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美术欣赏教学

2024-10-02

职业教育美术欣赏教学(精选12篇)

职业教育美术欣赏教学 篇1

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物, 艺术的价值不仅仅是给人类创造了一种娱乐方式, 更重要的在于它能够从情操的高度陶冶人, 使人形成更为健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基础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不能单纯地以技术技法的培养为目的, 而应该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动机。所以,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 加强学生美学修养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远比单纯的技术技巧训练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那么,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 最终使美术教学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呢?下面就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加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调整课时分配结构, 注重欣赏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的配置

新课程标准之前的美术教学大纲, 比较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课时结构的分配, 比较注重学生的操作和练习, 而真正用于美术欣赏的时间相对较少, 这就使欣赏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不足。这是一个指导思想和教学方向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思路, 更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以技术的好坏为主要。 既然美术教学的目的应该以提高学生审美品位为出发点, 那么相对的增加学生的欣赏教育就很有必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可以增加欣赏、谈话、讨论和交流审美感受的时间分配, 努力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交流创作的感受, 分享创作的心得体会。

二、联系其他学科, 拓展思维空间

艺术形式尽管多种多样, 各有鲜明的个性, 但彼此也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在美术教学中, 恰当地联系相关的其他学科, 可以使审美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能使单一的说教转化为形象的思考,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能力。

比如, 单纯讲述绘画语言的组成和表现就比较抽象。点、线、 面、色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绘画形式的多样性, 就事论事地讲, 中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假若适当地引入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诗词歌赋, 以及散文等文学方面的作品, 以字、词、句、段落等文学语言, 对应于绘画语言中的点、线、面色, 就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又如, 给学生讲述色彩知识的时候, 如果能联系到音乐的和声, 以及语文当中的形容词, 都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色彩所能表达的冷暖情绪。艺术语言既有个性的一面, 又有共性的一面, 绘画语言中线条的长短曲直粗细深浅的变化, 同音乐中旋律节奏的变化所产生心理效应, 有很类似的感觉, 尽管一个是听觉上的, 一个是视觉上的。

因此, 审美欣赏教学的过程中, 适时而恰当地引入音乐、诗歌散文方面的相关内容, 不仅增了学习的趣味性, 还使学生加深了对艺术语言的理解, 开阔了视野还拓展了思维空间, 非常有利于全面发展的实现。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使社会效率空前提高,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以其高效多维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应用, 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对于美术教学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有效利用, 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更重要的是可以使美术欣赏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利用现代的教学设备, 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 不但可以联系静态的如文学、诗歌、摄影等艺术形式, 而且可以非常方便地联系动态的如音乐、舞蹈以及电影等艺术形式, 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 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超越出来, 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反应, 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也会有更多的精力去探索教学方法, 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艺术教育往往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相对其他学科要感性的多,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尽可能地寓理于情, 寓教于乐, 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艺术教育无论从其形式还是内容来说都和智育、德育或体育有着很大的差异, 即便如此, 各种教育形式彼此之间也都存在着许多的联系, 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其中的联系, 对于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素质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摘要:作为提高青少年美学素质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 美术课的主要任务, 不应该是单纯地以技术技法的训练为目的, 而应该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动机, 因此, 在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美学修养的培养, 立足学生审美品位的提高。就如何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以提高审美欣赏教育, 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术教学,课堂优化

参考文献

[1]孙美兰.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01.

[2]张道一.美术长短录.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2-01.

[3]伊少淳, 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4.

职业教育美术欣赏教学 篇2

论文关键词:欣赏教学 中学美术 路径

论文摘要:《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以技能训练为价值取向的年代,欣赏教学只偏重于作为在学习和体验造型表现时起到某种参照和补充的功能,但是现在,当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面貌出现时,欣赏教学的功能就有了新的拓展,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文章从四个角度构建了欣赏教学在中美术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欣赏、评述”是美术课程中的一个学习领域,它充分体现出人文性质,使学生自身的审美意识在作品欣赏中被唤醒,提高他们的审美的感受、情感、想象与理解等心理能力,并使之相互协调,最终使学生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及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欣赏教学呢,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实施欣赏教学几个环节,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正。

一、感受环节

感受是进行美术创作表现的基础和前提,学生表现活动缺少感官刺激,就不能获得感性认识和创造灵感。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两个程序,美术课有利于两种认识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美术教学中一方面通过感知启发学生的美感潜能;另一方面,注意发展学生视觉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直觉训练提高学生的感性知觉、审美知觉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主动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运用美术创造性语言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此,欣赏教学也要从学生的自主感受入手,不能只是老师讲学生听,搞满堂灌。学生对一些艺术作品知之甚少,但目睹这些艺术品,总会有所感受和感觉,而学生不知道的正是教师设置质疑的宝贵契机。抓住这个契机,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追求新的鉴赏知识,使审美的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上升。在这一环节,要鼓励学生看和触,多渠道获得感知信息,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赏评环节

在这里,笔者把美术教学中的赏析改为赏评,其目的是欣赏课要有意识地开展对美术作品的评论,也是美术课程标准所说的“评述”。尽管在创作课中的赏析环节也有理性的分析,但不可能也不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论;而在欣赏课中,细致的评论就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评论的内容包括作者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和作品在美术史中的地位和价值,更重要的是对作品本身内容和形式的分析。当然,评论的深度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审美经验水平确定。同时,评论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赏评中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应包括听、读、说等等。比如,在学生初步感受了白石老人精美作品的基础上,整理出白石老人的画作,让大家欣赏、分析、议论:“作品美在哪里?为什么那么惹人喜爱?”学生们可以分组讨论,教师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家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白石老人的画与真的一样,很好看,都是活生生的,充满着生命和生机。此时,教师应抓住机会加以点拨:这就是艺术家作品的动人之处,他把自然界中生物的形象同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认识融为一体,抓住最能表现生命力的特征而删掉累赘的细节,把它的活力表现出来,这就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但又形神兼备”。就以虾来说吧,同学们都觉得像极了,虾体透明,似乎活泼地在水里游动、在跳跃,但是与真的虾相比较,可以看出,虾的头、颈、足等细部都经过了提炼和概括取舍,与真的虾不一样。白石老人通过长期的.仔细观察,按着自己的审美规律,进行夸张取舍,画作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激发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意识,并转变了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并在共同合作中发展了教学。

三、表现环节

本环节实践中,教师可以把一堂欣赏课的美术作品分成两组:一组是用于赏评,另一组是用于表现。在赏评环节中通过欣赏第一组作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因为审美是美术实践活动的源泉,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文化教育。在表现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表现,让学生在对第二组作品进行自由的感受和自由的赏评,鼓励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个性发展唯一的目标是使个体活动自我满足、自我完成或自我实现,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独立的分析思考能力。教师主要起组织、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学生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习和发展。表现是一种应用,在应用中去复习、巩固前两个环节的学习所得;表现又是一种开发,启发学生依靠直觉感受、想象和灵感,通过自由的表现去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说、写,还可以是表现性地搞点小创作,让学生对范画作品的形式美特别是技法等形成更深刻的体验。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表现并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获得参与活动的乐趣。写和作不必局限在课堂以内,而应该鼓励学生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寻找感兴趣的主题,围绕主题去拓展阅读、拓展欣赏、创新构思、创新技法等。这实际上就是美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

四、总结环节

这里所说的总结不同于其他教学模式中的评价环节,其目的不在于比较学生学习成果的优劣,更在于让每个学生认真归纳、概括本课学会了一些什么。既要总结本堂课所欣赏的同类美术作品的共同艺术特征,又要总结所学习到的鉴赏知识,还有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经验。总结不仅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还应该说和写。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向学生推荐好书、好的艺术节目等。让学生课外去欣赏、看展览、去继续延伸学习。

总之,中学美术教育中应加强艺术欣赏,在美术欣赏教学要力求体现人文性、自主性、创造性,最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更好实现新美育中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人民美术出版社,

[2]邓福星.美术教育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职业教育美术欣赏教学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术教学;课堂优化

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物,艺术的价值不仅仅是给人类创造了一种娱乐方式,更重要的在于它能够从情操的高度陶冶人,使人形成更为健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基础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不能单纯地以技术技法的培养为目的,而应该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动机。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加强学生美学修养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远比单纯的技术技巧训练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最终使美术教学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呢?下面就优化美术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调整课时分配结构,注重欣赏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的配置

新课程标准之前的美术教学大纲,比较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时结构的分配,比较注重学生的操作和练习,而真正用于美术欣赏的时间相对较少,这就使欣赏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不足。这是一个指导思想和教学方向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思路,更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技术的好坏为主要。既然美术教学的目的应该以提高学生审美品位为出发点,那么相对的增加学生的欣赏教育就很有必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增加欣赏、谈话、讨论和交流审美感受的时间分配,努力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交流创作的感受,分享创作的心得体会。

二、联系其他学科,拓展思维空间

艺术形式尽管多种多样,各有鲜明的个性,但彼此也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在美术教学中,恰当地联系相关的其他学科,可以使审美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能使单一的说教转化为形象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能力。

比如,单纯讲述绘画语言的组成和表现就比较抽象。点、线、面、色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绘画形式的多样性,就事论事地讲,中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假若适当地引入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诗词歌赋,以及散文等文学方面的作品,以字、词、句、段落等文学语言,对应于绘画语言中的点、线、面色,就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又如,给学生讲述色彩知识的时候,如果能联系到音乐的和声,以及语文当中的形容词,都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色彩所能表达的冷暖情绪。艺术语言既有个性的一面,又有共性的一面,绘画语言中线条的长短曲直粗细深浅的变化,同音乐中旋律节奏的变化所产生心理效应,有很类似的感觉,尽管一个是听觉上的,一个是视觉上的。

因此,审美欣赏教学的过程中,适时而恰当地引入音乐、诗歌散文方面的相关内容,不仅增了学习的趣味性,还使学生加深了对艺术语言的理解,开阔了视野还拓展了思维空间,非常有利于全面发展的实现。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社会效率空前提高,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高效多维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应用,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对于美术教学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有效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使美术欣赏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利用现代的教学设备,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联系静态的如文学、诗歌、摄影等艺术形式,而且可以非常方便地联系动态的如音乐、舞蹈以及电影等艺术形式,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超越出来,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反应,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也会有更多的精力去探索教学方法,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艺术教育往往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的,相对其他学科要感性的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尽可能地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艺术教育无论从其形式还是内容来说都和智育、德育或体育有着很大的差异,即便如此,各种教育形式彼此之间也都存在着许多的联系,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其中的联系,对于优化美术课堂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美兰.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1.

[2]张道一.美术长短录.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01.

[3]伊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4.

作者简介:王朝晖(1968.1-)男,广东省中山市人,现职称:中级,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新课程标准下的基础美术教育和教学。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北区中学)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4

那么如何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创设美的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审美能力

教师必须重视在欣赏课中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长期以来, 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 在一遇到欣赏课时就一跳而过, 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 即使上美术欣赏课, 也只是烦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地介绍, 很少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象征寓意, 以及历史事件去分析评论, 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只有老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 讲得平淡乏味, 学生听了反应淡漠, 一堂课下来, 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

作为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 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 精心准备教案, 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

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手段 (如投影、范画、故事、音乐等) 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 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熏陶,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多种感官体验, 感受艺术魅力, 提高审美能力

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视觉器官发挥着重要的审美功能, 但仅仅从视觉感知经验出发是远远不够的, 恰当地辅以其他感官, 如听觉、触觉,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感知美的兴趣, 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体验, 增强学生视觉审美感受能力。如低年级的小朋友认识线条, 在了解绘画线条之前, 我让学生先摸摸生活中真实的线——毛线、铁丝、麻绳, 听听音乐、找找曲调的线条, 看看柳枝、小雨、彩虹, 自然中的线条, 强化了学生对线的视觉感知。

三、多留一点“布白”, 更多品味回味, 提高审美能力

画家画画, 总要留点空白, “踏花归来马蹄香, 蛙声十里出山泉”, 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 目的是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美术欣赏更是如此, 在细针密线, 鞭策如理的同时, 给学生留一点回味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这是一种以逸待劳的高超“布白”艺术, 让美内化, 从而使艺术得到共鸣, 所有的一切得到了升华。如在教学第九册《中国画欣赏》时, 师生共同讨论了《清明上河图》 (局部) , 又听老师介绍了整幅图的全景。此时, 给一点时间,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让这幅局部的《清明上河图》逐渐展开, 慢慢地让自己也走进去, 融入其中, 同时播放一曲古典音乐《高山流水》营造一种气氛。再请学生谈体会, 他们的体会会很多, 并且感受更深。这时的“布白”, 使学生有了品味的时间与空间, 给了学生消化、发现、吮吸、提高, 驰骋的广阔天地,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欣赏中的艺术氛围会变得更浓。

四、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其自由畅谈畅想, 提高其审美能力

在欣赏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 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 鼓励学生从每个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 教师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 让每位同学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 在全班同学激烈的争论中, 让美内化、升华。如在《纸版画欣赏》一课中, 有的学生认为这种美术样式不好看, 都不如我的画, 有的学生认为好看。这时, 教师不用评论学生的审美水平低或高, 对或错, 只要当好中间人, 让学生去争论。让其在争论中逐渐加深对纸版画的认识, 接受这种美术样式。反之, 教师批评学生欣赏水平低下, 学生的积极性遭到打击, 容易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再讲纸版画的特点等, 只能是教师一个人的一相情愿了。

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 是挖掘学生审美潜力的最重要的客观环境。因此我认为小学美术欣赏课想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不是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艺术作品的背景, 作者生平, 或者用幻灯机不停地放这种艺术作品就能解决的, 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 让小学生能对这些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认同, 愿意去欣赏、会欣赏, 那才是欣赏的真正开始, 才是审美素养提高的真正开始。

总之,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 教师应牢牢把握审美教育这条线, 切忌把教学变成“蜻蜓点水”, 不深入。应把审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 因为这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开设的艺术乐园中, 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让美的种子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间播种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负起的责任。

小学美术教育应着力加强美术欣赏 篇5

一、艺术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

艺术,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人们的思想养料,对人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它首先作用与人们的感情,改变人们的思想面貌,从而影响社会。因此,艺术及艺术教育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往往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始终离不开艺术欣赏。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艺术的欣赏,便没有艺术教育作用。既然艺术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那么,它也遵循着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过程,即: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由片面到全面;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不断反复的循环,再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升华,去丰富人们的修养,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使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获益,乃至影响到社会的精神文明风貌。

二、艺术欣赏是一门必修艺术教育课程

自我国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美术教育大纲》指出: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课本的内容安排上,每册都有几个作品欣赏课。按照教材内容的比例,欣赏课不论是内容、数量都不够充分、饱满,而且某些知识材料的更新和补充,尽管近年来有所变动,但与这个信息时代相比,教材信息仍不同步;在教师方面,普通小学一般专业美术教师的数量不多,而且他们除了搞好日常的教学外,大多还要承担许多学校的宣传美工工作,工作压力大,通常我们负责教学的班级数量很多,很多美术教师根本无法在课外时间进行训练深造和及时提高、更新信息,不利充分为美术欣赏课备课。美术作品是名副其实的造型艺术,是美术欣赏的对象,它对欣赏者的作用是诉之视觉的,它能够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和满足人的某些对知识的精神欲望,并启迪人的智慧。因为优秀的艺术作品饱含着艺术家个人的或人们普遍的感情、理想和情绪,甚至于艺术家的表现方式或手法,都流露出作者的生活态度。所以,不断地观看和欣赏美术作品,既是精神享受也是学习知识,欣赏者在受作品的感染的同时,在每进行一次欣赏时,也在进行特殊的思维活动。这实质上是一次审美活动,这是审美能力的提高积累的重要过程,自然也是健康的审美观的培养过程及直接的主要途径。

三、艺术欣赏对人的作用

其实对于这种在欣赏作品中受益的事例早就有古人记载了:清代画家恽寿平写道:“尝谓天下为人,不可使人疑,惟画理当使人疑,又当使人疑而得之。”“疑”是指作品要含蓄,能引起人们的联想,能发人深思。“使人疑而得之”,就是使人在欣赏中,不仅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思想上也有所获益,而提高了人艺术素养,这充分证实了美术欣赏是一种认识过程,它符合我们运用于小学美术教育,以便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近代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即直觉,而欣赏则纯粹是直觉的直觉,”欣赏只有感性阶段,不存在理性判断。这实际把欣赏的感性阶段与理性阶段割裂开来。这是他否定艺术有功利性,是“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的产物。与克罗齐相反,庸俗社会学、极左思潮的鼓吹者,则否定和排斥艺术感受,只准许用固定不变的条条框框去硬套作品,以冰冷空洞的概念进行所谓的理性分析,把艺术欣赏变成一种纯粹的理性活动。他们的做法破坏了正常的艺术欣赏,当然,也就取消了艺术以形象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功能。

职业教育美术欣赏教学 篇6

关键词:美术教学;教学评价;学生互评;欣赏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0-0061-02

一、学生不能去欣赏别人的原因探讨

1.自我中心。学生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认为自己总是对的,盲目的自信与张扬,谁对自己提出批评便马上回击,甚至报复对方,在互评时产生偏激的评价。

2.从众心理。学生个体在对他人评价时,因受到多数人的评判意见的压力而引起的自身评判行为、观点变化的一种心理现象。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人云亦云”。这种从众心理在学生互评时常常出现,尤为突出的是低年级学生。

3.小组群体效应。这是学生在进行互评中由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影响评判结果的现象,少年儿童生性好动,喜欢群体活动,这对学生个体有很大的影响力,它可以改变少年儿童的外在行为,而且还能改变他们对内在联系的态度和认知,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时常形成派别,造成因为感情因素而不顾客观事实的结果。

二、学会欣赏他人对学生自身发展的意义

1.欣赏他人,是对他人的鼓励。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我们都渴望得到他人的欣赏,同样,每个人也应该学会欣赏他人。美术课堂上不仅要求老师引导学生欣赏大师作品,要求老师学会欣赏学生作品,更重要的任务是教育学生相互欣赏、相互鼓励!

2.欣赏他人,是自己前进的动力。一位西班牙学者说:“智者尊重每个人,因为他知道人各有所长,也明白成事不易。学会欣赏每个人会让你受益无穷。”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当你向他人说出“你真是好样的”时,其实你已在无形中为自己找到了新一轮的奋斗目标。

3.欣赏他人,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在人生的道路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他人的欣赏和鼓励有时候就是一剂良药。欣赏他人,不仅能给人以抚慰、温馨,还能给人以鞭策,使人的潜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4.欣赏他人,更是一种气度,一种理解。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他人的成绩,听到他人获奖就不自在,看到别人进步就不痛快。这种自私、褊狭的心理不仅会使学生形成性格缺陷,还会影响自身与朋友之间的交流,从而影响学生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在美术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欣赏他人的收获,更应该欣赏他人努力勤奋的足迹。

三、教师应摸索实施培养学生欣赏他人的具体方法

由于小学生受自身生理、心理特征的影响,还未形成定性的世界观和成熟的认知系统,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互评过程中,应该要做到合理组织、正确引导、真情参与。

1.课堂上,经常向学生说明评价的方法,教育学生应该公平的做出判断和评价,并讲明自己的理由。在学习《会动的人》一课中,我先讲了一位受到不公平待遇的运动员的故事。学生听了很有感触,纷纷发表意见:“如果我是那位运动员,心里会很难过的。”在接下来的评价中,同学们都争做公平的小裁判,不再只盯着自己的作品,而是认真比较,仔细分析他人的优点,并提出宝贵的改进建议。

2.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强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强调“子师以正、孰敢不正”。教育学生欣赏他人,教师要做好表率。在学生中有一位小姑娘,手特别巧,从小就跟随民间艺人学习剪纸,她的剪纸作品精细,还多次在全国少儿剪纸大赛中获得金奖。在学习《剪纸的阴刻和阳刻》一课时,我向同学们展示了小姑娘的作品,大家异口同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当我告诉大家这幅作品是出自我们班的同学之手的时候,同学们向她投去羡慕和崇拜的目光。我请这位同学来当小老师,传授大家剪纸的方法和技巧。小姑娘教的很认真,我和同学们一起向她学习,那节课同学们学得格外用心。

3.利用名人效应,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名人的作为就是一面明镜,一根标尺。例如: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写的一篇小说所吸引,他表达了自己对作者的肯定与欣赏。正是因为他的鼓励,点燃了作者创作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目标,最终成为具有国际声誉和世界意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伟大的列夫·托尔斯泰。讲完故事,我和同学们一起来讨论:欣赏他人,给予他人自信,帮助他人取得成功,自己也能获得一份快乐。

4.及时对学生的优点给予肯定,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谁都想受到表扬,每个学生都想取得他人的认可。现代教学提倡尊重学生个性,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照顾多数同学,在评价时多设置 “奖项”。例如:在上《节节虫》一课中,在展评时我设置了“最佳色彩奖”、“最佳创意奖”、“表现奖”、“环保奖”。我建议同学们学习他人的方法,把自己的小笔筒改进的更完美。这时候很多同学开始向他人请教起来,看到这样的场景,心里安慰极了。在下课前总结的环节中,很多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这节课我跟着李洁学会怎样剪出很多相同的小纸条了”、“我看到田天的作业很有创意,以后我要多开动脑筋”。每一位学生都在其中一方面有特长,全班同学都“获奖”了,看着自己的成绩被肯定了,大家都很开心。通过这节课的评价活动,同学们在“获奖”的同时增强了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增强了自信心,也学会了欣赏他人。

毕竟,评价不是真正的目的,而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让更多学生在评价中获得赞赏和鼓励,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欣赏他人,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职业教育美术欣赏教学 篇7

关键词:影视教育资源,大学美术欣赏,优化,策略分析

随着科技迅速发展, 大学生逐渐成为网民的主体, 经过调查研究得知, 许多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会看电影、电视。因此, 如果在大学美术欣赏课上运用影视教育资源, 想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还会大大提高美术欣赏的教学质量, 使这门学科更加丰富多彩。如何将这一教学手段进行优化, 真正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是每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 也是新教育体制至关重要的因素。

一、影视教育资源的优势

网络在社会和人民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及, 其中包络数字电视、手机上网等, 大学生这一集体势必会紧跟时代的潮流。经调查显示, 约有六成的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会选择看电影、电视。影视艺术, 作为群众最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传播形式, 它对学生的综合感知能力的提升以及审美修养的优化都有着很大的帮助。优秀的影视作品能为大学生带来教育和鼓舞上的启迪, 使大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真、善、美, 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感情和理想追求。美术欣赏课上引用优秀的影视作品还会使学生对审美和艺术进行重新定位, 达到新的高度, 自然而然的就会去杜绝那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如果没有正确认真的影视教育引导, 学生则可能不会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 而会觉得热闹、激烈的电影就是优秀影视作品, 对于那些经典的不那么刺激的好片子漠不关心, 而且国外进口大片的不断涌入, 使学生纷纷追捧, 盲目的崇拜。因此, 可以说影视教育资源的应用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就大学生美术欣赏课而言, 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热情, 将优秀的影视资源的优势发挥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面提升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二、影视资源与大学美术欣赏课的结合

美术欣赏课是大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任, 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学生对美术欣赏这门学科普遍存在抵触的心理, 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改善这一现象的前提, 了解学生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将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与美术欣赏课结合起来, 就可以使这一枯燥学科变得丰富多彩。影视资源的介入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其中, 最主要的过程就是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挖掘出美术元素, 比如构图、意境等, 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分析, 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水平。

电影艺术创作的手段多种多样, 其中以形写神是最常用的方法, 对学生讲授以形写神的要领及欣赏时, 教师可以播放优秀的以形写神电影作品片段, 比如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泰坦尼克号》中男主人公在船头紧紧拥抱着女主人公迎着海风张开臂膀的片段, 该片段为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和震撼力, 根本就在于电影中的画面和语义调动起了观众的情感。引用这类影片, 为学生呈现一个生动的以形写神的片段, 使学生感受到电影创作艺术的无线魅力。

电影作品在刻画人物性格特点以及展现矛盾冲突方面会使用构图这一美术元素。为学生展示具有构图运用典范的优秀电影作品, 使构图这一美术欣赏元素在学生心中生动形象、根深蒂固。优秀的作品如希区柯克导演的《精神病患者》等, 通过此类作品为学生展示震撼的情节之余, 锻炼学生美术欣赏的能力。

电影作品中所谓的意境就是创作者能够将个人的思想情感和剧情中的人物命运以及所创造的景物环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从而达到了情与景密切融合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对观众的影响十分深远, 会使观众产生较深的情感, 从而引发联想和回味, 对电影意境的挖掘和理解, 可以大大改善学生的审美观点。为观众创造优秀的意境电影作品有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等。

三、运用影视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一) 影视资源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影视教育资源的宗旨是为美术欣赏教学服务, 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 教师应该切合教学主题和实际情况, 合理的选择影视作品。脱离教学主题, 使学生觉得美术欣赏课就是看电影课这一现象非常普遍, 所以教师不应一味的调动学生的兴趣而忽略教学的目的。教师选择影视材料必须要切合教材的内容, 而且以经典影片为主, 将教学的目标和趣味性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达到优化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

(二) 符合大学生实际生活。影视教学资源的选择要求, 不仅要考虑到影片的思想、艺术是否可以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 还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生活, 选择大学生感兴趣的、能引起广泛关注的“大片”。例如, 在对学生讲授电影作品色彩内容这一重要组成部分时, 可以引用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红高粱》等。学生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所以在影视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教师要格外的重视。

(三) 适度运用影视资源。始终明确影视教学资源只是辅助教学手段, 切不可过多的引用影视资源, 这样反而会影响美术欣赏的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最直观、最简单的媒体方式,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影视教学资源的实效性, 使得影视教育资源发挥最大作用。

四、影视资源在大学美术欣赏课的优化策略

(一) 创建影视资料库。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很多课题都可以使用影视教育资源进行教学, 可以根据课题的不同内容整理起来, 建立影视资料库。这个工作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且非常复杂, 不仅需要长期的积累, 还需要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和整理, 但这是这一教学体制优化的必要过程, 建设全面有序的影视资料库可以为美术欣赏教学的发展提供便利。

(二) 制作教学课件。有效的利用影视教学资源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影片, 教师在选择和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使用这种教学手段, 要将影视资源与教学内容充分结合为根本, 否则会影响整个教学, 进一步影响学生对美术欣赏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 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影视教学资源的使用时机可以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选择, 没有固定的时间和限制, 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提问然后使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找到答案, 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引用影视片段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分析, 还可以布置观影任务,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锻炼学生自主欣赏电影的能力, 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但无论选择何时使用, 都要以解决教学问题为根本, 以提高学生美术欣赏能力为目的。

(四) 课后的讨论总结。影视教育资源这一辅助教学手段还在初级阶段, 并没有完善的应用策略, 所以学生课后的谈论和总结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美术鉴赏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还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对影视教育资源的利用进行优化和改良, 并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总结

影视教育资源在大学美术欣赏的应用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优化, 这需要广大教师及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 影视教育资源的利用会在大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大放光彩, 真正地提高美术欣赏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文笃志.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J].电影文学, 2010 (11) :56-59.

[2]段兰芳.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意味[J].艺海, 2011 (03) :25-27.

[3]曹陆军.浅析影视艺术鉴赏与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 2012 (02) :11-13.

职业教育美术欣赏教学 篇8

教学是一个情知交融的过程。随着人们对情感这一复杂心理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 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感, 通过情感优化教学, 这是现代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中职学校美术欣赏教学中, 应该如何以积极情感因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教学中应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增进师生之间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 使学生愉快地学习, 以情促学, 从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中职学校学生学习情感状态分析

对于每个人来说, 能否取得成就, 主要在于其对学习情感状态的调整。学生学习效果如何, 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态度、动机、自我效能感, 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情感因素。

从大的社会环境来看, 虽然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体系的战略发展的重点, 但是在现实中, 中职学校却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危机, 其中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仍旧是职业教育发展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 中职学校的生源一向主要以中考的落榜生为主, 多数是由于考不上普高才走进中职学校的, 选读职校的学生比例较低, 随着普高的一再扩招, 中职学校的招生情况更不容乐观, 学生的质量难以保证。从上海市青浦区职业学校近两年的招生情况来看, 生源由本区和外来务工子女组成, 2012年本区考生平均分为214分, 相对于中考总分420分, 仅达到了总分的50%。中职学校的生源一般都是被普高挑选后剩余的学生, 录取的分数线较低, 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薄弱, 从多年的教学中也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在学习中缺少刻苦钻研的精神, 学习效率低下。因此, 如何改善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 提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已成为职校教师教学的主要责任。其次, 目前电视及网络的盛行, 使学生有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 既有高雅的、美的、给人带来极大精神享受的艺术形式, 也有低俗的、光怪陆离的、追求感官刺激的娱乐形式。中职学生在年龄上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分辨美丑的能力较差, 容易被低级趣味、感官刺激的东西所吸引。

从学生本身来看, 一方面, 如今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普遍都较为溺爱, 从小缺乏艰苦的锻炼, 意志薄弱、心理脆弱、缺少耐挫能力、逆反心理较强, 以自我为中心, 不善与人沟通合作。中职生源虽然文化知识基础差, 但是他们的社会组织协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 对新事物和新观念比较容易接受, 适应性也较强;他们的信息来源广泛, 追求时尚, 生活中热衷于网络、游戏、追星等, 这对于美术欣赏学习活动是较为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学校生源一半以上是外来务工子女, 多数来自乡镇和农村, 许多家庭和学校对艺术类知识严重缺乏, 并且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许多学生对艺术知识的了解极少, 艺术的欣赏水平很低。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 导致他们在小学或中学阶段很少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 直接或间接地剥弱了学生学习艺术的热情和信心。

根据以上学生学习情感状态的分析, 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即学习内容缺乏一定的趣味性, 学生自身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较低, 师生间的情感交互不通畅等。要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 学生的学习心理情感层面不容忽视。因此, 情感教学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下面主要以学校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实践为例, 阐述若干以情优教的策略。

二、中职学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以情优教的策略

(一) 以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基本涵义是教师通过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加工提炼, 赋予教学内容以一定的情感色彩, 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艺术欣赏课中包含更多显性的情感因素, 因而更应该关注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艺术具有情感性特征, 以情动人是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 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达到陶冶情感的目的。例如:画家在作画时, 会把他自己内心世界的感情表现在作品中, 把他对生活的观察、感受用色彩和线条呈现在我们面前。要评价一幅美术作品, 首先要理解画家为什么要画这幅作品, 以及他的生活经历,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体会到画家暗藏在作品中浓郁的感情。17世纪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的《浪子回头》这幅作品, 讲述的就是一个浪子带着他继承的遗产不听父母的劝告而离家出走, 在外面花天酒地, 把遗产花得精光。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又一贫如洗地回到家中。他跪在父亲面前, 把头深深地埋在父亲的怀中。年迈的父亲弯下身子, 把一双枯瘦的大手放在儿子有些颤栗的肩上, 做出一个令人难忘的宽恕和欢迎的手势。从这幅画中体会到的是伟大的慈父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原谅了因为年轻、生活经历太少而走错了路的儿子。多么伟大的父亲!这一切都是画家用自己的内心感受传达给我们的。仔细体会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会使你获得丰富的美的享受。父母的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 学生在欣赏此类作品时抚摸自己的心灵, 回望父母, 感受一种温暖和力量, 唤起对父母的情感。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情感的载体。在美术欣赏课中, 它架起了学生和画家、师生、生生之间情感的桥梁。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 学生在被作品的许多属性感动的同时, 往往联想到艺术家本人, 产生对艺术家进一步了解的强烈愿望, 自然而然地就会去主动了解画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经历及其它作品, 对画家的了解反过来又加深了对作品内涵的了解。例如欣赏台湾籍画家黄美廉的作品。先了解黄美廉的人生经历, 知道患有脑性麻痹的她有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再看她的作品, 充满了温情, 黄色是她喜爱的颜色, 黄色象征着希望, 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和分析, 通过课堂讨论或BBS引发学生自己真实的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 通过教学内容的情感处理, 不断引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无疑会极大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二) 以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需要对学生关心, 负责并相信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 当教师对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值之后, 就会产生神奇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Pygmalion Effect) 。在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中, 研究人员向几个班的教师提到几位学生, 他们声称, 根据心理学调查的结果, 这些学生下一学年在成绩提高和智力发育方面将超过平均水平。8个月之后, 比起班内未受推荐的其他学生, 这些“神童”的智商表现出明显提高。这个实验的惊人之处在于, 研究专家欺骗了教师:他们并非依靠智力和学习意愿挑选了这些神童, 而是完全随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我们:教师要善于运用期望和激励的方法,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为获得成功而努力。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会对他们的成绩产生积极的影响;能激活学生主动学习;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中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 在学习活动中遇到失败或挫折时, 对自己的学习前景缺乏信心, 甚至于完全失去信心。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让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排除自卑的困扰。在教师的期望和激励下, 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树立起学习的自信, 学习的主动性也得以充分发挥。

(三) 以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互

团队意识和合作沟通能力是现代职业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这种素质对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职校生来说十分重要, 当他们踏上工作岗位, 无论从事何种工作, 与人的沟通与合作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 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平台, 使学生养成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甘于分享研究信息和成果的奉献精神;另一方面, 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的情况下, 评价是基于整个小组的表现, 个体间的能力差异也不明显了。其作用表现为:减少焦虑, 增强自尊和自信心, 促进交流和强化动机。

合作学习要明确活动的目标, 以学生行动为主导, 确定若干个教学主题, 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

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教学, 即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 获得亲身体验。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源自于行业的需求,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学生一般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来体验学习。现行《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内容过多, 而缺少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学生缺少直接的过程经验或者真正的体验。因此, 我们要结合职业教育的内容, 根据实际情况, 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活动, 灵活选择或调整相关的教学内容。学校的专业群主要为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文化艺术类三大专业体系。《美术欣赏》的教学内容可以结合专业特色设计合作学习的主题, 例如服装设计与工艺就属于文化艺术类专业, 《美术欣赏》教学可以以“梦里水乡”为主题设计单元教学, 以弘扬上海青浦区朱家角镇水乡文化设计系列服装, 充分利用地域美术资源, 引导学生热爱水乡艺术文化、热爱家乡。

通过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师生间建立了一种和谐融洽、团结合作的人际关系。师生真正处于平等地位, 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 而是激发学生创造欲望的良师益友, 学生可以无所顾虑地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共同参与探索问题, 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和主动与人合作的意识。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在交流中培养能力, 真正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从而自觉快乐地学习。

三、结束语

如何让这些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提高综合素质, 《美术欣赏》课程体现出它独特的学科魅力, 不仅能满足学生审美的需求, 而且能培养和健全学生的良好人格, 提高人综合素质的功能。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看到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于职校教育工作者来说, 如何开发人性化的、能激发学生兴趣并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课程材料,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互,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

摘要:情感教学着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 这无疑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为此, 通过分析上海市青浦区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情感状态, 以《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实践为例, 着重阐述了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策略, 从而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操。

关键词:情感教学,职业教育,《美术欣赏》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J].教育研究, 2002 (12) .

[2]李天道.美育与美育心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3][德]迈尔.课堂教学方法·实践篇[M].冯晓春, 金立成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王大根.论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课本[J].中国美术教育, 2011 (3) .

略论美术欣赏教学 篇9

一、美术作品欣赏课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审美活动, 教师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一) 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 教师既是欣赏者也是讲解者。

教师的讲述若能自然地带有感情色彩, 不但能影响学生, 甚至能左右学生的情感。值得一提的是, 教师在讲解作品之前, 一定要对自己的判断做理性的分析, 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分。在教学中, 用诸如“我感觉到……”和“我体验到……”等非定性语气, 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解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 以这样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于是, 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 了解对于美术欣赏的认识哪些是基本的、哪些是突变的, 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 使认识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二) 欣赏关术作品, 是欣赏客体和主体发生的一种审美关系。

但是, 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 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 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 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 (尤其是学生独特的见解和感受) , 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的意识去感知作品, 将普通情感升华到审美的判断。

(三) 教师是沟通作品和学生之间的桥梁。

在教学中, 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设计极为重要。但是, 在学生鉴赏力较低的情况下, 需要教师提前查阅史料, 创设情境, 进行各种艺术形式的融合, 例如促进美术与文学的交融。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诗书画印结合, 将各种艺术

因素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揉合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例如中国的意向造型, 一边欣赏倪云林的作品, 一边诵读《天净沙·秋思》, 这样更能体悟中国画的意境之美和诗、书、画相结合的悠远意境。这样, 既可以营造氛围, 更可以烘托主题, 启迪思想, 加深理解。多年的美术教学, 我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如《中国青年报》的“诗画欣赏”, 一边是唐诗, 一边是绘画, 利用这样的资料进行教学效果十分的好。

二、如何分析美术作品, 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 审定艺术形式, 区别作品类别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看内容。

内容是美术作品表现和反映出来的:具象的故事情节;非情力水平, 一定要有足够的语言文化知识, 通过多读多记, 增加语言文化知识, 扩大词汇量;通过与外国人交谈所看外国文章, 了解欧美国家概况, 跨文化交际知识等等, 语言文化知识面扩大了, 听力水平自然有所提高。

2.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障碍和不良学习习惯影响视听说教学效果

笔者一直记得我国着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像催化剂一样, 能够加速学习进程, 提高学习效果,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 有的学生在听力过程中不善于养成良好的习惯, 久而久之, 听力水平就难以提高。

在视听说过程中, 有的学生习惯于趴在桌子上听, 或者用手托着脑袋听, 或者手里玩着笔听, 或者闭着眼睛听等等, 时间一长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达不到听说目的。另外视听说过程中不注意一边听一边写, 记录关键词, 重要的数据等, 以免忘记;因为听是输入的过程而说是输出的过程, 在听力过程中, 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耳、手、脑、心并用的习惯, 往往对信息应接不暇, 顾此失彼, 影响听力效果。

再次学生的心理因素也对视听说教学效果产生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生的意志力等因素也至节的物象;有内涵的哲理;手法或抽象的点、线、面、形、色构成的节律、情绪等。引导学生既能看画面表现的形象、情境, 也能感受到美术家倾注的感情和情绪的表达方式及画面的寓意。

(二) 从剖析形象人手, 分析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

形象的塑造是作者尽想、感情和艺术功力的体现, 也是其作品艺术力量之所在, 只有通过剖析形象的途径才能使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有所认识。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现代作品欣赏比较难, 究其原因, 也许是欣赏传统的再现性的作品时, 有关的资料和前人的经验先人为主, 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按受, 学生无法一下子突破原有的经验和习惯的局限, 因而使欣赏教学无法深人。很多学生说看不懂波洛克、达利、蒙得里安的画, 他们都提出这样的疑问:“这画的是什么?要表现什么?”而不是说:“我感觉到了什么?”这就是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 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 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以上列举的事实说明, 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 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 无疑会使欣赏更深刻, 也更因难。

(三) 将美术作品与美术家, 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进

行分析, 使学生对其间的关系有全面的认识, 才能更深人地理解作品。任何美术作品都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 是政治、经济、科技、宗教、文化生活及思想意识形态的反映。这样欣赏者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美感, 还可以从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内容获得丰富的知识, 培养文化潜质。不了解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 就无法理解14世纪以后的西方作品, 无法体会西方绘画和东方绘画的区别;不了解三大宗教, 就无法理解巴黎圣母院和泰姬马哈陵的风格和内涵;不了解中国历史, 也难理解中国的壁画。这些必要的联系, 使得欣赏更加全面, 联想更丰富。

诚然, 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有一定的权威性, 并且表现为一种灌输性, 如有不慎, 就会流于泛泛而谈的现象?所以要有所认识。还有, 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应该是建设性的, 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时代、社会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 都存在局限性, 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选材、或侧重于表现, 所以说要用辩证的观点去欣赏和评价作品。

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活动过程, 对作品进行大量的欣赏和剖析练习, 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审美鉴赏能力的人才。

关重要。虽然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直接介入, 但其对学习的效果起着促进和抑制作用。这些因素在听说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果两个人的听说水平相当, 心理状态不同, 考试的结果也会相差很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要对学生有耐心多鼓励, 少批评, 安排一个良好的听力环境,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提高英语听说的水平。

总之, 影响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因素很多, 正所谓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要想把学生英语听说水平提高上去,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英语听说能力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而复杂的过程, 要想提高英语听说教学水平和听力技能, 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共同克服这些制约听力的负面因素, 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慢慢提高, 相信最终一定在听说教学过程中受益匪浅达到双赢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肖莹.英语视听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中国电化教育, 2001.

2. 孙昌达, 萧树滋.发展多媒体教学促进现代化.现代远距离, 1997.1.

3. 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8

美术欣赏教学漫谈 篇10

“观千剑而知其器”,欣赏是让学生对千姿百态的事物最好的感知,把蓝蓝的天、绿油油的叶子、红彤彤的花、黄澄澄的果实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让学生对其形状、结构、色彩进行剖析,以形象的景色来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绘画意识和艺术素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欣赏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运用可视的艺术现实和艺术形象感染和陶冶学生,让学生自觉地对其作出美丑评价和善恶判断,在欣赏实践中分辨美丑,评价优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新的艺术理念。但是,在大多数的美术课堂中,还是重复“自由绘画,自由想象”,对美术欣赏不以为然。若学生感受不到大千世界中优美的线条、绚丽的色彩、奇特的造型,凭空想象则无异于纸上谈兵,美术技能技巧必然得不到系统发展。可见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艺术本身源于生活,人就生活在美术构造的范围中。如在学习《家乡的老房子》时,一张张古老的照片向学生们诉说着家乡的历史,演绎着动人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见证了祖先的勤劳与智慧。我带着孩子们到生活中去探根溯源,因为只有理解生活才能理解美,创作美。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产生无限的遐想,进而产生创作灵感,充满艺术情调地生活,珍惜生活和热爱生活。如在学习《快乐的节日》时,我让学生欣赏我国各族庆祝节日的情景,让学生在热闹的气氛中感受到在多姿多彩的节日里充满着数不尽的快乐与神秘、色彩与激情,陶醉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尝到幸福的滋味,让学生理解到我国各族人民庆祝节日的方式,促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生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团结意识,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教育和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善于观察和发现美的东西是进行美的创作的原始动力。认识自然是审美的基础。如在欣赏《自然遗产》时,我让学生欣赏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使学生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宏伟、壮观和神奇,心旷神怡,进而对神秘的自然界产生浓厚的兴趣,总想在自己的画面中表现出这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色,从而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并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特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又如在欣赏《维多利亚瀑布》时,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慨。通过欣赏实践,学生产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这优美而神奇的自然景观的念头,个性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观察一些被破坏的图片,通过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明白环境也需要人类的呵护,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坏境的意识。

欣赏优秀的作品是欣赏活动的重头戏。在欣赏名画时,学生感受到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艺术表现手法各有千秋,有惟妙惟肖的写实派,有耐人寻味的抽象派,还有挥毫自如的水墨画,体会到艺术语言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与价值。在欣赏天真浪漫、富有童趣的儿童作品时,学生感觉亲切,容易产生共鸣。可让学生在欣赏中评析,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表达能力,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美术与社会、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精神美、格调美、意境美和情趣美,共享人类社会和文化资源,激发创新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在美术课堂中得到全面发展。

艺术与科学是密不可分的,艺术是科学的表现形式,科学是艺术的创作灵感。如在教学《给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时,学生们欣赏到了以艺术和科学结合的形式来发明的杰作,对我国的古老建筑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这优美而坚固的古代建筑和时尚而华丽的现代艺术中,领悟到了古典美和现代美。让学生们展开想象,有的同学想建造鱼型的楼房,有的同学想设计水果型的汽车,还有的同学想设计可移动的房子等。在指导学生创作科幻画时,我给学生讲述了一个个具有梦幻色彩的太空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位学生说:“老师,太空的垃圾太多了,我要设计一个多功能垃圾处理器,给太空处理垃圾。”我想,这不就是学生的创作灵感吗?不就是我们追求的教学效果吗?又如在《科学创造新生活》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欣赏水资源受到污染和浪费的图片。观赏后学生们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大多数学生都提出了批判和建议。我无意间听到一位同学说:“要有个污水处理器真好。”我就顺水推舟,提出质疑:“你为什么要设计这个污水处理器呢?”从而引导学生说出设计意图和处理器的功能,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中初步构思,再进行实践操作。欣赏活动让学生畅想未来,根据生活的需要,有意识地把艺术和科学融合在一起,大胆地构思,大胆地想象,创作出很多神奇的科幻画作品。其中黄文信同学创作的科幻画《未来垃圾处理厂》荣获第十九届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少年科幻画二等奖。

谈谈幼儿美术欣赏教育 篇11

关键词 幼儿 美术欣赏 审美能力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自己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美好的事物,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美术欣赏是美术作品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幼儿的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

一、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作用

(一)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可以扩大幼儿生活的视野

对于幼儿来说,世界是无穷大的,事物种类繁多,他们不可能观察和体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其实我们大人也不全能。借助许多美术作品,可以使他们接触到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

(二)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得使幼儿受到教育和生活的启迪

幼儿通过美术作用的欣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欣赏“雨中的温暖”这副作品,画面中,下着雨,一位老师脱下自己的外套搭在两个孩的是很上,挡住了雨,不仅使孩子欣赏了画面的丰富的色彩,还使孩子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关心自己的那一份爱,从而引发他们的关心同伴,以至关心周围人。

(三)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提高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作品,反过来会对幼儿起着教育的作用,从而提高幼儿欣赏艺术的能力。

通过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使幼儿认识什么是真善美。教师在知道幼儿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幼儿的年龄特征主伐,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启发,引导幼儿进行欣赏活动。

二、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指导

在幼儿园活动中美术教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那到怎么来进行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呢?以下我们就分四点来说说如何指导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

(一)美术欣赏作品内容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应选择与幼儿特征和心理特点相适应的美术作品作为欣赏对象。如小班可选择星星具体,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作品让幼儿欣赏与评价——例如:老师给小刚看一幅画,里面是一个设置很美的房间,桌上放着一个玩具和一个花瓶,花瓶防在中间。老师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放啊?这样放的好处是什么呢?”从而引起幼儿绘画没,制作兴趣,探究美术作品的制作方法。

(二)美术欣赏作品形式多样化

选择欣赏的美术作品画幅尽可能大些,以便让幼儿看清楚,欣赏对象也可用幻灯,投影,电视录象。电影等方式呈现给幼儿。“例如:老师可以通过让幼儿观看电视录象,让其感受电视录象中美好事物。”在自然景物和环境布置的欣赏中,最好能让幼儿身临其境。”

(三)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教学方法的使用

在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幼儿的审美积极性。因为教师一开始就做了讲解和分析这样做极容易给幼儿造成思维定势,影响幼儿自身主动的感知和体验。应让孩子仔细观察,使幼儿自己去发现。其次,教师不要做过多多深的讲解分析,对幼儿进行“赶鸭子上架式”的知识灌输,那样是会适得其反的。教师应主要通过体温的方法,对幼儿加以诱导,使他们沿着一定的程度积极进行思考,联想,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師引导幼儿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来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幼儿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来表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可加深对作品的欣赏程度和理解,有利于幼儿欣赏水平的提高。接着,教师又引导幼儿欣赏如何折出鱼各种形状的身体,几条鱼是各不相同,教师又请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体验鱼儿游的形态,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理解。

总之,美术作品种类繁多,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的理解,根据幼儿实际的发展水平来进行有的放矢的欣赏指导。

三、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成效

美术欣赏教育要求教师指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中美好的事物,了解对称, 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在低幼儿童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有其它活动不可代替的功效,它对开阔幼儿的视野,提高幼儿的艺术兴趣,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情感体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作用。在进行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时可采用了以下一些策略:

(一)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来增进幼儿的理解力

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采用最多的方法遍是讲解,分析。在引导幼儿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后,老师对作品的形式,要素进行分析和描述,讲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气氛,理念,使幼儿对作品内涵加以理解。老师在讲解时要注意语言的具体形象,抑扬顿挫,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提高欣赏的积极性,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作品展开丰富联想。同时还可以把作品当时创作的背景或其里面的小故事向幼儿作一简单的介绍,提高他们欣赏的积极性。

(二)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提问加深幼儿对作品的鉴赏力

幼儿对抽象作品作出反映的热烈程度,他们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直觉感受和把握,他们就做所表达的意想和情感表现性方面所展开的丰富想象,很多时候大人都不及他们。

(三)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开展同题材风格的比较欣赏;同题材不同表现水平的比较欣赏,使幼儿在感受和感性选择的同时,老师给予色彩,形状,以及对称,均衡,重复变化等形式美和寓意美理性点拨。

谈美术欣赏教学 篇12

误区一:“满堂灌式”的美术欣赏课。

美术欣赏教学的一大通病, 就是教师讲解过多。我们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美术欣赏课伊始, 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 开始从头到尾作细致、详尽的讲解, 以老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欣赏。在教学中, 有些教师由于找不到有效的欣赏课教学方法, 就只有采取念课本注释, 或照本宣科教参内容, 把这些做为欣赏的主要形式、标准答案。还有些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时, 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一种观点, 通过不断的暗示、诱导, 使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分析美术作品, 这无疑是给作品贴上了标签, 学生就被固定在一定范围之内, 吸收老师所灌输的“标准答案”。

误区二:“专业课式”的美术欣赏课。

有些老师把美术欣赏课当作艺术作品分析会, 过于专业化, 面对一些没有受过美术专业训练的学生大谈构图、明暗、透视、解剖、色彩、肌理等, 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 无懈可击, 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 索然无味。这种忽视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的教法说得难听点就是“对牛弹琴”。久而久之, 美术作品在学生眼里变得深不可测, 高不可攀, 从而产生畏难情绪, 严重影响学生艺术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误区三:“讲故事式”的美术欣赏课。

与“专业课”式相对的就是“讲故事”式的美术欣赏课。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 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 教师讲得绘声绘色, 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 师生都很投入。表面看上去, 这是一堂成功的美术欣赏课, 实际不然, 那些绘声绘色所讲并不是美术作品本身, 而是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简历、传闻轶事, 还有相关的故事情节等内容, 一节欣赏课往往变成了对艺术家趣闻轶事的介绍和对作品故事情节的描绘, 分析作品却三言两语, 一笔带过。“故事会”式的失误, 是对学生能力的低估, 使作品分析流于表象而无法触及实质。

误区四:“放羊式”的美术欣赏课。

与过多的讲解相反, 教师教学上的自由主义和主观上对欣赏课未予重视, 导致一部分教师在欣赏教学活动中采取放任的态度, 基本上不组织讲解、引导学生欣赏, 而由学生自己观看画面, 自主欣赏, 整堂艺术课缺乏必要的教师指导, 听之任之, 由学生自由发挥。由于学生受自身艺术素质的限制, 这种缺乏指导与启发的静静欣赏, 很容易停留于表面, 学生很难对美术作品看出个所以然, 也难有真正的美术欣赏。

误区五:“蜻蜓点水式”的美术欣赏课。

有些教师在欣赏作品时, 只讲解、提问学生一些有关画面内容的简单问题, 使欣赏停留于表面化、浅层次内容。既没有中层次的绘画形式语言方面的分析, 更没有深层的作品内涵、社会意义、作品意境、画家精神境界等方面的分析, 很难想象这样的欣赏课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误区六:“标准答案式”的美术理论课。

美术学科不像其他学科那样都有一个标准答案, 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就像人们阅读小说《哈姆雷特》一样,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美术作品, 同样也只能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所以对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发现的每一次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都应该予以肯定。而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提供给学生的是美术学科中的普遍的认识与理解, 严格说是参考性的材料, 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同时, 教师应耐心听取学生意见和看法,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才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可一言堂, 把自己当做标准。而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立标准答案或唯一答案, 这不仅不符合美术教学的规律, 而且不利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找出误区是为了纠正教学中的失误, 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下面谈谈我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打破教师本位, 实现民主课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教学的现状, 教师不再常以讲解员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 而是与学生平等对话, 并敢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质疑思辨, 能以学生的身份、心态参与平等对话,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生活体验提出完全不同的看法, 并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认识进行质疑和辩解;教师不再对学生施加权威的影响, 而是让学生放松心情, 大胆发言, 大胆地去表现自我。

二、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思维

“启发”一词本身就包括教师“启”和学生“发”两方面的内容, 教师的讲解, 要少而精, 启发学生思考才是重点。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受、领会作品, 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用一些实例问题去指导和启发学生, 学生才会进行真正的美术欣赏。

三、培养对话意识, 增强学生评价作品的能力

美术欣赏课, 核心是学生的自主欣赏, 欣赏的过程中必然有争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 即使是同一个人, 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展现中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我们要鼓励学生对他人的美术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并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思辨, 真正地认识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打破以老师的介绍代替美术作品欣赏, 以作品的社会影响代替美术作品欣赏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写作评论小短文, 弥补语言表述的不足

上一篇:小学书法教学方法摭谈下一篇:检测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