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民间工艺品

2024-10-18

美术:欣赏民间工艺品(精选11篇)

美术:欣赏民间工艺品 篇1

活动内容:欣赏民间工艺品(艺术)

活动目标:

1、欣赏脱胎漆器的工艺美,萌发对福建民间工艺的欣赏兴趣。

2、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初步学会正确地评价美。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请家长带幼儿到商场看脱胎漆器,组织幼儿参观脱胎漆器工厂,帮助

幼儿积累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2、物质准备: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各样的脱胎漆器实物及图片,在活动室内教师与

幼儿共同设计、布置“脱胎漆器展览”、录音机、乐曲“高山流水”磁带。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参观展览导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组织幼儿参观“脱胎漆器展览”,在轻柔、悠扬的古筝弹奏《高山流水》背景音乐中欣赏脱胎漆器的不同造型、色彩、图案。

二、自由欣赏

1、幼儿在观赏展品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脱胎漆器乌亮照人的外观,别致简练的造型,明艳强烈的色彩。在参观过程中,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审美感受和想象。

2、引导幼儿描述自己最喜欢的脱胎漆器。鼓励幼儿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学习运用“典雅”、“精美”、“轻巧”、等形容词来赞美、评价脱胎漆器。

3、教师小结:福建脱胎漆器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其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典雅别致,色泽瑰丽鲜艳,具有碰不坏、摔不破、不掉漆、不褪色等优点。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三宝”。

三、游戏

请几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扮演“展览馆解说员”,向大家介绍脱胎漆器。

四、活动延伸

1、请幼儿轮流担任“展览馆解说员”,邀请其他班级的幼儿参观“脱胎漆器展览”。

美术:欣赏民间工艺品 篇2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深厚积淀, 是我国先民智慧的结晶, 最能代表华夏文化的民族性。并且, 因地域不同而形貌各异。它是由人民群众根据世代相传的民俗、民风而创作的, 带有浓郁的乡土味和地域特色、最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回归。并且, 成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术创作形式。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念、民俗习惯、文化心理的产物, 能够折射出不同历史时代的审美特征和创新意识。因此, 它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艺术形式, 而且还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它虽然源于传统概念上的下层社会, 但却与贵族社会的宫庭艺术一起成为构成中华民族一切美术样式之母, 并以其深厚的美学底蕴和文化蓄含吸引了全人类的注意。[1]

将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课程纳入普通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意义

1. 民间美术欣赏课程能够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念。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 普通人群接受美术普及教育的机会逐渐扩大, 但与此同时, 接受过中国民间美术教育的当代青年却越来越少, 很多大学生对中国民间艺术不但不理解, 甚至拒绝接受。二十世纪以来, 由于受到图像技术的冲击, 很多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笼罩着时尚光环的欧美、韩日的“卡通艺术”形象, 而拒绝接受来自于本民族的民间美术作品。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皮影”艺术介绍给学生, 可学生的第一反映则会是“好丑啊”等等, 由此可见, 我们民族的民间美术成就已经面临了巨大的危机, 如果任由这种危机发展下去, 必然会导致我国民间美术传承和受体的断绝。因此, 在高校中推广和普及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课程既是对我国民族民间美术最好的保护, 也是提高大学生艺术品位与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举措。

2. 民间美术不同于美术学院的“院体”式美术。

民间美术是由普通劳动者直接创作的, 基于民间审美的基础上, 依托于民间文化的意识形态, 并为满足劳动者生产生活和精神需求而创造的美术形式。这种朴素的美术形式, 无论在其形态、样式、种类还是涉及的范畴都远远超出了一般美术。王朝闻先生说:“民族民间美术当作一种供研究的资料, 它对民俗学、艺术史或美学史等学科, 都拥有轻视不得的重要价值。”[2]中国民间美术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更是具有很高的文化学术价值, 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宗教、民俗、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内涵, 而且还含有丰富的道德寓意, 能够直接表达各种美好理想, 弘扬优秀的人生理念, 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发挥个人才能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3.民间美术欣赏课程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民间美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教育肩负着传承文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中国民间美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科, 作为高等教育的学府, 理应担负起传承和教育的重任。《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第五条第四款也明确规定:“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 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 编入教材, 组织参观学习活动, 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可见, 各高等院校应该主动承担自己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 以便在深化改革中, 重组、创新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先进学科, 并在更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整合发掘民族文化的资源, 以推动经济全球化格局下的本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性。

中国民间美术课程的设置对于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1.民间美术欣赏课程拓展了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

目前, 很多高校的美术欣赏课程依然沿用旧有的教育模式, 教学内容也主要以传统的中西方古典艺术作品为客体。无论是专业美术教育课程设置还是公共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中都还没有将中国民间美术及相关内容纳入教学大纲之中。陈孟昕、张昕等在《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学研讨会综述》中谈到:“……倡导全国所有高等院校积极地、紧迫地以民族文化整合心态来认知自己的文化资源。尤其是文化遗产丰富地区的高等院校, 都应对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及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我们不能把学术看成单一的文本化、学院化、单向化的封闭研究形式, 也不能让学术脱离开活态文化的研究, 我们应当使学术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作用, 让保护成为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桥梁, 保持文化健康和有朝气地发展。”[3]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 拥有种类繁多的民间美术样式, 足能够为新的教育课程体系提供详细的教学文本和现实资料。因此, 在我国高校的素质教育体系中, 应该根据不同省份所拥有的民间美术资源, 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将中国民间美术所涵盖的民俗学、宗教学、人类学、哲学等知识内容结合所选择的民间样式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深入浅出的讲解, 这种教学办法, 将有助于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也是新时代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这种举措, 不仅可以充实高校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 也将促进中国民间美术的进一步发展。

2. 民间美术欣赏课程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形式。

把中国民间美术作为课程引入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环节中, 对传统的、单一的欣赏型教学形式是一个重大突破。中国民间美术的类别多种多样。因此, 要求与之相应的教学形式也必然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学校教育外, 教师还可组织学生深入到民间美术的创作基地, 亲身考察原生态的民间艺术资源, 并通过拜访民间艺人及其作坊, 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到民间艺人的创作环境和生存状态。此外, 学校也可以邀请创作经验丰富的民间艺人来学校举办学术讲座或给大学生作现场示范教学, 充分展示其创作过程与技巧。通过以上的教育形式, 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培养了他们对于中国民间美术的认同感, 提升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3. 民间美术欣赏课程适应了教育改革的要求。

高校素质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提高, 中国民间美术内容进入中小学美术课堂已经被国家以教育政策文件下发到各地教育主管部门。2000年教育部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规定:“中、小学教育中的民族民间美术内容要达到课时总量的10%-20%, 体现民族特色, 充分发挥我国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的作用,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由于在普通高校中民间美术欣赏课程教育的缺失, 致使许多毕业后任教于中小学的大学生很难适应或者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10%-20%的中国民间美术课时量。因此, 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课进入高校教育体系将有助于缓解这种矛盾。

4. 民间美术欣赏课程与高校的其他课程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民间美术的生活味、鲜活感等特点, 是其他专业课程所不具备的, 也是所有美术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和借鉴的。中国民间美术走进高校课堂有利于丰富和完善不同专业的教育内容, 活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摄取中国民间美术的营养, 大学生能够激励自己创造出与民族感情血脉相连的优秀成果。中国民间美术也可作为“学院美术”的补充, 为美术专业的学生进一步创造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形式感十足的当代绘画作品打下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 西方当代文化、生活观念大量涌入, 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与审美观念受到巨大的挑战, 许多曾在我国民间艺术史上享有盛名的本土艺术形式遭受轻视, 面临危机。在这种情况下, 将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课程纳入教学体系, 对培养民族文化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唤醒民族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 一些普通高校的美术专业已开始进行民间美术的研究与探索。如:西安文理学院艺术设计系的自由视觉方向在西北地区率先开始探索将中国民间美术样式与当代视觉表现方法相结合, 定期组织教师学生考察全国各地的民族民间美术样式, 并将这一教学方式纳入该校教育体系中。并且, 该校还成立了民间艺术研究中心, 用于对陕西民间艺术的发掘与研究。虽然如此, 但相对于大多数至今仍然对民间美术欣赏课程抱有漠视态度的院校, 这些局部的改变是不够的。因此, 笔者希望能通过本文引起有关院校的重视并在这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使更多的大学生在了解我国优秀文化艺术遗产知识的过程中, 接受民族文化精神的熏陶, 传承民族文化, 为华夏文明发展作出新贡献。

摘要: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拥有的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遗产之一, 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已有多种民间美术形式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普通高校普及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课程, 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更能够增进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延续, 因此该课程的设置就已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中国民间美术,高校,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课程,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平.中国民族民间美术通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7, 5.

[2]王朝闻.王朝闻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10.

民间工艺美术 篇3

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的土壤是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它在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形态非常丰富,精神境界相当广阔。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嫁寿宴、年节时令、礼乐仪式以及宗教信仰、生产劳动等,人们生活的各个侧面都充满了民间工艺美术品,人们通过民间工艺美术品寄托自己的希望及喜怒哀乐。不管它们的物质形态多么千变万化,都是社会心理、民俗风情、社交形式、伦理色彩及一个时代自然科学、经济基础和谐统一的特殊产物。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域、民族、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和文化基础的不同,使民间工艺美术的品种和风格十分丰富。黄河流域的民间工艺美术古朴、强烈、粗犷、豪放、深厚,长江流域的民间工艺美术则具有细微、优美和精巧的风格。在总体风格上,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特色。任何一个国家的艺术都是以民族性来显示其特点的,越具有地方特色,便越具有世界性,这一点是民间工艺美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标志着一个国家民间文化的面貌,体现着物质与精神文明程度。

凤翔木版年画

中国著名的年画品种之一。凤翔是陕西古代文化名城,亦是我国传统木版年画的中心产地之一。据记载,明正德二年凤翔南肖里村已有八户农民从事年画副业生产和经销。明末清初之际,南肖里村经营木版年画生产的仅有十多家,品种有大门神、大墙画、灶君、土地神等,木版墨线,人工染色。约清代中叶逐渐由人工染色向木版套印过渡。至道光年间,就有了墨线版、套色版,但是面部开相仍是手绘,以求生动、细腻、富于变化。

清代末叶,凤翔年画生产集中地除南肖里村外,还有北肖里村和城村镇。画样大部分根据前代流行的年画加以增补、翻刻。种类有大门神、大墙画、六全神(土地、天地、灶王、龙王、仓神、牛马神)、二十四孝、节孝传、春牛图、年历图、神判、药王爷等。每年生产10万余张,在陕西、宁夏、青海、甘肃等地行销。

民国初期,凤翔木版年画逐渐发展提高,出现了六七十家画局作坊,年画品类也日趋丰富。在艺术风格上除具有凤翔年画一般特色外,三村又各存差异。其中陈村镇的年画篇幅小,人物造型写实性较强,图案纹样细致,线条细密流畅自如,宜近瞧细看;南肖里、北肖里的年画篇幅较大,造型夸张,线条简练粗犷,转折之处刚劲有力,人物头大身矮,面部五官俊俏,带有朴实、敦厚、雄勇、威武的气质。色彩多施以大红、桃红、米黄、深绿,善用大色块使其鲜艳悦目、对比强烈、意趣横生。观之仿佛耳闻秦腔激越高亢的韵调和震人心弦的民间锣鼓声。

汉中木版年画

年画品种之一,尤以门画(门神)著称。汉中民间年画生产始于清代中叶,盛行于清末民初,有200余年的历史。产地以汉中市最早,除本地销售外,川北、甘南、青海、关中等地也有销售。其后,洋县、城固、南郑、安康等县十几处城镇农村也有生产。民国后,逐渐衰落。

汉中民间木版年画的题材广泛,艺术风格与其他地区有别。门画内容中有人们熟悉的秦琼、敬德,还有历代英雄人物和传说中的人物60多种。除了具有年岁驱邪的作用,还反映出一种崇尚武士的风习。在人物造型上,艺人们大胆夸张,使人物变形,面部五官加大,肩宽颈短个子矮。用笔用刀藏锋包笔,粗健古朴,大刀阔斧,挺拔豪放。人物的花纹线条转折多变。色彩以大红大绿为基调,加之桃红、橙黄、苦绿,配上槐黄,用墨线勾勒,五种原色(有时增雪青)套色印刷,相互对比,造成画面鲜明、艳烈、浑厚、沉着的效果。使用的颜料和粉光纸多是当地艺人们沿用古法自制的,也有用四川竹纸的。在构图上,人物高大,顶天立地,布置得没有大空间。

汉中木板年画吸取了汉唐石雕的雄大、深沉,汉画像石的线刻艺术装饰纹样等特点,经过历代艺人的继承、充实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凝重、浑厚、古朴、粗犷和装饰性强的艺术格调。

西虢民间剪纸

陕西宝鸡县西虢镇的剪纸艺术。

西虢剪纸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各个乡村。农民对这个土生土长的艺术十分喜爱,剪纸生意也总是十分红火。随着时代的推移,在题材、花样和技巧上变得愈加丰富多彩。

西虢剪纸基本上是用剪刀剪出来的,造型简练大方,结构紧凑有力,显得浑厚质朴。在选材内容上,十分广泛。从人物到飞禽走兽,从花鸟到蜂蝶鱼蜓,甚至还包括日常蔬果、器皿等。这里的剪纸作者大都是不知名的农村妇女,她们喜欢用各色纸张随意剪出花样。另有一种多色的剪纸形式。它的制作过程是:先用吸水性的薄纸剪出花样,然后在各边浸上不同的颜色,互相洇化,然后晾干待用。这种剪纸贴在窗户上,阳光透过来,融融似有光感,十分耐看。 西虢剪纸历史悠久,虽无确证可考,但从其技巧和水平上来看至少有数百年的历史。它既有陕北一些地方剪纸质朴大方的长处,也有陕南剪纸纤巧秀丽的特点,与当地人民生活紧密相连。

纸塑窗花

陕西合阳农村的一种独特的窗花艺术。它不像一般的剪纸是平面的,而是采取剪贴与浮雕相结合的形式,把包扎、彩绘、剪纸等手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一种半立体的效果,所以农村俗叫“出花”,意思是图样从纸面上突了出来。

纸塑窗花多用于结婚的新房和过春节的花窗。材料除了各种纸外,还有布、绸、轻纱等。所表现的内容多为戏曲故事以及鸟、虫、花卉。农村妇女中的巧手对戏曲人物进行了大胆的夸张,在色彩的运用上,突出了民间特色,使得这种窗花形象更加传神,立体感更加强烈,贴在窗格上迎风舞动,看上去就跟活的一样。

纸塑窗花在合阳东部农村比较普遍,各村都有一些能人巧手,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新池乡张家庄的罗占花。1984年8月,她做的纸塑窗花随“渭南地区民间美术展览”在北京展出,50多幅作品除作为礼品赠送专家们一部分外,其余全部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收藏。1986年,她的30多幅纸塑窗花又参加了法国巴黎艺术节“中国月”的展出。

陕西皮影

民间皮影雕刻艺术品。

陕西皮影在境内分布很广,陕北、陕南、关中各地盛行各种不同曲调的皮影戏,或优美缠绵或激昂悲壮,多以当地特有的“碗碗腔”曲调为主。在皮影的刻制形式与人物造型上分西路皮影与东路皮影。西路皮影以宝鸡、商洛为中心直到甘肃、青海一带,其特点为影人较大,造型简练大方,给人以粗犷奔放之美感。而以华县、华阴为中心的东路皮影,影人略小,雕刻精巧细致,特别是配有华丽繁细的大型建筑戏或环境皮影道具,更显得优美动人。

陕西皮影一般以牛皮为原料,有制皮加工、画、刻、着色、组装连接等工序。皮影登台演出时是“演员”,不演出时便是可供观赏的艺术品。不论雕刻技艺、人物造型、图案装饰以及色彩运用都很讲究。通过几根概括的轮廓线与为了体现灯光透射而刻的各种镂空纹饰,把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着色上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但又统一于一主色调中,冷暖明暗对比恰到好处。加上娓娓动听或激昂奔放的弹唱曲调,更使人着迷。

美术:欣赏民间工艺品 篇4

绣工艺》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有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主要种类介绍三部分构成。罗列了年画、刺绣、风筝、玩具、剪纸等民间美术。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民间美术,使学生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加只市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的介绍。[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1分钟)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美术作品,让学生集体讨论选出哪些是民间美术作品。师: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同学们先来看课本。(板书中国民间美术)〈三〉讲授新课(5分钟)

师:给学生分组,男生组、女生,讨论分析一下,然后找一位代表。

男生: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应该是民间美术。

女生: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男生:所谓民间美术 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女生: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

师结:以上就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讲了这麽多那位同学能来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生:年画、剪纸、刺绣、风筝、编织、泥塑等。同学们知道我们这有哪些民间美术吗? 生:年画、泥塑、风筝、剪纸。〈1〉年画(12分钟)

师:我国历史名城苏州,物产丰富,文化茂盛,手工艺美冠天下,名家辈出,曾唐伯虎、仇英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其文化底蕴丰厚,年画,深受其影响。

明代时,出现了木刻年画,清代,山塘街及桃花坞一带作坊达50多家,盛极一时,作品不但远播海内外,还对日本“浮世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时,山塘街一带毁于战火,年画纷纷迁至桃花坞一带,遂以桃花坞年画命名之。随着国外石印年画向我国的倾销,桃花坞年画深受威胁,历经坎坷,几起几落。

解放后,桃花坞的年画重获新生,成立了年画社,新社址在苏州观前街宫巷艺石斋内。桃花坞年画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制作方法独树一帜。

年画作品

次到日、美、意等地展出,被誉为“东方百艺之花”。图片《一团和气》生看完后有何感想。

师结:这是桃花坞年画中影响极深,流传很广的传统代表作品。画面成圆形,中央是头戴红花,扎羊角发髻,活泼天真,憨态可掬有点象儿童,又有点象老妇的脸,身穿锦困服饰,颈配长命锁,手捧,《各气吉祥》卷,拎人喜洋洋,富足堂皇的感觉。在构图形象塑造上特意成圆型,寓意“团圆”,表达了人们在新春佳节中盼望家庭和喹,生活幸福,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望。当然桃花坞年画题材内容丰富,除了一些吉祥喜庆的作品外,还有人说戏剧类,祈副福避灾类,风俗时事类

图片《上海火车站》,就是反映当时新事物的一幅风俗画。(给学生放一下年画的习作过程)。

〈2〉刺绣(8分钟)

师:看过了画,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各地的刺绣,同学们对刺绣又有那些了解呢? 生:四大名绣,江苏丽苏绣,湖南湘绣,四川蜀绣,广东的粤绣。

师:苏绣可是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如果把苏绣比作皇冠,那双面绣就是上面的明珠。什么是双面绣?(图片)这幅白猫绣品正反一致,绣工精细,针法灵活,形象生动,仿佛是一只真猫,另人赞不绝口。

〈3〉风筝(4分钟)

风筝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民间美术了,每年的4月21号就在我们潍坊举办的国际风筝节。今年我们不看我们当地的风筝,而是看看北京的风筝,讨论北京风筝的艺术。

(给学生放一下制作风筝的过程)〈4〉玩具。(2分钟)

生:让学生回忆儿时有哪些玩具?

师: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各种玩具伴随长大的,我们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加工制作,使之成为精美的民间艺术品。

图片《泥狗》、《布老虎》、《泥老虎》。〈5〉编织(2分钟)

师: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各种竹,草,玉米皮边地都是,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其材料编织出精美的盘,篮,鞋,席等实用且美观的工艺品。

图片《竹编·背篓》、《竹编花瓶》、《三屉提蓝》、《食盒蓝》 〈6〉剪纸(5分钟)

师:记的小时候过年我们都贴窗花,挂灯笼,给节日增加喜庆色彩(放剪纸录象让学生感受一下)

〈四〉小结(1分钟)(加背景音乐)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中国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同学们有何感想(学生畅谈)〈五〉布置作业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艺品种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会欣赏工艺美术,对工艺美术有所了解、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目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领会陶瓷、青铜、玉器、漆器等工艺品种独特的审美意蕴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认识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成就卓著,在中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对丰富世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最终达到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对工艺美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

对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突出成就的陶瓷工艺的发展概况、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进行深入的理解、概括。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及文化内涵对各类工艺品进行欣赏、体会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与我国文化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教材、图片等。

学具准备:教材、笔记本、笔,有关古代工艺美术资料。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以起立的形式上下课,并根据监控课堂情况进行调整。二:引入新课:

同学们坐好,下面我们来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有谁知道什么是工艺美术?……工艺美术的定义: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观赏工艺美术两大类。实用的工艺美术是其主流。实用美术,分传统工艺美术(特种工艺、民间工艺、文物修复、标本制作等)与现代艺术设计(视觉传达、环境艺术、数码艺术、工业设计、服饰设计等)两大类。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传统工艺美术的有那些呢?有谁能主动的站起来说一下? 三:讲授新课:

中古古代的工艺美术种类繁多,本课仅选择其中的陶瓷、玉器、青铜器、漆器进行介绍。

(一)陶瓷工艺

插入问题(有人知道“china”是什么意思?)

在古代,外国人称中国为瓷器之国,直到现在,英语中的china一词的另一个含义就是瓷器可见之国瓷器的巨大影响。但是瓷器是在制陶工艺上发明的,要想了解瓷器,首先就要从陶器谈起。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前就已发明了陶器。在我国发现的7000多处新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它包括存储器、炊器、食器和汲水器等。从陶瓷的造型和装饰来看,最突出的就是“彩陶”,这些丰富多彩的彩陶,充分体现了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统一。比彩陶稍晚的就是黑陶,它把中国新时期时代的淘气工艺推向了顶峰。

在制陶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瓷器。据考古材料证实,我国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瓷器,考古学上称为“原始瓷器”。到东汉时期出现了成熟的瓷器,直到清代中期,在这近两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瓷器一直不断发展。在隋唐开始,中国瓷器就流传到外国,历代都作为重要的商品行销世界。

对瓷器工艺的欣赏,离不开工艺美术的审美特点,即从造型、装饰、色彩、材质、工艺等方面去分析欣赏。

1.中国最早的瓷器是青瓷,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已有很大的发展。现存南朝覆莲小罐(特点:体积小,造型简朴优美,盖面及器身均浮雕有覆莲花瓣,盖有荷叶梗钮,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通体施青釉,泛黄,开细片纹,釉色晶莹明澈。

2.隋唐时期,出现了白瓷,现存的隋代白瓷龙柄双腹瓶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特点:造型奇特,胎质洁白,釉面光滑,胎釉已经完全看不到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的痕迹,可见其中工艺之精细)

唐代的越窑青瓷最为著名。唐代越窑瓷器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浑厚滋润,有“如冰似玉”之誉。现存的青釉凤首壶便是唐初的精品。整个壶型的造型与装饰华贵而又庄重,有色美丽。

3..宋代是我国瓷器工艺的高峰时期,瓷器生产呈现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南北各地都涌现出许多生产优质瓷器的名窑,这些名窑对中国制瓷工艺最大的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地处河南的钧窑,采用了以铜粉为呈色剂的釉料,烧成了著名的紫红色釉瓷器。由于它掌握了窑变的规律,所烧出的瓷器釉色千变万化,其色调之美,非言辞所能表达,历代都视为珍品。其中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如行云流水,如现存的钧窑磁盘。

地处浙江省的龙泉窑生产的青瓷器,其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极致,如现存的龙泉窑青瓷香炉。

地处浙江省的哥窑的青瓷器,瓷身断纹,以此作为釉面装饰。

地处福建省的建窑以烧黑瓷著名,宋代的师傅们烧出了像兔毫般的结晶釉。

4.元、明两代,中国瓷器又有了重大突破。一是元代的青花瓷器,至明代永乐、成化年间达到高峰。……现存的元代青花鸳鸯莲纹盘突出体现了青花瓷的这种艺术特色。其次,元代景德镇窑还发明了釉里红瓷器。……现存元代釉里红镂塑盖罐是传世釉里红瓷器的精品……。在釉里红的基础上元代烧成了斗彩和五彩等瓷器。斗彩瓷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新工艺。五彩含多种彩色之意。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五彩瓷最有特色,如现存的万历五彩镂空云凤纹瓶……

5.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三代瓷器工艺达到了顶峰。除青花瓷的烧制工艺提高,色泽更加鲜艳、层次更加分明、五彩瓷的色彩更加丰富外,还创造了比五彩瓷更娇艳、层次更丰富、以淡雅柔丽名重的粉彩瓷器。

(二)、玉器工艺

装饰品、祭器、陈设品等通称为玉器。根据现有资料证明,中国最早的玉器出现于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那时就是以石头作为生活、生产工具的材料,其中比较美丽的、有光泽、有色彩花纹的石头,就被用来作为装饰品,后来人们知道了打磨、穿孔、镂雕等加工手段。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玉就从石头中分离出来成为工艺品

中国古人对玉的解释除了物质的特性——质地温润缜密、光泽柔和外,还赋予它以“德”的含义。商周时代,作为玉器,有用于祭祀(si)和礼仪的“礼玉”,有用于服装佩饰的“佩玉”,以“佩玉为尚”,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对玉的特征和内涵的典型概括。现存的《玉凤》是商代的佳品。

中国古代制造玉器的工艺,先秦时期称琢玉,宋代称碾(nian)玉,今称碾琢。玉器的造型和纹饰均是靠碾琢而成。

(三)、青铜器工艺

说道青铜器,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青铜礼器,不错,商代尊重鬼神,崇拜祖先。青铜器铸造于夏代,兴盛于商、周,到秦、汉时期逐渐落寞。青铜器包括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青铜器的颜色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是很漂亮的,是黄金般的土黄色,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由于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摸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

二、举世无双的。

(四)、漆器工艺

漆器是我们身边不可或缺的,无论是家居还是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漆器,那么这个我们经常接触的东西你又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来对它研究吧!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但这里所说的漆,是指一种天然漆,一般称为生漆,俗称大漆,系漆树身上分泌的液汁,呈灰乳色,接触空气氧化,成栗壳色,干涸后成褐黑色。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且对日本等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四:课堂总结:

美术:欣赏民间工艺品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制作布置“小小民间工艺展”,引导幼儿体验制作民间工艺品的乐趣,激发幼儿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2.发展幼儿的观察、想象、合作、动手操作以及表现美的能力。

3.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4.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有对民间工艺品的粗浅认识。

2.物质准备:录像、课件、录音机、磁带、展车6个(扎染、面塑、剪纸、脸谱、风筝、贝壳饰品)、操作材料、6个民间小艺人助教。

活动重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了解几种常见的民间工艺品的名称、用料、制作方法和过程,学习欣赏其独特的。

难点: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制作简单的民间工艺品,并从中体验操作带来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激发幼儿对参观“小小民间工艺展”的兴趣。

2.在民族音乐的衬托下,教师引导幼儿自主参观民间工艺展。

二、展开

1.引导幼儿欣赏六类民间工艺品,配合教师的示范、讲解和小朋友的现场操作。

(1)面塑。讲解:用面做的民间工艺品,叫面塑。教师现场示范捏小鸟。

(2)扎染。引导语:这件衣服上的图案是怎样制作上去的?请这位小朋友来染一下。

(3)风筝。提问:你放过风筝吗?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美。风筝有各式各样的,这个风筝是什么样式的?

(4)脸谱。提问:这是什么?讲解:这是京剧中的脸谱,京剧是我们中国的国粹,红脸在京剧中代表忠臣,白脸代表奸诈。

(5)贝壳。提问:你还看到什么了?你看这些贝壳穿起来变成什么了?

(6)剪纸。引导语:一张纸怎样能剪出奇妙的图案呢?教师现场示范。

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都属于民间工艺品,你喜欢它们吗?为什么喜欢?”激发幼儿参与制作民间工艺品的兴趣。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A组:剪纸 B组:扎染 C组:面塑

D组:贝壳饰品 E组:风筝 F组:脸谱

3.欣赏作品,交流评价。

提问:谁给大家说一说你最喜欢那个展区?为什么?

4.利用课件,开阔视野,激发幼儿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老师:这是麦草画、烙画、蛋雕、木雕….这些民间工艺品都是人们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用捏、剪、画等方法制作出的,不但中国人喜欢,外国人更是拿着当宝贝,很多中国的民间艺人还被邀请到全世界进行表演呢,瞧,我们中国人多了不起啊!虽然小朋友年龄小,还作不出那么精细的工艺品,但是你们可以从小多去发现、多去尝试用小手制作一些东西,我相信,等你们长大了,也会制作出更精致、更美观的民间工艺品,让我们中国的民间工艺在世界上越来越有名,你们说好不好?

三、延伸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幼儿们的兴趣和热情度都很高,他们仿佛更喜欢这些活动,这些活动对自主创造性高的一些幼儿来说,相对于比较简单,而且他们更喜欢去帮助那些不怎么会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更多的准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在锻炼中成长,在学习中进步。

关于民间工艺美术情感特征的探讨 篇7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情感特征,探讨

一、民间工艺美术的概念

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言, 民间工艺美术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谓民间工艺美术指的是, 人们 (尤其指普通的底层劳动人民) 结合自身的所观、所感及所需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贴近生活的美术形式。普通的底层劳动人民, 既包括农民, 又包括渔民, 还包括牧民以及其他一些领域的劳动者。该种美术形式诞生往往并非刻意而为, 而是上述劳动者在劳动之余、休息之中, 利用一些身边的常见材料顺手而为、随心而做, 并赋予了自身对作品不同的寄托或者理解。耳熟能详的民间工艺美术, 包括刺绣、织锦以及剪纸等。该种美术形式是劳动人民智慧加生活的结晶, 通常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娱乐以及风俗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其中, 绝大多数的作用在于起到一种“美化”作用, 既包括美化自身, 又包括美化物品, 还包括美化生活环境。民间工艺美术蕴含了人们那种朴素的审美观念, 而且直接展示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情感, 还传达出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求与渴望。

二、民间工艺美术所传达的情感

1. 亲情

以刺绣为例。刺绣又称丝绣, 有着悠长的发展历史, 是我国民间工艺的一个代表。《尚书》曾有提到:“衣画而裳绣”, 向我们介绍了4000年前那个社会的章服制度;到了宋代, 刺绣为民间所喜爱, 如此一来, 中国丝绣工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了明代, 刺绣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成了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此时的刺绣界百花齐放, 形成了苏绣、粤绣、湘绣以及蜀绣的这四大主要风格, 被人们誉之为我国的“四大名绣”。在我国, 刺绣可被父母们用来表达自身那种浓浓的爱子情怀, 如为儿女们绣织一双虎头鞋, 这虎头鞋的功能已经不局限于生活必须, 而是表达了父亲及母亲对孩子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的一种殷切期盼:在虎头上, 不仅绣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还绣着一对粗黑浓密的眉毛, 传达出了父母希望孩子茁壮成长的愿望;在虎鞋的四周, 绣有四只虎爪, 传达出了父母希望孩子能够行得稳、坐的正。总而言之, 这一类刺绣作品, 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传达出了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愿望和寄托。

2. 爱情

以少数民族的织锦为例。所谓织锦指的是, 经过上色、提花以及织造等一系列工艺最终得到一种带有图案织物的工艺。在我国, 土家族织锦是相当有名气的, 不仅技艺精湛, 而且风格豪迈, 另外, 还具有纹饰秀气等鲜明特点。在我国民间工艺美术领域, 织锦享有崇高地位, 且在民间流传较广, 通常被用来制作被面等, 还可被用来制作祭祀用的壁挂等。在土家人聚居的地方, 可谓是家家有织机, 一般情况下, 女孩十岁上下便会尝试学习织锦, 待到长大成人时, 至少百余种纹样已经了然于心。需要指出的是, 土家人常以织锦技艺高低为标准来评断土家女孩是否聪明灵秀, 另外, 土家女子往往在织锦这项技艺上寄托了自身所有的感情以及爱心。

织锦是一种生活物品, 更是人们用来传达情感的艺术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则会发现, 织锦在艺术构成方面, 集实用性、原创性以及艺术性这三大特性与一身, 是一种传达情感的常用手段, 如对爱情的渴求与忠贞。织锦在表达方式方面常常以物传情, 其艺术形象之中往往暗含隐喻。土家族先民将太阳视作女人, 而将月亮视作男人, 这与传统的汉文化是大相径庭的。时至今日, 太阳妹妹和月亮哥哥的故事仍旧为土家族人们所熟知。另外, 有首竹枝词借助织锦这一形象通过非常直接的方式传达出了浓浓爱意:“四十八勾勾小姑, 土家被盖巧功夫;郎若看得新式样, 陪嫁妆奁中意不?”土家锦不仅绚烂唯美, 而且淳厚朴实, 能够深刻反映出其内外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

3. 喜庆

以剪纸为例。剪纸有多项别称, 诸如刻纸、窗花以及剪画等。创作过程中, 无论用具如何, 但最终作品几乎相同, 所以, 被统一称呼为剪纸。剪纸属于一种镂空艺术, 能给人们带来一种透空的感觉, 是广大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提炼和升华, 是对自身内心世界的一种抒发。一到逢年过节的时候, 剪纸便会闪亮登场, 被人们当做祈福及许愿的一个理想载体。不管是屋里, 还是屋外, 人们将会用剪纸将其布置一新:窗户变得花枝招展了, 门画楹联也透露这朝霞似艳丽。在新年前夕, 某些地区人们习惯于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 同时将窗玻璃擦得一尘不染, 接下来, 在粘贴上象征着祥和、喜气的剪纸窗花, 如此一来, 便营造了一种别致的风土人情。在新婚之典, 通常需要使用“喜花”对一应用品进行必要的装饰, 除了赏心悦目之外, 还带有一种喜庆的意蕴。“喜花”上, 不仅有葱郁的花草树木, 还有蕴含祝福之意的图腾, 传达出了人们美好的祝福和希望。在婚嫁时, “喜”字的贴法是有一定讲究的, 娘家用这个“禧”字, 表达一种喜庆、吉祥之意, 而婆家须用这个“喜喜”字, 寓意喜上加喜。

民间艺术家们在进行剪纸创作时, 其作品中的每一点、每一个部分都洋溢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及追求, 同时也将他们内心之中、灵魂深处的真实感情有效表达了出来。剪纸不仅能够描述乡间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 还能够折射出乡间那种淳朴厚道的民风。剪纸是对生活的装饰, 是对生活的思考, 不仅如此, 还是对生活的一种客观而真实的记录。

三、结束语

中国书画强调对情的融入和渲染。在中国画的整个创作过程之中, 情感是一条主线, 贯穿始终, 换而言之, 对于中国画而言, 借物抒情是一种传统, 书画是人们用来抒发自身情感的一种常用手段和主要手段。民间工艺美术也具有和中国书画十分类似的特质, 能够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愿望, 另外, 不同形式的民间工艺美术, 具有不同的情感特征, 有的传达亲情, 有的表达亲情, 还有的洋溢着喜庆, 所以, 在学习、鉴赏或者应用的过程中, 应予以必要的区分。

参考文献

[1]尚刚.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与其特点[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01) .

民间工艺美术的禁忌民俗 篇8

一、传统民间美术禁忌民俗

对民俗文化研究的专门家来说,他们出于捕捉与其专业相关的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研究内容的需要,则偏重于民间美术“地上文物”的历史价值,目光注重的是民间美术品制作、应用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相得益彰,将民间美术的研究、应用工作向前推进了很大一步。但是,由于这些研究目前还处于各自为战的分散状态,步伐不尽一致,动作不尽协调,结合处总留有空隙,民间美术中的禁忌民俗研究即是一例。

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中是否存在着禁忌?我们考察之后的结果证明,禁忌民俗不仅存在,而且有的禁忌民俗还贯穿于民间美术品的制作、应用、销毁的全过程;有的禁忌民俗在同—地区、不同时期表现不尽一致;各民间美术门类各有自成体系的不同禁忌。以山东省高密市民间美术中的布制品、刺绣品为例,它的禁忌内容就有多种表现。

1.制作者的禁忌。离过婚的妇女不能做嫁妆,哪怕是自己的女儿、姐妹以及自己的嫁妆,你也不能动一针一线,只能请人代劳,否则被嫁的姑娘(或妇女)就有离婚的危险。结婚前邀请族中儿女双全的妇人长辈为儿女缝制被褥,为图新婚夫妇今后儿女双全。

2.使用地点的禁忌。下山虎挂在中堂上,要想发家没指望。百花帐、万民伞不能进入平民家,否则惹神生气。镇宅狮子有方寸,胡摆乱放家不宁。

3.美术图案禁忌。嫁妆、枕头等物不绣蜜蜂、粟子、茄子、梨等图案,否则夫妻易分离,生瘸子娃娃。婚妆不绣龙戏凤,两口子结婚没感情;不绣鱼戏莲,两口子不胶粘;不绣桃、榴、参,一辈子光棍棍。

4.着色禁忌:绿配蓝,猪狗嫌。窗花不红,财运不通。

以上仅是民间美术布制品中最常见的禁忌事项,我们也未一一列出。至于民间工艺美术中的剪纸、面花、泥塑、雕刻、编织等门类的禁忌,更是浩如烟海,由于篇幅所限,不再逐类分述。

二、民间美术禁忌民俗的基本特征

1.禁忌民俗类型交叉化。民间禁忌范围广大,几乎涉及一切民族、一切地区、一切空间的民俗活动之中。按照民俗学民间禁忌的一般分类,民间美术范畴内的禁忌事项,很难划归于既定的某一类型,这是与其他门类的民俗禁忌不相同的地方。

以虎、龙、凤、狮、蛙、麒麟、各种神灵和生殖崇拜为主要内容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除过已经完全现代化了的部分动物玩具,其余都与原始宗教有关,不少作品的纹式、图案都是原始图腾崇拜的遗留和变形。它们本来所具有的功能、意义有所淡化,新增的现代意识有所加强,从其本源上可以划属宗教禁忌范畴。

民间美术品的许多造型、图案、纹式和符号,本身就是一种以形象视觉为手段的语言艺术,它虽然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有着不同的存在方式和诉诸感官方式,但在传达文化艺术内容方面,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以无声代有声,以有形代无形的民间美术正是书面语言产生之母。所以,民间美术中的语言禁忌只是表面蒙有的那层神秘的色彩,经过行家里手的训诂、破译,揭下那层面纱,才发现它直率、纯朴、赤裸裸得令人震颤,很少村姑般的羞怯。

2.禁忌产生方式多元化。民间工艺美术禁忌作为人类主体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和生产活动,它总是和民间日常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道德礼仪等活动遵循着大体—致的禁忌制约,受着占主导地位的民间禁忌准则的支配。因此,民间美术范畴内的民俗禁忌的产生方式也表现出了多元化的格局。

来自王权禁令:汉刘邦之妻名雉,故庶民百姓在绣品上只能以鸡代雉。唐以后,出嫁的新娘只能在结婚的三日之内,佩戴凤冠霞帔,穿黄色绣花鞋,围云肩。黄色绣花鞋损坏之后,不能另作他用或随便乱扔,只能埋在黄土之中。

来自神灵崇拜:木匠建庙,石匠雕佛,画匠塑像,都需净手净口净面。完工之日要举行开光仪式,否则于已于神均有不利。坟墓和神庙中拆除的砖瓦木石和雕刻,不管多么完好,令人喜爱,也不能用于民宅,否则引起神鬼怨恨,为害四邻。

来自封建道德:如男女不能换穿衣;针线不教儿,绝技不传女;姑娘不能动家雀,否则长大心野难做针线活。

来自巫术民俗影响、八卦五行哲学影响、风水地脉影响、算命面相影响的民间美术中的禁忌民俗事项,此处不再罗列。

三、探讨民间美术禁忌民俗的意义

随着阶级的产生和阶级社会的出现,民间美术的独立发展既受着民族文化的整体影响,也受着占统治地位的所谓正统美术的排挤、压迫和渗透。民间美术与民间禁忌共同走过几千年的漫长时间,只要民间美术不消亡,附身于民间美术的禁忌民俗也不会消亡,在现代科学和现代社会面前,对已经被破坏和剥蚀得体无完肤的民间禁忌,还有研究必要吗?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因为:

1.民间美术作为生活在社会最下层的劳动者的艺术生产和精神创作,它总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尽管这种存在已经不能今非昔比,但它毕竟为我们保留了最宝贵的历史遗产。

2.我们研究民间禁忌在民间美术中的影响,并非要肯定它的一切方面,而是借助它对民间美术的理论和实践做出科学的历史的分析。

3.民间美术涌动着的古代先民的情感因素和审美定势,是当时社会的人文环境、生产方式、宗教情感所决定的,这些东西在今天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创作者的艺术心态和使用者的深层心理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差距,要想使今天的民间美术和文人美术的创作氛围回归到历史的原有状态,已经是不可能了,但是我们要学民间,走乡土艺术之路,没有这个神似的艺术氛围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我们深谙民间美术禁忌的真谛,把握创作的艺术契机。

中国民间音乐欣赏心得 篇9

在我上民间音乐欣赏课程之前,我存有一种偏见,认为现在的流行音乐比较能够表达我们的心情。但上了黄老师的音乐欣赏课之后,我才发现我错了。在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我们介绍民间音乐,让我们欣赏几位民间歌手的经典作品之后,我感受到了民间音乐带给我的一种震撼力。

这个学期我选修了《中华民族民间音乐欣赏》一课是为无奈之举,但是黄老师的第一堂课就深深地吸引了我。黄老师幽默的语言和散发出来的独特气质,让我喜欢上了这门课。在黄老师的教导下,我对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艺术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这次选修课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在课堂上,黄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民间歌手,有王骆宾、韩红、谭晶、孙楠、宋祖英等歌唱家。王洛宾是老师给我们介绍的第一位歌唱家。他的歌曲优美、舒缓,深受群众喜爱且富有民族风味。老师让我们欣赏了他的经典歌曲,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青春舞曲》、《一杯美酒》等等,这些经典歌曲旋律优美迷人、动人心弦,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深深陶醉其中。这里面有好多首歌都是儿时妈妈教我唱过的,这堂课让我回忆起童年的美好时光。

此外,老师还跟我们说了一些他年轻时候的事情,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也最佩服的就是老师亲自教育他的两个小孩学习音乐,学习弹钢琴。足见老师不仅是一位好老师,还是一位好父亲!

民间工艺品作文 篇10

他是我的一个朋友送给我的,是由高级技师纯手工立体雕刻而成的不借助任何机械设备灵活的创作,更能体现出个人对艺术的追求和感悟,而且还是纯手工立体雕圆,就是仿真实动物雕刻,形象逼真,生动可爱,做工精致,新颖独特,融艺术性和商品性于一体。

它的规格是,宽45cm,长36cm,厚18cm,它被用于商务礼品和节庆用品,朋友送给我的是一个金色的金蟾,发着微微金光,可漂亮了。

它主要是由仿红木盒部椴木为主,他的两眼微闭,周围有七个小金元宝和八个金桐板吧,做工可精致了,而且在他的嘴里还含着一个金桐板,看起来大福大贵用俗话说就是太有钱了,还有他那浑身的皱痕,就简直是一个真的金蟾并且还是有钱的那种。

当然,他是我最喜欢的手工艺品之一,它像一个浑身发光的小金块,照着我的眼睛,但令我的眼睛无法从他身上移开,他那尖锐的爪子使人不寒而栗,实在是令我喜欢之极,不愧为一只金蟾。

这不仅是一个小小的蟾,他更是大福大贵的象征,铜板上刻着恭喜发财,招财进宝,一帆风顺,年年有余,财源广进的词语,这些吉祥词语想必令人人都无比向往,因为人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

美术:欣赏民间工艺品 篇11

【关键词】 莆仙地区;民用工艺美术;雕刻工艺;书画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民间工艺美术是指劳动人民就地取材,在现实生活中直接创造,并在人民大众中广为流传的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民间工艺美术与广大群众的现实生活、思想感情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中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在创作题材、内容、技巧上的传承性,思想感情的表达和技巧的表现质朴纯真的风格和形式上有明显的地域性,也称“民间工艺”,它是美术类别里的造型艺术,属于美术文化系统。福建的莆仙地区工艺美术品种种类繁多,此文我们仅选取唐宋元时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民间工艺作品进行研究。

一、莆田地区唐宋元时期书画艺术发展概况

处于中国东南沿海的莆仙地区文化是由中原文化南移而发展起来的,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后,书画艺术开始发展,唐宋两代涌现出林藻、林蕴、黄滔、蔡襄、刘克庄、陈文龙等许多书家名仕,他们的作品特色鲜明,影响深远。

如:蔡襄是宋四家之一,“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宋·苏轼语);刘克庄是宋末文坛领袖,在今存的《后村先生大全集》中,近二百篇书画题跋记录了宋代文人书画收藏的盛况和刘克庄的美术评论。随着莆仙科举渐盛,宋以后大凡中举之士,皆书法高手,甚至秀才或布衣,也情系翰墨之间,形成多样化的书法艺术风格,他们都为莆仙书画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元代莆仙画史上出现了山水画家林士能。

值得关注的是,唐宋元时期,莆仙地区的文化昌盛,出现许多书法家但没有出现杰出的画家。这也许是因为在科举时代,“学优而仕”的思想统治社会,士子为了追逐功名,将精力放在研习儒家经典上,觉得绘画不是正途,只是生活上的点缀品,不予重视,导致莆仙的文人还未开始着手绘事。庆幸的是,这期间莆仙民间绘画已经先行一步,因封建帝王提倡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建造寺院等原因,雕刻工艺,寺院雕饰彩绘的装饰画和宗教壁画等艺术十分盛行,至今仍留存许多珍贵的工艺杰作。这些杰作让我们开始想象当时的绘画水平。我们相信,当时的工艺是伴随着同时期的书画(画,指广义的绘画)一起发展的,从唐宋元的工艺美术作品中,我们能找到当时书画艺术的诸多特征。

二、莆田地区唐宋元时期书画艺术在民间工艺美术方面的呈现

莆仙地区民间工艺美术包括壁画、雕刻(木雕、石雕)、陶瓷工艺等,他们与当时的书画艺术紧密结合,体现了民间工艺的风韵神采,富有地方色彩,反映了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壁画

壁画作品常见于孔庙、寺院、宫观、家祠等建筑中。目前,文献记载莆田地区有年代纪年新建的寺院出现得很早,东晋到隋朝就有5所,唐代有33所,五代时期有19所,宋代有55所(1)。如此众多的寺院,加上宫观、孔庙以及散落于乡间的民间祠庙,为宗教壁画留下了极大的生存空间。据《兴化府莆田县志》上记:“宋咸平元年(998年),始有诏之学,进士方仪、陈翊愿入资助成之。嗣请于朝,赐地为夫子庙,郡人翕然输钱三十万,建正殿,塑先师十哲像,绘从祀于两壁。” (2)“进士方仪以旧庙卑毁,不若诸浮屠、伯阳之祠,实将新而大之。率乡之人始构正殿,塑绘先圣、先师暨费侯至郕侯十人,淇阳伯,焚伯等六十一人,工止是而赀已竭。”《兴化军重建军学记》碑文中有“凡庙学之制,细大毕具。庙之前,有崇阁以秘御书;后有廣堂,以绘三礼名物。” (3)所谓名物,早期是指草木鸟兽虫鱼等生物的名称,后来又逐步扩大到车马、宫室、冠服、星宿、山川、郡国、职官和人等领域。

南宋进士廖鹏飞于绍兴二十年庚午(1150年)正月十一日撰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 “恢闳祠宇,嚴饰像貌,巍然面南,取肖王侯。夫豈过为僭越示美观?”上述文字记载了在宋代的莆田宫庙中壁画的内容,有孔子的从祀、也有妈祖像、名物等。

宫庙壁画是民间美术的重要部分,它身上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民间审美趣味与民间审美图式,目前我们在文献中可以看到宋代壁畫的主要题材有“淇阳伯,焚伯等六十一人”、“三礼名物”以及其他神像等。其中宋代兴化府的夫子庙中的壁画共绘六十一人,规模相当庞大。虽然我们无法从文字中看到当时壁画的形神,但从同时代的雕刻作品中,也许能找到同期壁画的造型。

(二)雕刻工艺

莆仙以“雕刻之乡”闻名全国。唐宋时期,莆田雕刻艺术已在建筑修饰、佛像、墓砖、刻书上呈现,寺院的建筑装饰,经书等雕刻工艺已渐成熟。例如:前文介绍宋咸平元年修的夫子庙中,已塑先师十哲像;在莆田下郑村发现的唐墓墓砖上印有古钱、蕉叶、米子、半圆、连珠宝相花、缠枝花等花纹。(4)

雕塑与绘画本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在雕塑中有极其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在于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的节奏和韵律。

1.木雕工艺

(1)木雕造像

莆田的木雕兴于唐宋,其发端为寺庙古建雕饰和佛教、道教、妈祖信仰文化等。北宋时期五度为相的仙游人蔡京有大兴“丰大豫亨”之说,大兴土木,追求豪华富丽,便召家乡的工匠把京都宫廷器具与书画工艺有机结合,制作出木雕家具,首开“莆田”木雕家具工艺先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名画《听琴图》的琴桌就是蔡京呈献给宋徽宗的兴化木雕家具精品。莆田秀屿嵩山陈靖姑祖庙存有一尊木雕陈靖姑像,背面镌刻“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马远所绘的关羽像由莆田人雕刻,至今尚存于万寿庵内。此外,宋木偶戏曾在莆田流行,宋莆田诗人刘克庄的《后村合集》有《无题二首》:“郭郎线断事都休,卸了衣冠返沐猴。棚上偃师何处去,误他棚下几人愁。”说明南宋莆田地区,木偶戏已流行于民间。木偶头雕刻与木偶戏的发展密不可分。木偶戏曾在莆田流行的历史成为莆仙存在木偶雕刻最有力的佐证。

宋末元初,雕刻艺人林恢、林奕所刻的唐梅妃江采萍、太师陈文龙抗战死难圆雕,均精妙绝伦,生动形象,当时所刻的人物、花卉围屏、建筑栏杆等,都很精妙。

本文列举三尊宋代妈祖木雕像作一比较(图表1),分别是现存在荔城区文峰宫内的一尊宋代木雕妈祖神像(图1) 和现存在莆田市博物馆的两尊宋代妈祖神像(图2、图3 )总体而言,这三尊木雕像雕刻手法洗练,风格古朴,具有很强的绘画性。

图表1 三尊宋代妈祖木雕像艺术特征比较

这些宋代妈祖像,前两尊为封妃前的夫人像造型,均梳高髻,戴头冠。前两尊形象端庄,为世俗化的宋代妇人打扮,第三尊为封妃后的造型,服饰冠旎与夫人时不同,手捧朱圭,较前两尊更秀美,衣纹线条更写实,与封妃前的夫人像有明显不同(妈祖封妃的时间实在光宗绍熙元年,即1190年,以旧旱大功褒封进爵灵惠妃,第三尊应该是灵惠夫人像)。

(2)木刻本

莆田刻书业在宋代十分兴盛,莆仙地区的藏书业十分发达,宋初五代之乱始定,国内藏书损失巨大,闽省少兵灾之祸,收藏、刻书者多,闽地的官学、书院有大量的藏书,私人藏书亦非常丰富。莆田名儒多有藏书,如“宋时有‘万卷楼’‘一经楼’、‘藏六堂’、‘叔告书楼’等,其中‘万卷楼’珍藏有苏东坡遗墨400多纸” (5)。其时读书应试风气的盛行和闽地造纸原料的丰富,也因此促进刻书业发展。繁荣的刻书业使莆仙地区的文化积累更为厚重。五代时开始的闽地刻书业在宋元明时期走向鼎盛,各种刻本的出现与流行“为各类学校提供量丰价廉的教材,也为学者的著作提供印刷与出版发行的方便”,使闽人的集子也因此得以结撰并流传下去,莆田刻书业在宋时亦有声名。刻书业的发展对当地文化艺术传播发展奠定基础。

元末明初,版刻艺人俞良甫移居日本,从事雕刻艺术。他不但刊刻了大量的宋元版本的佛教与文学作品,还将雕刻艺术授给日本许多刻工,对繁荣当时日本人民的文化生活及印刷业,起了一定的作用。他的刻本字体隽秀,刻技精湛,版式古雅,印刷清晰,形成自己的风格,有着“元人俞良甫版”之称(图4),至今仍被日本人民所珍视。

2.石雕工艺

莆仙的石雕起源于1000多年前的唐五代时期。莆仙地区唐代时佛教盛行,修建许多寺院,有许多石雕作品留世。如南山灵岩寺(今广化寺前身)、三清殿、龟山灵感寺、龙华的万寿祥寺、凤山的九座寺等。尤其是建于五代末的枫亭塔斗山的天中万寿塔 (图5、图6),各塔层石块都有石雕图案,如大力士、蟠龙、花卉浮雕、佛像等,且都有卷草花纹、莲花覆瓣等。凤山的无尘塔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基座有莲花图案,底层下部八面刻有奔龙、舞狮等浮雕图案(图7),该石刻因年代久远显得斑驳,但人物及花纹造型还是栩栩如生。莆田的寺庙和古石塔大都有古代的石雕艺术作品,现出朴实、粗犷、严谨的艺术风格。莆田南山广化寺不仅是佛门圣地,而且是唐、宋莆邑文化名人的摇篮。

莆田广化寺现存的宋代文物:一座宋建石塔(图8)和一对石经幢(图9)。石塔每层都雕有造型生动的人物、花卉等精美图案,自然逼真、技艺精湛。石幢为佛教寺院中金石文物之一。石幢是宋治平二年(1065)五层八角石幢,幢身为梵、汉二种文字刻《佛顶尊勝陀罗尼经咒》,幢盖、幢座造型技艺精美,富有北宋石幢特色,是研究唐宋石刻绘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莆仙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许多自然景观都留下历代书家名仕的书法墨迹,如林苇、翁允成、陈宓、方信儒、陈谠、方左钺、刘克庄、林济深等一批书法家作品在石刻、碑刻等石雕艺术上呈现,对书法艺术传承及民间工艺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

莆田县西天尾乡龙山村乌石自然村的九牧祖祠发现两块唐代石刻。位于九牧祖祠院内的一块天然椭圆形乌石,质地坚硬,纹理细腻,高90厘米、宽60厘米、厚13厘米,正面刻“乌山”二字(图10),两边分列刻写行书五言绝句一首:“乌石开灵境,白云护草庐,径中松菊在,解组赋归欤。”这是林苇卸任还乡时的作品。乌石背面,刻着“种槐”二字(图11)。另一块石刻位于九牧祖祠前的古井旁,高71厘米、宽35厘米、厚14厘米,上刻“砚泉”二字。以上“乌山”、“种槐”、“砚泉”均为欧体楷书,字迹苍劲秀丽,字的大小在10厘米至18厘米之间。

宋代名家陈谠书《天子万年》石刻(图12)在仙游著名风景区九鲤湖玉帝楼南侧崖居壁上,字径近1米,雄浑古朴,是难得的宋刻真迹。此楷书石刻笔意精妙,趣味高远,外形流美,内蕴骨力,肌态丰腴,挺拔豪放。

宋代书法家、文学家刘克庄所书《林儒人墓志》碑刻(图13),楷书,结构严谨,内紧外松,苍老古朴,行笔腴秀,落笔收笔有藏有露,运行或疾或徐,线条颇有质感,有韧性;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如古藤委婉舒展,既有晋人的韵致,又有魏碑的遗风,两者巧妙糅合,成为刘克庄书法艺术的突出特点。

雕塑艺术与绘画艺术紧密相联。莆田地区的神像雕刻从宋代起,就十分重视衣纹的处理。不同的人物穿着不同,衣纹的描刻手段各异。雕刻匠师通过衣纹的走向、折变,表现优美的人体动态和身段,用衣纹表现人体美,是传统神像雕刻艺术特有的方法。如宋代仙游无尘塔雕刻的战士的战袍中的衣纹线条,雕刻简练而少修饰,借用绘画中“线”的表现方法,使衣纹如毛笔绘画的一样,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而且能够真切地刻画出衣纹质地的厚重之感,雕刻匠师在衣纹的雕刻上,表现了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唐代的木刻雕版、摩崖石刻、碑刻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他们为今人展示许多纸质媒介难以保存的书迹,这些书迹的作者有从中原迁入莆仙的仕宦后裔,也有当时的政治、文化名人。早期名人在寻找工匠雕刻墨迹时,都是十分慎重的,他们希望匠人能够真实地反映自己的作品笔意,因此这些唐宋元时期的雕刻工艺为书法文化的流传、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陶瓷工艺

莆仙的陶瓷工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掘出很多古代瓷片,从古窑址的烧制发展到精美的瓷器,莆仙远古的很多陶瓷遗址都有陶片出土。新石器时代,莆田先民开始制造陶器,如现保存在仙游县博物馆的汉代陶俑,人物造型生动,形象朴拙、五官清晰,线条简洁的褐色硬陶,显现了当时人物神态刻画方面的成就。发掘于赖店玉塔东埔的唐代瓷器,有四耳青瓷器等,还有宋代陶塔(图14),该陶塔为五层六角空心仿木结构,有回廊,出檐形状,圆柱形刹顶,构造逼真。

南朝时期的墓葬中已出土有青瓷器。发掘于榜头仙水龟山的唐代青瓷器,陶质坚硬,青釉光滑。进人宋代以后,莆田的窑业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经田野考古调查,发现莆仙地区有古窑址多处,主要分布于庄边镇、西天尾镇及灵川镇一带青瓷类型的窑场,包括庄边窑和西天尾窑。出土瓷器产品盛行刻划花和印花工艺,装饰粗率,布局疏朗。纹样有蓖梳状线条纹、蓖点纹、莲花、莲瓣、菊花、菊瓣、牡丹、双鱼、鱼藻以及几何形线条图案等(图15至图18),莲花瓣纹的特点是:丰满肥硕,端庄持重。所刻菊瓣纹饰,纹饰简洁、流畅、刻工圆润,形象有趣。暗花在瓷器表面上因深浅不同而呈现出微妙的光彩变化,有沉静雅致的效果。“莲花瓣纹在瓷器中普遍使用,这与当时社會佛教的兴起有密切关系”,瓷器产品不同的纹样,“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绘制方法。” (6)它体现了当时较高的绘画技艺及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1978年在莆田县城北郊下郑村发现一唐代古墓,墓砖一侧印有古钱、蕉叶、米字、半圆、连珠宝相花、缠枝花等花纹,尚有“上元三年十月□”阳文反书纪年砖(“上元三年”为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即公元676年)。随葬物是青釉瓷器(见图19),该作品造型朴拙生动、十分耐看。还有个别陶器、铜器等共37件,显示出唐宋元时期高超的美术工艺和审美水平。

三、结语

上文我们选取了壁画、木雕、石雕、陶瓷等几种工艺进行举证,以说明壁画与绘画的关系;雕塑、陶艺造型与绘画的关系;木刻版本与书法的关系以及石碑雕刻与书法的关系。

莆仙地区唐宋元时期民间工艺美术呈现出了多种书画特征,概括如下:

一是绘画主题多样性,绘画规模已经很大。唐宋元时期绘画题材至少包罗了人物(“淇阳伯,焚伯等六十一人”)、花卉(唐墓墓砖)、“三礼名物”,(“后有廣堂,以绘三礼名物”),而且据兴化军夫子庙的壁画规模来看,六十一个人的规模已相当庞大。

二是造型多呈现写意简练的风格。宋代宗教造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走向世俗化和现实人间化, 题材上侧重表现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时期的雕塑就很写实。我们看到大部分的宋代雕塑,在形体表现上,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在平面上应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仍然没有体积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而且刻画的线条比较概括,这与唐宋元时期历来遵循儒释道的审美哲学有关。

三是绘画者都没有名气,但可能受到名流的观念影响。从文献记载来看,唐宋元动手做工艺品的,大多不是文人名士,而是匠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很低,但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譬如宋代的妈祖木雕像、石刻造像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当时的莆仙文艺名人、达官显贵是否有参与工艺设计呢?我们认为是有可能的。比如陈俊卿是莆田阔口白湖庙(妈祖庙)的捐地者,妈祖庙有了坚实的官方背景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建设者有理由请当时最优秀的工匠雕刻庙里供奉的妈祖像,建设者也有理由请文化名人对妈祖像的雕刻提出要求。

四是工艺流传的书法大都是当时的文人仕官所书,并融合中原特征。唐宋时期莆仙的儒家文化是从中原传来的,文化、人才的传入使莆仙的教育渐入昌盛,万卷楼等藏书楼也应运而生,这些藏书楼与科举文化都带动了书法、文学艺术的发展,藏书楼的名家书画,以及在外做官、治学的莆仙文人都给莆仙地域带来了中原的先进艺术理念,因此唐宋元时期的雕刻作品中反应的书法不可避免地带着中原的气息。

莆仙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与当地书画艺术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木雕、石雕、陶器、瓷器等都离不开书画艺术,雕刻的图案、文字及造型都是书画艺术在工艺美术上的呈现,因此书画艺术影响着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随着莆仙书画艺术的发展,莆仙民间工艺美术之花也长盛不衰,其技术之精、名人之多、佳作之良,居全国之冠。这也体现了优秀中华民族文化所激活兴化大地的钟灵之气。注释:

(1)参见张大响《佛教与宋代闽东社会生活》,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参见(清)汪大经、王恒修《兴化府莆田县志》第9卷,《学校志》。

(3)参见[中]郑振满、[美]丁荷生《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参见林公务《福建莆田唐墓》,原载于《文物》,1984年第4期。

(5)参见《莆田县志》(1959-1965年编纂)(草稿、初稿),《莆田的文物与古迹》(草稿)。

(6)参见赵自强主编《青瓷青白瓷珍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参考文献:

[1]陈容明.妈祖祖籍的九牧祖祠发现二块唐代石刻[J].福建文博,1987(1).

上一篇:以女排精神为主题的演讲稿下一篇:七下思品月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