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7-04

《湘夫人》(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10篇)

《湘夫人》(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湘夫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常识介绍: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左徒(兼管内政外交)--计划改革内政,并出使齐国,订立齐楚联盟--受到贵族排挤打击--被楚怀王疏远--三闾大夫(管教王族三姓昭、屈、景的子弟)--张仪游说,楚王断绝与齐的联盟(受骗)--怀王武关被劫--顷襄王即位,做了秦国女婿--屈原被谗,遭流放到南方--顷襄王二十一年郢都沦陷--屈原在汩罗河投江自尽。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美政”理想:

1.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美政”理想;

2.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

3.“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楚辞的一些特点:

①语气词语“兮”。

②神话色彩:北方:史官文化,重人事,讲求实际。南方:巫官文化,信鬼神,富于想象。

③比兴和象征香草美人笔法。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二、诗文赏析:

1、结构与情感发展:

⑴、盼望与思恋:

“目眇眇”--“骋望”--“远望”(辅以秋景的描写)

⑵、寻找与梦幻:

朝驰江皋、夕济西(shi)--在水中筑起美丽芬芳的爱巢。

⑶、梦灭与思念:

捐袂遗--摘杜若以遗远者。

2、赏析:

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登临送目,一会儿张罗陈设,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这种情形经以“鸟何萃兮O中,罾何为兮木上”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就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而其中“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更是写景的名句,对渲染气氛和心境都极有效果,因而深得后代诗人的赏识。

第二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是先秦诗歌典型的艺术手法,其好处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以下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前文对鸟和网的描写同样属于带有隐喻性的比兴,再次强调爱而不见的事愿相违。接着与湘夫人一样。他在久等不至的焦虑中,也从早到晚骑马去寻找,其结果则与湘夫人稍有不同: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于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笔。

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因此当九嶷山的众神来把湘君的恋人接走时,他才恍然大悟,从这如梦幻般的美境中惊醒,重新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

最后一段与《湘君》结尾不仅句数相同,而且句式也完全一样。湘君在绝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样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湘夫人》(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相 书愤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所给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散sǎn散漫 散落 散兵游勇 散装饼干 ....

B.丧sàng

C.落luò

D.冠guān 丧失 .落户 .丧钟 丧权辱国 ..落差 大大落落 ..丧魂落魄 .落花流水 .衣冠 树冠 冠冕堂皇 冠状动脉 ....

解析:A项,“散落”中的“散”读“sàn”,其余读“sǎn”;B项,“丧钟”中的“丧”读“sāng”,其余读“sàng”;C项,“大大落落”中的“落”读“luō”,其余读“luò”;D项,均读“guān”。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潺湲荟粹驰骋头晕目眩

B.僭越偕同缤纷旁征博引

C.斟酌踯躅伫立辞彩华丽

D.伯仲羁縻振撼三顾茅庐

解析:A项,“粹”应为“萃”;C项,“彩”应为“采”;D项,“振”应为“震”。

答案:B

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袅袅兮秋风袅袅:柔美的样子 ..

鸟何萃兮衴中 萃:聚集 .

B.聊逍遥兮容与 容与:从容自在的样子 ..

合百草兮实庭 实:坚实,坚强 .

C.举杯断绝歌路难 断绝:停止 ..

泻水置平地 泻:倾、倒 .

D.出师一表真名世 ..

两朝开济老臣心 开:打开,开启 .

解析:A项,“袅袅”意为“微风吹拂的样子”;B项,“实”意为“充满”;D项,“开”意为“开创”。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诗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世界经济一派萧条。但是,这种经济形势却给某些行业提供了莫大的发展机遇,要知道“时不可兮骤得”,这些行业理应抓准时机,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B.“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又是一阵秋风起,又是一场秋雨凉,又是一次木叶落,又是一.............

回思断肠,远方的人啊,你可知道我在苦苦地等,我在苦苦地想。名世:名传后世

C.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著名稀土专家徐光宪潜心研究稀土四十年,董道不豫,高瞻远瞩,....为中国的稀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D.“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时光就这样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流逝,转眼已是不惑之..............

年了,可事业上还一无所成,细想起来,真让人有些惆怅。

解析:A项,“时不可兮骤得”的意思是“美好的时光不可轻易得到”,而不是指“时机”。答案:A

二、延伸阅读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解析:(1)鉴赏时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代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做到不遗漏要点。

(2)除了借代和用典,本诗运用的表达技巧还有对偶(仗)、双关,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诗人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诗人“敢爱死”对比;诗人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

比,等等。

答案:(1)①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②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③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①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②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水调歌头

多景楼①

(宋)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②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注:①此词作于1164年,词人时任镇江府通判。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②遗恨: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镇守襄阳十余年,广储军粮,为晋朝灭吴作准备。他死后两年,东吴被灭。

(1)本词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2)请简要分析词中“古今愁”的具体含义。

解析:(1)本词从多景楼的气势写起,自“江左”至“古徐州”,再“连山”,再“危楼”,镜头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鸟瞰到局部,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词人勾勒眼前江山,意在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从而激起人们奋发图强的勇气与挥戈跃马的豪情。

(2)从“古今愁”的表面意思可知:“愁”包括两个方面,即 “古愁”与“今愁”。对“古愁”的理解要结合上下片中所写的古人古事来分析,而对“今愁”的理解则要结合词人的人生经历与抱负以及注释中提及的背景。

答案:(1)本词的前四句按照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

鸟瞰到局部的顺序描绘了一幅辽阔壮丽的画面,与后面所描绘的历史场景相呼应,为全词定下了悲壮的感情基调。

(2)①古愁:a.虽然当年孙刘联合大破曹操,但终为魏国所灭;b.西晋大将羊祜终生志在灭吴而未能亲见东吴的灭亡。②今愁:a.宋朝不敢再发兵收复失地;b.自己在偏远之地做官,有着满腔的爱国豪情却得不到君王的重用。

三、语言运用

7.展开想象,将“屈原怀石投汨罗”扩展成一段生动形象的话,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

50字。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对“屈原怀石投汨罗”这句话进行分析,想象屈原在汨罗江畔的绝望心境;其次,所写内容要符合人物身份;再次,注意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

答案:茫茫的江水,一袭白衣,披散的头发,一个苍凉的背影在如血的残阳下愈显孤独。屈原立于江畔,深情地环顾四周后,怀抱石头,毅然决然地纵身投入了江水中……滚滚的江水呜咽着,似在为其鸣不平,这残阳下的背影被定格为永不褪色的镜头。

8.私家车车尾的标语从早期“熊出没,注意”的安全告诫,到如今“别跟着我,我也迷路了”“我慢我量小,你快你飞去”,以及与之相配的滑稽、俏皮的卡通图像,引来众多车主的跟风。

你喜欢这样的个性车贴吗?你如何看待“车尾文化”的悄然兴起?请阐述一下你的观点。(80字左右)

解析:观点要明确,阐述理由时做到条理清晰、表达准确。“车尾文化”的变化凸显了时代的变迁以及这个社会对个性因素的尊重与接纳等。

屈原《湘夫人》教案 篇3

篇一:《湘夫人》优秀教案

《湘夫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长恨歌》未完部分,要求学生明确《长恨歌》主题,并谈谈自己欣赏的语句。接着学习同样抒写爱情的《湘夫人》。

二、知人论世: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以意逆志。

(一)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逐段疏通课文。

(三)教师逐段讲解评析。

整体感知:

1.师问: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生答: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2.师问: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3.师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答:幽怨 哀婉

进入文本

1、解读第一段,(1)齐读:

(2)请生翻译: 湘夫人将要降临北洲上,放眼远眺呵使我分外惆怅。秋风阵阵,柔弱细长,洞庭波涌,落叶飘扬。登上长满白薠的高地放眼望。我与佳人约会,在黄昏张设落账。鸟儿啊为何聚集在水草边?鱼网啊为何挂到树枝上?(3)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段写湘君约会湘夫人,他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

(4)与湘夫人约会的湘君见到了什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

赏析名句的妙处?

——运用了融情入景的艺术手法。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此二句纯用白描,表现了一种广阔而雄浑,凄凉、冷落的景象,衬托了人物的惆怅、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5)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这里是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2、解读第二段

(1)齐读:

(2)请生翻译: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怀念湘夫人啊无法讲。心思恍惚,望穿秋水,只见那洞庭水慢慢流淌。

(3)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

(4)“沅有芷兮澧有兰”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比兴。沅芷,澧兰都是最好的香草比喻自己所恋慕的人。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串: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是先秦诗歌典型的艺术手法,其好处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解读第三段:

(1)齐读:

(2)请同学翻译(译文):

野麋寻食,为何来到庭院? 蛟龙游戏,为何来到浅滩? 清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我渡大江西岸旁。听说佳人召唤我,我将快速飞驰与你同往。把我们的房屋建造在水中,又将荷花叶子苫在房顶上;用荪草饰墙,紫贝饰坛,撒布香椒,充满整个中堂;桂树作栋,兰树作椽,辛夷楣门,白芷铺房;编结薜荔作帷帐,分开蕙草做隔扇已安放;洁白的美玉做镇席,散放石兰传播芬芳;荷叶做的屋顶呵,加盖芷草,再把杜衡缠绕在房屋四方。汇合各种香草充满庭院,放置各种香草播满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

(3)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三段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

(4)作者在文中第本段罗列了哪些香草植物?其作用是什么?

——本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以及期待共同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衬托了湘夫人的高洁、美好的形象。

(5)第三段中也描写了反常之景,是哪几句?有何作用?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这里是因情造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前文对鸟和网的描写同样属于带有隐喻性的比兴,再次强调爱而不见的事愿相违。也有把这种理解为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于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笔。

串:(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生答: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杜若 石兰……)

4、解读第四段:

(1)齐读:

(2)请同学翻译(译文):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机会啊不可多得,我姑且逍遥,舒闲自在。

(3)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行为和心境。

(4)为什么男主人公要把衣袖抛入水中? 这衣袖是谁赠送的?

——明确:湘君久等湘夫人不能,内心失望,便向江中抛弃了湘夫人赠送的礼物。

(5)“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最后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明确:湘君向江中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表现了他对爱情坚贞 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5、主题探究: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具体见课件)

6.总结:写法借鉴

(1)情景交融——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

(2)因情造景——鸟萃兮苹中,香草美人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罾何为兮木上。篇二:《湘夫人》赏析教案 《湘夫人》

屈原

目的要求:初步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掌握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一、作家作品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屈原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同时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坚持“美政”理想,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 篇三:《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

第1页(本章共6页)

第2页(本章共6页)

第3页(本章共6页)

第4页(本章共6页)

湘夫人 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鉴赏本诗的表现手法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歌的主旨

3、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4、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教学重点 】

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

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复习上一课导入。

二、(1)作者简介: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2)追溯背景: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3)屈原名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关于《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三、屈原作品及特色

(1)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2)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四、关于“楚辞”、关于“楚辞”名称的由来(1)指楚地的歌辞。

(2)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3)“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黄伯思)(4)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

(5)“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2、“楚辞”在诗歌体制方面的创新 (1)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2)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3)多用语气词“兮”字,起着表情作用,又有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用

(4)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5)《离骚》为其代表作。

3、“楚辞”的地位:《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五、学生朗读,正音。

六、初读感知。

问1:诗歌涉及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明确:湘君、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问2:《湘夫人》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问3: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幽怨、哀婉

七、分析课文。

(一)赏析第一节: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译文: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译文: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晚上已经张设好了罗帐。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1、阅读第一段,说说本诗的开头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对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开头两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望而不见,情感有极大地落差,湘君心中充满愁思。(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三四句写沅湘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的凄凉、冷落的秋景,衬托出抒情主人公的怅惘、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融情入景)

2、找出诗中使用比兴手法的诗句,说说它们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运用比兴(主要是“比”)的手法,鸟儿本应在树梢上,渔网本应在水草里,而这里用不合乎逻辑的现象来比喻所愿不得,失其应处之所。用事物的错位,暗示湘君内心的焦虑,与美人的期约恐怕不能实现。

3、本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在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表达了湘君虔诚的期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期待)

第二课时

(二)赏析第二段: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译文: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1、沅有芷兮澧有兰

比兴

(1)芷、兰象征高洁的君子,用来赞美湘夫人。

(2)沅水有芷的陪伴,澧水有兰的陪伴,可是公子没有如期赴约,表达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

2、本段讲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神思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男水神没有直白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流水来寄托自己的愁思。(焦灼)

(三)赏析第三段

麇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译文: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译文:我听到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一同前往。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译文:用荪草饰墙壁啊用紫贝铺砌庭坛。用拌着椒草的泥土涂墙。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屋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译文: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剖开蕙草做的幔帐已经安放。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译文: 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译文: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象云一样。

1、课文研读:找出本段中使用比兴手法的诗句,说说它们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隐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情诗以反常不可能之事为喻,在中外诗歌中都是常法,所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

2、湘君为何用这么多的香草来装饰房屋?

如: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铺陈手法:

1尽力地装饰爱巢,极力渲染湘君对湘夫人炽热的爱恋。2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侧面烘托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为迎而未得 的失落作铺垫。3香草代表美人,用来侧面烘托思慕对象—— 湘夫人的美丽高洁。

3、第三层写湘君担心不可与湘夫人相见而产生了幻想。在幻想中似乎听到佳人呼唤,见到与湘夫人在水中宫殿美满生活的图景。这时,九嶷山的神仙纷纷出动,与湘君一起迎接湘夫人,但湘夫人并没有来。于是湘君一切的等待和期盼都化为了泡影。描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焦灼期待扣反复追寻,表现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幻想)

(四)赏析第四段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译文: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译文: 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写湘夫人终究没有来,湘君十分遗憾地将衣物投入水中,以寄托对湘夫人的思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失落)

八、主旨探讨: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

湘君的“愁”源于爱而不见的爱情悲剧。除此之外,诗歌是否别有寓意?

有人认为,《湘夫人》表现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屈原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从文中看到了屈原的影子吗?(知人论世)

明确:湘君与湘夫人约期难遇的惆怅失落

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哀怨痛苦。湘君在沅澧两岸徘徊、追寻

屈原“行吟江畔”、“上下求索”,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

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九死不悔;湘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

屈原在人生坎坷路途中的宽解自慰。

(屈原当时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

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

遭遇。湘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叠印着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

这首诗隐喻了诗人不被楚怀王所知,不能返回朝廷的不幸遭遇。

总结:本文讲述了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恋故事,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

屈原在作品中,突出了神恋的真挚情谊,全文基调幽怨、哀婉。诗人借讲述这个哀婉、动人的故事,来表达他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幽怨,借湘君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来表达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愫。并显然渗透进自己对遭受排挤、打击、流放的忧伤情绪和对社会理想、完美人格的坚执追求精神,而这也正是作品的思想意义所在。

从结构上,它以湘君赴约不遇时的情感活动作为中心线索,把景物变化、人物活动都串连起来,既有曲折起伏,又能融会贯通。

从情感上,整篇对期待过程的描写,有开端,有矛盾,有发展,有高潮,有低潮,有平息。意识线路清晰可见。

九、写作手法: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以景现情,寓情于景。可以说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它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相映衬,使用大量景物白描手法来侧面描写人物心理,情与景水乳交融。

举例:“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本篇大量描述了湘君的幻想情景,其中就运用到了一些比兴手法。

举例:“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而在«湘夫人»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植物来表达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这一主题。

举例: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通过全篇,我们可以认为湘君对真挚爱情、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寄托了屈原对政治理想的至死不渝,湘君期约遇难的悲剧反映了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的遭遇。

《湘夫人》优秀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长恨歌》未完部分,要求学生明确《长恨歌》主题,并谈谈自己欣赏的语句。接着学习同样抒写爱情的《湘夫人》。

二、知人论世: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以意逆志。

(一)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逐段疏通课文。

(三)教师逐段讲解评析。

整体感知:

1.师问: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生答: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2.师问: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3.师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答:幽怨 哀婉 进入文本

1、解读第一段,(1)齐读:

(2)请生翻译: 湘夫人将要降临北洲上,放眼远眺呵使我分外惆怅。秋风阵阵,柔弱细长,洞庭波涌,落叶飘扬。登上长满白薠的高地放眼望。我与佳人约会,在黄昏张设落账。鸟儿啊为何聚集在水草边?鱼网啊为何挂到树枝上?(3)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段写湘君约会湘夫人,他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

(4)与湘夫人约会的湘君见到了什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

赏析名句的妙处?

——运用了融情入景的艺术手法。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此二句纯用白描,表现了一种广阔而雄浑,凄凉、冷落的景象,衬托了人物的惆怅、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5)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这里是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2、解读第二段(1)齐读:

(2)请生翻译: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怀念湘夫人啊无法讲。心思恍惚,望穿秋水,只见那洞庭水慢慢流淌。(3)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

(4)“沅有芷兮澧有兰”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比兴。沅芷,澧兰都是最好的香草比喻自己所恋慕的人。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串: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是先秦诗歌典型的艺术手法,其好处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解读第三段:(1)齐读:

(2)请同学翻译(译文):

野麋寻食,为何来到庭院? 蛟龙游戏,为何来到浅滩? 清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我渡大江西岸旁。听说佳人召唤我,我将快速飞驰与你同往。把我们的房屋建造在水中,又将荷花叶子苫在房顶上;用荪草饰墙,紫贝饰坛,撒布香椒,充满整个中堂;桂树作栋,兰树作椽,辛夷楣门,白芷铺房;编结薜荔作帷帐,分开蕙草做隔扇已安放;洁白的美玉做镇席,散放石兰传播芬芳;荷叶做的屋顶呵,加盖芷草,再把杜衡缠绕在房屋四方。汇合各种香草充满庭院,放置各种香草播满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3)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三段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

(4)作者在文中第本段罗列了哪些香草植物?其作用是什么?

——本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以及期待共同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衬托了湘夫人的高洁、美好的形象。

(5)第三段中也描写了反常之景,是哪几句?有何作用?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这里是因情造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前文对鸟和网的描写同样属于带有隐喻性的比兴,再次强调爱而不见的事愿相违。也有把这种理解为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于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笔。

串:(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生答: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4、解读第四段:(1)齐读:

(2)请同学翻译(译文):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机会啊不可多得,我姑且逍遥,舒闲自在。(3)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行为和心境。

(4)为什么男主人公要把衣袖抛入水中? 这衣袖是谁赠送的?

——明确:湘君久等湘夫人不能,内心失望,便向江中抛弃了湘夫人赠送的礼物。(5)“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最后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明确:湘君向江中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表现了他对爱情坚贞 3 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5、主题探究: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具体见课件)

6.总结:写法借鉴

(1)情景交融——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

(2)因情造景——鸟萃兮苹中,香草美人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湘夫人》(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6

《论语》选修

周 而 不 比

第二课时

(课间播放朋友的歌曲)

(一)导入

好的朋友就像这一首首唱不完的歌……

朋友一词最早出现在……

《周礼地宫大司徒》:“五曰联朋友”

郑玄注:“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板书)

友,甲骨文……

孔子很重视交朋友,《论语》中有很多精辟的交友之道,现在让我们简单的复习一下昨天的内容:

孔子择优的标准,齐背,(板书择友)

孔子择友的方法,(察友)

古人读《论语》的方法  齐读

读法建议一

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 --程颐

归纳为  落实文字 读懂文章

读法建议二

凡看孔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程颐

归纳为 联系自己  联系生活

(二)课堂分析

俗话说“相识易得好,久住难为人”,交到了朋友,我们还必须学会怎样与朋友相处。(板:处友)

孔子认为应该怎样和朋友相处,找出有关语句

大致有15.15;14.34; 5.17;4.26;12.23

齐读,按照昨天学过的方法进行探究

探究问题一

1、古汉语中怨/憾/恨的区别

2、如何理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之、忠的词义

补充资料:(幻灯片)

钱穆《论语新解》

敬之:此之字有两解:一,人敬晏子。人敬晏子,当因晏子之贤,不当谓晏子善交。一、指晏子敬人。交友久则敬意衰,晏子于人,虽久而敬爱如新。此孔子称道晏子之德。孔门论人,常重其德之内蕴……今从第二解。

白话试译:

先生说:“晏平仲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处久了,仍能对那人敬意不衰。

4、5.17章的评读

补充资料:(幻灯片)

南怀瑾《论语别裁》《古文观止》上有一篇,辑自《史记管晏列传》,提到晏子的车夫,一天回家时,太太要求离婚。车夫问什么原因,他的太太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载晏子经过门口,晏子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简朴无华,自居人下的样子。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显得意气扬扬、自足自满的样子。你竟是这样没有出息,不长进的人,所以我要离婚。晏子的车夫听了这番话,就马上改过,力学谦卑。晏子看见他突然一反常态,样子变了,觉得奇怪,问明了原因,晏子就培养他,从此立志读书,后来官拜大夫。从这个故事可知晏子有他了不起的地方,孔子尤其佩服他这个人对于交朋友的态度。他不大容易与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全始全终。

朋友之间的交往,多数人喜欢接交新友而轻慢故人,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君子之交,依于礼义,重在相知,故淡如水。唯淡于水,故能长久。虽为久交之友,然不敢相忘,在于思朋友之德、感朋友相知之情,所以说才会“久而敬之”。

探究问题二

小组讨论:选择这五章中的任意一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探究问题三

读了4.26;12.23这两章,你是否认为

孔子很圆滑?如不是,又该如何理解?

补充资料:

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                         --南怀瑾《论语别裁》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的运用,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和。以礼为美,以和为贵,但这个“和”必须“以礼节之”。按照不同阶层间的界限分别用“和”。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这两个章节的现实意义?

补充资料:

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

--李泽厚《论语今读》

读法建议三

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程颐

归纳为 领悟思想  取其精髓

7、 孔子提出了处友的各项原则,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提示:为了辅仁(板:仁)

孔子讲择友也好,处友也罢(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益于仁德的培养,不是为了结党营私谋私利(比)。因为这些处友的原则都是符合孔子的“忠恕之道”,符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道的,故而,辅仁之功,取友为大。

结尾:

我们已经开始了《论语》的学习 我们都在路上,可能坑坑洼洼,

但是我们相信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心灵激荡

总有一种情怀,让我们精神坦然

《湘夫人》教学反思 篇7

教授这篇文章相对《长恨歌》轻松,文章的篇幅不是很长。学习文言文,古文字、陌生字比较多,在疏通文本前先进行拼音教学,以致学生都不好意思开口读拼音:感觉像小学生!是的,面对陌生字,每个人,不论是何等的身份,都是小学生,都从认识开始。由于这个环节,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亲切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比较轻松。但是在翻译部分,由于学生的基础性不是很好,在翻译部分进行得比较缓慢。整篇课文用了3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侧重于介绍屈原及其楚辞的相关信息,赋比兴的特点。第二课时主要侧重于翻译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第三课时侧重于讲解屈原的“美政”在文章中的体现,是通过何种方式体现出来的,《湘夫人》是不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完成课后作业。

在教授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兴趣缺缺,不注意听讲,以致做作业时不知何从下手,又单独与学生进行讲解。

不担心他们问,就担心他们不问!能问,是好事!为了能让自己能更好的回答学生方面的问题,我也要提高自己的容量!

《湘夫人》(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8

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人情感。

2、认真研读课文,掌握表现手法。

一、资料链接

1、滕王阁简介

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

滕王阁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现在的滕王阁楼于1989年10月8日竣工,全楼九层,高57.5米,背城临江,占地达47000平方米。如今滕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王勃的《滕王阁序》及《滕王阁诗》。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3、趣味故事

相传王勃在写完这首诗后便离去了,却留下了一个字没有有填上,就是“槛外长江空自流”的“空”字,这个地方是空白的。太守阎公一看,急命小吏去追求这个字,王勃就在他的手掌上写了几笔,让他回覆。不料回去一看,哎呀!他的掌中空空的什么都没有。阎公才要发怒呢,突然间却明白了,惊叹道:“真奇才也!”原来,这个地方缺的就是这个“空”字啊!

二、初读诗歌 原文

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三、整体感知

尾联: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四、品读诗歌

首联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鸾罢歌舞。

1、试概括首联两句的内容。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位置):高阁临江; 第二句写了滕王阁的现状:盛况不再”。

2、首联从哪两个角度写滕王阁?寄寓了什么感慨?

留侯论(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篇9

留 侯 论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2、掌握“挟持”“所以”“可爱”“下人”“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3、理解作者“忍小愤而就大谋”的观点。

4、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升华深化的说理思路。

教学重点:1、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2、掌握“挟持”“所以”“可爱”“下人”“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升华深化的说理思路。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高祖本纪》一文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

姓,给r,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其中

的子房就是今天所学文章题目中的留侯,也就是张良。汉高祖给予他高度的评价。把他和

韩信、萧何并称为三杰(三驾马车)。张良为什么能赢得如此高的赞誉,他的身上有着怎样

的优点让高祖欣赏不已呢?宋代文豪苏东坡又是如何评价留侯张良的?今天就来学习这一篇

名文《留侯论》(也可以从“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一成语当时的新意而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学生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1、卒(猝)cù 然临之 2、刀锯鼎镬huò   3、虽有贲bēn育 4、倨jù 傲鲜xiǎn 腆tiǎn

5、肉袒tǎn  6、圯yí 上老人

三、翻译文中的重点字词:

1、 必有过人之节(节操)

2、 卒然临之而不惊(突然)

3、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

4、 所以微见(现)其意者(表现)

5、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互相)

6、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杀戮)

7、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

8、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迎接)

9、其君能下人(谦逊的对待))

10、遂舍之(放弃,之,代词,攻打郑国)

11、三年而不倦(厌倦)

1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由折辱而引申为削弱)(挫伤)

13、非有平生之素(旧交情)

14、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15、状貌(形体、容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志向气度)

四、词类活用梳理:

1、臣妾于吴者(n-v 做奴仆)

2、油然而不(以之)怪者(意动,认为 ……怪)

3、此固秦皇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使动,使……受惊,使……发怒)

五、古今异义

1、人情有所不能忍(人之常情)

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抱负)

3、其身之可爱(可贵)

4、其君能下人(谦逊地对待别人)

5、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

6、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六、重点句翻译

1、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突然面临灾祸却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侮辱却不发怒。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看他用来表现他的.心意的话,都是圣人和贤人互相劝戒的道理。

3、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

此固圯上之老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子房凭出类拔萃的才能,没有谋划像伊尹、太公那样计谋,却偏偏实施像荆轲、聂政那样

的冒险之举,妄图侥幸而求不死,这本来就是圯上老人最可惜之处。因此采用傲慢

武力

4、非子房其谁全之

如果没有子房难道还有谁能保全他呢?

5、见于词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讨课文内容

一、问题设计:

1、读课文第一节,说说作者所谈论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突出这一中心的?

(匹夫之勇和大勇者的不同表现对比,表明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为能忍)

2、从第二段文字出发,分析圯上老人出现的用意是什么?(抓重点句:且其意不在书)

简说有关张良的传说,指出第二节为破典引事,从而证明作者的独辟蹊径。)

3、读第三节,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一个人成功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研讨重点语句“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之计谋,以侥幸不死,

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明确:首先要有杰出的才能,其次要有过人的气度。(突出了作者对“贤而能忍的重视”)

补充引导:张良存在的不足是什么。

补充说明,张良只具其一,未具其二,是以老人教之。从而得出一个观点,忍小忿而就大谋

4、分析课文第四、第五节:

问题:A、疏通两个人物事例中的文字。并用“活国/复国”加以概括

B、研讨:结合上文“太公、伊尹”和下文中的“高祖、项羽”,说说论及这些人物对表现文

章中心的作用?(正衬和反衬,有力地证明了能忍则成大事,不忍则坏大事的道理)

5、研讨:太史公的猜测之误,对表现张良以及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张良名显天下,不是因为魁梧奇伟,而在于贤而能忍并成就了大业。

再一次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二、巩固练习

1、词类活用梳理:

(1)臣妾于吴者(n-v做奴仆)

(2)油然而不(以之)怪者(意动,认为 ……怪)

(3)此固秦皇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使动,使……受惊,

使……发怒)

2、古今异义

(1)人情有所不能忍(人之常情)

(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抱负)

(3)其身之可爱(可贵)

(4)其君能下人(谦逊地对待别人)

(5)必能信用其民矣(使……相信,为……所用)

(6)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三 :布置作业

重点句翻译

1、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突然面临灾祸却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侮辱却不发怒。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看他用来表现他的心意的话,都是圣人和贤人互相劝戒的道理。

3、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

圯上之老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子房凭出类拔萃的才能,没有谋划像伊尹、太公那样计谋,却偏偏实施像荆轲、聂政那样的

冒险之举,妄图侥幸而求不死,这本来就是圯上老人最可惜之处。因此采用傲慢武力

4、非子房其谁全之

如果没有子房难道还有谁能保全他呢?

5、见于词色

附:板书设计

(板书一)

豪杰之士,有过人之节(忍): (提出论题)

举留侯事论证               典故:圯上老人授书

(阐释论题)

破典:且其意不在书       授“忍”(翻出新意)

叙史深化论题                盖世之才       能忍 (成功条件)

(论证论题)

(板书二)

(做法)        (作用)(原因)

举例论证论点 郑伯   肉袒牵羊以逆       活国

(论证论点)                                      能忍

勾践   卧薪尝胆           复国

文本框: 一字立骨       (映衬)                     ==== 强调“忍”

高祖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败亡    不能忍

(对比)

项羽   轻用其锋           胜利     能忍

(突出论点) 史公之疑魁梧奇伟            (出名原因)

(对比)                     盖世之才,过人之节 ==== 突出“忍”

实际情况 状如妇女

《湘夫人》(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

课题:《将进酒》

时间:11月7日上午第一节

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人:胡镇宝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白生平、思想及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通过琅琅上口的反复诵读,领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二、 过程与方法

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中感悟李白的浪漫与豪迈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尝试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及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李白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杜甫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杜康造酒,真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否则,生活将缺多少情趣,诗人将缺多少灵感,人类将缺多少美文诗篇。酒与诗,好像天生就结缘,酒催诗生,诗随酒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咏酒的.诗句?(学生自由交流)

二、 推进新课

1、 解题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2、 作者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出生于中亚碎叶,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五绝《静夜思》《秋浦歌》,七绝《望天门山》,五律《送友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都是他的代表作。著有《李太白全集》。

3、 写作背景

李白是我国古代最富个性的诗人之一,而咏酒诗极能表现他的个性。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生动地刻画出天宝元年(742)他在长安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时纵饮不羁、笑傲礼法的独特形象。但这种“章台走马”、“眠花醉柳”的生活仅仅三年,天宝三年(744)春唐玄宗将他赐金放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长安。怀着政治失意的满腹牢骚,李白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漫游。约天宝十一年(752),他漫游到了嵩山,在友人元丹丘家饮了酒之后,愤懑之情如火山般爆发出来,于是吟成了这首千古绝唱。

三、 进入新课

1.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先生读,再指导,再范读,再全读)

点拨:李白的诗感情充沛,语句通俗,音节响亮,节奏明快。王安石说李白的诗“词语迅快”,准确地概括了李白淋漓畅快的诗风。其他人的诗(如杜甫、王维的诗)可以不读或默读低吟,朗读反可能破坏其意境韵味,而李白的诗非高声诵读不能传达其情感气势。要求学生高声读,忘情读,畅快读,不必计较、识辨个别词句、意象,需整体感知、把握。

2、课文讲授

(1)分析诗歌的感情基调:愤激

(“悲”、“乐”、“愤”、“狂”及“愤激)

(2)李白劝谁喝酒?李白劝人怎样喝酒?

学生活动:抢答

明确:岑夫子、丹丘生

杯莫停

3、分析课文

(1)问题设计:看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读了之后在你脑子里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学生活动:自由想象

明确:气势雄壮,势不可挡的感觉。

(2)问题设计:第二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想想,诗人为何悲?悲什么?

学生活动: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李白怀才不遇,青春不在而壮志难酬,功业未成,所以悲从中来。

(3)问题设计:自哪一句开始点酒入题?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

明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4)问题设计:有人说诗、酒、月是李白诗的三要素,同学们能举出李白哪些饮酒赏月的诗句?

学生活动:互相交流

方法引导:学生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或背过的著名诗句来回答。

(5)问题设计:李白是怀着远大抱负来到长安入仕的,但从以上诗句看,李白在政治理想破灭后,好象很安于颓废享乐,放浪形骸的生活,怎样理解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这其实是一种假象,是李白借酒来消释自己怀才的苦闷,李白的骨子里是希望积极入仕,建功立业的,这也是儒家的一贯主张,但苦于奸臣当道,报国无门。

(6)问题设计:“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乐”了没有?

学生活动:自由思考

明确:这“乐”是作者刻意追求的,营造了的氛围。

四、 课堂小结

纵观全诗,围绕一“酒”字,情感跌宕起伏:悲----欢----愤激----狂放---愁,潜藏在酒话底下的郁怒不平之气,如黄河之水,奔涌跌宕,一泻千里。

五、 作业布置:

1、 背诵这首诗

2、 预习下片内容

3、 学生联系生活和自身实际,谈谈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解和认识。

六、 板书设计:

上一篇:美国刑事司法制度下一篇:优秀广告策划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