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如何欣赏美(精选11篇)
美术教学中如何欣赏美 篇1
美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它同素质教育其他形式的教育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加强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到主动地达到心灵境界的转化, 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美的感知能力, 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在美术课上, 我们该如何为学生提供美的享受, 从而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呢?
一、审美领略悦耳悦目之美
“悦耳悦目”指的是“人的耳目感到愉悦”。此种美, 指的是人的外部感官产生的一种愉悦感。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各环节中, 向学生出示外形美观的作品, 让他们在第一时间里就能体会到美,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因此, 选择好的作品, 让学生一下子领略到美, 就成了教材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例如, 在苏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三册《漂亮的灯》这一课里, 欣赏灯是本课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中选择了大量灯的图片, 学生可以从款式、材料、年代等方面进行纵向或者横向的比较。由于所选图片古今皆有, 老师在出示的时候可以穿插进行, 让学生在古今对比中感叹灯的美。
此外, 像剪纸课、泥工课等等, 都可以在刚上课的时候带给学生别样的惊喜。尤其是教师的示范作品, 如果在课前能做到精心准备的话, 学生就会渴望也做出同样的作品来, 这样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十分有益。
二、理性享受悦心悦意之美
“悦心悦意”, 指的是“审美愉快虽有自然生理的愉悦满足方面或内容, 却已远远不止于它”, 愉悦会通过耳目, 向内在心灵延伸。
我们知道, 艺术作品往往都有它载道的、教化的、伦理道德的、政治衡量之内的标准。而悦心悦意之美, 是指学生能在美术课上感知到美术作品的情感内涵, 已经不只是停留在感观的愉悦程度上了, 通过教师的引导,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在创作该作品时的思想与情感以及时代背景、创作进程和经历等等。
例如苏教版第八册《节日》这一课, 我在课上给学生看了一幅传统的中国画《爆竹一声除旧岁》。我首先让学生体会中国画的传统绘画风格, 包括色彩、构图等等;其次, 我告诉学生画面的内容跟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有关, 告诉学生此幅画的内容, 即所谓“爆竹一声除旧岁”, 是从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而来, 是采用了传统文化常用的物象隐喻的方法来表现画面内容的。
关于春节的故事和传说是不胜枚举的。上课之前我就思考过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介绍, 让学生既能感受到节日气氛, 又能从中了解春节的习俗和故事呢?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它。这幅画虽然谈不上什么“载道”, 但足以让学生体会到画面之下更深层次的东西。我们不光能从中得到视觉欣赏的美, 而且能从其中学到很多知识, 这样的功能和作用, 我们怎么能不说它是“悦心悦意”的呢!
三、激励追求悦志悦神之美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 “悦志”是对人的意志、毅力、志气的陶冶和培育;“悦神”则是投向本体存在的某种融合, 是超道德而与无限相统一的精神感受。从与对象关系的角度来看, 李泽厚认为“悦志悦神与崇高有关, 是一种崇高感”。
崇高感的传递, 首先需要教师自己有着崇高的精神, 这样才能将崇高感传递下去。就如我们一直都在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样, 如果只浮于表面地讲一些作品, 那就丧失了美术的教化功能。而美术的教化功能其实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具备了。作为教师, 切不可轻易回避更不能随便丢掉这个机会。例如苏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三册《亮眼睛》一课, 其中一张图片是一名山区小朋友睁着大大的双眼, 对着照片前的观者, 一副渴望读书的表情。由于这双眼睛向人们传递了山区小朋友渴望读书的心情, 从而引起了善良的人们对失学儿童的关心, 使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帮助更多的失学儿童重新返回了课堂。
如果不向学生介绍图片背景的这些内容, 也许很多学生只是看着这双眼睛比较亮、很好看而已, 而当教师介绍完这些情节后, 在学生心里引起的情感效应就不一样了。这时, 学生对图片人物就产生了同情心, 对慈善者也产生了敬佩心。当然, 如果教师能进一步引导, 让学生对希望工程的意义做更高层次理解的话, 或许他们还能从中得到爱国、爱民、爱社会的德育教育, 甚至或许还能找到自己的信仰。即使对学生来说, 有些信仰只是朦胧的, 但极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人发展走向的意念引导。
美术教学中如何欣赏美 篇2
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美
干文娟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第一中学)
人们有了美的感受、美的感悟、美的认识和获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的发展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初中数学美无处不在,美的信息无处不显。数学美是数学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具有实际意义。本文简单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美。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美的意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人们善于捕捉美感,才有可能有兴趣投入其中,爱其所好,爱其所美,因美而爱,因美而执着。初中数学中,每个公式,每个图形,甚至每个字母和符号也都将美隐藏其中。只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感悟,所蕴含的美都会折射出熠熠光彩,使数学深深吸引学生,学生爱上数学,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美,从而形成数学价值观。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美的策略
1.渗透数学图形美
初中数学中“图形美”随处可见,关键在于去欣赏、去感悟。“景”再美再好,如果人没有审美能力,美景也黯然失色,意义不复存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图形与现实生活美景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受数学美。例如,学习“抛物线”时,借助于高台跳水,运动员的跳水动作和跳水的美姿,感受抛物线之美;借助于喷泉之美,感受抛物线之美;()借助于运动员实心球的投掷和运动行程等感受数学美到处可见。
2.挖掘数学的抽象美
数学的抽象美是指数学的概念、公式等所反映的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实质。因此,渗透数学的抽象美可以从日常生活着手。如,学习“有理数的运算”中的“分数运算”,因为倒数,使乘法和除法相互转化,而乘和除是矛盾的整合体,形成既对立又辩证统一,数学所表现出的是人类的.无穷智慧。
3.突出数学的对称美
数学的对称美更是普遍存在。如中心对称、轴对称;在平面几何中,结合“黄金分割”这一对称美在生活中的运用:建筑设计、艺术绘画等;学习“函数的图象”时,对称美更给人美的感受;数学运算也可以见其“对称美”.教学时,利用这些对称美,可以加深和记忆、理解这些知识点。
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美融于教学中,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美,抓住数学美和数学知识、学习数学兴趣的切入点,将数学和美联系起来,将知识和文化结合起来,这样使学生既能掌握数学知识也能提高欣赏美的能力,更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美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在教学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 篇3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数学美;表现形式
提起高中数学,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枯燥”、“晦涩”、“复杂难懂”之类的词汇,很少有人将“数学”和“美”联系在一起,其实,数学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能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眼睛。怀特海曾经表示,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真表现为一个科学的数学理论可以反映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数学的善表现为数学理论看起来多么脱离现实,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表现出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而数学的美则体现在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发现并论证这些理论时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上。遗憾的是,在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的美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可见发现并欣赏数学美乃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在此,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数学教学的经验,谈谈自己对数学美的认知。
一、数学美在教学中的作用
审美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感,可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及心灵上的充实,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审美教育也随之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人们可以通过音乐、美术等等方式陶醉于社会美、自然美以及艺术美之中,从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不知不觉中形成自身的审美观,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而在审美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数学美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实,与艺术美一样,数学美在学生审美观的形成、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以及人格的塑造等方面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若能有效利用,会使课堂锦上添花,更上层楼,其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美,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创造、发明数学的激情。
2.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探求真理的思路,使学生形成追求真理的习惯和意识。
3.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美可以起到有效检验真理的作用。
4.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美可以实现寓美于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美,可以使学生逐渐形成数学美感,继而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美的表现形式
1.简洁美。爱因期坦说过:“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只有既朴实清秀,又底蕴深厚的美,才称得上真正的美。而相比于其他性质的美,数学无疑是更加接近于简单性的原则的。这种简洁美在许多定理和公式中均有所体现,比如欧拉公式:V-E+F=2,可以说是简洁美的典范,多面体的顶点数V、棱数E、面数F都满足于这个公式。一个简单的公式,就概括了无数种多面体的共同特性,由它还可派生出许多同样具有简洁美的定理。例如,平面图的点数V、边数E、区域数F满足V-E+F=2,这个公式是近代数学的两个重要分支——拓扑学与图论的基本公式,对近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类似于欧拉公式这样简洁、深刻、应用范围广泛的定理还有很多,诸如圆的周长公式:C=2πR,勾股定理等都可以体现出这种简洁美。
当然,数学的简洁美,远非用几个定理就可以说得清的,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用心发现,用心寻找。
2.和谐美。除了简洁美,数学还具有十分鲜明的和谐美,例如,公式cosθ+isinθ=eiθ,这个公式把看似没什么共性的两大类函数——三角函数与指数函数联系了起来,并由此派生出许多其他有用的结论来。
和谐的美,在数学中有很多体现,数学中有一个很著名的菲波那契数列{an}:a1=1,a2=1,当n≥3时,an=an-1+an-2,可以证明,当n趋向∞时,
的极限为 。
3.变突美。数学之中还有很多很奇妙的规律,比如椭圆、双曲线或抛物线等几种曲线都可以定义为:到定点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之比是常数e的点的轨迹,其中,当e<1时,是椭圆;当e>1时,是双曲线;当e=1时,是抛物线。常数的大小相差并不大,却形成了形状、性质等截然不同的曲线,同时,这几种曲线又可以看作不同的平面截圆锥面所得到的截线,试着把厚纸卷几次,将它做成一个圆筒的形状,再将这一圆筒斜割成两部分。若不拆开圆筒,得到的截面将会是椭圆,反之,若拆开圆筒,切口形成的将会是正弦曲线。仔细想来,不得不感叹数学的神奇与千变万化,这其中的玄妙也确能给人一种奇异的美感。
4.对称美。“对称”有“和谐”、“美观”的意思,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了数学中存在的对称美。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在所有的空间图形中,最美观的是球形;与之对应,在所有的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则是圆形。而圆这个图形可以很好地体现出对称和谐的美,它既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任意一条直径都可以成为它的对称轴。
再如,在梯形的面积公式:S= 与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中,a表示上底的长度,b表示下底边长,a1是等差数列的首项,an则是第n项,对比这两个等式可以发现,a与a1对称,b与an对称,h与n对称。
探寻音乐欣赏教学中“美”的渗透 篇4
1. 感知———发现美
音乐学专家普凯元在《音乐心理学》中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是人类心理的产物。”马克思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在音乐欣赏的感知活动中,音响感知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从各种各样的乐声中感受不同乐器的美妙,从不同的音乐作品中感受艺术美的存在。这种感知能力,只有通过欣赏实践才能提高。
1.1 营造审美氛围
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具体做法有:(1)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著名音乐家的画像,以此进行氛围熏陶。(2)学生自带一些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课前几分钟或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以开阔视野,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评价能力。(3)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演唱、演奏、表演节目,培养其自信心及与人合作的精神。
1.2 发展听觉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欣赏教育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听,人必须通过听觉的感知才能获得对音乐的感受,有人曾说:“在沉默中听伟大的音乐作品而不加以评论也有巨大的价值。”因此,发展音乐听觉能力,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对音乐的感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听,并把所听到的感受、想法讲出来。因为每一个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是不同的,而有的作品又无从考证作者的真正创作动机,所以只能凭借个人的感官品味,这也正是音乐与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因此,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是欣赏音乐的重要前提之一。
1.3 培养聆听习惯
教学实践证明,要想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就应让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1)多听。听得多了,自然就会慢慢地听懂音乐。要注意的是,学生开始听时可能只有一种朦胧、初步的感受,如果继续坚持听下去,就能逐渐感受到音乐的变化和特点,不仅能够辨别出不同特点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同时对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意境也会有所领会。(2)泛听。即广泛聆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自己的音乐欣赏面。正如美国作曲家科普兰所说:“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趣味像灵敏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但这两者都可以通过明智的练习得到发展。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和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听。这意味着尽可能不带偏见地聆听。”
2. 联想———体验美
音乐欣赏是一种思维活动,它是最能激发人们想象力的艺术。列宁曾说过:“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用自己的想象力来给刚刚在他手里形成的作品勾画出完美的图景———那我就真不能设想有什么刺激力量会驱使人们在艺术、科学和实际方面,从事广泛和艰苦的工作,并把它坚持到底。”同样是琵琶曲《霓裳雨衣曲》,不会听的人,听到的只是一些高低、快慢、轻重不同的音,而富有想象力的白居易却能感觉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想象出“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能在音乐之中听到“弦外之音,音外之意,意外之形”,这全是他驰骋想象的表现,展开想象活动的结果。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之所以感动得泪流满面,正是因为他从这首以俄国农民歌曲为素材的作品中“接触到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
在平时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各种手段,如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故事及美丽而富有感情色彩的图画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学生体验音乐之“美”。例如,欣赏前苏联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所写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时,通过解说,让学生了解其中的人物、动物等,各种乐器模仿不同的人物、动物,有少先队员彼得、老爷爷,小鸟、猫、狼等,由情节性的音乐再现一个完美的童话故事,塑造一个勇敢的小先队员形象,从而起到其教育作用。再如,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法国作曲家圣桑别出心裁地以拟人化的手法和性格化的旋律,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各种动物狂欢的景象。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描绘出一幅动物狂欢的图景。
3. 创新———表达美
音乐欣赏的过程本身,是进行作品的第三度创作。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教师可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活动,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个性化的东西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通过语言艺术或非语言艺术表现出来。例如欣赏完李焕之的《春节序曲》后,可让学生结合舞蹈特长,根据音乐情绪,创编一个汉族情绪舞;欣赏完《春江花月夜》之后,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既可以用绘画的方式描绘《春江花月夜》的美丽图景,还可以将自己的感受用诗歌、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此既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又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总之,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活动,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之中。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重“美”的渗透,对于实现学校审美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乃至综合素质都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4.
美术教学中如何欣赏美 篇5
关键词:美术教学 欣赏课 审美教育
初中美术是绘画动手、训练技法为主的,通过多年对初中六册美术课本的总体分析,除了工艺课和绘画课外,教材的审美内容约占总课时的20%,虽然所占比例较少,但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方面却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落实审美素质教育,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重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
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以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每次上课都是范画加步骤演示,一遇到欣赏课就一跳而过,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其实美术欣赏和其它艺术欣赏一样,是一种特有的精神活动。它一方面是通过作品本身塑造的艺术形象,把观赏者带到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激发起人们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感情波涛;另一方面,观赏者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作品中的形象,有时甚至以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去丰富和补充作品里艺术形象的内涵。例如:当我们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等艺术作品时,这些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就会激发起我们思想感情上的种.种反应,或兴奋、或崇敬、或自豪。中外美术史上的许多优秀作品之所以百看不厌、耐人寻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能不断地激发起观赏者再创造的兴趣,使他每看一次都有一些新的发现和体会,从而成为人们不断欣赏的对象。
做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不怕麻烦,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育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二、 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而有些画得不美的作品却被教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
例如,当我们在欣赏法国画家马蒂斯的油画时,有的学生觉得他的画从形象上相当不像,更与野兽派中的野兽二字沾不上边,还有立体派的毕加索的画,同学们一开始接受不了,我们应该把这些画派的发展及艺术主张介绍给学生,他们也就会慢慢适应。
而我们在欣赏清朝画家朱耷的花鸟时,会觉得他的画大都奇特怪诞,给人以“不美”的感觉,而当你把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及身份介绍后,就会发现这位既“哭之”又“笑之”的画家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往往是一种孤独、冷漠、高傲和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情绪,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学生也便会慢慢理解他的画。通过这些反差,学生会渐渐发现艺术作品并不是单纯以画得像不像做标准,如果画得像就是好的,还不如直接用照相机去拍摄。有了这些思考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
教师不要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艺术,应当从上而下地将美学重艺术的不同观念在不同作品中介绍给学生。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眼界,而不是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比如在出示徐悲鸿的作品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赞叹声,而出示刘海粟的作品时,学生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画家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自然美的追求……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要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教师就是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揭示出美的规律,打动学生感官,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纵向教学欣赏美,实践活动创造美 篇6
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与创造意识。需要对学生进行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欣赏美的教育。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教学领域也步入了改革的新天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美术教师如何施展教学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需要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教学中,憑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实践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拓展教与学的空间。把学生引导到一种新的境界。是美术教育教学面对的问题。
在美术教学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的美术教学技能要创新,教师的教学手段要灵活,激活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观察、感受、记忆、想象等审美的运动。以陶冶情感为动因,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教学活动。开放式的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最佳途径。只有改变传统的各学科的教学模式,以情感投入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审美素质,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美术知识,使他们的心理、行为等方面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美术教学的情感性
情感就是师生之间的情感。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向师性和向生性。教师和学生感情融洽,心灵相通,既有利于学生愉快发展,又有利于教师和施教。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才能实现美术课教学的“教导”“导学”的目的。我们面对着许许多多美的事物,没得有形作品,美的文章,美的乐曲。在欣赏之中自然投入了一定的情感。同样,在美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表达与交流的价值,表现在教育欣赏学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赞赏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这样,在美术学科的教学中,为了适应新课改的发展与需要,教师更应该以感情投入为主。以极大的热心和耐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触景生情、以情动人,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营造完美的情感交融、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的课堂情感自然也就向纵深发展,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为教师的情感倾注在课堂上,浇灌在学生心田上,学生的情感回报给教师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上。如此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永久的发挥。
二、美术教学的形象性
美术基础训练的主要内容虽然是教材中的素描和色彩,但设计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它需要教师具有综合的教学素质,不要把美术课上成单纯的图画课,因为美术教学不是单一表现在图片形式上,它体现在图片所蕴含的艺术特色上。从学生的实际入手,巧妙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趣,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充分认识所学的知识的内在道理,将所学的美术知识与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相联系起来,拓展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审美能力。以此,师生之间共同对美的外在形象进行欣赏评论,学生之间互相对美的事物进行欣赏评论,突出合作学习的精神。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师以敏锐的目光观察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变化,捕捉学生学习兴趣的再现,图书处美术教学活动的内容,将所传授的知识内容的存在方式、知识结构的关系、知识体系的特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知,展示学习活动内容的形象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中自主地接受知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丰富他们的审美想象,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美术教学的创造性
美术教学中如何欣赏美 篇7
本文结合《亲昵》一课中蕴含着的情感因素, 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三个方面谈谈小学美术课堂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寓情于景,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发现美
寓情于景中的“情”指的是师生间的一种默契交流和相互认可, “景”则可以理解为融洽的课堂环境。在和谐课堂环境中, 师生之间融洽的配合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容易地被激发, 学习欲望也随之被调动起来。比起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 师生间相互启发交流的模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讲故事则是唤起小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个好方法。本课通过展示绘本《抱抱》拉开序幕, 讲述一个关于森林里动物之间爱的抱抱的情感故事, 唤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营造出愉悦欢快的学习气氛。短片观赏结束后, 让学生来讲述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对亲昵的感悟, 发现友情之美和亲情之美, 进而结合生活中多种亲昵的表达方式, 总结出亲昵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 拥抱是最直接、最自然的一种。在父母的怀抱里, 我们感受到无可取代的亲情与关爱;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怀和爱护中, 我们感受到友情的可贵和温暖, 从而自然地导入亲昵课题。
二、寓情于教, 通过欣赏图片、游戏活动、师生互动, 让学生感受美
情感教学必然注重“以情施教”, 寓情于教理所当然成为情感教学的核心原则。美术课的情感教学从对图片、动画、艺术品的感知开始, 这是学生了解和接受知识, 同时也是展开思维的过程。对已感知的美术知识进行充分感受, 对其做出判断, 即由表面认识转向内在体验。
在课程安排中, 采用欣赏剪辑视频和图片的方式继续深入教学: (1) 人与人之间的亲昵; (2) 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亲昵; (3) 短片《疯狂原始人》温馨片段; (4) 拉斐尔《坦比圣母》。
挖掘生活中的情感元素并使其在美术教学中发挥情感教学作用, 用真诚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感化学生, 附加直观生动的图片、动画欣赏和手工作品欣赏, 提高学生的观察、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大师的表现手法, 感受艺术作品中的大美无言,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作灵感, 为下一步动手制作做好铺垫。
三、寓教于乐, 通过手工制作, 让学生创作美
寓教于乐是实施情感教学的重要环节, 美术课堂的重心倾向于学生的实际操作, 因此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动手制作时间。再多的启发和灵感到实际成形时都会遇到各种困难, 因此, 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启动智慧去解决。通过实践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包括学会协作、直面困难、思考周全、互帮互助、坚持不懈等优秀品质的形成。
结合《亲昵》一课, 在手工制作环节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运用彩泥塑造亲昵景象。小学生想象力丰富, 色彩感大胆欢快, 如何把学生的想法更好地表现出来, 则需要教师从技法上进行指导。示范时注重两方面讲解:一是材料的合理运用, 二是制作技巧的处理。让学生展示自己创意的同时掌握技能、技巧, 真正融入课堂,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本课学习中, 学生对学习有持续、高涨的热情, 他们结合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内容, 并对其加以充实和延伸, 在情意、认知领域有积极有效的收获, 在操作、能力领域有切实有益的提高。
小学生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强,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的情感素养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既为人之师就要为人师表, 言辞举止端正, 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多展现乐观、和蔼、积极的情感状态, 以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情绪状态与学生沟通, 以自己的高尚情操积极地影响学生, 使学生在情绪上和情操上都愿意向教师看齐, 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情感素养, 这正是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最大意义。
参考文献
美术教学中如何欣赏美 篇8
一、发现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美的意识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实践中,我把美术和自然相融合,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尽情嬉戏,获得审美的愉悦感。
案例一【设计·应用】寻找五彩缤纷的秋天
美术课上,孩子们在校园里寻找着秋天的足迹。“老师,你看,杨树的树叶都成金黄色的了。”“老师,地上还有好多的树叶。”原来孩子们对秋天的树叶发生了兴趣,于是我说:“这片杨树林远远看上去像什么啊?地上的落叶又像什么呢?”学生们开始兴奋讨论起来,有的说像一幅油画,有的说像天边的云霞,还有的说地上落叶是一层漂亮的厚地毯。我让孩子们捡几片最喜欢的落叶带入教室,我把叶子粘在卡纸上,又用彩笔进行添加,一幅美丽的河中小船展现出来了。我说,今天我们就用秋叶制作一幅新颖有创意的作品,可以小组合作,题材不限。他们有的用杨树叶子设计起了时装,有的用梧桐叶添加几笔画出了孔雀,有的小组合作用紫叶李拼贴起鸟儿的羽毛。教室里瞬间变成了艺术的作坊,每个孩子都神情专注地投入到创作过程中,全然忘我地进入到了艺术的天堂。他们发现了秋叶中蕴含的美,创作出神奇的艺术作品。
大自然的丰富资源激发了孩子们无限的探索欲望,给儿童带来了无限的启迪。借助自然,研究自然,通过创作抒发了孩子们的美好情怀。
二、学会欣赏艺术作品———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儿童,当他们懂得美,并能欣赏美的时候,他们的心灵就会得到陶冶,培养他们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培养他们对艺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同时,在对艺术的欣赏中、体验中,逐步形成科学的审美情趣,就会促使他们去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案例二【造型·表现】我也来当艺术大师
(1)问题选择———凡高的画有的看起来活泼明亮,有的看起来忧郁,我也画一幅比一比,看谁画的好。
(2)组织形式———分正方与反方两组,以“挑战大师”为主题让学生进行大师作品鉴赏探究。
(3)研究形式———学生与凡高对话,进行绘画创作比赛。我把参加活动的学生作品挂在黑板上,大家一起欣赏、点评。这种研究形式,使他们了解大师的生平事迹,学生们在艺术的海洋里畅游。
(4) 研究成果———我也来当艺术大师,不迷信权威,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让他们懂得大师也是人,我们也能够成为大师的。
“我也来当艺术大师”使学生在欣赏名画时感悟美的风格、美的内涵、美的手法,在模仿大师中,产生创作的激情,培养多角度表现美的意识与能力。
三、创造的能力———美术实践活动的力点
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思维,需要合适的载体或活动来培养,创意作业就是一个很合适的途径。美离不开创造,创造产生美。如《我设计的自行车》中利用课外时间先让学生骑骑自行车,观察自行车,了解其内部构造,上网或询问科学老师自行车原理是什么?还有什么外形独特新奇的自行车?感受商品将艺术性、科学性相融合的重要性,感悟产品的更新及人们对功能性和艺术性的追求。
案例三【设计·应用】校徽设计
美术课上,我让学生自行搭配组建一个虚拟的设计公司同时也担任校方代表人员角色,组内每个人都要担任角色设计校徽,通过组内讨论选出最出色的代表上台,作为设计师讲述自己设计寓意,向其他学生推销自己设计的校徽“,校方代表”可通过竞标方式购买下校徽。从教学的整个过程来讲,我感到与其说学生是在完成作业,不如说在幻想着自己在他们理想中的学校上学。学生们有的用蜡烛,用小刀在上面雕刻,有的用彩纸剪出图案拼贴在光盘上,还有的用橡皮泥,将不同颜色团成细长条,挨个粘在一起最后滚成一个像彩虹一样美丽的圈。通过这次实践,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设计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
在竞标游戏中,面对一个寻常的生活场景时,他们多了一份审美的体验与收获,在表现美的过程中,他们的作品就能包含更多的思想与情感的元素。
美术教学中如何欣赏美 篇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门捷列夫提出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大大促进了化学发展。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科学, 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化学是创造新物质的科学。
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 化学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化学的独特的“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化学用语的简便之美; (2) 化学实验的操作规范性和实验现象多样性之美; (3) 化学学科中守恒思想的严谨之美。学习化学知识, 不仅能培养学生不断进取、发现、探索、好奇的心理, 而且能激发人类对理解自然、了解自然的渴望,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化学是一门是实用的学科, 它与数学物理等学科共同成为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 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区域, 化学是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的重要支柱。化学家们运用化学的观点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 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例如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健康问题、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
生活中的四要素: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普及化学知识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化学学科的美有很多, 笔者认为主要从三个以下方面学会欣赏化学之美。
一、化学用语的简便之美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用来表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化学变化的专用符号, 也是学习化学学科的重要工具。 化学用语语言简练, 含义丰富, 表达准确, 全球通用, 便于沟通。
常用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核素、化学式、分子式、离子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核素表达式、电子式、结构式、核外电子排布式、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反应方程式、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1.欣赏方法
现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具体说明:
“○”表示原子核, 圈内 “+”号, 表示质子所带电荷的是正电性;圈内数字“12”, 表示核内12个质子;圈外弧线, 表示电子层, 弧线所夹的数字为该电子层容纳的电子的数目。 镁原子有3条弧线, 表示它共有3个电子层。
原子结构示意图不仅可以表示中性原子, 还可以表示带电的原子———离子 (包括阳离子和阴离子) 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 构成原子的结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1) 质量数 (A)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2) 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注意: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种类 (同位素) , 质量数决定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核电荷数) 决定元素种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整个原子显不显电性, 也决定着镁元素的化学性质。
化学思维的一个最重要思想是: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决定用途。 结合镁原子结构示意图, 就可以推测镁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
化学用语在化学学习、 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与价值是独一无二的。
2.表示物质之间化学变化和物质的化学性质
用化学式表示钠及其化合物之间转换关系, 简洁明了, 一目了然。 如图所示:
二、化学实验的操作规范性和实验现象多样性之美
1.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仪器的选用和组装, 试剂的状态和用量, 操作的顺序和时间, 实验现象的观察, 尾气的处理, 仪器的清洗方法、试剂的储存等都有严格要求和规则。 化学实验规范性操作, 是化学实验安全的有力保障, 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步骤, 是完成实验的基础。
2.化学实验现象的多样性
化学反应时,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在反应前后都可能发生变化, 有时还有火焰及其颜色变化, 有的实验还伴有声响、烟雾等现象。 美妙的化学实验现象不仅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反应的现象中色、态、味的变化, 与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条件密切联系。 正确观察实验现象是得到实验结论的有效手段, 实验各个环节的有机组合才能确保实验的完美。
三、化学学科的严谨之美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 除了遵循一定性质变化规律进行质的转变之外, 在数量上也有紧密联系, 主要遵循三大守恒规律。 简单地归纳为: (1) 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 (2)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即质量守恒, 也称为物料守恒; (3) 在电解质溶液或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的电荷守恒。 示例如下:
1.电荷守恒
在电解质溶液或离子化合物中, 无论存在多少种离子, 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的总和一定等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数的总和, 即电解质溶液是呈电中性的。
示例一: (2009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 在硫酸铝、硫酸钾和明矾的混合溶液中, SO42-的浓度为0.4mol/L, 当加入等体积0.4mol/LKOH溶液时, 生成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则反应后溶液中K+的浓度约为 ()
2.质量守恒
质量守恒定律是指,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1], 微观上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示例二: (2011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 将一定质量的铁、氧化铁、氧化铜的混合物粉末放入100m L4.40mol/L盐酸中, 充分反应后产生896m LH2 (标准状况) , 残留固体1.28g。 过滤, 滤液中无Cu2+。 将滤液加水稀释到200m L, 测得其中c (H+) 为0.400mol/L。 则原混合物中单质铁的质量是 ( )
3.电子守恒
示例三:为分析某县城的空气质量情况, 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拟测定该县城空气中SO2的含量。
(1) 检验SO2可选用试液。
(2) 配平SO2与酸性KMn 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SO2+□Mn O4-+□H2O—□SO42-+□Mn2++□H+。 该反应的现象是, SO2在该反应中显_ (“氧化”或“还原”) 性。
化学学科的美妙之处有很多, 本文仅介绍其中的三个方面。 化学学科发展前景诱人, 它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如: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 以增加粮食的产量;利用化学合成药物, 以抑制细菌和病毒, 保障人体健康;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 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 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2]。
目前, 化学知识的应用广泛, 日益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特别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 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 它是一门社会迫切需要的实用学科。 为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会欣赏化学知识, 我们没有理由不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6 (第一版) :94.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感知美 篇10
“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那么,究竟该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呢?
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感知美
1、巧妙设置悬念
小学生好奇心强,一个悬念都能激发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可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每一处的开头巧设悬念,诱发他们的审美注意,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心态,急切地希望了解课文内容。
2、注意情感的铺垫和渲染
教师可在讲课时,注意渲染一种与课文基调一致的氛围,以感情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0课 《纸船和风筝》, 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当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出现“裂缝”的时候,他们所表现出来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为引发学生的朗读和感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的良好空间。
3、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蕴含着诸多美的因素,优美生动的语言、令人遐想的画面意境、 丰富感人的艺术形象给小朋友一次次心灵的撞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美的因素, 加以渲染、加工、提炼,来使学生感受教材中的美,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二、在吟诵中感知美
吟诵,首先是语文教师的范读。 好的范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人课文的情境,感受到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美。教师要事先深人研读课文,准确、深刻地体会其蕴含的思想感情,并下功夫练习朗诵、吟咏的基本功,对所教的课文读起来做到“如出我心”、“如出我口”。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音准确、句读清晰、不错不漏的基础上,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进而读出文章的风格神采。最后要培养起学生吟诵的兴趣和习惯,做到所学的每一篇课文都熟读成诵,陶醉其中。
三、在作文教学中感知美
1、审美感知和科学感知相结合
在写作教学中,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都非常重要。在实用文写作中,常常需要显示事物客观存在的某些性质和特征,因而以理性认识的方式把握对象的科学观察就成为重要的观察方式。 而在记叙文等文学写作中,侧重感性的审美观察就是其重要的观察方式。 将审美感知和科学感知完美融合,能够得到较好的美感体验。
2、唤醒“内在图式”,积累审美情感
观察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更重要的是, 它能将学生亲身感悟和实践到的审美信息储存于大脑中,丰富写作素材。这种“内在图式”的不断积累,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选择的能力,同时也为创造性想象提供了原料。
3、引导模仿,鼓励审美表现和创造
这主要体现在平时训练中的组 词、造句,进而上升到对文章的续写、扩写和改写上,要逐步地引导学生模仿教材中的范例,为写作打好基础,并且自始至终让审美想象和情感因素灌注其中。在模仿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大胆求异,自由想象,引导学生走向审美表现和创造之路。
四、在课外语文活动中感知美
1、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小学生最经常、最广泛的语文活动。优美的阅读材料,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但是小学生阅读随意性大,对内容缺乏选择能力, 教师应注意推荐介绍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指导课外阅读方法,组织学生定期交流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兴趣小组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是把学习语文有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定期开展语文活动的形式。它不仅促进了语文课内学习,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其他语文课外活动。如语文专题讲座、语文学习比赛、游览游艺活动。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 篇11
一、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聆听是一门艺术, 它需要用心灵去体会, 用情感去交流, 用真情去融入。美的文章, 其语言就像是淙淙如行云流水的乐音, 让人听起来便是一种感观的美好享受。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多运用柔美的背景音乐, 创设一种美的氛围, 配合课文朗读。在让学生“听”这一环节中, 可采用放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的方式。如现代诗歌《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短短四节,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象, 描绘了天上街市的景美、街市美、人物美和生活美, 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宜以提琴曲《梁祝》部分音乐作背景, 教师以舒缓、新奇的语气范读, 把静静聆听的学生带入一个美好的幻想世界, 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翱翔在语言的天地之中。
二、让学生去感受美。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首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作品中的美, 使他们初步品尝审美的愉悦。在这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抒情散文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初步审美意识。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 通过设计适用、有趣、具有吸引力的一幅幅视频图画来对课文进行讲解:“在东风吹来、春天到来的美好季节,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 以及迎春的人群构成了一幅完美的春景图, 而且情景交融、景人互映。”欣赏到此, 可稍作停顿, 然后让学生领会课文最后三段中修辞手法的应用, 突出春天新、美、力的特点。最终, 从盼到绘至赞, 这样, 一篇清新雅丽的抒情散文便展现在我们眼前, 使学生产生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让学生在品析中感悟文章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 就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在中学语文课本中, 很多诗文内涵丰富、意境深远, 在阅读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仔细阅读, 用心品味, 融入其优美的意境。如教学《沁园春·雪》一课, 可用电子幻灯片展示三幅符合课文文字描述的冬季山川平原景致的中国山水画图片, 让学生选用课文中合适的词语作图片说明, 配以音乐背景, 展示冬天的三个美丽画面:小山摇篮图、雪后山色图、空灵水晶图。这样直观形象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会意、入境、动情, 推动感情的交流, 感悟到文章所营造的美丽境界。
四、让学生去创造美。
创造美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口头或书面的表达以至表演中创造出美的形象, 这也是语文教学美育环节中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应采取读、讲、写、演等多种方法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
1. 读。
对适合学生朗读的课文可以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显示作品的思想、立意等多方面内容, 达到“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的目的, 在读的过程中创造美的意境。
2. 讲。
在平时的语文授课过程中, 我们可利用课前一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故事、讲评古典诗词等, 并且使这个活动形成习惯, 让每位学生都有积极、主动讲解的冲动, 从而通过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读、独具匠心的讲评, 逐步锻炼学生用自己的审美眼光来评价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在讲评过程中去创造美。
3. 写。
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在“读”中获得知识, 获得美的熏陶, 更要教会学生享受写的快乐。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创造美的过程。写作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技能, 要在写作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如指导学生写景, 就要告诉他们,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心灵去体会, 用感情去交流, 要实实在在地身临其境, 然后才通过自己的思维, 把看到的美景一一诉诸笔端。又如要求学生写人, 就要启发他们去发掘人物的特点, 比如人物的外貌、性格、心灵、行为等, 综合这些, 才能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写作的过程就是发现美的过程, 让学生在写作中说自己的话, 袒露自己的情感历程, 表现自己对美丑的判断, 享受自己的创作成果。这也是一种美的感染。
4. 演。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学生往往会对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产生兴趣, 在反复阅读后进而产生表演欲望。在此情况下, 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让学生去自编、自导、自演。
五、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踪迹, 形成美的行为, 完善美的人格。
教师不仅要引导帮助学生从文章中感知美、欣赏美、理解美, 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到生活、自然、社会、艺术中去寻找美、发现美, 培养审美能力, 掌握美的规律, 从而进一步学会用自己的行为去实践美, 形成美的心灵, 美的行为以及美的人格。
【美术教学中如何欣赏美】推荐阅读: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美05-28
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10-21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09-30
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08-08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建构评价机制论文08-11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08-19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体现解放思想08-31
德育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10-04
在美术设计中如何准确把握好三维教学目标08-24
如何让美术欣赏课出彩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