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文重点句子翻译

2024-11-13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文重点句子翻译(共8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文重点句子翻译 篇1

八年级上册古文翻译 桃花源记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繁多而错杂。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致,有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桑园、竹林之类。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知道有魏、晋朝。

7、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起。

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也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里,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爱莲说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而)我只喜欢莲花出自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远地传播更清香,笔直 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以玩弄它。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核舟记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状姿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曾经赠送我一个核桃刻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的相互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这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来雕刻它的。

答谢中书书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都是大家谈论的话题。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纷纷啼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5、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是人间天堂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到这种奇丽的景色。

观潮

1、方其远出海门,仅入银线

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

2、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不久渐渐逼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就连天涌来。

3、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几百艘战船,分别排列在两岸。

4、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并有乘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在船上表演。

5、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6、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

7、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出没。

8、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震撼大地,浪花溅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

湖心亭看雪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一片弥漫,天空与云层与远山与湖水,上下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西湖之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3、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撑一艘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只有长堤在雪中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在雪中露出的一点影子,以及我乘坐的小舟一叶和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七年级古文翻译

伤仲永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纹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题材叫他写诗,他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求他作诗。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以此为有利可图,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他那先天得到的天赋,胜过有才能的人太多了。

5、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最后成为常人,是因为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6、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禀赋,本来就是普通人,有不接受后天教育的人,想要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文重点句子翻译 篇2

此句直译应是:因为(“以”)这样(“然”)的原因(“所”指代性副词)(是)什么(何)(呢)?水土不同(异)(啊)。

然而,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这句译文中的“因为这样”和“原因”是不可以重复使用的。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将此句意译为: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或: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同啊。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此句直译应是:叶子只相互类似(相像),他们的果实的口味(是)不相同的。然而前半句的译句却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正确的译法应该是:只有叶子相互类似(相像),他们的果实的口味(是)不相同的。

(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此句前半句中的“绝”意为“气息中止或死亡”。照前句字面意思讲,王子猷应该是早就死去多时了。可是为什么后半句又讲他一个多月后也去世了。难道说前面那个死了的王子猷又起死回生重新复活了?否则,岂不是前后矛盾?

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认定王子猷前回的死是昏死而非真死。于是此句可推译为: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教参原译: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笔者认为,此句翻译似乎不妥。因为此句主语“青树翠蔓”和谓语“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很难整体搭配。此句实际运用了并提的修辞格。所谓并提,又叫合叙,即文言文中出现的将两个词语或句子合并成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文言修辞现象。如郦道元《三峡》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就是由“自非亭午不见曦”和“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成的。此句真实含意为:

青树参差披拂,翠蔓蒙络摇缀。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原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如果将此句中的“见”解为“看见”,那么根据现代汉语语法,此句动宾搭配显然不当。因为“明”处“可见”,“灭”(隐藏)处怎能也是“可见”的呢?

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将此句中的“见”解为“知道”。据此,此句可译为: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爬行一样流动,这才知道这条河道的有些地方是隐藏着的,有些地方是显露着的。

(6)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此句至少有两个语病问题值得人们思考:一是“寂寥”和“悄”前后重复,“凄神寒骨”和“悄怆”基本上也算是近义词;二是“无人”与后文的“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自相矛盾。

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的解释是这样的:“竹树环合”的环境特点使作者仿佛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中,这又使作者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当时被贬寡居的生活处境,于是悲从中来,感到这样的环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则强调了作者这种因为环境极端寂静而产生的悲伤之情的深重。“悄怆”,即作者由观看小石潭周围环境而产生的静极而悲的感情。

至于第二个问题,笔者想可能有两种解释:1.吴武陵、龚古等人虽与作者同游,但他们并没有随同作者一起“伐竹取道”并来到小石潭边。2.吴武陵、龚古等人虽在作者身边,但由于作者过于陶醉于小石潭优美动人的景致而完全忘记了他人的存在。

据此,本句不妨试译为:

我坐在小石潭的岸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这里既寂静又空旷,没有其他人,这样的环境不禁使我心神凄凉,骨节寒冷,如此静极而悲的感情真是深不可测啊!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126页对“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解释显然是不太准确的。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这里的错误有二:一是译文中“悄怆”被解成了“寂静”的意思,这和后面对“悄怆”一词的注解相矛盾。二是没有指明“幽深”指的是什么深。

(7)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重。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把此句中的“隶”和“从”分别解释为:隶,随从;从,跟随。众所周知,“随从(名词)”和“跟随(动词)”是近义词。如此一来,“隶而从者”(直译:随从而跟随的人)岂不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病句?

笔者认为,这里的“隶”不妨解释为:“以奴仆(或随从)身份”。这样既解决了上面的难题,又突出了作者当时孤苦无依的处境。

(8)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无论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还是苏教版八语教参都把此句中的“胼胝”解释为“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据此,“亲劳胼胝”一语便可直译为:亲自辛劳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或可直译为:亲自辛劳使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劳苦。(“劳”字使动化。)

显然,以上两个译句都是病句。

笔者认为此句中的“胼胝”似乎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1.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手脚生茧子”。这样,“亲劳胼胝”一语便可意译为:亲自辛劳(乃至)手脚会产生茧子。

2.此为借代修辞格,即以“因劳动而在手脚上磨成的茧子”代指“因劳动而磨出茧子的手脚”。这样,“亲劳胼胝”一语便可意译为:亲自劳苦使生了茧子的手脚觉得劳累。

两相比较第一个解释更合理一些。

(9)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将此句译为: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顶风冒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

苏教版八语教材对“布袍缓带”一语给出的解释是:

布袍缓带指轻便服装;缓带,宽束衣带。

把前面教参的译句紧缩一下,这个句子的主干就是:

海瑞轻装便服,顶风冒雨,来来往往。

这显然是一个病句。因为名词性短语“轻装便服”怎么能够和动词性短语“顶风冒雨”、“来来往往”同时作这个句子的谓语呢?

因此,从这个句子的实际情况看,原句中的“布袍”和“缓带”两词其实都是名词当作动词活用的。即:

布袍,穿着棉布长衣;缓带,系着宽松衣带。

这样原句就应翻译成: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棉布长衣,系着宽松衣带,顶风冒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

(10)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对此句的翻译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据此,笔者可以断定,按此教参观点来看,句中的“荡”应为使动用法,意为“使……激荡”。“曾”则同“层”,层出不穷;决,裂开;眦,眼角,指眼睛。

此句是杜甫五律《望岳》中的颈联。按照律诗的写作要求,此联应对仗。既然“荡”是使动用法,那么为什么后半句中的“决”不是使动用法呢?再说,如果把“荡胸生曾云”译为“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即“曾云荡胸”,那么,原句中的“生”岂不是就没法解释了?后面的句子更不能按照对仗的要求翻译为“归鸟决眦”。另外,一般的主谓倒置的倒装句往往有强调谓语的作用。如果说前句倒置谓语是为了强调谓语“荡胸”,那么后句却无论如何也没必要强调谓语“决眦”。

所以,笔者认为,此联似乎可以这样来翻译:在我激荡的胸脯周围产生了一层又一层的云气,在我睁开的眼角周围飞来了一批又一批返回的鸟儿。

(1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即天涯。

此句用“浩荡”修饰“离愁”是词语的超常搭配,暗示诗人心中的离愁就像大海一样广阔深重。“浩荡离愁”是名词性短语,“白日斜”则是主谓短语。诗人将它们连用在一起也属词语的超常搭配。诗人如此造句自然是为了更充分地抒发自己心中浩荡的离愁。因此,翻译此句时就应该注意突出诗人的这一意旨。

据此,此句可试译为: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在斜挂夕阳的映衬下越倍增伤感, 离开京都,我把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像立即来到了天涯一般。

(1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句中“落红”借指落花,而这里的落花又比喻像自己一样已经辞官回家的爱国志士。

(13)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句中“南冠”本指古代楚国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í,拘禁)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详见教材231页注释3)

但此句中的“南冠”显然是一个动词。所以,笔者认为,这里的“南冠”实际上兼用了借代和词类活用两种修辞格,可理解为:本借指囚犯,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成为囚犯”。

(杨卫军 江苏盐城大丰市大桥第二初级中学 22413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古文复习 篇3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评析】

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不是,由“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练习】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写得都很形象生动,请你就此说说你的理解。

把“峰峦”“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生动形象。“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

2.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诗人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中的“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苦”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篇4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 米(m) ”。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等。单位换算进率如下:如1nm=10-9m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3、正确使用刻度尺:①“选”合适的刻度尺,看清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 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②“放”尺要沿着所测直线、刻度部分贴近被测长度放置。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 。④“读”要 估 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记录单位。⑥“算”多次测量取平均 值以减小误差。

4、物理量的间接测量方法:①公式法如测密度ρ=m/V;电阻R=U/I、②累积测微法如测细铜丝直径、③转换法如测曲线长度

5、时间:①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 秒(s) ”:1时(h)=60分(min)=3600秒(s);②时间的测量工具:秒表、时钟等。

6、误差:①测量时,由于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导致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在测量中误差总是存在的。误差 不可避免,只能想办法尽可能减小,不可能消除误差。②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更精密的仪器 、 改进实验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③误差与错误的区别: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以避免和消除,任何实验都存在误差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的位置变化 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参照物:①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 参照物。②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 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 静止 的。③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 不同 。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 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①运动是绝对 的,也就是说: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②静止是 相对的,也就是说绝对静止的物体时不存在的。③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 参照物 而言的:同一个物体选择甲为参照物时它是运动的,但选择乙为参照物它可能变成了静止的。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2)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3)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 运动的。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 的。

三、运动的快慢

1.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1)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 时间的大小。(2)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 路程 的多少.

2.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 运动快慢 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之比叫速度 。

(3)速度计算公式:v= s/t 。变形公式:s= vt ; t=s/v 。

(4)速度的单位:①国际单位: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m/s 或m·s-l。②常用单位:千米/小时,读做千米每小时,符号为 km/h。③单位的换算关系:1m/s= 3.6 km/h。

(5)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①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 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一定相等,但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路程的运动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②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平均速度来粗略的地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运动快慢。

③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AB=sAB/tAB ,式中,t为AB段的总时间,s为AB段的总路程。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原理:v= s/t ;实验中要使斜面的倾角较小的目的是:使小车运动较慢便于测量时间

(2)测量工具:刻度尺 和 秒表。

(3)结论:斜面越陡小车运动的越 快 。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产生:

(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人靠 声带振动发声、蚊子靠翅膀振动 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 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 停止 ;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也一定产生声音 但不一定能听见声音,因为听到声音还需要介质、正常的听觉、合适的声音频率范围等条件)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 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声音以 声波 的形式传播;

(2)、声速: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 m/s(声速跟 介质种类 和 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 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 反射 回来,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 0.1s以上,人距障碍物至少17米(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回声与原声叠加在一起增强了原声);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二、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1)概念: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或快慢)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单位是赫兹Hz,其他条件相同时振动的物体越大、越长、越粗、越重则音调一般越低;)

(2)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0Hz,

(3)超声波:①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叫做超声波。②特性: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③应用: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剂﹑超声波焊接器。

(4)次声波:①定义: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叫做次声波。②特性: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③产生: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 地震、火山喷发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④应用:预报地震﹑台风﹑监测核爆炸。

2、响度:(1)概念: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弱;与发声体的振幅 、距离声源的 距离 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 越小 ;(振幅:物体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

3、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 和结构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

三、声音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 信息。应用:回声定位、B超 、声呐等

2声音可以传递 能量。应用:超声波打碎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1)从物理角度,物体做 无规则 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 的声音都是噪声。

2、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分贝; 0dB指刚刚引起听觉;

4、控制噪声:(1)在 声源处减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 中减弱(植树、隔音墙)(3)在 人耳接收 处减弱(戴耳塞)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1)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传递的物理量

(2)、摄氏温度: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 100 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2、温度计:(1)原理: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 液体的热胀冷缩制造的;(2)用法:①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 分度值 (每1小格的数值),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 最大测量值(否则会损坏温度计);②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 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底 ;③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 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体温计:(1)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2)测量范围:35~42 ℃;分度值为0.1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但使用之前要把体温计里的水银甩下去而普通液体温度计不能甩

二、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物质在 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叫物态变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2、熔化与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 熔化 ;(2)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熔化要吸 热,凝固要 放 热;

3、晶体和非晶体:(1)固体可分为晶体和 非晶 体;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熔化时温度 不变 ,继续吸热);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相同 ;(2)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升到 熔点且能继续吸收热量;(3)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降到凝固点且能继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

1、概念: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 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 液化 ;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 放热;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 沸腾:

 

蒸发

沸腾

不同点

在 任意温度 下都能发生,且只发生在液体 表面、 缓慢、无气泡;蒸发时吸热降温;蒸发快慢跟液体的 温度、 表面积、液体表面 的空气流速 有关

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发生,在液体 表面和内部 同时发生、剧烈、有大量气泡;沸腾时吸热恒温;沸点与压强有关,液面上的气压升高则沸点升高

相同点

都属于汽化,都要吸热

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 吸热;

3、液化的两种方法: 降温 、压缩体积(加压)。

四、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 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 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 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钨丝变细

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总结:

第四章:光现象

一、光沿直线传播

1、光源: 能够发光的物体 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太阳、水母、萤火虫等)和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2、光的直线传播:(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沿直线传播;(2)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 线段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是建立的一个物理模型,和力的示意图、磁感应线一样。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小孔成像、激光准直、日食、月食、射击瞄准等

3、光的传播速度:(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 3×108 m/s;= 3×105 km/s (2)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 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

二、光的反射

1、反射:(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 返回原介质 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 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2)反射现象:倒影的形成、平面镜成像

(3)反射的相关概念: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法线(过入射点垂直界面)、入射角(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反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2、光的反射定律:(1)内容: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平面 内(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 两侧(分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角)。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2)、反射的种类: 镜面反射和 漫 反射。①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 地反射出去;②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③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 光的反射定律 。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 虚像, (2) 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轴对称图形):像和物的大小相等(等大),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距离相等(等距 );(思考: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选择薄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镜,选择两支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什么?)

2、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而是 发散的,这些反射光线的 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3、平面镜成像的作图:光路法或对称法

3、凸面镜和凹面镜:(1)反射面为凸面的叫凸 面镜,反射面为凹面的叫 凹面镜;(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 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街道拐角处的反光镜);凹面镜对光有 会聚 作用(太阳灶,反射式天文望远镜,电筒)

四、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1)概念: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2)折射角:折射光线和 法线 的夹角。

2、光的折射规律:(1)在光的折射中,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共面),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 大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增大 ;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 不改变,沿直线传播,折射角、反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斜射时,总是空气 中的角大);(2)光的折射中光路 可逆。

3、生活中的折射现象:(1)无论是从空气中看水中物体,还是在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由于光的折射,看到的虚像都在物体的上方。所以渔民叉鱼应该向看到的鱼的下方叉鱼;潭清疑水浅也是这个道理;(2)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 弯折了。

五、光的色散:

1、色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天边的彩虹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色散现象;

2、色光的混合:(1)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 、蓝

(2)※(新版已删)透明体的颜色由它 透过的色光决定(如红色玻璃只透过和它颜色相同的红光而其他色光全部被吸收);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 反射的色光决定(如绿色衣服之所以看上去是绿色就是因为太阳光(七种色光)射到它上只反射和衣服颜色相同的绿光而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它吸收),白色物体反射所有颜色的光, 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3、看不见的光:(1)红外线:红外线遥控、红外线夜视仪、红外取暖器;(2)紫外线:消毒杀菌、验钞防伪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1)中间薄、边缘厚 的透镜叫凹透镜,如:近视镜片,门上的猫眼;

2、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有 发散作用 。

3、焦点和焦距:(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2)光心:通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3)焦点:平行 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 。(4)焦距:焦点到 光心 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2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 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4、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二、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1)镜头是 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u>2f),成的是倒立、缩小 的实像,f

2、投影仪:(1)投影仪的镜头是 凸透镜,(2) 物体到透镜的物距f2f;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同时透镜远离 胶卷、屏幕。

3、放大镜:(1)放大镜是 凸透镜;(2)放大镜到物体的物距小于 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 物体;

三、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实验: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且使烛焰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 同一高度上。

2、凸透镜成像规律:

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实像小,物远虚像大。

注意:实像是由实际光线相交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虚像不能在 光屏 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实像倒立而虚像正立

3、 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

四、眼睛和眼镜:

1、眼睛: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 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2、近视眼及其矫正:(1)近视眼看不清 远处的物体,(2)成因:晶状体太厚折射能力 太强 ,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线汇聚在视网膜前面 ,到达视网膜上的是一个模糊的光斑。(3)矫正:佩戴 凹透镜 。

3、远视眼及其矫正:(1)远视眼看不清近处 的物体,(2)成因:晶状体太薄折射能力太弱 ,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 太短,因此来自近处某点的光线还没汇聚就到达视网膜后面 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2)矫正:佩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由目镜和 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 透镜,它们使物体放大;(1)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 正立放大虚 像(u

2、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对凸透镜制作的望远镜:物镜使物体成 缩小、倒立的实像(u>2f),目镜相当于放大 镜,成正立放大虚像(u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1、质量:

(1)定义: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 叫质量,用字母 m表示。

(2)质量的单位: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有千克(kg)、吨(t)、克(g)、毫克(mg),其中kg是质量的国际单位。(3)换算关系:1t=103 kg;1kg= 103 g;1g= 103 mg。

(4)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 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质量的测量:(1)测量工具:天平、杆秤、台秤、电子秤、地磅 等。

(2) 天平使用:一放:把天平放在 水平台上 ,把游码移到在标尺左端的 零刻度线 。二调:调节平衡螺母 ,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 中线,这时天平平衡(指针偏向左边应向右边调平衡螺母);三称:把物体放在左 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 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左物右码);四计: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以游码左侧示数为准 ) (4)四点注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量程 ;向盘中加减砝码、移动游码时要用 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砝码要轻拿轻放。

二、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 正比,其比值为 定值 。

2.密度:(1)定义: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 表示。

(2)公式:ρ= m/V (→m=ρV,V实心=m/ρ,V空心=V总-V实心)。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单位:国际单位是 kg/m3 ,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单位还有:克/立方厘米(g/cm3),读做克每立方厘米。换算关系:1g/cm3= 103 kg/m3=ρ水;1L(升)=1dm3=10-3m3;1ml(毫升)=1cm3=10-6m3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种类、物态、温度、压强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5)混合物质的密度应由其混合物质的总质量与总体积的比值决定。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测量体积的方法:①对形状规则的固体:可用刻度尺测出其尺寸,再套体积公式求出其体积。②对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使用量筒或量杯采用“排水法”测体积。若固体不沉于液体中,可用细针把固体压入量筒浸没入水中,或用金属块或石块拴住被测固体一起浸没入量筒的液体中测出其体积。

2、量筒的使用注意事项:①要认清量筒量程 和 分度值 ,②读数时,视线要和凹液面的最低点或凸液面的最高点相平。

3、密度的测量:(1)原理:ρ= m/V 。(2)方法:用天平测出物体质量m;用量筒测出液体体积或排水法测出物体体积V,然后利用公式 ρ= m/V 计算得到ρ。

四、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1) 气体的热胀冷缩最为显著,它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也最大。(2)一般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 气体 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 小 。(3)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如:水 在4 ℃的水密度最大。 (4)气体密度受压强的影响比固体液体明显得多

2.密度的应用:(1)鉴别物质种类。(2)判断物体是否是实心或空心;(3)测量或计算质量、密度、体积;(4)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

初中物理69个易错点汇总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

2.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某段路上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3.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4.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6.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8.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9.惯性是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只能说具有,由于。

10.物体受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物体受非平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11.1Kg≠9.8N。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变换。

1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

14.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杠杆调平:左高左调;天平调平:指针偏左右调。两侧的平衡螺母调节方向一样。

17.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只有沿竖直或水平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18.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19.动力最小,力臂应该最大。力臂最大做法: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

20.压强的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单位是m2。注意接触面积是一个还是多个,更要注意单位换算:1cm2=10-4m2

21.液体压强跟液柱的粗细和形状无关,只跟液体的深度有关。深度是指液面到液体内某一点的距离,不是高度。

固体压强先运用F=G计算压力,再运用P=F/S计算压强,液体压强先运用P=ρgh计算压强,再运用F=PS计算压力(注意单位,对于柱体则两种方法可以通用)

22.托里拆利实验水银柱的高度差和管子的粗细倾斜等因素无关,只跟当时的大气压有关。

23.浮力和深度无关,只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浸没时V排=V物,没有浸没时V排

求浮力要首先看物体的状态:若漂浮或悬浮则直接根据F浮=G计算,若有弹簧测力计测可以根据F浮=G-F拉计算,若知道密度和体积则根据F浮=ρgv计算。

24.有力不一定做功。有力有距离,并且力距离要对应才做功。

25.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除了跟动滑轮的重力有关外还跟所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物体越重,拉力也越大,机械效率越高,但动滑轮的重力不变。

26.物体匀速水平运动时,动能和势能不一定不变。此时还要考虑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例如洒水车,投救灾物资的飞机。

27.机械能守恒时,动能最大,势能最小。可以由容易分析的高度和形变大小先判断势能,再判断动能的变化。

28.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同时增大和减小。只是在不同的变化过程中,引力和斥力的变化快慢不一样,导致最后引力和斥力的大小不一样,最终表现为引力或斥力。

29.分子间引力和大气压力的区别:分子力凡是相互吸引的都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但如果伴随着空气被排出或大气压强的变化则说明是大气压力。例:两块玻璃沾水后合在一起分不开是大气压力,水面上提起玻璃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30.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化沸腾);物体内能增加,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物体吸热,内能一定增加;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不一定升高(还和物体的质量等因素有关);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

31.内能和温度有关,机械能和物体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物体一定有内能,但不一定有机械能。

32.热量只存在于热传递过程中,离开热传递说热量是没有意义的。热量对应的动词是:吸收或放出。

3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固定不变的。比热容越大:吸收相同热量,温度变化量小(用人工湖调节气温);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热量多(用水做冷却剂)。

34.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四个冲程,曲轴转动二周,对个做功一次,有两次能量转化。

35.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不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6.核能属于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37.当前人们利用的主要是可控核裂变(核反应堆)。太阳内部不断发生着核聚变。

38.音调一般指声音的高低,和频率有关,和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响度一般指声音的大小,和振幅有关,和用力的大小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色是用为区别不同的发声体的,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生活中的有些用高低来描述声音的响度)

39.回声测距要注意除以2

40.光线要注意加箭头,要注意实线与虚线的区别:实像,光线是实线;法线、虚像、光线的延长线是虚线。

41.反射和拆射总是同时发生的,

42.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43.平面镜成像:一虚像,要画成虚线,二等大的像,人远离镜,像大小不变,只是视角变小,感觉像变小,实际不变。

44.照像机的物距:物体到相机的距离,像距:底片到镜关的距离或暗箱的长度。投影仪的物距: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屏幕到投影仪的距离。

45.照相机的原理: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的原理:u

46.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和色光决定,和物体顔色相同的光可以透过,不同的色光则被吸收。

47.液化:雾、露、雨、白气。凝华:雪、霜、雾淞。凝固:冰雹,房顶的冰柱。

48.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任何温度下进行)和沸腾(一定温度下进行)。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49.沸腾时气泡越往上越大,沸腾前气泡越往上越小。

50.晶体有熔点,常见的有:海波,冰,石英,水晶和各种金属;非晶体没有熔点,常见的有:蜡、松香、沥青、玻璃。

51.六种物态变化:

52.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条件:一达到一定的温度(熔点和沸点)二继续吸热。

53.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自由电子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

54.串联和并联只是针对用电器,不包括开关和电表。串联电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没有分流点,并联电路电流多条路径,有分流点。

55.判断电压表测谁的电压可用圈法:先去掉电源和其它电压表,把要分析的电压表当作电源,从一端到另一端,看圈住谁就测谁的电压。

56.连电路时,开头要断开;滑片放在阻值最大的位置;电流表一般用小量程;电压表的量程要看电源电压和所测用电器的额定电压;滑动变阻器要一上一下,并且要看题目给定的条件先择连左下或右下;电压表一定要放在最后再并在所测用电器的两端。

57.电路中有电流一定有电压,但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电路还得闭合)。

58.电阻是导体的属性,一般是不变的(尤其是定值电阻),但它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电阻越大,灯丝电阻表现最为明显。

59.串联电路是等流分压,电压和电阻成正比,也就是电阻越大,分得电压越大。

并联电路是等压分流,电流和电阻成反比,也就是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60.测电阻和测功率的电路图一样,实验器材也一样,但实验原理不一样。(分别是R=U/I和P=UI)测电阻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但测功率时功率是变化的,所以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61.电能表读数是两次读数之差,最后一位是小数。

62.计算电能可以用KW和h计算,最后再用1KWh=3.6×106J换算。

63.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是变化的。但在变化时,电阻是不变的。可根据R=U2/P计算电阻。

64.家庭电路中开关必须和灯串联,开关必须连在火线上,灯口螺旋要接零线上,保险丝只在火线上接一根就可以了,插座是左零右火上接地。

65.磁体上S极指南(地理南级,地磁北极,平常说的是地理的两极)N极指北。

66.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制成了电动机,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发电机。沈括发现了磁偏角。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萨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贝尔发明了电话。

67.磁盘、硬盘应用了磁性材料,光盘没有应用磁性材料。

68.电磁波的速度都等于光速,波长和频率成反比。

69.电动机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外电路有电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提纲 篇5

·肯定式: 主语 + will/shall + 动词原形 + 其他

will 用于各种人称,shall 用于第一人称。

主语 + be going to + 动词原形 + 其他 be 随人称、数和时间的变化而变换。

·否定式: 在will/shall/be 后面加 not. will not = won’t .

·一般疑问句: 将will/shall/be 提到主语前面。

There be 句型的一般将来时:

There will be + 主语 + 其他 ,意为 :将会有。一般疑问句形式为: Will there be + 主语 + 其他。

·肯定回答是: Yes, there will. 否定回答是: No, there won’t.

·否定形式是:There won’t be + 主语 + 其他, 将不会有……

·特殊疑问句是: 疑问词/ 词组 + 一般疑问句?When will there be a nice basketball match?

--Will people live to be 300 years old? ---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试卷 篇6

2、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是指(C)。

A、省、市、县 B、中央、省、县

C、省、县、乡 D、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3、与澳门行政级别相同的城市是(D)。

A、哈尔滨 B、台北 C、昆明 D、香港

国家统计局09年2月26日发布的人口报告显示,2008年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5.7℅,男性占总人口的51.5℅。全年出生人口出生率为12.14‰;死亡率为7.06‰。根据以上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4—6题:

4、从以上资料中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B)。

A、我国城镇人口多于乡村人口 B、我国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C、我国的人口总数正逐渐减少 D、我国的人口总数已达最高峰

5、人口数量过多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有(D)。

①资源紧缺 ②劳动力不足 ③环境破坏 ④就业压力大 ⑤住房困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6、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了一条著名的人口地理界线是(B)。

A、秦岭——淮河 B、黑河——腾冲 C、长城沿线 D、0℃等温线

7、下列关于我国民族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共有56个民族 B、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C、各民族均匀分布 D、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

读我国沿“北纬30°地形剖面图”,回答8—10题:

8、图中反映出的我国地势特征是(B)。

A、东高西低 B、西高东低 C、中部高,四周地 D、北高南低

9、图中,数字①所在的地形区是(A)。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柴达木盆地 D、黄土高原

10、从图可知,第三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是(C)。

A、山地和高原 B、盆地和高原 C、平原和丘陵 D、平原和盆地

11、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在开发利用山区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A)。

A、做好生态环境建设 B、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力度

C、大力发展旅游业 D、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

读我国东部“1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回答12-15题:

12、图中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大致是(B)。

A、南——北 B、东——西

C、西北—东南 D、东北—西南

13、图中,甲、乙两地的气温相差(C)。

A、48℃ B、40℃

C、32℃ D、24℃

14、关于长江和黄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都注入太平洋 B、都属于外流河

C、冬季都有结冰期 D、汛期都集中在夏季

15、从图可知,1月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是(D)。

A、黑龙江 B、内蒙古

C、广东、广西 D、海南、台湾

唐诗有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6、上述诗句中描述的景象出现在(A)。

A、长江中下游地区 B、华北平原 C、云贵高原 D、东北平原

读我国某城市气候资料统计图,回答17—18题:

17、关于该城市气候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B)。

A、冬长夏短,气候严寒

B、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半年

C、终年炎热干燥

D、冬季多雨,夏季少雨

18、该城市的气候类型是(C)。

A、热带雨林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19、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B、自然资源都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C、土地、阳光属于可再生资源 D、应注意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读“四川某乡村土地利用景观图”,回答20—21题:

20、该地的土地利用类型是(A)。

A、水田 B、旱地

C、林地 D、草地

21、根据图中信息,推断正确的是(B)。

A、属于平原地区 B、年降水量稀少

C、以水稻种植为主 D、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22、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是(B)。

A、兴建水库 B、节约、保护水资源 C、跨流域调水 D、提高水价

凤凰网12月26日消息:武汉——广州高速铁路今天正式运营,这是目前世界上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该线路纵跨湖北、湖南、广东三省,武汉至广州的旅行时间将由原来的11小时缩短为3个小时左右。据此回答23—25题:

23、湖北、湖南、广东三省的简称分别是(A)。

A、鄂、湘、粤 B、赣、湘、粤 C、鄂、渝、闽 D、皖、黔、琼

24、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其主要优势在于(D)。

A、机动灵活 B、安全舒适 C、快捷方便 D、运量大、运输距离长

25、下列铁路干线中,没有经过成都的是(C)。

A、成昆线 B、成渝线 C、陇海线 D、宝成线

26、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下列做法中,不合理的是(D)。

A、山区退耕还林,保持水土 B、草原地区发展畜牧业

C、河流、湖泊周围发展渔业 D、平原地区发展林业

27、关于成都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

A、位于亚热带 B、属于湿润区 C、冬冷夏热 D、位于非季风区

28、下列工业部门中,属于轻工业的是(A)。

A、食品、医药 B、煤炭、石油 C、电力、钢铁 D、化工、机械

29、我国四大工业区中,以重工业为主的是(B)。

A、京津唐 B、辽中南 C、沪宁杭 D、珠江三角洲

30、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赖的主要条件是(C)。

A、资源丰富 B、环境优越 C、科技力量雄厚 D、交通便利

二、综合题。(包括3个大题,共40分)

31、读“中国及周边地区略图”,分析回答问题。(共14分)

(1)在图中适当位置填写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四川省。

(2)图中,字母A是___朝鲜_____(国家),B是___俄罗斯_____(国家),C是___印度_____(国家)。

(3)图中,数字①是___东海_____(海洋),②是___南海_____(海洋)。

(4)图中,甲是___大兴安岭_____(山脉),乙是___天山山脉_____(山脉)。

(4)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所在的省区③是___青海_____,其行政中心是__西宁______。

(5)图中,北回归线共穿过了___4_____个省区,其中位置最东的是__台湾______。

22、读我国“冬、夏季节风向示意图”,分析回答问题。(共12分)

(1)受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冬、夏季节盛行风向___相反_____(填:相同或相反),把这种风向随季节而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_____季风___气候。

(2)据图可知,我国的降水集中在___夏季_____(季节),其水汽来源于___太平_____洋和___印度_____洋。如果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容易导致的气象灾害是__洪涝______、___干旱_____。

(3)冬季,我国盛行___东北_____风和___西北风_____风;如果冬季风活动

强烈,容易形成___寒潮_____(灾害性天气);四川盆地受冬季风影响___小_____(填:大或小),主要原因是__地形为盆地_____。

23、读“黄河流域略图”,分析回答问题。(共14分)

(1)图中祁连山的走向是____西北——西南____,它是第__一_____级阶梯和第___二____级阶梯的分界线。

(2)图中甲地分布有我国最大的湖泊是___青海湖_____; 乙是____渤海____(海洋)。

(3)图中①和②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它们因得益于黄河水的灌溉而成为“塞上江南”,其中①是___宁夏_____平原,②是___河套_____平原。

(4)为了解决北方缺水问题,我国正在实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___南水北调_____,该工程的东线(如图所示)主要是满足__北京______、____天津____等城市的用水需求。

(5)图中兰州、西安、郑州、济南等四个城市分布的共同特征是_____沿河分布_________。(2分)

(6)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原因。(2分)

_______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进入下游(华北)平原地区,流速减缓,河道变宽,泥沙沉积,河床抬高。

期末考试(八年级上地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CDBD 6—10:BCBAC 11—15:ABCCD

16—20:ABCBA 21—25:CBADC 26—30:DDABC

二、综合题。

31、(1)填图略(2)朝鲜、俄罗斯、印度

(3)东海、南海(4)大兴安岭、天山

(5)青海省、西宁(6)4个、台湾

32、(1)相反、季风(2)夏季(夏秋);太平洋、印度洋(顺序可交换); 水灾、旱灾(或旱涝灾害)

(3)西北风、东北风(顺序可交换); 寒潮、小、盆地地形阻挡了外部冷空气的入侵

33、(1)西北—东南(或东南—西北)、第一级、第二级

(2)青海湖、渤海

(3)河套、宁夏

(4)南水北调; 北京、天津

(5)分布在黄河及其支流沿岸(或沿河分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 篇7

[标签:上册 人教版 作文 八年级 初二 四单元]小学精华资讯 免费订阅

我要克隆许多的我,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人们有的事无法忙过来,忙来赶去到头来一件事都没做好,真应该像哪吒小弟和孙大哥学习学习怎么个“三头六臂”之术啊!我要克隆!第一个的我将代替我写作业,因为有时太忙不过来了。

我要克隆!第二个的我将替我干家务活,因为从小娇生惯养的我对家务一窍不通,哦!对了!“我”克隆出来不会和我一样一窍不通吧?

我要克隆!第三个我要成为“雷锋二号”,在街上助人为乐,这样,我和“我”就会受到表扬啰!

我要克隆!第四个嘛,将当上一个士兵,保卫我们和“我们”的家园。“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

我要克隆!第五个,我觉得“我”可以当个清洁工,不让我们家园成为一个“垃圾堆”。我要克隆!第六个我让“我”当个歌星影星就足够了。当得当不上还是个问题啊,咳!我要克隆!第七个,我决定了,当个“商业强人”,以赚来的钱补贴我家的生活状况,毕竟,我们都不怎么富裕嘛!

我还要第八个、第九个、第十个的我,“我们”虽然工作各不相同,但目的是相同的,让生活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美好。

我要克隆!

相关文章

 关于幸福的作文:我要做个幸福的孩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我要克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谈青少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网络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中学生上

编辑推荐

 小升初全攻略2012希望杯备考指导

人大附小五海选小升初简历全攻略 语文模拟试卷20套重点中学春节前后的动态 小学数学总复习中高考直通车作文临场应试技巧 北京历年中考满分作文材料作文写作思路和技法 作文多拿15分策略考场上如何快速成文 巧用“先承后转”技巧作文写作指导中考作文题目预测 绘出议论文活泼的面容教你如何让作文更生动 考场作文每分必争小学作文训练反思 怎样培养作文创新能力

[三月有奖征文] [28期作文PK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篇8

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常考点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常考点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常考点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选择题)

物态变化

一、温度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常考点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物理学习方法和技巧

(一)注重基础

要想学好初三物理首先要有基础知识的奠基,要清楚基本概念,熟悉基本规律,熟练基本方法,理解基本概念在做题的过程中才知道怎样解题,才有解题思路,知道从哪里下手。

(二)注重做题

光有基础知识是不够的,要想学好初三物理,一定要大量做题,在实践中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有通过做题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已经熟练的掌握了知识点。

(三)善于总结

要想学好初三物理,遇到问题要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特别是物理问题要分析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从物理过程中寻找物理规律和求解物理问题的方法,思路广了,方法多了,能力也就高了。

(四)掌握知识结构

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节。

(五)整理错题

要想学好初三物理是要准备一个错题本的,把自己错的题一个个记下来,然后时常复习加深印象,这样才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学习初中物理的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1.认真听讲

天才不是天生的。无论是新课、实验课,还是习题课、复习课,每一个“考试状元”都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聚精会神听讲,紧跟老师思路,积极思考,不时勾画出重点,标注仍不清楚的,或者记录又产生的新疑问,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断鞭策自己,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坚持不懈,才能到达“会学”和“学会”的境界。

2.整理好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作记号是指,比如说对练习题、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比如x?、#等,以备今后复习,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3.乐于实际,乐于探究

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科学探究是学习物理的目标和方法,天籁只惠实践人。所以,应该勇于实验,乐于探究。我们要积极参与实验,老师做演示实验时,我们要细心观察、积极思考;走进实验室做实验时,要自觉地培养自己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实验动手能力。此外,还要把整个世界当作我们的课本,看看利用身边物品,可以做哪些实验。多做一些小实验、小制作,搞一些小发明,写一写小论文,养成勇于实验、乐于探索的好习惯。

4.掌握物理定律

1.弹簧秤原理:弹性限度是条件,伸长缩短很关键,变化包括两方面,外力可拉也可压。

2.惯性定律:不受外力是条件,保持匀直或静止,平衡效果合为零,相当没有受外力。

3.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在液体中,要受浮力不密底,排开液体的重量,ρ液乘以gV排

4.功的原理:任何机械不省功,总功有用额外和,对物对功才有用,机械绳重摩擦额。

上一篇:写幼儿园老师的作文下一篇:成绩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