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欣赏

2024-10-10

高中美术欣赏(精选12篇)

高中美术欣赏 篇1

高中美术的欣赏方面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在高中美术课中, 通过一些途径能够让学生学到一些终身受益的方法是很有意义的。在教学中, 要体现出学生是主体的观念。那如何进行高中美术的欣赏教学呢?

一、转变角色,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总结一些方法和思路, 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因此, 创设一个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很重要的。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要去转变学生的角色,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例如, 在教授《中国民间美术》的时候, 可以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 然后通过和学生讨论, 共同提出一些问题, 学生可以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 自由组合, 然后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会对中国民间美术所涉及到的知识印象更为深刻。并且老师通过把自己的提问权下放, 打消了学生对于老师的一种依赖的心理, 让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得到转变, 这样会使得教学效率得到很大幅度的提高。通过这种角色的转变, 让老师对于课堂的把握能力得到增强, 也让学生自我探究学习的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从而为以后在美术欣赏方面的提高以及突破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 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 一般都有着很深厚的内涵, 这种内涵包括作品本身所能体现出来的情感, 或是所表达出的一种思想、意念。这些都需要欣赏者通过一些审美经验, 还有一些对于艺术的想象和思维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的时候, 创设初一定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完成一些想象和思考。例如在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时, 老师先对这幅画的背景以及所描绘的内容进行介绍, 并让学生仔细的去观察这些纤夫的不同的姿态, 与此同时, 再把《黄河号子》作为背景音乐进行播放。学生们可以通过这种营造出来的气氛, 勾勒出一幅有画面感的情景, 这样他们就自觉的体会画中纤夫们的艰辛, 从而产生一种主观上的同情。如果此时教师再加以富有感情的解读, 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从而让学生获得艺术作品内部更深层的一些内涵, 让学生能够产生审美愉悦, 审美想象, 从而能够品味到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通过这种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可以自然而然的就能品味到作品中所凸显的内涵, 对于艺术的魅力也在其中得以彰显。

三、丰富形式, 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美术课堂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直观教学, 我们现如今的多媒体技术来扩充美术教学的表现形式, 把讲授、欣赏融为一体, 声音和画面同步, 并且克服了仅由书本教学的局限性, 使得图文并茂, 能够为学生开辟出一个新的欣赏天地。例如在教授《古建筑的保护》的时候, 以圆明园为例, 先让学生欣赏学习一下圆明园的全景以及一些局部的画面。然后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这样学生的一些对于艺术的欣赏就会提高到情感这个层次上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 将圆明园的美与艺术感触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样既让学生在潜意识里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有了很深的认识, 也能够让学生的对于美术的欣赏能力得到增强。

四、注重实践, 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通过各种美术活动,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例如, 在教授《漫步中外建筑艺术》这节课之后, 可以接着上一节手工设计课, 让学生变废为宝, 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来制造一个自己将来想要住的房子。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自己的审美想象和自己是审美感官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并且还能够将自己的设计理念通过自己的手工制作展示出来, 这无疑是对学生最好的锻炼。这种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方式, 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动起来, 从而让整个课堂活起来。

五、结语

总之, 对于高中美术的教学, 我们要用心的体会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内涵, 并且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和莉姐作品, 让学生能够把握住作品的真正创作意图。作为教师, 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的模式, 要转变学生的角色,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并且创设情境, 让学生能够体会出作品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对美术欣赏有更多的兴趣。

摘要:无论什么学科的教育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对于高中美术的教学着重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而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它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并能够使得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增强。本文着重阐述了如何进行高中美术的欣赏教学。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教学

参考文献

[1]崔春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知识迁移[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1, 12:186-196.

[2]沈美华.高中美术欣赏课问题探析[J].华章, 2014, 12:302.

[3]张菲菲.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情境创设的探索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07:243-244.

[4]谢可.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性质与特征[J].艺海, 2007, 02:117-118.

高中美术欣赏 篇2

一、欣赏须有理论知识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豪泽尔著《艺术社会学》)。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因而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的博引广论,促使欣赏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有效地进行。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诸种关系以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这要求教者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如一位教师在讲雕塑的基本手段时,把“焊”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这在金属工艺发展的今天,大量合金钢雕塑作品的问世,“焊”恐怕要算是较重要的雕塑手段。倒是另一位教师在讲述雕塑特征时引用了“焰火”是否也可以把它看作雕塑作品――瞬间雕塑,反而引起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美术欣赏是一种直觉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是对美术语言本身的`理解,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独特价值的领悟。 二、两条主线――形象思维与审美教学

美术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之所以为其它学科无法替代,就在于发展了人的形象思维。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光凭教者一支粉笔、一张嘴,是无法组织教学的。 在欣赏活动中,欣赏者与美术作品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美术欣赏教学要达到欣赏者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伦勃朗《带金盔的人》难道只是向我们展示金盔上那耀眼夺目的金属特征?欣赏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现,研究分析作品美的魅力所在,艺术形象是通过审美体验而获得认知的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因而两者必须互相联系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两条主线贯穿始终。

三、要以活动为中心

欣赏中涉及到的概念和原理、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等理论问题的讲解,一定要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防止在非常有限的课堂上,花太多的时间去集中讲授理论知识。美术欣赏是一种陶冶人的情操的活动,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接受美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也应是完全出于内心的自愿。按照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学课程设计理论,中学美术教学,适宜活动课程模式,即重视从活动中进行教学。

在赏析美术作品的同时,能针对当地的一些文化现象或其它范例加以评论和阐述,这有利于学生对艺术的本质特征加深领悟。比如,我讲授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时,就拿我县的两尊“马良”雕塑为例,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马良是童话人物,把它放在儿童公园空旷的草地上,显得那么可亲可爱;而龙峰广场的马良雕塑,在高大的商业建筑群下,就显得那么小气。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讲一些与作品欣赏无关的故事和笑话,则是不可取的。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反思 篇3

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内容横跨中外美术的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等各个门类,并辐射文学、哲学、历史、地理、科技等相关学科,时间跨越古今数千年,内容之浩繁,时间之悠久,给教学带来了极大难度。这给我们每位从事这门学科教学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限定的教学目标?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关键是抓住上课这45分钟,解决好怎样“上”的问题。对此,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和做法。

(一)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自己阅读作品,自己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自己感受,阅读作品,深入理解的主体参与性,从欣赏中掌握方法,寓教育于欣赏之中,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与求知欲。

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兴趣。兴趣可以变为学习的动力,但兴趣应是发自内心的,只可激发,不可强迫。文化课学习的压力,课余生活的贫乏,学生的兴趣爱好受到了一定压制,而现行的美术教材内容“博而杂”,泛泛的课堂教学,蜻蜓点水般地掠过学习内容,很难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为此,教师应从组织学生直观感受美术作品人手,观察感受作品的外在视觉信息、艺术语言,审定外部的形式,区别出作品的类别和特点,采集作品形式带给欣赏主体最初的情感感受。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适时地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的兴趣聚焦到问题上来,为完成教学内容创设出良好的基础。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欣赏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虾》时,可以结合活虾,把它装在透明的容器里,结合着作品讲解。这样可以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通过比较,学生感到作品中那神情毕肖、透明而富有弹力的躯体,那浮游自如的动势的虾不是画在纸上,而似乎是“活”在水中,从中体验到了画家高超的笔墨功底与艺术形式的完美,这比干巴巴的讲解要好得多。这种创设情景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欣赏兴趣的方法之一。兴趣好比催化剂,运用的好,学生就会不断地去探索。在兴趣的培养中,往往教师的作用是主要的,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

(三)加强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

探究式学习能促进学生把学习的触角深入知识的深层去探索其联系与区别,并在近乎独立的状况下就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综合,从而建立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潜能。

新课标要求“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传统的民间艺术反映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并对现今社会和艺术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与影响。通过传统艺术的欣赏、教育,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传承意识,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例如在学习“民间艺术”这一讲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泥塑、剪纸、年画、皮影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正在远离我们的视线,将面临消亡的危险。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一些有关方面的作品资料。通过作品资料的收集,使学生深深感到这些在历史发展中起到过独特作用的民族民间艺术所剩无几,增强了学生对这些传统艺术的保护意识和紧迫的传承的责任感,同时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课前布置除学生收集资料,还让每人准备一些陶土、彩纸、剪刀等工具。欣赏过程中,出示学生收集的民间玩具及有关图片、影像作品,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进行讨论,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也使学生明确这些同类作品的造型、风格各不相同,体现了民族性和地方性。再通过泥塑、剪纸制作过程的演示,让学生深入领会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风格不同,形态各异,虽然雅拙,但生动、活泼的一件件作品,让学生兴奋不已,并纷纷动起手来。

(四)改变传统教师形象,创造课堂和谐气氛。

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之间新型关系的建立。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是中心,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而学生则完全听教师摆布。新课程首先要求教师确立与学生平等的理念,要让学生明白,在问题的讨论中,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交流,真诚相待。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学生独创思维的引导者,学生在探究中的指导者,论点争论时的组织者,学生独创观点的总结者。因此,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释放出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这一重心中来,促使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

例如在欣赏《二十世纪外国绘画》时,利用学生的新奇感,留给学生大部分时间去体验作品的内涵与意蕴,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更加注意了作品中究竟是怎样表现了作者的主观内心感受的,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方式去探索知识,生成能力,形成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有效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课堂教学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即变“为了教师教得好”为“为了学生学得好”的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

总之,在当前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教师就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挖掘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地与教师一起遨游于璀璨的艺术海洋里,共同感受、探讨和欣赏,使美术欣赏课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感爱美,领悟美的殿堂。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例谈 篇4

一、欣赏模式的探究

一幅美术作品,直面的鉴赏很难细致地体现作者的思想,而运用感悟式鉴赏切入思维和激情投入画面的观看方式,使思维不断翻滚,融合诗的意境、音乐的美感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不仅能冲破单纯美术学科的视觉欣赏,而且能糅合语文学科诗词的意境思维体验,以及音乐学科乐律的听觉激情。经过这三者的分层体会和融汇感受后,一幅美术作品会变得景随人迁,人随意动。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写意性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的鉴赏,如中国画等。

以南宋马麟的中国画绢本《静听松风图》鉴赏课为例。首先,展开画卷,印入眼帘的是苍松、青石、远山、暮霭、小溪、流水、文士、童子……不一而足,两株青黛的苍松古韵虬曲、姿势苍劲、枝叶潇洒。画家绘画其树并不写顶、脚,更显松针和枝上蔓藤随风向一个方向拂动。深山溪流间,四野空旷,针藤的摇曳愈发瑟瑟。松底青石采用了大斧劈皴法绘制,突兀嶙峋。斜倚在松根大石上的文士,他的衣襟微开,翘着左腿,姿态非常随意而悠闲。文士轻便的服装,书僮手中的扇子,以及青翠的松针,都提醒我们这是炎炎夏日,他们正在松林里乘凉。文士看上去似乎是在望着侍立一旁的童子,但仔细再看,那种神情淡漠的样子显露着视而不见的神色,虽然将脸侧向左边,但眼睛却瞟往风所吹来的右边,耳朵也被特别强调,他似乎正在凝神倾听风拂过松针的飒飒声响。这时一种静定闲适观察自然最细腻幽微的变化的感觉油然而生,我们能感受到画卷清凉而安详的气息。

从上节美术的角度欣赏后,思维开始被画卷激发,与画意相关的声音缓缓进入欣赏者的大脑,小溪流水的潺潺,风吹松动的絮絮,自然界的声音如一首乐曲悄然而至,乐声初发,远山暮霭,徐徐微风,但听小溪流水,微风拂动松枝的声音,宛如置身于飘渺幽远的妙曲缭绕之中,感情的潮水,不禁随着弦音的颤动而起伏激荡。突然风骤大,松枝应而乱颤,风吹松声压盖了小溪流水,此时乐声忽变,一变而为气宇轩昂的骑士,在填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其音色的雄壮磅礴可想而见。接着风忽大忽小,炎炎的暮夏中振颤着婉转错杂的啁晣之声,瞬息间高音突起,曲折向上;瞬息间转向艰涩,好像走进悬崖峭壁中,手登脚攀,步履维艰;瞬息间音声徒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飘然坠入深渊,弦音戛然而止。

身体在画境中感受着乐的韵律,心潮澎湃,思绪开始飘动,古时文人骚客的灵感这一刻在我们身上复活闪现。“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炫”。山川流水,时光转换,林壑优美,并非永远保持原状,然《静听松风图》却将此绝妙美色,美妙乐曲留之绢面,如果不是对于大自然的造化之工有着真切的感受,无论如何也不能臻于此景。

如此一节课,横向引用了美术、诗歌、音乐的教学内容,从画而乐,画乐而诗,一堂鉴赏课横贯画乐诗的境界,不仅使学生陶醉在画的优美中,更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生在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中学习美术知识。

二、欣赏扩展到思想深化

对于一些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美术作品,我们要从作品的时代背景、画家思想和社会意义方面展开欣赏。

首先,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对其作品进行分析,融入画家的思想,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能屹立不倒,不仅仅只有外表的美,更重要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如十九世纪画家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首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去观察,观其色察其型。讲述大师绘制此画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及所属画派,让学生从中找出“六个人、一头牛、一匹马”的形象图型。这样学生就会边欣赏边思考,小结时告诉学生毕加索正是通过作品中怪诞的造型和黑白灰地狱般的色彩,六个被肢解的人体、一头凶猛的牛、一匹嘶鸣的马来揭露法西斯的罪行的。既表达了人民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慨,又表达了画家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同情。所有形象都是超越时空的,并蕴含着愤懑的抗议声。通过这样的欣赏,学生不但会对立体派有新的认识,而且能运用立体派欣赏方法去欣赏其它立体画派的作品。著名艺术史家艾瑞克·牛顿将艺术品比作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观层”,表层之下一层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则是“审美层”……他的这一妙喻,清楚地告诉我们: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的再创造和再认识,因此加深对名作研究,能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其次,在进行鉴赏教育时,让学生充分地了解中国的艺术,如彩陶、青铜器、石雕、秦陵兵马俑、汉画像石、壁画、帛画、版画,以及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作品等,提高民族荣誉感。只有了解了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学生才能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进而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因此,教师应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三、成功的欣赏会激发学生自我的表达

学生通过对大量美术作品的欣赏,从各个角度、各种方法去鉴赏,对作品、画家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等多方面的了解,必定会对美术有新的认识。在欣赏美的同时,学生既会自觉地接受美术知识,又会接受思想教育。最终学生也会以各种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愿望。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 篇5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 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 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 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有教师和学生对客体的评价, 又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述,也可以是内心的检校与评判。通过 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以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 。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 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 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 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 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 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曾在上海举办“法国250年绘画作 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 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然而,另一个 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 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 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 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 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 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 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 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 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 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 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 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感知的内容一样 也是继发性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

如何进行高中美术欣赏教学 篇6

【关键词】 美术;欣赏;教学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欣赏教学也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课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对美术的理解力,特别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美术欣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国家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美术欣赏教育,美术欣赏也在中小学直到大学中受到重视。而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欣赏教学,则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开始阶段,在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了解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只有这样,教学才会有的放矢。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几种方法

1.解说法。解说法是美术教师对美术作品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则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这种方法更为直接,也最为常见,也是老师在欣赏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虽然这种教学方法简单易行,但是,教师是上课的主导者,而学生都是被动的在听,形成一种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但是,并不说明这种方法不好,如果教师能在这种方法上进行研究,用科学有趣的方法对作品进行讲解,教师具备良好的讲解技巧,那么,不良缺点都可以解决,并且这种方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2.提问法。提问法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同样,在美术的欣赏教学中运用提问法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欣赏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提问法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比如对作品的提问,对欣赏知识的提问,对原理提问等,由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的这种回答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当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当出现困难时,可以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同时,学生学会了短识,所以,提问与讨论教学相结合,才会出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3.讨论法。讨论就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难,在讨论中解决问题,讨论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讨论就是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4.自由法。欣赏的最终目的就是把学生的这种能力运用到生活中,当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后,学生能运用自如的进行审美。在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时,在学校的宣传栏里贴上画,让学生随时都可以看到美术作品,这种看的过程就是一种欣赏的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高层次的、最为理想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这种教育方法可以使对美术不感兴趣的学生没有教育意义,因为,没有压力下,他们根本不去欣赏。

二、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教学的效果出现,一定要让教师在教学中有所重点的进行教学,当遇到难点时,突破难点,只有做到这两点,教学的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所以,为了找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我们要对教学内容认真研究,增加美术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充实。所以,美术老师要在上课前做到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认真选择具有欣赏价值的美术欣赏作品,比如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在教材中,有很多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每件作品都要让学生欣赏到,但是,也不是里面的每件作品都作为重点来让学生欣赏,而是老师根据授课的需要,对每个作品的欣赏角度进行选择,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直接让学生课后自己去欣赏。欣赏作品处理教材要灵活多变,不可没有重点。但是,教材中的作品有在不断变化时,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老师要有能力对这些作品进行分类,把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美点找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

三、授课形式灵活多样

为了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我们一定在教学组织上有灵活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学生能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了,那么,他们的学习才是主动的,才是自发的,他们的创造力才会充分的展示出来。比如,在欣赏时,要吧把绘画、工艺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来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做,就不会是纸上谈兵,而是有血有肉的教学。在这种方法的结合下,学生才会容易理解作品。在教学中,也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到这个作品的情境之中,让他们充分感受作品的魅力,优秀的作品不单单是一幅画,而是在画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具有很多意味的精神内涵。

综上所述,我们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以动脑思考教学主法,在充分了解作品的内涵的同时,再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美术欣赏教学是最近才发展的,在教学中还会遇到很多困难,教学方法不成熟。成功的经验还需要不断的总结,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在上不断探索,才能找出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玉玲.激发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白敏杰.浅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16期

[3]尤爱萍.基于实践的职高美术欣赏教学思考[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年09期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探讨 篇7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课,多元化兴趣

高中美术 课程既不 同于其他 普通高中学科, 又与专业院校侧重美术专业技能培养不同, 它具有独特的高中学段特点。相对于小学、初中 大量动手实 践的教学 形式 , 高中美术课程 更强调学生 感官的体 验和审美 欣赏能力的培养。现行的高中美术教材紧紧围绕教学大 纲要求 , 其教材内 容编排、课 时单元设置、 考核目标 等都突出 了以欣赏 为主线, 着重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形成。因此, 高中美术欣赏课要“引导学 生学习必要 的美术知 识 , 掌握必要的美术欣赏方法, 开阔视野、启迪智慧,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从实践出发, 通过丰富多彩 的教学 , 以开放性 、多元化的角度, 认识到高中美术欣赏课成功的必备条件, 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术课中的多元化欣赏教学

(一 ) 欣赏作品的分类

1. 名作欣赏。如达·芬奇的《 最后的晚餐》、拉斐 尔的《椅 中圣母》、 宋代张择 端的《清明上 河图》、王 希孟的《千 里江山图 》, 还有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现代名家 作品 , 这些作品风 格各异 , 艺术水平很高, 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

2.范图的欣赏。每课的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画插图, 这些范图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 配备 , 它直观明 了 , 学生易于 接受,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以及丰富学生的美术绘画知识。

3.同龄青少年的优秀作品欣赏。这些作品 天真烂漫 , 富有情趣 , 是青少年 心理世界的 反映, 这类内容 学生觉得亲 切 , 容易产生共鸣。

4.其他艺术作品的欣赏。比如地方剪纸、特 色编织、 根雕艺术 、印染艺 术、石雕 艺术等 , 都富于了美 的生命力和 创造力 , 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学生也很感兴趣。

(二 ) 欣赏的角度

面对一件优秀作品, 教师应做好学生作品欣赏的引导, 可以从四个角度来组织。

1.作品直观感受欣赏。就是面对一幅画的 直观视觉 感受 , 如在《最 后的晚餐 》欣赏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耶酥门徒们的不同神情表现, 猜想各个门徒当时的心理活动 ;欣赏国画大事齐白石的作品《虾》时, 重点让学生感受作 品描绘虾的 快乐嬉戏 争食的画面印象, 感受国画的注重笔墨运用的韵味。

2.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这包括作品构图、布局、笔墨色彩、透视效果、绘画技法、线条变化等方面。 如徐悲鸿的《八骏图》, 徐大师把中国画的水墨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笔墨线条 的浓淡、粗细 、干湿、快慢 , 寥寥数笔 , 就把骏马奔 腾的气势 完美表现 了出来 ;梵高的《星夜 》, 画家采用 鲜艳浓烈 的色彩, 有力的笔触, 奔放的线条, 把明快跳动的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 整幅画处处散发着生机与活力。

3.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 比如在欣赏齐白石的画的 , 教师可以讲下 齐白石从事 绘画事业 所付出的 努力和艰辛。齐白石为了使画面更生动传神, 经常在家里喂养一些花鸟虫鱼, 便于随时观察、写生 , 常常为了完 成一幅作 品而废寝 忘食, 孜孜不倦地学习、思考。

4.作品内涵的挖掘。在欣赏 《艰苦岁月》作品时,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所展现的直观形象, 表现是在艰苦的长征途中一位红军小战 士在悠扬 的笛声中 紧紧依偎 在老红军的身旁。更要指出作品的思想内涵 , 歌颂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美术欣赏课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 , 是用眼睛欣赏美术作品, 它的特点是直观和形象。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 先要使所选择的美术作品能形象地吸引学生, 并在情感上打动学生 , 引起学生的兴趣。

文艺复兴 时期达·芬奇 的《最后 的晚餐》是享誉 世界的名作 , 对于犹大 出卖耶酥的 故事背景 , 学生大都了 解 , 面对作品 中十三个形态 各异的人 物形象 , 学生被深 深吸引住了 。学生最关 心的是画 面中的哪 个人物是犹大 ? 此时 , 教师引导 学生来仔 细观察、理解 这幅作品 , 发现耶酥 所处的位 置是整幅画作 最亮的 , 而犹大却 处于比较 灰暗的背景里。在这幅画作中, 作者采用了三角形的构图 思想 , 12个门徒被 画家分成 了四组 , 构成了四个 三角形 , 平均分布 在耶酥的周 围 , 通过十二 人的形态 、表情、 动作把四个 组图紧密联 系在一起 , 并主题全 部指向于画 作的中央 , 构成一个 完美、和 谐、统一的 整体。通过 构图的形 式美充分 展现了画的 主题思想 , 抑恶扬善 , 唾弃假恶 丑 , 颂扬真善美。在讲授过程中, 再把作者创作时的故事讲给同学 们听 , 学生的兴 趣更大了 , 对作品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当然 , 有些作品 是不具情 节性的 , 仅仅是表现的静物、秀美的风景、花鸟虫鱼、人物画等 , 如果学生对 作品和作者 不了解 , 学生在欣赏时就会感到难以入手, 不知从哪个角度来鉴赏作品。此时, 如果教师只是从作品构图布局、色彩运用、线条变化、笔墨技法来讲解, 恐怕同学们都不喜欢听。此时, 教师应以作品的情节为切入点, 向学生介绍相关作品的创作趣事和背景故事,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以此为始点 , 适宜地渗透 作品所要 表达的情感和精神内涵。如欣赏作品《向日葵》时, 作品呈现的就是几株金黄色的向日葵 ,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看了后根本没有什么兴趣。此时,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梵高的生平 简历 , 创作背景 , 这幅作品 的市场价值 , 最后再艺 术性角度 去分析作 品内容。1987年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 竞拍仅4分30秒就以4000万美元的天价成交。梵高的心中向日葵不是普通的草木, 而是太阳的化身 , 象征着生命 之光 , 充满顽强 的生命力。这是他内心感情的写照, 也是作者苦难生命历程的浓缩。梵高认为绘画的重大使命是色彩 , 色彩不应是 静止的 , 而应该是 跳动的。在梵高的作品中, 他用深厚的块面, 弯曲的线条和具 有节奏感 的笔触神 奇地表现所描绘的对象。 有一次, 梵高共画了12幅向日葵 , 把自己的工 作室装饰 一番 , 迎接自己的好友高更。 高更被这些生命之花所打动 , 并即兴画下了创作中的梵高像。所以说, 任何一幅美术 作品的背 后都有一 段创作的 故事, 每一个艺术家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命洗炼的过程。身为美术教师须巧妙设计好每次的美术欣赏课教学, 以各种新的手法去激发学生兴趣 , 引导学生增 强对美的 感受力、判 断力、想象力 和理解力 , 一定能上 好高中美 术欣赏课。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探讨 篇8

一、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

(1)教师专业知识不足。

很多高中美术教师接受的专业技能训练较少,掌握的美术史论也不扎实,所以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大都采用的是讲授式教学,也即是说只讲作品本身,没有密切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获取的信息也是片面化的,很难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2)学生对美术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比较注重高考科目的学习,对非高考科目不够重视,以为美术课学好学不好都没有关系。所以,在美术课上,学生会觉得没有压力,可能会出现学生打瞌睡或者做其他学科作业的情况。

(3)美术课课时少。

现在虽然美术课在高中课程教学中步入了必修课的行列,但还属于小三门,在课时安排方面得不到保证,教学课时少。大部分高中美术课都是两周安排一个课时,一学期下来课时总量少,并且中间间隔的时间长,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化、体系化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识记。

二、美育教学的特点

(1)美育教学方式区别于其他学科。

美育由于自身的性质,使自身的教学方式区别于其他学科。艺术家通过自身的审美,能发现常人所不能发现的美。如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满脸皱纹的老人,大部分人都不会觉得他美,但艺术家能发现他的美。首先脸上的皱纹能丰富形体美感,是外在美;其次脸上的皱纹也是生活沧桑的代表,是内在美。所以,在美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从日常生活和普通事物中挖掘出生活的美感,进而能引导学生用审美之心来看待生活,培养学生的品行,陶冶学生的情操。

(2)生活中的美需要较强的感受与欣赏能力。

日常生活中美的事物到处都是,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与欣赏,人们鉴赏美、发现美的能力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培训才能得到培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由于人的审美情趣与品位的差异,使得人们对美的内涵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审美能力也有高有低。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就必须进行美的教育,在欣赏美、体验美的过程中提高美的感悟,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美术欣赏课教学的途径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美术故事或者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头脑,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但一味讲解这些内容,课堂教学有些单调,不易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以通过提问式教学、游戏式教学、辩论式教学、谈话式教学等方式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活跃课堂气氛。在上服饰欣赏课时,有的学生可能会问:高跟鞋是怎样出现的?旗袍的历史能简要介绍下吗?这些问题如果教师没有提前做好准备的话,会出现无法回答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广征博引,扩充自身的知识面。讲授色彩心理相关的知识时,可以采用游戏式教学方式,学生比较熟悉收视率较高的湖南卫视播出的“快乐大本营”,教师可以借助节目中的“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让学生对自己看到的色彩自由展开联想,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现代化教学方式给美术欣赏课带来了诸多便利,很多的美术技法和图画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出来,定位里面的细节,让学生直观欣赏。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直观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目的。比如讲授色彩心理时,可以通过课件来展示色彩,或者将色彩提纯,或者重新搭配色彩。因为色彩漂亮,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讲到色彩给人带来的心理效应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知的服装色彩与人体体形之间的画面:一般的常识是体形胖的人选择深色系,不要穿颜色过于鲜艳的和横纹的衣服,否则会影响到效果;体形稍瘦的人,不要穿颜色太重或者条纹的衣服,否则只能让人显得更瘦。通过画面展示出来,学生对此的认识更为深刻,也很认同这样的看法,有了学习的信心,也激发了兴趣。

(3)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必须注重视觉形象的运用。好的美术作品能陶冶学生情操、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影、电视等获取到大量的信息。但是高中生的辨别能力是有限的,这就要美术教师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美术欣赏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以审美之心看待生活。如有的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中的人体绘画时显得忸怩不安、不好意思,但又有看淫秽画而的欲望。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明白人体绘画体现出来的人体美,与一般的淫秽画刊区分开来。让学生在了解人体的点、线、画的组成,形体、色彩、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达到美育教学的目标。

总之,高中美术欣赏课是培养学生审美修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技能,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美术欣赏课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美术欣赏课可以启迪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但目前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呢?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现状出发,结合美育教学的特点探讨美术欣赏课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课,现状,途径

参考文献

如何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篇9

学生欣赏作品通常凭着第一眼的感觉, 感觉好, 就好。他们对美术的欣赏的概念是模糊的、甚至是完全不理解的。那么, 教师在这时就应该去引导, 去帮助他们明白什么是美术欣赏, 教会他们怎么欣赏作品。一般来说, 欣赏美术作品是利用美术形式美的五大原则来衡量的: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学生掌握了欣赏的方法就可以寻着一定的思路来欣赏, 而能很好地纠正课堂上谈感受时出现失去重心, 在边缘盲目瞎转的情况出现。当然, 欣赏的方法要和作品结合起来才能起到使学生明白怎么欣赏的目的, 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大道理, 而不结合作品, 运用到实践中, 学生还是会一头雾水。另外, 教给方法不能操之过急, 要慢慢来, 学生学会了一种后, 再教给另一种, 如果一口气教许多, 不仅学生接受不了, 而且很可能会把各种不同的方法混淆, 适得其反。

二、选择优秀的画家, 优秀的作品

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 然后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时, 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 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能屹立不倒, 不仅仅只有外表的美, 而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只有学生多看、多思考, 对一些艺术语言 (如点、线、面、体、空间、光、色、材质、肌理) 和艺术流派 (如现代中国的岭南派、西方的印象派) 等美术知识才能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通过欣赏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徐渭的《杂花图卷》、蒋兆和的《流民图》等众多名家的作品, 体会中国画融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印章于一炉, 诗、书、画、印相映生辉, 这也是任何绘画艺术都没有的独特艺术形式。

三、多介绍优秀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

欣赏美术作品时, 需要欣赏者调动自己已有的大量与作品相关的知识和经历。如:在欣赏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时, 以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得知, 初问时学生对这幅名画都回答说好看, 但强调要说自己真实感受的时候, 很多学生就大胆而直白地表示他们认为《蒙娜丽莎》其实很难看:画面颜色灰暗、画面人物目光无神, 表情暧昧, 尤其是体态与当今美女形象相差甚远等等。每当《蒙娜丽莎》被学生残忍地剖析时, 我没有责怪他们, 也不急于立刻纠正他们的观点。因为至少他们是诚实的, 敢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简要介绍画家生平及作品人文主义背景之后, 我放开轻柔的音乐, 请他们挺直脊背, 双手轻搭放在膝盖上, 模仿蒙娜丽莎的姿态和神态, 想象蒙娜丽莎当时的心境。然后要求学生为蒙娜丽莎的双眼、嘴角、双手以及画面背景分别加上形容词。学生对这个体验感觉很新奇, 形容词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 但最后他们都习惯性地期待老师给他们一个标准答案, 我告诉他们没有标准答案, 正是因为达·芬奇将蒙娜丽莎的微笑描绘得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所以才会让人觉得永恒而神秘, 也因此给蒙娜丽莎的微笑带来了无数的可能。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美术欣赏课中, 教师往往一讲到底, 这样, 造成教师的投入, 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 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 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设计课堂教学。教师要转变观念, 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 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 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 转变为启发诱导,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美术欣赏课更是主客体的统一, 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 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 又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 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 有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五、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

我们知道音乐和美术被称为“姊妹艺术”, 而且它们之间的确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 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 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比如, 在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时, 一边放爵士乐, 一边让学生去找寻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 并把感受表达出来。在音乐影响下, 同学们面对画面, 很容易感受到画中那错综复杂的直线和闪烁不定的小色块形象地表达出爵士乐所特有的节奏感。这样, 抽象的绘画语言变成了诠释音乐的形象的视觉符号了。

六、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 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 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 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 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国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 主张各个领域的融会贯通, 成为有机的整体。并特别看重美术评论的作用, 认为在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 美术评论对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就很重要。同时该理论又认为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 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 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 恰恰相反, 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 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 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 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 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 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 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 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综上所述, 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 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因此, 作为美术教师, 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 一件工艺品, 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地去认识美, 有选择地接受新的观念。

参考文献

[1]编写组.美术欣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浅谈“怎样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篇10

当我第一次翻开高中美术欣赏教科书时, 我才发现, 里面都是古今中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遗产, 它们的产生无不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政治经济、人文思想等紧密相关, 这些艺术遗产的价值不仅仅是自身的艺术审美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 它的价值是通过艺术本身的表象, 更深邃的展现和揭示着古今的人与社会诸多现象。我深知, 自己要琢磨的不仅仅是教材本身, 更多的是教材延伸出的那些多方位的知识领域。我在思考, 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师平时不多看多读, 不博采众览, 那他是上不好美术欣赏课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师, 应该是知识结构最为丰富的群体。

在这里, 我首先强调的是美术欣赏课教师的理论水平与自身知识结构的问题, 无论是师范院校或非师范院校的美术类毕业生, 作了高中美术教师后,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都广泛存在一个问题, 就是对中外美术史、美学、艺术概论、乃至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都掌握得比较浅薄, 其实, 这也是我们国家在大专院校美术教育中遇到的老问题, 院校里总是在追求学生的绘画技能, 而忽视了对学生更为系统的人文学与美术史学的灌输, 艺术大师是不用张扬其绘画技能的, 他更包括自身的各种知识素养, 他是人与社会、历史与当代最深刻的洞悉者和理解者, 他是最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作为高中美术教师的我们, 要想提高自己, 如果不及时补习自己的知识空白点, 不及时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将更加难以胜任美术欣赏课, 更别说让自己的艺术事业得到提高。教学中, 仅凭教材上那些专业的知识结构点死记硬背灌输给学生, 是很容易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产生抵触情绪的, 他们会觉得很生硬和艰深, 甚至无聊无趣, 又与高考无关, 就会产生厌倦, 继而放下这门本来很有益的学科, 课堂上就会出现:老师在讲台上“表演”自己的, 学生在下面忙他自己的。

其次, 在教学中可以机智一点, 要把握好现代教育心理学, 不要被自己预定的教材框死, 要把知识点延伸宽广一点, 无论接触到相关人物或历史, 可以将它讲得生动有趣些, 甚至可以与当代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与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时尚事物综合起来, 无论是影视文学还是流行音乐, 中学生情感还是价值观, 以及他们的道德情操与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等都可以结合起来, 美术教育一定要与其他人文学科融合在一起, 要成为更开放的知识氛围, 要有时代气息, 要拓展欣赏过程中的知识空间, 只有这样, 才会吸引学生们接受知识的兴趣。

另外, 在赏析美术作品的同时, 可以把我们本地的一些文化现象或其它范例加以阐述。譬如在欣赏到民族民间工艺作品时, 我们可以把自己民族民间文化如苗族的蜡染、刺绣、纸扎等民间艺术品进行相应的介绍。欣赏到陶塑那一课, 可以把我们这里古人类遗存下来的石壁岩画、打耳窝新石器人类留下的遗址给予讲解。讲到建筑, 可以告诉同学们家乡清龙河畔的土司古寨与清代残留下的古城墙遗迹等, 这样,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艺术的本质特征的领悟, 而且更让他们有一种亲切感, 我在课堂上也努力注重这样讲学的, 让同学们体悟到, 在自己家乡, 其实也有不少恢弘而精致的艺术形式, 对应到教材中相应时代的伟大艺术品, 其实它们都有很多的共通之处和时代特征。

浅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 篇11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大量图片,这个特点就使得美术鉴赏的教学,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更多的需要多媒体电脑课件来辅助教学。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开展不能只满足于教材内容,还应补充和延伸课外,因地制宜地利用地方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开展教学,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但是我们要防止美术欣赏课变为故事会,一些教师上课为了吸引学生常常把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轶闻趣事甚至作者的私人感情作为讲课的重点,教师口若悬河,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看似一堂成功的欣赏课,却与教学重点、目的丝毫无关,也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对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毫无作用,本末倒置。当然美术欣赏也不该是“看图识义”,如果单纯注意欣赏这一方面,会导致学生忽略对图像生成规律的认识,对图像生成方法的学习,对图像美感的评价。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力图避免的正是这种单一的倾向,而注重人文性和技术性平衡,更好地实现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价值和功能。

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强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美术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学习与美术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学科间的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现代美术教学趋势之一。教师除应具备基本的美术知识,还需了解所谓的“姐妹艺术”。例如,文学、音乐、电影、舞蹈等等,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掌握的知识切入,让学生随教师设计的思维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顺理成章逐渐深入。例如,高中欣赏课《中国民间美术》视频欣赏大秧歌表演,感受民间艺术的美好,引出民间美术的不同种类和作品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发生在身边的民间美术作品,看课件,欣赏民间美术的不同种类,总结民间美术的特点,学生分组发言:(1)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应该是民间美术。(2)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3)所谓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4)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以上就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以下几大类:年画、剪纸、刺绣、风筝、编织、泥塑等。譬如,剪纸这一环节,剪纸是具有悠久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民间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欣赏课件剪纸作品,列举剪纸的种类(单色,染色,套色),让学生欣赏课件库淑兰的剪纸,分析一下陕北“剪纸娘子”库淑兰剪纸的形式和风格是什么?这位自称“剪花娘子”的老人,1921年生于旬邑县赤道乡王村的一个世代为农的家庭。库淑兰从小生性活泼机敏,六七岁时随母亲学剪纸作画迄今不止。八十年代初,旬邑县文化馆在组织民间艺人创作时,发现了库淑兰不同凡响的剪纸天赋。后来库淑兰的名字和她独树一帜的作品,走出了山沟沟,走出了国门,登上了大雅之堂,令国内外专家、学者为之倾慕,被评价为能与“毕加索、马蒂斯的作品相媲美”的人物。她曾迈动着一双小脚,走进北京,出入香港,震动了艺术殿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剪纸艺术大师”称号。她的剪纸讲究构图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对造型有自己的理解。学生分组实践剪纸,展示。这样,可以从学生了解的知识、民间故事切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的周围到处都是美的艺术,又能把握欣赏课的性质,达到满意的教学目的。

让学生说,实现师生互动,以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教师在上课时都设计了周密的教学步骤,围绕教材安排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滔滔不绝,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洗耳恭听。

善于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弥补以前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传统美术欣赏的苍白,这种融合图像、文字、声音于一体的教学技术使得许多教学上的重点、难点迎刃而解。将一些优秀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在欣赏过程中,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地域地貌、人文景观、历史等等有机组合在一起,再配上当地音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当然,它也不是万能的,无论多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评价它在课堂教学中起的作用的标准只有一条:即教师如何合理运用,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授课方式不能光唱独角戏,要做好师生互动。在欣赏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而不能从头讲到尾,即便教师运用动听的语调,做到声情并茂,学生还是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问题,教师及时接收反馈信息,以提高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要求美术教师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力的保障。

关于开展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思考 篇12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如今的教育体制下,学生越来越多地被要求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学生只有积极地参与课堂中,才会形成对自己和对知识的独特理解,才会锻炼思维能力,激发学习的潜力,培养出学习主动性。对于高中的美术鉴赏课程,如果学生按照自己的常规思维模式去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会受到理论知识的束缚。因此,在美术教 学之前,教师应该给学生留一定的预习时间,通过多媒体等网络资源,让学生对作品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减少学生对作品的陌生感。在课堂上,尽量避免孤立 学生,教师在展示作品后可以提出一些思考题来激发学生的鉴赏热情。

二、美术欣赏过程中重视作品的文化背景

任何美术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创作的,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高中的美术鉴赏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将美术作品与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在讲解作品之前,先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作者自身的历史身份,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例如,在欣赏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代表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时,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一时期俄国的历史背景以及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种种压迫,很难真正理解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之心。因此,教师应该先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俄国的社会状况以及作品中每个人的个性特征,最后再去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细节的绘画和作者的巧妙画法。同样,在学习意大利杰出画家拉斐尔的名作《雅典学院》时,教师如果直接讲解作品,学生会感到很难理解这幅作品想要表达的主旨,因为作品全是形态各异的人物。这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由于创作时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各种思想和作品得到很大的推广,人们勇于追求真理,作品中就是希腊、罗马、斯巴达以及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齐聚一堂,共同为探求科学真理而在自由争辩。

三、美术欣赏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

美术鉴赏是一个带有个人主观情感去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大脑的思考和判断以及想象,对待一幅作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情感。所以,在欣赏美 术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中去,通过教师的讲解,用心去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比如,在欣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时,会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朝夕向往的恋人寝食难安而又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欣赏《步辇图》时让人感受到唐太宗睿智的目光和飘动的髭须,流露出他对使者的喜爱和嘉许,表现了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气质和治国安邦信念的政治家形象;欣赏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时让人感受到叛徒犹大惊慌的内心以及行径的卑鄙可耻;在欣赏大卫《马拉之死》时让人对这位革命英雄、穷苦人民的代言人肃然起敬,对谋杀人民之友的凶手激起无比的仇恨。由此可以看出,情感因素在欣赏作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如果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那么他内心就会有 很大的波 动,继而产生 浓厚的学 习兴趣。因此,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 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变化。

四、允许学生欣赏作品存在差异

对待一幅作品,同一个人在不同的 环境下、不同 的心情下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更不要说不同的人对待同一幅作品了,这也正是 艺术带给 我们的乐 趣。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能按照其他的学科那样要求学生得到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对待一幅作品会有自己的观点,欣赏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观点持有正确的态度,多方面评价学生,包容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的同时提高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使学生的情感、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

五、营造良好的美术欣赏氛围

每一部经典的作品都会有他独特的精神内涵,也被称作“意蕴美”。在美术欣赏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网络资源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欣赏氛围,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摆脱外界的干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美术欣赏当中,用心去体会艺术品带来美的享受。

为了高中生的全面发展,美术教师应做到在课前认真备课,亲自用心去感受每一件艺术品,正确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法,大胆创新,探索出更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堂形式。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美术教学的重点,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稳步提升。

摘要:通过美术鉴赏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欣赏美术作品的乐趣。

上一篇:做人的道德教育下一篇:治疗及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