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奇的动物--针鼹 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2024-10-14

珍奇的动物--针鼹 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精选9篇)

珍奇的动物--针鼹 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篇1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教学目标

1、理解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3、了解针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探索自然,了解大自然。重点、难点

1、重点: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2、难点: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新课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字,初步感受内容。

2、读准下列字音,并注意字形。

蛰伏(zhé)吮吸(shûn)灌木林(guàn)粗糙(cāo)掘洞(jué)黏液(niān)空凹(āo)蚁巢(cháo)繁殖(zhí)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吃也不动。(2)招摇过市:故意在公共场合张大声势,引人注意。(3)果腹:吃饱肚子。

(4)吮吸:用嘴唇在乳头或小孔处吸取。

二、导入新课--播放《鼹鼠的故事》片断。

同学们,这个可爱的小动物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针鼹”。

三、研读新课

l、讲评“字词积累”。

2、朗读第一自然段。

明确:作者开篇点出针鼹的产地--澳洲。课文开头设计目的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 1 意。

3、阅读全文。

4、提问:

(l)你能说说它有哪些特点吗? 明确:外形上:它身上布满尖刺;有着锐利的爪子,善于掘土;管状的长嘴;舌头是重要武器。

生活习性方面:昼伏夜出,有冬眠的特点;捕食白蚁。

生长繁殖:长寿,并且具有独特的养育后代的方式。(2)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试给它们各拟—个适当的小标题。

明确:产地(第一自然段)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生活习性(第八自然段到第十自然段)(3)本文运用了多种的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①针鼹的外形和刺猬差不多,长300~400毫米,宽不到70毫米二雄的略大—些(列数字)

②它能游泳,像刺毛球一般漂在水上,样子十分逗人。(打比方)

③一旦遇到敌害,如老鹰啦、蛇啦、蜥蜴啦,它就可以蜷成一团。(举例子)④针鼹和刺猬最大的不同是针鼹有锐利的爪子,善于掘土。(作比较)(4)这篇说明文语言独具特色、诙谐、风趣。能否举些例子说明? 明确:①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有一只像刺猬一样的动物被选为吉祥物,在全世界招摇过市。(加点词以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出针鼹酣态可爱的形象,富有动画般效果。)②针鼹走动速度较慢,如滚动状,但奇怪的是,它能游泳,像刺毛球一般漂在水上,样子十分逗人。(加点的词语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针鼹能戏水的生活习性。)③蛋约15毫米长,表面像皮革一样,没有鸡蛋那样光滑和坚硬。

(课文以同类事物比较形式,真实再现鼹鼠蛋的外形特点,既准确,又富形象性。)

四、课堂写作练习

1.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曾做过大型运动会的吉祥物?(明确:此题考察学生平时积累,不作硬性规定答案。)2.看书本上的插图,口头复述鼹鼠的特点。

五、总结

这篇事物说明文以生动诙谐的语言介绍了针鼹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条理清晰 板书设计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一)① 产地

(二)②—⑦ 外形特点:外形、爪子、嘴和舌头

(三)⑧—⑩ 生活习性:作息时间、捕食习惯、养育后代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指出下列各组中注音或字形有误的项,并订正。1,A.吮吸xûn B.蚁巢cáo C.招摇zhāo 2.A.掘洞júe B.丘棱líng C.黏液nián 3.A.粗造cāo B.繁殖zhí C.悠久yōu 4.A.凹凸āo B.孵化fū C.蛰伏zhé

二、造句。1.招摇过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我保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伪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文中相关文字,找出几处针鼹与鼹鼠作比较的语句,说说这种说明方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是逻辑思维,求同思维以及语言、计算能力的主要承担者,称为理性半球。是知识的脑,或“语言脑”。右,半球是直觉思维、求异思维、空间知觉以及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称为感性半球。是创 造性脑,或叫“音乐脑”。人的聪明在于脑的左右半球和谐发展。基于这一规律,学校教育既要重视语文、数学、理化、英语。的知识教育、发挥脑的左半球的功能;也要重视艺术教育、发挥右半球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大脑两半球得到平衡和谐发展。1.这段文字的组织材料的顺序是()。A.由具体到抽象 B.由抽象到具体 C.由因及果再由表及里 D.由总到分再到总 2.这段文字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脑的右半球被称为“创造性脑”的主要依据是()。A.学习音乐舞蹈让大脑更加灵活。

B.承担直觉思维、求异思维、空间知觉的功能,使思维更加活跃,领域更为广阔。C.知识教育使左半球过于疲劳、艺术教育使右半球更趋活跃。

珍奇的动物--针鼹 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犟龟的形象特点,把握课文的主旨。(重点难点)

2培养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准备:

制作本课课件

教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简单有趣的心理测试题,通过这些题可以测试同学们在实现自己美好理想委屈的过程中成功指数是多少,并且它们还将对我们以后的人生之路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就让我们赶紧来看看这些题吧。

1当你被别人轻视时,你会怎么办?

a尽力与人争辩,心里存不下一点委屈。

b默默忍受,待时机成熟时再作打算。

2当你努力了很久,别人却告诉你,你之前的努力

方向是错的,你会怎么办?

a改变方向,从头再来。

b一个方向走到底,付出任何代价也不改变。

3当你一直看不到成功的迹象时你会怎么办?

a继续努力。

b放弃努力。

过渡:同学们已经把题做完了,你们一定很想知道自己的成绩吧,但老师现在不告诉你们,因为学完本课之后,你们自己就能为自己打出成绩了,或者说不定你还会改变自己的选择呢.

二出示教学目标

生齐读教学目标

三检查预习

1米切尔恩德德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1974年发表了小说《毛毛》,并因此成为20世纪登峰造极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a.遗憾b障碍c.蜗牛

d瞌睡e荒漠f丧服

g哀悼h兴高采烈i犟龟

3分析“犟”字的字形

犟{强(jiang)倔强

{牛

“犟”像牛一样倔强,不听人劝。文中的小乌龟听人劝了吗?

四生朗读课文,思考:

文中共有几种动物角色?它们有什么特点?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速去读这些动物的话。

五课件展示,简单分析动物形象,为分角色朗读做准备。

六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内选出读得好的同学。

七读得好的同学表演课文情节。

八生读课文,讨论:

1、小乌龟在前往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途中,分别遇到了哪些困难?小乌龟是怎样面对这些困难的呢?你认为哪些词或语句能充分的表现出小乌龟的“犟”呢?

2“犟”的意思是(),小乌龟听人劝了吗?犟的意思发生变化了吗?

3你认为“犟龟”的“犟”,实际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上台板书“犟”的含义: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听从正确的劝告

总结:

犟龟的成功=()+()+()

老师希望大家以后都能向小犟龟学习,学习它那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听从正确劝告的精神,做我们学习道路上的一只只小犟龟。

作业:把在以前的学习、生活中见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经历过的犟的事例写下来,写出自己的经验教训

珍奇的动物--针鼹 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篇3

1.认识作者,积累重要字词。

2.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把握文章主旨。(重点)

3.结合本文内容,学习写作方法及其作用,并加以熟练使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唐朝诗人王勃在为离别而伤感惆怅时,绝对想不到他的美好愿望如今早已成真。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改变了整个世界,也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特别是QQ、微信等各种交友软件更是深受大众喜爱,其中,那些非常有趣的网络表情则功不可没,尤其受到年轻一辈追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网络表情符号》,一起来了解这种让我们非常受用的网络表情的来源和发展过程吧!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申江婴,男,毕业于南京邮电学院,现任新华网党组成员、董事、副总裁,曾任工信部主管的中国网友报总编辑、中国信息产业网总裁等职务。长期从事通信信息化、互联网领域的新闻报道和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运营主要管理者工作。被聘为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公共文化专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客座教授、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客座教授、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产学联盟推进中心主任委员、中国互联网协会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邱雨,编辑、记者。

2.字音字形

(1)重点字

风靡(mǐ) 囧(jiǒng) 衍生(yǎn)

瞠目结舌(chēng) 独树一帜(zhì)

(2)形近字

风靡(mǐ)

糜烂(mí) 荒诞(dàn)

垂涎(xián) 独树一帜(zhì)

编织(zhī)

3.词语解释

风靡:草木随风而倒。形容事物很风行。

荒诞:极不近情理。

口水战:用言语进行的相互攻击或激烈的争论。

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惊呆的样子。

拍案叫绝:拍桌叫好,形容非常赞赏。

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

4.网络表情符号

>_<|||很尴尬 ^_^”尴尬的笑

→_→怀疑的眼神@_@|||||头昏眼花

O__O”呆滞的眼神(^_^)?什么意思

一一+锐利的眼神>”<||||伤脑筋

(*>﹏<*)好刺激(*@ο@*)哇

(⊙o⊙)目瞪口呆一_一b流汗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在电脑中输入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微笑符号。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网络表情符号被广泛认可,并开始在网络上流行。

第三部分(第6-12自然段)写网络表情符号在日本和中国得到快速发展,衍生了许多带有东方特色的表情符号。

第四部分(第13-15自然段)写网络表情符号流行的原因。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用简洁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在电脑中输入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微笑符号,开启了网络表情符号流行的时代。同时还介绍了网络表情符号在东方的衍生发展,及网络表情符号流行的原因。

(二)重点探究

1.分析网络表情符号的特点。

明确:①用符号表示面部表情;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表情符号可能有不同含义;③不断创造出新的表情符号,有名人表情,有动漫卡通造型,有自己的头像,有中文汉字;④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方便交流。

2.网络表情符号在电脑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了,甚至有时候都不使用文字了,你认为网络表情符号有必要存在吗?

明确:有必要。首先,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使表达方式变得多样化,丰富了网络用语;其次,网络表情符号在表达我们的情绪和感受时,更加直观;再次,网络表情符号可以回避尴尬,展现真实自我。总之,网络表情符号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是有存在的必要的。

(三)写法探究

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明确:①作比较:作者将中国、美国、日本等不同国家的表情符号对比,说明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表情符号可能有不同含义的特点。

②举例子:“日本人还在笑脸旁边加上别的符号作为修饰物,表现更为丰富的表情,如“一_一|||”表示为难而尴尬的样子,表示“一_一b”脸上滴下汗水,“~>__<~”表示被气哭了……这些日式表情符号在东方国家的互联网上很受欢迎”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日本人的表情符号更为丰富。

③分类别:“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国内网民不仅能够轻松地使用已有的表情符号,还不断创造出新的表情符号。有的选取名人的表情,配上文字,幽默十足;有的从动漫中获取灵感,衍生出许多新卡通造型;还有的制作者用自己的头像,创作出独具个性的表情”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网民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表情符号。

四、板书设计

网络表情符号产生来源--纯文字太严肃,出现第一张微笑符号

发展传播--被广泛认可、在网络上流行

衍生特色--在中国和日本迅速发展

流行原因--自由、开放、包容、创新

五、课外拓展

1.课下收集自己喜欢的网络表情符号,尝试自己创造网络表情符号及其含义并给出创造原因。

2.分小组讨论网络表情符号出现的利与弊,并总结该如何更好地运用才能做到扬长避短。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因为课题比较新颖,很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课堂氛围良好,学生积极参与、配合,思维活跃,较好地把握了文章主旨。同时小组的自主活动与个体的个性思维相结合,充分展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学生太过注重对话题的探究,相对忽略了对说明文文体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在学习过程中有些表述性的语言欠当。

侯晓旭

珍奇的动物--针鼹 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作品以及诗词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教学重点: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饮酒》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出任彭泽令,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让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离职回乡,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他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二、朗读诗歌,赏析品位。1.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2.思考: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

提示: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活)。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提示: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陶然心醉悠闲地采菊,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心旷神怡之际对人生真谛若有所悟。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4.“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提示: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6.《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7.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次北固山下》

一、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二、解题

诗题中的“次”字,解作“经过”,这是从颔联察知的:诗人所乘之船是在江中行驶的。

三、赏析诗歌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提示: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见到的景象。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有何深刻含义?

提示: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3.如何理解“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提示: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别绪乡愁。何以寄托?这时,他举头望见了北归的鸿雁,于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思乡之情托于北归的大雁,更显其情浓。

四、作者思想感情

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谥号“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二、赏析诗歌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三、这首诗所揭示的道理

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雁门太守行》

一、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后裔,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18岁到东都洛阳,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备受赞赏,遂声名远

扬。21岁参加河南府试,被荐举进士,但遭小人的嫉妒和攻击,说李贺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之“进”同音,犯家讳,依据礼法惯例,应避讳不得参试。李贺被迫放弃了考进士的权利,断绝了仕途之路,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经人推荐,到长安任从九品的太常寺奉礼郎小官,地位卑微,李贺不堪屈辱,任期未满就告病辞官。年仅27岁,就病卒家中。

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被称为“长吉体”。

二、赏析诗歌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象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已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角”,古代军用乐器。《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塞上胭脂”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没,因而只能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

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陆游说:“贺词如百家锦纳,五色眩耀,光彩夺目。”这首诗就是用黑、黄(金)、红、白、紫等浓艳色调描写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色彩反差较大,对比很鲜明强烈,与诗中激荡着的悲壮情调相得益彰。

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三、小结

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天净沙·秋思》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字千里,号东篱,大都(北京)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四人以杂剧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汉宫秋》,是元杂剧中优秀作品之一。

二、文体知识: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戏剧。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部分。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常用于写景、抒情。散套,又称为“套曲”、“套数”,适宜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秋天的思念。《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

三、赏析:

“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

“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

“夕阳西下”:落日西逝,暮霭笼罩,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方?“断肠人在天涯”,“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这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和无情揭露。

思考:

1.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提示: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清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悲凉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2.“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

提示: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又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3.作者通过怎样的场景来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

提示:用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宇;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

瘦马踽踽独行;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作者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四、小结: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飘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珍奇的动物--针鼹 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篇5

一、教材分析

《鲁迅自传》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因此教学前应对传记文这种文体适当介绍。教好这一课,一方面为下面继续学习其它课文做好铺垫,有利于知识迁移;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了解鲁迅的生平事迹,感知他的人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一语文教学的宗旨。

二、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文章阅读和教师背景资料的补充,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通过研究文章,体会本文选材精要,叙述详略得当的特点;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通过学习课文,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4、熟悉课文,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教学重点: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讲授、讨论、对话;黑板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文章阅读和教师背景资料的补充,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熟悉课文,掌握生字词。

(一)、导入

1、解题:鲁迅自传

传记: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可分为自传和评传。⑴自传是自述生平的文章。⑵评传:是由别人撰写的,也叫传。

2、介绍鲁迅

(1)、请同学回忆以前所阅读的鲁迅文章,简单介绍对鲁迅的印象。(2)、引用毛泽东的话,简介鲁迅。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这些是后人给他的评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记叙自己的。

(二)、熟悉文章,梳理文章。

1、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通过查阅工具书等方式掌握生字词。

自传(zhuàn)乞(qí)食 衰落(shuāi)(luò)彷徨(páng)(huáng)侮辱(wǔ)(rǔ)祺(qí)(1)[学力] :这里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2)[生计]:维持生活的办法。(3)[变故]:意外发生的事情;灾难。(4)[筹(chǒu)办]:筹划举办。

(5)[幕友]:明清时代地方署中无官职的助理人员,负责弄事诉讼、钱粮账务、公文书信等事务。俗称“师爷”。

(6)[学籍(jí)]: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7)[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2、梳理文章,掌握大意。

(1)、默读课文,回答本文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时间顺序

(2)、请同学概括段落大意,总结全文大意。

明确:(1)鲁迅出生到十八岁以前的经历,包括出生时间,地点,父母简况,家庭情况等。(2)较为详细的叙述了自己年轻时代的探索,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3)叙述自己回国的工作情况。通篇文章内容为鲁迅自述平生。

(3)、小组讨论:四人为以小组,列表梳理鲁迅1881年—1930年间的活动。年份 主要活动

1881年 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1893年 家遭大变故,寄住在亲戚家。1896年 父亲去世。离开绍兴,前往南京求学。1898年 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1902年 到日本留学,两年后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 中止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1909年 回国,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员。1910年 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1911年 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 为躲避段祺瑞执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1926年 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师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

1927年 在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4月辞职,9月出广东,后一直住在上海。

(3)、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了解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

1918年,鲁迅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初做小说”即指《狂人日记》。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主要创作成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一本论文”:是指他的论文集《坟》

“一本回忆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一本散文诗”:指散文诗集《野草》;

“四本短评”:指《华盖集续篇》、《华盖集》、《而已集》、《热风》。

(三)、结束语

本堂课我们基本了解了鲁迅的生平、主要创作作品。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熟悉鲁迅,也请同学们思考本篇文章有些什么特点以及如何写一篇自传?

(四)、板书

传记——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自传和评传两类)时间:1881年——1930年 家庭状况(1)生平经历(1—3)求学过程(2)

工作简历(3)

内容 创作成果(4)[

(五)、当堂作业

1、填字音

自传()乞()食 衰落()()侮辱()()段祺()瑞

2、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 筹()办: 失怙(): 彷徨()():

(六)、布置作业

1、请消化吸收生字词。

2、查阅鲁迅相关资料和作品,进一步熟悉鲁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研究文章,体会本文选材精要,叙述详略得当的特点;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通过学习课文,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一)、导入

复习:

1、相关生字词。

2、简介鲁迅主要创作作品。

(二)、合作探究,细读文章,感受特点。1.将全班分成三大讨论小组,分别讨论下列问题。第—段:(1)鲁迅幼年家庭生活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明确:不愁生计——家庭败落

变故:(补充鲁迅家世: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 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2)鲁迅母亲为什么送他外出求学,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事? 明确:家境困难;不肯走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幕友或商人。

第二段:(1)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

明确: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

(一)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表明思想进步,想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二)到东京留学决意学医,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三)弃医从文,学文学,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三次大的转折,隐含了鲁迅先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特别是第三次重大转折,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了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2)作者决意学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因为他确知新的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于是认为自己学医对救国救民会有很大帮助。

(3)作者后来为什么又放弃了学医?

明确:文中鲁迅自述是因为看到一群人围着看一个中国同胞被日本人斩首示众,引起强烈的思想振动。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原因,麻木、愚昧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目的。(4)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鲁迅是个这样的人

明确:时刻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作家。第三段:(1)鲁迅工作为什么经常变动? 明确: 动荡的社会时局和多变的社会环境,为生计也为斗争。(2)作者对自己的坎坷持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明确:作者很平淡、冷静客观的叙述这些变动,表明鲁迅处变不惊,坚持自我的品格。

2、从本篇文章可看出自传有何特点?大致写法如何? 明确:特点:(1)、篇幅不宜过长;(2)、用第一人称来写;

(3)、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4)、语言要朴实。

写法:自传式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先写明自己的出生年代、籍贯、家庭情况。然后或按年代、或按年龄,写自己读书工作生活的情况。

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分成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突出一个方面,每个阶段又有内在的联系。(结合课文讲述)

传记常用点面结合的写法。点是具体叙述,选取典型事例,突出要点;面是概括叙述,使点环环相连。

(四)、课外拓展: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灵台:(书面语)心灵。神矢,爱神的箭。故园:祖国。

荃不察:化用《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荃,香草名,隐喻国君。察,体察。中,内心。

荐:献,进献祭品。

轩辕:黄帝,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代指中华民族。

这是他言志的宣言。尽管祖国在黑暗中,我没有理由不爱她。虽然满腔热诚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献我青春的热血。何等坚贞、猛烈的爱啊。这是《呐喊》和《彷徨》的先声,也是鲁迅毕生奋斗的标灯和旗帜。30年过去,鲁迅无愧无悔。

(五)、结束语

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名人自传。这篇自传中,鲁迅概括地介绍了自己50年的经历,生活细节浩繁无数,作者选择了最典型的事件,语言俭省、感情含蓄,既符合自传特点,又能突出主旨。

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面面俱到,详略得当。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让读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 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邪恶,正直自强。

(六)、作业

1、自学《自嘲》。

2、阅读课后《呐喊》自序和《老舍自传》。

珍奇的动物--针鼹 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篇6

行路难 教学目的:

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默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 注意字音: 金樽zūn 珍馐xiū投箸zhù 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 “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 值”,价值。

3理解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

a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 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b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c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

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d名句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6背诵 指导感情的表达

7作业 默写强调标点符号

二、咏 煤 炭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培养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

3、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二、重点、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

由全班讨论解决。

4、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展示,师生共同探究。教师集中点拨学生疑而未决的主要问题。

(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

(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要点如下:

(1)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5、学生齐读全诗

三、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于谦的《咏煤炭》首诗,了解了诗人的心志,和人生情怀,领略了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学会了阅读把握诗词的一般方法,体会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诗。

2、把读完该词后的感悟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五、板书设计

《咏煤炭》(咏物诗)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托物言志)

三、虞美人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朗读,了解三个不同时期听雨的场景,理解词人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感受。

2、通过三幅听雨场景的对比写法,品味词人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

学法指导

这是一篇伤时感事的词,可运用多种方式朗读、圈划、品读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字词,感受作者在“听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身世之衰和亡国之恨相融和的情感。教学过程

导入:请同学以“雨”为话题“说话”,由此引入对作者借“听雨”抒怀的赏析。

一、感知词作:

1、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小组互助,落实解释,读懂这首词。

2、朗读: 老师范读——学生小组交流读——个别读(教师指导)——教师范读——集体读

3、朗读指导:词中“少年”、“歌楼上”、“壮年”、“客舟中”、“而今”、“僧庐下”等朗读时可强调;语速从起始到结束可逐渐变缓。

二、品读词作:

1、说说词中有关“听雨”的三个画面。

2、圈划词中关键字词,品读体会。

3、从三个“听雨” 画面,感受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先小组互动后交流)(1)第一个画面——歌楼听雨

作者“少年期”在歌楼上“听雨”时:是过着“锦衣丰食”的生活,心情是“欢快的、无忧无虑的”,有一种“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情怀。(2)第二个画面——客舟听雨

作者“中年期”在客舟中“听雨”时:是过着“东奔西走、漂泊四方”的生活,心情是“孤独的、凄冷的”,有一种“望断乡关”的情怀。(3)第三个画面——僧庐听雨

作者“而今”即“老年期”在僧庐下“听雨”时:是过着“极端萧索”的生活,心情是“极端孤寂、悲苦的”,以至于“万念俱灰的”,有一种“木然、无动于衷”的情怀,特别是“一任”两个字,看似冷漠之极,但绝非作者对痛苦的解脱,却是痛苦、孤凄之极的表现。

4、总结:

(1)

三个画面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作者从自己漫长的人身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的这三个画面,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也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2)

三个画面,从少年的无忧无虑到中年的劳苦奔波,再到晚年的孤寂悲凉,通过比照,充分表达出个人的漂泊之感与亡国之痛相融合的极端孤寂的情怀。

三、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四、破阵子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2、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教学课类型 精讲 教学方法 研讨 主要教具 多媒体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赏析

板书设计 破阵子辛弃疾梦境(战争场面)

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现实(白发生)

及壮志难酬的悲愤。(结合)

课后反思

时间 阶段目标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了解作者朗读交流赏析诗句体会意境总结构思特点布置作业

一、导入前一首词里我们已经接触了辛弃疾这个人物,南来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破阵子》是作者在江西上饶闲居时期的创作,是写给在抗金主张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陈亮的。这首词在风格上与《西江月》不同,大家在学习的时候注意体会。

二、朗读请同学朗读,体会词的内容。范读、齐读、点评小组自由朗读、交流、有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概括内容、感情)师生点评、交流。词中形象地描写了抗金部队的壮观军容,豪迈的意气,道出了爱国英雄的一片爱国之心。

三、赏析诗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写了醉里还

挑灯看剑,念念不忘的是杀敌报国,(当时作者已经闲居已久,请缨无路,都受到南宋投降派统治集团的排斥和打击。在现实生活中,韬晦之不暇,不可能触发他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只有在喝醉酒的时候,使他能暂时忘却现实,而通过“挑灯看剑”的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在迷离的恍惚的醉态中,英雄酣然入梦,一梦醒来,各军营里连续响起了雄壮的军号声。他 的神志立即回到了军营里,“吹角连营”意味着动员令已经下达,军心振奋,这是诗人的愿望,也是人民的愿望!投入备战。下两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意气激昂,形象阔大,这应该是具体描绘动员令下达的情况,部下的官兵们分食烤熟的牛肉,军队奏起雄壮的战歌。进一步渲染了军中的战斗生活气息,官兵斗志昂扬。“沙场秋点兵”。

人们仿佛看到了这支队伍的赫赫军威,秋天在沙场上检阅军队,阵容威武雄壮秋高马肥,秋又是肃杀之气,都和“沙场”、“点兵”结合得很密切,把杀气腾腾的气氛渲染得符合实际。“点兵”意味着就要对敌人下总攻击令而进入战斗的阵地了,只用五个字,就笔酣墨饱地对上文所描写的情况作出了出色的小结。“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是说马飞快如的卢(的卢,良马名),弓弦惊如霹雳。马作的卢飞快:是运用典故,“的卢”是古代著名的快马,相传一跃三丈,这里用来比喻战马都像的卢那样飞速奔驰。

其所以如此组合,是为了突出“快”和“惊”,英雄们骑着快马,拉着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场面,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使读者对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前的英勇气概,历历如在目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指完成了军王统一大业,自己也取得了深厚英名。两句意味着作者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这是作者的壮志也是理想。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的热情。这两句中的君王、功名的念头表现得很明显;但我们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看,封建时代的爱国主义事业是离不开“君王”和“功名”来实现的。问:作者在结尾处为什么说“可怜白发生”?转笔使感情从极高点跌落下来,剩下的只有悲愤,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慨,壮志和理想是美好的,可是祖国没有统一,自己没有功名,却已经年纪大了,生了白发,没有机会了。作者从21岁起投笔从戎,从军杀敌,23岁时,集合突入军营,生擒叛将,智勇双全,气吞山河。40岁以后一直闲居在农村,“可怜白发生”,把自己的悲愤展现在人们眼前。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的对比下,使千百载下的读者对作者那种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愤慨,还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四、构思特点梦境和现实相结合,来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五、学生总结内容、意境。小结:全词写“壮”,基调豪迈高亢、大气磅礴。通过梦境中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收复失地,抗金卫国的远大理想,抒发了现实中的壮志难酬的悲愤。

六、作业自选一首辛弃疾的词赏析,描绘其中的意境。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指导朗读提问指导学生自由赏析补充订正]引导学生体会词的意境学生总结,老师补充布置作业 学习新课、进一步了解作者朗读交流概括内容赏析词句体会

作者的感情体会意境总结体会构思特点总结作业

五、凉州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课文中的图画展开联想,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世人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恶战争的情怀。

3.借此课的学习,对唐代边塞诗人及其作品作一些了解和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

1、释题,整体感知。

2、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3、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4、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真诚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送别饯行的诗?这些诗都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边塞诗人写的为戍边战士饯行的诗,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夜光杯:玉制的酒杯。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沙场:战场。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醉就醉吧,醉卧在战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情境。

3.请学生描述情境,引导学生把想象的情境说具体、说生动。

4.再说说从这些情境中,你获得的新感受。

5.互动交流,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反战的诗,但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争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正如《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饮之词,然怨戚已极”。)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战的情怀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珍奇的动物--针鼹 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篇7

班级:姓名:

一、基础(27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2分)

①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周敦颐《爱莲说》)

③《雁门太守行》中表达了诗人以生命来报效祖国豪情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④《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之情的诗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中用反衬的手法突出诗人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的深沉感情,并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的诗句是:。

⑥《渡荆门送别》中最富有想象力的诗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拟人的句子是.⑦《西江月》中表达作者对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的名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描写夏夜大雨将至的景色的句子是: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相间映衬的两句诗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岑参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雪景的千古绝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此诗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⑨角色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⑽《爱莲说》中表现了作者对世俗的鄙夷之情的句子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⑾《饮酒》中表现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⑿,泣涕零如雨。《春望》

2.赏析:⑴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⑵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⑶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因为诗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乡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⑷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

“连三月”见出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⑸赏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于感伤国破家散,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听到那动听的鸟鸣,反而更增加了自己的伤感。此句互文见义,因为无论是花香还是鸟语,都增添了诗人的“感时”和“恨别”。(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这看似不合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花、鸟本是自然物,现在由于诗人的特殊心境,把自己的感受移加到它们身上,觉得它们也通人情。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国破”的断垣残壁与“城春”的生机蓬勃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突出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⑺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萧瑟苍凉(凄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孤寂愁苦(悲伤)的情绪。(1分)

2.“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我的分析: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思乡的愁绪(2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名句理解: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写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这里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都有相同的颜色,而且梨花盛开时花团锦簇的景象恰能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势态。这一奇想把萧索酷寒顿时转化为绚丽烂漫,从一开始就给全诗定下了豪迈乐观的基调。

⑵“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诗中写风中的红旗,却用凝固的字眼来形容。这就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这些描写有意避实就虚,通过想像和虚构,把平凡的生活景象一变而为富有美感的艺术形象。

⑶“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话的意思是:路随山转,转眼就看不见你了,雪上只留下马蹄的痕迹。主人看不见客人了,只看见串串马蹄的印迹,他迟迟不返,一定是在为客人担心。以景传情,言虽尽而意未绝。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⑹“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主人看不见客人了,只看见串串马踪的印迹,他迟迟不返,一定是在为客人担心。以景抒情,言虽尽而意未绝。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和惆怅之情。

《渡荆门送别》 《 西江月》

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惊鹊”和“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也透露出对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着力表现诗人陶醉在累累硕果的欢乐之中。

⑼“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忽见”二字,流露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样大雨将至而终得“茅店”的惊喜之情。

4.古诗词鉴赏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⑴诗中描写“水中映月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1分)⑵“大荒”一词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⑶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⑷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⑸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2分)答: ⑹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⑷“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⑸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怜”。《次北固山下》王 湾

客路青山外,海日生残夜。行舟绿水前,江春入旧年。潮平两岸阔,乡书何处达? 风正一帆悬,归雁洛阳边。

⑴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2分)A.题目中的“次”,原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店之内。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颔联中的“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远望,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颈联透露出诗人是在岁暮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在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⑵1.对下面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3分)

A.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

B.诗以对偶句发端,工整明丽,不同一般。“客路”指旅途;“青山”点题目中的“北固山”。

C.颈联的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新的一年刚刚开始,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D.全诗的特色在于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了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期中字词复习 篇8

一、看拼音写字词

juéjíxīyúbìjuàn

奇()枯()()利丰()()易()顾sījiǎnqìxiāokuī sìfěicuì 轻()()劣()息叫()()()cénmïuwǔmièkǎnɡ kǎitînɡhèbǐyí

()寂凝()()()()()miǎn tiǎnèpìxiérïozhìcōnɡlïnɡ

()()止孤()()手()舌对()()

二、给粗体字注音

玛瑙隽妙隽逸縠纹猥鄙融融泄泄盛馔伫立绮丽剽悍晓谕滂沱堕落狼嗥淙淙潺潺踽踽翌日忧戚引吭分娩

三、根据解释写成语

1、忍不住笑。()

2、向左向右两边看。()

3、空荡荡的样子。()

4、比喻有条理,合规矩。()

5、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6、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7、无法用语言来说明。()

8、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样子。()

9、形容遇到问题拿不出办法解决。()

10、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11、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12、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13、怒气冲冲、不能抑制。()

14、把不同的事物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来谈论或对待。()

15、没有地方可以自己藏起来,形容十分羞愧。()

16、不加慎重考虑,轻率地采取行动。

17、难以分开的缘分。()18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18、留恋景色或某种事物,舍不得离开,而忘了回去。()

19、形容十分拥挤,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20、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珍奇的动物--针鼹 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篇9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在我校实施课改一学期的基础上,继续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幸福,生命的狂欢。

二、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本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语文教学,从学生上期期末考试情况来看,语文成绩不太理想,但相对新接手时语文基础与素养特薄弱的情况来看,进步还是不少的,这点得肯定。学生身上好的习惯(如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一定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1、经过上学期的语文学习锻炼,学生突出的特点是:

①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

②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③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④各组小组长等一批孩子成长迅速,课堂教学开展顺利。

2、存在的不足是:

①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还要继续培养。

②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

③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④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

三、教材分析。

我们采用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2016年秋开始全新改版,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全书由原来的七个单元改成了六个单元,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一单元:状物类记叙文单元; 第二单元:小说单元; 第三单元:传记单元;

第四单元:事物说明文单元; 第五单元:古诗文单元; 第六单元:古诗文单元。

四、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笔下的景物特征,体会状物记叙文的特点——以描写和叙述为基本表达方式,描写时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关注自然的“有心人”和“有情人”。

2、按时间线索,了解人物的成长过程,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

3、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学生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4、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品评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事物特征的,并注意体会文章的准确、简明的特点和内容的客观性、科学性。

6、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说、铭、寓言、笔记小说等古代散文的特点,增强对古代生活的感性认识。朗读、背诵古诗文,体味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

7、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五、教学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教师要做到教学认真,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面向全体,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5、引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6、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和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7、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8、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9、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12、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讲评中来。让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对习作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广泛地征求同学的意见,相互评价,最后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使学生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作文中的优点和问题,课后进行必要的修改。这样,建立民主的教学风气,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

六、教学时间安排。本学期时间紧凑,讲读课文在单元内先讲。提醒学生重视课前的预习,以保证课堂40分钟的高效率。第五单元、单元检测

第一周 第二周第三周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一学月检测

第三、四、五周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

第六、七周 第三单元、单元检测

第八、九周

第四单元、单元检测、半期考试

第十、十一、十二周

第六单元、单元检测、第三学月检测

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周 期末复习、专题检测、综合模拟检测

上一篇:“公德意识和文明行为”誓师大会领导总结讲话下一篇:拼拼乐周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