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2024-09-24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1

《拟行路难》是南朝文学家鲍照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一组诗歌,共十八首,内容并非一事,但在思想情感上常常表现悲愤不平之情,在艺术风格上比较一致,具有“文甚遒丽”的特点,亦即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在七言诗方面对唐代的作家特别是李白颇有影响。高中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中选取的是其中第四首(泻水置平地)。课前,我作了精心的准备和设计,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进入分析鉴赏的环节,围绕单元目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鉴赏方法的领悟和落实,以问题的形式采取比较鉴赏的方法设计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突出学生的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在交流讨论及反馈点拨中实现问题的解决,从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更高的目标是课堂氛围的热烈和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与高质量。应该说,这节课的设计,从整体上遵循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沿着课前的设计思路对学生加以引导,也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课上第一个同学的展示发言就打乱了我所有的课前设计、教学步骤和鉴赏期待。在我的教学预设中,古诗词鉴赏朗读成诵环节之后,一定是设置围绕教学目标的问题情境,问题设计一般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目的是使学生不要产生畏难心理,渐入佳境。可是恰恰就是我认为非常简单、不会也不应该出现问题的地方,学生出现了答非所问甚至让人啼笑皆非的情形:

师:初中同学们已经学过李白的《行路难》,我们这节课一起鉴赏鲍照的《拟行路难》。“拟”是仿照的意思,《行路难》是乐府旧曲,请用所学知识,结合课前预习,“以意逆志”揣测一下,“行路难”一类的诗将抒发怎样的思想情感?

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这是课堂上第一个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高中生主动回答问题是难能可贵的,然而面对这样一种回答结果,我感到格外不是滋味。从初中到高中,我们一直践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可事实是太多的学生连起码的常识都不能准确掌握,“全面”从何谈起?“提高”如何落实?我们该怎么办?一瞬间,我想过要严厉批评,因为问题如此简单,何况注释有明确的说明;但是当我注目眼前这个学生时,他是那样地阳光,那样地真诚,微笑着仿佛在期待老师对他的肯定甚至嘉奖。此时此刻,我有些于心不忍了,我心里产生从未有过的耐心与好奇,我想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肯定地回答,根据是什么。

在全班同学的哄闹声中,我走近他,微笑着问道:“为什么呢?能不能举出具体的诗句加以说明?”学生脱口而答:“能,李白《行路难》诗中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可以说明。”

是啊,谁又能说不是呢?前两天自己在给期考同学写寄语不就信手拈来,写的正是这两句话吗?李白浪漫的诗情,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通过这两句诗表现得淋漓尽致。青春年少,如花岁月,风华正茂,充满理想的学生们又怎能不记得这样的名句,怎能不被这种勃发向上的情感所感染而铭记于心呢?他们没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受,更没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经历,一旦问题的情境触动内心的记忆,他们的思维永远会倾向美好的记忆。此刻,我释然了,瞬间我做了个决定,我不知道这节课会上成什么样,但不管怎样,我要把这节课交给这个积极真诚的学生,让他尽情地展示,享受属于他的“积极向上”带给他的课堂美好。于是有了下边的问答:

师:李白的“积极向上,充满自信”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在哪里?你能结合《行路难》的具体诗句谈谈看法吗?

生:李白的乐观自信特别难能可贵,因为这首诗大量的诗句是写他人生道路上遇到的艰难和心中充满的不平之情。在遭遇挫折时依然不失去向上的追求和信心,尤其了不起。

此时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们的谈话仍在继续:

师:慷慨不平的愤激之情在鲍照的《拟行路难》中有没有体现?能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吗?

生:最后一句“吞声踟躅不敢言”表达的就是这种情感。

师:《拟行路难》中有没有积极向上的情感?为什么?如果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鲍照与李白生活的时代不同,两人的性格也不同,所以在诗中有不同的情感。

学生对大唐盛世印象深刻,但对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了解甚少,我作了简要的介绍,我们的交流还没有停止,因为问题还没有解决。

师:两首诗的感情主旋律是什么?假如让你选取一个乐府旧曲来表达这种情感,你会选取《行路难》吗?有什么启发?

生(恍然大悟):《行路难》乐府旧曲的题目启示我们,诗歌的内容一定与人生道路的艰难忧患有关,寄寓的情感也应多半是悲愤不平之情。

师:诗人如何表达这种情感呢?

生:鲍照通过比兴、反问的手法,而李白主要通过用典、夸张的手法来表达。

至此,看似是与一个同学的交流,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两首诗的比较鉴赏在不经意之间已经完成,单元教学要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就在解决这样一个看似不着边际的问题时得以落实。

我满意地点点头,学生带着一种满足、欣慰和收获感落座。

我忽然想到一位老校长曾语重心长讲过的一句话:“教师要让学生回答问题,一定是让学生满心欢喜地站起来,还要让学生很有尊严地坐下去。”我感触颇深。这节课学生的参与率一定达不到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要求,也没有可推广的教学模式,甚至没有小组交流讨论,但却不失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创新。当我们在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创新,刻板地定义教学模式时,创新已远离课堂,远离教学。

真正课堂教学的创新应该首先是对学生个体生命意义的尊重。因为生命之树常青,而创新,是人的生命迸发出的最鲜活的最富有灵性的智慧的火花,它至真至纯至美,我们必须用一颗爱心去捕捉它,用心灵去呵护它,因为它可能在瞬间闪现,也许还粗浅,但却如此灿烂,如此可贵。

其次,课堂教学的创新应该在教学的生成中。课堂教学有模式,却不能唯模式。有人说,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精彩在于不同一般,在于不同过往,在于发现创新。因为课堂教学一旦预设化进而模式化,它又会成为一种新的传统,束缚教师进而束缚学生。在教学模式预设上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所有“教”的出发点一定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思维千差万别,面对任何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不可能一致,那么课堂教学就不能唯模式是从。在预设的环节捕捉生成的细节,方显教学的智慧和创新的真谛。在这个意义上说,正是课堂上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灵活思维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了创新的活力,创新在生成中实现,又在生成中升华。

第三,课堂教学的创新应该立足于“以学定教”。就古诗文鉴赏而言,易中天“品三国”式的风格,固然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在现阶段高考制度下,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恐怕还必须采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方法,从学生的“知识最近发展区”开始,相机引导;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就不能单求讲解的精彩准确到位,更要着眼于阅读语感及思维的培养,更在意课堂上学生的问题是否能够充分暴露,教师是否能够及时了解、善于捕捉并巧妙地化解。当我们的“教”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来决定、设计、提高时,创新的课堂也相伴而生,在某种意义上,创新就意味着一种改进,一种完善,一种优化,一种发展。这样的创新是水到渠成的,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哗众取宠,因为“以学定教”时,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教师的“教”与其说是“教”,不如说是一种交流、帮助、引导,由学生暴露的问题起,直击学生的思维,直入学生的心扉,这样的课堂既紧张又充满挑战,既严肃又活泼生动,既有可感的收获又有生命的质感,既有预设的艺术又有生成的精彩,是丰满充实的又是彰显生命张力的。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2

《知人论世之〈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实验教材中的选修教材,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第一单元的题目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与主旨,围绕这一目标,介绍两种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这一单元共有十首诗歌,这一节课我定的题目是《知人论世之〈拟行路难〉》,意思是通过《拟行路难》这首诗歌的学习教给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材料,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与时代,把握他们的心灵历程与精神世界。因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另外,古代诗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还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与时代精神。我们要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就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与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否则,就只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像欣赏《拟行路难》时,首先要知道当时实行的是门阀制度,寒族士人普遍在政治上遭受到不公平待遇,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激,决不仅仅是鲍照的个人牢骚与私愤,而是有着深广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在当时,门阀世族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虽较两晋有所削弱,但他们依然顽强地维护着本阶层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鲍照出身寒素,自称“孤门贱生”(《解褐谢侍郎表》)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的小官。尽管他的才华在当时已经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死后无传,可见其地位的卑微。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鲍照的拟作,多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了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与抗争精神,代表了寒士的呼声。《拟行路难》其四就是其中的代表。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由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但满腔的悲愁岂能是区区杯酒所能驱散?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人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人将怨愤不平,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抗争,以及备遭压抑后无可奈何的矛盾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说学情

大部分学生对诗词阅读的兴趣不浓,欣赏诗词的能力停留在对诗词内容的感性认识这一层面,不懂得如何挖掘文本蕴含的深层含义,对欣赏诗词的方法所知甚少。这一节课,我将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方法——知人论世,提高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阅读诗词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拟行路难》的欣赏教给学生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围绕这一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2)了解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4)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带着激情走进课堂。

(2)突出教学重点,从《孟子·万章》中强调“知人论世”,从学生收集的材料汇总中强调鲍照生平,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深度与广度,强化“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3)诵读法,小组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養学生抗挫折能力。

(2)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教设备

四、说教法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拟行路难》的欣赏教给学生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首先激情导入,让学生带着激情走进课堂,接着介绍“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介绍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教师适当补充。分析诗歌时,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来领悟作品思想与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与他的遭遇联系起来,通过“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挖掘作品的深度与广度。

在掌握了“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后采用“延伸拓展法”,补充相关诗词,提升理性认识,设计问题锻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赏析诗歌的能力。让他们在教学活动的参与中找到成就感,找到阅读的乐趣。采用这些教学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有力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且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说学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合作探究为辅。

课前,自读诗歌,通过工具书获取作者资料,帮助自己理解诗歌。

课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读诗歌,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挖掘诗歌内涵。

课后,学以致用,利用所学方法阅读其它诗歌作品,锻炼自己阅读诗歌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抱怨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可见机会之难求!在现实生活中,机遇同样是稍纵即逝,难以追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能把握住吗?

【多媒体显示】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高考语文江西卷)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拟行路难》,理解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探究诗旨的知识和鉴赏方法。能力目标:

1、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能够准确把握文中“比兴”的手法和作用。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欲说还休的痛苦,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情,让他们乐于背诵和积累文学知识。教学重难点:

1、熟读成诵,探究诗旨

2、理解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不称意处十之八九,李白选择明朝散发弄扁舟,苏轼不听穿林打叶声,人生如梦,早在南朝时的鲍照又是怎样的面对呢?出示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多媒体展示)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整体感知,知人论世

1.理解标题:“行路难”难从何而来?

道路难行。人生之路(仕途)艰险坎坷,才华埋没,壮志难酬。2.作者信息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3.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四.朗诵诗歌,理解大意 1.齐读全诗

2.指名说出诗歌大意 明确: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再多说什么

五.课堂探究学习(合作交流)

1、全诗的感情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总括?作者是如何来表现的?这种欣赏诗歌的方法是什么?

2、前两句作者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人生亦有命中的“命”字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七八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1、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2、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比兴手法的作用: 作用分解:

(1)、开头引出下文,起铺垫作用。(2)、景或物(3)、比喻 烘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单。

3、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4、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5.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6.归纳主旨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六.拓展延伸

李白的《行路难》与《拟行路难》进行比较鉴赏 两首诗有哪些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六、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人微英雄无用武之地。而今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之不能也。所以现在只要努力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七、布置作业

拟行路难教案 篇4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

1、读懂大意;

2、知人论诗;

3、领悟情感;

4、赏析技巧

一、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补充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②领悟诗歌主旨:

问题导入: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赏析技巧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

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五、拓展: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六、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七、布置作业,齐背课文,下课

作业: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抨击

悲愤

无奈

《蜀相》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古典诗歌相关知识复习

古体诗:古诗、乐府诗

古典诗歌

绝句(四句)

近体诗(格律诗)

律诗(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形成于唐朝,分国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在格律上比古体诗严格许多。

首先,从音韵的方面看:律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偶句(二、四、六、八句)都押韵。

其次,从对仗方面看:首联、尾联可能不以对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三、指名朗读,教者指导

有哪位同学可以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生读,教师读

四、分析诗歌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伤、叹惋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联吴抗曹,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3、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二)、分析首联、颔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就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3、这种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柏森森”: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互文见义,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却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五、课堂总结: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拟行路难 说课稿 篇5

刘慧玲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的篇目,二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二、说目标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针对本节课所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1、知识能力目标

①了解鲍照的生平事迹;②体会诗歌传达的思想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②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的意识,学会质疑、析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的不幸遭遇,珍惜人尽其才的好好时代。所设定的教学重点为:

1、感知诗歌内容,体味诗歌所抒之情;

2、学会质疑、析疑,把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所确立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以意逆志,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三、说学情

1、优点:上课认真,懂得积累和拓展,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不足:积累实词、诗歌意象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加强;作为文科班,形象能力较强但逻辑能力较弱,在分析问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采性上仍需要加强。

四、说教法及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6

一、动态交通分析

1. 交通量分析

ABC广场每周一到周四流量较大, 为了调查ABC广场动态交通量, 我们于每周四7:45~8:15 (早高峰) 进行交通流量的统计, 平均流量结果如图1~3所示, 可以发现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有如下特点。

(1) 行人

与机动车、非机动车相比, 行人流量是调研时段内最大的。其进入广场的方向以西侧最多, 主要为学生人流;其次为东侧, 主要为教师人流, 原因主要与学校功能分区以及入口有关。宿舍区位于广场西侧, 学校主入口位于其东侧。

(2) 非机动车

与行人入口恰相反, 非机动车最多进入的入口为南侧入口。原因有二:一、南侧入口距离非机动车停车点最近最方便;二、广场铺地凹凸不平, 不利于非机动车行走。

(3) 机动车

即使是在上课高峰期, 机动车进出ABC广场的数量也并不多, 并且其流量并没有特别集中在某个短时间段, 在时间上相对分散。其进入ABC广场主要来源于南入口, 其次是东入口。

综上所述, 行人是主要交通流量的来源, 以东西入口为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流量较少, 以南侧入口为主。并且可以认为, 交通流量并非是造成行路停车难问题的主要因素。

2. 拥堵节点分析

观察发现, ABC广场内存在两个较明显的拥堵点。在这两个拥堵点处, 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均产生了冲突, 但此冲突均为临时性的, 具有一定随机性, 并非是一个持续的拥堵过程。

这两个拥堵点是广场空间中的重要节点。节点一是车辆的主要进入空间。节点二连接了广场的东西两侧, 是一个转弯的区域, 车辆通常需要减速才能通过;并且其位于B楼、C楼的出入口处, 承载着较多人流出入。因此, 存在一定流线上的干扰。

由于这两个节点本身的空间就不够充裕, 一旦车辆占用了空间, 极容易造成断面上的堵塞。

二、静态交通分析

1. 停车数量分析

我们连续三日每2个小时进行停车数量的统计, 并计算其平均值。调查结果可知, ABC广场在14:00左右出现停车高峰, 并且10:00~16:00这个时间段的停放总量比较稳定。在早高峰和晚高峰时间, 进出广场的车辆交通流相对较大。

2. 停车空间分析

ABC广场本身可以视为两个偏线性空间的连接, 停车空间也沿着广场两侧线性分布, 呈现出将广场包围的趋势。笔者分析了停车空间对广场空间带来的影响:若广场内部没有停车位, 其西侧广场为两侧建筑主立面及一侧建筑山墙面围合, 东侧广场为两侧建筑主立面围合;由于停车空间的占据, 使得原本偏线性的空间变得更加线性, 更容易造成通过而非停留。使其背离了应有的公共活动功能, 空间品质大打折扣。

三、问题总结

(1) 广场本身集结了周边建筑的入口, 而人们往往习惯于就近停放, 导致ABC广场, 尤其是建筑入口区域成为车辆停放的集聚区。

(2) 机动车/非机动车大量、长时间的停车造成对空间资源的占用, 导致了即使交通流量很低, 也会存在行路难、停车难的问题。

(3) 由于ABC广场的东西两个区域是通过错位的方式形成围合, 行车过程中需要转弯。且错位处恰好为三个建筑的入口, 是人流的汇集处。因此, 进一步恶化了广场的交通情况。

(4) 上下课时段以及午餐、晚餐时段为高峰期, 而非高峰期, 人流、车流以及非机动车辆极少。因而, 笔者并不反对ABC广场内的机动车停放, 并由此提出了改善建议。

四、改善建议

1. 改善拥堵节点

结合绿化拓宽局部道路, 保证在有路边停车的情况下, 仍能有充裕的空间供机动车行车。

比如, 可以适当增加节点1处的东侧绿地, 或将该绿地结合停车位进行改造, 疏通这一拥堵节点。

由于节点的拥堵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自行车停车占用造成的, 因此需要对自行车进行停放分流设计。比如, 可以将建筑南侧再开辟一个出入口, 以减缓A、C区域的自行车停放压力。同时, 需要配合以自行车管理, 划定合理的停放区域。并使用明确的分界线使停车行为变得较为规范, 避免乱停乱放的现象出现。

2. 采用外围停车的方式

通过利用该建筑群外围的停车空间, 使得交通流线环绕在空间外围, 不对内部造成干扰, 从而减少进入广场的机动车数量以及停车数量, 保证步行的舒适环境。但是, 这一措施也减少了司机的便捷性, 往往需要绕行较长一段路才能到达目的地。因此, 可以在适当的部位增设入口, 减少由于绕行带来的不便利。

3. 政策控制

由于ABC广场的空间是有限的, 其可容纳的车辆数也存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超过这一范围就会带来一定的交通问题。当ABC广场的车辆停放量达到一个值时 (比如40) 时, 就应便禁止车辆进入, 并引导其停放在广场周边区域。

摘要:通过对同济大学ABC广场的静态交通和动态交通进行调研分析, 从空间设计、空间资源分配等角度阐述了该广场行路难、停车难的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静态交通,动态交通,空间分析,空间资源分配

参考文献

[1]孙建军, 颜昌文.浅析同济大学校园交通[J].山西建筑, 2008.

[2]冷杰, 晏克非.同济大学校园停车改善方案[J].交通与运输, 2003.

出门方知行路难 篇7

2005年春天,在那百花盛开的日子里,我想在家乡的黄土地上大显身手,在朋友那里借了几千块钱,购买了花生种子、化肥及农药,一下子种了二十来亩花生。

花生苗期,我和妻子精心打理,松土,除草,施肥,花生长势非常喜人。到了初秋,花生落花、结果,都非常顺利。眼看花生丰收在望,可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连阴雨,一下就是一个多月,花生秧被淹死,花生果有的在地下腐烂,有的则长出绿芽子,二十来亩花生全泡了汤,投资的几千块钱也打了水漂。

曾经生我养我的黄土地给我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后来,朋友来讨债,我们只好扒东墙补西墙,东挪西借把钱还给朋友。

这场连阴雨像一盆凉水扑面向我浇来,一下子凉到了我的心底。家乡的田地实在是无法种下去了,就在那个秋天,我伤心地离开了家乡。

七里湖的养猪高墙

2005年秋末,经舅舅介绍,我驱车去钟祥市七里湖一家劳教所养猪场。听舅舅说,前些年都是一些劳教犯人在养猪,有的犯人从养猪场里逃走了,后来,劳教所干脆不让犯人养猪了,场子包给了别人。

走进养猪场的大院,我有种进入监狱的感觉,六七米高的院墙,墙顶沾满了玻璃渣,墙壁上隐约还能看到用石灰写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八个大字。

面对这种环境,我仿佛成了一名犯人。养猪场大院占地100多亩,存栏肉猪及种猪、母猪3000多头,规模不小。

到养猪场的第二天,舅舅就教我打饲料,当地称粉饲料,说是粉一吨饲料付给6块4毛的工钱。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粉饲料前首先是备料,先把要粉的玉米、豆粕、营养源、麸皮等用小铁车拉或是自己用肩扛到粉碎搅拌机旁,有的玉米包子达200斤重,豆粕也有180斤,我个子小,扛200斤的包子有种泰山压顶的感觉。

好不容易把一吨料备好,就打开粉碎机,开始粉玉米、玉米饼、豆粕等物料,粉完后再把麸皮、营养源、骨粉、鱼粉等倒进机子里开始搅拌,待搅拌均匀后,还得一袋一袋把粉好的饲料放出来,扎了袋口,然后用铁车拉进饲料储备库里。粉一吨饲料少说也得三个多小时,一天下来也粉不了几吨饲料,也就拿不到多少工钱。

粉了一个多月的饲料,整天与上百斤的袋子打交道,十个指头有六七个指甲里面存了死血,两手也麻木不堪,加上粉碎机是一台老掉牙的机器,总是发生故障。若停了机,几千头猪就要挨饿,有时修机得修上一两天,修好了机,储备的饲料也喂完了,又得彻夜赶饲料。我有时站着就睡着了,实在是坚持不住,人也明显地瘦了。考虑再三,我只好走出了七里湖养猪场的高墙。

东莞磨练了我的意志

2006年春节刚过,我和十几位老乡去南方打拼,从家乡郑州乘火车。踏上火车的刹那间,泪水不由自主地淌了下来,这就意味着我要远离亲人,去陌生的地方漂泊。

火车像家乡的老牛毫不停息地跑了一天一夜,到达广州站已是夜里12点。刚下火车,我们在一片人海中挤来挤去,随后,我们租了两辆小面包车,大约行了三个多小时,把我们送进了东莞东城一家木器制品厂。

进入厂门,车间里还有上夜班的工人,灰尘飞扬,像家乡脱粒小麦。

常言说:既来之,则安之。由于堂弟事前与厂方联系好了,我们几乎没办什么入厂手续,就被保安带进了宿舍。疲倦的旅途催眠,我们倒在铁架床上,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我们成了那家木器厂的普工,工资待遇也不怎么好,加班费才两块钱一个钟,工作又脏又累。

十几位老乡有点吃不消,不到3个月,都相继走出了木器厂,有的回家种田,有的出去找厂子。找厂子的老乡找来找去,还是这山望那山高,结果找到的厂子也不是那么如意。

惟有我留在木器厂,一来年龄大了,二来没啥文化,又没个技术,出去找工作是难上加难。我在打磨车间拼命地打磨,在艰辛的工作之余,拿起久违的笔,写一些打工生活的酸甜苦辣。我针对那群老乡出厂找工的经历,写下了《悬崖边上的风景》,在《江门文艺》“卷首篇”发表了,接着,有些散文、诗歌散见报端。

工作再苦再累,我都默默地承受着。也许是习以为常了,我在困苦中寻找工作的乐趣。每当月底,我把那几张微薄的工资寄回家中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给家中的妻子打电话,让她查收。有了钱,孩子们就能继续读书;有了钱,才能养家糊口;有了钱……

拟行路难其六赏析 篇8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字词解释:

①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又,案,即古“怠保ㄍ耄┳帧!

②会:能。这句是说一个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

③安能:怎能。蹀躞(diéxiè叠谢):小步行走的样子。这句是说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

④弄儿:逗小孩。戏:玩耍。

《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2、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和修养。方法与过程目标:

1、学习体会诗歌情感的一般方法;

2、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迁移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诗人对待人生挫折的积极、乐观、执著的态度。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在理解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教学过程:

一、诵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1、学生背诵所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导入新课。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3、学生展示朗读,相互纠错。预设需要强调的字音:“斗十千”、“冰塞川” ..

4、学生齐读。

二、精读,把握诗义诗情

(一)读懂诗义

1、通过小组合作,理解诗句含义,找出疑难。

2、质疑释疑

预设的疑难之句:“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读出诗情

3、师生归纳理解诗歌情感的方法

结合背景法、意象(意境)分析法、修辞理解法、细节理解法、抒情词句直找法……

4、教师提供背景链接。

5、学生运用以上方法自主学习,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并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来表达这种情感。

6、展示交流:

学生交流对诗句情感的理解,并指出运用的分析方法,老师引导学生对每一句诗歌有感情地诵读。预设的理解难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借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内心对仕途仍然充满了希望。预设的诵读难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要读出愤懑之情和叹息之气。教师示范朗读。

7、师生归纳朗读技巧:通过节奏快慢、重读与轻读、语调高低、停顿、语气等处理来表达感情。

8、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品读

7、梳理作者的情感,并通过板书直观呈现。

三、联读,拓展升华

(一)联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借助“导读”,运用以上的方法,自主学习诗歌。

2、交流展示,展示内容为朗读、对诗句含义和情感的理解。

3、归纳诗歌情感,齐读诗歌。

(二)情感提升

4、结合所学的两首诗歌,说说从中所受的启发。

5、教师寄语: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如意者不过十之一二。面对人生中的不如意,我们要有李白“乘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念,要有他“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迈。

创新理由陈述:

一、体现了补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定位——“打底”

新课标用三个“打下基础”强调了语文课程的“打底”功能。一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二是学习做人的基础,三是学生继续发展的基础。在“打底”方面,古诗文有着天然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一首首古诗,不仅都是经典之作,而且也是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这此经典作品,就仿佛是同古代那些伟大的人物进行心灵的直接对话,就是直接从他们的文字气象里,感受博大的胸襟和丰沛的人文情怀。

在《行路难》教学设计里,我不只注重背诵积累,而是把有感情诵读确定为第一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诵读中学会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诵读中掌握体会诗歌情感的一般方法,为古诗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人内心的愤懑不平与豁达豪迈,感受李白的十博大胸襟和伟大人格,为学生做人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二、强调朗读和精读

朗读和精读是古诗文主要阅读方式。新课标倡导“有感情地朗读”,就是指“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新课标认为,朗读也是一种理解,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就能感受作者的情怀,走进作者的心灵。

《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10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如何能在文言教学中更好贯彻新课标?我尝试通过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方法的引导,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与“诗仙”李白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本堂课的设计从“诗缘情发”开始,诗歌教学一般情况下,应该抓住情感这样一个关键点。尤其是李白的诗歌,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更是感情饱满激越。《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遭受馋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写,诗中主要表达出了作者李白慨叹世路艰难,以及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自信胸怀。对这首诗教学,其指导思想是,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诗,通过 “解读——品读——悟读”诗歌环节的设置,在读中展开对该诗的探讨﹑分析﹑理解;教学理念是教师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大胆想象,积极发言,参与到课堂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翁,从而达到对《行路难》这首诗的语言之美和思想情感内涵的把握。

【教学目标】

1、能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赏析感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的怀才不遇,以及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熟悉李白吗?都知道关于他的哪些方面?能说说吗?

预测回答:从他的诗歌,从他的为人??

那大家知道李白最大的爱好吗?——喝酒!

李白嗜酒闻名天下,有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为了能喝酒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也要典边值钱的东西,有诗为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可是,这样一个酒仙,也有面对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时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寻找答案!(老师板书 “行路难 李白” )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请大家大声朗读这首诗,看看能否读准字音和节奏。

(可能出现需要集体纠正的读音:太行山、箸、冰塞川 3个读音为什么? )

请大家再读诗歌: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对文中的疑难处做好标记,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学生自由读,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协助)

大家还有没有交流以后也没弄明白的地方?——全班交流难点

预测:1、行路难?乐府古题?

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一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用自己的话说说好吗?) 好像有点难度,那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看看能不能帮助我们? (师读)

那你根据背景现在能说一下了吗?

——就是诗人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

(三)解读诗歌,感知“难”点

这首诗中有几个“难”字?请你找出来,用笔画标注一下。

预测学生回答:诗中2个;加上题目中的“难”字,一共3个

有人说啊,这首诗歌既有明处的“难”,也有暗处的“难”,其实诗歌处处是难,字字都包含着“难”,请同学们用慧眼来发现隐藏在诗歌字里行间的“难”,好吗?

我从诗歌中的什么地方(字、词语、句子),读到李白暗含在心中的“难”, 我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把赏析重点放在前三句上面)

学生思考,预测学生回答(各抒己见):

1、不能吃,是难,一定结合诗句来说明,一说到第二句就出示;(多训练品味读,示范,

指导)

2、过不去河是难,登不上山是难;(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3、等伯乐来发现自己是难(典故要说明白)(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4、直接感叹:行路难,是难!歧路,是难!今安在,是难!(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5、最后一句的 “破”,是难!

“停”“ 投”“拔”“顾”“欲渡”“将登”

分析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关键问题提示:

假若一上来学生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问:李白这是想去哪里?黄河和太行特殊含义(学生的自我理解说出来)?——胸有大志,未实现,从高处跌入低谷

歧,选择多,才难,美酒佳肴,不吃才难,在茫然之下,让人揪心处还体现在动词?? 茫然,不知所措,你有过吗?此处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评说。

这是一条什么路?这么难?——预测回答:政治路,人生路?

可否说他既没有当官,也无仕途可以走呢 ?

看资料(幻灯:公主引荐、供奉韩林、御手调羹、贵妃捧砚),你得到什么信息? 生活好,地位高,可是内心呢?依旧不满面对奢华和高调,却是内心郁闷,为何? 他的目标没有实现——拥有自己政治蓝天,他的诗中就用黄河和太行来书写大志向,少有志向,想着成为帝王之师,是他的性格,更是他的志向,决定了李白44岁的时候——:幻灯:“上书玄宗、赐金放还”

这首诗就是李白在离开长安的路上所作,可见这一路走来心怀多少难以诉说的“难言之隐”啊!

让我们用声音——朗读,来体会难以言说的心情吧。

(这个过程注重,边赏析,边引导朗读,并且多种朗读形式交替进行)

(四)品读诗歌,赏析“歧”路

这条路越来越难行,诗人在诗中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条路?——歧路

歧,是什么意思?(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归纳:岔路,李白面前到底有哪几条路呢?

预测学生回答:学生各抒己见

“歧路”还是可以扣住“渡”与“冰塞川”;“登”与“雪满山”——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李白想着离开长安。

总结:

去——违背志向;自己不甘心

留——违背原则,在诗中有体现:哪一句体现想留下,还是对“仕途”寄予希望?——“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典故)

去留两难,内心纠结

这真的是:(幻灯:“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情反覆间。”)——白居易《太行路》

有时候,“人心的反复抉择”才是最难啊!

此时李白的心,时而左时而右,时而去时而留,此时的李白真的是—— (幻灯:“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

把自己当成李白,设身处地的体会作者的心情,齐读前四句 学生会不由得读到“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老师打断,大家不由得就发出了“行路难”的感慨啊!

看看这一句的标点符号,三个字一句,并且是感叹号,改成都好不行吗?你读读试一试 老师有时候喜欢“弄斧到班门”,我在行路难后面加上一个“啊”字,听读,你有何感受? 添一添,悟感情。

学生评价,多人试读,可以加不同的语气词,还可以放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字,品读(多找几个学生,不要解释,只听朗读!)

(五)悟读诗歌,共鸣“情”怀

总结过渡:(学生加字读后)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朗读方式,却有着同一种的心情,那就是:壮志难酬,彷徨无奈!

内心如此茫然的李白,对生活,对未来彻底绝望了吗?

没有!有诗句为证(齐读最后两句)你怎么理解这两句?

预测学生回答:

——会有时,小时候理想终究化为现实

——化用诗句(结合课下注释)

——不拘与格式,再难也不弯腰

——挂云帆,济沧海,乘风破浪,前进

上一篇:逝去的友谊600字作文下一篇:2018云铜小学儿童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