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2024-10-14

《古文》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精选8篇)

《古文》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篇1

《古文二则》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字音词义,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记人叙事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译读--质疑--理读--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2、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向别人借一笔钱,尤其是许多钱的时候,需不需要打一个借条呀?(生:要)

师:在现今社会,借贷巨款,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都会签合同或立字据以防不测。但是在我国古代,就有一个叫蔡勉旃的人,他的一个好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儿,却没有立下任何的字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二、作者简介--见课文注释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旃、敦、愕、辇、蕴、塾

2、停顿:有友某/以千金/寄之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3、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用铅笔将课文翻译在文中空白处,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

2、老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并指正。

3、注意积累以下得要字词:

亡何(通“无”,没有)重责诺(形容词作动词,重视。)且父未尝语我(名词用作动词,告诉。)③卒辇而致之(名词作动词,用车子装运。)乃能言(名词作动词,说话。)

五、研习课文

1、蔡勉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重诺责,敦风义

2、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蔡勉旃的这个品质的?--用他坚持把亡友寄放在他这里的一千两白银还给亡友之子的事例表现出来的。

3、朋友寄千金而不立字据,说明了什么?--说明朋友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正面突出蔡勉旃一向以诚信为准则,早以赢得信任。

4、蔡勉旃将银子还给友人之子时,友人之子为什么“愕然不受”?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情节?--父亲寄千金没有留字据给他,且从来没有告诉过他有这回事。吃惊、不相信。从侧面烘托出蔡勉旃更加崇高的诚信品质。

5、故事是什么结局?--蔡勉旃坚持送还了朋友之财,从而也赢得了更高的声誉。

6、本文的中心句是哪句?--重诺责、敦风义

7、怎样理解“券在心,不在纸”这句话?--这句话是说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诚心守诺言就会表现在行为上,不诚心就是写在纸上捏在手里也无用。

8、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生活学习中我们又该怎样做?--诚信为做人之根本。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勉励学生做一个诚信的人。

六、总结课文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

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论语学而》有诚故信,无私故威。--(宋)张载至诚则金石开。--恽代英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陶行知信用如镜,一有裂痕,难以复原。--(瑞士)亚美路

板书设计:

寄银不立券--赢得信任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还子子不受--无券无语重诺责敦风义

卒辇而致之--券之在心

第二课时(戴震难师)

教学目标: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重要内容,体会用精练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2、感悟大胆质疑的精神。

谈话引入

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见一个人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但要爱读书,读好书,还要善于读书,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辨伪去妄,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我国清代的戴震就是不迷信书上已有的定论,敢于向权威挑战,成为了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幼时的戴震读书塾时是如何难倒老师的。

作者简介--见课文注释

三、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用铅笔将课文翻译在文中空白处,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

2、老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并指正。

3、注意积累以下得要字词:

是:这盖:大概就:靠近日:每天休:停止何以:以何,凭什么

去:距离然则:既然这样无以:没有什么拿来非常:不平常也:是,判断词

研习课文

1、幼时的戴震有什么特点?何处可知。--聪明,过目不忘--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2、老师对幼年的戴震有什么评价?--“此非常儿也”

3、作者如何表现戴震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向老师提问难住老师的故事

4、故事的结果是什么?--老师语塞,夸其非常

五、总结课文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大胆质疑,善于质疑。

2、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因质疑而获得成功的事例?

数学家祖冲之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结论,作出了计算圆周率、制定《大明历》等杰出贡献。

哥白尼质疑地心说,虽身受绞刑,仍提同正确的日心说。

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点下来,就有疑问,最后发现了地心引力。

板书设计:

幼时聪明,过目成诵

戴震难师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老师语塞,夸其非常

徐明兵

《古文》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篇2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 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二) 知识和技能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 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的方法。

3.用比例尺量算距离, 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4.能够使用目的 (如旅游) 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举例说明1~2种现代高科技地图 (例如, 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 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设计问题小组讨论, 把答案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为小组汇报展示过程。

第一课时:整合这部分教材内容, 打乱前后顺序, 提出问题:

1.教材22页图1.31和图1.32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量算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 你能说出你的办法吗?

3.请完成22页活动1题。

4.利用17页图1.24说出温哥华在渥太华的什么方向?16页图1.22说出台东在高雄的什么方向?你能总结在地图上怎样辨别方向吗?

5.18 页图 1.25 说的是一些常用图例, 你能记住它们并解释什么是图例吗?

6.除了刚刚我们利用的这些地图, 你还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你知道它们的不同用途吗?你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吗?你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7.现代高科技地图你了解吗?有哪些?知道它们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吗?结合实例说出一两种它的应用。

8.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请完成 18 页的活动题。

9.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给其他组的学生出几道题。满分20 分。

这里的第1~5题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判读经纬度, 量算距离;第6题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提出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 查找所需要地理信息, 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第7题则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会列举电子地图, 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第8题是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对整课内容加以总结和复习;第9题则是让学生在出题的过程中完成复习考查的目的。这部分内容在小学时有接触, 学生完全可以依靠自己把这部分内容学会。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帮忙的人, 学生在研究、合作交流中体会着成功的快乐。把问题放手给学生,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让我们共同做一个快乐的“牧者”。

参考文献

《古文》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二)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小说三要素、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

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三)检查预习

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四)通过探究问题,整理故事情节

1、诸葛亮为什么要实施“空城计”?

A、军力对比悬殊之极,情况危在旦夕。B、大兵压境。

2、诸葛亮是怎样实施“空城计”的?

在“空”字上做文章。

A、藏起战旗,隐蔽军兵“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B、诸葛亮只带了两个小童在城楼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C、严肃军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

D、安抚军心:告诉军士“吾自有计”。

3、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空城计”作何反应?

笑而不信--看毕大疑--下令撤军

4、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何能成功?

司马懿生性多疑

诸葛亮知己知彼对司马懿了如指掌

教师点拨: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吸引人,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

(五)由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故事情节

(1)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板书:

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

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

高潮司马懿中计

结局诸葛亮释计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2)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3)高潮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镇定自若”及“侧面”。)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4)结局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教师板书:“料事如神”及“正面、侧面”。)

*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A.学生讨论

B.小结: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可见这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讨论

明确:1.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2.(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小结: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原因:“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出奇不意。

(板书:出奇不意)

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ィ六)学生讨论拓展

1、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2)诸葛亮身为蜀国的丞相,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而此时诸葛亮却把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如果他的计谋不够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的那样多疑,如果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的意见,如果司马懿也冒险进攻等等,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你对诸葛亮的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

(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启示的。)

2、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还能列举出其中的一些吗?

(教师:《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古文》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篇4

童心就是真心,像春日的鲜花一样艳丽,没有任何的掩饰。童心就是暖心,像夏日的朝霞一样和煦,没有任何阴暗。童心就是纯心,像秋日的碧湖一样清澈,没有任何机关。成人应有一些童心,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虚情假意。泰戈尔的《纸船》就是一篇赞美童心的散文诗。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3.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份礼物,看,这是什么?(教师拿出纸船)有同学放过纸船吗?很好,请你们回忆一下放纸船的经历。把时间、地点、当时的感受甚至放的方法都可以向大家介绍。(学生自由发言)我们看到这纸船,就会想起从前的点点滴滴,那种感觉特别美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散文诗《纸船》,看看能否从这首诗中找回被我们忽视甚至忘却的东西。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生字注音

异地(yì)仰望(yǎnɡ)2 词语解释

异地:他乡,指家乡以外的地方。仰望:抬头向上看。游伴:游玩时的伴侣。子夜:半夜。

浮泛:课文中指漂浮在水面上。满载:运输工具装满了东西。

平平安安:没有事故,没有危险;平稳安全。3 作者名片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白帆(fān)浮泛(fàn)主要作品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1913年他以《吉檀迦和》成为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背景追溯

本诗选自《泰戈尔散文诗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冰心等译)。泰戈尔的《新月集》是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诗集。共收入诗歌40首,出版于1913年。这些诗歌是诗人从自己1903年出版的孟加拉文诗集《儿童集》翻译而来的。诗集中天真的孩子与慈爱的母亲正是诗人的爱子与妻子。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诵读这首散文诗,说说文章以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儿童的 哪些奇思妙想? 【点拨明确】甲生:想到写有“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纸船让异地 人得到。

乙生:想到用船载着秀利花平平安安地到达岸上。丙生:想到天上的船儿能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

丁生:想到梦里“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睡仙坐在船里。师评:诗人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童话般的梦幻世界。在这里,诗人寄寓了自己的梦想,纸船满载着这些梦想漂向远方。如果你也有这么一只载梦的纸船,你将放进怎样的梦?结合你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说说你的梦。

(二)深层理解 《纸船》是怎样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的童真稚趣?

【点拨明确】诗人依照儿童的心理,以朴素的语言、明快的格调,特别是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儿童的奇思妙想:先是想到写有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纸船让异地的人得到,然后想用载满秀利花的船平安地到达岸上,接着想到天上的船也能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最后想到梦里睡仙坐在船里。这些想象天真离奇,却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的童真稚趣。本诗语言虽然朴素,却给人留下一种美好的意境,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你能说说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吗?

【点拨明确】整首诗自然、纯朴而优美,具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风格。这从诗中所采用的一些意象中可以体会出来,如溪、村、田园、秀利花等,这些自然的或与自然较为接近的意象,为整首诗营造出了一种朴素而单纯的氛围,它们与天真的小主人公,与放纸船的稚气行为结合在一起,在和谐中将主题凸现了出来。

诗人使用了一些限制性的、修饰性的词语,还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童天真纯净的心灵,又构筑了一幅美妙的图画,可谓言简意赅,韵味无穷。

(三)走进语言 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我用大黑字写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在纸船上。....【点拨明确】“用大黑字”,用语极为质朴,充分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稚气,仿佛让我们看见孩子写字时专注的神情,体察到那盛满了希冀的小小心灵。我把园中长的秀利花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被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点拨明确】“黎明开”的花“在夜里”到,在异地会得到纸船的人,就可以看到花儿开放了,就会给他带来惊喜。多么美好的愿望,水晶一般的童心!我不知道天上有我的什么游伴把这些船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点拨明确】“同我的船比赛”,特别符合孩子的心理。4 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梦的篮子。......【点拨明确】梦中有梦,在孩子的眼里,睡仙的篮子是可以装载无数的美梦的。

(四)走进写法 写作特色(1)疾猛的节奏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点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更强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2)激昂的排比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也有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段落,犹如洪流般潇洒地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仗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3)铿锵的短句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也不妨写一首诗,最好运用这种写法,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你的梦想写出来。(让学生把课前写好的诗再作修改,然后拿上来用投影放出来,并自己朗读。)

《古文》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篇5

训 练 点:景物描写

训练目标:通过训练旨在使学生明白景物描写的作用,掌握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训练过程:

一导入激趣

夏日的夜晚,坐在院子里纳凉,伴着习习凉风,望着满天星斗,听奶奶讲故事,冬天的清晨,戴上鲜艳的围巾、帽子,冒着严寒,和小伙伴们滚在白雪皑皑的操场上打雪仗、堆雪人„„自然环境和自然现象与我们每个人随时都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景色描写,包括对自然环境〈高山大川、江河湖海、春夏秋冬〉和自然现象〈风云雷电、雨雾雪霜)的描写,是我们作文练习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怎样才能描写好景物呢? 首先,要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的特点。

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千姿百态、千娇百媚、千变万化的景物,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景宝库,要写好自然景物,首先要学会细致地观察大自然。天下的景物,各有自已的特点,比如水,有的流水潺潺,有的波涛滚滚,同样是树?有着树种、高矮、粗细的区别,同是观日出,海上、山上就各具特点,所以说,观察大自然,要抓住其特点,认真细致地观察那些最能反映当时当地景物特征的地方,而不能满足一般的了解。

要想抓住景色的特点,观察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多角度地进行观察。比如上看、下看、近看、远看,要变换各种观察角度。就像一个摄影师,一会儿把镜头摇远,一会儿拉近呈大特写,一会儿又俯拍、仰拍,这样文章才有动感。游踪,就是游览一个地方所经过的路线、踪迹。浏览一个地方,往往要经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景物。行文的时候必须按照游览先后顺序记叙,清楚地交代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了什么地方。准确地把游踪写清楚,才能够具体描述景物所处的地点、方位、特征。写清楚游踪的主要途径是“移步换景”,即随着游览、参观者的立足点不断转移,相应描述不同地点所见的景物。作者如同导游,领着读者一个点、一个点地游览、参观。为了使状物绘景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还可以采用多种表现手段来丰富描写。

2、有顺序地进行观察,比如从前到后、从里到外,或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要有次序有层次地进行观察。还注意不要忘记观察景物变化的全过程,从开始到最后,凡有变化的都要细致入微地观察,这就容易抓住景物的特征。到行文时,也要按照观察的顺序写,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动静结合地进行观察。有这样一则幽默故事:“动”与“静”是一对冤家。一见面总爱吵个没完。一次,“静”对“动”说,“你怎么老跟着我?让我独自呆一会儿不行吗?”“动”回答:“那怎么行!没有我,人家怎么能认出你来?”“静”不服气地说:“你举例说说。”“动”说,“古人笔下有这么两句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如果不写‘蝉噪’、‘鸟鸣’的动态,怎么能知道‘林静’‘山更幽’呢?还有„„”“得了,得了!这么说,我俩是形影不离呀!”。动静结合,写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大山、建筑物等,在我们平时的观察中是处于静

用心

爱心

专心

止不动的状态的,而聚散的云彩、飞驰的汽车、风中摇曳的花朵、树叶却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我们观察景物时,既要注意它的静态,又要注意它的动态。动笔时,需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相对比,相互映衬,这样才能使文章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比如我们要写一个小小的池塘,应该注意到景物的静态和动态。静态动态相结合,写出文章来,才有生趣。你看下面的小池塘的静态描写:

黄昏,我爱坐在塘边静观,火红的太阳落进水里了,平平稳稳的躺着,像个红脸娃,全身发着红光。四处散开着的绿水,像一张松软平滑的床,轻轻地托住了它,绿绿的塘水托着红红的太阳,婀娜多姿的垂柳一一向水,多美的一幅画啊!

在这里,“绿绿的塘水托着红红的太阳,婀娜多姿的垂柳一一向水,多美的一幅画啊!”静的惹人喜爱。小池塘的动态呢?更惹人喜爱:清晨,微风唤醒了沉睡的苇塘,芦苇发出沙沙的响声,举目向远处望去,芦苇随风起舞,好像绿绸子在摆动,各种鸟儿有的盘旋于芦苇上方,有的在芦苇丛中,叽叽喳喳交个不停。清脆、悦耳的布谷鸟鸣声,不断从芦苇丛中传来;尖嘴的翠鸟在水中捉着小鱼;一只画眉鸟落在芦苇尖上兴奋地唱着;白色的海鸥从这里路过,给这芦苇又增添了生趣。在这里,“芦苇随风起舞,好像绿绸子在摆动,“各种鸟儿,有的盘旋在芦苇上方,有的在芦苇丛中,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清脆悦耳的布谷鸟鸣叫声,不断从芦苇塘深处传来”,还有翠鸟捕鱼,白色的海鸥从这里路过„„这些动态的细腻描写,情趣无限,犹如一幅幅动态的电影画面„„

4、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大自然是个有声、有色、有味的世界,我们用鼻闻,用手触,借助“五官”的功能,就容易捕捉到景色的特点,使其跃然纸上。

如:好一片轻盈的娇鸣,我从睡梦中惊醒,这是一个美丽而恬静的春晨。宇宙为轻雾所笼罩,一阵阵的轻寒,微微地袭上了我的衣襟,太空晴、天一碧,只有一两片的云霞飞舞,东方天边的霞影,时刻在幻变中,如霜枫,如榴火,如玛瑙,如琥珀„„倏忽间,一个像美人脸儿般的朝阳出现了,她羞答答地露出云层,放射出万道光芒,照遍了大千世界,警醒了花草虫鸟沉沉的梦,照暖了这冷冷的心,照苏这世界上的一切一切。

这段景物描写,从听觉入手,继而通过肤觉、视觉和感受等角度,表现出“一个美丽而恬静”的春天早晨的特点

再如海潮来了:

午后一点钟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熟悉江潮的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向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形成一道6米多高的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开动,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一段关于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的描绘,有声——从远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有形——那条白线很快的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形成一道6米多高的白色城墙;有色——白线,白色战马,白色城墙;有势——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

用心

爱心

专心

而来,那声音如同如同千万辆坦克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写景物,就应该这样,从各个角度来描写,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等等各个方面都具体的描写出来。5、引用传说,状物绘景。

在描写景物时,插入一些故事逸闻、神话传说、典故名言、文史资料、民俗谚语,使景和物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其次做到顺序明晰,条理清晰

a、按空间方位顺序,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还可以移步换景(如《竹林深处人家》),定点换景(如《我的空中楼阁》)

b、按时间顺序,要注意通过描述时间的变化,来描写景物的变化。比如我们要写一篇小池塘的作文,就可以按照一天中的清晨,中午,傍晚,夜晚的时间变化的顺序来写。再比如,我们要写海潮,就可以按照海潮来之前,来之时,来之后的时间变化的顺序来描述。写雨,就可以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变化来描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能给人一种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感觉。如写《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c、按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

生结合朱自清的《春》的写景顺序理解 d还可按由物到人,由动到静得顺序等

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

再次,要发挥联想,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使景物描写更有深度,使文章中心思想得到升华。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一只黄鹂站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就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鹂的活泼可爱;再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作者从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使得景物内容更加丰富,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描写景物的文章中,适当运用比喻、拟人,能把景物描写的更加生动,拟人,是指运用想象,把事物当人写。用拟人方法描写景物,能使景物更生动、形象,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实用拟人法,必须找到景物与人直接的相似点。

比喻,是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与它有相似点的事物,也叫打比方,比喻用的确切,浅近易懂,能使所描写的景物更美丽动人,给读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要使比喻确切,必须学会在观察的同时展开联想,想想这个景物与什么事物想象。再想想,他们在哪里想象,找出两者的相似点,相似点找的越准,比喻也就越确切,照相似点,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轮廓相似,颜色相似,声音相似,长短大小相似,动态相似等等,请看下面的佳作片段:

春天,她像童话里的仙女,山顶的嫩绿色的落叶松,像仙女的纱巾,山间的绿树,像仙女的绿袍,期间盛开的白色梨花,就像点缀在绿袍上的花朵。山下的樱桃花丛就像仙女的花裙,山脚下的一片片蒲公英花,就像仙女穿的黄色绣花鞋。在描写景物时,要发挥由此及彼、丰富合理的联想,借以把自己的情感融化进去,这里的比喻浅显易懂,并且把比喻和拟人结合在一块来使用,就更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较好地表达了小作者对传统的喜爱之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最后,要做到情景交融。

我们写景物,不单纯是为了写景物而写景物,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感情:或喜或悲,使读者受到感染,引起共鸣。这种情景交融的文章,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

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到所写的景物中,是我们练习写作常用的方法。也是应该学会和必须掌握的方法。把感情渗透在景物之中,就是在写景时要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如,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对奇丽景观的陶醉之情,对故乡山水的热爱之情,只有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文章才会更具有感染力,才能使读者也随之动情,才能使文章得分高。1可创设意境,镜中饱含深情,如《济南的冬天》 2 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使景物生动形象可爱 3可以直接抒情

作文题目:

以《故乡的秋天》或《校园的秋天》为题作文

要求:1特征突出 2顺序明晰 3语言优美 4融情于景 5不少于600字

《家乡的秋天》(教案)

习作要求

学习本单元的写景美文,品味多彩四季的美景,感悟生活的五彩缤纷。

学习描述景物作文的写作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描述美好的景物。

学习运用联想、拟人、比喻等常用的修辞方法,努力让文章生动感人。作文题目:

以《故乡的秋天》或《校园的秋天》为题作文

要求:1特征突出 2顺序明晰 3语言优美 4融情于景 5不少于600字

习作指导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作前铺垫:未成曲调先有情

走进秋天,欣赏秋天的美景:我们先来做个游戏,老师说诗句,请你们猜猜这些诗句分别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色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夏)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冬)

你还能说出其他描写秋天的诗句或词语吗?比一比,看谁说的多,说的好。

二、成语点睛:嘈嘈切切错杂弹

①读一读下面的关于秋天的成语,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

春花秋月 春华秋实 春兰秋菊 春露秋霜 秋波盈盈 秋风过耳 秋风扫落叶

秋高气爽 叶落知秋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叶知秋 盈盈秋水 一叶落知天下秋

三、激发情趣:未成曲调先有情

(1)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秋天是一首歌,秋天像一个美丽的童话。

感受秋天。古人说“万美之中秋为最让我们走进秋天,去感受秋天的美景。

描述秋天。把心中的秋天讲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在宽松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入习作状态,引导学生拓展思路,为写好秋天奠定基础。

四、开启心路:一语天然万古新

1、创设情境感悟秋天

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小伙伴们放风筝的身影、玩耍嬉戏的场面都让我们回味无穷。秋天里红红的枫叶,黄黄的叶子,清凉的秋雨„„这么美丽的秋天,同学们想亲眼去看看吗?

(播放录像,帮助学生丰富秋天的印象。)

我们又亲眼看了看秋天的景象,我相信此时此刻你们心中的秋大一定是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吧!那就请你借把心中的秋天画出来吧!播放一段轻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拓展习作思路。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寻习作素材,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条件和广阔空间。因此本部分设计了学生亲临大自然感受秋天,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秋天,放录像回味秋天,描绘秋天。目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从特定的环境中感知,丰富积累拓展思路为“写” 秋天奠定基础。

2、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这么美丽的秋天,已经有人把它画下来,现在我们一起去欣赏秋天的图画。

板书课题:家乡的秋天

五、佳作引路:要把金针度与人

①读一读,说一说,哪些句子写的好。

秋天到啦!天气变凉爽了,树叶凋落了,枫叶变红了,像一片火海。农民伯伯的稻子也成熟了。看,果园里瓜果飘香,丰收的景象随处可见。苹果、梨等水果都丰收了,一个个苹果像一颗颗红宝石,一个个梨像一个个小葫芦。那边还有几个农民伯伯正忙着采果子,这边还有几个农民伯伯在给果树浇水。我不敢相信,眼前这幅美丽的图画竟是勤劳的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画成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②读一读,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些词句。

秋天,大雁一排排的飞上了蓝天,它们排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大树抖动着手臂,叶子就纷纷落下。地上的小草都被黄色的叶子盖上了,就象给大地铺上了金色的地毯。

③读一读,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些句子。

秋天真的好美啊!我爱秋天。秋天来啦,秋天来啦!秋天的景色真宜人,就像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田野就是一幅金色的画。远远望去,拿稻子真像一片金色的海洋。枫林是一幅红色的画。那红通通的枫叶好像喝醉了酒,红得像一团团火焰。菊花是一幅„„啊!秋天的画是五彩缤纷的。说也说不尽。

④读一读,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些句子。

秋天是一幅美丽的画。果园里硕果累累,枝头上结满了新鲜的果子,真让人馋得直流口水。柿子树上的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让人们去摘呢!挂在枝头的苹果宝宝也在玩耍。把脸弄的通红通红像一盏盏小灯笼。蛐蛐和蝈蝈在枝叶上开了一个音乐会。他们还邀请了放屁虫、蚂蚁和别的小虫子、招引了许多小动物,比如:金龟子、萤火虫、喜鹊等别的小动物。从傍晚到晚上凌晨,他们还是歇不下来,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又到了新的一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中学写,一方面可以快速地活化语言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快速学习一些修辞手法,把语言描述的更生动更有趣。

六、快速行文:轻舟已过万重山

① 图画上有这么多的景物,你打算按什么顺序来介绍?

引导:根据画面从近及远,也可以从远到近地来介绍。

②用文字描绘出美丽的秋景,首先要安排好写作的顺序,大家还要注意用上你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用好标点符号。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设计意图:给学生以最大的自由,引导学生心力专注地快速写作,逐步养成快速习作的好习惯。

七、作后评议:大珠小珠落玉盘

(一)同伴交流:快乐体验更新颖

1、读一读,把句子改通顺。

2、画一画,把好句子找出来。

3、“借一借”,读一读别人的好文章,把好句子“借”到自己的作文中。

(二)集体会诊:二月春风似剪刀

修改自己的习作,注意借鉴别人的好处,学会使用刚学会的好句子。争取使自己的习作是更棒的。

(三)佳作展览:回眸一笑百媚生

①评选最佳:最佳开头、最佳描写、最佳句子、最佳细节、最佳结尾等等。

②美化习作:给自己的习作插图,写评语。

③佳作展览:评选为最佳的在班级里交流。

(四)自由表达:映日荷花别样红

观察一处秋天的景物,用学会的方法,再练习写一篇满意的习作。插上精美的图案,在班级评选最佳:回眸一笑百媚生。

本次的习作指导教学,课前要布置学生准备一幅画,这幅画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自己画的图

用心

爱心

专心

画。所选的图画一定要和秋天有关,可以是秋大的景物,也可以是人在秋季里活动的场面。

八、本课要点,重点过程

1.写之前要向同学介绍自己图画的内容; 2.写作时要要用上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 3.写好后注意交流和自己习作进行修改。

例文:

故乡的秋天让我陶醉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很幸运我生长在苏州这块美丽而充满灵气的福地,而我的老家——西山更是天堂中的天堂。

故乡的秋天,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油画,在我的眼前慢慢展开,那颜色是那么鲜明,线条是那么的流畅。而其间流动着的神韵,是多么得让我陶醉。

故乡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瞧!大片大片金黄色的稻谷,在阳光的照射下黄得发亮,直逼我的眼。那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的吹拂下,如波浪一样,此起彼伏,煞是好看。那满山遍野的桔树上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把树枝都压弯了。金黄的桔子在绿叶的衬托鲜得更艳丽,叫人垂涎欲滴,恨不得马上咬上一口尝尝。故乡的特产不止桔子,更有那驰名中外的银杏、板栗等。

故乡的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秋高气爽,阳光灿烂。站在山坡上,抬头仰望,是湛蓝湛蓝的天空;环顾四周,是峻俏秀气的西山;俯瞰脚下,是一望无垠的太湖,真是令人视野开阔,心旷神怡。山坡上的草,已经枯萎变黄,好似给山穿上一件金黄色外罩;红叶此时最为茂盛,它充满着激情和活力,火红火红的,好像要燃烧起来,真可谓锦上添花;弯曲的小路旁盛开着点点金色的傲霜秋菊,更为山增添了勃勃生机。

故乡的夜是宁静的。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皓月当空的夜晚使我想起“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想起许多在外的朋友,肯定会和我一样,每到这时回家走一趟,去走一走乡间的小路,摸一摸弯弯的小桥,亲一亲悠悠的河水,那感觉有多惬意啊!

啊!故乡的秋天洋溢着果香,充满着诗意,让人深深的眷恋,这一切怎能不使我陶醉? 故乡的秋天

故乡的秋天是最让人回味无穷的季节。万物在经历了夏季的繁盛后都透露出成熟的韵味,让人看上去感到那么的惬意,那么的舒适。眼睛倦了,就慢慢地合上,自有田边秋虫的吟唱来为你催眠,不必担心睡不踏实,更不必理会睡眠会让你错过秋之韵味,因为故乡的秋意无处不在。

故乡的秋天是朴实无华的,她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也没有旅游景点的奇山异水,可她却有着一种纯朴,一种清新,蓝蓝的天,黑黑的土,绿绿的水,无处不在的平凡总透露出一丝温馨,使人感到分外清新。

从故乡的半山腰俯视,故乡就掩映在一片金色的稻田中,四周有群山环绕着。故乡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横亘在这山水良田之间。远远望去,村旁那满目的林荫、高高矮矮的房舍以及如网般的乡村小路,把故乡装点得如同世外桃源,几分清新、几分静谧,让人几分羡慕、几分亲切„„

在秋的季节里,故乡沉浸在一片秋色里。清清的小河、荡漾着粼粼波光;翠碧的山岚,时时掠过季节的风影,让那些黄灿灿的谷物,时时散发着田野的清香。

故乡的秋天,天空很蓝很蓝。蓝得让人迷惑,蓝得叫人心醉,蓝得似乎能滴出水来,蓝得令人回肠荡气,总想伸出笨撮的手去触摸一番。随着一只苍鹰振翅掠过蓝蓝的天空,山林便已经蒙

用心

爱心

专心

上了层层的黄。山坡上被厚厚的枯黄覆盖着,散发着醇郁的气息。轻轻的踩上去,像踩着童年的梦一般,软软的,令人沉醉。

故乡的秋天,落叶很美。风吹过,树上的叶子徐徐落下,飘逸的飞舞,翻划出一个优美的弧度,落地。像大雪纷飞,纷纷扬扬,动作竟是如此的洒脱!落叶是秋天的象征,更像是冬天的使者,传递着寒冷而又漫长冬季来临的信息。化作春泥,终于在温和的春天吐出嫩绿的新芽,秋叶是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春天啊!经历大自然雨雪风霜的洗礼,在那一刻绽放出她这一生之中最辉煌、最灿烂的时刻。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忽然,一阵秋风吹来,不甘寂寞的秋叶,齐刷刷地簇拥上来向我握手。

故乡的秋天,雨水很柔。秋夜的雨,柔柔的下着,下着。下得羞羞答答„„这是简简单单的秋雨吗,这分明是上帝撒下的甘泉与甘露,让大地上的万物芳香、生息、勃发„„窗台下的芭蕉叶被秋雨敲打出有节奏的小夜曲,缠缠绵绵,如泣如诉,宛若跌落风尘的精灵,空灵剔透,缥缈无依。虽然是秋风秋雨愁煞人,可是故乡的秋雨凝聚了四季的精华,它默默地洗漱着大地,大地承受着秋雨的爱抚。清晨,故乡的秋雨把空气清洗的格外清新,田间的道路两旁是金黄待收的谷物和已经老得深绿的各种小草,凉爽的秋风夹杂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心中的烦恼被这清新的空气吹的一干二净。谁说秋天只剩凄凄惨惨切切?秋的和谐细密早已落进了我的心田。我在秋天里思考,孕育,成熟,故乡的秋以她那感性而鸿博的胸怀包容着一切。

故乡的秋天,山野很真。她裸露在旷野中,没有春的繁华,那样引人注目,那样色彩绚丽;也没有夏的热烈,那样着意于塑造,那样喜怒无常阴晴多变。故乡的秋将一切都袒诚地交给大自然,它面临着肃杀,面临着成熟,也面临着叶落归根。如果你在秋天的山野上,发现一簇两簇红色的云霓,你不要惊喜,那不是春天的花魂,那是红叶,是秋的肃杀之美。但要小心,你的手和你的心随时都会让秋天玉化。难怪天上很少有云彩游动,因为云彩稍一抬头,便会溶化在秋的淡蓝之中。

故乡的秋天,月儿更明。夕阳尚未燃尽,它就已经静怡一片地挂在了苍穹之上。那么的皎洁!那么的惑任心底!像一盏银色的灯笼在瓦蓝的天幕中游弋。炊烟袅袅,薄雾片片。分外妖娆。随着夜色的一点点逼近,月亮越来越大,就好像挂在了门前小河畔的树梢上,照的河里的鱼儿争先恐后的向它游去,划破了月影向四周散去。

故乡的秋天,泉水更纯。她是那么的灵秀和清冽,不断地从石缝中涌出,潺潺地萦绕着石,萦绕着花,萦绕着草。默默地流作一泓清溪,一潭涓泓。在风轻云淡的时候,剪落一些鸟儿的影子。

故乡的秋天,秋风更爽。故乡的秋风一夜之间,赶走了夏的热浪,带来了碧空万里的明媚,柔和的阳光,温馨恬静,蓝天白云,飘逸悠扬。细细的微风,吹拂着淡紫色的窗帘,轻轻飞扬,如娇羞少女肩上的长发,飘飘拂拂。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凉爽的秋风抖动着我的头发撩起一层层岁月的友谊,头发根牵动着大脑细胞里的记忆,我漫舞在故乡的秋风里,怆然于追忆中。在凉爽的秋风里,我揣想着,是谁在樽前月下,传唱着幽香暗溢的诗篇?香笺锦书中辉映着两心的婵娟,是谁在千古的风月场上,弹拨着古老的琴弦?和应着词客们婉约的情怀?因此有了“见秋霜而悲白发,见残花而伤红颜,见归鸿而思故旧,见寒蝉而叹余生,见秋风秋雨则更是‘夜雨闻铃断肠声’的无奈。”

故乡的秋天是令人怀念的,故乡的秋天是简洁透明的,故乡的秋天是厚实宽容的。故乡的秋

用心

爱心

专心

天洋溢着果香,充满着诗意,让人深深的眷恋,这一切怎能不使我陶醉!我爱我的故乡,我更爱故乡醉人的秋天。家乡的秋天

秋天,在有的人眼里,似乎总是满地的落叶,光秃秃的枝,一片凄凉而又孤独的景象,可我从小就对秋天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完全可以说是一种超乎寻常。因为在我的眼里,金色的秋天,并不是孤独、凄凉的代表,它是丰收的象征。

我的家乡―――庐山脚下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它的秋色更惹人爱。

不必说避署胜地庐山的景致了,单是我村四周围那些默默无闻的小山,就能让你留连忘返。青青的小山肥我们村子围了个圈儿。山坡上,果实成熟了,一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布满了山坡。瞧,那红的是柿子,黄的是梨子,青的是苹果;更有那不知名的野果,满树满枝都是,叫人越看越爱越心甜。一阵风吹来,沉甸甸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空气中充满了果实的香味,深深吸上一口,沁人心脾,多么香甜啊!山谷中,层层金黄的麦浪上下翻腾,这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的大好年景。

看,南山顶上那一大片一大片通红的是什么?啊是秋天的象征―――枫树,满树的红叶像是燃烧着的火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枫树林中,有不少欣赏秋色的人们,他们当中的天真的孩童,有朝气蓬勃的青年,也有银须垂胸的老人,在他们被枫叶映红了的脸上,都荡漾着幸福的微笑。这是因为,他们在这里欣赏到了真正的秋天,秋,给予人舒畅和豪放。

拾梯而上,爬上最高的山头,尽情眺望:蓝天衬着白云,绿带绕着青山,还有那隐藏在繁花嫩叶中的红瓦顶和金色的麦田,构成卫幅五彩斑斓的山区秋色图。那高超的技艺,就是唐伯虎也要望尘莫及了。

我喜欢家乡的金秋,更喜欢带着瑟瑟寒意的秋雨,点点晶莹的雨珠,条条倾斜的雨 线形成一片蒙蒙的雨雾。秋雨它能使人清醒,同时双能冲刷掉在大地上的一切污秽之物,使大地变得那么晶莹透亮,一尘不染。

人们都是赞美春天,说春回大地生气盎然。我却认为,如果把春天比作一个刚刚落地的娃娃,那么,秋天,便是一个成熟的少女。秋天,有着自己的内在美,那就是成熟的美。

我爱秋天,我更爱家乡的秋天。[点评]

这是一篇立意新,描写生动的写景文章。古往今来,写秋景的文章很多,但大多都以秋的萧条为主题,而本文则独辟思路以颂丰收为题。写小山,写枫树,登山眺望,描绘丰收之美,那使带着寒意的秋雨,也给人种美好的感觉。读后,令人振奋,令人鼓舞。写景突出特征,富有层交次。行文先总后公,以行踪为序。作者概括写出家乡美景,突出家乡美景,突出家乡可爱。

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开头写家乡“秋天更惹人爱”,文末以“我更爱家乡的秋天”作结,结构完整,浑然一体。描写“秋天”的优美段落

秋,收获的季节——同春一样可爱,夏一样热情,冬一样迷人。

田野里,稻子被稻穗压弯了腰。秋风一吹,稻子摇来摇去,放眼四周,稻田像金色的海洋一样,美丽极了。“轰隆,轰隆,刷刷。”那是什么声音?原来是农民伯伯开着机器来收割麦子,还不时地说:“今年是个大丰收的好日子。”

用心

爱心

专心

树林里,火红的枫叶让金色更加瑰丽,金黄的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树下,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在拣树叶,放在收集本子里,把美丽的秋天永远埋藏。

果园里,一排排彩色的果树映入你的心灵之窗。那红扑扑的大苹果,多像一个个红灯笼,让人看了垂涎三尺。那一颗颗梨,长得跟宝葫芦一样可爱。微风一吹,它们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咧着嘴向你笑,特别惹人喜爱。那葡萄就更不用说了,一串串紫色的葡萄像一串串的珍珠,晶莹剔透„„

秋天真美,它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它象征着成熟,意味着丰收!啊,秋,我爱你

描写“秋天的田野”的优美段落 我爱家乡的秋天作文400字

我爱家乡那鲜花盛开的春天;爱那绿树成荫的夏天;爱那雪花飞舞的冬天;但我更爱家乡那金风送爽的秋天。

秋天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躲躲藏藏,需要你去仔细的寻找。红苹果像一个个灯笼挂在高高的树上,沉甸甸的梨子压满了树枝。农民们有的搬运食物;有的摘果子;有的收割稻子,豆大的汗珠从他们的额头上滚落下来,但他们也顾不上擦拭,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庞。在奔流不息的溪水中,不时的有鱼儿露出水面,在你稍不注意的时候,突然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一个泡泡,一眨眼间,变换快的又走了。也许鱼儿也在为农民的大丰收而感到高兴呢!站在田野上,极目远眺,瞧!金黄的稻子笑弯了腰,高粱举起火红的火把,柿子羞红了脸。一阵微风拂过,你一天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

走进枫树林,就像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它像多姿多彩的童话世界。踩踩着地下鸭掌般的落叶,铺成了软绵绵的地毯,我觉得这比世界上最豪华的波斯地毯还要可爱,抬头往上望,它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焰,飞舞的落叶让我眼花缭乱。家乡的秋天这样如诗如画,怎么能不令我喜爱呢? 家乡的秋天作文开头结尾

1你知道我最爱的季节是什么吗?不是百花争艳的春天,不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夏天,也不是雪花飞舞的冬天,而是那丰收的秋天。

2秋天不像春天那样百花争艳,芳香怡人;也不像夏天那样有那么多的小生灵在歌唱;也没有冬天那么美丽。可是,它在我心中却是最美的。

秋天虽然没有春天那么艳丽,可它有一种颜色是天下一绝的——红。枫叶只有在遇见秋天时才会脸红,远远望去,像朝霞一样红,把山都染红了。风吹来,枫叶像红色的雪一样,飘了下来。好让人们前来欣赏。

3最富有诗意的季节莫过于秋季了,多少文人墨客为秋季写了一曲曲的赞歌,他们极力渲染秋的美景,毫不吝惜笔墨,可见,秋是多么的迷人了。

秋最会分配自己的感情,无论走到那里,都会使人感受到它的爱抚。秋最会挑选礼物,它送给每一个人的礼物都各具特色,又用最美丽的爱装饰起来。

秋是那样可爱,使人无法不为之心动,我禁不住秋的召唤,去收集那无处不在的爱意。4我现在下处在人生的夏初,人生的秋天离我还比较遥远。但我能因此而松懈大意,等人生的秋天到了再去奋斗吗?不,不能。我现在也要不停地奋斗,为自己的人生的秋天打好基础,奏响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的四部曲:欢度春天——开拓夏天——奋进秋天——安度冬天。

5你悄悄的走来,带来了美丽的秋光美景,带来了丰硕的果实,听,锣鼓喧天,好热闹,忙了一年的人们脸上露出了内心压仰不住的喜悦:“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 我迷恋着秋!秋--绚丽多彩的时节,果实收获的时节,欣欣向荣的时节。

用心

爱心

《古文》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篇6

1.正确、通顺、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语。(学习重点)

3.领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学习难点)

一、预习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①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

②匠石运斤成风()③吾无以为质()

④顾谓从者曰()⑤卒逢暴雨()

⑥伯牙善鼓琴()()

⑦泰山之阴()⑧钟子期辄穷其趣()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尽垩而鼻不伤。

②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③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⑤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二、探究案

1.从课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匠石和郢人非常默契和互相信任?(口头展示)

2.匠石和郢人为什么如此默契和互相信任?

3.匠石为什么不愿为宋元君尝试?

4.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6.伯牙如何“善”鼓琴?伯牙如何“善听”?

7.从本文归纳出一个成语,说说它的意思

8.本文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检测案

1、做课本“思考与练习三”。

2、做同步学习“第二课时”。

3、背诵《伯牙善鼓琴》。

四、我的感悟和反思

侯晓旭

《古文》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篇7

教学目的

一、了解朱德母亲的品质。她是一位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领会作者由热爱母亲推而广之热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崇高思想感情。

二、领会本文感情真挚、语言简明平实的特点;学习本文从小处着眼、于细微处见真情的精心选材和巧妙布局。

三、了解回忆录的一般特点。

教学设想

一、课文篇幅较长,文中涉及的事件离现代学生生活较远,故要求做好以下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思考叙事的顺序和线索,结合课文看注释,识生字新词。

二、启发学生爱亲人的感情,并把爱亲人与爱人民、爱祖国联系起来。

三、讲清作者着眼于生活琐事精心选材和巧妙的布局,以及立意的高明之处。

四、集中正音,分散解词。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解题。

二、检查预习:指导学生朗读,给生字正音。

三、划分段落,写段意。

四、学习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中的第一层(2—8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堂课我们学习新课《回忆我的母亲》,这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回忆录。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的母亲钟老太太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并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革命事业,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母亲。钟太太以85岁高龄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极为悲痛。当年就写了这篇朴素感人的文章。文章真实而细致入微地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追述了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与感激之情。

二、检查预习

1.指导学生朗读。要求画出课文“预习提示”中的字词及需要补充的字词。试说出文章叙事的顺序和线索。

2.听写下列字词并给加黑字注音。

佃农(diàn)祖籍(jí)仪陇(lǒng)

溺死(nì)

劳碌(lù)私塾(shú)

衙门(yá)

横蛮(hèngmán)

不辍劳作(chuò)饱尝(cháng)

妯娌(zhóulǐ)和睦(mù)差役(chāiyì)

3.提问:谁能说说本文叙事的顺序和线索?(能说出按时间顺序来写即可;线索说不出,留待后面讲析。)

三、研习新课

1.划分段落提示:本文是朱德同志回忆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录。文中所列举的事例都是过去的事。那么,在写回忆往事之前,应先交待写回忆录的原因。在回忆完往事之后,又应从对往事的回忆中回到现实中来,写一写作者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根据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归纳明确:

用心

爱心

专心

本文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的内容。

第二部分(第2—15段)回忆母亲一生主要事迹,歌颂她的美德,感谢她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抒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四、指导研讨分析第一部分

1.结合“理解•分析”题一,研讨该段中的两句话写了哪几层意思。

归纳明确: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交待写文章的缘由。

(2)“我爱我母亲”——定下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3)“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明确了全文叙事线索。

2.提问:值得“我”回忆的事很多,根据“预习提示”介绍,回忆录既可以全面系统地写人物的一生,也可以只写人物事迹片段。本文写的“很多事”写的是片段,还是一生?

明确:写一生。

3.贯穿母亲一生的优秀品质是什么?

明确:勤劳。

4.本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以母亲“勤劳一生”为线索。

5.“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个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点明文章中心并引起下文。

五、指导研讨分析第二部分(第2—15段)

1.给该部分划分层次。

注意:(1)本部分较长,划分层次不宜过多过细。(2)本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叙述的事多而详细,划分层次时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朱德的母亲是一位劳动妇女,因此她具有普通劳动人民所具有的许多优秀品质和性格特征;朱德的母亲是一位好母亲,总是理解并支持儿子所从事的正义事业。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第2—8段;第二层,第9—13段;第三层,第14、15段。

2.研讨分析第一层。

明确:

(1)先交待贫苦的家境(第2、3段)

(2)接下来五段共写了四个方面的事,分别表现母亲四个方面的美德。请先逐段画出它们的中心句。

第一方面的事(第4、5段),中心句是“母亲是个好劳动”。(好劳动——劳动能手,劳动好手。好,读hǎo,此处指技术高,好手。)

具体事例有:①每天天不亮就起床;②繁重的家务劳动及耕作:煮饭、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③整日劳碌。通过这些事例表现母亲勤劳的美德。给儿子的影响是:“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第二方面的事(第6段),中心句是:“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勉强——能力不够,还尽力做。强,读qiǎng。)

具体事例有:①有桐子榨油点灯;②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粗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吃起来很有滋味;③亲手纺线、用有铜钱厚的“家织布”给家人缝新衣服,衣服老大穿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通过这些具体事例表现母亲俭朴的美德。

第三方面的事(第7段),中心句是:“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用心

爱心

专心 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具体事例有:①每天天没亮,第一个起床,极能任劳任怨;②性格和蔼,不打骂孩子,不同任何人吵架,和睦相处;③同情贫苦人,周济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④管束“我们”不许吸烟喝酒。通过这些具体事例表现母亲宽厚仁慈的美德。

第四方面的事(第8段),中心句是:“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具体事例有:①庚子年的灾难;②乙未年被迫退佃搬家通过这些具体事例表现母亲坚韧顽强的性格和爱憎分明的情感。给儿子的影响是:“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3.归纳概括第一层层意:叙述贫苦的家境和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及坚韧顽强的性格、爱憎分明的情感。

4.分析写法。

这一层在写法上运用了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让同学画出有关议论的句子。结合“揣摩•运用”题四,说说议论的作用。老师举例,如第8段,在叙述乙未年退佃搬家的悲惨遭遇这件事之后,就写了下面的议论:“母亲没有灰心,她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这议论起到了赞扬母亲的坚韧顽强性格和爱憎分明情感的作用。同时也暗示了母亲后来支持儿子投身革命的思想基础。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和“揣摩•运用”题六。

2.预习“理解•分析”题三,“揣摩•运用”题四和“积累•联想”题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学习第二部分第二、三层。

分析、背诵第三部分。

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1.提问:(1)上节课分析了作者回忆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琐事,为什么选材尽选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

明确:①母亲是劳动妇女,是家庭主妇,选材范围只能是这些日常琐事;②选材虽从小处着眼,但能于细微处见真情,写得真实、亲切、感人。这正是本文在选材方面的高明之处。

提问:(2)通过对这些琐事的回忆,表现了母亲的美德?

明确: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等美德。

2.导入新课:以上所写,表现了母亲作为劳动妇女这方面的优秀品质。作为一位好母亲,她对儿子的事业又是怎样理解和支持的呢?下面我们来研讨新课内容。

二、指导研讨分析第二层(第9—13段)

1.研讨第9段,讲清呼应的写法。

提问:(1)这段主要写什么?

明确:送子读书。

提问:(2)为何节衣缩食也要送子读书?

明确:支撑门户、被逼。

提问:(3)被谁逼的?

明确:乡间豪绅欺压;衙门差役横蛮。

提问:(4)请举例说明。

用心

爱心

专心

明确:如第8段,写庚子年的灾难和乙未年被迫退佃搬家。

这种前面文字与后面文字内容相联系、相照应的写法就是前呼后应。其好处是交待了因果关系,使文章严密。

请同学们结合“理解•分析”题三再试举两三例。

2.研讨第10—13段,思考归纳各段大意。(提示同学在概括大意时注意使用原文中的关键词语)

归纳明确:

第9段,支撑门户,送子读书。

第10段,理解并支持儿子革命。

第11段,热恋故土,热爱劳动。

第12段,独立支持家庭生活,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第13段,到老不曾脱离劳动,热爱生产。

综上分析,母亲另一方面的美德是她深明大义,坚持劳动,理解儿子,支持革命。如果说母亲送子读书是为了支撑门户,这还比较狭隘的话,那么到后来他理解并支持儿子革命,这正是他的伟大所在。这样一位好母亲,怎不使儿子敬重,使儿子感激呢?

三、指导研讨分析第三层(第14、15段)

1.归纳层次大意。

明确:感谢母亲对“我”的教育与深刻影响。

2.提问:作者感谢母亲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归纳明确:

(1)作者感谢母亲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是母亲留给儿子最宝贵的财富,作者也深深懂得这“财富”的价值及其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从而对母亲发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2)在结构形式上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分列为两段。

(3)采用了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

(4)此处承接上文的事实发议论,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四、分析研讨并背诵第三部分(第16、17段)

1.找出回忆结束,回到现实的句子。

明确:第16段的第一句。

2.提问:朱德同志将“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3.同学们诵读:“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4.提问:报母恩为什么应如此去做呢?

归纳明确:因为“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里,朱德同志把爱母亲的感情融合到了爱广大劳动人民之中,把报母恩的思想升华到报效中华,为劳动人民谋幸福的崇高境界上来。这就是作者在文章立意方面的高明之处。充分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的博大胸怀与崇高思想。

第17段是生者为死者的祈祷语,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沉、挚爱的感情。

五、总结全文

1.学完这篇回忆录,我们应该向朱德同志学习什么崇高品质?

明确:爱母亲,并把这种爱扩大到爱广大劳动人民,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崇高思想品质。

用心

爱心

专心

2.想一想,朱德同志爱母亲,母亲勤劳一生中的那么多日常琐事,他记得那么真切、清晰。你爱你的父母吗?你认为爱自己的亲人与爱人民、爱祖国有联系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3.指导学生结合段意归纳主题思想。

4.要求学习本文文风纯朴、语言平实的优点和选材精当,以时间为序(纬)、以“勤劳一生”为线(经)进行布局谋篇的巧妙的组材方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两段(第16、17段)。

2.完成“揣摩•运用”题六。

3.结合阅读张晓伟的《母亲的形象》一文,回答“揣摩•运用”题五(答案可参考课文分析部分)。

【附】板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第一部分(1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下文。

第三部分(16、17段),表达如何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用心

爱心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 篇8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2.孔子(前551-前479),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主张“仁”、“爱”。

二、理解默写

1.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了《<论语>六则》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心情。

2.当另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论语>六则》中,孔子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两个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论语>六则》中论述终身学生的效果的句子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论语>六则》“三人行,心有我师焉”来表示。

7.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而借鉴的意思(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我们常引用《<论语>六则》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成语

1.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2.随意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3.不亦乐乎:原意为“不也是很快乐吗?”,现常用来表示达到过甚的程度 4.择善而从:挑选好的,并加依从。指挑好的学,按好的做。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同行,应该不耻下问,其肯定有作我老师的。指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6、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7、四十不惑: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

四、字形字音

不人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â)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不逾矩(jǔ)

五、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2.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六、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 古:可以凭借(这一点)今:能够 ..

七、一词多义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理解).而:学而不厌 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顺承)....

八、词性活用

1.温故而知新(新:新知识,新领悟,形容词作名词)2.学而时习之(时:按时,名词作状语)

九、句式归纳

1.温故而新知,可以为师矣。

省略句,省略宾语,可以(之)为师矣。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固定句式,不亦„„乎?古代委婉反问的句式。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

十、重点问题

1.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谈思想修养的例句? 关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后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各从不同的侧面表明学习的正确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心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各从不同的侧面表明学习的正确态度。

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可用于思想修养。2.下面这句话与文中哪句话意思接近?请写出来,并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不患不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人不知而不愠。启示做人应该宽容。

22.《世说新语》二则

一、《世说新语》与刘义庆

1.《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本书故事以短小精悍为主。写法上直叙其事,是六朝志人小说代表作。2.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

二、字形字音

歆(xīn)辄(zhã)尊君在不(fǒu)

三、重点实词 日中(正午)..下车引之(牵引,拉). 3

相委而去(相,偏指友人).

四、通假字

1.尊君在不?“不”通“否” .2.

宁可以急相弃邪?“邪”通“耶”,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

五、古今异义

1.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所以 古:„„的原因 今:因果关系连词)2.与人期行。(期 古:约定 今:日期)3.相委而去。(委 古:丢下,抛弃 今:委托)4.元方入门不顾。(顾 古:回头看 今:照顾)5.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 古:离开 今:到)六、一词多义

时: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学而时习之(时常,常常)以: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根据)宁可以急相弃邪(因为)可以为师(凭借这一点)可:何为不可(肯,同意)

宁可以急相弃耶(能,可以)

七、词性活用

歆辄难之(难: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为难).

八、翻译句子

1.幸尚宽,何为不可? 译:(船里)恰好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 2.

宁可以急相弃邪?译:难道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九、重点问题

1.《<世说新语>二则》中《期行》与《乘船》虽然都谈到了“诚信”的问题,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试说明。

《期行》侧重于要守信明礼,《乘船》侧重于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2.《乘船》中华歆和王朗的做法有何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

做法:华歆的做法是犹豫不决,不愿接受他人的请求;王朗则很轻易接受了他人的请求。后来作乱的人追来,华歆却能急人所难,始终如一;王朗则轻诺寡信,只为自己。评价:华歆的品行优于王朗。尽管开始他对别人的要求感到为难而犹豫不决,但这是他处事谨慎的表现。而一旦答应了别人,他就一诺千金,不因情势危急而弃人不顾,他是一个重诺重信的人。而王朗尽管开始有救人帮人之心,但一旦自身难保,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他是一个对自己说的话不负责任、轻诺寡信的人。

3.《期行》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你认为文中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对:父亲的朋友不守信用,还出言不逊,“无信”“无礼”在先,我们不能对七岁的小孩子求全责备。

不对:父亲的朋友“下车此之”已经是悔过了,应该原谅他,而元方仍“入门不顾”,显得不礼貌。(言之成理即可)

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辩,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4.请写出两句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民无信不立。——孔子 5.划分层次(见书本)

24. 木兰诗

一、文学常识

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中的一首叙事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壁”。

2.乐府:古代一种诗体。原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把乐府采集的诗歌也叫做乐府。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机杼(zhù)可汗(kâ hán)鞍鞯(jiān)辔头(pâi)燕山(yān)......戎机(rónɡ)朔气(shuò)金柝(tuò)著我旧时裳(zhuó)阿姊(zǐ).....

三、理解默写

1.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木兰诗》中木兰从军的原因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4.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5.《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6.写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7.描写木兰军营中苦寒生活的句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8.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11.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2.《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3.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其原话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成语

“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比喻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五、通假字

1.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上,粘贴。2.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3.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

六、古今异义

1.卷卷有爷名。爷:古义:指父亲 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2.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义:只,副词 今义:转折连词 4.出郭相扶将。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5.赏赐百千强。强:古义:有余 今义:强壮,强大 七、一词多义

市 东市买鞍马。(集市,市场). 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买。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帖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上,粘贴). 昨夜见军帖。(名词,文告).户 木兰当户织(门). 当户理红妆(窗).

八、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1.愿为市鞍马。

省略句。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2.问女何所思?

倒装句。“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译: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九、指出一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十、重点问题

1、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五部分,各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第一部分(1-2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3段)征途思亲。第三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第四部分(第5段)获胜辞官。第五部分(第6段)归家团聚。结尾附文

2.这首诗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木兰深明大义,不慕名利,爱国也爱亲人的品质,与“木兰是女郎”的形象相吻合,突出本诗的中心。

3.将下列句子填空完整,品味叠词的表达效果。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④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品味:这些叠词使诗句具有节奏美,还加强了声音的质感,体现了民歌质朴的风格。4.归纳诗歌主题:

通过记叙木兰代父从军,荣归故里的故事,塑造木兰这一爱国爱家的巾帼英雄形象,赞颂了木兰勤劳善良、深明大义、勇敢机智、纯朴孝顺、坚忍不拔和不贪图利禄的精神。

25.《诗五首》

一、文学常识

1.贺知章: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性情放诞,善长诗歌,擅长草隶,“吴中四士”之一。代表作《咏柳》《采莲曲》

2.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代表作有《登乐游原》等。8

有《李义山诗集》。与杜牧并“小李杜”。

3.郑谷:唐代诗人,字守愚。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诗作有《云台集》

4.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著作《王子安集》。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5.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诗集有《刘宾客集》。

二、理解填空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本诗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毕业了,你和你的好友将天各一方,彼此也许有些伤感,但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对彼此最好的劝慰。虽然现代社会通讯便捷、快速,但分别时,不妨还是用苏轼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为对彼此的衷心祝福吧。

4.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本诗中,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引用典故表现诗人复杂心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回顾贬谪生活,表达不满愤懑的诗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涵哲理一致的诗句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8.《夜雨寄北》借景物描写表达诗人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巴山夜雨涨秋池。表达诗人奇特的想象美好的憧憬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回乡偶书》中写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的诗句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三、主题

1.《回乡偶书》:通过对诗人初来乍到故乡之时的情景描写,表达作者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2.《夜雨寄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3.《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对诗人与友人握别于淮上渡口情景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但并不甘心沉寂,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26、卖油翁

1、欧阳修,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重点字词:(1)、徐以杓酌油沥之

“杓”通“勺”

(2)、以:①因为:以此自矜②凭:以我酌油知之③用:以钱覆其口/以杓酌油沥之。

(3)、自矜:自夸。

释:放下。

睨:斜着眼睛看。,但:只是。

颔:点头。之:补足音节,不译。

忿然:恼怒的样子。

乃:于是,就。

置:放。

遣:打发。

3、翻译:(1)无他,但手熟尔。(没有什么别的,只是手法熟练而已。)(2)尔安敢轻吾射?(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呢)(3)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懂得了这个道理)

(4)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油往葫芦里倒

4、本文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骄傲自满的必要。

5、课文分析:第一段写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而卖油翁对此不屑一顾:“睨之”“但微颔之”,为下文两人的碰撞埋下伏笔。本段主要以动作描写为主。第二段主要是对话描写,对过对话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陈尧咨“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言语之中不乏轻蔑和质问之意。卖油翁答道:“无他,惟手熟尔。”流露出藐视之意,并亲自酌油,用事实说明了这个道理。

6、文中塑造了陈尧咨和卖油翁两个人物,你认为哪一个才是主要人物?为什么

27、三峡

1、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选自《水经注》。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重点字词:(1)、通假字:略无阙处

“阙”通“缺”,缺口(2)、一词多义:绝:①断:沿溯阻绝

②极高的:绝yan多生怪柏

③断绝,消失:哀转久绝

(3)、其它重点词:自:在。

略无:一点没有,完全没有。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飞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清荣峻茂: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下草木茂盛。

良:确实,实在。

属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3、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日月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迅疾。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4、原文填空:

(1)、本文先写山势,突出其“连绵”(“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和“高耸”(“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特点。继写水势,“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水之盛;“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水之速。不仅如此,还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来烘托,更加写出水之盛与水之速。这样的描写我们会联系到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不

朽诗篇。

(2)、写春冬之景的句子,秋季景色的句子,写猿声的句子。5、欣赏:

(1)、引用渔歌的作用:反衬出三峡深秋的清幽寂静,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的气氛。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的感伤程度;描写三峡春冬之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飞漱其间”的“飞”字形象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或王命„„不以疾也”从想象角度侧面虚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的特点。)6、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词复习

一、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1、《杂诗》以 白描 的手写来,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2、这首诗开篇连用两个“故乡”有什么作用?“应知”有什么妙用?

答:看似重复,实则形神毕现地表达了离家游子的欣喜之情。“应知”一词近乎口语,又略带主观臆测,却生动地表现出“我”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乡思。

3、所谓“故乡事”包括宗族家眷、邻里乡情、风物民俗等等,应该很多很多,可诗中只问:“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为什么“我”唯独眷恋着“绮窗前”的寒梅呢?

答:人的思乡之情怀,往往是和那些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事物相联系的。可以这样设想,绮窗前的寒梅与“我”在家乡时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使“我”想起家人朝夕相处的亲情,想起友人围炉夜话时的温馨„„这里的寒梅已不再是纯粹 的客观事物了,它已被诗化、典型化了,成为一个意象。诗人正是通过“寒梅”这个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了。

4、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语言质朴、平淡,却又意味无穷。

二、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何当”这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的对未来的欢乐的憧憬。这首诗中“期”字两见,“巴山夜雨”重复,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的音调与章法上的回环往复之妙,恰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妙。

1.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作者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诗人。这首诗是(体裁)七言绝句。

2、“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了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而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3、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描绘:我什么时候才能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②写法:这两句是虚写,想象回家后与亲友团聚时的情景。③抒情:抒发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三、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杨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这一联,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况味。“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这里虽只写“渡江人”,然而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纸端,这 一联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

2、“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一联即景生情,“风笛”“离亭”都具有特殊的意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心境,颇具典型意义。

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写得十分壮阔,十分工整。

2、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写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3、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是相知如己,即使天涯海角,也像邻居那样近在咫尺,意思是亲密无间。这是惜别之意,也是宽慰的话,道出彼此情意之深,为下句作了铺垫。

4、尾联以“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互勉。王勃这道送别诗,一洗酸楚的情调,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五、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一首酬答诗,是诗人刘禹锡回赠给诗人 白居易(字乐天)的。

2、“情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两句通过用典(哪两个典故,分别有什么作用?),表现了诗人颇具复杂的心情。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怅惘的心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惆怅,却也颇为豁达。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逢春。诗人用这样异常达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劝诫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寂寞、蹉跎、忧伤。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尾联便乘势而下,表现了诗人振作的精神。含义: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

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情酒长精神”。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振作精神,投向生活,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这首诗写得起伏跌宕,沉郁中 见豪放,是酬答诗中的优秀之作。

25课各诗主旨

1、《杂诗》表面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夜雨寄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3、《淮上与友人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5、《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写时令。写景则专取杨花,寓意为“漂泊无定”;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这种写法,既合事理,双能表现出李白当时的心情:对王昌龄被贬谪一事的悲哀和同情。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想象,将明月人格化,托月寄情,使明月成为诗人的化身,形影相随地送老朋友于贬谪之地,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关切、思念之情。

七、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登飞来峰》中“飞来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据传说,这座山是从天上飞来的,自然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山的高耸自不必说,塔建在山上更显其高,故云“千寻”。这里极写登临之处的高耸,为下句伏笔。不仅山高,而且时值破晓,雄鸡高唱,红日喷薄,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又为下句蓄势。这两句表面上看是写景,实际上是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浮云”常被用来比喻谗佞小人或其他的消极事物。这首诗,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两句侧重抒情;前者为后者铺垫,后者为前进升华。

八、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通过写游破山寺后禅院的观感,抒发了寄情山水 的隐逸情怀。整首诗以“静”字贯之。

2、“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清晨时分,万物尚未醒来,诗人已登山入寺。旭日东升,照耀着高山上的树林。首联既点题,又突出一个“静”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已暗含“静”意,通往的又是幽深的后院,禅房则坐落在花从树林的深处。这是何等幽深静谧的环境!诗人惊叹、陶醉、艳羡之情跃然纸上。

3、“山光悦鸟性,潭景空人心”。青山映着朝阳的光彩,使鸟儿欢跃不已、放声歌唱。诗人以动写静,以鸟儿衬托山谷的幽静,正所谓“鸟鸣山更幽”。这里表面写鸟写山,实则写人。诗人赋予鸟儿的情感,借助鸟儿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幽谷清潭令人摈弃了尘世的喧嚣和一切世俗杂念,超然物外,心中唯有清净空灵。此联承接上联,又递进一步;幽静的环境净化了人心,物我合一,连心底也“静”了。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馨音”全诗至此,这“静”也达到了绝顶境界;山静、林静、潭静、寺静,万物静、人心静,简直是无物无我。

5、简析全诗如何体现“静”字?

答、清晨时分万物尚睡,诗人已登山入寺,突出“静”;“曲径”已暗含“静”,“禅房”深藏花木从中,环境幽深静谧;“山光悦鸟性,潭景空人心”以动衬静,映衬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九、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望岳》全诗无一“望”字,却处处写望见的泰山的景物: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由望岳而想象到将来登岳的情景。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句设问,总(望)括泰山的全貌,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写)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此句运用拟人手法,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表现出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气势。

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描写)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这是由远观而近看,诗人仍然在望,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和热爱的感情。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写出泰山雄伟高俊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十、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这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写曹操北征乌桓时的体验和复杂的心态。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间万物,用夸张、互文的修辞手法和奇特的想象,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生发出作者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

30课各诗主旨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

2、《登飞来峰》作者登塔远望,表现了他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情。

3、《题破山寺后禅院》通过写游寺后禅院的观感,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4、《望岳》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上一篇:安妮宝贝莲花经典段落下一篇:年度工作总结及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