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美术欣赏(精选10篇)
中职美术欣赏 篇1
中职美术欣赏课的开设, 有利于完善中职美术教育中单一的技能强化训练。欣赏课是丰富学生美学修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对学生绘画基础训练的提高有直接帮助。每学期, 结合素描、色彩、速写、设计基础穿插进行, 通过优秀美术作品欣赏、作业评析、主要画种流派介绍等, 着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良好道德情操的实用美术“新苗”。
一、中职美术欣赏课是对技能课的补充, 有助于中职学生审美能力的 提高
世界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术欣赏, 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 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感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通过美术欣赏活动, 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中职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学生而言, 文化基础较薄弱, 理解能力不强。中职美术课重视技能的训练, 使手的熟练程度和操作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 同样需要欣赏课的增设, 使其能够增强辨别能力, 区分优劣, 提高审美能力。
要想让学生“手高”, “眼高”是关键。让学生多欣赏、多比较, 多观察大师的名作, 如古典风格的安格尔的《泉》, 巴比松画派农民画家米勒的《晚钟》, 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包厢》, 等等, 让学生领略大师的风采, 体会大师的激情。安格尔的线条工整、构图严谨、色彩明晰、轮廓确切; 米勒的质朴、凝重, 富有抒情气氛; 雷诺阿的色彩鲜明透亮, 表现出了日光的明亮与颤动的氛围。再引导学生如何去欣赏一幅画, 首先, 我们看到的是画面表现的内容: 人物、场景、或是一些抽象的符号; 其次, 再看画家用何种方法来表现, 如构图、线条、色彩、笔触以及总体的表现形式, 等等; 最后, 在氛围的烘托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审美活动, 推测作品的含义, 探讨美术家通过作品所想表达的观念, 而不是无的放矢。在学生通过观察、描述、讨论、理解的基础上,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兴趣, 提高审美能力。
二、中职美术欣赏课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拓展
创造能力是一种智能, 培养创造能力是美术学科最显著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功能。在美术教育中, 学生以自己特有的形象语言表达对事物的感受, 通过动手将形象思维变为可视形象, 而欣赏课能够使学生把平时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创作评论中去。目前, 中职美术教学片面追求升学率, 过于注重技艺, 而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从而导致学生的作品千人一面, 风格单一。如在美术高考考前色彩教学上, 学生死记硬背色彩, 瓶瓶罐罐、瓜果蔬菜, 暗部用什么色调, 亮部用什么色调, 一个苹果用几笔, 等等, 像是在背公式, 如此这般, 短时间内画面确实能出一些效果, 可结果呢? 学生丧失了自身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难以发挥自身的审美观, 严重违背了艺术教学的原则。
中职美术欣赏课的开设, 应培养学生的个性表达能力。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是具有独立个性的。如在讲授《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课时, 侧重阐述张大千、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我国老一辈著名画家在对传统绘画纵向思维、锐意创新的同时, 面向西方各流派艺术进行横向移植, 导入外源基因, 进行有机的碰撞, 或泼墨泼彩, 使具象与抽象互为交融; 或将西方古典绘画和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原则相综合; 或引野兽派的强烈色彩于中国山水画中; 或选择塞尚之后的近代传统中国艺术形式结合嬗变, 创造出既有传统国画神韵 ( 共性) , 又具现代艺术风格 ( 个性) 的现代中国画, 表现了一种富有进取意识和积极探索精神, 融欣赏与个性培养于一体, 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创新, 发挥想象力。
三、中职美术欣赏课的审美过程, 有助于陶冶情操、净化思想、贯穿德 育教育
由于目前大部分初中毕业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的漠视, 只有考不上、读不了普教的学生才来读职高, 因此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底子薄、知识狭窄、理解能力差, 又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积极性。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由于初中时期不懂事, 受到各种不良风气、家庭变故等原因的影响, 思想上不求上进, 受一些低俗文化的影响, 主观上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美术教育应当是一个情感和操守相结合的过程。在中职学生中开设美术欣赏课, 通过艺术审美过程教学, 在知情意功能的作用下, 可以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这是美术教育关联德育的问题, 使学生将美术实践和美术欣赏想结合。
德国美学家席勒认为, 当人们完全地沉浸在由活的形象引起美的享受里, 艺术就使人由自然状态向道德状态迈出了第一步, 为个人的和谐乃至社会的和谐铺下必要的路基。大力开展欣赏教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描述、分析、解释、批评的顺序, 对一幅画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从旁加以引导, 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来认识。例如, 在欣赏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起义者被枪杀》作品时, 一方面, 教导学生做一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另一方面, 以戈雅的艺术特色为引线, 引导学生对“人为什么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何在”等根本性问题的思考, 学习画家百折不挠地追求艺术真谛、人生真谛的伟大品质和高尚情操。美术作品是丰富的, 它所作用的范围是宽广的, 由于作品内容, 它可以作用德育的内容, 由于作品的性质, 它可以作用德育的性质, 在中职美育过程中更好的与德育相结合。教学过程中利用作品背景的审述、内容的分析、著名建筑的欣赏、传统工艺的学习等, 结合欣赏教学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美术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促使学生产生了解沧桑历史、传统文化、优秀英雄事迹的兴趣, 从而激起学生相应的具体情感和观念。通过历史题材作品的欣赏, 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家前途命运的使命感; 而对长城、兵马俑等的介绍, 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画的教学, 又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审美情趣, 弘扬民族文化, 使学生逐渐形成对美与丑较高的鉴赏力和识别选择能力, 择善而从, 择良而从, 从而造就较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进行集体创作, 培养集体主义思想, 等等, 这些情感因素的介入, 无疑是活化了德育教育, 使枯燥的德育成为材料丰富、具有吸引力的魔方, 改变了原有说教式的教育方法, 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德育的目的。利用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和情感功能, 达到对个体进行教育的功能, 获得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效用。
四、小结
审美素质作为每个人均具有的生理特征之一, 具有天赋的差异和相对的稳定性。只要我们在中职美术欣赏课课堂教学中持久地重视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不但可以促进中职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 而且有利于学生技能水平更好地提高, 使学生终身受益,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近年来, 由于中职院校美术专业的学生面对升学与就业的双重压力, 学校往往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而, 更需要在中职美术教育中增设美术欣赏课, 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职美术欣赏,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德育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2]朱伯雄.外国美术欣赏.上海人民出版社.
[3]周揩.关注快速发展的美术欣赏教学.
中职美术欣赏 篇2
关键词:中职;美术教学;欣赏课;兴趣;想象力;艺术品味;审美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02-01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新课程下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技能的能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社会发展要求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多面人才。中职美术学科开设了全面的、符合时代特征的课程,其中美术欣赏课是以认识美和评价美为主要的教育特征,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创新思维培养的一种基本手段。因此,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注重美术欣赏课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兴趣是提高美术欣赏的前提
美术欣赏需要做到眼到、心到、耳到、手到,如果缺乏兴趣是无法做到的,大多数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很难长久保持,就中职学生而言美术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学习内容,少数感兴趣的学生会主动听课,一起探讨,一部分学生是排斥现象,这时如果美术教师再长篇大论地灌输,就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要让少数人来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每节课之初,教师都要绞尽脑汁,想出让学生有兴趣上这节课的方法。比如在上有关《具象艺术》内容时,我们可以先让大家欣赏《教皇英诺森十世》这幅作品,然后让一个学生坐在椅子上,模仿教皇的动作和表情,让学生分析教皇的性格特征。这个学生平时就爱调皮捣蛋,表演起来却很是逼真,大家都忍俊不禁,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于是,这节课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的兴趣也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又如,对建筑艺术欣赏时,介绍几幅中西方彩色建筑图片(幻灯),欧洲中世纪的建筑高耸挺拔、轻盈灵巧、构造美观,内部空间大;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体系,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东方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学生既容易接受,又觉得生动活泼,培养了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二、在美术欣赏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罗宾·乔治·科林伍德曾在《艺术哲学新论》中讲到:“艺术是想象,但想象是活动。想象不应简单地让连续的意象闲散地漂过心灵,它应努力去想象和从事想象,像一个人可以想象其它任何东西一样,他也可以随意想象,因此,虽然一个完全可以毫不费力地想象,但也为了努力更好地想象就从整体从长远的观点上来更好地想象。”在中职美术欣赏课教育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及时有效地启迪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索出将其丰富想象赋予作品的表达方法。比如,达利的作品《记忆的永恒》中三个柔软得像面条一样的时钟是主要形象,分别被挂在干枯的树枝上,搭在直角的方台上,卧在奇怪的生物上,我们可以先从绘画奇特而具有新意的表现手法、怪诞的风格入手,然后结合社会生活,多方面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终止、柔软的钟表的象征意义,从而帮助学生体会到达利把柔软的时钟想象成死亡的生物,想象成失去功能的生命体的大胆而新奇的想像,不仅丰富了现代绘画的风格,同时也推动了现代绘画的发展。这种想象打破了人们正常的思维经验,给我们的感官带来一种梦幻一样的情境,我们在欣赏这种超脱现实的想象时,被这种想象所感染,同时也使我们产生各种想象……
三、在情景中引导学生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在审美直觉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的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胜境
四、在多媒体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应用多媒体电脑网络技术可以达到学习的预期效果,改变了“图片+讲解”的授业的方式,开创新颖的教学欣赏情景。动态的图片与相关资料的链接,资料及影片的欣赏与问题思考的链接,网络检索与教材的链接等等,都给受教育者带来全新的视听领域。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资源让“小课堂”拓展成广阔无限的大课堂。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形象等,对人的情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触景生情就是美术欣赏过程的一种现象,因此激发情感可以促进欣赏活动的开展与深入。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实物投影仪、功放、课件等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形式有机结合,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创造意境,以形、声、色并茂的优越性,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再结合生动讲解,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受到欣赏对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总之,中职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如何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使美术教育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一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在实践中不断研究。作为一线的美术教师,我们只有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敢于创新,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优化美术欣赏课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大根.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2] 席 勒.审美教育书简[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7).
中职美术欣赏 篇3
教学是一个情知交融的过程。随着人们对情感这一复杂心理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 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感, 通过情感优化教学, 这是现代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中职学校美术欣赏教学中, 应该如何以积极情感因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教学中应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增进师生之间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 使学生愉快地学习, 以情促学, 从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中职学校学生学习情感状态分析
对于每个人来说, 能否取得成就, 主要在于其对学习情感状态的调整。学生学习效果如何, 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态度、动机、自我效能感, 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情感因素。
从大的社会环境来看, 虽然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体系的战略发展的重点, 但是在现实中, 中职学校却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危机, 其中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仍旧是职业教育发展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 中职学校的生源一向主要以中考的落榜生为主, 多数是由于考不上普高才走进中职学校的, 选读职校的学生比例较低, 随着普高的一再扩招, 中职学校的招生情况更不容乐观, 学生的质量难以保证。从上海市青浦区职业学校近两年的招生情况来看, 生源由本区和外来务工子女组成, 2012年本区考生平均分为214分, 相对于中考总分420分, 仅达到了总分的50%。中职学校的生源一般都是被普高挑选后剩余的学生, 录取的分数线较低, 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薄弱, 从多年的教学中也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在学习中缺少刻苦钻研的精神, 学习效率低下。因此, 如何改善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 提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已成为职校教师教学的主要责任。其次, 目前电视及网络的盛行, 使学生有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 既有高雅的、美的、给人带来极大精神享受的艺术形式, 也有低俗的、光怪陆离的、追求感官刺激的娱乐形式。中职学生在年龄上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分辨美丑的能力较差, 容易被低级趣味、感官刺激的东西所吸引。
从学生本身来看, 一方面, 如今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普遍都较为溺爱, 从小缺乏艰苦的锻炼, 意志薄弱、心理脆弱、缺少耐挫能力、逆反心理较强, 以自我为中心, 不善与人沟通合作。中职生源虽然文化知识基础差, 但是他们的社会组织协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 对新事物和新观念比较容易接受, 适应性也较强;他们的信息来源广泛, 追求时尚, 生活中热衷于网络、游戏、追星等, 这对于美术欣赏学习活动是较为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学校生源一半以上是外来务工子女, 多数来自乡镇和农村, 许多家庭和学校对艺术类知识严重缺乏, 并且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许多学生对艺术知识的了解极少, 艺术的欣赏水平很低。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 导致他们在小学或中学阶段很少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 直接或间接地剥弱了学生学习艺术的热情和信心。
根据以上学生学习情感状态的分析, 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即学习内容缺乏一定的趣味性, 学生自身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较低, 师生间的情感交互不通畅等。要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 学生的学习心理情感层面不容忽视。因此, 情感教学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下面主要以学校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实践为例, 阐述若干以情优教的策略。
二、中职学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以情优教的策略
(一) 以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基本涵义是教师通过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加工提炼, 赋予教学内容以一定的情感色彩, 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艺术欣赏课中包含更多显性的情感因素, 因而更应该关注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艺术具有情感性特征, 以情动人是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 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达到陶冶情感的目的。例如:画家在作画时, 会把他自己内心世界的感情表现在作品中, 把他对生活的观察、感受用色彩和线条呈现在我们面前。要评价一幅美术作品, 首先要理解画家为什么要画这幅作品, 以及他的生活经历,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体会到画家暗藏在作品中浓郁的感情。17世纪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的《浪子回头》这幅作品, 讲述的就是一个浪子带着他继承的遗产不听父母的劝告而离家出走, 在外面花天酒地, 把遗产花得精光。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又一贫如洗地回到家中。他跪在父亲面前, 把头深深地埋在父亲的怀中。年迈的父亲弯下身子, 把一双枯瘦的大手放在儿子有些颤栗的肩上, 做出一个令人难忘的宽恕和欢迎的手势。从这幅画中体会到的是伟大的慈父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原谅了因为年轻、生活经历太少而走错了路的儿子。多么伟大的父亲!这一切都是画家用自己的内心感受传达给我们的。仔细体会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会使你获得丰富的美的享受。父母的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 学生在欣赏此类作品时抚摸自己的心灵, 回望父母, 感受一种温暖和力量, 唤起对父母的情感。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情感的载体。在美术欣赏课中, 它架起了学生和画家、师生、生生之间情感的桥梁。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 学生在被作品的许多属性感动的同时, 往往联想到艺术家本人, 产生对艺术家进一步了解的强烈愿望, 自然而然地就会去主动了解画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经历及其它作品, 对画家的了解反过来又加深了对作品内涵的了解。例如欣赏台湾籍画家黄美廉的作品。先了解黄美廉的人生经历, 知道患有脑性麻痹的她有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再看她的作品, 充满了温情, 黄色是她喜爱的颜色, 黄色象征着希望, 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和分析, 通过课堂讨论或BBS引发学生自己真实的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 通过教学内容的情感处理, 不断引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无疑会极大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二) 以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需要对学生关心, 负责并相信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 当教师对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值之后, 就会产生神奇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Pygmalion Effect) 。在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中, 研究人员向几个班的教师提到几位学生, 他们声称, 根据心理学调查的结果, 这些学生下一学年在成绩提高和智力发育方面将超过平均水平。8个月之后, 比起班内未受推荐的其他学生, 这些“神童”的智商表现出明显提高。这个实验的惊人之处在于, 研究专家欺骗了教师:他们并非依靠智力和学习意愿挑选了这些神童, 而是完全随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我们:教师要善于运用期望和激励的方法,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为获得成功而努力。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会对他们的成绩产生积极的影响;能激活学生主动学习;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中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 在学习活动中遇到失败或挫折时, 对自己的学习前景缺乏信心, 甚至于完全失去信心。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让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排除自卑的困扰。在教师的期望和激励下, 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树立起学习的自信, 学习的主动性也得以充分发挥。
(三) 以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互
团队意识和合作沟通能力是现代职业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这种素质对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职校生来说十分重要, 当他们踏上工作岗位, 无论从事何种工作, 与人的沟通与合作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 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平台, 使学生养成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甘于分享研究信息和成果的奉献精神;另一方面, 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的情况下, 评价是基于整个小组的表现, 个体间的能力差异也不明显了。其作用表现为:减少焦虑, 增强自尊和自信心, 促进交流和强化动机。
合作学习要明确活动的目标, 以学生行动为主导, 确定若干个教学主题, 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
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教学, 即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 获得亲身体验。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源自于行业的需求,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学生一般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来体验学习。现行《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内容过多, 而缺少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学生缺少直接的过程经验或者真正的体验。因此, 我们要结合职业教育的内容, 根据实际情况, 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活动, 灵活选择或调整相关的教学内容。学校的专业群主要为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文化艺术类三大专业体系。《美术欣赏》的教学内容可以结合专业特色设计合作学习的主题, 例如服装设计与工艺就属于文化艺术类专业, 《美术欣赏》教学可以以“梦里水乡”为主题设计单元教学, 以弘扬上海青浦区朱家角镇水乡文化设计系列服装, 充分利用地域美术资源, 引导学生热爱水乡艺术文化、热爱家乡。
通过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师生间建立了一种和谐融洽、团结合作的人际关系。师生真正处于平等地位, 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 而是激发学生创造欲望的良师益友, 学生可以无所顾虑地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共同参与探索问题, 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和主动与人合作的意识。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在交流中培养能力, 真正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从而自觉快乐地学习。
三、结束语
如何让这些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提高综合素质, 《美术欣赏》课程体现出它独特的学科魅力, 不仅能满足学生审美的需求, 而且能培养和健全学生的良好人格, 提高人综合素质的功能。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看到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于职校教育工作者来说, 如何开发人性化的、能激发学生兴趣并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课程材料,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互,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
摘要:情感教学着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 这无疑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为此, 通过分析上海市青浦区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情感状态, 以《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实践为例, 着重阐述了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策略, 从而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操。
关键词:情感教学,职业教育,《美术欣赏》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J].教育研究, 2002 (12) .
[2]李天道.美育与美育心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3][德]迈尔.课堂教学方法·实践篇[M].冯晓春, 金立成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王大根.论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课本[J].中国美术教育, 2011 (3) .
浅析美术欣赏教学 篇4
关键词:美术欣赏;趣味性;创造精神;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因而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的博引广论,促使欣赏教育有效地进行。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诸种关系以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这要求教者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
那么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未能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笔者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2.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是最常见的。但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
自由型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最理想,但是很可能导致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应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材質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这样也改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秦.发挥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寓教于乐”作用[J].皖西学院学报,2000,(01).
小学美术欣赏“三法” 篇5
一、故事讲解法
宗白华说:“美感的动机,起于同感。我们读一首诗,如不能设身处地,直感那诗中的境界,则不能了解那首诗的美。我们看一幅画,而不能神游其中,如历其境,则不能了解这幅画的美。”
如:在欣赏古希腊科林斯柱时,我不仅让学生欣赏柱式的造型、纹样、材质等,还在学生欣赏过程中,讲解柱式的由来:科林斯是一个希腊的小姑娘,九岁时因病死去,被葬在一块墓地里。时间一长,墓地里的草和花朵长高了。可是因为墓碑座的原因,花草都被压弯了腰。一位建筑师看到了花草突然产生了灵感,设计出被压弯了的花草柱式,使原有的柱式多了几分华丽的装饰,把建筑装扮得更漂亮。为了纪念早逝的小姑娘,这个柱式就被命名为科林斯。一个看似很平常的柱式,经过教师的讲解再来欣赏,学生即使不能够完全看懂这个富有人情味的设计,但一定能葆有一份深厚的人文情怀。
二、造型对比法
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并不知道这件作品背后的故事,但从作品造型中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
如:在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时,学生对立体主义的代表作品《格尔尼卡》很难接受,我便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没有先介绍作品的背景,而是出示了一幅西班牙画家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并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看懂了什么?”一名学生回答:“有一些人被枪决。”“那么最吸引你注意力的是画面的哪一部分?”“那个穿白衬衫、高举双手就要被处决的人。”“那在《格尔尼卡》这幅画中你见过这种姿势吗?”“见过,一个人张大嘴巴发出惊叫,惊恐万状地张开双臂。”“你能模仿一下吗?”(学生模仿)“是啊,一个手无寸铁的无辜人就要被枪杀,脸上怎能不充满愤怒和恐惧?在我们欣赏的这幅画中有这样表情和姿势吗?”
三、文化观照法
艺术作品中总是不同程度地映射出本民族文化的精神底子,作为教师,应努力引领学生走到作品的背后,去了解这些作品“后面的东西”,对作品进行深度赏析。
例如,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杨柳青年画和桃花坞年画时,我除了让学生了解它们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引领学生从杨柳青年画和桃花坞年画的热闹、欢乐、喜庆的画面中去思考:“为什么年画中总是表现百子戏春、金玉满堂、花开富贵等内容?”“中国老百姓希望多子多福、希望富贵长寿。”“是啊,中国老百姓饱受战争、贫穷的痛苦,谁不希望能过上好日子?他们便把这种愿望画在年画里,希望能借着新年的喜庆为他们带来好运。这就是中国老百姓最普遍、最本质的愿望。也就是这些年画后面的东西。”也许,只有这种文化观照式的欣赏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
美术欣赏教学漫谈 篇6
“观千剑而知其器”,欣赏是让学生对千姿百态的事物最好的感知,把蓝蓝的天、绿油油的叶子、红彤彤的花、黄澄澄的果实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让学生对其形状、结构、色彩进行剖析,以形象的景色来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绘画意识和艺术素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欣赏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运用可视的艺术现实和艺术形象感染和陶冶学生,让学生自觉地对其作出美丑评价和善恶判断,在欣赏实践中分辨美丑,评价优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新的艺术理念。但是,在大多数的美术课堂中,还是重复“自由绘画,自由想象”,对美术欣赏不以为然。若学生感受不到大千世界中优美的线条、绚丽的色彩、奇特的造型,凭空想象则无异于纸上谈兵,美术技能技巧必然得不到系统发展。可见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艺术本身源于生活,人就生活在美术构造的范围中。如在学习《家乡的老房子》时,一张张古老的照片向学生们诉说着家乡的历史,演绎着动人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见证了祖先的勤劳与智慧。我带着孩子们到生活中去探根溯源,因为只有理解生活才能理解美,创作美。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产生无限的遐想,进而产生创作灵感,充满艺术情调地生活,珍惜生活和热爱生活。如在学习《快乐的节日》时,我让学生欣赏我国各族庆祝节日的情景,让学生在热闹的气氛中感受到在多姿多彩的节日里充满着数不尽的快乐与神秘、色彩与激情,陶醉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尝到幸福的滋味,让学生理解到我国各族人民庆祝节日的方式,促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生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团结意识,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教育和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善于观察和发现美的东西是进行美的创作的原始动力。认识自然是审美的基础。如在欣赏《自然遗产》时,我让学生欣赏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使学生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宏伟、壮观和神奇,心旷神怡,进而对神秘的自然界产生浓厚的兴趣,总想在自己的画面中表现出这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色,从而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并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特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又如在欣赏《维多利亚瀑布》时,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慨。通过欣赏实践,学生产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这优美而神奇的自然景观的念头,个性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观察一些被破坏的图片,通过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明白环境也需要人类的呵护,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坏境的意识。
欣赏优秀的作品是欣赏活动的重头戏。在欣赏名画时,学生感受到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艺术表现手法各有千秋,有惟妙惟肖的写实派,有耐人寻味的抽象派,还有挥毫自如的水墨画,体会到艺术语言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与价值。在欣赏天真浪漫、富有童趣的儿童作品时,学生感觉亲切,容易产生共鸣。可让学生在欣赏中评析,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表达能力,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美术与社会、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精神美、格调美、意境美和情趣美,共享人类社会和文化资源,激发创新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在美术课堂中得到全面发展。
艺术与科学是密不可分的,艺术是科学的表现形式,科学是艺术的创作灵感。如在教学《给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时,学生们欣赏到了以艺术和科学结合的形式来发明的杰作,对我国的古老建筑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这优美而坚固的古代建筑和时尚而华丽的现代艺术中,领悟到了古典美和现代美。让学生们展开想象,有的同学想建造鱼型的楼房,有的同学想设计水果型的汽车,还有的同学想设计可移动的房子等。在指导学生创作科幻画时,我给学生讲述了一个个具有梦幻色彩的太空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位学生说:“老师,太空的垃圾太多了,我要设计一个多功能垃圾处理器,给太空处理垃圾。”我想,这不就是学生的创作灵感吗?不就是我们追求的教学效果吗?又如在《科学创造新生活》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欣赏水资源受到污染和浪费的图片。观赏后学生们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大多数学生都提出了批判和建议。我无意间听到一位同学说:“要有个污水处理器真好。”我就顺水推舟,提出质疑:“你为什么要设计这个污水处理器呢?”从而引导学生说出设计意图和处理器的功能,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中初步构思,再进行实践操作。欣赏活动让学生畅想未来,根据生活的需要,有意识地把艺术和科学融合在一起,大胆地构思,大胆地想象,创作出很多神奇的科幻画作品。其中黄文信同学创作的科幻画《未来垃圾处理厂》荣获第十九届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少年科幻画二等奖。
浅谈美术课堂中的美术欣赏 篇7
1.专题欣赏:
就是围绕一类课题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赏析,从造型,色彩,情感方面进行欣赏。这也需要教师在此之前对这一类型的课题有所研究并且归纳重点,以一个系列在欣赏,这样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同题目作画时就不会感到困惑。在四年级我上过这样一课《抽象画——走近米罗》,看到这题目,顾名思义这是一堂抽象画的课,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这课的确很难理解,什么是抽象画,这课到底要画什么?所以在上这课之前,我就让学生欣赏大量的美术作品,有米罗早期的具象画,还有梵高的风景画,告诉他们这是我们平时能体会到的画面,这就是具象画。然后再欣赏抽象画,让学生了解抽象画的特点。以故事的形式告诉他们以几何形,简单造型绘画的大致轮廓称为抽象画。抽象画的大师有米罗,还有梵高,让学生们欣赏下他们的画作,对比下同样是抽象画,感受他们不同的魅力,又有什么区别,你更喜欢哪种画法。
相同点:两位大师都有同题画作———星空,他们画笔下的星空是那样大气,赋予了大自然中星空不曾有过的韵味。每位欣赏者都可以从画中找到自己的星空。两位的作品在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空间的同时更彰显出彼此的艺术特色。不同点:梵高善用他独有的思想诠释对星空的理解,黄色和蓝色调贯穿整幅画,象征着梵高心中对绘画,对生命的激情。在画中他得到心灵的一种释放,画面如此洒脱,豪放。米罗是西班牙一位超现实主义画家,米罗从小对大自然风景非常热爱,家乡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默默地浸润着这位大师。他喜欢一些自然,无拘无束的东西,他内心追求自由,富有童真的思想,促使他晚期开始慢慢转型,星空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诞生了。他的画里有星星,有眼睛,五角星,长方形,胡须和点,线排列组成的梦境和畅想。米罗的画风抽象简洁,打眼一看,画面中都是点和线,也正是这样简单的线条贯穿构筑了他的简单画面。用一个个简单的几何图形拼成一个做着运动的孩子,非常有趣,随手剪出的一个红色圆圈配合两条横线,组成了扑面而来的活力。让学生从不同中找出米罗大师的抽象画特点,这样不仅从造型和色彩上讲解,更对米罗这个人的一生的情感生活作了归纳,这样让学生的画作更富有情感。
2.随堂欣赏:
利用多媒体工具让学生在随堂课上进行有效欣赏。每堂课在讲授的过程中我都会播放一些实物图片,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绘画元素,再让学生欣赏一些美术绘画的作品,让他们知道怎么样以生活元素进行联想,理论联系实际。随堂欣赏是美术教学中很重要的形式之一,它能让学生很快获益,立马欣赏,有些学生随手就能跟着画,这也就达到了美术课堂欣赏的目的。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以现场绘画的形式让学生欣赏。如:我上过高年级的《山水画》一课,在欣赏完图片的同时,主要还是要讲授国画的技法,我会现场准备纸,墨,笔,让学生来围观,画山石是如何用笔的,中锋用笔,提,按,侧锋用笔,泼,染,以及用小笔来画树的画法,用墨的多少,用水的多少都是很有讲究的,只有这样现场的讲授才能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到绘画的魅力。
3.?外出欣赏:就是让学生到大自然,博物院等地方欣赏自然景观,名家名画等,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欣赏的水平。周末可以是在父母的陪同下观看画展,欣赏大自然的淳朴之美,把自己对美的感受说一说。也可以是教师利用写生课带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对观察到的实物进行写生,以书本上的理论联系实际,大家小组讨论,说说你对美的看法,让学生更有感悟的学习,教师也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授课。如:我上过的《风景写生》一课,就是让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观察你感兴趣的地方,它是什么造型,上面有什么样的花纹,是什么颜色,然后选择实物最美的角度,把这种美留在你的画面上。任何美的东西都是来源于生活,选择生活中美的事物,哪怕是一个小小角落里的美,都可以让笔说话,将美的东西记录下来。
在欣赏中学习美术 篇8
在教学生学习人体结构时, 除了讲解骨骼、肌肉的名称、位置、作用及男女形体的差异外, 还要告诉他们, 这个世界由男女两性组成, 学习人体结构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内在结构及外部形体。男性由于骨骼大、肩宽、肌肉发达, 因此体形给人以强健的力量感。而女性由于骨骼较小、肩窄、皮下脂肪较多, 给人以丰腴的曲线美之感。我在教学时准备了许多体育动态图片和服装动态效果图, 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体育比赛, 思考体育健儿强健的体魄所体现出的美感;再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服装表演, 或看过的一些体操表演的图片, 使他们对女性的丰腴秀美有一定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课中, 我展示了不同朝代的人物作品, 有学生就问:“为什么唐代的仕女都比较胖?”由这个问题引出了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的审美观问题, 而这种审美观也受统治者喜好的影响, 如“楚王好细腰”, 唐代由于贵妃杨玉环受宠的因素, 唐代的仕女表现了丰满柔美的审美特点, 《簪花仕女图》、《捣陈图》就是这一审美特点的具体体现。在男性审美的问题上, 文学作品及绘画多以表现王公贵族与才子佳人为主, 如大家熟悉的《红楼梦》就给了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姣好外貌, 而宋玉、潘安、唐伯虎及现代的很多美男子都是眉清目秀、齿白唇红的儒雅才子、文弱书生, 就在今天, 也有不少人用“斯文”“秀气”作为对男性美的肯定评价。这种观念有着深刻的社会学、伦理学根源。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社会里, “锦衣秀士、白面书生”这类弱化的男性形象往往意味着优越的社会地位和充裕的物质生活, 这也是男性弱化的因素。在当今社会, 越来越多的妇女挣脱了封建桎梏, 在人格上取得了与男性真正平等的地位。弱化的男性形象已不再受普遍青睐, 也不再是男性自我崇拜的偶像, 取而代之的是有个性的健壮的男子汉, 这正是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美的最好契机。
人类自从认识到自身性别的差异以来, 对男性人体美及女性人体美的认识便有了某些标准。在西方, 人们将其分别归为崇高 (壮美) 和优美 (秀美) 的对立范畴, 在中国则以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来形容。如果说男性人体犹如一首交响乐, 那么女性人体就是一首小夜曲。从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和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 以及中国汉代画像砖、北魏石窟造像中的男人体和唐代巨天的造型上, 就可得到确证。我在教学时将“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与“掷铁饼者”及“大卫”挂图挂在一起, 介绍画家及作品, 尤其注重对美神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讲解,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希腊人对于人体十分崇尚, 认为只有健全的身体才能有健全的精神, 他们把关心集体的利益、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心绪宁静、善于克制自己的公民道德, 作为完善的心灵寄寓在强健的体魄中而创造出了身心统一的人体艺术形象。希腊人非常重视体育锻炼, 自公元前七七六年起, 每四年一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他们重视运动锻炼的表现。在最早的运动会上, 运动员全是裸体的, 并且用特制的名册记录胜利者的姓名, 还为他们塑造纪念像, 安置在神殿里。这样, 不但竞技成了希腊美术的主要题材, 而且希腊美术成为了古代最典型、最辉煌的现实主义艺术的直接动力。由于讲述了希腊人对体育的热爱及对人体美的崇尚, 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希腊艺术的兴趣, 不但没有了初看人体雕塑的羞涩, 而且要求老师多讲解、多展示作品来欣赏。
对于一件美术作品, 教师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欣赏:一是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 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 如《最后的晚餐》画的耶稣和门徒们共进晚餐, 当耶稣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时, 众门徒的惊异神情动态;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激动时刻;齐白石的《虾》表现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争食的情趣。二是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 它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 主要指绘画的技巧。如徐悲鸿的《八骏图》, 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 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 寥寥数笔, 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凡·高《阿尔的吊桥》一国, 画家采用鲜艳浓烈的色彩, 有力的笔触, 奔放的线条, 使画面给人一种明快跳动的感觉, 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最后的晚餐》画中, 画家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边, 全部面对观众, 这种独特的构图法更便于表现众门徒的各种表情。三是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 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比如在讲达·芬奇的画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达·芬奇画蛋的故事, 以及他刻苦研究解剖学、透视学的有趣事例;在欣赏齐白石的画时, 可以讲他三十岁学画, 为了画好画, 在家里养了很多花鸟鱼虫, 经常观察写生的例子。四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 如雕塑《艰苦岁月》, 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 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 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高中课程美术欣赏 篇9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欣赏》第三单元第六课《战争与和平》。
二、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必修美术鉴赏的学生,这些学生经历了近一年鉴赏课学习,已初步掌握了鉴赏美术作品的一些基本方法,具有美术鉴赏能力。
三、教材分析
战争与和平在社会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美术鉴赏中有一定地位,本课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对战争有更为全面的认识,能从不同层面看待战争与和平。从而对美术特性与表现力有更深认识,学会用一定的美术特性与表现力,学会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不同层面战争。培养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正确态度。学会一定的鉴赏方法。
五、教学难点
学会如何对战争与和平进行多角度鉴赏。
六、教学准备
课前研读教材,收集相关图片资料、视频。在对教学加以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做多媒体课件,并对教学环节进行设计与引导欣赏。
课前准备好资料。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本相关内容,收集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1.播放抗日《紫日》电影片段三到五分钟,进行情景设置,调动学生情绪,并导出课题进行引发学生思考。
老师:战争,自文明萌发之始便噩恶梦般伴随着人类,是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学习。
2.战争与美术有无关联?通过直观图片对比赏析,让学生掌握观察。(展示图片:秦始皇兵马俑)
老师:美术大师是如何通过不同角度表现的。
3.表现战争的产物。同学课前准备图片(如战甲、战车、战马、长城图片)。
4.表现观念中的战争。出示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
兵马俑是用来代替真人殉葬品。秦始皇花大量人力物力塑造这些地下军队希望死后能为他服务。
请同学们进行观察对比,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何差异?了解雕塑整体风格形式怎样?
老师:艺术家塑造一个个武士,倾心灌注了他们对普通人家子弟的爱。在整体和个体统一变化和谐中,完成了巨大的艺术构思,它体现了统治者所要的军威,又表现了普通人的活力。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直观的图片对比赏析,通过鉴赏了解兵马俑雕塑艺术特色。
5.表现战争的性质:都是投降场景,画家立场和手法有何不同?
(1)《布雷达的投降》
老师:我们看到这个画面可知这是表现战争刚结束的场面,同学大体可以从美术形式上分辨胜利方与战败方。画家用西方传统画法,人物形象写实,画面是和平休战气氛。可见艺术真实不是纯粹技术产物。
(2)表现战争性质的画面《免胄图》
老师:《免胄图》是李公麟对战争的表述,这个作品场景与我们见过的电影的表现场景有何差异?画家表现手法与西方绘画表达手法有何差异,说说看,同时展示组图进行对比。
老师:战争性质在中国古代孙武与孙膑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中提出战争是三位一体的,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达到战争最终目的,战争最终目的是禁止战争发生。
可以通过和平议和和外交策略解决,而不是单靠武力解决问题。战争是要讲究道德、责任与规则的,李公麟就是追求这样的战争。
李公麟还用中国画白描手法,表现对象的形体,质感、量感及运动感、空间感,画面朴素优美,技巧要求高。形态刻画,画家在白描发展过程中贡献极大。表现手法突出画中主题,在北方强敌压境,大宋大将郭子仪威慑力使强敌臣服场景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形式方法:学生对比分析画面,探究知识和师生交流,小组合作相结合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采用带着问题阅读分析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辨别能力,让学生更深层次认识问题和学会鉴赏鉴别的方法。
6.反思战争。展示组图《原子弹灾害》《游击战》。组图进行对比,体现战争的危害性。
形式方法:探究进行对比和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小细节,进行情感态度、德育教育与爱国教育。
7.追求和平。
展示图片:
老师:我们通过不同画面的对比,艺术大师毕加索怎么用美术的形式对战争进行控诉呢?
看《格尔尼卡》图后,分组完成。
第一组:交流问题,毕加索的立体派画面的感觉如何?画中的色彩如何?为什么这样处理?
第二组:连线题。
马头残暴的法西斯
眼睛光明
鲜花烈士
牛头人民
第三组:同学们各自找资料讨论,每小组成员简单交流,并用文字阐述完成。
形式方法:動手表达,思考分析,连线作答和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掌握比较分析和归纳的学习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8.练习与巩固。
结合毕加索作品,对你有何启发?画一张以和平为主题的图稿。
老师抽查不同表现风格的作业评价。
形式方法:模仿或创作练习,作业点评。
设计意图:体验不同表现手法和细节表现主题,所带来的创作快乐。这个环节是教学难点,既能检查学生在课堂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又能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作业点评方式正面肯定学生的优缺点,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其动手能力。
9.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美术的不同层面,了解了战争和平的关系,并掌握了美术的一些特性。
追求和平,追求真善美是人们的共同美好的愿望。
10.布置作业。
课后做一次有关《战争与和平》的学生作品展。
中学美术欣赏教学初探 篇10
一、美术欣赏课要体现人文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美术是教育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是一种精神产品;通过美术学习, 学生可以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人类社会的丰富性, 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 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美术欣赏课中的一些内容可以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德为先, 在美术课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 从艺术作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 将德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 联系实际, 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
美术理论更多的是画外的功夫, 是种隐性的东西, 要使学生理解, 必须有我们教师的引导。教师应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不断探索, 全方位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还要转变观念, 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任务应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 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美术欣赏课更是主客体的统一, 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 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 才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 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 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采取多种方法, 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中, 教师要把握住人文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二、体现美术欣赏课的趣味性
科技的进步, 为上好美术欣赏课提供了更直观的平台。用多媒体技术将音乐融入美术教学,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兴趣。教师在上课时, 可将课前准备好的课件, 以电脑接入大屏幕, 播放图片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伴随图片、音乐和文字, 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一下子就会集中起来。美术课的这种教学方式和学生上其他课程不同, 所以兴趣会更浓。但多媒体的应用需要教师在课前把主要的内容考虑好, 如果滥用多媒体, 不但起不了想要的效果, 而且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的“知识对流”而不是单向地灌输。如在进行中国古代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的欣赏教学时, 我们可以播放《苏武牧羊》的曲子, 让学生在大屏幕上欣赏图片, 并利用声音的感染力, 使学生接受音乐信息的同时, 感受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魅力。在学生欣赏完以后, 我们再讲授技法, 如采用工笔重彩人物作品与线描人物作品比较欣赏、工笔人物与写意人物作品比较欣赏等。学生听着意境悠远的中国古典音乐, 知道了自己生活中就有如此美妙的民间艺术, 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 就会很容易接受所讲授的内容, 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学生情感因素, 加强能力培养
情感是美术欣赏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只有情感体现的精彩深入, 才能吸引人们的目光。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 它可以通过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判断和想象, 去欣赏理解感悟艺术作品, 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教学中, 我们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 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所讲内容创设情境, 使学生更加直观地去理解感悟作品;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 达到情感的陶冶, 态度的激励, 价值观的升华。情感因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教师的教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态度情绪, 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教师心情愉快、幽默诙谐地授课, 就很容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
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培养, 首要的是在学生心中建立起审美的心理结构, 让学生在欣赏各类艺术作品时, 可以有自己的审美意识和理念。在课堂中, 不管学生对一幅作品有什么异样的感受, 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然后再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总结。而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和建设也就是我们整个美术教育的全过程, 它可以通过四个方面去培养学生, 首先是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 其次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再次是培养学生透彻的理解力, 最后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四种能力之间的相互合作协调的关系, 都渗透于各种能力的使用中, 从而形成人们的整个审美过程, 而审美能力集中表现在对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在欣赏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是对一幅作品最直接直观形象的认识;二是对所欣赏作品艺术风格特色的理解;三是对与艺术作品背景及作家等等相关的内容的了解;四是对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内涵延伸内容的挖掘。
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滴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深厚的艺术知识修养和空间审美能力。一方面, 它需要教师能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透彻的了解, 而且还要有能够扩展知识的能力, 能够有对整齐、对称、均衡、比例、对比、和谐等空间审美关系有深刻领悟, 并将这种深刻的领悟运用到鉴赏活动中去。另一方面, 它又需要教师能够辩证地理解和使用这些原则。要上好一节美术欣赏课, 教师深厚的艺术功底是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 上课的方式方法也尤为重要。因此, 教师只有把握好这些, 才能使美术课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职美术欣赏】推荐阅读:
中职幼教美术10-20
中职美术学生06-18
中职美术设计专业08-19
中职美术基础课程教学08-12
中职院校美术教育08-17
民间工艺美术中职教学05-30
中职美术的生活化教学07-02
中职生活化美术教育10-07
中职美术设计专业素描实践教学探析08-28
试析中职美术教学“五失”现状及改进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