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教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10篇)
《行路难》教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木兰诗(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在历史上,有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她们横刀跃马,慷慨赴难,像穆桂英,梁红玉,她们是女中豪杰:
1、冼太夫人。经历了梁、陈、隋三朝。她的一生,为保护岭南安定,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为岭南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和睦,为岭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周恩来总理称她是“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第一人”。2月,江泽民同志巡视广东时,也称赞她的历史功绩,说她是“我辈后人学习的楷模”。
2、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宋、辽两国,一直战争连年。至仁宗年间,忠君爱国的杨家将杨六郎率兵迎战,却遭辽国大将耶皓南设阵围困,六郎之独子宗保舍身救父,因而遇上南之未婚妻穆柯寨女少主穆桂英,两人便私定终身。萧后欲侵中华,以燕云十六州为奖赏,急召南回朝掌帅印。南手握百万雄兵,摆下无坚不催的紫微九煞天门阵,直迫宋境。桂英已怀宗保骨肉,但仍凭无比勇气,不惜阵前产子,最终带领宋军成功大破天门阵,凯旋回朝。
3、梁红玉击鼓退金兵抗金。名将韩世忠的的夫人梁红玉是位名垂青史的巾帼英雄。她击退金兵,黄天荡打破金兀术等业绩历来被传颂,红玉本通武艺,又习战略,常随丈夫征战,参赞军务,录立战功,成为威震敌国的女中豪杰,后来夫妻于朝有功,梁红玉被诰封安国夫人。
而花木兰更是她们的楷模。今节课就让我们穿透历史的烟云,一睹这位金戈铁马的女英雄吧!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DD《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DD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等等。这些诗,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
二疏通文意,整体感悟
1、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同--读作意为--
出门看火伴--同--读作()意为--
2、古今异义字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意是只(副词)今意是但是,可是(转折连词)
出郭相扶将郭:古意是外城今意是仅用作姓氏
双兔傍地走走:古意是跑今意是行走
3、一词多义
东市买骏马集市(名词)
愿为市鞍马买(动词)
4、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市:买名词用如动词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战马动词用如名词
策勋十二转策:记下名词用如动词
5、数词运用
军书十二卷壮士十年归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
(注意:这些数词均不表示具体数目,即表示虚数,言其多。)
三、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3、解释词语和翻译句子:见课文。
4、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DDD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DDD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 DDD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DDD结尾附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弄清字词句的含义,不清楚的,教师点拨。
(二)讨论问题:(小组讨论,互相解答,不懂的全班来解答)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②能使文章简洁。
2、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忧虑--反复思考--下定决心
3、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①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②战事紧迫。③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④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4、战场上木兰表现如何?请从文中找出来。明确: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战事频繁,做事机警,智勇双全。女扮男装,竟未被识破。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战斗艰苦,思念家人。保家卫国,壮志未改。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战争残酷,英雄凯旋。(仅仅十五个字就表现了木兰十年的战斗生涯,可见详略得当,字字千金。)
5、木兰为什么辞官还乡,请你结合自己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谈谈看法。 明确:,愿与家人团聚。②向往和平劳动生活。③封建礼法,歧视妇女。
6、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7、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后,可进行合理的想像表演)
8、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什么成语?对木兰的赞美。扑朔迷离
9、“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节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
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念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漏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10、“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明确:
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
11、“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表现出木兰的什么精神品质?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的耕织生活、不募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12、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第三课时
一、齐背课文,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b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明确:
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 --详写出征前的准备 --略写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 --详写家人迎接 --详写木兰改装 --详写作用:(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三、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复述表演,走近木兰:
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六、拓展延伸:①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②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板书设计:木兰诗--双兔为喻谨慎机警--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方会娟
《行路难》教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1、掌握作者及背景,了解诗意并背诵全诗。
2、结合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语境导入,田园诗,就像一颗颗大大小小的星星,汇集在唐诗的灿烂星河里,熠熠生辉。今天我们一同走近盛唐田园诗人孟浩然,走进他的代表作《过故人庄》(板书课题)
二、解题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后漫游吴越。年近四十应试不第,失意而归,后从事小官,三年后患病卒。其诗风格诗淡自然,盛唐著名田园诗人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有《孟浩然集》。这首诗写作者受朋友五邀,到乡村做客的事,表现了朋友间亲切的感情。
三、诵读①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及韵律,学生轻声朗读②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
四、研习诗歌内容
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明确:老朋友准备的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农家去做客。小村掩映在绿色之中,青山横卧在村外。推开小窗,面对打谷场和菜圃,端起酒杯,谈起桑麻农事。酒足饭饱,临行时,主动提出重阳节时还要来赏菊花、喝酒。
①首联:起,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应邀做客。向:饭菜丰盛吗?诗人的心情怎样?用“鸡黍”,并一请就到,说明方宾关系怎样。
明确:饭菜丰盛,诗人心情愉快高兴。说明主宾之间感情融洽,友谊极深。
②颔联:承,承接上文,写田庄风光。风景美吗?美在哪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解:美,美在诗新,谈远,幽静,色调丰富,对仗手法。
③颈联:转,由写景转入写人事。相聚饮酒的情形,把洒闲话,气氛融洽,深情厚意就在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田园生活恬静而闲适、和协而幸福。
④尾联:合,收拢全诗。“就”暗含欣赏之意,再来做客,诗人分别时是什么感情?
明确:依依不舍
2、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还有优美的田园风光,淳朴的民风也让他想再来,从而表现了朋友们真挚的友情。
五、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六、小结:这首诗看似平淡,平平地叙述,省净的语言,但读完之后,却仿佛是一曲清幽淡雅的田园交响曲,令人向往,令人陶醉,令人回味不已。
七、布置作业
改写成现代散文
板书设计
过首联:应邀做客
孟
故颔联:田园风光真挚友情
浩
人颈联:欢饮闲话向往田园
然
庄尾联:依依惜别
《行路难》教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一).初步了解什么是基因和基因技术.
(二).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三).品味生动有趣的语言.
二.学习重点:
1.对基因金属的前景的`畅想
2.品味生动有趣的语言.
三.课程难点:
基因技术研究的原因及探索过程
导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上交流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找有关基因的资料.
2.教师补充相关的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二).阅读
1.利用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并理解下列词的意思.
心有余悸 憨态可掬 偌大 横亘 虔诚 前瞻 抱憾
2.通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①.畅想 的含义是什么?
②.文章第六段中,作者对基因技术的前景作了哪些畅想?根据提示语概括:再过几年.......更有趣的是......更有甚者.......
③.具体说说转基因技术研究的原因及探究过程.
a.人体器官移植发展到现在已经到怎样的一个高度?
b.作者是如何评价这一研究成果的?
c.作者叙述这段历史的意图是什么呢?
d.作者又是怎样看待实验已"被迫暂停,人体应试也大大延期"这件事的?
④.这篇文章在结构上也有它的独特之处,这独特之处应该是什么呢?
(三).(四).品味
本文语言生动有趣,试举利品味,说说他们在文中的作用.根据课文内容、从情感
修辞风格等品味。例如:文中第三段中用"锐减""无精打采""闷闷不乐""郁郁而终"等词语来形容小猪很重情,不愿独处,非常生动形象.
1."猪还特别善解人意......从不暴躁"
2."医学专家为病人量体裁衣.......设计师"
3."再过几年......猪身人心"
4."医师们在病人换心后......保质四十年"
(五).作业
《行路难》教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与思路;
2、体会本文灵巧活泼的行文方式;
3、学会本文中的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4、学习运用本文的整齐句式。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内容;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与说明的思路;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探索、合作的精神;
3、能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
教学重点:
1、本文的说明顺序与思路;
2、体会本文灵巧活泼的行文方式。
教学难点:
本文的说明顺序与思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析题,简介作者。
1、导入。俗语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可见会心一笑,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延年益寿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笑,是内心感情的流露,而且是无需花钱的良药,使人心情舒畅……。笑的好处是说不完的。生活中的我们要抛却忧愁,展露欢颜,就要让笑容之花常开不败。今天,我们就和大家学习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的一篇科学小品文《笑》,就是让物们明白笑的涵义与功能,愿我们的生活处处洒满欢笑,愿我们都能以青春的心态去笑对人生,让困难险阻的大山在笑声中坍塌。
2、简介作者:高士其(1905-1988)原名高仕Z,福州人,生物学家,化学家,著名科普作家。
3、析题: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既是一篇说明文,也是一篇散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笑的不少学问。在阅读文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自己究竟懂得多少有关的知识。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学生快速地阅读文章,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划分出本文的段落。
明确:全文共3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从医学的角度来说明什么是笑。
第二部分:(3-23)生动说明笑有益于健康和工作。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24-32)总结全文,提出希望。
在理清了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学生继续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按照一般的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三种形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整理(逻辑)顺序。依据你自己的理解,本文应该是什么顺序?
三、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然后用笔勾画出你以前尚不理解的有关笑的一些内容。然后再说说这些在说明这些内容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文章内容的说明起了什么作用。
这部分的课堂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展开辩论,在讨论与发言中获得真知,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
四、这篇文章的末尾,作者提出了“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把悲惨的世界变成欢乐的海洋”的希望。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这部分的课堂结构可以让学生们就所知所学,对文章的内容展开讨论,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他们展开辩论,就当中的某一句话作为论题。如“把悲惨的世界变成欢乐的海洋”,作出“我们生活社会主义国家,还有悲惨的世界吗?”这样的引导,让学生的视野从生活的小圈子跳出来,放眼全球。
五、应用本文所学的知识,重温老课文,谈谈新体会。结合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二题。在魏巍《我的老师》中蔡老师的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在冰心的《小橘灯》中小姑娘的笑是什么样的笑;在周立波的《分马》中郭全海把马牵给老田头夫妇时的笑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众酒客的笑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笑……。这些笑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有什么样的作用。这部分的课堂结构的安排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旧知识的同时不忘复习所学的旧知识。
六、这篇说明文,也是散文,而且富有诗情。段落虽小,排比整齐,文笔精妙。在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并能加以运用。请同学就你认为的这篇文章中写得最精彩的一部分赏读,并能以一个相关的话题,仿写一段话。
如文章的第24-27节,是这样写的:
笑,你是嘴边的一朵花,在颈上花苑里开放。你是脸上一朵云,在眉宇双目间飞翔。你是美的姐妹,艺术的娇儿。你是爱的伴侣,生活有了爱情,你显得更加甜蜜。笑,是治病的良方,健康的朋友。
可以根据这段话,以“哭”与“笑”加以对比,写一段话,也采用排比与比喻的修辞手法,字数不作要求;也可以用“理解”或“友谊”作为说明的对象来写一段话,把学生的视线引向生活的实际。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与语言的运用能力。
七、总结归纳全文。
八、布置作业。
1、书后思考与练习。
2、结合本课所学的有关“笑”的一些常识,把你对“笑”的的理解与看法写成一篇说明文,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各种说明方法,并要注意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增强文章的`文艺色彩和感情色彩。
附备课资料:
一、板书设计
二、关于作者:
高士其(1905-1988)原名高仕Z,福州人,生物学家,化学家,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青年时代深受“五四”精神--“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赴美深造。1928年,在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攻读博士时,他不幸在一次实验中,感染脑炎病毒,造成终身无法治愈的残疾。但高士其却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医学博士课程,并加入美国化学学会和美国公共卫生学会。学成回国后,高士其曾在南京中央医院任职。他痛恨医院与国民党官场赃官相互勾结的腐败现象,毅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高士其”,庄严声称:“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同时忿然辞职来到上海,受新文体“科学小品”的启发,从此开始科普创作,找到一条把科学献给大众的途径。
1937年,高士其孤身一人,历尽艰险,投奔革命圣地延安。1949年9月,高士其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大会,开始了新生活的里程。自1954年起,高士其当选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高士其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78年高士其与科普界人士发起筹备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这一建议迅速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支持并于1979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顾问、中国科普作协名誉主席。
从23岁到83岁,高士其在60年残疾生涯里著述数百万字。他说,他愿化作知识海洋中的一片微波、一朵浪花、一丝春风,和大家一起扬起科学的风帆,同舟共济,全速前进!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自1949年后,他写了大约75万字的科学小品和科普论文,创作了数达2800余行的科学诗,著书18本。其主要作品有:《揭穿小人国的秘密》、《生命的起源》、《和传染病作斗争》、《我们的土壤妈妈》、《谈眼镜》、《炼钢的故事》、《高士其科学小品文集》、《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等。
高士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科普文献,使我们从中领略到科学家的科学风范,是宝贵的科学遗产。
三、关于“笑”:
1、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笑的作用。俄罗斯谚语说:笑是力量的亲兄弟。马克思说:一份愉快的心情胜过十剂良药。美国科学家新近提出:笑容可能是最好的药物。现在,甚至对幸福的期望也被证实同样具有神奇的有助健康的作用。
2、对于笑,《辞海》释义:笑因感情喜悦而开颜。它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心理活动。笑,又是一种有益的体育活动,而且它的作用又是其它任何体育项目所不能代替的。一次尽情的欢笑,相当于一次适度的体育锻炼,它能使腹部、胸部、和肩部的肌肉,甚至全身的肌肉、关节都得到有益的活动,对人体各个系统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如笑对神经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消除对健康有害的紧迫感,使肌肉放松、驱散忧愁、忘却种种烦恼和不悦。近来,在美国兴起一门新的学科--笑学,以研究笑对人体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据报道,在欧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各种研究笑的机构应运而生。
笑的内心体现就是快乐。199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为107岁的陈椿老人出版了新著,书中谈到老人的长寿秘决,概括起来是八个字:乐生、乐业、乐善、乐天。他说,这“四乐”,既是他为人的准则,又是他健康高寿的秘决。
3、同题文章《谈笑》(周汝昌)(文略)
《行路难》教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思想。
2、理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并在实际生活中创造美。
3、培养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人感情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朗诵技巧。
难点:领会诗歌寄托的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纪弦的诗歌《一片槐树叶》,这片槐树叶触发了作者什么感情?(对祖国的思念)其实,在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事物触动我们的思绪,比如搁置在箱底的一个布娃娃,一辆玩具车,甚至一本书,一支笔,都可能引起我们的对往事的回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感受一棵老橡树给作者的触动。
二、听老师范读,注意朗读技巧。
朗诵技巧:①停顿②重音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
③速度表现激动、愤怒等内容速度较快;悲伤失望、哭泣等内容速度较慢。
④语调升降就是抑、扬、顿、挫的搭配。
高升调,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等感情;
降抑调,表示果敢、坚决、自信等感情;
平直调,表示一般叙述、冷淡、庄严;
曲折调,表示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第一次齐读)
情感要充沛:对老树要深情,对樵夫要立场鲜明。
三、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和朗诵,你能不能理解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呼喊?
明确:因为诗人与老橡树有深厚的感情。
2、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诗人与老橡树之间的深厚感情?
在文中圈划句子。
按诗节可以归纳为4方面
我和老树关系久远。名扬四海,根深叶茂。
老树见证美好往昔。我与老树血脉相连。
(老树是作者往昔生活的一个背景,它承载着作者和亲人温馨生活的记忆)
3、老橡树在作者心中是什么形象?
(老橡树成了庇护者,是欢乐的源泉,是美好生活的见证者,朋友、亲人)
4、为了保护这么一棵意义重大的老橡树,作者在诗歌中多次呼喊“樵夫,别砍那棵树”,作者劝说的态度、语气有什么变化?
平和真诚,老树和我关系久远。(娓娓叙说)
动情责问名扬四海,根深叶茂赞美老树,责问樵夫
苦苦恳求回忆老树见证美好往昔
严厉警告直诉衷情,血脉相连,情感强烈
平和劝说--动情责问--苦苦恳求--严厉警告
随着他对老橡树感情逐渐深入,对樵夫态度就愈加强硬。
(作者把对老树的深情转化为誓死保卫它的力量)情感逐步升华
朗读要求:
你还要将它砍下?(反问)加重语气,高升语调。
流泪恳求。(语速较慢,语调低沉)
严厉警告,(语调下降、掷地有声、表明坚决态度)
展示学习成果,请一生读。
五、小结
作者强烈要求保护这棵老橡树,实际上是想要留住些什么东西?
保留对美好往事和珍贵情感的记忆。(对先祖的记忆,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童年生活记忆。)珍视那些承载了自己情感和记忆的事物!
六、拓展延伸:
这首诗自1830年发表以来一直很流行。当时美国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狂飙突进的时期。先进技术带动整个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工业和城市的扩张破坏了乡村的景象,现代文明强烈冲击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新事物层出不穷又转瞬即逝的时代,人更加怀念往日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所以人们就特别珍爱这首诗。
其实我们中国现在也处在类似的历史阶段,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我们在现代化的路上一路狂奔。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有那么一天,
当门前的大树被移走之后,你还记得回家的路吗?
当古街、老房子被拆迁的时候,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往日生活的痕迹呢?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个短片,这个短片是陈凯歌导演拍的《百花深处》,故事讲的是北京老居民冯先生请几个工人帮他搬家的故事。这个冯先生是个疯子。请大家思考影片和诗歌的内在联系。
1、你能理解这个短片的内容吗?为了建设新城区,老城区的小巷、四合院都被拆迁了,而老居民却仍然对过去那些老屋旧巷记忆犹新,念念不忘。
2、歌和短片的共同点:
都表达了对承载人类情感和记忆的事物的珍视。
(百花深处是冯先生生活过的地方,寄托了他对往日生活的记忆:
正如老橡树是作者往日生活的见证者,它承载着许多美好的记忆)
3、片通过哪些事物来表达冯先生对往日的追忆?
大树、花瓶、铃铛和水墨画里场景
4、诗歌和短片中的事物有什么不同遭遇?
橡树还在,作者劝说樵夫,希望能拯救它。
百花深处胡同和那些四合院,已经被移为平地,只留下冯先生无限哀婉和落寞。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享受到了现代化的便捷和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是许多类似老橡树,百花深处胡同这样承载这人类情感和记忆的事物正在逐步消失,传统生活和现代化进程是否完全对立呢?我们该如何保护它们呢?
文化宣传、立法、实际保护(城市规划时保留他们、修缮、维护)
1、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它的老城区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由于免受战争的破坏而保存良好,现在保持着古香古色的风格。这里有中世纪建筑物,街道狭窄,一派古城风貌。老城的中央广场还保留着一口古井,据说这是几百年前供居民饮用的惟一一口淡水井。夕阳西下时,夕阳年龄的人们在握手楼下沉思、发呆的生命状态。
2、台湾路的保护3、欧洲许多城市保留存储了大量历史记忆的老街旧巷,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他们甚至有法律规定,不能随意改变建筑的外观,即使是私人住宅。
4、桂溪花园里的那座庙。
文化保护:
免费开放博物馆,让人们了解过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国家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设为法定节日,
这些都是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我们保护老橡树、保护古街旧巷、重视传统节日,
实际上是对我们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和关照!
总结: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再回头来看课文里的诗歌,如果还有人把这首诗的主题仅仅理解成宣传环境保护,你有什么看法呢?
(它唤起了人们对往事的追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童年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的留恋,对乡村生活、传统生活的珍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节家庭聚会,夏夜庭院树下乘凉聊天)
八、布置作业:
如果说老树是作者美好生活的记忆,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记忆,
《行路难》教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1、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体会“爱不仅使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贴切,甚至也能使人和动物、
教学重点与大自然相互沟通”的道理。
教学难点能体会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的效果。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
在学习童话《巨人和孩子》时,我们曾引用过这样的歌词和诗句:“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因为《巨人和孩子》的主题是“爱心能给世界也能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其实,“爱不仅使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贴切,甚至也能使人与动物、与大自然相互沟通”。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贝特西贝尔斯的《山米与白鹤》这篇“不以曲折惊险的情节取胜,而以深沉动人的至情见长”的作品正是阐述了这一主题。
二、设置问题,分组讨论
1、关于动人的故事,山米情感世界的变化,可以用下列问题带动同学。
①山米为什么要逃走?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小说的相关情节。
②山米又为什么停住了脚步?
③爷爷通过什么方法唤起了山米对白鹤的亲近之感?
④哪些因素促使山米深深地爱上了那只白鹤,真诚地希望它能尽快好起来?
2、关于本文的立意,可以从“思考与练习”入手。
“思考与练习”一:
作品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山米与外祖父相处的一段经历,这段不平凡的经历使山米的情感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外祖父对动物的挚爱之情,深深地感动了孩子,使他由无知到成熟,由仇恨一切到充满爱心,跨入人生的一个新高度。他终于懂得了如何去爱别人,爱小动物,爱生命,爱一切值得爱的东西。
“思考与练习”二
①在外祖父眼里,鸟不仅是一种动物,更是朋友,鸟和人是生命的不同形态,在这个意义上鸟和人是平等的,爱可以使人和动物成为很好的朋友,建立真挚的情感。
②人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但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其他的生命,它们同样是大自然的儿女,我们应该尊重这些生命,热爱这些生命,和它们和谐到相处,这个世界才会是美好,如果人类任意伤害这些生命,毁坏自然,人类最终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③爱可拉近人与动物、人与人的距离,是外祖父对动物的爱感化了山米,也使他赢得了山米的理解和爱,爱的力量是巨大的。
(站在孩子的角度参与活动,对其他见解,有偏执的引导,合理的肯定,有创意的表扬,促成自由争鸣的“场效应”的形成,使课堂出彩。)
最后以“这篇童话告示了我们怎样的道理”收束讨论。(《山米和白鹤》这篇作品“不以曲折惊险的情节取胜,而以深沉动人的至情见长”。小说想告诉人们的就是:爱不仅使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贴切,甚至也能使人与动物、与大自然相互沟通。)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画出文章中你认为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的语句,并作简单的评点分析。
2、以“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要有爱心”为话题,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山米和白鹤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体会“爱不仅使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贴切,甚至也能使人和动物、
教学重点与大自然相互沟通”的道理。
教学难点能体会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的效果。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
叶圣陶曾说过:“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可见理清思路,概括内容是多么重要。这一课我们将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品析文章细腻的心理描写。
二、思考交流活动
1、关于结构切分
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并讲清理由。教师可从文章自然分割的界线、概括主要情节、为文章各部分加小标题、人物的情感等角度加以引导。
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故事的开端,中心事件是“出逃”。
山米与父母来到了外祖父家,又被父母留在那里。山米因此而迁怒外祖父,并不顾一切地去追自己的父母。此时的山米因“父母无精力管他”而显得无拘无束,十分任性和倔强。
第二部分(第4-11段)故事的发展,中心事件上“捉鹤”。
起初,山米并在意白鹤的死活,甚至希望它死掉,还用石头砸它,遭到外祖父的.怒斥。后来逐渐缓和了与外祖父的对立情绪,帮外祖父抓到了鹤。返回途中,外祖父细述养鸟的感受,引起了山米的共鸣。这是山米情感发生变化的开始。
第三部分(第12-23段)故事的高潮,中心事件是“喂鹤”。
将受伤的白鹤带回家后,外祖父精心地照顾它,向山米讲述生命的可贵,使山米的思想受到触动,开始理解外祖父并真正喜欢和关心起白鹤来。第二天,他和外祖父一起帮助白鹤捕食,在这期间,他更加理解外祖父,渴望得到外祖父的谅解,他深深地爱上了外祖父。至此,山米的人生完成了一次飞跃。
以“思考与练习”一收束。
作品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山米与外祖父相处的一段经历,这段不平凡的经历使山米的情感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外祖父对动物的挚爱之情,深深地感动了孩子,使他由无知到成熟,由仇恨一切到充满爱心,跨入人生的一个新高度。他终于懂得了如何去爱别人,爱小动物,爱生命,爱一切值得爱的东西。
2、品析文章细腻的心理描写
教师明确品析细腻的心理描写的角度,先示范引导分析,然后让学生讨论。可以用下列问题带动讨论。
Ⅰ、第4-5段,写外祖父喊山米过来看一样东西时,山米的心理活动如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Ⅱ、第8-9段,外祖父讲完小时侯打红鸟的故事后山米心理活动如何?第11段,听外祖父叙说自己养鸟的感受时山米心理活动如何?第14段,知道白鹤已经瞎了时山米的心理活动如何?第22段,山米已经完全理解了外祖父并深深地爱上了外祖父,也深深地爱上了那只白鹤时心理活动如何?
《行路难》教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7
⊙总体构思
教学此文,应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不同凡响、富有创意的主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童话特点,感受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严谨的结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文中的主题加以拓展延伸。同时加强学生的快速阅读、比较阅读的能力。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引导学生了解童话特点,分析本文意义深刻的主题。教学过程应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想象能力为重点,通过自主阅读、讨论、设疑、解疑、探究等方式,努力激活课堂教与学的气氛,力求生动活泼。辅之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刚收到一张请帖,说邀请我们全班同学到狮子林王国参加有史以来最盛大的婚礼。大家想不想去?不过,还得告诉大家,这个婚礼日期紧,三天后就是了,而狮子洞路程遥远,那我们有什么办法才能准时到达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继续引导:同学们的办法真多。看来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难不倒我们,我们会及时赶到的,可是,很久以前,乌龟先生也收到了二十八世狮王的婚礼请柬,那时候都没有这些交通工具,而乌龟先生又执意参加,它会不会遇到困难呢?不妨来听听德国当代作家米切尔恩德给我们讲述这只“犟龟”的童话故事。板书:犟龟
二、感知课文
学生听课文的配乐朗读,
1. 学生自己及时解决生字新词
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大意
(1)故事的起因:(小乌龟听了鸽子的谈话后决定参加狮王的婚礼; )
(2)故事的发展、高潮:(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阻碍以及战胜困难的过程; )
(3)故事的结局:(小乌龟看到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庆典。)
2. 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小乌龟这一路上有没有遇到困难?若有,具体表现在哪里?面对沿途的这些困难,乌龟又怎样去克服呢?
(要点提示:狮子洞路途遥远,而庆典不久就要开始;小乌龟爬得很慢,腿又短;蜘蛛充满同情地劝说:“我的腿不但比你的灵巧……你还是赶快回去吧。”壁虎通知小乌龟婚礼暂时取消了;乌鸦们劝小乌龟赶紧回去或是留下哀悼狮王)
三、理解主旨
小组讨论后交流
1.课文的标题是“犟龟”,说说小乌龟的“犟”表现在哪些地方?你如何评价这种“犟”?
(要点提示:文中的“犟”指小乌龟认准目标坚持到底,遇到任何困难和阻碍都不改变初衷的一往无前的精神。评价小乌龟的这种性格,要联系课文。小乌龟这种“犟”的性格表现在认定目标方面)
2.课文中的小乌龟很“犟”,认定了目标后,不听从别人的劝阻,却惟独听从蜗牛的话,这是为什么?
(要点提示:小乌龟并非不听别人的`正确劝阻,相反只要是有助于实现追求目标的,别人的劝阻他都是乐意听从的。当听到蜗牛说“你的方向完全相反”后,小乌龟非常感谢他指路,然后慢慢地掉转方向继续前进)
四、思维拓展
小组讨论后交流
1.那么,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可以从乌龟身上学到什么呢?
学生讨论,归纳:(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还要有勇气去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这也就是这个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
2. 对乌龟的“犟”你是喜欢它,还是不喜欢它呢?我们如何评价它的好坏呢?
学生讨论,小结:生活中“犟”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因此我们要采取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然而,本课的乌龟犟得好,犟得妙,它正因为犟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五、比较阅读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这篇童话的主题和传统童话《龟兔赛跑》的主题有什么不同?请做分析。
(要点提示:这篇童话的主题是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龟兔赛跑》的主题是只要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胜利)
六、小结(先由学生小结,再由教师归纳)
小乌龟认准目标坚持到底,遇到困难和阻碍都不改变初衷的一往无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中学生,我们要从小树立远大目标,并为此不懈努力。
阅读教学形成性评价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目的(dì)结实(jiēshi)庆典(qìn)丧服(sàng)
B.蜗牛(wōniú哀悼āidiào瞌睡(kēshuì)拼杀(pīng)
C.障碍(zhàng)遗憾(hàn)龟裂(jūn)荒漠(mò)
D.乌龟(guī)犟龟(jiàng)蜘蛛(zhīzhū)壁虎(bìkǔ)
2.下列词语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兴高采烈 障碍 乌鸦 池塘 B.峰峦叠嶂 雅致 塘瓷 慢不经心
C.哀悼 遗憾 壁虎 璧玉 D.犟龟 瞌睡 疲劳 田径
3.精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 作品中的“犟”有着怎样具体的内涵?
(2)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小乌龟“犟”的特点?
(3)小乌龟参加狮王的婚礼有哪些困难?请你概括出来。
(4)我们如何评价小乌龟的“犟”,是不是一味地固执己见,一条道走到黑?
3. 有一些名言、警句、成语、俗语也含有《犟龟》一文所包含的道理,你能找出一些这样的句子吗?
4.小作文:根据“成功=正确的目标+坚强的意志”写一篇小作文。
《行路难》教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8
1.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对比、比喻、拟人的手法。
3.体会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提高审美情操。
设计理念:
强调工具性,突出人文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积极打开思维的大门,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请试着用一个描绘的词来形容。(预设:大雪皑皑、冰天雪地、寒风凛凛等)大家心目中的冬天是寒冷刺骨的,但是,大家知道吗?在咱们北中国的一个地方,它的冬天却有一番风味,到底是何等滋味呢?下门我们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一起分享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结合自身掌握的知识,谈谈对老舍的了解。
(预设: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被尊称为“人民艺术家”,小说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
2.字词积累
济南(jǐ)澄清(chéng)发髻(jì)贮蓄(zhù)镶(xiāng)着落(zhuó)
着急(zháo)空灵:清静透明。
先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填空朗读,接着全班齐读,最后教师强调“髻”的写法,上形下声,以及“着”的多音读法。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写济南的冬天?
(预设: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总的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试着勾画圈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再次深入文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为下面的研读赏析打下基础。
三、研读赏析
1、研读第一段:学生自读,探究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ppt显示的一段话。如下:
首先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接着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最后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这主要运用了_____手法。
(预设:北平、没有风声的、伦敦、响晴、热带、温晴、对比。)
“完成一段话”的设计,主要是要学生明确“对比”的手法。
(2)济南总得特点是什么?
(预设:温晴。)
此处学生可体会几个字词:(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能否把“声”字删去,为什么?--“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若把“声”字去掉,说成“没有风”不切合实际。(2)“响晴”和“温晴”有什么区别?--“响晴”指天气、阳光晴朗的刺眼,而“温晴”有温暖之意,给人一种温暖的感受。
2、研读第二段:指定学生朗读,提示注意“温晴”的特点,思考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想想,文章怎样由写总特点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预设: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通过朗读,比较体会下面两组句子的表达效果。(体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第一组:甲: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乙: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受着阳光的照射,暖和安适,真是个理想的境界。
(预设:甲句中有“晒”、“睡”“唤醒”等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老城人格化,带有生命的感觉,形象地写出了“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第二组: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预设:用比喻、拟人手法,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情。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
(3)生活在这样的济南,人们的心理感受怎样,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预设:“面上含笑”,“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并不着急”,体现了对济南冬天的依恋,喜爱之情。)
学生通过品读“阳光照射下的小山”部分,对作者的“热爱,一往情深”的情感有了新的认识。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请同学有感情朗读,以情感知,以情带读,以情悟理。从而达到“回归工具性,提升人文性”的目的。
3、自由赏析,合作交流
从第3、4、5自然段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进行细细品味,可结合以上方法,找出关键字词,体会妙在何处?(有感情朗读你喜欢的句子,思考体味,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
第三段:(1)“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2)“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
(3)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写出雪色娇美的情态;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4)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第四段:(1)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第五段:(1)拟人手法,“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突出了水的碧绿和清亮,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2)比喻手法,“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通过学生自己寻找优美的句子,结合以上方法加以揣摩,并大胆表达,这一设计是为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不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表达的能力,还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
四、小结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所得,畅谈“学习了《济南的冬天》,我得到了什么感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在一堂课的听讲之后,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以及知识需要,会产生多元的心灵触动。而那一点收获,正是一堂课的成功之处。请学生谈谈他们新产生的认识,一方面能使教师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检测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做调整,及时反思。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本想根据文章的特点,从工具性出发,如体会优美的语句,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而在字里行间感受济南的“温晴”,以提升人文性的原则。亦即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最终完成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但由于教学内容过于充实,略微面面俱到的讲析,整堂课的重难点不能较明显突出,有点本末倒置。《济南的冬天》是是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作者把景物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存在,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和意志,而这种特点,需要通过不断的朗读揣摩加以突破,而本教案设计的“朗读”环节,只停留于表面,学生不能从读中体悟作者的情感。所以,本教学设计可以从两方面加以修正,一是明确教学重点,二是务实朗读环节。
王雅
《行路难》教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字音词义,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记人叙事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译读--质疑--理读--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2、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向别人借一笔钱,尤其是许多钱的时候,需不需要打一个借条呀?(生:要)
师:在现今社会,借贷巨款,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都会签合同或立字据以防不测。但是在我国古代,就有一个叫蔡勉旃的人,他的一个好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儿,却没有立下任何的字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二、作者简介--见课文注释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旃、敦、愕、辇、蕴、塾
2、停顿:有友某/以千金/寄之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3、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用铅笔将课文翻译在文中空白处,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
2、老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并指正。
3、注意积累以下得要字词:
亡何(通“无”,没有)重责诺(形容词作动词,重视。)且父未尝语我(名词用作动词,告诉。)③卒辇而致之(名词作动词,用车子装运。)乃能言(名词作动词,说话。)
五、研习课文
1、蔡勉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重诺责,敦风义
2、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蔡勉旃的这个品质的?--用他坚持把亡友寄放在他这里的一千两白银还给亡友之子的事例表现出来的。
3、朋友寄千金而不立字据,说明了什么?--说明朋友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正面突出蔡勉旃一向以诚信为准则,早以赢得信任。
4、蔡勉旃将银子还给友人之子时,友人之子为什么“愕然不受”?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情节?--父亲寄千金没有留字据给他,且从来没有告诉过他有这回事。吃惊、不相信。从侧面烘托出蔡勉旃更加崇高的诚信品质。
5、故事是什么结局?--蔡勉旃坚持送还了朋友之财,从而也赢得了更高的声誉。
6、本文的中心句是哪句?--重诺责、敦风义
7、怎样理解“券在心,不在纸”这句话?--这句话是说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诚心守诺言就会表现在行为上,不诚心就是写在纸上捏在手里也无用。
8、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生活学习中我们又该怎样做?--诚信为做人之根本。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勉励学生做一个诚信的人。
六、总结课文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
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论语学而》有诚故信,无私故威。--(宋)张载至诚则金石开。--恽代英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陶行知信用如镜,一有裂痕,难以复原。--(瑞士)亚美路
板书设计:
寄银不立券--赢得信任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还子子不受--无券无语重诺责敦风义
卒辇而致之--券之在心
第二课时(戴震难师)
教学目标: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重要内容,体会用精练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2、感悟大胆质疑的精神。
谈话引入
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见一个人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但要爱读书,读好书,还要善于读书,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辨伪去妄,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我国清代的戴震就是不迷信书上已有的定论,敢于向权威挑战,成为了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幼时的戴震读书塾时是如何难倒老师的。
作者简介--见课文注释
三、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用铅笔将课文翻译在文中空白处,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
2、老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并指正。
3、注意积累以下得要字词:
是:这盖:大概就:靠近日:每天休:停止何以:以何,凭什么
去:距离然则:既然这样无以:没有什么拿来非常:不平常也:是,判断词
研习课文
1、幼时的戴震有什么特点?何处可知。--聪明,过目不忘--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2、老师对幼年的戴震有什么评价?--“此非常儿也”
3、作者如何表现戴震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向老师提问难住老师的故事
4、故事的结果是什么?--老师语塞,夸其非常
五、总结课文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大胆质疑,善于质疑。
2、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因质疑而获得成功的事例?
数学家祖冲之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结论,作出了计算圆周率、制定《大明历》等杰出贡献。
哥白尼质疑地心说,虽身受绞刑,仍提同正确的日心说。
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点下来,就有疑问,最后发现了地心引力。
板书设计:
幼时聪明,过目成诵
戴震难师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老师语塞,夸其非常
《行路难》教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
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4、阅读迁移训练。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flash课文配乐朗读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王湾《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专心爱心用心 1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幻灯片]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展示幻灯片后补充: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2004年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现在就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读,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三、朗读
1、课件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朗读节奏与重音的划分。(展示幻灯片)
四、赏析全诗:
1、思考讨论:[幻灯片]
(1)、诗中有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穿全诗,请找出这几个词语。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这种难以言尽的情感?那么作者的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各因什么而愁呢?
(3)、有人说把诗歌的第四节删去会更好,你认为呢?
2、归纳板书(幻灯片)
补充讲解:
(1)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2)诗人将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作者可以用家信来寄托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为生活而奔波,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作者回家与爱人团聚,了却作者无尽的牵挂。
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指什么?指台湾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千千万万人的家国之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主题更为深刻。
(3)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把个人的思乡之愁升华为普遍的家国之思了(国愁与民愁)。
五、欣赏歌曲《乡愁四韵》。
(现在,音乐家已经把这首诗谱上乐曲,赋予了乡愁更深刻的含义,请同学们欣赏音乐,体会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愁)
插入:两案形式分析
游子的思乡之愁,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目前,我们党和政府正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促使两岸和平同一。台湾政界重要人物(连战、宋楚渝)也频频访问大陆,两岸前景一片光明。了切台湾人民思乡之愁的那一天肯定不远了。
六、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让学生再次深情朗读课文。
七、课堂练习(幻灯片)
八、欣赏其他诗人写的“乡愁诗”。(幻灯片)
九、作业布置(幻灯片)
教学后记:
1、用音乐导入及熏陶效果非常好。
2、朗读还可以延长一些时间,多读几遍。
【《行路难》教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针鼹》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7-13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必修二)07-27
行路难表格式教案12-02
骆驼寻宝记(语文版七年级教案设计)11-07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06-28
《犟龟》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06-09
《古文》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10-14
《汉家寨》教案之二(语文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6-29
《陋室铭》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