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程教学

2024-08-28

选修课程教学(共12篇)

选修课程教学 篇1

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高等院校的追求目标。通过音乐选修课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加学生的审美情趣, 从而改善学生的审美观, 使学生终身受益, 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育手段。音乐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 很多高校除了开设音乐欣赏课程, 还开设了声乐课程甚至器乐课程, 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内容, 而古筝作为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 受到了许多同学的喜爱。

一、高校古筝选修课教学的内容安排

高校古筝选修课教学内容可以包含三个不同的阶段, 这三个阶段既可以是连续学习的, 也可以是独立分开的。每一个不同的阶段所包含的教学内容, 既不相同又具有一定的承接性。

第一阶段:初期阶段。对于非音乐专业的高校学生, 大多数是没有古筝学习基础的, 但是也不排除有极个别的学生曾经接触过古筝, 可她们一般未经系统地学习, 基本指法和基本手型并未完全掌握。因此, 在高校的古筝选修课中, 基础练习必不可少。在初期阶段, 主要是向学生详细讲解古筝演奏的基本指法, 包括勾、托、抹、劈、撮、刮奏、揉弦、上滑、下滑、颤音、变音的弹奏等。并且, 配以专项指法的乐曲来练习, 例如, 《勾弦练习曲》《托弦练习曲》《抹弦练习曲》等等。在此阶段, 除了讲解指法, 还要注意基本乐理知识的讲授。所涉及的音乐知识主要包括:简谱的高、中、低音的区别, 中国民族五声音阶, 八度音, 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不同的音符以及休止符。同时, 要求掌握常用的节奏型, 例如切分节奏、前十六节奏、后十六分节奏、附点音符节奏等, 并学习用手打节拍和掌握音乐行进的速度。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古筝演奏的基本指法以及弹奏技巧, 并且具有一定的开谱能力。在第二阶段, 首先, 学生应更进一步加强基本指法的练习, 通过使用简单而有规律的指法练习曲进行练习来达到完全掌握演奏指法的目的。其次, 要学习不同流派的基本音乐特点。古筝音乐可分为五个具有地方性特点的流派:河南筝、浙江筝、客家筝、潮州筝、山东筝。这五个流派的古筝乐曲具有一定的地方性特点, 主要体现在上下滑音应用的差异、揉弦弹奏的差异等方面, 需要在细微之处区分, 掌握起来并不容易。因此, 应挑选具有鲜明特点但是右手弹奏技巧不是很难的乐曲供学生练习, 其目的是使学生既能了解传统流派音乐的不同特点, 但又不会陷入右手弹奏难度的尴尬境地。曲子可以选用类似《穿花蜂》《十杯酒》《小鸟朝凤》《三十三板》《一点红》《一点金》等乐曲。在教学过程中, 着重讲解各个乐曲的左手指法的不同之处。同时, 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要求学生对于音乐情感的理解以及音乐情绪的表达有一定的认识。可以通过详细讲解音乐表现方法来让学生对音乐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并且, 这个阶段是开始练习左右手配合的重要阶段, 可选用一些简单的左右手演奏的乐曲, 例如, 《齐步走》《小猫钓鱼》《卖报歌》等, 再配合左右手指法练习曲, 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阶段:提高阶段。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学习, 学生对于传统乐曲有了一定的认识, 并且掌握了古筝的基本演奏技巧。如果还能继续开课, 就可以进入第三阶段——提高阶段。在此阶段, 要为学生选择演奏技巧较难的传统乐曲, 例如, 《花流水》《出水莲》《高山流水》《河南八板》等乐曲。并且, 为学生选择一定难度的左右手配合的现代古筝乐曲, 例如, 《浏阳河》《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延边之歌》《春苗》《采蘑菇的小姑娘》等乐曲。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弹奏水平。同时, 要将情感的表达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如何划分乐句、如何控制音乐的强弱和音色, 在授课过程中都要着重讲解, 通过对较为熟练的乐曲的不断练习来增长学生音乐情感表达的能力。

高校开设的古筝选修课, 多为一个学期的课程, 主要是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之余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那么, 在这么短的课程时间内想要教授这么多的内容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下, 可以选择教授第一阶段的内容。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接受得比较快, 就可以进一步选择第二阶段的其中一部分内容学习。但是, 有的高校并非将古筝选修课单单作为提高修养的课程, 而是将它作为传播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独立演奏民间乐器的一门课程。这些学校的古筝选修课是延续性开课的。那么, 在课程安排上就有了多种选择。第一种:第一学期学习第一阶段的内容和第二阶段前半部分内容, 而在第二学期学习第二阶段的后半部分内容以及第三部分内容;第二种:将这三个阶段分三个学期学习, 每学期学习一个阶段的内容;第三种:只学习第一阶段等。究竟如何安排, 要视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接受情况而定。

二、高校古筝选修课程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高校古筝选修课是选修课程, 也不是特别高深, 但是, 想要把它学好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学习过程中, 除了要有高度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兴趣, 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注意。

(一) 不能因为不是专业课而放弃平时的练习

高校中的古筝选修课程, 常常会出现学生上课积极、练习却不积极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 主要有三个:首先, 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是一门选修课, 不是专业课, 在心理上不重视。其次, 学校本身的条件达不到, 没有足够的古筝供学生练习;而学生因选修课要购买古筝不太现实, 即便购买了, 在宿舍里也不方便放置。再次, 学生本身会有惰性。课下练习毕竟不像上课那样有老师带领、有同学参与那么有趣, 独自练习会觉得枯燥。

但是, 器乐的学习过程中, 一定时间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只学不练, 手的灵活性以及控制力达不到。如果灵活性不够, 就无法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控制力不行, 就很难用琴声表达情感。在一般的高校中, 古筝课程不是专业课, 基本上学校是不会配备多台古筝的。但是, 学生练琴并不需要很多台古筝, 只要有两三台就可以满足练习的需要。不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由小组长来排每个人的练琴时间, 统一管理, 轮流弹琴, 保证每人每天都有一点时间练琴。虽然练习的条件有限, 但是只要用心, 即使和别人共用一台琴, 也能够很好地练习。

(二) 注重基本指法的详细讲解

在高校的古筝选修课上, 要注重基本指法的详细讲解。在这方面, 有的老师认为选修的学生没有音乐基础, 如果详细地讲解指法, 他们会不感兴趣。其实不是这样的, 正是因为学生没有音乐基础, 才要更加注重基本指法的讲解。在任何一项学习中, 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总是决定了学习者的学习道路顺畅与否, 并且决定了学习者最终的目的地能够到达哪里。古筝的学习也是如此。通常情况下, 人们对事物的兴趣, 只有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才有可能保持下去, 掌握基本指法的要领, 逐渐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胜任的感觉。

由于学生没有基础, 教师讲解起来可能会比较费力。而且,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出错率也许会很高。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耐心, 通过多次详细的讲解, 逐步使学生掌握要领。如果能够坚持这样做, 前期虽然比较麻烦, 可是在学习的中后期就会省很多事, 学生也会觉得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难点部分比较容易突破。

(三) 培养学生理解音乐内容的能力, 培养其音乐感觉以及音乐表现力

音乐的动人之处, 在于它能够表达人类的情感, 能够感染人类的情绪。所有音乐作品都有它特定的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认识和学习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对于每一个学习音乐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谁也不能否认, 作曲家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不仅是沉浸在声音的幻想中, 而且也在思维, 将表象同整个客体现象通过语言连接起来。作曲家不仅用涉及作品结构的技术术语来思维, 而且思考和陈述着作品的特定内容。时常是在作曲家的意识中形成了作品内容特征, 在这之后才确定与这个内容相适应的声音形式。1作品结构的技术术语是音乐内容的外衣, 也就是音乐的形式。音乐内容通过作品结构的技术术语来表达。教师通过详细讲解不同类型的音乐结构的技术术语, 让学生逐渐理解一些常见的音乐结构。例如典型的四个乐句的结构, 一般四个乐句形成“起、承、转、合”的音乐情感的表达方式。“起”在情绪上比较平和, 有引入情绪和音乐内容的作用;“承”在情绪上稍微有些起伏, 就像事物的发展阶段;“转”这个部分是四个乐句结构的高潮部分, 在音量上是四个乐句中最强的一个乐句, 是情绪爆发的地方;最后一句, 则综合了前面的音乐材料, 音乐情绪比较稳定, 常常具有总结和感叹的作用, 我们称之为“合”。可见, 常见的音乐结构具有一定的常规意义。学生在学习音乐演奏技巧的时候也应该学习常见的音乐结构以及这些音乐结构的意义。

学生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 把握音乐诠释规律, 慢慢地就会掌握一些常见的音乐表现手法, 这样在弹奏之前就可以了解到音乐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要做到这一点, 读懂乐谱是基础。乐谱实质上是作曲家用某种约定俗成的、视觉的书面符号 (五线谱、简谱、公尺谱等) 把头脑中意欲表达的、想象中的、不可见的、流动的、稍纵即逝的音乐音响凝定、外化为某种可持续存在的、静止的、可见的东西。因此, 一方面, 过去时态的作曲家头脑中的意欲表达的、想象中的音乐音响成为乐谱符号指涉的所指对象;另一方面, 乐谱符号形式同时成为能够指涉过去时态的作曲家头脑中的意欲表达的、想象中的音乐音响的能指形式。2在了解更多的音乐表现的规律和音乐符号的内在意义的情况下, 通过读谱和试奏, 对乐曲的理解就不再是一件神秘的事情, 把握乐曲演奏和表现的尺度就会更加准确, 那么, 演奏出来的乐曲也更加能够打动人心。

三、小结

在高校开设古筝选修课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改善学生的审美观, 是学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一般都没有音乐基础, 在进行古筝课程教学的时候, 应该从最基础的部分讲起, 将教学进行三部分的划分, 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来最终确定是仅仅教授第一部分的内容还是连续开课。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基本指法的详细讲解, 鼓励学生积极地练习,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 学习理解音乐的内涵和情绪的表达, 从而使学生受益终身。

注释

11 .[波]卓菲娅·丽莎.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译注新编[M].于润洋译.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3:31.

22 .黄汉华.符号学视角中的音乐美学研究[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2:5.

选修课程教学 篇2

本学期15—19周,高二进行了选修课程《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课文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是希腊时代的戏剧名家索福克勒斯和他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这部剧作是西方戏剧的里程碑。亚里士多德称这部悲剧是一个“典范”。主人公那种对于“真相”的蝎子式的叮问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教材以该剧为典型介绍了戏剧对于“完整性”的要求以及“悬念”、“冲突”、“高潮”、“结局”等结构性因素,结合第三场讲解了戏剧最具魅力的“突转”设置。

第二单元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莎士比亚及其《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不仅属于他的时代,而且属于所有的世纪”。(本琼生)该单元提供学生选读的是剧本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月夜幽会”(第二幕第二场)。结合这一场的赏析着重引导学生了解,爱情应该是一种“美的情感”。

第三单元是中国戏剧经典《牡丹亭》和它的作者汤显祖。中国的戏剧与西方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和美学特征。汤显祖是堪与莎士比亚媲美的戏剧大师。《牡丹亭》以杜丽娘与柳梦梅“以情而死、为情复生”的“死去活来”的曲折经历为主线,展示了封建社会“情”与“理”的尖锐冲突,用生花妙笔绘出了以杜丽娘为中心的正反两方面的众多人物的鲜明性格与冲突,富于抒情色彩与社会内涵。学生可以结合欣赏大师的精湛表演一窥中国古代戏剧的奥妙,并了解“生旦净末丑”诸行的区别及其所饰演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单元是欧洲著名喜剧艺术家莫里哀和他的代表作《伪君子》。喜剧是戏剧中最受观众欢迎的剧种。《伪君子》是讽刺喜剧的巅峰之作,它对于伪善的揭露淋漓尽致。别林斯基说:“击中伪善这条多头毒蛇的人是伟大的。”莫里哀因其对人性的丑陋的鞭挞而永驻史册。通过对《伪君子》第三幕的赏析,学生可以了解什么是喜剧、喜剧的美学特征和创作方法。教材中还以达尔杜弗为例,探讨了喜剧人物的扁平性质。

第五单元是北欧的剧作家易卜生和他的代表作《玩偶之家》。这部被称之为“现代妇女的解放宣言”的剧作,曾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引起过巨大的轰动。可以说,娜拉告别丈夫时的关门声至今还在全世界回响着。“事件”在戏剧结构中的举足轻重的位置,细致而微地分析了《玩偶之家》中两个“事件”如何引爆了人物性格之间的冲突并使其跌宕有致地展开,把戏剧推向激动人心的高潮。

第六单元是俄国现代剧作家契诃夫和《三姐妹》。契诃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而且,他的戏剧创作具有很强的现代性。正如曹禺所说:“契诃夫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我发现,原来在戏剧的世界中,还有另外的一个天地。”《三姐妹》没有人们在一般戏剧中常看到的曲折的情节、激烈的冲突和传统意义上的“反面人物”。戏剧的结尾既有对于即将到来的冬天的悲怆,也有对于冬天之后的春天的希冀。教材要求学生在笼罩全剧的迷雾般的“情调”中去摸索和探求人生的意义和对于永恒的渴望。

第七单元是我国现代的戏剧大师曹禺和他的《北京人》。曹禺在戏剧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他是一个至今还没有人超越的中国现代戏剧的高峰。《北京人》与《雷雨》、《日出》不同,它是追求“寓深邃于平淡之中”的卓越成果。教材中选取的第二幕的片断,突出地表现出作者对于诗化戏剧的追求。在调动戏剧手段塑造愫方这个美丽女性时,作者达到了戏剧情景与女主人公的心灵起伏相激相荡、相融相汇的美妙境地。可以引导学生深化对于剧本主题乃至人类精神历程的理解。

第八单元是老舍和他的《茶馆》。这是一部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话剧,又是一部享有广泛国际声誉的作品,它对本土化作品如何走向世界提供了卓越的启示。剧本的结构也是别开生面的:它不像传统话剧那样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和冲突来展开,而是以一个“小茶馆”的微缩景观展现中国这个“大社会”的俯仰沉浮。每一幕都是生活的一个横切面,通过从晚清末年到民国灭亡的三幕(横切面)展现了上个世纪前五十年中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变化,揭示了旧中国何以灭亡的深层原因。老舍善于用两三句话就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人物。他在这方面的才华,在中国作家中无人可及。

第九单元是贝克特和《等待戈多》。使贝克特于1969年荣获诺贝尔奖的作品就是《等待戈多》。这部剧作以荒诞的形式揭示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全剧从理念、形式、结构到语言都具有反传统戏剧的意味。学生可以通过本单元的选段了解什么是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戏剧。选段中关于舞台场景的假定性、关于“戈多”究竟是谁,都是可以讨论的饶有兴味的题目。

戏剧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点是实演性。教学中强调在经典导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富于启发性的课堂讨论和力所能及的艺术实践。这种实践包含朗读经典台词、表演精彩段落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小品或剧本的创作、演出。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进一步掌握戏剧经典的神髓,而且学会体察不同人物的各异的思想和精神生态,在“对话”与“独白”中把握不同性格与情态下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从而学会设身处地地理解人、尊重人,提高自我表现的语言能力及与人沟通的谈话技巧。戏剧专题的教学几乎所有篇目我们都采用了“表演法”,不过根据精读与泛读的不同要求,有的篇目如台词冲击力强或者情节冲突激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伪君子》、《玩偶之家》和《茶馆》几乎是全篇表演,有的只是选取部分片段进行表演,还有一些篇目作分角色朗读。同学们表演热情很高,在笑声或叹息声中不自觉地进入了角色,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同时,放映有关经典影片,深化对剧中人物和主题的把握。

仿写戏剧是戏剧赏析的延伸先后设计了两个训练内容:

1、以“巧合”或者“误会”为题写一篇戏剧。

2、学习《玩偶之家》之家后,让学生以戏剧形式为“娜拉走后怎样”设计一个结局,通过比较和切磋深化对该剧的主题认识。

在戏剧写作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此写作方式的独特之处:戏剧创作与小说等叙述体文章的写作有很大的不同,你可以讲一个有滋有味的故事,但用戏剧的方式来陈述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戏剧需要集中的矛盾冲突,需要有集中的人物对话,且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也有更大的限制。有同学开始写作时虽然心中有动人的故事,可要编戏剧时却无从下手,后来通过老师点拨戏剧冲突的设置技巧等方法,才明白了其中的一些机巧。

戏剧教学也没有严格依据课文编排顺序推进,而是作了适当的变通。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是西方与东方几乎同时代的爱情剧,教学时将这两篇戏剧比较学习,领悟东西方戏剧艺术的不同风格。俄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契诃夫的〈〈三姐妹〉〉与我国现代剧作家曹禺的《北京人》的风格类似,教学时也将二者进行比较学习。

由于教材只选了九篇戏剧或片段,且同学们对有的作家不很了解,因此,相关背景的解读、同时代其它风格作品的适当介绍显得很有必要,而且鼓励学生读原著,写剧评,相互探讨交流。

本专题结业考查采取了较灵活的方式,即一篇仿写戏剧和一篇剧评的质量作为戏剧专题的结业成绩。

选修课程教学 篇3

【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语文选修 困境 对策

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语文学科就产生了语文选修的概念,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语文选修作为一个亮点逐渐凸显出来,并将课程实践的难题摆在了教育工作者及设计者面前。虽然部分学校的语文选修课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些许问题。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高中语文选修的优势及重要性,发现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语文选修对高中生的教育作用。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困境

1.1教学内容存在选择性缺失

高中语文课程的标准中明确说明语文选修在具有基础性的先决条件下,要重点把握课程的选择性,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及发展需要进行自主选择,着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本没有自主选择选修内容的权力。最终的选择都是由老师根据相关文件下达的考试范围来决定的。这就使得学生的选择权及自主权被扼杀,在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2教学方式存在开放式缺失

选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此相应的教学内容也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耐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爱好找准发展的目标,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审美、运用及探究能力,使得学生各方面能力能够均衡提升。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整齐归一,造成教学方式存在很强的单一性,而教师也因为考试等方面的限制不敢放开手脚,只一味地追求知识完整性及系统性的训练,确保学生的考试万无一失。于是诸如《史记》一类的选修课就等同于必修课程来教授。

此外,将应试作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既费时费力,还会在教学时间及内容上产生冲突。为了赶进度,学生一切的自主、探究及合作权力逐步归零,教材中所富含的文化、情感及思想严重流失,使得语文选修最根本的基础性都无法得到保障。

1.3评价机制存在多样性缺失

抓好语文课程评价能够在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质的同时指引语文改革走向正确的方向。然而在课程的实际实施过程中,语文选修课依旧采用必修课程的评价方式,没有适合自身特色发展的评价制度。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变成了一切,学生的成绩、教师的业绩、领导的政绩等等全部都是用数字来诠释。这种存在严重片面性及主观性的评价机制潜藏着很大的不公平、不公正性,所以缺乏实效性,无法透彻反应学生学习选修的实际情况。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对策

1.1改善课程评价机制

改变评价机制是帮助语文选修教学走出困境的关键,需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有关部门可充分利用高考“指挥棒”效应宏观调控语文选修课程评价机制。例如:采用“一卷定终身”的评价方式,进一步细化每个教学模块的学分,使得过程评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此外,实行差异化评价,增加评价的标尺,对学生的自主发展及个性进行充分考虑,并重视学生的特长评价,充分肯定其特长,增强其自信心及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教师要有现代化评价理念,将必修课的“选拔及甄选”转换为“鼓励和肯定”,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在获得鼓励与成功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传统的功利评价必须要转换为问题诊断评价,使得教师从问题中获得教学反馈的信息,并以此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其中的不足做出及时调整。此外,还要加强师生交流,及时疏导学生心理上的学习障碍。

1.2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首先,语文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实现与语文课程的同步发展。在执教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传授及技能训练上面,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促进者,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用耐心及责任心为学生指明正确的学习道路。

其次,教师要对自身能力及知识水平进行不断提升。在这个信息强大的社会,知识的获取途径有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程内容进行延伸与拓展,通过相关培训或结合实际案例掌握灵活的教学技巧,培养学生学习语文选修的兴趣,提升其鉴赏美的能力。

1.3强化课程教材建设

新课程标准认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等同的价值。虽然必须要确保选修课的开放性,但是选修课在体现个性的同时也要体现出共性,即科学性、可操作性和规范性。

首先,进行教材编制的时候,重点突出编制教材的意图,准确说明选修与必修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两者教学方式上存在的不同,引导学生找准提升能力及构建知识的目标。其次,编制的教材必须具有很强的严谨性。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编写制度,对编写过程进行严格监控。编制过程中还要借鉴国内外相关课程的优秀之处,使得教材所包含的内容覆盖广泛,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再次,编写的教材必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要让学生明白在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应该做什么及应该怎么做,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教材进行自我探究,充分发挥选修课程的教育作用。

结束语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单一枯燥的课程模式,为学生学习语文,从而深入了解语文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使得高中学生的多样化及个性化得以满足。因此,学校必须要加快进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改革,结合其特点,从学校,教师及学生三个方面入手发现施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合理可行的措施,全面提升学校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朱力.浅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2):166-166.

[2] 李宏川.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学刊,2013,(9):151-152.

选修课程教学 篇4

所谓双语教学, 是运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 并将其同时用于学科教学过程中的特殊教学模式。随着会计界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建立和完善一套能适应现代社会、国际形势发展需要的会计学高等教育体系, 培养新型的跨世纪人才, 是各高等院校普遍重视的问题。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否顺利进行,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语言的沟通, 会计专业的双语教学是大环境所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深入, 急需大批既有会计专业背景、又熟悉国际会计惯例, 同时又能流利使用外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高层次会计人才, 如国际财务管理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ACCA、CGA等。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要立足于国内会计职业的发展需要, 也要立足于国际会计职业的发展需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一些知名大学开始在财务会计类专业课程中尝试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会计双语教学在我国呈蓬勃发展景象,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了会计专业的双语教学, 并且绝大多数高校对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都制定有鼓励性政策。同时, 国际上一些知名的会计职业团体也开始登陆我国, 进行会计资格认证考试, 为会计双语教学和培训提供了庞大的需求市场, 对我国开展会计专业双语教学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包括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京审计学院、暨南大学、苏州大学等一些院校的会计本科专业已经瞄准了国际会计考证市场, 与国外的相关考试机构或高校联合开展合作, 在会计学专业内增设ACCA、CGA等专业方向, 将ACCA、CGA等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结合在一起, 课程全部采用双语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促进了会计高等教育双语教学的开展。除了越来越国际化的就业市场需求的促进之外, 从2007年开始, 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会计》和《审计》两科目附加英文试题也使得高年级的会计专业学生乐于接受双语教学。我们在2007年做过一项调查, 通过对162份有效问卷调查进行总结分析, 发现多数学生认为会计学本科生有必要 (72%) 或非常有必要 (19%) 开展双语教学, 67%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将对专业课的学习有帮助, 84%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于提高专业英语能力有一定的帮助或非常有帮助。但同时有41%的学生担心双语教学后专业课的内容比单纯汉语授课的内容简单、少, 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有76%的学生担心由于英语元素的加入使原本就不熟悉的专业课更难理解和掌握, 增加了专业课学习的难度。

二、会计专业选修课程双语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优势分析

相比专业必修课程, 会计专业选修课程更适合双语教学, 具有先天的优势。 (1) 开课时间和内容更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在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中, 并非所有的课程都适宜双语教学。如作为会计主干课程之一的《财务会计学》, 就不适合采用双语教学。因为各个国家的财务会计在规范、惯例等方面自有其体系, 与我国财务会计存在不同。而专业选修课程在开课时间和内容上比必修课程更适合开展双语教学。以山东科技大学会计系的课程设置为例, 目前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是商业会计、国际财务管理、金融会计、国际会计、会计理论研究、EXCEL财务分析、资产评估等。首先, 学生在选修这些课程之前已经修过初级会计学、中级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主干课程, 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 再开展双语教学没有基础知识讲解方面的压力;其次, 这些课程内容的中国特色性不是很明显, 大都带有国际性, 适合选择英文讲授。 (2) 更方便选用优秀外文原版教材。要进行高质量的双语教学, 必须选择恰当的教材, 目前对于教材的选用, 一般有购买原版教材、自编教材、改编教材等几种选择。对于会计选修课程由于课程内容特点, 有很多现成的优秀外文原版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可以选择。选修课程的内容上讲, 西方国家尤其是英文体系的国家的学科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选用优秀外文原版教材, 可以对这些学科的领域做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能够使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专业外语。 (3) 授课方式更加灵活, 不象专业必修课程受很多约束。各个学校对于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管制一般不象专业必修课程那样严格, 主要体现在考试形式、考试成绩的比例分配等方面更加灵活。教师自主发挥的余地较大, 这对于双语教学的开展非常有利, 因为双语教学相对于非双语的专业课程教学遇到的变数更多, 学生的英文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的专业基础程度不一, 学生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等, 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为了做好双语教学工作, 就需要更加灵活的授课策略和教学方式, 教学管制的相对减少使得这些办法变得可行。

(二) 劣势分析

会计双语教学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把握双语教学的能力、学生的配合热情与程度、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配等。目前在选修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中面临一些不利因素。 (1) 师资力量较弱, 部分教师难以胜任双语教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是影响高校开展会计双语教学的最主要因素, 也是决定会计双语教学课堂效果的关键。与专业必修课程相比, 专业选修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广、深、偏、难”, 其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不仅专业知识要精深, 而且专业知识面要宽, 同时英语基础要好, 能够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除此之外, 还要求教师具备全面的授课技巧, 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双语课程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力。教师能力和胜任程度是制约会计专业选修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据我们了解, 国内高校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中有国外教育或生活背景的为数不多, 大都任职于知名院校, 普通院校的双语教学教师一般都是专业教师, 英语具有一定水平, 但由于受英文传统教育的影响, 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不足。虽然一些年轻教师专业基础和外语水平都不错, 但大部分缺少课堂经验和授课技巧, 双语教学的课堂效果难以体现。 (2) 多班合堂, 上课人数过多给讲授带来一定困难。以目前我国高校的普遍情况来看, 会计专业选修课程大都是多班合堂, 2个、3个甚至更多个班级在一起上合堂课, 对教师应用自主讲课、案例讨论等授课策略和方法带来一定困难。 (3) 授课课时短与英文原版教材内容多的矛盾。会计类的英文原版教材通常内容多而具体, 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庞杂, 而选修课程的授课课时通常较短, 一般高校的设置都是30—36左右的学时, 很多内容可能无法展开讲授, 这给教师精选课程内容、合理编排课程内容体系提出很大挑战。 (4) 地位较低, 学生兴趣调动难度较必修课程大。双语教学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 使用原版教材、双语授课、英文作业和考试等都直接考验学生的英语水准和外语思维能力。会计专业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外语基础, 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 对课程内容有较好的接受能力, 形成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能力, 逐渐培养专业学习和思考的双语思维。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受专业特点影响, 表现比较稳健务实, 因此对于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学生爱听爱学, 不容易受教师讲课风格和教师授课策略的影响, 教师授课时只要专业知识扎实、教授逻辑性强, 就较容易地被学生接受。但选修课程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没有主干课程强, 地位比较低, 学生更多地是从自己的兴趣和凑集学分的出发点来学习, 势必会造成学生如果不激励兴趣就不高, 挑剔教师等现象发生, 教师也因此会影响到授课情绪, 从而影响双语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会计专业选修课程双语教学的策略

(一) 具备良好的双语教学师资力量

会计专业选修课程的双语教学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教学师资梯队。在这个团队中教师可以互相协作与探讨, 共同备课、共同开发课件和案例库, 共同答疑等。同时, 对团队成员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 课程主讲教师需要具备一定听说读写的较高英语水平, 并在前期承担过专业英语或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其次, 具有成熟的讲课风格和方式, 能够较好地把握会计专业选修课程双语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再次, 能够在课堂内外与学生友好交流, 热情互动。最后, 教师对原版教材要有充分而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能够提练出原版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和要点, 有条理地整理成课件和教案。对学生所提的专业问题和作业及考试问题等, 能够用中英文熟练解答。

(二) 掌握学生的英文水平

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不殆。虽说授课不同于战争, 但如果做到在授课之初或之前全面了解授课对象的基本情况, 非常有助于合理安排授课策略。一方面应该以合适的方式如问卷、个别交流等调查将开课班级的英语水平, 分析其运用外语进行读写和听说的水准, 以便在课堂讲授中做到有的放矢。会计专业同学的外语水平通常有差异。据我们的调查, 其外语水平基本呈正态分布, 水平高和水平低的学生属于少数, 大多数学生的英文水平属于中等。受各种因素影响, 大多数学生外语学习的应试倾向较重, 比较欠缺外文的应用能力, 包括外文阅读、写作和听说等, 这使得学生学习双语课程普遍存在需要逾越的障碍。另一方面, 调查已开过本门课程或相似课程双语教学的班级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便合理预测将开课班级的情况。如我们在《商业会计》课程的双语教学设计时, 就考虑了该课程的相似课程《财务记录整理》在我校2006级中澳班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双语教学中的相关经验。在中澳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六个班级《财务记录整理》课程的教学中已经全面采用了英文教材、英文课件、英文作业、中英文讲解、英文考试, 效果较好。中澳班的情况是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课堂中跟得上, 课堂外学得进去, 学习效果良好;约半数的同学基本跟的上, 学习效果较好;约六分之一的同学英文基础不好, 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效果一般或偏差。结合会计专业本科三年级同学的英语和专业知识水平, 我们推测《商业会计》课程双语教学60%的学生跟的上, 学习效果会较好, 30%的学生学习效果会良好甚至优秀;10%的学生需要额外辅导。

(三) 把握课程特点和规律

会计专业选修课程可以说每一门都有其自身很特殊的特点, 如《国际会计》课程的国际性和比较性、《国际财务管理》课程的跨越财务学科和金融学学科的融合性、《金融会计》和《商业会计》的行业特殊性、《EXCEL财务分析》的工具应用性、《资产评估》的抽象性等。只有做到对课程本身的深入了解, 很细致地把握这些会计专业选修课程的特点, 发现其中蕴藏的教与学的规律, 才能更好地设计双语教学的授课策略和方法。同时, 还要注意课程采用了双语教学以后规律的改变情况。在双语教学的环境中, 非常适合采用生动活泼的讲课方式, 可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特点穿插英文文献读书报告会、英语专业知识抢答赛等有意义的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另外, 教师要明确“双语教学是专业课而非英语课”, 英语只是工具, 专业学习才是目的, 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学生, 使得其关注的焦点放在课程内容中。

(四) 合理安排教学阶段

以《商业会计》双语教学为例, 要循序渐进, 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课程中引入小部分的英文内容, 已经进行。2007年至2008年第一学期在会计05-1.2.3.4班《商业会计》课程中试探性的加入部分英文内容的讲解, 除去极少部分学生英文基础不好, 听力比较差, 05-2班有一位学生第一外语不是英语之外, 其余同学大都愿意接受双语教学, 并且学习效果较好。但是, 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英文基础不好的部分同学, 学习比较吃力, 这需要在教学中适当进行中文解释, 增加交流互动。第二阶段, 《商业会计》课程较大比例引入英文教材, 开发CAI课件, 做到英文课件、中文讲解、英文作业、英文考试。这一阶段需要提示学生加强听力锻炼和增强课外阅读英文专业期刊或书籍的能力。第三阶段, 《商业会计》课程全部引入英文教材, 做到英文课件、中英文讲解、英文作业、英文考试。同时, 建设英文案例库, 编写英文案例文本, 整理英文视频案例。建设《商业会计》课程网站, 将有关的英文教学大纲、英文教案、英文习题、英文参考文献目录、英文案例库等上传网络, 向学生免费开放。第四阶段, 吸纳和整合优秀原版教材, 编写符合《商业会计》课程教学需要、突出教学经验和教学特色的优质双语教材。第五阶段, 是本课程双语教学的衍生效应, 利用《商业会计》双语教学的成功经验, 推动建设会计双语教学的课程群, 将管理会计、国际会计、财务报告分析等纳入双语教学的范畴。第二和第三阶段通常需要花2个轮次左右的时间完成, 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大致需要3个轮次左右的时间完成。

(五) 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针对选修课程地位较低, 学生兴趣调动难度较必修课程大, 同时上课人数比较多, 通常是多班合堂的现实情况, 有必要进行课堂授课理念和方法的改革, 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我们认为, 双语学习适合在精神快乐、适度兴奋而紧张的状态中进行。《商业会计》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创造快乐而充实的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快乐地学习,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潜能, 因此在教师授课同时采用自主讲课、情景模拟、案例讨论等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很有必要。首先, 在《商业会计》某些内容 (如商业企业特殊业务如“买一送一、以旧换新、商场返利券、限时免购”等时兴的促销方式会计核算) 学习中,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双语教学, 给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学习平台, 让学生自主讲课, 教师只起主持、引导、串联和解惑的作用。其次,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可适当安排一些团体学习的方式如用英文表演模拟商业企业会计部门的工作等, 让单个学生融入临时性的组织, 在组织中学会协作和分工。再次, 安排合适的英文案例供同学讨论, 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其思考和促进课堂交流的有效措施。《商业会计》案例选择的来源可以是原版教材中附带的、可以是国外专业网站下载, 也可以是教师或学生自己搜寻的, 选择要本着时间新、源于真实社会、专业相关性强、方便讨论等原则。案例教学一般采用下列步骤:教师用英文介绍案例背景——学生阅读英文案例文本, 或是观看视频案例——教师提出有关的英文问题——各小组派代表以英文陈述——小组”头脑风暴”式讨论和点评——学生做英文案例总结。另外, 定期开展英文读书报告会和商业企业会计英语知识竞赛等活动也是促进师生交流、提高学生双语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最后, 要妥善解决学生外语水平差异带来的学习障碍。会计专业同学的外语水平有差异, 基本呈正态分布, 水平高和水平低的学生属于少数, 大多数学生的英文水平属于中等。针对学生外语水平的差异, 教学中可以以“中等学生为主, 兼顾高和低”为策略。并实施以下保障措施:要求学生加强专业词汇的储备和专业背景知识的积累, 使之结合专业知识的提高进而提升学习英文教材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预习、复习、资料阅读等。其中, 预习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帮助最大, 通过预习学生可以事先解决词汇和术语问题, 提前熟悉内容, 解除畏难情绪, 提高课堂沟通的效率;对外语水平差的学生进行课外特殊交流和辅导。

摘要:随着会计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会计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是大势所趋。本文对会计学专业选修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专业选修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相关策略, 从分阶段安排和双语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革两方面进行了商业会计双语教学的个案设计。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选修课程,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选修课程教学 篇5

——以《光荣与梦想——嘉兴秀州中学百年历史启示录》课程开发为例

王学勤

[摘要] 校史选修课程开发是浙江省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中背景下选修课程开发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有益实践。本文从知识与能力的丰富、过程与方法的体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三个角度阐述校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校史选修课程高中历史教学 实践

校史选修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供学生选修的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校史开展的各种学习活动的总和。“校史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教育史、学术史、文化史、思想史的一个重要交叉地带” [1],虽然校史选修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不同,但从历史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校史选修课程也同样蕴含着历史学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基本要素,即通过校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使学生了解学校发展的脉络,学习并运用历史学习的方法,并通过对校史的学习和归纳,总结提炼学校发展的经验和教育教学规律,更好地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并由此激发对学校的热爱之情,自觉养成并传承学校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从而为走出学校,迈向社会增添一份智慧与勇气。因此,校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不失为高中历史学习的有益实践,本文以《光荣与梦想——嘉兴秀州中学百年历史启示录》课程开发为例,阐述相关思考与实践。

一。知识与能力的丰富——走近校史,了解学校发展脉络

校史是学校发展历程的记载,是学校办学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史承载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例,以及学校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价值体系、道德情感、思维模式、文化思潮、教育方式等,校史是“史”的一种,走近校史是学生以校史为对象,运用所学的历史学习方法展开的相关学习活动,以了解学校发展脉络,这是校史选修课程学习的起点。

(一)史料研习

史料研习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文字、图表、地图、图片等都是开展历史学习的材料,通过阅读史料,整理史料,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概括、分析能力,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校史选修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光荣与梦想—

—嘉兴秀州中学百年历史启示录》包含了秀州中学自创办1900年,在114年的办学历史中留下的大量极具价值的的史料,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十分丰富,如学校历史上每年一期的综合性刊物《秀州钟》现有完整的18期保存完好,是当年师生在教育和学习生活的理论与实践的记录;如百年校庆文集《雪泥鸿爪忆秀州》记载了大量校友对学校生活的回忆,是来自“民间”关于学校历史全方位的反映;还有大量学校师生学习和生活的照片、校徽、校歌、一些重要的文稿、文件原件等。这些丰富的资料都是关于校史的珍贵史料,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开展阅读,并结合时代背景和学校教育的特点,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甄别,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对学校发展脉络的还原。

(二)实地考察

在许多老校发展史上都留下了不少学校的物质遗迹,如秀州中学的项家漾老校址、昔日的校长楼、秀州钟、顾惠人校长铜像、惠泉亭都保存完好,实地观察这些物质遗迹,考察它们形成、发展的历程,研究这些建筑的特色、探寻这些遗迹建造的年代、建造的初衷,以及其沿革的历史,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深化对学校的认识。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考察小组,进行实地考察,撰写考察报告,是对学生历史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一次考查。

(三)人物访谈

在校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中,我们发现,在学校发展史上,校长、老师、学生,以及在办学过程中和学校密切相关的人,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对学校的校史有不同的回忆视点、不同的看法,极大地丰富了校史的内容。秀州中学也不例外,尤其是秀中的老校友对母校感情深厚,经常返校,并热衷与师生交流;校友会遍布世界各地,规模巨大、运转频繁、号召力强,这些都是开展进行人物访谈、开展“口述史”整理和研究的重要途径。因此,引导学生开展人物访谈是开展校史学习的重要途径,根据校史研究的需要确定访谈人物、联系访谈人物、制定访谈提纲、整理访谈记录、甄别访谈内容、撰写访谈报告,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并能在真实、生动的体悟中增强对校史的亲近感、认同感。

二。过程与方法的体悟——探究校史,总结学校发展规律

校史选修课程承载着认识、整理校史和开发课程的双重使命,其核心在于“鉴往知来”,因此,它不应该是关于学校发展的流水帐,而是应该选择有利于对学校历史文化内核的提炼,并有利于传承与创新的独特视角,这样才有利于认识校史、有利于发挥校史的独特价值。笔者认为,了解学校发展的脉络、认识学校教育发展的大事、提炼学校文化内核、关注学校发展中有贡献的人群是校史选修课程开发应关注的重要视角,它将为总结学校发展规律奠定良

好的基础。

(一)“历史篇”——校史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校的使命是为培养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因此,学校的发展必然体现时代的发展,折射历史的变迁。如教会学校时期的秀州中学、炮火岁月里的秀中、共和国时期的秀中都体现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如教会学校时期的秀州中学,作为一所由基督教会创办的学校,造就基督化的学生是其的重要目的,这是西方工业革命后对华政治、经济侵略的产物,但与此同时,其浓厚的宗教色彩也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信仰的坚守、对使命的虔诚,这也成了秀中最初的底色;炮火岁月里的秀中留下了学校坚持爱国教育的许多佳话;秀中在共和国时期的曲折经历折射出共和国历史的沧桑。了解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阶段有助于形成对学校基本脉络的认识,是认识学校的起点,从而进一步认识学校与社会发展,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密切联系,树立爱校、爱国,奉献社会的理想情怀。

(二)“教育篇”——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校史的核心

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人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是学校之所以独特的核心所在,也是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的先导,它包含学校对学校发展目标的定位、对学生培养的目标认定,课程设置、管理理念等。

从1900年创办至今,百年秀中精神生生不息,最重要的是先贤们在追求教育理想的道路上不懈探索,留下了许多至今仍然极具价值的教育思想。历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收回教育权的斗争实践,奠基了“爱国、爱校、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坚持学校教育“爱心为旨,人格教育”,“第一是做人”,教师先教做人,学生先学做人;倡导“学校如家庭,教员如父兄,学生如子弟”;提出了“课堂测试、注重平时、规范作业、严肃考纪、讲究效率”等五项严谨治学的举措,“师生谈话、学术研究、名人讲演、各种聚会、操行记分、日常管理”等六大管理方法,“学分制、贷金制、工读制、平民教育”等四大创举,以及厉行自治、民主管理的学生自治四大团体:学校市、爱国会、校友会、青年会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秀州中学的课程设置已分必修、选修课程,并实行学分制,选修科目多至64种,后定58种。选修课程设置和学分制的实行使学生的人生规划、兴趣爱好、个性潜能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正是这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使秀州中学的教育独具特色,教育质量蒸蒸日上,培养了大批英才,也使秀中成为浙北名校,吸引大批学生甚至跨省慕名前来求学。

虽然随着岁月流逝,历史条件发生变化,但历史上这些符合发展规律的思想、成功的做法依然会给后世积淀许多不可多得的、富有特色的优秀教育传统,不仅具有发掘历史价值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推广贯彻的现实意义。

(三)“文化篇”——文化积淀是校史的灵魂

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是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必然留下物质设施、行为方式、规章制度等,并因此而积淀为共同的价值观,而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又反过来成为一所学校的独特精神风貌,深刻地影响着学校和师生的发展,这是对学校文化的提炼,也是校史研究的至高境界。

如秀中精神,主要有爱国主义精神,在近代史上历次运动中秀中学生都站在爱国主义运动的前列;民主自由风气,虽然秀中对学生品行的各项规章制度都非常严格,但学校却始终倡导民主自由的风气,尤其是仿照美国三权分立成立的学生自治团体“学校市”更是在学校的大力倡导下形成的,增强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培养服务人群的奉献精神;工读制度既帮助了很多清寒学生求学勤奋,又培养了青年学生认真负责的优良品德和办事能力;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注重基础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精神,开设选修课,邀请知名人士或校友来校演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重视体育锻炼,丰富业余生活,陶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提倡家庭主义,以校为家,教师如父兄,学生如子弟等。秀州中学“爱国、爱校、民主、科学”的学校文化核心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行为、教育精神中凝练出来的,它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发展轨迹和师生的人生道路,为社会造就了大批英才。

(四)“人物篇”——人是校史的创造者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校史研究中我们必须重视的角度,对一所学校而言,学校的历史、教育行为、学校文化精神正是通过校长、老师、学生一个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出来的,他们是学校文化的载体,也是学校精神的象征。如顾惠人校长的中小学都在秀中度过,并且从1930年起任秀中校长28年,学校的很多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来自于他在秀中受到的熏陶、来自于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学的收获,尤其是他在抗战期间坚持爱国教育,救助了大批流亡学生,是一位爱国教育家。在秀中校友的回忆中,许多教师都有在关心学生、严格管理、教学水平精湛的佳话。而秀中校友也常常令人动容,如十回母校的陈省身先生、84岁高龄、依然倾力关注母校的秀中“词典”——褚元强老师,还有朱生豪、宋清如夫妇,家境贫寒、身体极差、体育不及格,但英文极好的朱生豪在学校得到了自由的发展,并最终由学校推荐到之江大学深造,学校还为他申请了全额奖学金,后终成为译界楷模。而在他英年早逝后,他的夫人,之江大学高材生、民国才女宋清如女士带着他们的幼子回到秀中任教,以报答母校对自己丈夫的培养之恩。

探究校史并非是对历史的简单复原,而是要在收集、整理丰富确凿的史料和运用严谨历史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学校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规律,并不断挖掘学校办学的优良传统以及全体校友前赴后继形成的精神品格。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认同校史,自觉传承学校文化

时下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史研究,不少学校都有资料丰富、装潢精致,图文并茂的校史陈列室及装帧精美、纸质精良的校史纪念册,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尽管不少学校在整理校史上花了不少工夫,但校史和当下学校的发展并没有多少精神上的一脉相承,而师生对于校史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初略的了解阶段,也并没有把学校发展历程中凝练出来的学校文化精神内化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事实上,尽管校史记载的是学校过去的事情,随着岁月流逝,历史条件不同了,但是历史上符合发展规律的思想、成功的做法和健康的文化始终是学校传承与创新的基点。因此,仅仅把校史作为一种学校的象征、历史的保存是非常可惜的。将校史承载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例内化为全体师生对学校文化内涵的认同和精神意义的归属,无疑将激发校史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穿透力,极大地丰富学校的教育生活,促进学校的发展,并将成为学生认识自然和人文世界的起点。

校史选修课程的开发是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中背景下“立足本校文化传统、发挥自身教育教学优势,开发建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 [2]的一次有益尝试,是高中历史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中学科研究性学习的一次实践,旨在“让学生认识学科的价值与研究方法, 获得更为全面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科素养,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同时,由于校史选修课程内容的特殊性,这一课程的开发开设也将大大促进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学校精神的传承,并积淀起做一个好好生活、好好工作的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这便是校史选修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汪洪亮.略论大学校史研究与编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对高中选修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6

首先要正确认识选修课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从整体上说高中语文课程是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的。必修是基础,学生只有打好基础具备素质基础,才能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得以提高,所以通过必修的学习夯实基础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选修课程的语文学习,则是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让具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学习某些较深的选修内容,从而发展专长。选修课程是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应是随便的“选读”,也不应是必修课的补充或应试的材料,选修课程是必修基础上的提高和拓展。没有选修课程的学习高中语文学习也就是不完整的,必修和选修共同组成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和选修是培养基础和发展能力的两个不同阶段。这一点我们从选修课程设置总体课程目标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中也能得到证实。因此,我们要重视选修课,因为选修课程教学质量关系到高中语文目标的达成。

其次要明确选修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这一点已经得到所有人的共识,也在具体的教学中也得到实施。但由于选修课程存在课程量大,课时不够,备课量大,教师负担比较重等问题,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就出现了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备课来决定学生上什么选修内容及上多少选修内容的情况。老师的困难是客观的,但是这与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的提高和拓展的定位是不相符的,也与选修课的课程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不相符,更为严重的是泯灭了学生个性化的兴趣特长,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来决定是选择诗歌还是小说还是戏剧……选修的主体是学生,当选择的主动权在学生手里了,学生就能发挥自己学习的创造力,那么课堂也就有了活力和生机。

最后要创新选修课程的教学方式。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有的用必修课模式上选修课,单篇细致讲解,有时一篇文言文教学就花费一个星期的课程,内容多与课时少之间形成矛盾冲突;有时将选修课上成自读课;有时又将选修课本当成学生的应试考试的阅读积累材料。其实,这些现象已经违背了选修课开设的初衷,也就无法达成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选修课教材的编写是以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为系列,这编排与必修相比知识也就更加深入,难度更大,更加具有一定的探讨性。这种编排的差别也就决定课堂教学方式的差别,同时选修课程量大、课时不够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差别,再者选修课的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目标也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差别。这些诸多方面不同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方式上必须创新。但选修课受到课时少的限制,教师又不能像必修课那样篇篇精讲。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背景下,教师要突破选修教材单篇文本的限制,不能篇篇必讲,而是把选修教材学习主题单元作为教学设计和授课的基本单位在教学中加以实施,根据选修课程编排的不同,变单一教材文本的教学策划为主题单元的教学策略,更多地提供阅读与表达方法层面的引领与程序性知识,形成适合学生需求和实际水平的教学专题资源,达到拓展提高的目的。对学生的学习而言,主要是依据自身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在教师提供的教学专题资源的宏观指导下,对选修内容实施选择性学习,力求在一个点或几个点,甚至在几个方面有所收获,实现个性化发展,最终达成必修课程的目标。

选修课程教学 篇7

一、冷热不均———“永远都是那么几本。”

从各学校选用的教材看,主要集中在《史记选读》《唐诗宋词选读》《现代散文选读》等几本教材上。这主要是基于高考试题类型的训练考虑:分别从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的角度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部分学校还会补充选修教材中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和《语言文字运用》等教材,其课程的设置还是相同的思考。而其他教材基本上不作考虑。以至于谈及选修教材,教师的反应“永远都是那么几本”,其余的教材连名字都叫不上来。于是选修课实际上成为了必修课,选不起来。

二、惯性滑行———“无非就是再教一本。”

必修教材上完后,经过期中考试,各学校马上投入到了选修教材的教学之中,基本上属于“无缝对接”。教师与学生从思想观念上和课程意识上并没有做好迎接选修课的准备,部分教师从备课到课堂授课都延续了必修教材教学的状态,并没有认真分析选修教材的特点。不少语文课堂,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无非还是预习、授课、复习、反馈,唾沫与粉笔齐飞,试卷共讲义一色。

三、紧盯高考———“瞄得越准,差得越远。”

到了高二,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开始迫不及待,目标直指高考。于是,各种类高考、仿高考的讲义材料横行。《史记》被上成文言文题型讲解课,教师热衷于大谈文本中的文言知识点,不厌其烦地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让学生背诵,抽查。好好的一篇篇经典就这样被支离破碎地处理了。对于“文”的教学,草草带过,以至于学生学完之后,只知道项羽是莽夫,刘邦是流氓!《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大谈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发材料让学生背诵意象、艺术手法,真正的诗词涵咏,意境赏析抛在脑后。试问这种教学呈现背离了选修教材的教学目标多远?

四、施教盲目———“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从选修教材的教学目标看,与必修教材有较大差异。可以说对教师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有更高的要求。以《史记》为例,要求教师对司马迁生平经历和《史记》原著有一定的了解,对《史记》的历史观念和艺术特色有所研究。孙绍振教授说,语文教师的最重要能力就是文本解读能力。曹永军老师也曾介绍他们学校在《史记》选修教材授课之前组织教师系统研读《史记》,最后个个都成了《史记》的半个专家。而相当多的语文老师还是教材教参打天下,于是一知半解,牵强附会成为了常态。另一个关键在于对学情、教学目标的分析。学生在高一必修教材的学习后掌握了什么,还有哪些需要掌握,各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现有的状况如何连接,重组,这些是要在授课之前就要想好的。

笔者认为:要处理好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教学衔接,首先必须认清两者各自的特点和彼此的差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修课必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这说明必修课重在基础,强调共性。而选修课按照“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五个系列展开,其特点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重在拓展性,强调差异性。但《课标》中还明确指出:选修课“同时也还承担‘基础性’的教育任务”。所以选修课本身也一定具有基础教育的功能。尤其在现有的高中语文教学进度安排上,必修五个模块的教材仅仅安排了1.25个学年,从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的角度看,是远远不够的。从另一个角度说,拓展性是建立在基础性之上的,两者并不能完全割裂或找到明确清晰的分野,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操作上看,很难脱离语文基础谈拓展。

而从另一个方面看,必修教材的教学必然会涉及语文素养的提高,包括学生的选择学习、拓展学习、差异学习。这在必修教材中设置的语文活动明显体现。所以从总的教学思路来说,处理好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教学衔接,似乎需要一点逆向思维:必修教材的教学勿忘拓展,选修教材的教学仍然需要重视基础。从教学理念上,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组关系:

一、取与舍

根据以往的经验,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教学时间比例为1.25:1.75,其实选修教材实际上没有1.75个学年可以实施,因为至少有0.5个学年是高考复习(不少学校甚至更长)。必修教材五个模块在1.25个学年要充分实施课时尚且不够,选修教材的课时的捉襟见肘可以想见。所以,立足教材,立足学情,立足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是十分必要的。但这种取舍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整本丢弃,而是尽可能地保证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语文学习特点,领略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的全貌,真正让学生选起来,真正提升拓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对于选修教材中的热门模块《史记选读》,笔者所在的备课组对选文进行了筛选,拟定了如下几篇文章作为课堂重点研习的文本:

司马迁其人———《太史公自序》

汉代风云人物系列———《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

理想人格的守望——《鲁周公世家》《孔子世家》《屈原列传》

《史记》教我写作文———《刺客列传》《魏公子列传》

这9篇文章组成四个教学系列在课堂上重点呈现,配合以文言知识点的教学,教材的其他文本或略讲,或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以问答和练习的形式加以补充。

而在文言文的教学上,增加了《唐宋八大家》的教学,选文按照两个原则进行:一是尽量保证八大家均有文章入选,尤其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为重点;二是确保每个文体都有代表性的文章入选。

《唐诗宋词选读》按照“1+1”的模式组织教学,即同时代、同作家、同题材诗歌选取一首精讲,另一首自读赏析。

热门教材的精选精讲,节省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其他选修教材的教学,如《写作》《语言文字运用》《新闻传记选读》《红楼梦选读》《论语孟子选读》等。但根据实际情况,各教材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尽相同。《写作》教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已经穿插进必修的1.25学年实施。《语言文字运用》分两个时间段实施,一是高中入学的衔接教学,另一个是高三语言基础知识一轮复习。《鲁迅作品选读》《红楼梦选读》以及《论语孟子选读》则注重部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如高一、高二学年段开设的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等,文科班学生也可利用每周阅读课时间对上述教材进行补充阅读和课堂教学。学校文学社团如文学社、诗歌社可将相关教材作为学习材料。《新闻传记选读》等教材可作为艺术传媒类学生学习的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取与舍的理念不仅仅体现在选修教材中,必修教材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二、快与慢

“文似看山不喜平。”无论从教材文本的实际情况,还是学生学习接受的一般规律上看,教材中不同文本或学习内容的处理方式应是不同的。有的地方适宜“清风拂面”,有的地方讲求“重锤敲打”。这样的理念在选修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当然,在之前的必修教材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让学生有所感知。

教材教学实施何时快,何时慢应该基于以下考虑:

(1)教授内容是否为重点、难点?

(2)是否为第一次呈现的知识?

(3)文本本身是否具有经典性质?

(4)与现有学情,教学安排是否吻合?

(5)文本(知识)适合以何种方式呈现?

以上五个思考的角度大部分比较容易理解。需要注意的情况是,教师对文本以及对学生应该达成的深层次语文素养目标的理解极为关键。篇幅的长短绝对不能决定课时的多少,长文短教也绝不是片断的节选,而在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定位的清晰。《〈物种起源〉绪论》可以仅仅拿来进行行文思路的训练,《拿来主义》则不适合用来进行一般议论文要素的教学,而要反复品读、揣摩。“这一篇”还是“这一例”,教师的眼光很重要。

关于课型,文本研习课型如郁达夫《江南的冬景》、鲁迅《拿来主义》等,这类课文内涵较为深刻,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较为复杂,有些地方需要“精雕细琢”。大部分文言文也采用文本研习的课型模式。阅读鉴赏课型如《月是故乡明》中的《乡土情结》,目的在于以人为本,突出语文的育人功能。注重用人类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让语文成为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源泉。诗文诵读课型如《笔落惊风雨》,由诗到词再到文赋,都具有很强的可诵读性。回归了学习诗词文的本质。活动体验课型《向青春举杯》《我有一个梦想》等,重在培养学生语文现场运用的能力。不同的课型(呈现方式)也暗示着教学节奏的快与慢,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好好拿捏。

关于“重锤敲打”,要侧重在“程序性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知识”。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与评价越来越倾向于学生对文本深入鉴赏和细致探究的现在,教师要少在结论性的答案上花时间,而要肯花时间引领学生真读文本,自主发现,涵咏感知。以《唐诗宋词选读》中的《醉花阴》教学为例,深入探究,具体研讨,横向整合,先读、再品、后悟,将课堂时间大方地交给学生,诗歌教学的“真义”才能慢火炖出“味”来:

师:注释上写“一作比”,“似”和“比”,你们认为哪个更好?

生:“似”更好。因为作者是用菊花来自喻,体现出自己的憔悴。

生:我认为“比”好,既然体现自己的憔悴,那么比黄花更憔悴就更能反映出自己的凄苦。

师:最早的版本是“似”,人“似”黄花,意味着人的憔悴感一分不增,一分不减,刚好与黄花一样。而“比”的程度可能更深,似乎情感更强烈。

生:作者是“东篱把酒”,有“暗香”飘来,这些都在暗示作者在赏菊。所以人与菊的形象是同时出现在画面中的,花面相映,用“比”字更贴切。

师:这种解读很有意思。让我们感受到“比”字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观情感更强烈。李清照曾经“买得一枝春欲放”,就是鲜花,怕郎君认为她没有花美丽,所以“徒要教郎比并看”。一个“比”字生动地展现了少女与鲜花的交相增辉,现在却是人花共憔悴。所以我个人认为“比”字稍好一些。

三、破与立

语文能力是一个整体,但结合高中阶段的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语文应用能力是基础,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则是发展和提高。这三种能力既是高中阶段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他们经过循序渐进的努力能够逐步达到的具体目标。

这种思想体现在阅读领域,便形成了阅读的三个层次,即独立(理解)阅读———鉴赏阅读———探究(研究)阅读,标志着阅读能力的发展由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探究(研究)能力逐层递进。

选修教材的教学当然侧重于后两个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些能力的培养在必修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所铺垫。笔者在《乡土情结》《我心归去》《前方》三篇文章的教学中,让学生不仅概述每篇课文的大致内容和主题,尝试分析课文行文的思路,还要求学生归纳三篇课文在内容、思想、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文本之间联系与区别相结合的意识。教学过程由《乡土情结》出发,使学生初步领会什么是故乡,什么是乡土情结。主要明确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会依恋自己的故土家园?”让学生领会因为在自己的故乡承载着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情和景。由此转向《前方》,重点解决一个问题:“人为什么又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启发学生在《前方》和《乡土情结》里总结出现实层面和理想层面两层原因。由恋家转向出走,再由出走、离家引向思乡和归乡的欲望———《我心归去》,通过学生举例和体会,明确离与归,出走与回归的欲念都是人类心灵选择归宿地的结果。紧接着补充余秋雨《乡关何处》的部分章节,说明人类的乡土意识是一种内在情感的需要,我们的心灵之乡是虚幻而难以寻找的。这样的整合教学的过程是对原有教材体系的“破”,也是基于能力要求与学生达成目标的“立”。

当然,教学方式与学习模式的突破需要恰当的切入点。从具体操作上看,必修教材模块五比较关键。作为高二年段语文教学的起始模块,它是最后一个必修模块,是进入选修模块教学的过渡。笔者认为,要利用该模块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展学习的意识,要上出一点选修课程的味道。

必修五模块提供的教学文本语言优美,思辨深邃,有很大的拓展阅读空间。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笔者利用其中的几个板块重新组织了教学流程,形成了若干个学生自主研学汇报主题。如利用《长亭送别》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篇文本进行了《此情可待成追忆》的“古今文学作品中爱情”专题研究课。学生由这两篇文章切入,探讨文学中的爱情主题,人物塑造的艺术形式,爱情故事的叙事模式,中外爱情主题文学作品的差异等等。在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汇报展示中,《简爱》《傲慢与偏见》《梁山伯与祝英台》《长恨歌》等中外文学名著都进入了学生的视野,小说的创作特点和要素得到了细致的分析,电影和戏剧的表现手法在课堂上得到了直观的呈现,课堂教学不仅探究了文本,也对学生的生涯观念尤其是爱情观进行了教育。

同样的教学形式也应用到教材的《直面人生》专题:学生在司马迁、屈原、渔父各自不同的人生选择中上下求索,利用读书笔记和辩论会的形式深入研讨,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而《记念刘和珍君》和《直面苦难》带领学生回顾历史,面对现实,让他们意识到人在苦难面前的坚强是一种最大的尊严。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无痕的生命教育,有同学在课堂交流中想到了刚刚进入高中时的场景,想到了高一所学的第一个专题《向青春举杯》,想到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他们已经在主动思考如何面对生命,而充分的阅读与思考也让他们在这些问题上有了深入和个性化的认识,在后期的写作过程中令人欣喜地呈现出来。整个模块学完后,笔者以《我为什么而活着》为题让学生写了一篇教材学习心得,不少学生经过一个模块的学习,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在选修教材中进行教学的跨越与整合,上文已有涉及。又如笔者在高二下学期进行的《太史公“论赞”专题教学》,利用《唐宋八大家》和《唐诗宋词选读》相关篇目进行的《中国古代贬官文化专题教学》,让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思辨能力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新课程选修课教学中的策略 篇8

作为现今课改实验教材的使用者, 教师和学生如何让教材能够“物”尽其用, 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极致的发挥呢?高一阶段, 我尝试着做了一些有效的实验。

2009年下半年, 我校高一语文备课组选择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选修”教材。该教材诗文分列, 诗文各分三个单元。前三单元为诗, 后三单元为文, 诗和文后面分别有《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和《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我所着手的课改实验选取了“诗歌”这一板块, 开展古代诗歌自主鉴赏系列活动, 设计步骤与模式如下:

(一) 积累知识, 储备能力。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学生初入高中, 阅读与鉴赏古代诗歌的经验明显不足, 能力显然不强。因此, 在开展自主鉴赏之前, 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知识的灌注和方法的讲授, 以达到逐步提高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的目的。为此, 在高一上学期, 我制订了系列的训练计划和循序渐进的训练进度, 依次按照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情感评价四大高考考点, 着手对学生进行鉴赏知识与能力的储备。学生对诗文具备了初步的鉴赏知识和能力, 为下一步自主鉴赏活动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二) 熟识文体, 掌握诀窍。该教材从高中生实际出发, 对于诗歌, 每单元第一项是“赏析指导”短文, 它分别从“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探究诗旨)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把握诗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体会声韵) 三方面入手, 抓住该文体本质属性的主要之点, 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前将整本书的大框架和概貌作一番介绍, 以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文体特点和赏析诗歌的系列方法。该教材的编写与设计, 本具有强烈的方法指导意识。一番理论传授之后, 学生能将几个单元的知识在实际鉴赏中综合运用, 增强互补性。我又分别选取了三单元第二项“赏析示例”的篇目进行示范赏析。很快, 学生熟悉了诗歌鉴赏的文体规律, 掌握了鉴赏诗歌的一些诀窍。

(三) 分组选题, 集思广益。完成“赏析指导”和“赏析示例”两个环节之后, 接下来的第三个环节是“自主赏析”。每一单元我采取了分组选题的方法, 全班分成九大小组, 每组约7人, 共同选取一个篇目 (“自由赏析”和“推荐作品”正好九个篇目) , 由小组长进行任务分解, 要求每一名组员在课外时间搜集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 完成一篇精心设计的学案。然后由小组长组织集中时间, 组员逐一在组内试讲。经过大家的评点指正之后, 由全体组员公推一人, 代表小组参加讲课比赛。学生参与面广, 阅读探究的兴趣浓厚, 公推出来的示范课, 本是整合了每个组员学案的优势, 集中了组员的大智慧, 公推出来的代表又是小组中综合素质最强的选手。这样九大小组的示范课都赢得了满场喝彩, 既是意料之外, 又是意料之中。

以下是本班学生黄丽主讲的一堂“自主鉴赏”课的课堂实录, 乃“原生态”, 除了个别字句和标点外, 我几乎未作丝毫改动。

《湘夫人》“自主探究”课堂实录

课题:《湘夫人》与屈原的政治抱负

教学目标:

1.了解《湘夫人》的内容大意。

2.分析《湘夫人》中的意象及其寄寓的思想内涵。

3.分析《湘夫人》的表达技巧, 鼓励同学们细心体会效仿写作。

4.联系诗人的人生遭遇和写作背景,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文言文字音、字形、字义的了解

2.古今语义表达的迥异

3.诗人感情的表达及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方法:

通过小老师的讲解, 引导同学们思考, 最后师生共同探讨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同学们, 你们有过等人的经历吗?”

“有”、“没有”。

“那在等人时, 你们会想些什么呢?”

“那人怎么还不来?”、“他 (她) 什么时候才到啊?”……

“嗯, 大家的说法都非常实际, 今天呢, 我们将要学习的《湘夫人》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等人的故事,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9面。”

二、介绍背景

说到《湘夫人》这篇课文, 我不得不向大家介绍一下它的姊妹篇《湘君》。《湘君》和《湘夫人》两篇文章讲述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约定在北渚见面, 但由于湘君与湘夫人弄错了约会的时间, 两人频频错过。《湘君》描述的是湘夫人先到达约会地点, 久等湘君不至, 起身寻找的故事, 而本课《湘夫人》则讲述的是湘君在湘夫人离开后, 到达约会地点, 等待湘夫人时的一系列感情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系列幻想。

三、正文赏析

大家首先看第一段:帝子降兮北渚, 目渺渺兮愁予。大家请注意, 这里的“愁”字用作动词, “使……忧愁”。我与湘夫人约会北渚, 向远观望 (没有看见她的踪影, 使我发愁啊。同学们, 这一句是不是写得很形象呢?) 你们在等人时, 当他 (她) 没有来时, 是不是也会向远处观望, 当没有看到他 (她) 时, 会觉得很失落呢?

“是!”“我会打电话给他 (她) !”……

“哈哈, 现在是信息时代, 那时候可没有这些!我们接着往后看。”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微风吹拂, 洞庭湖湖面微波荡漾, 树叶纷纷落下。请问同学们, 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是悲, 是喜?

有人答曰:这两句话描写是一种辽阔的景象, 看着眼前宁静而浪漫的景色, 湘君由于久等心上人不至, 心中无限惆怅。

“对, 回答得很好!我们再看后文, 他 (湘君) 在融景伤情之后, 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登白薠兮骋望, 与佳期兮夕张。”这时, 湘君又按捺不住思念, 登上水边的白薠洲, 再次远望佳人, 为了与佳人约会, 湘君早就设好了罗帐啊!可是, 她却还没有来!

“鸟何萃兮蘋中, 罾何为兮木上?”鸟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中, 鱼网为什么放在木桩上了呢?出现了这样的景象, 同学们想想, 这样写是为什么?

有人答曰:“鸟儿归巢, 鱼网晾晒, 侧面表现时间已晚。”

“对, 时间已晚, 佳人不至。这时候, 湘君不由得有了些抱怨。”

“沅有芷兮澧有兰, 思公子兮未敢言。”注意:这里的“公子”是指湘夫人, 可不是通常意义的气质美女哦!沅水有芷陪伴, 澧泉有兰衬托, 而我呢, 却是那么的思念你却不敢说出来啊!同学们, 相恋不可见, 思念不可言, 是多么难过的一件事啊!这里充分表达了湘君久等湘夫不至的怨恨和哀伤。

“荒忽兮远望, 观流水兮潺湲。”“我”在思念中精神恍惚远望, 看那流水就像时间一样飞逝!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跑到庭院中来觅食了?蛟龙怎么在浅水处漫游?

同学们看到这里, 你们是不是很奇怪?第一, 奇怪这两个反常的现象:本在深山的麋鹿觅食于庭院中, 应在深水的蛟龙忽然戏游于浅水中。第二, 这里是写湘君等湘夫人, 怎么扯到这么不着边际的事来了?的确, 这里似乎看似不合情理, 但它却都有深意, 谁看出来了, 请举手!

学生沉默, 不解, 有的在私语, 有的望向我!

“既然大家会觉得麋鹿觅食庭院, 蛟龙游戏浅滩是奇怪的事, 难道有情人不能相见就不奇怪了吗?中国不是有句话叫做‘有情人终成眷属吗’?”

马上有人举手答曰:这里是为了反衬有情人不得团聚的反常现象。

“对, 回答得非常好, 我们接着往下看。在等了很久, 他 (她) 却还没有出现, 你会怎么样呢?接下来我们再看湘君在久候湘夫人不至时, 他又产生了怎样想法呢?”

此时, 湘君已经很着急了, 便乘马去寻湘夫人, 早上骑马至江边, 晚上到了另一岸。骑着骑着就产生了幻觉, 仿佛湘夫人就在身边。于是他 (湘君) 开始紧锣密鼓地修饰爱巢筹备婚姻。在这里屈原用了大量的香草来描绘房子的美丽芳香, 可谓流光溢彩!他这样写的原因有二:一是为了表现湘君此时准备新婚的愉悦心情;二是侧面烘托湘夫人的美丽, 正所谓香草配美人。这是屈原一贯的诗风。”

梦总有醒的时候, 当九嶷山的众神到达之际, 湘君如梦初醒, 她还没有来!此时, 经历了等待、寻找、幻想的湘君已经非常气愤了, 感觉自己被耍了, 于是他“捐余袂于江中, 途余褋于澧浦”。愤然抛弃了爱人的定情信物。可是, 一番宣泄之后, 最终理智战胜了莽撞, 即使气愤也禁不住内心的思恋, 湘君采好花, 继续等待爱人, 准备向她陪罪, 并发出“时不可兮骤得, 聊逍遥兮容与”的感叹。

选修课程教学 篇9

关键词:高职学生,英美概况课程教学,通识教育,人文素养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的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大学英语课程特点曾作出过明确的说明:“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因此,英美概况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必要途径。

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及开设英美概况选修课程的必要性

现有大学英语教改体制下,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大多数都是围绕全国英语应用能力AB等级考试为教学中心,主要强调语言基础技能的训练。正如笔者所在的高职学院则规定了高职学生毕业时必须通过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B级考试的最低要求。正因为这种重理轻文的“实用主义”的学习背景,大部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仍然以语法教学,单词教学为主,学生没有途径去了解英美国家的基本概况与文化常识,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英美文化知识的匮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更无从谈起。基于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深切地感受到高职院校开展英美文化通识教育的必要性。而英美概况课程的开设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去了解西方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综合人文素质,继而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综合以上说明,在通识教育选修课中,英美概况课程的开设是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意义的。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可以获取大量的英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背景知识。因此,高职高专院校非常有必要为学生开设英美概况选修课程。

三、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英美概况课程教学的探索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特点,并以我校为例,英美课程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合理选取教材与授课内容

大学英语专业所使用的英美概况课程的教材对于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实用性低,难度高。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编写一套校本教材、制定符合本校学生能力的英语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继而制定合理的课时。教师可以在教材之外利用多媒体这样的“活”教材,如名著电影等,增加教学的艺术性和直观性,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材选择上,授课内容的选取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可以将某个国家的地理概况、人文风情、著名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教师在制订授课计划时,也可以利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这样就更有益于学生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二)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提前布置授课内容,鼓励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资料的收集、讨论题目的设计,再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和讨论,也可让学生进行授课,学生可在课后讨论,教师则进行启发式引导,使他们对英美国家的政体制度、地理概况、人文风情等有自己的认识。学生积极参与,带着任务去学习英美文化常识,教师再查漏补缺地增添知识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

(三)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英美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概况、人文风情、著名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等等以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讲到英国政治制度时,可以为学生播放影片《女王》,虽然不是完全展现政体风貌,但仍然可以让学生从侧面了解英国的政治制度。

(四)英美概况选修课程考核评价手段

在对学生的课程考核评估手段上,我建议改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最好能采用多元化考核办法,比如使用“课堂表现20%、课外作业(活动参与)40%和期未测试40%”这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体系相结合、相辅助的评价考核模式,旨在激励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比如小组讨论、背景介绍、知识点PPT制作并讲授,阶段性知识点小组比赛等,这些都对学生提高交际运用英语能力、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大有裨益。

(五)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见附表),总体来看,学生对英美概况选修课课程的学习意愿较高。他们不满足于单纯学习专业知识与职业操作技能。学生对一贯接受的被动式考试型英语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他们希望在重视职业教育、专业培训的同时能够更多地涉猎知识,更好地发展自我,充实头脑,提高人文素质。另外,通过问卷调查,学生的意见对我们如何有效地开设英美概况选修课的课程及教学安排等给出了重要的参考意见和极大的帮助。

四、结语

英美概况选修课的开设是高职高专院校外语教学的极度需要所在,是切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不仅应该重视学生的职业操作能力,更应该丰富与提高这些学生的精神世界。什么是复合型人才?笔者认为,只有在多元教育模式下有着对世界清晰的认识,有着丰富的情感,具有能独当一面的职业操作能力,精神世界充实的劳动者就是复合型人才,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就只是一群会操作机器的人而已。我们希望,不仅仅是面对所有专业的高职学生简单地开设一门英美概况课程,而是带领学生立足本专业,打开眼界,了解世界,充实头脑,提高外语综合基础运用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再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格非.改革英语文学课程教学,提高专业水平[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7):228.

[2]程艳琴,沈非,高永辉.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外语教学,2009(2).

选修课程教学 篇10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 即用化学的方法与技术去消除或减少对环境与人类健康有害的副产品 (产物试剂与溶剂催化剂有害的原料等) , 其最终目的在于不使用有害有毒物质, 不再处理废物和产生废物, 是一门从源头上将污染阻止的化学, 也是更高层次意义的化学, 它是秉承着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责任所诞生的一门科学[1]。

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和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教学层次的多元化。对转变教育理念, 创新和完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起到了重要作用。选修课的开设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各个方面的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

为了配合高校有机化学教学, 系统讲解绿色合成化学的内容和理念, 学校开设了《环境与绿色合成化学》的选修课程, 目的是介绍先进绿色化学理念和最新绿色合成技术, 引导学生站在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化学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以及深刻理解化学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应起到的贡献。首先向学生系统地讲述什么是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的发展史, 主要授课内容围绕R.T.Anastas和J.C.Waner提出绿色化学的12条原则和绿色合成新技术, 介绍包括有机化学反应原料催化剂溶剂产品和反应过程的绿色化方法和研究进展, 结合我们周围环境有机物污染问题, 治疗疾病所使用化学药物的作用及生产过程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进行讨论, 比如:绿色化学是怎样从源头消除污染的?又是如何实现污染物零排放?提高原子经济性的方法等, 当代绿色合成新技术有哪些等[3]。

2《环境与绿色合成化学》公共选修课的主要内容

按照教学计划, 《环境与绿色合成化学》课程为32学时, 其中28学时是讲授学时, 另有4学时为实验环节。教材选用由吴辉禄主编的《绿色化学》, 参考书有李朝军的《绿色化学:理论与应用》、闵恩泽的《绿色化学与化工》、胡常伟的《绿色化学原理和应用》以及各个领域的一些国内外专著等。由于教学内容多、覆盖面较广, 所以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 把授课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绿色化学理论知识, 包括绿色化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及哥本哈根会议介绍, 世界各国环境问题及我国环境问题现状, 绿色化学12条原则, 原子经济性反应, 绿色化学产品等。二是介绍绿色合成化学新技术:超声化学合成技术, 微波化学合成技术, 绿色合成化学中的绿色介质, 绿色合成化学与催化技术, 绿色有机合成化学成功实例等。

第一部分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如下:绿色化学绪论:包括绿色化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绿色化学的提出及发展历史, 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及哥本哈根会议介绍, 世界各国环境问题及我国环境问题现状, 4学时;绿色化学12条原则, 2个学时;原子经济性反应, 2个学时;绿色化学产品, 2个学时。

第二部分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如下:超声化学合成技术, 2个学时;微波化学合成技术, 2个学时;无溶剂合成 (固相反应) , 2个学时;以水为溶剂的有机反应, 2个学时;超临界流体在有机合成与提取中的应用, 2个学时;离子液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2个学时;高分子负载均相催化剂, 2个学时;组合化学, 2个学时;多组分有机催化反应, 2个学时;绿色有机合成化学举例, 2个学时。另外四个学时是实验课。

3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由于该课程的授课内容与其它化学课有所不同, 有许多交叉学科的内容, 需要采用一种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使授课内容直观生动形象, 扩大了信息量, 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4]。例如, 在超临界萃取时, 给同学们放了一张超临界CO2萃取路线图, 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路线图看到整个萃取过程, 而且还可以理论联系实际, 了解一个新技术的应用需要考虑到各种现实的因素, 特别要考虑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 这种教学效果用语言描述是无法实现的。在介绍原子经济性时, 通过比较几种不同的技术路线图, 不但用直观地看出哪种原子利用率好, 还比较了几种路线的优缺点和对环境的影响, 增加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 贴近实际, 增强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

4.1 介绍绿色合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

通过国内外的重大污染事件, 以及利用“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向学生介绍绿色化学学科的热点问题, 绿色化学学科的任务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等。在讲解绿色合成技术的过程中, 我们注意把本校的专业特长如催化化学、生物质转化利用等方面的成果也融入讲课内容。在组合化学内容讲解中适当地穿插一些作者近年来在组合化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让学生感觉到新技术离我们并不遥远, 提高学生们绿色环保意识。

4.2 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激发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

通过我们身边实际的生活, 如我们常用的胶水, 让学生猜测它们的成分, 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用水做溶剂来合成胶水, 应该考虑到什么问题。然后讲解水基胶水的种类和合成方法, 以及和溶剂型的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对环境的影响能减小到什么程度。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了就可以指导生产和生活, 在生活中发现绿色化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此课程学习的意义和乐趣, 活跃课堂气氛, 促进师生互动, 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4]。

5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体现化学学科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考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外安排了4学时实验。首先同学们自己查资料, 设计绿色合成的实验, 最后根据实验的难易和现有的条件做什么实验, 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可以让部分同学做自己设计和合理的实验。这些实验项目包括:水基胶水的合成, 离子液体中合成查尔酮, H2O2氧化环己酮合成己二酸, 微波辐射下无溶剂合成肉桂酸, 茶叶或茶叶下脚料中提取茶多酚等, 上述这些实验与生活密切相关, 趣味性强, 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 扩大知识面, 促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化学现象的本质进行思考[5]。

6 改革考试形式

环境与绿色合成化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在授课内容上是比较灵活、有弹性的, 所以在考核形式上也不一定非要以试卷考试的形式。我们力图通过改革考试形式, 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具体的考核方式如下:

(1) 期终考核要求学生完成两篇文章, 占总成绩的60%。其一是课程总结, 简述各章主要内容;另一是结合自己最感兴趣或收获最多的课程内容, 自拟题目, 查阅文献资料和网上查询, 撰写一篇学术性小论文, 字数不限, 中英文不限, 要求学生手写, 防止相互抄袭。撰写论文是一种新的考试形式, 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授课内容, 通过论文写作, 不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还有助于培养他们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2) 4学时的实验成绩, 鼓励同学们自己查资料, 设计绿色合成的实验, 最后根据学校的条件来确定哪些可以进行。占总成绩的20%。根据学生在4学时的实验表现给出, 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

(3) 在课堂随机点名若干次, 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 给出平时成绩, 占总成绩的20%。

(4) 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制作成ppt演示文稿, 并在课堂上作口头交流, 这种方式特别受到学生欢迎, 他们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成果和才华,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

7 教学时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7.1 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

该课程重点不是要把相关的化学原理讲解的很深刻, 主要是开扩学生眼界,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树立绿色合成的理念。让学生透过绿色合成化学这个窗口, 了解绿色化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和地位, 自觉树立绿色环保的科学理念, 体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 在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时代性, 不要拘泥于深奥的化学原理。

7.2 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虽然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形象, 信息量大, 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但是, 对于介绍一些化学知识, 作者认为板书教学所具有独特的启发性和示范性的特点, 例如原子利用率计算的时候, 如果用PPT把计算过程和结论都展现出来, 这样学生就不想思考, 最好黑板上一边写公式一边让同学们计算, 这样学生印象会深刻的多。因此, 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

7.3 建议采用多师教学

由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社会发展过程的方方面面。任课教师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是专家。特别在讲解绿色合成技术时, 对相关技术研究比较了解的具有丰富科研经验老师可以讲解的更加全面透彻, 这样不仅可让学生领略不同风格的教师授课方式, 接受各种思维方式的熏陶, 还能及时学习到该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摘要:通过分析当代绿色化学和绿色合成理念及现实意义, 结合《环境与绿色合成化学》课教学要求, 讨论如何安排授课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环保意识;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理论联系实验讲授是此选修课教学的一种有效的办法

关键词:绿色化学,合成化学,教学探索,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郭艳微, 朱志良.绿色化学的发展趋势[J].清晰世界, 2011 (2) :90-92.

[2]张雷.《化学与社会发展》公选课的教学探索[J].广州化工, 2012, 40 (19) :160-161.

[3]陈培丽, 孟继本, 黄华鸣.浅析高校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探索和应用[J].能源与节约, 2012 (7) :72-74.

[4]唐纯翼.绿色化学观在环境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10) :126-127.

选修课程教学 篇11

研究职业技术教育公共选修课程与研究型普通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区别,职业技术教育高校的公共选修课程内容突出素质与技术教育,注重课堂组织形式及课程内容研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应用性和趣味性,用好课堂教学的前言后语,形成良好学风,实现公共选修课程教学目的。

关键词:

组织管理 公共选修课程 课堂教学

公共选修课程是为通才教育而设置,旨在培养适应未来变化的、个性和共性两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才,目的明确为达到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实现不同学科交叉,在研究性大学这点表现较突出。但对应用技术大学层次的学生,公共选修课程考虑实用性与趣味性要比学科的交叉性及全面性显得更实际。应用技术大学,尤其是民办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差,自律能力较弱,学习公共选修课程目标模糊,只求完成毕业学分。因此,公共选修课程逃课的现象严重,原因:1)公共选修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距甚远,面对自律能力差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2)学生人数多考勤难度大,教学组织管理很难到位,提供了学生逃课的机会:3)学生与任课教师不在一个学院,教师很难了解和认识所教学生,逃课不会给老师留下坏印象。也成为学生逃课的又一因素。这样导致选修课程从满足学生拓展知识、开阔眼界的需要,实际成为不良学风的滋生土壤,改变这种现状对职业技术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研究很有必要。本文重点研究应用技术大学公共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方式,以广东白云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程《形象设计》为例。

1.科学安排课程内容,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在授课时间学生能够专心听讲,没有迟到早退的现象,下课后学生围着教师不肯离去,这是大学正常的学习状况,说明教师课堂教学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比专业课程这一愿望不难实现。而公共选修课,学生来自全校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基础差的学生选课不是为了获取知识技能,只是为了一个学分,能够不上课又能够获取这个学分,是很多普通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普遍现象。

如何让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程从只求学分不求学习,从完成学分到实际需要的学习态度发生转变,必须对不同学校、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开设不同的公共选修课程。对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开设应用性强的公共选修课程,是重要的改革途径。如《形象设计》课程,从提高学生的素养角度,选择实用性强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的课程,可以普及非艺术生的美学修养,使《形象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成果受益于更多的学生。白云学院把这门课程列为公共选修课程后,出现难得的蹭课现象,选课的学生很多,不少学生为自己能够选上这个课程备感幸运,没有选上的感到遗憾,证明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在应用技术大学层次的学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开设应用性强、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突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起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课堂组织管理加强考勤是值得研究的方式。传统的点名方式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太多,改变课堂教学组织管理形式是关键,教师督导作用显得特别必要,考勤是重要手段。但一般公共选修课程是大班上课,如何改变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方式是关键。如《形象设计》课程面对120多人的教学班级,采用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成绩考核小组共享。即减轻了学生购买(化妆用品)学习用具的经济负担,又形成了团队合作意识,便于学生互相监督共同提高。更重要的是便于考勤。每六人组成一个小组,第一堂课宣布小组名单,以组号重新安排座位,帮助学生加强联系记住组号,后面上课老师只叫组号不点名,小组同学举手示到,发现人数不齐,在点名册上做个记号,下课后要求缺到的小组与老师联系,缺课的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这样即使是上百号人的班级,每次考勤不到一分钟就完成,缩短了考勤时间,提高了考勤效率,杜绝了以往老师抽检学生侥幸不被查的心理。看上去第一次上课考勤所占时间较多,但是学生的侥幸机会没有了,后面学生有效学习时间增多,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管理中有效教学时间增加,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高校的公共选修课程里充分体现出来,为良好的学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学生每次上课的出勤率有了很大改观。

最后并举过程考核,考勤分纳入平时成绩,明确缺课三分之一不给成绩。平时成绩占考评成绩一半以上,最后的随堂考核只占一半,改变以往公共选修课程有的学生一头一尾露面,只拿学分不上课的不良风气。

2.注重课堂数学设计,做好课堂数学前言后语

课程教学的前言后语是教学管理的又一具体方式。精确简明,针对性强的前言后语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所谓前言,就是课程开讲的第一堂课,也包括每次上课前几分钟的教学组织管理。在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所占比重不大,但处理得好对学生整个课程的学习能起到提纲挈领的引航作用。学习动机学理论告诉我们,动机是一个人发动和维持活动的个性倾向性,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需要的表现形式。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学习活动、确定学习方向以及引导、维持、调节、强化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机制或内在历程。《前言》的内容准备到位,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可以帮助学生:一是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到推动作用;二是对未来活动起到准备作用;三是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起到促进作用。以往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其中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是维持学生对学习孜孜不倦进行的原动力,如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兴趣、情感、以及自尊心、自信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愿望、信念、理想等。外部条件对激发学习动机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前言》是教师作为外部条件,把课程的学习目的,要求,考核方式阐述清楚,提出非常明确的学习要求,指导具体的学习方法,成绩考核突出过程以比分显示,达到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内在因素的作用。正如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的那样“伟大的力量来自于伟大的目的”。正确而又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教学过程不但要依靠认识兴趣的动机,而且要依靠一系列其他的动机,如缺课三分之一就没有成绩,这是让学生克服上课与其他事物发生矛盾时的动机,其中启发把学习看成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的动机是特别起作用的。这些动机使学生克服学习上不可避免的困难,体验由于克服困难而产生的愉快心情。在这种情况下义务感和责任心迫使学生努力去掌握知识、技能和技艺,以便尽管对该作业没有兴趣,但仍然坚持获得必要的结果”。所以,只有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体会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自己的智力、才能是未来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本领,才能确立远大的、高尚的、强有力的学习动机,才能产生强烈的而又持久的学习热情。这是课程《前言》的重要任务,相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为选修课程只是为了一个学分,上课是混日子,常常是学生学习被动、落后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注重艺术的讲解,形象的演示,根据学生的专业、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课程目标教育,是前言的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的后语是指课结束时教师简短的小结。当代大学生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是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因此,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是激发这一心理特征最有效形式之一。组织管理有效纳入竞赛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努力向上的需要发展得更为强烈,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奋发进取、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等优秀品质的形成。每堂课结束时,从出勤人数、课堂发言、小组配合等方面进行课堂教学小结,教师对学生过程中的整体表现,给予种种正确客观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着重要的激励和强化作用,它不仅使学生从反馈的信息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还能体验到成功之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同时又能通过这种信息反馈了解学习的不足或弱点,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去克服缺点,战胜困难,为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拚搏努力。对个体表现突出的学生也要重点鼓励。同时不够好的方面也要及时批评,引起学生重视,争取克服和纠正。

总之,课堂教学组织管理中的前言后语是非常关键环节,所占时间不用多三言两语即可,但一定要客观、正确。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目的都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习发展为目的,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学习动机。虽然看上去“前言”、“后语”与专业知识内容关系不大,但同样体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古理。

3.多媒体辅助数学,提升情趣共享社会资源

公共选修课程大班教学,教师讲课的内涵和形式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像《形象设计》,让学生掌握形象设计中的化妆技巧,提高形象的审美水平,使学生掌握不同服饰装扮的妆容表现技巧,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以往这样的课程,只重技能忽视美育,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手把手地示范教学,不适合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形式,现代多媒体为这一本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扩大示范视觉效果的媒介,利用化妆视频录像教学光盘,借助化妆名师的技艺,解决大班课程时空教学的限制,即便是上百号人的大班教学,学生也能清晰地看到化妆技能的示范教学,而且在学生实践练习时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示范,使学生能够突破难点,克服影像与实际操作脱节的远程教学缺点,配合视频录像讲解化妆造型课程的概念及基本理论,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化妆和头发造型与服装整体搭配的基本方法及技巧,全面提高学生美学素养、提升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了艺术设计理论中的美学知识在化妆技术中的应用,配合技能教学作为一体,按小组以项目带动整个教学。改变传统的技能课程照葫芦画瓢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克服了学生人数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弊端。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兼顾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教学组织管理的需求,保证大班的教学质量。及时购置时尚流行的化妆录像视频光碟,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在多媒体示范技术下,可视面增加,教师的精力放到课堂管理,帮助学生解惑疑难环节,抓住重点提示学生,克服了单纯放视频学生无人管理的以多媒体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的缺点及局限。利用现代多媒体集成技术的特点,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优势,超越课堂空间,形象直观的演示化妆技巧,能够突出重点排除难点。

4.结束语

选修课程教学 篇12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从营造宽松发展环境、促进就业创业、推动转型升级、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等八大方面29条具体到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安全可靠的电子商务大市场。而纵观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国内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无序竞争、售后问题、安全支付问题, 以及立法的缺位等, 都对电子商务理论研究、电子商务技术发展及应用、电子商务行业发展以及相关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众创空间、创克群体、微企业等词颠覆传统的思想理念, 优惠政策引导电商平台创业, 发展跨境电商衔接“一带一路”, 电商平台服务“一村一品”促进品牌农产品走出国门, 电商行业的高效发展对相关人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编程软件实践、系统集成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课时少内容多的选修课程中, 如何发挥计算机类本科生的基础优势, 更有效地讲授好一门课程并获得时效是值得研究和探讨。本文就是在上述背景下, 结合《电子商务技术》选修课的教学实践就课程定位、内容选择、上课方法和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实践探讨和总结。

1《电子商务技术》选修课的定位

1.1. 电子商务以及相关学科

电子商务是研究如何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促使商务过程发生深刻变革的学科。其需要的基础知识可以在有关的基础课程 (如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等) 与专业基础课程 (如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工程等) 中获得。对于计算机类的大四本科生不同于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的电商专业的本科生, 在学习电子商务概论和电商战略等内容后, 要利用其专业优势重点学习设计构建电子商务系统, 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集成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体系结构与系统设计, 企业门户网站设计等, 兼顾学习企业管理的电子商务与法律、电子商务与税收、网络企业管理等, 以及应用范围出发需要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网络应用心理学等。因此电子商务是个系统工程, 其发展需要多学科、技术的支持, 软环境包括数学、计算机学科、通信学科、管理学科等, 硬环境有物流、邮政、交通和电子技术等[1]。

1.2. 计算机类学生的优势

电子商务是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信息存储、信息交换和信息处理的商务活动, 因此计算机学科和计算机技术发展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计算机网络作为电子商务的主要平台支持下, 新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无线移动通信等更促进电子商务在团购、O2O、跨境电商等众多新模式中形成更广泛的发展空间。计算机软件作为电子商务的发动机, 直接构筑了电子商务的各种应用, 并保证电子商务的安全运行, 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开发软件和数据库技术快速开发性价比高的实用安全电子商务应用软件是制造企业利用电商技术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因此开源开发技术和群体软件工程创新模式迫切需要引入《电子商务技术》的教学过程中, 在已有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基础上, 更注重学生集成创新能力, 包括学科、系统、技术、商务模式等的集成, 并发挥计算机类学生学习能力强的特点, 基于以上考虑通过课程内容、沟通模式和考试方式等来应对物联网和面向行业具有超、变、散特点的超量信息, 使软件开发过程从封闭走向开放、开发人员从精英走到大众、开发方法从机器工程走到社会工程, 努力体会Facebook, APP Store, Top Coder这些有影响IT企业软件模式开发的发展, 从Facebook的应用数据处理, APP Store的应用程序到Top Coder简单服务系统, 这种软件开发进入在云计算模式下超量的复杂系统, 全面开花, 使用群体方式开发一个复杂系统[2]。

2《电子商务技术》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

2.1. 内容筛选

教材的选择以电商系统集成设计为主, 近年以来一直坚持选择新编出版的, 曾具体使用过的教材如下:2006年1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骆正华主编的《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201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辛明军, 史豪斌, 潘炜, 陈英勇等编著的《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实现》;2014年11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 (美国) 加里P.施奈德 (Gary P.Schneider) 著, 张俊梅, 徐礼德翻译的《电子商务 (原书第10版) 》。

同时兼顾到课程设计要求选用如下参考书籍:2008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杨少波, 卢苇编审的.《J2EE项目实训--UML及设计模式》;2009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王克宏、蔡月茹、丁峰编著的《电子商务软件技术教程》 (第2版) ;201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覃征等编著的《电子商务概论》 (第3版) ;2008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 (美) Gary P.Schneider著, 成栋译的《电子商务》 (第7版) , 以及该书陆续再版的教材2013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 (美) Gary P.Schneider著, 《电子商务》 (英文精编版第10版) ;2012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泽俊编著的《电子商务实现技术》 (第2版) ;在选择教材过程中, 注意了解国内计算机类专业院校选用的教材, 同时兼顾电子商务在管理和商学科中与计算机学科紧密关联的内容。

设计与开发环境工具的选择, 对计算机学科系统观而言, 是由软件和硬件组成的, 且软硬两者是等价的。因此在《电子商务技术》选修课中, 更注重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因此设计与开发工具的要求上, 希望选择性价比高设计与开发环境工具, 从开源架构入手:LAMP (Linux+A-pache+My SOL+PHP) , 选择的原因是维护成本低且方便扩展和二次开发, 开源免费的脚本语言PHP具有无需编译快速发布、可以完成页面到数据访问等功能[3]。随着网站容量的扩充, 建议My SQL换成Oracle, 利用了Oracle中连接池的关键技术, 设计中开发语言换成Java, 原因Java具有良好的企业开发框架, 被世界主流的规模网站普遍采用的成熟网站开发语言。同时引入若干开源应用系统供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学习和扩展系统, 如基于Web的视频分享应用—播客[4]、基于Android私家车拼车系统[5]小型二手货交易平台[6]等, 特别重视互联网环境新技术与应用, 如移动技术, 电商安全和支付技术等。对于电子商务集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要求学生结合软件工程中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6个阶段的软件生命周期, 学习和掌握分析设计工具:Microsoft Visio, Rational Rose的MUL, 程序开发工具:Eclipse, 项目管理工具:Microsoft Project等。

著名IT企业和行业应用案例的选择, 分析与讨论业界微软公司、IBM等公司的最佳实践案例, 如微软公司的规划、设计、开发、稳定和发布软件开发过程, 以及其中敏捷开发过程以循环迭代的方式推进并持续进行设计, 重视实际情况并拥抱变化。国内BAT三巨头在电商应用上的成功案例。中国行业案例分析, 如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案例、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案例、商品流通行业电子商务案列、金融业电子商务案例[1]。

2.2. 授课方式的改革

《电子商务技术》课程按学院培养计划安排在大三下, 学时数为32, 除按计划安排2学时期末开卷考试外, 实际课时为30学时, 因是选修课性质故选课学生还是有兴趣了解电子商务方面的相关知识, 且已有计算机学科特别是软件工程专业基础, 在教学组织上按如下两部分:结合案例的课堂讲授和团队项目课程实践, 课堂讲授有如下电子商务概述 (2学时) 、Web开发技术基础 (4学时) 、网上销售和网络营销 (2学时) 、企业间电子商务活动 (4学时) 、社交网络、移动商务和网上拍卖 (2学时) 、电子商务法律、道德和税务 (2学时) 、网站服务器的软件和硬件 (2学时) 、电子商务软件 (2学时) 、电子商务的安全 (4学时) 、电子商务支付系统 (2学时) 、电子商务规划与实施 (4学时) 11个主题[7]。项目课程实践考虑到学生的层次不同分为如下:1.根据软件工程的思想, 完成基于中石化加油站福建名特优产品O2O集成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功能的实现, 要求考虑目前产品的性价比, 以及集成系统的特色, 如电子商务安全解决方案实施或软硬件具体新技术实现等。2..根据教材提供的案例/国内外著名电商网站, 利用网络资源对案例/网站实际运行状况进行分析, 给出案例分析的评价报告, 以及修改完善的建议。3.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 选择专题撰写综述/研究论文。要求学生可根据兴趣从以上三项选题中选择完成一个任务, 字数不少于3000字, 其中对选择任务1的学生允许经面试答辩成绩优异者可免期末开卷考试。课程设计/论文与期末成绩比例三七开, 免开卷考试的同学根据设计完成情况按优良以上成绩评定。

按前面所述在30学时课时要完成以上内容, 需要在课堂中精简内容来讲解和讨论, 因此每学期上课我会有163邮箱和微信群等方式将电商变化的内容及时发到邮箱和群中, 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来选择, 这样能快速更新学习的内容。由于选择该选修课的学生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卓越班) , 每年平均达100人左右, 通过了解发觉学生的毕业出路大致有继续深造 (保送/考研) 、就业 (IT公司/事业单位) , 这样学生自然就分成两类:1.既注重电商知识又要学习新的项目开发;2.注重电商知识, 这样自然在该课程的期末考试中分成两部分, 为鼓励学生重视开发实验能力的培养, 特别对完成设计任务1出色的学生增加面试考核后, 可以免去笔试环节的考试, 达到在本科选修课中实现分级考试的目的。表1显示近五年学生选修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选课的学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 主要是电商的发展增大了学生对电商和理财知识学习的重视。随着学生选修人数的增加, 选择课程设计作为结题的学生有部分学生但每年人数略有变化, 但大部分优良成绩的同学都在这里面产生, 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正好让学生综合以前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 为下学期的毕业和就业提前做些准备。另从成绩总体来看, 及格率还是比较高的, 原因在于这个学期的选修课已经不计入绩点成绩, 很多学生是以修到学分为目的, 也从另一方面看出如今学生的功利性。

在评价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情况时, 为加强讨论并使评价更加客观, 有意识地让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来承担本门课程的助教工作, 首先让研究生分组指导若干位学生的课程设计工作, 主要在设计和实现环节给予有力指导和帮助;其次在最后面试和答辩评分时, 让参与指导的研究生分别评价各位本科生的工作, 并在指导中给出评价的客观理由, 最后综合大家意见, 并从如下评价要点:依据选题的意义20%、项目基本功能完成情况20%、开发平台和开发技术难度20%、系统支付和安全考虑20%、系统特色和团队合作20%等给出评分, 最后的成绩综合学生的设计报告给出。在这个环节中既锻炼培养研究生助教能力也从多方面有效考察本科生系统集成、编程实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有效教学效果。

3 关注《电子商务技术》相关行业的进展

据有关专家统计, 2014年我国手机互联网应用用户规模与比例排前十位的依次为:第1位手机即时通信—智能手机的基本功能, 第2位手机搜索—接入互联网的主要入口之一, 排第7位手机移动购物、第8位网上支付与第10位网上银行使用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基于PC的电子商务是将“人、机、时间、地点、支付”五件事分开的, 而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一部智能手机将这五件事全部串联在一起随身带着使用, 为移动环境中的互联网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发展机遇。我国 (下转第18页) 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为12.3万亿元, 同比增长21.3%。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为9297.1亿元, 年增长率达239.3%, 远高于中国网络购物整体增速。2014年“11.11”, 阿里巴巴的交易额为571亿元, 移动购物占42.6%;天猫交易额为345亿元, 移动购物占45.4%。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移动购物市场仍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018年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将超过4万亿。过去10年移动互联网完成了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融合, 下一个10年移动互联网将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可以预测:移动互联网的产业规模将大于互联网产业的10倍以上, 将移动互联网作为爆发点, 提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的Internet+发展思路, 可以进一步实现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目的[8]。因此需要在本科高年级的选修课中扩充课程的外延内容。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用开源开发技术环境和BAT等公司提供的控件技术支持电商系统的应用功能快速扩展, 从用户人性化角度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如将系统采用第三方云服务, 直接将程序部署在第三方提供的服务器上, 在确保拥有云服务器的管理权限或者云服务器的空间和接口程序后, 实现网站应用。

4 课程学习与展望

电子商务在Internet信息社会背景下, 无论技术还是在应用的领域都发展非常迅速, 如何以不变应万变是需要智慧来做选择的思考。因此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和指导, 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 专长在学习中有所关注, 注重文理科在电商中的作用, 以及电商环境中基础问题的研究, 如税收、法律、安全等问题, 这样带着问题继续毕业设计以及硕士阶段的学习会更有充分的抉择。

摘要:在Internet+的背景下, 电子商务技术在应用范围方面向政务、教务、军务、医务等多领域扩展,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的时代, 如何利用本科选修课程较少的学时开展电子商务技术的教学并获得时效, 本文从《电子商务技术》选修课程的定位, 教材内容, 课堂教学实践和措施, 课程结题考核等进行了系列实践探索, 也对未来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电子商务,教学实践,BAT

参考文献

[1]覃征等, 电子商务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2]http://www.csdn.net/article/2014-04-04/2819154-Cloud-Big Data

[3]子柳著, 淘宝技术这十年,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年5月

[4]刘彦君金飞虎主编, Java EE开发技术与案例教程,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年2月

[5]王卫红, Android应用开发基础教程,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年1月

[6]张海藩, 吕云翔编著, 实用软件工程,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年5月

[7] (美国) 加里P.施奈德 (Gary P.Schneider) 著, 张俊梅, 徐礼德译, 电子商务 (原书第10版)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年11月

上一篇: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下一篇:教学培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