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母爱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教学计划)

2024-06-11

感悟母爱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教学计划)(精选12篇)

感悟母爱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教学计划) 篇1

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

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年迈的老婆婆,因为常年体弱多病,不能下地干活儿,他的儿子嫌弃她白吃白喝,是一种累赘,就想抛弃她。有一天,儿子狠下心来,背着老母亲往山里走,一路上,儿子听见背后的老母亲折断树枝的声音。他心中暗想:一定是老母亲怕被抛弃后无法认路下山而沿途做记号。他不以为然地继续往深山里走,最后好不容易来到人烟绝迹的地方,将母亲放下,毫无感情地说:“我们在此分别吧!你自己照顾自己吧!”此时,老母亲慈祥地对他说:“上山时,我沿途折下树枝为你做记号,你只要沿着记号下山,就不会迷路了……..”

故事看到这里,我不由一怔,叹服这位母亲的伟大!老婆婆即使知道自己要被儿子抛弃,但仍然深深地爱着儿子,毫不怪怨儿子,怕儿子迷路,一路上还为儿子折下树枝做记号。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我的妈妈也是这样可亲。记得儿时,妈妈下班后接我回家,走到一个结了很多冰的路口时,我们就要滑倒的一霎那,为了保护我不摔倒在冰上,妈妈就势迅速倒地撑住了我,自己狠狠地把膝盖摔得红肿,而我却笑话妈妈说:“我没摔到冰上,而你年纪大了腿脚就是不灵活啊。”现在我长大了,回想起妈妈无时无刻给予我的点点滴滴的无私厚爱,悔悟、内疚当年的我是多么的不懂事啊,当时妈妈的心一定碎了,我多么伤妈妈的心啊。

天下的母亲时时刻刻心系儿女,母亲慈祥、亲切、宽容、无私,母爱只是一味奉献,不求索取,这就是最伟大的爱——母爱至真。

感悟母爱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教学计划) 篇2

2006年《外国小说欣赏》 (以下简称《欣赏》) 成为浙江省高中语文教材, 纳入高考范畴;2012年, 随着浙江省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它走出高考大本营, 成了可以上的“选修课”, 处境尴尬。

《欣赏》上, 还是不上?若上, 原有的知识框架是保留, 还是弃用?课外的知识链接是要, 还是不要?带着疑惑重新翻开课本, 海明威、伍尔夫、雨果、蒲宁、博尔赫斯、卡夫卡……面对这些名字, 这样一本内容丰厚的课本, 放弃, 何其可惜!

接下来我该思考的便是如何处理话题, 如何恰当处理文本和课外链接。

《〈外国小说欣赏〉模块教学指导意见》为我们制订了一些教学目标:

(1) 加深对外国小说文化意义的理解, 从中学到中国传统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 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

(2) 能够分析小说对一些问题的表述, 这些问题包括人性、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等, 思考它们在当时和当今的文化背景中表述出来的不同意义。

(3) 能够判断外国小说的类型, 深入了解不同类型小说的特征, 学会运用不同方法阅读和阐释不同类型的小说。

(4) 学会将小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和评价。

由此, 我认为, 话题可灵活处理, 它是小说欣赏的切入口。

二、运用话题, 了解阅读方法

从《欣赏》的编者曹文轩在课本前言中阐述的课程宗旨可知, 课本中的八个话题应是学生阅读小说的切入点, 是提升阅读能力的方法论。为了深入理解、灵活运用话题知识, 深入地探究小说文本, 我作了以下四方面的尝试:

1. 立足独立话题, 深入挖掘文本

《欣赏》开篇讲述的话题是叙述。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短文, 然后结合《桥边的老人》思考以下问题。

(1) 《桥边的老人》的叙述人称是第一人称“我”, “我”是谁?故事由“我”来讲述, 有什么特点?

(2) 《桥边的老人》采用的叙述角度是有限视角。作者采用有限视角, 会有意遮蔽自己的意图, 隐藏一些环节, 将这些留给读者去推理、判断与评价。请找出那些被遮蔽、隐藏的信息,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生在知识短文的指导下, 开始寻找隐藏环节, 琢磨被作者有意遮蔽的信息。在推理、判断和评价之中, 学生猜测并讨论了“我”这个人物。他们渐渐意识到, 小说关注的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当这些被遮蔽、被隐藏的信息被我们一一揭示时, “叙述角度”的功能显现了出来, 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显露了出来, 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海明威通过冰山一角让读者窥见了一座宏伟而壮观的庞大山体。这种写作方式会让读者觉得真实。

2. 立足独立话题, 比较分析文本

初学《欣赏》, 学生缺乏与话题知识相呼应的阅读范本, 对作者的写作风格了解也较少。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适时增添一些内容, 或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对话题知识的灵活运用有着很大的帮助。例如, 教学雨果的《炮兽》时, 就涉及雨果浪漫主义的写作风格。这便需要添加一些现实主义的文段材料与之进行比较。我截取了两个场景描写———《桥边的老人》第一节和《炮兽》第二节, 请学生比较海明威和雨果笔下的场景有何不同。

海明威用一两百字展现了军民撤退的壮阔画面, 而雨果所写的画面简单说就是四个字“炮兽肆虐”。经过思考, 学生发现联想与想象、各种修辞手法运用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和风格;海明威写场景不用形容词, 不作主观议论, 甚至也不作任何联想, 用的是白描手法。这样的比较与优劣无关, 它能开阔学生眼界, 使学生了解创作风格, 为写作做下准备。

3. 改变单元话题, 换角度探究文本

“叙述”单元中的《墙上的斑点》, 给学生带来阅读困扰的并不是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 而是文本的结构和主题。因此, 备课时, 我放弃话题“叙述”, 转而投向“主题”和“结构”。

由文本知识短文可知:好的小说, 主题是多义的;结构, 是组成整体的各种因素按照一定的比例、地位、顺序相互连结与影响的一种形式, 是生活长河之水的一个“容器”。

根据上述几点, 课堂环节设计为:在文本中划出小说中由斑点联想到的人和事, 并由此梳理出小说的结构;划出能够体现作者思想的语句。

前者为了让学生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后者为了让学生理解何为小说主题的多义。

学生所得如下:伍尔夫用发散式的结构, 由斑点诱发无限思考, 主题包罗万象, 涉及文明、历史、文学、宗教、人生等, 时空关系错综复杂, 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 主人公的思绪承载着伍尔夫的许多代表性思想。

4. 贯通多个话题, 多角度审视文本

《欣赏》虽有很完备的教学体系, 但很多篇目只精讲单元所在话题实属可惜, 这就需要教师贯通多个话题, 多角度审视文本。

如《丹柯》, 它所属的话题是“主题”。我认为, 除此之外, 小说中大量的环境描写也很值得分析探讨的, 因为这些环境描写是为推动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脱离了这些描写, 小说会变得索然无味。第二单元“场景”话题中许多已学的知识点便可以拿来运用。在教学中, 我是这样具体操作的:

(1) 品味作者是怎样表现环境的恶劣的。请选取其中一两处, 并结合“场景的功能” (《欣赏》第29页至31页) 具体分析作者环境描写的用意。

(2) 小说的思想是通过形象传达的, 主题包孕于形象之中, 用故事说理。作者编这样一个故事, 借这样的人物形象想传达怎样的主题呢?

提示:小说忌讳“主题鲜明”, 它重在主题的模糊多义, 充满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通过分析讨论, 学生意识到环境描写有时可达到场景描写的效果, 在烘托紧张气氛、推动情节的同时, 也衬托或反衬出了族人和丹柯的人物形象。

学生从不同人物身上读出了多个主题:歌颂为理想献身、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牺牲精神, 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于实践的态度等;揭示了在处理自己和族人的关系上存在的问题, 英雄人物应该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和光明, 从而理解自己;普通人民对英雄应当理解、尊重、感恩和爱护;无论境遇怎样恶劣, 人们都应保持人的尊严。

在此, 要说明的是, 话题知识不可教条使用, 它应为文本阅读服务。

三、内外联动, 感悟文化意义

《欣赏》收罗的十六篇小说只是文学经典中狭窄的一个面, 教学中, 教师应该适当补充课外内容, 或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或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 或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主题, 或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和思维空间, 以此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小说类型、不同的文化类型, 感悟不同文化中蕴含的意义。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形成自己的思想, 拥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以下是几个教学案例。

1. 感悟英雄

试分析小说《丹柯》中的族人、小说《药》中的华老栓和电影《勇敢的心》结尾处 (20分钟左右的视频观看) 观刑的苏格兰人的相似点, 并谈谈你对“英雄”的理解。

讨论形成的认识:

从中到外, 无论处于怎样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氛围, 都有看客:他们本质善良淳朴, 生活易于满足;他们卑微、自轻自贱, 任人践踏, 遇事怨天尤人而缺乏行动的勇气;他们无力改变现实困境, 头脑中没有坚定的信仰, 在风口浪尖总为自己的动摇寻找借口;他们健忘, 冷漠, 甚至无意识地变得凶残……

从古至今, 从中到外,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我们都能找到启迪和引领这群愚昧无知的人的英雄先驱:丹柯、夏瑜、华莱士、布鲁诺、鲁迅以及其他无数的革命先驱……他们追求自由与光明, 勇于实践、自信勇敢、乐观坚毅、无私奉献、敢于牺牲;他们在探索的道路上感到孤独、痛苦, 甚至害怕;他们在忍受人们的不理解的同时勇于承担, 勇于面对;他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甘于被人忘记, 却用自己的精神引领后人奋勇向前。这是一群“殉道英雄”。

简而言之, “英雄”这一母题被我们从文学和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 从政治、科学、文化等领域, 从历史与当下两个视角作了全方位的理解和剖析, 从而使“英雄”这个名词不再空洞无力, 而有了浓重的人文色彩和社会价值。

2. 解读话题“结构”和日本文学

课外延伸意图:

从对中外小说创作的研究中, 我们知道小说结构的基本类型很丰富, 有线状结构 (分单线结构与双线结构两种) 、网状结构、画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散文结构等 (因本文并不注重分析结构类型, 故在此不赘述各种结构类型的概念和实例) 。这些类型似乎在我所教授的小说中都能找到实例, 只双线结构虽存在数量众多但学生却并不熟悉。

此外, 课本中收录了一篇日本小说, 而《欣赏》中却收录了三篇日本小说, 课内外结合, 去领略一下日本文学的魅力, 也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于是, 《欣赏》中的《情书》成为了我的切入口。它凸显出日本文学的一些特质, 且双线结构很好地服务于这一特质。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阅读《欣赏》中岩井俊二的《情书》, 思考:

(1) 无巧不成书, 小说结构和内容贵在一个“巧”字, 看似不可能, 实则情理之中。细细读文章, 你能看出文本的哪些“巧”来?

(2) 观看电影《情书》。

(3) 小说一直是双线结构, 小说被拍成电影后也大量使用这种不同空间、时间来回切换的镜头。这种结构有什么好处呢? (提示:也可结合叙述人称来思考)

(4) 结合电影《情书》和课内外阅读过的其他日本文学作品, 谈谈你对日本文学或日本文化的感受。

双线结构让故事引人入胜, 无处不在的“巧”让故事魅力大增;而导演运用清淡笔调恰到好处地营造了日本文学固有的沉重悲哀的情调。日本文学这些特点应是根植于日本文化的。日本人因生活的地理环境而产生了终身的难民意识和危机意识。灾难面前, 日本人学会了理智和从容;矛盾面前, 日本人学会了缓冲和欣赏。正因为如此, 他们会用从容和淡定的心态, 满怀情调地将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

经典的文艺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展现本民族特有的和全人类共有的文化内涵。我尝试着用一个话题串起一个地域的文艺作品, 试图窥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 引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探索和思考。

四、还原生活, 探讨世事人生

教学中, 我试图让学生思考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当下与过去、今天与未来的关系, 从而关注自己的生活状态、思想状态, 思考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

以下是几个教学案例。

课堂讨论:小说结尾清兵卫在压迫之下寻找到了追求个性自由的新的出口———绘画, 小说在此戛然而止, 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我们读者去想象。你认为这将是葫芦故事的重演, 还是个性解放的胜利?请结合作者志贺直哉的生平和自己的生活实际, 谈谈你的理解。

从某种角度而言, 《清兵卫与葫芦》从一个普通生活场景入手, 揭示了一个类似寓言的意义:人的追求总是容易被他人所阻挠或者干扰, 但是人应该保持自己最初的追求, 因为这种最初的追求包含了个人的理想所在。

在商品经济社会, 金钱、财富、物质充斥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生活”与“理想”之间, 我们会作出怎样的选择?怎样才能达到最大尺度的平衡?这些问题处于封建社会的12岁的清兵卫无法面对, 我们能面对吗?

课堂讨论:猜测。《骑桶者》中的煤店老板娘是否看见了“我”?这对主题表达有何作用?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见解呈现:如果煤店老板娘看到了“我”, 听到了“我”的乞求, 那么小说谴责的是煤店老板娘的冷漠无情、自私狠心, 凸显的是人与人之间爱的匮乏;如果煤店老板娘没有看到“我”, 没有听到“我”的乞求, 那么问题就出在借煤者的交流方式上, 因为“我”是骑着木桶去的, 人在空中, 没有与老板娘正面接触, 凸显的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匮乏。

无论是爱的匮乏还是沟通的匮乏, 似乎都是现代人处事时遇到的困境。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呢?我们应该呼唤真诚、友爱、善良, 应该学会与人沟通,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会温暖彼此的心灵, 减缓生活的压力。

课后写作练习:《山羊兹拉特》描摹出人与动物间有可能恒久存在的亲情状态, 可以超越任何时代的贫困与窘迫, 成为一个物质匮乏的世界里人与动物之间永远温情的慰藉。《礼拜二午睡时刻》则体现的母题是母爱与道德、悲悯情怀与人道精神。以情感见长的作品总是不甚强调时代特色, 因为情感是一种可以跨越种族、地域、时代而获得人类普遍认同的独特的表达方式。

写作意图:无论我们处于历史长河中的哪一个阶段, 情感都是一个隽永的母题。我们的生活不可能脱离情感而生存, 如何表达情感?如何面对情感?在情、理、法、生存底线之间我们该如何理性地分析, 恰如其分地处理?这些命题都存在于虚拟的小说和现实的人生中。当我们阅读小说、观赏电影时, 我们也应回神品味人类的情感世界———那是一个丰富的、细腻的、复杂的精彩世界———努力形成自己健康的情感观和良好的文化心态。

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净化心灵, 可以洞悉人性、审视社会、叩问历史。在教学中, 教师在这方面还可以做更多的探究。

五、小结

教学《欣赏》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知识短文、文本、课外链接与感悟。知识短文部分, 理解并灵活运用各部分话题知识;文本内容, 重在培养阅读鉴赏能力;课外链接与感悟, 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创作风格, 与自己的生活及如今社会的现象相结合, 以此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这三者中, 知识短文与文本精读应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知识短文的理解是阅读的基础, 小说精髓的探究是阅读的目的, 而课外链接与感悟应是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

摘要:本文是对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探究, 重在探究文本、知识短文和课外链接三者关系的处理。在教师深入分析解读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教学实践案例, 具体阐述外国小说的教学样式:通过运用话题知识, 了解西方小说阅读的不同方法;结合课内外材料, 感悟文本的精髓, 加深对西方小说文化意义的理解;透过文本还原生活, 探讨世事人生, 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

感悟母爱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教学计划) 篇3

关键词:新课标;高二语文;选修内容;教学初探

在教学中选修部分的内容虽然不需要必修课那样严格进行,但也要求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引领学生自主地梳理重点,选择性地学习选修的内容。本文以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内容为例,阐述一下日常教学过程中对这部分选修内容的体验与探究。具体如下:

一、教师做好选修指导,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标中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内容指出:旨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在选修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必像必修课那样面面俱到,完全可以大胆放手,在做好指导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他们对古代诗歌散文的潜能。

如陆游的《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道出了作者经历了多年沧桑变化,战争之事后,仍然壮心不死,仍然渴望效仿诸葛亮为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在学习这一课程时,我带领学生回顾了陆游的一些其他作品,并透过本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使学生的思想都受到很大的触动,从而,使学生更愿意自主地进行学习。

二、增加文化素养积累,夯实诗词理论基础

高中阶段的学生既有了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文化沉淀。加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部分内容的学习,就是让学生不但具有一定的应考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一定的益处。古代诗词是我国千年文化的结晶,每一篇都有他的可取之处,学好古诗词不但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深入的理解,还可以更好地传承先人优秀的文化理念和知识,打下良好的诗词理论基础。

李白的《将进酒》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以两组长排比句开端,将整首诗的大气磅礴的气势带了出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豪爽、不羁、洒脱的形象跃然纸上。让学生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诗人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的情感,逐步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让他们学习了更多的诗词理论知识。

三、辅助教学,更好地融合到古代诗词赏析教学中

古代诗词,有很多是通过音乐曲子的形式得来的,也有很多是通过音乐曲子的方式表达的。在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内容,也有很大一部分这样的篇章。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些篇章的内容,以及融入到当时诗歌所在的背景环境中去,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相关的形式,进行辅助教学,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篇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和所见事物的文章。在这篇文章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景色,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画面与《春江花月夜》同名曲和诗词朗誦同时播放,取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杜改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课堂教学模式尝试[J].学周刊,2012(18).

[2]曹剑锋,贾小华.中学语文选修课授课理念的三大转变[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3).

(作者单位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第一中学)

预言(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4

《预言》教案

教学目的:1、领略现代诗歌的魅力。2、体味诗人高尚的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2、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3、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1、诵读法。2、知人论“诗”法。3、提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 导语设计

诗歌需要年轻,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一些著名的诗歌往往是诗人年轻时创作的,比如说海子的所有诗歌、陈敬容的《窗》……同样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是作者19岁时创作的,这首诗就是何其芳的《预言》。

二、课文赏析

1、何其芳简介: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料,曾发表新诗。1931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在《现代》、《文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1931年秋(19岁)创作名诗《预言》。(略添加何其芳艺术地位 “上承‘新月’,中出‘现代’,下启‘九叶’”。

是生命的玄思者,更具有一种现代的心智,更讲究一种艺术的克制、陶洗与提炼。将诗歌“戏剧化处境”。冷静而复杂的智性诗风。)

2、教师示范朗读,请同学们仔细听,回答这篇诗歌写了什么或表达了什么?

学生基本上不懂,于是教师讲述诗歌里隐含的故事

(此篇诗歌采用了希腊神话中美少年纳克索斯和回声女神埃科的故事原型,并且是以埃科的口吻来写一种热烈、痛苦而无望的爱情的浪漫主义诗歌)

3、要求全班同学在此前提下,齐声朗读全诗。

4、具体分析:本诗写的是一个令人心跳的约会,足音“渐近”到足音“消失”,人的情感也经历了一个大的起伏,全诗构思的焦点在听觉的产生和消失上。全诗据此可分为三层:

一、足音渐近。1

二、由足音而生发的猜测、请求、哀告、倾诉的心灵体验过程。2~5

三、足音消失。6

5、请同学按小节朗读,分析各小节。

1、开头,“我”以小夜曲般的柔美旋律,倾诉了期待已久的时刻的到来。幻想世界中年轻的神来到“我”跟前。

2、接着“我”驰骋想象的翅膀,写神所居之地的美丽、温暖,充满对其赞美。

3、劝神停止疲劳的奔波,别往前行,因为那儿充满阴森、恐怖。

4、当神执意前行时, “我”又愿和神结伴同行,用自己的歌声、手、眼睛给对方温暖、光亮。

5、年轻的神终于无语来去,既给 “我”带来梦幻般的暂时欢乐,又带来无限惆怅。

※ 读这首诗要抓住全诗构思与结构上的特点:前五节充满青春激情的对爱情的竭力渲染与铺写,与最后一节的突然翻跌,形成强烈对比:这不过是“无语而来,无语而去”的梦。抓住这一“全局”之后,再去细读各节诗,就可以发现,最后的“突转”,其实前面早有蛛丝马迹,形成一股青春激流底下的感伤的潜流,最后才喷发出来。了然于此,再去吟诵全诗,就会读出两种诗情明暗、虚实、起伏之间的丰厚的韵味。

(简单介绍何其芳早期爱情诗的部分情况:何其芳的爱情诗,立足于自己对爱情的憧憬、经历和思索,又净化了自己的不幸爱情,而趋向于对爱情本身的生命体验与感悟。想象已融入他的思维动作之中,他眼中的图案和色彩,潜藏着丰富的底蕴和象征意义。在爱情诗现代化的追求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写于1931年到1937年的《预言》是诗人迷茫、苦闷、幻灭、追求的连绵心灵变奏乐章。   卷一多为梦幻式的爱情吟唱。生活中诗人被他爱慕的少女抛弃过,爱慕他的少女又被他忽视了,这二者都属于海市鹰楼式的爱情,这种现实经历折射在诗中便使情思复杂起来,既在幸福中感受不幸,又在不幸中咀嚼幸福,有甜美的期盼,也有痛楚的相思,有温馨的怀想,也有清醒的失落,酸甜苦辣搅拌在一起难以名状。《预言》一诗把爱拟为“年轻的神”,“我”热切盼他来临表露爱恋,可她却“无语而来”又“无语而去”,消失了骄傲的足音,空留下“我”之惋叹与无望,这种爱尽管略显飘渺,却也是一首真挚炽热的向往的梦之歌。一般说来逝去的东西人们才愈觉其可贵,何其芳式的爱情,不同于至上的爱情肉感的爱情,它深情缝绪,细腻缠绵,蕴涵着真挚纯洁、健康真诚,既有“只是近黄昏”的悲凄,也有“夕阳无限好”的.妩媚,并且因其悲凉而愈显其美.毫不夸饰地说,在人心不古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这是一种令人温馨的可贵情怀。)

6、艺术特点:1、有完整构思:一序曲,一尾声,中间四个乐章,似一部优美的梦幻交响曲。

2、抒情诗中穿插情节(神的行踪)和“我”的内心独白,别具匠心。

3、开头神的突然而至,与结尾“我”的惆怅,首尾呼应得巧妙。

4、语言富于音乐美感:每节6行,大体一、二、四、六押韵,随抒情需要换韵。

5、巧妙的重复技巧:有时是“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有时是“ 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有时是“请停下,停下你长途的奔波”;有时又是“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总之,重复中又有变化创造出一种含蓄、朦胧的诗的意境。他后来回顾说,当年曾醉心于唐五代诗词“精致的冶艳”和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瓦雷里、马拉美、兰波等)的神秘和颓唐。

唐人绝句的丰富想象和意象连接的特殊境界给作者思维形成和发展以深刻影响。象征派诗,又给他用物象暗示自己情感以启迪。如诗中的南方,即温暖、自由、美丽的象征。

7、关于抒情主人公以及“年轻的神”的性别问题:年轻的神为?

1、爱神(女)2、女神并非爱神,而是命运女神。(孙玉石早期所持的一种观点)

3、纳克索斯(本教案观点,究竟如何理解贴切?本人主张,“诗无达诂”,允许学生自由想象。)

感悟母爱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教学计划) 篇5

罗曼罗兰(《传记选读》)

罗曼罗兰

斯蒂芬茨威格

一、教学目的:了解罗曼罗兰的人生经历,体会罗曼罗兰的精神,汲取人生的教益,熟悉传记文体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罗曼罗兰的人生经历和精神,传记文体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45分钟)

五、教学过程:

1.字词

艮:gěn性子直,事物坚韧而不脆;gèn八卦之一,姓。

喧嚣:“喧”同“暄(寒暄)”

涨:zhǎng水位升高;zhàng膨胀的意思

涅;niè巩固:gǒng炯炯:jiǒng白皙:xī

2.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在诗、短论、小说和人物传记等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特别是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主要的小说有《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危险的怜悯》等。主要传记有《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的诗人》等。他的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对奇特命运下的人物遭遇和心灵的热情描摹独具特色。

3.传主简介

罗曼罗兰。1866-1944,著名的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主要作品集中在传记、小说上。传记的主要作品有《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主要的小说是《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在19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他也由此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获得诺贝尔奖。其他主要的小说作品有《哥拉布勒尼翁》、《格莱昂波》、《皮埃尔和吕丝》、《欣悦的灵魂》等。罗曼罗兰的作品文笔豪爽质朴,人物形象多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

4.《约翰克利斯朵夫》简介

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共四集十卷。小说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二三十年间的欧洲生活为背景,描写了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为改革音乐而孤独奋斗的一生。约翰克利斯出身于德国莱茵河畔的一个贫寒月师家庭,从小学习音乐,年轻时受到当地公爵的赏识。但是他性格倔强,鄙视豪门,反抗宫廷,由不能容忍周围庸俗感伤的音乐基调,与当时的音乐界有冲突。接着他的爱情又受到了挫折,再接着又因为为了帮助农民而打死了一个行凶的士兵,受到通缉,逃到了法国。法国是他幻想中追求文明自由的理想世界,有真正的艺术的地方,但是他所看到的现实使他很失望。在法国的时候,他与当时法国盛行的唯美主义和形式注意的颓废艺术展开斗争,受到敌视,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孤独的反抗者。进而到中下层人民中号召起来反抗丑恶现实,但是他又自恃知识分子的身份与中下层民众有距离甚至格格不入,他的革命活动又遭受失败。在五一节无意中卷入了示威游行中,好朋友奥里维啊被警察刺死,出于自卫他打死了警察,再次逃跑了,到了瑞士。在瑞士他隐居下来,万念俱灰。后来重返法国,与过去的.对手言和,转而讥笑像他当年那样孤独奋斗的年轻人。晚年居住到了意大利,成为了誉满欧洲的音乐大师,一心致力宗教音乐创作,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在追忆中死去。

5.课后思考第一题。

⑴高师教育方面的特点:

与外界隔绝,以免他们受到诱惑

远离实际生活,以便使他们更好地领会历史生活

传统精神和经过检验的方法富有成效的结合,被继承下来

容许学生享有有限度的自由

⑵高师阶段的教育对罗曼罗兰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第二段:选择历史和地理作为主要学科

影响:①第一次学会了把世界史看作是各个时代的涨潮与退潮的永恒活动

②具有活跃历史的特殊才能

③获得善于剖析现代文化的本领

第三段:志同道合的朋友们

影响:产生新的思想境界,激发着奔放的热情和增进着对世界的极其严肃的理解

第四段:对莎士比亚的崇拜

影响:①成为他们建立长久友谊的原动力

②崇拜并学习伟人的思想执着于自己的信念

第五段:托尔斯泰对罗曼罗兰的影响

影响:找到自我

第六段:学习与创作

影响:形成初步的自由世界观

总的影响:成为法国最渊博的学者之一。

6.课后思考第二题。

你认为罗曼罗兰的性格中有哪些品质最值得你学习?

提示:文中所提到的品质比如追求自由的思想,富于奔放的热情,执着与自己的信念,崇拜并学习伟人的思想并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勤奋努力学习,崇高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坚持努力等,只要学习提及任何一点并言之有理都是正确的。注意突出“最值得”。题目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自由发挥和表现的机会。

7.课后思考第三题。

你是怎么看待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的。

提示:昨天、今天和明天是意味着一个生动的本体、统一体,这样看待才会高瞻远瞩。同样是言之有理就正确。

8.课后思考第四题。

作者如何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形象的。

第三段:三位大师与他的互相影响,产生了一种新的思想境界。

第四段:引用了罗曼罗兰自己写的材料表现突出对于莎士比亚的迷恋。

第五段:通过写罗曼罗兰对托尔斯泰的崇拜突出罗曼罗兰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和认识。

第六段:引用了许多材料评书斯宾诺莎的那种柔和的精神光辉从此永远照亮了他的心。

9.总结写作特色。

介绍了人类精神领域的优秀人物。从一个心理学家的家度剖析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真正向读者展示了进入这些精神巨人的内心世界的道路。

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形象。

自评

优点:

借助课后思考题,在完成思考题的同时将课文带入,这样的讲课结构比较合理。

能够较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并适当的提问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同时对学生的引导也比较到位、深入和全面。

缺点:

感悟母爱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教学计划) 篇6

王斌

教学目的:

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4、了解这首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教学重点:

1、熟读背诵这首诗,简要了解韦庄。

2、鉴赏这首诗似直而纡的表达艺术。

教学难点:

1、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2、了解这首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第一节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白居易的《忆江南》,请同学背诵这首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习韦庄的一篇赞美江南的词作《菩萨蛮》。

二、诗人及背景介绍:

1、韦庄: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唐代诗人韦应物四世孙。韦庄生活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59岁举进士,72岁帮助王建创建“前蜀”小朝廷,并任礼部侍郎同平章事。他的诗词都很著名,因有反映黄巢义军攻入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在诗坛上与温庭筠其齐名,并称为“温韦”,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作家,著有《浣花集》。

2、花间派:

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共五百首词,编成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花间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还有极少部分是咏史征戍、行旅写景。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浮艳为主。

3、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诗人早年浪游江南时所作。韦庄浪游江南时,共写了五首以《菩萨蛮》为题的词。这五首词的内容、情意、风格相近。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三、感知诗歌:

1、指定学生诵读诗歌:

2、教师评点,并指导诵读技巧:

这首每两句换一次韵,且平仄重复回环,有复叠之美。诵读时平声音应拖长,稍做停顿;遇仄声时则应急促一些。

3、再次请学生诵读:

4、全班齐读:

5、学生合作完成词意的理解:

四、赏析词作:

1、词作开篇说到“人人尽说江南好”,那么大家结合词作说说“江南好”“好”在哪里?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2、归结起来“江南好”有三方面的“好”,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是哪三方面?

一言以蔽之,江南不仅风景美|生活美,而且江南|人更美。

3、正因为江南风景美、生活美、人美,所以才有了“游人只合江南老”的建议。大家有没有想过,人人都说江南好,这里的“人人”有没有包括词人自己?

没有。

4、也就是说,这是人们在做词人的工作,劝词人就终老在江南。大家想想人们是针对词人什么想法而做他的工作?

一定是词人想念家乡,萌生了离开江南回到家乡的念头。人人这么说,实际上是劝阻词人。

5、词人韦庄是北方人,游子思归是符合常情的事情。所谓“落叶归根”“美不美家乡水”。作为旁人或朋友劝止词人归家是不合常理的事,人们为什么不合常理地劝阻他北归?

词人一定有不能回乡的苦衷。

小结:所以词作开篇就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很含蓄地表达了有家不能归的苦衷。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似直而纡,似达而郁”(表面显得直率,其实情意曲折;口吻看似通达,而内容其实沉郁)。

6、“未老莫还乡”中“莫”是什么意思?

不要。

7、“莫”“不要”是表劝止的话语,那么这劝止的话语又是针对什么事情?

词人想回乡,朋友劝阻他“莫”。

8、所以“未老莫还乡”这句诗包含了三层意思,说说是哪三层?

词人想回乡。

朋友叮咛嘱咐他“莫”。

就是回乡的话也等到年老后。

小结:这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

9、结合全词说说“还乡须断肠”的原因?

游人没到老年就不要离开江南回到故乡,否则一想起江南的美好景色和人物,就会后悔不及。(当然词作主旨只停留这个层面就对词作理解显得肤浅。)

诗人生活在唐朝末年,因藩镇割据,战争连连,曾在江南避乱达十年之久。如果这时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一定会有断肠的悲哀。

五、词作主旨:

这首词表面称叹、歌颂江南美景,实际是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反衬出游子有故乡而不能归返的苦衷。

感悟母爱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教学计划)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教学风格,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掌握以下文言字词:居、如、方、作、撰、伤、与。

3、背诵9-13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这是一篇关于孔子与其四名弟子谈志的文章。

1、预习过了,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师作补充强调几个字词。

重点词语:

居:居则曰--闲居,平常如:如或知尔【2】如果。

作:舍瑟而作--站起来如五六十【6】或者。

撰:异乎三子者之撰--述如其礼乐【6】至于。

伤:何伤乎--妨碍如会同【8】或者。

与:吾与点也--赞同,同意求!尔何如【5】即“如何”,怎么样。

唯求则非邦也与?--句末语气词,通“欤”

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义,道义。

方六七十【6】方圆古代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为方。

2、师补充重点疑难字句(特殊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年长)(而不言)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

(2)不吾知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句

(3)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以:做

(4)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有别国军队来侵略他)以:用

3、一词多义:

乎:以吾一日长乎尔【2】比

摄乎大国之间【3】在

异乎三子者之撰【10】与

4、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

(2)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小司仪大司仪

5、特殊句式

(1)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2)居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居:平常,平日里。)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4)比及三年,可使有勇省略句

(5)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二、新课研习:

1、指名五个同学分角色表演。

2、全文思路怎样?首先孔子问,你们都有什么样的理想,然后四名弟子一一陈述,最后孔子点评。即问志--言志--评志,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这里面孔子特别赞同谁的观点?曾皙。

3、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争强好胜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谦虚

公西华:“愿为小相” 谦让

曾皙:一副暮春郊游图从容

孔子:教学风格--循循善诱;气氛--师生平等和谐

小结:孔子这四个弟子的政治理想能否可以合并同类项?--前三人三人观点的共通之处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入世精神的。

曾皙的志向与众不同,他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有何才能,胜任何职,而是描绘了一副暮春郊游图。

指名学生想象曾皙描绘的暮春郊游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具体情景,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孔子如何评价他们的志向的?

针对曾皙:“吾与点也”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③孔子为何对曾皙的回答由衷地赞同,“吾与点也”?

我们学习前面几篇课文的时候已经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很显然,他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但这里孔子对三子的`入世精神没有明确而直接的肯定,是不是孔子当时观念有所改变?

重点讨论赞同的原因:

(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之叹。曾皙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和孔子此时的心情一致。

(2)曾皙描绘了一副悠闲雅致的太平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第五课仁者爱人p24)的心怀天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3)曾点描绘的是感受沂水春风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君子之风p29)

(4)曾点志趣高远,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孔子“安贫乐道”思想介绍:

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颜渊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渊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乘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颜回确实是个十分贤德的人啊!(君子之风p29)

这个故事展示的是一种安贫乐道(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的思想。我们是否可以从“安贫乐道”这个角度来解释曾皙的这段话呢?

【明确】: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即感受沂水春风之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补注】:沂水春风:比喻深受孔子(老师)的教育与熏陶。

三、作业:(1)名师导学的练习。(2)背诵9--13段,准备默写。

板书设计:

沂水春风

问志:则何以哉?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争强好胜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谦虚

言志:公西华:“愿为小相” 谦让

曾皙:一副暮春郊游图从容

孔子:教学风格--循循善诱;气氛--师生平等和谐

曾皙:我与点也

评志: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冉有: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公西华:“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感悟母爱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教学计划) 篇8

课题 《虞美人》 课堂类型 欣赏课

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能说出本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就这种感情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点 能说出本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就这种感情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难点 能说出本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就这种感情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程 一、教学导入

在讲课之前,我想先提一个问题:大家在历史课的学习和平时的课外阅读以及观看影视剧的过程中,有没有想象过,中国古代的封建帝王生活大概会是怎样的呢?(学生作答)我年幼的时候也曾经作过和大家一样的想象,帝王之家的生活应该是锦衣玉食,无忧无虑,惟我独尊的,中国古代有不少诗词都描述了皇家生活的华贵气象。比如这样几句:“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大家可以想象,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时辰已是正午,宫女往精致的香炉里添着香料,宝座上的皇帝正观赏着盛装的宫女们翩翩的舞姿。我们知道,皇帝号称“天子”,拥有这样一种生活,可是却有人曾为这几句词的作者--南唐后主李煜写过这样两句诗:“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这又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李煜的.词《虞美人》,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板书标题)

二、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一)读

1、学习课文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2、评价朗读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体:低沉凄楚、曲折迂回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3、学生朗读,试背

4、再请学生配乐朗读。

5、教师示范,加入朗读比赛。

6、评议师生朗读优劣,齐读。

(二)议

1、问: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明确:愁)

2、根据这首词,再结合李煜的生平,看看李煜到底有哪些愁。

明确:  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3、那些层层叠叠、排山倒海、接踵而来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问问大家,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②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

③对比

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

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的对比

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

④发问

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四、课堂小结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分类作业 A类:熟读全诗,深钻诗意。

B类:JC,朗读并背诵《虞美人》。

预习布置 预习《苏幕遮》。

板书设计 整体:低沉凄楚、曲折迂回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感悟母爱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教学计划) 篇9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如何鉴赏古代诗诗歌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考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谓形象,就是诗人在作品中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

一、“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例如下面的两首诗: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里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例如下的两首诗: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此诗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内与外是统一的。这种形象化的表情达意手法,要比直言好得多,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考生鉴赏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环节。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析: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诗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析: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例: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抗金收复失地的一生)

感悟母爱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教学计划) 篇10

旅夜抒怀

教学目标:

通过课文题目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旅夜抒怀》。读诗要从“头”开始,说明诗的题目对理解诗歌很重要。今天,我们试着通过题目来鉴赏一首诗。

二.文本研读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思考: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

明确:“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通过“夜”字察实景

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 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

明确: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共有两组: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 ,星 、平野、月、 江流。

⑷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

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

⑸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通过“书怀”悟实情

⑴“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把诗中“书怀”部分朗读一遍。

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⑶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⑸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明确: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6)除了比喻,尾联还有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明确: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

三.拓展延伸

杜甫的这种自感身世孤苦漂零的沉郁之作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明确:在其后两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的《登高》。

在他去世前两年所作《登岳阳楼》中也有这样的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四.诗歌小结

感悟母爱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教学计划) 篇11

1、学会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2、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研讨祥子的形象及其刻画人物的方法;

2、讨论祥子的悲剧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黄包车的幻灯片)看到黄包车,我一下子想到的是老舍的《骆驼祥子》,黄包车是那个年代主要的交通工具,老百姓都叫它洋车,祥子为了有一辆自己的洋车,没命的拉车,攒钱,可他偏偏命苦,攒到最后也没能买上一辆真正属于自己的车。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旧中国的北京城,从西直门乘上祥子的黄包车,一路来体味人力车夫祥子挣钱的辛苦和坎坷的人生历程。本学期同学们已经阅读过《骆驼祥子》这部精彩的作品,并且也看过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因此,对这部作品大家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急于拿出来和全班同学分享,现在我们就“‘名著’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二、回顾阅读课指导要求

㈠回顾小说的三要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内容;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㈡阅读小说应注意的几点:

⒈掌握情节,结合环境,分析人物,揭示社会意义; ⒉学习、品味语言,揣摩写法; ⒊阅读过程和方法的总结:

读作品,作笔记(摘抄、批注、后记、摘要、心得体会„„),提问题,再读作品,查资料,得观点,出成果(指写成小论文)。

三、时代背景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创作于1936年。1930年老舍从英国回来,面对满目疮胰的祖国,作品的格调开始变得沉重起来,《骆驼祥子》就是他那个时期的作品。老舍(1899.2.3-1966.8.24),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他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感悟母爱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教学计划) 篇12

教学目标

1、读懂原文

2、把握朱子思想

3、将这些思想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

一、人物简介

朱熹,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对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儒家代表人物。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思想概述

理气论

动静观

格物致知论

心性理欲论

三、学习卷104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过:几次

略晓:大略通晓

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3、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无   题

【今】竹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

无肉令人瘦,无书令人愚。

人瘦尚可肥,士愚不可亲。

四、学习卷116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仔细

学者:求学的人

以为:以……为

2、此卷中“大路”、“小路”分别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社会的道德伦常

小路:人欲,人心的物质欲望

原因:无克己工夫

3、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五、学习卷119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切身

说话:说教

睹:察看

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

不肖:不才,不正派

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2此卷主要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

围绕“义利”二字展开:读书之首要目的在于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

3、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重义轻利”的观点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在市场经济今天,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仍须把守住心中道德的.底线,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正如去年5月份的四川地震,8月份的北京奥运,9月份的三鹿奶粉,其中有很多人很多事让我们不齿,也有很多人很多事令我们感动。

六、小结

读书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王国维《人间词话》

附:      读书一定要读到不忍放下的时候,才算是品出书中真趣。如果读书数遍,大致知道它的意思就满足了,想另外找书看,那是对这一卷书还没有弄懂它的旨趣。人心的性灵,由天理决定,使用它就更加明白事理。只要提神醒志,整天用心,就能看完很多文字,推究很多道理。(如果)只是懒散倦怠,那么精神自然是昏乱不清醒,就这样昏愦闭塞不明道理,多么可惜啊!

译文:问:“平时遇到事情时,也知道这是心之本然,那是人的欲望。等到做时,却被人的欲望吸引了去,事情做完却后悔,怎么办呢?”回答说:“这就是没有克制自己(言行私欲)的能力。这种情况,最要紧的是帮他洒扫收拾,才能拥有(克制能力)。譬如有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道应该走大路,然而小路前面有个物吸引着(我),自己不知不觉向小路走去;等到走到前面荆棘杂草丛生的地方,却又产生后悔。这就是天理人欲交战的关键。定要在遇到事情时,就把(它)克制住,不能随便放过。这必须首先明白事理,(然后)勇猛地去做。如果是(具有)上等智慧的圣人的资质,不用努力,自然心存天理(按它)去做,不会被人欲控制。如果是资质次于圣人的贤人,在遇到事情时本来不会出错,只是事先也要用不同的方式教(他)然后去做(才能做好)。如果是一般人的资质,必须仔细努力,时时刻刻照应克制(自己),才能获得(克己功夫)。曾子说:‘把实现仁当作自己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又说:‘又害怕又谨慎,好像站在悬崖边,又好像踩在薄冰上。从今以后,我知道怎样避免身体损伤了,弟子们!’应该是这样用功,才能获得。”

上一篇:去饭店作文下一篇:组织部会议记录刘钰琦