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原来如此美丽

2024-06-07

科学原来如此美丽(精选11篇)

科学原来如此美丽 篇1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师要敏锐地察觉幼儿的喜好, 把日常生活的内容拓展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陶行知老先生也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教育”。也就是说, 教育要回归生活, 回到学生真实的生命中去, 让他们获得生命的体验、温暖的感化、真诚的感动, 产生真挚的感情, 自然地生成认识, 发展能力, 张扬个性, 陶冶人格。幼儿的生活充满了发展的契机, 生动而且感性。在我执教了大班《有趣的电池》这一科学活动课后, 更是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活化课程对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推动和提升。

一、生活———科学活动的源头

幼儿园新纲要告诉我们:“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一日生活环境, 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 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既贴近幼儿的生活, 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据此, 我们可以知道, 关注生活的思想已经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得到普及, 我们幼儿园教育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 从各种手段出发来指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吸收与利用, 让教育为生活服务并在生活中得到实践与升华。如电池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 幼儿经常能够接触到它。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电池却有着神奇的力量, 幼儿感到很新奇, 我于是利用这一因素, 引入来源于幼儿生活的电池, 设计了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都较强的科学活动———《有趣的电池》。通过让幼儿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装一装、想一想等手段, 积极探究电池的各种秘密, 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初步了解电池并学会安装电池, 并渗透如何更环保地利用电池, 同时也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培养他们乐于尝试、勤于动手的习惯。通过这种基于孩子生活的科学活动, 引领孩子感知科学活动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二、生活———让科学活动趣味十足

针对幼儿园的教育, 有位名人说过:“课程就是能引发学生积极投入其中并能引导他们获取指向全面和谐发展的有益经验的一切活动。”由此可见, 幼儿园的课程不仅包含了一般的系统知识, 它还包括一切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活动, 绝不是一种死板的知识体系。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 所设课程不仅要有趣味性, 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激发幼儿奋进的心理, 让他们能够对课程有持续的兴趣, 关注课程的发展。对于幼儿来说, 他们更乐于见到那些他们熟知的、贴近他们生活的内容。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生活, 如一些特殊的事件、场景以及人物来激发幼儿的兴趣, 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幼儿对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对周边生活情景与人物的感知。如在《有趣的电池》这个活动中, 预设的幼儿学习目标有三方面:第一, 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尝试操作, 了解电池的外形和简单的功能;第二, 通过尝试、操作、探索, 学会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第三, 让幼儿学习用语言来表达操作结果。在活动开始前, 我准备了大量的电池和电动玩具及一些有关的操作材料。当幼儿进入活动室, 看见桌上放着一大堆电池时, 探索的欲望也就随之而来。接着, 在我要求“看一看、试一试, 看看这些有趣的电池里面有些什么小秘密”后, 便各自兴致勃勃地玩起来了。我于是一边给幼儿讲述各种电池, 使他们认识电池, 了解其形状、大小、用途, 感受电池的有趣之处, 一边激发幼儿进一步尝试和探索:给各种电动玩具和物品配上合适的电池。孩子们纷纷分散活动:他们各自拿了一件电动玩具, 开始寻找合适的电池, 进行尝试探索活动, 个个积极地动手、动脑, 有的单独行动, 有的与小伙伴合作。幼儿在玩, 在操作, 在投入;他们边尝试, 边操作, 边议论;活动室里摆弄玩具的声音和幼儿的议论声夹杂在一起……对于孩子们发现的问题, 我引导幼儿再一次尝试、探索、思考, 关于电池的探索活动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地进行下去。

三、生活———让科学活动核心明确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可以说是课本的, 与生活隔绝的, 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对象, 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这就要求我们将教育与孩子的生活相关联, 帮助学生获得习得知识的经验, 当孩子体会到这种快乐时, 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去运用, 让他们体会到运用知识的成就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 在生活中体会知识带来的快乐。为了贯彻教育的思想, 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笔者曾经给孩子们安排了一个“电池回收”的作业, 笔者说:“刚才我们给玩具安上了电池, 可是那废旧的电池该怎么办呢?能不能随便扔掉呢?”有的说:“我们应该把废旧的电池扔到垃圾筒里。”有的说:“我们应该把它送到收废旧东西的地方。”听到孩子们的回答, 我说:“废旧的电池里面有一种有害物质, 时间长了对空气、土壤都有危害, 所以废旧的电池不能和普通的垃圾一样扔到垃圾筒里, 应该送到回收站去。”通过这个简短的环节, 孩子们虽然并不能真正掌握, 但是我们还是要多加训练, 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知识加以运用, 总结经验, 逐渐地学会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让学以致用的思想指导孩子的一生。知识与科学经验只有从生活中来, 才能再运用到生活中去。我们要帮助孩子在生活中检验知识, 激励他们发现新问题, 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促进新的认知形成。

有人说过:“生活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对幼儿而言, 生活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也是重要的学习途径。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幼儿有关的社会生活及幼儿的游戏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 幼儿园教师要学会从孩子的现实生活出发, 依托孩子熟悉的生活环境, 结合孩子身边的人和事, 通过一些适用于孩子的教育方式, 将我们的教学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生活是科学的源泉, 探索是快乐的学习, 我们要让科学回归生活, 把探索还给孩子, 让孩子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教育, 让幼儿园充满生活的气息, 让生活之花映红孩子的笑脸。

科学原来如此美丽 篇2

孩子们的脸上一扫夏天的烦闷,欢跃地在操场上奔跑,在沙坑里跳跃。让人眼花缭乱的游戏项目,和着幸福的欢笑,与秋风一起,吹进同学们的心里,吹进我们的灵魂深处……

秋风吹进公园,吹得枫叶连成一片,像从天而降的晚霞,分不出那一枝那一叉,只见红彤彤的一片。秋风轻拂,枝枝红叶摇曳,像一片跳跃的火焰。秋风吹进田野里,吹得沉甸甸的稻穗抬不起头来,一阵风掀起了层层金浪。

秋意渐渐变浓,虽然寒霜降临,校园里的松树爷爷还穿着它那碧绿的长袍,显得更加苍翠。柚子树上的叶子都落了,黄澄澄的柚子挺着大肚子沉甸甸地挂在枝头。那经历过秋霜的柿子,在光秃秃的枝头点起了盏盏红灯……

“留白的课堂”原来如此美丽 篇3

一、在思考上留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意结果,忽略了思维的过程。经常是问题一抛出,就要求学生马上回答,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在这样的课堂上,虽然书声琅琅、议论热闹,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这种不“开”就“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的培养成了一句空话。美国教育专家指出:“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试想,若不给学生静思的时间,提问不就失去价值了吗?

《水乡歌》这首儿歌朗朗上口,学生特别爱读,他们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读,读了一遍又一遍。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迁移练习:“你们能不能当回小诗人,试着编一编‘家乡歌’?”话音刚落,学生们就自信地回答:“能!”接下来,教师足足给了学生五分钟的思考时间。在这五分钟里,学生的思维火花迸发,有的冥思苦想,有的轻声低语,有的边画边写……在静静地等待之后,学生们的作品诞生了。如有个学生这样写道:

图书馆是什么?

书多。

千卷书,万卷书,

本本书上知识多,

创造我们的新生活。

当然,学生编得出色的还有不少。我们从中感受到,这一段静静思索的五分钟太珍贵了。在这看似短暂的时间内,学生的思维在静思默想中顺势而行,迁移内化了所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千万别吝啬那一点点时间,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会更足、积极性会更高,整个思维过程就会得以充分体现。

二、在知识上留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所以,知识上留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充实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如童话《小动物过冬》,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不同的过冬方式,学生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个学生质疑:“动物王国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如蚂蚁、棕熊,它们又是怎样过冬的呢?”对于这一疑惑,教师并未急于讲解,而是把问题留给学生自己,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解决问题。课后的一星期,教师发现学生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取这一知识,如上网查找或翻阅书籍,还有的学生则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探索动物界的奥秘。有意的留白,让学生的活动空间无限扩大,学生在“完形”中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培养了探究意识与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阅读教学要还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整体地位,不要以教师的知识体系来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创造。教师要留出空白,让学生以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填充这些空白。通过深入地探究思考,真切地体会文本的情感,从而建构和完善自己的知识。

三、在表达上留白,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悟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和心智活动,解读文本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自由,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从而由情入境、由情悟理。让学生的思维活动突破时空的界限,给文本以更大的补充和丰富,产生一种意境,使其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这时,学生才能与作者的心灵碰撞,真正走进文本的世界,获得一种精神的满足和思想的收获。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留出体验的空白,让学生去品尝。

如《二泉映月》是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仔细倾听乐曲《二泉映月》。当跌宕起伏的旋律结束后,绕梁的余音正是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的最好媒介,生硬的剖析已成多余。课堂里需要的是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学生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也许,他们真正走进了阿炳凄惨悲凉的生活;也许,他们在脑海中浮现出阿炳与命运抗争的情景;也许,他们在感悟阿炳对光明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正是这一留白,学生在无形中获得了思想和情感上的教益,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作文课,原来如此美丽 篇4

一、教材创新, 让学生一见钟情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正如我们一直对学生说的, 生活中不是缺少作文素材, 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也不是缺少作文教材, 而是缺乏创造作文教材的“心”。

于永正老师曾执教过一堂有声有色的作文指导课———《认识象声词, 运用象声词》。从两篇短文入手, 于老师先是让学生“发现规律”, 通过一组象声词体会文章的“有声有色”, 接着通过两次播放同一组“公园画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声有色”的重要性。然后, 于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三组象声词, 让学生任选一组写一篇作文, 这是“运用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到如何使自己的作文生动起来。

贾老师的作文课《感动的一瞬间》, 从出示作文题目到让学生说说让自己感动的事, 从学习范文到根据范文写文章, 从交流讲评到教学修改, 向我们展示了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最令人佩服的是贾老师那自创的作文教材, 他向学生提供的范文是《诚实比金子更珍贵》。文章讲述了李小翠的母亲———一位靠收废品养活家人的农民工, 无意中从废旧的练习本中发现了100元钱后设法归还失主的事情。其实这篇范文来自于一学生对上海小学生作文大赛的冠军———常欣获奖作品的改编。贾老师让学生依据常欣的文章《一件事的启示》, 换一个角度, 即站在还钱人的女儿的角度来写, 于是就有了这篇范文。在这堂课上他让学生根据这篇范文展开想象, 站在常欣的角度来写, 最后又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与常欣的作文进行比较。这是多么巧妙的设计。我们平时会接触到那么多的好文章, 如果我们都能动脑筋变通一下, 或让学生换一个角度写, 或换一种人称写, 或写前传, 或写后续, 还愁没有好的写作题材吗?

二、方法指导, 与教学如影随形

有了有趣的内容, 就一定能写好文章吗?有时教师组织了一次有趣的活动, 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读他们的文章却索然无味。有了新颖的题材, 学生说起来兴趣盎然, 写出的作品却缺乏个性。究其原因就是缺少方法———写作的方法。所以在扩展学生阅读量的同时, 教师还应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

于永正老师的作文课就是一堂写作方法的指导课。如果说上课前学生还不太注意声音的话, 那么这堂作文指导课让每一个学生明白了声音的美妙, 感受到无声和有声的巨大差别。学生在老师“让你的作文有声有色”“你的作文就能让读的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缺少声音, 我们就会觉得生活缺少了一部分”等语言的感召下, 体会到象声词的运用对作文所产生的重要意义。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假设让学生产生了无边的想象。于老师在课堂上以片段引路, 以录像区分, 以语言点拨, 在渲染、强调、想象中, 声音被逐渐地“放大”“凸现”, 并深深地烙刻在学生心中。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 作文需要声音, 难道不需要颜色吗?不需要动作吗?如何写好颜色?如何写好动作?如何写好语言、心理?如何运用衬托、对比?如何利用倒叙、插叙?如何把握修辞、说明?这些不都可以上成一堂堂精彩的写作方法指导课吗?

贾老师为学生提供的《诚实比金子更珍贵》一文, 既是本次作文的材料, 又是贾老师用来帮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的例文。通过分析, 学生从中感受到如何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贾老师在提出写作要求之后, 通过谈话, 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从哪里开始写”, 哪些内容该“详写”, 该“写多少”, 哪些内容可以“略作交代”等要点。这仿佛为学生即将出行的旅行备好了行囊, 对学生来说是最实用的帮助。

在为学生的习作进行点评时, 贾老师为我们演绎了精彩的一幕。他一边听, 一边随时评改, 从遣词造句、事情的来龙去脉、文章的中心开始演绎……

生:我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师:这位同学用了歇后语, 作文中恰当运用歇后语, 可以使文章生动, 但不要多用。

生:妈妈, 你有没有看见我的作业本?

师:“你有没有”这话多啰嗦, 改成“妈妈, 你看见……了吗”。

生:我一听, 呜呜地哭了起来。

师:用“一”就要用“就”, 没有“就”就不要用“一”, 你改一改。

生:我听了, 呜呜地哭了起来。

生:身后跟着一位小女孩……

师:如果他们在行进中, 可以用“跟”, 现在他们停住了, 要用什么?

生:要用“站”。

在贾老师的作文评改课上, 这样精彩的评改比比皆是, 每一次评改都是那么及时, 也使人听了心悦诚服。相信学生在这样随机的评价中, 实实在在地学到了许多有用的方法, 其价值远远胜过听几句“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之类的赞美之辞。

三、信心培养, 搭平台异彩纷呈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从哪里来?尤其是长期的兴趣得从信心中来。写作的信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 却极其重要。试想, 有一件事, 不做挨人骂, 做了挨人批, 谁还有兴趣继续做呢?作文也是如此。我们需要给予学生信心。我们可以像贾老师一样在写作之前就给学生这样的信心。

课一开始, 贾老师流利地背出几篇小学生作文:《爸爸刮胡子》《蓝色的妈妈》《我学会了说“谢谢”》《吃大饼油条的启示》。学生专心地听着, 不时发出一阵笑声。贾老师说道:“好玩吧?作文就是这么有趣。每个小朋友只要认真学, 都能写出这样优秀的作文。”从学生的笑容里, 我看到了他们都有了写作文的冲动。

我们也可以像于老师那样在写作后给学生写作的信心。在他的课上, 从不吝啬给学生打分。从优秀的100分到读得流利的加10分, 再到想象合理加20, 直至最高分135分。对于学生来说, 于老师对每一篇习作的评价都是令人期待, 令人振奋的。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缺点, 看到他人的长处。这种激励式的评价, 使学生增加了更多自信, 对写作文, 也多了一分喜欢, 少了一分“畏惧”。

科学原来如此美丽 篇5

周末一大早坐公交车,可能由于起得太早,所有人一上车就打起了瞌睡。半路上来一对老夫妇,拎着一些饮料和食物,等他们坐妥后,从言谈中得知他们要去武汉大学看樱花,旁边有人惊呼:“你们坐反方向了!”

两个老人愣了一下,面面相觑。老先生愧疚地对老伴说道:“好久没出门,连方向都搞不清了,犯了一个180度的错误。”

老太太开口了:“算了,反正也没事,既然都上车了,就沿路看看风景吧,坐到终点站再坐回来。”

老先生听妻子这么说,便安心地欣赏起车窗外的风景来。

“你看树都抽芽了。”

“哎呀,这栋大楼漂亮,新盖的吧?以前没见过!”

两个人好像的确很久没出门了,频频地发现着新鲜事物。

其实他们所惊奇的,我们这些朝九晚五、天天出门的人又何曾真正熟悉过。车上的人顿时困意全无,目光随着他们的感叹一齐射向了车窗外,惊异地发现着这个季节这个城市的变化。

一直等到我下车,夫妇俩还肩挨着肩乐呵呵地陶醉于沿途的风光里。我不禁暗自赞叹老太太的智慧——人确实没必要总和自己过不去。要知道他们坐反方向这个错误,本来很可能会演变成相互的埋怨,从而导致两个人的游览兴致全无,一天的美好计划也可能就此泡汤,但现在,她却把这个错误转变为了另一种乐趣。

突然又想到了另一个故事。一位中学老师到北京一所重点学校参观,并参加了那所学校的植树活动。当他看到那些叶子分三个叉的小树苗,以为那就是著名的、秋天染红香山的枫树,便向校方要了两棵,准备带回去种在自己学校里。他一路上小心翼翼,终于把娇弱的树苗完好无损地带回武汉,可明眼的老师马上就发现了问题:“这是枫树吗?好像是杨树啊!”

其他的老师也围着树苗研究了一番:“什么是好像,明明就是杨树嘛!”

“跨了半个中国带回来两棵杨树。”这位老师一下子成了大家嘲笑的对象。

但他在极其难堪的同时,还是把那两棵树苗种在了操场的一角,并定期派学生去浇水施肥。

一眨眼,这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如今那两棵杨树已经长得高过校园里最高的建筑。

“放学到杨树那集合。”

“看到两棵杨树往左拐。”

两棵杨树已经成为校园的地理坐标,而它们最初到底是以何种可笑身份来到这里,已经没有人在意了。

错误并非绝对的灾难,有时甚至可以是缘分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之所以有比萨斜塔的罕见,有上错花轿嫁对郎的浪漫,都在于人们在面对已经发生的错误时,有一种去珍爱、成全、享受的人生态度。

美丽源于一场意外,美丽同样也可以源于一场错误。顺其自然,将错就错,只要有一颗正确的心,原来错误也可以如此美丽。

无意才是真

方丈告诉小和尚,他明天要出趟远门,很晚才能回来,而明天寺里要来两位客人给佛祖上香。这两位客人是师父最好的朋友,他让小和尚千万不能怠慢了客人。

小和尚点头答应。

次日,方丈一早就出远门了,小和尚则上后山摘了满满一篮子桃子,打算用来招待客人。

小和尚高高兴兴从山上下来的时候,看到寺门前站了两个人,一老一少。老人看到小和尚说:我们是从下面小村庄来给佛祖上香的,打扰小师父了。

小和尚说:施主客气了!今天师父临走的时候已有安排,说是有两位朋友要来给佛祖上香。

老人大吃一惊,说:哎呀,师父真乃先知啊,连我们要来上香也知道。老人和孩子走到神像前,给佛祖上香许愿。

小和尚把洗好的桃子给两位客人食用。

吃了桃子,老人说:我们该走了,谢谢小师父,请转达对方丈的谢意。

傍晚,方丈回来之后,小和尚把今天客人来的事告诉了方丈。

方丈很奇怪,刚才路过他们家时,老人说抱歉了,本来今天要去佛前上香许愿,但家中有事耽误了,没去成!

科学原来如此美丽 篇6

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三册《水乡歌》这篇课文, 是一首诗歌, 语言精练、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水乡风情。使我们仿佛看到水乡湖天万里、碧波荡漾、风景如画, 仿佛听到水乡人民那丰收的笑声, 欢快的歌声醉人心田, 文章表达了诗人热爱水乡秀丽的风光和美好生活的情感。本文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教材。在教学中, 我充分发挥读的优势, 以读代讲、以问促读、读中理解、读中体味, 现谈谈我在本课教学中进行朗读教学的做法:

一、看图听读, 激发兴趣

苏教版小语教材每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彩图, 这些插图注重课文内容所展示的情境, 充满生活情趣, 对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同样, 《水乡歌》一文, 课本上的彩图也无疑是对课文内容直观和恰当的诠释。在教学中, 我首先将课文上的插图用投影打出, 让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同时, 听我配乐朗读课文。美丽无比的画面、婉转轻柔的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读, 一下子将学生带入了情境, 他们发现了水乡的美, 产生了对水乡浓浓的热爱之情, 并且对描写水乡的语言文字产生了兴趣, 那些质朴而富有意蕴的诗句变得亲切可爱起来, 激起了学生朗读课文、学习诗歌的兴趣, 为学习课文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初读感知, 力求准确

在课堂上, 特别是低年级, 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 引导学生自由地读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如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形式,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快乐。在本节的教学中, 我首先让学生听读课文, 在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后, 我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 并且要读准生字的字音。如本课“塘”“像”要读准后鼻音, “装”要读准翘舌音;读通诗歌的语句, 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不一字一顿、不唱读, 力求读得准确、熟练。

三、自读自悟, 体现自主

苏教版教材十分重视朗读训练, 它把语文教学从繁琐的分析讲解中解脱出来, 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对课文的熟读背诵上去。《水乡歌》语言规范, 浅显易懂, 对于课文内容, 教师不必过多讲解, 应紧紧抓住“读”这根主线, 巧妙地以读代讲,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感受诗歌意境。

如教学诗歌第一自然段, 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思考: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水乡的水多) 哪几个词语写出了水多?再让学生边读边用笔画出有关词语。 (千条、万条、一个连一个、处处) 哪句话告诉我们水很美? (绿水荡清波) 这时引导学生结合彩图, 边读边想象:渠水哗哗流淌, 河水清澈荡漾, 池塘波光粼粼的美丽景象。这样, 学生不仅产生了丰富的想象, 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同时也激起了强烈的朗读欲望。这时, 再指导朗读, 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学生便很自然地就能将表现水多的几个词语加以强调突出, 读出轻松愉快的语气, 而且表情丰富, 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可见, 学生已不知不觉地理解了本段内容, 感受了水乡处处绿水荡清波的意境。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水乡的船多, 写出了水上风光美, 可以用跟第一自然段同样的方法来学习和朗读。第三自然段写了水乡的歌多, 写出了水乡人民生活的美好、幸福, 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水乡人民的歌会这么多?水乡人民过上了什么样的新生活?从而进一步指导朗读, 感受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

四、反复诵读, 品味悟情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语言, 通过朗读学生能进入课文所表达的情境之中, 思想感情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 文章的情景场面就会在脑海中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 从而加深感受, 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前面通过对诗歌三个自然段的精读揣摩, 学生已能理解诗歌内容, 感受到水乡的秀丽风光和美好生活。此时, 运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仔细咀嚼, 学生便能感悟出诗歌的深邃意蕴:表面上是写水乡水多、船多、歌多, 实际上文章的字里行间无处不流露着作者深深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真情。这时, 再让学生朗读课文, 便能水到渠成, 学生已完全融入美丽富饶的水乡情境之中, 入境动情, 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朗读自然热情洋溢、声情并茂。

美丽如此平凡 篇7

记得, 外公家门前有一块田地, 虽然不大, 但却是我儿时的乐土。 春末夏初, 绿油油的蚕豆, 黄澄澄的菜花, 都让我流连。

初夏的午后, 外公带着锄头去地里干活了, 我也跟着去“帮忙”。 外公戴着大凉帽, 我就戴着小凉帽;外公除草, 我也拔草, 却往往把韭菜当杂草拔了, 而把狗尾巴草当作麦穗留着。 我在田里跑来跑去, 常常把刚种下的种子踢飞了, 把刚刚翻好的田地踩平了。 外公看见了, 也不怪我, 笑眯眯地叫道:“丫头呀, 当心, 别摔着!”我以一串清脆的笑声作答。

我最喜欢做的事还是和外公比赛找“喇叭花”了。 “喇叭花”是长在蚕豆苗上的一种卷起来的叶子, 每棵蚕豆苗上最多只有一朵。 外公和我总是弓着身子, 仔细端详每一棵蚕豆苗, 细瞧每一片叶子, 生恐漏掉一朵“喇叭花”, 专注的神态不亚于寻宝一般。

“啊! 摘到不少了, 我比你多了! ”看着外公一只手里放着的几朵“喇叭花”, 我得意地向外公炫耀着我的“战果”。 外公笑了笑, 把另外一只手摊开, “啊, 这只手上还藏了这么多。 ”我这下着急了, 喊道:“不算不算, 不和你比了! ”外公走到我身旁慈爱地摸了摸我的头, 说:“来, 看外公给你变戏法。 ”说完, 用力把手向上一抛, 喇叭花在天空一下子绽开, 纷纷扬扬, 飞旋而下。“哦!下花雨啦!下花雨啦!”我开心地叫道。此时外公把手再一摊, “丫头, 现在我可没你多了, 你赢了! ”“哦, 外公输喽, 外公输喽, 我赢啦! ”

笑容如花, 在我的脸颊上绽放。

每每此刻, 外公总会摘下一颗无名小花, 别在我的耳际。 用他那宽厚的双手, 轻轻地捋一捋我的头发, 动作笨拙但很小心。看着我, 很是欣慰地说:“我们家的丫头, 以后一定会是一个漂亮的姑娘! ” 外公的话让我开心不已, 笑容再次绽放在我的脸颊上, 与夕阳交相辉映。

再忆往昔, 是那么平凡而简单, 但平凡的日子因为有了外公的这份纯粹的爱而变得缤纷。 我爱这份平凡, 因为平凡也美丽。

点评:平凡意味着简单普通, 美丽意味着精彩绚丽。小作者以平实而又充满真情的言语把平凡生活中的琐碎片段巧妙组合, 娓娓道来, 使得原本对立的两者得以巧妙结合, 构思独特。同时, 文章之中不乏精彩细致的描写, 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之美, 亲情之美。

豆腐餐可以如此美丽 篇8

这次为读者们请来的特约嘉宾是甜蜜家园网站“美食天地, 兴趣与爱好秀”版的版主Bunny。她善于美食制作, 能将日常的饮食做成一种艺术, 她制作了几百道菜品, 并且拍成图片, 让人看了舍不得吃。这次向Bunny约稿做豆腐的主题菜, 她一次性给我提供了10道 (蟹粉豆腐, 脆皮豆腐角, 香菇笋干豆腐羹, 莲蓬豆腐, 玉脂虾仁, 心型豆腐盒, 鸡汤豆腐, 凉拌豆腐, 玉环双鲜, 四味豆腐) 让我选择。由于杂志版面有限, 只能选登三道, 希望大家喜欢。

香菇笋干豆腐羹

主要原料:豆腐100克、香菇50克、笋干50克、胡萝卜50克、青豆50克

配料:食盐3克、高汤1勺 (也可用水和鸡精代替)

制作方式:

1.香菇、笋干用温水泡开, 洗净后香菇切成小块, 笋干切成段。

2.豆腐切小块, 胡萝卜切丝, 青豆过水。Bunny切豆腐有经验:“放在手上切。把豆腐倒扣在手上, 刚好一手掌, 横的5~6刀, 竖的3刀, 高度上1刀, 刚刚好。”

3.起油锅, 油锅烧热, 下香菇、笋干煸炒。加盐, 下豆腐, 加高汤;下胡萝卜丝。

4.煮沸后, 下青豆, 并调整味道, 再次煮沸后起锅, 装盘。

营养成分计算: (按每100克成分计算)

热量116.0千卡, 蛋白质9.1克, 碳水化合物14.5克, 脂肪2.4克。

Tips:

这道菜添加胡萝卜和青豆是为了成品色彩好, 也增加了食物的种类;也可以不加。营养学上认为每天摄入的食物种类越多越健康。

在制作过程, 青豆也可以选用速冻青豆, 更方便, 不用过水。

如果家里没有高汤, 可用水代替, 加点鸡精调味就行了。

脆皮豆腐角

主要原料:老豆腐 (豆腐脑、豆腐花) 100克、春卷皮100克、里脊肉50克、冬笋50克、香菇50克、雪菜50克

配料:食用油5克、食盐3克

制作方式:

1.将里脊肉、冬笋、香菇 (泡开后) 洗净, 切成细丁。

2.雪菜用油煸一下。

3.把上面4样材料和豆腐混合, 加适量盐, 搅拌均匀。

4.春卷皮一张张撕开, 对切成三角形, 卷起成漏斗状, 装入拌好的馅。

5.在平底锅里, 用油四面煎黄就好了。趁热吃, 非常香。

营养成分计算: (按每100克成分计算)

热量149.2千卡, 蛋白质15.2克, 碳水化合物6.8克, 脂肪6.8克。

Tips:

里脊肉稍微冷冻一下, 比较容易切。春卷皮卷成的漏斗状最下面尖细的部分不容易装馅, 可以用筷子拨一下, 压实后再装上面的部分。

三鲜拌豆腐

主要原料:嫩豆腐100克、虾100克、里脊肉50克、海苔20克、香菜叶少量

配料:蒸鱼豉油、料酒、生抽、老抽、麻油等各适量、盐3克、糖5克、色拉油3克

制作方式:

1.里脊肉切丁, 加料酒、生抽、老抽、盐、糖、色拉油, 搅拌均匀腌半小时。滑油炒熟。

2.虾洗净去肠线, 沸水里煮熟, 水里加一点盐和几片生姜。煮熟后剥出虾仁。

3.海苔剪成丝, 香菜叶洗净。

4.豆腐切块, 加准备好的肉丁、虾仁、海苔、香菜叶, 再加蒸鱼豉油, 用干净的锅烧热色拉油和麻油, 淋在豆腐上。

营养成分计算: (按每100克成分计算)

热量104.6千卡, 蛋白质13.4克, 碳水化合物4.2克, 脂肪3.8克。

“错误”也能如此美丽 篇9

华应龙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他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华老师就是从孩子们的两道错题着手让孩子们猜想与思考。25.3×4.2=25×4+0.3×0.2猜一猜这个学生为什么这样做?他的做法对不对?验证之后再想他的做法为什么不对。华老师善于倾听孩子“不同”的声音, 保护他们的“独特”思维, 奖励“出错”的孩子, 让他成为课堂的“明星”, 大家都来欣赏研究“他”。只有找到错误的原因, 你才能去帮助他, 而不是枯燥、简单、机械地去强调规则;只有当他自己醒悟找到错误的原因了, 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否则, 学生今天错了, 明天还会错。

前段时间我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和比例”这一部分内容时, 练习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在一个比例尺为1∶4000的平面图上, 量得英华小学操场的长为3厘米, 宽2厘米。这个长方形操场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我巡视一遍后发现学生主要有以下两种做法:第一种是先计算出图上面积3×2=6 (平方厘米) , 再计算出实际面积6÷=24000 (平方厘米) =2.4 (平方米) ;第二种是先算出长方形实际的长和宽3÷=12000 (厘米) =120 (米) , 2÷=8000 (厘米) =80 (米) , 再计算出实际面积120×80=9600 (平方米) 。我意识到学生的错误主要是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比例尺”这一部分概念不够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错误资源, 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找错误的原因呢?于是我就请了两个同学把这两种方法板书到黑板上, 两方同学先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然后再想想谁的做法才正确。一开始由于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做对, 做错的学生反而呼声很高, 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的答案肯定正确。接下来是他们之间的主要对话:

正方:我只要看得数就知道你们的答案是错误的, 操场怎么可能是2.4平方米这么小呢?

反方:我们是先算出图上的面积, 再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放大, 就算出了放大后的面积, 这样做有错吗? (突然想不出错在哪?一部分学生正快速地比较着黑板上的两种算法。)

反方:我们只用了一次比例尺, 你们用了两次。

正方: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并不是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 所以不能像你们那样做。 (此时, 有一部分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反方:我知道了, 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 只能求出实际距离。我们必须把实际的长和宽分别求出来之后才能求出实际面积。

正方: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放大与缩小, 那么它所有的边都要同时放大与缩小。如果把这个长方形操场放大到原来的样子, 那么它的长和宽都要分别扩大到原来的4000倍。

反方:我们刚才那样做也可以, 就是求出图上面积之后, 必须放大两个4000倍。

正方: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扩大到原来的4000倍, 面积就应该放大到4000的平方倍。

在此过程中, 教师没有一句提示, 学生自己就把这道题分析清楚了。事实证明, 以后再做这种题型时, 很多学生都能回忆起那天争论的情景, 因此很少再犯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 我们必须小心珍视并合理开发利用。只有在“容错”“寻错”“议错”“理错”的探究过程中, 课堂才是活的, 教学才是美的, 教与学的活动才是最具有价值的。

绿色如此美丽 篇10

以“绿色奥运”作为首要理念的北京奥运会留给人们最深刻的集体记忆是:绿色如此美丽!

“绿色奥运让北京更美”,中外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的这一客观评价,让人们记住了绿色的环境之美。为办成绿色奥运,北京向世界兑现了7年前申办奥运时的全部绿色承诺。如今的北京,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空气更清新了,建筑更怡人了,街道更整洁了。在蓝天、白云的映照和绿树、鲜花的簇拥下,被称为“北京新地标”的“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和北京机场T3号航站楼等世界一流建筑格外引人注目。生机盎然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闻名遐迩的故宫、颐和园、天坛、八达岭长城等旅游胜地一起,成为中外游人的必去之所。不管是哪一个人,来到北京,都會切身感受到绿色的温馨与和谐,都能享受到绿色的幸福与快乐。

“38项世界纪录接连刷新,85项奥运会纪录相继突破……”,北京奥运会创造的这些新记录,让人们记住了绿色的生命之美。别具一格的“鸟巢”充盈着生命孕育的鲜活和庄重,晶莹碧透的“水立方”展示出生命源泉的深邃与激越。北京奥运会期间,每天都有生命的奇迹产生。其中,既有“飞鱼”菲尔普斯一人夺得8块游泳金牌、“飞人”博尔特打破男子100米世界记录和“神箭手”张娟娟在射箭项目上实现中国金牌零突破的神话,又有38岁的康斯坦丁娜·托梅斯库·迪塔获得女子马拉松金牌、33岁的张宁蝉联羽毛球女子单打金牌和身患白血病的范德韦登获得男子10公里马拉松游泳金牌的传奇……透过一个个青春激越的名字和一项项不断刷新的记录,人们看到了绿色的生命中一朵朵鲜花绽放的美丽。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题歌和奥运会期间无数感人肺腑的画面,让人们记住了绿色的和谐之美。从开幕式表演中“和”字的神奇变幻,到发生军事冲突的格鲁吉亚和俄罗斯两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的热情相拥;从田径赛场10万观众为博尔特合唱“祝你生日快乐”,到花样游泳决赛入场时外国运动员用中英文打出“谢谢你,中国”的大型条幅;从美国射击选手埃蒙斯的夫人为其错失金牌投以深情的拥吻,到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为因伤退出比赛的中国选手刘翔致电慰问和鼓励……人们看到的是人类宽广的胸怀、相互的理解、融合的心态和博爱的气息,其折射出的绿色和谐的心灵之美,足以令地球村每一个村民为之动容!

“北京绿色奥运过后,迎接我们的将会是绿色中国”,“未来几代的中国人都将从中受益”, 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代表马和励对北京奥运会后的展望,让人们记住了绿色的可持续之美。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赞誉北京奥运会“无以伦比”一样,北京奥运会所留下的绿色遗产也是无以伦比的。北京为办成“绿色奥运”而实施的亲近自然的场馆设计、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和充满活力的创新机制等成功做法,特别是借助绿色奥运的契机,加快城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步伐,促进资源的节约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经验,不仅将继续对北京产生深远影响,还将对中国的其他地区发挥巨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人们有理由相信,绿色奥运后的北京必将是绿色北京,绿色奥运后的中国必将是绿色中国!

倾听让课堂如此美丽 篇11

实际上, 如何倾听也应该是学生一项重要的学习技能, 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

一、课堂倾听存在一些误区

1. 教师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有些教师把倾听等同于听课。其实, 课堂倾听是包含技巧和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倾听包含了鉴赏性思考、主动性理解、批判性接受等。

有些教师把能听理解成为会听。其实, 听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在课堂上, 有些学生能够听教师讲课, 教师就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会听课了。

2. 教师在行为上存在误区

有些教师只注重倾听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 而忽视倾听其他学生。在课堂上, 特别是在公开课上, 我们有时候会看到几个优等生一直在发言, 而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陪衬。为了让课堂教学正常进行, 为了达到教师预设的效果, 教师把发言的机会给了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所以, 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只倾听了少数学生, 而忽视了倾听更多的学生。

3. 教师在评价上存在误区

在课堂上, 一些教师只愿意倾听与自己预设一致的答案, 而学生一旦出现与教师预设不一致的答案时, 教师往往有意识地淡化或忽略。这样一来, 有些学生就不愿再说出一些教师不愿倾听的答案。教师这样的倾听评价往往会让课堂缺乏活力, 学生也就缺乏创造力了。

二、课堂倾听的方法

1. 和谐倾听, 课堂因此更加精彩

(1) 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倾听可以吸取别人的长处, 弥补自身的不足;倾听也可以激发自己的灵感, 做到触类旁通;倾听还可以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培养自己的品质。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学会调节情绪, 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师应该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努力去倾听所有学生的声音。另外, 教师还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生活实际等,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提高他们倾听的自觉性, 培养他们良好的倾听习惯。

(2) 营造良好的倾听氛围。课堂氛围是决定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倾听氛围可以让师生关系融洽, 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倾听氛围。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努力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 用心地去听学生说话, 做学生的忠实听众, 才能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疑虑、发现和创意等, 才能及时捕捉生成的课堂资源。另外, 教师也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在这样良好的倾听氛围中, 学生的学习行程才会在动态生成中前进, 课堂也就会充满着生命的气息与活力。

(3) 细化倾听的要求。倾听是有要求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 在课堂上, 教师不仅要倾听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发言, 也要倾听那些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的发言。教师不仅应该欣赏那些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 也要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对学生的倾听要求也要细化,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到, 在教师讲课和同学发言时不要开小差。要求学生耐心倾听, 当教师讲课和同学发言时不随便插嘴, 听完别人的话之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求学生虚心倾听, 当别人提出不同于自己的意见时, 要虚心地接受, 在倾听的过程中修正自己的观点。

2. 快乐倾听, 学生因此更加出色

(1) 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学生都喜欢有魅力的教师。在课堂上, 教师如果能吸引住学生, 学生就乐于倾听。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说”的艺术。如果教师要激发起学生倾听的兴趣, 就要修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魅力。另外, 教师平时还要多学习, 加强理论学习, 钻研教材、教法, 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 才能让学生乐于倾听。当然, 除了“说”的艺术, 教师还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对话, 用和蔼的态度、鼓励的眼神、细微的动作来缩短师生之间的差距。这样的话, 学生就会喜欢倾听。

(2) 调控学生倾听的情绪。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很难集中注意力长时间倾听, 教师就应该适时地调控学生的情绪, 让他们学会耐心地倾听。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随时注意观察学生, 利用设疑、变化语调等引起学生的注意, 从而调控学生的情绪, 让学生认真倾听。当学生在发言卡壳或出现错误时, 教师应该宽容学生, 让学生的情绪得到缓和。当出现难度较大的问题或内容时, 大部分学生可能会不愿思考和继续倾听, 教师就应该通过有意等待, 或者重复甚至稍作提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让他们能够耐心倾听, 并且去思考、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学生进行思考和领悟的前提, 是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基础。所以, 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是有必要的。在课堂上, 对于那些认真倾听的学生, 教师要及时地用眼神或言语对他们进行表扬。当然, 对于那些不能认真倾听的学生, 教师不能只是忽视他们, 或者粗暴地批评他们, 而要想一些方法来让他们慢慢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平时, 教师还要告诉学生, 倾听不仅是有礼貌的一种表现, 还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知道倾听的重要性, 并把倾听内化成自己的一种习惯。

3. 有效倾听, 教师因此更具魅力

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思·范梅南曾经这样说:“一个真正的发言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倾听者, 能听懂我们日常听觉范围以外的深层含义, 能倾听世间各物对我们说的话。”在课堂上, 教师必须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 用心去倾听学生, 走进他们的心灵。

(1) 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喜欢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 让学生产生一种教师高高在上的感觉。其实, 这样的距离容易让学生造成紧张、恐惧的心理, 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经常走下讲台, 与学生零距离接触。比如说,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小组讨论和师生讨论交流的时候, 教师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学生的声音。这样的话, 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会缩短, 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 与学生全方位沟通。沟通就像河上面的一座桥梁。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效力不仅取决于词汇的运用, 而且还取决于说话时的方式、语调、面部表情、姿势动作。所以, 教师应该学习与学生沟通的技巧。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耳到、眼到, 更要做到心到, 不仅要全神贯注地听, 而且还要积极地响应, 与学生互动。

(3) 让学生向纵深处发展。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 或者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倾听的过程中, 教师要正确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及时作出积极的回应。在课堂上, 当学生的发言偏离课堂教学内容时, 当学生的发言因为卡壳而难以继续进行时, 当学生的观点发生冲突时, 当学生的认识需要上升到更加高的层次时, 教师应该有智慧地引导, 巧妙地启发, 以便引发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从而提高到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让学生向纵深处发展。

三、倾听让课堂美丽无限

在课堂上, 笔者总是怀着一颗爱心去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声音。所以, 不管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 还是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他们都因为教师的关注和倾听而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他们的神情更加专注, 成绩有了提高。另外, 由于教师的引导, 有些学生也改变了以前的一些坏习惯, 开始知道要去倾听他人, 而且知道怎么去倾听, 他们成了别人眼中有礼貌的学生。

上一篇:美术教学中如何欣赏美下一篇:稀土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