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与教育(共12篇)
美术欣赏与教育 篇1
审美教育, 即我们常说的美育。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高中美术欣赏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 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 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 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 突出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可见, 美术欣赏教学对培养高中生的全面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审美评价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美术欣赏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
1. 作品内容与形式
一般认为, 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 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在具象绘画中, 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 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 乍一看, 使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秩序下的欢快气氛。这种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失去了现实形象的支持, 事物在运动中处于一种均衡缜密、若隐若现的普遍经验。在冷色调中透出澄黄的直线;在线与线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深红、深蓝的色块, 仿佛像五线谱上的音符, 给人一种机械性跳跃的节奏感, 使我们感受而不是看到, 从中产生了愉快的普遍可传达性。中国画《泼墨仙人图》乍一看, 墨色淋漓, 或深或浅, 现实形象的支持极度的弱化, 但却使人感到清疏简括, 寥寥数笔, 神情俱现。对这些表现性内容的体验, 只要放弃从画中索取现实形象的要求就能得到。当年, 鲁迅先生语重心长地说过:“艺术之所以是艺术, 就因为它是艺术!”这句话道出了艺术的语言特性, 艺术终究不是日常语言现实的哲理, 艺术语言的特征决定了它所独具的与日常生活相差异的性质。虽然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 但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 使我们的感知和审美评价有的放矢。
2. 形式美感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 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 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 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 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 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之前, 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启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 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3. 审美情趣的培养
梁启超曾说:“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 《维纳斯》曾经征服过不少人, 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又使多少人有昂扬向上之感。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 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
巧解高考完型填空题
●马迎君
“完形填空”题是英语试题中难度较大、得分率较低的题型之一。完形填空题既考查学生的语言的知识能力, 又测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能力, 能较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它涉及面广, 难度较大。因此, 做这项题型时, 不能争于求成, 而要经过一定的训练, 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充满信心, 沉着冷静
2.精读第一句
它是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石。完形填空文章的第一句话, 常是没有空白的完整句子, 而且第一句往往是文章的主题句, 或是含有主题词的句子, 考生可以根据它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为下面答题奠定基础。
3.通读全文, 掌握大意, 粗选答案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没有通读全文、弄懂大意的情况下就急忙边阅读边依空选择。这是一种不良的答题习惯。同学们在做题之前必须先集中精力将短文精读一遍, 掌握其大意, 同时要记住短文里的人物、时间或地点, 尤其要注意首句和尾句的含义。这样, 答题时才能心中有数。
4. 从上下文寻找信息词
完形填空所选的文章都具有逻辑关系、意义相符, 而词语的重复出现、同义词和反义词的使用是重要的连句成篇的词汇纽带, 因此, 在行文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词语的复现、前后同义词、反义词相互照应等现象。
5. 形意结合, 前后参照
完形填空所要求填的答案在意义上必须和短文内容相符, 形式上必须符合语法规则和习惯用法。同学们在选择答案时, 应先从意义上判断其是否与短文内容相吻合, 然后再从形式上
4.审美理想的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 是审美评价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 但这种感受和感化, 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 往往把握不了什么是应该歌颂的, 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 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 总是引入生活这个大资源库, 集中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 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 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 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
二、艺术的审美评价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 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分, 这些成分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 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所以在审美教育中, 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 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 (如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主谓一致、固定搭配等) 判断所选答案是否恰当, 前后参照, 连贯考虑, 提高选择的准确率。
6. 先易后难, 迂回解题
做完形填空时, 对于一时没有把握的题目, 在做完较容易的题目之后再回过头来思考那些难题, 同时把已确定好了的答案代入短文, 帮助理解。这样, 也许难题就不难了。
7. 把握文章组织结构
做题时, 要把准文章作者发展脉络, 文章的起承转合, 要注意段落与段落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领悟暗示, 选对答案。
8. 了解生活常识, 确定相关知识
9. 全文贯通, 复查核定
做完题目后, 要仔细复查核定。全方位, 多角度地检查所选答案。
要提高完形填空的得分, 除了上面介绍的方法技巧外, 考生一要积累并熟练掌握词汇语法等扎实的基本技能, 对于重要的语法项目, 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非谓语动词、名词性从句等, 要加以总结概括, 以便做题时运用灵活, 概念清楚。二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 加强阅读, 提高速度, 培养语感, 在实践中感悟词语的辨析、搭配, 学会对文章进行逻辑判断及推理, 既要看懂表层意思, 更要理解深层次的含义。三要由简到难、由短到长地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 材料要精选, 解题要限时, 体裁要多样, 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四要注意分析错题, 避免出现类似错误。
只要在冲刺阶段注意到这些方面, 应该说解答完形填空的水平就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冀州市职教中心)
反映, 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 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 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 所以教师在讲解作品前, 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 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分。在教学中, 可用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 “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 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 避免在欣赏上的“伪敏感”, 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
综上所述, 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审美教育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 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 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 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美术欣赏与教育 篇2
一、艺术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
艺术,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人们的思想养料,对人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它首先作用与人们的感情,改变人们的思想面貌,从而影响社会。因此,艺术及艺术教育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往往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始终离不开艺术欣赏。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艺术的欣赏,便没有艺术教育作用。既然艺术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那么,它也遵循着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过程,即: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由片面到全面;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不断反复的循环,再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升华,去丰富人们的修养,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使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获益,乃至影响到社会的精神文明风貌。
二、艺术欣赏是一门必修艺术教育课程
自我国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美术教育大纲》指出: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课本的内容安排上,每册都有几个作品欣赏课。按照教材内容的比例,欣赏课不论是内容、数量都不够充分、饱满,而且某些知识材料的更新和补充,尽管近年来有所变动,但与这个信息时代相比,教材信息仍不同步;在教师方面,普通小学一般专业美术教师的数量不多,而且他们除了搞好日常的教学外,大多还要承担许多学校的宣传美工工作,工作压力大,通常我们负责教学的班级数量很多,很多美术教师根本无法在课外时间进行训练深造和及时提高、更新信息,不利充分为美术欣赏课备课。美术作品是名副其实的造型艺术,是美术欣赏的对象,它对欣赏者的作用是诉之视觉的,它能够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和满足人的某些对知识的精神欲望,并启迪人的智慧。因为优秀的艺术作品饱含着艺术家个人的或人们普遍的感情、理想和情绪,甚至于艺术家的表现方式或手法,都流露出作者的生活态度。所以,不断地观看和欣赏美术作品,既是精神享受也是学习知识,欣赏者在受作品的感染的同时,在每进行一次欣赏时,也在进行特殊的思维活动。这实质上是一次审美活动,这是审美能力的提高积累的重要过程,自然也是健康的审美观的培养过程及直接的主要途径。
三、艺术欣赏对人的作用
其实对于这种在欣赏作品中受益的事例早就有古人记载了:清代画家恽寿平写道:“尝谓天下为人,不可使人疑,惟画理当使人疑,又当使人疑而得之。”“疑”是指作品要含蓄,能引起人们的联想,能发人深思。“使人疑而得之”,就是使人在欣赏中,不仅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思想上也有所获益,而提高了人艺术素养,这充分证实了美术欣赏是一种认识过程,它符合我们运用于小学美术教育,以便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近代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即直觉,而欣赏则纯粹是直觉的直觉,”欣赏只有感性阶段,不存在理性判断。这实际把欣赏的感性阶段与理性阶段割裂开来。这是他否定艺术有功利性,是“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的产物。与克罗齐相反,庸俗社会学、极左思潮的鼓吹者,则否定和排斥艺术感受,只准许用固定不变的条条框框去硬套作品,以冰冷空洞的概念进行所谓的理性分析,把艺术欣赏变成一种纯粹的理性活动。他们的做法破坏了正常的艺术欣赏,当然,也就取消了艺术以形象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功能。
美术欣赏与教育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美术欣赏;心理健康教育;关系
美术欣赏课程作为美育教学的重要展开途径,在美术欣赏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心理发展来讲有则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美术欣赏不同于其他学科,不存在严苛的对错之分,学生通过对作品及赏析,品位美术课程中情感与情怀,以期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在欣赏作品时可结合自身感受发表见解,在欣赏间逐渐搭建学生自信心。
一、美术欣赏课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学生在于他人相处过程中拥有健康的行为特征、稳定的情绪走向、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适应能力等。由于在大学期间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关系处理、生活态度构建不明等原因导致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可引起违法犯罪现象,故此,应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育问题。
美术欣赏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关系教育密切。美术欣赏课促进学生全面的观看问题,避免偏见等问题的出现。美术作品凝结着作家的心血,想要科学的认知美术作品就需从整体进行认知,并同图像学角度客观的进行作品形式探究,并在符号学指导下,更加深刻的感官作品的美感。由此可见,美术欣赏是培养学生科学感知的过程。此外,美术欣赏课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健康心理形成有着一定的帮助。学生在欣赏时,将审美逐渐转变成为自我的内化方式,在审美过程中让学生逐渐明确什么是美感,什么自我认知,在欣赏中,搭建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并逐渐促使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借助美术欣赏课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1.结合美术欣赏课构建学生自主预防体系
大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但自我认知能力有着一定的差异,过于认同容易将产生自负心理,而信心不足则难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大学生美术欣赏课中学生通常不愿主动表达,而此种心理则正是由于缺乏自信心,怕回答不好受到学生取笑所导致。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上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让学生明确,欣赏没有对错之分,个体之间差异才导致文化的多元发展。此外为了保证学生健康发展,还应构建自主预防体系,克服并改进学生妄自菲薄的心态,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积极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对自我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分析与客观公正的评估,尽可能的接纳自我。最后通过暗示,为学生提供相关问题。例如欣赏完美术作品后,提问如果你是作者要从哪一角度切入实施创作,以及采用何种色彩等,在问答过程中逐渐搭建良好师生关系,并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欣赏不难,并在欣赏后注重自我观念的表达,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更好的构建自主预防体系。
2.在美术欣赏课中渗透心理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
美术欣赏具有一定的美育功能,若在大学阶段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将会引起学生反感,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故此,为了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在美术欣赏课程中逐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美术作品来舒展自我心境,以缓解学生压力,结合美术作品来从侧面角度观看事物,最终让学生学会从侧面观察事物,防止冲动行事。例如在分析梵高《吃土地的人》时,整体色调为阴暗系,这也代表着这作者在创作时的心境,借以讽刺手法深深的讽刺社会。而在欣赏此画时便不能运用单一角度积极性分析,只有最客观角度,综合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才能更加彻底的分析出美术作品的艺术性。将美术欣赏课中的客观精神等心理教育知识逐渐引导到生活之中,告知学生在生活中,也需客观的看待问题,而并非认准眼前,陷入无尽的埋怨之中,只有打开眼界,敞开心扉才能更好的容纳更多的事物。
三、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美术欣赏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借助美术欣赏课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并在美术欣赏课中,逐渐渗透出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加生活化。并以此提升美术欣赏能力,锻炼学生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搭建正确的人生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梁玉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的新探索[J].教育评论,2015,05:20-22.
[2]黎文森,申虹.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五种关系[J].高等建筑教育,2013,01:89-91.
美术欣赏与教育 篇4
基础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不能单纯地以技术技法的培养为目的, 而应该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动机。所以,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 加强学生美学修养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远比单纯的技术技巧训练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那么,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 最终使美术教学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呢?下面就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加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调整课时分配结构, 注重欣赏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的配置
新课程标准之前的美术教学大纲, 比较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课时结构的分配, 比较注重学生的操作和练习, 而真正用于美术欣赏的时间相对较少, 这就使欣赏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不足。这是一个指导思想和教学方向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思路, 更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以技术的好坏为主要。 既然美术教学的目的应该以提高学生审美品位为出发点, 那么相对的增加学生的欣赏教育就很有必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可以增加欣赏、谈话、讨论和交流审美感受的时间分配, 努力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交流创作的感受, 分享创作的心得体会。
二、联系其他学科, 拓展思维空间
艺术形式尽管多种多样, 各有鲜明的个性, 但彼此也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在美术教学中, 恰当地联系相关的其他学科, 可以使审美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能使单一的说教转化为形象的思考,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能力。
比如, 单纯讲述绘画语言的组成和表现就比较抽象。点、线、 面、色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绘画形式的多样性, 就事论事地讲, 中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假若适当地引入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诗词歌赋, 以及散文等文学方面的作品, 以字、词、句、段落等文学语言, 对应于绘画语言中的点、线、面色, 就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又如, 给学生讲述色彩知识的时候, 如果能联系到音乐的和声, 以及语文当中的形容词, 都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色彩所能表达的冷暖情绪。艺术语言既有个性的一面, 又有共性的一面, 绘画语言中线条的长短曲直粗细深浅的变化, 同音乐中旋律节奏的变化所产生心理效应, 有很类似的感觉, 尽管一个是听觉上的, 一个是视觉上的。
因此, 审美欣赏教学的过程中, 适时而恰当地引入音乐、诗歌散文方面的相关内容, 不仅增了学习的趣味性, 还使学生加深了对艺术语言的理解, 开阔了视野还拓展了思维空间, 非常有利于全面发展的实现。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使社会效率空前提高,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以其高效多维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应用, 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对于美术教学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有效利用, 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更重要的是可以使美术欣赏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利用现代的教学设备, 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 不但可以联系静态的如文学、诗歌、摄影等艺术形式, 而且可以非常方便地联系动态的如音乐、舞蹈以及电影等艺术形式, 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 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超越出来, 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反应, 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也会有更多的精力去探索教学方法, 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艺术教育往往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相对其他学科要感性的多,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尽可能地寓理于情, 寓教于乐, 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艺术教育无论从其形式还是内容来说都和智育、德育或体育有着很大的差异, 即便如此, 各种教育形式彼此之间也都存在着许多的联系, 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其中的联系, 对于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素质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摘要:作为提高青少年美学素质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 美术课的主要任务, 不应该是单纯地以技术技法的训练为目的, 而应该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动机, 因此, 在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美学修养的培养, 立足学生审美品位的提高。就如何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以提高审美欣赏教育, 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术教学,课堂优化
参考文献
[1]孙美兰.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01.
[2]张道一.美术长短录.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2-01.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5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术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理解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明确了学美术不是为了培养“大画家”,更重要的是提高整体素质.在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美术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
作 者:季燕飞 作者单位:通州市实验小学刊 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欣赏教学 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欣赏;教学
那么,如何加强并实施有效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欣赏教学呢?我根据教学实际,提出以下策略:
一、选择学生喜欢的欣赏内容
当学生不喜欢某些欣赏作品时,就难以产生参与兴趣。美术欣赏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教师要有的放矢,精心选择美术欣赏的题材内容,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多欣赏新鲜活泼的美术作品。
结合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和学前专业学生将来从业需要,我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融入具有学前特色的内容。同时,我还提倡学生到农村、街道去搜集旧的年画、剪纸、民间玩具、草编、竹编等,从民间美术中搜集整理美术欣赏内容;现实生活中,从报刊杂志搜集有关图片资料,并按类别、作者、创作年代、风格等整理出来,加以文字说明。这些学生兴趣浓厚、自主生成的教学内容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使学生的课本知识与现实得到联系,在亲身体验美中领略文化的内涵,并潜移默化为内在的人文素养。
二、激发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
兴趣永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是上好欣赏课的基础。因此,教师在上美术欣赏课时,应该激发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如,在欣赏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克拉姆斯柯依的《无名女郎》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欣赏和学习兴趣,教师在展示作品后,让学生学学画中无名女郎高傲的表情,学生竞相模仿,气氛瞬间被调动起来,她们的欣赏兴趣也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被激发,然后积极投入到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从而为美术欣赏活动奠定坚实有效的基础。
三、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20岁左右年龄阶段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美术本来就很困难,接受慢,效果不是很好,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摒弃“教师权威”等因素所形成的优势地位,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不要求全责备,而是给予理解和鼓励,对于学生取得一点点成绩和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一定不要说伤自尊、打击积极性的言语,而要以观察者、引导者、参与者、支持者的身份,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真实情感,鼓励每个学生把各自的看法和想法大胆说出,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教师和学生彼此必须做到相互尊重,让学生和教师都成为学习的“主角”,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美术欣赏教学的对象大多是正处于青春期、敏感期的花季少女,在情感上,教师不能忽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的情感体验以及她们的情感要求。泰戈尔说:“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教师要尊重她们做出的行为选择,更要尊重她们的奇思妙想。比如在欣赏梵高名画《星月夜》时,教师先简单介绍作者和作品的背景故事,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赏画作,在学生看画的同时,向她们提出一些辅助问题,引导学生去观看、感受、思考和讨论,让学生通过欣赏体验欣赏梵高的作品,进而去感受画面中笔触、色彩、形象所传达出来的强烈的情感。由于经验能力所限,学生对美术作品会产生各种看法或不同的评价,只要她们是认真的、真实的感受,教师都给予尊重和认可,让学生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乐意说”、“敢于说”。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欣赏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实施要注意多样性,注意开创性,不要限于固定的思维形式,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有的经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材任务的难易等因素适当的改变教学方式方法。
1.加强互动,灵活提问
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课前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请她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学生小组活动,通过观察、讨论、分享,每一组派代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对作品进行阐释。通过互动,发挥学生在美术欣赏学习中的自主性。
在欣赏教学中,可采取逐一呈现和对比呈现相结合的方式,教师提问的整体思路应该清晰,针对审美不同、情感体验不同的欣赏对象灵活提问。欣赏单幅作品时采用“整体感受——要素识别——再次回到整体”的提问思路;对比欣赏则分别单独欣赏两幅作品、分别从要素及整体感觉对比欣赏,比较其异同带给学生的不同感受,询问学生的欣赏偏爱(这两幅画一样吗?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你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和激励性,面向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求异性问题、比较性问题,以促进学生加深感受和体验。问题提出后不要急于引导,更不要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要耐心等待、给予时间。
2.欣赏与实践相结合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在欣赏时安排操作活动,如民间剪纸艺术欣赏教学时,不妨让学生也试着剪一剪。指导学生练习时穿插欣赏,提供练习的范例,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学生在工艺、绘画实践的基础上,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
3.注重音乐情境创设
音乐和美术同属艺术范畴,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地表现主题的效果,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和创造力。如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播放背景音乐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教师再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纤夫们在学生劳动下的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音乐伴随下,教师讲述中,学生自然而然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当年河边拉纤的情景,自覺地体验画面中纤夫们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纤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自己的情感融入画面,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想象。
4.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当今,多媒体技术早已应用于教学当中,它特有的直观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把以往的很多不足加以弥补,可谓让美术教学如虎添翼、效果可嘉。如进行导课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时代的画家表现春天主题的作品,让学生欣赏交流,然后再来看要欣赏的画面;在课前或课尾用多媒体放映一些名画,如徐悲鸿的《奔马》、齐白石的《虾》、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并进行简单的介绍,学生被大师们的画作所吸引,赞叹不已,以此开拓学生美术欣赏的视野。
总之,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和专业的具体情况,营造和谐环境,紧扣学科特点,努力探索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薛正,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2
[2]吕袁媛,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新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
美术欣赏与教育 篇7
关键词:罗恩菲德,美术发展阶段论,幼儿美术欣赏
罗恩菲德 (1903—1960) 是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 他的观点深受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启迪。他对具有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极为欣赏, 认为要通过儿童的美术创作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在如何进行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时, 他主张通过保护、鼓励、发展来促进儿童的创造性能力教育。另外, 罗恩菲德的一些思想也与我国传统的教育观点如“学与思并重”、“因材施教”等不谋而合。近些年来, 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思想已经被国内的美术教育界所吸收, 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 他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连续多次再版。其作品中有关儿童艺术发展的观点, 对现代美术教育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直至今日仍然熠熠生辉。他所提出的幼儿美术思想, 总的来说对我国幼儿美术教育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罗恩菲德“美术发展阶段论”的基本观点
以儿童为中心的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思想源于法国著名的教育家及思想家卢梭、杜威以及其他欧洲美术教育家对他的影响。卢梭主张儿童具有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而不能与其对抗, 应该回归自然, 追求人性, 追求人自身的价值, 反对用外在的标准与压迫去塑造、束缚学生。工具主义代表杜威则认为, 衡量事物的标准是其实验性, 因此许多教育问题也应该通过实验方法来解决。据此, 罗恩菲德“以儿童为中心”的进步美术教育思想应运而生。他的这种进步主义的教育思想注重艺术活动自身的教育价值, 认为美术教育不应把人为的、外在的或者说成人的标准强加于儿童, 阻碍儿童的自然成长。而且, 艺术创作活动在儿童的美术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即儿童能通过美术活动来实现心智上和创造性的成长, 并且能使艺术创作活动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其自身的教育价值。罗恩菲德的美术教学方法论要求教师注重儿童各方面的学习和成长, 在课堂中扮演积极教育者的角色, 鼓励教师要极大程度地发挥创造性的教学。
罗恩菲德之前的一些教育家已经意识到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 罗恩菲德也在其《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把儿童的艺术发展阶段划分为: (1) 涂鸦阶段 (2~4岁) , 儿童自我表现的第一阶段; (2) 样式化前阶段 (4~7岁) , 儿童做首次的表现尝试; (3) 样式化阶段 (7~9岁) , 有形体概念的形式; (4) 党群年龄 (9~11) , 理智萌芽的阶段; (5) 推理阶段 (11~13) , 拟写实的阶段; (6) 青春危机期 (13~) , 儿童美术发展的决定性时期。
罗恩菲德认为, 这些阶段是来自遗传的知觉程序自然展开的结果。一个个阶段的发展, 就像一个个遗传程式的展开一样。虽然各个儿童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速度, 但整体形式和步骤却是相似的。儿童需要经过上一个阶段才能进入下一阶段。既然这些阶段是自然发展的, 因而教师对儿童美术的学习就不应予以干涉, 不要试图教儿童怎样绘画, 而应只是提供材料和刺激让儿童自我表现, 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发展美术能力。他用许多详尽具体的例子来分析不同阶段儿童的艺术发展特点, 并从儿童成长的诸多方面解释了儿童心智的成长。
二、对罗恩菲德美术阶段思想的批判与吸收
罗恩菲德的思想是美术教育思想中的瑰宝, 他提出的符合儿童特点的美术教育思想非常有进步意义。从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出发, 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对今天的教学实践活动具有指导及借鉴价值, 值得我们推敲、学习。我们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其美术教育思想为现代幼儿教育所用。
那么, 在目前的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 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呢?
1. 阶段差异性原则。
同儿童艺术发展阶段一致, 儿童美术欣赏能力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例如, 两岁到三岁的幼儿处于从本能直觉阶段向审美感知阶段转变的时期, 对色彩、形状和线条更感兴趣, 但缺乏审美感知。三岁到四岁的幼儿开始萌发审美心理, 既有审美心理结构的雏形, 又有对优美形态的审美态度、对优美事物的偏爱敏感性及相应美感体验。四岁到五岁的孩子具有明显的审美偏爱, 偏爱色彩鲜艳、夸张和拟人表现风格的美术作品, 喜欢能带给他们愉快体验的自然风光和景物。世上没有一般的审美标准, 喜爱某物取决于个人的喜好或者生活经验。五到六岁的儿童有一定的审美标准, 具有明显的个性倾向, 容易受到周围其他人评价的影响, 处于审美评价模糊阶段。所以, 教师要做的是先弄清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所处的审美阶段, 根据不同的阶段选择适合孩子的美术欣赏作品。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设定具有差异的审美目标, 对两三岁的孩子来说, 教师的目标是引导他们参加美术欣赏活动, 体验美术欣赏活动的快乐, 培养注意力。对三四岁的孩子, 教师要鼓励孩子用简短的话语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引导幼儿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对五六岁的孩子, 要引导他们了解作品的简单背景知识, 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形象, 主动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 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联想。
2. 渐进性原则。
幼儿的认知顺序是从感知到理解, 从未知到已知, 由模仿到创作,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练习到掌握。只有按照这些次序, 才能提高幼儿美术欣赏的能力。对一些作品来说, 儿童可能会被吸引, 会谈论其看到的一些感受, 可是对一些比较抽象的, 已经超出儿童的美术欣赏能力, 必然不能产生使其看下去的兴趣, 更别说要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所以教师为儿童提供的美术欣赏材料, 要呈现出渐进性的原则, 先简单再复杂, 依据幼儿的认知发展顺序提供与指导。
3. 自主性原则。
不管任何活动都是要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 了解和认识自主性。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也不例外。只有主动投身于美术活动, 才能从中充分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活动中, 儿童根据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经验主动地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 与美术作品的内涵产生情感共鸣, 从中感受审美愉悦。虽然这个时期的儿童是根据直觉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 但由于其自身各方面的局限性, 他们所感受到的美的东西也是受限的, 但这确实是他们目视耳闻的, 是他们的亲身经历。因此, 教师不能强求幼儿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 而应想方设法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让幼儿有自己的探索和想象活动。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提问、讨论和交流, 鼓励幼儿发表各自的见解, 用多种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这种方式把教师的“独角戏”变为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共同参与, 有利于充分地激发儿童的主动性, 让他们积极地发表自身的观点。
4. 独创性原则。
儿童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然也不例外。陶行知先生也提出过一些培养孩子独创性的原则。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儿童的独创性, 深入了解儿童。其次, 要解放儿童, 解放儿童的双手、双脚与嘴巴。现在大部分的幼儿美术欣赏都被“做歪了”或者说是颠倒了, 使得幼儿的美术欣赏变成教师的美术欣赏, 教师先说一些东西, 儿童只是被动地接受, 这何谈创新性?在美术欣赏教育中, 教师应该逐渐引导幼儿把自身的注意力聚焦在审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上, 而不是其他方面, 从而帮助幼儿增强自觉性以及稳定性。因此, 幼儿教师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长处, 创造性地组织和设计有启发性的美术欣赏活动, 激发儿童的独创性。
5. 生活性原则。
儿童美术欣赏的内容选择首先应源于生活。艺术是植根于生活的, 教师应带领儿童感受生活中的美, 这是儿童美术欣赏的出发点。生活处处有美, 但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中的风景可以说是幼儿美术欣赏的首要素材。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注意利用儿童所在地区的美术文化特色, 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 而且对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生存、繁衍以及发展也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每个人都不是圣人,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的, 逃不开历史文化的制约。每种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 应当用辩证的观点加以分析和批判, 在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找到适合国家本土的幼儿美术教育的理念和具体实施方案, 从而使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获得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马菁汝.罗恩菲德、艾斯纳, 拿来还是摒弃?[J].美术, 2014, (3) .
[2]马菁汝.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与中国当代美术教育[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4.
[3]朱重翎.幼儿园5-6岁儿童美术欣赏教学创新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3.
[4]林琳.运用艺术家的眼光看世界—谈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 2004.
[5]钟启泉.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95-270, 338.
[6]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理论_lwindz[EB/OL].http://blog.sina.com.cn, 2013.
[7]陶金鸿.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J].艺苑 (美术版) , 1998, (01) .
美术欣赏与教育 篇8
一、创设美的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很多美术欣赏课只是停留在简单甚至肤浅的层面上, 而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仅以“像”和“不像”, “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品, 就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不能并重的表现。很多美术欣赏课常常是烦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地介绍, 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的很少, 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由老师当主角, 学生当听众。讲得平淡乏味, 学生听了反应淡漠, 一堂课下来, 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此以往, 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 也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同样, 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 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 我们知道, “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 和谐谓之美, 悲壮谓之美, 崇高谓之美, 有形式之美, 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所有这些, 说明一点:作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 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 精心准备教案, 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 (如投影、范画、故事、音乐等) 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 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二、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 注重对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欣赏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这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既向学生传授了审美知识, 又给学生做出了审美示范, 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应具体到内容和形式上。
美术在很大程度上说, 就是那种“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东西, 仅凭教师口头传授, 而没有学生的亲自参与和体验, 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所以教师自身须苦下工夫, 提高自身专业、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做到“能意会, 可言传”, 语言准确而言简意赅, 风趣幽默而具有感染力。如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一课中讲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 教师在讲解这幅作品的时候, 先从画面的形式切入:画面中只有一位老者, 独坐船头在垂钓, 周围是一大片空白。后引导学生完思考周围大面积的空白表示什么意思?这幅画描绘的内容是什么?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 教师可再进一步引出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并阐明诗的意境与画中内容的吻合。但要避免像上语文课那样在欣赏评述中完全以“文学解释”代替美术作品欣赏。如果作品中所涉及的故事、人物与情节、诗词的介绍不能和作品的美术语言、形式、风格结合起来, 那也不是真正的美术欣赏。另外还应避免把美术欣赏课上成美术史论课而陷入史论的汪洋之中, 而应欣赏到点子上, 并把握好作品内容和形式两个要素。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 还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 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 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界限, 而不要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 使学生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响, 并且从中受到教育。
我们提倡的审美教育, 就是要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教师就是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 帮助学生认识美的规律, 触动学生的感官意识, 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三、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 注意沟通, 共同参与
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作品, 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 与艺术作品直接交流, 理解作品信息, 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 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在美术欣赏课中, 教师是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 其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分析, 并提供必要的知识,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学生对美术作品必然会产生各种看法或不同的评价。教师可以做一些提示或补充, 但绝对不要轻易地将专家或教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因为, 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本无统一的标准, 一定程度上,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 学生自己会慢慢懂得作品真正的内涵。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只有当学生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 亲自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 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把握才能成为可能, 从而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所以在课堂中要注意师生共同参与, 实现师生互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关键是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 激发学生参与欣赏的热情, 而实际上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 或多或少地都可以对美术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 需要的就是一种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 让学生敢说、想说, 而这个平台则需要教师去构建,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方向, 给予引导, 使师生在共同参与、平等切磋的过程中, 完成教学活动。当然, 这一切都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 包括情境设计、问题设计、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等。
总之, 高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突出学科特征, 并做到德育与审美教育相互渗透;美术基础知识的引导和作品欣赏相结合;注重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欣赏;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 注意沟通, 共同参与;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线, 切忌把教学变成“蜻蜓点水”, 不深不入。应把审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 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开设的艺术乐园中, 激发他们热爱生活, 热爱自然, 热爱祖国的情思。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完善自我, 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
参考文献
[1]郑和钧, 邓京华, 等.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11.
[2]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美术教学参考书 (一) .1版.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05.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08.
[4]吴乐年.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0.
美术欣赏与教育 篇9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里, 不可能开放出古希腊时期那种表现人体健美, 体格强悍, 袒露胸腹的艺术之花。也不可能有像维纳斯那样裸露肌肤的女性形象和像大卫那种全裸的男子雕像。西方的艺术创造是一种入木三分的细腻肌肉块状和骨骼关节灵活的直观再现。东方艺术则是充分利用外在条件的包裹意象影射着人体内在的那种气质和想象。中国的人物画和雕塑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标准的比例, 历史上没有一件作品可称为正比和采用黄金分割的科学方法进行艺术构思。
直到近代, 西安兵马俑的出现才让我们见到了二千多年前人物比例的正确性。但依然是重甲包裹, 服履靴形。即使这种比较科学的人物比例, 也没有被后来的艺术家采纳。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 艺术家不可能亲见直观的人体, 更不允许宣泄人体艺术的原形。说到底, 是对人体美的艺术形象不懂和禁忌。一直到了近代, 中国美术界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精华, 似乎重新认识到了人体是世间最美的一部分。
二、注意教态, 创造一种和谐舒适的气氛
教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外部表情与内在气质的形象反映, 它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好的教态, 学生会感到亲切、轻松、愉快, 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面带微笑, 和颜悦色, 会给学生愉快的暗示, 学生会从中受到感染。教师在面对青春期人体的敏感话题时更应该自然大方, 不能扭扭捏捏或者故意回避, 应传达出一种健康自然的讯息。
三、愉快地环境中接受人体构造的知识
在教学生学习人体结构时, 除了讲解骨骼、肌肉的名称、位置、作用及男女形体的差异外, 还要告诉他们, 这个世界由男女两性组成, 学习人体结构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内在结构及外部形体。其实这些内容生物课都学过, 在美术课上就要告诉学生:男性由于骨骼大、肩宽、肌肉发达, 因此男人体形给人以强健的力量感。而女性由于骨骼较小肩窄、皮下脂肪较多, 给人以丰腴的曲线美之感。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因此我在教学时准备了其他特殊的如许多体育动态图片和服装动态效果图, 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体育比赛, 思考体育健儿强健的体魄所体现出的美感;再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服装表演, 或看一些体操表演的图片, 使他们对女性的丰腴秀美有一定的认识。
四、在愉快地环境中直面人体
人类自从认识到自身性的差异, 千百年来, 对男性人体美及女性人体美的认识便有了某些标准。在西方, 人们将其分别归为崇高 (壮美) 和优美 (秀美) 的对立范畴, 在中国则以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来形容。如果说男性人体犹如一首交响乐, 那么女性人体就是一首小夜曲。
从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和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 再从中国汉代画像砖、北魏石窟造像中的男人体和唐代飞天的造型上, 就可得到确证。我在教学时将《米洛的阿芙罗狄德》与《掷铁饼者》及《大卫》挂图挂在一起, 有些女生甚至捂起了眼睛, 我鼓励他们勇敢面对, 这并不是肮脏的东西。介绍作者及作品, 尤其加深对美神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讲解, 从人体的健康美出发,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表情也变得自然, 我感受到他们心理的变化。为什么希腊雕塑几乎都是裸体雕塑, 这是学生常常会提出的疑问, 这时就需要向他们解释。希腊人对于人体十分崇尚, 认为只有健全的身体才能有健全的精神, 他们把关心集体的利益、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心绪宁静、善于克制自己的公民道德, 作为完善的心灵寄寓在强健的体魄中而创造出了身心统一的人体艺术形像。希腊人非常重视体育锻炼, 自公元前七七六年起, 每四年一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他们重视运动锻炼的表现。
五、在美术作品中体会正确健康的爱
爱包括很多种, 亲情、爱情、友情, 这些在美术作品有很多体现。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就有很多表现母爱的作品, 《美丽的女园丁》此画通过美丽的女园丁的形象, 表现圣母玛利亚的世俗之爱的精神。笔锋细腻, 技巧完美, 表现女园丁的亲切、和蔼, 赤子的纯洁可爱, 对于母性的依恋, 给人一种感受煦暖阳光普照的亲情, 生动传神地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渴望。讲解作者的生平, 是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再联系到实际生活, 让学生讲讲母爱, 打开与家长的心结。爱, 是人的情感世界最美好的感情。你要爱 (或者说学会爱) 你的父亲和母亲, 即使他们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谁没有缺点呢?) 。你还要学会宽容对待你的父母, 而不是恨。恨, 只会让你心绪烦乱, 横生出各种莫名的、古怪的念头, 使你失去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减弱你的学习动力。法国雕塑家罗丹的《吻》原本是“地狱之门”右下边一个雕像, 表现热恋中的男女。后来, 罗丹又把它制成一件单独的雕塑, 并且成为他著名的代表作。《吻》是表现男女爱情的不朽之作, 它是那样坦率真挚, 感情充沛, 造型动人, 它体现出作为艺术家的罗丹浪漫气质的一面, 也说明他思想的矛盾性、复杂性和感情的无比丰富广阔。这是罗丹以他的情人女雕塑家克洛岱尔为模特创作的杰出作品, 是他们深挚爱情的象征。与学生一起体会感情的重要性, 珍惜心中美好的感情, 把握自己而不是随意放纵自己。学会交往, 能够自控, 理解体贴他人, 真正懂得:只有在自己年龄、生理、心理达到成熟之时, 运用自己的成熟, 通过交往而觅到“意中人”, 才能发展恋爱关系。
青春期的审美教育是一项持久的工程, 我将继续加强青春期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热爱生活, 激扬生命。一些敏感的问题, 家长和老师常常是苦口婆心, 甚至是暴力相向。除了从生物、思想品德等学科入手。其实美术也是很好的突破口, 毕竟美术作品是直接的视觉感受。如果我们在这一方面再进一步的研究, 教学实际中反复推敲。相信可以帮助更多的青春期学生走出误区, 正视自己。得到全新的美的感受。
摘要:优秀美术作品的榜样作用和美好的艺术形象, 能鼓舞人们奋进向上, 自觉地接受它的影响和引导。在美术教育活动中,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道德观念去感受, 去表现各类美的事物, 并从中引发感情上的共鸣。教师的热情, 正确诱导和帮助, 使他们的审美趣味向着健康, 遵守道德规范的方向发展。本文着重探讨了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审美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课,审美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933253.html
美术欣赏与教育 篇10
一、巧妙设计欣赏课教学内容,培养初中生正确的审美观、德育观
现在初中文化课程多,各方面的压力大,课余支配时间一种艺术活动,生动清晰的语言,是概括和表达歌曲思想内容,塑造动人的艺术形象,深化主题,使歌声富有感染力的极重要的因素。所以歌唱教学首先应从掌握语言的规律入手,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吐字咬字习惯。在汉语普通话基础方面高中学生是较好的,尽管有些同学受方言影响,某些音发得不准确。通过对学生进行正确说话、朗诵、有音高、有节奏、有表情地念的训练,使学生较清楚地辨别和渐渐掌握咬字吐字时的唇、齿、喉、牙、舌的五音的准确分工合作与口腔开、齐、撮、合的四呼形态及穿鼻、抵腭和发音归韵等基本知识与技能,在持之以恒的教学训练中,方言被逐渐克服、字音的错误有较明显的减少,字形的变化得以纠正。同时,在强调语言规范化的教学中结合歌唱的呼吸、共鸣各种知识,指导学生掌握发声的基本原理,在多次的反复实践中,逐步养成正确的咬字吐字习惯。
在学习一首新歌时,首先要让学生把曲谱视唱熟,然后把歌词有表情地念几次,进行比自然说话时稍为夸张、声调稍提高的朗读,带有气息控制和打开喉咙地念一次,最后将朗诵过程中念得不正确的字,单独拿出来进行范读与跟读,一些长音延长的字要将一个字分成字头、字腹、字尾放慢速度地念,要求学生要咬准字头延长字腹,口形、舌位仍稳定不变,收清字尾。通过朗读歌词来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内容,使他们的发声器官自如、正确地运动,体会歌词语气、语调中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地表达技巧。结合旋律填词,辨别歌词中的逻辑重音与旋律重音的关系,把握好歌词与歌曲旋律的最佳结合点,完美地把歌曲唱好,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效果。
三、要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歌曲的能力
歌唱艺术是人声与语言文字相结合的艺术。我们唱好歌曲,不能只讲声音,不讲感情,也不能只讲感情,不讲声音。我们应该教会学生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及词曲作者;对歌曲的时代背景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再进行适当的处理。把歌曲的艺术形象准确完整地再现出来,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境界。
学一首新歌时,都应该培养学生处理歌曲的能力呢?首先应对歌曲的内容风格、速度力度、表情术语、节奏节拍、旋律线的起伏及调式调性、曲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对歌曲少,同时接触的优秀美术作品很有限,所以我们更应该利用好欣赏课,让初中生能够多方面、多层次学习、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这样不仅能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更能够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审美观、人生观。特别是对那些非美术特长生而言,美术课每周就一节,释放文化课带来的压力,美术欣赏课就显得十分宝贵。虽然欣赏课所涉及的知识多、理论强,但是在欣赏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该理顺教学脉络,把握准课堂主线,突出精彩的内容,使孩子们喜欢上欣赏课,盼望上欣赏课,充分体会到美术欣赏的无穷魅力。所以我在制作美术欣赏课课件时,把音乐与美术名人画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让他们在思考中,在欣赏中思考,给欣赏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例如,我在让初中生欣赏作品《江山如此多娇》时,配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配乐,这样让他们在视觉、听觉上都得到一种美的熏陶,同时更深一层体会到了作者的内心情感,进而让初中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树立科学的审美观与价值观。
二、对初中生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初中美术教材中欣赏课作品大部分选自古今中外的大师的分析和处理来增强演唱者的形象思维和对音乐的感受力,从而把歌唱好。只要对作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巧妙的处理,才能达到预定的演唱效果,只有上课多让学生自己参与分析歌曲,使学生懂得想唱好一首歌,除了字正腔圆外,还要对作品作出认真的处理,唱起歌来才能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歌曲的能力。
四、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形体动作的训练
唱歌首先是以美妙的歌声来感动人,但是唱一首歌,从头到尾站着一动不动,就会太死板,适当的形体动作辅助是非常必要的。
形体动作与歌声一样,都是出于内心,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在放声歌唱时,以恰当的形体动作和脸部表情来辅助一下歌声所不能表达的一些情感是必要的,所以平时在学生练声或歌唱时,要培养学生做一些与歌词内容相符合的脸部表情和手、眼、身等一些身段基本功的练习,以更好地为表达歌曲内容与思想感情服务,使听众和观众不仅用耳朵欣赏歌声,同时还用眼睛欣赏歌唱者的表演。演唱者应该以最美的姿态出现在听众面前,使听众既在歌声中,又在歌唱者的表演中受到艺术感染。
总之,歌唱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一门艺术,它是一门很讲究科学的既深奥又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我们要想提高高中学生的歌唱能力,除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扎实基本功训练外,还要师生一起互相交流发声方法,多推敲、多琢磨、多总结经验,只掌握扎实的歌唱技巧还是不够的,在学习基本功的同时,还要掌握更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文化知识,必须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要多了解国内外各民族的音乐演唱风格与各种演唱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在歌唱教学中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感情真挚,姿势大方,细腻感情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表现艺术的真实,才能感人肺腑,动人心弦。艺术是无止境的,有待于我们努力追求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03.
谈寓教于乐教学法的运用
金玉梅
(遵化市第三实验小学,河北遵化
摘要:关于怎样上好课,是教师永恒的课题,所以教师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好细节的把握,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一节好课程,应该是师生的互动,本文着重论述如何让你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寓教于乐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小学生有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等特点,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教师在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流程时应注重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孩子们在快乐中,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去体验、感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在教学中实施“教”与“玩”的结合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与“玩”结合,丰富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的情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实现了教者与学者在感情上的融合和在情趣上的共鸣。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精神饱满,兴高采烈,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游戏,模拟一些生活中的场景,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通过玩达到了学的目的。“教”与“玩”的结合,为教学创造了一个比较自由、民主的宽松环境,赋予了学生一些独立自主的权力,使学生可以根据主观愿望,在活动中培养健康的情趣,锻炼坚强的意志,促进了学生个人性格、气质的发展。
名作。通过欣赏这部分美术佳作,能够促使初中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例如我在进行现代油画《开国大典》欣赏教学时,就强调这幅作品的作者把他切身的感受完全倾注到这幅画作之中,这幅画作不仅真实地再现了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而且以气势磅礴、庄严的构图,绚丽多彩的色彩,形象地记录了这一伟大的时刻。这幅画作从构图到预色,从场景到人物,无不折射出我们伟大祖国的风范。通过这副作品绘画背景的分析,能够有效地引起初中生对开国大典的想象,尤其是新中国成立的那种伟大的自豪感。我们紧紧抓住这一历史事件,讲述旧中国的落后与新中国的昌盛,引导他们充分想象。只有带着这种浓厚的历史情感欣赏这幅佳作,初中生才能得到心灵上的震撼,才能产生浓烈的思想感情,进而调动起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责任感。让初中生深深牢记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发奋学习。这样不但能够使他们学到美术基本技能,同时也能培养同学们崇高的理想,进而达到“快乐学习”的教学境界。
三、通过形象直观的美术欣赏活动,积极进行德育教育
《流民图》是一幅知名度非常高的美术佳作,是我国现代著名画家蒋兆和用十余年创造的一幅历史巨作。为了创作这幅作品,他用了十余年的时间,走遍北京、上海等地搜集绘画素材,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完成了这副不朽名作。老艺术家用自己的青春、生命、热情、力量,给予了《流民图》以生命,达到了人与画的完美统一。这也让我们深深明白美术作品根源于生活,它是生活的升华。欣赏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应该与审美教育互相渗透、有机结合,达到合二为一的境界。
四、对初中生加强“两史一情”教育
中国画在创作时,通常采用借古喻今的画法,以此表达内
当科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科学对儿童来说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脱离生活的科学是“不完整的科学”。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科学走近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实际,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能使学生在具体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逐步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生活之中,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了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而模拟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能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二、使教学生活化
“生活是灵感的源泉。”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本知识,还要学习生活知识,生活好比是一本巨大的“无字词典”,能够让我们从中收获无穷的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学习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仅仅锁定于几篇例文、范文,几个数学公式,几个英语单词或者局限于有限的校园空间,甚至教室空间,学生的作文素材怎能丰富起来,学生的思路又怎能放开呢?老师要善于带领学生走进自然生活,到广阔的世界里去感受生活的气息,发现生活的魅力,生活会给学生带来新的认识、新的感受和新的收获,会让学生的思想更加合乎时代的主旋律。在学生的写作中可以用到这一点,例如指导学生写命题作文《家乡的变化》,我让学生先亲自进行观察和了解,从住心情感。例如,明末清初大画家陈洪绶的人物画大部分取材于历史故事,其中《归去来兮》以陶潜辞官归隐的故事规劝好友周亮工不要给大清做官。透过陶潜辞官归隐的故事寓意,赞颂了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风亮节的情操。初中生通过对作品的欣赏、领悟,激起了对那些具有高风亮节情操古人的敬仰。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有利于我们对初中生进行有效的审美教育,提高同学们对画作的辨别能力,陶冶情操。这对初中生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使他们懂得怎样生活、怎样为人处世、怎样让人敬佩。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大唐王朝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盛,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文化上的交流融合,共同缔造出辉煌的大唐文化。稀世佳作《步辇图》就反映了大唐盛世,它通过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生动再现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选普松赞干布派来迎接文成公主的使臣禄东赞的庄严的历史场面。它是唐初汉藏兄弟民族密切关系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一幅纪实性的历史肖像画。所以,我们在欣赏这幅佳作《步辇图》时,可以先介绍我国盛唐时期历史,政治上改革吏治,任用贤能,虚怀纳谏,政治清明,与少数民族通婚;经济上发展生产、革新农具,发展对外贸易,与西亚诸国建立了往来,加强了民族融合。初中生在对相关历史知识了解的情况下,就会对这一时期的国情有所理解,进而加强了爱国主义情怀。
美术欣赏与教育 篇11
【关键词】初中美术 欣赏教学 情感教育 融入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122-01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意义
情感教育的目标是促使学生的情感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关注学生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的变化。现阶段,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意义如下:首先,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需要情感教育。信息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很多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扭曲,出现悲观厌世的现象。情感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途径。其次,情感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支撑。现代科技的飞速进步,使得青少年的价值观体系较为迷惘和混乱,一方面他们向往虚拟世界,另一方面又在现实世界中游离不定,因此需要通过情感教育来培养学生健康、自尊和自信的健全人格。
二、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之情感教育的融入途径
(一)美术教师应注重自身情感修养的提升,为情感教育奠定基础
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美术学习的重要启蒙者,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有重要影响。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情感修养。教师健全的道德品质,既能展现自身魅力,还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导向作用。所以,美术教师首先要具备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对自身的角色和社会价值正确认识,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并为之自豪。同时,美术教师要将情感体验和艺术实践相结合,促使自身的情感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不断提升。在教学中具有充足的幽默感、丰富的情感和稳定的情绪,从而融洽师生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美术教师应具有扎实的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定期组织美术创新活动,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探究,提升美术教学水平。
(二)美术欣赏教学中应重视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术欣赏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中心环节,也是教学中最关键的人际关系。如想要融入情感教育,必须重视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以平等友爱的态度来关爱和对待所有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引导每位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同时,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作为有个性的、完整独立的社会人来看待,对他们的主观愿望和内在情感进行深入挖掘,促使学生情感认知不断发展和完善。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如行为习惯、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等,对困难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抚慰,消除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消极体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促使情感教育真正融入到美术欣赏教学中。
(三)美术教师应通过艺术审美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利用感性激发心理的体验过程,即学生在首次接触新事物的时候所产生的真实感知。艺术作品中的情感素材非常丰富,通过艺术审美,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例如在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欣赏教学中,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幽深崖谷、崇山峻岭、众树竹林、流溪飞泉、桥亭舟揖和行旅人物等,充分展现了自然之美。学生在欣赏这样的作品后,会充分受到感染,表现出了新奇、好奇之感。此时,教师应适当的进行引导和点拨,告诉学生这是画家在欣赏祖国的山川后真实的情感体验。如此一来,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对祖国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产生深深的热爱之情。又如,在齐白石龙虾水墨画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齐白石勤谨的治学态度和刚硬的民族气节的讲解,促使学生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能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四)利用课外活动资源来开拓学生的情感视野
美术课外活动资源,如博物馆、美术馆等,承载着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开拓他们的情感视野,是非常有必要和价值的。一方面,教师应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前往美术作品展、美术馆和博物馆参观,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在美术作品展参观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另一方面,随着国外当代艺术的影响和现代艺术的持续发展,艺术体验已成为纷繁多远的局面。为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改变单一的知识组成,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学校应该定期组织美术讲座。邀请一些校外的艺术家和美术教师,对学生进行美的二次教育,丰富他们的第二课堂内容。如此一来,有限的美术欣赏课堂得到了扩展和延伸,促使学生能积极灵活的探索美术知识,有助于他们活跃开阔的审美思维方式的培养。同时,美术课堂和课外生活之间有了完美的衔接,学生的审美眼界和视野也会变得开阔,这对于现阶段初中生艺术审美情感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结语
浅谈美术欣赏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篇12
一、美术欣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 就是要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教师就是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 社会的美, 帮助学生提示出美的规律, 打动学生的感官, 人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欣赏教学同其他艺术教育一样, 主要功能是审美教育, 即纯正的审美趣味、正确的审美观点、高雅的审美格调, 健康的美术作品对培植高尚丰富的情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 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用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 在共鸣中陶冶情操, 升华精神境界。
目前, 审美教育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目的的, 需要循序渐进地取得成果。美术教学主要可以通过欣赏和实际的训练两方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美术的含义很广, 从绘画到建筑, 从服装设计到楼堂的装修设计, 从汽车的造型到家具的设计等等。甚至餐桌上食品的造型, 都属于美术的范畴……美术教学中, 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欣赏美术作品, 提高审美能力, 从格调高雅的作品中感受美术的情趣和崇高境界。
二、美术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美术课程是学生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 这是由于美术活动的发散性思维和美术活动的过程决定的。所谓发散性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作了如下描述:“由给定信息而产生信息, 强调从同一起源发生结果的多样化和数量, 它往往体现出迁移的作用”。同时他又进一步指出:“一种新产品的发明, 一种视觉艺术的创新, 都较多依赖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 发散生成是创造力的精髓。”美术学习是注重右脑的学习, 强调感性的传达。美术表现的能力, 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 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 同时还传达某种信息的艺术。这其中就强调了美术具有“创造”、“审美”和“传达”信息的属性, 同时还要向观众传达某种信息。
三、美术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被誉为现代物理学之父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美术欣赏之所以为其他学科无法替代, 就在于发展了人的想象力。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 都是靠想象力来感染人、打动人的。美术欣赏要达到欣赏者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 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成为享誉世界的典范之作。我们不仅看到蒙娜丽莎微抿的嘴唇、微挑的眼角和微凝的双目, 流露着一种恬静、淡雅而又神秘的微笑, 同时, 我们还能感觉到一种朴素、自然、纯真的人性情感随之透溢出来, 表现出一种挣脱宗教禁锢而苏醒了的人性与复活了的灵魂, 体现出充满血肉情感的人本价值, 从而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
四、美术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首先, 美术作品由色彩、线条、空间、材质等视觉元素构成。只要它遵循审美规律, 呈现在我们眼前时, 就能满足审美需求, 直接对人体产生有益的影响。与此同时, 美术作品还传递艺术家的审美情感, 对人的精神产生净化和陶冶作用, 起到消除精神障碍、恢复心理健康的效果。因此, 通过多样化的美术欣赏教学活动, 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提高欣赏、鉴别、判断、批评等审美能力,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 自由、放松的美术创作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和多元智能的测试工具, 从作品的题材、主题、形象、色彩、构图以及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等方面能形象化地反映出学生的不同心态, 清晰地显示出学生的多元智能品质, 从而为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有效依据。
学生通过参与美术教学活动所产生的各种体验、成就感、自信心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形成健康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调控心理状态和消除心理障碍, 而且有利于激发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个人与所处社会环境之间形成和谐关系, 对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因此可以认为, 美术欣赏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总之, 美术欣赏教学虽然只是美术学科教学里面的一个小的分支, 但它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富有时代意义的重要作用,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也能培养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等素质, 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 我们要把美术欣赏教学放在人的素质培养的环境下进行, 在培养“发现美的眼睛”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敏锐性、理解美的能力、创造美的欲望、提高表达美的水平, 完善人格, 提升综合素质, 发现学生的智能优势并加以培养, 为实现人的全面、和谐, 自由的发展, 为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努力。
摘要: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素质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展美术欣赏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 发展学生的全面思维, 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 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美术欣赏通过对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 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使学生学会鉴赏美、创造美, 从而使学生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
关键词:美术欣赏,创新思维,形象思维,美术形象,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著, 《对美术教学的意见》,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年第1版, 第46页。
[2]、艾斯纳著, 《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 《中国美术教育》2005年第6期。
[3]、赫伯.里德著, 《通过艺术的教育》, 青年教育出版社, 2005年第2版, 第63页。
【美术欣赏与教育】推荐阅读:
职业教育美术欣赏教学10-02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09-30
美术欣赏07-18
中职美术欣赏05-09
初中美术欣赏05-16
高中美术欣赏10-10
小学美术欣赏10-24
美术作品欣赏06-05
高中课程美术欣赏06-21
大班美术欣赏: 奔马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