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渐》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
2、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并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4、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及写作目的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回忆自己的生命历程,有一种弹指一挥间的感觉,在不知觉中,生命渐渐流逝,我们该如何对待时间的渐变,生命的渐变?读丰子恺的《渐》,是否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原名丰润、丰仁,号子恺。浙江桐乡人。
长于美术音乐,又工散文。散文多为关于艺术、儿童和人生的感怀与颖悟。可分为三类:(1)探究人生和自然奥秘
(2)写儿童情趣(3)写本人生活经历和社会的炎凉世态
皈依佛教,一生淡泊,洁身自好。散文集命名为《缘缘堂》
三、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1、朗读课文
2、生字词
3、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四、思考讨论
1、如何理解“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也莫如
‘渐’。”中“圆滑”和“微妙”二词
“圆滑”令我们想到人生就是像鹅卵石一样由于岁月的不断冲刷所造成,被冲掉了棱角,冲刷掉了自己的本质。作者用“圆滑”可以说概括了人的一生的整体变化。
“微妙”一词的使用非常贴切。作者指出人生的变化在于“渐”字,而“渐”字的表现是无声无息,令人毫不知觉的。而“微妙”一词正好是这种特点表现的概括。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人生。
3、作者用怎样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讲明白?
使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举了一些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来分析人生的发展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微妙进行的。“巨富子弟”的变化、昼夜季节的变化、儿女的成长、植物的花开、抱犊过沟等。把看不见的人生变化比喻成人们熟悉的走路,音乐符号、时钟等,说理形象而到位。
4、作者说“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如何理解?(课后练习四)
五、写作特点
1、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2、语言平易朴实,分析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渐》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
班级:上虞丰惠中学高二(4)班理科班 记录:余珍
第一课时
课前背诵《君子之风》中相关语段,翻译。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孤陋寡闻”这个成语。师:大家说说这个成语出自—— 生:《论语》
师:是猜的吧,(停顿)恭喜你,猜对了,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生:就是知识浅陋,见识不广。眼光狭隘。
师:又答对了。我们现在的青少年真是见多识广,毕竟现在是21世纪,人与人的交流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媒体,来增加知识,开阔眼界,你知道的有哪些?
生:电脑上网
师:老师知道你一定会说这些,但上网要有度,有节制。生:电话 生:电视
师:这就是所谓的“三电”,让我们了解社会,触摸世界。但在2000年前,没有三电,人类怎样交往,这确实是个难题。我们不得不涉及到一个话题,那就是朋友的力量和帮助,所以在孤陋寡闻这个成语前还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来读一读(出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孔子),发表同学们的个人看法。(学生自由交谈)
师:两千多年的孔子是认为的,朋友对一个人成长尤其是学业上的帮助是巨大的。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是这样认为的(出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爱因斯坦。)
师:爱因斯坦的话中明白的告诉我们选择朋友的标准。生:有头脑和心地正直。
师:你对这个标准怎么看(停顿),或者说你还有什么补充?(学生自由谈,归纳起来要有爱心,有宽容心,要善良、要能帮助,老师要相机点评)
师:老师从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出示好朋友是平面镜,他不会因为你丑而嘲
笑你,不会因为你美而妒忌你,不会因为你穷而远离你,更不会因为你富就讨好你。朋友是站在窗前欣赏冬日飘零的雪花时手中捧着的一杯热茶;朋友是收获季节里陶醉在秋日私语中的那杯美酒;朋友是走在夏日大雨滂沱中时手里撑着的一把雨伞;朋友是春日来临时吹开心中冬日郁闷的那一缕春风;朋友是我们一生中快乐或忧伤时的希望与寄托。学生大声朗读,可以是课堂的热场。)
师:古老智慧的化身的的孔子对选择朋友的标准有自己独到的体会。你能找出孔子的择友的标准吗?并读一读,背一背。
生:第七则。
师:朗读并背诵这个标准。(现场背诵)这就是所谓的益者三友和损者三友。解释字面意思(学生解释),有没有发现文言词语的特殊之处?
生: “友直”“友谅”等中的“友”是意动用法,表示“以。。。为友”。生:“直”指“正直的人”,师:那么后面的“谅” 是?友多闻是? 生:谅是诚信的人,多闻是博学的人。
师:这就是夫子的交友的标尺,同学们怎么评论?
生:孔子认为交朋友应该有一定标准,那就是与正直的人交友,与诚信的人交友,与博学多闻的人交友。
生:要结交好朋友,不要结交坏朋友。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师:是的,标准中也提到了坏朋友,用什么手法? 生:对比。
师:这是《论语》中常见的手法,可以说理更透彻,也可以让我们更容易记忆背诵。生:跟三类人交友是有害的,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师:(出示电视剧铁嘴铜牙中的和珅图片)典型的损友(出示便辟(pianbi):巧避人之所忌以求容媚。(马融《论语马氏训说》)②善柔:谓面从而背毁者也。(皇侃《论语义疏》)③便佞(pianning):辩而巧也。)(皇侃《论语义疏》)注意读音,你知道哪些人就是所谓的损友。结合历代名家的注解加深对“损友”的理解)(生解释词语、铁嘴铜牙中的和珅现象讨论)
师:所以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曾经说,匹夫不可不慎取友也。友者,所以相有也。交朋友要慎重,要分清益友和损友。我们小时侯有首儿歌就叫找朋友,找呀找呀
生: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师:好朋友又没写在脸上,我们怎样来辨别呢。我们先看一则故事。(出示“管宁割席”的典故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砾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师: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找朋友要志同道合,有共同爱好。生:找朋友需要内心平静,不要太注重名利。
生:我认为管宁对朋友有些严格,不够宽容,有些小事情要相互谅解,为别人想想。师:哦,这位同学讲的很有自己的观点。老师也能宽容的接受。对管宁割席我们有各种认识,这个故事的本意或者通常的意义是?
生:交友时要多观察,从一个人的细节入手,要看行动,生:关键是自己要有判别能力。
师:说的不错。当然,每个人的志趣有区别,我们也要尊重个体的差异。关于同学们说观察朋友方面,孔子也有自己很得意的见解,读一读,背一背。(生背诵朗读第四则)
师:老师刚才说孔子对自己的察友的方法很得意,你能体会到吗? 生:用了视、观、察意思很接近的词语,又有递进关系。步步深入。生:人焉叟哉出现两次,反复出现。夫子认为是独到的发现。很得意。师:注意人焉叟哉的句式。生:是倒装句。
师:我们读一下句子,体现夫子那种得意的语气。(生朗读,很有气场。)
师:可见我们交友是一件慎重的事。套用鲁迅所说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去察。我们的管宁同志就是从朋友的捉而掷之、废书而观的细节中看到了一个人的行为和兴趣志向,不是同道中人。于是乎,他就毫不犹豫的与朋友划清界限。拜拜了。他认为自己结交的是小人,而不是
生:君子
师:君子是一个温暖的名称,《论语》中一直强调要近君子,远小人。就是要多和君子交往,让自己受到感染,最后成为这样的人。关于对君子和小人的观察,夫子的意见是——
生: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衿而不争、群而不党。生:君子保持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合群但不与人结成利益共同体。
师:“矜而不争”,不争,并非混同于他人观点,并非任由他人为所欲为。相反,不争正是为了保持自己观点、个性之独立。再加上“群而不党”,这正与“和而不同”、“周而不比”表达的是同一种观点。
师: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你怎样理解? 生:能爱憎分明,分清好坏。要讲原则。师:鲁迅有句名言。横眉冷对 生: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讲的是真正的仁者能其坚守的道德原则。符合道德原则,能好之;不符合道德原则,能恶之。不做好好先生。这些可以说正直的朋友的体现。关键是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当然,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是人总会犯错。所以孔子说
生: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师:对犯的错误也可以观察。你怎么理解?(此题有难度)生:君子有君子之过,小人有小人之过。
师:有人这样评论,人都会犯错误,但过错各有其类。如君子往往失之于厚,对人太宽厚,从而被人有机可乘;小人往往失之于薄,对人太刻薄,从而招人忌恨。所以,“观过,斯知仁矣”,看一个人所犯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仁在他心中的地位了。
师:这里还是强调结交朋友时要有眼光。多观察,用心观察。就像歌中所唱的,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个清清除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至于交到真正的朋友后,怎样让友谊增值,这又是一个话题,我们下节课来阐述。
第二课时
课前背诵周而不比中第四则,第六则。
(出示投影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宴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人为上客。)(出示此材料的意图是后文中提到了晏子交友的内容,是抽象的叙述,一开始来个具体的展现,让课文有事实可依)
师:翻译文章,考虑到有些字词学生翻译有难度,老师可以辅助同学,我们现在就是师友关系。(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师: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何启发和感受?(停顿)比如和朋友的交往方面。生:晏子能够闻过则喜,知过能改,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对他人很仁爱。生:我们要像晏子一样随时审查自己的举止,修正自己的言行,道路才会越走越宽,朋友自然越来越多。
生:朋友交往真诚地以朋友的感受为出发点,哪怕他地位再低,考虑他人的感受,否则是好心办坏事。
师:对,这个故事中我们应该读懂一种东西。那就是朋友间尊重、信任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要用心去维护、用真诚去经营友情,才可能让友情天长地久。晏子就是晏子,交友的艺术容易形成两人双赢的局面。
师:你还知道晏子哪些故事? 生:个子矮小,貌不惊人。才华出众。
生:以前晏子出使楚国时,别人欺负他,要他钻狗洞。师:钻还是不钻? 生:不钻。
生:还有橘子生在淮南为甜的橘,长在淮北为苦的枳。来反击楚国国君对他的戏弄,是一个很聪敏的人。
师:充分说明了这位名人具有潘长江的身高,马云的智慧。这也充分说明,想老师这样的身高,(有点自恋了)小块头也有大智慧。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感叹:如果晏子在世,我给他挥挥马鞭赶赶车,也是很高兴和向往的事。可见晏子在历史上有许多的粉丝,居然连孔子发出了由衷的赞赏。哪一句?我们来读一读,注意语气。
生: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师:重点在哪个字? 生:善。善于的意思。
师:可见交往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你善于跟人交往吗?(学生自由谈)
师:久而敬之的“之”怎样理解?词性是?(这是一个看似平常,实则很有价值的问题,可以起串联课堂的作用。)
生:代词。师:具体的指代? 生:朋友 生:不,指代晏子
师:这里我们出现了分歧了,关键是谁爱谁的问题?这可是大问题。课文后面有个题目。出示(“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就有两说,一说指晏子,一说是指晏子所交之人。请联系4•26章及12•23章,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为合理。)我们先解决4•26章及12•23章,朗读并尝试背诵。
师:有人对这两则中的孔子很不理解?孔先生什么时候变的很圆滑?世故了?同学们怎么看?
生:确实是很圆滑的,尤其是对子贡的那段话。
师:我们读一读这段话(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无自辱也也)生:这就是明哲保身的思想,他不是说要和正直的人交友,这就很不正直。师: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这里是说交往需要一个度。讲的都是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
生:距离产生美。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一片私密空间,朋友之间过于随便,就容易引起从而引起冲突,造成误解。
师:看来这位同学有很深的体验,甚至可能有深刻的教训。朱熹《论语集注》是这样理解的:“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投影)出示(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李泽厚《论语今读》)
师:这就是国外所谓的豪猪理论。一群豪猪挨在一起希望用对方的体温温暖自己。但靠得太近了,彼此的刺会产生伤害;离得远了,又不能相互取暖。经过长时间的调整,它们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位置。你看,猪也是这样想的?同学们有这方面的体会吗?
生:我们一般人与朋友交往,随着交往的时间增长,久而久之烦恼就来了。因为太熟了就不敬重了,什么玩笑,陈年糗事,个人隐私全都翻出来了,多年的朋友因此分手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最大的烦恼竟是来自自己最亲密的朋友。
师:那我们现在可以说,久而敬之的之指代谁最合适?
生:朋友爱晏子。古人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因为淡所以不腻,就像矿泉水一样,每天少不了他。之指代晏子最合适,朋友们都很尊敬他。离不开他。这就是魅力。
生:我也认为是指代晏子。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因此,把“之”理解为晏子,更符合孔子本意。突出了晏子的善于交往。
师:我们现在高度统一了,老师也同意你们讲的。这句话看似平淡,其实含义很深,是要真正走过社会,看透人生的人才能体会得到的啊。朋友关系的存续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容不得半点强求、干涉和控制。彼此之间,情趣相投、脾气对味则合、则交,反之,则离、则绝。朋友之间再熟悉、再亲密,也不能随便过头、不恭不敬,这样,默契和平衡将被打破,友好关系将不复存在。其实放眼世界,国家与国家的交往也是这样。(可以举利比亚和西方的关系、越南和中国的微妙的关系来阐述交往中的度的把握,语文课堂中尤其是论语学习中,如何应用于实际,让学生懂得论语就在身边,这是一种温暖的关怀)
师:论语中非常注意人与人交往时保持适当距离的原则,除了这个以外,周而不比中还提到了哪些交友的注意事项?
生: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他人要宽容。生:还有公正的原则。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师:孔子总说“仁者爱人”,那么他为什么不“以德报怨”呢?“以直报怨”与“以怨报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思想是否一致?(师生讨论)(出示南怀瑾《论语别裁》: “儒家思想有一点侠义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脚;你对我不好,我不理你,这很直嘛!……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张明辨是非的。”)鲁迅去世前说:“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这就是典型的
生: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师:还有哪些原则?
生:“不以言举人”,是不凭你讲了几句正确的话,就全面肯定你,极力推举你;“不以人废言”,是不凭你说了几句错误的话,就全盘否定你,从此不用你。
生: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就是要公正全面的原则。
师:就是我们辨证客观的方法。不能一棒子把人打死,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人有两面性,有时我们传统中的否定的人也有恰当的言论,比如三国演义中马谡,最后由于兵败被诸葛亮挥泪斩杀。但他也是一个出色的参谋。
师:对,马参谋曾经说过至理名言,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我们不能因为他的军事错误而否定他的军事思想,这才是真正的公正,对历史
人物的公平。
师:孔子提出了处友的各项原则,如适度原则,公正原则、严于律己的原则。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生:以友辅仁。
《渐》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3
课时教案设计
课题《长城谣》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字词,并掌握音、形、义。
2、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整体感悟 展示VCD光盘《长城谣》,帮助学生建立对长城的感性认识。
一曲《长城谣》荡气回肠,唱出
中华儿女的心声,激发炎黄子孙
的爱国热情。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身在异地他乡的游子更把它作为自己灵魂的寄托之所,借歌咏长城唱出对家乡、对祖国的
恋歌。同学们可否愿意聆听台湾
女诗人席慕蓉的心曲?
板书课题、作者
一、对于作者,各位同学有什么了解,有谁愿意把自己的知识说出来与大家资源共享。
适当补充(依据学生介绍的情况)
二、配乐范读诗歌,以便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初读诗歌:准确认读生字词、注意节奏、语气。
提出需要强化的字词:
尽管隘口蹲踞荒莽
山巅焚起敕勒川仍然 观看欣赏,进入学习情境。
理解长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初步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
介绍作者以及相关的情况,
听取教师的补充介绍,并且及时做好笔记。
仔细听教师朗读,同时在文中
标音、划节奏,初步感悟意境。
积累字词,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自己读、代表示范、全体齐读
等不同形式,积极参与。
板书设计:
咏物 →→→长城谣
悲诉席慕蓉:台湾女诗人、作家、画家
诗集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
依恋 民族、祖国《薄暮》等,散文集《成长的痕迹》等。
梦回
《渐》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4
【教案资源】《春》7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形式
师生互动式
教学步骤
1导入课文:请同学们听一听《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并收看多媒体中关于春天的画面。
2看了这些画面,你能想到哪些关于春天的诗?
《春晓》(白居易);《丰乐亭游春》(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请学生交流关于朱自清的资料。
4图片展示朱自清的资料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其散文富于诗意,善于通过仔细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其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等。
5生字词预习
水涨zhǎng起来散sǎn在草丛鸟巢cháo
撑chēng伞应yìng和hè酝yùn酿niàng
披着蓑suō戴着笠lì薄báo烟黄晕yùn
抖擞sǒu嘹liáo亮赶趟tàng儿宛wǎn转
6文章整体感知
一盼春(第1段)
二绘春(第2--6段)
先总写春回大地(第2段)
春草图(第3段)
春花图(第4段)
再具体描绘
春风图(第5段)
春雨图(第6段)
三迎春(第7段)
四颂春(第8--10段)
7根据以上思路,再次读文章思考:
A.本文围绕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B.从头到尾都在赞美春天吗?
(是的。文章第一部分中的“盼望”、“来”、“近”等词表达了诗人喜悦而迫切的心情,第二部分直接描绘春天,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作者对春天的赞美;第三、四部分更是直接抒情,表达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8对于文中提到的四幅春景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提示:用“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格式回答。)
9作业: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幅图,并陈述理由。(提示:用“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格式回答。)
一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学习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强烈的情感的表现方法;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形式
师生互动式
教学步骤
1导入课文: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体会了作者对春天的感情,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品味一下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四幅图写出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什么特点?
春草图:春草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写出了春草的特点?
嫩嫩的,绿绿的.--新
坐、躺、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带给小孩子欢乐(侧面)
春花图:春花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写出了春花的特点?
花色艳(红、粉、白);花味甜;花朵多(赶趟儿、杂样儿、散);
--正面描写
蜜蜂闹蝴蝶飞--侧面描写
修辞:拟人、比喻、排比
有实写,有虚写(由春花联想到秋实)
春风图:春风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温暖柔和(不寒、抚摸)(触觉)
清香扑鼻(泥草花香)(嗅觉)
色彩明丽(繁花嫩叶)(视觉)
和谐悦耳(鸟鸣、笛声、轻风流水)(听觉)
春雨图:春雨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写出了春雨的特点
(多细密柔亮)
牛毛、花针、细丝、(正面)
薄烟、树叶儿、小草儿灯光、行人、农民、房屋--安静和平的雨中夜雨图
(侧面)
3春天是如此的迷人,人们不得不喜迎新春。作者更是赞美春天:
像娃娃--新
(万物复苏,新的生命的开始,给人以希望)
像小姑娘--美
(百花争艳,景色美丽,令人喜爱)
像青年--力
(充满活力,给人以力量和自信)
三个比喻强烈抒发作者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4作业:
1请你模仿春景图的写法,写一幅春水图或春山图或春树图。
《渐》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5
5张中丞传(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其文学成就。
2、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掌握重要的文言虚实词。
3、学习主人公以身殉国的牺牲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花大量笔墨许远、南霁云、于嵩等人的原因。
2、理解张巡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本文刻画人物的技巧。
授课时数: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指导学生自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写作背景
《张中丞传后叙》 是一篇现实针对性非常强的文章,体现了韩愈为人鲠直,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暴发,唐军节节败退;在此情况下,张巡和许远率万余兵士坚守睢阳孤城十余月,吸引了叛军近十万兵力,阻遏了敌人向前推进的速度;睢阳城破后,张巡、许远相继被害。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守城的英雄在战后却屡屡被诬,竟延续五十余年而不绝。先是一些文武官员为了替自己战时无耻的逃跑行径辩护,诋毁许远、张巡困守孤城的作法,并指责是张巡造成了睢阳城中人吃人的现象; 针对这种议论,李翰撰《张中丞传》上呈肃宗,以为张巡辩诬,使事实得以澄清。然而十年后,又有人指称许远降贼,张巡的儿子张去疾也上书代宗皇帝请追削许远的官爵,但朝廷并未采纳他的意见。五十年后,唐朝藩镇割据的状态急需改变,而此时又有许多人借中伤许远、张巡来为自己谋利,面对此情此景, 韩愈写下了这篇《张中丞传后叙》,作者在为英雄辩诬的同时也表达了对 “擅强兵坐而观者”、“弃城而图存者”的极大愤慨;特别是通过对贺兰进明丑恶嘴脸的揭露, 表明了作者不满藩镇割据、要求中央集权的政治态度。这一主张配合了唐宪宗的政治变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指导学生自己查工具书,自读课文。
四、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解答。
主要解决字词、文言句式,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第2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分析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思考:文章各段分别写什么?可分为几部分?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段(1):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
第二段(2,3,4):驳斥小人的流言蜚语,歌颂张许二人的高贵品质和历史功勋。
第一层(2):驳斥“畏死辞服于赋”的错误论调。 三个事实论据:
(1)“位本在巡上” 2)“苦守尺寸之心,食其所爱之肉” 3)“虽愚人变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远之畏死亦明矣”
第二层(3):批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两个比喻说理:
1)“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斋者”
2)“引绳而绝亡,其绝必有处” “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与儿童之见无异”
第三层(4):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错误议论。
首先: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 其次: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
然后:睢阳不能守率残余饿赢能突出重围? 接着:歌颂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
最后: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反责“二公以死守”的卑劣行为。
第三段(5),记叙南霁云的事迹
1层:叙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经过。
2层:南霁云与张巡壮烈就义的经过。
第四段(6):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1层:详叙张巡博学与英勇就义的事迹。
2层:简叙许远宽厚的为人。
3层:交代于嵩(讲述张、许轶事之人)之死。
二、 赏析人物。
本文充满著遗憾,不平和同情,文中的人物也因此而形象鲜活,请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人物的生平事例,并据此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1、张巡
事例:① 长七尺余,须髯若神。②巡怒,须髯辄张。③巡曰:「吾於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者,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④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④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⑤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⑥ 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⑦远材不及巡者,开门纳巡,授之柄(军权)而处其下、
形象:①高大,威武,美髯。②记性好。③文思敏捷,倚马可待。④视死如归,从容就义。⑤有领导能力,服众。⑥识人不深,误解南霁云之心。⑥善於军事。
2、许远
事例:①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②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③ 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④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形象:①宽厚长者,表里如一、②忠贞不畏死、③容人雅量,大事为重、④不善军事、
3、南霁云
事例:①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②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③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④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形象:①有义气,能患难与共、②有勇气、③强壮有力、④恩怨分明、⑤从容就义不畏死、⑥有谋略、⑥服从领导、
4、贺兰进明
事例:①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②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且食与乐,延霁云坐、
形象:①善嫉,自私、②爱才、
三、写作手法: 艺术特色: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从整体上讲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但议论中带有叙事。例如:“远虽村若不及巡者,……与巡死先后异耳”。这节文字主要对许远的高贵品质进行议论。但也附带叙述了许远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的事迹。把议论与叙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再如“这诚畏死,何苦守尺雨寸之地……以与赋抗而不降乎?”这一节文字主要针对“畏死”的论调进行驳斥,但又包含了对许远杀所爱的人充饥的事迹的叙述。
2、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
文中人物各有性格特征,南霁云的刚烈英武,张巡的从容不乱。许远的宽厚谦逊,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以下特点:
1)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辞、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
2)从人物的言行中塑人物
南霁云在贺兰宴会上的讲话:“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三个“食”字,顿为两层,显得强调有力,加上两个“虽……不……”句式连用,将南霁云时刻挂念着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的心理,赤诚报国不图个人好处的品质,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3)细节描写
“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体现出霁云刚烈无比的激愤难抑的感情,令人触目惊心。
3、衬托手法塑造人物
如:南霁云的忠肝义胆,磊落胸怀和刚烈英武,以贺兰进明可耻的居心和卑劣的行径作反衬。
张巡就义时从容镇定,视死如归,也是由其部下的痛苦哀恸的表情来衬托的。“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的表现,衬托出南霁云拔刀断指行为的壮烈感人。
四、作业:完成练习第四题。
后记:
《渐》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6
1.积累常用文言字词;通过注释的帮助,疏通文意。
2.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重点)
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本文曲折离奇的写作特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神奇鬼怪的故事吗?喜欢这种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搜神记》中的神奇故事,满足一下你们的好奇心。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干宝(?-336),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年轻时即勤于学业,博览群书。曾以著作郎领修国史,著《晋纪》(二十卷,今已佚),当时被公认为一部很好的史书。又喜阴阳术数之学,编集神灵怪异故事,成为《搜神记》,试图证明世上真有所谓鬼神。
2.写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大量产生志怪小说的一个历史时期。当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劳动人民渴求摆脱贫困、饥饿和死亡,把寻求安宁、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现实的空中楼阁。在极端困顿的生活里,广大人民把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借助鬼神故事表现出来。
3.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干将(gānjiāng) 莫邪(yé) 重身(chóng)
使相之(xiàng)自刎(wěn)尸乃仆(pū)
头踔出(chuō)踬目(zhì)
4.理解加点词词义。
重身:怀孕。
使相之:仔细察看。
比后壮:及,等到。
购之千金:重赏捉拿。
王如其言:按照,依照。
头踔出汤中:跳。
5.翻译句子。
(1)即以斧破其背,得剑。
明确:随即用斧子劈开柱子的背面,得到了宝剑。
(2)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明确:你年纪轻轻,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啊?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情节可以用哪两个字来概括?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吗?
明确:复仇。
干将铸剑,为王所杀(开端)
子赤取剑,欲报父仇(发展)
山中遇客,以命相托(高潮)
客设计谋,智杀楚王(结局)
(2)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吗?
明确:本文通过记叙莫邪的儿子赤不畏强暴、不惜生命为父报仇的故事,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和愚蠢,反映了人民对统治者的无比蔑视和刻骨仇恨,歌颂了他们坚忍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强大的反抗力量。
(二)人物形象探究
读完本文,你觉得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侠客有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赤果断刚烈,永不屈服,坚定无畏,有反抗精神;侠客有反抗精神,豪侠重义,嫉恶如仇,智勇双全,重诺守信。
(三)写法探究
(1)“即以斧破其背,得剑。”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明确:动作描写。写出了赤得剑的过程。
(2)“日夜思欲报楚王”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明确:心理描写。写出了赤报仇心切的心理,对后文的故事发展进行了铺垫。
(3)“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
明确:细节描写。表现了赤对楚王的刻骨仇恨,充分表现了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至死不渝的复仇精神。
(4)本文的情节曲折离奇,读来令人惊心动魄,你能举例说说哪些地方比较曲折吗?
明确:如干将为楚王铸剑招杀身之祸,临终相托;长大的儿子赤欲报仇却被楚王追杀,逃入山中无计可施却遇上愿为其报仇的侠客;自刎后奉上剑与头,立僵不仆;侠客设计杀楚王等都很曲折离奇。
四、板书设计
干将莫邪开端:干将被杀(第1段)
发展:赤取剑(第2段)
高潮:以命相托,为父报仇(第3段)
结局:侠客设计杀楚王(第4段)
五、课外拓展
如果赤生活在现代社会,对他“复仇”这件事,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示例: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建议他从法律途径来解决,不要鲁莽行事。
侯晓旭
《渐》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多次读书,在读中了解课文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理解全词的主旨,领会作者的胸怀和豪情,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2、积累品味鉴赏诗词的一种方法--“四读”学习法。即一读理内容;二读品情感;三读赏美句;四读悟主旨。
教学的重点
1、在读中了解课文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理解全词的主旨,品味美的语言。
2、积累品味鉴赏诗词的一种方法--“四读”学习法。即一读理内容;二读品情感;三读赏名句;四读悟主旨。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的胸怀和豪情,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能正确朗读词文,了解毛泽东写这首词的背景,思考这首词总写了什么内容?上阕写的什么?下阕写的什么?上阕中总写的句子是什么?具体描写的句子有哪些?具体描写时哪一个字总领?下阕中哪一个句子在文中起过渡作用?“惜”统领了那些句子?你感觉词中哪一句话最重要?预习的安排有助于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并有利于让学生准确的掌握学习中的难点,听课目的性更明确,有效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情境导入。
出示幻灯片让学生齐读《七律 长征》开篇笼罩在一种磅礴的意境中。齐读后,老师小结:长征胜利后,中国红军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到达陕北,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一首词,这首词写出来之后由于他的意境雄浑,气魄豪放, 把敌人吓的魂飞魄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来感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领导人的豪放气概,来欣赏其优美的语言。
三、诵读品悟
一读理内容( “理”即理解、理清。)
1、听老师范读,通过 有感情的朗读来感染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要求:认真听,注意读音,了解内容。)
2、出示幻灯片,齐读容易读错的字音。
沁园春 qìn 莽莽 mǎng 素裹 gǔo
妖娆 ráo 稍逊 xùn 分外fèn
成吉思汗 hán 数风流人物shǔ
3、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并思考这首词总写了什么?)
4、女生齐读上阙。
(要求:思考上阕写的什么?上阕中总写的句子是什么?具体描写的句子有哪些?具体描写时哪一个字总领?)
回答方式,小组竞赛。
5、男生齐读下阙。(要求:思考下阕写的什么?下阕中哪一个句子在文中起过渡作用?“惜”统领了那些句子?评价了哪些人物?最赞赏谁?)
回答方式,小组竞赛。
6、再次齐读课文。评价自己朗读的效果。
二读品情感:(“品”即品味、品读。)
1、老师引导:怎么样才能读出情感呢?我们来一起回忆毛主席写这首词的背景:我们看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36年2月,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后36年率领长江部队到达陕北,2月准备率领抗日先锋队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诗人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理解了作者当时的写作情怀,现在我们就把自己化身为36年的毛泽东,俯视着祖国的美好山河,充满激情的再读一遍课文。
2、让学生充满激情的朗读 。
3、老师引导:只有走进诗的意境,才能真正体会到诗人的胸怀和壮志,读出来才会感染人。来让我们自己去品读一下,品悟出上下阙各抒发哪些情感?
4、有感情的自由品读。
(要求:读完后自己说出自己品悟到的上下阙情感。)
回答方式,小组竞赛。如果学生有遗漏的老师可补充。
3、让学生小组比赛,看谁能把词人的情感读出来。
注意朗读技巧:
停连 --停顿。朗读时可根据生理、语法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重音 --高低。朗读时重音表现为重读、轻读、拖音读。
语速 --快慢。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句调--声调。悲伤--气缓声沉。赞美--气平声柔。激昂-气高声扬。焦急--气短声促。狠毒--气粗声重。
三读赏美句
1、老师引导:相信通过读,大家一定有自己非常喜欢的句子,是呀!一首好的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仅是因为诗的意境好,还因为诗中的句子写得好。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写得好的句子,背诵下来并以“我发现 句子写的好,好在 ” 的句式说出诗词语言的精妙之处 。
2、学生自由读。
3.学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回答。
4、对于学生没有回答到的老师可以引导。
四读悟主旨:“悟”即体会、感悟。
1、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要求:体会感悟文章的主旨。以“本文借 抒 ,通过 ,赞美了 ,抒发了 。”的格式概括主旨。
2、老师总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同学们几十年后也会成为新世纪的主宰着,成为真正的风流人物,最后我们满怀激情,读《沁园春 雪》。用心感受词人情感。
3、试背全文,
(四)、课堂反馈练习
从表达方式看,上阙以 为主,下阙以 为主。
这首词的主旨句 , , 。
过渡句 , 。
学生抢答。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
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六)板书设计
《渐》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领会洛夫诗歌奇特意象及丰富意蕴;
2.体会洛夫魔术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意象内蕴,乡愁的丰富性、独特性。
教学难点:
语言的奇妙组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诵全诗,熟悉内容
三、细读全诗,作旁批点评
1.挑选自己印象深刻的精彩诗句,对其意象、情感、表达效果进行点评
2.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句子做记号,思考,分组讨论
3.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全班共同讨论
理解困难句子:
1.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
2.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
教师补充杜鹃、白鹭、鹧鸪三个意象内涵
3.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
四、拓展阅读体会现代诗意象奇特、语言奇妙的特点
1洛夫《午夜削梨》
那确是一只
触手冰凉的
闪着黄铜肤色的
梨
一刀剖开
它胸中
竟然藏有
一口好深好深的井
刀子跌落
我弯下身子去找
啊碌囟际
我那黄铜色的皮肤
2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
3洛夫《湖南大雪--赠长沙李元洛》
君问归期
归期早已写在晚唐的雨中
巴山的雨中
而载我渡我的雨啊
奔腾了两千年才凝成这场大雪
落在洞庭湖上
落在岳麓山上
落在你未眠的窗前
雪落着
一种复杂而单纯的沉默
沉默亦如
你案头熠熠延客的烛光
雪落无声
街衢睡了而路灯醒着
泥土睡了而树根醒着
鸟雀睡了而翅膀醒着
寺庙睡了而钟声醒着
山河睡了而风景醒着
春天睡了而种籽醒着
肢体睡了而血液醒着
书籍睡了而诗句醒着
历史睡了而时间醒着
世界睡了而你我醒着
雪落无声
4洛夫《杭州纸扇一把题赠痖弦》
五作业
《沂水春风》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篇9
1、掌握以下文言字词:居、如、方、作、撰、伤、与,并背诵9―13段。
2、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重点难点:
1、 重点:目标1;
2、 难点:目标2。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音形之辨:
曾皙(xī)长乎尔(zhǎng)率尔(shuài)比及(bì)
哂之(shěn)以俟君子(sì)舞雩(yú)
2、疑难字句: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3)唯求则非邦也与?
3、一词多义:
(1)如:如或知尔【2】如果。
如五六十【6】或者。
如其礼乐【6】至于。
如会同【8】或者。
求!尔何如【5】即“如何”,怎么样。
(2)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义,道义。
方六七十【6】古代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为方。
(3)乎:以吾一日长乎尔【2】比
摄乎大国之间【3】在
异乎三子者之撰【10】与
4、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
(2)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
5、特殊句式
(1)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2)居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居:平常,平日里。)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4)比及三年,可使有勇省略句
(5)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二、新课研习:
1、引入:
这是一篇关于孔子与其四名弟子谈志的文章。(全文思路)首先孔子问,你们都有什么样的理想,然后四名弟子一一陈述,最后孔子点评。这里面孔子特别赞同谁的观点?曾皙。
那么他为什么会“与点”呢?(幻灯)
2、详解:
面对这么大,以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分解。
我们可以把这个大问题拆成几个小问题。
那么你们觉得我们必须在了解哪些东西之后,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
(1)曾皙表达观点的语句曾皙的观点。
(2)其他人表达观点的语句他们的观点和曾皙的差异何在?【提示:赞同点,隐含了不怎么赞同其他人这个问题。】
(3)孔子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回答以上六小问:
【明确】:(1)第12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来翻译。
曾皙的观点不明确。(孔子有云:“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我们姑且将这个问题存而不论。)
(2)子路:第3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第6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第8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公西华――“愿为小相”。
思考:三人观点的共通之处?
【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入世精神的。
讨论:我们学习前面几篇课文的时候已经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很显然,他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但这里孔子对三子的入世精神没有明确而直接的肯定,是不是孔子当时观念有所改变?还是曾皙与其他三人的观点只是态度或表述差异,曾皙态度或对入世精神的表述比前三者更好?
【二次讨论前提示】:
(1)如果是孔子观念有所改变,你是否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例证?
(2)如果曾皙和其他三人的观点只是态度差异,那么曾皙的话到底该如何理解?可不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例证?
附:对三子观点评述的含义: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明确】:
(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皙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和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
(2)曾皙描绘了一副雍容暇豫(安闲逸乐)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心怀天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3、延伸:
讲到这里我们这个问题是否解决了呢?
孔子“安贫乐道”思想介绍: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乘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颜回确实是个十分贤德的人啊!
这个故事展示的是一种安贫乐道(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的思想。我们是否可以从“安贫乐道”这个角度来解释曾皙的这段话呢?
【明确】: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即感受沂水春风之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补注】:沂水春风:比喻深受孔子(老师)的教育与熏陶。
本堂课所研究的这个问题,不仅是要大家进一步接近孔子思想,接近儒家文化,也是希望能引起大家对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多做这样的分析思考,可定会对大家有益。
三、作业:
(1)课后思考:你觉得孔子赞同曾皙这个问题是不是还会有其他解释?
《渐》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
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
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
学生在课前己利用阅览课及课余时间借阅《三国演义》,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前节课又学习了一些小说的有关
知识,对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初一学生具有好肿、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
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
根据新鉴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同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
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
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
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
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死问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凯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鉴赏
明确: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
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
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翻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
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
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翻,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翻退兵过于草
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二)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司马翻的看法。
(讨论上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五、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①“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那么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位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②空城汁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渐》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汉家寨》教案之二(语文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6-29
预言(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5-23
家(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7-11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教案设计05-16
《针鼹》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7-13
《湘夫人》(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7-04
魏公子列传(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6-06
古代诗歌鉴赏(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6-07
谈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