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7-02

晋灵公不君(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4篇)

晋灵公不君(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晋灵公不君

民权第一高级中学 刘淑静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3.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 4.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教学时数:一课时。

导入

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晋赵盾弑其君’。”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回事。

一、文学常识简介

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 1 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2释题:本文选自《左传•宣公二年》,题目是编者后加的。晋灵公,从其谥号“灵”可见,他不是一个好国君。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历史上有名之暴君,鲁文公七年即位,在位14年,鲁宣公二年被大臣赵穿所杀。谥号曰“灵”,谥法称“乱而不损曰灵”。此为无道君隐讳的说法 不君——不行君道。君:名词用作动词 二.初步感知全文

1.读准字音 2.齐读全文

三、文本研读:

1.梳理文章第一自然段: 字词、翻译见课件。

作者首先从晋灵公的劣迹写起,表明晋灵公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问题一:作者开篇写晋灵公写了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晋灵公什么特点?)作者开篇就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厚敛以雕墙”。这表现了他的贪婪;第二件事:“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这表现了他的荒唐;第三件事:“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这又表现出他的残暴。

接下去大臣们对晋灵公的劝谏。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繁简对比的手法。用繁笔写的是士季进谏。在下段则是简笔写了赵盾的进谏。2(问题二:士季如何上谏?灵公如何应对?)2.梳理文章第二自然段: 字词略,见课件。

本段写赵盾骤谏,招来杀身之祸。一方面可以看出赵盾的忠诚,另一方面也能深刻地记住鉏麑的光辉形象。鉏麑奉灵公之命来刺杀赵盾,但当他看到“盛服将朝”的赵盾时,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最后他选择了自杀。

问题三:鉏麑当时就死了,死前的内心独白从何而知? 明确:“悬揣”——根据当时的情境、事情的结果和人物的性格行为进行的合理想象。

符合人物性格,合理解释结果,非但不觉得失实,反而有历史“带入感”。

3.课文第三、四段: 字词译文见课件

写晋灵公设宴,计划在酒席上刺杀赵盾。这次出场的是两个武士,提弥明和灵辄。

问题四:提弥明是怎样的一个人?在课文中找出具体的语言品读。提弥明在赵盾赴宴后知道了灵公的阴谋,他不是贸然出击,而是首先讲礼法:“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以此作为让赵盾离开的理由,表现出机智的一面。晋灵公不仅没有理睬提弥明所讲的君臣之理,反而唤猛犬去咬赵盾,这再次表现出晋灵公的“不君”。提弥明与猛犬和甲士们英勇搏斗,最终不敌身亡。提弥明勇猛善战,而且讲究策略。问题五:灵辄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灵辄是在提弥明在与甲士们搏斗中出场,他本是灵公的甲士,却反戈一击,救出了赵盾。当赵盾询问恩人姓名时,他只说是“翳 3 桑之饿人”。在灵辄此次出场前,作者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当年赵盾在首阳山救灵辄的一段往事。灵辄则是知恩图报,是非分明。(提醒学生注意插叙手法的使用)4.课文第五段: 字词、译文。

本段写晋灵公行为不符合君道被杀,赵盾听说后返国。表现了赵盾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同时这段也是解释“赵盾弑其君”的最重要的一段。

问题六:赵盾为何会背上“弑君”之罪名?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第一,他逃亡,却没有逃出国境。按照当时的礼法,臣下逃离了国境,君臣之义就断绝了,就可以不承担效忠君主的责任了。第二。他回来后没有声讨赵穿。赵穿是赵盾的族人,晋灵公的女婿,按照礼法,赵穿杀死国君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赵盾作为正卿,返回国都后应该立刻声讨赵穿,但据《左传》记载他没有。问题七:董狐书“赵盾弑其君”体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你赞同他的看法吗?

明确:不畏权贵、秉笔直书——良史直笔

《直书》认为,“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又认为,这是“仗气直书,不避强御”。盛赞了一种刚直无畏、秉笔直书的史家精神。《春秋》《左传》中很多事情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礼是宗法社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所谓“为法受恶”,4 “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讳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不算冤枉。

四、总结拓展:

1)主旨:本文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下杀死的故事,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和董狐的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精神。同时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2)思考探究:

1.孔子为何称赞董狐为古之良史,赵盾为古之良大夫? 2.如何评价董狐直书“赵盾弑其君”这一记载?以现代观念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五.作业

任选一探究思考题,写成800字的小论文,在班上交流。

晋灵公不君(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晋灵公不君》是人教社选修教材《中国经典文化研读》中入选作品。从当下人教社已出版的15本选修教材中, 《中国经典文化研读》应该是比较有难度的一个选修模块。如何在高一的学生中解读文本?如何做到深文浅教?如何准确地把握教材定位?这是首先考虑的问题。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 本教学设计定位为三个层次的对话:文字层面---与文本对话, 要求学生做到疏通字词, 理解文意;文学层面----师生对话, 通过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了解《左传》的叙事艺术和文学成就;文化层面----与历史对话, 通过探究思考, 引领学生了解史书中的“春秋笔法”。

教学目标

1.读懂文章大意,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名句。

2.联系学过的《曹刿》《烛之武》, 鉴赏本文及《左传》的叙事艺术。 (重点)

3.了解“春秋笔法”及文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及史学传统, 并以现代观念评价“赵盾弑其君”的观点。 (难点)

课时安排

1.2学时 (录像为第二课时)

2.方法:诵读理解——讨论探究

布置预习

1.查找生字生词, 利用工具书大致读懂原文。

2.了解本单元“阅读指南”中的“春秋笔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历史典籍。在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典籍中, 历史著作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先秦散文到“二十四史”, 不仅记载着丰富而宝贵的历史资料, 同样也承载着民族的思想文化、承载着优良的史学传统, 彰显着历代史官秉笔直书, “不避强御”的“实录”精神。《左传》在我国的文学和史学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左传》与《春秋》

对于两者的关系, 目前史学界有两种看法:其一, 认为它是解释春秋的一部史书。其二, 认为它是与《春秋》有关的单独著述。 (依据有三:一是记载下限不同;二是有些内容没有一一对应;三是《左传》使用夏历, 详细记载晋史, 《春秋》使用周历, 重在记载鲁史。) 但无论哪种看法, 都不影响左传的文学价值。《左传》是我国历史著作的典范。丰富了《春秋》的血肉, 把《春秋》“大事记“式的记录发展为富有戏剧性的情节。继承和发扬了“春秋笔法”, 尤其在秉笔直书方面创立了中国历史撰述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一个著名的篇章。

3.解题

晋灵公:名夷皋, 晋襄公之子, 文公之孙, 晋国第二十六位国君, 在位十四年,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荒唐、残虐的君王。不君:不行君王之道。

《晋灵公不君》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我们从记叙性文章的文体特征去理思路。看作者是怎样表现晋灵公的“不君”的, 由于他的"不君"生出了怎样的事端?最终又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二.诵读全文, 理解内容。

1.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厚敛以雕墙 鉏麑贼之

而观其辟丸也 晋侯饮赵盾酒

胹熊蹯不熟 公嗾夫獒焉

寘诸畚 舍于翳桑

三进及溜 食之, 舍其半

衮职有阙 赵盾弑其君

宣子骤谏 自诒伊戚

2.诵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凸现了晋灵公的荒唐残暴和应得的下场。

(第一部分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

第二部分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 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

第三部分写晋灵公被赵穿所杀, 赵盾身背斌君之名。)

三.研习探究。 (文字理解, 文学手法和文化思想三个层面)

(一) 翻译句子: (文字层面——与文本对话)

下面几句话分别是文中哪个人物所言?试作翻译。

1.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

2. 贼民之主, 不忠;弃君之命, 不信。有一于此, 不如死也!

3. 宦三年矣, 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 请以遗之。

4. 董狐, 古之良史也, 书法不隐。赵宣子, 古之良大夫也, 为法受恶。

(二) 思考讨论。 (文学层面——师生对话)

1. 晋灵公“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从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来?

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 不行君道。

厚敛雕墙、弹人观辟、杀宰过朝

虚言纳谏、患谏贼之、饮酒伏甲

赵盾:直言敢谏, 忠诚仁义, 古之良大夫。

直言骤谏、敬忠灵公、养民恩惠

为法受恶、尊重史官 (董狐直书)

2. 文中三个武士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你认为哪个人物出场最精彩?

三武士:鉏麑:舍生取义

提弥明:忠肝义胆

灵辄:知恩图报

鉏麑是我国思想道德史上出现较早的“舍生取义”人物。

鉏麑为什么会被晋灵公选中去杀赵盾?此前是否干过此类事情?不得而知。但是从本文对他的描述上看, 他并不是“不忠”、“不信”的杀手, 而是品质高尚、有道德, 有原则的“义士”。

文章第二自然段, 从“使鉏麑贼之”其人物出现, 到其“触槐而死”结束, 仅用八九十个字, 便使鉏麑从一个“杀手”转变为“义士”, 完成了性格上飞跃, 笔法非常精到。事实上本文是在“不忠”和“不信”两难的境地来刻画鉏麑这个人物的。“晋灵公不君”, 他也是君。鉏麑也要听命, 也要守信。赵盾不是君, 但也是“主”, 而且是“不忘恭敬”的“民之主”, 也一定要忠恕。更何况做人要守信义, 讲原则, 明是非。

所以, 在“有一于此”选择时, 鉏麑要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忠”“信”, 这就是“义”。“舍生取义”乃为大义之人。

这就是本文塑造的为了正义、道义, 也为了自己的信仰和原则献身的大义凛然人物性格。

3. 本文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

(1) 直笔。严格地讲本文是一篇历史著作。其记事直言不讳, 撰文乃典型的“笔则笔、削则削”“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开篇便写“晋灵公不君”, 直截了当, 毫不虚饰。接下来叙述的几件事也都是说晋灵公的“无道”、虚伪和残暴, 并没有因为他是国君就有丝毫的掩饰。

(2) 文学性强, 构文颇具章法, 故事很有戏剧性, 人物刻画颇为传神, 而其笔锋犀利, 语言简要, 事丰且博, 更是脸炙人口。将历史事件写得有血有肉。

叙事起伏跌窘, 一波三折, 产生了独特的戏剧效果;材料富有魅力, 叙事“详而博”;情节曲折, 跌岩多姿;语言简明, 人物的形象传神。

(三) 探究思考。 (文化层面——与历史对话)

关于春秋笔法:晋代杜预解释:一曰微而显。 (微言大义, 暗含褒贬) 二曰志而晦。 (隐晦) 三曰婉而成章。 (避讳) 四曰尽而不汙, 直书其事。 (实录)

“春秋笔法”既讲曲笔, 又倡直书。孔子所谓直书, 具有两重涵义:其一是史实的标准;其二是史义的标准。即:凡是符合纲常伦理道德的历史记述, 即使与历史真实不相符合, 也是直书。

实际上最重要的是实录, 它体现出古代知识分子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史官负责任地表达对社会生活的爱憎褒贬之情。

1. 孔子称赞董狐为良史, 认定“赵盾弑其君”的理由是什么?文中体现了怎样的儒家思想?

(孔子历来推崇的“正统”观念, 君臣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答:第一,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的意思是:君像个君样, 要按君道去做, 臣像个臣样, 要按臣道去做, 父子也一样。

第二, 晋灵公不君, 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厚敛以彫墙, 从台上弹人, 虐杀宰夫, 不但知错不改, 还暗杀、谋害忠臣, 哪里像个国君呢?

第三, 赵盾身为臣子, 他对晋灵公虐杀宰夫直言敢谏, 尽了忠君之职。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肝食。他盛服待朝, “不忘恭敬”。从赵盾对待饿坏了的灵辄来看, 又做到了养民也惠了。赵盾的确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第四, 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 却写出了一个人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 三天没吃饭, 都快饿死了, 当得到一点吃的时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

第五, 董狐认为是赵盾斌君。这看起来不公, 但文章结尾为赵盾惋惜说:“为法受恶, 惜也。”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春秋》说赵盾就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忠之至”, 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得还不够, 责备他呀!这是名分所在!董狐也尽了臣道。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

2. 如何评价董狐秉笔直书这一“春秋笔法”?结合现代观念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观点要辩证。言之成理, 持之有据即可。)

四.课后作业。

1.阅读本单元相关文章, 将你所知道的中国历史著作按体例进行梳理分类。

读史可以明志。班上有些同学对历史很感兴趣, 究竟应该如何研究中国历史呢?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送给你一把金钥匙《怎样研究中国历史》, 文章对古代史书的体裁、史学的发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 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 建议大家认真读读。一则丰富你的历史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一种研究历史的思路和方法。 (单元索引)

2.任选一探究思考题, 写成800字的小论文, 班上交流。

教学反思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篇3

《晋灵公不君》是人教社选修教材《中国经典文化研读》中入选作品。从当下人教社已出版的15本选修教材中,《中国经典文化研读》应该是比较有难度的一个选修模块。如何在高一的学生中解读文本?如何做到深文浅教?如何准确地把握教材定位?这是首先考虑的问题。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本教学设计定位为三个层次的对话:文字层面---与文本对话,要求学生做到疏通字词,理解文意;文学层面----师生对话,通过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了解《左传》的叙事艺术和文学成就;文化层面----与历史对话,通过探究思考,引领学生了解史书中的“春秋笔法”。

教学目标

1.读懂文章大意,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名句。

2.联系学过的《曹刿》《烛之武》,鉴赏本文及《左传》的叙事艺术。(重点)

3.了解“春秋笔法”及文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及史学传统,并以现代观念评价“赵盾弑其君”的观点。(难点)

课时安排

1.2学时(录像为第二课时)

2.方法:诵读理解——讨论探究

布置预习

1.查找生字生词,利用工具书大致读懂原文。

2.了解本单元“阅读指南”中的“春秋笔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历史典籍。在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典籍中,历史著作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先秦散文到“二十四史”,不仅记载着丰富而宝贵的历史资料,同样也承载着民族的思想文化、承载着优良的史学传统,彰显着历代史官秉笔直书,“不避强御”的“实录”精神。《左传》在我国的文学和史学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左传》与《春秋》

对于两者的关系,目前史学界有两种看法:其一,认为它是解释春秋的一部史书。其二,认为它是与《春秋》有关的单独著述。(依据有三:一是记载下限不同;二是有些内容没有一一对应;三是《左传》使用夏历,详细记载晋史,《春秋》使用周历,重在记载鲁史。)但无论哪种看法,都不影响左传的文学价值。《左传》是我国历史著作的典范。丰富了《春秋》的血肉,把《春秋》“大事记“式的记录发展为富有戏剧性的情节。继承和发扬了“春秋笔法”,尤其在秉笔直书方面创立了中国历史撰述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一个著名的篇章。

3.解题

晋灵公:名夷皋, 晋襄公之子, 文公之孙, 晋国第二十六位国君, 在位十四年,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荒唐、残虐的君王。不君:不行君王之道。

《晋灵公不君》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我们从记叙性文章的文体特征去理思路。看作者是怎样表现晋灵公的“不君”的,由于他的"不君"生出了怎样的事端?最终又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二.诵读全文,理解内容。

1.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厚敛以雕墙鉏麑贼之

而观其辟丸也晋侯饮赵盾酒

胹熊蹯不熟公嗾夫獒焉

寘诸畚舍于翳桑

三进及溜食之,舍其半

衮职有阙赵盾弑其君

宣子骤谏自诒伊戚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凸现了晋灵公的荒唐残暴和应得的下场。

(第一部分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

第二部分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 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

第三部分写晋灵公被赵穿所杀, 赵盾身背斌君之名。)

三.研习探究。(文字理解,文学手法和文化思想三个层面)

(一)翻译句子:(文字层面——与文本对话)

下面几句话分别是文中哪个人物所言?试作翻译。

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3.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

4.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二)思考讨论。(文学层面——师生对话)

1.晋灵公“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从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来?

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不行君道。

厚敛雕墙、弹人观辟、杀宰过朝

虚言纳谏、患谏贼之、饮酒伏甲

赵盾:直言敢谏,忠诚仁义,古之良大夫。

直言骤谏、敬忠灵公、养民恩惠

为法受恶、尊重史官(董狐直书)

2.文中三个武士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你认为哪个人物出场最精彩?

三武士:鉏麑:舍生取义

提弥明:忠肝义胆

灵辄:知恩图报

鉏麑是我国思想道德史上出现较早的“舍生取义”人物。

鉏麑为什么会被晋灵公选中去杀赵盾?此前是否干过此类事情?不得而知。但是从本文对他的描述上看,他并不是 “不忠”、“不信”的杀手,而是品质高尚、有道德,有原则的“义士”。

文章第二自然段,从“使鉏麑贼之”其人物出现,到其“触槐而死”结束, 仅用八九十个字,便使鉏麑从一个 “杀手”转变为“义士”, 完成了性格上飞跃, 笔法非常精到。事实上本文是在“不忠”和“不信”两难的境地来刻画鉏麑这个人物的。“晋灵公不君”, 他也是君。鉏麑也要听命,也要守信。赵盾不是君,但也是“主”,而且是 “不忘恭敬”的“民之主”,也一定要忠恕。更何况做人要守信义,讲原则,明是非。

所以,在“有一于此”选择时,鉏麑要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忠”“信”,这就是“义”。“舍生取义”乃为大义之人。

这就是本文塑造的为了正义、道义 ,也为了自己的信仰和原则献身的大义凛然人物性格。

3.本文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

(1)直笔。严格地讲本文是一篇历史著作。其记事直言不讳,撰文乃典型的“笔则笔、削则削”“微言大义”的 “春秋笔法”。开篇便写“晋灵公不君”, 直截了当, 毫不虚饰。接下来叙述的几件事也都是说晋灵公的“无道”、虚伪和残暴,并没有因为他是国君就有丝毫的掩饰。

(2)文学性强,构文颇具章法,故事很有戏剧性,人物刻画颇为传神,而其笔锋犀利,语言简要,事丰且博,更是脸炙人口。将历史事件写得有血有肉。

叙事起伏跌窘, 一波三折,产生了独特的戏剧效果;材料富有魅力,叙事“详而博”;情节曲折,跌岩多姿;语言简明,人物的形象传神。

(三)探究思考。(文化层面——与历史对话)

关于春秋笔法:晋代杜预解释: 一曰微而显。(微言大义,暗含褒贬)二曰志而晦。(隐晦)三曰婉而成章。 (避讳)四曰尽而不汙,直书其事。(实录)

“春秋笔法”既讲曲笔,又倡直书。孔子所谓直书,具有两重涵义:其一是史实的标准;其二是史义的标准。即:凡是符合纲常伦理道德的历史记述,即使与历史真实不相符合,也是直书。

实际上最重要的是实录,它体现出古代知识分子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史官负责任地表达对社会生活的爱憎褒贬之情。

1.孔子称赞董狐为良史,认定“赵盾弑其君”的理由是什么?文中体现了怎样的儒家思想?

(孔子历来推崇的“正统”观念,君臣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答:第一,“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的意思是:君像个君样, 要按君道去做, 臣像个臣样, 要按臣道去做, 父子也一样。

第二,晋灵公不君,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厚敛以彫墙, 从台上弹人,虐杀宰夫, 不但知错不改,还暗杀、谋害忠臣, 哪里像个国君呢?

第三,赵盾身为臣子, 他对晋灵公虐杀宰夫直言敢谏, 尽了忠君之职。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肝食。他盛服待朝,“不忘恭敬”。从赵盾对待饿坏了的灵辄来看, 又做到了养民也惠了。赵盾的确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第四,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人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 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时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

第五,董狐认为是赵盾斌君。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为赵盾惋惜说:“为法受恶,惜也。”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春秋》 说赵盾就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得还不够,责备他呀! 这是名分所在! 董狐也尽了臣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

2.如何评价董狐秉笔直书这一“春秋笔法”?结合现代观念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观点要辩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

四.课后作业。

1.阅读本单元相关文章,将你所知道的中国历史著作按体例进行梳理分类。

读史可以明志。班上有些同学对历史很感兴趣,究竟应该如何研究中国历史呢?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送给你一把金钥匙《怎样研究中国历史》,文章对古代史书的体裁、史学的发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建议大家认真读读。一则丰富你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一种研究历史的思路和方法。(单元索引)

2.任选一探究思考题,写成800字的小论文,班上交流。

教学反思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三个环节层层递进,前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尤其是作为教学重点的第二环节,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意识和探究的主动性。课堂和谐高效,教学目标比较充分得以完成。由本课的教学设计,给我自己带来的一个重要的启示:准确的教学定位不仅显示施教者的清醒,更能让教师在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赢得主动。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篇4

1、积累文言文知识。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的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 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原则,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大视野”所选翦伯赞《怎样研究中国历史》是同类文章较浅近的,文章对古代史书的体裁、史学的发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

高三学生有一定量的文言知识积累,可通过工具书和注解理解文意。语法句式等现象需要点拨。

必修一学过《烛之武退秦师》和《史记》的一些作品,对《左传》的叙事艺术有初步的了解,需要系统梳理知识。

“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文化内涵相对陌生一些,需从阅读指南入手难点突破。

这个单元的学习,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强调文言文的朗读,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的积累,要能跨过语言的障碍,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本质和深刻内涵。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认真阅读课文及注释,做得读得顺,能翻译,并思考全文写了哪些意思,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一、导入:

由回忆学过的历史著作开始。如《左传》、《史记》

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左转》和《春秋》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它是解释春秋的一部史书。另一种认为它是单独的著述,与春秋无关,原因有三:一是两者记载的时间下限不同。前者纪事起于公元前722年,终于前464年。后者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二是《左传》中的有些内容在《春秋》中并无记载,而《春秋》中的有些记载在《左传》中又没有解释;三是《左传》使用夏历,对于晋国的历史记载得比较详细,而《春秋》使用周历,重在记载鲁国的历史。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齐读第一段,指名读其余段,注意以下字。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避

宣子田于首山 田---畋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竟---境

反不讨贼反---返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阙---缺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诒---贻

2、指名用一句话概述全文内容。

文章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下杀死,赞扬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和董狐的不畏权贵、秉笔直书。

3、重点词句巩固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 “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鉏麑(chú ní)贼之。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

8晋侯饮(yìn)赵盾酒。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9公嗾夫獒焉 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

10斗且出。且,连词,一边……一边。

11提弥明死之。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13赵盾弑其君。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14其我之谓矣 。 大概是说得我吧。

强调:“宣子骤谏”的“骤”、“鉏麑贼之”的“贼”、“见灵辄饿”的“饿”、“书法不隐”的“书法”

三、分析人物:

1、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如下几件事上?由此可以看出晋灵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以上这些事,说明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完全不行君道。

2、文中有三个武士很生动,说说你喜欢谁?

鉏麑奉灵公之命来刺杀赵盾,但当他看到“盛服将朝”的赵盾时,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最后他选择了自杀。忠信两难,明辨是非,舍生取义。鉏麑当时就死了,死前的内心独白从何而知?“悬揣”——根据当时的情境、事情的结果和人物的性格行为进行的合理想象。符合人物性格,合理解释结果,非但不觉得失实,反而有历史“带入感”。

提弥明在赵盾赴宴后知道了灵公的阴谋,他不是贸然出击,而是首先讲礼法:“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以此作为让赵盾离开的理由,表现出机智的一面。晋灵公不仅没有理睬提弥明所讲的君臣之理,反而唤猛犬去咬赵盾,这再次表现出晋灵公的“不君”。提弥明与猛犬和甲士们英勇搏斗,最终不敌身亡。提弥明勇猛善战,而且讲究策略。

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孝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灵辄是在提弥明在与甲士们搏斗中出场,他本是灵公的甲士,却反戈一击,救出了赵盾。当赵盾询问恩人姓名时,他只说是“翳桑之饿人”。在灵辄此次出场前,作者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当年赵盾在首阳山救灵辄的一段往事。灵辄则是知恩图报,是非分明。

四、探究

1、文章最后借孔子对董狐和赵盾评价表明作者的态度,你是如何理解的?“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

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这就是古代历史叙述的方式和技巧——春秋笔法,阅读教材P28加深理解。

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从以下事情上可以看出来:(1)“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2)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3)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4)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 2、举例说明本文的叙事“详而博”。

本文所叙之事概括说来仅是《春秋》所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但此事之来龙去脉,即赵盾为何弑其君,该不该弑其君,晋灵公又怎样被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仅凭此一句很难弄得明白。本文细细道来,讲述得明明白白,让读者知晓了事情的全过程。这是其“详”;文中不仅叙述了晋灵公的种种荒淫无道的行径,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讲了晋灵公如何遣使鉏麑暗杀赵盾以及借宴请之机谋杀赵盾,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弑君之名等等。这是其“博”。一“详”一“博”,不仅大大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非的可判断性,而且把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具象地表现了出来。

3、谈谈本文是如何表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君像个君样,要按君道去做,臣像个臣样,要按臣道去做,父子也一样。2晋灵公不君,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屠杀宰夫,不但知错不改,还暗杀、谋害忠臣,哪里像个国君呢? 3赵盾身为臣子,他对晋灵公滥杀宰夫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他盛服待朝,“不忘恭敬”。从赵盾对待饿坏了的灵辄来看,又做到了养民也惠了。赵盾的确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4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孝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 5董狐认为是赵盾弑君。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为赵盾婉惜说:“为法受恶,惜也。”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最后,《春秋》是阐述孔子政治理想的,《左传》号称是解释《春秋》的。《春秋》说赵盾弑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的还不够,责备他呀!这是名分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

六、练习:

课本P29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 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教学时,我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学习时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强调文言文的朗读,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的积累,要能跨过语言的障碍,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本质和深刻内涵。

上一篇:刷脸取纸范文下一篇:公司成立总经理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