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书法教学方法摭谈

2024-10-02

小学书法教学方法摭谈(精选8篇)

小学书法教学方法摭谈 篇1

书法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免有些枯燥。因此,执教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书法专业素养之外,还应努力探索实践高效的教学方式方法。

一、旁白,传播书法文化

1. 通过介绍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书法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书法发展史,认识中华民族书法艺术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

展示世界名人学者对汉字、书法的评价,比如:“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印度前总理尼赫鲁)

用精美的语言导课。比如: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则美丽动人的故事,它源远流长、引人入胜;它内涵博大而精深,又具有均衡、和谐、灵动的外在。要想把故事完美地展现出来,首先要把它漂漂亮亮地写出来。

讲述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国书法的发展史。

2. 讲述丰富多彩的书法故事。故事能让学生感受到书法的价值和意义,如王羲之的“竹扇题字”,主人公的高贵品质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感人事迹鼓舞着学生去珍爱汉字、学好书法。

二、展示,陶冶艺术情操

1.通过多媒体展示名帖,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对于低中学段学生,应以展示楷书作品为主,如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等。对于高学段学生,应以展示行草为主,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怀素的《自叙帖》、祝允明的《草书诗帖》等。

2.在学生练习书写时播放适合的古筝、古琴音乐,既是艺术熏陶,又能修身养性。自古琴棋书画相通共融,练写楷书时可播放古朴典雅、舒缓静谧的音乐,如《汉宫秋月》《潇湘水云》;练写行书时可播放行云流水、轻快灵动的音乐,如《广陵散》《春江花月夜》;练写狂草时可播放 慷慨激越 、畅快淋漓的音乐,如《沧海龙吟》《十面埋伏》。

三、两姿,养成书写习惯

“两姿”,即书写时的坐姿和握姿。它既是写好字的先决条件,又有助于修身养性。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两姿,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1.学生书写时,教师应随时提醒“保持正确坐姿”“握笔要正确”,并随时随地指导纠正。

2.播放、演唱两姿歌,即《坐姿歌》和《握笔歌》,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是课堂教学间隙的一种休憩。

3.展示图片和视频,进行榜样示范。仔细观察领袖名人的两姿,以此来激励学生,如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写作《论持久战》时的照片、前总理温家宝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听课时的照片。

把学生的“两姿”随机拍下来,让学生评判,会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四、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1.利用展台进行面批面改,典型指导。上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展台,展示学生的书写作业。采用红笔批改,对于书写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勾画出好在哪里;对于书写差的学生进行悉心指导,具体指出字写得不好看,是因为结构不当,或是笔画、偏旁书写不到位,等等,并进行示范。

2.专业引领,书写示范。教师不仅要进行理论指导,还要亲自书写示范;不仅在讲台上用粉笔字板演,还要用硬笔(钢笔、铅笔)利用展台进行示范书写,而且在巡视时要对学生随机进行书写示范。

3. 开展活动,引入竞争机制。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写字比赛环节,在班级、校园设置“小小书法家展示台”;二是让学生挑战自己,通过给老师、家长制作书法贺卡,感受书写的用处和快乐;三是挑战周围的人,让听课的教师、家长参与进来,将学生的作业与教师、家长的书写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练好字的快乐。

种种简便易行的方法,与书法教师的专业素养相得益彰,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传承中华民族的书法文化。

小学书法教学方法摭谈 篇2

摘要:在农村作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让高段学生乐写会写,从根本上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质量。新《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些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深深地激励着我们,启迪着我们的思绪。本论文主要从勤观察,善发现,让学生乐于动笔;重评改,多推敲,让学生会表达两个层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农村小学;高段作文;观察;评改

我多年在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发现这样一个令人头疼的现象:即便是成绩较好的高段学生,他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仍存在“怕写厌写”的现象。每年的习作中,山水景物,甚至连玩耍的事情都是大同小异。究其学生方面的原因,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从写作内容上来说,缺少对农村事物、景物方面的细心观察,认为没有什么事是特别值得写的;从写作方式来说,没有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觉得批改习作最终还是老师的事情。农村作文教学似乎陷入了“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如何让农村高段学生乐写会写,使农村作文教学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我认为重在老师要引导学生勤观察,善发现,重评改,多推敲。

一、勤观察,善发现,让学生乐于动笔

赞科夫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可以指望审美感会自发地形成,必须有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正因为美感不会自发形成,小学生阅历浅,对事物的观察度和敏感度不强,再加上农村孩子不像城里孩子,即使在节假日,也很少被父母带出去看电影,逛书店、旅游。针对农村学生这些实际情况,我认为老师“必须要明确的工作”就是带领学生立足农村去观察,去发现,不断地挖掘农村生活中美的实质,美的层面,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细心观察有发现,让学生有话可写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有三种表述,第一学段称作“写话”,第二、三学段称“习作”,到了第四学段才叫做“写作”。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作文的难度。我想到了让学生把观察所得先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为了方便学生们随时随地地记录有作文意义的发现,我亲手为他们制作了一张张简易“发现卡”,长约8厘米,宽约5厘米,用电脑打印下来。每位学生发给一张,一张卡片写一条发现,写完了放在班级的专用收集箱中,可再向学习委员拿。我每天抽空看所有上交的发现卡。一开始,我引导全体学生先从熟悉的校园内的事情写起。有一些是毫无价值的发现,如“我发现XX的字写得很漂亮”,“我发现今天是阴天”。对于这些发现卡,我并没有去否定它,而是先放到一边。而对于一些有趣、有意义的发现,如“我发现奶奶做的柿特别好吃。”我会给这些卡片打上五角星,并把学生叫到跟前。首先肯定她是一位非常善于观察的学生,然后问:“奶奶是怎样把柿饼做的这么特别的,你观察过吗?”她简单地从摘柿子、剥皮、穿签、晾晒这四个环节做了表述。在一一肯定后,我再问她:“对这四个过程,你有什么疑问吗?”这位平时不爱言谈的学生,鼓起勇气问“老师,柿子应该要晒几天?”我并没有马上告诉她,而是引导她猜,再让她回去一边再仔细观察,一边请教奶奶。这些引导的过程,增加了观察的兴趣和写作的素材。之后,我建议她以《奶奶做柿饼》为题,把发现卡上的一句话扩写成一篇习作。果然,平时写作文总是不具体的他,这次却写得相当生动。紧接着,《奶奶织网》、《奶奶编草帽》等习作也从她的笔下涌出来。

通过写“发现卡”这一活动,为学生的习作预设了梯度,降低了难度,更重要的是很快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学会了关注生活,提高了观察的能力,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学生没材料可写的局面,给学生的习作搞好了开端,鼓舞了信心。

(二)多多观察有积累,让学生勤于习作

新《语文课程标准》主张多写,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多写就是一种积累,重视积累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项传统策略,厚积才能薄发。于是,我在学生有话可写的基础上,十分重视进一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他们勤于习作,变厌作文为爱作文。

1.关心家庭琐事,培养孝心

家在农村的小学生,他们的姐姐,大多已离开家里在外求学或工作。因此,他们在家里少不了要帮父母干点家务。我总是鼓励学生,趁着你们已经长大,也趁着你们还在父母身边,能帮忙就多干点家务活。这是你们对家里,对父母最好的报答。渐渐地,班里形成了以劳动为荣,不劳动为耻的风气,连一些男生也干起活来。得到父母、老师的表扬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他们就会很自然地把这些做过的成功的家务事一一写到周记里。我鼓励他们什么时候做了就什么时候写,哪怕做失败的事也可以写。于是两三天就能看到一篇家常习作,如《番茄炒蛋》、《割稻》、《喂鸡》等一篇篇充满农村生活气息的习作层出不穷。女生如果有弟弟或妹妹,农村里的父母一般会让她们带小孩。我从学生的闲聊中了解这一情况后,鼓励她们把自己带弟妹的感受写出来,从生疏到熟练,从厌恶埋怨到喜欢,她们内心的感受、情感也在一天天地变换着。经常写这些家庭琐事的习作,其实就是在写生活随笔。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的观念慢慢地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心中的喜怒哀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在关心家庭琐事中,他们书写着,烦恼着,快乐着,也成长着。

2.关注“无厘头”之事,呵护童心

是孩子,一般都会干点无厘头的事情。我认为愈是聪明的孩子,干的“无厘头”之事也会与众不同。爱迪生不是曾天天坐在鸡蛋上孵小鸡吗?牛顿不是因为一个苹果砸在头上而久久发呆吗?“无厘头”里蕴藏的不仅是孩子特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可贵的是一颗无邪的童心。因此,对于那些爱异想天开的孩子,我不但允许他们犯错,甚至会去鼓励他们不要人云亦云。记得有一次学生曾在日记里记录了老鼠对她生活、学习带来的烦恼。那种厌恶之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我觉得这是一般农村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于是,我将她两次写老鼠的作文在班上朗读。果然,一石激起千尺浪,许多学生都痛斥了老鼠的斑斑劣迹。既然大家都如此痛恨老鼠,那谁有解决的好办法呢?在下一周的日记里,就有更多的学生写有关老鼠及灭鼠的方法。其中,那位最痛恨老鼠的女同学一连十几篇连载了她和老鼠的“不共戴天”之仇,从放药到笼子,火烧到水淹,甚至还设法让它们窝里斗……那份想象力,那份童心,让她的笔越动越勤。同学们还赠给她“斗老鼠女战士”的称号。以她为中心,还辐射出了许多忠实的“狗兄”, “花仙子”……农村的很多学生原本视而不见的景物,如今经过他们长期观察,再加上干点“无厘头”的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越写越多,越写越有趣。

二、重评改,会加工,让学生学会表达

学生写作,乐写是我的出发点,而真正会写,才是我的落脚点。新《语文课程标准》主张多改,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我们应重视作文评改,让学生学会推敲文字。我在培养学生作文评改的能力方面作了以下探索。

(一)重视引导自主修改,使之通顺、连贯

农村高段学生,他们对于自己的习作,往往像中段学生一样,以为写好了,自己再也没办法修改。因此,老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修改,使学生克服不愿自主修改的心理障碍,养成写完习作能自主将文章改得通顺连贯的好习惯。

1. 激发自主修改的兴趣

语文老师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开始要求学生自改作文,作文本发下去了,改好错别字就算万事大吉了。至于老师评语中的修改意见基本不予理睬,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修改的兴趣,我采用了多种办法。

(1)选拔“星级作文”

每周我都会选拔出半数左右的学生入围星级作文的评选。其中有两个要求,一是选材独特;二是语句通顺连贯。因此,学生们开始了积极主动的自主修改,有些甚至再三地去修改,以求习作中语句更加通顺连贯。

(2)设“今非昔比”专栏

对于结构残缺、中心偏移的作文,经老师批改后,让学生根据教师评语重新修改,能自主将文章改得面目全新的同学,将在“今非昔比”专栏中贴出他修改前后的两篇文章,以此激励。

2.指导自我修改的基本方法

在自主修改中,优等生只要燃起了修改的热情,修改后的文章必将有所不同。而一些原先作文底子薄的学生,仍显得无从下手。因此,老师应具体细致地去指导修改的基本办法,使他们树立信心,学会自主修改。

(1)改掉口语

口语是小学生习作中较为突出的现象,他们常将“菱角”写成“唠呤”,将“皎白”写成“高首”。又因农村小学生回家写作业受父母指导少的缘故,自己很难发现、改正口语中的错误表达。因此,农村中高段小学生的习作中口语出现的频率仍较高,我在改作文时,会将他们的口语记在专用的一个笔记本中,并及时请全班学生讨论,做到当天发现当天清除,一人有误,大家齐改。而后让学生把这些正确的书面语记到自己的摘记中,以此提醒自己少写口语,用上书面语。

(2)改正标点

农村高段小学生作文的不通顺,除了表现在口语的错误上,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现为不能正确使用标点。尤为突出的现象是一篇文章一逗到底,以及冒号、引号无法完整地使用。当我发现有些学生好几个句子才使用一个标点时,我会耐心地把他们叫到跟前,要求他一口气读完这个长句子,学生通常没办法做到,而是在该停顿换气的地方自然地停下来,无需老师严厉地批评和繁琐地批改,学生会渐渐克服这种错误,明白标点对表达的重要性。对于无法完整地使用冒号、引号的学生在批改时我会不厌其烦地逐一圈出他们的错误标点。我还告诉他们,如果把一篇新写成的习作看成是一件新衬衫,那标点就是一排新纽扣,只有把纽正确,扣整齐了,衬衫穿起来才会给人一种美的感觉。慢慢地,他们学会了正确使用标点。

(二)重视引导相互评改,使之具体生动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老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的能力。有了自主修改的基础,学生习作时基本上能做到通顺连贯,但要想使之精益求精,仅靠老师一人之力很难做到快速、高效地提高,因此,安排时间让学生相互修改无疑是最好的途径。

1.多提问,改具体

写作时需要的不是粗线条的共性的东西,更不是处于体验阶段无法言说的感情,不管哪一种快乐都用“高兴”一词代替,所记叙的事情不是没有人物的对话就是对话显得极其乏味,拖沓,这些都不是有质量的习作,充其量只是一篇篇流水帐。而这种不具体或假具体的文章在农村中高段小学生习作中仍占到百分之三十到四十。这难道就是我们新课标所期盼的“自由表达”吗?显然不是,因为在这些习作中根本看不到学生个性的释放,听不到他们心灵的歌声,无数次对他们说要抓住细节,突出重点,才能把作文真正写得生动具体,可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看来,习作与传统所谓的作文指导找不到必然的联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改到了一本只有四要素,而没有对话,没有心理活动,没有重点的.文章,大意是他与父亲周六下午一起去钓了很多龙虾,心里很高兴。该给他写什么评语呢?写鼓励的话吧,实在没有,批评的话,写了又有什么用,于是干脆拿它到教室里读给大家听,让学生来评。没想到我一读完,就有几位学生举手了,“他为什么不和小伙伴一起,而是与爸爸一起去钓龙虾呢?”。“他说钓到了许多,到底有多少只,是怎么钓的?”“我们都是把钓来的龙虾煮了吃了,他最后是怎么做的?”……显然,他们不是很好的评论员,却是非常棒的提问高手。看到那么多同学对自己的作文内容如此质疑,我请那位早就有话想说的同学发言,他一一做了回答。最后让他把文章重写一遍,果然具体多了。由此可见,小学生作文的修改,应从传统的重形式轻内容,重师讲,轻生评的现象中解脱出来。以学生为主体,以相互提问为桥梁,以内容的具体生动为重点,切实在相互提问、相互评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2.多品佳句促创造

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曾经说过:“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

而学生的自主阅读多数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上,无法深入字句去品味。因此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品读“字句声色”促进学生在写作上的创造性。

(1)品阅读中的佳句,善于模仿

写作于学生而言,就像是蚕吐丝,而我们知道蚕只有多吃桑叶,吐出来的丝才会又多又好,而阅读就是学生真实生活之外的又一片广阔的桑树林,在这一片桑树林中,每一位学生可以以最自我的方式去感受文字,长此积累,学生就会把自己内心最想表达的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使文章生动具体。在实际操作中,我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去深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尤其一些外国短篇小说,鼓励他们每天坚持阅读,并从书中摘记一两句感悟最深的句子,特别是自己想写又写不出到来的好句子,一定要记录下来。然后静下心来以自己的特有的方式去发现这些特有表达的奇妙之处。

然后,我会每天抽出一二十分钟时间,挑五句典型的句子,让大家一起品味好句的特别之处。这一相互切磋的过程,实际上是在显微与细化文学的过程。自身所隐藏的情感因为有了文字,有了与同伴的多重碰撞,就有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展示,同时扩充了自己文字的储存量。积累得越多,就越能接近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写作时就越有自己的话语权,而后让学生也用同样的表达方式模仿着写。仿其路,仿其格,仿其法,从而逐步将文章写的生动具体。

(2)品习作中的佳句,激发灵感

孙绍说:“要把作文写好,就是想尽办法把不动脑筋就冒出来的那些话语排除掉,努力把自己的感觉找出来。”这与新《语文课程标准》中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是同一意思。学生的创意,也就是创造能力从何而来呢?它不仅是从广泛的阅读中积累出来的,也不是教师所能教出来的,而是鼓励激发出来的。尤其是同伴的鼓励又有着老师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力量。因此,我非常重视给学生提供一节课的时间,专门让他们去发现同伴习作中表达独特的句子。先由四人一组开始,选为组长,负责让组内同伴找出习作中的好句子,并用波浪线划出,鼓励成员说出自己的看法。在小组评改栏中,写上小组的意见,即学生的评语。从全班评选出三名佳句多的习作,每周举行一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写好句,评好句的兴趣,写作的创作力一步步地被激发出来。

多年来,我班学生多篇习作在省里、市里、镇里各类比赛中获奖,平均每位学生每学期的习作量达五十多篇。

实践证明,只要抓住农村的特点,立足农村,关注农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引导学生通过大量明确、有目标的训练,就能让农村高段学生的习作走出“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当然,本文只从精读多练多改这个角度加以浅谈,对于农村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的其它方面,则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深根·毛建华·新课程研究中国环境出版社··4

【2】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导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摭谈 篇3

1.师本对话。师本对话是指教师课堂教学前钻研教学资源、设计课堂对话的准备过程。而“教学资源”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学生身心特点、学习习惯、知识基础等基本情况。简而言之,师本对话其实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教师备课的过程。这是教师熟悉教材、确定目标、了解学情、选择教法的过程,对课堂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2.生本对话。所谓生本对话,就是学生与文本(即教学内容)的对话。它包括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的过程和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默读、朗读等形式感知、理解课文的过程以及课后消化、吸收书本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生本对话的本质,就是通过学生与文本的接触、体验,实现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意义,提升素质。

3.师生对话。师生对话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对话形式。它是指师生之间进行的、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是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以获得精神交流和价值分享的过程。师生对话的形式,既有较为常见的提问与回答,也有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等多种形式。

在《拉萨的天空》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笔者与学生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师:在这个比喻句中,作者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作者是把湛蓝透亮的天空比作了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

师:这位同学讲得比较具体。为什么要这样比呢?

生:这样一比,形象、具体地描写了拉萨天空湛蓝、透亮的特点。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通过形象的比喻,作者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拉萨天空湛蓝、透亮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段师生对话中,学生通过对这一比喻句的理解,一下子就把握了拉萨天空湛蓝、透亮的特点,从而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4.生生对话。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就是对话。所谓生生对话,就是指学生之间围绕学习内容进行的对话。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课改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重要形式。需要指出的是,在生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因一味追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成为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而应适时成为这一对话的关注者、倾听者、指导者和评价者——通过关注和倾听,教师可以发现对话的精华,纠正对话的偏差;通过指导和评价,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了《梦圆飞天》后,根据课后练习四的安排,笔者布置学生在自主搜集“神舟号”飞船信息的基础上,开展一次交流活动。由于准备充分,所以孩子们在活动中都表现得非常踊跃:

生: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都是无人飞船。

生:2003年10月15日成功发射的“神舟五号”飞船是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我国第一位成功飞天的航天员是杨利伟叔叔。

生:我国发射的第二艘载人航天飞船是“神舟六号”。

生:2008年9月25日晚,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七号”栽人航天飞船。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乘坐“神七”成功飞天。

孩子们的积极交流,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交流中,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大家都为祖国日益强大而感到无比骄傲,无比自豪。教师的适时点拨,恰到好处地把孩子们的思路调整到“‘神舟号’飞船”这一中心话题上,从而有效避免了交流活动的偏题、跑题。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上述四种对话形式绝不是机械地割裂开来的,它们总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也只有实现多种对话形式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对话教学更加生动,也更为有效。

有效的对话教学,应以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认真钻研和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为基础,应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熟悉和理解为基础,应以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为基础,应以学生良好合作学习关系的建立为基础。总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大力开展对话教学,以建构全新的、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开发区实验小学)

书法品赏摭谈 篇4

话虽这么说, 但具体做起来并非像一句话这么简单。因为任何一门科学和技艺的掌握都是有其规律和条件的。这里仅从三个方面谈谈书法作品品赏的标准和方法, 具体如下:

一、了解书法艺术内容是书法品赏的基础

学会品赏是书法学习的重要内容, 也是最高阶段。当一个初学者经过多年的刻苦临帖实践, 打好了坚实的书法基础, 诸如用笔、结构、章法、墨法等, 技巧娴熟, 临帖酷似, 这时他将要选择一个书法学习的新阶段—品赏。而品赏书法首先要全面了解书法艺术, 了解书体、笔姿和结构。只有这样, 才能进而更好地品赏书法。

我们知道中国的书体, 大致可以分为篆、隶、真、草四种, 每一种又可分为不同的笔姿和结构。

篆书——其实就是掾书, 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分大篆和小篆。大篆是在甲骨文、金文 (钟鼎文) 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它是小篆的前身。秦统一后, 把大篆酌加简化成小篆通行全国。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 行笔圆转, 线条匀净而长, 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其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 向下引伸, 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代表人物有被称为小篆鼻祖的秦朝宰相李斯等。

隶书——秦代通行小篆的同时还通行隶书, 隶书是从草率的篆书变来的。隶书在汉代是正式字体。后来的隶书, 经过艺术加工和美化, 在笔划方面添了波势和挑法 (弯钩) 。代表人物有东汉的蔡邕等。

楷书——又叫真书, 由隶书演变而来, 是现代通行的字体。代表人物有书圣王羲之、王献之、欧体欧阳询、柳体柳公权、颜体颜真卿、赵体赵孟頫等。

草书——共有三种:章草、今草、狂草。章草由隶书演变而来, 起于汉代;今草是章草的继续, 是楷书的快写体, 从东汉末年流传至今;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上任意增减笔画, 恣意连写, 兴于唐代。代表人物有草圣后汉的张芝、唐朝的张旭和怀素。

另外, 还有介于今草与楷书之间一种字体叫行书。它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今草与楷书盛行的时候, 它近于楷而不拘谨, 近于草而不放纵, 笔画连绵而各守独立, 清晰易认好写。代表人物有王羲之和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 元代赵孟頫和明代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等。

二、掌握书法基本标准是品赏的关键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 包括线条美、结构美、章法美、意境美、创造美等基本的要素, 这也是品赏书法的基本标准。

1. 线条美。

书法属于线条造型艺术范畴。线条美主要体现在一个“力”字上, 就是指笔画写得力饱气足, 使人看了起劲。“多力丰筋者圣, 无力无筋者病”, 已经成为历代品评书法所公认的标准之一。人们要求笔画做到“骨劲十足”“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在笔画具体表现手法上, 要求做到几个统一:一是逆与顺的统一。逆向运笔, 养势生力, 逆顺乘接, 力势相应;二是藏与露的统一。藏头护尾, 力在字中, 八面出锋, 外耀精神;三是方与圆的统一。方折明快, 笔力外展, 圆转扭健, 骨气内合;四是曲与直的统一。一波三折, 蜿曲流动, 曲直并用, 刚柔相济;五是骨与肉的统一。骨肉相称, 挺拔平润, 粗肥雄浑, 细瘦清劲;六是疾与涩的统一。疾而不浮, 痛快凌利, 涩而不滞, 沉着遒劲。这些表现手法的综合应用, 是书法线条形态美和质地美的重要因素, 也是学习和欣赏书法艺术的基本标准。

2. 结构美。

重心平稳、笔画呼应、形态变化是书法结构美的基本要素。结构的形式, 除了与用笔有关, 还与笔画的偏旁部首上的搭配有关。总的来说, 字形的结构虽然千变万化, 但离不开欹正的变化, 要求“正中有欹, 字势生动, 以欹反正, 险中求稳”“正者偏之, 偏者正之”。过于平正的字近俗不耐看, 过于险绝的字又易涉狂怪。而字的大小、长短、宽窄、疏密、伸缩、参差、俯仰、向背的变化, 既要有各字的姿态, 又要合乎自然美的法则, 从变化之中, 求得结构的匀称、和谐而协调的艺术效果。

3. 章法美。

一字为一行之准, 一行乃通篇之则, 在笔势的管束下, 以通篇为一体, 匀称而协调地组合一个平衡而统一的整体, 这是章法美的基本内容。通篇章法的布局是给观赏者第一眼的印象。章法要求把书字内容、题名、落款、黑白分布、行字距离、印章位置以及大小、疏密放在一个整体内通盘考虑。它要求追求线条力势生动、结构和谐统一、墨色活气盎然的基础上, 组合一个平衡统一的有机整体, 章法的布局要能够恰到好处, 这往往取决于一个作者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创作一幅作品时, 要意在笔先, 统筹全篇, 力图处理好全篇与局部的关系。字里行间搭配合乎情理, 且富于变化, 使整篇作品显得精神团聚。反之, 过于工整齐平或杂乱无章、疏旷神散的布局, 往往破坏了章法的美。

4. 意境美。

作者通过艺术加工和提炼, 贯穿于整幅作品中的一种精神境界和艺术趣味就是作品的意境美。意境美体现作者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只有法度而无意趣的书法作品, 是不能感动人的。而没有法度, 脑海中的意境就无法通过书法形式表现出来, 只有法和意二者之间完美结合时, 才会产生一种美的魅力。“法”来源于深厚的功力和纯熟的笔墨技巧, “意”来源于字外功, 即作者对书写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具有意境美的作品, 笔势流畅, 生动活泼, 字里行间交织着音乐的旋律、感人的情调, 或端庄雄伟, 或飘逸秀丽, 或纵横奇崛, 或工整秀丽, 整个作品富有生命的活力, 从而唤起欣赏者感情的共鸣。

5. 创造美。

中国书法强调继承传统, 但更注重创新。梁朝肖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指出, “若无新变, 不能代雄”。如果没有变化和创造, 便不能称雄于一代。清人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体变》中说, “天地江河, 无日不变, 书其至小者”。就是说和自然界一样, 书法也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书法艺术的变化和创新, 归根到底, 还是一个风格的问题, 一幅作品是否有独特的风格, 是品评书法艺术的重要标志。书法史上位居一流的书家, 无不具有鲜明的独特个人风格。

三、讲究书法品赏的方法以提升书法品赏的品位

一幅书法作品, 放在我们的面前, 怎么评价、怎么读懂、怎么欣赏?品赏书法要讲究方法, 首先要从书法作品整体到局部, 再由局部到整体。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如果失去了整体美, 局部的“美”也失去意义。分析字法:字法即字的结构安排, 也就是“集点画成字”, 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 展开联想。分析笔法:从字面上看是用笔的方法。从书法欣赏的角度讲, 应该是以正确的用笔写出形态规范的点画。点画自然因书体的不同而不同。判断点画有无“笔力”——也就是书法线条的审美条件, 主要是以“圆”和“涩”为标准的。分析墨法;墨法即用墨的技巧, 没有墨色的变化、配合, 用笔效果就难以达到。字缺乏血肉, 也就没有了生命。

小学书法教学反思 篇5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新课标里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根据这一理念,我让学生先说字的笔顺,如果对了进行夸奖,如果错了马上纠正,这样学生的印象也会深刻,然后让学生观察每个字,并说每个字的每一笔画应该写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最后让学生去评价我写的好坏。学生在找老师错误的同时也是对字加深了印象,所以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进步很大

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写字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学生的习惯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并不是靠几节写字课就能培养好的,我认为我们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最好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一个样,当然这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孩子的自制力差,家长的督促和老师的配合会使学生自然形成习惯。

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们要因材施教,完成作业速度快的可以拓宽知识面地练字。而后进生,则是先追求质量,再求数量,对于这部分学生要更多地进行个别指导。

小学英语创新教学实践摭谈 篇6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当前的紧迫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探索出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英语素质的普遍提高。经过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本人总结出了自己英语教学的四点经验,即:求活、求真、求积、求趣。

一、求活

求活,就是思维“活”、形式“活”。要做到思维活,就要解放思想,放宽思路,不拘泥于已有的教学方法,也不能长时间使用固有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大胆假想设计,不断提出新思路、新点子,永远吸引着学生的眼球。俗话说:“精其一而绝天下”。教学中不照搬教案使用别人的教学方法,而是兼收并蓄、集各家所长,再根据学生学习英语的的现状,有的放矢地根据教学目标与需要,创造性地设计最佳教学方案。

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组织和课堂安排要巧妙灵活,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理调控课堂。英语课的课型分为三类:新授课、活动课(也可叫习得课)和复习课。在教学中经常因地制宜,开展两人小组、多人小组、成行、成排等多种形式的趣味活动,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实践,真正体现语言的交际性,实现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

英语教学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练习,练习形式要活,丰富多彩,让学生的手、脑、口、耳、眼、肢、体并用,静态、动态结合,基本功操练与自由练习结合,单项和综合练习结合。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不但使学生打好语音、语调、书写和拼读的基础,而且能用英语表情达意,开展简单有效的交流活动。

二、求真

求真即教学内容“真”实,创设仿“真”场景,教师“真”诚耐心教学,学生“真”实体验英语。教学的内容材料要力求真实、实用。教学的语言材料和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反映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例如Myself, My family, My school及周围环境和社会生活。这些语言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简到繁、逐渐展开。

让学生在课上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反复实践。交际是语言的基本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仿真场景表演,活化课文插图,进行情景教学,把学生带入仿真的生活环境之中,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学生们在“真”实情景中,把课文里的英语真正地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实体验英语,需要教师真诚耐心的教学,需要教师淡化教学行为,用自己生动的、充满激情的表情和动作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设情景、相互交流、激励情意,启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三、求积

求积即日“积”月累,滴水穿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策略。每天我会在黑板的一角写下“每日一句”,都是一些课本中没有,但在生活中能实用的交际用语或格言,例如:Don't waste time. Don't let me down.等。要求孩子们每看到它时就在心里默默地说一遍,并鼓励他们在日常交流当中学以致用。“厚积薄发”,他们一天记一句,365天就能记住365句,持之以恒,孩子们可能在小学期间学到很多实用的语言,这样一旦遇到适合这些口语的语境,孩子们流利的英语口语就会很自然地冒出来了。

四、求趣

即以兴“趣”为先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重点目标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因此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具有趣味性,在趣味学习与训练中增强记忆力。首先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学校各个场地功能室的英语名称时,让孩子们在想用语言表达这些地方时一定要用英语,设计的活动内容是让他们设计出喜欢的学校,将各个场地按自己的喜好布置摆放,既复习了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多种媒体的运用能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感染力强,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有意注意,加深印象,帮助学生持久记忆。

小学作文教学摭谈 篇7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写作内容

(一) 做好作文前的准备。

1. 加强朗读练习。

读是写的基础, 只有多读才能为写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激起学生朗读课文的爱好, 教师可以采用个人读、小组读对比读、分角色读、轮读、齐读等形式朗读, 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和篇章。

2. 引导学生摘录、抄写书中优雅的语句。

教师应适当要求学生背诵一些优雅的句子, 用本子抄写词语, 为以后作文积累词语和句子。并要求学生多阅读课外书, 留意摘录里面的优雅句子。

3. 进行说话、写话练习。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 努力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

4. 进行日记、周记练习。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写日记、周记的格式, 然后学写。只要动笔了就行, 哪怕只写了一两句话。时间久了, 学生也会养成爱动笔的习惯。有了动笔的习惯, 学生就会用眼去观察四周事物, 专心思考自己的见闻, 久而久之, 就会丰富写作的素材。

一切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师要从内容入手, 引导学生接触社会, 接触自然, 感悟生活, 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 指导学生不仅学好课文, 而且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 广泛地获取作文素材。

(二) 培养想象力, 拓展作文空间。

1. 凭借词语, 展开想象, 进行片段写作。

汉语中的有些抽象词语学生难以理解, 教师可以设计小练笔, 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使这些抽象词语形象化。

2. 合理想象, 续写作文。

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而意未穷, 教师在阅读教学之后, 可以及时顺着作者的思路让学生续写。

3. 利用插图, 启发想象, 进行练笔。

教材中有许多作文都配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情趣俱佳的精美插图, 是进行想象力培养的极好素材。

二、进行开放式的作文教学

(一) 开放教学环境。

1. 改善师生关系。教师要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用微笑的面容, 期待的眼神, 饱满的情绪, 亲切的话语对待学生, 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构建友好、合作的同学关系, 让学生在心理相融、感情相通的气氛中相互沟通, 相互学习, 相互帮助, 共同成长。

3. 改善学习环境。教师可成立班级或校园文学社团, 创办“幼芽”文学小报刊, 经常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 开放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效益的高低。开放教学手段, 可以强化信息对学生感官的刺激, 激活学生的大脑, 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全身心地投入到作文教学之中。

1. 现场感受。

走出教室置身活生生的现场, 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情景呈观察事物和风景, 参观、考察企业的蓬勃景象, 了解英模劳模、成功人士的动人事迹, 体验社会生活的感受。

2. 图片展示。

在教学时教师可展示实物、图片或照片, 可以提供事物形象、生活场景、人物事件,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发学生的想象, 活跃学生的思维。

3.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角色, 认真体验, 再写作文, 这样可提供具体可感的材料, 解决没材料写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便于训练其观察能力。

4. 媒体展示。

教师可利用录像、录音等多媒体或互联网这些具有声、光、色等视听特点的现代技术, 展现典型的生活情境, 再现人物的动人事迹,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使学生滋生情感, 拓宽学生的思路, 增强教学实效。

(三) 开放作文题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材料是作文的第一需要。学生腹中空空, 笔下又哪能具体生动呢?因此, 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教室、校门, 关注现实生活, 拥抱大自然, 接触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 从而从参观访查、学科活动、时事、影视书报等取材。

(四) 开放命题形式。

命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与感情实际, 考虑学生的需要, 让学生一见到题目就有话想说, 有话可写, 有情可抒。命题的好坏, 关系着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能否打通学生的思路, 能否“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一个好的作文题目, 应该指向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亮点、焦点等问题, 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世界, 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 点燃学生的创作火花。作文命题的要求:新——找准生活的耀眼点、事件的新奇点、景物的细致点、人物的闪光点, 题目新颖别致, 学生不产生厌倦感;活——命题灵活, 多一些自由, 少一点限制, 学生作文时可以结合自身实际, 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趣——命题富有童真童趣, 使学生望而生趣, 兴趣盎然, 产生跃跃欲试, 一吐为快之感;小——题目大会让学生无法捉摸, 无处着手, 小易于切中题意, 言之有物。

(五) 开放指导策略。

学生是学习作文的主人, 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以学定教, 因学而导, 把启发、引导、点拨、激励贯穿教学的始终, 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能力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与生动活泼的发展。

1. 先放后收。

教师应多给学生一点自由, 让学生放飞心灵, 放开手脚, 不受章法约束, 大胆地写, 随意地发挥;一旦学生的作文达到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的境界时,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按一定“规范”来作文, 从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到表达手法、遣词造句, 都进行认真推敲, 精益求精。

2. 先写后导。

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师的“导”应建立在学生“写”的基础上, 使学生既有的放矢, 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对此, 教师可应用创设情境—试写初稿—交流评价—修改成文的教学程序。

(六) 开放练习途径。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有了丰富的语言储备、素材积累, 有了一定的写作经验与感悟, 就应该广开练笔途径, 增加练笔机会, 如此学生才能达到“晓声”“识器”的境界, 达到作文的目的。如何开放作文练习的途径呢?

1. 单元作文。

课本里安排的单元作文训练有序, 内容广泛, 教师必须扎扎实实地教学, 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学习, 以期人人达到规定的要求。但是仅仅满足这些还是不够的。

2. 读中学写。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 应当把作文训练有机地渗入到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作文能力。

3. 学科融合。

语文是百科全书, 包含着人间万象, 世间一切。加强语文与美术、科学、社会、体育等学科的横向联系, 相机渗透作文训练。

4. 交际作文。

叶圣陶先生指出:“人在生活中, 在工作中, 随时需要作文, 所以需要学作文。至于作诗作小说, 并不是人人所需要, 学生有兴趣去试作, 当然绝不宜制止, 但是这并非作文教学的目标。”作文既然是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写, 其训练就应该体现实用性。比如结对子通信作文, 参加各种征文比赛, 写表扬稿, 写调查报告, 向家长写情况汇报, 结合节日或事件写慰问信, 真正让作文参与社会生活交际。

5. 自主作文。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大千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一切都是学生自主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思想、娱乐活动等方面的见闻和感受进行自主作文, 这种自主作文表达灵活, 文体不拘, 篇幅不限。

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摭谈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摭谈

古诗文是我国悠久文化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我国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语言文字张弛有度,并且极富韵律美,传递出我国各个时期诗人的情怀。古诗文作为小学语文的必修内容,除了要让学生学会诵读这些优秀诗文外,教师还应该适当为其讲解诗文背后蕴藏的情感,让小学生在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中逐渐领会古诗文作品的魅力,并从中吸收文化和智慧的灵光。

一、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尚且懵懂的阶段,且受到识字断句的限制,对于许多诗文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过于僵化,不注重对古诗文相关情感和背景的介绍,使学生丧失对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不利于学生从中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小学古诗文教学一般都是较为简单的内容,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感受,只是一味带领学生进行诵读,课堂上缺乏趣味性,使古诗文失去了其本身的教育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小学生深入接触我国优秀文化的机会,影响其在中学阶段对语文的理解和学习。

二、小学古诗文教学摭谈

(一)先“声”夺人

声音是人们最容易捕捉到的信息之一,通过对声音信息的接受,人们可以在脑海里构建出相应的画面,并通过声音的轻重缓急感受其传递的情绪。因此,在小学古诗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带领学生进行朗读,以声音带动学生的情绪。通过声音抑扬顿挫、节奏的轻重缓急,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把握其中的趣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朗读诗文时,教师也应当适当地引导学生想象诗文画面,并通过这种想象,引导学生揣测诗人在写诗时的感受,想要传递出来的感情等。如,在学习李白的《静夜思》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明月光、地上霜这两个意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体会当时诗人的孤单和对家乡的思念。又比如,在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时,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句,通过对诗句的朗读,可以勾勒出两山排闼的画面,又有置身山川江河的渺小,从中能够体会到诗人舟行江上的开怀和喜悦,以及内心的洒脱和自在。

(二)以“画”入境

古诗文本身就是一种讲求意境的文学形式,其传递的不仅仅是诗人的所见所感,也有读者在看到诗篇时所能联想的画面和感受到的情绪。因此,小学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除了以朗读背诵的形式从声音上加强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外,还可以从视觉入手,选择一定的图画或者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诗文。尤其现在多媒体教学的兴起,给了广大教师更多的空间丰富课件的内容。借助图画和动画的画面感,以直观的方式给予学生提示和启发。

如,在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时,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就可以借助图片甚至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为何诗人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小学生的思维较为简单直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其建立起自己对诗文的理解。《题西林壁》是一首小哲理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带领学生,让学生从身在此山中进一步领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其认知结果也会有所不同,以及要全面地认识事物就要避免狭隘的角度,并客观辨别事物真相的道理。

(三)以“情”感人

我国的古诗文多是诗人有感所发,或抒发对国家的热爱,或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或传递山水之乐,或寄托个人理想……这些感情对于培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念,建立其初步的情感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内在品格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诗文中思想情感的渗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含义。

比如,在学习于谦的《石灰吟》时,连续的“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描述的是石灰的一生,最后的“要留清白在人间”既是诗人对石灰的总结,也是其立志报国,即使拼了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要保持高洁情操的决心。小学生对于爱国主义和个人人格的观念尚未形成,而教师可以对于谦作为官员的一些事迹进行简单介绍,结合本诗,向学生传递正确积极的态度。又如,在李白的《赠汪伦》一诗中,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描述二人之间情谊的深厚,对于小学生形成自己的友情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古诗文教学不仅是语文课程的基础教育内容,对于小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古诗文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帮助学生建立健全自己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李耀辉.关于小学语文诗文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6(8).

上一篇:创设情境激趣教学下一篇:职业教育美术欣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