文内涵的挖掘。如:欣赏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要使学生感悟到,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重要特征是借神躯表现人体,在这种世俗的风气之中,唯有达·芬奇勇敢地举起赞颂人道主义的旗帜,一幅表现有神圣尊严活生生的人,赞颂人的自然美,赞美人的生命的可爱,寄托画家创造人像典型的理想,这种以歌颂人为主题的肖像画,一反过去宗教内容绘画的传统,是对欧洲中世纪压抑人性的神学和禁欲主义的一种叛逆。
2.培养美术技能
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技能、技法的学习不是主要任务。但是在了解作品的形成过程时,完全可以使学生从材料、工具、技法、构图等方面,认识各个作品的不同特点,从而在技能、技法上得到启示与提高。例如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和其他画种相比较,除了在材料、工具、技法等方面不同外,最主要的是在构图上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透视、色彩的制约,而自主地将不同时间、空间的人物,景物有机地组织在一个画面上。而油画则不同,油画用色造型,必须遵循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等原则进行科学造型。
3.培养创新能力
美术欣赏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好的艺术作品往往留有艺术遐想的空间,应当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的翅膀,自己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如在欣赏外国现代绘画夏加尔的《我和我的故乡》时,就可以让学生随着作品中的景象展开丰富的联想,跟随自己的想象,去感受那带有童话色彩的宁静而又祥和的梦幻气息,去体验那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
此外,欣赏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互相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的理解和认识艺术品。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做一做,既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浅谈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欣赏课 篇7
第一,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在教学美术欣赏课程时,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本学科的特点, 使教学内容与相应年龄段的学生的理解能力相符合, 将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呈现出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成为学生持久的学习美术的动力。例如, 在教学“民间艺术中的娃娃”一课时, 我以“娃娃”为切入点, 先是提问学生们都喜欢什么样的娃娃, 然后问他们“你们想不想知道以前的小朋友都玩什么样的娃娃”, 然后跟学生们一起欣赏书中的“民间艺术中的娃娃”。本课以小学生很感兴趣的“娃娃”为切入点, 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 将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美术欣赏课中的绝大部分艺术作品, 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脱离他们的生活经验的, 有很多的作品是他们根本没有见到过的, 更不要说是理解、感受其魅力了, 这样一来就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美术欣赏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 挖掘美术作品中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或相近的部分, 就会使学生感到大师的作品离自己并不遥远, 并使学生发现优秀的艺术作品中的一些技能、技法, 可以适当地在自己的创作中加以应用, 还使学生明白了艺术在生活实际中的实用价值。
第三, 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 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 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 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 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学生为主体是教育观念的重要转变。在新课改背景下, 美术教师必须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革除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弊端, 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 多给学生主动探讨艺术作品的机会,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
其实, 我们的美术欣赏课完全可以变换一种形式, 采取学生“先说感受, 再讨论”, 各抒己见, 最后教师引导、总结, 让学生在课堂中占据主动的位置, 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唯一主角”的现象。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应是一个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 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 也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那么, 我们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欣赏课呢?
第一, 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有充分的预习时间, 让学生去收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使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 对所要欣赏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和了解, 然后自然地产生兴趣, 从而对这次的欣赏课产生期待和学习的热情。有准备的欣赏缩短了学生与欣赏内容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更能体会到美术作品中魅力。
第二, 在出示欣赏作品后, 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去欣赏, 让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初步印象和直观感受。这样让学生多谈自己的感受, 或者是就同学之间的不同观点进行讨论, 让学生做欣赏课的主人, 教师只是引导者。
第三, 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 让学生从色彩、线条等方面仔细体味。学生也可以在欣赏中提出一些问题,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评价, 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第四, 教师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对同类作品也能进行欣赏评价, 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一来, 学生既参与了教学, 也提高了他们的美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我认为, 在美术欣赏课中,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不是靠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艺术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 或者不停地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就能解决的, 而应该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和方法, 让小学生对这些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认同, 愿意欣赏, 学会欣赏。这才是欣赏的真正意义, 学生的审美素养才能够真正得以提高。这样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培养。让学生们体验美术欣赏的乐趣, 丰富创作的素材, 提高审美能力正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
总之,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始终把握以欣赏为主线,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在情感体验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美学的世界里,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主动地学习, 积极地参与, 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 提升鉴赏能力, 提高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摘要:美术课里的欣赏课程, 是学生对不同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 逐步提高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 要始终把握以欣赏为主线,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在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 积极地参与, 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 学习美学知识, 从而提升鉴赏能力, 提高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法[M].电化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0.
美术欣赏课程 篇8
一、不断学习, 更新教育观念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的社会地位、身份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全新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 重新给自己的工作定位。作为美术教师, 不能一味地沉浸在对现实的不满, 应该从自身做起,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种种问题降低到最小限度, 把教学效果提高到最佳效果, 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教师的教育活动、教育态度和教学行为直接受教育观念的影响, 新课程要求美术教师具备全新教育理念, 将“学生的发展”始终作为教育的中心。传统的教学习惯于教师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学生的经验。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关注学生, 注重学习方法与过程。教育观念的改变是改变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的根本所在, 也是美术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前提, 美术教师只有在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 才能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 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二、构建教师完整的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素质
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在内容上更加符合时尚, 贴近学生的生活;课程的内容加强了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联系, 强调了美术和其他学科的融合;新课程强化了课程的选择性,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间等, 这些要求促使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 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 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 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 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三、转变教师角色, 调整教学行为
师生角色要有新的定位, 改变过去教师代替一切的陈旧模式, 摆正各自的位置和角色, 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平等、互动的原则下, 进行双向交流和合作, 努力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教学气氛,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的飞跃。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不应只是给学生提供正确答案, 而是一种启迪思想, 组织和促进学生多渠道的获取, 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里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明辨和讨论探索与他们学习相关的问题, 并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 避免把结论强加给学生。因而教师应开放自己的心态, 努力摈弃权威习惯, 以模拟接受学生的观点作为开始, 把教师和学生变成一个整体, 共同进行有成效的学习、讨论、探索、交流。同时, 教师要对学生的个体性、独特性、多样性给予充分尊重, 并以此作为教育与教学的前提。
四、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前, 美术欣赏教学的教学过程一般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个别提问、课堂小结这几个环节。整堂课教师滔滔不绝, 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视线进行一幅又一幅作品的欣赏, 学生始终处于“听讲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听众的角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 在“教学过程”的论述中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统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性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更新教学手段, 丰富教学形式
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 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单纯的美术欣赏活动, 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现代教育手段在当今教育和未来教育中将发挥其特殊的作用。现代教学媒体在美术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增大教学容量, 开阔学生视野, 诱发学生思维, 它使美术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引领先进的教学手段, 并对网上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重视网络对教学的影响。在传统的欣赏课教学中, 教师主要以课本和黑板为教学手段, 过多地关注了作品的客观内容, 如作品名称、时间、内容等, 忽略了学生的情感的反映和心灵的感悟。而现代教学媒体将从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平台展示知识面, 使学生从中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感受作品独特的艺术意蕴。
六、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
美术欣赏课程 篇9
关键词:网络,新课程,高中美术欣赏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 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 (豪泽尔著《艺术社会学》) 。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 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 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因而学生知识的积累, 教师的博引广论, 会促使欣赏教育有效地进行。我们正处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网络不仅使人们获取知识的速度和效率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它给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以强烈的冲击, 给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理念和新体验。
一、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网络的定位和特点
网络为现代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以其拥有的海量信息资源、强大的搜索功能以及快速的信息交互和反馈, 为现代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巨大的便捷和强有力的支撑。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将网络与美术欣赏课程整合, 就要发挥网络作为教学手段和工具的作用, 强调情境, 强调协作,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发挥学科教师教学特色和教学个性。
网络资源的知识具有即时性、便利性、开放性、共享性、灵活性的特点, 它弥补了其他媒体传播方式上的不足。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和教师知识局限性的束缚。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活动过程, 发挥网络博物馆、美术展览馆、音像库及图片库的作用。
二、网络下美术欣赏课学习中教师职能的转变
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认为教学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 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是学生心语的倾听者和积极的反映者。适逢美术新的课程改革时期, 我们应该更加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 走出过去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 展示全新的自我。让每一堂美术课都是精彩的体现, 激发和唤醒学生潜在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艺修养。
1. 网络美术欣赏课学习中, 美术教师角色应该由权威者转
化为共同学习的伙伴关系, 与学生的一起学习和探究, 要及时掌握他们情况, 和学生一起研究课题, 随时了解和探寻学生遇到的难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有学习, 有参与, 有指导, 这也是信息时代教师责任心的一种体现。
2. 网络美术欣赏课学习中, 美术教师是指导者, 要指导学生学会对信息的甄别和筛选。
美术欣赏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 甚至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主要有:⑴.课前预习的指导。⑵.学习方法的指导。⑶.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⑷.学习成果的反馈。
3. 网络下美术欣赏课学习中, 美术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在美术欣赏课预习阶段, 学生的活动是有差异的, 每个学生对于艺术的感悟能力不尽相同, 各有喜好。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来确立课题, 最大限度地满足这种差异性的需求。
三、网络下美术欣赏课学习中发挥学生主导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网络下美术学习就侧重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使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能主动地探究问题, 确定学习目标, 决定内容、方式、结果的展示方式。在美术欣赏中能敢于思考、提出问题, 并查找依据, 依靠查找到的资料进行分析, 解决问题, 最终做出恰当的评价。
网络是开放的、宽容的, 众多的美术网站都提供了种类繁多的艺术作品, 在增长学生见识的基础上同时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例如:中华网络美术馆其中涵盖了国画、油画、漆画、壁画、雕塑、书法、版画、现代画、民间美术等。通过网络美术教学, 撷自然美、缀生活美、育心灵美,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
四、正确把握教师、学生在网络下美术欣赏课中的角色
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代表, 网络教学构建了一种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特别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探索型的学习活动, 在这种模式中, 把美术教学活动向课外延伸, 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宽阔的视野与创新意识, 让学习美术成为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促进个性发展的需要。美术教学中应用网络向课外延伸的途径很多, 如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论坛、聊天工具、网络留言板等等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既可以在美术论坛上发表个人意见, 探讨问题, 交流信息;课后也可以利用聊天工具面对面对话;学生也可以把疑问通过电子信箱发送到教师的信箱, 等待教师给与答复;另外教师可以在留言板上布置作业, 学生来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 这些交流平台使得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和反馈。
便捷又快速的网络使我们的课堂多姿多彩, 学生可选择的空间无限扩大, 教师不再一味口若悬河, 而是作为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身份在整体上给以把控;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可以在这种课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 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充实自身的学识, 为终身的自主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当然, 网络并不是教育教学绝对的依托, 要让学生对网络有明确的认识, 不必过于谨慎也绝不盲从, 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有必要提供优秀的教育网站、个人主页、博物馆、美术展览等美术资源, 供学生自主选择。
参考文献
[1]、[美]威尔杜兰特著, 王琴译.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M].中信出版社.2009-11
[2]、林至元.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的探讨与实践[J].福建教学研究.2003 (12)
[3]、薛佳.对有效开展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2 (4)
[4]、陈兴军.运用作品比较突破教学难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方法探索[J].艺术教育.2008 (5)
美术欣赏课程 篇10
教学是一个情知交融的过程。随着人们对情感这一复杂心理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 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感, 通过情感优化教学, 这是现代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中职学校美术欣赏教学中, 应该如何以积极情感因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教学中应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增进师生之间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 使学生愉快地学习, 以情促学, 从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中职学校学生学习情感状态分析
对于每个人来说, 能否取得成就, 主要在于其对学习情感状态的调整。学生学习效果如何, 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态度、动机、自我效能感, 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情感因素。
从大的社会环境来看, 虽然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体系的战略发展的重点, 但是在现实中, 中职学校却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危机, 其中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仍旧是职业教育发展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 中职学校的生源一向主要以中考的落榜生为主, 多数是由于考不上普高才走进中职学校的, 选读职校的学生比例较低, 随着普高的一再扩招, 中职学校的招生情况更不容乐观, 学生的质量难以保证。从上海市青浦区职业学校近两年的招生情况来看, 生源由本区和外来务工子女组成, 2012年本区考生平均分为214分, 相对于中考总分420分, 仅达到了总分的50%。中职学校的生源一般都是被普高挑选后剩余的学生, 录取的分数线较低, 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薄弱, 从多年的教学中也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在学习中缺少刻苦钻研的精神, 学习效率低下。因此, 如何改善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 提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已成为职校教师教学的主要责任。其次, 目前电视及网络的盛行, 使学生有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 既有高雅的、美的、给人带来极大精神享受的艺术形式, 也有低俗的、光怪陆离的、追求感官刺激的娱乐形式。中职学生在年龄上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分辨美丑的能力较差, 容易被低级趣味、感官刺激的东西所吸引。
从学生本身来看, 一方面, 如今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普遍都较为溺爱, 从小缺乏艰苦的锻炼, 意志薄弱、心理脆弱、缺少耐挫能力、逆反心理较强, 以自我为中心, 不善与人沟通合作。中职生源虽然文化知识基础差, 但是他们的社会组织协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 对新事物和新观念比较容易接受, 适应性也较强;他们的信息来源广泛, 追求时尚, 生活中热衷于网络、游戏、追星等, 这对于美术欣赏学习活动是较为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学校生源一半以上是外来务工子女, 多数来自乡镇和农村, 许多家庭和学校对艺术类知识严重缺乏, 并且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许多学生对艺术知识的了解极少, 艺术的欣赏水平很低。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 导致他们在小学或中学阶段很少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 直接或间接地剥弱了学生学习艺术的热情和信心。
根据以上学生学习情感状态的分析, 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即学习内容缺乏一定的趣味性, 学生自身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较低, 师生间的情感交互不通畅等。要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 学生的学习心理情感层面不容忽视。因此, 情感教学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下面主要以学校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实践为例, 阐述若干以情优教的策略。
二、中职学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以情优教的策略
(一) 以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基本涵义是教师通过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加工提炼, 赋予教学内容以一定的情感色彩, 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艺术欣赏课中包含更多显性的情感因素, 因而更应该关注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艺术具有情感性特征, 以情动人是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 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达到陶冶情感的目的。例如:画家在作画时, 会把他自己内心世界的感情表现在作品中, 把他对生活的观察、感受用色彩和线条呈现在我们面前。要评价一幅美术作品, 首先要理解画家为什么要画这幅作品, 以及他的生活经历,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体会到画家暗藏在作品中浓郁的感情。17世纪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的《浪子回头》这幅作品, 讲述的就是一个浪子带着他继承的遗产不听父母的劝告而离家出走, 在外面花天酒地, 把遗产花得精光。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又一贫如洗地回到家中。他跪在父亲面前, 把头深深地埋在父亲的怀中。年迈的父亲弯下身子, 把一双枯瘦的大手放在儿子有些颤栗的肩上, 做出一个令人难忘的宽恕和欢迎的手势。从这幅画中体会到的是伟大的慈父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原谅了因为年轻、生活经历太少而走错了路的儿子。多么伟大的父亲!这一切都是画家用自己的内心感受传达给我们的。仔细体会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会使你获得丰富的美的享受。父母的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 学生在欣赏此类作品时抚摸自己的心灵, 回望父母, 感受一种温暖和力量, 唤起对父母的情感。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情感的载体。在美术欣赏课中, 它架起了学生和画家、师生、生生之间情感的桥梁。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 学生在被作品的许多属性感动的同时, 往往联想到艺术家本人, 产生对艺术家进一步了解的强烈愿望, 自然而然地就会去主动了解画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经历及其它作品, 对画家的了解反过来又加深了对作品内涵的了解。例如欣赏台湾籍画家黄美廉的作品。先了解黄美廉的人生经历, 知道患有脑性麻痹的她有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再看她的作品, 充满了温情, 黄色是她喜爱的颜色, 黄色象征着希望, 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和分析, 通过课堂讨论或BBS引发学生自己真实的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 通过教学内容的情感处理, 不断引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无疑会极大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二) 以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需要对学生关心, 负责并相信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 当教师对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值之后, 就会产生神奇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Pygmalion Effect) 。在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中, 研究人员向几个班的教师提到几位学生, 他们声称, 根据心理学调查的结果, 这些学生下一学年在成绩提高和智力发育方面将超过平均水平。8个月之后, 比起班内未受推荐的其他学生, 这些“神童”的智商表现出明显提高。这个实验的惊人之处在于, 研究专家欺骗了教师:他们并非依靠智力和学习意愿挑选了这些神童, 而是完全随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我们:教师要善于运用期望和激励的方法,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为获得成功而努力。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会对他们的成绩产生积极的影响;能激活学生主动学习;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中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 在学习活动中遇到失败或挫折时, 对自己的学习前景缺乏信心, 甚至于完全失去信心。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让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排除自卑的困扰。在教师的期望和激励下, 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树立起学习的自信, 学习的主动性也得以充分发挥。
(三) 以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互
团队意识和合作沟通能力是现代职业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这种素质对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职校生来说十分重要, 当他们踏上工作岗位, 无论从事何种工作, 与人的沟通与合作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 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平台, 使学生养成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甘于分享研究信息和成果的奉献精神;另一方面, 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的情况下, 评价是基于整个小组的表现, 个体间的能力差异也不明显了。其作用表现为:减少焦虑, 增强自尊和自信心, 促进交流和强化动机。
合作学习要明确活动的目标, 以学生行动为主导, 确定若干个教学主题, 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
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教学, 即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 获得亲身体验。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源自于行业的需求,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学生一般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来体验学习。现行《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内容过多, 而缺少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学生缺少直接的过程经验或者真正的体验。因此, 我们要结合职业教育的内容, 根据实际情况, 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活动, 灵活选择或调整相关的教学内容。学校的专业群主要为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文化艺术类三大专业体系。《美术欣赏》的教学内容可以结合专业特色设计合作学习的主题, 例如服装设计与工艺就属于文化艺术类专业, 《美术欣赏》教学可以以“梦里水乡”为主题设计单元教学, 以弘扬上海青浦区朱家角镇水乡文化设计系列服装, 充分利用地域美术资源, 引导学生热爱水乡艺术文化、热爱家乡。
通过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师生间建立了一种和谐融洽、团结合作的人际关系。师生真正处于平等地位, 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 而是激发学生创造欲望的良师益友, 学生可以无所顾虑地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共同参与探索问题, 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和主动与人合作的意识。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在交流中培养能力, 真正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从而自觉快乐地学习。
三、结束语
如何让这些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提高综合素质, 《美术欣赏》课程体现出它独特的学科魅力, 不仅能满足学生审美的需求, 而且能培养和健全学生的良好人格, 提高人综合素质的功能。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看到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于职校教育工作者来说, 如何开发人性化的、能激发学生兴趣并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课程材料,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互,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
摘要:情感教学着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 这无疑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为此, 通过分析上海市青浦区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情感状态, 以《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实践为例, 着重阐述了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策略, 从而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操。
关键词:情感教学,职业教育,《美术欣赏》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J].教育研究, 2002 (12) .
[2]李天道.美育与美育心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3][德]迈尔.课堂教学方法·实践篇[M].冯晓春, 金立成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王大根.论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课本[J].中国美术教育, 2011 (3) .
论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实施方案 篇11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欣赏;課程;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81-01
引言
现今,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案,美术教育也在不断的改善和变化,也对当代教育提出了新问题。美术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的基本点,更是提高学生全方位能力平衡发展的重要措施。在新课程内容标准的指导下,以中小学美术教育内容为指导,以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为依据,重点论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程的认知和理解。
一、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定义
美术欣赏包含绘画、雕塑、摄影、动漫等多种不同的科目。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学习内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只有先学会了欣赏,才能帮助学生更深更广的了解作品。在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中,多为绘画、雕塑等纯美术为主,而建筑、服装、摄影等内容几乎涉及不到或者蜻蜓点水般的带过。比如,《父亲》这张油画作品,罗中立先生在颜色和线条上都展现了饱经沧桑的父亲面孔,直观的体现出父亲的淳厚质朴、勤劳善良的品质,直观明确的表达作品主题。
二、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特点及作用
(一)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特点。美术欣赏就是对美术的学习,得到美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独特鉴赏能力,而中小学美术欣赏课有它的自身特殊性,因为学生层次的不同,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其特点,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让课程有序进行,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课程可以有着统一的授课方式,或是明确的大纲要求,而美术欣赏更加注重老师的自我发挥。
(二)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作用。
1.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美术欣赏就是让学生去审美,达到鉴赏、感受、创造美的能力。以直观的形象,生动的描绘作品,表达内容,丰富精神世界和物质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普及,越来越注重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在教授美术欣赏的同时,还能传授学生作品相关的知识或题外话,例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一系列作品《大卫》、《最后的晚餐》等,学生在欣赏认知这些美术作品的同时,还能从老师口中知道当时代艺术三巨匠的故事。
2.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艺术源于生活,选取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拿出其中具有趣味的话题,引导学生对美术更深层次的认识,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帮助他们在生活中获取美术资源。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学生欣赏的不但是作品的美感,同时感受的还是作者对生活的态度。还原美术的本来面目,让学生结合作品与生活相对应,在欣赏的同时不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打开学生发现美眼睛,将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3.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思考。美术欣赏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为艺术是需要靠丰富的想象来进行创造,而美术的内容需要想象去填充。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群体,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程中,老师在指导学习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的重要性,脱离单一无趣的学习,让学生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重新的去认识理解美术作品,这才是老师真正应该去引导教会的美术作品内涵。
三、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实施方案
(一)我国美术欣赏课程现状。
1.模式化。在较为统一的课程标准下制定欣赏课,内容多,教学难度大,成为众多老师的共识。学生认为教学过程比较枯燥、单一。欣赏课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介绍作者生平轶事,讲解作品内容与背景,解析它的色彩等。一味的讲学,使其“欣赏”变成了“讲赏”。一人讲众人听,缺少师生交流,不给学生理解的时间,这对处于中小学的学生养成独特的欣赏能力显然不利。
2.普通化。中小学因为自身限制原因,无法接受更深层次的知识,课程模式的开发不够深入多样,学生无法提起兴趣,我国的欣赏课程教学体系还处于摸索实验阶段,教师无法更深层次的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热情没有得到释放,教学模式趋于普通。教师应规避大纲的枷锁,多与学生交流,展现个人特色。
3.局限化。在欣赏课中,很多中小学只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单纯为了学习而学习。例如,在美术欣赏课本中多以绘画、雕塑、建筑为主,虽然作品包含众多,但是这些对于处在中小学的学生来说太过局限,这些内容无法直接的运用到身边,没有达到贴近生活的目的。而类似于手工制作、设计、书法等一些可以灵活运用,方便取材的美术应用知识涉及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设想和实施方案。教学方式的实施过程对教学成果起着重要作用,而教学成果是衡量教学方式是否可行的标准。在上述的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现阶段中小学欣赏课程的问题所在,而如何更好的针对性的去改善这些问题,本人在实际与理念的框架下探寻了一下几点:
1.改变单一的模式,寻找学生的关注点。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会让学生产生惰学的态度。因此,老师在教授学生大体的框架模式下,应更多注重学生的性格特点,知道他们想欣赏什么,对什么样的艺术最为关注,引导学生去自我挖掘作品的样式美感和其内涵。老师应该探索在教学中的多样性,课前可以询问学生对于下堂课的意见,或结合歌曲、电影等多种现代手段去讲解艺术,这样的课堂会更很有意义。
2.多元化的师生互动,学习不光只能在课堂。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心理趋于成熟,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创造性活跃,批判性思维开始加强,同时逆反心理开始萌芽,普通的课堂环境只会让他们产生厌学的态度。欣赏并不是只有用眼去观察,学生爱玩的天性是不变的,让他们看一些东西的同时多思考,活用时代发展的产物:服饰、工艺品等。
3.引导学生发现美的眼睛。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只需要引导学生去挖掘作品的美感和内涵,品味艺术的独特魅力,从作品中感受壮丽的风景,培养他们探寻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去主动走进艺术的海洋。在此之上,我的建议是可以尝试带同学们多出去走走,春游、参观博物馆、游览动物园这些活动就是最直观的让他们去贴近自然、动物以及艺术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梁久.艺术概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尹少淳.美术教育中的美术鉴赏[J].中国美术教育,1995,(3):12—14.
小学美术欣赏“三法” 篇12
一、故事讲解法
宗白华说:“美感的动机,起于同感。我们读一首诗,如不能设身处地,直感那诗中的境界,则不能了解那首诗的美。我们看一幅画,而不能神游其中,如历其境,则不能了解这幅画的美。”
如:在欣赏古希腊科林斯柱时,我不仅让学生欣赏柱式的造型、纹样、材质等,还在学生欣赏过程中,讲解柱式的由来:科林斯是一个希腊的小姑娘,九岁时因病死去,被葬在一块墓地里。时间一长,墓地里的草和花朵长高了。可是因为墓碑座的原因,花草都被压弯了腰。一位建筑师看到了花草突然产生了灵感,设计出被压弯了的花草柱式,使原有的柱式多了几分华丽的装饰,把建筑装扮得更漂亮。为了纪念早逝的小姑娘,这个柱式就被命名为科林斯。一个看似很平常的柱式,经过教师的讲解再来欣赏,学生即使不能够完全看懂这个富有人情味的设计,但一定能葆有一份深厚的人文情怀。
二、造型对比法
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并不知道这件作品背后的故事,但从作品造型中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
如:在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时,学生对立体主义的代表作品《格尔尼卡》很难接受,我便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没有先介绍作品的背景,而是出示了一幅西班牙画家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并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看懂了什么?”一名学生回答:“有一些人被枪决。”“那么最吸引你注意力的是画面的哪一部分?”“那个穿白衬衫、高举双手就要被处决的人。”“那在《格尔尼卡》这幅画中你见过这种姿势吗?”“见过,一个人张大嘴巴发出惊叫,惊恐万状地张开双臂。”“你能模仿一下吗?”(学生模仿)“是啊,一个手无寸铁的无辜人就要被枪杀,脸上怎能不充满愤怒和恐惧?在我们欣赏的这幅画中有这样表情和姿势吗?”
三、文化观照法
艺术作品中总是不同程度地映射出本民族文化的精神底子,作为教师,应努力引领学生走到作品的背后,去了解这些作品“后面的东西”,对作品进行深度赏析。
例如,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杨柳青年画和桃花坞年画时,我除了让学生了解它们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引领学生从杨柳青年画和桃花坞年画的热闹、欢乐、喜庆的画面中去思考:“为什么年画中总是表现百子戏春、金玉满堂、花开富贵等内容?”“中国老百姓希望多子多福、希望富贵长寿。”“是啊,中国老百姓饱受战争、贫穷的痛苦,谁不希望能过上好日子?他们便把这种愿望画在年画里,希望能借着新年的喜庆为他们带来好运。这就是中国老百姓最普遍、最本质的愿望。也就是这些年画后面的东西。”也许,只有这种文化观照式的欣赏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
【美术欣赏课程】推荐阅读:
高中课程美术欣赏06-21
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课程08-01
美术欣赏07-18
中职美术欣赏05-09
初中美术欣赏05-16
高中美术欣赏10-10
小学美术欣赏10-24
美术作品欣赏06-05
美术欣赏与教育11-04
大班美术欣赏: 奔马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