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教材的教学策略

2024-05-27

选修教材的教学策略(精选9篇)

选修教材的教学策略 篇1

笔者已经教过两轮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第一轮时, 由于教材内容较为陌生, 教学时间紧, 必修化教学倾向严重, 因此, 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备课, 但总感觉是在疲于应付, 选修课课程目标没有较好实现。教第二轮时, 笔者吸取第一轮的经验教训, 在教材和教法方面做出了改变, 进行了新的尝试, 经过实践检验, 效果较为理想。本文拟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为例, 简述自己的做法, 以期给他人提供借鉴。

一、对选修教材精心剪裁, 大胆取舍, 改变“教教材”的倾向。著名特级教师郭惠宇老师说:“对于语文教师而言, 重构教材是一项必备的教学能力, 也是实现课程理念的主要手段。”但笔者调查发现, 目前语文选修课教学“教教材”的倾向较为普遍, 极少有老师重构教材, 例如在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时, 大多数教师仍按照教材文本顺序单篇串讲, 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之间形成强烈冲突。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也累, 但选修课课程目标并未得到落实, 教学效果低下。基于此, 笔者认为, 教师要在选修课程目标指导下,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有意识有目的地剪裁教材, 放开手脚, 大胆取舍, 改变“教教材”的倾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总计三个单元, 18篇文章, 在大约18个课时内不可能做到篇篇精讲, 也不必篇篇精讲。笔者的做法是在每个单元精选出两篇最能体现单元主题的文章, 如第四单元选的是《阿房宫赋》和《项羽之死》、第五单元选的是《六国论》和《祭十二郎文》、第六单元选的是《项脊轩志》和《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对于每一单元的两篇文章, 一篇以教师精讲为主, 作为示范;一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重在锻炼学生的能力。

二、突破选修教材单篇文本的限制, 变单篇教学为单元策划, 使单元主题融入到文本教学过程中。例如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在备课时, 笔者曾反复思考如何把这一主题渗透进文本之中, 使主题的落实水到渠成, 不着痕迹。在教学《项羽之死》一文时, 笔者的做法是将《项羽之死》与《乌江》 (争帝图王势已倾, 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 耻向东吴再起兵) 作对比, 让学生分析这两篇作品在塑造形象时的不同, 把单元主题落实在问题中。在教学第六单元时, 为落实“文无定法, 贵在鲜活”这一单元主题, 笔者在教学《项脊轩志》一文时, 重点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富于生活情趣的细节描写, 体会作者借助平凡小事表达对亲人深厚感情的写法, 进而让学生明白写文章“贵在鲜活”的道理。

三、语文选修课教学是对必修课的拓展与提高, 是必修课的自然延伸, 因而, 语文教师要突破必修课重基础性的授课模式, 采用适合选修教材、能体现选修课程要求的教学方法, 更加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六国论》一文时, 笔者尝试设计了导学案, 在上课之前就把包括重要文言词语的释义、文义的疏通、作者及时代背景等问题布置下去, 由学生结合辅助材料和网络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 上课时笔者只在疑难之处稍作点拨。这样的设计既避免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也避免了课堂教学时间大量消耗在字词解释和疏通文意方面, 使笔者能有充分的课堂时间深入解读文本。

为锻炼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防止低效甚至无效的伪探究出现, 笔者在教学《项羽之死》一文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题:司马迁为什么要用这么大力气和深情来写项羽的英雄末路, 并把这个悲剧人物写得那么辉煌、那么崇高、那么具有震撼力呢?设计这个探究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联系司马迁的自身遭遇来思考问题, 把对文本的探究引向深入,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司马迁为项羽这个悲剧人物立传, 其实是寄寓了自己的深切同情和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客观态度。这样的探究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才具有较大的价值和意义。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是一个新课题, 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立足教学实际,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具体可行的策略, 为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承担更多的责任, 发挥更大的作用。

选修教材的教学策略 篇2

1-1

第一章

常用逻辑语 1.1 命题及其关系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小结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椭圆

探究与发现 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

信息技术应用 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

2.2 双曲线

探究与发现的渐近线 2.3 抛物线

阅读与思考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

小结

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

3.1 变化率与导数 3.2 导数的计算

探究与发现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3.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图形技术与函数性质

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实习作业走进微积分

小结

1-2

第一章

统计案例

1.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第二章

实习作业 小结 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阅读与思考 科学发现中的推理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第三章

小结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 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第四章

小结 框图 4.1 流程图 4.2 结构图

信息技术应用 用word2002绘制流程图 小结

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语 1.1 命题及其关系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小结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椭圆

探究与发现 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

信息技术应用 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

2.2 双曲线

探究与发现 为什么

2.3 抛物线

yax2bxc(a0)

探究与发现为什么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

2.4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阅读与思考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 2.5 曲线与方程

探究与发现圆锥曲线的离心率与统一方程 小结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阅读与思考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 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小结

2-2

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 1.1 变化率与导数 1.2 导数的计算

探究与发现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图形技术与函数性质 1.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1.5 定积分的概念

信息技术应用 曲边梯形的面积 1.6 微积分基本定理 1.7 定积分的简单应用 实习作业走进微积分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阅读与思考平面与空间中的余弦定理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3 数学归纳法 小结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 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阅读与思考代数基本定理

小结

2-3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部乘法计数原理探究与发现子集的个数有多少

1.2 排列与组合探究与发现 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1.3 二项式定理 小结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2.2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阅读与思考这样的买彩票方式可行吗?

探究与发现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取何值时概率最大

2.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2.4 正态分布

信息技术应用µ,б对正态分布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统计案例

3.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3.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实习作业

小结

4-1几何证明选讲

第一讲 一 二 三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 直线与圆的关系 圆周角定理

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 圆的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弦切角的性质

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 圆锥曲线性质的探讨平行射影

平面与圆柱面的截线平面与圆锥面的截线

四 第二讲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三讲 一 二 三

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第一讲 一 二 三 四 第二讲 一 二 三 四

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 极坐标系

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 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 参数方程

曲线的参数方程 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 直线的参数方程 渐开线与摆线

4-5不等式选讲

第一讲 一

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 不等式 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基本不等式 3 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二

绝对值不等式 1 绝对值三角不等式 2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第二讲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一 比较法

二 综合法与分析法 三 反证法与放缩法

第三讲 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 一

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阅读与思考法国科学家柯西二 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三 排序不等式

第四讲 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一 数学归纳法

选修教材的教学策略 篇3

一、精挑细选, 取一舍众

选修教材中文言文篇目较多, 信息量较大。作为教师必须在依据课标、高考要求的基础上, 联系单元目标和文本特色, 对诸多篇目细心比较, 精心挑选。

(一) 选篇目

如《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的大家言论众多, 充满了卓绝的智慧, 充满了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行为的深刻洞察, 如果每一则都精讲细读, 则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 若泛泛而谈则浅尝辄止, 毫无意义。于是, 抛弃面面俱到的无主化教学, 抓住重难点, 设计选取那些代表各学派思想主张的核心问题, 如儒家的“仁义观”“义利观”“治学观”, 道家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 墨家的“兼爱”“非攻”, 在少而精中引导学生体悟先哲思想, 聆听圣贤教诲。

(二) 选重点

一篇文言散文往往内容丰富, 写法多样, 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一篇文章中培养学生的种种语文能力。所以找好切入点, 以四两拨千斤, 细中见全文。如《阿房宫赋》侧重理解借古讽今的创作目的, 《秋水》只说其中的道理。

二、诵读涵咏, 浸润文本

文言文教学尤其要重视诵读的作用, 只有细细读、反复读才能在一遍又一遍的涵咏中“每有会意”, 理解其中的微言大义, 浸润思想。

(一) 舍得读

往往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省略读的环节, 一味地让学生思考, 拉着学生按自己对课文理解的思路走, 消解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其实, 读是一切理解、感悟、鉴赏、思索的基础, 舍不得读, 去搞空中楼阁似的分析, 意义不大。教师要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读, 在诵读的同时布置好明确的任务, 以使诵读高效化。一般可分为预习读, 初步熟悉课本;提出新问题, 有疑而读;重点处再读一遍, 给学生思索的时间;需要品味的语言再读几遍, 让学生加深印象。如此方可还语文课堂以朗朗读书声, 给学生有无师自通的体悟可能。

(二) 指导读

诵读不是声音平平地从头读到尾, 那只停留在识字的层面, 诵读是心浸润文本, 体悟理解中的情感流露, 冰冷的文字才能在学生有温度的诵读中焕发生机。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诵读中通过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来体会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

三、师生问答, 有章可循

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常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 无论是师问生答, 还是生问师答, 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 避免无效提问。

(一) 教师提问

教师提问时, 因为教学目标设计的高大上, 所以在沿着这个方向向学生提问时, 往往大而无当, “你怎么看待孔子的仁义思想?”“孟子是何如游说君主的?”“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诸如此类的问题, 看似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其实会乱成一锅粥。因为此时学生的思维是散而无主, 回答也就会飘忽不定。教师设置问题时应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要设置一些针对性强、切入点佳的问题, 以达到提纲挈领, 纲举目张的效果。

(二) 学生提问

我们鼓励学生有疑而问, 但是也要加强指导。有些学生随意发问, 不想就问, 只是因为不愿自己动手动脑去研究。对于这类现象, 教师不能简单地告知答案, 而要逼他动脑。如文言知识的以旧带新, 触类旁通, 对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仅点明方向, 让其自己研究。有些学生思维活跃, 提问超越教师预设, 这就要求教师提前要备好学生, 做好功课, 不能打压学生。如《齐人一妻一妾》中, 思维活跃的学生会对“穷得乞讨的齐人却为何有一妻一妾?”产生疑问, 质疑文章的可能性, 教师可以从生活的合理性和文学的艺术性两方面来引导学生理解。

四、比较阅读, 激活思维

俗话说,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将对比阅读引入文言文教学, 有利于学生鉴赏与评价能力的形成与提升。

(一) 选修必修的比较阅读

选修课本是建立在必修课本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的, 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学习新的文言文时, 可以从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和已学的做比较联系, 以温故知新。可以抓住“对比”的写法, 把《六国论》《阿房宫赋》和《过秦论》放在一起, 学习横向、纵向等对比方法。可以再读《寡人之于国》, 以加深对《孟子选读》中民本思想和譬喻说理的理解。

(二) 课内课外的比较阅读

语文与生活同在, 它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 所以语文教学要有开放性, 构建课本与课外资源整合的桥梁, 让语文变得鲜活起来, 从而有效拓展学生视野,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学习《论语》时, 在学习了“仁义礼智信”等为政为人的主张后, 可以补充介绍“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这样的关于日常饮食方面的言论, 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读了《孟子》《庄子》《韩非子》, 可以补充“揠苗助长”“朝三暮四”“买椟还珠”等小寓言故事, 这是先哲们深邃细想的体现。

摘要: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的文言文阅读应该在必修课本知识点上再拓展, 能力水平上再提升,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不落入重复必修模式的窠臼, 是我们要探求的命题。

关键词:选修教材,文言文,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学斌.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有效性[J].福建教育, 2015 (45) .

生物:选修教材知识点总结 篇4

1、稳态: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系统调节下,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温度、pH、渗透压,水、无机盐、血糖等化学物质含量

血浆 7.35—7.45 缓冲对 NaHCO3/H2CO3 Na2HPO4/NaH2PO4

2/3细胞内液 组织液2、65%体液 1/3细胞外液 血浆 淋巴

(内环境)不是血液 血液>血浆>血清

食物 排尿

3、体内水来源 饮水 水排出途径 出汗 皮肤

代谢水(有氧呼吸)面虫、骆驼 呼气 肺

(氨基酸脱水缩合)排遗 消化道

4、K不吃也排 不经过出汗排

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固醇)保Na排K

高温工作、重体力劳动、呕吐、腹泻→→应特别注意补充足够的水、Na(食盐)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出现四肢发冷、血压下降、心率加快

K对细胞内液细胞渗透压起决定作用,维持心肌紧张、心肌正常兴奋性 K心

5、血糖三来源(食物、分解、转化)三去向

糖的主要功能:供能

胰岛素 唯一降血糖激素;增加糖的去路,减少糖的来源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升血糖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却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血 糖 升 高

↓ ↑ ↑

下丘脑某区域→胰岛B细胞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 ↑ ↑

胰岛素↑ 胰岛A细胞 肾上腺髓质

↓ ↑ ↑ 下丘脑另一区域

血 糖 降 低

<50-60 低早 <45 低晚 >130高 >160-180糖尿

一次性摄糖过多,暂时尿糖 持续糖尿不一定糖尿病,如肾炎重吸收不行糖尿病 血糖高且有糖尿 验尿验血 三多一少症状?

不吃少吃多吃含膳食纤维多的粗粮和蔬菜

6、营养物质:

蛋白质不足:婴幼儿、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迟缓、体重过轻 成年人浮肿提供能量

营养物质功能 提供构建和修复机体组织的物质

提供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

维生素:维持机体新陈代谢、某些特殊生理功能

VA:夜盲症

维生素 VB:脚气病

VC:坏血病

VD:佝偻病、骨软化病、骨质疏松症

7、温度感受器分为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分布皮肤、粘膜、内脏器官)

体温来自代谢释放热量(不是ATP提供),体温恒定是产热量,散热量动态平衡结果寒冷 炎热

↓ ↓

皮肤冷觉感受器 温觉感受器 血管

↓传入神经 ↓ 立毛肌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骨骼肌

传出神经 ↓ 汗

皮肤血管收缩 骨骼肌战粟(产能特多)血管舒张

皮肤立毛肌收缩 皮肤立毛肌收缩 汗液分泌增多

↓鸡皮疙瘩 肾上腺素↑

缩小汗毛孔 甲状泉激素↑

减少散热 增加产热 散热量增加 不能减少产热

调节水分、血糖、体温

8、下丘脑 分泌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 抗利尿激素

感受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传导兴奋:产生渴觉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9、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胸腺—T 骨髓—B

免疫细胞:B、T

免疫系统的物质基础 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脾

免疫物质:抗体、淋巴因子(白介素、干扰素)

10、抗原特点:①一般异物性 但也有例外:如癌细胞、损伤或衰老的细胞

②大分子性

③特异性 抗原决定簇(病毒的衣壳)

11、体液免疫: 记忆细胞

↓ ↓再次受相同抗原刺激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B细胞→→→抗体

↑(摄取处理)(呈递)(识别)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免疫球蛋白)、抗毒素、凝集素

效应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

识别抗原: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B/T

效应B细胞获得有三途径(直接、间接、记忆)

记忆细胞受相同抗原再次刺激后引起的二次免疫反应:更迅速、更强

再次接受过敏原(概念)

过敏反应 抗体分布 细胞表面

组织胺:体液调节

1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风湿…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先天性: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艾滋病、肺炎、气管炎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攻击T细胞

(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13、色素吸收、传递、转换光能 色素不能储存光能

蛋白质、氨基酸也不能储存

少数特殊状态叶绿素a 最终电子供体:水

高能量、易失电子 光能→ 电能 最终电子受体:NADP+

14、C4植物:玉米、高梁、甘庶、苋菜

既C3又C4 CO2固定能力强 先CO2+C3→C4

C3、C4叶肉细胞都含正常叶绿体

选修 C3维管束鞘细胞无叶绿体

图 C4维管束鞘细胞含无基粒的叶绿体 不进行光反应

(P29)C4植物花环型结构 里圈:维管束鞘细胞 外圈:部分叶肉细胞

降低呼吸消耗 增加净光合量

15、提高产量 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光:光质、强度、长短

提高农作物对 增大光合作用面积 温度:影响酶的活性

光能利用率 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水

矿质元素 N、P、K、Mg

CO2 农家肥、CO2发生器

16、生物固氮:N2 → NH3

根瘤菌的特异性:蚕豆根瘤菌侵入蚕豆、菜豆、豇豆;大豆根瘤菌侵入大豆。

N素

根瘤菌 有机物 豆科植物 异养需氧

共生固氮菌 根瘤 薄壁细胞 愈伤组织

固氮菌 自生≠自养 根瘤菌拌种 豆科植物绿肥

自生固氮菌:圆褐固氮菌(固氮+激素)

生物固氮(主:根瘤菌)工业固氮 高能固氮

17、N循环 硝化、反硝化、氨化作用

反硝化:氧气不足NO3-→N2

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原理:无氮培养基对固氮菌的选择生长

物质基础:线粒体、叶绿体中的DNA(质基因)

…线粒体

18、细胞质遗传 典型代表 …叶绿体 花斑植株→三种

特点 母系遗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来自卵细胞)

后代性状不出现一定分离比

(形成配子时,质基因不均等分配)

编码区:编码蛋白质 连续的原核细胞 非编码区 编码区上游:RNA聚合酶结合位点

基因结构 调控 编码区下游

19、基因的结构 真核细胞 非编码区

基因结构 编码区 内含子:非编码序列

外显子:能编码蛋白质内含子>外显子

原核基因无外显子内含子之说

主要分布于微生物

剪刀:限制性内切酶 特异性(专一性)

(200多种)获得粘性末端

20、基因的操作工具 针线:DNA连接酶:扶手(磷酸二脂键)不是踏板(氢键)条件①复制保存②多切点③标记基因

种类:质粒、病毒

运输工具:运载体 ①染色体外小型环状DNA

②存在于细菌、酵母菌

质粒特点 ③质粒是常用的运载体

④最常用:大肠杆菌

⑤对宿主细胞的生存无

基因工程(基因拼接技术、DNA重组技术、转基因技术)决定性作用

直接分离 常用鸟枪法

提取目的基因 人工合成(反转录法、根据已知AA序列合成DNA)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同一种限制酶

21、基因操作步骤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细菌、酵母菌、动植物

CaCl2处理细胞壁(受精卵好 繁殖速度快)

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标记基因、目的基因是否表达?

逆转录 碱基互补配对

mRNA 单链DNA 双链DNA

推测 推测 合成氨基酸序列 mRNA序列 DNA碱基序列 目的基因

药(胰岛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乙肝疫苗)

22、基因工程的成果 治病: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基因替换)

新品种(转基因)食品工业(食物)

环境监测(DNA分子杂交 探针)

生物固氮、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单细胞蛋白(微生物菌体本身)、单克隆抗体、生物导弹(单抗+抗癌药物)

23、间接联系 核心 核膜

高尔基体 内质网 细胞膜

线粒体膜

间接(具膜小泡)(内吞外排说明双向)

分泌蛋白:抗体、蛋白质类激素、胞外酶(消化酶)等分泌到细胞外

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内质网运输加工 高尔基体加工 成熟蛋白质 胞外

24、生物膜系统(不等于生物膜):细胞膜、核膜及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

离体→营养物质+激素 适宜温度+无菌

植物组织培养 离体→愈伤组织→根芽(胚状体)→植物体

选无病毒 尖(生长点)紫草素

25、植物细胞工程 两种不同→杂种细胞→新植物体

植物体细胞 去掉细胞壁→原生质体→杂种细胞→新植物体

杂交 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不能有性杂交

好处: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障碍 培育新品种

是其它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

动物细胞培养 液体培养基:动物血清

26、动 取自动物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

物 用胰蛋白酶处理

细 原代培养→传代培养(细胞株→细胞系 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胞 灭活的病毒做诱导剂+物理、化学方法

工 动物细胞融合 最重要用途:制备单克隆抗体

程 理论基础:细胞膜的流动性

单克隆抗体→指单个B淋巴细胞经克隆形成的细胞群产生的化学性质单

一、特异性强的抗体(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每一个B淋巴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共百万种)*杂交瘤细胞 *生物导弹

27、微生物包含了除植物界和动物界以外的所有生物

质粒(小型环状DNA)控制抗药性、固氮、抗生素生成核区(大型环状DNA)控制主要遗传性状 有的细菌有荚膜、芽孢、鞭毛

碳源:无机/有机碳源 自养/异养

28、微生物生长 氮源:加不加额外的氮源

所需的营养物质 生长因子:(维生素、氨基酸、碱基→构成酶和核酸)

水:

无机盐:

固体培养基:分离、鉴定、计数

物理性质 半固体培养基:运动、保藏菌种

液体培养基:工业生产

29、培养基 天然培养基:工业生产

化学性质 合成培养基:分类鉴定

选择培养基 青霉素→选出酵母菌、霉菌等真菌

用途 NaCl:金黄色葡萄球菌

鉴定培养基:伊红美蓝→大肠杆菌→深紫色和金属光泽

自己设计实验:把混合在一起的圆褐固氮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区分开,并筛选纯种。

酶合成的调节 诱导酶:基因和诱导物控制

30、微生物代谢调节 酶活性的调节 结构改变 可逆 快速 准确

必需物质,一直产生 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

初级代谢产物 无种的特异性 多糖、脂类

31、代谢产物 非必需物质,一定阶段 抗生素、毒素

次级代谢产物 有种的特异性 四素 色素、激素

32、微生物群体生长曲线: 3

(1)调整期:代谢活跃,开始合成诱导酶 初级代谢产物收获的最佳时期

(2)对数期:形态和生理特性稳定,代谢旺盛;科研用菌种,接种最佳时期

(3)稳定期:次级代谢产物收获最佳时期,芽孢生成(种内斗争最剧烈)及时补充营养物质,可以延长稳定期

(4)衰亡期:多种形态,出现畸形,释放次级代谢产物 生存环境恶劣与无机环境斗争最激烈的是4衰亡期。

营养物质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积累PH不适宜导致3.4时期的出现。注意:前三个时期类似“S”型增长曲线,但是多了衰亡期

33、影响微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PH值:影响酶的活性、细胞膜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温度:影响酶和蛋白质的活性

O2浓度:产甲烷杆菌

34、高压蒸汽灭菌法:1/

5、1/

2、2/

3、75% 由里向外、细密、不重复溶化后分装前必须要 调节pH

细菌培养的过程: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搁置斜面→接种→培养观察实例:谷氨酸发酵(黄色短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

概念:

菌种选育:诱变育种、基因工程、细胞工程

培养基的配制:成分、比例,pH适宜

35、发酵工程 内容 灭菌:去除杂菌

扩大培养和接种:菌种多次培养达到一定数量

发酵过程:(中心阶段)控制各种条件,生产发酵产品

分离提纯 菌体:过滤、沉淀(单细胞蛋白即微生物菌体本身)

代谢产物:蒸馏、萃取、离子交换

应用 医药工业:生产药品和基因工程药品

食品工业:传统发酵产品、食品添加剂、单细胞蛋白等

36、C/N=4/1 菌体大量繁殖但产生的谷氨酸少(P79)

记住 C/N=3/1 菌体繁殖受抑制,但谷氨酸的合成量大增

溶氧不足: 产生乳酸或琥珀酸

语文选修教材中的诗歌教学 篇5

一.单元教学, 授之以法

翻阅教材, 笔者发现这本教材的诗歌的确是篇篇经典, 但细加分析, 编者构思也体现在其中, 它是分单元编辑的。诗歌三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分别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既然课本是按单元编排的, 教学也必须体现单元的特点, 要突出重点, 其他的方法可以少训练, 甚至不训练。

比如第一单元就要着重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学生读不懂诗歌, 很多时候是不能知人论世。各个朝代的名家学生都能略知一二, 上课的时候老师适当补充, 久而久之, 学生就能真正读出诗心。在《书愤》的学习中, 我们翻开了陆游的人生履历, 他一生坎坷, 但心里只有一个志愿:“恨不以此劳, 为国戎玉关”, 一生立志报效国家, 大胆建言, 主张用兵, 重整河山。了解了这些, “楼船夜雪瓜州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读起来就特别神勇气壮。

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诗歌每个单元十首诗, 有的篇幅还很长, 如名篇《长恨歌》。怎样做才既能使学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 还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法, 改变角色, “教是为了不教”。笔者认为选修课教学应该体现一定的梯度, 即把课文分层次, 确定不同的目标, 完成不同的任务。教学内容可分为教师赏析、自主赏析、拓展赏析三个层次。每个单元教师精选一篇, 精讲细析, 要体现方法, 体现深度, 讲出特点, 讲出魅力, 作为示范。

教师赏析时, 我力争让学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比如第一单元在《拟行路难》的教学中提出“以抒情为主的诗歌, 怎样读出诗歌主旨”的问题指导学生分析同类诗歌。以《蜀相》为依托, 借此概括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步骤;以《书愤》为参考, 让学生掌握赏析写景佳句离不开技巧、意境、情感。

三.有效延伸, 提高兴趣

如果学习诗歌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 不管学生有没有兴趣强制学生记忆, 学生面对诸多的知识点, 也只能摇头叹气、被动接受。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 欢快的情绪, 能使学生精神振奋, 思想活跃, 容易形成新的联想。”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 能变枯燥为生动, 变无效为有效, 化腐朽为神奇。在教授古典诗歌的时候, 可从多角度导入展示名人背后的故事、典故、趣闻轶事来唤起学生们阅读欲望,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上课多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维。

名篇《春江花月夜》的网络资源很丰富, 教师就可以在有限的课内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 大大扩展语文空间, 提高学生的兴趣。我首先问学生古人为什么喜欢咏月亮, 而不喜欢歌咏太阳, 学生马上陷入思考, 然后和学生一起从大量的诗句中概括出古人的月亮情节, 这样学生在配乐朗读时, 就能更深刻地体会文中优美深邃的意境了。

此外, 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诗文赏析活动。如配乐诗朗诵、每日一诗等活动, 积极拓展学习鉴赏空间, 激发学生鉴赏兴趣, 提高鉴赏能力。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对于湖南的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尤其是像笔者这样身处农村普通中学的教师, 囿于方方面面的因素限制, 对新课程理解尚浅, 消息闭塞, 我想只有不断总结、学习, 才能使诗歌鉴赏教学之路越走越宽。

闫红, 湖南石门县第五中学教师。

摘要:湖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后, 我校也进入到语文选修课的学习阶段, 语文选修第一本教材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本书由诗歌和散文两部分组成, 其中诗歌30首, 首首珠玑, 篇篇精华。在教学中, 我发现一个很大的难题, 选修课容量很大, 任务很重, 而留给我们的时间很短。在这种情况下, 我针对其教学进行了研究。

语文必修与选修教材教学体会 篇6

一.对必修与选修教材的教学感悟

(一) 必修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载体, 因宜施教可利其锋, 因材施教可成其器。科学审慎的教学, 对高中学生来讲都是终身受益之事宜。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集粹, 对学生来讲既是对中华文明的启蒙, 也是对文学窥探的途径, 更是对语文课程由浅入深的过渡阶梯。必修, 其本义就有一定的强制性, 也是考察检验学生学习质量效果的标准和尺度。虽然有断章取义之嫌, 却也是谆谆善诱之义。首先, 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教材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感, 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材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 符合学生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现行所有版本的语文教材虽然目标同中有异, 个性特色鲜明, 但都坚持了以下三点: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二是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三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其次, 有多元的教材体系结构。高中语文课标必修教材的编写者力求突破现行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与体例上的成规, 探索富有时代气息和开拓精神的编写理念与思路, 追求教材的开放性、科学性、实用性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 选修教材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都有着鲜明的特征。总的说来,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具有重拓展, 探究性强, 重视个性与特长, 学习方法多元化的特点。选修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丰富了“选择性”, 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动机、兴趣和个性特征选修适合自己发展需求的课程时, 不仅对所选择的课程的学习能够促进个性发展, 而且对这些课程的选择过程本身也极富个性发展的价值。 (1)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3) 有利于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4) 有利于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二.良好的语文素养来自于知识和能力

对“知识和能力”的定义,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教师要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 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 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增强语文的应用能力, 培养审美能力, 探究能力。必修课是大道之源, 讲授时应重视理性灌输, 而选修课是题外之音, 在教授时要讲求适应灵活。可采取对话交流, 情感共鸣, 阅读点拨等方式安排选修课程。

三.教学方法来源于实践和探索

《高中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活和跨学科的领域中学习语文, 要留心关注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 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从这一意义上看, 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实际, 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 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道理。随之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必须由原来的说教向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身教去过渡。具体地说, 就是教材着力于从学生的生活中发掘知识, 又在学生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参与、指导学生的活动,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必须准确捕捉生活中富有语文教育内涵的闪光点, 去启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正确认知, 并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经历中去感受, 在真切的情境中去体会, 在具体的角色关系中去辨别, 在实践的过程中去积累语文素养。变换个角度讲, 也就是要让学生自主探索, 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和教化, 使语文教育做到“近一些”、“实一点”。

选修教材的教学策略 篇7

本课的主要教学过程由以下五个环节和相应问题构成:

一、整合教材, 提升选修课程功能

本节课教学设计最为突出的是教师能够站在课程资源开发的高度, 创造性整合教材, 选取了应用价值深远的“乳酸”作为专题学习羧酸的内容, 较人教版教材重复乙酸的学习具有开创性。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三节《羧酸酯》一节教材内容和必修2中《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进行比较, 选修部分增加了三点:一是羧酸的分类;二是乙酸与苯酚酸性的比较研究;三是通过同位素示踪法认识酯化反应的机理。相比而言, 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专题4第三单元《醛羧酸》在内容上突出的是酯化反应在合成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且作为教学资源给出的学习内容还涉及了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和聚乳酸PLA。考虑后续有机物转化的学习, 苏教版展现酯化反应的应用更有优势。结合学情我们发现, 学生从初中就开始学习乙酸, 加上必修2和选修5前两章的学习, 已烂熟乙酸酯化反应的实质, 若再度以乙酸为课题设计探究教学, 那肯定是假探究, 势必造成学生的反感厌学, 不会实现选修课程的模块目标。权衡以上诸多因素, 选取乳酸为未知有机物进行探究,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同时确保了知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这样, 既能让学生在经历研究未知有机物方法步骤的同时, 加深对羟基、醛基、羧基、酯基的官能团性质的理解, 也能在乳酸发生缩聚反应性质应用时, 从容地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较好实现必修到选修在知识和方法上的螺旋上升, 也为学习有机合成做好准备。

二、凸显过程、方法与知识建构的融合

本课以研究有机物一般步骤和方法的应用为主线, 经历了五个环节。而这些环节的推进是按照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 即应用定量分析及质谱图确定分子式———应用红外光谱图、核磁共振氢谱确定可能结构———实验探究, 确定结构式———利用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学习有机物。这样以未知物为研究对象的设计, 能让学生自然地遵循化学科学研究的步骤方法, 以科学家的姿态, 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自主建构知识的模块学习目标, 也为后继学习有机合成创造了良好条件, 实现了教材编者在选修5开篇《认识有机化合物》阐明的旨意, 使科学方法的学习有的放矢, 不流于形式, 不空洞说教。本课的板书体现了这一设计主旨:

三、自然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理科教学中较难达成的课程目标。本课的第三个亮点正是较好地达成这一目标。这得益于本课伊始的情境创设, 即选取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工作人员穿的T恤可降解的视频资料, 产生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 让学生从中提炼了高质量的问题, “我们能不能合成类似这样的环保材料呢?怎么合成?”显然, 能有这样强烈的愿望, 达成“认识到有机化合物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这一目标, 围绕这一情感需求, 全课的学习活动逐步展开, 直至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借助网络学习聚乳酸的性质用途, 结合第二个视频资料“我国聚乳酸材料应用”, 学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从容地升华为运用所学改善、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四、驱动性的问题设计是推动探究教学的灵魂

本课从实验式、分子式的确定到结构式的确定, 从化学性质的验证到用途的网上查询, 各环节都是按照探究教学必经的步骤展开的, 探究的形式包括了讨论探究和实验探究。课上学生主动参与、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善于质疑、勇于发表个人见解、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即使从参与时间、参与人数两个指标来考量, 参与度也是很高的。比如课堂伊始, 教师结合视频资料提出本课的主要问题:“上海世博会德国馆工作人员的T恤有何神奇之处?它的材料是什么?如何研究未知有机物?一般方法与步骤如何?”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直指未知有机物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应用, 为学生的探究定下了方法引领的基调。值得一提的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善于以学生的回答为抓手, 穷追不舍, 敏锐地针对核心问题补充后续问题, 让学生通过回想反思自己先前的作答, 去伪存真、缩小研究范围。从而接近未知物的确切结构和性质。教学片断如下:

教师:刚才大家已确定了未知物的分子式为C3H6O3, 那么根据价键规则, 会有多少种结构呢?

学生: (展示18种可能的结构简式)

教师: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哪一种?怎样入手进行确定?还需要什么证据?

学生: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氢谱。

教师:PPT展示红外光谱及信息1:有机物A的红外光谱图上发现有C-H键、C-O键、O-H键、C=O键、C-C键。对你有什么帮助?

学生:不存在环状结构, 排除环状结构。

教师:可能结构仍然很多, 如何进一步筛选?还需要什么证据?

学生:核磁共振氢谱。

教师:PPT展示信息2:有机物A的核磁共振氢谱且吸收峰面积比1:1:1:3

学生:只有四种氢原子, 必须有-CH3和-OH

教师:请大家筛选符合提示信息的可能结构, 并工整地写在学案上。

学生:展示可能结构CH3CH (OH) COOH、HCOOCH (OH) CH3、CH3OCH (OH) CHO

教师:有机物A到底是哪一种?

学生:需要实验验证。

教师:怎样设计实验?

学生:从酯基的性质入手可以验证是否是HCOOCH (OH) CH3。

教师:一定要从酯基入手设计实验吗?请大家从寻找官能团差异入手, 利用性质进行验证。

学生:醛基, 可以把三种可能结构分为两组, 若有机物有醛基, A就是HCOOCH (OH) CH3、CH3OCH (OH) CHO中的一个;若没有醛基, 就是CH3CH (OH) COOH。

教师:还有其他设计方案吗?

学生:也可以通过是否具有酸性将结构分为两组, 进行验证。

从以上师生一问一答中可看出, 教师依然是秉承研究有机物的步骤和方法设计问题, 同时备课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作答的种种可能, 为后续发问进行了多种设计, 做到了“你有来言我有去语”, 这样不断地将问题深化, 一步步指向设计方案。实验探究的提问方式, 既衔接了教学各环节, 也带动了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本课的设计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支撑, 创造性地选用未知物———乳酸为学习素材, 以科学方法的应用为主线, 突出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的教学课例。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目前三个版本的高中化学教科书已把“渔”的方法性内容外显了, 教师一定要在研读课标、教材的基础上, 领会精神, 结合学情, 大胆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从而有效实现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

摘要:以《未知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探究》的教学为例, 从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方法与知识建构的融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问题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评析, 探讨高中化学选修模块的教学问题。

新课程选修课教学中的策略 篇8

作为现今课改实验教材的使用者, 教师和学生如何让教材能够“物”尽其用, 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极致的发挥呢?高一阶段, 我尝试着做了一些有效的实验。

2009年下半年, 我校高一语文备课组选择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选修”教材。该教材诗文分列, 诗文各分三个单元。前三单元为诗, 后三单元为文, 诗和文后面分别有《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和《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我所着手的课改实验选取了“诗歌”这一板块, 开展古代诗歌自主鉴赏系列活动, 设计步骤与模式如下:

(一) 积累知识, 储备能力。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学生初入高中, 阅读与鉴赏古代诗歌的经验明显不足, 能力显然不强。因此, 在开展自主鉴赏之前, 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知识的灌注和方法的讲授, 以达到逐步提高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的目的。为此, 在高一上学期, 我制订了系列的训练计划和循序渐进的训练进度, 依次按照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情感评价四大高考考点, 着手对学生进行鉴赏知识与能力的储备。学生对诗文具备了初步的鉴赏知识和能力, 为下一步自主鉴赏活动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二) 熟识文体, 掌握诀窍。该教材从高中生实际出发, 对于诗歌, 每单元第一项是“赏析指导”短文, 它分别从“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探究诗旨)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把握诗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体会声韵) 三方面入手, 抓住该文体本质属性的主要之点, 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前将整本书的大框架和概貌作一番介绍, 以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文体特点和赏析诗歌的系列方法。该教材的编写与设计, 本具有强烈的方法指导意识。一番理论传授之后, 学生能将几个单元的知识在实际鉴赏中综合运用, 增强互补性。我又分别选取了三单元第二项“赏析示例”的篇目进行示范赏析。很快, 学生熟悉了诗歌鉴赏的文体规律, 掌握了鉴赏诗歌的一些诀窍。

(三) 分组选题, 集思广益。完成“赏析指导”和“赏析示例”两个环节之后, 接下来的第三个环节是“自主赏析”。每一单元我采取了分组选题的方法, 全班分成九大小组, 每组约7人, 共同选取一个篇目 (“自由赏析”和“推荐作品”正好九个篇目) , 由小组长进行任务分解, 要求每一名组员在课外时间搜集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 完成一篇精心设计的学案。然后由小组长组织集中时间, 组员逐一在组内试讲。经过大家的评点指正之后, 由全体组员公推一人, 代表小组参加讲课比赛。学生参与面广, 阅读探究的兴趣浓厚, 公推出来的示范课, 本是整合了每个组员学案的优势, 集中了组员的大智慧, 公推出来的代表又是小组中综合素质最强的选手。这样九大小组的示范课都赢得了满场喝彩, 既是意料之外, 又是意料之中。

以下是本班学生黄丽主讲的一堂“自主鉴赏”课的课堂实录, 乃“原生态”, 除了个别字句和标点外, 我几乎未作丝毫改动。

《湘夫人》“自主探究”课堂实录

课题:《湘夫人》与屈原的政治抱负

教学目标:

1.了解《湘夫人》的内容大意。

2.分析《湘夫人》中的意象及其寄寓的思想内涵。

3.分析《湘夫人》的表达技巧, 鼓励同学们细心体会效仿写作。

4.联系诗人的人生遭遇和写作背景,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文言文字音、字形、字义的了解

2.古今语义表达的迥异

3.诗人感情的表达及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方法:

通过小老师的讲解, 引导同学们思考, 最后师生共同探讨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同学们, 你们有过等人的经历吗?”

“有”、“没有”。

“那在等人时, 你们会想些什么呢?”

“那人怎么还不来?”、“他 (她) 什么时候才到啊?”……

“嗯, 大家的说法都非常实际, 今天呢, 我们将要学习的《湘夫人》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等人的故事,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9面。”

二、介绍背景

说到《湘夫人》这篇课文, 我不得不向大家介绍一下它的姊妹篇《湘君》。《湘君》和《湘夫人》两篇文章讲述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约定在北渚见面, 但由于湘君与湘夫人弄错了约会的时间, 两人频频错过。《湘君》描述的是湘夫人先到达约会地点, 久等湘君不至, 起身寻找的故事, 而本课《湘夫人》则讲述的是湘君在湘夫人离开后, 到达约会地点, 等待湘夫人时的一系列感情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系列幻想。

三、正文赏析

大家首先看第一段:帝子降兮北渚, 目渺渺兮愁予。大家请注意, 这里的“愁”字用作动词, “使……忧愁”。我与湘夫人约会北渚, 向远观望 (没有看见她的踪影, 使我发愁啊。同学们, 这一句是不是写得很形象呢?) 你们在等人时, 当他 (她) 没有来时, 是不是也会向远处观望, 当没有看到他 (她) 时, 会觉得很失落呢?

“是!”“我会打电话给他 (她) !”……

“哈哈, 现在是信息时代, 那时候可没有这些!我们接着往后看。”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微风吹拂, 洞庭湖湖面微波荡漾, 树叶纷纷落下。请问同学们, 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是悲, 是喜?

有人答曰:这两句话描写是一种辽阔的景象, 看着眼前宁静而浪漫的景色, 湘君由于久等心上人不至, 心中无限惆怅。

“对, 回答得很好!我们再看后文, 他 (湘君) 在融景伤情之后, 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登白薠兮骋望, 与佳期兮夕张。”这时, 湘君又按捺不住思念, 登上水边的白薠洲, 再次远望佳人, 为了与佳人约会, 湘君早就设好了罗帐啊!可是, 她却还没有来!

“鸟何萃兮蘋中, 罾何为兮木上?”鸟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中, 鱼网为什么放在木桩上了呢?出现了这样的景象, 同学们想想, 这样写是为什么?

有人答曰:“鸟儿归巢, 鱼网晾晒, 侧面表现时间已晚。”

“对, 时间已晚, 佳人不至。这时候, 湘君不由得有了些抱怨。”

“沅有芷兮澧有兰, 思公子兮未敢言。”注意:这里的“公子”是指湘夫人, 可不是通常意义的气质美女哦!沅水有芷陪伴, 澧泉有兰衬托, 而我呢, 却是那么的思念你却不敢说出来啊!同学们, 相恋不可见, 思念不可言, 是多么难过的一件事啊!这里充分表达了湘君久等湘夫不至的怨恨和哀伤。

“荒忽兮远望, 观流水兮潺湲。”“我”在思念中精神恍惚远望, 看那流水就像时间一样飞逝!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跑到庭院中来觅食了?蛟龙怎么在浅水处漫游?

同学们看到这里, 你们是不是很奇怪?第一, 奇怪这两个反常的现象:本在深山的麋鹿觅食于庭院中, 应在深水的蛟龙忽然戏游于浅水中。第二, 这里是写湘君等湘夫人, 怎么扯到这么不着边际的事来了?的确, 这里似乎看似不合情理, 但它却都有深意, 谁看出来了, 请举手!

学生沉默, 不解, 有的在私语, 有的望向我!

“既然大家会觉得麋鹿觅食庭院, 蛟龙游戏浅滩是奇怪的事, 难道有情人不能相见就不奇怪了吗?中国不是有句话叫做‘有情人终成眷属吗’?”

马上有人举手答曰:这里是为了反衬有情人不得团聚的反常现象。

“对, 回答得非常好, 我们接着往下看。在等了很久, 他 (她) 却还没有出现, 你会怎么样呢?接下来我们再看湘君在久候湘夫人不至时, 他又产生了怎样想法呢?”

此时, 湘君已经很着急了, 便乘马去寻湘夫人, 早上骑马至江边, 晚上到了另一岸。骑着骑着就产生了幻觉, 仿佛湘夫人就在身边。于是他 (湘君) 开始紧锣密鼓地修饰爱巢筹备婚姻。在这里屈原用了大量的香草来描绘房子的美丽芳香, 可谓流光溢彩!他这样写的原因有二:一是为了表现湘君此时准备新婚的愉悦心情;二是侧面烘托湘夫人的美丽, 正所谓香草配美人。这是屈原一贯的诗风。”

梦总有醒的时候, 当九嶷山的众神到达之际, 湘君如梦初醒, 她还没有来!此时, 经历了等待、寻找、幻想的湘君已经非常气愤了, 感觉自己被耍了, 于是他“捐余袂于江中, 途余褋于澧浦”。愤然抛弃了爱人的定情信物。可是, 一番宣泄之后, 最终理智战胜了莽撞, 即使气愤也禁不住内心的思恋, 湘君采好花, 继续等待爱人, 准备向她陪罪, 并发出“时不可兮骤得, 聊逍遥兮容与”的感叹。

选修教材的教学策略 篇9

一、对“选修教材”的诠释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 顾名思义, 是高中阶段语文学科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上, 有选择性地纳入课程的一种教材。它具有内容、范围的不确定性, 又有“必选、必修”性质的确定性。那么, 谁去选, 怎么选, 怎么修?这些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学生本体都有从某种角度、某种程度上选择的资格和权力, 因此如何配合、如何协调选出更适合师生教学的教材, 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就成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选修”有两层含义:一则是在教育部规定的选修课程范围内, 区域、学校或班级尊重师生的意愿, 集体选择供选修的板块, 师生再有选择地教和学;二则是更广泛意义上的选修, 内容、范围、形式, 不拘一格, 只要内容是健康的, 对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是有利的, 并适合师生教学活动的对象, 都可以选修。广义的选修, 还包括学生主体选择的自由, 可以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侧重点。无论选修什么, 都是“范本范例”, 是丰富知识底蕴, 提高素养、能力的土壤、工具、手段, 所以选的内容能达到其目的即可。

二、“选修教材”的“选”与“修”存在误区

目前, 高中语文选修课在课程设置、课程资源、教学模式以及师资能力等方面都面临诸多困惑。总体而言, 学生只能被动按照指令选择学习与高考相关的选修课程, 没有自主个性的选择权, 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与新课改的初衷——“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

1. 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

必修教材中的一些传统篇目被删除, 选修教材补充进来, 有人依然篇篇讲。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应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继续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 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我们完全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阅读, 提出有个性、有创意的问题, 以达到语文教学之目的。

2. 将选修课上成习题课或知识归纳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应考的复习辅导课。”可有的老师干脆将课文作为练习的材料。高中语文每一种选修模块都有各自的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 教师只有在认真学习之后, 才能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

3. 将选修课的选择权控制在教师自己手中。

有些老师根据自己的喜好给学生选择文本, 无视学生本位开展教学, 那种本该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淡而又淡。阅读教学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充满灵性, 才能还文本选择权给学生。教师给予科学指导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4. 将选修课的话语权控制在教师自己手中。

有的教师教授选修课时呈现出“灌输与被灌输”的态势。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应本着“为学习设计教学的理念, 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以上几种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 在于我们教师没有真正解放思想。只有在思想上接受新课程理念, 理解三维目标的真正内涵, 才能真正还选修课以广阔自由的空间。

三、推崇“选修”教材的多样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在课程设置上开创了“必修+选修”的模式, 打破了以往“必修包打天下”的格局。必修强化“共同基础”, 选修则注重“多元”与“选择”。选修课程的设置, 可以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潜力, 让所有学生都脱颖而出, 都能够各得其所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 选修应该是必修的延伸、拓展、补充、巩固和提高。

1.配合必修课直接拓展进行主题阅读研习。按照必修课的进度, 以一课或一单元为单位, 按作者、体裁或内容来确定主题阅读的选修范围,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爱好自由选择作品, 可结成小组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成果。比如学《赤壁之战》, 研究“三国”的小组翻阅《三国志》, 上网查资料, 与原著比较。由李靖执笔评价曹操的文章, 引经据典, 一个集文学、政治、军事才能为一体的曹操客观地呈现出来, 大家拍案叫绝!

2.针对必修板块内容选择专题阅读研习。按兴趣结组, 用相对较长的时间研究一个专题。比如学古诗词板块, 出现了研究李白、杜甫、苏轼等兴趣小组, 研习了作者的多组诗词, 写出大批高质量文章, 开交流会展示, 有的在报上发表。

3.结合时代选择时文或时代名著阅读研习。根据必修教材的梯度, 由老师把关, 学生自主选择当今的流行作品, 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文科“三毛作品专题阅读”汇报课上, “知心姐姐”专访三毛的新颖形式、演绎过程的真情流露、写作语言的精炼娴熟以及天衣无缝的情景配备, 无不打动人们的心灵。正如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在于激励, 唤醒, 鼓舞。”

上一篇:复杂中的简单下一篇:滨海盐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