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教案设计(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2024-09-13

《世说新语》教案设计(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通用10篇)

《世说新语》教案设计(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1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舒城三中涂德根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咏雪》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质疑问难。

3.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1.导入设计:

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

同学们,其实像他们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2.作者、作品简介:

(1)刘义庆刘义庆(403-约443),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2)《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王朝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o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o不尽符合史实。

三、学习新课:

1.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2.二读课文,理解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5.五读课文能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讨论: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2.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五、课堂总结: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不俗之才。

六、布置作业:

1.当咏出喻雪佳句后,谢太傅全家人的心情会有什么反应?

2.请你体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

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

一、复习检查

背诵、翻译课文。

二、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蕴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首先看看标题怎么理解,陈太丘不是人名,太丘是地名,古人习惯用姓氏加官名或地方名称来作为对人的称呼,相同的还有苏东坡,期是约定,综上所述,标题意思是一个在太丘做官姓陈的人和朋友有约定.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重要字词在旁边注上拼音。(强调不----通“否”。)

2.学生小声跟着读,注意节奏的把握。

3.齐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字句

1.快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及翻译资料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

指名2个学生质疑字句,师生共同答疑。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古今意思不一样,离开乃:才)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相约同行委:丢下,舍去)

③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顾:回头看)

④区分尊君(尊称)君(礼貌的称呼,意为你)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在理解字句之后,应该学会翻译重要句子,可以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出来,同时把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比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日中”是哪一天的日中,“不至”是谁不至,明显是省略了一些成分,相同的还有文中的“过中不至”,指名翻译,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翻译其他的句子。)

五、研读课文、讨论探究

1.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客人发怒的原因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过中不至”。

(可见我们做人要讲“信”讲“礼”。)

2.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元方,他又有什么性格特点?

(聪明机智)

3.可我们也发现了文章结尾客人已经主动道歉,他仍然入门不顾,是否礼貌?

(同桌或者4人小组之间交流看法。)

六、拓展延伸

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

(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

(补充中外名人讲诚信的名言: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七、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的字词练习。

2.完成基础训练作业。

3.补充阅读: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九、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咏雪

交代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咏雪:白雪纷纷何所似

(考题)

兄子;撒盐空中(笑)欣赏赞扬

兄女:柳絮因风起(乐)道蕴才气

补充评价:无弈之女,王凝之之妻身份之贵(侧面衬托)

陈太丘与友期

交代期行--不至--舍去--乃至

开端父友:问

元方:答针锋相对

高潮父友:怒--非人哉据理驳斥

元方:曰--无信无礼正直不阿

尾声父友:下车引之聪慧明理

客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聪明机智讲信礼

安徽省舒城县舒城第三中学涂德根

原创欢迎指正!邮箱:【tudegen@163.com】

-12-10

《世说新语》教案设计(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2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过程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3.情感目标: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三.教学课时:2 四.教学方法: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

课时1 《咏雪》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播放《雪绒花》作为背景音乐。)多媒体展示雪花纷飞的图片,学生赏析。

然后过渡到问题设计:你觉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

进而问他们,既然这样,你们想知道古人用什么来比喻雪花的呢?从而导入所学课文.二释题:

1先指名让学生介绍

2教师再放幻灯片,进行补充说明

《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炼、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三、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作点拔。2学生示范朗读并做点评。

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4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分组讨论

质疑体会 • 教师导学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2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a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b.“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c.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d.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e.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五、生生交流

拓展延伸

让学生再举几例古人吟咏白雪时用的比喻的诗句。把事先找好的诗句和学生做交流。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群《对雪》

五、运用比喻 想像写作

古人咏雪的诗句写得如此精妙——(问题设计)怎样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 归纳:由“形似”到“神似”!让学生尝试比喻句的写作:

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B是两个联结的心,是友谊。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同时适时师生共点评!

六、教师小结及作业的布置。1教师小结 2布置作业

(一)在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的基础上,背诵《咏雪》一文。

(二)搜集古人咏雪的诗句

(三)预习《陈太丘与友期》 板书设计 《世说新语》咏雪

形似——神似

比喻

美的意境

课时2

《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先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再逐渐地引入课文)

1、“诚信”和“礼貌”是我们在生活中常提及的两个词,是否有同学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它 们的认识理解呢?

2、总结学生发言,由此导入新课:

是的,几千年来“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不断地熏陶着我们。老祖宗们反复地告诫我们,诚于中必信于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得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也就是我们必须讲诚信。当然在为人处世中,我们还得讲礼貌,因为这样更能使自己受到别人的尊重,为自己迎得别人的信任。还记得歌德曾说过的话吗?——“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镜子。”礼貌待人对于个人来讲是一个人内在美的体现,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与“信”“礼”相关的文言文。

二、口头表达活动:

那么,谁能讲讲这则小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教师进行评价)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放录音(或师范读)。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正音,辨形。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争取读熟。

4、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并纠正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四、疏通文意

1、生译为主,师提示重点词、句。(放幻灯片)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

2、〈1〉、小组成员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把不理解的词句勾画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2〉、师生共同明确这则短文的重点词句,并识记。

五、分组讨论

质疑体会 师预先准备,与学生的质疑相结合。

〈1〉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假如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可以选择陈太丘那样“舍去”,因为友人不守时,也可以选择再等等或打电话问明情况,表现你的态度)。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当父母问年仅七岁的元方“尊君在下”,元方不是简单的回答“已去”,而是详细地回答“待君久不至,已去”。当友人怒斥其父“非人哉,与人其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义正严辞 地进行驳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些都表现了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如答失礼,理由可参考:元方批评友人无理,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是有错,也应以礼待之。如答不失礼,理由可参考:友人失约在先,是无信;友人骂元方之父,是无礼;对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4〉假如第二天陈太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做答,言之成理即可)

针对上述问题及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问题1、2由小组内成员自行讨论解答:问题3、4、5、师指导生解答。

六、美文共赏活动(拓展延伸)

下面短文,同出自《世说新语》。与《期行》进行比较阅读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七、一文一诗活动: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之习乎?——孔子(让学生识记)

八、小结

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异同:

《咏雪》描写了人物群像,侧重表现了谢道韫的文采。与孩子有关

主要描写了元方,侧重表现了 元方的懂礼识仪,聪明刚正。

九、布置作业 课本剧表演活动

课外小组成员根据《期行》的内容,适当分配角色,自编台词,编排课本剧。(目的:深入体会文章主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附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其行、期日中,过中不至,舍去(守时)

友人:过中不至

(无信)

守时

对子骂父

(无礼)

守信

元方:怒斥友人,有理有据

《世说新语》教案设计(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3

通过本次学习希望大家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学习一些摹景状物、刻画人物的手法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3、学习古人机智、诚实等美德

一、疏通句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

2、请学生试读课文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二、理解文义、探究深层含义

1、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意、文意(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全班讨论)

2、请大家在讨论时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词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儿女:子侄辈,现代专指儿子和女儿。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欣然:高兴地

(2) 空中撒盐差可拟拟:比,比拟

(3) 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

(4) 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期:约定乃:才

(5)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约会,约定。委:舍弃。

(6) 元丘入门不顾顾:回头看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提问:大家对于课文有没有什么疑问?(引入下面的问题)

(1) 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

(2) “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为什么把雪比作“柳絮因风起”比“撒盐空中”好?(前者较有韵味)

(3) 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4) 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暴躁、易怒)

(5) 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6) 让学生表演这篇的情景。

(7) 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来。

4、总结: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三、拓展延伸

1、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先看看苏轼的两首词,都与飞雪有关,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这两首词把景色和人物情感交织在一起,大家能不能想一些恰当的比喻来形容不同的雪景。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于)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为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1) 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的内容。

《世说新语》教案设计(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4

人琴俱亡

教学目标:

1、学习基本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手足情深。

3、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影》体现的是父子情深;《甜甜的泥土》体现的是母子情深。父子情深、母子情深都属于亲情。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可见,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人琴俱亡》,体会父母之外的另一种亲情。

二、作者、作品简介。

1、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2、《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故事短小、语言简洁是它的特点。《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已经成为典故经久流传,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进行课外阅读。

三、正音:

猷(you)笃(du)了(liao)舆(yu)调(tiao)掷(zhi)恸(tong)

四、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五、全班齐读课文。

六、粗读,弄懂课文大意。

(一)第一段。

1、重点词语:①俱:都。②笃:(病)重。③而:表承接,不译。④左右:近旁的人,近侍。⑤何以:即以何,为什么。⑥语,动词,说话。⑦了:完全。⑧索:要。⑨舆:轿子。⑩都:总、竟。

2、译文: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二)第二段。

1、重点。①素:一向、向来。②好:喜欢。③琴:弹琴。④径:一直。⑤既:已经。⑥掷:扔。⑦因:于是,就。⑧恸:痛哭,极度悲伤。⑨绝:气息终止。⑩良,很。⑾卒:死。

2、译文: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七、细读,深入理解课文。

(一)思考:

1、子猷与子敬是什么关系?(兄弟)

2、子猷为何久不闻子敬消息?(“俱病笃”说明什么?他也病重。他的左右怕其悲伤而向他隐瞒了子敬病亡的消息)

3、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说明他们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消息的,久不闻消息,当然能判断出他已经先走了)

4、子猷明白自己的兄弟死时,是什么表现?哪些词语可以说明?(“了不悲”、“都不哭”)知道亲人死了完全不悲伤,竟不痛哭,这似乎有点有悖常理啊,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明确:“了不悲”,“都不哭”并不等于他不悲伤。①反而说明子猷内心悲痛至极,所谓“物极必反”,因此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②已知将不久人世,很快就要见面,因此不悲。③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自己的情感。学生答出以上三点都应给予肯定,言之成理即可)

5、既“不悲”也“不哭”,那子猷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他的弟弟的呢?(弹琴)

6、弹琴,但“弦不调”。“弦既不调”原因?(①子敬病亡,琴久无人弹奏,弦松。②子猷睹物思人,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说明了什么?(更渲染出子猷内心的.悲伤。)

7、人亡时“了不悲”“都不哭”,为何弹琴后竟“恸绝良久,月余亦卒。”是什么触发了他的悲痛之情?(前面是强自抑制,情郁于中,此时睹物思人,偏“弦不调”,琴似乎也通了人性,人亡琴亦亡,更使人触景伤怀,悲痛之情再也无法抑制,喷发而出。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

(二)、小结:由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这种兄弟情谊表达更加的委婉曲致,更加的深沉,感人至深。对比西方文学直接对人物进行大段的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中国古典文学这种通过环境或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手法,人物情感的表现更加丰富深厚。

(三)人物个性:

子猷用弹琴来悼念他的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个性独特、与众不同)(可上网查阅“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的故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王子猷的独特个性、与众不同)

(四)全文总结:《人琴俱亡》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亲情?(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

八、再读全文。

板书:

人琴俱亡

人亡:“了不悲”“都不哭”--抑制手

氓(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5

1.掌握必要的、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归纳人物形象。

3.了解《诗经》的“六义”以及“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4.背诵这首诗,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思索自己即将迎来的或已经到来的情感。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归纳人物形象。导入

古往今来,爱情都是个不衰的话题,而“痴情女负心郎”更是历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两千年前这个“痴情女负心郎”的故事,感受《氓》中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清醒、刚烈

明确:诗歌讲述了一个女子恋爱、结婚到最终被遗弃的故事。第一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意译记得那时,你一脸憨笑地向我走来,怀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是来与我谈论婚事,这让我猝不及防,可我还真的喜欢上了你。送你一程又一程,直到涉过了滔滔的淇水,一直到了顿丘,我们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但我不能立即嫁给你,婚姻毕竟是人生大事,你请个好媒人来把我的父母说动吧,不要失了礼仪。希望你不要再生气了,要不,秋天到了你就来迎娶我吧。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

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

社戏(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6

董艳艳

社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学生根据已有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教师适时引导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童年》,谈话导入。

二. 讲授新课

1. 抓文眼,明主旨

齐读最后一段。思考:

(1) 你从课文最后一段能看出什么?

(2) 那一夜的戏好看吗?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

(3) 那一夜的戏并不好看,“我”为什么还会如此怀念?

(4) 那一夜的豆好吃吗?为什么?

2. 评人物,抓中心

《社戏》中有许多人物,你最喜欢谁?说出理由。

请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性格或品质),比如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来说。

三. 小结

四. 拓展迁移

你的身边也有文中这样的朋友和长者吗?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五. 布置作业

以“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再次播放《童年》,结束课)

板书:

第十课 社戏

鲁迅

看戏

怀念               人

《世说新语》教案设计(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7

翔宇教育集团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周静

一、导入:

舞蹈是一门艺术,是最为优美的肢体语言,是难描的画,是心灵的诗。舞蹈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让完全不同的人产生情感的共鸣。让我们跟随冰心女士一起来领略印度舞蹈艺术的神奇魅力。

二、教学铺垫

1、作者简介: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诗人,福建长乐人。代表作《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我们曾学过她的《荷叶母亲》。

2、关于印度舞蹈

印度是公认的世界传统舞蹈的发祥地。印度传统舞蹈有四大流派,而“婆罗多舞”是最古老的古典舞蹈。舞者衣裙华丽,姿态优美,头戴半圆形花环,耳环和鼻饰闪烁,光彩照人,演员的手、眼、身、脚、步严密配合,面部表情喜怒哀乐瞬息万变。

(配合多媒体图片讲解)(视频播放印度舞蹈)

三、解读文本

带着发现的眼光寻美

请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一次观赏印度舞蹈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古老的印度舞蹈的向往之情。(引出“飞动”一词)

全文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

活动一:请用“卡拉玛姐妹的美,美在……”说话。

例: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的氛围美,美在“帘幕慢慢地拉开,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有一种宗教氛围,具有鲜明的印度特色。

明确:

卡拉玛姐妹的面貌美,美在“她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抬起…”有一种妩媚之情在眉目间展现,未舞先有情。

卡拉玛姐妹的服饰美,美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有一种柔媚而娇美。

卡拉玛姐妹的舞姿美,美在“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有一种飞动的美。

卡拉玛.拉希曼的神态美,美在“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神采飞扬的舞姿表现故事的悲欢离合。

卡拉玛姐妹的动作美,美在“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舞技的高超在这动作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活动二:师生串读“飞动的美”。

老师读:卡拉玛姐妹的美,学生读:美在……

过渡语:接下来让我们用声音来再现这优美舞蹈中的视觉形象。

四、品读课文

带着欣赏的眼光读美

语段一: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他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歌里的悲欢离合。

指导朗读:

长眉,妙目,手指,腰肢,花朵,褶裙,舞步,铃声要重读,以强调印度舞蹈的着眼点,使观众懂得欣赏。“轻云”要读得轻柔,舒缓。“旋风”要读得迅捷,果断。

语段二: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指导朗读:

动作和修饰语都需要停顿,注重情感的流露,读双眉颦蹙我们也应该紧皱双眉,读笑颊粲然我们也应该笑容满面,随着舞姿的变幻多姿,我们的朗读也要随机应变。

语段三: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

指导朗读:(请学生上台表演)

莲花的花开瓣颤,可读出微微的颤音,.显出莲花的娇嫩,小鹿的疾走惊跃,可以处理的稍快些,加快语速.,突出小鹿的灵动。孔雀的高视阔步,可故意延长.“高”和“阔”,突出孔雀的.骄傲。

过度语:舞蹈艺术着重通过视觉和听觉给人以感受,如果用语言来表现,则需要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冰心女士果然令人佩服。

小结:语言特色

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引起读者的想象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享受。

五、疑难解惑

带着探究的眼光悟读

1、在文章的开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假如”?

--这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方法,运用排比,从舞姿、眉宇、服饰、舞步、佩带和身形几个方面表现这惊人的舞蹈艺术,与后文的内容相照应。

活动四:请从不同的角度来续写一个句子。

假如我是一个……

2、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3、怎样理解“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这句话?

--艺术的交流,能增强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直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卡拉玛姐妹也一样,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不会这样美妙动人。

六、感悟升华

带着收获的眼光说美

欣赏完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领略了冰心女士高超的语言技巧,请用一句说说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提示:可从语言、艺术感受来说说。

结束语

《世说新语》教案设计(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4、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

学习难点:

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学习方法:朗读、分析、讨论。

学习课时:两课时。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朗读课文,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

2、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3、概括并口述文中三件趣事。

教学过程:

导入:

生命的街车走过千坎万坷,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已经跌落成碎片。但童年的回忆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整个生涯中。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欢乐。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于漪老师深情地追述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及对她的深刻影响;而沈复则以纯真的童心告诉我们他难忘童年的“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就能过这篇小品文的学习,来感受他的这份“物外之趣”。(板书课题)

这是同学们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你们首先要学会怎样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文意。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商量着把文章改写成每个人不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读懂的文章,通过注释和工具书都不能理解的字词你们可以问老师。

读一读

①读准下列加点字。

童稚(zhì)藐小(miǎo) 鹤唳(lì)凹凸(āotū)

沟壑(hè)庞然大物(páng) 怡然称快(yí)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 癞蛤蟆(lài)

②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③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课文,做到读通顺、有感情。

④教师范读、领读课文;

译一译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词典,试着先独立翻译课文,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记一记

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代词,代蚊子。

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经常)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成语: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

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

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作……观:当作……看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说一说

1、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的说一说。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2、请用自己的话将三件事向大家复述一遍,同学认真听好,并作适当点评。

练一练: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

2、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清代沈复的《幼时记趣》。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的一段美好的记忆,在我们的记忆里它是一支清亮的歌;是一首纯真的诗;是一只放飞憧憬的小鸟;也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上节课,我们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扫除了文字障碍,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更加具体地感受一下沈复幼时的童真童趣。

想一想

1、揭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

明确:本文中心的词语是“物外之趣”。通常的判断方法有:找标志词--“故”、或根据上下文内容的关系来判断--概括和具体、或根据上下文的结构来判断--总分结构等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你在平时的生活中产生过类似的“物外之趣”吗?(讨论回答)

明确:①、私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譬如,骑在竹竿上想象成挥鞭策马驰骋沙场的场面;看到天上的白云所产生的连篇的浮想等。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明确:从生活的态度上看对生活的热爱、平日细心的观察、想象的奇特、纯真的童心是产生“物外之趣”的因素。

热爱生活明察秋毫想象奇特物外之趣纯真童心

这些乐趣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的真的童心、童趣。

4、思考“探究练习”第一题。

一、有好的眼力:“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二、有爱好观察的习惯:“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三、想像的合理性:“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这样,癞蛤蟆当然就成了“庞然大物”、扑向小虫的动作当然就是“拔山倒树而来”了。

学一学

作者通过想像和联想把童年之趣写得如此生动,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像,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举例说明什么叫联想。

简单地说,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比如由“飞机”想到“空战”,这是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空间的相邻引发的联想,我们称之为“相邻想像”;由“李白”想到“杜甫”,这是类似事物引发的联想,我们称其为“类似联想”;由对立的事物如由“高山”想到“深渊”,我们称为“对比联想”。当然,我们可以由“A事物”想到“B事物”,再由“B事物”想到“C事物”,这样完成由“A事物”到“C事物”的联想。请同学们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钢笔”和“袜子”通过联想联系起来。

再举几例:

“香烟”--“梨子”“火车”--“金矿”

“书籍”--“电脑”“游戏”--“学习”

举例说明什么是想像。

人们从已知形象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像的标志性修辞是比喻。比如《繁星》第三段和《冰心诗三首》。再举本文的例子。

写一写

请以“白云”为内容写一段想像的文字(可作为课外作业,100字左右)。

谈一谈

好了,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练一练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附板书

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观察仔细

神游山林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纯真童心

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二、思路结构(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总叙“物外之趣”

这一节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第二部分、第2-4节,分别写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三、写作特点

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正因为“明察秋毫”能细察藐小之物的“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正因为“明察秋毫”,所以能观蚊如鹤,能“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丘壑,能视蛤蟆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样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

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从全篇来看,开头总说“物外之趣”,文字简洁。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3、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与“察”同时进行的。“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观察促进了想象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象就越奇特。例如,把飞舞的蚊群,想象成“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成“鹤唳云端”;把丛草想象为森林,虫蚁想象为野兽,土砾想象为丘谷。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象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象,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4、语言简朴、自然、生动。

春(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

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

树立为理想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突破

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通过分析文章重点句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深入分析文章,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词,自己注音、释义。

搜集有关春的.诗文。

准备录音机、录音带、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初通文意。

搜集有关春天的诗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春天是绚丽的,她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于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你们有哪些描绘春天的优美句子,说出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大家找到的关于春天的诗文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简介作者,学生简介教师加以补充。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长诗《毁灭》,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niàngliáochēngsuōlìxīsh ūdǒusǒucháo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解释下列词语。

应和抖擞抚摸朗润酝酿呼朋引伴宛转花枝招展

整体把握文章。

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问题:(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怎样划分?

(3)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思考、回答以上问题。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怎样划分?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文中具体描绘了五幅春景图。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根据以上归纳,我们看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思想?

归纳出: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朗读训练

示范性朗读,配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欣赏,并仔细揣摩、体会老师在朗读中表达出的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和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放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注意恰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等方面的把握。

让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几分钟,注意恰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情感的把握。

再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检查自己对恰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的把握,以纠正不够准确的地方。

让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朗读体会与经验。在学生交流时,注意对学生的朗读方法和技巧加以点拨。

总结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布置作业

积累词语。

《世说新语》教案设计(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明察秋毫项为之强怡然自得癞虾蟆鞭数十

2、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异同,学习基本的翻译方法,理解文言词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能力目标:

1、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语感。

2、引导学生探究物外之趣,培养学习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培养生活情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朗读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串讲课文,积累有关文言词语。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童趣》。

二、作者:

沈复(1763-?),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代表作是《浮生六记》。

三、朗读:

板书:稚藐强唳砾

1、自由朗读;

2、齐读。

四、串讲:

第一段:

明察秋毫物外之趣

第二段:

夏蚊成雷项为之强

第三段:

丛草为林虫蚁为兽

第四段:

鞭数十驱之别院

五、练习:

讨论练习二

六、作业:

练习三,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文章内容。

2、鉴赏本文特色。

教学步骤:

一、复习:

方式:请个别同学翻译下列句子:

1、明察秋毫

2、项为之强

3、定神细视

4、庞然大物

二、朗读:

先自由朗读再齐读。

三、理解:

方式:先给时间引导学生自已思考讨论再做总结。

第一段:小时候能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

第二段:把蚊子当做仙鹤怡然称快。

第三段:以丛草为林,以虫为兽,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第四段:二虫斗草间,为癞虾蟆所吞,驱之别院。

四、鉴赏:

方式:先给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再讨论总结。

1、层次分明:

物外之趣--戏蚊之趣--丛林之趣--二虫斗草

2、结构特点:

总--分

3、想象丰富:

蚊--鹤草--林虫--兽

4、语言特点:

典雅,言简意丰

五、主题:

方式:启发引导学生自已总结。

本文叙述了小时候的几件趣事,启发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就会发现生活的乐趣。

六、练习:

集体讨论练习一。

七、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理解:鉴赏:

一、物外之趣1、层次分明

二、戏蚊之趣2、结构特点

三、丛草之趣3、想象丰富

上一篇:招商工作接待流程下一篇:物业承接查验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