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书心得

2024-08-13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共10篇)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 篇1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1

见微知著乎?以偏概全也!三国之管宁,避乱世于草莽,身布衣以终老;华歆,登高堂至宰辅,为高官传清誉。

“割席断交”这个故事,世人耳熟能详,讲得即为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现常被用来表示,不可以与志向不相同的人结交为朋友。

故事中,管宁见了金子“挥锄与瓦石不异”,世人褒赞有佳。而华歆拾起来,知道是一块金子后也随手抛弃,不也体现了他不在乎钱财吗?世人又何为贬损?何来“志不同道不合”之说?又两人同席温书,见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华歆之所以出去看热闹,也只能说明他读书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并不能够确切地评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宁、华歆、炳原皆为三国名士,有“一龙”之称。华歆是龙头,炳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管宁与华歆又为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宁又怎会只因为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热闹就闹绝交,这难免让人在看文章时引起怀疑。是管宁的“小题大作”?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说?

的确,文中金块象征着财富,轩冕象征权利尊贵。由于社会时代的因素,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谈,一部分文人尤显得特立独行,守着“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傲世姿态,远离世俗,归隐山林。如此,管宁成就了超逸之名,华歆畅达仕途反而流俗。管宁成为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范,华歆注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宁饱读诗书后明白了世情,从而选择全身远祸,还乡做了隐士,与华歆的满腹经纶用于经天纬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浊孰清?据记载,华歆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颇有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且功就之时,他不计前嫌,不萦私怀,屡荐昔日故友管宁出仕,大有让位以贤之高态,实在让人感佩。华歆如此德才兼备之人,后世的声誉却一直因“割席”而受累,着实令人扼腕!

两件很小的事情,足见士大夫品评他人与约束自己的尺度之严。见微知著,确有可取一面,但仅因小事就武断绝交,认定华歆对财富、官禄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管宁因朋友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标准,便断然与其绝交,未免苛求于人。须知:

守一身之清固然可嘉,然忍浊染身,辟世之清,更堪一表!

评:本文从故事细节中透析人性,从社会根源处寻找尺度,一连串的质疑,引人反思。“见微知著”还是“以偏概全”?作者观点鲜明,笔锋犀利,强调辩证全面的看待问题。在传统的文化中寻找“出世”与“入世”的最佳注解。语言精警,着文言华彩。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2

《世说新语》讲的是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匹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刘道真,姓刘名宝,字道真,性格豁达,通经史,精音律,善长下棋,并且智勇双全,在扶风王司马骏府内担任从事中郎,后担任侍中、安北大将军,后来由于戎卫北境侑功,赐爵为关内候。这里“徒”字意指服劳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刘宝曾是服劳役的犯人,司马骏花了五百匹布将祂赎了出来,不久后又任命祂为从事中郎。当时人们将这件事传为美谈。

我第一次读这茖故事时,并没什么感受,但当我读了5遍6遍乃至10遍时,就侑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马骏的这种做法。首先,祂能够不计刘宝以前犯过罪,任用刘宝,给刘宝用武之地,其次,司马骏花重金将刘宝赎了出来,可以说是对刘宝侑恩,让刘宝死心塌地为自己做事。即便将来刘宝势力过分强大,也总会卖茖人情。这件事传为美谈,又的民心。司马骏做这件事心思慎密,一举多得,我很佩服。祂的这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齐桓公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而司马骏也在宗室中变得最为俊望。

生活中,我们也切不可因为祂人曾侑过什么过错或是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而一直对祂心存不满。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发现祂人身尙的闪光点。同样,做错事的人也不能过分自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侑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不改。我们应侑的是积极向尙、改正错误的态度。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3

夜幕再一次降临了,在这样一个夜晚,我似乎回到了千年以前……

那是一个黑夜,九岁的徐孺子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什么都没有,该会十分明亮吧!”徐孺子听了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就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吧,如果没有瞳仁的话,眼睛就必须看不到东西呀。”这个故事是出自于《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时刘义庆编攥,记载了后汉至南朝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堪称一部记录当时社会、政治、文学的杂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全书依资料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经过人物的品评和玄远的清谈,生动的再现了魏晋时期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谈和奇特行事,也可谓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中国礼貌历史悠久而我这个深爱祖国的人却只晓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可知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和祖国一齐成长,去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和我的祖国是分不开的,因为我爱这个美丽的国度——中国。许多人都会觉得我爱得不够深,可是这三个字是最简单,也是最能表达出自我对某种事物热爱之情。让每个中国人甚至地球人都深深地记着、爱着这个国度——中国让爱传达千万里,一向永恒下去,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我爱你我的祖国。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4

这个暑假,我读了《世说新语》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刘宋临川王刘义庆,整本书共36门学说,1130则。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至刘宋初年3间的人物故事。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这本书是好多典故的源头,比如我们课本所学的“未若柳絮因风起”。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其中,我觉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口吃的邓艾,自称时便经常重复说“艾,艾……”经常这样,难免被人取笑。有一次连晋文帝也和他开玩笑:“你总是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啊?”邓艾没生气,也没尴尬,镇定地回答说:“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借孔子之言说明自己虽然常常连说“艾,艾”,但只有一个“艾”罢了。

身在庐山的远公,年龄很大了,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自然不会照得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远公用恳切的言辞,将“一寸光阴一寸金”和“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深深印刻在弟子们的心中……

正因为《世说新语》有这样的特点,明代的学者胡应麟才如此评介《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5

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眼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寺》。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

王徽之因兴而行,又因兴而返,不为目的所羁绊,好似那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

徽之曰:“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古人所说“不为外物所役”,王徽之做到了。目的是何物?是实质的,是人们所想达到无法理解了。的,可这个东西在王徽之眼里还不及那突发的诗兴来得重要。因兴而去,兴尽而归,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这件事若是安排在赶了一夜路,已站在目的地门前的大前提下,这就让世俗里的人

古人尚不能解,那么放在现代呢?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里,整天忙着挣钱的人们是不会白费力气做这件毫无实质收获的事。制定一个目标,为达到目标而努力,不达目的善不罢休,这就是现今以物质至上的观点。但是我们换个角度看,效率、结果固然重要,可我们真正获得的东西是从过程中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欢笑,有哭泣,有感动,有无奈,也许过程是漫长的,但是我们乐在其中,品味了苦尽甘来,比起最后那个干巴巴的目的,这个过程真的是浪漫得多。

而相较于王徽之那个时代,现今社会要复杂得多。金钱、权利、地位、荣誉,人们追求地更多,同时所羁绊的东西也会更多。人们被这些东西绑起来了,只能缩手缩脚的活于世中。

再说说如我一样的学生吧,对一个穷书生,一个身无长物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该是一件单纯的事情,可有哪个学生会为了学习而学习呢?种种外界因素让我们的身心疲惫不堪,只为得到那一纸成绩单,可真正学到的又有多少东西呢?

学习变得不再单纯,强烈的目的性,它早已变得是面目全非了。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每个人都可以给它来上那么一下。

中国的高考制度,在家长,老师,学校“齐心协力”下,成功的把学习死死的绑在了那单调的阿拉伯数字上。学习不再是我们自己的了,他变得似乎与每个人都有关联,老师、家长的期望,学校的升学率,这些都与我们的学习紧紧相连。在我们身上背负得越多,最后的目的也就越重要,这就像是层层的堡垒,我们被它困住了。

那么何时我们的心灵与肉体才能得到释放?其实答案可以是:随时。我们虽不能改变社会现状,但是生活与学习的心境是由自己支配的。只要我们能够做到自我解放,在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快乐,那么即使不能做到王徽之那么洒脱,也可以让心灵得到休憩与释放。

有句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得到也许不是满足,不得到也许并非就不能满足,是否自我感到满足,只有自己知道。放开心扉吧,让我们飞得更远。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6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写的。语言风趣,幽默。全书今传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治,文学,方正等,共一千多则,记叙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琐稳逸事,主要有关人物评论,清淡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我阅读的文言文: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猿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译文:桓温进军蜀地,到达三峡中,队伍里有人捉住一只幼猿,母猿沿着江岸哀鸣哭号,跟着船走了一百多里路也不肯离去,最后母猿跳到船上,刚跳上船就马上气绝身亡了。剖开母猿的肚子看,肠子全断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温听说了这件事后大怒,下令革除了那个人的官职。

感受:母爱是最伟大的,我们要尊重每一位母亲,有一句歌词唱到:“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小猿被抓走了,母猿一定悲伤万分,而去想办法救回自己的孩子,即使搭上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这件事还能说明另一个道理:我们要保护动物,爱护动物,它们也是一条条生命,它们也有权利享受与家人的平静生活,所以,爱护动物,并保护它们吧,保护动物就是保卫人类未来。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7

看到《世说新语》的书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甚至认为这是一本现代书。但事实并非如此,据说《世说新语》编于南北朝时期,是一本收录历史故事的书。

最终拿到这本书,我翻了翻,却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啊?这本书不是收录故事吗?怎样全是文言文!我对文言文并不感兴趣,觉得没意思,便把它放下了。可再回头看时,却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先《世说新语》分为三十六章,每个章节都记叙了一种思想或行为,收录了必须篇数的历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头,都标有注释与译文。这下我就能阅读了。

那么,《世说新语》都讲了些什么?它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比如管宁割席、广陵散绝等,还有许多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故事。通读下来,真是收获多多。

读了这本前无古人,也许会后无来者的好书,我心中真是感慨万千。

首先,这本书编得十分好,它把历史浓缩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让人读起来就好像在看一本故事书,而不是单调的历史记载。并且它把诸多故事进行了分类,分成三十六章,让人查阅起来很方便,一目了然。

其次,它经过故事传播着道理,看着一个个形象生动的人物,我们就会明白,哪些人是学习的典范,哪些人是“负面教材”。

最终,这本书让我收获了许多知识,不仅仅让我认识了历史,还让我学到了古文。古文读多了,就会慢慢发现其中有的规律,进而了解了古文的规格与韵律。明白了古文的字代表什么意思。这样一本好书,谁会不喜爱它呢?

《世说新语》让我眼界大开,没有想到历史遇见古文竟然能碰出知识的火花。真心期望大家一齐来读这本好书,感悟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礼貌历史!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8

刘墉的《世说新语》应该出版已经很久了,很不好意思,只是上星期才看到这本书。

今天再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看到刘先生改动的一句话:“人无近忧,必有远虑。”放在近前的问题不解决,实在是可怕之极的。如果解决眼前问题不用长远眼光,就会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了。

有意思。刘先生同时推荐还有孔子另两句话:“君子有不幸而无有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任何一个成功都不是无意做的,努力才是根本啊。

刘先生推荐的登山领队的也值得珍惜:“已经熟悉的路,作进一步打算;不熟悉的路,要作退一步打算。”经典的风险控制论。

读书才是硬道理啊!那些实用的原理或行为的结果,要靠自己去力行,恐怕做不了几件事情。顺便记录一下读来的句子。

庞加莱说: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原始动力来自于自然本身的美。

狄拉克说:我认为哲学永远不会导致重要发现,它只是人们谈论已发现事物的一种方式而已。

狄拉克给莫斯科大学的黑板题词:任何物理学定律都必须具有数学美。

在阅读以及听骆老师讲解《名教与自然》过程中,我注意到魏晋文化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王弼。于是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了一些相关王弼的信息,以下便是有感而发。

骆老师的《<世说新语>精读》一书中提到名教源于孔子的正名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骆老师讲的理念与实存,用理念来规范事实;而道家却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王弼从哲理的高度讲这两者结合成了一体,认为名教出于自然。我个人认为这既体现了他作为玄学创始人的思想,也是当时魏晋士人思想的.写照,对思想文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粥未弱冠,往见之。晏闻粥名,因条向者胜理语粥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粥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粥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世说新语·文学》)。王弼口才出众,辩得众人理屈词穷,自己还罗列观点继续佐证。王弼是当时最杰出的清谈家和哲学家。由此看出当时文风还是很盛的,而且清谈相当流行,士人们都崇尚这样的风气。

而在宣扬玄学的过程中,王弼提出的关于家族制度中等级关系的“分”与血缘关系的“合”,就是在相爱中有敬,在同中有异,形成和谐的社会整体,体现了当时普遍奉行的家族制度的价值取向,可见魏晋时期人们的观念已经被受到了玄学的影响。并且在世说新语玄学与清谈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名教与自然和和谐统一,更协调了儒道文化,促进当时人们的思想的思想融合。

由此,王弼等人创始的玄学正始之音开始了魏晋清谈时代。从此,评论人物着眼于谈论和义理,即不仅看人的谈吐辞藻,而且要看他对义理的领悟,而王弼等人也被后世名士奉为榜样。魏晋人士对正始谈风之仰慕,于此可见一斑。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9

《世说新语》成书于南朝刘宋王朝,作者是刘义庆。南朝宋这个朝代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朝代,我个人觉得是属于夹在中间的一个朝代,南朝宋(420—479)的开国皇帝是刘裕,这个朝代历经了九个皇帝,是南朝四个朝代里面最久的一个朝代,也是一个历经繁荣发展的朝代。

刘义庆这个人呢首先是属于帝王家族的子弟,其次是一个文学家,他有很多的机会接触到各种平常老百姓接触不到的资源,因此我说他的发展起点肯定相比一般人要高很多,加之本身刘义庆天赋异禀,被他的伯伯皇帝宋武帝刘裕称为“此我家丰城也”,所以可以看出刘裕是多么的喜欢这个侄子。刘裕年纪轻轻就做上了大官,深受皇帝的喜爱,基本上都是属于近臣一类的人,二十七岁就做到了副宰相的位置。刘义庆这个人很聪明,善于思考动脑子,很能审时度势。刘裕死后,宋文帝刘义隆登基,刘义隆这个人很缺心眼,猜忌心很重,对朝臣这些人很有戒备之心,登基以后就大开杀戒,反正是杀了很多臣下,刘义庆呢虽然是天子庇佑下的爱臣,但是面对这样的大开杀戒也招架不住,也怕不小心掉脑袋,他处处谨小慎微,当他发现祸事即将到来的时候立即“乞求外镇”,跑到外地去做官。我认为刘义庆这个人生在了一个好时代而不是一个坏时代,他以史为鉴,知道前朝死在政治的**里面的冤死鬼多如牛毛,因此见好就收,最终不至于死于刀斧之下(元嘉病逝)也是死的年轻。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10

你看过《世说新语》吗?这本书不仅讲述了许多经典故事,还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我可喜欢啦!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庆义编撰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集,主要记载东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的遗文轶事,所涉及的人物不下五百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庶僧徒,全都记载在列。正因如此,它成为了历代文人百读不厌的书。

这本书收录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比如:三年级学过的《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对比鲜明,充分表现出王戎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特点。升至初中,我们将会学到《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将会认识拥有“咏絮之才”的谢道韫和维护父亲尊严、知书达理的陈元方。

这本书编得非常好,它把历史浓缩成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读这本书,让人感觉就像在看故事书,而不是单调乏味的历史记载。里面的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书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古时儿童,他们有的孝顺明理,有的聪明机警,还有的才华横溢。八岁的范宣误伤手指,放声大哭。旁人以为他是因疼痛而哭,他却说“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可见他是一个多么有孝心的人。说起王羲之,大家都知道他的书法笔法精妙,不过,小时候的他还有临危不乱、急中生智的一面呢!一天,小王羲之在帐中偷偷听到大将军与人密谋叛乱之事,担心被灭口,“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因此躲过了一劫。谢安的侄女谢道韫,小小年纪就才高八斗。当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却形象地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多有意思啊!

《世说新语》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还提高了我的文言文水平。真没想到,历史遇见小古文,竟然碰撞出如此激昂隽永的知识火花。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11

一切跌宕起伏、波澜不惊的情感并不新鲜,在此之前早就发生过。可是当那些改变无情地到来时,这种感情又会占据我们的整个心灵,让我们欢笑;但更多的是让我们流泪,让我们苦苦挣扎着惊慌叫喊,尤其是在改变刚来临之际、面对着失去一些曾经拥有的东西的时候。

《世说新语》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触动我心弦的是“伤逝篇”(二)“王睿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主要描写了一段王戎的话:王戎担任尚书令,乘马车经过黄公酒家时,他回头对车后的客人说:“我当初与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这家酒店畅饮。竹林之游,我也参与末座。自从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来,我便为时势所束缚。今天看到这家酒店虽近在眼前,却感到遥远得如隔着山河一般。”

看了这段话,多愁善感的我竟觉得心酸起来,但显现在我脑海中的,不是那家酒店,而是承载着我过去的母校……

我的母校,我只能离开你的怀抱,远远望着你,在白昼里生机勃勃的样子,永夜里宁静无声的空寂;我的朋友们,原谅我只能向你们告别,时而微笑又或是含泪望着明月思念,在将要启程的人生路的火车站看着你们登上其他属于自己的列车,又或是看见谁还在人海中穿梭于世间的迷茫……如今,这是时光容许我作出的唯一选择。

每次放学回家都能经过我昔日的母校。车开过的刹那,也有和王戎一样的看着黄公酒家相似的感觉:看似近在眼前,又宛若远在天边。我触不到她,学习生活过于忙碌,以至于我几乎没有机会也没有理由再回到那里看一看。唯一的理由是这份思念,但又有谁真正明白我这份复杂的感情,比起我的未来和学业,她在人们眼中实在太渺小,太不堪一击。岁月改变了许多,从我的身心到这整个世界,一个都不放过。就像那些校园里的风景,少了我和我的朋友,这些风景还是风景,但毕竟少了我们,毕竟还是变了。因为这些改变,我与我的母校,“遥远得如隔着山河一般……”

我的朋友们没有像古代的嵇叔夜和阮嗣宗一样离开这个世界,我们依然无法相见。然而我们无法穿越平庸岁月的尘埃,回到过去重拾快乐,哪怕古代作为尚书令的王戎也一样。可是”时光的美丽正在于它的不可回溯“,这一切的一切,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个独一无二的我们。

正是因为改变,因为失去的痛苦,才造就了我们的坚强,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才让我们学会了珍惜,才让我们学会了做人,才给了我们充实多彩的一生!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12

初中时听说刘庆义的《世说新语》,直到大学才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此刻又重新从市图书馆借了本来看,如同老友相见,分外亲切。孔子说:述而不作,这述又何尝不是作王夫之主张“六经注我”,也就是用自我的话语体系去阐释六经,旧瓶装新酒,经典著作就是一张皮,每个人都在上头衍生出许多毛毛来,西方有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所谓“文学”是指文章学术,辞学修养,也包括人生态、处事原则。这一时期文学雅士们以清谈为主要资料,以辩论为主要方式,对佛、道、玄学进行了融合理解。这当中所体现的包容和学术研究精神,值得我们用心研究,用心学习。

阅读《世说新语·文学篇》,更多的感触是古人的那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学习氛围。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段记载是说郑玄的故事。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郑玄家的佣人都喜欢读书。有一次,郑玄觉得他的奴婢干事不称心,准备用“家法”惩罚。这位婢女认为自我冤枉,想加以解释说明;但恰逢此时郑玄盛怒,于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里。这时,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来,见此而问:你为什么站在泥地里她问话时引用了《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中”一句。被斥责的这位回答时则引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来解释说:我本来是要向他(郑玄)说明清楚的,谁知正好赶在他生气的火头上。

那里且不论郑玄的不论是非的火爆脾气,郑玄家里的学习氛围更是让人叹服,虽是“婢女”,却能那么娴熟地引经据典,且诙谐隽永、恰如其分。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缘故吧,可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迹时,又不尽然,那里让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郑玄为学成就之高,连家里的佣人也极富文化修养,郑玄的学术修养更是让人钦佩。这又不禁让人想到此刻学生的学习状态,中华礼貌源远流长,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当继承和弘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我的一份力量。

根据《世说新语·文学篇》的记载,古人自身所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却是真的让后人为之惭愧不已。文人为了探讨学术知识,竞相辩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种胸襟和气度也是后人鞭长莫及的,然而,这种涵养却是我们此刻做研究和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仅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让各自的研究做到飞跃性提升,也为我国强国之路的发展,伏下强有力的一笔。

未及弱冠的王弼前往吏部尚书何晏所设宴请有名望的宾客宴会,何晏把客人谈论最精彩的部分告诉他,并问道:“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我认为这个道理讲的很对,还能够提出质疑吗)应对前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弼依然提出质疑,然而在座宾客无人能对答,王弼自问自答,反复论辩多次。何晏并没有因为王弼的出色而大怒,王弼也博得了在座的钦佩和敬仰。能够说王弼的行为在此刻看来就是出尽风头惹人嫉妒的情景,而何晏等老一辈的文人却并没有所以排斥王弼,而是忘记年龄,虚心学习,能够说这种思想将有利于更好的促进学术的提高,也更有利于培养新的文化传承者,这样的胸襟和气度,这样让人折服的学术气息,让人向往,更应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深思。

太尉王夷甫见阮宣子时问道:“老子、庄子与儒家的教化有什么异同”回答说:“将无同”太尉很满意,便任命他为掾官,世人称他为“三语援”。而卫玠嘲笑他说:“一个字就能够调用了,为何用三字!”宣子说:“只要是众望所归,也能够不说话而调用,一个字都是剩余的。”于是两个人成为了朋友。宣子没有因为卫玠的嘲笑而恼怒,而是用巧妙地语言说服了卫玠,两人在这一问题上进行学术性探讨,并没有个人恩怨的纠纷,也更加体现了文人的学术氛围和宽容的学术胸怀,这一点是尤为可贵的。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 篇2

1.暑期教师布置学生假期阅读两本现代文和一本文言文经典,每本写五篇读书笔记。现代文经典推荐书目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山居笔记》《精神明亮的人》《古典之殇》《朱自清散文》《丰子恺散文》《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文言文经典鉴于大家只接受了初一一年的学习,因此推荐阅读《世说新语》。它短小精悍,又基本是故事的形式,文词上理解并不难,容易引起阅读兴趣,而且含义隽永,是领略中华文化的良好媒介。

2.新学期,教师批改学生的读书笔记,请学生朗读自己的优秀心得作品。由于《世说新语》是全班共同阅读的书籍,容易引起共鸣,遂选择此书进行读书交流。

3.开展班级读书会前,以小组为单位,商讨本组汇报主题,确定主题后,由组长负责分配组员任务,汇报形式可自由选择。教师在前期只作为整个活动的导引者,在课堂上是必要的评价者,串联整个课堂,评价学生活动,并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弥补学生阅读之不足,把读书活动推向深远,引导学生对该经典做进一步的阅读。

具体流程:

课前三分钟演讲,朱灵龙同学评述“提笔忘字”现象。

一、导入

华夏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与浩如烟海的母语文献代代相传是分不开的,我们要努力写好字,也要阅读经典,这都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暑假里我们阅读了《世说新语》,撰写了读书笔记,每个小组还分别选定了一个主题要在今天的班级读书会上进行交流。

二、第一小组(小主持人——李燕秀)

展示内容:《世说新语》之“最”

1.最美妇人——许允丑妻

师补充:贤媛,指有德行有才智有美貌的女子。本篇所记述的妇女,或有德,或有才,或有貌,而以前两种为主。许允的妻子阮氏虽丑但有才德,这个故事之后还有许允两次落难时阮氏的才德表现。当然在所有的夫人中,我最喜欢谢道韫,那位以咏雪著名于课本的谢道韫。

这个人物并不像其他夫人那样,仅仅是贤惠聪颖。她是一个可以媲美男子的存在。只有在谢道韫身上,我才真正感受到了魏晋人对女性的尊重,能在男权社会存在这样一抹明亮,也是魏晋吸引后人崇敬的原因之一。

2.最奇葩—王蓝田性急

师补充:忿狷,因小事而生气。《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传神,这一则中作者妙用动词“刺、掷、蹍、啮、吐”和神态“怒、瞋”,使读者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3.最淡定——夏侯太初倚柱作书

师补充:雅量,雅量指宽宏的气量。逢喜事却能不异于常,这就很有涵养而显出雅量。例如谢安得知淝水之战大捷的消息后,“意色举止,不异于常”。就算遇上牢狱之灾,杀身之祸,也应该若无其事,好像心胸能包容万物。例如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

4.最聪明的酒鬼——刘伶病酒

师补充:任诞,指任性放纵。刘伶喝酒不节制,任性放纵到了病酒的程度,但是想到他借酒浇愁,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还是感觉辛酸。

5.最孝顺——焦饭遗母

师补充:第一小组以“最”的方式来积累《世说新语》的故事,有趣亲切。我想还可以有很多“最”吧,最方正、最随性、最宽容、最豪爽、最深情、最幽默、最伶牙俐齿、最风度翩翩等等,大家也不妨用这种方式重读经典。

三、第二小组(小主持人——王雨婷)

展示内容:来自《世说新语》的成语故事

1.课本剧表演《小时了了》

师问:这个成语我们能不能拿它来夸赞人啊?

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才的。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轻蔑人的。

例:一个小孩就算天资聪明,仍要靠后天的努力,不然就会“小时了了”。

2.成语猜猜看

组员表演,请其他组来猜猜看

道边苦李、身无长物、渐入佳境

提醒:身无长物不能误用为缺点;渐入佳境,顾恺之的故事。这么诗意的一个成语来源于生活小事,有意思。

补充:难兄难弟原来读音应为二声。

陈寔的两个孙子争论,都认为自己的父亲更好,就找爷爷评理。爷爷觉得他们的父亲元方和季方都是好样的,于是感叹道:“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从此,这句感叹被人们紧缩成“难兄难弟”成语。不难领会,原成语的意思是说兄弟皆佳,无可挑剔,并驾齐驱。但是,这个本指好到“难于做兄,难于做弟”的意思渐渐被人遗忘,大家把“难于”之“难”解作了“落难”之“难”了。这解法同原解恰恰相反,一改形容兄弟都非常优秀的意念,变成了讥讽一对兄弟都同样坏的语义了。

补充:应接不暇《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应发(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王子敬即王献之语)

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师提及中秋时看到秋景想起这句话的感受。

四、第三小组(小主持人——杨凯)

展示内容:《世说新语》中的少年

1.展示词:王子猷经宿达友人家门前却还家,因兴而去未至却尽兴而返,显示非凡个性——《世说新语·任诞》

子敬受卑贱门生评论深感不满,言“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抬出名士偶像辩门生,示自尊自爱与不凡心志——《世说新语·方正》

卫玠因思索玄理不得竟成病,印证柏拉图那爱智的热情——《世说新语·文学》

杨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辩孔君平,善于应对,长于辞令,展敏捷才思——《世说新语·言语》

补充:玄理,深奥的道理。柏拉图:我一息尚存而力所能及,总不会放弃爱智之学。

王羲之误听谋反之事,诈睡骗过王敦,颖悟机敏善于处理紧急问题,得以保全生命——《世说新语·假谲》

孔融之子危急时言“覆巢之下,复有完卵?”展现恢弘气度与达观人生观念——《世说新语·言语》

谢安阻止谢奕以酒作罚为难老翁,以天真善良感动兄长,使其改容相敬——《世说新语·德行》

师补充:这一小组非常用心,能挑战自己。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世说新语》中专门有一章是写少年的聪明过人之处,考考大家这章叫什么——夙惠。第三小组还把散落在整本书中其他典型的魏晋少年形象找了出来。

2.第三小组还把刚才的展示词缩写成了一首诗歌,只是这首诗还没有题目,请大家帮忙想一个题目。接着请学生选择配乐,从《平湖秋月》和《广陵散》中选,并说出理由。(《广陵散》更激昂更旷达,嵇康临刑前弹的就是这首。他说:“《广陵散》今日绝矣。”,幸运的是曲谱在明代的《神奇秘谱》中发现得以重现。)

3.诗朗诵

那雪夜洒然飘飞的小舟啊,

那张扬飞舞的少年狂气啊,

那孜孜不倦的思索探求啊,

那信手拈来的幽默风趣啊,

那化解无妄之灾的智慧啊,

那泰山崩前的处变不惊啊,

那纯真善良的悠悠童心啊,

好一个魏晋,好一群少年!

好一个魏晋,好一群少年!

五、第四小组(小主持人——刘媚媚)

辩论主题:现代社会需不需要张扬个性

不是严格意义的辩论,各抒己见即可,围绕《世说新语》和生活实际来谈。

1.组员自由发言

2.主持人总结

3.其他小组点评

师补充:刚才辩论中一度提到个性打扮去了,鲁迅著名的讲稿《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考据了魏晋时期,兴起“服石”之风,称“五石散”,服后烦热,士大夫于是到处“行散”乱窜或睡卧路旁,以显示其高贵。鲁迅说:“为预防皮肤被衣服擦伤,就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更因皮肤易破,不能穿新的而宜于穿旧的,衣服便不能常洗,因不洗,便多虱。‘扪虱而谈’,当时竟传为美事。”在现在这两样肯定是要摒弃的。而王子猷雪夜访戴的那份洒脱,陈元方不理无信无义之人的正气,嵇康和孔融的不畏强权,尤其是《世说新语》中那些少年的智慧从容,这样的个性值得张扬和传承。

张扬个性需要符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在现代社会,偏激的行为不是张扬个性,那是性格扭曲;表面的雕琢不是张扬个性,那是肤浅无知。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张扬个性是一种自信,更是一种勇气。只有真诚、诚实地秀出自我,展现自我的风采,展现自我的才华,展现自我的见解……才能变成一颗耀眼璀璨的星星,升起在人生大舞台上。

六、拓展提升

魏晋风度:来源于鲁迅那个著名的演讲。那些名士在我们印象中“简约云澹,超然绝俗”。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桃花源记》,带领学生了解魏晋时代社会特点。

讲述魏晋风度成因:魏晋时代长期的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妻离子散让人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所以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长度不可以增加时,他们只能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这时节,各种张扬的,个性的,甚至夸张的生命个体被重视,被渲染,被接受。《世说新语》可以说是这个时代风度的最好画像。

赠言: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殷浩)

补充:老师看到了一句“既然来到了人世就没打算活着回去,那就听从自己的内心,活出个真我来吧。”话糙理不糙。与殷浩的回答异曲同工。

补充:新浪微博老树画画。他的画,总是寥寥数笔,传统的古典山水背景,更绝的还有与画面相配的一首首率性小诗。昨天他更新的微博是:我像花儿一样开过了,我像麦子一样飘过了,我像自己一样活过了。我孤坐于天地的额尽头,面对空旷的田野微笑。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 篇3

今天同事说,喜剧可能比悲剧更难写,更难拍,由于没有思考充分,只是支吾过去了,现在仔细想来,的确,尽管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是,要把这种相似性充分地揭示出来,却非易事。就说喜剧,过了就变成无厘头,纯粹的搞笑与娱乐,火候不到,总是矫情。真正好的喜剧必须拿捏到位,仿佛京东之女的美好颜色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必须要恰如其分。

而这些魏晋名士正是做到了这点,才使得这个在政治与社会生活并不招人喜欢的时代,成了很多文人学者心中的理想国,成就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一出不可多得的精彩喜剧!

读书笔记:世说新语 篇4

——《世说新语》读后感

常说“魏晋”,但若非没有一点历史文学功底的人想必对魏晋那一个短暂的时代是不甚熟悉的,它没有秦的强权主义,没有汉的“黄老”气息,没有唐的雍容华贵,更没有清的复杂多变。在时间历史上,它处于那样尴尬的地位,很容易被世人所遗忘。但在文学历史上,魏晋却有着自己的风骨。建安文学,竹林七贤,谢眺诗歌……魏晋文学既承载着汉赋的磅礴大气,又孕育着唐诗的清新自然,被赋予这样的使命,魏晋时期的人们必定是别有一番生活姿态的。而他们的生活姿态恰好给了刘义庆等人以灵感,这样便有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世说新语》。从这本记录记叙了魏晋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的书中我们可以略窥魏晋人物的风骨。

《世说新语》全书共分为三十六类,而放在第一类的便是德行。由此可见魏晋时期人们是十分重视德行的。这本书虽没有固定的主题思想或是宗旨,但从始至终都透露着对美好德行的崇敬,魏晋的人无论外表以怎样的形态出场,或美或丑,他们内心深处必定有着对美德的深深向往。当然,美德是一个很宽泛很飘渺的概念。但它具体体现在生活的细枝末节,如对亲情的重视,就好像郗鉴“含饭”喂养侄儿这一在当今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的行为便是对这二字的深刻诠释。对孝义的崇尚,《世说新语》中的孝子不胜枚举。对圣贤的仰慕,魏晋人对名士丝毫不逊于我们现在的追星族。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社会的风气,一种值得我们仰望的姿态。

欣赏《世说新语》,你可以从字里行间品味出魏晋人特有的任性,奇特的是,我们不仅不会厌烦这样的任性,反而会不由自主地觉得他们这样的任性是很可爱的。魏晋人总是有些许的“铮铮傲骨不可欺”的傲气,他们想要做什么事并不需要特意去征求他人的意见,他们不畏权势不惧世俗,对于不喜欢的人可以白眼视之,喜爱之人却是青眼有加,丝毫不考虑人情或是世故。这样的直来直往让人觉着羡慕,人原来可以活得那么恣意,可叹又可爱。开放的风气,推动两性得以解放。在《世说新语》中有一类“贤媛”篇,其中描写了许多性格鲜明,惹人怜爱的女性形象。女性不再是躲

在帘后限于室中的小妇人,她们在为人上有自己的思想,在社会上有自己的地位,在文学上有自己的名作,她们是魏晋风骨中一抹不容忽略的风景。

爱美是人的天性,魏晋人爱美更是“出类拔萃”,“容止”中刻画出许多矫若游龙,翩若惊鸿的美男子形象,嵇康、潘安、卫玠到现在仍是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也难怪刘伶会效仿檀郎,这实在是社会主流不可逆的最佳写照。换一个理解,魏晋人爱美也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种积极向往,对美好的人事物有追求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

魏晋人的生活中也有一些是不被我们看好的。炫富一事令人瞠目结舌,读者惊叹之余更多的可能是愤懑与无奈。这样的行为不论在哪个朝代都不应该被提倡,甚至还要加以制止。此外,吸食“五石散”让魏晋人的身体素质急速下降,大多数人的寿命都十分短暂,这不仅是社会的损失,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战乱疾病的阴影使得大家急于行乐,失了平衡的心理导致病态的行为,而我们无法改变历史,只能感叹他们的不幸。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篇5

孝武在西堂会,伏滔预坐。还,下车呼其儿,语之曰:“百人高会,临坐未得他语,先问‘伏滔何在?在此不?’此故未易得。为人作父如此,何如?”

读书笔记:古代的士大夫,被皇帝宠爱一回,都可以当成炫耀的资本,真是皇恩浩荡啊。这种集权下的恩宠,今日可以赐给你,明日也可以收回来。一切荣辱都系君主之好恶。君主的一点小恩小惠,官僚们如沐天恩,为之赴死。君主的一点小忿小怒,下面就人头落地。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伏滔以此向他的儿子炫耀,真是鼠目寸光啊,可以肯定他不懂老庄之学的奥妙!

《世说新语》编前小语 篇6

作者刘义庆, 公元403-444存世。系出南朝宋宗室, 袭封临川王。历据要津, 雅好文翰;奖引气类, 播扇清风;世说而外, 著述尚丰。

《世说新语》内容之饶, 结构之闳, 咸创奇观。作品主要记载自东汉末至魏晋间士族阶层之遗闻、轶事、琐语, 而以晋为主。所表对象, 士族而外, 兼涉帝王将相、士庶僧侣之行藏。人物均属史上实有;考其言行, 辄多系杂采群书而成, 亦有部分出自民间传说, 抑或风闻之事。凡所值得称述而嘉纳者, 悉皆依循作者之价值判断与文笔情趣, 加诸纂辑, 形诸润色;复按内容以诠次, 划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堪受构建宏大、品类精邃之誉。

《世说新语》洵为知识加密之书、精神快乐之书和审美卓越之书。展卷而观, 作品所况之彼时社会形态、思想潮流、生活状貌、风尚习俗, 具广泛、丰盈而频密之知识特征, 予人以清明上河图之全息情境。然较之史识, 世说尤重史感。史上嵇康之刚烈、阮籍之放达、王羲之之萧散、谢安之雅量, 于教科书几近符号, 而于世说诸篇中, 则一并咸鱼翻身、卧龙破壁, 均被还原为血肉浑全之人。观其或放纵、或潇洒、或优雅、或忧郁, 均无比贴近今人之性情、缓释时势之张力。而如此种种阅读效果, 又有赖本书文学价值之丰沃。开卷读来, 如行山阴道上;佳篇络绎, 令人应接不暇。以滴水藏海、缩龙成寸, 喻其艺术形制与蕴含, 当无须多让。鲁迅每不轻许人, 而于刘义庆世说及其刘孝标元注则激赏有加曰:“论言则玄远冷隽, 论行则高简瑰奇, 下至缪惑, 亦资一笑。孝标作注, 又征引浩博。或驳或申, 映带本文, 增其隽永。”诚哉, 斯言!

珠玉在前, 编者敢不敬之慎之。本选一依元典旧制, 而于篇目辄有所采择。每一条冠一标题, 藉以醒豁乃文。每文计由原文、通读、掉书袋、续世说、今语林诸栏构成。种种努力, 旨在不致辱没先哲名著、轻剿名家佳编, 而惟愿所选能稍增华其事, 则幸莫大焉。

名著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篇7

《世说新语》一书,刻画了无数魏晋名士。他们有各自出彩的地方,但我颇为钟意在“任诞”中频频露脸的阮籍。乍看,他只是行为怪诞的荒唐之人,再看,其实他的内心比谁都清明。

阮籍,是三国时期的诗人。他一生所作的咏怀诗不下八十首,他在文学上的贡献更是无法否定的。他与他的儿子阮咸等人并称“竹林七贤”,而其同样会作诗吟赋的父亲阮瑀,则是“建安七子”之一。这不只是个有趣的巧合,而是家风的传承。他出身如此不凡,却只当过步兵校尉。但这并非是他能力不足、或是怀才不遇——这点就与同样浪漫李白不同了。相反,司马昭曾多次试探他,想他为晋出谋划策,却都没有如愿以偿。最终,他安息于景元四年的冬天。

民间流传十分广泛的,莫过于“阮籍三哭”的故事。阮籍在母亲死后,大吃酒肉,哭泣到吐血。这样的做法实在不符合当时的礼教与风俗,但他却在自己挚爱的母亲面前“放荡”,毫不收敛。不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对死人一事还是抱有畏惧与好奇的心理的。按当时的传统,阮籍本应守法守节,使老母亲的在天之灵能得到安息。但他这样的破坏规矩,不仅是自己真性情的体现,也是他对死亡一事看法的流露。他认为,“人生若尘露”,这与西方《圣经》的观点不谋而合:人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所以对母亲肉体的消亡,他没有守礼节,而是遵循本心,做一些对自己的心灵能起抚慰作用的事。

除了他揣于心间的“孝”,他的孤僻、怪异也不是什么可争议之事了。他假装不明白司马昭的心思,直言不讳地跟王戎说出自己对他的不满,每日尽兴地喝酒,从来不把当时那些规矩条例当成自己的行事准则。

为什么这样怪诞的人能成为魏晋名士的典型,被后人铭记?因为他的生活,实在是太令人向往了。像我这般年少轻狂的人,也单纯而肤浅地喜欢李白,喜欢阮籍,而不喜欢老师口中忧国忧民的杜甫。何人不想仗剑走天涯,看遍世间的名山大川呢?但我们做不到,也没有勇气去冲破自己为自己设立的枷锁。读后感·阮籍看似装疯卖傻,可他的内心却认清了自己想要什么,并付诸实践去实现,尽管这个过程被太多人误解。“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境界,大抵就是如此吧。他明白当时朝廷的黑暗,也明白那些礼教制度的不人道。他不愿浑浑噩噩在官场的泥潭中愈陷愈深,他要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他看似毫无牵挂,但他内心的彷徨与纠结也还是存在的,否则他又怎么会有“第三次大哭”?王勃道:“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说到底,他再怎么看破红尘,也终究是那个时代的宠儿。看透世道,于他而言,是促他随性,还是加增了同常人一般的折磨与苦楚?

《世说新语》高中生读书笔记 篇8

书里反差最大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德行》中,讲管宁与华歆决裂还有王朗学华歆不成的两篇了,这两篇是紧挨着的,然而前一篇中华歆还是一个不专心锄地,读书而被外物干扰的人,从而招致管宁与他绝交。后一篇就变成了在见识和气度上的楷模。一开始我甚至以为自己看错了,因为之前总认为古代的贤人们不论何时何地总是贤能的完美无缺的,现在看来并不尽然。一个人好的一面恰好是那个时代在推崇的,于是便为贤士。而华歆的不专注是管宁所厌恶的,于是他们做不成朋友。

我非常羡慕《世说新语》中描写的当时士族们的生活,似乎总是那么悠闲,每天游山玩水,写写书法,写写文章,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我愿生在那样的时代的名士家中,日日品酒赏花,定能成就一身风流。然而透过士族们悠闲奢靡的生活,也可窥见当时百姓的疾苦,而名士们清闲生活的背后大多是政治上的不如意。名士们表面过着悠闲生活,内心也许非常苦闷抑郁。这样一想,清闲对于他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酷刑。

《世说新语》中的名士品格 篇9

一.张扬个性追求真情

从《世说新语》中展现的魏晋名士与汉代皓首穷经的儒生已经有天壤之别。非常明显的是,魏晋名士们的种种奇特嗜好都体现出“任诞”之风,这也成为魏晋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这些奇形嗜好使他们言行形成了一种放诞色彩,如西晋末年的张翰就发出“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这样的名言。放诞之风主要以“竹林七贤”为发端,比较典型的代表有嵇康、向秀、阮籍等人。嵇康因不合作而获罪司马氏,向秀在职终日饮酒,阮籍在其母丧期内喝酒吃肉。他们虽然言行放诞,不拘礼法,但是内心真诚坦荡。他们是整个名士群体的代表,也是后来者效仿追逐的对象。

轻视礼法,来源于对真情的执着追求。庄子有云,“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在名士们放任的行为之后,是对于“赤子之心”的追求。如《任诞》七中写道“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礼记》中有规定叔嫂之间不能通问。阮籍却不举礼法,在嫂子回娘家的时候前去道别。当别人责难他时,他却说,“礼岂为我辈设也?”礼法对阮籍来说是虚无的,凡事只满足于内心的欲望,合理又合情。《任诞》八中这样写“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儒家传统上对礼与情的要求是“发乎情而止乎礼”,这也是传统伦理的道德观念。阮籍醉酒后,却睡于邻家美妇侧。阮籍并非不懂礼教,而是他所作所为实属无奈之举,是一种全身之道。以上两则故事都体现出了阮籍超越世俗礼法而追求真情真性的洒脱。

在这一时代,士族们的嗜好也十分怪异。根据《世说新语》所记载,当时的名士有服药、赌博、裸形等爱好。《言语》第十四条记载:“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何平叔是士人服药的发起者,他认为服用五石散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使他精神焕发。魏晋人生于乱世,朝不保夕的动荡时局使他们企图通过服药得以延长生命。这也成为了魏晋正统士人一种特殊的风气。此外,有趣的是竹林七贤占据了《世说新语》任诞一门中的前十五篇,并且内容大多与酒有关,《任诞》第五条记载:“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玄学对于名士们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名士自身对于时代生存方式的厌恶。刘伶的代表作《酒德颂》和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中也流露了他们对于正统生活方式的厌恶。从此不难看出,他们放诞的行为是反对世俗纲常,竭力张扬人的自然本性和体现个体价值。

二.从容旷达淡定隐忍

从容旷达是魏晋名士们推重的气魄,名士们大多追求自然之道,主张不为外物累及,洒脱从容的举止风范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雅量》第二十八条记叙了谢安在隐居时的一个故事,谢安与众人出海泛舟游玩,“风起浪涌”时,孙绰等人面色就有些紧张不安,想要回去。只有谢安神情淡定,“吟啸不言”,等到风浪猛烈之时,谢安才从容地说:“如此,将无归”,于是众人才坐船回去。故事结尾褒扬谢安“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这种大义凛然的气度、旷远的心胸令人折服,这表露出东晋名士对于镇定、从容气魄的追求与认可。谢安的这种喜怒不形于色气魄在他出仕后有了更出众的体现。《雅量》第二十九条,桓温“伏甲设馔”,欲杀谢安和王坦之,谢安“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使得桓温“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相较谢安,王坦之的“倒执手板,流汗沾衣”就逊色多了,两人在神情上已是高下立见。正是谢安的喜怒不形于色、老成持重的魄力使他成为了东晋名士的典范。

此外,名士们面对死亡的危险也毫不动容,值得夸赞。《方正》六记载:“夏侯玄既被枉桔,时钟毓为廷尉,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钾之。玄曰:‘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面对死亡,嵇康和夏侯玄没有丝毫的恐惧和惊慌之情,更没有哀告求饶,而是脸色不改,镇定自若。这不仅表现出二人的勇敢无畏,更体现出他们性格中的通脱、旷达,其洒脱的精神在这故事中表露无疑。

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这种风格,就会难免使人觉得做作而且有悖常理。“谢太傅与王文度共诣郗超,日旰未得前。王便欲去,谢曰‘不能为性命忍俄顷!’”(《雅量》第六)“为性命忍俄顷”仅六字就包涵了丰富的内涵。一个“忍”字道出了镇定的来源,为性命而忍就失去了淡定的内涵。与当年嵇康临刑前抚琴而弹之的气魄比起来,这表现出的镇定便是有失水准。魏晋名士的这种淡定,既具有不怕泰山压顶的大无畏精神,又具有悲悯苍生的大我气度。

三.才学出众机智善辩

《世说新语》中记载的名士们不仅有着良好的德行、风度,更有着出众的才智。才思敏捷、机智善辩的文人在书中比比皆是,《言语》一门中涉及的最多。根据书中的记录来看,魏晋文人对才智十分重视,并以此有了许多闻名的小故事。用口头方式表现出来的才智称为清谈。魏晋时期清谈之风大盛,唐翼明先生曾对此有过论述,“所谓‘魏晋清谈’,指的是魏晋时代的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进行的一种学术交流活动。”由此可见,清谈成为士人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并且是上层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如《文学》第53则记载,文人张凭初出茅庐,去拜访刘真长却并未得到重视,但之后他凭借在清谈方面的出色表现终于引起了刘真长的注意,并被请到上座。魏晋时期有不少像张凭这样能言善辩之人,凭借清谈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

在日常生活中,士人之间的玩笑也充满了乐趣。邓艾口吃,将自己的名字说成了“艾艾”,晋文王就嬉笑他:“卿云‘艾艾’,定是几艾?”邓艾回答:“‘凤兮凤兮’,故是一凤。’”(《言语》17)士人们的日常也充满了机智和幽默,足以体现出文人对于口才的重视。

自然,魏晋名士的品格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概括。不过,我们觉得以上三个方面是魏晋名士非常突出的本质特征,且确与他们的前代士人和以后文人区别很大的地方。我们能够从其中感受到魏晋士人潇洒超脱的心灵世界,可以看到魏晋名士群体对传统的价值观念的明显摒弃态度。他们更以极度放诞的言行,叛离固有人生道德和信仰,并且以率真旷达的举止构建出了一种新的人生观。

虽然偏激的心态导致了名士们举止的失衡,但这种对于时代的批判和反思促使他们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他们开始强调生命个体的独立,尊重人生价值,并以追求真情真性的举止流露出自己对于人生新的认知。由此,魏晋的名士群体呈现出了一种不同于以往朝代的全新人生风貌,这便构成了后人所谓的“魏晋风度”。这种风度在古代社会常为正统所诟病,然而今天我们反观这类流光溢彩的精神风貌,久酿的醇香溢满周围。

摘要:《世说新语》中的名士形象众多,他们的品格大致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张扬个性,追求真情;第二,从容旷达,淡定隐忍;第三,才学出众,机智善辩。这三方面的品格体现出魏晋名士追求自然本性,尊重个体价值的人生观,是魏晋风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世说新语》,人物形象,名士品格,魏晋风度

注释

1[1]唐翼明:《魏晋清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2[2]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世说新语心得体会 篇10

我第一次读這茖故事时,并没什么感受,但当我读了5遍6遍乃至10遍时,就侑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马骏的這种做法。首先,祂能够不计刘宝以前犯过罪,任用刘宝,给刘宝用武之地,其次,司马骏花重金将刘宝赎了出來,能够说是对刘宝侑恩,让刘宝死心塌地为自我做事。即便将來刘宝势力过分强大,也总会卖茖人情。這件事传为美谈,又的民心。司马骏做這件事心思慎密,一举多得,我很佩服。祂的這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齐桓公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而司马骏也在宗室中变得最为俊望。

生活中,我們也切不可因为祂人曾侑过什么过错或是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而一向对祂心存不满。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发现祂人身尙的闪光点。同样,做错事的人也不能过分自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侑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不改。我們应侑的是进取向尙、改正错误的态度。

读《世说新语》初中生个人感想和体会

这几天,我看了《世说新语》,这本书里的一篇篇小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其中,两篇讲孝的文章尤其令我映象深刻。

第一篇讲的是王祥的故事。王祥对待后母朱夫人十分恭敬。有一回他后母半夜暗杀他,刚好赶上王祥起夜,只空砍着被子。王祥回来后,知道后母一定为没砍着人而遗憾不止,便去后母那请求处死自己。后母终于醒悟过来。

王祥对后母多么孝顺那!虽然知道后母要杀他,却也毫无怨言,还特地请死,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第二篇是陈遗的故事。他对他的母亲十分孝顺,母亲爱吃锅巴,陈遗便准备了一个小口袋,每逢煮食,便把锅巴存起来,回家时送给母亲。一次,孙恩反贼入侵吴郡,袁山松出兵讨伐,陈遗积攒了积攒了几斗锅巴,没来得及送回家,便带着它出征。袁山松军队被打败,军队溃散,都逃入了山林沼泽地带,大多数人因饥饿而死,只有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

陈遗时时刻刻记着自己的母亲只要煮食,都将锅巴带给母亲,让自己因此活了下来。

上一篇:人与人相遇缘分的句子下一篇:高中考试应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